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暑期專班)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 A Study of Hsiang Yang's Modern Poetry.. 研究生:黃玠源撰 指導教授:蔡振念先生.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前人研究綜述…………………………………………………………3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8. 第二章 向陽的文學行止…………………………………...11 (一)書香與茶香…………………………………………………………………12 (二)詩的緣起………………………………………………………………..….13 (三)崛起詩壇……………………………………………………………………14 (四)建立風格……………………………………………………………………16 (五)社群發聲……………………………………………………………………17 (六)職場生涯……………………………………………………………………19 (七)學術生活……………………………………………………………………22. 第三章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25 第一節 本質論:緣情與言志……………………………………………...….28 第二節 創作論:冷智與熱愛…………………………………………………33 第三節 功能論:功用性與純粹性…………………………………………...39 第四節 作者論:詩與詩人……………………………………………………45 第五節 文質論:內容與形式…………………………………………………49 第六節 語言論:文學語言與生活語言………………………………………55. 第四章 向陽華文詩作的古典觀照………………………...65 第一節 反身傳統,觀照古典……………………………………………………65 第二節 觀照古典,創發新詩情…………………………………………………73 (一) 詩題………………………………………………………………………74 (二) 題材………………………………………………………………………75 (三) 意象與典故運用…………………………………………………………84 第三節 走出古典,映照現實……………………………………………………90. 第五章 向陽台語詩作的語言鎔鑄………………….……107. -1-.

(3) 第一節 台語詩的歷史進程……………………………………………………107 第二節 源於鄉情的清新語言…………………………………………………117 第三節 台語詩的語言再造…………………………………………..………..126 (一) 多重技巧的混聲合唱……………………………………………..……127 (二) 諷諭詩的承繼發揚……………………………………………….….…130 (三) 敘事詩的再現………………………………………………….…….…133 (四) 台語詩的正典化………………………………………….…….………137 第四節 台語詩對華文詩的滲透………………………………………………148 第五節 台語詩的多語鎔鑄……………………………………………………161. 第六章 結論:古典/現代/本土的語言鎔鑄者…..…...171 參考書目…………………………………………………….179 附錄一: 〈向陽詩集之前序與後記〉一覽表……..….………188 附錄二: 〈向陽現代詩作品寫作日期及重大事件繫年〉...…189 附錄三: 〈向陽著述編譯書目〉…………………………...…208. -2-.

(4) --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身為一個喜愛詩,同時又蒙上天眷顧得以創作詩悠游於無垠詩海的讀 者,「向陽」(本名林淇瀁)一直是筆者注意的詩人。向陽能將浪漫的情感 和看似缺乏節制的現代詩,用自創的格律加以約束,淬煉得既古典又現 代;又能將較口語化的民間語言與典約俚俗諺語融化再造,使台語詩提升 到現代華文文學的高度;而向陽的詩中有親情、有人間悲喜、有社會嘲諷、 卻又充滿土地之愛與勇健的民間力量。由於這些特質,每每閱讀向陽作品 時,總令筆者回想起慘綠年少時乍讀向陽詩集的激動與感動……. 向陽確實是值得被注意的,不論是從一個讀者或是研究者的角度來說 都是的。在現代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風行的六○年代,現代詩壇充滿晦澀虛 無的作品,向陽的詩卻因為擁抱現實,反而成為一支清亮有力的聲音,沒 有因時代潮流而起舞,甚至喪失自我;在華文詩壇,向陽更率先以母語作 為思考與創作的工具,企圖為台灣土地留下最真實的紀錄,這是向陽非常 不容易的一個特點。不過,雖然至今有關詩人向陽及其詩作的評論已經相 當豐富精采,但多為單一時期或單一詩集的評斷,或不分期的一律以抵殖 民的角度分析,難免失之零亂欠缺系統性與整體性。. 自筆者寫作論文開始(2004 年),約莫同時間亦有兩位研究生進行向 陽現代詩作之研究,並在筆者完成此本論作之前已先後通過論文考試發 表,一本為 2005 年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研究生李素貞寫作之 《向陽及其現代詩研究:1974~2003》,一本為 2006 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班研究生江秀郁寫作之《向陽新詩研究》。前者重在向陽詩作的形式及內 容上的整理,羅列各家說法,加以編次整理,鮮見作者個人說法,結構較為紊亂; 後者蒐集資料的範圍廣泛,並借重網路資訊,從「聯合資料庫」檢索向陽資料, 極為可觀亦極為可貴,論文結構亦稱清晰,但仍僵於形式與內容二分法;另有一. -1-.

(5) --緒論--. 章節論及向陽的網路數位詩作,則是目前研究現代詩論文中較為少見的。. 筆者論文恰不從「形式」與「內容」二分的結構方式書寫,乃有意從 向陽詩作文本出發,以細密的閱讀,企圖爬梳向陽詩作風格的轉折、寫作 態度的改變,並評價其現代詩的成就與在現代詩史的定位。此即為筆者的 研究動機。. 自胡適提倡文學革命,開始嘗試以現代華文創作現代詩以來,現代華 文詩如何與古典漢詩「對話」, 一直是多數現代詩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而 現代詩的另一個球根──日治時期的現代詩創作,則引發了詩人對於語言 的思索,對當前現今的現代詩壇來說,現代華文詩如何與母語詩「對話」 也同樣是現代詩人必須思考的問題。而向陽在這個部分的思考與創作實 踐,已經耕耘甚久;筆者希望透過這個研究,能爬梳出向陽對現代華文詩 與古典詩、母語詩如何「對話」的思考,並展現向陽如何在他的詩作中將 其實踐,以及如何因鎔鑄語言而開創出其個人風格。筆者此一向陽現代詩 研究的目的即在於此。. -2-.

(6) --緒論--. 第二節. 前人研究綜述. 向陽自十四歲初中早慧的年紀(1969 年),便在詩人古丁其所編的《巨 人雜誌.詩廣場》發表第一首現代詩作〈愁悶,給誰〉,高中時期籌組「笛韻詩 社」,在《笛韻詩刊》進行現代詩的模仿練習,大一時(1973 年)以〈聯想之外 ──屬於月的〉1正式踏入現代詩壇發表詩作,以迄最新詩集《亂》結集出版(2005 年 7 月),至今(2007 年)在詩壇中一路行來,已三十三個寒暑。其中因時代變 化、職場變遷或略有停頓,但終於還是重拾勇健的詩筆,為我們寫下一首又一首 關懷社會、激動心靈的好詩。三十三年裡,向陽完成了十二本現代詩集,其他著 作、編譯更是豐富。. 關於向陽現代詩作的相關研究亦多,幾乎每一出手,即引起眾人的驚 呼;加上向陽的現代詩作往往堅持某一種格律上的形式,持續創作發揮, 形成系列,而引起詩評家的探討。茲將前人的研究簡略分析如下:. (一)在文學史論方面: 如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編《現代台灣文學史》 2,林燿德、 簡政珍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3,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編 《台灣文學史》 4,古繼堂著《台灣青年詩人論》 5,古繼堂著《台灣新詩 發展史》 6,朱雙一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 7,古繼堂編《簡明台灣 文學史》8,張雙英著《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9,等等,大抵從「格律詩」、 1. 向陽:〈聯想之外──屬於月的〉 ,刊登於《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七期(1973 年 12 月 1 日), 頁 59。為向陽大學第一首正式發表之現代詩作。創作時間則為 1973 年 9 月 12 日, 《銀杏的仰望》 一書標示為 1974 年應為訛記。前舉二碩士論文亦未詳查。 2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編: 《現代台灣文學史》 (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1987 年 12 月初版) ,頁 920-921。 3 林燿德、 簡 政珍編:《台 灣新世代 詩 人大系 》(台 北:書林 出 版有限公 司 ,1990 年 10 月出版 ), 頁 403-407。 4 劉登翰、莊明萱、黃 重 添、林承 璜 編:《台灣文學史》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年 1 月出版),頁 633-636。 5 古繼堂:《 台灣青年 詩 人論》(台北 :人間出 版 社,1996 年 4 月出版), 頁 150-163。 6 古繼堂: 《台灣新詩發展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年 1 月增訂再版),頁 449-453。 7 朱雙一: 《 戰後台灣 新 世代文學 論》(台北:揚 智文化事 業 股份有限 公 司,2002 年 2 月 初版),頁 31-35。 8 古繼堂編:《簡明 台灣文 學史 》( 台 北:人 間 出 版 社,2003 年 7 月 初 版 ),頁 495-496。 -3-.

