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2006 年 6 月 頁 135~149.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 —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莊鴻美*. 摘. 要. 翻譯難,文學翻譯更難。 俄語是極富表達力的語言,俄國作家構思文本內容時,無不極力在語言表達 方面尋求突破的手法,以達到與眾不同的美學效果。正因為如此,很多活潑生動、 饒富趣味的語言形象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因為原文與譯文的語言差異,以及兩國 的社會文化傳統的不同,導致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不斷透過文本與原作者 對話,推敲原作者的創作意圖,希望能等值、等效地譯出原文,讓譯文讀者能和 原文讀者享有相同的閱讀效果與樂趣。 有鑑於此,本文將推敲、分析並探索俄國作家舒克遜作品中的人物名稱、小 說篇名、文字遊戲和一些獨特的地方詞彙等翻譯難點以及譯者的因應之道。. 關鍵詞:文本內容、美學效果、作者意圖、等值等效、舒克遜. *. 國立政治大學俄國語文學系 教授.

(2) 136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A Dialogue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Original Author—Discussions of Some Difficult Points in Translating Shukshin’s Works Chuang, Houng-Meei*. Abstract Russian language is rich in expression. Consequently, Russian authors try their best to advance their techniques in language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reach the aesthetic effect. However, due to language and social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original Russian author, many lively and interesting language meanings are miss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at the translator can do is to judge the original author’s intention through persistently inquiring his/her work(s) and, hopefully, to make translations as truthful as possible. It i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at readers of translated works can enjoy as much fun as their Russian counterparts.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problems relating to characters’ names, chapters’ appellations, words’ games and some unique local vocabularies within Russian author Shukshin’s works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ranslators.. Keywords: language expressions, aesthetic effect, original author’s inten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Shukshin.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Russian, National Chenghi University.

(3)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37.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 —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莊鴻美. 翻譯難,文學翻譯更難。 翻譯是要以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譯語正確無誤的重現原語的信息內容,而 文學翻譯則不僅要達到這個目的,而且還要確實重現原作的美學內容。 俄語是極富表達力的語言,俄國作家構思文本內容時,無不極力在語言表 達方面尋求突破的手法,以達到與眾不同的美學效果。正因為如此,很多活潑 生動、饒富趣味的語言形象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因為原文與譯文的語言差異, 以及兩國社會文化傳統的不同,導致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不斷透過文本 與原作者對話,推敲原作者的創作意圖,希望能等值、等效地譯出原文,讓譯 文讀者能和原文讀者享有相同的閱讀效果與樂趣。 二十世紀五○年代,俄國翻譯理論家費多洛夫在《翻譯理論概論》一書中 提到「等值翻譯」(полноценный перевод)的概念。所謂的等值翻譯,就是嚴 復所謂的「信、達、雅」中的「信」 。學者認為「等值」這一詞彙包含兩個概念: 「一是譯文與原文的含義相符,也就是傳譯方面的等值;二是譯者所選用的語 言材料的作用與原文相符,也就是語言和文體的等值。」1而等值的翻譯,就是 「通過複製原文形式的特點,或製造在作用上與這些特點相符的東西,來表達 原文所特有的內容與形式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說,要運用這樣一些語言材料, 這些材料雖然在形式上常和原文各要素不相符合,但卻與譯文語言的規範相 符,並且能在整體中起同樣的表現作用。」2 美國知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對翻譯這一活動做了如 下的定義: 「所謂翻譯,就是指從語義到文體用譯文語言中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再出原文傳出的信息。」3他 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這個重要論. 1 2 3. 喬曾銳。 《譯論──翻譯經驗與翻譯藝術的評論和探討》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2000。頁 330。 轉引自:喬曾銳(2000:331)。 轉引自:喬曾銳(2000:333)。.

