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唐啟華 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 y. sit. io. n. al. er. Nat. (1882-1895).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侯彥伯 撰 中華民國一0四年六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本論文撰寫期間獲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 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政 治. 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學. ‧ 國. 立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人文基金學生交流項目 ‧. 103 年度廖風德先生學術研究培育獎. n. er. io. sit. y. Nat. al. 謹此特致謝悃. Ch. engchi. i n U. v. 補助.

(4)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侯彥伯. 政摘 要治 大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 立. 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 (1823-1901)等三方. ‧ 國. 學. 面視角,探討 1882-1895 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 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本論文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 ‧. 南邊廣西省、雲南省、西藏的發展,體現 1882-1895 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 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本論文也認為新式「中國海. y. Nat. sit. 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 al. er. io. 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 ,更. n. 重要的是它顯示 1882-1895 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 Ch. i n U. v. 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的實際徵收數額。簡言之,1882-1895 年間的晚. engchi. 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外交、國 防等四個層面上,並非一般認知的衰落、無力。本論文表明,不僅清朝深曉利 用新式「中國海關」以維護、爭取自身權益,而且外籍總稅務司與稅務司,也 多以謀求中外雙方互惠互利為出發點,履行個人職務。 關鍵詞:晚清、中央、地方、中國海關、總理衙門、李鴻章.

(5)  . 目次. 立. 政 治 大. 緒論 .......................................................................................................................... 1. ‧ 國. 學. 一、研究動機..................................................................................................... 13 二、研究回顧..................................................................................................... 17. ‧. 三、基本史料..................................................................................................... 39. Nat. sit. y. 四、章節架構..................................................................................................... 42. er. io. 第一章 新式中國海關向朝鮮的擴大(1882-1894) ............................................... 45. al. v i n C h ......................................................................... 二、新式中國海關起源的契機 47 engchi U n. 一、前言 ............................................................................................................ 45. 三、富國強兵、開放通商、設關徵稅 ............................................................. 53 四、「中朝章程」第四條與「朝關稅章」第十五款的通商爭議 ................. 64 五、清朝所見中韓海路通商關稅體現的中韓宗屬關係 ................................. 72 六、朝鮮、各國所見中韓海路通商關稅體現的中韓宗屬關係 ..................... 81 七、小結 ............................................................................................................ 88 第二章 九龍關、拱北關的設立(1887-1894) ....................................................... 91 i.

(6) ii .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一、前言 ............................................................................................................ 91 二、廣東外國鴉片的走私、原因與廣東當局的措施 ..................................... 95 三、廣東釐金稅與常關稅的徵多報少 ........................................................... 105 四、外籍稅務司與海關監督的二元體系的形成 ........................................... 115 五、總理衙門對廣東省當局反對理由的回覆 ............................................... 122. 政 治 大 七、小結 .......................................................................................................... 141 立 六、九龍關與拱北關的成效........................................................................... 129. 第三章 龍州關、蒙自關、亞東關的設立(1889-1895) ..................................... 145. ‧ 國. 學. 一、前言 .......................................................................................................... 145. ‧. 二、開放通商有害國防安全........................................................................... 148 三、通商以安邊防與龍州、蒙自開埠 ........................................................... 157. y. Nat. sit. 四、通商以安邊防與「抵關貿易」、亞東開埠 ........................................... 162. n. al. er. io. 五、龍州、蒙自開放通商後的情況 ............................................................... 172. i n U. v. 六、亞東抵關貿易引起的爭議....................................................................... 194. Ch. engchi. 七、小結 .......................................................................................................... 208 結論 ...................................................................................................................... 211 晚清至近代中國史的新式中國海關 ............................................................... 219 新式中國海關的評價....................................................................................... 222 徵引書目 .............................................................................................................. 225 微縮品 .............................................................................................................. 225.  .

(7) iii. 目次. 電子資料庫 ...................................................................................................... 225 未出版史料 ...................................................................................................... 226 已出版史料 ...................................................................................................... 226 專著 .................................................................................................................. 229 期刊、碩、博士、會議論文........................................................................... 23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n U. v.

(8) iv .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表次 表 2-3-1:粵海常關上報 1869 年洋稅徵收數額 ............................................... 112 表 2-6-1:廣東通商口岸新式中國海關各關外國鴉片進出口關稅額 (1872-1894) .................................................................................... 132 表 2-6-2:「新香六廠」外國鴉片常關稅進口稅額(1871-1886) ..................... 134. 政 治 大. 表 2-6-3:新式中國海關.九龍、拱北、粵海關外國鴉片進出口關稅額. 立. (1887-1894) .................................................................................... 136. ‧ 國. 學. 表 3-5-1 龍州關統計薯莨進口數據 .................................................................... 180 表 3-5-2 龍州關統計土藥出口數據 .................................................................... 182. ‧. 表 3-5-3 蒙自關統計廣東煙絲進口數據 ............................................................ 186. y. Nat. 表 3-5-4 蒙自關發放子口稅單數據 .................................................................... 188. io. sit. 表 3-5-5 蒙自關統計外國棉紗進口相關數據 .................................................... 190. n. al. er. 表 3-5-6 蒙自關統計貨物進出口淨價值 ............................................................ 191. i n U. v. 表 3-5-7 龍州關統計貨物進出口價值 ................................................................ 192.  . Ch. engchi.

(9) v. 目次. 圖次 圖 1:1882-1894 年朝鮮通商口岸分佈位置 ......................................................... 2 圖 2:1898 年前後香港周邊................................................................................... 3 圖 3:20 世紀初新式「中國海關」全國分佈位置 ............................................. 44. 治 政 圖 2-3-1:新式「中國海關」.粵海關統計 1869 年洋稅徵收數額 ............... 113 大 立 圖 3-4-1:亞東周邊 ............................................................................................. 164. 圖 2-2-1:晚清廣東省海關、常關、釐卡分佈圖 ............................................. 100. ‧ 國. 學. 圖 3-4-2:亞東至帕克里路徑 ............................................................................. 165 圖 3-5-1:1889-1891 年龍州關位置 ................................................................... 174. ‧. 圖 3-5-2:1877 年北海-廣西路徑圖 ................................................................... 175. sit. y. Nat. 圖 3-5-3:1889 年龍州-海防路徑圖 ................................................................... 176. io. n. al. er. 圖 3-5-4:1889-1891 年蒙自關位置 ................................................................... 184.  . Ch. engchi. i n U. v.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 緒論. 政 治 大 本論文主要從晚清最高決策層,晚清中央政府之一部:總理衙門,以及擔 立 等三方 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而與中央政府較為密切的李鴻章 (1823-1901). ‧ 國. 學. 面視角,探討 1882-1895 年間新式「中國海關(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在中 國周邊三個區域的發展。第一個區域是東北邊屬國朝鮮對各國開放的三個通商. ‧. 口岸:仁川、釜山、元山(分佈見下頁圖 1);在李鴻章負責之下,將新式「中國海 關」的外籍稅務司制度、規範章程及職員引進此三個通商口岸的朝鮮海關。第. Nat. sit. y. 二個區域是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香港(地域圖見第 3 頁圖 2)、葡萄牙管理的澳門的區 域;在總理衙門的推動下,改以新式「中國海關」的九龍關、拱北關接管此區. io. n. al. er. 之內粵海常關轄下的「新香六廠」(或稱「香澳六廠」)1。第三個區域是西南邊廣西. i n U. v. 省、雲南省、西藏與法屬越南、英屬印度、英屬錫金貿易的三個陸路邊境通商. Ch. engchi. 口岸:龍州(廣西省)、蒙自(雲南省)、亞東(西藏);這三個陸路邊境通商口岸是在清朝 最高決策層經歷開放通商有害邊防到開放通商以安邊防的認知轉變之下而認 可的2,並將其交由新式「中國海關」增設的龍州關、蒙自關、亞東關管理。.                                                         1. 2. 晚清文獻中,常以這些稅卡靠近香港、澳門,或位處廣東省新安、香山兩縣,因此通稱「新 香六廠」、「香澳六廠」。 1898 年後自開商埠的設立與 1880 年代清朝最高決策層經歷開放通商有害邊防到開放通商 以安邊防的認知的轉變,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張建俅追溯自開商埠思想的起源,指出陳虬 (1851-1904)於 1892 年提出一種新觀點,即「以自開商埠作為與外人競爭之商戰手段,同時 還可以達到徵稅、國防的目的」 。張建俅也注意到鴉片戰爭以後, 「清廷對開通口岸,比起其. 1.

