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百年園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百年園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國百年園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劉俊庚 l 邱美虹 2*

l 直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2 固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與歷年課程標準,佐以相關文獻補充說明,並配合時 代背景,對我國國中科學課程發展進行審視與研究,從中瞭解我國課程改革動向,以及 科學教育發展之趨勢。回顧我國科學課程改革,反映當時所據以公布之課程標準和特色, 隨時空改變而異,課程目標由富國強兵轉變為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亦由科學家的 菁英式教育轉變為培養全民科學素養之取向。回顧我國科學課程發展,除了解百年來我 國科學課程發展脈絡外,更壁畫我國未來科學教育發展之方向。 關鍵詞:九年一貫課程、科學課程、科學素養 畫、前言 回顧我國國中科學課程之演變,從清 末民初著重於實用教育,至抗戰與遷晝後 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強調科學知識的傳 授、培養科學人才、配合國家建設需要之 目標,現今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培養全民科 學素養、環境保育與強調學生之基本能 力,均反映不同時期所關注重點,隨時空 改變而異。環顧世界各國課程改革趨勢, 我國科學課程雖未能如美國般地經歷改革 浪潮與巨變,但亦能隨著社會變遷及時代 需要做修訂,以符合社會之需求。 先前回顧性文獻大多僅針對某一時 期之科學課程改革進行討論(如魏明通,

1997)

,缺乏較為全面與連貫性的檢視與 *為本文通訊作者 討論,本文嘗試完整回顧我國百年來國中 科學課程發展之脈絡,從歷年所出版之中 華民國教育年鑑與課程標準或綱要,勾勒 出我國百年來國中科學課程發展歷程,並 以各階段課程修訂作為本文討論之分界 點,分別針對科學課程演變、課程架構和 階段特色等議題進行探討與反思,最後再 提出未來課程改革之策略與方針。

貳、我圖百年園中科學釋程發展與

變革

課程發展是連續的過程,隨著時代不 斷地修正,以符合當代的教育目標。回顧 我國科學教育改革,主軸無疑是課程的演 變(鄭湧j盔, 2005) 。而我國課程標準除 訂定課程目標外,其所訂定之科目、節數、

(2)

我國百年圈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研制問 h但也 MW 掰甜甜 +-K 茵茵MW ﹒i 團 眩:;::~..繼站「團區團告平是崎 l 恆艦船OJ 眩~~..<.:I拍手「區區國普平是崎 1 .眩目艦船倒'h:{UJ 眩 :~"<4持「團區國普平是崎 1.巨艦船組~J 區還辟..繼站 rill眩丑刪,_.fJ& J 眩:;:;~..站5H 團眩丑刪﹒個紅艦船眩.J 眩;;:;~...泊「丑刪艙螂廳,時」 區;~...倒丑刪﹒孵個it血倒宙萬廠 區;~...倒「丑刪種組廳,呼」 眩~~..過阿「丑刪曬蟬..J 眩:!l~".倒 r -a-勵.閣.fJ&

J

(~草團都慎,伽 1 1;<倒'h:{gr 轍閣,車,任 J) 眩目崎..這也特「丑刪曬閣.fJ&

J

眩~~..聽梅 r -a-.艦閥個lCafJ&

J

眩=崎..這也拍手海剛.~肆嶺岳慟雖WI DKIIII~lt←..應持「胡m~困縣衛悔~;l;越」 且叫 g 圓圓眩辟 -aE 血崎 SE 眩辟 -PEM 血 M前 SE 血崎 SE 眩址等團眩 M前常回眩辟置一國眩址服困眩

Till

iii

m掌握單

gf

↑||輯錯單要||↓一

內容、教材綱要更是教師教學與教材編寫 重要的依據,亦反映當時的教育理念與環 境。因此,為灑東本文所討論的焦點,並 眩!.2~...泊「區區丑刪種阻廳fJ& J 眩r!~..繼站「團眩丑刪喝風廳,呼」 眩~~...泊「區區丑刪﹒艦船廳,早」 有視於履圖課程目標之重要性。首先界定 本文所提及之「科學課程發展」即針對我 國歷年所出版教育年鑑與課程標準或綱 要,了解我國科學課程如何因應教育思 想、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而做適度的修 訂, I 科學課程目標」為課程標準所詳列 之目標,透過各階段之課程目標彙整與分 析,了解我國在不同階段之課程目標、理 念的轉變,進而理解「科學課程改革」之 歷程,期以提供科學教育研究者與中學教 師一個瞭解我國百年來國中科學課程發展 的方向。 我國中學課程從光緒 28 年( 1902 年) 訂頒〈欽定學堂章程) ,光緒 29 年,訂定 眩:;;~...凶 r -a-鵬聽蟬,車,任」 辟為團眩 ,清末民 初歷次公布的課程,雖有科目與節數,但 仍缺乏具體標準,迫民國 18 年頒布{中學 課程暫行標準) ,我國國中科學課程始有 標準可循,其後途經多次修訂,至今計修 訂 14 次之多,詳見圖 1 。綜觀我國科學課 程發展,每次課程改革均配合不同的教育 理念與社會期望做修訂,仍未脫離當代的 教育與社會脈絡(鄭湧 j里,

2005)

,但亦 使課程架構日趨完備。本文將依修訂歷程 (癸卯學制) 《奏定學堂章程〉 來做探討與分析,依六個階段討論我國國 中科學課程發展及對科學教育之影響,期 能對我國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做完整之檢 視。(參考圖一)

(3)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4 月 ·347 期.

