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 史教育第l1期 2UU7年挖 月

創造思考 的歷史教 學理論

陳淑 芬

* 歷史教學的 目標之一是在 「養成其分析綜合及理性思考 、 正確判斷 ,進而 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長期以來的歷史教學 , 在涉及學生思考能力的評量時 ,多偏重於聚歛性思考 ,亦即在 固定答案 中求解答 。本文有鑑於此 ,因此擬借重 「創造思考教 學 」的理論和實踐方法 ,將之應用到歷史教學 中 ,讓學生從做 中學 ,發揮創意 、思考進而參與 。藉 由創造思考教學 ,改善當 前歷史教學的諸多沈痾 。 關鍵 詞 :歷史 教 學 、創 造 思 考 、聚 歛 性 思 考 、擴 散 性 思 考 中 高雄 市和平 國 中歷 史教 師

(2)

2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1l期

壹 、前 言

一 、本文動機與目的

長 期 以 來 ,台灣 的 中等 教 育 受 到 濃 厚 升 學 主 義 影 響 ,以致 在 國 中的 各 個 學 科 中 ,大多數 的 學 生 及 家 長 都 把 歷 史 學 科 定 位 為 只 需 背 頌 的 「副 科 」 ,I認為 歷 史 教 學 不 僅 在 考 試 的角 色 卑 微 ,對學 生 心 智 能 力 的 成 長 也 不 具 有 實 用 價 值 ,造成 歷 史 教 學 嚴 重 被 扭 曲 的 結 果 。更 令 人 憂 心 的 是 ,當今 九 年 一 貫 的 課 程 改 革 ,所謂 「社 會 領 域 」的 課 程 ,不但 時數 刪 減 ,歷史 知 識 更 面 臨 被 稀 釋 淡 化 的 窘 境 ,這在 在 都 讓 筆 者陷 入 常 思 :如何 彰 顯 歷 史 學 科 的 獨 特 性 與 重 要 性

?如

何 讓 歷 史 教 學 走 出 以 往 的 窠 臼

?找

到 歷 史 教 學 的 定 位 ! 從 歷 史 學 科 知 識 的 特 性 一過 去 性 、推 論 性 、因 果 性 、綜 合 性 、具 體 性2來說 ,歷史 包 含 人 類 過 去 活 動 的政 治 、社 會 、經 濟 、 社 會 、文 化 、藝 術 、軍 事 、外 交 、民 族 關係 、科 學 技 術 、哲 學 思 想 、教 育 、宗 教 所有 領 域 ,且其 知 識 的 構 成 中 ,有時 間 、空 間 、 人 物 、事物 等 因素 ,3須透 過 歷 史 的 思辯 才 能 將 各 層 面 之 間作 橫 ‵ 縱 面 的 聯 繫 ,讓彼 此 互 為 因果 關係 ,並將 各 因素 作 有 機 的 結 合 。 故 歷 史 知 識 不 是 將 過 去 的 資 料 記 錄 下 來 罷 了 ,它的 知 識 本 質 存 在 著 思 辯 的 意 義 ,可以 說 :「所 有 的歷 史 都 是 思 想 史 」 ,它不 是 史 料 的 推 砌 ,而是 人 類 思想 的 總 合 。只 是 以 往 的歷 史 教 學 並 未 有 效 彭震球,《創造性教學之實踐》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UUU),頁 3U5 。 陳豐祥,〈歷 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1:6(2UU1),頁η-3U。 趙秀玲,《歷史教育學》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頁竻 。

(3)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學理論

3

發 揮 它 的功 能 ,以致 大 多數 學 生 不 能 真 正 了解 歷 史 學 科 知 識 ,這 是所 有 關心歷 史教 育 的各界人 士所深 以 為憾 的 。 筆 者 從 事 國 中歷 史 教 學 已十 個 年 頭 ,有一 個 想 法 常 常 縈 繞 心 頭

:如

何 讓 學 生 真 心 喜 愛 歷 史

,進

而 主 動 學 習 學 科 的 知 識 與 能 力

?為

了 實 現 這 個 目 標

,不

是 一 昧 的 告 訴 學 生 應 該 學 什 麼

(What)就

能 做 到 ,而是 必 須 讓 他 們 深 刻 認 識 「為 什 麼

(Why)

要 學 歷 史 ?」筆 者 認 為 歷 史 教 學 的 目的 在 培 養 學 生 的 創 造 力 、思 考 力 ,以及 擁 有 解 決 問題 的 能 力 ,歷史 知 識 絕 不 只 是 一 門單 單 用 來應 付 升 學 考 試 的 學 科 !因此 唯 有 回歸 「歷 史 教 育 」的 基 本 面 , 歷 史教學才能 正常化 。 教 育 為 立 國 之 本 ,而透 過 歷 史 教 學 以 培 養 學 生 的 創 造 思 考 能 力 ,早已在 先 進 國 家 如 英 、美 、澳 等 國 的 中學 歷 史 課 程 發 展 上 , 成 為 普 遍 重 視 的教 學 目標 和 教 學 改 革 重 心 。其 主 要 目的 在於 培 養 國 民 的 見 識 力 、判 斷 力 、批 判 思考 能 力 ;突破 傳 統 注 入 法 、記 憶 性 教 學 模 式 ,以啟 發 學 生 主 動 的 學 習 與 創 造 力 ,各國 並 已發 展 出 針 對 歷 史 思 考 能 力 培 養 的 教 學 策 略 ,「問 題 探 究 為 基 礎 的 學 習 法 」即 其顯例 。4 早 在民 國

83年

公佈 的民 國 中學歷 史科課程 標準 中 ,雖以 強調 歷 史 的教 學 目標 之 一 是 在 「養 成 其 分 析 綜 合 及 理 性 思 考 、正 確 判 斷 ,進而 明 辨 是 非 的能 力 」;當時 主持 國 中歷 史 教 科 書 編 纂 的 台 灣 師 大 歷 史 系 教 授 李 國祁 也 明 白指 出 :歷史 教 學 本 就 該 發 揮 「是 非 善 惡 的批 判 」的教 育 功 能 。s然而 長 期 以 來 的歷 史 教 學 ,在涉 及 黃 紛媛