(7) --緒論--. 「方言詩」及「陽光小集」詩社的活動三方面,加以簡評推介,由於篇幅 短小之故,多不能深入探討研究。而大陸研究方面多詆毀其母語詩作狹 隘,最不可取。. (二)在詩人與詩的綜合論述方面: 由於詩評家蕭蕭與林燿德對向陽詩作有長期性的觀察,其論述最為可 觀亦最為中肯。蕭蕭關於向陽的評論有: 〈悲與喜交織的新律詩──論向陽〉10, 〈十行天地兩行淚—論向陽的《十行集》〉11、 〈向陽的詩,蘊蓄臺灣的良知〉12等 篇,從形式技巧及語言運用,探索到內容題材所映照的台灣土地現實,論述恢弘, 肯定向陽作為一個詩人對於現實關照的歷史職責與文學良知。林燿德關於向陽 的評論有〈陽光的無限軌跡──有關向陽詩集《歲月》〉13、 〈遊戲規則的塑造者— 綜論向陽其人其詩〉14、〈八○年代的淑世精神與資訊思考——論向陽詩集《四 季》〉15等篇,從向陽的文學思考、內容題材、形式創新、語言技巧等方面,予 以綜合評述,是現代詩評論作品中相當經典的論文。. (三)在華文詩的成就方面: 論者多集中在《十行集》所鑄造的現代詩新格律的肯定,如洛夫以「新 節奏的誕生」譽之16,高大鵬以「一種美典的完成」譽之17,歐宗智以「走出新 路」譽之18。而探討較深入的則有游喚的〈十行斑點,巧構形似──評介向陽新 9. 張雙英: 《 二十世紀 台 灣新詩史 》( 台北:五 南 圖書出版 有 限公司,2006 年 8 月 初 版 ), 頁 305-309。 10 蕭蕭:〈悲與喜交織的新律詩──論向陽〉, 《燈下燈》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 年 4 月初版),頁 119-138。 11 蕭蕭:〈十行天地兩行淚—論向陽的《十行集》 〉,收錄於向陽: 《十行集》 ,頁 3-20。 12 蕭蕭:〈向陽的詩,蘊蓄臺灣的良知〉, 《臺灣詩學季刊》32 期(2000 年 9 月),頁 141-160。 13 林耀德: 〈陽光的無限軌跡──有關向陽詩集《歲月》 〉 , 《文訊月刊》19 期(1985 年 8 月) ,頁 211-220。 14. 林燿德: 〈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 《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出版社有. 限公司,1986 年 12 月 20 日初版),頁 81-112。 15. 林燿德: 〈八○年代的淑世精神與資訊思考——論向陽詩集《四季》 〉 , 《不安海域》 (台北:師. 大書苑,1988 年 5 月初版),頁 197-212。並收錄於向陽:《四季》,頁 172-190。 16. 洛夫: 〈新節奏的誕生-讀向陽詩集《種籽》雜記〉 , 《文藝月刊》133 期(1980 年 7 月 1 日),. 頁 44-55。 17. 高大鵬: 〈一種美典的完成〉 , 《聯合文學》1 期(1984 年 11 月 1 日) 「責任書評」專欄,頁 212。. 18. 歐宗智〈走出新路——談向陽的十行詩〉, 《中華日報》第九版「中華副刊」(1984 年 7 月 30 -4-.

(8) --緒論--. 詩《十行集》〉19、楊子澗的〈期待新格律詩時代的到來──我讀向陽的《十行集》〉 20. 、陳琬琪的〈畫龍點睛:析賞向陽《十行集》的詩題〉21。其中楊子澗一文對於. 向陽在形式以及文法韻律的探討,指出頗多值得商榷的缺失,非常細膩,頗值參 考。. (四)在台語詩的成就方面: 主要從語言的討論、敘事的技巧和思想的反應三個方面論述。 (1)在語言的討論主要有王灝的〈不只是鄉音—試論向陽的方言詩〉22、 〈從生活的語言到文學的語言──談向陽方言詩中的方言語彙〉23,鄭良偉: 〈從 選詞、用韻、選字看向陽的台語詩〉24等篇,是探討向陽台語字源最精闢的論文。 林淇瀁的〈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臺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 的再生〉25,唐捐的〈舌上金沙,筆下蓮花—讀《向陽台語詩選》〉26則從民間歌 謠俗諺的角度,肯認向陽台語詩的典範價值。. (2)在敘事技巧的論述,主要有宋澤萊的〈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 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臺語詩路線──閱讀「臺語詩六家選」有感〉 27. 論述向陽台語詩的兩種書寫策略,林于弘的〈臺語詩中的反諷世界:以向陽的. 日)。 19. 游喚的〈十行斑點,巧構形似──評介向陽新詩《十行集》 〉, 《文訊月刊》19 期(1985 年 8 月),頁 185-195。 20 楊子澗的〈期待新格律詩時代的到來──我讀向陽的《十行集》 〉, 《文訊月刊》15 期(1985 年 2 月),頁 103-114。 21. 陳琬琪: 〈畫龍點睛:析賞向陽《十行集》的詩題〉 : 《台灣詩學季刊》第 43 期(2001 年 3 月),. 頁 153-160。 22. 王灝: 〈不只是鄉音—試論向陽的方言詩〉, 《文訊月刊》19 期(1985 年 8 月),頁 196-210。. 收入向陽:《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社 1985 年 8 月初版),頁 157-184。 23. 王灝:〈從生活的語言到文學的語言──談向陽方言詩中的方言語彙〉, 《探索集》 (南投:南 投縣政府文化局,2002 年 11 月初版),頁 86-96。. 24. 鄭良偉: 〈從選詞、用韻、選字看向陽的台語詩〉 , 《台灣文藝》99 期(1986 年 3 月) ,頁 129-147。. 另收錄於向陽:《向陽台語詩選》 ,頁 150-178。 25. 林淇瀁: 〈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臺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的再生〉 , 《臺. 灣詩學季刊》33 期(2000 年 12 月) ,頁 121-137。 26. 唐捐的〈舌上金沙,筆下蓮花—讀《向陽台語詩選》 〉 , 《中央日報》 「閱讀」版,2002 年 10 月 28 日。. 27. 宋澤萊: 〈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閱 -5-.

(9) --緒論--. 「土地的歌」為例〉28則細膩的討論向陽台語詩的反諷特色。. (3)在思想反映方面,著重於向陽台語詩中所呈現的土地情感與對 人民的關懷,主要有陳銘磻〈另一次清淨的梵姿--向陽以及他的家譜詩〉29、宋 田水:〈土語民風—關於向陽的詩作〉30、方耀乾:〈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 ─論向陽的台語詩〉31。方耀乾一文另從抵殖民的角度觀看。. (五)訪談記錄: 關於向陽的新聞報導相當的多,但是要真正了解向陽生活思想的根源與對創 作和語言的看法,日本作家岡崎郁子的〈作為一個台灣作家──岡崎郁子專訪向 陽〉32以及楊錦郁記錄整理的〈思想是文學作品真正的價值──李瑞騰專訪向陽〉 33. 是兩篇最重要的訪談文獻紀錄。. 前舉論文除蕭蕭〈向陽的詩,蘊蓄臺灣的良知〉一文有較宏觀性的評論外, 於皆從單方面討論向陽的階段性詩作;及至目前,除前舉兩本碩士論文, 尚無文本做一種較整體性的探討。遂鼓舞筆者嘗試以不逮之力從事向陽現 代詩的論述。筆者此一研究的範圍,即以向陽十二本已出版之現代詩集 34為 主要對象,並參酌向陽於其他刊物發表的文學評論與其接受訪問的記錄,. 讀「台語詩六家選」有感〉 ,收錄於《台灣新文學》11 期(1997 年 12 月) ,頁 272。 28. 林于弘: 〈臺語詩中的反諷世界:以向陽的「土地的歌」為例〉 , 《臺灣詩學季刊》33 期(2000. 年 12 月) ,頁 138-152。 29. 陳銘磻: 〈另一次清淨的梵姿--向陽以及他的家譜詩〉 , 《幼獅文藝》295 期(1978 年 7 月) ,頁. 18-19。 30. 宋田水: 〈土語民風—關於向陽的詩作〉 , 《自由時報》 「自由副刊」版,2000 年 8 月 2 日。並刊. 於《台灣詩學季刊》34 期(2001 年 3 月),頁 146-152。 31. 方耀乾: 〈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論向陽的台語詩〉, 《台灣詩學》學刊 3 號(2004 年 6 月),頁 189-213。. 32. 岡崎郁子: 〈作為一個台灣作家──岡崎郁子專訪向陽〉, 《自立晚報》「本土副刊」版,1991. 年 4 月 26 日。另收錄於向陽: 《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 年 11 月初版) ,頁 215-226。 33. 楊錦郁記錄整理: 〈思想是文學作品真正的價值──李瑞騰專訪向陽〉,收錄於向陽: 《喧嘩、. 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 年 11 月初版) ,頁 215-226。 34. 詳見本論文附錄一: 〈向陽詩集之前序與後記〉一覽表。 -6-.