2-20

一、科學課程基礎之奠定(民國元

年~民國 36 年)

從清末教育改革開始,我國中學即開 設自然科學課程,亦為我國科學教育奠定 制度化的基礎(曲鐵華和李觸,

2010

;國 史館, 1990) 。民國元年,教育部公布「學 校系統 J '取消宣統元年所實施的文實分 科 1 (教育部·

1957)

,將理化分為物理 和他學,從而加強自然學科的教學(李國 鈞和王炳照, 2000) 。然而,此時期的科 學教育乃著重於如何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 生,甚少將科學知能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呂 愛珍, 1986) 。民國 8 年,五四運動提倡 「民主」與「科學J ·並受到外國科學發 展的影響,政府開始重視科學教育(國史 館, 1990) 。民國 11 年,政府訂定中學課 程試行學分制,算學與自然科採混合編 制,具有科目統整之趨向,且課程受到美 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強調教育要 直接與學生的生活與社會需要一致,重視 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呂愛珍,

1986

;曲鐵 華和李觸, 2010) ,課程設置著重於培養 學生具有生產知識和技能,強調學生做中 學,藉以產生學以致用的效果,並以學生 的活動或經驗來組織課程,教學內容重視 生活教育與經驗的統整(呂愛珍,

1986 ;

余自強,

2008

;教育部,

1996)

,課程編 制亦從重視科學文化體系的結構,改以學 生的起點行為為出發點(呂愛珍,1986) 。 然而,此時雖然從圓家社會發展的角度, 或是個人和諧發展,均強調科學的重要 性,但學校教學卻無法達到其所宣稱的效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7 , 2-鉤, April , 2012

果,如限於經費,導致實驗設備或缺乏相 關的實驗課程,課程統整所衍生的師資問 題 2 .或是中學科學教育僅是書本的研究 和公式的記憶而己(中華民國大學院,

1977

;曲鐵華和李擱,

2010)

自清末民初以來,課程仍未列具體標 準'迫民國 18 年教育部頒行〈中學課程暫 行標準> '此乃我國中學正式且完整規劃 之課程標準'其中規定自然科學採分科制 和合科制,學校可依據學生能力進行選擇 (呂愛珍,

1986

;教育部, 1948) 。但課 程暫行標準公布後即衍生許多問題,九一 八事件更興起科學救國的想法(蔡鐵權和 陳麗華, 2010) .教育部即根據各界對課 程標準之實施意見研究修訂,民國 21 年 10 月公布《中學課程標準>3 ,將自然課 程標準分為動物、植物、物理和他學等四 科編訂(教育部,

1957)

,授課時數增加, 亦反映科學教育地位的提升(曲鐵華和李 觸, 2010) 。茲因混合自然科教學於教材 與師資均面臨極大的困難,且當時對於綜 合課程並未有強烈的需求(呂愛珍,

1986 ;

呂達,

1994

;引自余自強,

2008)

,教學 採取分科制,名稱仍列自然科,並註明為 分科制,此乃為實驗教學預留餘地(教育 部.

1948)

4 。但此次公布的課程標準'因 科目過多且採分科的課程模式,導致學生 所獲得的知識與概念呈現片斷之弊,學生 課業負擔過重,學校與社會人士紛紛要求 修正課程標準(呂愛珍,

1986

;蔡鐵權和 陳麗華,

2010)

民國 25 年和 29 年,教育部為適應戰

(4)

時需要修正〈中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

1957)

,取消植物和動物,開設博物科, 規定自然科還是採取混合教學(曲鐵華和 李娟,

2010)

,至此我國初級中學課程已 漸趨完備與成熟。但由於對實用主義的過 分重視,且因抗戰的影響,亦對我國科學 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蔡鐵權和陳麗華,

2010 )

整體而言,此階段科學課程分科與合 科交錯,雖強調統整惟仍以分科制為主, 且科學課程的比重亦不斷地增加,顯示我 國對於科學教育之重視,但也增加學生的 負擔。此外,課程受到抗戰的影響,科學 教育在中學課程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二、光復後科學課程發展(民國 37

年~民國 56 年)

民國 37 年,教育部配合行憲修訂《中 學課程標準> '此次修訂著重於實用教育, 強調課程統整與生活教育,原有物理和他 學合併為「理 f七 J '此外,理化科的課程 目標亦著重於自然界理化現象、知識與日 常應用之物理機械,以及他學製造之教學 與實驗,將學說與術語列為補充教材,而 為使此項課程標準更為完善,教育部即指 定學校從事研究(教育部, 1957) 。然因 共匪叛亂,此課程僅在畫灣實施。試行結 果發現「公民」、「國文」、「歷史」和 「地理」等四科無法與當時的基本國策與 戰亂建國目標相符合,於是再次修訂課程 標準,民國 41 年 12 月,教育部公布《修 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

'

我國百年圈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科學課程則未改變(教育部,

1952; 1984

)。 民國 44 年,教育部為減輕學生課業 負擔,減少惡性補習,頒布《減輕中小學 生課業負搶實施方案> '理他科因過於艱 澀予以刪減,時數由 4 小時改為 3 小時, 另三年級增加選修科目,分就業與升學兩 大類別(教育部, 1984) 。民國 51 年,教 育部再次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且因二 次世界大戰後,在政治社會層面,國家軍 事與工業他技術的發展倍受關注,各國對 於科學教育甚為重視,修訂著重於自然科 學方面,增加許多新教材,修訂幅度甚鉅, 特點如下(教育部,

1968 ; 1984)

(一)課程更具彈性,並為因應升學與就業 之需要,理化教學時數亦作彈性調 整。 (二)增加自然學科新的教材,注重科目問 的聯繫與配合。 (三)刪減重複教材,力求各級學校課程之 銜接。 (四)順應世界教育潮流,教材大綱均參考 世界主要國家現行之課程編列。 此階段課程修訂強調課程統整,將物 理與他學合併為「理f七 J '著重自然學科 與科目間的聯繫與配合,特別強調科學教 育的實施,參酌外國課程編製教材,使我 國科學課程符合世界教育潮流。課程目標 強調科學的應用、近代科學與工業技術成 就,以及國家生存和人類征服自然等,著 重於實用的觀念,由此可見,我國科學課 程仍存有科學救國的想法,並以反共復國 為主軸,似乎未能脫離政治因素的平擾。

(5)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4 月 ·347 期.