(4) 138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點。根據學者的解釋,功能對等是「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不 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對應。」4換句話說,翻譯的目的不在追求達到語言的對等, 而在追求語言功能和讀者心理反應的對等,而「考慮讀者的心理反應,就不可 能只看文字,還要看文字產生的環境,要看讀者生存的環境,這樣,文化、社 會、心理等等因素一下子都被包括進來。」5 大陸學者胡敏文認為,讀者/譯者都有各自先有和先在的知識結構,也就 是海德格所說的「前結構」或「前理解」 ,或者迦達默爾所謂的「偏見」 : 「我們 一來到這個世界,就被既定的歷史、文化、語言所浸染,根本無法自由選擇或 擺脫歷史文化通過語言對自身的預先佔有。」6他根據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把翻 譯活動理解為「譯者和作者通過原文文本進行的對話」 ,再根據詮釋學的「視域 融合」概念,把翻譯文本看作是作者視域和譯者視域的融合, 「既不是作者的獨 白話語,也不是譯者的獨白話語;而是原語語言文化與譯入語語言文化的對話 交流、碰撞、協調和兼容,是兼有兩種語言文化特色的雜合的譯文。」7 奈達還用「同構體」(isomorphism)的概念進一步解釋語言符號和特定環 境的關係。這一概念不但能用以解釋語言的文化因素,也可解釋語言的其他方 面。所以譯者在轉換符碼的過程中,有權斟酌本國語言的實際狀況,考慮改變 原文的形象或語義、句法結構,以達到和原文相同的效果。8以俄語的俗諺 Одним выстрелом двух зайцев убили 就字面意義看來,可以直譯為「一槍斃雙兔」 ,這 裡的雙兔正好同等於中文裡的「二鳥」 ,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把俄文俗諺改 為本國人能夠理解的「一石二鳥」 ,譯文讀者方能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理解效 果。這就是奈達所謂的功能對等、自然的概念。自然就是指除語言外,還需注 意讀者對思想、文化、習慣等層面的接受度。這些層面都是文學作品的翻譯者 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著力推敲之處。 以下本文將以這些理論為經緯,推敲、分析並探討俄國作家舒克遜作品中 的人物名稱、小說篇名、文字遊戲和一些獨特的地方詞彙等翻譯難點以及譯者 的因應之道。 4. 葉子南。《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台北:書林,2000。頁 167。 葉子南 (2000:169)。 6 胡敏文。〈從解釋學、對話理論和權力話語談文學譯文的雜合〉。《外國語》156(2005 年 3 月):77。 7 胡敏文 (2005:78)。 8 參考:葉子南 (2000:177)。 5.

(5)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39. 舒克遜出生在西伯利亞,是二十世紀六○年代俄國鄉村文學的代表作家之 一。他在表現人物形象時,除採用俄國幽默文學「會說話的姓氏/名字」 (говорящая фамилия / говорящее имя)這一傳統外,更大量使用地方方言以 及民間的俗、諺語,以表達俄國村民的純樸性格與單純思想。筆者在閱讀舒克 遜的原作時,常為他的文字遊戲所展現出來的況味所傾倒而拍案叫絕,然而到 底該如何原汁原味地翻譯出這些文字況味,卻讓筆者一路戰戰兢兢:因為所面 臨的難點不只是俄語和中文的語言差異,還有中俄兩國迥異的社會文化傳統, 西伯利亞地方的風土民情和充滿地方色彩的語言。 學者金隄認為「真正的翻譯應該充份體現作者的意圖。」9因此,在翻譯舒 克遜的俄語作品時,筆者首先面對的是作品人物的姓氏、名字、綽號的翻譯問 題。俄國文學的傳統手法─「會說話的姓氏」多數源自俄語中的動物、植物名 詞,當作家給予人物這樣的姓氏時,通常出自製造喜劇、反諷等文字遊戲的效 果和表達對人物評價的動機。所以在翻譯時,為了讓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得到 相同的閱讀效果與樂趣,同時又要充份體現作家的意圖,究竟要採取何種策略, 著實讓筆者傷透腦筋。 翻譯俄國「會說話的姓氏」時,譯者通常有兩種對應策略:第一種為音譯, 此種譯法可以保留俄國姓氏的語音特點,但卻失去了作者的言外之意;第二種 方式為意譯,這種譯法可以直接傳達作者對人物的態度,或人物的性格特點, 但俄國人的姓名是由姓氏、名字與父名三個部份構成,如果將意譯的姓氏強加 於人物的全名,反而適得其反,無法滿足原文的文體要求與作家的書寫策略。 兩者皆有其優缺點,因此筆者認為音譯加上注解是面對「會說話的姓氏」時的 最佳策略,因為如不透過譯者的注釋,譯文讀者就很難領會隱藏在這些人名之 下的言下及言外意義。 舒克遜的短篇小說《考倒了》(«Срезал» )的兩位主角─副博士茹拉夫廖 夫和鋸木場工人卡普斯金的姓氏─就是典型的一例。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ев) 是源自「鶴」(журавль)的鳥姓,而卡普斯金(Капустин)則源自「高麗菜」 (капуста)的菜姓。 鳥在天上飛,象徵副博士離鄉求學,功成名就在他鄉;而菜長在土地裡,. 9. 金隄。 《等效翻譯探索》 。台北:書林,1998。頁 16。.

