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2節 日治~戰後的經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2節 日治~戰後的經濟"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節 日治~戰後的經濟 一、日治經濟 (一)臺灣賣卻論 1.原因:武裝抗日紛起、維持治安的高額開銷 2.結果:1897年日本國內就有人提出把臺灣賣給法國的想法

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

民政⾧官後藤新平

(二)殖產調查 1.目的:了解臺灣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 2.土地調查: 時間:1898年起 重點:確認土地面積和所有人 結果: 田地面積大增增加稅收 取消「一田多主」制度 A.以小租戶為土地唯一所有人 總督府以低額公債 補償大租戶 1

(2)

(三)以專賣開拓財源 1.鴉片專賣販售許可證管理吸食者,達到漸禁吸食的目的 2.食鹽、樟腦、菸、酒專賣 3.1901年設置專賣局,逐漸增加專賣項目

總督府專賣局

(四)掌握金融系統 1.成立臺灣銀行 時間:1899年 目的: 發行臺灣銀行券,與日圓1:1兌換 提供貸款給在臺發展的日資企業 3

(3)

2.交通基礎建設 鐵路 1908年基隆到高雄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 私營鐵路:製糖株式會社,運甘蔗、兼客運 林業鐵路:阿里山線 港口:基隆港、高雄港 日本工業產品、雜貨由基隆港輸入 臺灣中南部米、糖等農產品由高雄港運往日本

將臺灣的主要貿易地導向日本

(五)產業發展 1.農林業 • 引進現代化技術開設農業、園藝、林業試驗場所 • 水利建設 • 將過去私人所建的埤圳逐步納入官方管理 • 出資籌設新的水利工程,例如桃園大圳、嘉南大圳

桃園大圳

1.引用水源:大漢溪 2.工程師:八田與一、狩野三郎 5

(4)

嘉南大圳

1.完工時間:1930年 2.主持者:八田與一 3.工程內容: 引曾文溪和濁水溪水 完成烏山頭水庫,解決灌溉水源問題

興建中的嘉南大圳

1930年完工的烏山頭水庫 糖業 原因: A.著眼於日本本土的需求 B.臺灣已有基礎 方式: A.全力支持新式製糖業 B.市場保護禁止臺人自組「會社」(公司) C.實施「原料採取區域制度」限制農民販賣甘蔗的對象 與價格 1902年成立的橋頭糖廠-臺灣第㇐個新式糖廠 7

(5)

稻米改良與米糖相剋 原因: A.1922年,蓬萊米研發成功 B.日本米價上漲 C.嘉南大圳完工 D.甘蔗受到日資新式糖廠壟斷,栽種稻米獲利空間較多 結果:農民紛紛轉種稻米,損及新式糖廠利益 解決方法: A.在嘉南平原採取分區供水 B.推動稻米、甘蔗、雜糧 三年輪作制度 蓬萊米之父磯永吉 林業 主要伐木地點:阿里山、太平山 伐木業聚落出現:如嘉義的檜町(現隸屬於嘉義市東區) 9

(6)

2.工業 前期:以甘蔗、茶及樟腦等農產加工業為主

日治時期鳳梨罐頭的出口曾經是臺灣的驕傲

1930年代起:進入軍需工業時代 電力建設:1934年,日月潭第一水力發電廠完工 煉鋁等工廠紛紛建立 11

(7)

生產力擴充五年計畫: A.時間:1938年起 B.原因:因應日本和中國全面開戰 C.代表工業:煉油廠等大型軍需工業大為開展 結果:臺灣工業生產總值在1939年超過了農業生產總值 (五)南進拓殖特色 1.目的:把臺灣打造成南進跳板 2.方式:透過臺灣銀行積極開展在東南亞的據點 1919年,成立華南銀行,做為南進的重要金融機構 1928年,設立臺北帝國大學,以南洋研究作為發展重點 1936年,成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投資範圍廣及華南、 海南島及東南亞

臺北帝國大學是日治

時期南洋研究重鎮

13

(8)

