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與分科課程:對立?取代?互補?/ 19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與分科課程:對立?取代?互補?/ 195"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與分科課程:

對立?取代?互補?

張芬芬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系 教授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理事長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理事

一、前言

十二年國教課綱(教育部,2014)將於 108 學年正式上路(簡稱 108 課綱),人 們在解說或認識新課程時,常會落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且將過去與現在 放在兩個對立點上,認為未來的做法應不同於過去,丟掉過去的錯誤/陳腐,才 能建立嶄新的未來;或將兩個概念對立起來看,以為兩者互斥不容—這樣的對立 思維有時過度簡化事實和問題,甚至不利於未來發展。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的「統 整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眾多教師關心的革新方向,相關討論中似乎 隱含著上述二元對立思維。本文試著釐清其中迷思,並提出幾個欲建立的觀念, 希望裨益於十二年國教課程的實施。

二、問題說明與討論

十二年國教課程的知識論 (一) 筆者分析十二年國教課綱(教育部,2014),建構其知識論有如圖 1。圖 1 顯 示:十二年國教課程基於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在學科劃分上,倡議課程統 整,這是有關知識疆界問題。在課程管控方面,除部定課程外,強調實施學校本 位課程,高中也可實施校訂課程,這是讓學校擁有知識選擇權。至於在課程設計 上強調素養導向,目標在培養學生能融會貫通於生活應用的進階能力(即所謂的 『素養』),而不僅是書本上與考卷上的抽象知識,這是有關知識建構的問題。 本文主要探究其中的「統整課程」,而「學校本位」、「素養導向」也與「統整課 程」息息相關,下文將略述其關係。 圖 1 二年國教課程的知識論 • 課程統整/學科劃分/知識疆界 • 學校本位/課程管控/知識選擇 • 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知識建構 自發 互動 共好

(2)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何謂統整課程?分科課程? (二) 何謂統整課程?這適合與分科課程一起來看,兩者對知識疆界的隱顯、開閤、 鬆緊等有不同的主張。相對而言,統整課程的邊界較模糊、開放、鬆散。分科課 程的邊界則較清晰、封閉、強固;分科課程中每個學科各有其論述主軸、邏輯系 統、範圍與邊界,而此學科知識體系主要是由學界發展累積而得,學生循此學科 架構,可有系統地認識其學科內容。分科課程的系統性強,學生循序漸進學習, 可逐漸累積獲得相當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編年歷史是歷史分科課程最常見的 形式,它讓學生習得由遠及近的歷史朝代與前後事件,時序清晰,體系完整。 分科課程的優點 (三) 分科課程這種邏輯清晰的系統性學習,有其價值,這也是學校教育進行團體 教學時,奠定學生學習穩固基礎的有效方式。十二年國教課程中,語文、數學就 是分科課程;而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地球科學、生物、音樂、美術…也都 是世界各國普遍採行的分科課程。被全世界稱譽的芬蘭義務教育(7-16 歲),他們 於 2016 年起於小學實施「現象本位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1( 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2018),這是一種跨科統整課程,規定每學期至少 一次,持續數週;其餘則仍實施分科課程,小學一二年級課程共 8 門課,高年級 高達 18 門。 分科課程的缺失與平衡之道 (四) 分科課程有其優點,但也容易出現缺點。對於這種界線清晰的分科課程,若 教科書編寫、教師教學未予以生活化—舉生活實例去解說,或跟學生生命經驗做 連結(如:學生家庭族譜,可連結歷史年代與事件),這種系統化的知識很可能流於 死知識。因為生活問題並不會以學科分類的形式出現--這是物理問題,那是化學 問題…若教學不當,分科課程將不利於知識在生活中運用。 分科課程還可能隱藏著「知識階層化」問題—抽象知識的層級高於具體知 識、實作知識(陳伯璋,2005)。脫離生活/生命的學科知識較抽象欠具體,較有利 於擅長抽象思考的學生發展學術性向,較傾向於菁英教育(當然學術對人類前途 1 「現象本位學習」類似臺灣的主題/專題探究的統整課程(王雅玲、詹寶菁,2017;林淑華,2017 年 12 月 15 日;洪詠善,2016)。