(6) 140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意謂鋸木場工人只能從鄰村遷移到副博士的家鄉(一個叫諾維亞10的「新」鄉) , 等待返鄉省親名人的到來,和他們交談,抓住對方的語病或用一些荒謬的問題 考倒他們以博得村民的驚嘆為榮。高麗菜這個菜姓還隱含「腦袋裡一團漿糊」 之意,源自俄文的俗諺 Не голова, а кочан капусты。而另一個詞組 рубить кого-что в капусту 指「把某人/某物砍成碎片」 。小說文本中,腦裡一團漿糊 的 鋸 木 場 工 人 高 麗 菜 先 生 “ коршуном……взмыл ввысь ……и оттуда, с высокой выси, ударил по кондидату"11──像鳶鳥般……飛向高處……再俯衝 攻擊有學問的副博士鶴先生,用言詞把他砍殺得不知所措,讓他在同鄉舊友面 前出盡洋相。而俄文“журавль в небе"字面意義為鶴在天空飛,轉義為遙不可 及的夢想,舒克遜卻拿它做為功成名就的副博士的姓氏。這種命名的錯置以及 所延伸出來的含義,只有原文讀者能心領神會,會心一笑;譯文讀者恐怕只能 借助文外的詮釋得些況味。作為搭橋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對這種屬於言 外之義的命名及文字遊戲的寫作策略,只有先將其音譯,然後以注釋或導讀的 方式,來闡明其中的奧妙,讓譯文讀者也能領略其中的意涵。 學者許淵沖曾提到: 「譯者一也,譯者依也,譯者異也,譯者藝也。翻譯就 是在『一』和『異』之間求『依』的『藝』術。」12譯者需依據原文,並尋求 功能對等的詞語,方能強化譯文文本中的藝術性,讓讀者在閱讀譯文時不僅知 之,而更樂之,享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文字樂趣。學者金隄也認為:「譯者必 須……依靠譯入語語感,創造出對他們(讀者)產生同樣效果的譯文。」13但 在翻譯「會說話的姓氏」時,礙於原文和譯文在語音及語義上所造成的美學效 果的不同,筆者常有譯文效果大打折扣,且希望讀者都去學習俄文之嘆。 除「會說話的姓氏」外,舒克遜也常用文學典故為人物命名,如中篇小說 《雞叫三遍之前》(«До третьих петухов»)中的主角就是大家熟知的俄國民間 故事主角傻子伊凡(Иван дурак) ,因此在翻譯時不會有譯名的困擾。但故事中 其他人物命名的文學典故,就必須加以注釋,才有等值等效的閱讀樂趣。故事 的主軸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以降的俄國經典小說的主角們於某日在圖書館 閉館之後紛紛從書架上跳下來開會,討論該如何處置俄國傳統民間故事的典型 10 11 12 13. 為俄文 Новая(新的)的音譯。 本文援引用之原文皆出自 1998 年版六卷本舒克遜作品集。 許淵沖。 《文學翻譯談》。台北:書林,1998。頁 V-VI。 金隄 (1998:17)。.

(7)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41. 主角傻子伊凡。他們最後決議:如果傻子伊凡不去智者那裡拿到證明他是聰明 的證明書,並在雞叫三遍之前回到圖書館的話,就要把他逐出圖書館。因為他 們認為與散發裹腳布臭味的傻子伊凡平起平坐是一種恥辱。作者意圖以古諷 今,以俄國經典文學的主角和俄國民間故事的主角之間的角力詮釋當時俄國的 社會情況,探索俄國文壇西歐派和斯拉夫派之爭的永恆問題。 這些經典文學人物還包括卡拉姆金(1766-1826)的長篇小說《可憐的麗莎》) («Бедная Лиза», 1792)的同名主角、格里鮑耶多夫(1795-1829)的戲劇《聰 明誤》 («Горе от ума», 1824)的主角恰茨基、普希金(1799-1837)的詩體小說 《葉甫格尼‧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1830)的同名主角、萊蒙托夫 (1814-1841)《當代英雄》(«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 1839-40)中的主角彼丘 林、屠格涅夫(1818-1883)長篇小說《羅亭》(«Рудин», 1856)的同名主角, 以及岡察洛夫(1812-1891)的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 («Обломов», 1859)的 同名主角等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的經典人物──「無用人」(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的典型。另外還有果戈里(1809-1852)的中篇小說《外套》 («Шинель», 1841) 中的主角阿卡吉‧阿卡吉耶維奇,以及契訶夫(1860-1904)小說中經常出現的 小官吏等。筆者認為,在翻譯這些人物名稱時,除了音譯之外,有必要加以注 釋,方能使譯文讀者理解他們的命名典故,並注意作家的反諷、詼諧的戲擬手 法與策略。 這些人物大都是十八、十九以來世紀俄國知識份子的代表,而與這些知識 份子聯手整伊凡的人,卻是與伊凡同屬民間出身的可憐的麗莎,也正是她提議 伊凡去拿證明書。在決定伊凡命運的會議當中,站在伊凡這邊的只有古代勇士 歌的主角勇士伊利亞‧穆洛維茨及頓河流域所流傳的故事主角哥薩克首領。這 些民間故事及傳說的人物的譯名除了音譯之外,也必須加以注釋,才能理解作 者的言外之意──菁英與平民的對立,以及麗莎的幫凶。 舒克遜也借用童話的形式來描寫伊凡去拿證明書的途中所發生的故事,因 此他當然無可避免地借用了俄國傳統民間童話典型主角的名字,如巫婆雅加 (Бага-Яга) 、她長了鬍子的女兒、會抽菸的熊、三頭蛇加里寧奇(Горыныч)、 智者(мудрец)、鬼(черти)和不笑公主阿爾卡(Алка-Несмеяна)等。在進 行譯名的時候,也需要對這些歷史或文本人物進行詮釋,讀者才能領會文本空 間中的文化語境,以及隱藏在名字背後的言外之意。.

