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427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4270"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Master Program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Dentistry College of Oral Medicin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 王蔚南 教授(Wei-Nan Wang, D.D.S.) 共同指導教授 : 歐耿良 副教授(Keng-Liang Ou, Ph.D.) 陳敏慧 副教授(Min-Huey Chen, D.D.S. Ph.D.). 不同磷酸濃度酸蝕牙釉質後 對其表面再礦化之顯微結構的影響. Inference of the remineralized microstructure of enamel etched with various phosphoric acid concentrations. 研究生 : 曾柏文 醫師 (Po-Wen Tseng,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July , 2007. D.D.S.)撰.

(2) 致謝 在經過一番努力後,本論文終於可以順利付梓了,首先要感謝的 是我的指導教授王蔚南老師,老師的細心、負責及不厭其煩的教導, 幫助我克服了很多論文寫作上的障礙,在此獻上個人最高的謝意。也 要感謝歐耿良老師在儀器操作上及實驗輔佐的鼎力幫忙,讓我體會到 研究路上不為人知的辛苦;感謝李勝揚所長及台大陳敏惠老師的意見 與指正,使本論文能更趨完整;亦要感謝蔡吉陽老師對我在矯正學習 上的啟蒙;感謝鄭信忠副院長、林利香老師在矯正臨床上的教導;感 謝其鴻在這一路上的心得分享與鼓勵;感謝一起同學三年的琬棋、逸 民,及矯正科裡的峻德、錚婷、大陳怡君、惠臻及學弟妹們,有你們 的陪伴與參與,這三年裡多采多姿、歡笑不斷。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老爸、老媽,是您們無止盡的教導及無悔的付 出,才能成就出現在的我。還要感謝我親愛的老婆-芃伃,這一路上 幸有妳的陪伴,所以我並不孤單。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不及一一答 謝,容我在此一併致謝,謝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人,讓我這三年的 碩士生活成為了人生中很重要的永恆回憶!. 曾柏文 謹書于 民國九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I.

(3) 論 文 摘 要. 論文名稱:不同磷酸濃度酸蝕牙釉質後 對其表面再礦化之顯微結構的影響 私立台北醫學大學 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系碩士班 研究生姓名:曾柏文 畢業時間: 95 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王蔚南 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系研究所教授. 歐耿良 博士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敏慧 博士 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臨床研究所副教授. 在口腔環境中,由於酸鹼值的不斷改變,牙面會不停的進行去礦化和再礦化 反應,彼此間若呈現動態平衡,則牙齒會在健康的狀態。牙科使用的酸蝕技術也 是一種去礦化反應,酸蝕後的牙面,在口腔環境中是否會自然的再礦化、結構是 否和先前相似(如外觀恢復原始面、硬度回復或也具備抵抗酸的能力)是值得探討 的。 本實驗研究目的是藉由掃瞄式電子顯微鏡、X 光光電子分析儀、低掠角 X 光 繞射儀及原子力顯微鏡的觀察,探討牙釉質酸蝕後顯微結構的變化,分為二方面 II.

(4) 去觀察: 1. 不同磷酸濃度 ,2. 酸蝕後再浸泡不同時間的再礦化溶液。 本研究使用 5 顆完好的人類小臼齒,隨機分為二組,對照組一顆及實驗組四 顆。頰側面打光後,再將牙齒水平平均切割成三塊,每顆取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 再切割成五塊,分別使用 2%、30%、50%及 80%的磷酸酸蝕表面後(同一顆牙齒有 五個樣本,酸蝕同一種濃度),再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經 0、12、24、48 及 72 小時後,最後分別以四種儀器去觀察表面的粗糙度、軟硬度、晶相及化學鍵結情 形等。實驗結果如下: (1) 由本實驗 SEM 可知,牙齒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會有晶體不規則排列的沉 積,從 XPS 及 GIXRD 得知這新形成的晶體化學式為 Ca(H2PO4)2H2O,是類 似氫氧磷灰石(HA-like)的晶體。再礦化後的表面為此晶體 Ca(H2PO4)2H2O 和 HA 的混合結構。 (2) 經酸蝕處理產生相轉換後的氫氧磷灰石及類氫氧基磷灰石混合結構比之前更 緻密。 (3) 由本實驗 AFM 得知: 1.表面粗糙度和浸泡時間無關聯。 2.牙釉質再礦化後的確硬度有增加的情形,但硬度改變和浸泡時間沒有太大 的關聯,且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硬度並未隨之增加。 3.不同的磷酸濃度對於表面粗糙度及表面硬度的變化,並無明顯的差別。 關鍵字:再礦化,酸蝕牙釉質,磷酸,原子力顯微鏡,表面硬度。. III.

(5) Abstract. Title of Thesis:Inference of the remineralized microstructure of enamel etched with various phosphoric acid concentrations Author:Po-Wen Tseng Thesis directed by:Wei-Nan Wang Keng-Liang Ou.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Min-Huey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present study was observation of the remineralized microstructure of enamel etched with various phosphoric acid concentartion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e (XPS) and gl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 Five. human. permanent. first. premolars.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One of the five teeth was randomly chosen as a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unetched. The others were experimental groups. which. were. etched. with. 2%,. 30%,. 50%. and. 80%(wt).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ic acid. Before etching, the buccal side of the IV.

(6) five teeth were sectioned horizontally and parallely into occlusal , middle. and. cervical parts by the fissure carbide burs respectively. Preserved the middle third of the five teeth and then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5 parts, respectively. Th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etch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ic acid . After etching, the five parts of each tooth were used for immersing in the remineralizing solutions for 0,12,24,48,and 72 hours. SEM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surface appearances;AFM based nanoindentation.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surface roughness,hardness. and appearances; GIXRD was used to observe crystal and structure;XPS was used to observe chemical bonding of the surface.. The conclusions of observations or detections were:. (1)A mineral deposition after remineralization on unetched. and. etched enamel has been observed by SEM and AFM. The crystal was Ca(H2PO4)2H2O.. (2)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oughness. and. immersing time.. (3)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hardness and immersing time.. V.

(7) (4). There. was. no. appearent. difference. between. surface. roughness,hardness and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oric acid.. Keywords: remineralization , etched enamel, phosphoric aci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urface hardness.. VI.

(8) 目. 錄 頁 數. 致. 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 錄 ………………………………………………… VII. 圖表目次. ………………………………………………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酸蝕. …………………………………………………………5. 第二節去礦化與再礦化. …………………………………………7. 2.1 去礦化與再礦化的定義 ……………………………………… 7 2.2 影響再礦化的因素 …………………………………………… 9 2.3 再礦化與氟的關係 … ………………………………………… 10 VII.

(9) 2.4 再礦化與時間的關係 …………………………………………10. 第三節 SEM、AFM、XPS 或 GIXRD 在牙釉質表面 酸蝕後的應用………………………………………………12. 第三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材料 …………………………………………………15 1.牙齒 ….. …………………………………………………………… 15 2.酸蝕劑使用之濃度及時間. ………………………………… 15. 3.再礦化礦液:市售人工唾液加氟 … ………………………15 4.電磁加熱攪拌機 …………………………………………………16. 第二節 實驗儀器 ……………………………………… 16 1.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16. 2.X 光光電子分析儀. ………………………………………… 16. 3.低掠角 X 光繞射儀 ……………………………………………16 4.原子力顯微鏡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1.實驗分組設計 ……………………………………………………17 2.樣本表面之觀察與分析. …………………………………… 19. 第四章 實驗結果 第一節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EM)的觀察 …..…………24 VIII.

(10) 第二節 原子力顯微鏡(AFM)的觀察 …..……………… 25 2.1 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25. 2.2 表面硬度( surface hardness) …………………………………26. 第三節 低掠角 X 光繞射儀(GIXRD)的觀察…..………29 第四節 X 光光電子分析儀(XPS)的觀察. …..……… 30.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再礦化溶液的選擇. …..…………………………31. 第二節 再礦化與時間的探討 ……..……………………31 第三節 再礦化與氟的探討. …..…………………………34. 第四節 表面結晶的成份. ………..……………………… 34. 第五節 實驗儀器的探討. …..…………………………… 35. 第六節 再礦化與表面粗糙度的探討 …..………………36 第七節 再礦化與表面硬度的探討 ……..……………… 37. 第六章 結論 參考資料. ……………………….……….…… 40. ………………………………………………………… 42. 表格……………………………………………………………………49 圖目錄 ……………………………………………………………… 68. IX.

(11) 圖表目次 表一、實驗分組表…………………………………………………49 表二、五組的表面粗糙度比較………………………………… 50 表三、A 組的表面粗糙度 ………………………………………50 表四、B 組的表面粗糙度 ………………………………………51 表五、C 組的表面粗糙度 ………………………………………51 表六、D 組的表面粗糙度 ………………………………………52 表七、E 組的表面粗糙度 ……………………………………… 52 表八、浸泡 0 小時的各組表面粗糙度比較 …………………53 表九、浸泡 12 小時的各組表面粗糙度比較…………………53 表十、浸泡 24 小時的各組表面粗糙度比較…………………54 表十一、浸泡 48 小時的各組表面粗糙度比較 …………… 54 表十二、浸泡 72 小時的各組表面粗糙度比較 …………… 55 表十三、A 組的表面硬度 ………………………………………56 表十四、B 組的表面硬度 ………………………………………56 表十五、C 組的表面硬度 ………………………………………57 表十六、D 組的表面硬度 ………………………………………57 表十七、E 組的表面硬度 … ……………………………………58 表十八、浸泡 0 小時的各組表面硬度比較 …………………59 表十九、浸泡 12 小時的各組表面硬度比較…………………59 表二十、浸泡 24 小時的各組表面硬度比較…………………60 表二十一、浸泡 48 小時的各組表面硬度比較 …………… 60 表二十二、浸泡 72 小時的各組表面硬度比較 …………… 61 表二十三、浸泡 0 小時與 72 小時的硬度比較 …………… 61 X.