(12) .2..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圖 1:1882-1894 年朝鮮通商口岸分佈位置. 立. 政 治漢城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出處:岡本隆司,《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viii。.                                                         他條款來,較少一昧堅持」 ; 「經濟也是促成清廷不反對多開口岸的一大原因,因為新開口岸 必定要設海關徵稅,可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以前因走私和官員胥吏貪污所導致逃漏稅現 象,可獲得部份改善」 。張建俅, 《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臺北:花木蘭文化出 版社,2009),16、17。雖然張建俅遠早於筆者注意到晚清開放通商有利增稅、國防的想法, 但本論文詳述新式「中國海關」在開放通商有利增稅、國防中的角色與作用,卻是張建俅 《清末自開商埠之研究(1898~1911)》一書未曾觸及。.  .

(13) 緒論. .3.. 圖 2:1898 年前後香港周邊. 立. ‧. ‧ 國. 學. 澳門 .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新香六廠. engchi. i n U. v. 出處: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203。.  .

(14) .4..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在論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之前,有必要解釋晚清「最高決策層」與晚清「中 央政府」的內涵,並定義何謂新式「中國海關」。首先,所謂「最高決策層」 是指掌握最終裁決國家政務之權力的人物與機構。在 1861 年咸豐帝(1831-1861) 去世之前,掌握最終裁決國家政務之權力者是皇帝,以及作為皇帝的最高秘書 部門,並取代內閣草擬、撰擬皇帝上諭的軍機處。雖然皇帝也常向位居北京的 中央等部門(如內閣或六部),或位處地方各省的總督、巡撫等官員諮詢意見(1861 年. 治 政 大 唯一具備草擬、撰擬皇帝上諭之職能的部門,因此清朝最高決策層實是皇帝與 立 軍機處。簡言之,「最高決策層」正是體現清朝中央皇權的所在。 後總理衙門也成為主要諮詢的部門之一),但因為最終裁決權由皇帝掌握,而軍機處則是. ‧ 國. 學. 由皇帝與軍機處組成的清朝最高決策層,在咸豐帝去世後的晚清時期產生 一種質變,即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皇帝並未在決策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這是. ‧. 因為 1861 年起至 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為止,同治帝(1856-1875)及光緒帝 (1871-1908)均是年幼即位,自然無法裁決國家政務,於是基本上在皇帝成年之前,. sit. y. Nat. 實質掌握最終裁決國家政務之權力者遂有所調整。簡言之,即是由垂簾聽政的. io. 高決策層。具體的運作方式,《清史稿》記載:. al. er. 慈安(1837-1881)與慈禧(1835-1908)兩位皇太后暫時代替皇帝,與軍機處共同主持最. n. v i n Ch 大臣同入對。內外章奏,兩太后覽訖,王大臣擬旨,翌日進呈。 engchi U. 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自是,日召議政王、軍機 閱定,兩太后以文宗賜同道堂小璽鈐識,仍以上旨頒示。3. 在上述同治帝即位後最高決策層的運作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兩 太后及軍機處之外,又新增一位「議政王」 。 「議政王」者,即恭親王奕訢(18331898)。奕訢先於. 1850 年咸豐帝即位之初獲封恭親王4,繼於 1861 年辛酉政變後.                                                         3. 4. 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 ,第 30 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卷 214, 〈列傳一.后妃〉 , 「文 宗.孝欽顯皇后」條,8926。 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 ,第 4 冊,卷 20, 〈本紀二十.文宗本紀〉 ,道光 30 年「正月己未」.  .

(15) 緒論. .5.. 獲封「議政王」 ,並擔任軍機大臣5。新增「議政王」參與最高決策層的方式, 直到 1865 年罷去恭親王奕訢「議政王」頭銜後才取消。 慈安與慈禧兩位皇太后暫時代替皇帝,與軍機處共同主持最高決策層的方 式,在 1872 年同治帝親政後宣告終止。然而隨著 1874 年同治帝去世,在慈 安、慈禧兩位皇太后的主持下,光緒帝繼位,恢復垂簾聽政6,重現兩位皇太 后暫時代替皇帝,與軍機處共同主持清朝最高決策層的局面。1881 年慈安太. 治 政 大 ,慈禧太后與光緒帝一同於紫禁城西暖閣接受群臣祝賀新年 日 立 之喜時宣佈: 「天氣清和,吉祥善事,皇帝好學,日近詩書,自明日起,當同. 后去世7,慈禧太后繼續與軍機處共同主持清朝最高決策層。光緒 9 年 1 月 1 (1883 年 2 月 8 日). ‧ 國. 學. , 「早事皆擬親 在坐,以後早事皆擬親擬」8。慈禧太后所謂光緒帝「當同在坐」 擬」的具體情況,光緒帝老師翁同龢(1830-1904)記載如下:. ‧. 卯正三刻入見於西暖閣,上亦在座,寶相[筆者按:寶鋆,時任武英 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 遞折,上接閱,頗用心,自首至. sit. y. Nat. 尾,不少忽也。每一折畢,太后降旨,樞臣[筆者按:軍機大臣]承 旨後仍於上前復述之,應放兩缺,太后以朱筆授上圈之。9. io. n. al. er. 從上引翁同龢的記載,可知雖然 1883 年起光緒帝也親臨最高決策層,但. Ch.                                                         5. 6. 7. 8 9. engchi. i n U. v. 條,711。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 4 冊,卷 21,〈本紀二十一.穆宗本紀一〉,咸豐 11 年「十月 丙辰」條,772。 翁同龢於其日記中稱光緒帝的繼位,以及再次垂簾聽政,是由兩位皇太后決定,各宗室親 王、郡王及諸大臣僅聽命而已。 「太后召諸臣入,諭云此後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不重, 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諭曰: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 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則即宣曰某。」翁同龢(著), 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翁同龢日記》,第 3 冊,(上海:中西書局,2012),1123。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 30 冊,卷 214,〈列傳一.后妃〉,「文宗.孝貞顯皇后」條, 8925。 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翁同龢日記》,第 4 冊,1754。 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翁同龢日記》,第 4 冊,1756。.  .