(10) --緒論--. 以及向陽關於某些特定詩作緣起所書寫的散文,以強化其文學背景的分 析。童詩與網路數位詩作部分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7-.

(11)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而在研究方法上,筆者運用細讀法閱讀文本,沿波討源,檢閱出前人 未能闡發之向陽的創作理念;並通過歸納法整理向陽個人與相關研究者的 評論,並期能兼顧向陽個人、前人研究、以及筆者個人等這三個對於向陽 新詩的觀察角度,對向陽的現代詩創作歷程作一聯貫性的書寫,並對向陽 整體的現代詩文本做一歷史性的評價。. 為有效的進行對於向陽現代詩的研究,筆者乃擬定下列大綱以為本論 文進行探討與寫作的架構:. 首先第一章為緒論,區分為三節: 第一節主要在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 與研究目的;第二節則將前人研究做一簡明扼要的綜合評述;第三節則說 明筆者處理向陽現代詩成就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接著第二章將詩人向陽的生平做一簡述,但主要著重於其文學行止,依 其客觀的表現與筆者主觀的認定,做各個階段性的劃分,從出生迄今約略 分為七個階段: (一)書香與茶香; (二)詩的緣起; (三)崛起詩壇; (四) 建立風格;(五)社群發聲;(六)職場生涯;(七)學術生活,期能以最 簡約的方式迅速進入詩人向陽的文學世界,期能對作品背景有一概括式的 理解。. 第三章分析討論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由於向陽在論述上著作豐富, 而其詩集之前序後記亦多有對詩作生發的剖析與註記,因此對於詩觀的闡 發頗有著墨,筆者從中剖情析采,整理其詩觀脈絡,演繹歸納如下六個節 次:第一節本質論:討論緣情與言志的命題;第二節創作論:討論由冷智 與熱愛相輔而成的創作原理;第三節功能論:討論詩的純粹性與功用性; 第四節作者論:討論詩與詩人的干係;第五節文質論:討論內容與形式相 互為用;第六節語言論:討論文學語言與生活語言在詩中的拉鋸鎔鑄。並 以其階段性詩作對應其實踐成果。 -8-.

(12) --緒論--. 第四章以「向陽華文詩作的古典觀照」為主軸,析論向陽如何由古典 援引走向現代詩情而終於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論文分三節:第一節為「反 身傳統,觀照古典」階段,討論其觀潮察流,肯認鍛接古典、承續傳統的 必要,進而篤定其華文詩創作的方向。第二節為「觀照古典,創發新詩情」 階段,從(一)詩題,(二)主題,(三)意象與典故運用等方面,討論其 由古典融入現代精神所展現的新詩情。第三節為「走出古典,映照現實」 階段,討論其接受生活歷練,關注現實,進而鎔鑄現實主義,使古典質素 脫離古典象徵系統而映照出現實精神,為接續古典的命題創發出可觀的成 就。. 第五章以「向陽台語詩作的語言鎔鑄」為主軸,沿波討源,探討向陽 台語詩發生之因緣,及其如何肯定台語詩的創作,並經由台語詩語言的再 造,提升台語詩的文學境界;終而能鎔鑄多種語言,使台語詩在精神面貌 與藝術成就超越華文詩,進而開闊了台灣現代詩的境界。論文分五節:第 一節首先介紹台語詩的歷史進程,及向陽台語詩出現時間點的重要性。第 二節探討向陽以「源於鄉情的清新語言」寫作台語詩所引發的迴響與作 用。第三節析論向陽對台語詩的語言再造的成就,主要從(一)多重技巧 的混聲合唱,(二)諷諭詩的承繼發揚,(三)敘事詩的再現,(四)台語 詩的正典化等方面做析論探討。第四節討論向陽台語詩對華文詩的滲透。 第五節則深入探討向陽台語詩的多語鎔鑄,對其所映照的現實精神與藝術 成就,做一中肯的評論。. 最後第六章的結論,則由「向陽華文詩作的古典觀照」與「向陽台語 詩作的語言鎔鑄」兩個探討主軸,推結出其因為現實主義精神所交織而成 的共同現象──即使古典語言與本土母語鎔鑄現代精神而煥發出新的文 學生命,交織共構出臺灣文學的新版圖。遂以「古典/現代/本土的語言 鎔鑄者」作為對向陽現代詩成就的評述肯定。. 筆者希望經由上述步驟的探討,能使向陽新詩本身及其相關研究的價. -9-.

(13) --緒論--. 值更容易系統的為人所了解,也更能彰顯出向陽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與重要 性來。當然,也期待這樣的成果能為往後的向陽研究者盡一棉薄之力。. - 10 -.

(14) ──向陽的文學行止──. 第二章. 向陽的文學行止. 本書寫罄之際,忽爾從「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搜尋出兩本已發表之向陽 新詩研究的相關碩士論文,一本為 2005 年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 班研究生李素貞寫作之《向陽及其現代詩研究:1974-2003》 ,一本為 2006 年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江秀郁寫作之《向陽新詩研究》。. 兩者對向陽的生平皆有相當完整的敘述,前者借用詩評家蕭蕭論向陽的方 式,1以「一株向陽的樹」為題,用文學性濃厚的手法交代向陽的創作歷程,文 中穿插相當多的向陽詩作佐助,較強調向陽創作理念的變化。. 後者以「向陽的生平記要及文學活動」為題,以時間為經,活動為緯,搜羅 相當齊全的向陽資料,並從「聯合知識庫」所載向陽作品及新聞中,以「個人成 就」及「團體活動」分類,整理向陽詩作、論文、得獎、編輯、評審、朗誦、文 藝講座等文學活動紀錄,鉅細靡遺,是目前所見搜羅向陽資料最豐富的。. 向陽本身對於其作品繫年,及文學活動的紀錄,一向特別留意紀錄,讀者如 有興趣可上網至「向陽工坊」(http://hylim.myweb.hinet.net/chronology.htm)參 閱。擅於前瞻,亦著重反省的向陽,或可推知其日記必有可觀,足以期待。. 本論文緣於前舉二論文所書寫之向陽生平事蹟已臻豐瞻,亦因本論文著重向 陽現代詩文本的評論,而非資料整理而已,乃重修向陽生平記要,改以「向陽的 文學行止」為題,雖仍以紀年方式為之,但佐以向陽的散文、訪談報導、與他人 述及向陽的文字記錄,簡單勾勒向陽在文學表現上的影像。其它行事如較不涉及 文學表現部分,除非造成思想與經歷上的重大變化,則略而不談。期使讀者以最 迅速的方式了解「詩人」向陽之生命軌跡與文學行止,並進入其詩的世界。. 1. 參照蕭蕭: 〈悲與喜交集的新律詩〉 , 《燈下燈》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 年 4 月初版)。 文中分別以「雨中的銀杏」 、「樹的向陽」 、「木的向陽」 、「銀杏的仰望」,漸進式探尋向陽創作的 歷程。 - 11 -.

(15) ──向陽的文學行止──. (一)書香與茶香 向陽,本名林淇瀁,台灣南投人,1955 年 5 月 7 日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廣興 村。. 父親林助是這中部山村的一名茶農,但由於幼時體弱多病,難以從事吃力的 田作,便到位於車輄寮的堂叔家幫傭,傭餘則自修習字,並學會記帳及一些經商 的技巧,後來回到村中創業,開設凍頂茶莊,店名就叫「凍頂茶行」。2由於當 時凍頂茶的茶價與行情不高,於是茶行的一爿賣茶,另一爿則經營起雜貨,兼賣 書籍與文具。. 母親余素賢,南投縣集集鎮人,茶莊的事務多靠母親的掌理操持。父親過世 之後,獨立撐持起繁重的家務,個性堅強而溫柔,在向陽心中,母親充滿著「大 地的包容與隱忍」。3. 1961 年 9 月,向陽進入廣興國民學校就讀。就讀廣興國校時期開始大量閱讀 課外書籍,向陽說當時,由於家中的那一大片書牆,他「看瓊瑤、金杏枝的小說、 看《冰點》,國小四年級的我也跟著流淚悲傷,幻想將來自己也要向他們一樣寫 賺人熱淚的小說;看李敖、柏陽的雜文,看《人間世》、《文星》,對於懵懵懂 懂的人間,居然也有孤憤難平的心緒;看徐志摩、朱自清的散文跟詩,手抄屈原 的《離騷》,看《皇冠》、《作品》,甚至也看孫文的《三民主義》演講本,看 張知本編的《六法全書》──從小學到初中,囫圇吞『早』,不知選擇,悲春惜 4. 秋。」 在物質一樣貧困的童年,因而有著超乎同齡兒童的夢,向陽說:「山村 影響我最深刻的,是文學之夢的萌發。」5. 由於大量閱讀的文學基礎,讓向陽在國民學校階段常常是作文比賽的常勝 軍,並代表學校參加校外作文比賽得獎。6國民學校時期的向陽以優異的成績,. 2 3 4 5 6. 向陽:〈我的六○年代〉,刊於《中國時報》「周日散文頁」版,1993 年 2 月 14 日。 向陽:〈額紋──給媽媽〉 ,《十行集》,頁 156-157。 向陽:〈我的六○年代〉,刊於《中國時報》「周日散文頁」版,1993 年 2 月 14 日。 向陽:〈從山村起步的文學路〉,刊於《自由時報》E7「自由副刊」版,2005 年 7 月 23 日。 參見《聯合報》第 6 版〈鹿谷訊〉(1966 年 1 月 3 日): 「南投縣竹山、鹿谷、民間三鄉鎮國民 - 12 -.