2-20

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實施(民

國 57 年~民國 62 年)

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教育部訂頒〈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 教育目標仍以奠定國家社會建設與經濟發 展,充實戰亂建國之力量為主。修訂特點 如下(教育部,

1968;

1984; 魏明遍 .1982):

(一)採取九年一貫的精神入科學課程內

容安排採取一貫的編排,刪除重複部 分,消除中小學之間的隔聞。 (二)內容配合現代教育潮流和國家經濟 建設需要,培養基層建設的人才。 (三)培養學生思考能力與正確的科學態 度。 (四)參考與研究英美各國新教材,作為編 輯新教材之依據。 (五)特別重視科學教育,並強調學生科學 精神與科學方法之培養與日常生活 的應用。 此外,將「理他」與「博物」合併為 「自然科學 J .一年級講授生物,二、三 年級講授物理與他學,取消「生理」及「衛 生」課程,併人「健康與教育」課程,教 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輯(教育部,

1984

)。而教育部為了解是否符合國中之 需要,遂於民國 57 學年至 60 學年從事實 驗研究,藉以作為改進之參考。研究顯示 課程有許多缺失,如科目過多、內容過繁 且艱深、教學時數過多,教材編輯缺乏聯 繫與統整(呂愛珍,

1979

;趙金祁、李田 英和楊文金,

1989

;教育部,

1972)

民國 60 年 9 月,教育部依據實驗結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7

,

2-20

,

April

,

2012

果,並配合新高中課程標準實施,組成「修 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委員會 J .隔年,公 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其目標仍延續 民國 57 年暫行課程標準之內容,僅做些微 調整,特點如下(教育部.

1972 ; 1974 ;

1984 )

(一)中小學課程編制採九年一貫之精 神,課程內容具彈性,以適應學生升 學及就業之需要。 (二)將「博物」改為「生物 J ' r 理他」 分為「物理」和「他學 J '連同「生 物」合稱「自然學科」。 (三) r 自然科學」在培養學生思考推理能 力與日常生活必備之智識,故課程除 採九年一貫編排,刪除重複部分,並 參考英、美各國新教材之精神,重視 科學精神與方法之培養,鼓勵學生運 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四)評鑑內容則包括知識、技能、行為習 債、態度、理想、情廠和興趣等。 整體而言,此階段課程修訂參考外國 課程,並針對學生個別差異設計課程,形 式上看起來是九年一貫,但內容與目標仍 強調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基層建設的 人才為主,由此可見,課程目標仍服膺於 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藉此對國家社會需 求做回應。 四、課程統整典實驗研究(民圓的

年~民國 82 年)

民國 63 年,教育部為使國民小學自 然科課程銜接,並作以後改進課程之參

(6)

考,指定師大科學教育中心辦理「國中數 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 J '檢討舊教 材及教學缺失,課程規劃採統整合科的精 神(呂愛珍,

1979

;國史館, 1990) ,並

參考美國 ISCS

(Intermediate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 的自然科學教材,初步 擬定國中自然科學課程包括:自然科學I (理他)和自然科學 II (生物和地球科 學) ,嘗試以小統整方式來編訂課程(呂 愛珍,

1986)

,此外,教育部亦成立「國 民中學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委員會J '針對 世界各國共 260 種科學課程資料進行比較 分析,依研究結果擬訂圈中階段的科學教 育目標,決定課程架構,訂定新的課程綱 要(楊榮祥,

1989)

,民國 67 年開始進行 實驗研究,並召開實驗學校分區教學研討 會。民國 70 年,教育部開始修訂課程標 準,民國 72 年 7 月公布《國民中學課程標 準> '修訂重點如下(教育部,

1983)

(一)課程設計富有彈性,擴大選修科目, 實用科目包括「實用物理」和「實用 他學 J .升學科目包括「自然科學 (甲) J 和「自然科學(乙)J '從 第二學年起可依學生性向及學習能 力還修適當科目。 (二)教學科目與時數增加,自然科學第二 學年原為 4 小時,改為 2 小時,另增 「自然科學(甲) J 4 小時;第三學 年原 4 小時,修訂為 2 小時,另增「自 然科學(甲) J 4 小時,又另列「自 然科學(乙) J 2 小時。 (三)自然科學(生物)實驗安排於各章節 校園百年圈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前,總次數減少,每章節規定有「討 論 J '舊課程則無此安排。 (四)原物理和他學每週均為 2 小時,新標 準三科合併(物理、 1c 學和地球科 學) ,每週僅有 2 小時,授課時數均 減為原時數的 113 '精簡與簡他各單 元分量與教材。 同年,教育部委託師大科學教育中 心,針對國中自然科學及數學實驗課程進 行檢討民國 73 年,完成實驗教材修訂,該 教材亦成為民國 74 年修訂課程標準之重 要參考依據。民國 74 年,部分人士認為國 民教育階段宜加強學生基本學科能力,增 加學生轉換課程的機會,道減少選修科目 與時數,以減輕地方財政負擔與學生編班 的困擾,教育部局部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 準'修訂重點為: I 自然科學」直接以「生 物」為其科目名稱,將第二學年之「實用 物理」、「實用他學」與升學預備科目「理 他」延續至第三學年實施,以適應不同學 生之興趣與需要(教育部, 1985) 。此種 課程結構,除理他以合科的方式編制,其 餘仍採獨立分科,主要仍基於教學條件與 教師背景等問題而不得不做如此的安排, 而課程亦著重於學科知識本身的結構,強 調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概念(呂愛珍,

1986 )

民國 77 年,教育部辦理教學評鑑, 檢討課程實施之情形,評鑑結果顯示,大 多數師生均肯定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 評量方式,但還修課程未能落實,學校大 多安排升學之「理他課程 J '而未開設「實

(7)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4 月 ·347 期.