(16) .6..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仍未具備實質裁決之權。 慈禧太后暫時代替光緒帝,與軍機處共同主持的清朝最高決策層,在 1883 年又新增醇親王奕譞。光緒 9 年 5 月 29 日(1883 年 7 月 3 日),慈禧太后頒佈懿旨 、 「到軍機值房會辦越事」10;光緒 10 令醇親王奕譞(1840-1891)「會籌法、越事宜」 年 3 月 14 日(1884 年 4 月 9 日),慈禧太后再次頒佈懿旨稱「軍機處遇重要事,會 同醇親王商榷行之」11。對此安排,雖然盛昱(1850-1899)、錫鈞(生卒年不詳)、趙爾. 治 政 大 軍機處行走」表示反對。對此,慈禧太后並不接受,頒佈懿旨堅持稱「醇王與 立 軍機會商事件,本為軍機現辦緊要事件而言,並非尋常諸事概令與聞,亦斷不 ,盛昱甚至「引聖訓諸王不得在 巽(1844-1927)上奏稱「醇親王不宜參預軍機事務」. ‧ 國. 學. 致能另派差使,所奏毋庸議」12,從而確立醇親王奕譞以非軍機大臣的身份13 進入清朝最高決策層的特例。. ‧. 慈禧太后暫時代替光緒帝,與軍機處、醇親王奕譞共同主持的清朝最高決 策層,在 1889 年光緒帝正式親政後14,理應恢復為以光緒帝為首、軍機處為輔. sit. y. Nat. 的狀態。然而據翁同龢的記載,實際情況卻是: 「現在辦事一切照舊,大約尋 , 常事上決之,稍難事樞臣參酌之,疑難者請懿旨」15。所謂「疑難者請懿旨」. io. n. al. er. 即意味重要、關鍵的國家政務,仍須請示慈禧太后裁決,可見光緒帝親政後的. Ch.                                                         10. 11. 12 13. 14. 15. engchi. i n U. v. 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 ,第 4 冊,卷 23, 〈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 ,光緒 9 年「五月戊 申」條,772。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翁同龢日記》,第 4 冊,1791。 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 ,第 4 冊,卷 23, 〈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 ,光緒 10 年「三月 己丑」條,878。 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翁同龢日記》,第 4 冊,1861。 醇親王奕譞直至光緒 16 年 11 月 21 日(1891 年 1 月 1 日)去世為止,始終未擔任過軍機大 臣。醇親王去世的確切時間,翁同龢於光緒 16 年 11 月 21 日記載:「寅正到苑門,先入, 與慶邸談,始知醇邸於丑初三刻逝矣,相與嗟涕。」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 《翁同龢日記》,第 5 冊,2454。 光緒 15 年 2 月 3 日(1889 年 3 月 4 日), 「皇太后歸政。」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 ,第 4 冊, 卷 23,〈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光緒 15 年「二月己卯」條,893。 翁同龢(著),翁萬戈(編),翁以均(校訂),《翁同龢日記》,第 5 冊,2303。.  .

(17) 緒論. .7.. 清朝最高決策層,並未能恢復至咸豐帝之前全以皇帝為首的原本運作方式。 雖然皇帝在晚清最高決策層發揮的作用明顯不如咸豐帝之前,但在慈禧太 后與軍機處的共同主持下,晚清最高決策層依然正常運作。客觀地說,雖然 1850 年代初太平天國興起後出現所謂位處地方各省的督、撫權重的現象,但 這只不過表明晚清中央權威相對於太平天國興起前確實有所衰落。筆者以為, 晚清最高決策層仍然掌握最終裁決國家政務之權。. 治 政 大 清制,封疆的督撫作為內外相維一級的外官,本來就不是後人 立 按照日本行政觀念誤讀錯解的地方官,欽差的北洋大臣,開始. 有關地方督、撫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桑兵稱:. ‧ 國. 交乃軍國大事,豈容各地插手代辦?16. 學. 不過是清廷與外夷之間的緩衝,而非辦理外交的地方職官。外. ‧. 桑兵主張在督、撫雖是外官,但卻非地方官的清朝制度中,督、撫無非是 與位居北京各部門、作為內官的官員們(如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重重分權. sit. y. Nat. 「吾人須注意督撫之權力事實 制衡,以確保皇權至高無上」17。劉廣京也提醒: 上仍受中央有效之監督與控制」18。桑兵與劉廣京所言,正與筆者前述晚清最. io. er. 高決策層仍然掌握最終裁決國家政務之權的情況相呼應。不過筆者以為,這並. al. n. v i n Ch 體現在「最高決策層」與地方督、撫的關係之中,而是應從位居北京的六部、 engchi U. 不意味晚清不存在中央與地方的對立。筆者以為晚清中央與地方的對立,並非. 總理衙門與位處各省之督、撫的關係之中去探討。.                                                         16. 17. 18. 桑兵, 〈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 ,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 學)》第 3 期(2014):65。 桑兵, 〈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 ,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 學)》第 3 期(2014):65。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 代現代史論集⑥》 , 「第六編 自強運動(一)通論」(臺北:臺灣商印書館,1985),348。劉廣 京此文第 348-369 頁對此有所詳論。.  .

(18) .8..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六部之職責,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分別規定如下:吏部「掌天下文職 官吏之政令……凡品秩銓敘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 法,百司以達於部」19;戶部「掌天下之地政與其版籍……凡賦稅徵課之則, 俸餉頒給之制,倉庫出納之數,川陸轉運之宜,百司以達於部」20;禮部「掌 考五禮之用,達於天下……凡達誠致慎之經,會同職貢之政,燕饗餼廩之 式,百司以達於部」21;兵部「掌中外武職官之政令……凡除授封廕之典,乘. 治 政 大 下刑罰之政令……凡律例輕重之適,聽斷出入之孚,決宥緩速之宜,贓罰追貸 ;工部「掌天下造作之政令與其經費……凡土木興建 之數,各司以達於部」立 載郵傳之制,甄覈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百司以達於部」22;刑部「掌天 23. ‧ 國. 學. 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障之法,陵寢供億之下,百司以達於部」24。簡 言之,六部是在清朝最高決策層之下,統籌、處理國家整體政務的實際執行部. ‧. 門。. 總理衙門的職責,李文杰主張設立之初的規劃是「分管外事的秘書機構,. 結果六部的職能「就被總理衙門“侵越”」:. io. sit. y. Nat. 但隨著中外交涉的增多,洋務運動的開展,它就成了無事不管的超級部門」 ,. er. 人事本來歸吏部管,然而出使大臣、海關道這些重要職位,都. al. n. v i n Ch 收、存儲出洋經費,都由總理衙門承擔;中外官方往來,本來 engchi U 由總理衙門薦舉,……財稅出納,本來歸戶部,但指撥海關稅. 由禮部主客司管理,現在全都轉移到總理衙門;採購軍械、創.                                                         19. 20 21 22 23 24. 《光緒會典》 ,卷 4,12/a,收於:沈雲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第 13 輯(臺北:文 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59。 《光緒會典》 ,卷 13,26/a,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3 輯,88。 《光緒會典》 ,卷 26,1/a,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3 輯,127。 《光緒會典》 ,卷 42,22/a,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3 輯,169。 《光緒會典》 ,卷 53,35/a,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3 輯,195。 《光緒會典》 ,卷 58,1/a,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3 輯,217。.  .

