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科學電視節目

Download (0)

Full text

(1)

110 各位小小科學家們,玩過多多陀螺後您 是否有很多美好的體會呢?動動腦、動動 手,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可以拿來作陀 螺呢?您還看過那些特別的陀螺呢? 別忘了把這些對科學的感動和創意發 明跟家人和同學們分享哦!

創意科學電視節目

謝迺岳

台東大學 台灣現在每週播出的電視節目中,科學 性 質 的 不 多 ; 其 中 一 半 是 國 外 輸 入 的 如 Discovery、國家地理雜誌、與動物星球等; 另外的則是由公營電視台製播的為主,如流 言追追追(公共電視台)、科學小原子(原住 民族電視台)、遊客家搞科學(客家電視台), 也有民營電視台製播的節目如 TV 課輔班 (世界衛星電視台);而後三者都是由筆者規 劃並主持。 「科學小原子」節目每週播出一集,每 集30 分鐘。每集節目中,拜訪一位台灣原住 民達人(註一),請他介紹一種傳統器物的使 用與製造方法;然後到隣近小學作實況教 學,介紹傳統器物的科學原理,並設計有趣 的實驗讓學生動手做。已製播40 集節目中, 包括墾獵、祭祀與童玩等生活主題,如弓箭、 陷阱、揹架、編竹蛙、風笛、口簧琴等,在 科學教育上相當於數千年前的低度生活科 技。 「遊客家搞科學」節目以客語發音為主 (註二),節目形態與科學小原子類似,但是 實況教學的對象為國中生(註三),所以電腦 動畫與科學原理的講解程度較深,實驗活動 設計的難度也較高。已製播的30 集中,包括 食衣住行育樂等各個生活層面,例如:釀酒、 藍染、泥磚、水圳、陀螺、桿秤等,在科學 教育上相當於數百前的中度生活科技。 「TV 課輔班」每週播出五集,為一小 時的節目,其中包括15 分鐘的趣味科學活動 單元。目前規劃製作的格式為月主題,即每 月20 個單元都是同一性質,如童玩、小玩具 大科學、夢想起飛、花、海邊、蔬果等,實 況教學的對象為小學中年級(三、四年級)。 這些節目的素材大多與文化有關、形式 都輕鬆有趣、強調動手實做、材料與工具都 容易取得且成本低廉、並儘量使用環保資 源、而且九成以上是創新的活動。例如,用 養樂多空罐可以做成陀螺、滑輪、轉經輪、 風力船、線軸車、大聲公、陶笛等,可以連 結到文化、環保、創意、地理、物理、音樂 等主題。 「科學小原子」與「遊客家搞科學」兩 個節目開播到現在屆滿一年,雙雙得到「優 良兒童電視節目」五顆星的最高榮譽(註 四);並獲得今年全年 52 集經費補助(註 五)。前者未來可能以英語配音,與世界各國

活動報導

(2)

111 交流或交換節目;後者已選印一集製成光碟 片,將贈送給全台灣各級學校教師,作為鄉 土教材與科普教材推廣之用。 除了電視,觀眾可以在網路上直接收看 當週的節目;或上 U-tube 網站搜尋。對科學 節目有興趣的人,還可以上電視台的網頁, 看節目介紹與劇照。如同網路無國界,我們 認為科學與教育也無國界,而且創新的事物 應屬於全人類共有共享;透過電視,我們可 以將老祖宗的智慧保存下來,並藉網路傳送 給全世界,希望各國各族都能分享所有資源 與資訊,相互欣賞、共存共榮。 註一:台灣原住民,大陸統稱為高山族,在 台灣分為 14 族,共 44 萬人。「達人」一詞 源自日語,現在是台灣的通用語,意指專家 或師傅。 註二:台灣人的組成可分為閩南(70%)、客 家(13%)、外省(13%,1949 年以後入台的 人)、原住民(2%)、新移民(2%,大多為 外籍新娘)。閩南族群的方言為河洛語、客家 族群的方言稱為客語,都源自於大陸。在客 語中,「搞科學」就是「玩科學」。 註三:台灣的國民教育為九年,國中一年級 至三年級即為初中生,有些縣市稱為七年級 至九年級學生。 註四: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評鑑當年 自製節目,從六十餘件作品中評選前六名頒 發五顆星獎。 註五:由國家科學委員會評選,去年總共通 過三年,我們佔其中兩件。 照片一:台灣原住民科學例—太魯閣族的刀下有人髮

(3)

112

照片二:科學小原子第四集—阿美族的竹炮使用電土作火藥

照片三:遊客家搞科學第 30 集—土礱(磨榖器)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