(16) ──向陽的文學行止──. 榮獲縣長獎,1967 年並保送進入南投縣立鹿谷初級中學就讀。初中時的向陽,由 於家中的書籍已無法滿足他的閱讀慾望,於是利用家中販售的郵票向台北的商 務、正中、開明、世界書局等郵購買書,他的父親知道了,也默許他的行為。這 時向陽也積極從事寫作,1968 年還和他的同學林炳承成立「翠嶺文藝學友會」, 準備出版社區報紙《山谷通訊》,介紹鹿谷竹山地區的風景民情。1969 年 9 月, 向陽試著投出的第一首現代詩作〈愁悶,給誰〉,竟受詩人古丁的青睞,刊登於 其所編的《巨人雜誌.詩廣場》,並蒙詩人古丁以編案的方式鼓勵推介,因此開 啟了向陽寫作現代詩的門扉。7這一年,詩人向陽年方十四歲。. (二)詩的緣起 在閱讀的歷程中,初二那年,向陽意外郵購到一本全無註解的刻本《離騷》, 儘管不解其義,卻因為唯美的文字與音韻,讓他充滿想像與浪漫的情思,並迷上 反覆抄寫與誦讀《離騷》原文。日後向陽以為《離騷》與詩人屈原對他的影響甚 鉅,特別是在土地的關懷上,在一次受訪中向陽坦率地說:「屈原是我童年的偶 像。」8. 年少閱讀《離騷》的經驗,深深影響到向陽日後對於文學獨到的想法,以至 於後來讀到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深受《離騷》裡大量運用楚國方言而 豐潤中國古典文學的啟發,使他在執筆寫作台語詩時擁有非常大的正當性。此 外,屈原的政治態度,也無形中影響了他,反應到作品裡,使他成為比較強烈關 心土地和人群的寫實主義詩人,更加深他對文學的某些信念。向陽說:「這一抄, 9. 我不自知地走上了詩文學的長路。」. 耽溺於文學閱讀與創作的向陽,初中的成績受到影響,只有國文和寫作成績 一「科」獨秀,遂放棄中區高中聯招,1970 年 9 月進入獨立招生的台灣省立竹山. 學校兒童作文比賽五年級組第二名林淇瀁。」 7 參見向陽: 〈江湖夜雨〉, 《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192。文中向陽將此詩題誤植為〈等你,在 雨中〉 。 8 9. 黃基淦專訪向陽: 〈向陽詩眼漫溢文學情調〉 ,《卓越》雜誌 199 期(2001 年 3 月),頁 181。 向陽:〈土地:自尊和勇健〉, 《土地的歌》後記,頁 188。 - 13 -.

(17) ──向陽的文學行止──. 高級中學就讀。10進入竹山高中第一年,碰上二年級學長成立「竹高文藝研究社」 (簡稱),向陽立即報名參加,次年高二,活躍的向陽便擔任「文社」社長一職。 文社的指導老師杜嘯吟老師和訓育組長呂琳老師,極其疼惜愛護這些喜歡文藝的 學生,所以文社的活動兼容並包,古典詩詞、現代小說、現代詩的創作,依個人 專長盡情發揮,有時也利用週六下午舉辦座談、辯論和演講。校園刊物與寒暑假 文藝營的推動也全由文社學生主動發起包攬。. 接觸真正的「現代詩」也是在高二這一年,向陽因緣在竹山鎮上買到余光中 的《蓮的聯想》、瘂弦的《深淵》、洛夫的《無岸之河》、鄭愁予的詩選、羅門 和覃子豪的詩論,立即沉迷於現代詩的魅力之中,從此開始了「模擬」現代詩的 旅程。11因為對現代詩的特別喜好,同年(1971 年)11 月 12 日,向陽和同年級的林 仲修、李建成、陳賡堯另於「文社」之外成立了「笛韻詩社」,並以手工刻版、 油墨手刷的方式出版了《笛韻詩刊》。詩社的成員討論詩觀、辯論現代詩的風潮 與走向,切磋現代詩的作品、撰寫社論。向陽說:「這個詩社,在我寫作生涯中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標記。從寫作、評論、社群到編輯之路,笛韻都是我跨出的第 一步。在我十七歲的回憶之中,笛韻是一道清聲,悠揚地響過漫眼盡是翠綠竹葉 搖曳的林子裡。」12. (三)崛起詩壇 1972 年,當高三的同儕積極準備大學聯招,向陽仍極其忙碌,忙於擔任校刊 「竹高青年社」社長兼主編《竹高青年》,忙於主編《笛韻詩刊》兼寫社論,忙 於主編《竹高文藝》兼發表散文作品。同年向陽還獲得「台灣省文藝創作比賽」 散文組佳作、「南投縣國語演講比賽」冠軍。在這樣忙碌的文藝生活中度過了高 三這一年,1973 年,就在師長擔心他的升學狀況時,向陽竟也「幸運」的考上私 立中國文化學院東方語文系日文組,開始了他「草山狂歌」的歲月。13. 10. 向陽〈笛韻清聲〉 ,刊於《自由時報》39 版「自由副刊」 ,2002 年 8 月 8 日。 向陽:〈 「十行」心路〉, 《十行集》後記,頁 187。 12 向陽〈笛韻清聲〉 ,刊於《自由時報》39 版「自由副刊」 ,2002 年 8 月 8 日。 13 參見向陽: 〈草山上的狂歌〉, 《暗中流動的符碼》(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 8 月 10 日初版) ,頁 67。 11. - 14 -.

(18) ──向陽的文學行止──. 迷戀著詩和散文,懷抱著文學夢想的向陽,很快的透過發表作品、透過耳聞, 透過相互尋求,在文化學院裡認識了如今在現代文學或學術上各據一角的劉克 襄、趙衛民、林文欽、李瑞騰、渡也等等一大票愛詩愛文學的朋友。高中時代累 積的文藝經驗與能量,持續在大學時代展露出來,大一時向陽就代表文化學院參 加「北區大專盃辯論比賽」,贏得團體組亞軍,並獲得個人組第四名。記敘大學 新鮮人生活心情的散文〈行吟集〉也刊露在《聯合報》「聯合副刊」上,14年底 現代詩創作〈聯想之外──屬於月的〉15也刊登於《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七期, 為向陽大學第一首正式發表之現代詩作。這些初步的成績皆鼓舞著向陽在文學之 路上前行。. 1974 年,大二的向陽接任了「大陸問題研究社」社長,「日文學社」副社長。 這時向陽也零星創作了一些現代詩作,〈聽雨十行〉是他的第一篇「十行詩」之 作,發表則為 1976 年 1 月 1 日《秋水》詩刊第九期。16. 1975 年 6 月,即將升大三的向陽被選為「華崗詩社」社長,擔任「華崗詩社」 社長之後的向陽,現代詩的創作突然泉湧而出,刊於《大地詩刊》十四期的〈首 航的唄頁〉是向陽步入現代詩壇第一輯詩作,包含〈海上行〉 、 〈台海夜色〉 、 〈晨 之海〉、〈灘上的足跡〉、〈星海〉等五首詩的組詩,17素描的手法雖不夠凝鍊,卻 可以看見向陽將自然與古典融合的個人風格之端倪。這一年,向陽創作發表的詩 18 作組累計有十四首, 這個新生的詩人之名逐漸於詩壇崛起,被讀者、詩人、詩. 評家看見。. 14. 向陽:〈行吟集〉,分三回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1973 年 11 月 1 日 11 版、11 月 29 日 12 版、12 月 12 日 12 版。 15 向陽:〈聯想之外──屬於月的〉 ,刊登於《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七期(1973 年 12 月 1 日), 頁 59。為向陽大學第一首正式發表之現代詩作。創作時間則為 1973 年 9 月 12 日, 《銀杏的仰望》 一書標示為 1974 年應為訛記。 16 向陽: 〈聽雨十行〉 , 《秋水詩刊》第九期(1976 年 1 月 1 日) ,頁 48-49。當期詩作名為「短歌 三疊」 ,另有〈第一疊 裸愛〉 、 〈第二疊 舞中的花信〉 , 〈聽雨〉為第三疊,皆為「十行體」 。後 收入《銀杏的仰望》與《十行集》的,也就是為向陽認可的,只有〈聽雨〉一首。當期並以林淇 瀁本名發表。 17 向陽:〈首航的唄頁〉,刊於《大地詩刊》第十四期(1975 年 10 月 15 日),頁 29-31。此詩為 向陽第一首以組詩形式出現,結構完整的現代詩。見〈江湖夜雨〉 , 《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205。 18 詳見本書〈附錄二:向陽現代詩作品及重大文學事件繫年〉 。 - 15 -.