(8) 142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另外,故事的開端描述圖書館女管理員在閉館前與朋友的通話,她在談話 中用各種動物的名稱,來稱呼她所提到的幾個男性,如公羊(козел)暗指愚蠢 的人、綿羊(баран)暗指沒有主見的笨蛋、海豹(тюлень)暗指胖而笨拙的 人和鵰鴞(филин)暗指戴眼鏡的人等。在談話結束時,女管理員得知被自己 稱為公羊的男性居然有車,還有副博士學位而感到懊悔不已,因此也自稱為「公 羊」以責備自己是個愚蠢的人。這些具有寓意的暗喻,雖然只是在電話對談中 被提及,然而,如果沒有譯者的注釋,譯文讀者勢必無法領會這些動物名稱背 後所蘊含的人性意義;如此一來,讀者將會和故事中聆聽女管理員談話的上述 主角們一樣,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以為她要去動物園。 在其他短篇小說中,舒克遜也常用綽號或採取諧音的方式為他的主角命 名。筆者認為,在翻譯這些人名和綽號的時候,也需要加以注解,否則光是音 譯並不足以讓譯文讀者理解人名及綽號之下的涵義,也無法提供譯文讀者與原 文讀者相等的閱讀樂趣。舒克遜在短篇小說《怪人》 («Чудик»)中,用「怪人」 這個綽號引導讀者認識主角的性格形象,直到小說最後才補敘一段簡歷式的結 尾,告訴我們主角叫做瓦西里‧伊格利奇‧克尼亞澤夫。而他的姓氏克尼亞澤 夫(Князев)源自 князь 一詞,意謂「公爵」,作者給予一個平凡無奇的電影放映 員怪人如此「尊貴的」姓氏,用意在突顯怪人善良高貴的情操與幻想性格。此 外 , 在 另 一 篇 小 說 《 頑 固 的 人 》( «Крепкий мужик» ) 中 主 角 姓 舒 利 金 (Шурыгин) ,其詞源為 шурыга,指頑固、蠻橫之人。這樣的語義,完整保留 在主角的形象之中。舒利金為了迎合上意,突發奇想地認為:既然古教堂建築 能夠屹立數世紀而不搖,想必它的磚塊堅硬無比,於是一意孤行,主張推倒教 堂,再拿教堂的磚塊來砌豬舍,事實證明,在推倒教堂的過程中,磚塊也隨之 破碎,根本無法再利用,因而引起包括母親在內的村人群起攻訐,但蠻橫的舒 利金無視他人的批評,騎上摩托車揚長而去。 此外正如上述,俄國人的名字由名、父名、姓氏三部份所組成,再加上各 種小名及卑、暱稱共有多種稱謂方式,在行文之間,作家會視敘述需要及表達 對人物的態度及評價,或者人物之間的關係而改變人物的稱謂,如果譯者全盤 音譯原文的名字稱謂,雖然可以稱上「等值」,卻無法達到「等效」,因為在沒 有注釋的情況下,將導致譯文讀者無法清楚掌握人物系統及情節脈動,造成讀 者閱讀及接受上的困擾與混淆。.