,<培

養歷 史思考 能 力的教 學 策略 〉 ,《中學教 育 學報 》 (1997) ,頁165。。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l:5(1998) 36。

(4)

4

陳淑芬 歷 史教育第 ll期 學 生 思考能力的評量 時 ,也多偏重於 聚歛性 思考 ,亦即在 固定答 案 中求解答 ,‘而非 開放學生 自由創意的思考 ,形成普遍的刻版印 象 ,認為歷 史是一 門只需用 「貝 多芬 」

(背

多分

)應

付 了事 ,並 不能 培養獨立 思考及創造能 力的學科 。雖然 國 中歷史教學早有培 養創意 思考能 力的教學 目標 ,不少歷史教 師也想打破 升學 主義的 窠 臼 ,讓歷史教學落實它應有 的教學 目標 ,但他們大都只能從個 人 經驗 中獨 自摸索 ,缺乏具體有效的理論 、方法指 引 ,以致事倍 功半 ,成效有限 。尤其

91學

年度實施國中社會領域課程 ,其中屬 於歷 史教學 的時數一週只有一節 ,在教 材教 法的掌握 上是一項亟 需 克 服 的 困難

;例

如教 學 活 動 若 靈 活 採 用 分 組 討 論 、表 演 、對 答 、讀 書 報 告 、多元 化 的 作 業 時

,時

間 及 進 度 的 掌 握 應 如 何 安 排 ,是教師進行教學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 本文有鑑於此 ,因此擬借重 「創造 思考教學 」的理論和 實踐 方法 ,將之應 用到歷 史教學 中 ,以期有助於 改善當前歷史教學 的 諸多沉痾 。 二 、文 獻 探 討 有 關歷 史教學 的期刊論 文 中 ,大抵和本文主題有 關的包括 : (一

)歷

史教育的研究 :黃俊傑 、李國祁等人 ,8探討歷史教育的 目標和歷 史教育對人生的功 能為何 ,並試 圖指 出歷史教育的 問題 及因應之道

;(二

)中

學歷史教學的具體架構和方法 :王文發 、’ 6 彭震球,《創造性教學之實踐》,頁3U8。 黃俊傑,《歷史的探索》,(台北: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頁 3-14。 李 國祁 ,<歷史教 育 的 目的與使命 〉 ,頁lUU-11l。其他如 戴 寶村 、胡 昌智 、 張玉法 、王壽 南 、呂士朋等人 亦有發 表類似 主題 的文章 。 王 文發 ,〈簡介 創 造 性 教 學 法在 歷 史教 學 上 的應 用

>,《

中等 教 育 輔 導 月

(5)

創造思考的歷 史教學理論

5

黃繙媛 ,1U陳豐祥等人 ,Π提 出實際的歷史教學模式和策略 ,其中 王文發是探討創造性歷史教學的應用 ;黃紛媛則提 出一些培養歷 史思考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但皆缺乏實證的研究 。至於歷年 來 國 內有 關 「創意思考教學 」的期刊文章為數甚多 ,如曹治中趁等的單 篇論 文 ;現將博碩士論文之實證研究 ,經綜合分析歸納後分述如 下 : (一

)就

研究方 向而言 ,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 為配合特定 學科的創造思考教學 ,如林幸台 、13陳龍安 、∥李錫津等 ;15 第二類別則是有 關應 用特定創造 思考方法的研究 ,如徐 玉 琴 、1‘ 簡真真等 。17由此可知近年來將創造 思考教學理論應 用在各學科之上的實證研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 (二

)就

研究對象而言 ,包括從 國小到大專各 階段學 生皆有 ,而 千u》 ’39:3(1988) ,頁19挖U。 m黃琇媛 ,〈培養歷 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 ,頁169189。 ll陳 豐祥 ,〈歷 史學科 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 〉 ,頁2“鉑 。其他如劉立立等人 亦有發表類似主題的文章 。 η曹治 中 ,〈創造性思考教學在 國民中小學鄉土地理教學上的應用

>,《

教學與 研 究》,I8(1996),頁205-225。 13林幸台,<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 (台北 :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π)。 Ⅱ陳龍安 ,〈創造 思考教學對 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 思考能力之影響〉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觩)。 ls李錫津 ,〈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能力之影響〉 (台北 :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田)。其他如賴美容 、陳淑娟 、鄭 聖敏 、 紀淑琴等亦有發表類似主題的研究論文 。

%徐

玉琴

,<人

格特質與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的影響〉 (台北 :政治大學教育 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75)。 17簡 真真 ,〈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與 問題解決能力發展之研 究〉 (高雄: 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81)。

(6)

ε 陳淑芬 歷 史教育第 l1期 以 國小 兒 童 ,尤其 是 特 殊 教 育 的 資 優 生 實 施 最 多 ,如簡 真 真 、陳 龍 安 等 ;至於 針 對 國 中生 的 相 關研 究 ,由於 升 學 因 素 等 的考 量 而 使 實 施 創 意 思考 教 學 有 其 現 實 上 的 困難 ,因 而 成果 相當有 限 。 (三

)就

實 施 科 目而 言 ,國小 的數 學 、自然 、國語 、社 會 以 及 作 文 與 繪 畫 等 ,幾乎 各 科 皆 有 ,國中方 面 則 未 曾有 社 會 科 領 域 的實證研 究 ,所以 這是 一個 值得 開發 的研 究 領域 。

貳 、創造思考教學 的理論

一 、創造思考教學的涵義

教 育 心理 學者 張 玉成 ,I8曾對 創造 思考 的意 義 與本 質 歸納 為 九 點

:(一

)創

造 性 思 考 是 人 類 心 智能 力 之 一 ,屬於 高 層 次 認 知 歷 程 ,但與 智 商 有 別

;(二

)創

造 歷 程 已 有 軌 跡 可 循 ,各家 主 張 不 同 ,但大 致 可 知 創 造 之 發 生 始 於 問題 的 覺 察 及 確 定 ,繼以 心 智 活 動 的 探 索 ,方案 的 提 出 ,而終 於 問題 的解 決 與 驗 證

