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全臺賦》所錄八篇應考作品初論
游適宏
*摘 要
在「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原本乏人問津的「賦」近年來稍受關注, 但關注焦點幾乎都在記述台灣形勝風土的「地理賦」,而未及於數量甚多的「科 舉賦」。因此本文乃就目前收錄於《全臺賦》中、當初係應官方考試而撰寫的作 品計八篇,檢視些許文獻編校上的問題,了解其書寫題材與考試場合,並就體製 上的特徵提出簡要的分析,其主要成果為: (一)校訂《全臺賦》所錄曹敬〈露香告天賦〉斷句未妥處及丘逢甲〈窮經 致用賦〉文字脫誤處。 (二)回顧各篇在書寫題材上的沿襲與創新。 (三)了解丘逢甲〈窮經致用賦〉與「童試院考」、曹敬〈露香告天賦〉與 「生員歲考」、洪繻〈鯤化鵬賦〉等六篇與「觀風」的關聯。 (四)洪繻「一題兩作」的〈鯤化鵬賦〉與〈西螺柑賦〉中各有一篇,不宜 因題下標註「以……為韻」即視為律賦。其餘丘逢甲、曹敬及洪繻的六篇律賦, 可發現它們與唐代《賦譜》所示句型最大的不同在於:隔對運用愈多,並間以散 文入賦。 關鍵詞:全臺賦、律賦、曹敬、丘逢甲、洪繻 *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專任助理教授。壹、緒說
在「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賦」原本乏人問津1,即使到許俊雅 2006 年發表〈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台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一文,仍指出「賦」 是尚待深入探索的文類之一2。究其原因,除了「賦」長期處於「中國古典文學 研究」的邊陲位置3,更重要的是「台灣賦」文獻零散,蒐羅匪易。2000 年游適 宏提出〈地理想像與台灣認同:清代三篇《台灣賦》的考察〉時,「附錄」只列 出 76 篇「台灣賦」4,至 2006 年 12 月《全臺賦》出版時,全書已匯集了 196 篇 「台灣賦」。《全臺賦》係由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許俊雅、東海大學中文系 教授吳福助主編,透過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的研究計畫,以一年的時間編纂完 成,收錄明鄭(1661-1683)、清領(1683-1895)、日治(1895-1945)時期的賦 近二百篇,各篇均附提要,交代內容與出處;且以善本校勘,訂正傳抄上的訛誤; 並酌予分段,加上新式標點,俾利閱讀5。《全臺賦》的出版,解決了許多「台 灣賦」徵文考獻上的問題,對日後的研究者提供絕佳的助益。 由於清代不少「台灣賦」與「台灣方志」關係密切,加上近年來的文學研究 對「地理/空間」課題頗為關注,因此,「台灣賦」的研究焦點幾乎都在「地理 賦」上6。除了崔成宗〈台灣先賢洪棄生賦研究〉屬於個別賦家研究之外7,兩本 1 除劉登翰等人的《台灣文學史》曾提及高拱乾〈台灣賦〉、杜正勝曾於〈自由時報〉推薦王必 昌〈台灣賦〉可列入國文教材外(杜正勝〈台灣觀點的文選〉,原載《自由時報》1996 年 10 月 28 日,後收入杜氏《台灣心‧台灣魂》),就屬盛成和龔顯宗因研究「沈光文」而留意沈 氏〈台灣賦〉(盛成〈沈光文研究〉,刊於《台灣文獻》,12 卷 2 期(1961 年 2 月);龔顯 宗〈台灣文化的播種者沈光文〉,收於《台灣文學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年)。 2 許俊雅,〈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台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25 卷 4 期(2006 年 11 月),頁 41。 3 郭紹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有些講文學史的人,……以為漢賦在文學史上為最 無價值,或且不認之為文學,這由於太偏於只主抒情的文學之故。」見郭紹虞,《照隅室古典 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上冊,頁 86-87。 4 游適宏,〈地理想像與台灣認同:清代三篇《台灣賦》的考察〉,原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1 期(2000 年 6 月),後收錄於許俊雅主編,《講座 FORMOSA: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 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年)。 5 凡下文所引之《全臺賦》內容皆據此本,為免註腳過繁,將以逕標頁碼方式註明出處。 6 塗怡萱,《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對此研究進路有過簡要的說明:「當我們要對於邊疆輿地賦 中的輿地景觀與現象,加以分析與論述時,必須注意的則是,『人對環境的主體警覺性』為何? 『被認知的對象是什麼』?亦即文人對於輿地現象的觀看、選擇、轉述中,其所觀看的是什麼? 抱持的觀看態度又是如何?而在這樣一個與地理空間的互動中,不論是尋找歸屬的地方,對神 話空間的需求,或是地方的親切經驗,與對鄉土的附著性,這些有目的的選擇與停留,所建構 的文本之地理焦點,相對於外在真實地理的存在,也就隱藏著文本中更為真實的意義。」,頁 22。 7 收於《東亞人文學報》,第 9 輯(韓國:東亞人文學會,2006 年)。相關的碩士論文-塗怡萱《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2003 年)、王嘉弘《清代台灣賦的發展》(東海大學中文系,2005 年),以及其餘 單篇論文如游適宏〈地理想像與台灣認同:清代三篇《台灣賦》的考察〉、〈十 八世紀的台灣風土百科:王必昌的《台灣賦》〉、〈以賦佐志:王必昌《台灣賦》 的地理書寫〉、柯喬文〈它者的觀看:清代台灣賦的權力話語〉、陳姿蓉〈清代 台灣賦與台灣竹枝詞之以較研究〉、吳盈靜〈賦詠名都尚風流:諸羅進士王克捷 《台灣賦》一文探析〉、陳芳汶〈東寧才子施瓊芳及其《蔗車賦》初探〉等8, 討論對象都是有關地理景觀、物產民情的賦篇。但目前見錄於《全臺賦》的作品, 還有為數甚多的「科舉賦」: 清嘉慶、道光之後,台灣文風隨著教育的日漸普及,台灣本土文人興 起,科舉律賦的寫作風氣普遍,……文人大量創作的科舉賦已成為這 時期台灣賦的主流,從數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形勝賦的衰退與科舉賦 的興起。9 雖然「這些因為科舉考試制度下所產生的賦作,跟台灣本地的風土、歷史、 形勝等較無關聯」10,但若以過去忽略「唐宋賦」中「律賦」的態度,來對待「台 灣賦」中的「科舉賦」,不免有些缺憾,因此本文選擇《全臺賦》中的「應考作 品」為探討對象,期能繼續為「台灣賦」的研究稍做拓展。 本文所謂《全臺賦》「應考作品」,係指《全臺賦》中因參加官方考試而寫 的賦,暫時排除在學校、書院等為準備考試而撰寫的習作。