(12) 表二十四、A 組的 GIXRD 圖形 ……………………………… 62 表二十五、B 組的 GIXRD 圖形 ……………………………… 62 表二十六、C 組的 GIXRD 圖形 ……………………………… 63 表二十七、D 組的 GIXRD 圖形 ……………………………… 63 表二十八、E 組的 GIXRD 圖形. …………………………… 64. 表二十九、XPS 的圖形 ………………………………………… 65 表三十、先前研究中和本實驗選用再礦化溶液 的成分比較 ………………………………………… 66 表三十一、先前研究中和本實驗浸泡再礦化溶液 的時間比較 ………………………………………… 67 圖一、掃瞄式電子顯微鏡的構造示意圖 …………………… 68 圖二、x 光光電子光譜儀的原理示意 ……………………… 69 圖三、x 光繞射儀的原理示意圖 ………………………………70 圖四、原子力顯微鏡的構造示意圖…………………………… 71 圖五、A 組 SEM 50000 倍下觀察 ……………………………72 圖六、B 組 SEM 50000 倍下觀察 ……………………………73 圖七、C 組 SEM 50000 倍下觀察 ……………………………74 圖八、D 組 SEM 50000 倍下觀察………………………………75 圖九、E 組 SEM 50000 倍下觀察 ……………………………76 圖十 、A 組的 AFM (3-D)圖形…………………………………77 圖十一、B 組的 AFM (3-D)圖形 ………………………………78 圖十二、C 組的 AFM (3-D)圖形 ………………………………79 圖十三、D 組的 AFM (3-D)圖形 ………………………………80 圖十四、E 組的 AFM (3-D)圖形 ……………………………… 81. XI.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在口腔環境中,因酸鹼質的不斷改變,會造成牙面不停的進行去礦化 (demineralization)及再礦化(remineralization)反應,此反應若呈現動態的平衡,則 牙齒可以維持健康的狀態;若發生不平衡時,如去礦化的速度及量超過再礦化 時,牙面會脫鈣(decalcification),這就是早期的蛀牙現象,若繼續下去,則會有 牙齒窩洞(dental cavity)的形成 1。 牙科的治療領域中,使用複合樹脂(composite resin)黏著越來越普遍,如牙科 補 綴 (dental restoration) 、 矯 正 治 療 (orthodontic treatment) 、 贗 復 假 牙 黏 著 劑 (prosthetic cement) 等。其機轉是先將牙面酸蝕(acid etching),形成無數小孔 (microporosity)以增加樹脂黏著於牙面的固位性(retention)。此酸蝕作用可視為一 種去礦化反應 2。在臨床上,牙面酸蝕的面積通常大於實際複合樹脂黏著的範圍, 因此未被黏著但已酸蝕過的表面是否會再礦化或恢復成正常牙面?同時,已去礦 化的早期齲齒區在口腔環境中是否會自然的再礦化、形成的結構表面硬度或抵抗 酸的能力會和之前未酸蝕前的結構是否類似等,值得探討及研究。 之前的學者對再礦化的觀察和研究,主要是利用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表面探測器(surface detector)觀察表面的外觀、粗糙 度、和酸蝕量 3,4。 近來有學者開始利用更精密的儀器做再礦化的進一步觀察 1. 2,5-7. ,但對於酸蝕.

(14) 後表面再礦化的顯微結構、新形成的表面化學鍵結或晶相,卻未有進一步的觀 察,且對於不同的酸濃度或經過不同的再礦化時間,其表面再礦化的程度是否有 所不同,也沒有較深入的探討。 另外,由於先前研究浸泡在再礦化溶液裡的觀察時間多是短時間的觀察,如 每隔數小時去觀察再礦化的程度 8,9,因而可能不盡完善。因此本實驗應用不同的 磷酸濃度處理牙面後,浸泡時間拉長,使用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及原子力顯微鏡 (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觀察表面的外觀、粗糙度、軟硬度和酸蝕的量。 另用 x 光光電子能譜儀(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及低掠角 x 光繞 射儀(gl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觀察新形成的表面化學鍵結和晶 相。 希望藉由這四種儀器及較長時間的綜合觀察,可以對應用不同的磷酸濃度 處理牙面後再礦化的顯微結構,能有更完整而深入的了解。. 2.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實驗的研究目的在於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x 光光電子 能譜儀、及低掠角 x 光繞射儀等儀器來觀察牙面經不同磷酸濃度酸蝕牙釉質表面 後再礦化的顯微結構,可觀察: 1.酸蝕牙面的有無,其表面結構的差別。 2.相同磷酸濃度,浸泡再礦化溶液不同時間下,其再礦化顯微結構的差別 。 3.不同磷酸濃度,浸泡再礦化溶液相同時間下,其再礦化顯微結構的差別 。. 3.

(1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經由不同磷酸濃度酸蝕後的牙釉質表面,在浸泡再礦化溶液不同時間下會 有不同的再礦化反應,且在特定時間後表面再礦化的顯微結構會和未酸蝕前相 似。. 4.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酸蝕 (Acid etching) 酸蝕牙齒表面的目的是為了產生機械性的黏著(mechanical adhesion)。1955 年 Buonocore 使用 85%的磷酸酸蝕牙面,可將復形用樹脂(restorative resin)黏於牙 面上後 10,酸蝕技術就被牙醫界擴大採用。原理是使用酸將牙釉質表面浸蝕脫鈣 後,牙齒界面上形成倒凹或是不規則的表面,造成與另一個黏著劑之界面產生交 卡(interlocking), 形成機械性黏著。另外,介面不規則的程度,也間接代表了黏 著的強度 11。 酸蝕對牙釉質進行的去礦化反應會因酸的濃度、種類及酸蝕時間等的影響 而有不同結果:. A.酸濃度( acidic concentration): 1989 年 Legler 和 Retief 發現使用 5%,15%及 37%的磷酸酸蝕牙齒 15、30 及 60 秒後,測 shear bond strength,結果並無統計學上的差異 12。 1993 年 Wolfgang13 用 2%及 37%的磷酸酸蝕牙齒 30 秒後,再將矯正托架 (orthodontic bracket)黏在矯正病患的前牙上,比較一年的失敗率。發現:2%的磷 酸與 37%的磷酸,在失敗率上沒有明顯的差異。Wang 等. 14. 在 1994 年的研究分. 別用濃度 2%、5%、 10%、 20%、 30%、 40%、 50%、 60%、 70%及 80% 的磷酸酸蝕牙齒表面 15 秒。 有三點結論: 1. 10%~60%的磷酸濃度得到較大的黏著強度,2%~5%及 70%~80%的磷酸濃. 5.

(18) 度則得到較小的黏著強度。 2.10%~30%的濃度酸蝕牙釉質黏著強度較強,且矯正托架經拉力測試脫離牙 面(debonding)後無牙釉質的脫落。 3.當磷酸濃度超過 30%之後,矯正托架經拉力測試脫離牙面後會有牙釉質脫 落的情形。. B.酸的種類(the kind of acid): 90 年代早期,為了要控制牙釉質被酸蝕後的脫鈣量, 馬來酸(maleic acid) 被引進用來取代磷酸。 Barkmeier 和 Erickson15 比較使用 10%馬來酸 與 37%磷酸的不同,發現在黏著強度上沒有明顯差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 到的牙釉質表面,具相似的樣式,但 10% maleic acid 可產生較淺的酸蝕深 度。另有其他酸,如檸檬酸(citric acid)及乳酸(lactic acid)等,建議選用降低 牙釉質酸蝕的深度而可得到相同黏著強度的酸蝕劑。. C.酸蝕時間(etching time): 1990 年 Sadowsky 以 37%的磷酸分別酸蝕牙釉質 15 和 60 秒,發現在 黏著強度上並無統計差異,因此建議採用較短的酸蝕時間 16。 1991 年 Wang 的實驗發現:用 37%的磷酸酸蝕牙釉質 15 秒、30 秒、 60 秒、90 秒及 120 秒後,得到的黏著強度除 120 秒外,其它秒數沒有顯著 的差別。當酸蝕時間超過 30 秒,debonding 後牙釉質碎片(enamel detachment) 會依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建議理想的酸蝕時間為 15 秒 17。. 6.

