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費氏數列下標整數分割乘積加總恆等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費氏數列下標整數分割乘積加總恆等式"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費氏數列下標整數分割乘積加總恆等式

陳建燁

臺 北 市 立 第 一 女 子 高 級 中 學

壹、前言

定 義 費 氏 數 列 Fn : 0 1 2 1 0, 1 n n n F F FFF      , 由 比 內 (Binet)公 式 , 知 Fn 的 一 般 項 公 式 為 1 1 5 1 5 2 2 5 n n n F             。換 個 寫 法,設與 為方程式 x2  x 1 0的 兩 根,且  , 則 1 ( ) 5 n n n F    nn      1 2 2 1 n n n n               ,等 號 的 最 右 邊,是與 的「二 元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從 這 個 角 度 來 看,費 氏 數 其 實 是n1n2  n2n1取 值 1 5 2   , 1 5 2    的 特 殊 情 形 。 換 句 話 說 , 1 2 2 1 n n n n           可 視 為 費 氏 數 的 推 廣。以 此 觀 之,有 可 能 從 研 究 二 元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的 性 質 , 推 導 出 關 於 費 氏 數 的 結 論 , 這 就 是 本 篇 文 章 的 主 要 目 的 。 提 到 「 二 元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 各 位 讀 者 會 想 到 什 麼 性 質 呢 ? 以 現 行 的 高 中 課 程 而 言,似 乎 沒 提 過 什 麼 令 人 留 下 印 象 的 性 質。文 章「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起 )(承 )(轉 )(合 )」 (參 考 資 料 [1][2][3][4])的 工 作 , 其 目 的 在 補 上 這 一 塊 拼 圖 : 首 先 提 出 所 謂 的 「 自 由 分 解 重 組 恆 等 式 」, 接 著 討 論 「 取 變 數 相 同 」 的 情 形 , 再 來 轉 而 探 討 「 偏 微 分 」 公 式 的 規 律 , 最 後 合 起 來 得 到 取 變 數 相 同 和 偏 微 分 是 同 一 回 事 。 運 用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的 性 質 , 本 文 得 到 了 一 個 關 於 費 氏 數 列 的 恆 等 式 : 設

n

為 正 整 數 , 則 ( 1) 1 ( 1) 1 5 n n i j i j n n F n F F F        

。 例 : 6 i j i j F F  

5 1 4 2 3 3 2 4 1 5 F F F F F F F F F F               5 1 3 1 2 2 1 3 1 520, 而(6 1) 6 1 (6 1) 6 1 5 F F    5 7 7 5 5 FF  20。 恆 等 式 的 左 邊,是 將 正 整 數n 作「 整 數 分割 」(partition!),作 為 費氏 數 列 的 下標,取 乘 積再

(2)

加 總 , 其 結 果 為 恆 等 式 的 右 邊 , 可 以 只 用Fn1Fn1加 以 表 達 。 各 位 親 愛 的 讀 者 , 這 是 怎 麼 一 回 事 呢 ?

貳、本文

一、記號與定義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h a ak( , , , )1 2an : 定 義 :h a ak( , , , )1 2an 1 2 1 2 1 2 1 2 , , , 0 ( n) n n n k a a  a         

   , 稱 為 「n 元

k

次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 特 別 地 ,h a a0( , , ,1 2an) 1 , 且h ak( )ak。 例 :h a a a2( , ,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2 , , 0 (a a a  )         

2 2 2 1 2 3 1 2 2 3 3 1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例 :h a b c2( , , )a2b2c2ab bc ca  。 例 :h a b3( , ) a3b3a b ab2 2 例 :hn( , )  , 0 ( i j) i j n i j      

n n1   n1n

二、推導恆等式

(一 )四 個 引 理 設與 為方程式 x2  x 1 0的 兩 根 , 且  。 引 理 1.Fn1hn( , )  證 明 : 由 費 氏 數 列 的 比 內(Binet)公 式 ,得 1 1 1 1 ( ) 5 n n n F      1 1 n n         1 1 n n n n            hn( , )  。 註 : 下 標 相 差 1。 引 理 2. , 0 ( , ) ( , ) i j i j k i j h a b h a b    

h a b a bk( , , , ) 證 明 : 由 「 自 由 分 解 重 組 恆 等 式 」(參 考資 料[1]), 有 1 2 ( , , , ) k n h a aa 1 1 2 1 1 2 1 1 1 2 1 2 1 2 1 2 1 2 , , , 0 [ ( , , , ) ( , , , ) ( , , , )] m m m m m m k i k i i i k i i i k k k k k k k h a a a h a a a h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 此 恆 等 式 中 , 取n4,a1aa2ba3aa4b