因此像來自《瀛洲校 士錄》的十五篇賦,依書前徐宗幹〈序〉,乃是「試竣」後「集諸生徒於東海書 院旬鍛而月鍊之」(頁 141)的作品,便不列入;或如洪繻現存賦三十四篇,其 中〈庾亮登南樓賦〉自云係「丁亥中秋後院課」,當撰於書院中的小考,其餘不 少律賦也可能是「因練習需要而假設考題所創作的賦作」11,但因都不是在參加 官方考試的場合所寫,故亦不列入研究範圍。 8 游適宏,〈十八世紀的台灣風土百科:王必昌的《台灣賦》〉,《國文天地》,16 卷 5 期(2000 年);游適宏,〈以賦佐志:王必昌《台灣賦》的地理書寫〉,《龍華科技大學第一屆中國文 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2002 年);柯喬文,〈它者的觀看:清代台灣賦的權 力話語〉,第六屆「文學與文化」研討會論文(2002 年);陳姿蓉,〈清代台灣賦與台灣竹 枝詞之以較研究〉,《中華學苑》,56 期(2003 年);吳盈靜,〈賦詠名都尚風流:諸羅進 士王克捷《台灣賦》一文探析〉,第一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2005 年);陳芳汶,〈東 寧才子施瓊芳及其《蔗車賦》初探〉,《(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 期(2007 年)。 9 許俊雅,〈全臺賦導論〉,《全臺賦》(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42。 10王嘉弘,《清代台灣賦的發展》,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頁 110。 11同前註。
依據《全臺賦》為諸賦所撰寫的提要,確定為參加官方考試而寫的賦計有四 篇-曹敬〈露香告天賦〉為「曹敬三十一歲時參加科舉考試所作,後由當時的學 政徐宗幹取錄為一等一名」(頁 224);丘逢甲〈窮經致用賦〉「為光緒三年(1877) 所作,題目旁署名『光緒丁丑年臺灣府學閩粵經古第二名,丘逢甲』」(頁 258); 洪繻的兩篇〈鯤化鵬賦〉,分別註記「癸巳年原月二十八夜作,陳太守觀風」(頁 313)、「癸巳年原月二十九旦作,陳太守觀風」(頁 315)。但依程玉凰《洪 棄生及其作品考述》,洪繻因「觀風」而寫的賦不只上述兩篇。蓋上述兩篇〈鯤 化鵬賦〉原收錄於「癸巳」年集結的《寄鶴齋臺郡觀風稿》,然洪繻尚有一本《寄 鶴齋觀風稿》,收錄因「孫太尊甲午孟冬觀風台灣府」而寫的二十多篇作品,其 中包含了四篇賦-〈班固燕然山刻石賦〉、〈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和兩篇 〈西螺柑賦〉12,所以,《全臺賦》所收的洪繻賦作中,應有六篇屬於本文所指 的「應考作品」。本文即以此八篇作品為觀察對象,設定「文獻校勘」、「題材 回顧」、「背景掌握」與「體製辨析」四者為「初論」的範圍,除了檢視這八篇 作品在文獻編校上些許的問題,繼而了解其書寫題材與考試場合,並就體製上的 特徵提出簡要的分析。
貳、曹敬與丘逢甲賦的編校問題
上述《全臺賦》的八篇「應考作品」,其中曹敬〈露香告天賦〉和丘逢甲〈窮 經致用賦〉在斷句標點和文字校勘上稍有未妥之處,茲說明如下。一、曹敬〈露香告天賦〉
該賦依《全臺賦》所稱,係「據曹敬家族後人曹永和所珍藏曹敬《原稿本》 為底本,並參考《重抄本》、《曹敬詩略集》進行編校」(頁 183),文字並無 訛誤,唯斷句略有微瑕。賦篇第五段,《全臺賦》頁 225 作: 燒香庭曲,冒露階前;露浮白彩,香裊青煙,葭湄宛在,蘭室譪然。 一笏一袍,拜從月下;一琴一鶴,祝向雲邊堪笑。米顛拜石為丈,更 嗤蘇晉;繡佛逃禪,比楊關西。辭金暮夜,如趙康靖投豆;當年無慚 爾室,不愧於天。 12參閱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 年),頁 269-273。此賦以「知我者其天乎」為韻,第五段應押與「天」同韻的字。但依上文斷句, 則「一琴一鶴,祝向雲邊堪笑」、「繡佛逃禪,比楊關西」俱未押韻,故畫底線 處當依律賦常見句式調整斷句: 一笏一袍,拜從月下;一琴一鶴,祝向雲邊。堪笑米顛拜石為丈,更 嗤蘇晉繡佛逃禪。比楊關西辭金暮夜,如趙康靖投豆當年。無慚爾室, 不愧於天。 且若依原斷句,文意上也有難解之處。蓋「繡佛逃禪」乃唐人「蘇晉」之事,典 出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齊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13,曹敬此處是 並舉「米芾」14、「蘇晉」二人堪嗤可笑,實非「米芾嗤笑蘇晉」。又「辭金暮 夜」為東漢「楊震(楊關西)」之事,與「趙康靖投豆」是不同的典故: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 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 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 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15 趙康靖公概,槩德長者,口未嘗言人短。中歲常置黃、黑二豆於几案 間,自旦數之,每興一善念,則投一黃豆,興一惡念,則投一黑豆。 暮發視之,初黑豆多於黃豆,漸久反之。既謝事歸南京,遂徹豆無可 數。16 曹敬此處乃並舉「楊關西」、「趙康靖」二人之事,強調告天祝禱應省察內心, 無愧無祚,若斷句作「辭金暮夜,如趙康靖投豆」,便文意混淆了。 13 蘇晉傳見《舊唐書》,卷 100、《新唐書》,卷 128,但均未提及「繡佛逃禪」。 14〈文苑傳‧米芾〉:「(米芾)知無為軍,……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曰:『此 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見《宋史》,卷 444。 15見〈楊震列傳〉,《後漢書》,卷 54。 16見張光祖〈德行門〉,《言行龜鑑》,卷 2。
二、丘逢甲〈窮經致用賦〉
該賦據《全臺賦》所稱,係「依《丘逢甲遺作》(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 進行校編」(頁 258),然該版本不甚理想,且移至《全臺賦》時校稿偶有脫誤。 茲分述如後。 蓋《全臺賦》移錄《丘逢甲遺作》時不慎脫漏兩處。其一是第三段:「讀書 人作宰相,不離正名分正朝儀;居官者有大儒,何疑家事國事天下事」,此聯當 為「隔對」,上、下聯的第二句卻字數不等,經覆核《丘逢甲遺作》,下聯第二 句當為「不離正名正分正朝儀」,脫一「正」字。其二是最後一段:「況我朝經 學是崇,用才是務,豈容務博而荒,人待出身,毋致操刀所誤」,此處五句押兩 韻,和律賦習慣不合,經覆核《丘逢甲遺作》,「豈容務博而荒」之前脫漏「士 如有志」,當作「士如有志,豈容務博而荒;人待出身,毋致操刀所誤」,乃成 一「隔對」。 但事實上,《丘逢甲遺作》在抄錄並標點〈窮經致用賦〉時就有欠妥之處, 今將參讀「廣東丘逢甲研究會」所編《丘逢甲集》17的結果說明如後。 首先是第一段:「君不見董江都之力學也,生涯經史,兩風磨礱」,「兩風」 當作「雨風」;「磨礱」是砥礪之意,「兩風」意不甚通。 其次是第二段,《全臺賦》頁 258 作: 公羊傳側,兩眼浮青,園有花不看,門謝客而恆局。見道雖明,猶鑽 故紙,及鋒而試,待發新硎,豈真百城難求遍覽,其實理歸一貫,無 過專經。 