(19) ──向陽的文學行止──. (四)建立風格 對於當時詩壇新秀輩出,新詩創作風潮鼓動,1976 年,向陽對於自己在現代 詩創作上開始有一些反省和思考:如何脫離模仿而形貌相似的現代詩「習作」, 如何展現自己的詩的真正形貌,如何在現代詩創作上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以支 撐繼續創作的必要。於是向陽找到了兩個方向──「台語詩」與「十行詩」── 試圖建立自己在現代詩創作的座標。1976 年 1 月 14 日至 17 日,向陽以母語台語 寫下了描寫至親至愛的「家譜篇」,同年 4 月刊載於趙天儀主編之《笠》詩刊, 因其流暢而深刻的母語書寫技巧與情感,引起廣大的褒貶與震撼,但同時也鼓勵 著向陽對台語詩寫作的堅持。同年 3 月,十行詩〈小站〉出現,也引爆了創作的 能量,短短一年共創作了二十一首「十行詩」,19密集的發表,引起現代詩壇廣 泛的注目與好評。. 「台語詩」標記著向陽來自台灣土地的印記,在一片現代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的風浪中,台語詩以最親近台灣土地的語言寫實的刻畫台灣土地百姓的素樸容 顏,成為以華文為主流的現代詩壇中的一股清朗的異音;「十行詩」乃在古典的 絕句律詩與引自西方的十四行詩之間尋找一個折衷,重鑄古典格律的精神,在「橫 的移植」與「縱的繼承」之中,傲然獨立,建造起現代新格律詩的典範。. 果然,1977 年 5 月,以台語詩《鄉里記事》「狂誕篇」系列榮獲《詩潮》創 刊紀念獎,1978 年 3 月,再以《鄉里記事》「不肖篇」、「百姓篇」榮獲第六屆 「吳濁流新詩獎」。1978 年 6 月 10 日,向陽以十行詩〈草根〉榮獲全省新詩創 作展第一名。在在都證明向陽在現代詩創作上的才份與獨特目光。. 1976 年 4 月 20 日,向陽的父親林助因肝臟惡性腫瘤病逝,對向陽而言是一 個極大的打擊,因為台語詩的創作,便是源於當時向陽父親病重,「藉詩來代替 父親說話,來探尋父親的生命」,於是開始使用母語寫詩,如今寫好的詩,卻無 法以父親的口音父親熟悉的語言和感情為他朗誦,來表達心中的愛意。20. 19 20. 詳見本書〈附錄二:向陽現代詩作品及重大文學事件繫年〉 。 參見向陽: 〈土地:自尊與勇健〉 ,《土地的歌》 ,頁 190。 - 16 -.

(20) ──向陽的文學行止──. 1977 年 4 月 20 日,大四畢業前夕,向陽出版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 書前題字:「獻給若在一年前猶能看到此書的父親」,來表達對父親的緬懷與作 為長子不讓父親懸念的自期。也為大學時代的現代詩創作作了一個階段性的整 理。這本詩集初版印刷一千本,竟在二個月內銷售殆盡。. (五)社群發聲 早在高中時代,向陽在社群的活動力便極為活躍,除了擔任「竹高文藝研究 社」社長兼主編、創立「笛韻詩社」並擔任社長兼主編,還曾經擔任竹山高中軍 樂團的小號手,參加高中行義童子軍。豐富的社群經驗,讓他進入大學之後毫無 新鮮人的畏懼,積極參與各種社團的活動,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一即代表學 校參加北區大專辯論賽,大二擔任「大陸問題研究社」社長,「日文學社」副社 長。大三擔任「華岡詩社」社長,風雲際會遭遇到許多來自不同系組的的詩文愛 好者,始切磋激發出對於現代文學的創作與思索,真正開啟他在文學路途。向陽 說:. 讀日文系的我先是在系裡、然後是在系外,透過發表作品、透過耳聞、透 過互相的尋求,很快的遇到一大票愛詩愛文學的朋友,他們有的在中文系 的文藝組、有的在文學組、更有的來自新聞系、政治系、歷史系、戲劇系、 英文系、哲學系、園藝系以及其他我已經記不起的系組。到了大學三年時, 這一票人多已集結在「華岡詩社」的名下,以詩為名,意圖在七○年代的 學院內掀起草山的山風,鼓動詩和文學的波潮。 如今,當年的狂歌已邈,草山的時序依舊。在我的記憶深處,在我幽暗的 心室之內,青春與友情的歡聲、夢與詩的喟嘆,卻越發明晰,感覺分隔只 是昨夜。21. 1976 年 7 月,向陽與一群來自南投的詩友李瑞騰、岩上、王灝、李默默等, 鑑於當時詩社林立,但是卻各個教規森嚴,為了讓詩人們有更多元的創作機會共 同創立了《詩脈》季刊。22 21 22. 向陽:〈草山上的狂歌〉, 《暗中流動的符碼》,頁 68-70。 《詩脈》季刊於 1976 年 7 月在南投創刊,主編岩上,至一九七九年三月停刊,共出刊九期。 - 17 -.

(21) ──向陽的文學行止──. 為了集結更多的文藝愛好者,在詩以外,不同的文類甚至文藝的學術批評討 論,1976 年 9 月向陽在「華岡詩社」之外,又與中文系的好友林文欽等共組了「大 學文藝社」,展現他在現代詩以外的企圖。. 大學畢業後,向陽入伍服役,成為一個工兵二等兵,但仍未與文壇脫節,勞 累的兵戎生活之餘,反而讓他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休息時間,拼命閱讀以彌補精神 上的空虛,透過詩文的創作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一方面受陳銘藩之邀在《愛書 人》雜誌上開闢「讀書筆記」專欄,發表閱書心得;一方面持續在羊令野主編的 《青年戰士報.詩隊伍》、鍾肇政主編的《台灣文藝》、陳秀喜主編的《笠》詩 刊發表現代詩作。服役期間,詩集《銀杏的仰望》由故鄉出版社再版(1979 年 2 月),第一本散文集《流浪樹》也由德馨室出版社出版(1979 年 5 月)。. 1979 年 8 月 28 日向陽退伍。同年 11 月,向陽再與詩友陌上塵、張雪映、林 野、李昌憲、陳煌、莊錫釗合創「陽光小集」詩社,並於 1980 年 2 月擔任社長, 1982 年任發行人。經過兵戎歲月與職場生活洗禮的向陽,在此展現強大的論述與 行動能力,多篇社論皆由他執筆。. 七○年代是一個戰後世代發聲與青年詩社崛起的重要年代,《龍族》、《主 流》、《山水》、《大地》、《秋水》、《詩人》、《草根》、《天狼星》、《大 海洋》、《綠地》、《詩脈》、《八掌溪》、《詩潮》、《風燈》、《掌門》、 《陽光小集》等多家詩社皆在此間發起;並延續到八○年代,如:《漢廣》、《掌 握》、《詩人坊》、《心臟》、《台灣詩季刊》、《春風》、《四度空間》、《地 平線》、《新陸》、《曼陀羅》等,但這些詩刊詩社多不長命。其中影響較大的 主要有七○年代前期的《龍族》、《主流》及《大地》三個青年詩刊詩社,後期 則有 1975 年羅青等人創刊《草根》,1979 年向陽等創刊《陽光小集》。. 刊名的含意有三層:繼承中國詩的「命脈」 、探討詩的「來龍去脈」 、以精心誠懇的態度為詩「把 脈」 。內容有詩評、詩作、詩訊等。 《詩脈》並非只刊登同人作品,而廣為向外徵稿,作者除了創 辦人之外,還有鍾義明、洪錦章、渡堤等。 - 18 -.

