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克卜勒定律破繭而出的萬有引力定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克卜勒定律破繭而出的萬有引力定律"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克卜勒定律破繭而出的萬有引力定律

黃光照

臺 北 市 立 第 一 女 子 高 級 中 學

壹、前言

克 卜 勒(1571∼1630)發現的行星三大定律是:1.橢圓律:行星繞日的軌道是一橢圓,太 陽 位 居 一 焦 點。這 蘊 含 著 行 星 受 力 的 形 式 是 與 太 陽 到 行 星 距 離 平 方 成 反 比 的 規 律,本 文 中 我 們 將 用 橢 圓 的 曲 率 半 徑 與 行 星 所 受 向 心 力 之 間 的 關 聯 推 導 出 來。2.面 積 律:行 星 繞 日時, 在 單 位 時 間,行 星 與 太 陽 連 線 段 所 掃 過 的 面 積 是 一 常 數。它 隱 含 著 行 星 受 力 的 方 向 恆 指 向 太 陽,且 對 太 陽 而 言,行 星 的 角 動 量 守 恆。3.週 期律:在 太 陽系 中,任 一行 星 繞 日 軌道 半 長 軸 的 立 方 和 繞 日 週 期 的 平 方 之 比 是 一 常 數,與 個 別 的 行 星 無 關。這 暗 示 此 常 數 必 與 繞 日 的 眾 行 星 所 共 同 擁 有 的 性 質 有 關,此 性 質 就 是 它 們 一 起 繞 太 陽 運 轉,這 常 數 是 和 太 陽 的 質 量 有 關。本 文 將 揭 開 這 三 大 定 律 背 後 所 隱 藏 的 物 理 意 義,並 讓 牛 頓 的 萬 有 引 力 定 律 從 其 中 破 繭 而 出 。

貳、克卜勒行星第二運動定律—角動量守恆

因 太 陽 的 質 量 M>>行 星 的 質量 m, 我 們可 將 太 陽 視 為 不 動,而 行 星 以 橢 圓 形 軌 道 繞 太 陽 運 行,如 圖1 所 示。在 時 間t0 時,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 掃 過 的 面 積 , 約 等 於BPQ 的面積 dS,即面積速率為

dS

1

sin

d

t

2

rv

其 中 r =太 陽至 行 星 的 距離 ; v = 行 星的 瞬 時 速率 ; =

r

v 之 間 的 夾 角 。 根 據 克 卜 勒 行 星 第 二 運 動 定 律 知

dS

1

sin

d

t

2

rv

=常 數 (1) P Q B 圖 1

(2)

角 動 量

的 定 義 為   =rp r (mv),m 為 行 星的 質 量 。 如此

d

= =

sin

2

d

S

rmv

m

t

 

(2) 亦 為 常 數 , 經 觀 測 行 星 繞 太 陽 的 軌 道 面(即 由

r

v

所 構 成 的 平 面)維 持 不 變 , 知

為 常 向 量 。 將

對 時 間t 微 分 應 等 於零 , 得

d

d

d

(

)

= (

)=0

d

d

d

r

p

p r

v

mv

r F r F

t

t

  

t

 

   

 

力矩

(3) (3)式 所表 達 的 物理 意 義 是 行星 所 受 的 萬有 引 力 恆 指向 太 陽,萬 有 引 力 是『 有 心 力 』。行 星 繞 太 陽 一 周 所 需 的 時 間T,稱 為週 期,在此 時 間 內 行星 與 太 陽 的連 線 所 掃 過的 面 積 恰 好等 於 橢 圓 的 面 積ab,a、b 各為橢圓的半長軸與半短軸。這樣一來,

dS

d

2

ab

t

T

m

常數

(4)

參、向心加速度

A

c

與切線加速度

A

t 圖 2 做 曲 線 運 動 的 一 質 點,經 時 間t,從 P 點運動至 Q 點,在 P、Q 兩處的速度各為

v

v

,該 質 點 的 加 速 度 0

lim

t

v

A

t

 

。當 t 0時,P 至 Q 間 的曲 線 可 視 為曲 率 半 徑 為 R 之 圓 上 的 一 小 圓 弧 。 設︵PQ 所 夾 的圓 心 角 為,則 vv 的 夾 角 亦 為,如圖 2 所示。 P Q  R R   ∆ ∥

(3)

今 於

v 

上 取 一 段

v

的 大 小,令 ∆ ∥ | | | | d| | ,表 速 率 的 增 量,而∆ ∥ 的 方 向 為

v

的 方 向。作 一 向 量

 

v

,使 得∆ ∆ ∥ ∆ ,則

2 sin

2

v

v



。當 t 0, 0 或



2

0 ∆ ∥亦 可 視 為 平 行 ,

sin



2 



2

︵ PQ 2R

v

v R ︵ PQ ;