;(三

)創

造 思 考 運 作 過 程 中 ,首須 保 持 新 奇 求 變 ,冒險 探 究 精 神

;(四

)創

造 性 行 為 是 目的 性 行 為 之 一 種 ,其成 果 常 以 新 穎 、獨 特 為 要 求 ; (五

)創

造 思 考 須 以 知 識 經 驗 為 基 礎 ,不能 無 中生 有

;(六

)創

造 能 力 是 知 情 意 結 合 ,多種 思 考 歷 程 並 用 的 結 果

;(七

)創

造 能 力 高 者 有 與 眾 不 同的 人 格 特 質

;(八

)創

造 行 為 如 何 發 生 ,仍待 研 究探討

;(九

)創

造性 思考 ,可經 由教育 訓練而與 增強 。 由上 可 知 創 造 思 考 非 智 商高 者 的 專 利 ,它不 受 先 天所 限 ,是 一 種 可 經 由後 天 培 養 而 激 發 的 能 力

;它

可 以 讓 學 生 不 只 是 死 讀 18張玉成,《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心理出版社出版,1993),頁 3U3-314。

(7)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學理論

7

書 ,還能 將 這 種 能 力 運 用 在 判 斷 、分 析 、解 決 問題 上 。這 在 在 證 明 「創造 思考 」是教 學的重 要 目的及 方 向 。 歷 年 來 國 內學 者 對 創 造 思考 教 學 都 相 當 重 視 ,但由於 實 踐 的 方 法 各 有 不 同 ,因此 有 許 多 不 同 的 定 義 。有 的 是 從 教 師 方 面 著 眼 ,是指 教 師 基 於 教 育 理 念 與 創 造 思考 之 原 則 ,所設 計 的 教 學 活 動 歷 程 ,融合 各種 教學 方法 和 創 造 思考 教學 的技術 與 策 略 ;1’有 的 是 從 學 生 方 面 表 達 ,乃是 指 能 激 發 學 生 興 趣 ,鼓勵 學 生 表 達 與 容 忍學 生 不 同的意 見 ,不急著 下 判斷的教 學 方法 或環 境 ;∞有 些 注 意 能 力培養 ,如培養 學 生流 暢 力 、變通 力 、獨創 力 、精 進 力 。21總而 言 之 ,創造 思考 教 學 乃 是 指 具 備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理 念 的 教 師 ,注意 學 生 的個 別 差 異 、學 習 的 動 機 與 潛 力 ,並透 過 設 計 的 教 材 、教 學 方式 及情境 ,引發 學生的創 造 思考能 力 。 另根 據史登堡 (Stemberg,R.J.)的智慧三元論 指 出 ,”人類 的 思考 模 式 有 三 ,即分 析 性 思考 、創 意 性 思考 、實 用性 思考 ,創造 思 考 是 其 中的 思考 模 式 之 一 。現 將 其 擁 有 不 同 思考 模 式 之 學 生 特 性 比較 如下 : (表2-1)筠 I° 李錫津 ,〈創造思考教學對 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能力之影響〉,頁竻 。 ∞林幸台 ,〈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 ,頁%。 21陳英豪 、吳鐵雄 、簡真真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出版 ,19鄉

),頁

9。 ”RJ.Stemberg,BΘ

袍〞〞 承〦 ⊿ trㄉrc加ε 物θUηt乃磁〞a〞加紹︳t;留刀X(NeWY。fk:

CambrmgeU㎡versi妙Press l988》R.J.Stemberg,刀猀 〞加K乃t〞加伊4刀θW仍θU〃

t乃彷〞a乃加5了功羿刀Uθ(NewY。rk:VikingPress1985);R.J Stemberg,&Kces珈︳

加紹︳t;ge刀銘meWY°rk:&mon&Schuster,199Θ.

”StembergRUbeiJ&Speaf-SwerlingLUuise著,李弘善譯,《思考教學》 (台 北:遠流出版社出版,2UUU),頁18。

(8)

8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ll期 表

2-l

不同思考模式之學生的特性 分析性 思考 創 意 性思考 實 用性 思考 戈績 高 成 績 中等或偏低 成 績 中等或偏低 考試 分數高 考 試分 數 中等 考 試分數 中等或偏低 喜歡 上學 覺得 學校拘 束 覺得學校無趣 教師疼愛 教 師眼 中的麻 煩學生 教 師 眼 中 思 想 雜 亂 的 學 生 適應學校生活 掔校 適應不 良 學校適應不良 聽 從 指令 不喜歡 聽令行事 想 知 道 功 課 或 指 令 的 用 處 能看 出理論 的缺 點 喜歡創造理論 喜歡實際運用理論 批 判性 強 點 子多 常識豐富 照規定行事 我 行我 素 喜歡置 身在現實情境 中 從表 2-1的內容可知 ,在學校 中擅長分析思考能力的學生是深 受教 師疼 愛的 ,而具有創造性思考特性的學生卻是受到忽略甚至 抑制 ,這不但不符 合教學的 目標 ,且使此類學生 出了校 門後的發 展 受到限制 ,並對整個 國家社會來說也是一種人才的損失 。故若 教 師能 明瞭創造 思考教學的涵養和本質 ,必可對具有此種思考 向 度的學生加以鼓勵 ,使教學不會偏重培養其 中一種能力 。 二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的 原 則 為期有效發揮創造 思考教學的理想 ,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遵 照相 關的原則 。有 關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 ,國內外的專家提 出了 相 當 多激發創造思考的原則 ,茲僅就其 中部分專家的看法來歸納 分析如下 :

(9)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 學理論

9

(一

)曹

治 中 曾綜 合 的研 究

,z提

出的創 造 思考 教 學原 則 如 :教學 方 法 注 重 激 發 學 生 的 興 趣 ,重視 學 生提 出的 不 尋 常 問題 或 意 見 ;支持 並 鼓 勵 學 生 應 用 想 像 力提 出不 平 凡 的 想 法 或 觀 念 ,不妄 加 批 評 ,並接 納 學 生 的 錯 誤 和 失 敗 ;因應 學 生 的 個 別 差 異 ,提供 學 生 充 分 的 時 間 思 考 ,鼓勵 每 個 學 生 都 參 與 活 動 提 供 自由 、安 全 、和 諧 的 情 境 ,促進 師生 、同學 們 相 互 尊 重 和 接 納 的 氣 氛 ;提供 並 鼓 勵 自發 學 習 的 機 會 ,多 從 事 課 外 的 學 習 活 動 ;學生 能 充 分 利 用 語 言 、文 字 、圖畫 等 方 式 ,充分 表 達 自己 的 想 法 ,展示 自己 的 作 品 ,教師 並 能 分 享 全 班 同學 的 創 造 成 果 ;教師 的 教 材 教 法 要 多變 化 , 學 習 活 動 以 學 生 為 主體 ,教師 不 獨 占教 學 活 動 ,盡量 激 發 學 生 的 想 像 力 ;教師應 提 供 不 作 評 價 的 練 習 或 嘗 試 機 會 , 對 學 生 的 意 見 或 作 品 ,不立 刻 下 判 斷