2-20

用化學」和「實用物理」課程(教育部,

1985 )

整體而言 ·tO 年代的自然科學課 程,皆反映六 0 年代實驗課程所發展出之 科學教育最新理念與技術,科學教育目標 針對學生個別差異安排不同的課程(楊榮 祥, 1989) 。此外,亦希望透過課程培養 學生利用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及科學 態度與科學素養等,均符合現代課程改革 的理念,而亦針對課程實施的情形加以評 鑑,藉以修訂課程。 五、培養二十一世紀國民之課程i 標

準(民國 83 年~民國 88 年)

自民國 74 年修訂課程標準以來已近 10 年,十年來,科學突飛猛進,社會快速 變邁,且為因應民國 78 年小學課程修訂的 連貫性,貫徹九年一貫精神,以及未來延 長國民教育實施之準備(教育部, 1996) 。 民國 78 年,教育部成立「國民中學課程標 準修訂委員會 J '民國 83 年公布《國民中 學課程標準> '民國 87 學年度正式使用。 此次修訂理念像以塑造具有未來意識和環 球意識的「二十一世紀的健全國民」為最 高目標,著重於未來化、國際 f七、統整 f七、 生活他和人性他,而修訂特色與重點如下 (教育部,

1995 ; 1996)

(一)課程強調與國小「自然科」銜接,顯 現九年一貫的精神,亦同時兼顧數 學、生物、健康教育、地球科學和家 政與生活科技相關學科的相互配合。 (二)尊重個別差異,國中二、三年級皆設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7

,

2-20

,

Ap祉, 2012

「理化科 J '另為適應學生個別差 異,二、三年級男設「理他還修」科。 (三)教材設計與選擇以學生生活經驗為 中心,強調生活他實驗活動,培養學 生過程技能、興趣與態度,認識科技 發展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養成具有 科學素養的國民。 (四)強調多元評量,重視認知、情意與技 能。 (五)地球科學設於第三學年,由每週 2 節 減少 l 節,課程偏重於宏觀的地球環 境。 (六)簡他教材內容,規定各主題教材編寫 的上限與範圍,減少學生課業負擔, 並配合時事加入汙染與資訊。 八 0 年代開始,環保意識抬頭己影響 我國課程修訂與發展,課程目標著重於探 討科學發展對人類與環境的影響,希望學 生能夠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關條,促進對科 學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期能培養具科學 素養的國民,而此次課程亦修訂原「實用 物理」和「實用他學」實施不佳的現象, 作局部修正,設立「理他還修」科,藉以 兼顧個別差異。

六、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 i 民

國 89 年~迄今)

我國課程雖歷經多次修訂,但仍以分 科知識為課程架構的依據,教學強調知識 的獲得。為迎接二十一世紀與符合世界各 國教育改革的脈動,以及社會各界對於教 育改革的期詐。民國 86 年,教育部成立「國

(8)

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 J '民國 89 年,頒布《九年一實課程暫行綱要> 6 ,民 國 90 年開始實施,民國 92 年,原暫行綱 要改為《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民國 95 年,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體系的建立, 並回應各界之期許,如永續環保等議題, 同年 10 月,課程綱要進行微調,完成中小 學課程的橫向統整與縱貫聯繫,也為我國 課程改革開毆了新頁。修訂特色與重點如 下(教育部,

2008)

(一)將生物、物理、他學和地球科學等學 科取消,歸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續 域。 (二)注重生活實用性,培養學生基本能 力,強調知識必須統整在生活脈絡 中,而成為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工具。 (三)強調將性別平等、環境、資訊、家政、 人權、生濫發展、海洋等t 大議題融

人續域課程教學。

(四)科學史融人課程,使學生了解科學發 現過程,體會科學本質及探究方法和 精神。 (五)強調學校本位課程,增加彈性教學節 數。 整體而言,九年一貫課程受到美國科 學一技術一社會 (SIS) 課程的影響,內 容除包括生物、物理、他學和地球科學外, 亦納人生活相關的科學技術(魏明通,

2005)

,強調由生活議題連接到學習主題。 此外,課程亦將科學本質納入課程,關注 科學美學與科學倫理對於學習的重要性 我國百年圈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鄭湧 j里,

2005)

,並以自然與生活科技 為核心,統整各主題中不同學科的內容, 此階段又從分科形式回復到統整。而九年 一實課程雖強調課程統整,但實施上卻有 極大困難,課程綱要仍扮演著課程標準的 角色 (Chiu, 2007) 。此外,課程改革實 施以來,也面臨許多未來亟需解決的問 題,如一綱多本、師資培育制度檢討,或 是教師負擔過重等問題(王全興,2010) 。

七、小結

綜合上述討論,我國科學課程歷經多 次修訂,課程目標也從富國強兵、強調人 定勝天,轉變為人類生活和環境影響,培 養具科學素養的國民,均顯示我國科學課 程有其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之意涵,底下 表 1 為我國歷年國中科學課程目標之彙 整。此外,雖然歷年課程目標均極力降低 以知識獲得的學習目標,但我國課程仍不 免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無法將課程目標 落實於實際教學中,我國科學教育已經面 臨不得不做改變的時候。 百年來,我國科學課程架構總是在強 調統整或分他之間擺盪,課程目標由科學 家的菁英式教育轉變為培養全民科學素養 的取向,課程亦從先前配合國家政策,順 應社會需求,至九0 年代,教育全面鬆綁, 課程慢慢地擺脫政治等意識形態,而教科 書全面開放為審定制,更使我國科學課程 走向更為開放與多元的境界。

(9)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4 月 ·347 期.