90

0⟹

 

v

v

A

可 進 一 步 改 寫 成 lim → ∥ lim → ︵ PQ t (5) 其 中

e

t為 沿v 方 向 的 單 位 向 量 ,

A

t稱 為 質 點 的 切 線 加 速 度 , 它 的 作 用 僅 能 改 變 速 率 大 小;

e

n為 垂 直 速 度 方 向 的 單 位 向 量,

A

c稱 為 質 點 的 法 線 加 速 度,也 稱 向 心 加 速 度,它 的 作 用 僅 能 改 變 速 度 方 向 。

肆、橢圓的曲率半徑

一 般 看 到 橢 圓 曲 率 半 徑 公 式 的 證 明,多 半 比 較 迂 迴、過 程 冗 長,這 裡 將 張 海 潮 和 莊 正 良 兩 位 先 生 用 曲 率 半 徑 的 定 義 、 橢 圓 的 光 學 性 質 、 再 加 上 焦 切 距 乘 積 定 理 , 用 幾 何 的 觀 點 , 以 較 為 簡 潔 的 方 式 , 求 出 橢 圓 上 任 一 點 的 曲 率 半 徑 公 式 , 作 一 擇 要 說 明 。

一、焦切距乘積定理

如 圖 3, 直 線 L 為 過 橢 圓 上一 點 P 的 切線 ,F1、F2為 橢 圓 的 焦 點 , 自 焦 點 F1F2作 一 線 段

F A

1

(

d

1

)

F B

2

(

d

2

)

均 垂 直 直 線L,交直 線 L 於 A、B 兩 點。作

F P



1

F B



2 於 C 點,

F P



2



F

1

A

於 D 點,



F E

2 垂 直

F

1

A

於 E 點。由 橢 圓的 光 學 性 質,可 得

F PB

2

 

CPB

F PA

1

 

DPA

F D F P PD F P F P

2

2

2

1

2

a

。由

F ED

2

FF E

1 2 ,可 推 得 如 下 的 數 學 關 係 式 2 2 2 2 1 2 2 2 2 1 2 2 2 2 2 1 2

(2 )

(

)

(2 )

(

)

a

EF

d

d

b

a

c

d d

c

EF

d

d



(6)

(4)

(6)式 的結 果 即 為焦 切 距 乘 積定 理 。 圖 3

二、橢圓的曲率半徑公式

如 圖 4,一 行 星以 橢 圓 軌 道繞 恆 星 運 行,在 極 短 的時 間t0,從橢圓上的 P 點走到 Q 點,則︵PQ 可 視 為 某曲 率 半 徑 為 R 之圓 上 的 一 小 段 圓 弧 , 而 直 線 L1、L2為 各 切 於 P 點 與 Q 點 的 切線 。 過 P 點 與 Q 點 作 各 垂 直 於 L1、 L2的 法 線OP 和OQ ,並交 於O 點,則 該 圓 的曲 率 半 徑R=OP=OQ, 為︵PQ 對圓 心 O 所張 的 圓 心 角。 由 橢 圓 的 光 學 性 質 知 ,OP 和 OQ各 為 F1PF2 與 F1QF2 的 分 角 線 , 由 圖 4 得

=

2

      

 

  

    

(7)    F1 F2 A B L E P C D 2c d1 d1 d2 d2         P Q  F2 F1 L1 L2 O R R 圖 4 

(5)

應 用 正 弦 定 律 於QF1P、QF2P, 得

2 1

2

1

1 sin sin sin( ) sin

sin sin ) sin( ) 2 sin( sin PF PF PQ PF PQ PF PF P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當t0  ⟶︵PQ 和0⟹sin、sin 和(為切線 L1 與

PF

1 或PF 的夾角),sin(+)sin,sin sin。因此,由(8)式,得

sinθ

∙ 。 從 圖 3 和(6)式知 1 2 3 1 1 2 1 2 2 2 2 2 2

d

PF

d d

1

sin

sin

PF PF

d

sin

sin

PF

sin

b

a

R

b

  

(9)

伍、平方反比規律與萬有引力定律

如 圖 5,當 行 星以 橢 圓 軌 道繞 行 太 陽 至 P 點 時 , 所受 的 向 心 加速 度 , 根 據 為(5)式 2 c

v

A

R

利 用(2)式

sin

sin

v

mr

mr

、(9)式,代 入 上 式 , 得 2 2 2 2

sin

c

a

A

m r b

 