,等

待 意 見 都 提 出 後 ,師生再共 同評 估 。 從 其 中的 敘 述 中可 知 ,對教 師 而 言 ,創意 思 考 教 學 最 重 要 的 是 教 學 心 態 的 轉 變 ,不能 再 是 一 套 教 法 數 十 年 如 一 日

,必

須 真 正 落 實 「教 學 相 長 」 。學 生 是 學 習 的 主體 ,所 以 教 師 應 適 應 個 別 學 生 的 差 異 及 不 同的 潛 力 ,而不 是 要 求 學 生 去 配 合 教 師 的 習 慣 教 法 。若 教 師能 秉 持 這 樣 的 心 態 與 做 法 ,慢慢 的 學 習 。至 於 教 師也 能 從 學 生 個 別 的 回應 中激 發 出更 多創 新 教 學 的 火 花 ,讓師 生 同步 在 嘗 試 中 、跌 跌 撞 撞 中成 長 。且 創 意 思考 教 學 不 只 是 在 認 知 、技 能 方 面 尋 求 回 曹治 中,<創造 性 思考 教 學在 國 民 中小 學 鄉 土 地 理 教 學 上 的應 用 〉,頁21U。 另參 見林 幸 台,<創造性 教 學對 才賦 優 異者 創 造 力發 展 的影 響 〉,頁63;J.Γ. Γeldhusen,&D.J Trefflnger,Crear加θ 妨j刀妨略 a刀p幼t泛6UJVjηg9〞g′βˊ

(10)

IU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 ∥ 期 精進 ,他亦注重情意態度 的薰陶 ,讓學生在此一教學環境 中體會尊重個人 、接納異見的氣度 。 (二

)李

錫津亦 曾提 出八項創意思考教學的原則如 :筠民主原則 -師生 相 互 激 盪

,觀

念 源 源 產 生 時 ,接納 多樣化 意 見 和 觀

;彈

性 原 則 一異 見 和 創 見 泉 湧 時 ,不拘 泥任 何 激盪 方 式 ,唯一 目的就是 激發奇想 ;共鳴原則 一觀念新生 、你來 我往 、相互增補 、相互呼應 ,不強行引導 ;共同參與原則 一沉 默 的人 一樣 會 有新 點

,人

人 參 與

,才

能 收 到 真 正 效 果 ;溝通原則 一旺盛的企 圖心常是成功的主因 ,創造思考 教學亦然 ;激勵原則 一時加激勵 ,是教學 中 、師生間最直 接有效 的 回饋 ;延緩判斷原 因 一可避免才剛萌生的創造之 苗受至怫啼I。 從其主張 中可以知道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在培養一個師生互 動 良好的教學環境 ,不管是教師或學生 ,不能再以傳統上對下的 教學 方式為限 ,多加鼓勵 、參與 ,而少抑制 、權威 ,才能達成創 造思考教學的 目的 。 舉例 而言 :教師可走下講台 ,聽聽各組討論的過程 ,適時的 鼓勵每個學生發言討論 ,以微笑 、點頭表示對他們意見的認 同 , 可適 時的以 口頭或 實質的獎勵來激發學生的榮譽感 ,有時老師的 一句話會讓學生感受到重視 、肯定而激勵其向學 ;教師多提問一 些無標準化答案的問題 ,待學生思考討論後 ,與教師之間對答 , 可激盪 出多元化又具建設性的意見 ;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 表 達 其 創 見

,如

相 聲 、戲 劇 、歌 唱 、圖畫等

,依

學 生 的個 別 能 力 ;平時 多了解學 生的想法 ,以作為教學的改進或補強 ,多利用 邠 李錫 津 ,〈創造 思考教 學對 高職 學生創造力發展 能力之影 響

>,頁

41。

(11)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 學理論 11 日常 之事及學 生的角度與他 們 交流 ,會碰 出意 外的創 見 火花等 。 綜 合 以 上 各 家 對 創 意 思考 教 學 原 則 的 說 法 ,可以 發 現 與 九 年 一 貫 課程 所 欲 培養 的十大 基 本 能 力 ,在許 多方 面 是 相 當 契 合 的 。 如 第 二 項 的 培 養 欣 賞 、表 現 與 創 新 的能 力 ;第四項 的 培 養 表 達 、 溝 通 、分 享 的 能 力 ;第五 項 的 培養 尊 重 、關懷 與 團 隊 合 作 ;第七 項 的 培 養 規 劃 、組 織 與 實 踐 能 力 ;第九 項 的 培 養 主動 探 索 與 研 究 的能 力與第十 項 的培養獨立 思考 與解 決 問題 的能 力 。 由以 上 可 知 創 意 思 考 教 學 多年 來 一 直 是 教 育 的 重 要 架 構 與 目 的 ,不論 時 代 是 哪 樣 的 變 遷 ,創意 思考 教 學 的 原 則 與 精 神 仍 是 教 育 的重 要指 標 ,值得教 師 多加體會 與運 用 。

三 、創造思考的教學模式

(範

例請見附件

)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的 模 式 ,就像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本 身 一 樣 ,是多 變 的 、多樣 的 、適 合 個 別 差 異 的 ,每一個 教 師 可 依 自己 的需 要 與 實 際 情 況 ,擷取 或 創 造 屬 於 自己 的 教 學 模 式 。以 下 就 四種 創 造 思考 教學 的模 式分別舉 實例說 明

:%

(一

)基

爾福 特

(GuilfUrd)創

造 思 考 教 學模 式

(見

圖 〦1) GuilfUrd根據其智力結構理論 ,設計 出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 教學模式 (astructure-UⅡntellectprUblem-sUlvingmUdd),η強調 問題 的解 決 以 知 識 經 驗 為 基 礎

,運

用 擴 散 性 或 聚 斂 性 思考 的運 作 ,而獲得問題的解決 。笻

%陳

龍安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 :心理 出版社有限公 司出版, 1988) ,頁57。

ηJ.P.G血lfUrd,刀砣 刀a幼ut乃磁沕a乃初紹║I:即a(NewY°rk:McGraw-Hill,Inc., 1967),pp 54.