(19) 緒論. .9.. 設電報,侵奪了兵部職權;刑部本主法律,但自從總理衙門設 立後,各國以公法阻撓法律,包庇教士,向總理衙門交涉,刑 部反被晾在一邊;開辦鐵路等現代工程,交由總理衙門辦理, 傳統工部事務,實際也被侵奪。25 綜合六部與總理衙門的職責看來,筆者以為將兩者類比於現代中央政府應 為可行。為此,本論文所稱「晚清中央政府」即是以六部與總理衙門為主體。. 治 政 大 乎可將督、撫類比於現代地方政府首長,因為「清朝的總督,一般總管兩省或 立 。然而值 數省的軍政與民政。巡撫,則為一省的地方長官,同是封疆大吏」 如果同六部、總理衙門一樣根據職責來檢視位處地方各省督、撫的話,似 26. ‧ 國. 學. 得注意的是, 「總督並有對外交涉之權」 ,而且 1723 年規定「各省總督,俱為兵 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809 年更規定「凡以二品頂戴……為總督者,. ‧. 均兼侍郎銜,俟給予頭品頂戴,吏部再行奏請兼兵部尚書銜」27;而巡撫也「例 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並多兼兵部侍郎銜」28。據此看來,督、撫也可說是. sit. y. Nat. 中央政府官員。. 雖然督、撫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首長,另一方面與六部、總理衙門同樣兼負. io. er. 中央政府的職責,但在 1850 年代初太平天國興起後,督、撫卻日益在財政上. al. n. v i n Ch 這主要是因為太平天國興起後,內亂不斷,而外患又接踵而至,導致財政收入 engchi U. 與作為晚清中央政府主體的戶部、總理衙門處於不相協調,甚至對立的局面。. 遠不敷財政支出。在這情況中,一方面是地方各省經常無法如期、如數將稅收. 送至北京戶部,另一方面是北京戶部也無力撥款彌補地方各省的經費不足。對 此,劉廣京也承認確實在稅收的分配運用一事上,出現「清廷與督撫奏章諭旨.                                                         25. 26 27 28. 李文杰, 〈書評:從臨時機構到權力“超級部門” ——軍機處和總理衙門〉 , 《東方早報.上海 書評》,第 269 期(2014):8。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207-208。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208、210。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211。.  .

(20) .10..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來往之間難免討價還價」的爭鬧29。一來一往的過程,結果就如濱下武志所稱: 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上,本來應該從中央立場來處理地 方問題的總督、巡撫們,反而僭越了自身作為調停中央與地方 之間利害對立關係者的身份,將自己置於以扶植地方利益為 重的位置上了。30 確切地說,筆者以為僅就財政而論,晚清中央政府與地方督、撫的確存在. 治 政 大 以下接著定義新式「中國海關」 。本論文所文稱新式「中國海關」 ,是指源 立 「通商章程善後條約 」 自清朝與英國於 1858 年簽訂的. 對立關係31。. (Agreement Containing Rules of Trade). ‧ 國. 學. 的第 10 款32,從而任用外籍總稅務司(Inspector General)及外籍稅務司(Commissioner)專.                                                        . io. sit. y. Nat. 31. n. al. er. 30.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 代現代史論集⑥》,「第六編 自強運動(一)通論」,365。 濱下武志, 《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東京都:汲古書院, 1989),55;引文中譯見: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 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59。 劉偉主張晚清中央與地方督、撫的對立,尚及於財政之外等諸多面向。劉偉稱: 「正是在這 內憂外患之中,清政府不得不又一次依靠地方政府,下放權力,從而使 19 世紀 60 年代以 後,地方督撫通過編練湘軍、淮軍,通過就地籌款,逐步取得了地方軍事、財政權力,以此 為基點,又進一步擴大了人事、司法、交涉等權,形成了地方性的制度體系。它不僅使省的 獨立性大大增強,也使省的地方利益凸顯,出現了省與中央的利益衝突。」劉偉, 〈晚清地 方主義的形成及其影響〉 ,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河北師範大 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 ,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63。劉偉此文第 64-67 頁對此有所詳論。 「通商各口收稅,……現已議明各口畫一辦理,是由總理外國通商事宜大臣,或隨時親詣巡 歴,或委員代辦,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人幫辦稅務,並嚴查漏稅,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 隻,及分設浮椿、號船、塔表、望樓等事,毋庸英官指薦、干預。」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vol. 1 (Shanghai: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17), 428. 本論文有關 1842 年後晚清中外條約、約章的內容與中文名 稱,一律以新式「中國海關」出版的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一書所載為準。若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一書未 載中文名稱者,筆者一律按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一書. ‧. 29. 32. Ch. engchi.  . i n U. v.

(21) 緒論. .11.. 門管理與清朝有條約關係的各國在華進行中外貿易的機構。在新式「中國海關」 成立之前,清朝早於康熙年間便設有江海、浙海、閩海及粵海等四海關(為便於 與新式「中國海關」轄下江海關、粵海關作區別,本論文對康熙年間所設江海關、粵海關一律另稱為江海 常關、粵海常關),負責管理經由海路來華進行的中外貿易。一般以新式「中國海. 關」的成立晚於江、浙、閩、粵等四海關,且新式「中國海關」是由外籍總稅 務司、外籍稅務司負責管理,同時新式「中國海關」的組織制度、規範章程、. 治 政 大 「中國海關」主要負責管理外國船隻及外國式船隻的徵稅事宜,而江、浙、閩、 立 粵等四海關則負責管理中國船隻及中國式船隻的徵稅事宜。綜合上述各種理由, 業務範圍,也都與江、浙、閩、粵等四海關不同;特別是在業務範圍上,新式. ‧ 國. 學. 因此一般通稱新式「中國海關」為「新關」或「洋關」 。然而基於以下兩點理 由,本論文並不採用「新關」或「洋關」的稱謂。一方面因為岡本隆司指出,. ‧. 為徵收五口開放通商後與有條約國進行貿易的夷稅,江海常關早於 1845 年便 分設「新關」 ,另一方面有鑑於新式「中國海關」於 1887 年增設九龍關、拱北. sit. y. Nat. 關接管粵海常關轄下的「新香六廠」,於是除外國船隻及外國式船隻之外,也 開始負責管理廣東省往來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的中國船隻及中國式船. io. er. 隻的徵稅事宜,筆者認為將任用外籍總稅務司及外籍稅務司專門管理與清朝有. n. al. i n C hengchi U 確。因此,本論文一律採用新式「中國海關」的稱謂。. v. 條約關係的各國在華進行中外貿易的機構,簡稱為「新關」或「洋關」並非精. 最後簡略說明本論文的時代斷限為何挑選 1882-1895 年。回顧晚清新式. 「中國海關」的發展,若著眼分佈地域的擴張,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 一階段 1854-1858 年,是新式「中國海關」的起源,這時創立的外籍稅務監督 (Inspector of Customs)制度是清朝海關首度聘用外籍西方人士協助管理中外貿易,但.                                                         所載英文名稱進行直譯。王鐵崖所編《中外舊約章彙編》一書,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為 「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海關稅則」 。王鐵崖(編), 《中外舊約章彙編》 ,第 1 冊(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118。.  .