。 又 行 星 的 加 速 度 量 值 A 與 向 心 加 速 度 量 值 Ac 之 間 的 關 係 為 A=Ac/sin,因此 2 2 2 2

a

A

m r b

(10)  P 太 陽 r 指 向 P 點的 曲 率中 心 圖 5 

(6)

根 據 牛 頓 第 二 運 動 定 律 , 太 陽 施 予 行 星 之 力 為 2 2 2 2

1

a

F

mA

mr b

r

太陽吸引行星 (11) (11)式說 明 了 萬有 引 力 和 兩質 點 間 的 距離 平 方 成 反比 。 由(4)式, 將 角 動量

2mab

T

代 入(11)式, 得 3 2 2 2

1

4

a

F

m

T r

 

太陽吸引行星 , 又 克 卜 勒 行 星 第 三 運 動 定 律 指 出 常 數 , 因 此

F

m

4

2

k

1

2

r

太陽吸引行星 若 太 陽 的 質 量 為 M, 由 對 稱性 知 , 行 星吸 引 太 陽 的力 之 形 式 應為 2 2

1

4

F

MA

M

k

r

行星吸引太陽 再 從 牛 頓 第 三 運 動 定 律 知

m

4

2

k M

= 4

2

k

(12) 要 讓(12)式 成 立, 可 令

4

2

k GM

=

4

2

k Gm

=

其 中G 為 萬 有 引力 常 數 , 如此 萬 有 引 力定 律 可 寫 成

F

GMm

2

r

(13)

陸、克卜勒第三定律中常數

k 之值

在 行 星 與 太 陽 的 系 統 中 , 它 們 所 擁 有 的 力 學 能 2 2 2 2 2

1

1

1

=

2

2

sin

2

sin

GMm

GMm

GMm

E

mv

m

r

mr

r

mr

r

經 整 理 得

(7)

⟹ 2 2 2

1

0

2

sin

GMm

r

r

E

mE

(14) 因 近 日 距 r1與 遠 日 距 r2 為(14)式 方 程 式的 兩 個 根 ,且 在 近 日 距 r1與 遠 日 距 r2 時 , =/2,故兩根之和 1 2

2

2

GMm

GMm

r

r

a

E

E

a

 

 

 

2

GMm

a

E

 

(15) 兩 根 之 積 2 2 2 1 2

1

1

2

2

r r

b

b

mE

mE

 

  

(16) 將(15)式 代 入(16)式 , 得 2 2

a

b

GMm

(17) 將(17)式 代 入(4)式, 得 2 3 2 2 2

2

4

a

a

a

GM

GMm

k

T

m

T

(18)

柒、結論

橢 圓 律 蘊 含 著 萬 有 引 力 與 行 星 到 太 陽 距 離 的 平 方 成 反 比 的 規 律,可 經 由 橢 圓 的 曲 率 半 徑 與 行 星 所 受 的 向 心 加 速 度 之 間 的 關 係 得 出。再 運 用 牛 頓 第 二、第 三 定 律 和 對 稱 性,便 可 得 出 萬 有 引 力 公 式。行 星 在 與 距 離 平 方 反 比 的 力 作 用 下,它 的 運 動 軌 跡 可 進 一 步 證 明 並 非 僅 能 是 橢 圓,也 可 以 是 圓 錐 曲 線 中 的 任 一 種 軌 跡,即 圓、拋 物 線 或 雙 曲 線。至 於 克 卜 勒 週 期 律 中 對 太 陽 系 任 一 行 星 3 2

a

T

均 為 定 值 , 此 定 值 經 求 出 為

4

2

GM

, 與 太 陽 的 質 量 有 關 。

參考文獻

張 海 潮、莊 正 良(2016) 橢 圓 的 曲 率公 式 和 萬 有引 力 的 平 方反 比 規 律。數 學 傳 播 季 刊,40(2): 24-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取一10mL的量筒量取5mL 1M的氫氧化鈉溶液置 於250mL錐形瓶中。再取一10mL的量筒量5mL 1M

發表好歌詞定義 2.教師引導學生 小組討論曲調旋 律與歌詞的對應

• 在確定了桿件的軸力後,還是不能立即判 斷桿在外力作用下是否會因強度不足而破

摘 摘要 要 要: 我們從餘弦定律與直角三角形出發, 同時以兩種方向進行: 首先, 試以畢氏數製造 機之原理做出擬畢氏數製造機, 並定義基本擬畢氏數, 接著延伸出相關定理; 另外, 透過

[對數律 law of logarithm] 給定 x, y

Magnetic fields in a tokamak - the toroidal field is generated by external coils, poloidal by electric current in the

Tokamak Fusion Test Reactor 1982 - 1997. JET

上課規律 自理能力 社交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