「園有花不看,門謝客而恆局」上下句字數不等,不合律賦習慣,經核對《丘逢 甲集》,「園有花不看」脫一「而」字。又該賦「以題為韻」,此段當押與「經」 同韻的字,但「門謝客而恆局」顯然未押韻,這是因為《丘逢甲遺作》誤寫「扃」 字為形近的「局」字,「扃」乃「關閉」之意,韻協且意通。又「豈真百城難求 遍覽,其實理歸一貫,無過專經」,「百城」之前脫漏「書擁」二字,復原後始 成一「隔對」。故整個第二段當作: 公羊傳側,兩眼浮青。園有花而不看,門謝客而恆扃。見道雖明,猶 鑽故紙;及鋒而試,待發新硎。豈真書擁百城,難求遍覽;其實理歸 一貫,無過專經。 17廣東丘逢甲研究會編,《丘逢甲集》(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最後是第四段,《全臺賦》頁 259 作: 以筆削為依歸,任是非之錯綜,胸有竹而不疑,智有珠而不恐,到此 曰:「引經決獄,隨手都平想當年。入室下帷,苦心誰共,與其五車 之鴻博徒誇,曷若三冬之麟史足用。」 蓋第四段當押與「用」同韻的字,但「隨手都平想當年」於韻未協。經核對《丘 逢甲集》,「到此曰」應作「到此日」,上文畫底線處當作:「到此日引經決獄, 隨手都平;想當年入室下帷,苦心誰共」,始為一通順的「隔對」。
參、八篇應考作品的書寫題材
《全臺賦》所錄八篇應考作品的旨趣,俱見書中各篇「提要」,茲不贅述。 至於其書寫題材,約可歸為兩類:一為典籍故實,〈鯤化鵬賦〉、〈露香告天賦〉、 〈窮經致用賦〉、〈班固燕然山刻石賦〉、〈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五題屬 之;另一為台灣風土,〈西螺柑賦〉屬之。由於這些賦是應考之作,題目乃命題 者所訂,故題目是「老調重彈」或「自出機杼」,實與作者無涉。 〈鯤化鵬賦〉典出《莊子‧逍遙遊》,乃一舊題-《歷代賦彙》卷一二八收 有唐代高邁〈鯤化為鵬賦〉。但高邁的賦並無「限韻」,屬古體賦,賦中有相當 長的排比: 張垂天,激洪漣,海若簸其後,陽侯騰其前,洶如也,皓如也,蛟螭 為之悚怖,洲島為之崩騫,如此上未上之間,邈矣三千;接海運,摶 風便,飛廉倏而走,羊角忽而轉,勃如也,蓬如也,雲溟為之光掩, 山澤為之色變,如此高未高之間,騰夫九萬。 其賦略謂「鵬」之大,「鷦鷯」、「斥鷃」、甚至「鴻鵠」、「鳳凰」都顯得微 不足道,藉以譏諷「凌雲詞賦,滿腹經史,婆娑獨得,骯髒自是」。而洪繻〈鯤 化鵬賦〉之一,則強調「下達何如上達」、「小知不及大知」,是以應追求「海 闊而隨其萬變」、「天空一任其所之」的生命,逍遙自適,與高邁賦的著眼點不 盡相同。 洪繻於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所作的〈班固燕然山刻石賦〉、〈虞允文 勝金人於采石磯賦〉,分別以東漢大破匈奴、南宋奇襲金人的史實為題材,無論 命題者或寫作者是否暗藏「借古諷今」(頁 317)、「以古鑑今」(頁 319)之 意,題目皆前所未見。古代知名戰役甚多,《歷代賦彙》「武功」類也有不少賦是以歷史戰役為書寫題材,如高郢〈曹劌請從魯公一戰賦〉、韋充〈漢武帝勒兵 登單于臺賦〉、李銑〈孫武試教婦人戰賦〉、陸瓌〈垓下楚歌賦〉、王棨〈三箭 定天山賦〉18等,但以「班固」、「虞允文」故事為題,乃為新創。 〈露香告天賦〉和〈窮經致用賦〉從題面上看不出典故,其實前者以宋代趙 抃為書寫對象19(頁 224),後者則以漢代董仲舒為書寫對象(頁 258),俱為 新題。《歷代賦彙》「文學」類中賦題有關「經書」者不少,如〈壞宅得書賦〉、 〈漢章帝白虎殿觀諸儒講五經賦〉、〈太學創置石經賦〉、〈御註孝經臺賦〉、 〈端午獻尚書為壽賦〉等,丘逢甲的〈窮經致用賦〉,不僅首度將「董仲舒」帶 入賦裡,且先從董氏治《春秋》「三年不窺園」的典故寫「窮經」,次敘「策對 天人」、「引經決獄」明其「致用」,布置妥貼,允為佳構。 〈西螺柑賦〉一題與前述五題不同,儘管《歷代賦彙》「花果」類中也有〈植 橘賦〉、〈橘賦〉、〈瑞橘賦〉、〈洞庭獻新橘賦〉、〈柑賦〉等詠物傳統,但 「西螺柑」為台灣特產—清代丁紹儀《東瀛識略》卷五:「西螺柑,產彰化之西 螺,蒂如梅花,色紅微黃,大者如缽,味甘而鮮」,因此該題並非憑據典故,而 是關涉本土風物。在台灣古典詩中,亦可見詠「西螺柑」者,略舉其二: 經冬萬樹實盈枝,品比溫台遠勝之。藏待來年春二月,攜同斗酒聽黃 鸝。(呂敦禮〈西螺柑〉) 踰淮化枳笑區區,試問江南有此無。書字從甘名不愧,醫人消渴病全 蘇。梨雖清品難為偶,蔗亦長材惜太粗。今日孫枝傳遍處,丰裁不減 味微殊。(黃清泰〈詠西螺柑〉) 此外,《全臺賦》另有楊浚〈西螺柑賦〉(頁 242)與吳德功〈蜜柑賦〉(頁 251), 陳漢光所編的《台灣詩錄》中,也有胡承珙〈西螺柑〉(中冊,頁 630)、施鈺 〈西螺柑〉(拾遺,頁 79),足見「詠西螺柑」乃台灣極具特色的書寫傳統。 18唐高宗時,大將軍薛仁貴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九姓先令數驍發數十人挑戰,仁貴發三矢射 殺三人,九姓餘眾立即下馬請降,仁貴並坑殺之。九姓自此衰弱,不復為患。 19 「趙清獻公抃,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拜手以告于天,不可告者,則不為也」。見張光祖 〈德行門〉,《言行龜鑑》,卷 2。
肆、八篇應考作品的考試場合
一、清代科舉試賦概況
清代科舉試賦的場合,據余丙照《賦學入門》、陶福履《常談》的記載是: 自有唐以律賦取士,而賦法始嚴。……我朝作人雅化,文運光昌,欽 試翰院既用之,而歲、科兩試及諸季考,亦藉以拔錄生童,預儲館閣 之選,賦學蒸蒸日上矣。20 國朝專為翰林供奉文字、庶吉士月課、散館、翰詹大考皆試賦,外如 博學鴻詞及召試亦試賦,而學政試生員亦用詩賦。21 上述考試中,「博學鴻詞」和「召試」均是特殊的甄才考試,非定期舉行。「博 學鴻詞科」在清代一共只舉行兩次,一次是康熙十八年,另一次是乾隆元年;「召 試」則在皇帝巡幸時舉行,康熙皇帝舉行過兩次,乾隆皇帝舉行過十三次22。其 餘的試賦場合可略分為兩類:一是地方的基層考試,如「歲、科兩試及諸季考」、 「學政試生員」屬之;另一則是與翰林院相關的考試,如「欽試翰院」、「庶吉 士月課、散館、翰詹大考」屬之。 清代定期舉行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試」和「鄉試」屬地方級,「會試」 和「殿試」屬中央級,「童試」於「寅、巳、申、亥」年舉行,「鄉試」於「子、 卯、午、酉」年舉行,「會試」和「殿試」於「丑、辰、未、戌」年舉行,三年 一輪,其實施的次序如下圖23: 童生 Î 童試 秀才 Î 鄉試 舉人 Î 會試 貢士 Î 殿試 進士 但賦並不用於「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而用於初級的「童試」。 「童試」又分為三級,即「縣考」、「府考」、「院考」,通過後即為秀才。「縣 20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台北:廣文書局,1979 年),頁 1。 21陶福履,《常談》,《叢書集成初編》,頁 35。 22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1991 年),頁 223-231。 23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 年),頁 15-16。考」與「府考」一次考四場或五場24,通常於第三場試賦25;「院考」兩場,於 兩場前另加的「經古場」試賦。 