(12)

12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1l期 以 「西 安 事 變 」的 教 學 為 例 ,此一 主題 中 ,教師 先提 及 張 學 良 在 事 變 發 生 前 的 心 境 :「他 是公 子哥 出身 ,一帆 風 順 ,對人 間 失 意 、受 因 了解 不 深 ,可能 會 把 世 情看 的 比較 容 易 ,他自己說 白 己 『不計 利 害 、膽 大妄 為 』 ,有些 江湖 氣 質 ,也易魯莽壞 事 。因 為他 父親被 日本人 炸 死於 皇姑 屯,再加 上 東北 白民國

2U年

後為 日 本 所 佔 據 ,他身上 自然 背 負著 對 日本 的 國仇 家恨 。且 九 一八 事 變 後 ,他個 人 被 戴 上 『不抵 抗 將 軍 』稱 號 ,東北 軍和 張 學 良備 受壓 力 ,而以蔣 中正 的個性 ,對張 學 良又是 一貫 的 回答 ,一定要 他 整 頓 軍 隊 ,完成 剿 共 工 作 ,才有抗 日回 東 北 的可 能 。但 蔣 中正 不輕 易 多言 ,絕對 不 會將 全盤 計 畫 一 一對 張 學 良分析 解釋 。因此 可 能 在 張 學 良的心 中 ,理智 興 情 緒 均 限於 長期 深 深 的苦 悶 、難 堪 。之 後 他 跟 著 蔣 中正 打 了幾年 內戰 ,卻屢 戰 屢 敗 ,原因是 他 的 東 北軍 思念 故 鄉 ,再也 無 意 流 浪他 鄉 ,不願 內戰 。加 上 有 時情報機 關在 西安 逮 捕 左傾 份 子 ,不曾與 張 學 良商 洽 ,他更感 到 身 為 統 帥 ,無 一 事 能做 主 ,有時連 面子都 過 不去 ,煩悶 隱在 心 頭如 一座 一觸 即 發 的火 山 。」” 以 上 是 教 師 將 張 學 良 發 起 西 安 事 變 的 心路歷 程 ,用心 理 分 析 的 方 式 「輸 入 」學 生 腦 中 ,學生 就 在 腦中 「過 濾 」一番一 以 他 們 之 前 的 知 道 經 驗 為 基 礎 ,加以 選 擇 以 上 所 提 供 的 資 料 ,如張 學 良 對 東 北 苦 難 的 擔 憂 ,可與 前 一 段 所 學 習 到 的 :九一 八 事 變後 的歷 史 發 展 作 一 結 合 ,再經 由教 師 的 引導 激 起 他 們 「認知 」的運 作一 讓 學 生 了解 問題 的 存 在 與 本 質 ,即有 「覆 巢 之 下 無 完 卵 」的 家 國 憂 患意 識 。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1),頁12。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歷史教師手冊》 (台北:正中書局,2UUU),頁 -263 。

(13)

創造思考的歷 史教學理論

13

接 著 請 學 生 腦 力 激 盪 一 下 (即擴 散 性 思 考

)一

醞 釀 各 種 解 決 問題 的 方 法 ,且在 擴 散 性 思 考 的情 況 下 ,有些 取 出的 資 料 則 避 開 評鑑 的作 用 ,也就 是

UsbUrn所

謂 的 「拒絕 批 判 」 ,這在 創造 思考 教 學 中非常重 要 ,3°即 讓學 生 思考討論 下 列二個 問題 : 若 你 是 當 時 的 青 年 ,在當 時 的 歷 史 背 景 下 ,你會 支 持 先 安 內 還 是 先 攘 外

?為

什 麼

?若

你 是 張學 良 ,在當 時 是 否 有 比 發 起 西 安 事 變 更 佳 的 解 決 方 法 呢

?他

這 樣 是 以 下 犯 上 的 叛 變 行 為 嗎

?最

後 要 透 過 聚 斂 性 思考 選 擇 解 決 問題 的 方 案一 等 學 生 分 組 討 論 後 ,上 台發 表 意 見 ,再由師 生 共 同評 鑑 (即聚 斂 性 思 考

):哪

一種 看法 是 較 符 合 當 時 時 勢 的 發 展

?哪

一 種 看 法是 較 有 利於 國家 的利 益 ? 哪 一 種 看 法 是 對 後 來 歷 史 的 發 展 較 好 的

?最

後 選 出看 法 是 三 方 兼 顧 的 ,給予 該組鼓 勵 。 ∞ 賴 美容,<創意性 英語教 學 策略 對 國小資優 學生創造 力和 學業成績之影 響 〉 頁65。

m陳

龍安 ,《創造 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頁“ 。 記憶儲存(知識經撿基礎) 圖 〦

1

基 爾福特創 造 思考教 學模 式31

(14)

14

陳淑 芬 歷 史教 育第l1期 (二

)威

廉 氏

(Williams)創

造 與 情意 的教 學模 式 (CUgnitive_ Affect∥

emUdel)

Williams(1叨

U)提

出的創造與情意教學模式 ,目的是用來加 強認知和歷程 ,並培養創造 力和發表力 ,藉傳統的教材 內容 ,發 展流 暢 、變通 、獨創和精密 的思考 ,以及好奇 、冒險 、挑戰首想 像的情感 。此模式具有三度空間 (如圖