2-20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7

,

2-20

,

April

,

2012

51 年

初級中學課程標 準

57 年

國民中學暫行課 程標準(物理)

57 年

國民中學暫行課 程標準(化學)

61 年

國民中學課程標 準(他學) 表 1 、我國歷年國民中學科學課程目標彙整

年份

37 年

初級中學理他課 程標準 目標 1.瞭解人類生活,國家生存與物理化學之密切關係。 2. 暸解人類征服自然之事實及世界物質文明之來源。 3. 訓練利用官能器械,觀察實驗,以期對於自然現象及事物有濃厚之 興趣,並能隨時應用於生活。 4. 養成存疑,致思,忍耐,緻密及追尋結果之研究精神。 1.指導學生研討日常生活及普通自然現象中所包含的基本理他知識, 使其充分了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 2. 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及自然環境中發現問題,並利用科學方法解決 問題,以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 3. 介紹近代理他在工業技術上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所發生的影響,以激 勵學生應用理他改進生活的願望。 4. 訓練學生利用國官及器械從事於觀察和實驗,使其了解人類生活, 國家生存及人類征服自然的事實和理他的密切關係。 1.指導學生用觀察及實驗方法,獲得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基本他學知 識,使其發生自動學習的興趣。 2.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與他學有關的問題,並用科學方法謀求 解決,以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3. 輔導學生設計簡單他學實驗及所需簡單器材,以發揮其潛在的創造 能力。 4. 介紹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人造他學物品,以引起學生改善環境征服自 然的願望。 1.藉實驗、觀察方法、培養學生對物理科學之研究興趣。 2. 歐發學生運用思考方法、自行理解各種原理,並養成正確之基本觀 念。 3.使學生了解自然界發生之現象及其演進。 4.使學生了解人類利用自然及克服自然之科學知識。 1.指導學生用觀察及實驗方法,獲得他學基本知識,進而應用於日常 生活中,使其隨時闊地發生自動學習的濃厚興趣。 2.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與他學有關的問題,並運用科學方法 謀求解決,以培養其思考能力及科學態度。 3. 輔導學生設計簡易化學實驗及所需簡單器材,以培養其製作能力, 發揮其創造能力。 4. 介紹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人造化學物品,以引起學生改善環境征服自 然的願望。 61 年 1.輔導學生瞭解科學方法,培養研習物理之技能與興趣。 國民中學課程標 2. 奠定物理學之自學基礎,針對學生性向,因材施教,以發揮其潛能。 準(物理) 3. 培養科學之態度及活用物理知識科學方法之習慣以應用於學生日常 生活及事務之處理。

(10)

技圓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72 年 1.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正確的科學態度,以適應現代的生活環境。 國民中學課程標 2. 藉觀察及實驗養成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以應用於日常事務之 準(理他及地球 處理。 科學) 3. 使學生了解理他及地球科學的重要基本概念,以善盡國民之義務。

72 年

國民中學課程標 準(選修科目﹒理

f七)

83 年

國民中學課程標 準(理他)

92 年

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自然與生活 科技續域) 1.增進學生科學知能,培養科學興趣,以養成具有科學素養的國民。 2. 使學生明瞭學習理他的目的,在認識物質和能量的世界,改善人類 的生活。 3. 輔導學生學習理他的基本知識,熟練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以 應用於日常生活,並做為繼續自然科學的基礎。 1.繼續國民小學自然課程,增進學生對物質和能量世界的瞭解,以建 立理化基本知識與概念,養成其有科學素養的國民。 2. 藉由生活化的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熟練實驗方法,養成 科學態度,以增進解決問題,適應變遁的能力。 3. 經由對日常生活現象與問題的探討,以體認自然的奧妙,認識科技 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環境影響,養成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習慣,培 育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問題,敬積極樂觀的態度。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 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 來的生活。 3. 培養愛護環境、珍情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4. 培養與人溝通衰遠、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 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 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衰 2 為我國國中科學課程改革之趨勢 彙整情形,配合邱美虹和劉俊庚 (2011

)

對於我國科學教育發展情形予以探討和比 較。以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期和穩定發展期 為例,民國 57 年,教育部訂定 12 年「長 期科學教育發展計畫 J '即針對國中課程 標準與教材、敦法與成績考查辦法等,加 以實驗研究與評量,作為繼續改進之參考 (教育部,

1984)

,而此計畫亦影響我國 科學課程修訂工作,如民國63 年即擬定國 中自然科學課程包括:自然科學I (理他) 和自然科學 II (生物和地球科學) ,嘗試 以統整的方式來編訂課程。此外,民國 68 年「教育部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正式成 立,負責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計畫與改進 中學科學課程(邱美虹和劉俊庚, 2011)

,

民國 72 年,教育部委託師大針對國民中學 自然科學及數學實驗課程進行檢討與改 進。換吉之,我國科學課程透過實驗研究 進行檢討,並以嚴謹的態度來進行課程之 修訂與教科書編輯工作,如此將使我國科 學課程更趨完善,也為我國科學教育發展 奠定穗固的基礎。

(11)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4 月, 347 期,

2-20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7

,

2-20

,

April

,

2012

民國 43 年 -56 年 ﹒教育目標關注民族精神,增加學生 科學教育萌芽期 反共抗俄的意識,並以注重生活教 育,培養健全國民為目標。 ﹒減輕學生課業負擒,減少教材份量 與時數。 表 2 、我國圈中科學課程改革的趨勢