(19) 第二節 去礦化(Demineralization)與 再礦化(Remineralization) 2.1 去礦化與再礦化的定義 牙釉質在人體內是一個高度鈣化和堅硬的結構,其組成為約 96%的礦物質, 即氫氧磷灰石 Calcium hydroxyapatite, Ca10(PO4 )6(OH)2,3%的水,及 1%的有機 物質。直徑為 3~6μm 的牙釉質柱狀體(enamel rod or prism),呈現有六角形的氫 氧磷灰石結晶體(hexagonal hydroxyapatite crystal),長度約 65nm、寬度約 30nm18。 去礦化反應就是有機酸穿透牙釉質的表面使牙齒表面的氫氧磷灰石溶解. 19. 。. 在口腔中,這些酸是經產酸細菌分解碳水化合物後釋放出來的。由於牙齒長時間 的與酸接觸,使氫氧磷灰石被酸溶解,釋出磷酸氫根離子和鈣離子,溶於唾液中 20. ,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Ca10(PO4 )6(OH)2) +8H +Æ10Ca2++6HPO42-+2H2O 牙釉質去礦化是從六角形的氫氧磷灰石結晶體的核心開始溶解,再向結晶體. 的長軸溶解,嚴重者造成結晶體的長度變短及結晶體的外殼亦隨之溶解 20。早期 去礦化後的牙釉質在組織上可分為四層: 1.表面層(surface zone). 3.黑暗層(dark zone).. 2.損害層(body of the lesion). 4.透明層(translucent zone).. 早期去礦化反應下,口腔環境中唾液含有鈣離子、磷酸氫根離子、及氟離子, 會進入牙釉質中去補充因去礦化而流失掉的礦物離子,此反應稱之為再礦化 21。. 7.

(20) 再礦化主要發生在表面層、黑暗層這兩層,去礦化主要發生在損害層、透明層 21。 再礦化為人體對牙釉質被破壞後進行的自然修復反應,可將去礦化後變軟化 的牙釉質使它堅硬度恢復,也可保護牙釉質及避免被酸繼續破壞。正常口腔環境 下,牙釉質是呈現去礦化與再礦化的動態平衡 19-22。 根據 Iijima 及 Takagi 在 1998 年的研究得知 23: 1. 在體外的實驗樣本中也有類似體內的再礦化反應發生,所以在取得 口內樣本不易及每個個體間的生理差異限制下, 可以採用體外實驗 的方式模擬口內的情形。 2. 樣本體積的大小對於再礦化反應的進行,在統計學上並無差異,因此 可以將樣本體積縮小, 以利於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牙齒發生再礦化反應時,唾液中須含鈣離子、氟離子及磷酸鹽類 24, Featherstone 和 Dennison 在 1982 年的實驗中,認為人工唾液須有 24: 1. 親水性. 2. 低黏稠度. 3. 具抗菌性. 4. 可以快速反應. 才可以滲透入牙釉質中而達到再礦化的目的。 Koulourides 等 25(1968 年)認為:在人工唾液中加酒石酸(tartrates)可以加速反 應的進行。加氯化鈉可以穩定整個溶液,避免鈣離子及磷酸鹽類的沉澱。. 8.

(21) 2.2 影響再礦化的因素 影響再礦化的因素有下列幾點: (1) 牙齒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的時間。 (2) 反應物:參與再礦化反應的物質,其含有的元素成分不同,則會有不同的再 礦化結果。 (3) 再礦化溶液相對於牙齒的過飽和程度: 鈣離子和磷酸氫根離子的活動及 pH 值可決定牙釉質的飽合程度(degree of saturation of enamel,簡稱 DS enamel ),當 DS enamel = 1 時,表示口腔牙菌斑及 唾液的飽和程度和牙釉質的飽和程度相當,則不會造成離子交換;當 DS enamel < 1 時,表示整個系統是未飽合(undersaturated)的狀態,因此會有鈣離子和磷 酸氫根離子從牙齒表面釋放出來,即是去礦化(demineralization);當 DS enamel >1 時,表示整個系統是過飽和(supersaturated)的狀態,則會有鈣離子和磷酸 氫根離子從口腔唾液中進入牙齒表面,即是再礦化 26。 (4) 再礦化溶液的 pH 值: pH 值對於牙齒本身的穩定性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整個溶液呈現低的 pH 值 時,鈣離子及磷酸氫根離子的活性便不足以穩定牙釉質中礦物相的穩定性,易有 鈣及磷酸鹽類溶解的情形出現,因此 pH 值維持在中性(7.0)是一個較佳的選擇 26。. 9.

(22) 2.3 再礦化與氟的關係 氟離子對牙齒的去礦化與再礦化有相當大的影響,氟離子的存在主要是可加 速再礦化反應的速度。Silverstone 在 1984 年的研究. 27. :使用人類小臼齒浸泡在. 含有 1 mM 鈣及 1ppm 氟的再礦化溶液中,有 22~72%的第二層蛀牙區(body of the lesion)減少。若添加到 10ppm 的氟時,對再礦化並沒有明顯差異。 Wefel 等 281990 年的研究,在口腔環境中氟的來源有: 1.含氟飲用水的短暫接觸 2.唾液腺的分泌 3.口腔 pH 值降到 5.0 時,從牙菌斑(plaque)中釋出 4.去礦化時從牙釉質中釋出 先前許多的學者認為 1 或 2 ppm 的氟即可加速牙釉質表面再礦化機制的 進行 29-31。氟離子也會跟牙釉質中的氫氧磷灰石反應生成氟磷灰石,其化學反應 方程式為: Ca10(PO4 )6(OH)2) +2F -Æ Ca10(PO4 )6F2+OH氟磷灰石比氫氧磷灰石更能抵抗酸的侵蝕,牙釉質表層 60μm 裡的氟磷灰石 的含量是內層的 10 倍 32。. 2.4 再礦化與時間的關係 Johansson 8(1965 年)將牙齒浸泡在再礦化人工唾液中,發現浸泡 24 小時的 再礦化速度較快,但到 48 小時後,再礦化的速度就變慢了。. 10.

(23) Collys 等. 33. (1991 年)將牛的牙齒以 37%的磷酸酸蝕 15 秒後,放入再礦化溶. 液中(1.5mmol/L 的 CaCl2,0.9mmol/L 的 KH2PO4 及 1.3mmol/L KCl),其中一組加 入 1ppm 的氟,另一組則不加。應用硬度量測技術(indentation technique)測 24 小 時後再礦化的程度。結果發現兩組都有硬度回復(再礦化)的現象,但未到完全的 再礦化,有無氟的加入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Eisenburger 及 Shellis9 (2001 年):將牙齒放在 35°C,0.3%的檸檬酸中去礦化 後,置入人工唾液中(0.7mmol/L 的 CaCl2、4.0mmol/L 的 KH2PO4、30.0mmol/L KCl、0.2mmol/L 的 MgCl2、pH7.0) 分別經 1,2,4,6,9,及 24 小時,再以超 音波振動的方式顯現牙齒再礦化的程度。結果置於人工唾液中達 6 個小時以上的 牙齒,均可達到完全的再礦化。但他們認為還須要在同一個部位上用別的儀器作 進一步的觀察去礦化及再礦化的情形。 Yasuo 等 34 (2003 年)將 20 顆人類第三大臼齒浸泡在 0.01M 的醋酸(acetate acid) 兩天以去礦化,再將 20 顆牙齒分成二組,其中一組放置再礦化溶液(Ca2+ 1mM, PO43-0.6mM, F-0.05mM,pH 7.3),另外一組放置再礦化溶液加入木糖醇(xylitol), 浸泡 2 星期。結果發現加入木糖醇的再礦化深度較深。. 11.

(24) 第三節 SEM、AFM、XPS 或 GIXRD 在牙釉質表面酸蝕後 的應用 對於牙齒表面酸蝕後的觀察,最普遍的就是利用掃瞄式電子顯微鏡 (SEM)3,4,19,20,但除了應用 SEM 之外,AFM、XPS、或 GIXRD 也可用來對牙釉 質做酸蝕後的觀察。. 1. 2004 年 Lippert 等研究 5: (1).實驗分為二部分: 實驗一:選用 40 顆人類小臼齒,分為 8 組,每組 5 顆,分別浸泡在 25 ml 的 0.3% 檸檬酸中去礦化 120 秒,再放置在再礦化溶液中(內含 CaCl2、 KH2PO4、MgCl2、KCl),其中 6 組分別浸泡 0.5,1,1.5,2,3,及 4 小時,第 7 組放置在礦泉水(mineral water)裡,第 8 組不放置在任何溶 液裡。最後這 8 組再進行一次 60 秒的去礦化。 實驗二:選用 15 顆人類小臼齒,分為 3 組,每組 5 顆,進行去礦化 30 秒後,再 礦化 1 小時,重覆五次相同的去礦化及再礦化。其中一組放在再礦化溶 液中、一組放在礦泉水中,及一組不放置在任何溶液中。 (2)實驗儀器:採用 AFM 去觀察表面的硬度變化。. 12.