(3)

與福祉也很重要,但不能被獨尊);不利於長於具體的、實作型的學生。國民教 育是全民教育,應採適性教育,讓各種性向、興趣與需求的學生,均有開展潛能 的機會,所以分科課程要受到適當地平衡,統整課程與生活化教學就是兩種平衡 之道。 再者,隨著學術的發展,學門越分越細,課程裡的科目數量增加,學生負荷 也會增加。因此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0)提出統整課程的革新方向,將 國中原 21 科統整為 7 學習領域 2,國小 11 科統整為 7 學習領域;且強調要「培 養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亦即強調教學要生活化、應用化。並 要求學校設計「學校本位課程」,建立學校特色課程,鼓勵學校以校本課程/特色 課程去統整各科/領域,也可藉此連貫各年級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在國中的不利條件 (五) 揆諸現實,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課程,在國中小的落實程度明顯不同,國小 較國中落實。主因在國小較無升學考試壓力,教學可以較生活化與應用化,不必 過度為考試而耗時費力;且國小師資採包班式培育,相對而言,教師知識較重廣 度(不如中學師資那樣重深度);而小學課程原本的劃分也較國中更統整,這種種 原因均使國小更有條件落實統整課程,事實上也進行得較為順利。 十二年國教統整課程的新局面 (六) 而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教育部,2014)則繼續強調統整課程,期能完成九年 一貫課程未竟之功。2015 年起國中畢業生升學方式改變,設定免試入學率能逐 年達 85%以上(教育部,2017),期藉此降低國中生升學壓力,進而期望國中教學 能似國小那樣,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教學能較趨正常化、理想化,將知識生活 化、應用化,將死知識化為活能力/活涵養。也鼓勵國中小、高中職教師,多多 組成跨科/跨域的學習社群,設計校本課程,進行協同教學,以主題/專題/議題為 主軸,去發展統整課程(見圖 2)。

三、結語:四項建議

上述這樣的統整課程其實隱含著以下幾個觀念,有賴教師深思並實踐。 2 例如:「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統整了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物、生活科技等五科。「社會」 領域統整了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了音樂、美術、表演藝術等。「健 康與體育」統整了健康教育、體育等。

(4)

統整課程並非取代分科課程,兩者並行並重,且應相輔相成 (一) 十二年國教課程裡,分科課程仍佔相當大比例,這在國民基本教育階段勿寧 是正確的。因為分科課程更能有效地傳授系統知識,建立整個學科的知識架構, 這是統整課程的基礎,是解決生活跨科/跨域問題的基石。顯見我們十二年國教 在大力推動統整課程,強調統整課程的重要性時,教師們也應正確認識統整課程 與分科課程的適切關係,並讓兩者均能發揮各自成效,進而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 分科課程仍可進行統整的、跨科跨域的教學,也應生活化、應用化 (二) 分科課程雖以單一學科為主軸,系統性地組織其學科內容,但仍可由此主軸 橫向連結至其他學科/學域,亦可將該科的原理原則應用於生活問題之解決。如: 「藝術」領域介紹李梅樹(1902 年 3 月 13 日-1983 年 2 月 6 日)畫作之風格, 亦可橫向連結到「歷史」(討論日治時期臺灣人可讀的學校、學門),連結到「地 理」(介紹新北市三峽老街與『李梅樹紀念館』等鄉土地理)。如:「物理」光學原 理介紹藍光的特徵,可連結生活中的藍光—藍光與視覺視力、藍光與睡眠的關 係、「手機防藍光保護貼」、「手機防藍光 App」等。 徒課綱無以自行,有賴教學落實;關心課綱之餘更須關心教學 (三) 前文述及,分科課程較可能採取死記硬背方式去學習,但並非必然,端視教 師教學是否活化,所以 108 課綱強調活化教學,這是讓分科教學擺脫死記硬背痛 苦夢魘的解藥。這意味著:「徒課綱無以自行,更需教學去落實」。近些年來課綱 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甚至引發激烈爭議,其實有時爭議的焦點應轉至教 學,這可能才是落實課程理念、解決教育問題的關鍵。換言之,為了不要再對分 科課程死記硬背,應該改變教學方法,採用靈活有效的教法,而不是排斥分科課 程。前已述及,編年史是一分科課程,為避免死記硬背的無效學習,教師應活化 教學,引發學習動機,點燃學習熱情,而不是排斥編年史。