年代階段

課程改革重點

民國初年~民國 ﹒課程受美國杜威教育思潮影響,強 42 年 調生活經驗的統整。 科學教育混沌期 ﹒科學救國的影響,課程強調與基本 國策和戰亂建國目標相符合。 民國 57- 67年 科學教育蓬勃發 展期 民國 68- 89 年 穩定發展期 民國 90-100 年 教育改革後的科 學教育與挑戰 ﹒課程內容配合現代教育潮流和國家 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基層建設的人 才。 ﹒課程受到英美等各國最新教材的影 響,強調培養科學態度與方法。 ﹒針對學生個別差異擴大選修科目範 圍,俾奠定學生學習專業技能或繼 續升學之準備。 ﹒重視學生科學興趣、科學態度與基 本知識,以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國 民。 ﹒課程以塑造具有未來意識和環球意 識為最高目標,著重於科學發展對 人類與環境的影響。 ﹒教材內容強調與生活經驗相結合。 ﹒課程改革以符合社會各界對於教育 改革的期許。 ﹒受科學一技術一社會 (STS) 課程影 響,強調生活議題的統整課程,並 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核心,統整不 同學科內容。 ﹒以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為目標,強調 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科學教育大事記 ﹒民國元年( 1911 年) :頒布 《普通教育暫行辦法> '並 公布新學制。 ﹒民國 11 年:公布新學制(王戌 新學制) ,採行 6-3-3-4學制。 .民國 18 年:頒行《中學課程 暫行標準} ﹒民國43 年 r 發展科學年」。 ﹒民國 43 年 7 月:教育部成立 「科學教育委員會」 .民國 45 年:薑灣省國民學校 教師研習會(板橋教師研習 中心)成立。 ﹒民國 46 年:前蘇聯發射史潑 尼克( Sputnik) 人造衛星。 ﹒民國 56 年 r 科學發展指導 委員會」成立。 ﹒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 務教育。 ﹒民國 57 年:教育部訂定12 年 「長期科學教育發展計畫」。 .民國65年: r 科學教育月刊」 創刊。 ﹒國 68年 9 月:教育部成立「科 學教育指導委員會」。 ﹒民國 69 年:教育部訂定「國 中科學教育中程計畫」。 ﹒民國 70 年:教育部訂定「加 強國中科學教育計畫」。 ﹒民 72 年:教育部委託師大針 對國民中學自然科學及數學 實驗課程進行檢討與改進。 .民 81 年:國民中學自然科學及 數學課程教材敦法研究計畫。 ﹒民國 91 年:第一次全國科學 教育會議。

(12)

參、我國歷年園中科學課程科目與

名稱之演變

根據各年鑑及歷年課程綱要,作者整 理出我國歷年國中科學課程科目與名稱演 變情形,如表 3 所示。從清末科學課程即 屬於教學的一部分,說明清末學制對於科 學教育的重視(曲鐵草和李娟,

2010)

隨時間演變,課程時數僅有些微的變忱。 過去課程主要為分科形式,一年級科目為 生物或博物,二、三年級則為物理和他學, 或物理與他學合併為「理f七」。整體而吉, 從民國 72 年加入地球科學科目,使我國國 中科學課程架構更顯完備。民國90 年,九 年一貫課程將過去生物、物理、他學和地 球科學等名稱取消,統稱為「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但實施結果顯示,雖然強調 課程統整,仍難有統整的形式與合科的教 學形態。 此外,我國國中科學課程亦強調需符 合個別差異,增加選修課程,從民國72 年開始,我國二年級除升學採用之理他課 程外,增加「實用物理」和「實用t 學」 等選修科目,民國74 年則將上述課程延續 至第三學年開始實施,以適應不同學生的 興趣與需求,並且各校可依其資源發展不 同的特色,均可看出我國科學課程革命性 的改變。

肆、我國園中科學課程改革之特點

與反思

綜觀我國課程改革,每次修訂皆有其 時代意涵,如民國40 至 50 年間,課程修 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訂以加強民族精神和培養科學人才為目 標。我國課程修訂不僅涉及教材內容與教 學方式的改變,還涉及師資培育、訓練等 措施的配合,以及評量方式的改變,換言

之,我國採取系統他方式進行課程改革與

修訂。回顧我國國中科學課程發展與變 革,除具備許多特點外,仍有許多反思之 處。

一、科學課程目標的轉變

綜觀我國國中科學課程的演變,民 初,我國科學課程變革著重於科目與時數 的調整,民國 37 年政府遷畫,科學課程目 標以培養科技人才,強調國家生存與物理 他學之關條,藉以達到富國強兵與建國之 目的。隨著科學發展與轉變,慢慢地了解 到科學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八 0 年代的 課程目標也轉變成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與 環境教育,以及尊重別人和團隊合作。我

國教育改革已進行多年,但最大問題仍在

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與學生深受考試之 影響,如何透過課程修訂達到「全民科學 素養」之目標,將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二、課程修訂呼應時代背景與時代

變遷

課程修訂均隱含時代背景、社會變遭 (李坤票, 2010) ,而且是國家政策的實 踐與運作(張淑芳, 1993) 。我國歷年課 程修訂均配合國家政策、社會變遷,以及 學科知識的內容加以改進,如九一八事件 興起科學救國的想法,教育部即參考各界

(13)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4 月, 347 期,

2-20

Science Education

Mon也ly

No.