(25) (3)結論: (a)牙釉質的再硬化(enamel reharding)沒有顯現,也沒有達到之前還未去礦化 時的硬度。 (b)樣本在再礦化溶液中,時間越久反而表面硬度會有降低的情形。 (c)樣本在再礦化溶液和礦泉水裡去進行再礦化,其得到的結果無統計學上的 差異。 (d)再礦化時,其牙釉質表面會形成一層鬆散的結晶體,但在進行第二次去礦 化時,這一層結晶體會被溶解,因此再礦化後牙釉質的抗酸能力值得懷疑。. 2. 2005 年 Fumio. 的研究 6:. 以 2%磷酸、10%檸檬酸及 10%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酸蝕牙釉質後,使 用 AFM 觀察,可以得到同一個部位經過 0~5 分鐘酸蝕後的一個連續 3D 圖形, 也就是酸蝕的一個過程的展現(etching process)。原子力顯微鏡的觀察結果可得對 於牙釉質表面的酸蝕深度及表面的粗糙度,以 2%的磷酸效果最好,10%的檸檬 酸次之,10%的聚丙烯酸最差。另外,也可以在同一顆牙齒上觀察表面酸蝕隨時 間變化的情形,而不須更換觀察樣本。. 13.

(26) 3. 2004 年 Fu 及 Hannig 的研究 7: 為了觀察馬來酸(maleic acid)對於酸蝕牙釉質表面除去礦化反應外,是否會 和氫氧磷灰石產生化學性鍵結? 經 XPS 及 GIXRD 的觀察,在牙釉質表面發現有 馬來酸和鈣的複合物形成。因此 XPS 及 GIXRD 對於觀察牙齒表面的鍵結情形及 顯微結構的變化,可以提供分析及幫助。. 4. 2001 年 Yoshioka 及 van Meerbeek 的研究 2: 使用五種有機酸:醋酸(Acetic acid)、檸檬酸、乳酸(lactic acid)、馬來酸、草 酸(oxlic acid)及兩種無機酸:鹽酸(hydrochloric acid)和硝酸(nitric acid)。用這七種 酸酸蝕牙釉質表面及合成的氫氧磷灰石,使用 XPS 及 XRD 觀察表面的化學鍵節 及晶相,證實無機酸也有像有機酸對牙釉質一樣有類似的反應,都是先和氫氫氧 磷灰石中的鈣結合,之後和鈣形成的複合物會流失,因此無機酸和牙釉質反應也 和有機酸類似,可視為人為的去礦化。. 14.

(27) 第三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材料 1. 牙齒 使用 5 顆因做齒顎矯正治療而拔下之完整牙冠的人類上顎第一小臼齒,患者 年齡在 10-18 歲之間。 A. 拔下之小臼齒必須符合以下之條件: a. 牙冠必須完整無缺,沒有因拔牙過程所造成之牙釉質裂痕或斷裂。 b. 沒有齲齒。 c. 牙齒拔下後未經任何化學藥劑處理過。 B.牙齒拔除後以水洗淨並儲放於 4oC 密封之生理食鹽水中,保存時間不超過 三個月 35,直到實驗開始。. 2. 酸蝕劑使用之濃度及時間: 依 Wang 等 14 的實驗結果為依據,使用 2%、30%、50%及 80%。磷酸為酸蝕 劑,(以 85%的磷酸依重量百分比稀釋),酸蝕 15 秒 17。. 3.再礦化溶液:市售人工唾液加氟: 杏輝欣露人工唾液(Sali Lube),臺灣杏輝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宜蘭縣冬山 鄉,台灣省。每 1 公克內含成份有: 1. Sodium Chloride(NaCl)…………………………………….0.844 mg 2.Potassium Chloride(KCl)…………………………………..1.2 mg. 15.

(28) 3.Calcium Chloride anhydrous(CaCl2)………………………….0.146 mg 4. Magnesium Chloride 6H2O(MgCl2 )…………………………..0.052 mg 5.Potassium phosphate DibasicKH2PO4………………………….0.342 mg 因為此市售人工唾液的鈣離子濃度為 0.146mg/g,約等於 1.3mmol/L,磷酸根 離子的濃度為 0.342mg/g,約等於 2.51mmol/L,因此將此市售人工唾液加入氯化 鈣(CaCl2)及蒸餾水,使它成為鈣離子濃度為 1.5mmol/L、磷酸根離子的濃度為 0.9mmol/L 及鈣磷比為 1.67 的再礦化溶液,另外再加入氟化鈉(NaF),調配成含 有氟濃度為 1ppm(mg/L)的再礦化溶液 9,29-31。. 4.電磁加熱攪拌機: HMS-213,Frag Instruments Co,詠欣有限公司,新竹市,台灣省。 作為放置樣本,維持樣本在 37℃恆溫,類似口腔中的溫度。. 第二節 實驗儀器 1. 掃 描 式 電 子 顯 微 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JEOL Cambridge, UK)—觀察牙面外觀、粗糙度。 2.. X 光光電子分析儀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e (XPS) (ESCALAB MKII, West Sussex, UK)—觀察牙面的化學鍵結。. 3. 低掠角 X 光繞射儀 Gl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 (Rigaku D/MAX-IIB, Tokyo, Japan)—觀察牙面晶體及結構。. 16. JSM 6400,.

(29) 4. 原 子 力 顯 微 鏡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Digital Instruments, Santa Barbara,USA) --觀 察 牙 面 粗 糙 度 、 軟 硬 度 , 解 析 度 較 SEM 高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 實驗分組設計: A.將 5 顆牙齒先以 Fissure carbide bur 將牙根切除,再從牙齒咬合面依近遠 心方向縱切成兩半,只留下頰側的牙冠部分。 B.將 5 顆牙齒中取出一顆不經過酸蝕處理,當作對照組,其餘 4 顆牙齒為實 驗組以進行酸蝕處理。 C.酸蝕 實驗共分為二組: 對照組 A:將牙齒的頰側牙冠,利用浮石粉( pumice power: Prophy-pol fine particle, Myco Industries Inc., Philadelphia, Pa.,U.S.A.) 打光(polish)10 秒, 再以牙科氣槍中的清水沖洗 10 秒後再吹乾,不經酸蝕處理。之後利用裂痕磨針 (Fissure carbide bur)將牙冠水平平均分成三等分,留下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再 將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再切割成五塊,表面積約為 2mm x 2mm 。除牙齒頰側面 之外,其餘各面都塗以紅色指甲油,置於室溫下自然陰乾。 實驗組 B: 如同對照組將 4 顆牙齒打光後,將實驗樣本每一顆也利用裂痕磨 針 (Fissure carbide bur) 將牙冠水平分成三等分,留下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再 17.

(30) 將中間三分之一的部分切割成五塊(表面面積大小為約 2mm x 2mm)。除了牙齒表 面之外,其於各面都塗上紅色指甲油,置於室溫下自然陰乾。接著再分別以 2%、 30%、50%及 80%的磷酸酸蝕牙面 15 秒後(同一顆牙齒的五塊,用同一種濃度酸 蝕),再以牙科用氣槍中的清水沖洗 10 秒,再使用不含油的氣槍吹乾。其分組見 表一。 其中材料或方法的選擇有以下的考量:. (1)牙齒: 依據 Arakwa 等的研究 36 可知牙釉質頰側面會因部位的不同,牙釉質 柱狀(enamel rod)排列亦不盡不同。因此本實驗選擇因矯正治療而拔 除下來的人類小臼齒,選用頰側面中間三分之一的部位,確保牙釉 質的排列情形較一致。另外,將同一顆牙齒的頰側三分之一的部份 再切成五塊作不同浸泡時間的觀察,可以減少牙齒結構上的差異。. (2)指甲油的使用:同一顆牙齒於切割成五塊之後,在進行酸蝕處理之前,先 在除頰側面外的其餘各面塗上指甲油,一可避免酸蝕劑跑 到非頰側面而導致不必要的酸蝕效果,影響實驗的觀察; 二可防止浸泡在再礦化溶液時,鈣、磷等離子會從其它非 頰側面進入牙齒內部影響真正再礦化的情形。. (3)酸蝕劑的選擇: 目前最廣泛在牙科使用的酸蝕材料-磷酸,作為酸蝕劑的 選擇。另外,根據王等 1994 年的研究 14 結果可知:不同 的磷酸濃度在酸蝕牙釉質表面 15 秒後,在黏著強度. 18.

(31) (bonding strength)可區分為三組,大小依序為 10%~60%, 5%及 70%,最小為 2%及 80%,因此本篇研究從中選出代 表濃度:2%、50%及 80%,另外加上目前臨床最常使用 的濃度 30%,以這四種濃度作為實驗組,及不酸蝕作為一 對照組,之後的結果可以和 1994 年王等研究作一個對照 比較。. (4)酸蝕的時機:本篇研究酸蝕的時間是根據 1991 年王等 17 建議的時間 15 秒 鐘作為統一的酸蝕時間。另外,為了避免在將牙齒切塊時所 產生的碎屑進入酸蝕後的牙釉質中,導致堵塞牙面小孔而 響再礦化反應的進行,因此本實驗先將牙齒樣本切割完成、 表面碎屑沖洗乾淨後再作酸蝕。另外,非頰側面均塗上指甲油 以防止酸蝕劑不慎流到此區而導致不必要的酸蝕反應發生。. 2. 樣本表面之觀察與分析 A. 不同濃度酸蝕過的牙齒先各取出一塊觀察,然後再分別浸泡在再礦化唾液 中,並放置在電磁加熱攪拌機中,維持 37℃的恆溫。 B.共分為五個時間點觀察 8,9: 1. 酸蝕 15 秒後尚未泡再礦化唾液前。 2. 酸蝕後,浸泡在再礦化唾液中,並放置在 37℃的電磁加熱攪拌機中 12. 19.

