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秦儒家經典的形成及其在漢代的展開---一個經典銓釋傳統的研究(2/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先秦儒家經典的形成及其在漢代的展開---一個經典銓釋傳統的研究(2/2)"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先秦儒家經典的形成及其在漢代的展開—

一個經典詮釋傳統的研究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Pre -Chin &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lassics in the Han Dynasty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0-2411-H-004-027

執行期間:89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林啟屏教授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E-mail:

cplin@nccu.edu.tw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þ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91 年 7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先秦儒家經典的形成及其在漢代的展開— 一個經

典詮釋傳統的研究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Pre-Chin &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lassics in the Han Dynasty

計畫編號:NSC -90-2411-H-004-027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林啟屏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一、中文摘要 在計畫之研究主要是從「學派意 識」的建立入手,探討儒家經典形成之 過程,尤其著眼於其在漢代展開的「關 鍵時刻」─「石渠閣議奏」。主要的分 析重點是由「正典化」的角度切入,詳 細分析漢代此一經學活動的意義,希望 藉以釐清儒家立經正典過程的相關學 術史問題。並完成〈「正統」與「異端」〉 〈論漢代經學的「正典化」及其意義─ 以「石渠議奏」為討論中心〉二文。 關鍵詞:正統、異端、漢代、正典化 英文摘要

This project propose to employ the so-called “school

consciousness” as methodolog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cl assics .we find that after the Han dynasty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ften

reevaluate their meanings in the process of incessant

interpretation disputes which aim to form late the school

consciousness. 二、緣由與目的 本計畫的執行是建立在當代詮釋 學研究的基礎上,所作的一項嘗試性的 研究工作。我們知道自十九世紀以來的 西方思潮,有一股源自理解聖經傳統學 問的昂揚,此即「詮釋學」 (hermeneutics)。此一學問傳統所影響 的層面甚為廣大,也甚為深遠。事實 上,只要涉及「詮釋」「文本」,則必然 與此一方法有密切相關。而其主要的論 點,雖經多年的發展以來,有「回歸原 意」「比較好地」「不同地」詮釋評價的

(3)

不同主張,其間或有不同,但均指出人 類的許 詮釋活動,不出上述所提及的 幾個方向。當然,詮釋學對於上述不同 方向的主張,自有其「知識論」或「本 體論」立場的差異所導致,但他們關注 到「文本」的相關詮釋活動之原則,卻 有助於我們來面對龐大的古代中國之 經學。是以在本計畫當中,我即在此一 啟發之下,針對古代中國儒家的相關 「立經正典」活動,進行梳理研究。 我們知道自先秦以來,儒家的經典 成為指導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源頭活 水,然而令人感到困擾的是從先秦以 後,大量出現的「注經」活動,產生了 無法計數的詮釋「經典」之作,令人眼 花潦亂,其中有先秦未成「經典」,日 後升格為「經典」的作品;甚至也有同 一部「經典」的「詮釋之作」亦大量出 現,這些龐雜的注疏,內容不僅細碎, 而且還意見相左。以致令讀者難以決定 其是非,更遑論能遍讀諸經。所以《漢 書‧夏侯建傳》即云:「建師事勝及歐 陽高,左右釆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 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具文飾 說。勝非之,曰:建所謂章句小儒,破 碎大道」。此一漢人的批評,實已清楚 指出古代中國經典注疏活動的紛然與 不一。其實,漢人對於他們所面臨的困 擾,並非放任為之,他們也設法想要處 理這樣的問題,此所以令有相關的經學 會議出現的緣由。 然而歷來學者對於儒家經典在這 個時候的發展,是否只是一個歷史的偶 然事件或是具有高度的學術意義,是較 傾向於後者。不過,並無比較深刻的討 論。因此,在本計畫的執行中,本計畫 即想針對此一複雜的經學現象,提供一 個富有「詮釋學意味」的研究切入點, 期望在經過「文獻」與「理論觀點─正 典化」的交互運用,闡明漢代經學活動 的意義。 三、結果與討論 經過本計畫的執行,在第一年的研 究中,先透過「清代」對於先秦儒家經 典的討論與批評,本計畫從〈「正統」 與「異端」〉一文的討論中,勾勒出儒 家的「學派意識」正是儒門內部紛爭的 主要原因,而且此種紛爭表現在檯面上 的理由是由「學術信仰」所構成,但剝 除其爭議的表象之後,我們卻可發現其 顯現出來的另一個面貌,卻是爭奪學術 發言權的紛爭。本文後來在 2001 年 2 月 12 日宣讀於由國立台灣大學與上海 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合辦的「中國 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上,地點在上 海:和平飯店。 至於第二年的研究成果,則建立在 上述以「學派意識」為主軸線的儒學史 研究基礎上,本計畫進一步以漢代經學 的活動為研究對象。本文以漢代的一次 重要經學會議─「石渠閣會議」,為主 要討論焦點,從經學活動的「正典化」 現象切入,探討其背後的底蘊。基本 上,本計畫透過「經典與實踐」,說明 何謂「經典」?以及「經典」所具有的 「規範性」作用,進而指出漢代政經活 動中,「經典」可能的角色。其次,本 計畫又從歷史的角度,適切地還原「石 渠閣議奏」的原始面貌,以釐清此一經 學活動中的各種因素。最後,本計畫則 在「知識與權力」的詮釋視角下,說明 了「石渠閣議奏」實代表著漢代經學「正 典化」的一個範例,且進一步地指出其 中包涵著「知識」的「神聖性」之確立,