347

,

2-20

,

April

,

2012

表 3 、我國歷年國民中學科學課程科目與每週節數表彙整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年份

光緒 28 年 物理 (2) 、他學 (2) 、博物 (2) 物理 (2) 、化學 (2) 、博化學 (3) 、博物 (2)註 1 物 (2) 光緒 29 年 博物 (2) 博物 (2) 博物 (2)註 2 宣統元年 博物(1) 博物(1) 理化 (2) 註 3 (文科) 宣統元年 博物 (6) 博物 (6) 理他 (8) 註 4 (實科)

民國元年

博物 (3) 博物 (3) 物理化學 (4)註 5 民國 11 年 自然科(1 6 學分) 民國 18 年 自然科(1 5 學分) 民國 21 年 植物 (2) 、動物 (2) 他學(上)(4) 、化學物理(上 )(4 )、物理 (下 )(3) (下 )(3) 民國 25 年 植物 (2) 、動物 (2) 物理 (3) 化學 (3) 民國 29 年 博物 (4) 化學 (3) 物理 (3) 民國 37 年 博物 (3) 理他 (4) 理他 (4) 民國 41 年 博物 (3) 理他 (4) 理 1c(4) 民國 44 年 博物 (3) 理他 (3) 理化 (3) 民國 51 年 博物 (3) 理他(3 ~4) 理化 (3~4) 民國 57 年 自然科學(生物 )(3) 自然科學 (1七學 )(2) 自然科學({七學 )(2) 自然科學(物理 )(2) 自然科學(物理 )(2) 民國 61 年 自然科學(生物 )(3) 自然科學 (1七學 )(2) 自然科學 (1C 學 )(2) 自然科學(物理 )(2) 自然科學(物理 )(2) 民國 72 年 自然科學(生物 )(3) 自然科學(理化)(甲 )(4) 自然科學(理化)(甲 )(4) 自然科學(地球科 學)(乙 )(2) 民國 74 年 生物 (3) 理他 (4) 理 1c(4)或「實用物理」 (2) 和「實用化學 J

(2)

合併 地球科學(2) 民國 83 年註6 生物 (3) 理他 (4) 理 1c(2)+(2)(選修) 理 1c 選修(1-2) 地球科學(1) 民國 90 年 自然與生活科技(15%) 自然與生活科技(15%) 自然與生活科技(15%) (生物和生活科技) (理他和生活科技) (理 t 和生活科技) 民國 97 年 自然與生活科技(15%) 自然與生活科技(15%) 自然與生活科技(15%) (生物和生活科技) (理 t 和生活科技) (理他和生活科技) 註 1 :第四學年:化學(3)和博物 (2) 。 註 2: 第四學年:博物(2)和理化 (4) ;第五學年:理化(4) 。 吉主 3 :第四學年:理化(2) ;第五學年:理化(2) 。 誰 4: 第四學年:理化(8) ;第五學年:理化(8) 。 吉主 5 :第四學年:理化(4) 。 註 6: 時間由每節 50 分鐘改為 45 分鐘。

(14)

對課程標準意見研究修訂,增加科學課程 的教學時數,民國 29 年,教育部為適應戰 時需要修正課程標準,或是民國 57 年,為 奠定國家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充實戰亂 建國之力量,教育部訂頒《國民中學暫行 課程標準) ,課程仍未脫離國家與社會情 境脈絡。此外,我國課程亦隨著教育思潮 與研究的革新,課程目標不斷的修訂,更 奠定我國科學課程發展的基礎。

三、課程實驗與科學教育研究影響

課程修訂與落實 從歷年課程修訂來看,我國課程實驗 研究計畫與科學教育研究也影響課程修訂 之工作,從民國 37 年教育部指定學校從事 課程綱要實施的研究,民國 63 年教育部辦 理「國中數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 J ' 以及八 0 年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和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研究結果融入課程發 展中。換言之,我國均以嚴謹的態度來面 對科學課程發展與變革,而且科學教育研 究對於課程發展與影響亦已逐漸浮現,但 仍缺乏對國內特定年齡有系統化的資料庫 提供學生的認知發展基礎,所以評量結果 無法反映學生的能力,亦難有立竿見影效 果。教育單位除針對課程實施辦理實驗研 究外,宜試圖將科學教育研究結果落實, 減少研究成果與教學實務間之落差,讓更 多教師與教科書編寫者了解科學教育研究 成果,並辦理各種工作坊將成果落實於課 程上,如此將使課程更為完備,增進教師 的教學能力,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我國百年圈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四、課程參考世界各國課程加以比

較與研究

為使我國課程能適應世界教育潮 流,修訂過程均參考各國課程概念結構和 教育目標加以研究,提供課程修訂之參考 資料。如民國 57 年即參考與研究英美各國 新教材,作為編輯新教材之依據;民國 63 年, r 國民中學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委員會」 針對世界各國科學課程資料進行分析,擬 訂科學教育目標與架構,訂定新的科學課 程綱要。換言之,我國科學課程透過參考 世界各國課程,除可增添新的科學知識與 內容外,亦使課程符合世界教育潮流。 五、課程經過實驗研究、試教和檢 討等歷程 回顧文獻,我國課程修訂經過長時間的 實驗研究、試敦和檢討後,再行公布實施, 如課程發展之「板橋模式」 7 ,即透過「設 計實驗課程綱要」、「編製實驗教材」、「試 教」和「完成實驗課程」等步驟,而讓課程 更為完善(陳琮仁,

2004)

,或是如民國 77 年,教育部辦理教學評鑑'藉以檢討課 「程實施之情形。換吉之,我國歷年課程發展 均有其嚴謹性。但九年一貫課程為符合多元 化教育,教科書大幅開放,新課程未能經歷 上述之程序,即匆促上路,試問如何提供教 師與學生良好的課程與教材?此外,亦未針 對課程實施評鑑,如何了解課程實施的情 形,而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與各項能力指 標之間如何區分等議題,皆是需要透過課程 實施與檢討等研究再予確定。

(15)