(32) 小時。 3.同第 2 項,浸泡在再礦化唾液中 24 小時。 4.同第 2 項,浸泡在再礦化唾液中 48 小時。 5.同第 2 項,浸泡在再礦化唾液中 72 小時。 C.再應用以下儀器觀察樣本表面顯微構造的變化:. 1.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見圖一 原理是由電子槍 (electron gun) 發射電子束,經過一組磁透鏡 (condenser lens) 聚焦後,用遮蔽孔徑 (condenser aperture) 選擇電子束的尺寸(beam size)後,通過 一組控制電子束的掃描線圈,再透過物鏡 (objective lens) 聚焦,打在試片上, 在試片的上側裝有訊號接收器,用以擇取二次電子 (secondary electron) 或背向 散射電子 (backscattered electron) 成像。 牙面樣本使用雙面碳膠固定於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台座(holder)上,接著將 樣本放入樣本室中抽真空後,以放大 50000 倍的倍率觀察整個樣本表面的變化。. 2 . X 光光電子分析儀(XPS)分析:見圖二 原理是當 X 光束照射物質時,物質原子的內層電子會被激發游離,接近 物體表面的游離電子可逃逸進入真空中,此為光電效應,這光電子將因物質元素 成份及化學態的不同而具有特定的動能,因此可藉以判定物質表面的元素成份與 化學態,一般 ESCA 的 X 光源為鎂或鋁的 Kα X 光,能量分別為 1253.6 及 1486.6 eV,其所產生之光電子動能皆小於 1500 eV。所以能脫離試品的光電子多來自表 20.

(33) 面 100 Å 內的原子。本實驗以鋁的 Kα 為光源,進行全區能譜及局部能譜表面元 素化學鍵結分析,以判別處理後牙面的鍵結情形。. 3.低掠角 X 光繞射儀(GIXRD):見圖三. 原理是穩定之電壓及電流給 X 光管,使 X 光管產生 X 光照射在樣品上,由於 樣品中有適當的結晶原子面,會產生繞射從另一方向出來。若在此方向放一 X 光偵測器,則可得到 X 光的脈衝訊號,將此訊號計數並對時間微分得到 X 光的強 度,再將此強度信號送到記錄器輸出或電腦儲存。即 XRD 是利用 X 射線在晶體 中的繞射現象來分析材料的晶體結構、晶格參數、晶體缺陷、不同結構相的含量 及內應力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透過在一定晶體結構模型上,依據與晶體樣品產生 繞射後的 X 射線信號的特徵去分析計算出樣品的晶體及結構與晶格參數。. 4. 原 子 力 顯 微 鏡 (AFM): 見圖四 此儀器之特是使非導體檢體也可用掃描式顯微鏡觀測。此種顯微鏡與掃描 式穿隧電流顯微鏡最大的差別在於並非利用電子穿隧效應,而是利用原子之間的 凡得瓦力(Van Der Wals Force)作用來呈現 sample 的表面特性。 假設兩個原子中,一個是在懸桿(cantilever)的探針尖端,另一個是在樣本 的表面,它們之間的作用力會隨距離的改變而改變,當原子與原子很接近時,彼 此電子雲斥力的作用大於原子核與電子雲之間的吸引力作用,整個淨力表現為斥. 21.

(34) 力的作用。反之若兩原子分開有一定距離時,其電子雲斥力的作用小於彼此原子 核與電子雲之間的吸引力作用,整個淨力表現為引力的作用。 在原子力顯微鏡的系統中,是利用微小探針與待測物之間交互作用力,呈 現待測物表面之物理特性。在原子力顯微鏡中應用斥力與吸引力的原理發展出兩 種操作模式: (1)利用原子斥力的變化而產生表面輪廓為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contact AFM),探針與試片的距離約數個 Å。 (2)利用原子吸引力的變化產生表面輪廓為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 (non-contact. AFM),探針與試片約數十個 Å 到數百個 Å 的距離。. 原子力顯微鏡之探針尖端與樣品表面接觸時,利用探針與樣品間凡得瓦爾 作用力的關係得知樣品表面的起伏高低與幾何形狀,所使用的探針通常長度只有 幾微米(μm),直徑小於 100 埃(Å),位於 100~200μm 長的懸臂末端。 利用一 低功率雷射打在懸臂(cantilever)末端,當探針與樣品非常接近時,兩者之間產生 的作用力會使懸臂彎曲或偏斜,利用一組感光二極體測量低功率雷射反射角度的 變化,當探針掃瞄樣品表面時隨著樣品表面的起伏,反射的雷射光會有角度變 化,然後由系統測量二極體電流因雷射光角度變化所產生的改變來推算懸臂彎曲 的程度,輸入電腦計算後就能產生樣品表面三度空間的影像 37。 以原 子 力 顯 微 鏡 (AFM)觀察經再礦化後牙齒表面晶粒大小及表面粗糙 度變化情形,以表面輪廓分析儀進行三維酸蝕處理後表面輪廓分析,藉由毫微. 22.

(35) 刻痕測試(nanoindenter)進行酸蝕處理後牙齒表面的硬度量測,此硬度計使用修正 面積後之壓子(indenter),以設定速度、增加壓力的方式壓入試片,而能得到牙齒 表面的硬度量測圖形。. 23.

(36) 第四章. 實驗結果. 第一節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EM)的觀察 圖五至圖九為各組電子顯微鏡觀察表面放大 50000 倍後的圖片,結果敘述 如下: (1)圖五為 A 組(對照組),圖五(a)為未經酸蝕和浸泡前的觀察,即是牙釉質只打 光磨亮後的表面外觀,可以看到表面光滑及晶體不明顯。經浸泡再礦化溶液 後,可看到表面有大量的晶體不規則排列後的沉積,顯示牙面即使未被酸蝕處 理過,但浸泡在過飽和的再礦化溶液中其表面仍然有類似再礦化的反應發生。 見圖五(a)(b)(c)(d)(e)。 (2)圖六為 B 組,圖六(a)為 2%的磷酸酸蝕後的表面外觀,可以看到氫氧磷灰石晶 體及很多和晶體大小類似的孔洞形成,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亦可看到表面有 大量的晶體不規則排列後的沉積,且晶體排列越來越多且緻密,同時孔洞也有 逐漸減少的趨勢。另外,圖六(e)所沉積的晶體其大小較原先圖六(a)的大。 (3)圖七為 C 組,圖七(a)為 30%的磷酸酸蝕後的表面外觀,可以看到氫氧磷灰石 晶體及很多孔洞形成,孔洞相較於 B1 來說明顯大很多,30%的磷酸也是牙科 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濃度,因此形成的孔洞較大可利於樹脂的流入以達到機械性 的固位(mechanical lock retention)。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亦可看到表面有大量 的晶體不規則排列後的沉積,且晶體排列越來越多且緻密,同時孔洞也有逐漸 減少的趨勢。. 24.

(37) (4)圖八為 D 組,(a)為 50%的磷酸酸蝕後的表面外觀,可以看到氫氧磷灰石晶體 及很多孔洞形成,孔洞大小和 C1 類似,都比 B1 大很多。隨著浸泡時間的增 加,亦可看到表面有大量的晶體不規則排列後的沉積。(e)沉積的晶體呈現細 長形,和其它組不太一漾。 (5)圖九為 E 組,(a)為 80%的磷酸酸蝕後的牙齒表面,呈現整片牙釉質剝落的情 況。跟 1994 年王等 14 的矯正托架經拉力測試脫離牙面後的牙面類似。隨著浸 泡時間的增加,亦可看到表面有大量的晶體不規則排列後的沉積。此外,再礦 化的晶體呈現塊狀,見圖(c)。且表面的缺陷較其它組來說仍然較多,見圖(e)。 (6)從剛酸蝕後的表面綜合來看,A1 呈現表面光滑及晶體不明顯,B1、C1 及 D1 呈現很多孔洞,其中 C1 及 D1 的孔洞比 B1 明顯較大。E1 呈現整片牙釉 質剝落的情況。. 第二節 原子力顯微鏡(AFM)的觀察 2.1 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表二為五組表面粗糙度的比較,表三到表七為各組的表面粗糙度,表八到表 十二為浸泡相同時間下,各組表面粗糙度的比較表。經由 AFM 得到每個樣本 1μm x 1μm 範圍內的 2 –D 、3-D 圖形及表面平均粗糙度。圖十到十四為各組 的表面 3-D 圖形。 其中 B 組呈現粗糙度隨著浸泡時間增加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C 和 D 組 的 粗糙度曲線變化較類似,都是逐漸增加到浸泡 24 小時後的粗糙度達到最大,之. 25.