(9)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43. 以《雞叫三遍之前》為例,光是傻子伊凡的「伊凡」(Иван)一名,就有 七種變體之多──瓦尼亞(Ваня) 、瓦紐克(Ванёк) 、萬卡(Ванька) 、瓦紐沙 (Ванюша )、瓦紐什卡(Ванюшка )、瓦涅奇卡(Ванечка )、伊萬努什卡 (Иванушка) 。當巫婆雅加要利誘傻子伊凡的時候,她告訴伊凡說她會叫他「伊 萬努什卡」 ,當伊凡聽到她這樣說的時候,立刻警覺巫婆意有所圖,而開罵說: 「……她將叫我伊萬努什卡,而我就得為她做苦工?」從他們兩人的對話可以 得知,人名的各種暱稱有其特殊含意。巫婆雅加的女兒為了讓伊凡教她去除鬍 鬚的方法,更親暱地稱他「瓦紐什卡」 ;三頭蛇加里寧奇和勇士伊利亞‧穆洛維 茨則以長輩對晚輩的親熱口吻稱他「萬卡」 ,三頭蛇加里寧奇甚至還以不正確的 第四格 Ванькя 粗魯及權威地命令伊凡唱歌跳舞以娛樂他,他還強迫巫婆雅加 和她女兒加入歌舞行列,以表示自己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巫婆雅加改稱伊 凡「瓦紐沙」 ,顯示兩人關係的改變。三頭蛇加里寧奇聽完伊凡的歌曲後大受感 動,熱淚盈眶地叫他小名「瓦尼亞」 ,拉近兩人的距離,也不再為難伊凡;伊凡 在和智者的秘書尼爾卡談話時,曾自稱「穿草鞋的瓦紐克」 ,表示自己卑下的地 位,希望秘書助他一臂之力見到忙碌的智者;智者則從頭到尾都用伊凡的小名 「瓦尼亞」稱呼他以示親近,希望他幫忙取悅情婦不笑公主阿爾卡;故事最後 伊凡平安回到圖書館,原本叫他「傻子伊凡」的可憐的麗莎,改口稱他「瓦紐 沙」 ,消除對伊凡的成見。由此可見,像這樣的人名或小名以及各種卑、暱稱, 可以表現人際關係的細微差別,譯文讀者很難弄清為何主角名字變來變去,並 且也難以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譯者有必要以注釋或導讀的方式加以闡述,才 能讓他們領略到與原文文本相等的效果與「笑」果。 此外,人物的姓名與稱謂也暗藏玄機。以短篇小說《考倒了》為例,主角 副博士也有六種不同的稱呼方式:一)名字+父名:康士坦丁‧伊凡諾維奇 (Кастантин Иванович,三次) ;二)學位名稱+名字+父名:副博士康士坦丁‧ 伊凡諾維奇(кандидат Кастантин Иванович,二次);三)學位名稱+姓:副 博士茹拉夫廖夫(кандидат Журавлёв,二次) ;四)學位名稱:副博士(кандидат, 二十餘次) ;五)姓氏: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ёв,三次) ;六)小名:科斯佳(Костя, 三次) 。作者因應各種不同情況而刻意使用某種稱謂:前三種較正式的稱呼用於 突顯副博士「鶴先生」優於同村人的身份地位及某種刻意疏離之感;而第四、 第五種稱謂則因應故事的進展;最後一種稱呼則用於昔日同窗表示對副博士的.