(5)

圖 2 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教與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統整課程成敗關鍵是教師是否具完整知識架構、統觀與統整能力 (四) 合科課程、主題統整課程、大單元課程都是統整課程可用的形式。但若僅是 表面上採用這些形式,而教師卻缺乏該學科的整體知識架構,學生的學習結果仍 將流於零散,甚至比分科教學更為零散、膚淺,最後導致與「統整課程」的精神 更為背道而馳(張芬芬,2014;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然若教師具完 整知識架構,且能實踐,再輔以協同教學,即使仍進行分科課程,學生仍可獲得 統整的學習,這樣的課程實施仍能表現出統整的精神。 總結來看(圖 2),對十二年國教課程而言,課程統整方式有:學科內統整、跨 科/跨域統整、專題/主題/議題探究、議題融入統整。活化教學的方式包括: 適性 教學、探究教學、協同教學、資訊融入教學、多元評量等。而學習方式則有: 自 主學習、適性學習、體驗學習、行動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師們可適切運用這些 教學法與學習法,並致力充實自己完整的知識架構,進而提升統觀與統整能力, 這才是統整課程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 王雅玲、詹寶菁(2017)。新課程綱要及現象為本學習之探究:兼論其對臺 灣實施跨領域課程之啟示與挑戰。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1期。取 自http://pulse.naer.edu.tw/ •科內統整 •跨科/跨域統整 •專題/主題/議題探究 •議題融入統整

課程統整

•適性教學 •探究教學 •協同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多元評量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適性學習 •體驗學習 •行動學習 •合作學習

學習方法

(6)

 林淑華(2017年12月15日)。現象為本的主題式教學~芬蘭觀課心得。臺北市 教 育 e 週 報 。 取 自 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171215134658A73 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 院 電 子 報 , 134 期 。 取 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34&content_no=2671  張芬芬(2014)。臺灣九年一貫課程:時代背景與改革理念。載於劉海峰、 李木洲主編:鑑古知今之教育史研究。頁 487-503。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 教科書研究,第3卷1期。頁1-38。 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作者。  教 育 部 ( 2014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總 綱 。 取 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 教 育 部 ( 2017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實 施 計 畫 。 取 自 http://12basic.edu.tw/content.php?ParentNo=8&LevelNo=38  陳伯璋(2005)。從課程改革省思課程研究典範的新取向。當代教育研究, 13(1),1-34。

 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 (2018).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Finla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h.fi/download/180148_Compulsory_education_in_Finland.pdf

數據

圖 2  十二年國教的統整課程、教與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統整課程成敗關鍵是教師是否具完整知識架構、統觀與統整能力 (四) 合科課程、主題統整課程、大單元課程都是統整課程可用的形式。但若僅是 表面上採用這些形式,而教師卻缺乏該學科的整體知識架構,學生的學習結果仍 將流於零散,甚至比分科教學更為零散、膚淺,最後導致與「統整課程」的精神 更為背道而馳(張芬芬,2014;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然若教師具完 整知識架構,且能實踐,再輔以協同教學,即使仍進行分科課程,學生仍可獲得 統整的學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程分為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 對台灣看世界、進步的科技 對台灣看世界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 進步的科技及來講好聽話

區分 課目 課程綱要 時數 任課教師 備註. 學科

3.1.3 靈活 調整 課程 內容 及善 用不同 課程

項目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一般. 課程 一般與通識課程(含勞作教育、服務學習)

所有精教 的圖書 二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 三年級 課程統籌主任、圖書館主任

校本文化 文化 文化及 文化 及 及文學課程 及 文學課程 文學課程整體規畫 文學課程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展望今年,在課程方面將配合 IEET 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推動頂石課程(Cap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