(38) 後就逐漸減少,不同的是:C 組最後浸泡 72 小時後的粗糙度比一開始剛酸蝕完 的小,而 D 組卻是比剛酸蝕完的大。 此外,A 和 E 組的粗糙度變化曲線也較類似,都是逐漸增加,但卻在浸泡 48 小時後降下來,之後浸泡 72 小時後又再度增加,最後浸泡 72 小時後的粗糙度都 比剛酸蝕完的大。 從表二中五組的粗糙度比較可知:在最後浸泡 72 小時後,樣本表面的粗糙度 都比一開始剛酸蝕完的大,除了 C 組以外,其餘 4 組情形相似。 從剛酸蝕後未浸泡前的五個濃度的比較,發現表面粗糙度以 C 組,也就是 30% 的濃度最大,80%的濃度次之,而 2%和 50%所造成的表面粗糙度卻比未酸蝕的 對照組低。. 2.2 表面硬度( surface hardness) 硬度主要是指最大的壓力(P max)除以壓入的面積(A),如下所示: H=. P max / A. 以 AFM 的毫微刻痕測試(nanoindenter tset)測量。每一個樣本測十個點, 得到十個數值後取其平均值。表十三到十七為各組酸濃度的硬度比較表,表十八 到二十二為浸泡相同時間下,各組表面硬度的比較表: (1). A 組為對照組,未酸蝕且未浸泡前的硬度為 2.054 Gpa,之前的學者所做 的未經酸蝕的牙釉質其平均硬度為 4.83+0.13 Gpa38,39,相較之下,本次實. 26.

(39) 驗得到的數據比之前學者得到的值要來的小;浸泡 12 小時後的硬度增加 為 2.456 Gpa;浸泡 24 小時後硬度達到本組最大的 4.134Gpa,也是最接近 之前學者的 4.83+0.13 Gpa 的一個樣本;浸泡 48 小時後硬度反而減少到 0.973 Gpa;浸泡最久的 72 小時其硬度為 1.826Gpa,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 硬度要來的小,整體來說,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即使牙釉質未經酸蝕處 理,也會有硬度增加的現象,和之前的 SEM 所觀察到的結果類似。(見表 十三) (2). B 組為 2%磷酸酸蝕,酸蝕完未浸泡前的硬度為 1.539 Gpa;浸泡 12 小時 後的硬度增加為 2.19Gpa,為本組最大的硬度;浸泡 24 小時後硬度減少 到 0.588Gpa;浸泡 48 小時後硬度又增加到 0.973 Gpa;浸泡最久的 72 小 時其硬度為 1.047Gpa,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硬度卻來的小。因此在本組 除了浸泡 12 小時後的硬度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大之外,其餘的硬度都還 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小。(見表十四). (3). C 組為 30%磷酸酸蝕,酸蝕完未浸泡前的硬度為 1.267 Gpa;浸泡 12 小時 後的硬度增加為 1.688Gpa,為本組最大的硬度;浸泡 24 小時後硬度減少 到 0.592Gpa;浸泡 48 小時後硬度又增加到 1.101 Gpa;浸泡最久的 72 小 時其硬度為 0.661Gpa,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硬度卻來的小。本組的硬度 變化和 B 組很相似,除了浸泡 12 小時後的硬度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大之 外,其餘的硬度都還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小。(見表十五). 27.

(40) (4). D 組為 50%磷酸酸蝕,酸蝕完未浸泡前的硬度為 1.666 Gpa;浸泡 12 小時 後的硬度減少為 0.68Gpa;浸泡 24 小時後硬度也是 0.68Gpa;浸泡 48 小 時後硬度略增加到 1.303 Gpa;浸泡最久的 72 小時其硬度增加較多到 4.69Gpa,比一開始未浸泡前的硬度來的大,且也最接近之前學者的 4.83+0.13 Gpa。因此本組於最後的浸泡 72 小時其硬度有增加到類似之前 學者的平均牙釉質硬度,也顯示有硬度經酸蝕後經再礦化後有硬度回復的 現象。(見表十六). (5). E 組為 80%磷酸酸蝕,酸蝕完未浸泡前的硬度為 1.872 Gpa;浸泡 12 小時 後的硬度增加到 3.068Gpa,為本組最大的硬度;浸泡 24 小時後硬度為 2.035Gpa;浸泡 48 小時後硬度為 2.107 Gpa;浸泡最久的 72 小時其硬度 卻減少到 0.886Gpa。因此本組在浸泡 12、24 及 48 小時後相較於一開始 均有硬度增加的現象,但浸泡 72 小時的硬度卻反而比一開始的小。(見表 十七). (6). 比較剛酸蝕後未浸泡前的各組硬度可發現,最大的是未經酸蝕的 A1 為 2.054Gpa,接下來依序是 80%的磷酸為 1.872Gpa、50%的磷酸為 1.666Gpa、 2 %的磷酸為 1.539Gpa,硬度最小的是 30%的磷酸為 1.267 Gpa。和之前 的學者研究相似,牙釉質經過酸蝕後,確實會有硬度減少的情形發生,其 中又以 30%的磷酸其硬度減少最多。(見表十八) 綜合觀察上述各組硬度的實驗結果,可觀察到幾個現象,如下所述:. 28.

(41) (a) 除了 D 組之外,其餘四組在浸泡 12 小時之後均有硬度增加的情形,且 B、C 和 E 組皆是在浸泡 12 小時之後的硬度為該組最大的硬度數值。 (b) B 和 C 組在硬度的變化上,呈現相似的情形。 (c) 比較浸泡時間最長(72 小時)和未浸泡的硬度,發現在 D 組的浸泡 72 小時後 的硬度比未浸泡的大,為 4.69Gpa,除了 D 組之外,其餘四組的浸泡 72 小時 的硬度均比未浸泡的來的小,因此浸泡時間越久,在本實驗裡硬度並未有越 增加的情形發生。(見表二十三) (d) 本實驗裡,硬度增加或減少和浸泡時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且隨著浸泡時 間的增加,並未有硬度隨之增加的情形發生。 (e) 本實驗裡,不同的磷酸濃度對於表面硬度在浸泡不同時間下的增加或減少並 無明顯的差別。. 第三節 低掠角 X 光繞射儀(GIXRD)的觀察 表二十四到二十八為各組 GIXRD 的圖形,從 GIXRD 的圖形中可查表得知 以下幾點: (1) 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牙釉質表面的再結晶的能力越來越明顯。 (2) 樣 本 表 面 再 形 成 的 晶 體 其 化 學 式 為 Ca(H2PO4)2H2O , 類 似 氫 氧 磷 灰 石 (HA-like)的晶體。. 29.

(42) 第四節 X 光光電子分析儀(XPS)的觀察 表二十九為表面未酸蝕處理過與酸蝕處理過的 XPS 的圖形。從 XPS 的圖 形可知表面再礦化後的鈣磷比為 1.2~1.77 之間。此外鈣的鍵結能會隨酸蝕處理而 產生改變,磷鍵結能也有類似的結果,代表原來氫氧磷灰石本身結構上的改變, 轉為類氫氧磷灰石的柰米結構,而隨著浸泡再礦化溶液時間的改變,再礦化會使 得鈣磷的表面產生緻密化的現象。. 30.

(43)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再礦化溶液的選擇 本實驗再礦化溶液是選擇目前市售的人工唾液再加上 1ppm 的氟所調配而成 的,和之前的學者研究中所選用的再礦化溶液的成份比較如表三十所示。其中各 學者對於鈣磷的比例各有所不同,但其中較多學者使用的是鈣磷比為 1.67 的再 礦化溶液再加上 1ppm 的氟. 9,29-31. ,因此本實驗將市售人工唾液加入 CaCl2 及. NaF,調配成鈣磷比為 1.67 及含 1ppm 的氟的再礦化溶液。 先前學者會選用鈣磷比為 1.67 的考量是參考氫氧磷灰石晶體本身的鈣磷比 例,且之前的學者研究中 40 發現各種不同比例的鈣磷比再礦化溶液對於再礦化的 速度的確有其相關性,雖然相較於牙釉質來說均是過飽和溶液,但相較於 1.67 的比例來看,偏低的鈣離子或磷酸氫根離子濃度均有延遲礦物沉積的現象發生, 因此 ten Cate29 等學者均將鈣磷比為 1.67 (1.5mmol/L 的鈣、0.9mmol/L 的磷酸氫 根)的成份視為標準的再礦化溶液。. 第二節 再礦化與時間的探討 先前學者研究浸泡在再礦化溶液裡的時間比較見表三十一,各學者所選用 的浸泡時間均不一,有數小時的,也有數週的,其結果多少也因再礦化溶液的成 分濃度及浸泡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本實驗採用和 ten Cate 及 Collys 等學者條件相似的再礦化溶液,且這些學者的研究多為觀察數小時後的再礦化情 形,本實驗除了和這些學者們的時數相同可以相互對照參考比較外,另將本實驗. 31.

(44) 的浸泡再礦化溶液中的時間延長到 24,48 及 72 小時,可達到較完整的觀察。 本實驗 A 組中的浸泡 24 小時硬度達到 4.134Gpa 及 D 組中的浸泡 72 小時達 到 4.69Gpa,近似未酸蝕處理過的牙釉質的平均硬度,可視為本實驗中硬度有回 復到未酸蝕前的硬度相似的樣本。相對的,其它的樣本或許有硬度回復的情形, 但都未達到和之前相似的硬度。 以下是本實驗和之前學者結果的比較探討: (1) Collys33 等將牛的牙齒以 37%的磷酸酸蝕 15 秒後,放在再礦化溶液中 (1.5mmol/L 的 CaCl2,0.9mmol/L 的 KH2PO4 及 1.3mmol/L KCl—和本實驗的成 份濃度相類似),其中一組加入 1ppm 的氟,另一組則不加,應用硬度量測技 術(indentation technique)測試 24 小時後再礦化的程度。結論是發現兩組都有 硬度回復(再礦化)的現象,但未到完全的再礦化,有無氟的加入沒有統計學 上的差異。以本實驗的 C 組(30%的磷酸)和此實驗對照,本實驗浸泡 24 小時 後硬度反而是減少的情形,在浸泡 12 小時後是唯一硬度有回復的樣本。和此 研究相同的是,都有部分硬度回復的現象,但都未達到完全的硬度回復。另 外,在 SEM 下都看到無定形礦物沉積(amorphous mineral deposition)的現象。 (2)Eisenburger 等. 9. 發現採用人類第三大臼齒的頰側面經 0.3%的檸檬酸去礦化. 後,置入再礦化溶液中 6 小時,則可達到完全的再礦化,此實驗是浸泡 6 小時後的牙齒經超音波震盪後,牙齒呈現穩定的狀態,再礦化後的牙齒可以 抵抗超音波的震盪,所以認為浸泡 6 小時後牙齒可達完全的再礦化。但本實. 32.