俟秀才一路通過「殿試」成為進士,除鼎甲第一名確定授「翰林院修撰」, 第二、三名確定授「翰林院編修」外,其餘進士須再參加「朝考」決定職位。在 各類職位中,以「翰林院庶吉士」最優。經錄取的庶吉士們分發到「翰林院庶常 館」接受一段時間的學習(通常為三年),期滿結業時,「散館」考試裡又會遇 到賦。而翰林院及詹事府中所有翰林出身的官員(不含庶吉士),每隔數年仍要 參加皇帝親試的「翰詹大考」,此一關係陞遷的考試也會考賦26。 儘管「賦」在清代科舉中的重要性不如「八股文」和「試帖詩」,但既為考 試項目,就會出現助學書籍。據林文龍〈考季閒話科舉時代的參考書〉: 賦選,與試帖詩選略同,流傳較少。台灣最常見的是《少喦集》,為 道光間夏某的個人選集。……《竹笑軒賦鈔二集》,道光二十四年春 鐫,百忍堂藏版,丹陽孫清達編,不分卷,一冊。各篇均著明題目的 出處,並有圈點、眉批、評語三項。27 此外,清代台灣尚有集合各類考試文體的選集,由現存《瀛洲校士錄》收賦十五 篇來看,道光末年的《東瀛試牘》、乾隆後期的《臺陽試牘》、雍正年間的《海 天玉尺編初集》、《海天玉尺編二集》等28,應該都有賦篇集錄。 24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頁 5-6。 25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一文參考《海鹽士林錄》的記載,「咸豐元年辛亥科試」之「縣 考」「二覆」(即第三場)試〈捐金於山賦〉,以「金生於土捐之在山」為韻。又「府考」「二 覆」則試〈綠天賦〉,以「綠陰生晝靜」為韻。見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 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667。 26 參閱詹杭倫,〈清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清代賦論研究》第六章(台北:台灣 學生書局,2002 年),頁 245-248;潘務正,〈法式善《同館賦鈔》與清代翰林院律賦考試〉, 《南京大學學報》,4 期(2006 年),頁 102。 27 林文龍,《台灣史蹟叢編》下冊(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 年),頁 228。 28 這些書名引自許俊雅,〈全臺賦導論〉,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台南:國家台灣 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頁 8。
二、《全臺賦》應考作品的書寫場合
(一)童生院考:丘逢甲〈窮經致用賦〉
《全臺賦》:「〈窮經致用賦〉為光緒三年(1877)所作,題目旁署名『光 緒丁丑年臺灣府學閩粵經古第二名,丘逢甲』,時年丘逢甲十四歲,當時主考官 為丁日昌」(頁 258)。楊護源《丘逢甲:清末台粵士紳的個案研究》對此有較 詳細的說明: 1877 年(光緒三年),丘逢甲時年十四,是年台灣府舉行歲試。(父 親)丘龍章認為丘逢甲年紀雖小,但學識已大有長進,不妨讓其應試, 或增長些許經驗。故丘龍章便虛報丘逢甲為十六歲應試,並親自陪同 丘逢甲至台南赴考。……歲試應考者需寫一賦、一詩、一詞。當年丘 逢甲應試是科之賦題為〈窮經致用賦〉,……詩題為〈賦得「海色本 澄清」得清字七律〉,……詞牌為〈窮經致用 調寄西江月〉,…… 丘逢甲初試一鳴驚人,為是年台灣府學閩粵經古第二名,又受到巡撫 丁日昌的賞識而贈丘逢甲「東寧才子」印一方以資鼓勵。29 丁日昌於光緒二年任福建巡府兼學臺。學臺即「學政」,每省一人,全省各府、 州、縣皆歸其考試,三級「童試」中的「縣考」由知縣主持,「府考」由知府主 持,「院考」便由學政主持30。上引楊文提及丘逢甲於光緒三年「歲試」時遇丁 日昌,但「歲試(歲考)」雖然也由學政主持,其性質卻是已通過「童試」、中 秀才的府學生員、縣學生員所參加的學業評鑑考試31,丘逢甲既然得虛報年齡應 考,其身分自是「童生」而非「生員」,所參加的考試當為「童試」的第三階段 「院考」。今據「廣東丘逢甲研究會」所編《丘逢甲集》,〈窮經致用賦〉下註 明:「在臺南府童子試時應試之作」,〈窮經致用(調寄西江月)〉、〈賦得「天 容海色本澄清」得清字七言八韻〉下亦均註明:「丁丑童子試應試之作」32,可 知丘逢甲〈窮經致用賦〉乃應「童試院考」而作。 29 楊護源,《丘逢甲:清末台粵士紳的個案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頁 12-15。 30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頁 8-9。 31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頁 28。 32廣東丘逢甲研究會編,《丘逢甲集》(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頁 4-5。「院考」一次考兩場:「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詩一首;「大覆」 試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五言六韻詩一首,默寫〈聖諭廣訓〉一二百字,經文 可不作。此兩場之前有所謂「經古場」,試題為經解、史論、詩賦、算學、時務 等33。上引楊文提及丘逢甲於考場中寫「一賦、一詩、一詞」,即屬「經古場」 的情形。楊文曾以〈窮經致用賦〉下註明「經古第二名」,質疑「有關丘氏之論 述均言丘逢甲為第一名,可能引自丘琮所言,但並無實據」34,然所註「經古第 二名」者,僅謂「經古場」名列第二,無礙於「院考」榮登案首。
(二)生員歲考:曹敬〈露香告天賦〉
《全臺賦》:「此篇為曹敬三十一歲時參加科舉考試所作,後由當時的學政 徐宗幹取錄為一等一名,並因此成為增生」(頁 224)。據 1980 年與 1988 年修 纂的《臺北市志‧人物志》,均謂曹敬:「清道光二十二年入泮,翌年試府學, 取一等一名,補增生」35;《臺灣省通志稿》則稱曹敬:「道光二十八年以案首 入郡庠,補增生」;兩者記述曹敬「入泮」、「入郡庠」的年代有所出入,且與 《全臺賦》「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十歲時中秀才」(頁 181)的說法不同。 然姑不論曹敬於何年通過「童試」成為秀才,若就《全臺賦》所云,〈露香告天 賦〉係於使曹敬成為「增生」的那次考試所作,則該種考試當為「歲考」。 童生經「童試」錄取後,即為秀才。其名次前列者撥入府學,曰「府學生員」, 即上文所謂「入郡庠」;其餘留縣學者,曰「縣學生員」。生員若尚未應「鄉試」 或尚未考取舉人,則每逢三年新學政到任時,必須參加學政主持的「歲考」36。 「歲考」的目的係為考察生員們的學業狀況,成績優者可由「附生」晉為「增生」, 或由「增生」晉為「廩生」,荒廢退步者則予以懲罰37。 如「童試院考」一般,「歲考」若試賦,也是在正式考試之前的「經古場」。 如《海鹽士林錄》載咸豐元年辛亥科試,其「生古學」場試〈識字耕田夫賦〉(以 33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頁 23、29。 34楊護源,前揭書,註 46,頁 33。 35參閱王國璠纂修,《臺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 年),卷 7,頁 94;曾迺碩 總纂、王國璠編纂,《臺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 年),卷 9,頁 42。 36 關於清代「歲考」考試內容的變遷,可參閱葉伯棠,《清代文官考選制度之研究》(台北:嘉 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7 年),頁 30-31。 37「(歲考)考一等者,廩、增停降者收復,增、附、青、社均補廩;無廩缺,附、青、社補增; 無增缺,青、社復附,仍各候廩」。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 文藝出版社,2005 年),頁 28。「吏民莫作客長看」為韻)即是38。曹敬〈露香告天賦〉當亦作於「歲考」的「經 古場」。
