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國際中小學中學部
101 學年度科學週實施計畫
一、依據:依據101 學年度行事曆與自然科教學研究會決議辦理。 二、目的: (一)為推廣科普教育與培養學生數理學習興趣,並激發學生自由、活潑與創造思考。 (二)增進自然科教學研究風氣,促進組織學習。 三、承辦單位:教務處與自然科教學研究會。 四、活動日期:101 年 10 月 15 日至 10 月 19 日 五、參加人員: (一)遠哲科學趣味競賽:高中部一~二年級,每班至少 2 組;高三自由參加。 (二)有趣科學實驗競賽:國中部一~二年級,每項競賽每班至少 2 組;國三自由參加。 (三)菁英科學講座:國、高三部分同學 六、活動時間: (一)國中部:星期三 15:30~17:25。 (二)高中部:星期三 13:00~17:00。 (三)菁英獎座:星期三 15:30~17:25。 七、活動內容: (一)高中部如附件一。 (二)國中部如附件二。 八、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 月 30 日。 九、報名方式:依不同的活動內容採不同的報名方式。 十、報名地點:將報名表於規定時間內繳交至設備組,逾期視同放棄。 十一、活動地點:體育館、後操場、C 棟 4F 實驗室。 十二、獎勵: (一)高中部:每個單項取前二名,團體組取前六名,頒發獎狀以茲鼓勵。 (二)國中部:每個單項取前三名,團體組取前三名(以全班之成績總和),頒發獎狀以 茲鼓勵。 附件一(高中部) 一、依據:2012 年第 18 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活動辦法。 二、目的:鼓勵青少年動手做,激發青少年的創意,培養青少年合作解決問題的精神, 提供青少年趣味生動科玩的機會。三、對象:高中部一至三年級學生,每隊4 人(不可跨班組隊)。高一、高二每班至少派出 2~3 隊;高三自由報名參加。 四、競賽項目:蟠龍飛柱、龍珠飛舞、乘龍翔飛、三龍戲珠等四項,因東區比賽僅採用 四項(黑體部分),故校內比賽同東區項目辦理。 五、競賽方式:依第18 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辦法辦理。 六、評分標準:依第18 屆遠哲科學趣味競賽之六等第計分法。 七.評分老師:敦請自然科楊明錦、林秋明、胡健仲、林嘉添、林志昌等教師擔任活動評 審。 八、報名日期:即日起至9/29 止。 九、報名地點:C 棟 1 樓設備組辦公室 黃建進組長。 十、時間:2012.10.17(三)下午(13:25~17:00)。 十一、競賽地點:體育館。 十二、由校內初賽總成績第一、二、三名隊伍代表學校參加遠哲科學趣味競賽東區競賽。 十三、獎懲:指導老師及得獎學生依據學校獎懲辦法予以獎勵;報名後無故未出賽者 依據學校獎懲辦法予以處分。 十四、報名表:
隊
名
指導
老師
組
長
組
員
組
員
組
員
備註
□ 領取競賽項目說明書 □ 申請借用活動說明 VCD 借用日期 歸還日期 □ 領取競賽項目說明書□ 申請借用活動說明 VCD 借用日期 歸還日期 □ 領取競賽項目說明書 □ 申請借用活動說明 VCD 借用日期 歸還日期 □ 領取競賽項目說明書 □ 申請借用活動說明 VCD 借用日期 歸還日期 □ 領取競賽項目說明書 □ 申請借用活動說明 VCD 借用日期 歸還日期 □ 領取競賽項目說明書 □ 申請借用活動說明 VCD 借用日期 歸還日期
繳交報名日期: 導師: (簽名)
附件二(國中部)天降神兵
一、目的: 發揮創意,設計出小型的降落傘,研究出可飛行最久,及降落最準的設計。 二、原理: 利用空氣的浮力原理,支撐傘面讓降落傘慢慢降落。 三、設計構想: 1.盡量減少降落傘傘面的重量。 2.加強傘面的強韌度。 3.確保傘面張開。4.重物綁法的穩定度。 5.重物放置多重,能獲得最高分數。 四、設計材料: 1.小型垃圾袋一個。 2.棉繩 4 條。 3.膠帶一捲。 4.紙杯一個。 5.美工刀或剪刀一把。 6.廢棄 3 號電池 3~5 顆。 五、製作過程:(請事先製作並測試,第七節課是比賽時間) 1.先裁好需要的傘面大小,在四個角和每個邊線的中點各鑽一個洞。 2.將棉線穿過各個點,再把每一條棉線綁在一起。 3.用膠帶把降落傘的邊邊固定住。 4.將棉線和紙杯重物固定再一起。 六、競賽規則 1.每一組製作一具降落傘,比賽時從四樓的高度以自由落體方式落下, 每組可以降落三次,取最高分作為成績。 2.成績計算方式: ①計算落地時間,兩秒以內得 1 分,2~3 秒得 2 分,3~4 秒得 4 分,4~5 秒得6 分,5~6 秒得 8 分,6 秒以上得 10 分。 ②計算降落準確性,三次降落,每能降落進入目標區一次,成績加 5 分。