(45) 驗並未有相同的發現,可能由於選取牙齒的部位不同(Eisenburger 等使用人 類第三大臼齒,本實驗使用人類小臼齒),及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同(Eisenburger 等使用超音波震盪法,本實驗使用量測表面硬度)。 (3) Lippert 等 5 使用 40 顆人類小臼齒,分為 8 組,每組 5 顆,分別浸泡在 25 ml 0.3% 的檸檬酸(citric acid)中去礦化 120 秒,再放置在再礦化溶液中(內含 CaCl2、KH2PO4、MgCl2、KCl),其中 6 組分別浸泡 0.5,1,1.5,2,3,及 4 小時,第 7 組放置在礦泉水(mineral water)中,第 8 組不放置在任何溶液中。 和本實驗同樣的使用 AFM 去做表面硬度的測量。結果發現經去礦化後的確有 硬度減少的情形(從約 4.5Gpa 減少到約 1.0 Gpa,本實驗為約 2.054Gpa 減少到 約 1.5Gpa),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 0、1 及 1.5 小時的樣本硬度較去礦化後增加, 但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 2、3 及 4 小時的樣本反而有硬度比去礦化後減少的情 形。此外,硬度也未回復到去礦化前的硬度,此結果和本實驗相似。Lippert 等認為此結果可能是因為再礦化溶液的成分不同於之前的研究所致(Lippert 等 採用 0.7 mmol/L 的 CaCl2、4.0 mmol/L 的 KH2PO4、鈣磷比為 0.175、pH 值為 7.0 的不含氟的再礦化溶液,之前的研究及本實驗採用前述的標準再礦化溶 液)。從本實驗的結果可知,雖使用標準的再礦化溶液,但得到的結果卻和 Lippert 等相似,因此確切原因還須往後進一步的探討。. 33.

(46) 第三節 再礦化與氟的探討 氟在再礦化中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可形成氟磷灰石(fluorhydroxyapatite),比氫氧磷灰石更能抵抗酸的侵蝕,抑制 去礦化的繼續發生。 (2) 加速再礦化的反應,如加速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的形成。 (3) 可抑制牙菌斑裡口腔細菌的糖解作用(glycosis), 因此可減少酸的形成量。 ten cate 41 指出氟在 1ppm 以下會抑制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的沉澱, 在 0.05ppm 會增加氟磷灰石形成的速率。 本實驗加入 1 ppm 的氟,在 SEM 下的觀察中可知,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經 12 小時就有晶體沉積的現象發生。. 第四節 表面結晶的成份 Silverstone(1984)27 發現使用含氟的再礦化溶液後,牙齒新形成的晶體的大小 會比原來的氫氧磷灰石晶體大。本實驗的圖五~九 SEM 的觀察圖片下可看見,的 確有新形成的晶體比原來剛酸蝕完的氫氧磷灰石晶體大的現象,尤其以圖六 B 組最為明顯。 經過磷酸酸蝕過後的牙釉質表面,由於會形成很多小孔(microporosity),因此 更利於再礦化溶液穿透這些孔洞後達到較深的深度進行再礦化反應,可見圖五~ 九,相較於對照組,經酸蝕過後的組別,其再礦化的情形比對照組未酸蝕的樣本. 34.

(47) 較為顯著。 根據 Imfeld 42 於 1996 年指出,再礦化並非指恢復成原來健全牙釉質的表面結 構,也非原來的柱狀晶體的重新生成,而是一種靠著在孔洞區域的礦物沉積而修 復的過程。 再礦化後的晶體和磷酸鈣有很大的關聯,磷酸鈣主要有四種結構(和周遭離子 濃度、溫度、特殊表面處理…有關) 26,43: (1)Hydroxyapatite Ca10(PO4 )6(OH)2 ; HAP (2) Tricalcium phosphate Ca 3(PO4)2; TCP (3) Octacalcium phosphate Ca8H2(PO4)65H2O;OCP (4) Dicalcium phosphate Dihydrate CaHPO2H20;DCPD 本實驗經由 GIXRD 測量後,其表面的晶體並非是上述的四種化學物,而是 化學式為 Ca(H2PO4)2H2O,一種類似氫氧磷灰石(HA-like)的晶體。. 第五節 實驗儀器的探討 再 礦 化 研 究 的 方 法 很 多 , 有 化 學 分 析 法(chemical analysis) 、 硬 度 測 試 (microhardness)、偏光顯微鏡法(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microradiography 及 微量分析法。本實驗採用的是化學分析法(XPS 及 GIXRD)、硬度測試(AFM)、 表面外觀(SEM、AFM)及粗糙度測試(AFM)。 本實驗採用 AFM 作為硬度測試及表面粗糙度的探測,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硬度測試通常採用針狀探測器(conventional stylus profilometer),但其缺點有. 35.

(48) 44. :. 1.被測的樣本表面必須為平面才能探測。 2.使用此儀器無法得到完整的表面圖片。 3.由於直接碰觸到樣本的表面會對樣本造成損傷。 AFM 不直接碰觸樣本表面,因此樣本表面經 AFM 測量過後,可再接受其他儀 器的觀察。 (2)AFM 具有奈米級的高解析度,可繪出 2-D 平面及 3-D 的立體圖形。 (3)實驗樣本在進行觀察前,不須要太複雜的前置準備工作。 (4)AFM 對於觀察樣本是採近距離的觀察,比 SEM 更能呈現樣本表面的自然外 觀。. 第六節 再礦化與表面粗糙度的探討 1998 年 Bobji 等 45 學者指出,酸蝕會影響牙釉質的表面粗糙度,經過打光磨 亮後的牙釉質表面的粗糙度應小於 3 nm,但是經過 0.1 mol%的 citric acid 酸蝕後 的牙釉質表面粗糙度會增加到 200nm。酸蝕後就是利用這些粗糙度的增加而利於 黏著材料的固位性。但在本實驗中發現,酸蝕過後的粗糙度並非是最大的,另外, 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其表面粗糙度也並非如預期般的會減少,反而有時還有粗 糙度增加的情形發生。本實驗 SEM 的觀察(圖五~九),對於粗糙度與浸泡時間的 不規則,可能是樣本經酸蝕後再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有晶體再堆積的現象。 Imfeld 42 指出,再礦化並非指恢復成原來健全牙釉質的表面結構,也非原來的柱. 36.

(49) 狀晶體的重新生成,而是一種靠著在孔洞區域的礦物沉積而修復的過程,因此 SEM 中看到了很多不規則的晶體排列的現象及表面不平整,或許本實驗觀察的 時間不夠長,只能觀察到再礦化的早期現象,再延長浸泡時間後,再礦化後形成 的晶體可能就會呈現出較平整且堅硬的表面;另外也可能是一開始時是在孔洞區 域進行礦物沉積的,當沉積後的晶體可能因此而堵塞了礦物離子繼續往較深的孔 洞沉積,因此就在表面繼續沉積了下來,所以新沉積的一層晶體其表面的粗糙度 會比原來剛酸蝕過有較嚴重的現象發生。還須進一步的加長觀察時間去探討。. 第七節 再礦化與表面硬度的探討 對於未經酸蝕的牙釉質的表面硬度,之前的學者使用 AFM 所測量出來的數 值有: (1)1993 年 Willems 等學者測得為 3.39+0.13 Gpa46。 (2)2002 年 Cuy 等學者測得為 2.7~6.4 Gpa47。 (3)2003 年 Barbour 等學者測得為 4.83+0.13 Gpa 38。 (4)2006 年 Devlin 等學者測得為 4.48+0.64Gpa39。 本實驗測量出來的數值為 2.054 Gpa,相較於之前學者們的數值來看,本實 驗所測得的數值比較小,可能的原因如下: (a)選擇的牙齒部位不同所致,先前的學者為選用大臼齒來測量,而本實驗是選 擇人類小臼齒的頰側中間 1/3 的部分,由於牙釉質柱狀體的排列方向的不同,. 37.