科學教育月刊 2012

'

4 月, 347 期,

2-20

六、課程在統整與分料之間擺盪

我國科學課程從文實不分科,再分他 為物理、他學、生物等課程,有許多分合

過程 g ,至九年一貫又再結合為「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如鐘擺般來回擺盪, 其其體展現於統整合科教學或分科教學 上,究竟是依大概念的教學模式,或是依 學科單元知識進行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 習?雖然九年一貫新課程強調統整,但因 科學教師無法配合等因素,使課程空有統 整之名,而無統整之實,究竟課程採取分 科或統整,師資培育制度是否能配合,亦 是課程改革時需同時面對的問題。 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已是近年來受到 重視的議題,課程標準或綱要均提及科學 方法等能力的培養,但我國重視升學主義 使其教學過程中受到忽略,導致我國學生 於國際性評比表現不佳,或是不喜歡科學 (林煥祥, 2008) 。雖然國科會近年來致 力於改善我國大眾科學教育(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

2008)

,提升全民科學教育 水準(教育部,

2003)

.但如何提升全民 和學生科學素養仍是我國科學教育未來努 力的方向之一。

伍、我國圈中科學課程發展未來展

科學教育的成敗關條國民科學素 養,以及國家發展所需科學技術人才的培 養與提升。八0 年代之後,科學與科技發 展所引發的汙染性問題,更使人類了解人 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人們對科學價

Science Education Monthly No. 347

,

2-20

,

April

,

2012

值觀也產生轉變,當然這些問題與價值觀 的改變亦反映至課程發展與目標。現今教 學已不再是重視學生記誦知識內容,學生 宜擁有積極的價值觀與態度,批判性思考 與創造能力,並學習如何建立人與人關條 和尊重他人等,而此改革方向已得到世界 各國的高度評價和認同,換吉之,提升全 民科學素養已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與 趨勢。 為了解我國科學課程改革首重回顧 過去的發展情形,檢視課程施行問題,方 能規劃與展望未來更好的課程。根據文獻 回顧,本文作者對於我國科學課程改革有 幾點建議:

一、課程實施宜有充分準備

課程實施強調循序與連貫,近來我國 科學課程改革步調似乎過於燥進,如九年 一貫課程從民國 89 年頒布暫行綱要,隔年 即開始實施,時間過於倉卒。從歷史經驗 來看,課程修訂與實施宜以更為穩定的步 伐來改進,課程修訂若過於頻繁,教科書 將重編,對於學生學習亦將產生困難。此 外,課程實施需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課程 綱要經修訂完成,不宜立即公布與實施, 宜有 2-4 年的準備與試教時間,以求更為 周詳。 二、課程應具體落實於生活情境中 課程綱要應能展現科學教育的目 標,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eD) 的國 際科學素養計畫 (PISA) 測驗中,強調科

(16)

學知識如何運用於實際生活中,九年一貫 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教 育部,

2003)

,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教 師如何讓學生所學的科學概念落實於生活 情境,歐發學習興趣,除課程綱要具體列 出外,宜明確說明如何落實於教學,使教 師能更有效地掌握課程綱要內容,並由學 生關切的問題做切人,以學生為學習活動 的主體,讓學生能運用生活上的題材來學 習科學。 三、建立我國科學課程評鑑指標 課程評鑑是課程發展與實施的過程 中,有效推行課程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 課程實施後,應同時規劃課程評鑑與檢測 學生基本能力指標,如民國57 學年至 60 學年教育部針對課程從事實驗研究,或民 國 77 年辦理教學評鑑,檢討課程實施之情 形,但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希望能培 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那如何達成全民科學 素養,以及各階段學生應具備哪些知識與 技能等議題,皆有待研究結果來確定。此 外,學生學習銜接的問題,實施過程所衍 生的問題,如何發展適性的評量檢測工具 等,均是新課程實施需要同時面對的問 題。因此,本文認為宜建立課程評鑑指標, 針對課程目標進行長期追蹤與檢討課程實 施的情形,如此教育單位才能了解新課程 的適切性與優劣,並提供下次課程修訂時 之參考。

四、落實科學教師終身學習理念

我國百年圈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 科學教師須真情終身學習的理念,面 對新世紀課程改革,教師需具備改變的觀 點與能力,教育單位宜把握課程改革的契 機,加強科學教師在職進修,建立教師專 業成長的制度,使其具惜課程與教材設計 的能力,方能隨時配合與適應新課程的實 施。此外,師資培育的內涵亦需改變,藉 以符合未來教學之準備。我國歷年課程改 革或科學教育計劃中,均提及科學師資培 育與在職訓練,教育單位亦朝提升教師素 質的方向努力,顯示我國對於師資培育之 重視。 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回 顧過去,甚多問題早已浮現,然而我們面 對這些問題仍舊是束手無策,我們如何從 課程發展的歷史脈絡去省思我國科學教育 的問題?本文著重於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 程發展與變革進行探討,未來亦將針對國 小科學課程做探討,藉以提供我國中小學 課程發展更為完整的面貌。這些結果除了 解百年來我國科學教育發展的脈絡外,更 壁畫我國未來科學教育發展之方向。過去 對於科學課程發展與變革缺乏全面性的探 討,時值建國百年,展望我國科學課程之 未來走向,不僅深具意義,更透過文獻回 顧檢視課程發展之歷程。 附註 註1.宣統元年,中學仿德國制度,分文實 兩科,實科主修為外國語、算學、博 物和理他等(教育部,

1948 ; 1996 ;

蔡鐵權和陳麗草,

20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網站主頁 &gt; 課程發展 &gt; 學習領域 &gt; 藝術教育 &gt; 教學資源 &gt;視覺藝術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主頁 &gt;課程發展 &gt;學習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