(4)

是經由「政治力」的介入,並且是在被 設定目標的「儀式」中完成。本文初稿 完成時,曾於 2002 年 5 月 11 日於國立 政治大學中文系舉辦之「第四屆漢代文 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中宣讀,其後並 將收入論文集。 綜觀這兩年的研究成果,本計畫嘗 試以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觀點分析舊有 的文獻,已盡量使原始文獻的「關鍵重 要性」,得以呈現。雖然,運用此種觀 點的作法,仍有許多待克服的問題,但 誠如許多學術先進的努力,只有開拓視 野的擴大,學術研究的生命,才可延 續。當然,這兩篇文章的宣讀在當時均 能與大陸、台灣的相關學者,引發有意 義的討論,這毋寧是一件令人可喜的 事。 四、計畫成果自評 基本上,本計畫的研究成果與計畫 內容的相對應程度頗高,因為這個兩年 期的計畫分成兩大部份,且由兩軸線 ﹝即「學派意識」「正典化」兩軸﹞所 構成,而計畫成果便是依此兩軸線而書 寫完成,所以與原計畫的預期目標頗為 接近。此外,本計畫所完成的學術成果 亦在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並將付 梓出版。最後,本研究成果之主要價值 應該在於「新方法」與「舊材料」的結 合研究上,這樣的作法,可使許多的傳 統文獻,獲得當代的學術新生命。 五、參考文獻 《十三經注疏 詩經》:(台北:藝文印 書館)。 王陽明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 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 書局,1989 年)。 王充著,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 小組:《論衡注釋‧第二冊》(北 京:中華書局,1979 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上海書店, 民國叢書第四編綜合類 92)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 圖書公司。1994 年) 王德威:<「考掘學」與宗譜學-再論 傅柯的歷史文化觀>,收入:米 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 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1993 年)。 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商務印書 館,1968 年)。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台北: 萬卷樓,1996 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 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西島定生:〈中國古代帝國形成史論〉, 《日本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 學生書局,1990 年)。 ---:《心體與性體(一)(二)》(台 北:正中書局,1989 年)。 朱睦楔:《授經圖》(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叢書集成新編》。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 書,1987 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中期學 術思想史研究》(台北:華世出 版社,1980 年)。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 版事業公司,1976 年)。

(5)