(22) ──向陽的文學行止──. 《陽光小集》雖然晚出,但所觸及面向相當廣泛,除了刊登現代詩創作和評 論之外,也以「社論」為專題,企圖與當代詩壇互相對話;又與「菲華耕園文藝 社」結盟,製作「菲華詩展」,交流台灣與菲律賓華文詩的創作經驗;另外,因 社長向陽的文學關懷所致,亦頗注重童詩研究;同時又舉辦陽光詩獎,站在浪頭 的頂端提攜後浪;觀其內容,《陽光小集》收錄了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等 創作,充分反映了八○年代紛爭而多元化的台灣文學思潮。此外其所強烈標舉詩 的民族性、社會性、本土性、開放性和世俗性的新路,從此台灣新詩的書寫風格 才逐漸走向寫實與本土與多元的路子。23. 此外向陽與小說家楊青矗等於 1987 年 2 月 25 日發起組織「台灣筆會」,獲 選為理事,並於 1990 年選任為副會長。在「台灣筆會」成立之前,有一個「中 華民國筆會」 ,簡稱「中國筆會」 ,是戒嚴時代下的產物,充滿濃厚的官方色彩。 台灣筆會則是在那個戒嚴的年代努力位台灣發聲,追求本土化,肯認本土意識的 團體。成立最主要的宗旨,在於保障作家人權,維護創作自由,締造台灣新文化。 在台灣社會民主化的過程中,包括解除戒嚴、爭取創作自由和言論自由,台灣筆 會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不可抹煞的貢獻。. 透過社群,向陽一方面深刻的反省的他的創作路向,一方面以他的詩作實踐 他的理念,將他的文學理想與文學關懷以最有力的方式向台灣的文學界發聲。. (六)職場生涯 1979 年 8 月 28 日向陽退伍,9 月 20 日經由陳銘磻介紹至台北海山卡片公司 撰稿文案及企劃,正式進入職場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則在台北的賃居處揮汗寫 作長詩〈霧社〉,描寫日治時期泰雅族抗日的悲歌,充滿書寫台灣史詩的企圖。 9 月 30 日完稿,並投稿中國時報第二屆時報文學獎長篇敘事詩獎,次年 1 月即榮 獲得時報文學獎敘事詩優等獎,獲詩人鄭愁予譽為「為詩獎拔起高峰的一首詩」。 24. 23. 參照向陽: 〈喧嘩與靜寂──台灣現代詩社詩刊起落小誌〉, 《浮世星空新故鄉》(台北:三民 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1 月初版) ,頁 145。 24 參見鄭愁予:〈為詩獎拔起高峰的一首詩〉,發表於 1984 年 10 月 27 日《中國時報》 「人間副 - 19 -.

(23) ──向陽的文學行止──. 1980 年 4 月第二本詩集《種籽》由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同年 6 月 30 向陽受詩人商禽介紹進入「時報周刊社」擔任編輯工作,因工作 關係,在《時報周刊》別冊開始從事中國童話的改寫。1981 年升任《時報周刊》 主編,又因工作需要,開始運用其日文系的本業翻譯日文,首篇為〈山口百惠自 傳精摘〉。25. 同年 11 月與林麗貞在溪頭結婚。林麗貞,筆名方梓,花蓮縣人,中國文化 學院大眾傳播系畢業,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其情緣源自於大學時代預約 了向陽的第一本詩集,此後經過年餘的通信,進而熱戀,「愛貞篇」26系列詩作 便源於此情誕生。. 1982 年 6 月 25 日,向陽辭去《時報周刊》主編的工作,接受《自立晚報》 社長吳豐山先生之邀,擔任《自立晚報》藝文組主任兼副刊主編。1987 年 11 月 1 日升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同年 12 月 1 日又升任《自立晚報》總編輯。1988 年 1 月 21 日《自立早報》創刊,兼《自立晚報》主筆,同年 2 月 20 日兼自立報 系政治經濟研究室主任。4 月 23 日調任《自立早報》總編輯。1989 年 2 月 23 日 升任《自立早報》總主筆。3 月 23 兼任海外版《自立周報》總編輯,開始籌備 創刊事宜。1994 年 6 月「自立報系」傳出經營危機,工會展開抗爭,決定離職。. 從 1980 年進入「時報周刊社」到進入《自立晚報》工作,迄 1994 年自立報 系易手經營,總計在媒體服務 14 年。此間向陽的長女劭璚(1982 年 7 月)、次 女劭璜(1984 年 9 月)相繼誕生,而詩作也一一結集,詩集《十行集》(1984 年 4 月)、《歲月》(1985 年 6 月)、《土地的歌》(1985 年 6 月)、《四季》 (1986 年 12 月)、《心事》(1987 年 9 月)接續出版,在詩壇的表現可以說傲 視群雄,在散文與評論上也卓有成績,出版了散文《一個年輕爸爸的心事》(1988 刊」版,收錄於向陽著作《歲月》附錄,頁 155-161。 25 參見向陽: 〈向陽寫作年表〉,收錄於《在雨中航行》 (台北:蘭亭書店,1983 年 4 月初版) , 頁 234。 26 向陽「愛貞篇」系列詩作,收錄於第二本詩集《種籽》輯二「愛貞篇」;後又收錄於《心事》 下輯「卷之會」。 - 20 -.

(24) ──向陽的文學行止──. 年 3 月)、《世界靜寂下來的時候》(1989 年 3 月)、童書《中國神話故事》 (1992 年 12 月)、評論集《康莊有待》(1985 年 5 月)、《迎向眾聲》(1993 年 11 月)。並多方從事評審、編纂的工作,生活可以說相當忙碌。. 於自立報社任職期間,對向陽思想衝擊頗大的事件有二:. 向陽擔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期間,由於面臨當時《中國時報》與《聯合 報》兩份歷史悠久的大報競爭,決意設定「本土論壇」──一條從本土觀點出發 的路線,關懷台灣土地現實,不顧政治禁忌,強調獨立發聲的言論自由,展現出 新聞人監督時政與獨立思考的精神。然而由於 1984 年 3 月 13 日,《自立副刊》 刊登林俊義的雜文〈政治的邪靈〉一文,身為主編的向陽竟遭警備總部以「為匪 宣傳」的罪名多次約談,該文並遭到查禁。對於當時身心遭遇到的極大恐懼,向 陽追憶說:「主編副刊的我,忐忑著心跳,慘白著臉,跌坐在副刊室的椅子上, 不敢想像,明天在哪裡。」27而「事隔多年,我已經忘掉當天回家後,如何向剛 懷第二胎沒幾個月的太太暗示我可能的麻煩,如何痴傻的看著才兩歲半的大女兒 的睡顏而垂淚;我已經行入黑蔭的森林,幽谷在看不到的前方等待著,靜寂與死 滅,是而立的我所能想像的唯一畫面。」這樣「白色恐怖」的經歷更讓向陽對於 政治的黑暗與人民的權益有了更深的關注與使命。. 此外 1985 年 8 月 26 日與妻林麗貞(方梓)、作家楊青矗應邀赴美國愛荷華 大學參加「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畫)。同期之華文作家有中國 張賢亮、馮驥才,新加坡王潤華、淡瑩。同年 11 月 20 日為期三個月的「國際寫 作計畫」結束,獲愛荷華大學頒「榮譽作家」狀。在萬呎之上的天空俯視台灣, 在千里之外的異國懷想台灣,讓向陽對台灣土地現實有了更深刻的比較與體會, 旅行結束,詩集《四季》應運而生,經畫家李蕭錕設計、周于棟插繪,以手跡印 刷,1986 年 12 月 31 日由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成為台灣最美麗的一 本詩集。. 27. 向陽:〈空白與黝綠交錯的夢〉, 《暗中流動的符碼》(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 8 月 10 日初版) ,頁 55。 - 21 -.

(25) ──向陽的文學行止──. 然而由於報社工作的繁忙,媒體人身分的向陽將大部分的時間與關注,都放 在台灣政局發展與社會變遷上,1986 年之後,現代詩作銳減,1987-1988 兩年間 甚至完全沒有詩作的發表。對於當時向陽的創作狀況,向陽夫人林麗貞說:「近 年來,詩人專心新聞工作,日日關心國是政局,鮮有詩作,『五十歲以後再寫詩。』 他(向陽)是這麼說的。」28. (七)學術生活 擔任《自立早報》總主筆兼海外版《自立周報》總編輯期間,向陽於 1991 年 9 月 20 日以在職生身分考入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就讀,1993 年 12 月 10 日以《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關聯性之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 運作為例》通過論文口考,取得碩士學位。同年 11 月 7 日經由靜宜大學送審, 取得教育部頒發講師證書,從此由媒體領域轉入學術領域,擔任起文學傳承的教 育工作。. 次年 9 月,考入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就讀,並辭掉工作重返校園,專 職擔任學生的角色,家庭經濟改由妻子林麗貞一手獨撐。. 就讀博士班期間 9 年,曾先後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專任講師、真理大學台灣 文學系專任講師,並於政治大學新聞系、輔仁大學日文系及新聞系、台灣文化學 院大眾傳播系兼任教職。最特別是 1995 年 8 月 1 日同時應政治大學新聞系之聘, 擔任該系兼任講師,講授「採訪寫作」課程;應輔仁大學日文系續聘,擔任該系 兼任講師,講授「台灣文學欣賞與研究」課程;應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續聘,擔 任該系兼任講師,講授「現代文選」課程;應靜宜大學中文系續聘,擔任該系兼 任講師,講授「文學與傳播」、「台灣新聞史」課程;應台灣文化學院李憲榮博 士之邀,擔任該校大眾傳播系兼任講師,講授「傳播理論」課程。充分把向陽在 日文系的本科職能、新聞媒體的工作實務與現代文學的寫作與論述發揮得淋漓盡 致。. 28. 方梓:〈他,是我預約來的──我的詩人丈夫向陽〉,刊於《聯合報》第 29 版「聯合副刊」, 1990 年 5 月 28 日。 - 22 -.