(10) 144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親暱與同情。因此,譯者認為在副博士的名字稱謂上,也應該逐一加以音譯以 及注釋,而不是用統一的譯名,方能表現出俄羅斯民族對人名與稱謂的獨特方 式與意涵,並讓讀者瞭解作家的行文心理及用心。 舒克遜是駕馭文字與說故事的高手,因此,在構思作品的內容和篇名時, 常運用富含多層意義的關鍵詞,和西伯利亞當地的口語表達法,並在行文中發 展與篇名相關的詞彙語義場(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е поле, semantic field) ,以此擴展作 品的主題與中心思想,這些詞彙的翻譯,也讓譯者煞費苦心。 短篇小說《考倒了》的篇名就具有寬廣的語義場,是一個有豐富意涵的複 雜關鍵字,它點出了文本中戰鬥、考試和戲劇主題。“срезал"一詞是完成體 及物動詞 срезать 的過去式,其義為:切下、砍斷、擊落,在口語中又有考倒 某人、使某人出洋相之意。它表達小說文本的多層次性,為瞭解文中兩位主角 ─副博士茹拉夫廖夫及鋸木場工人格列勃‧卡普斯金─的會面提供相當重要的 語意內涵。срезать 一詞與原文文本中使用的各種詞彙,如 сразить(擊殺)、 сражение(會戰)、война(戰爭)、побывка (原意專指軍人休假省親,現已 擴及所有人)、рубить(切、砍,俗語做「精通某事」之意)、рубануть(俗語 為「斬、殺」)、сплеча рубануть(舉起手用力砍,俗語為「不加思索地」做某 事)、кулачный боец(拳擊手)、бросить перчатку(原義為丟手套,轉義為邀 對方決鬥) 、поднять перчатку(原義為接手套,轉義接受對方挑戰) 、победитель ( 勝 利 者 ), 甚 至 當 卡 普 斯 金 諷 刺 當 今 副 博 士 多 如 過 江 之 鯽 時 , 也 用 了 кандидатов сейчас как нерезаных собак,其字面意義為──副博士像尚未被砍 殺的狗,點出了卡普斯金等著用言詞砍殺副博士的言外之意,這些相關詞彙構 成副博士與卡普斯金會面時劍拔弩張的氣氛,開啟了小說文本的戰鬥主題。 Срезал 一詞還標誌了與考試有關的語義內涵,原文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會意 識到 срезал на экзамене(考倒了)的含意及在文本中出現的其他字彙,如 кандидат(副博士) 、кандидатка(女副博士)、кандидат наук(副博士學位) 、 ученый(學者)、хорошо рубил в математике(數學很棒)、пятерочник(優等 生) 、филфак(語文學系) 、кандидатский минимум(副博士資格考試) 、профессор (教授)等。這些詞彙建構了副博士與卡普斯金見面時的考試氣氛。卡普斯金 向副博士提出一些荒謬無知的問題,把副博士弄得不知所措而說不出話的情 景,點出了類似副博士考試的戲擬,表達作者對卡普斯金的反諷。.

(11)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45. 另外,舒克遜也在小說中重複與 игра(遊戲或演戲)相關的一些詞語。如 男人們簇擁著卡普斯金到副博士家,彷彿一起去看戲:прямо как на спектакль ходили;明天卡普斯金會以表演的方式回答村人們提出的問題:завтра Глеб Капустин……играть будет;卡普斯金與副博士對話時的一些用詞也是戲劇用 語,如:с вашего позволья(承蒙您允許) 、ей-богу(真的)等。所以譯者應隨 時關照文本中這些字彙意義,應如實翻譯出來,才能讓譯文讀者捕捉到作家的 真正意圖與文字況味。 筆者把篇名譯為《考倒了》 ,雖然準確地反映了原文文本中的考試主題和作 者的反諷意味,卻未能充份突顯村民去戰鬥與看戲的心態,也因而削弱了村民 們背叛及卡普斯金攻擊副博士的嫉妒元素。如果把篇名譯為《出洋相》 ,雖然可 以展現村人戰鬥與看戲的心態,卻無法表現作家藉人物形象來諷刺社會現象的 意圖。筆者決定用前者──「考倒了」做為篇名,乃考量作者把主角設定為副 博士,而卡普斯金提出三個問題,則類似俄國副博士資格考試的場景,故稱得 上已等值譯出作者意圖,但卻仍未能充份展現與原文相等的效果,此乃因為 срезал 這個詞彙包含了寬廣語義場所造成的障礙,譯者只能顧此而失彼了。 文字遊戲所表現出的小說佈局與結構是否能在譯文中完整無缺地呈現出 來?這也是對譯者的一大挑戰。因為原作的語言與譯作的語言在各種層面上的 千差萬別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例如《考倒了》中,作者反複使用 собака(狗) 一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所指意義:卡普斯金諷刺副博士頭銜並不 值錢,因為擁有這個頭銜/學位的人多如過江之鯽 кандидатов сейчас как нерезаных собак;卡普斯金提到地球人該如何與月球人打招呼時,異想天開 地認為讓人們像狗一樣吠叫(лаять по-собачьи)也無不可;村人們談論卡普斯 金 修 理 副 博 士 時 說 : причесал бедного Канстантина Ивановича ...А! Как миленького причесал! причесать 一詞原義有梳髮、刷毛之意;而村人們在驚嘆 卡普斯金居然可以考倒副博士時,也用了「狗」(собака)一詞 — дошлый, собака (機伶鬼,狗崽子) ,這個詞組重複出現三次,可見村民們對卡普斯金的「博學」 感到相當驚異。而副博士最後終於忍無可忍而怒罵卡普斯金的時候,用了一個 俗諺:с цепи сорвался, что ли?(你發狗瘋啦?)цепь 是捆綁狗的鍊條,同樣 與狗有密切關係。舒克遜的這些雙關語,讓原文讀者能夠立即會心一笑,但在 符碼的轉譯過程中,由於不同語言與生俱來的差異性,譯者往往只能隔靴搔癢,.