(22) .12..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僅限於上海。第二階段 1858-1881 年,是新式「中國海關」以上海為中心,一 方面沿海向南、向北,另一方面沿長江向西發展33。第三階段 1882-1895 年, 是新式「中國海關」除繼續在沿海、沿江之外,一方面向東北邊屬國朝鮮發展, 另一方面向西南陸路邊境發展。第四階段 1896-1911 年,是新式「中國海關」 大規模向內地沿湖、沿河及鐵路沿線發展。上述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各自的 時代背景與特色。第一階段是在中外衝突的背景下,列強將新式「中國海關」. 治 政 大 「中國海關」確立不受中外政府干預其專業能力的制度與自主;第三階段是在 立 中外關係再度趨於緊張的局勢中,突出新式「中國海關」在周邊國防的作用;. 強加於清朝舊有的海關體系之中;第二階段是在中外關係緩和的契機下,新式. ‧ 國. 學. 第四階段是在列強瓜分領土的危機下,新式「中國海關」伴隨自開商埠政策的 執行而深入全國各地。過往研究多著重列強催生新式「中國海關」的作用,以 第二任總稅務司,任期 1863-1911)完善新. ‧. 及第二任外籍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 1835-1911;. 式「中國海關」制度的措施(例如:確立外籍稅務司與海關監督的關係,統一以虛擬貨幣單位關. sit. y. Nat. 平銀34做為海關貿易統計中的計價標準,設立規劃、出版海關貿易統計報表、報告的造冊處),但卻忽略. er. 33. io.                                                        . 這時期上海以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依序是寧波、溫州、福州、淡水、廈門、打狗、汕頭、廣州、 瓊州、北海,上海以北沿海的通商岸依序是登州、天津、牛莊,上海以西沿長江的通商口岸 依序是鎮江、蕪湖、九江、漢口、宜昌。 「幣制名。即“海關銀”,又稱“關銀”、“海關兩”,是一種官定的虛銀兩。為近代中國海關長 期使用的一種計算標準。」朱金甫、張書才(主編), 《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2011), 「關平銀」條,268。 「1875 年以前,關兩[筆者按:關平銀]僅用於稅 收及浙海關(寧波)之貿易統計;上海及其他華南各埠之貿易統計,皆以上海規元為單位;華 北及長江各埠則用本地兩為單位;折合關兩之比例如下。關兩 100=111.4 規元。關兩 100=104~106 長江及華北各埠之本地兩。」鄭友揆(著),程麟蓀(譯), 《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 業發展(1840-1948)》(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301,註釋 2。「自 1859-1875 年,各關的貿易統計雖以銀兩計值,但採用的銀兩單位卻各不相同。例如粵海關、浙海關 在其所在口岸使用關平銀計值,而上海口岸所用的計值單位則為上海規元,天津口岸使用 的計值單位稱為天津行化,其他地區如華北、華南、江南和長江等通商口岸以本地銀兩, 如庫平銀、漕平銀、規平銀(又稱滬平銀)等為計值單位。自光緒元年(1875 年)起,總稅務司 署要求各關均統一採用海關兩做為進出口貿易統計的計價單位。海關兩又稱為關兩或關平. n. al. 34. Ch. engchi.  . i n U. v.

(23) 緒論. .13.. 清朝在新式「中國海關」發展過程中的態度轉變:由消極接受而為積極利用。 這樣的轉變先是見於第三階段清朝中央政府提出開放通商以安邊防的政策,繼 而普及於第四階段清朝朝野上下對自開商埠的共識。因此,筆者以為第三階段 實處承上啟下之地位,所以選擇以 1882-1895 年做為本論文的時代斷限。. 一、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筆者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東北邊屬國朝鮮與西南邊廣西省、雲南省、 立 西藏的發展,體現 1882-1895 年間晚清中央政府處理一系列周邊的屬國、邊境. ‧ 國. 學. 的危機的成功面向。此外,筆者認為新式「中國海關」在南邊廣東省緊鄰英屬 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之區發展的意義,除前人指出新式「中國海關」制度. ‧. 比粵海常關優越、有效而增加關稅收入之外35,更重要的是它顯示 1882-1895 年間晚清中央政府成功跨出收編地方財政的第一步:明確粵海常關稅與釐金稅. y. Nat. sit. 的實際徵收數額。. er. io. 筆者此兩觀點是為反思下述看法,即:1850 年代初太平天國興起後晚清 中央政府在對內關係上表現出政治、財政力量的衰落,以及 1870 年代後晚清. n. al. Ch. i n U. v. 中央政府在對外關係上遭遇外交挫敗、無力鞏固國防。一般認為在 1850 年代. engchi. 初太平天國興起後而衰落的晚清中央政府,憑藉地方督、撫辦理的自強事業,.                                                        . 35. (銀)兩,1 海關兩折合純銀 37.7994 克或相等於 583.3 英釐,100 海關兩等於 111.4 兩上海規 元,等於 105 兩天津行化。」姚永超、王曉剛(編著), 《中國海關史十六講》(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2014),133-134。「庫平銀:幣制名。又稱“庫平兩”。為清政府官定的一種虛銀 兩,作部庫出納所用之平,即政府徵收租稅、出納銀兩時的一種計量標準,康熙時制定。但 中央與地方、甲地與乙地的銀兩均有所不同,同一省內也有藩庫平、道庫平、鹽庫平等差 別。」朱金甫、張書才(主編),《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庫平銀」條,334-335。 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戴一峰, 《近代中 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108。.  .

(24) .14..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才得以創造同治中興的成效。此外,一般認為除了依靠地方督、撫之外,衰落 的晚清中央政府並無力進一步有效整合各地督、撫辦理的自強事業,於是面對 1870 年代後西方列強與日本發起一系列外交、軍事及商業方面的挑戰,只能 注定迎來 1894-1895 年甲午戰爭敗於日本的悲劇。然而,筆者認為因甲午戰爭 的軍事失敗,便無視自強運動期間(1861-1895)36晚清中央政府在對內關係上政治、 財政,以及在對外關係上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的成就的看法,是有待商榷。. 治 政 大 年間晚清中央政府回應西方列強與日本的挑戰的措施,同時簡述新式 「中國海 立 關」伴隨 1882-1895 年間晚清中央政府的回應而在中國周邊的發展,從而指出. 以下筆者試從清朝最高決策層、總理衙門及李鴻章的視角出發,簡述 1882-1895. ‧ 國. 學. 自強運動期間晚清中央政府回應措施的成效。. 第一是對日本、俄國向屬國朝鮮擴張勢力的回應。對此,秉承清朝最高決. ‧. 策層與總理衙門賦予負責運作朝鮮政策的指示,李鴻章以協助朝鮮開放與以英 國、美國、德國為首的歐美各國通商(1882)的方針,藉機使各國承認清朝對屬國. sit. y. Nat. 朝鮮的宗主權。第二是對廣東省當局為取締外國鴉片走私貿易,而自 1860 年 代末起與英屬香港、葡葡牙管理的澳門發生封鎖香港、澳門的糾紛的回應。對. io. er. 此,總理衙門決定與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合作處理外國鴉片走私貿易。. al. n. v i n Ch 後,英國、法國要求通商西藏、廣西省、雲南省的回應。對此,清朝最高 engchi U. 第三是對馬嘉理事件(1875)、中法戰爭(1883-1885)、英緬戰爭(1885)及藏印戰爭(18871888). 決策層從先是抱持開放通商有害國防的心態,繼而反提出開放通商以安邊防的 政策,正視、經營西南陸路邊境通商。 在清朝最高決策層、總理衙門、李鴻章採取上述措施回應西方列強與日本 的挑戰的同時,新式「中國海關」也隨之在中國周邊發展。第一,李鴻章將新.                                                         36. 一般以為自強運動起於 1861 年總理衙門的設立,終於 1895 年甲午戰爭的戰敗。劉鳳翰, 〈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 ,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清季自強運動研 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343。.  .