Z2所

):第

一層面 :課 程 一學校 中各個不 同學科 ;第二層面 :教師的各種教學策略 ;第 三層面 :學生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表現 ,而這三 向度彼此都互相 關聯 ,構成一整體 。笓 舉例來說 ,如在第一層 面 中 ,運用 「中共的成立 」單元 內容 為例 ,其教學 目標 是 了解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原 由 、該黨的性質與 發展 的模 式 。至於第二層 面 ,是在教學過程 中 ,教師經 由以下的 教學 方法 :矛盾法 (發現一般觀念未必完全正確 ;發現各種 自相 對 立 的 陳述 或 現 象 )、探 索 法 (探索從 前 的一 些處理 事情 的方 法 ;確立新事物 的地位與意義)、情境 評鑑 法 (根據事物的各種 結果 ,及涵義來 判斷其可能性 ,以及檢查或驗證原來的猜測是否 正 確 ,以便 指 導 學 生 能 夠 盱 衡 情 境 ,分析 利 弊 得 失 ,而後 才 做 決 定)。用 以 激 發 學 生 在 認 知 上 能 有 流 暢 的 、獨 特 的 、變 通 的 思 考

,並

在 情 意 上 有 挑 戰 心 (明瞭 事 情 的 可 能 及 與 現 實 間 的 差 距 )、冒險心 (在複 雜事物 中採取批評 )。“ 1.矛盾 法 :先以 學 生 耳 熟 能 詳 的 事 情 引起 動 機 ,即跟 學 生 討 論 諾 貝 爾 原 本 發 明 火 藥 的 目的 ,本是 為 了促 進 入 類 的 幸 福 與 社 會 的 進 步 ,結果 卻 很 矛 盾 地 成 為 破 壞 建 設 與 殺 害 生 命 的 利 器 。他 雖 胞 賴 美容 ,〈創造性 英語教 學 策略對 國小資優 學生創造 力和 學業成績之影 響〉 頁14。 珀 陳英 豪 、吳鐵雄 、簡真真 ,《創造 思考與情意教學 》 ,頁2US。

(15)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學理論

15

然 因 為 發 明 火 藥 而 揚 名 利 萬 ,卻深 深 為 火藥 導 致 的害 處 而 悔 恨 終 生 ,故以 其 畢 生 所 得 來 創 立 諾 貝 爾 獎 ,獎勵 對 世 界 有 莫 大 貢 獻 的人們 ,尤其是創 立和平 獎 ,以為彌補 其發 明帶來 的傷害 。 2.探索 法 :同學 在 之 前 上過 「五 四運 動 與 新 文 化 運 動 」的 課 程 內 容 後 ,對民 初 中 國知 識 份 子 傳 入 馬 克 思 主義 的 原 由有 一 定 的認 識一 即 就 在 知 識 份 子 尋 覓 救 國之 路 ,不得 其 門 而 入 時 ,居然 有 一 種 「洋 主義 」宣 佈 可 以跳 過 英 美式 的 資本 主義 ,直接 到 達 沒 有 剝 削的 社 會 主 義 新 天 堂 ,這吻 合 了當 時 國人 急 切 向西 方 取 經 的 心 理 。再 加 上 中 國 的 思 想 源 頭 中 ,向來 有 烏 托 邦 大 同世 界 的 美 景 存 在 ,雙方於 是 一 拍即 合 。銋教 師在 此 時將 共 產 主義 的意 義 加 以 說 明一 具 有 唯物 史觀 、否 認 私 有 財 產 、專 政 主 義 及 階 級 鬥 爭等 重 要概 念 。 3.情境 評 鑑 法 :然後 老 師 引 導 學 生 去 思考 五 四運 動 後 從 俄 國 引進 共 產 主 義 ,其原 本 的 理 想 與 後 來 實 行 的 情 形 有 何 差 異

?將

這 些 矛 盾 的 情 形 羅 列 比 較 。由這 個 學 習 中 ,學生 可 以 看 到 世 上 許 多 事 物 都 有 正 反 兩 面 ,問題 是 人 類 如 何 善 加 運 用 ,這是 許 多 學 生 以 前 未 曾思索 過 的 問題 。筠並 詢 問他 們希 望身 在 共 產 主義 的 統 治 之下 嗎

?讓

他 們去比 較如 台灣 與對岸 的政體 之差 異 。 經 過 教 師 的 教 學 策 略 引 導 後 ,學生 對 於 教 師 的 提 問能 有 相 當 多 而 迥 異 的 回 答

:如

本 是 要 達 到 均 富

,卻

變 成 均 貧 的 大 鍋 飯 社 會 、本 來 是 要 平 分 土 地 ,卻變 成 大 家 都 沒 有 土 地 等 ,從學 生 的 回 答 中可知他 們 具備 了好奇心 、挑戰 心 。 田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師手冊》,頁193。陳英豪 、吳鐵雄 、簡真真,《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頁2U8。

(16)

16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11期 gll造佳滿作 辨別法 ==第二好面 == 第三︳面 漱 發 法 glj邁者與越逸分析法 第一口面 籙程 (教材內容) 認知的 懵意的 縈異法.蘱 矕按敢金法 tL 蠶組法 法 探 索 的 狡 爾 容忍曖味法 旞觀表邏法 發展瀰適法 創邊性傾聰 視1化創造性田駐 第三肝面 學生的行為 努 二π面 教師行為 (故學策略)

2-2

威廉氏創造思考教學法

(三

)帕

尼斯

(S.J.Pames)創

造性 問題解決教學模 式

帕 尼 斯 試 圖發 展 一 個 綜 合 性 的 過 程 ,以刺 激 人 們 將 想 像 力 在 實 際 情 境 中運 用 ,此模 式 強 調 解 決 問題 者 在 選 擇 或 履 行 解 決 方法 之 前 ,要儘 可 能 地 想 出多樣 性 的 替 代 辦 法 ,在思考 或 想 出替 代 辦 法 時 要 延 緩 判 斷 ,以免 抹 煞 可 能 的 更 佳 構 想 ,同時 要 在 更 恰 當 的 時機 才 下 判 斷 。筘這 模 式有 兩 個 基 本假 設 :一是 認為 每個 學 生都 具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創 造 力 ,可以 透 過 實 例 和 練 習 增 強 ,但一 個 人 如 果 沒 有 預 先 儲 備 的 知 識 則 不 能 創 造 ;二是 教 師必 須 建 立 一 個 能 自由 表 達 的 環 境 、鼓 勵 幽 默 ,也醞 釀 一 些 想 法 ,以及 要 求 思 考 的 質 和 筘 賴 美容 ,〈創造性 英語教 學 策略 對 國小資優 學生創造 力和 學業成績之影響〉 頁12-13。