(三)觀風:洪繻〈鯤化鵬賦〉等六篇
「觀風」者,「觀察地方風俗」之謂也。其考試方式為:「學政案臨於未開 考之前,出經解、策、論、古詩、近體詩、古賦、律賦、時文、試帖詩各項題目, 無論童生、生員,擇作一門或數門均可,並無限制,不必入場,試卷自備,…… 評定後隨時隨地發榜」39。洪繻《寄鶴齋觀風稿》係為「孫太尊甲午孟冬觀風台 灣府」而作,其目錄後附註:「此期觀風,生員二十題,童生亦二十題」,二十 題中包含制義、古文、駢文、詩等類40,可印證上述「各項題目,擇作一門或數 門均可」。 洪繻於光緒十五年通過「童試」中秀才,直到光緒二十年最後一次參加「鄉 試」仍未中舉人41。兩篇〈鯤化鵬賦〉作於光緒十九年「陳太守觀風」,「陳太 守」指陳文騄,光緒十八年二月任台北府知府,十一月調台灣府知府,而兩篇〈鯤 化鵬賦〉,一篇作於「癸巳年元月二十八夜」,另一篇作於「癸巳年元月二十九 旦」,時為陳文騄就任後不久。又〈班固燕然山刻石賦〉、〈虞允文勝金人於采 石磯賦〉和兩篇〈西螺柑賦〉作於光緒二十年「孫太尊觀風」,「孫太尊」指孫 傳兗,光緒二十年九月任台灣府知府,而〈班固燕然山刻石賦〉作於「甲午十一 月十六夕後」,〈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作於「甲午十一月十七日」,兩篇 〈西螺柑賦〉作於「甲午十一月十八夜半」,時間亦在孫傳兗到任後不久。此外, 這些賦往往撰成於清晨、夜半,亦可見「觀風」是「不必入場,試卷自備」,為 應考者在家裡作來繳卷的審查性考試。伍、八篇應考作品的體製
上述八篇應考作品於題下均註明「以……為韻」,但這並不表示八篇作品都 可歸為律賦。洪繻的「一題兩作」之賦—〈鯤化鵬賦〉與〈西螺柑賦〉,便各有 一篇不宜遽視為律賦。 38 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 出版社,1999 年),頁 667。 39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頁 9。 40引自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 年),頁 271-272。 41同前註,頁 90-98。「限韻吟詠」自南朝起即是貴遊文學的時髦風尚42,非律賦所獨有;唐人未 標註「以……為韻」的作品,也可能是律賦,如王棨名篇〈江南春賦〉即是。現 存唐代《賦譜》43有意識地區分「古賦」與「新體」賦(即後代所稱之「律賦」) 44,並未特別提及「限韻」,而是強調「各段轉韻」、「各段由『緊』、『長』、 『隔』組成」,因此《賦譜》相當注重句型的分析: 表 1 《賦譜》所示句型及虛詞表 壯 上下聯皆[3 字句]。 緊 上下聯皆[4 字句]。 長 上下聯皆[5 字句],或皆[6 字句],或皆[7 字句],或皆[8 字 句],或皆[9 字句]。 輕隔 上聯[前句 4 字,後句 6 字],下聯同。 重隔 上聯[前句 6 字,後句 4 字],下聯同。 疏隔 上聯[前句 3 字,後句不限字],下聯同。 隔 密隔 上聯[前句 5 字或以上,後句 6 字或以上],下聯同。 平隔 上聯[前句 4 字,後句 4 字],下聯同。 上聯[前句 5 字,後句 5 字],下聯同。 雜隔 上聯[前句 4 字,後句 5 或 7 或 8 字],下聯同。 上聯[前句 5 或 7 或 8 字,後句 4 字],下聯同。 漫 上下句不對仗 原始 如:原夫、若夫、觀夫、稽其、伊昔、其始也 發 提引 如:洎及、然則、矧夫、於是、已而、是故、借如、乃知 起寓 如:嗟乎、至矣哉、大矣哉 送 如:也、哉、而已 各類對句中尤以「隔」的式樣最繁,極富變化。事實上,「隔」的數量大幅擴張, 乃是唐賦迥異於前朝的特點。鄺健行曾就三組樣本-(一)南朝梁簡文帝、江淹、 42關於這點,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有較為詳細的論證及說明,請參閱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 年),頁 49-53。 43 現存《賦譜》是日本平安朝(西元 794-1186 年)時期的抄本,可能是由名僧圓仁於唐宣宗大 中元(847)年攜回日本,現藏東京五島美術館,全文可見於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 京:鳳凰出版社,2005 年)。《賦譜》原著者不詳,但書中數度引用浩虛舟〈木雞賦〉,浩 虛舟為唐穆宗長慶二(822 年)年進士,〈木雞賦〉為當年試題,固可推知其成書必在西元 822 年之後,而可能在西元 847 年之前;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則懷疑此書或許就是浩虛 舟的《賦門》。參閱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 7 期(1993 年),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 年)。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於《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44 《賦譜》:「凡賦體分段,各有所歸。但『古賦』段或多或少,若〈登樓〉三段,〈天臺〉四 段,至今『新體』,分為四段。」