(12) 146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因此失去原著作者在語言文字上刻意著墨的「笑果」與效果。 除了「狗」這一詞語外,舒克遜在同一篇小說中,反複使用了 мужик 一詞, 譯者根據上下文,將其翻譯成「男人」、「村民」和「人們」等不同的概念。例 如:Многие этим были недовольны, но многие, мужики особенно, просто ждали, когда Глеб Капустин срежет знатного.(很多人不喜歡這件事,但也有很 多人,尤其是男人,就是在等格列勃‧卡普斯金考倒名人。)在此 многие(許 多人)與 мужики 相對,因此筆者認為應翻譯為「男人」較為恰當。 在文學翻譯中,語言變體也不容忽視。學者傅仲選指出, 「……與語言文字 的形式特點有關的不可譯現象,大多利用語言文字的形式特點達到某種修辭效 果。屬於這類現象的有韻(尤其是頭韻) 、文字遊戲(雙關語)和某些實用意義。」 14. 學者認為,語言除了能指與所指意義外,還有實用意義。所謂實用意義,係. 指詞語的各種附加意義、轉義和聯想意義: 「詞除了具所指意義外,還有各種細 微的附加涵義(修辭上的中性詞除外) ,如語體色彩、語域色彩、感情色彩等。 此外,詞在句子中還可用於各種轉義,產生各種聯想意義。」15指的就是方言、 俚語、黑話、行話,這些詞彙在特定區域、特定人群中形成,帶有明顯的個性 特點,這種個性特點(實用意義)一般是譯不出來的,只能將其所指意義表達 出來。16 舒克遜在《考倒了》中也大量使用具實用意義的俗諺語、口語及黑話、行 話。如卡普斯金在聽到村民說來了兩位副博士時,他為了表現自己的本事,說 出“голой рукой не возьмёшь",如果直譯,是「徒手拿不到」的意思,在此 則表達「沒有兩把刷子無法對付」。卡普斯金抨擊副博士享用過多的社會資源 時,說了“одеяло на себя тянуть",字面意義是「把被子拖到自己身上」,暗 指 自 己 受 到 不 公 平 的 對 待 。 卡 普 斯 金 也 對 副 博 士 說 “ люблю по носу щелкнуть",原義是「喜歡彈鼻子」,翻譯時只有「我喜歡刮別人鬍子」較接 近原作的內容。副博士在聽了卡普斯金這些含有教訓意味的話語之後,忍不住 也用黑話反駁他:“это называется – покатил бочку",這個詞組的字面意義為 「滾水桶」,變成監獄用語後,則成為「無的放矢」和「胡說八道」之意。. 14 15 16. 傅仲選。 《實用翻譯美學》 。上海:外語教育,1993。頁 109。 傅仲選,1993。頁 32。 參考:傅仲選,1993。頁 111。.

(13)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47. 這些具實用意義的詞彙也是翻譯時的難點之一。譯者在翻譯前,要做好準 備工作,瞭解作者的語言特色,以及作品人物的性格和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 否則容易產生誤讀與誤解,扭曲了作者的原意,而無法正確翻譯,其結果導致 讀者錯誤地理解原作,所以應該盡量避免。 一些表示西伯利亞地區現象、概念及事物的詞彙,和作家出生地阿爾泰地 區的一些方言的翻譯,譯者必需積極尋找相關文獻資料,或向俄國學者請益, 方能正確理解與翻譯。例如當地農民對住屋的稱名,如:крестовый дом、 пятистенок(或 пятистенник)、изба,根據《阿爾泰地區方言辭典》крестовый дом 指的是以十字形內牆隔開,共有四個房間的大房子,пятистенок 指的由主牆隔 成二個部份的木造房屋,而 изба 有兩個意思,一為廚房,一為單房的農舍。這 種專屬於地區的概念,如果僅憑普通辭典的解釋,可能造成誤譯。例如 изба 在《俄語詳解辭典》中有兩個意義:木造房屋;農舍內部的房間、居住的地方。 就語義上來說,地方方言因地區的文化的特色,以及風俗習慣,在詞語的運用 上,往往有別於標準語。所以像上述三種房屋結構的概念,必須在一個文化整 體 中 才 能 顯 現 它 們 之 間 的 細 微 差 異 。 крестовый дом 、 пятистенок ( 或 пятистенник)、изба 除了指涉建屋結構面積的不同外─крестовый дом 的房間 數量與面積大於 пятистенок(或 пятистенник) ,而 пятистенок(或 пятистенник) 又大於 изба,還能突顯屋主的社會身份與經濟地位,這些都是翻譯時必須注意 的細節,如果一律視為「房子」,就達不到原文讀者所理解領會的意涵。 另外一些日常生活事物的名稱,也因區域和材質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說法。 比如 пимы 是西伯利亞及烏拉爾地區的「氈靴」 ,與普通用詞 валенки 同義。翻 譯時必須小心謹慎地處理,方不致產生錯誤。 此外有些詞語在翻譯上的難度表現在─雖然可以找到相同概念的語彙,卻 無法表達原文詞語的精確意義。以 полати 這個名詞為例,依照俄文字典的解 釋,полати 的意思是 деревянный настил для спанья, расположенный под потолком избы(置於屋頂層17的木床),在翻譯的時候,只能翻譯為「床」或 「木床」 ,雖然在概念上抓住語義,卻無法充份表達這個詞語的真正內涵。 另外一個難以掌握的詞語為 чернь(濃密難以通行的森林) ,雖然它在語義. 17. 相同於中國概念的「閣樓」。.