(3)

2 m ,k1ik2ji12,i24, 可 得 ( , , , ) k h a b a bh a a a ak( , , , )1 2 3 4 1 2 3 4 , 0 [ ( , )i j( , )] i j k i j h a a h a a    

 , 0 [ ( , )i j( , )] i j k i j h a b h a b    

 引 理 3.h a b a bk( , , , ) hk 2( , )a b b a       證 明 : 由 「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合 )」(參考 資 料[4])一文 的 結論 , 有 1 2 1 1 2 2 1 1 1 ( , , , , , , , , , ) m k m m p p p h a a a a a a           個 個 個 2 1 2 1 1 2 2 1 1 ! ! ! m m p p p p p p m m p p p a a a           hk(p p1  2  pm)( , , ,a a1 2 am) 在 此 等 式 中 , 取m2, p11, p21,a1aa2b, 可 得 ( , , , ) k h a a b b 2 1 1 1!1! a a       hk 1 1( , )a a1 2   b ahk2( , )a b , ( , , , ) k h a b a b  h a a b bk( , , , )   b ahk2( , )a b 引 理 4. hk 2( , )a b b a      3 3 1 1 2 ( ) ( ) ( 1) ( 3) ( ) k k k k a b a b k ab k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證 明 : hk 2( , )a b a    3 3 k k a b a a b         2 3 3 2 ( 3) ( ) ( ) ( ) k k k k a a b a b a b          2 3 3 2 ( 3) ( ) k k k k a a b a b a b          2( , ) k h a b b a       2 3 3 2 ( 3) ( ) k k k k a a b b a b a b            2 2 2 3 3 2 4 ( 1) ( 3) ( 3) ( ) 2( )( ) ( ) ( ) k k k k k a k b a b b a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2 2 3 3 2 2 3 ( 3) ( 3) 2 ( ) ( ) ( ) k k k k k a k b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2 2 3 3 3 ( 3)( )( ) 2( ) ( ) k k k k k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3 3 2 2 3 ( 1)( ) ( 3)( ) ( ) k k k k k a b k ab a b a b            3 3 1 1 2 ( ) ( ) ( 1) ( 3) ( ) k k k k a b a b k ab k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4)

(二 )主 要 定 理 : ( 1) 1 ( 1) 1 5 n n i j i j n n F n F F F        

, 其 中n 證 明 : 設與 為方程式 x2  x 1 0的 兩 根 , 且  1      ,  1,   5 (1) 一 方面 , 由 引 理 1,得 , 0 ( , ) ( , ) i j i j k i j h   h      

1 1 , 0 i j i j k i j F F    

1 1 ( 1) ( 1) 2 , 0 ( i j ) i j k i j F F       

 令 p i  1 1,q  j 1 1 1 1 ( 1) ( 1) 2 , 0 ( i j ) i j k i j FF       

 2 , 1 ( p q) p q k p q F F     

 2 , 0 ( p q) p q k p q F F     

 2 , 0 ( i j) i j k i j F F     

 , 0 ( , ) ( , ) i j i j k i j h   h      

 2 , 0 ( i j) i j k i j F F     

 (2) 另 一方 面 , , 0 ( , ) ( , ) i j i j k i j h   h      

, 0 ( , ) ( , ) i j i j k i j a b h a b h a b        

 ( , , , )a k b h a b a b      (由引 理 2) ( , , , )a k b h a a b b      2( , ) k a b h a b b a          (由引 理 3) 3 3 1 1 2 ( ) ( ) ( 1) ( 3) ( ) k k k k a b a b a b k ab k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引 理 4) 3 3 1 1 2 ( ) ( ) ( 1) ( 3) ( ) k k k k k   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 1) ( 3) 5 k k kFkF  (3) 綜 合(1)(2), 得 2 , 0 ( i j) i j k i j F F     