(50) 其測量出來的數值也會有所不同。 (b) 實 驗 儀 器 操 作 時 的 誤 差 導 致 , 本 實 驗 採 用 的 是 AFM 的 毫 微 刻 痕 測 試 (nanoindenter test)酸蝕處理後牙齒表面的硬度,由於本儀器靈敏度很高,雖然 每個樣本都有測試十個點後再加以平均,但仍不排除本儀器操作時可能導致的 誤差。 (c)如前面實驗結果所述,對經處理後牙齒表面特性的變化作以下的探討 26,43: (1)經處理後牙齒中氫氧磷灰石的鈣磷比值為 1.67,造成氫氧磷灰石分解的 原因是當鈣磷比值小於 1.5 時會造成氫氧磷灰石溶解,當鈣磷比值在 1.5 至 1.67 之間時,生物體中的氫氧基磷灰石會吸收週遭的鈣離子而使得鈣 磷比值成為 1.67 的最穩定狀態。所以鈣離子的濃度改變,會影響破壞氫 氧磷灰石穩定的結構,使得化合物結晶程度下降而造成分解。 (2)氫氧磷灰石在高溫下可能會轉變為 α 或 β-TCP(tricalcium phosphate)而加 速分解。 (3)加速氫氧磷灰石在生物體內分解的因素有:材料表面積的增加,結晶度 降低、結晶的區域大小降低、以及碳酸根( CO32- )、鎂離子( Mg2+ )、及鍶 離子( Sr2+ )的存在。而減少氫氧磷灰石分解的因素有:氟離子( F- ),以及 β-TCP 的存在。但由於氫氧磷灰石經過表面處理後,造成相分解,產生 高溫型三鈣磷酸鹽(α-TCP)、低溫型三鈣磷酸鹽(β-TCP)、四鈣磷酸鹽 (TCP)、氧化鈣(CaO)…等相結構,且經時效處理後氫氧磷灰石會形. 38.

(51) 成較低的結晶度。 氫氧磷灰石具有抗壓縮及抗張力的強度,並儲存各種離子,維持自身 受酸鹼度時結構穩定的特性。經表面處理的氫氧磷灰石與牙齒礦化組織成 份相當接近。經表面處理的牙齒表面仍兼具可與骨頭形成良好的鍵結,就 本研究目前氫氧磷灰石及類氫氧基磷灰石的結構均具緻密性,其表面機械 性質受孔隙度及粒徑大小之影響,由於酸蝕處理條件不同,以致表面機械 性質及粗糙度亦有明顯改變。又氫氧磷灰石在潮濕的環境與長期的應力 下,會導致材料微裂縫之成長,使其機械強度隨著與體液接觸時間減少而 迅速減少,兩週之內可能下降至原有機械強度之30%以下,因而不適合用 於取代受應力較大之部位,故經酸蝕處理所產生相轉換後的氫氧磷灰石及 類氫氧基磷灰石混合結構是有益於應力減緩43。. 39.

(52) 第六章. 結論. (4) 由 SEM 可知,牙齒浸泡在再礦化溶液中,會有晶體不規則排列的沉積,從 XPS 及 GIXRD 測知這新形成的晶體化學式為 Ca(H2PO4)2H2O,是類似氫氧 磷灰石(HA-like)的晶體。再礦化後的表面為此晶體 Ca(H2PO4)2H2O 和氫氧磷 灰石(HA)的混合結構。 (5) 經酸蝕處理產生相轉換後的氫氧磷灰石及類氫氧基磷灰石混合結構比之前未 經酸蝕處理的牙面更緻密。 (6) 由 AFM 得知: 1.表面粗糙度和浸泡時間無關。 2.牙釉質再礦化後確有硬度增加的情形,但硬度增加或減少和浸泡時間沒有 太大的關聯,且隨著浸泡時間的增加,硬度並未有隨之增加的情形。 3.不同的磷酸濃度對於牙齒表面粗糙度及表面硬度的變化,並無明顯的差別。 (7) 實驗結果和之前的研究假設對照,對於假設一的 ”經由不同磷酸濃度酸蝕後 的牙釉質表面,在浸泡再礦化溶液不同時間下會有不同的再礦化反應”是成立 的。但對於假設二的 ”在特定時間後表面再礦化的顯微結構會和未酸蝕前相 似”是不成立的。因為本實驗裡並未能證實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下,其表面再礦 化的顯微結構會和未酸蝕前相似的情形發生,而是和浸泡時間呈現不規則的 情形。 未來的研究中對於在特定時間後表面再礦化的顯微結構會和未酸蝕前相. 40.

(53) 似的此一假設是值得探討的。可使用單一濃度(如牙科臨床最常使用的 37%磷 酸)酸蝕牙釉質後,加長浸泡再礦化溶液時間的觀察(如延長到數週),以及樣 本數的增加,或許對驗證此一假設會有更進一步的發現。. 41.

(54) 參考資料 1. Gonzalez C, Stookey GK. Measurement of enamel remineralization using microradiography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Caries Res 1998;32:385-92. 2. Yoshioka M,Yoshida Y,Inoue S,Lambrechts P,Nomura Y,van Meerbeek B. Adhesion/decification mechanisms of acid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hard tissues.. J Biomed Mater Res 2001;59:56-62.. 3.. Edris A,. Jabr A. SEM evaluation of etch pattern by three etchants on three. porcelains. J Prosthet Dent 1990;734-41. 4. Diedrich P. Enamel alterations from bracket bonding and debonding: a study with the SEM. Am J Orthod 1981;79:500-8. 5. Lippert F,Parker M,Jandt D.. In vitro demineralization/remineralization cycles at. human tooth enamel surfaces investigated by AFM and nanoindentation.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4;280:442-48.. 6. Fumio W. In situ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tching process of human teeth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J Electron Microsc 2005;54:299-308.. 7. Fu B,Yuan J,Qian W,Shen Q,Sun X, Hannig M. Evidence of chemisorption of maleic acid to enamel and hydroxyapatite. Eur J Oral Sci 2004;112:362-7.. 42.

(55) 8. Johansson B. Remineralization of slightly etched enamel. J Dent Res 1965; 44:64-70. 9. Eisenburger M, Addy M, Hughes JA, Shellis RP. Effect of time on the remineralization of enamel by synthetic saliva after citric acid erosion. Caries Res 2001;35:211-5. 10. Buonocore MG. A simpl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adhesion of acrylic filling materials to enamel surfaces. J Dent Res 1955;34:849–53.. 11. Brantley WA, Eliades T.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aspects. In “Orthodontic material” 3 rd edition, CV Mosby Co, St. Louis,pp.107-10,2001.. 12.Legler LR,Retief DH. Effects of phosphor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etch duration on the shear bond strength of an orthodontic bonding resin to enamel: an in vitro study.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89;96:485-92.. 13. Wolfgang C. Clinical effects of reduction of acid concentration on direct bonding of brackets. Angle Orthod 1993;63:221-24. 14. Wang WN, Yeh CL, Fang BD, Sun KT, Arvystas MG.Effect of H3PO4 concentration on bond strength. Angle Orthod 1994; 64:377-82. 15. Barkmeier WW, Erickson RL. Shear bond strength of composite to enamel and dentin using scotchbond multi-purpose. Am J Dent 1994;7:175-9.. 43.

(56) 16. Sadowsky PL,Retief DH. Effects of etchant concentration and duration on the retention of orthodontic brackets: An in vivo study.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0;98:417-21.. 17. Wang WN. Bond strength with various etching time on young permanent teeth .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91; 100:72-9.. 18.Frank RM ,Brendel A. Ultrastructure of the approximal dental plaque and the underlying normal and caries enamel.Arch Oral Biol 1966;11:883-912.. 19. Holmen L, Kragh F.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progressive stages of enamel caries in vivo. Caries Res 1985;19:335-67.. 20. Arends J,Rolla G. SEM and microradio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initial enamel caries. Scand J Dent Res 1987;95:193-201.. 21. Scott DB. Mineralization of dental enamel.. In “Symposium on 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Enamel”. 3rd e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p.6-24,1976.. 22. Jongebloed WL,Arends J. The dissolution of single crystals of hydroxyapatite in citric and lactic acid. Calcif Tiss Res 1974;15:1-9.. 44.

(57) 23. Iijima Y, Takagi O,Ruben J,Arends J. In vitro remineralization of in vivo and in vitro formed enamel lesions. Caries Res 1999;33:206-13.. 24.Featherstone JDB,Dennison PJ. Remineralization of artificial caries-like lesion in vitro by a self-administered mouthrinse or paste. Caries Res 1982;16:235-42.. 25.Koulourides T,Feagin F,Pigmen W. Effect of pH,ionic strength and cupric ions on the rehardening rate of buffer-softened human enamel. Arch Oral Biol 1968 ;13:335-41.. 26.Sullivan RJ, Charig A, Blake-Haskins, Zhang YP,Gaffar A. In vivo detection of calcium from dicalcium phosphate dehydrate dentifrices in demineralized human enamel and plaque. Adv Dent Res 1997;11:380-7.. 27.Silverstone LM. The significance of remineralization in caries prevention. J Can Dent Assoc. 1984;50:157-67.. 28. Wefel JS. Effects of fluoride on carie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using intraoral models. J Dent Res 1990;69:626-33.. 29. ten Cate JM, Arends J. Remineralization of artificial enamel lesions in vitro.. Caries Res 1977;11:277-86..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1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Stroke Center,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Shuang Ho Hospital; Taipei Neuroscience Institute; School of Medicine, College of Medicine, Taipei

The properties of the raw and the purified CNTs were examined by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Raman spectroscopy, nitrogen adsorpti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