糖 米 茶 樟腦 二、戰後經濟 (一)戰後初期 ※臺灣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 二戰後期美軍轟炸臺灣 • 國民政府無法有足夠的人力、物力重建臺灣 • 國共內戰期間將臺灣資源輸往中國大陸支援

導致臺灣物價大漲,經濟惡化

被轟炸的臺灣總督府 15

(9)

1.幣制改革 時間:1949年 原因:戰後金圓券因為濫發快速貶值 方法: 以舊臺幣四萬元兌換新臺幣一元 停止新臺幣與金圓券之間的兌換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 的經濟聯繫 結果: 稍微穩定臺灣經濟 隨著中國大陸上百萬人民渡海來臺, 物價再度急速上漲 2.土地改革 目的:為避免佃農負擔過重,給予共產主義活動空間 政策: 政府以實物債券及 水泥、造紙、農林 、工礦四家官營企 17

(10)

3.以農業培養工業 目的:利用農業生產利潤發展工業 方式: 田賦徵實:用米穀繳交田賦 肥料換穀:規定農民使用的肥料須以等重的米穀來換取 影響: 對農民而言: A.擠壓了原有的收益,所得低於勞工 B.土地規模變小,收入不易增加青壯人力外流 對地主而言:土地改革得到大量股票,成為工商業巨頭 原本把米拿去市場賣,可有更好價格

土地改革之後的問題

p.93 閱讀探究歷 19

(11)

(二)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1950年代) 1.背景: 美援的支持: 韓戰爆發,美國恢復對臺灣經濟援助(1951~1965年) 項目:剩餘農產品(如麵粉、棉花…)、進口物資及貸款 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累積了不少資金 2.目的:以本國產品取代進口產品 3.方法:實施高關稅、管制進口等 保護政策 4.實例: 紡織業 以優惠匯率提供廠商低價美援棉花降低成本 不准新紡織企業成立減少競爭 提倡「多吃麵粉少吃白米」白米出口賺取外匯 21

(12)

(三)出口擴張時期(1960年代) 1.背景: 各類生產不斷增加,進口替代的目標已完成 國內市場飽和,已經無法消化過多的產品 2.目的:擴大市場,賺取外匯 3.作法: 制定〈獎勵投資條例〉 成立高雄、楠梓、臺中加工出口區吸引國外勞力密集 代工產業(雨傘、鞋帽……)投資設廠

減免租稅、工業用地取得

、公營事業配合(如水、電)

1958年,10歲的陳芬蘭演唱〈孤女的願望〉

23

(13)

(四)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1970年代) 1.重化工業: 國內製造業常須依賴進口的零組件和機械設備若能自行 生產,就可不用受制外商 為解決此問題,政府決定發展重化工業(鋼鐵、石油、化學)

1975年完工的台塑二輕廠

2.基礎建設: 背景:1970年代各國面臨石油危機帶來的不景氣 解決之道:擴大公共投資,持續進行交通等基礎建設 結果: 改善了低迷的就業市場 建設經濟發展所需的硬體設施 • 交通建設:中山高速公路、中正國際機場、北迴鐵路、 鐵路電氣化、臺中港、蘇澳港 • 重工業建設:大煉鋼廠、石油化學工業、大造船廠 25

(14)

3.發展技術知識密集產業 原因:臺灣工資上漲,勞力密集優勢不再 策略: 推動附加價值高、技術及資本密集的科技產業 1973年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

位於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

(五)經濟轉型(1980年代以後) 1.產業升級 策略: 持續推動技術與知識密集產業(如通訊、資訊)以減免 租稅鼓勵投資 由政府投入技術研發,再移轉民間量產 實際做法: 1980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 1990年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結果:使臺灣成為全球相關產業的代工基地 27

(15)

2.經濟自由化 壓力的出現 對外貿易出超擴大外匯依政府規定須兌換成新台幣 導致通貨膨脹壓力 美國透過〈三○一條款〉要求我國降低關稅、開放市場 、保護智慧財產權 政府的因應 放寬外匯限制1987年開放人民自由持有並運用外匯 1983年起開放進口商品及降低關稅 3.經濟國際化 積極參與國際經貿事務: 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中華臺北 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優點:擴大臺灣與世界各國間的經貿關係 APEC的22個成員地區 WTO的161個成員地區 29