(25) 緒論. .15.. 式「中國海關」制度引進朝鮮海關(1882),並使新式「中國海關」職員出任朝鮮 海關總稅務司與稅務司(1885)。第二,總理衙門支持將外國鴉片的進口關稅、 釐金稅、常關稅一併交由新式「中國海關」徵收(「洋藥稅釐並徵」),特別是不顧 廣東省當局的反對,支持為「洋藥稅釐並徵」而增設的新式「中國海關」的九 龍關、拱北關(1887),接管粵海常關轄下「新香六廠」 ,負責徵收廣東省往來英 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的中國船隻及中國式船隻的常關稅、釐金稅。第三,. 治 政 大 ,管理廣西省、雲南省及西藏往來法屬越南、英屬印度、英屬錫金 亞東關 立 的陸路邊境通商。. 清朝最高決策層、總理衙門支持新式「中國海關」增設龍州關(1889)、蒙自關(1889)、 (1894). ‧ 國. 學. 上述清朝最高決策層、總理衙門、李鴻章回應西方列強與日本的挑戰的措 施,輔以在中國周邊發展的新式「中國海關」的作用,顯示 1882-1895 年間晚. ‧. 清中央政府在財政、外交、國防三方面取得的成效。第一就屬國朝鮮而言,將 新式「中國海關」制度引進朝鮮海關,使新式「中國海關」職員出任朝鮮海關. sit. y. Nat. 總稅務司與稅務司,除前人指出清朝藉此控制朝鮮海關、影響屬國朝鮮、推廣 新式「中國海關」體系至屬國朝鮮通商口岸之外37,重要的是有助新式「中國. io. er. 海關」與朝鮮海關的申報關稅程序融為一體,有利清朝藉新式「中國海關」對. al. n. v i n Ch 新式「中國海關」職員根據新式「中國海關」制度管理朝鮮海關,確保朝鮮海 engchi U. 中韓海路通商關稅的規定,從而在外交上體現、維持中韓宗屬關係。此外,由.                                                         37. 高柄翊, 〈穆麟德의雇聘과그背景〉 , 《震檀學報》第 25.26.27 合併號(1964):227-244;高 柄翊, 〈朝鮮 海關과 淸國 海關과의 關係―메릴과 하트를中心으로―〉 , 《東亞文化》第 4 輯(1965),收於:高柄翊, 《東亞交涉史의 研究》(出版地不詳,서올大學校出版部,1970), 464-492;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 ,350-359;曹力強, 〈清政府對朝鮮海關的 控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 期(1995):47-51;張建華,〈穆麟德與朝鮮 近代海關的建立〉,《韓國學論文集》第 8 輯(2000):194-195;葉瑋,〈清季朝鮮海關述論〉 (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 《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6131。.  .

(26) .16..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關按照通商條約管理通商事務,減少通商糾紛、維持朝鮮半島局勢穩定,有 利李鴻章開放朝鮮通商政策的執行,從而一方面在外交上使各國傾向於維持 中韓宗屬關係的現狀,達成牽制日本與俄國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國防上確保屬 國朝鮮不遭日本、俄國吞併,使其成為中國東北的屏蔽。 第二就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澳門而言,新式「中國海關」增設九龍關、 拱北關接管粵海常關轄下「新香六廠」 ,在外交上平息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 治 政 大 鴉片貿易。在財政上,一方面憑藉九龍關、拱北關與英屬香港、葡萄牙管理的 立 澳門的共同合作,有效扼制長期以來廣東省境內外國鴉片的走私貿易,使過往 的澳門的不滿,換取兩地接受「洋藥稅釐並徵」的方案,並答應合作管理外國. ‧ 國. 學. 因走私而損失的關稅回歸,從而增加財政收入;另一方面透過九龍關、拱北關 上報的關稅報表,稽核粵海常關的關稅奏銷摺,從而使晚清中央政府能夠清查. ‧. 地方釐金稅與常關稅的實際徵收數額。. 第三就西南陸路邊境通商而言,在國防上,一方面因新式「中國海關」增. sit. y. Nat. 設的龍州關、蒙自關的有效管理,維持陸路邊境通商秩序,明確宣示清朝在邊 境的主權效力;另一方面選定在有利控管陸路邊境通商的龍州、蒙自、亞東設. io. er. 立龍州關、蒙自關、亞東關,同時督促駐藏大臣貫徹通商以固國防的政策,從. al. n. v i n Ch 以上簡略論述財政、外交、國防三方面成效的目的,在於指出 1882-1895 engchi U. 而有利約束法國、英國在西南邊境進一步擴張商業勢力。. 年間的晚清中央政府,無論是在對內關係的政治、財政,或者是在對外關係的 外交、國防等四個層面上,並不如一般認知的衰落。特別是加強對粵海常關稅、 釐金稅的控制,制訂通商以固國防的政策,從而約束英國、法國在西南邊境商 業勢力的擴張,並督促駐藏大臣貫徹該項政策,更是突出 1882-1895 年間晚清 中央政府有力作為的一面。.  .

(27) 緒論. .17.. 二、研究回顧 有鑑本論文探討的是 1882-1895 年間新式「中國海關」在中國周邊三個區 域的發展,並希望藉此反思過往對自強運動期間晚清中央政府作為抱持負面的 看法,本節主要部份是回顧歷來有關新式「中國海關」的研究,次要部份則是 對歷來關於自強運動成效的主要觀點進行回顧。. (一)中國海關. 立. 政 治 大. 迄今對新式「中國海關」的研究可說積累豐富的成果,而且不乏許多研究. ‧ 國. 學. 回顧。張志雲與佳宏偉對二十世紀初以來近百年中外關於新式「中國海關」研 究的論述,則是近五年內較有系統且整體的回顧。張志雲與佳宏偉的共同點是. 1855-1934)於. ‧. 從時代序列論述新式「中國海關」研究的演變,並且均以馬士(Hosea Ballou Morse, 1910 年代出版的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一. y. Nat. 書做為新式「中國海關」研究的開端,繼而從各自的分期標準論述馬士之後不. io. sit. 同時代脈絡中對新式「中國海關」的研究38。兩人的主要差異是回顧的取向。. er. 張志雲的回顧,圍繞關於新式「中國海關」在近代中國史中扮演的角色的各種. al. n. v i n C h 、「海關人物」 與海事、洋務活動」 、 「海關與中外關係」 e n g c h i U、「海關資料與社會經濟」 詮釋而進行,佳宏偉則分從不同研究主題進行回顧,即: 「海關制度」 、「海關 39. 。雖然張志雲的回顧予人對新式「中國海關」研究有一條清晰的思考理路,.                                                         38. 39. 張志雲是:「1910-1949 年」、「1950-1990 年代」及「1990 年代至今」,佳宏偉是:「1949 年 之前」 、 「1950-1970 年代」與「1980 年代至今」 。兩人對第二、三期時代斷限產生分岐,是 因為張志雲認為中國大陸的中國海關研究在 1990 年代取得進展,佳宏偉則認為受「文化大 革命」結束後中國大陸政治、社會及學術發生「巨變」的刺激,中國海關研究在 1980 年代 便有所進展。Chang Chihyun (張志雲),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London: Routledge, 2012), 2-10;佳宏偉,《區 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32-246。 Chang Chihyun,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