庾信、徐陵四人的全部賦篇,(二)初唐十三篇題下標註「以……為韻」的賦篇, (三)中唐李程〈日五色賦〉及晚唐宋言〈漁父辭劍賦〉-加以比較,結果發現: 第二組樣本使用「隔」的頻率(平均一篇使用五聯)比第一組樣本高出許多,但 二、三組樣本的使用頻率則無甚差別45。因此,「隔」是律賦非常重要的特徵, 《賦譜》所謂「凡賦以『隔』為身體」、「身體在中而肥健」46,即在彰顯「新 體」賦的此一特徵。 比較洪繻的「一題兩作」之賦即可發現:〈鯤化鵬賦〉(天淵自得,飛躍俱 宜)全篇使用了十六「隔」,但另一篇〈鯤化鵬賦〉(南郭子綦言於漆園莊子曰) 只使用了三「隔」;〈西螺柑賦〉(海天清果,村舍辛香)全篇使用了九「隔」, 但另一篇〈西螺柑賦〉(葉披鴨綠,衣帶鵝黃)則全不用「隔」。若再細審使用 三「隔」的〈鯤化鵬賦〉,係以常見於漢賦的「對話」型態─「南郭子綦言於漆 園莊子曰……莊子笑而告之曰……子綦聞而快之曰……」進行鋪陳,而不使用 「隔」的〈西螺柑賦〉,甚至未將「限韻字」押於段末結尾句,即可窺見洪繻創 作這兩篇賦時,應是出於「捨律從古」的蓄意經營。 蓋洪繻不用「隔」的〈西螺柑賦〉,各段韻腳依序為: 第一段:黃、漿、房、妝、鄉、莊、霜 第二段:探、南、柑、談、酣、醰、憨 第三段:遲、貽、枝、肌、糜、嬉、籬 第四段:薄、壑、籜、著、錯、落、溥 第五段:酸、丹、盤、看、餐、寒 第六段:輿、餘、如、袪、初 第七段:屋、服、復、燠、覆、麓、熟 該賦以「霜柑籬落寒初熟」為韻,依清人普遍的見解,律賦「限韻字」不但得按 順序分段押,且必押於各段最後一韻: 官韻之設,所以注題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勦襲之門,非以困人而 束縛之也。唐二百餘年之作,所限官字,任士子顛倒協之,其挨次用 者,十不得二焉;亦鮮有用所限字概押末韻者,其押為末韻者,十不 得一焉。具知斯體非當時所貴,無因難見巧之說。47 45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 北:台灣書店,1999 年),頁 56-70。 46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年),頁 563。 47 王芑孫,《讀賦卮言》,「官韻例」。見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頁 19。
唐人於官韻往往任意行之,後來取音節之諧,一平一仄間押,至宋人 始依次遞用,然尚不能畫一。今則必須挨次押去,斷不可錯亂;又唐、 宋人皆有兩韻并押者,尤不可學。48 洪繻這篇〈西螺柑賦〉雖然限韻,卻未在第二段與第四段將「柑」、「落」押於 最末韻,這與洪繻其他「觀風」之作差異極大,是以推測洪繻在寫作此賦時,乃 刻意有別於另一篇律體的〈西螺柑賦〉,以「一題兩作,一律一古」的方式展現 其才學。又兩篇〈鯤化鵬賦〉在「隔」的數量上落差甚巨,當亦出於相同心理。 除了上述洪繻「捨律從古」的〈鯤化鵬賦〉和〈西螺柑賦〉,其餘本文所探 討的六篇作品,均屬律賦,它們的體製若與《賦譜》所建議的寫作規範相較,可 發現有兩處明顯的不同:
一、隔對運用愈多
《賦譜》雖然強調「隔」的重要,但認為一篇賦若分八段,則一段用一「隔」 即可,整篇賦不必超過八「隔」: 約略一賦內用六、七「緊」,八、九「長」,八「隔」,一「壯」, 一「漫」,六、七「發」;或四、五、六「緊」,十二、三「長」, 五、六、七「隔」,三、四、五「發」,二、三「漫」、「壯」;或 八、九「緊」,八、九「長」,七、八「隔」,四、五「發」,二、 三「漫」、「壯」。49 以唐人律賦傳世最多的王棨為例,據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的統計,「平 均每首律賦用了 0.75 個壯句,8.5 個緊句,9.3 個長句,6 個隔句對」50;而在 46 篇律賦中,只有〈沛父老留漢高祖賦〉八韻用了九「隔」,其餘 45 篇都不超過 八「隔」,甚至〈握金鏡賦〉、〈貧賦〉只用了三「隔」;又 46 篇律賦中,僅 10 篇有一段用兩「隔」的情形51。但從下列表 2 至表 7 的統計來看,曹敬〈露香 48顧南雅,《律賦必以集》(道光壬午重刊本),例言。 49 詹杭倫,〈賦譜校注〉,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 樓圖書公司,2005 年),頁 80。 50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頁 79。 51分別為:〈武關賦〉第五段、〈倒載干戈賦〉第七段、〈闕里諸生望東封賦〉第六段、〈詔遣 軒轅先生歸羅浮舊山賦〉第六段、〈聖人不貴難得之貨賦〉第四段、〈綴珠為燭賦〉第一段、 〈沛父老留漢高祖賦〉第一、四段、〈蟭螟巢蚊睫賦〉第五段、〈松柏有心賦〉第二、四段、告天賦〉、丘逢甲〈窮經致用賦〉、洪繻〈鯤化鵬賦〉、〈班固燕然山刻石賦〉、 〈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西螺柑賦〉等六篇,一段使用兩「隔」的情況 頗為常見,其中尤以洪繻〈班固燕然山刻石賦〉八段二十「隔」的運用頻率最高, 平均一段使用 2.5「隔」。又一段之中用「隔」頻率最高者為:洪繻〈鯤化鵬賦〉 第六段、〈班固燕然山刻石賦〉第二、八段、〈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第三 段,均是五韻中就有三韻為「隔」。而雖然丘逢甲〈窮經致用賦〉五段使用了七 「隔」,洪繻〈西螺柑賦〉七段使用了九「隔」,但全篇「隔」的總量都是多於 總段數。由此可略窺清代科舉律賦對「隔」的重視遠勝於唐代,應試者更需藉由 難度高的「隔對」來騁才競技。 若參考《賦譜》為「隔」所做的分類,曹敬〈露香告天賦〉由於通篇以四言 句為主,故篇內十三「隔」大多為「四四」句對「四四」句的「平隔」。洪繻〈西 螺柑賦〉風格簡雅,全篇皆用「四六」句對「四六」句的「輕隔」和「六四」句 對「六四」句的「重隔」。至於丘逢甲〈窮經致用賦〉和洪繻〈鯤化鵬賦〉、〈班 固燕然山刻石賦〉、〈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則讓不同的「隔」在篇中穿 梭交織,錯落有致。例如〈窮經致用賦〉通篇只有七「隔」,卻是「輕隔」、「重 隔」、「密隔」、「平隔」、「雜隔」一應俱全。又〈鯤化鵬賦〉有「輕隔」七、 「密隔」四、「平隔」一、「雜隔」五,〈班固燕然山刻石賦〉有「輕隔」五、 「重隔」七、「密隔」四、「平隔」四,〈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有「輕隔」 六、「重隔」三、「密隔」一、「平隔」三、「雜隔」三,變化如此之多,可見 作者的精心巧構。此外,這些賦篇也不乏《賦譜》未曾列舉的句型,如「六六」 句對「六六」句的「平隔」: 將見研經入選,恆存捧日之心;旋看大用有期,直上凌雲之賦。 想其氣質非凡,沫三江之雨澤;爾乃羽毛頓滿,激萬古之風雲。 留綠篆與丹書,瀚海流沙之地;製蟲文與科斗,崑崙蔥嶺之天。 若傳寰海之外,何止肅慎來朝;倘在唐虞之間,可使工倕作刻。 昔日欃槍落後,可曾虜眾摩挲;當年碑碣立時,應有神靈呵護。 使其委蛇而退,不能責以棄師;藉曰持重以觀,安得望其奏凱。 為問碑立峴山,讀書何如杜預;試看兵鏖赤壁,論功且笑周瑜。 又如〈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如韓蘄王捷於黃天蕩,虜馬不前;如劉開 府勝於皂角林,金人遠逸」,可歸類為「九四」句對「九四」句的「雜隔」,也 是罕見於唐人律賦的句型。 〈跬步千里賦〉第七段。詳參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附錄。