(14) 148 外國語文研究翻譯專刊創刊號. 上與 тайга(亞寒地區的針葉林)類似,但 тайга 和其他具有民族特點的詞彙(如: самовар 茶炊、квас 克瓦斯飲料、водка 伏特加、тройка 三頭馬車、степь 草原) 都是外國人士耳熟能詳的詞語,所以在翻譯上不會造成理解的誤差。而 чернь 屬於地方性的用詞,因此譯者在面臨像舒克遜這樣位出身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 農村的文字大師時,對原文文本一定要力求甚解,才能確切在譯文中表達原作 中風土民情與地方氛圍。 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而譯者做為作者與讀者的中介橋樑,在翻譯過 程中,時時刻刻要考慮如何關照二者,以避免顧此失彼。如果在譯文中保留過 多的原語成份,雖能使譯文精確無誤,卻也可能讓內容的精采度降低,使譯文 讀者無法充份理解而失去閱讀的樂趣;相反地,如果完全從譯者的母語角度出 發,勢必使得原文的美感和語言特質消失,也同樣滿足不了譯文讀者面對外國 文學的期待心理。 著名翻譯理論家劉宓慶指出, 「文本是一個充滿矛盾、衝突、歧義、模糊、 含混、不確定的符號集,期待譯者去疏解、化解、消解、拆構、詮釋、闡述、 顯現、再現。」18翻譯是一個分析→轉換→重構的過程。作為舒克遜作品的譯 者,筆者無不時刻在原文文本與譯文文本是否「等值」與「等效」之間尋求平 衡的支點,以期跨越作家所設置的層層語言及非語言的障礙,力求讓譯文讀者 在欣賞譯本的時候,也能領略原文讀者閱讀原作的相似心理歷程。. 18. 劉宓慶。 《翻譯與語言哲學》。台北:書林,2000。頁 527。.

(15) 譯者與原作者的文本對話—談舒克遜作品翻譯的一些難點 149. 引用書目 朱純深。《翻譯探微:語言‧文本‧詩學》。台北:書林,2001。 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台北:書林,1998。 胡敏文。 〈從解釋學、對話理論和權力話語談文學譯文的雜合〉 。 《外國語》156。 2005 年 3 月。 許淵沖。《文學翻譯談》。台北:書林,1998。 許鈞等。《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2001。 喬曾銳。 《譯論──翻譯經驗與翻譯藝術的評論和探討》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 2000。 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上海:外語教育,1993。 葉子南。《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台北:書林,2000。 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台北:書林,2000。. Рассказ В. М. Шукшина «Срезал»: Проблемы анализа,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я, перевода: Коллективная монография под ред. В. А. Чесноковой. Барнаул: Изд-во Алт. Ун-та., 1995.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говоров Алтая. Т. 1-4. Барнаул, 1993-1998. Творчество В. М. Шукшин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 Барнаул: Изд-во Алт. Ун-та, 1999. Шукшин В.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6 книгах. М.: «Надежда-1», 1998..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譯者: : : :李佳、陳愷徽 排版 排版 排版: 排版 : :李佳、陳愷徽 : 校正 校正 校正 校正: : : :台灣戰棋會 翻譯源自 © copyright Games

印順 2

透過線上繳交作業,省時、環保。亦 能透過線上觀看作業批改結果,增進 英文寫作及翻譯能力。.. 第一次進入時,請先 註冊.. 點選

考試科目(編號):日文閱讀與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關於理解和連結的後設認知、以及對數學價值 的賞識態度。包括「為什麼要這樣」、「為什 麼是這樣」等問題的理解。「識」很難被翻譯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同等級指 曾擔任手 語翻譯員 命題委員 暨評審委 員者或取 得手語翻 譯技術士 監評資格 人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