---:《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 民書局,1991 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 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 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 (台北:學生書局,1988 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 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 處,1994 年)。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注疏 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 訊》第九卷‧第三期(台北:中 研院文哲所,1999 年 9 月) 阮元著,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 京:中華書局,1993 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林滿紅:<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 蕭條-十九世紀的經驗>,刊 於:《新史學》,第一卷第四期, 1990 年。 林啟屏:〈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 面—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所籌備處「乾嘉學者之義理 學」第四次研討會,2000 年 12 月 16 日。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一體觀」與 現代化的發展〉,《兩岸青年學者 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 值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 會學院,2000 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0 年)。 范曄著,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 (台北:藝文印書館) 段玉裁文見:《戴震全集‧第六冊》(北 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姚際恆著,林慶彰主編,簡啟楨輯佚, 江永川標點:《姚際恆著作集(第 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 年)。 姚鼐輯,王文濡校註:《大字本評註古 文辭類》(台北:華正書局,1982 年)。 凌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班固著,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 北:藝文印書館)。 班固著,陳立撰:《白虎通疏證》(北 京: 中華書局,1997 年)。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 北:明文書局,1987 年) 陸達誠:《馬賽爾》(台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2 年)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台北:國立 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 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台北: 學生書局,1990 年)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86 年)。 陳壽祺撰:《五經異義疏證》,收入《皇 經集解諸經總義類彙編第一冊》 (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陳榮捷著:〈朱熹集新儒學大成〉,收入 氏著:《朱學論集》(台北:學生 書局,1988 年)。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 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三 期(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 年 9 月)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

(6)

當性》(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 司,1994 年)。 黃彰建:《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台 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1992 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 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1 年) 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 遍理則>,《台大歷史學報》第 25 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 史系,2000 年 6 月)。 黃宗羲:《南雷集》(台北:藝文印書館, 《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咸豐伍 崇曜校刊本《粵雅堂叢書》)。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 結與儒家治思想的根本疑難 >,《史學評論》第三期(台北: 華世出版社,1981 年 3 月)。 陸九淵撰,王宗沐編,楊家駱主編:《陸 象山全集》(台北:世界書據明 嘉靖江西刊本校印,1990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 (三上)》(台北:三民書局, 1988 年)。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 社, 1988 年)。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台北:漢京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 局,1980 年)。 董浩編,陸心源補輯拾遺:《全唐文及 拾遺》(台北:大化書局,1987 年)。 萬斯同:《儒林宗派》(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影印 四明叢書約園刊本,第十五 冊)。 費密著:《弘道書》(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怡 蘭堂刊本,第一百五十四冊)。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里仁書局,1984 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 年)。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一冊》(台 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 備處,1996 年)。 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 (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 中華書局,1986 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3 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學史論》(南寧:廣 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 閻若璩撰:《尚書古文疏證(上)》(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戴震:《戴震全集(第一冊)》(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年)。 顏元著,王星賢、張芥塵、郭征點校: 《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7 年)。 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商務印 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著,徐文珊點校:《原抄本顧亭 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

(7)

社,1979 年)。 顧憲成撰,馮從吾校對:《小心齋劄記》 (台北:廣文書局,1975 年)。 Emile Durkheim(涂爾幹):《宗教生活 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 公司,1992 年) Paul Tillich(田立克)著,魯燕萍譯, 《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4 年) Barry Smart(史馬特)著,李衣雲╱ 林文凱╱郭玉群譯:《後現代性》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年) Hans-Georg Gadamer(漢斯-格奧爾 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 《真理與方法(第一卷)》(台 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9 年) Louis Dupré(杜普瑞)著,傅佩榮譯: 《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 文化事業公司,1986 年) (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John B. Henderson,Scripture, Canon,and Commentary: A Comparison Confucian and Western Exegesis,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

24 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頁

同一個常數 C ,只適用在 ( 0) 或者 (0, ) 上。.

從幾何上看,一個在區間上的每一點都連續的函數,其函數 圖形沒有分斷。直觀上,這樣的連續圖形我們可以一筆劃完

天台沙門釋湛然於佛壟述

由於教科書必須考量市場接受度,前述各地區教科書中對於數學文化元素不同的詮釋方式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