表 2 曹敬〈露香告天賦〉(以「知我者其天乎」為韻)句型韻腳表 句型 段 壯 緊 長 隔 漫 韻腳 第一段 5 2 茲、欺、宜、時、為、思、知 第二段 3 2 果、裹、可、火、我 第三段 3 3 寫、寡、也、社、嘏、者 第四段 3 3 持、之、儀、私、疑、其 第五段 5 1 前、煙、然、邊、禪、年、天 第六段 7 2 娛、糊、濡、隅、趨、途、吾、珠、乎 表 3 丘逢甲〈窮經致用賦〉(以題為韻)句型韻腳表 句式 段 壯 緊 長 隔 漫 韻腳 第一段 2 1 1 礱、紅、功、窮 第二段 1 1 2 青、扃、硎、經 第三段 2 1 1 賁、異、事、致 第四段 3 1 綜、恐、共、用 第五段 3 2 附、炷、務、誤、賦 表 4 洪繻〈鯤化鵬賦〉(以「其翼若垂天之雲」為韻)句型韻腳表 句式 段 壯 緊 長 隔 漫 韻腳 第一段 2 1 2 1 宜、池、儀、羇、茲、其 第二段 2 1 2 息、屴、極、北、翼 第三段 2 2 2 落、洛、鶚、愕、躍、若 第四段 2 2 2 嬉、姿、奇、隨、螭、垂 第五段 3 3 2 遷、連、淵、邊、仙、緣、筌、天 第六段 2 3 移、疲、馳、知、之 第七段 1 3 聞、紛、群、雲 表 5 洪繻〈班固燕然山刻石賦〉(以題為韻)句型韻腳表 句式 段 壯 緊 長 隔 漫 韻腳 第一段 2 2 2 關、顏、鐶、間、彎、班 第二段 2 3 遇、務、布、戍、固 第三段 2 3 3 邊、年、鞭、先、弦、闐、旃、燕 第四段 2 1 1 2 羶、宣、延、巔、天、然 第五段 1 4 2 環、頒、攀、還、斑、蠻、山 第六段 4 1 3 極、德、則、飾、墨、蝕、式、刻 第七段 4 2 2 策、責、役、籍、帛、璧、尺、石 第八段 1 1 3 素、路、故、護、賦
表 6 洪繻〈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以「大功乃出一儒生」為韻)句型韻腳表 句式 段 壯 緊 長 隔 漫 韻腳 第一段 2 2 2 斾、瀨、害、蓋、帶、大 第二段 1 2 2 攻、空、東、風、功 第三段 1 1 3 宰、待、凱、海、乃 第四段 1 2 3 密、日、疾、失、卒、出 第五段 1 2 3 崪、軼、咤、逸、朮、一 第六段 2 2 2 敷、軀、瑜、符、夫、儒 第七段 4 2 1 2 平、明、輕、鯨、盟、兵、槍、城、生 表 7 洪繻〈西螺柑賦〉(以「霜柑籬落寒初熟」為韻)句型韻腳表 句式 段 壯 緊 長 隔 漫 韻腳 第一段 3 1 1 香、旁、牆、陽、霜 第二段 2 1 1 甘、南、探、柑 第三段 4 1 離、枝、垂、脾、籬 第四段 3 2 酪、萼、若、郭、落 第五段 2 1 1 殘、酸、團、寒 第六段 2 2 書、餘、舒、初 第七段 3 1 1 谷、獨、屋、竹、熟
二、間以散文入賦
「六六」句對「六六」句的「平隔」,雖然《賦譜》未曾列舉,然元稹〈鎮 圭賦〉已有之:「作山龍之端表,我則清光皎然;雜蒲穀以成行,爾乃鞠躬如也」。 元稹和白居易的律賦,清代賦論家往往稱其「不拘繩尺」、「自成一體」52,原 因之一即是將散文句融入律賦,或謂之「以古賦為律賦」: 唐元稹〈郊天日五色祥雲賦〉,以題為韻,其起句云:「臣奉某日詔 書曰:惟元祀月正之三日,將有事於南郊」,中云:「於是載筆氏書 百辟之詞曰」、「象胥氏譯四夷之歌曰」,後云:「帝用愀然曰」, 皆以古賦為律賦。至押「五」字韻云:「當翠輦黃屋之方行,見金枝 玉葉之可數。陋泰山之觸石方出,鄙高唐之舉袂如舞。昭示于公侯卿 52李調元曰:「律賦多有四六,鮮有作長句者,破其拘攣,自元、白始」,「唐時律賦,字有定 限,鮮有過四百者,馳騁才情,不拘繩尺,亦唯元、白為然」,見李調元,《賦話》(台北: 世界書局,1962 年),卷 3,頁 22;卷 4,頁 31。浦銑曰:「元、白賦另自一體,流動之中 加以工穩局法」,見浦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卷上(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頁 68。士,莫不稱萬歲者三;并美于麟鳳龍龜,可以與四靈為五。」純用長 句,筆力健舉,帖括中絕無僅有之作。53 上述元稹於律賦寫作上的突破,包括兩方面:一是加入「於是載筆氏書百辟之詞 曰」、「象胥氏譯四夷之歌曰」之類古賦常用的非對偶句,二是在傳統的四言句、 六言句外另製長句。這兩種作法,在本文所探討的應考作品中均有所承襲。 長句的使用,有長的「隔」,如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的名句:「所以動 之為用,在氣為春,在鳥為飛,在舟為楫,在弩為機;不有動也,靜將疇依?所 以靜之為用,在蟲為蟄,在水為止,在門為鍵,在輪為柅;不有靜也,動奚資始」, 也有長的「長」,如元稹〈奉制試樂為御賦〉:「豈獨周域中而利其銜策,亦將 肥天下而淪乎膚肌」、元稹〈郊天日五色祥雲賦〉:「茍順夫人理之父子君臣, 安知夫雲物之赤黃蒼黑」,皆十字句,或如白居易〈叔孫通定朝儀賦〉:「鏘鏘 兮若萬國赴塗山而會,秩秩兮如百官仰太一而朝」,乃十一字句。而洪繻的〈班 固燕然山刻石賦〉,雖然沒有像〈動靜交相養賦〉那麼長的「隔」,但如「非比 鋪張揚厲之詞,策勳符於玉府;且看征伐盪平之盛,列鄣至於居延」、「不數三 墳五典,金章玉檢有同封;且將萬古千秋,蔓草寒煙不能食」等「密隔」,亦屬 「不拘繩尺」。至於賦中的十字「長」句:「自此胡中常有籀文之字,曾茲塞外 永無烽燧之然」、十一字「長」句:「遠望山上霞飛而蒼翠萬重,高出世間日落 而岧嶢千尺」,無疑賡續元、白「以古賦為律賦」的作法。 在律賦中加入散句,除了舒緩文氣,更能使律賦透出古風。曹敬〈露香告天 賦〉、丘逢甲〈窮經致用賦〉、洪繻〈鯤化鵬賦〉、〈班固燕然山刻石賦〉、〈虞 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都有這樣的安排: 則有趙清獻者,大宋良才,名臣碩果。鐵面外嚴,氷心內裹。 君不見董江都之力學也,生涯經史,雨風磨礱。半窗月白,一盞燈紅。 有鯤焉,潮汐浮沉,江湖止息。擊浪浺瀜,負山崱屴。 有鵬焉,蔽日翩翩,凌虛落落。飇風江山,迴翔嵩洛。 有班孟堅者,壯志從征,雄才待遇。素曉韜謀,諳知軍務。 有奧區焉,四圍天壓,終古雲環。是為燕然之境,長無綸誥之頒。 時乃永元元年七月秋夕,皇舅出征,以圖殊策。 虞允文以奉使之人,非握符之宰。 此法實亦元、白所習用,如白居易〈漢高祖親斬白蛇賦〉:「有大蛇兮,出山穴, 亘路徬。凝白虹之精彩,被素龍之文章」,「盛矣哉!聖人之草昧經綸,應乎天, 53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 年),卷 2,頁 13。
順乎人。制勍敵必示以乃武乃文,靜災禍不可以弗躬弗親」,其中「有大蛇兮」、 「盛矣哉!聖人之草昧經綸」,俱為散句。又如元稹〈郊天日五色祥雲賦〉:「臣 奉某日詔書曰:惟元祀月正之三日,將有事於南郊,直端門而未出。天錫予以靈 瑞,是何祥而何吉?臣拜稽首,敢言其實」,更是接連數句全無對偶。唯在本文 所討論的應考作品中,並無如此大膽的嘗試。 此外,曹敬〈露香告天賦〉篇首二句頗值一提。該賦以「知我者其天乎」為 韻,首段當押官韻「知」: 諟維天鑒,日在茲焉。懍厥天心,不可欺焉。順天奉天,閒居當警; 逆天違天,曖昧非宜。翳古之士,砥行之時。必嚴其度,必慎所為。 焚香露夜,默告凝思。拜手九霄,更無人覺;舉頭三尺,只有天知。 篇首二句句尾皆為「焉」,然押韻字卻在「焉」之前的「茲」與「欺」。此種作 法,如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 好修之害也」,或〈九章‧橘頌〉:「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 不流兮」等,在《楚辭》中已時有所見。日後蘇軾〈赤壁賦〉:「西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於押韻字「郎」之 後加「者乎」;又「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亦於押韻字「東」、「雄」之後俱加上 「也」。屈騷、蘇賦咸非律賦,曹敬卻將此法移用於〈露香告天賦〉,似亦為律 賦稍添「古」味,以襯托「露香告天」這樣虔敬莊重的賦題。
陸、結語