(26) ──向陽的文學行止──. 其中值得特別書寫的是,1998 年向陽仍在靜宜大學任教期間學校配備一部當 時最新的 586 電腦,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讓向陽萌生架設網站以分享文學資源 的念頭,憑著兩本網站架設的書籍,當翻了家中與學校的兩部電腦,經歷了約莫 兩個禮拜的奮戰,在 4 月 3 日這一天,向陽終於成功的把名為「向陽工坊」的網 頁掛到靜宜大學的網站上,內容含了「向陽的詩」、「台灣文學」、「文學傳播」、 「報導文學」、「關於向陽」等專題。向陽以為:「作為一個寫作者、作為一個 文學傳播的研究者,製作自己的網頁,從實踐中去了解網際網路的傳播路徑、角 色與功能,於是也對我的創作、研究與教學都可能帶來啟發與幫贊。因此,我在 重享年輕的狂喜的同時,又有著一種載重負重的屬於我這個年紀的一些想法,這 使我開始思考在網路上置放「台灣文學網路副刊」的可行性,而又另行設置了這 個尚待落實的『網路副刊』的首頁,我深切地希望,在現有的報紙副刊模式之外, 嘗試「網路副刊」模式的可能。微火才剛點起,比對於形形色色的眾多的網站, 現有的文學網站或者像我這種與文學有關的個人網頁相對稀少而微弱;不過,只 要微火真的點燃,而且持續發光,台灣的文學傳播就有希望。」29對於媒體的未 來有高度敏感的向陽,以行動力將臺灣文學推進了一個網路資訊的新紀元。. 2003 年 5 月向陽以論文《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 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取得政治大學博士學位。接著由輔大新聞系通過升等、送 外審,校教評通過,依舊制升等辦法取得教育部給的副教授證書,同年受聘於國 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暨民族發展研究所」擔任副教授一職;2004 年受聘於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任副教授;2006 年受聘於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迄今。. 擔任學者的向陽,其講述的專題,主要是「台灣文學思潮史」、「台灣當代 文學思潮」、「台語文學專題」、「當代文化批判理論」、「台灣文學傳播專題」, 依舊未曾離開他最喜愛的新聞傳播與台灣文學的場域。. 29. 向陽: 〈網路中的微火──雜記向陽工坊上網的一些因緣〉,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 1998 年 4 月 21 日。 - 23 -.

(27) ──向陽的文學行止──. 2005 年 7 月,向陽出版了最新詩集《亂》,似乎他那支健壯的詩筆也逐漸復 活起來,等著我們看他開展出新的詩路,繼續訴說著始終縈繞於胸的「人間愛」。 在外界眼中具有媒體人、學者、作家多重身分的向陽,最希望的仍是能以「詩 人」的身分定義自己。從十三歲就立志當詩人,向陽深深的肯認:對文學、對詩 的喜愛是他從事任何工作的原點。30. 30. 吳婉茹採訪:〈文學是我一切的原點—向陽自許永遠是個詩人〉,刊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2001 年 02 月 21 日。 - 24 -.

(28)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第三章.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向陽是一位早慧的詩人,極早便以《十行集》 、 《歲月》 、 《土地的歌》三本詩 集奠定其在詩壇的地位。但是過早的成熟往往成為一位作者的沉重負擔,當作者 無法跳脫自己鑄造出來的風格成就的時候,往往創作便會陷入停頓的窘態。向陽 並不如此,仍然秉持其穩定而勇健的步伐繼續前行,因而我們還能繼續看到如《四 季》、《亂》這樣精緻而深邃的詩集,以及更多令人驚喜的語言面貌。1. 此外向陽生長於六○年代現代主義方興未艾,身處七○年代新詩論戰與鄉土 文學論戰的時代氛圍之中,仍然能堅持其寫作風格與路向,毋寧更使人欽佩其高 遠明澈的洞見。楊照在〈 「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一文說道: 「弔詭的情況產 生了。本來為了藉現代主義來表達自己的變動經驗,然而引介進來的現代主義進 而取得了自主的生命,成為舶來現代化力量的一部分,藝術家們愈進入現代主義 的領域,就愈傾向抄襲、複製西方式的『純粹』現代經驗,忘卻了自己的邊緣性, 也就使得藝術與本土現實經驗脫節,現代主義的西方版本反而取得了無上的權 威,凌駕在真實的雜混、 『不純』現象之上。」2這是當時文藝創作者普遍存在的 徬徨,也是一般讀者對文藝作品普遍存在的疑慮。. 在論戰的氛圍中,向陽只是不斷的用創作磨合他的詩想情感,用詩作提煉他 以為的最佳形式, 「晚近十年來,我一方面借傳統中國的文學資產,不斷嘗試『十 行集』的新格律,一方面憑現實台灣的鄉土血脈,努力豐裕『方言詩』的新聲音, 腦海中時時湧現著傳統與現代、文言與白話、古典與鄉土的重重濁浪,他們互相 衝激、互相撕扯,在裂岸的驚濤前,我上下求索,有失敗、有謬誤、有迷失、也 有偏頗。……隨著歲月的推衍、識見的累積、生活的沈澱,這些矛盾,終於從我 分別發展的詩中獲得了和諧;或者說,我終於透過二組原來自以為矛盾的試驗 3. 中,找到了從事創作所必須的思想的和諧與定位。」 憑著一股「我自為之的豪 1. 向陽秉其對土地與人民的思考與關注,並透過其多元化的語言觀,近年來創造出如詩集《亂》 中諸多結合本土關懷與後現代主義的精彩詩作。 2 楊照: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年 4 月初版) ,頁 120。 3 向陽:〈土地:自尊和勇健〉, 《土地的歌》後記,頁 188。以下引用向陽詩集之附註皆略出版 - 25 -.

(29)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4. 氣」 ,向陽漸漸完成他基本詩觀的形鑄。. 詩觀呈現出詩人對詩的本質與定義的思考,生命思想與藝術進路的反省,一 方面直接影響(指導)了詩人的創作面貌,一方面也是詩人對文學與生命的反覆 辯證,在這三重對話中,詩人始能不斷修正詩觀並鼓舞其更精湛的創作,進而形 成自己詩的哲學。我們可以說外在的大環境固然可以影響詩人對詩的使命之認 知,但詩的成形卻必須通過詩人內化的詩觀之辯證而提煉出真正詩的質地。林燿 德於〈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曾論道:「詩人的經歷、行誼不 過是創作背後間接的主觀背景,詩論及詩觀,也就是他對詩的思考,才是直接的 主觀背景。」5何以詩人向陽可以擔負自身的包袱,又能頡頏時代氛圍,勇健而 篤定地前行,持續不斷地呈現精彩豐瞻的詩作,必得從其內化於心的文學理念與 思考,也就是詩人之詩觀,來深掘出其創作歷程的面貌。. 所以我們釐清其詩觀,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其現代詩創作的方向與歷程,另 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檢驗其詩觀在現代詩創作上的實踐與成績;最後,當然我們可 以藉之深刻了解並體受詩人看待文學與生命的哲學。. 向陽的確有一枝勇健的筆,工於詩,善於分析評論,從其年輕時代便不斷對 外發聲;但是每一次發聲,我們都可以看見詩人對自己的反省與剖析。向陽是一 位善於反省與剖析自己的詩人,從他的每一本詩集皆勉力刻寫的前序後記,6引 領我們進入探索與感受他詩中的世界與詩外的使命感,我們可清楚看見詩人對詩 的嚴肅對待,看見詩人對創作的反省與再出發,更能觀察到詩人詩觀的變化與推 演。. 下文主要便從向陽詩集的「前序」 、 「後記」著手,輔之以向陽在其他刊物發. 年月,請參見本章文末附錄:〈向陽詩集之前序與後記〉一覽表。 4 向陽:〈土地:自尊和勇健〉, 《土地的歌》後記,頁 191。 5. 林燿德: 〈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 , 《一九四九以後》 (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 公司,1986 年 12 月),頁 82。 6. 參見本章文末附錄: 〈向陽詩集之前序與後記〉一覽表。 - 26 -.

(30)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表的文學評論以及詩人接受的訪問記錄,細密耙梳,綜合條理,並略舉詩例以檢 驗其實踐成果,闡明其詩觀之旨趣,使讀者對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完整而清晰的認 識,爰不失為可供細究的探索之道。. - 27 -.