懸崖勒馬
一、目的: 製作可以自動煞車的紙馬。 二、原理: (1)紙馬的腳(曬衣夾)與桌面有摩擦力。 (2)紙馬靠近桌緣的過程,往前的力逐漸變小。 三、設計構想: 1.紙馬的腳(曬衣夾)與桌面有摩擦力,提供阻力,讓紙馬的往前的速度變小。 2.調整紙杯內的電池數讓紙馬在接近桌緣時停下來。 3.比賽以距離桌緣最近者、行進時間最長者為獲勝。四、設計材料: 1.紙盒 2.曬衣夾 3.棉線 4.紙杯 5.美工刀或剪刀一把 6.塑膠吸管 7.廢棄 3 號電池 3~5 顆 五、製作過程:(請事先製作並測試,第七節課是比賽時間) 1.取一紙盒(例如面紙盒),拿掉底部的紙面,使成為一中空的紙盒,當為馬的身 體。並取四個曬衣夾夾在紙盒底部,當為馬的四隻腳。 2.在紙盒上方鑽一小洞,穿過一棉線,並綁上一小段吸管(避免棉線由紙盒脫 落)。棉線另一端綁在紙杯上,紙杯可用來裝入螺帽(或鐵釘)等重物。注意: 棉線的長度必須小於桌子的高度。 3.製作完成後,放置於桌面上,紙杯下垂於桌緣。注意桌子的桌面必須略為凸出, 以避免下垂的紙杯與垂直的桌緣摩擦或接觸。 4.最後,抓住紙馬,然後在紙杯中一個一個的放入電池,以使紙馬在鬆手後可以 因為紙杯與電池往下拉的重量而開始往前運動。注意:放入紙杯的電池不能太 多(太重),否則紙馬會持續往前衝出桌子,而掉落地面。 六、競賽規則 1.每一組製作一隻紙馬,比賽時從距桌緣 30 公分的位置釋放紙杯,使紙馬前進, 每組可以操作三次,取最高分作為成績。 2.成績計算方式: ①計算與桌緣之距離,12~10 公分以得 1 分,10~8 公分得 2 分,8~6 公分得 3 分,6~4 公分得 5 分,4~2 公分得 8 分,2 公分以內得 10 分。 ②計算行進時間,10 秒以內得 1 分,11~15 秒得 2 分,16~20 秒得 4 分,21 秒以上得6 分。
上爬追猴
一、目的: 用生活周邊的器材,製作兩隻紙猴子在米達尺上追跑的作品,以體驗摩擦力與慣性 等物理現象。 二、原理: 輕輕夾在米達尺上的紙猴,因紙條與米達尺間的摩擦力會停留在尺上。若用手握住 尺子的上端,在尺子的頂端捶打,則在捶打的瞬間因尺子向下滑落一小段,而紙猴因 慣性會幾乎停在原位,形成宛如紙猴向上爬行的樣子。 三、設計材料: 學校準備:1.米達尺(40cm,塑膠製)3 支。 2.摺疊紙巾(約 22X20cm)6 張。 3.馬尾夾(19mm)6 個。 4.木槌 3 支。 5.紙猴 3 組(每組 2 隻成對)。 6.計時馬錶 1 個。 自備: 1.剪刀。 2.雙面膠帶。 3.膠帶。 4.簽字筆(2 支,不同顏色)。 四、製作過程:(請事先製作並測試,第七節課是比賽時間) 1.在紙板上,如圖 1 繪製兩隻猴子,並彩繪後剪下。 2.將摺疊紙巾摺成約 2 公分寬的長條,並將其圍繞在米達尺上後,用長尾來將其 夾在米達尺上。在位在米達尺中央位置的紙條上,用雙面膠帶貼牢紙猴,如圖 2。 3.調整兩隻紙猴在米達尺上的位置,要上位猴的足底與下位猴的手頂至少相隔 6 公分。 五、競賽規則 1.製作好的上爬追猴作品中的兩隻紙猴,要分別塗不同的顏色,以利評審判定。 2.在米達尺上安置下位紙猴的手頂在 4 公分處,上位紙猴的腳末端在 10 公分處, 然後一手抓住米達尺的上端,另一手拿木槌等候比賽。 3.「開始」的口令一出,隊員三人要同時各自操作自己的作品,用木槌捶打米達尺 的頂端,一直捶打到下位猴的手頂超過上位猴的腳下端為止。打的次數,愈少 愈佳。 4.在米達尺的上位猴至少要上爬 6cm(腳下端要超過 16 公分處),但至多不得上爬 超過米達尺的30 公分處(均以足底為準),而紙猴以及其附屬的任一部分均不 得碰觸手的任何部分,並且捶打的次數至少要三次以上(含三次)才算追猴成功, 始得成績。此項限制旬在避免用力過大導致意外。 5.比賽的時間每隊 90 秒,每人同時操作但各別評判,而操作次數不限,最後每 人要提出三次較佳的成績,以其三次的次數和作為個人成績。 6.操作時,若時限 90 秒到而尚未追到時,視為未能成功,不得繼續捶打。 7.若没追到,每次均以 15 次計績,因此一位隊員,連一次也没追到,其成績為 45 次。 8.隊員三人的個人成績之和為該隊的成績。 9.本項競賽的評分,以一位評審針對一位隊員為原則。 10.追猴成功時,上位猴的足底在米達尺的 16 公分與 17 公分之間(可觸線但不能 過線)時,其成績可減少兩次,而未超出 18 公分時,其成績可減少一次。 六、成績計算方式: 各隊的成績依捶打次數的少至多排序後,按表1 的六等第計分準計分,得 X 分 。 X 愈小者,名次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