(16)

4.經濟挑戰: 產業外移 原因:工資上漲、土地取得不易 結果: A.部分傳統製造業開始轉往海外投資設廠 B.服務業或電子業,都無法吸收製造業外移釋放出來的 大量勞動力失業問題嚴重

臺灣各級產業就業人口的變化

對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 背景:解嚴之後臺商大規模「西進」中國大陸 政府的對策: A.1993年開始,鼓勵企業往東南亞發展分散風險 B.1996年,李登輝總統指出對中國大陸投資應「戒急用忍」 C.近年提出新南向政策,鼓勵往東南亞、印度、澳洲拓展 經貿關係,創造更多機會

臺灣對中港、日、美貿易值

占貿易總值的比例

31

(17)

航向世界— 貿易進行式

航向世界㇐

貿易進行式

帆船時代的季風貿易

•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每年算準 西南季風的季節(6〜9月)出發 • 到了日本把貨品卸下,再一 次集貨,並趕在東北季風的 季節(11〜2月)啟程

巴達維亞大員日本

日本大員巴達維亞

• 在這個貿易網絡中,臺灣擁有轉口商品 的優勢,鹿皮、糖也逐漸加入國際貿易 33

(18)

帆船時代的季風貿易

• 到了鄭氏時期,受清帝國封

鎖,臺灣逐漸失去轉口商品

來源,漸趨沒落。

• 清帝國領有臺灣後,臺灣逐

漸納入清帝國沿海貿易圈。

臺灣開港三寶

• 1860年代臺灣開港後,外商紛紛來到臺灣 設立洋行。 • 在臺灣開港前,歐洲列強已注意到臺灣盛 產糖和樟腦,1842年英國因鴉片戰爭取得 香港後,時常偷派商船來臺貿易。 • 同時汽船需要煤炭做為動力,列強也注意 到基隆有,這些都成為臺灣開港的背景。 35

(19)

日臺航線

バナナ快樂出帆去

• 隨著日治時期基礎建設完備及產業開發日盛,日、

臺間的貿易額大幅成長。

• 此時期香蕉異軍突起,主要

銷售地為日本。1925年開設

「高雄—橫濱」直通航路。

日臺航線—バナナ快樂出帆去

• 除了香蕉外,鳳梨潛力也是不容小覷,特別是

日人引進罐頭技術,將不容易運送的鳳梨裝進

罐頭裡,外銷世界。

37

(20)

美日臺貿易(1950〜1960年代) 貿易優勢顯現(1970〜1980年代)

• 1970年代起,臺灣對外貿易長

期順差,同時期韓國、香港、

新加坡也從許多已開發國家手

中搶下訂單,取得貿易上的成

功,國內經濟也因而迅速發展,

故有「亞洲四小龍」的稱號。

39

(21)

貿易優勢顯現(1970〜1980年代)

• 1980年代,中小企業的出口更占了出

口總額的三分之二,可見對經濟成長

的影響力。

• 其中以外銷輸出為主的民間中小企業

在此時蓬勃發展,成為臺灣經濟成長

的火車頭。

• 中小企業是指年營業額 1億以下雇用員工不滿 200人的企業。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 又查前揭「輸入貨品未依規定標示產地或產地標示不 實處分原則」項次 4 明定,進口外國貨品(自行車或 工具機等屬我國加強管理之貨品除外) ,標示不實製造

(三) 又查前揭「輸入貨品未依規定標示產地或產地標示不 實處分原則」項次 4 明定,進口外國貨品(自行車或 工具機等屬我國加強管理之貨品除外) ,標示不實製造

(三) 又查前揭「輸入貨品未依規定標示產地或產地標示不 實處分原則」項次 4 明定,進口外國貨品(自行車或 工具機等屬我國加強管理之貨品除外) ,標示不實製造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時期,美國結合主要 工業國,於1949年 成立多邊出口管制 協調委員會(COCOM). 二次大戰後美蘇冷戰

英國第四季經濟增長由第三季的 0.9%放緩至 0.4%,製造業及企業投資分別減少了 0.9% 及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