(17)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 學理論

17

量 。其教學 模 式如 圖2-3所示 (其中圖 中的菱 形表 示每 一個步驟 中 嘗 試 用不 同的處理 方 式時 ,一再 產生擴散性 和 聚斂性 的 思考 )。η 圖

2-3

創 造性 問題解 決之教 學模式銘 以 「中國之劇 變 」的教學 內容 為例 1.發現 困惑 : (1)擴散 思 考 一 請 學 生 提 出對 這 節 內 容 想 更 深 入 探 討 的 問題 有 「美 國對 當 時 中國政 局 介 入 的程 度 有 多深?」 、 「學 生們 為 何 支持 共 黨?」 、 「如何 避免遼瀋 、平津及徐 蚌等 戰役 的失 敗 ?」 、 「共黨為農民編織 了哪些解放 後的美夢 ?」 、 「李 宗仁 在這個 時期所扮 演 的角色 為何?」等等 。 (勾聚斂 思考┬ 經過 思考 及 討 論 後 同學 對 「遼瀋 、平津 及徐 蚌 戰 役 的詳 盡 戰 敗 原 因為何 ?」這 一 間題 最 有 興趣 ;教師提 供 一 些補充 資料並 請 同學 自行搜尋 可供其 參考 的資料 。 2.發現 資 料 : η 陳龍 安 , 笻 陳龍安 ,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頁θ 。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頁“ 。

(18)

18 陳淑 芬 歷史教育第 11期 (1)擴散 思考一

What:中

共 決心 進 行 決戰 ,由談 判等 守 勢 改 為 猛 烈而持 續 的攻勢 。反 之 ,政府 軍 隊士氣則 更 為低落 。

When:

各發 生 在民 國 田 年9月至 11月、民 國

37年

11月至 民 國 銘 年 1月、民 國 田 年 12月至民 國

3S年

1月間 ,天氣 相 當 惡 劣

;Where:東

北 、江 蘇 、安 徽 、華 北 等 地 區 ,多為 共 軍 勢 力鞏 固區 ,中共以 「鄉 村 」的人 海 戰 術和 「城 市 」的學潮相 互 呼應

;WhU:我

軍 的 將 領 有 東 北及 徐 州 「剿 匪 」副總 司令 范 漢 傑 、鄭 洞 國 、杜 聿 明 等 人 被 俘 、黃 伯 韜 及 邱 清 泉 等 自 殺 ,共軍 將 領 有 陳毅 、林 彪 、劉 伯 承 等人

;Why:政

府 軍 隊 沒 有 如 共 軍 般 的互 相 支 援 作 戰

;HUw:政

府 軍 隊有人 如 華 北 剿 匪 總 司 令 傅 作 義 等 開 始 尋 求 內 戰 外 的 解 決 方 案 ,戰和 不 定 。 (2)聚斂 思考一 經 過討 論 後 決 定 :蒐集 的資 料 中如雙 方 的民 心 士 氣 、對戰或和 的態度 是值得 再深入 的方 向 。 3.發現 間題 : (1)擴散 思考一 在 以 上史 實 中大 家 的疑 問有 「農 民為何 願意以人 海戰 術 幫 中共 打頭 陣 」 、 「為何 政 府軍 隊沒有如共軍般 的互 相 支 援 作 戰 」 、 「蔣總 統 對戰 局 的對策為何 ?」 、 「在 連 戰 皆捷 的情況 下 ,中共 想要和談 嗎?」 (2)聚斂 思 考 一 教 師 根 據 學 生 的 提 問 總 結 歸 納 出一 個 重 點 是 : 「從 國軍 的 內部 聯 繫 及 尋 求 外部 的支 持 方 面加 強 ,以避 免 落 敗 」 。 4.發現 構 想 : (1)擴散 思考一 針 對 「從 國軍 的 內部 聯 繫 及 尋求外部的支持 方面 加 強 ,以避 免 落敗 」這 一 概念 ,同學們 的想 法有 :國軍 在 內 部 的聯 繫 上 要破 除派 系 各 自為 政 、和 戰不一 、沒有 整體 的調

(19)

19 度 和 指 揮 系統 的缺 點 、要 強化 政 府軍 隊的 國家 意 識 、信 心 、 蔣 總 統 的指 揮 權 、嚴 懲 叛 逃或 不服 從 軍 令 的將 領 以 視殺 雞 儆 猴 、將 全 部 將 領 都 換 成 蔣 總 統 的 親 信 或 學 趙 匡 胤 杯 酒 釋 兵 權 、對 國軍 進 行 思想改 造 、提 出重 賞 以 獎勵 有 功 者 等 ;外部 的支持 上宣 傳 中共 叛 亂的 非法 性 、要 商人 以 金 錢 贊 助 作 戰 、 重 新 爭取 美 國的 援助 、強 調 要 照顧 農 民 的利 益 、傾 賱 學 生們 的 意 見 、爭取 國際 社會 的 支持 、進 行 改 革 以獲 得 民 心 、採 取 拖延戰 術如拉 長戰線… 。 (2)聚斂 思考一請 同學針 對 以上想法 選擇 出較有可能 的項 目 。 5.發現 解 答 : (l)擴散 思考一 請 同學 訂 定 一 些 問題 解 答 的 「標 準 」如 時 間 的 緊 迫 性 、變 革 的層 面 不 致 太 大 、國際 社 會 的現 實 利 益 考 量 、立 即 的效 果 、民心的接 受程度 、當 時政 府 的能 力所及等 。 (2)聚斂 思考一 要求 同學 依 據 這些 問題 解 答 的 「標 準 」作 等 級 評 鑑 ,選出當 時一定要考 量的標準 ,以決 定最佳 的解 決方針 。 6.尋求接 受 : (1)擴散 思考一 請 同學討 論 以 上的最 佳解 決 方針 有何作 用 。 (勾聚斂 思考一 訂 定詳細 的行動計畫 。 (四

)陳

龍 安 創 造 思考 教 學 的 三段 模 式 陳龍安 曾提 出創造思考教學的三段模式如圖 2留,教學歷程有 暖 身 、主題 、結 束 活 動 三 段

,其

中的 主 題 活動 包 括 「問 、想 、 說 、寫 」四個步驟 。

(20)