(31)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第一節. 本質論:緣情與言志. 「詩是什麼?」這種詩歌本質性的問題,必然先驗地存在於詩歌創作者的心 智中,當然亦同時在詩歌創作者的心智中不斷地辯證著。正如在中國文學思想或 詩歌理論體系中,「詩言志」與「詩緣情」始終是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問題。. 《尚書‧堯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 奪倫,神人以和。」《禮記‧仲尼閑居》云: 「詩,言其志也。」到了孟子的解說, 也還是: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孟 子‧萬章篇》)從先秦時代人們對詩的看法,便直指詩是用來表達內心的思想、 志向、抱負的,當然多少也含括了些微的情感因素。至於〈詩大序〉云: 「詩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更是成為說詩著重於詩義與教化的唯一指 導原則。. 然而自魏晉陸機在〈文賦〉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詩緣 情」說,便在中國豐沛瀏亮的抒情詩作(傳統)的驗證之下,突破了「詩言志」 說帶有濃厚說教意味的理論,取得了與之相抗衡的地位,蔡鎮楚說它「是文學自 覺時代的產物。它抓住了詩歌創作過程的審美心理特徵,抓住了詩歌的本質特 7. 徵,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實在屈原時代,《楚辭‧九章》〈惜誦〉篇便 寫道:「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明示出詩歌乃生發於情,強大的情感須 藉由詩歌的形式方得以抒發,情感正是詩歌的本質所在。「詩歌是以感情為扭帶 的,情感是詩歌的藝術生命;感情凝滯,便意味著詩思的枯竭」。8. 在古典文學中沐浴成長的向陽,自然也無法置外於這一個古典的詩學命題。 「言志」與「緣情」,在向陽的文學思辯中互相激盪著,並擺盪著自己的位置, 影響了詩創作的方向。顯然最初向陽對詩的認知與創作,是從情感的面向出發。 在他的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特別說明:「輯二『念奴嬌』收錄近兩年裡寫 的情詩,一般說來,並無特定對象,也許只能說是對高一到大二階段嚮往純情的 7 8. 蔡鎮楚: 《詩話學》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年 6 月初版) ,頁 174。 蔡鎮楚: 《詩話學》 ,頁 174。 - 28 -.

(32)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9. 追溯與表白吧!」 在第二本詩集《種籽》輯二「愛貞篇」也說明這「是個人情 愛的付託,詩起於『瀑布十分』 ,純粹是個人情愛的抒說,結於『愛貞』 ,則可象 於對鄉土之愛與對國家之貞,雖然其初純為兒女私情。」10作者特別強調此系列 詩作的背景,正是「幸逢『感情的春天』 ,手舞之足蹈之,當然發而為詩。」11我 們可以瞭解到「緣情」之詩在作者心中佔有著如何的地位,使得作者「不能不記 之」。12. 然則所緣之情,可小至兒女之私情,亦可大至家國之愛。向陽不能忘的是最 初的感動,但在創作逐漸邁向成熟之際,也不能不思考到宏觀的格局,乃有「可 象於對鄉土之愛與對國家之貞」之語,甚至不免要故作幽默故作解人之言:「當 然這些詩的原態殆為『情詩』無疑,而其輻射,則從小我情愛照映到家國之思, 套句宋儒『術語』 ,大概就是『以男女像君臣』吧。」13當然這也是向陽亟欲展現 的努力。從中國「言志」 「緣情」的角度來看,所謂「對鄉土之愛與對國家之貞」, 隱然就是一種淑世的理想與抱負,逐漸脫離了「緣情」的範疇,而走向了「言志」 的路途了。在《種籽》序言向陽便留下這樣一段話,展現其緣於情感而超越情感, 意欲以詩伸展抱負的企圖:. 面對歷史的榮辱和人間的悲喜,我自勵且自責是,一粒種籽,深情的在廣 闊的天空中飄播,去尋找適合紮根繁殖的崗哨;勇敢的向苦澀的大地泅 進,來鼓舞逐漸結育長成的號角;而在崗哨的固定和號角的悠揚中,以詩 為傳令的觸鬚,爬行、滾進於地壤,爆破、迸射於天宇,一步一步印證初 我中國的血跡淚痕。14. 證之以向陽對賴以成名的「台語詩」的言說,也可見其有意識地由「緣情」 觀向「言志」觀傾斜的趨向。《銀杏的仰望》輯七收錄了台語詩「家譜」系列,. 9. 向陽:〈江湖夜雨〉 ,《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204。 向陽:〈尋求紮根繁殖的土地〉, 《種籽》後記,頁 210。 11 向陽:〈尋求紮根繁殖的土地〉, 《種籽》後記,頁 206。 12 向陽:〈尋求紮根繁殖的土地〉, 《種籽》後記,頁 206。 13 向陽:〈尋求紮根繁殖的土地〉, 《種籽》後記,頁 206。 14 向陽:〈座右代序〉 ,《種籽》前序,頁 1。 10. - 29 -.

(33) ──向陽的詩觀與其實踐──. 最初固由於「想藉詩來代父親說話,來探尋父親的生命」15,希望「面呈一冊結 集的詩,用他的口音他熟悉的語言和情感為他朗誦『家譜』,他將笑得很清明, 而且要想起自己童年的悲苦吧!」16因而寫下對至親至愛的頌歌,從〈阿公的煙 炊〉 、 〈阿媽的目屎〉到〈阿爹的飯包〉 、 〈阿母的頭鬘〉這一批最早的台語詩,名 之為「血親篇」,書寫的正是向陽最深刻的情感紀錄;相對於此,雖呈現規律分 節,但並不講究的韻腳也和其天真無琢的情感相契合。. 但是到了『鄉里記事』的完成,除了更規律的行節與韻腳,更繁複的修辭敘 述與情節設計,向陽對創作「台語詩」的看法是這樣的:. 輯七「家譜」是方言詩,其效果和氣氛,用閩南語朗誦可立竿見影,我曾 應邀在幾所大專院校朗誦,一般反應是熱烈的,然則我意不在此,如何拓 展國語文學的幅度,如何刺激文學作品更強韌的生命力,這是我主要的理 想。創作時是嚴肅的吃力的,費盡心血與時間,但我不後悔,以今天一個 年輕人的眼光去觀察日據時代的鄉村社會,以事實的隔來反映精神的不 隔,對我,這即是責任與考驗。至於鄉土方言的提昇,到底能對國語文學 增益多少,我不悲觀。「今天從事鄉土文學的作者,不管知或不知,其終 極仍是為國語文學做磚石甚至只是沙土的奠基,將來是不得不犧牲的。悲 哀,但是值得。」這是我接受世新廣播電臺訪問時的觀點,也就是我從事 17. 「家譜」以至如今的「鄉里記事」系列方言詩的創作觀。. 王灝在〈不只是鄉音〉一文中認為這段話至少有兩點是必須注意的:一是「方 言詩的創造,向陽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朗誦,意即方言詩的生命,不僅只存在於 語言聲音中,更應該存在於它所要展現的精神」;二是「對於日據時代的台灣鄉 土社會,可以用方言詩來直接反應其精神」。18從這樣的角度看來,向陽真正的 把情感與關懷的觸角,從「緣情」的深情潛移至「言志」的深沈,從小我情愛、 15. 向陽:〈江湖夜雨〉 ,《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199。 向陽:〈江湖夜雨〉 ,《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200。 17 向陽:〈江湖夜雨〉 ,《銀杏的仰望》後記,頁 200。 18 王灝歸納向陽方言詩創作的五個重要觀點,其餘三個是(一)方言詩的創作,應該可以拓展 國語文學的幅度,並刺激文學作品更強韌的生命力。(二)方言詩的創作,可以提昇鄉土方言, 增益國語文學。 (三)方言詩的創作,終極目標是做為國語文學的一種奠基工作。參見王灝: 〈不 16. - 3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篇章句子 篇章句子富節奏感 篇章句子 篇章句子 富節奏感 富節奏感 富節奏感 易背誦 易背誦 易背誦 易背誦 引發背誦興趣 引發背誦興趣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義)與。 zm 且(對象)的意思。清辨在他的《中論》註解書裡'相當一致地都採用了。立而且的意 思,而月稱則採用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透過讚賞表達支持和鼓勵,都能讓人有 被關 注、 被認同及被需要 的感覺,更是有效提升學 生抗逆力的妙藥。惟須謹記,運用時「必須到 位」, 且

• 課程由現代的普遍取向轉向後現代的多元 取向,從根據學界所預訂的學科知識,轉

表現令人失望。由此可 見,加強學生對文言常 見字詞的認識,對篇章 旨意的理解,提高其閱 讀文言小品的興趣,擴 闊文言作品的閱面,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