(28) .18..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並透視中國大陸與歐美歷史學界以新式「中國海關」的研究為出發點,從而衍 生出對詮釋近代中國史的主導權的爭奪40,但不免遺漏與其研究旨趣不甚緊密 的研究。佳宏偉的回顧雖然致力將所有與新式「中國海關」相關的研究搜羅殆 盡,並逐一簡介各種研究主題的內容,使人對中國海關的研究有整體性的理解, 但不免流於粗糙式的論述。 在張志雲與佳宏偉研究回顧的基礎上,以下分從有助筆者理解新式「中國. 治 政 大 「中國海關」對近代中國國家財政的作用,3.新式「中國海關」與研究近代中 立 國通商口岸貿易、地域經濟的發展的關係,簡短回顧與新式「中國海關」有關. 海關」的三個議題:1.新式「中國海關」在近代中國史的角色及評價,2.新式. ‧ 國. 學. 的研究。. 第一個議題是新式「中國海關」在近代中國史的角色及評價。誠如許多研. ‧. 究所指,在 1980 年代以降陳詩啟41的引領下,中國大陸歷史學界對新式「中國 海關」的評價,經歷從「全盤否定的觀點」到承認新式「中國海關」亦有「積. sit. y. Nat. 極作用」的轉變42。這一方面豐富三十餘年來的研究面向43,另一方面出現回 歸歷史事實的研究。例如下引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 io. n. al. er. (2012)一書中的論述,便糾正「稅務司=晚清海關」的偏見,指出一般忽略「海. i n U. v. 關監督在整個晚清五十餘年中依舊履行著自己的職能」的情況。. Ch.                                                         40. 41. 42. 43. engchi.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11-17;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246-288。 有關此透視之詳論可見:張志雲、范毅軍, 〈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 討論與爭議〉,《新史學》,24:1(2013):205-236。 集陳詩啟長年研究中國海關之成果,是: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份)》 ;陳詩啟, 《中國近代海關史:民國部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之後兩書合為一冊重新出版: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但內容並未作調整。 佳宏偉, 《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 ,236;戴一峰, 〈中國近代海關 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收於:吳倫霓霞、何佩然(主編), 《中國海關史論文集》(香港:香港 中文大學歷史系,1997),56。 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238-244。.  .

(29) 緒論. .19.. 原本各關監督的財政職能包括:一、依據稅則估稅,二、收繳 關稅,三、保管關稅,四、分配關稅。而在整個晚清時期,稅 務司進入海關系統之後,不過掌握了第一個職能,即依據稅則 估稅。剩下的三個職能(對財政支出而言,似乎是更為重要的 職能)依舊保留在海關監督自己的手中。44 與此評價改變相關,是中國大陸歷史學界開始注意清朝在新式 「中國海關」. 治 政 大 有學者認為我們在強調海關歷史的殖民性,應該注意海關的 立 本土發展邏輯。詹慶華……認為外籍稅務司制度得以確立和. 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佳宏偉指出:. ‧ 國. 學. 鞏固,與清政府要員何桂清、薛煥等人處於財政稅收、軍餉等 需要密切相關。薛鵬志……指出關棧……最終允許設立,並非. ‧. 出於列強的要索,而是清政府的主動讓與。戴一峰則認為…… 在一些具體制度的推行過程中,清政府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意. sit. y. Nat. 圖。45. 雖然近年中國大陸歷史學界對新式「中國海關」(包含外籍職員)的觀感改變許. io. n. al. er. 多,但誠如下引張志雲與范毅軍於 2013 年以赫德研究為例的論述,可知此種. Ch.                                                         44. 45. engchi. i n U. v. 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9。同樣見解,尚可參看:陳勇, 〈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徵存奏撥制度為中心〉(廣州,暨 南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筆者所見最早指出晚清海關監督與稅務司的職能劃分, 是:Stanley F. Wright, China’s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35), 1-2. Wright 此書共有三版,第一版 刊於 1925 年,第二版刊於 1927 年,第三版刊於 1935 年。此外,中國海關亦先後兩次出刊 此書之中文版:陶樂均(譯), 《民國以來關稅紀實》 ,卷一,收於:張研、孫燕京(主編), 《民 國史料叢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第 410 冊(經濟.財政),1-136;譯者不詳,《關 稅紀實》 ,收於:劉輝(主編), 《民國時期關稅史料.4,關稅紀實》 ,上、下卷(北京:中國海 關出版社,2009)。兩本中譯內容有異,且陶樂均所譯僅有原書第 1-2 章;中文版較英文版 添加不少的說明。 佳宏偉,《區域社會與口岸貿易:以天津為中心(1867-1931)》,251-252。.  .

(30) .20..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改變仍存在侷限。 大陸史學界似乎仍對赫德抱持相當負面且偏頗的詮釋。不過 比起前一段時期,此時之出版仍有進步之處:原則上,大陸史 學界在「言外之義」下足功夫,也就是說在行文時平鋪直述地 描繪赫德對中國的施政,雖然仍用「帝國主義者」或「殖民者」 的字眼稱呼赫德,但是隱隱透露了作者承認赫德對中國的貢. 治 政 大 貢獻之處,但是僅對晚清中國有貢獻,或是他的施政有其歷史 立 的進步性,但是他仍是個帝國主義份子。. 獻,在結論之處通常以「各打五十大板」的原則,主張赫德有 46. ‧ 國. 學. 類似赫德研究的情形並不少見,就連新式「中國海關」外籍職員進行的文 化交流,也被處以「各打五十大板」的評價。詹慶華表示:. ‧. 海關洋員從事的文化傳播活動是一把“雙刃劍”,……其積極 和消極作用同時存在。……他們的傳播活動客觀上為西方列. sit. y. Nat. 強創造一個殖民環境,……西方文明的傳播有助於擴大和維. io. 例證)。47. er. 護西方列強在華權益(新式海關制度的建立及其影響就是典型. al. n. v i n Ch 中國大陸歷史學界研究新式「中國海關」的基調是:新式「中國海關」扮演列 engchi U. 在此筆者並無意重論對新式「中國海關」評價的對與錯,但從此侷限可知. 強侵略中國的幫兇的角色,其積極作用只不過伴隨其角色而生,本質上仍是犧 牲中國管理海關的自主權,損害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財政、文化等領域 的權益。這基調顯然與民族主義史觀的影響有很大關係。套用唐啟華反思革命.                                                         46. 47. 張志雲、范毅軍, 〈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討論與爭議〉 , 《新史學》 , 24:1(2013):227。 詹慶華, 《全球化視野:中國海關洋員與中西文化傳播(1854-1950)》(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 2008),485、487。.  .