, 0 ( , ) ( , ) i j i j k i j h   h      

 ( 1) 3 ( 3) 1 5 k k kFkF  令k 2 n , 0 ( i j) i j n i j F F    

 ( 1) 1 ( 1) 1 5 n n nFnF  , 得 證 。

(5)

參、結語

回 顧 整 個 過 程 , 也 可 以 「 壓 縮 」 成 「 一 頁 證 明 」: 2 , 0 ( i j) i j k i j F F     

1 , 0 ( , ) ( , ) i j i j k i j h   h      

 引理 , 0 ( , ) ( , ) i j i j k i j a b h a b h a b        

 2 k( , , , )a b h a b a b      引理 ( , , , )a k b h a a b b      3 k 2( , ) a b h a b b a          引理 3 3 1 1 4 2 ( ) ( ) ( 1) ( 3) ( ) k k k k a b a b a b k ab k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引理 3 3 1 1 2 ( ) ( ) ( 1) ( 3) ( ) k k k k k   k                  3 1 ( 1) ( 3) 5 k k kFkF  。 對 於 已 經 掌 握「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性 質 的 讀 者,上 途 的 推 導 過 程 是 一 氣 呵 成 的。 當 然 , 條 條 大 路 通 羅 馬 , 不 免 有 讀 者 質 疑 , 費 氏 數 的 性 質 , 居 然 動 用 到 「 偏 微 分 」, 是 否 真 有 此 必 要 ? 筆 者 的 回 答 是 這 樣 的:基 本 上,正 是 憑 藉 著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 的 性 質, 以 及 偏 微 分 的 計 算 , 而 自 然 地 得 到 此 一 「 費 氏 數 列 下 標 整 數 分 割 乘 積 加 總 恆 等 式 」, 有 興 趣 的 讀 者 , 不 妨 試 試 用 數 學 歸 納 法 或 其 他 證 法 , 筆 者 樂 觀 其 成 。 其 實 應 該 這 麼 說,一 個 又 一 個 的 恆 等 式,對 於 我 們 的 數 學 人 生,到 底 價 值 何 在 ? 許 許 多 多 的 等 式 令 人 目 不 暇 給,但 是 在 我 們 的 心 中 到 底 留 下 什 麼 ? 筆 者 以 為,我 們 看 到 的 等 式 是 表 象,是 樹 上 的 花、葉 子、果 實,研 究 者 的 工 作,是 探 求 其 根,找 出 背 後 的 理 論 與 本 質, 從 而 推 演 出 新 的 結 論。在 這 篇 文 章 中,想 呈 現 出 費 氏 數 列 的 一 種 較 為 少 見 的 面 向 --完 全 齊 次 對 稱 多 項 式,可 以 想 見,這 棵 樹 能 結 出 的 果 子,應 該 還 有 不 少。筆 者 最 感 神 奇 的 是,一 個 歸 類 於 組 合 數 學 的 題 目,居 然 可 以 透 過 偏 微 分 來 處 理,在 離 散 與 連 續 的 交 界 處,仍 有 不 為 人 知 的 奧 秘 , 有 待 我 們 去 探 索 。

參考文獻

陳建燁,完全齊次對稱多項式(起):自由分解重組恆等式,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 113 期。 陳建燁,完全齊次對稱多項式(承):取相同變數之公式,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 113 期。 陳建燁,完全齊次對稱多項式(轉):偏微分公式,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 113 期。 陳建燁,完全齊次對稱多項式(合):取相同變數與偏微分,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 113 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但是讀者還是應該可以揣測出 n 重積分的 Fubini 定理...

More precisely, it is the problem of partitioning a positive integer m into n positive integers such that any of the numbers is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 remaining n − 1

如果函數是由基本函數所組成,至少需要注意:分式函 數分母會等於 0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