「台灣賦」在近年「台灣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中稍受關注,但關注焦點幾 乎都在記述台灣形勝風土的「地理賦」,而未及於數量甚多的「科舉賦」,因此 本文特別就目前收錄於《全臺賦》中、當初係應官方考試而撰寫的作品計八篇, 提出些許觀察心得,其結果大致如下: (一)文獻校勘:將《全臺賦》所錄曹敬〈露香告天賦〉斷句未妥處及丘逢 甲〈窮經致用賦〉文字脫誤處略做校訂。 (二)題材回顧:〈鯤化鵬賦〉為唐人舊題,〈露香告天賦〉、〈窮經致用 賦〉、〈班固燕然山刻石賦〉、〈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賦〉為取自歷史典故的 新賦題;〈西螺柑賦〉則源於台灣詠物書寫的傳統。 (三)背景掌握:依據清代科舉試賦的傳統,了解丘逢甲〈窮經致用賦〉與 「童試院考」、曹敬〈露香告天賦〉與「生員歲考」、洪繻〈鯤化鵬賦〉等六篇 與「觀風」的關聯。(四)體製辨析:認為洪繻「一題兩作」的〈鯤化鵬賦〉與〈西螺柑賦〉中 各有一篇,不宜因題下標註「以……為韻」即視為律賦。其餘丘逢甲、曹敬及洪 繻的六篇律賦,可發現它們與唐代《賦譜》所示句型最大的不同在於:隔對運用 愈多,並間以散文入賦。 「隔對運用愈多」與「間以散文入賦」,就文體而言似有衝突,蓋「隔對運 用愈多」係律賦成規的強化,而「間以散文入賦」則濃厚古賦的色彩。但曹敬、 丘逢甲、洪繻以此方式書寫應考律賦,甚至洪繻作〈鯤化鵬賦〉、〈西螺柑賦〉 讓主試者「觀風」時,還刻意提出純律賦和偏向古賦的作品各一,或即反映了清 代賦學「協調前代從兩個極端(格律化和散文化)尋求出路的方式,顯出創作向 詩歌與散文的雙向依附」54。 再者,「官韻押虛字」向為高難度的挑戰55,洪繻〈虞允文勝金人於采石磯 賦〉的官韻有虛字「乃」,其造句云:「虜營墨墨,驅來已見突如;散卒星星, 再接何由厲乃」,又〈鯤化鵬賦〉的官韻有虛字「之」,其造句云:「何來積石 罡風,海闊而隨其萬變;遙望崑崙絕頂,天空一任其所之」,均將難押的虛字押 得流利自然。可知除了體製探討之外,「科舉賦」也有其他課題值得探討,而此 亦正是「地理賦」之外,「台灣賦」猶待開拓的研究面向。 54許結,〈明清辭賦藝術流變論〉,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 年),頁 320。又該書〈論清代的賦學批評〉、〈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二文,也述及清 代賦學理論上「古」、「律」間的調和匯通。 55是以清代賦話對此類佳句頗有興趣,如李調元《雨村賦話》卷 1:「唐高郢〈痀僂丈人承蜩賦〉 云:『期于百中,則啼猿之射乎;曾不孑遺,殊慕鴻之弋者』,無名氏〈垓下楚歌賦〉云:『兩 雄較武,焉知劉氏昌乎;四面聞歌,是何楚人多也』,一點一拂,搖曳有神,皆因韻限虛字而 然,非故作折腰齲齒之態也。」又卷四:「賦押虛字,惟『亦』字最難自然,如侯喜〈秋雲似 羅賦〉以『蘭亦堪采』為韻,賦末押『一言有以,千秋只亦』之類。」
參考文獻
王國璠纂修,《臺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 年。 王嘉弘,《清代台灣賦的發展》,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 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台北:廣文書局,1979 年。 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 年。 林文龍,《台灣史蹟叢編》,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 年。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年。 許俊雅,〈回顧與前瞻—近二十年來台灣古典文學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 25 卷 4 期,2006 年 11 月。 許俊雅、吳福助,《全臺賦》,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年。 許 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 年。 塗怡萱,《清代邊疆輿地賦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 年。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1991 年。 楊護源,《丘逢甲:清末台粵士紳的個案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1996 年。 葉伯棠,《清代文官考選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7 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 年。 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 年,頁 15-16。 廣東丘逢甲研究會編,《丘逢甲集》,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 年。 顧南雅,《律賦必以集》,道光壬午重刊本。 龔顯宗,《台灣文學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年。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61-84, No.15, Dec. 2007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A Study of the Works Written for
Examination in “The Whole Fu of Taiwan”
Shih-Hung You
∗Abstract
These days Fu is taken notice gradually in research of taiw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but almost focus on “geography Fu” that describes taiwanese scenery and humanness. The amou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Fu” is superior to “geography Fu”.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contain 8 works written for examination in “The Whole Fu of Taiwan”. The purposes of study are text of emendation and type of recognition.
Keywords:The Whole Fu of Taiwan, Lu-Fu, Cau Jing, Qiu Feng-Jia, Hong Xu
∗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