(31) 緒論. .21.. 史觀的說法,民族主義史觀: 在非常時期或有其必要,但數十年來非常成為常態,不免有負 面影響,……窄化了我們對近代史理解的視野,也扭曲了對史 實的詮釋。48 有別於中國大陸歷史學界民族主義史觀對新式「中國海關」的詮釋,繼 承馬士觀點而主張新式「中國海關」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費正清 (John. K.. 治 政 大 費正清獨創「Synarchy」一詞稱之 。費正清的「Synarchy」一詞的含意,表 立 示新式「中國海關」的創立與運作,實乃一種中外共同合作的方式,而非民. Fairbank, 1907-1991). 49. ,主張新式「中國海關」扮演發揮中外共同合作的角色。對此, 50. ‧ 國. 學. 族主義史觀所述單方面由外國勢力(外籍職員及其各自代表的列強)控制新式「中國海 關」的觀點。然而,費正清強調中外合作下新式「中國海關」的發展也存在. ‧. 盲點。誠如方德萬的研究提示筆者瞭解到, 「Synarchy」忽略中國海關運行過 程「外國人相互衝突」 ,以及新式「中國海關」擁有「能夠將自身置於中外官. sit. y. Nat. 方之外」的獨立性。Hans van de Ven(方德萬)在其 2014 年出版的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io. er. China 一書第 2 章詳論赫德:1.對抗治外法權,2.使稅務司獨立於海關監督的. al. n. v i n Ch 三種行為降低外國領事與海關監督在處理中國與歐美等國的貿易事務的影 engchi U. 管轄外,3.利用各種文書制度加強總稅務司對海關職員的控制,使人瞭解這.                                                         48. 49. 50.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12),2。 關於馬士與費正清之關係的詳論,可見:張志雲、范毅軍, 〈中國近代史觀的分歧——「赫 德工程」衍生的討論與爭議〉,《新史學》,24:1(2013):212-224。 費正清首先提出「Synarchy」的概念,是在:John K. Fairba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462-468. 之後他又另撰文章詳論:John K. Fairbank, “Synarchy under the Treatie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204-231..  .

(32) .22..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響力51。 方德萬之外,張志雲的研究也提示筆者瞭解到費正清強調中外合作下新式 「中國海關」發展的論述,忽略新式「中國海關」的實際運行,在很大程度上 是海關監督仰賴外籍稅務司,尤其關鍵的是: 「在中國海關之內,……管理階層 總是外籍職員,而華籍職員則被委以擔任較低的職位」52。為此,張志雲提出以 「間接代理制(indirect control through delegation)」詮釋新式「中國海關」在近代中國史. 治 政 大 政府將其沒有能力運營的部門委託於一個首要代理人,而這個 又能獨立自主地聘僱次要代理人 首要代理人 立. 的角色。所謂「間接代理制」是指:. [筆者按:總稅務司]. [筆. ‧ 國. 學. 者按:稅務司]去有效運營該部門。. 張志雲指出「間接代理制」成功的三個理念是:1.總稅務司與清朝中央的. ‧. 互信,2.總稅務司對新式「中國海關」享有充份的獨立自主管理權,3. 新式「中 國海關」職員絕對服從總稅務司53。. sit. y. Nat. 方德萬對新式「中國海關」與外國領事、海關監督之關係的考察,突出中 外合作下中國海關的特質是「國中之國(imperium in imperio; state within a state)」54,即享. io. er. 有游離於中外政府影響不是那麼明確的灰色地帶的獨立性。張志雲的「間接代. al. n. v i n C 「中國海關」提供清朝中央政府之所需;此外, 關」行使絕對的管理權,使新式h engchi U 理制」使人瞭解唯有在清朝中央的充份授權下,總稅務司才得對新式「中國海.                                                         51. 52. 53. 54. 此處所述方德萬的論述,可見: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8, 9, 64-82. Chang Chihyun,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14. Chang Chihyun,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11-12. Hans van de Ven, Breaking with the Past-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inty in China, 4..  .

(33) 緒論. .23.. 張志雲對中國政府、外籍職員及華籍職員間三角互動關係的考察,彌補其他學 、 「機構突破(institutional breakthrough)」 、 「土司制(chieftain system)」 、 者以「外包制(outsourcing)」 「幕府制(mufu system)」等視角詮釋新式「中國海關」的不足,即忽略新式「中國 海關」內華籍職員的角色與作用55。 上述對各項研究與新式「中國海關」在近代中國史的角色、評價有關的簡 述,例如:幫助外國侵略中國、中外共同合作、游離中外之間、中國政府控制. 治 政 大 1883-1895 年新式 的機構、制度對新式「中國海關」作用的制約。本論文探討 立 「中國海關」的發展與清朝處理外來挑戰的措施、成效、制約之關係,即是為 下的機構,雖使人瞭解新式「中國海關」的正、反作用,但卻未指出清朝傳統. ‧ 國. 學. 顯示此種制約對新式「中國海關」的影響。. 第二個議題是新式「中國海關」對近代中國國家財政的作用。誠如濱下武. ‧. 志分析 1900 年代清朝中央政府整頓國家財政的各個面向:中央財政機構改編、 經費項目改變、預算制度導入、記錄方法統一、地方財政實際情況調查,指出:. sit. y. Nat. 在 19 世紀後半期設置海關(洋關)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清朝中央 需要能夠由自己直接支配的新財源。……從光緒末年到宣統年. io. er. 間,在財政整頓的名義下,中央政府為了恢復財政上的中央集. al. n. v i n Ch 頓地方稅,試圖把它再吸引進中央來。……同時中央財政也向 engchi U. 權而進行了各種改革,其主要支柱就是強化海關稅。同時,整. 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方向發展。它表現為“裁釐加稅”,也就是說, 撤廢分散性收課的釐金稅,取而代之以增加進出口稅率的方針 政策。……它[筆者按:裁釐加稅]的真正的目的應該在於中央、地.                                                         55. Chang Chihyun,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16-17.有關其他詮釋中國海關的視角的分析,可見:Chang Chihyun,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 12-17..  .

(34) .24.. 新式海關在中國周邊的發展(1882-1895). 方財政的劃分──將地方財政重新編入中央。56 新式「中國海關」與釐金制度同源於 1850 年代為維持財政收入的局勢, 只不過前者成為清朝中央可以「直接支配的新財源」,後者則成為挹注地方財 政的新管道。然而,若商人向新式「中國海關」申請子口稅單的話,則可憑單 免納釐金。換句話說,新式「中國海關」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威脅。濱下武志 分析同治年間中外各方關於子口稅與釐金的討論,便指出:. 治 政 大 ,並通過海關將財源集中到中央,所以這裡實際上 立 存在著海關與地方財源利害相關的地方政府的對立關係。我以. 海關的職能是將地方種種稅則[筆者按:釐金]置換為海關稅則[筆 者按:子口稅]. ‧ 國. 學. 為……應該將其置於中央─地方關係問題中加以探究。57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式「中國海關」關稅與釐金稅體現清朝中央與地方. ‧. 在財政上的對立關係,但並不意味兩項稅收在財政運用上存在中央與地方截然 劃分,互不侵佔的情況。濱下武志以 20 世紀初七處釐金局被分配支付英德借. sit. y. Nat. 款為例,明確表示:「釐金稅本來是歸地方稅的,但卻被中央調用,從而成為 壓迫地方稅的東西了」58。劉翠溶以 1875 年後中央規劃應該用作加強海防經. io. n. al. er. 費的四成新式「中國海關」關稅為例,指出地方總督、巡撫經常挪借或截留該. i n U. v. 款,因此認為: 「這個事實似可說明當時中央政府並無能力有效的強制要求各. Ch. engchi.                                                         56. 57. 58. 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86、87;引文中譯 見: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 《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 場圈》,96、97。 濱下武志,《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402;引文中譯見: 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 圈》,409。 濱下武志, 《中国近代経済史研究─清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圏─》,53-55;引文中譯見: 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 圈》,5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