2U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l1期 Input 一 Uperati。n - ● Uutput 問 一 想 一 說 一 寫 圖

2-4

創造思考教學的三段模式” 以 「黃埔建軍 、北伐 」的主題為例 ,教學歷程的模式是 : 1.暖身 活動一 找 出黃埔軍校校歌撥放 ,並拿出蔣 中正 、吳佩孚 、 張作霖和孫傳芳等人的照片加深 同學的印象 ,引起其動機和興 i息:塞。 2.主題活動 : 「間 」一 『假如你是蔣中正 ,你要如何以

lU萬

軍隊打敗軍閥的

1UU萬

大軍?』 ;『國家有難 ,身為學生的你有何可以盡力的方 式 ?』 ;『釋 中 正 除 了 對 付 軍 閥

,還

要 同 時 應 付 哪 些 問 題?』 ;「想 」一給學生們約三分鐘的思考時間 ,老師可以提 供一些 思考方向 ;「說 」一 讓學生討論發表 ,可以是個別學生 自己說

,或

是 團體 思考

,讓

大 家 一 起 討 論

,產

生 更 多意見 ; 「寫 」一 讓 學 生 歸 納 整 理

,之

後 教 師再將學 生 的 意見加 以 綜 合 。 3.結束 活動一 個人 或各組發表後 ,師生共 同決定那一個 同學或哪 單位 類別 關係 系統 轉換 引伸 ” 陳龍安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頁帥 。

(21)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 學理論

21

一 組 的意 見 最 有創 意 、最有 可 能 ,由教 師 給 予 獎 勵 。教 師 再 指 定 下 次 主題 ,請同學 先預 習 。 總 結 而 言 ,創造 思考 教 學 的 模 式 與 傳 統 的教 學 模 式 並 無 矛 盾 衝 突 ,雖然 應 用 了 如 啟 發 教 學 法 】發 表 教 學 法 、問 思教 學 法 等 精 神 ,只是 更 加 強 調 培 養 學 生 的 自由創 意 和 思辨 能 力 。有 一 點 需 要 特 別 注 意 的 是 :以往 認 為 所 謂 的 創 意 代 表 的 是 天 馬 行 空 的空 想 、 沒 天 沒 地 的 幻 念 ,其實 在 以 上 所 提 的教 學 模 式 如 基 爾 福 特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模 式 、帕 尼 斯 創 造 性 問題 解 決 教 學 模 式 都 有 提 到 基 礎 知 識 和 經 驗 的 重 要 性 ,所以 創 意 思 考 的 歷 史 教 學 是 奠 基 在 對 史 實 有 初 步 的 了解 上 ,並不 排 斥 對 基 礎 知 識 的 認 知 和 記 憶 ,正與 孔 子 在 論 語 為 政 篇 中所 說 的 「學 而 不 思 則 罔 ,思而 不 學 而 殆 」的 治學 之 道 相 呼應 。 四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的 發 問 技 巧 發 問是教 師在教學 時常 用的方法 ,有效的發問技巧是引發學 生心智活動 ,促進 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 ,也是成功教學的基礎 。如 從以 上的創造 思考教學模式之理論 和實例說 明可知 ,發問的技巧 亦是創造 思考 教學極重要的一環 ,甚至可說運用若得當 ,就是創 造 思 考 教 學 是 否 成 功 的 關鍵 。以 下 就 張 玉 成 所 提 出的 問題 、候 答 、理答技巧 、發 問技巧 ,41並提 出編製創造性 問題的策略 ,妙分 別說明如下 : (一

)屬

性列舉 :提出某一特性或標準 ,要求學生盡量舉 出合乎 此條件之事物 。 如曹治中,<創造性思考教學在國民中小學鄉土地理教學上的應用〉,頁216。 姐張玉成,《教師發問技巧》 (台北:心理出版社出版,19田

),頁

4S一5U。 妙李錫津,〈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能力之影響〉,頁“→5。

(22)

” 陳淑芬 歷史教育第 ll期

1:舉

例 中共在 西安事 變時所 提 出的反 圍剿 口號 ; 例

2:舉

出國共 合作 的時機 。 (二

)指

出途 徑 :題目內容 要 求 學 生 盡 量 想 出工 作或 解 決 問題 的 可能 方法或途徑 。 例

1:現

今 台灣 面臨兩岸 關係 的轉 變有何 因應對策?

2:對

於 內有 中共叛 亂 ,外有 日本侵 略 ,蔣中正他 要如何 解決 困境? (三

)推

測 可 能

:利

用 想 像 推 測 事 物 或 事 情 可 能 發 展 或 發 展 方 向 。 例

l:請

想像 毛澤東 在重慶會談 時會和蔣 中正討論什麼?

2:毛

澤東 參加重 慶 會談 ,可能 會有 哪些意 外狀 況? (四

)比

較 異 同 :兩個 或 兩 個 以 上 事 物 或 概 念 ,就其 屬 性 特 質 , 比較 其 異 、同之點 。 例

l:中

國國民黨與 中國共產黨 的主張不 同之處為何?

2:蔣

中正 與李 宗仁針 對 國共 內戰的主張有何不 同? (五

)探

索原 因 :就事物現 象 查究其產 生 的可能原 因 。

1:為

什麼 毛澤東會 熱 中於 農 民運動? 例

2:張

學 良為什麼 要發起 西安事 變? (六

)預

測 後 果 :問題 內容 要 求 學 生 依 據事 物 發展 現 象 ,擬敲 其 可能產 生 的後 果 。 例

1:若

蔣 中正未 完成 北伐 ,之後 中國情 勢會如何 發展? 例

2:張

學良 若未發起 西安事 變 ,後來 的局 勢會 如何發展? (七

)前

瞻 回顧 :依時 間不 同 ,對事 物 作 回顧 與 前 瞻 之 了解 或推 測 。 例

l:請

想像

3U年

前 的 台灣 在政 治 、經濟 、社會方面是如 何 的情 形 ?

(23)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 學理論 筠 例

2:請

想像

3U年

後 的 台灣可能 後產 生什麼 變化? (八

)角

色 扮 演

:對

事 物 的 認 同 ,設身 處 地 地 去 思慮 問題 或 探 索 事理 。 例

l:假

設你 是蔣 中正 ,你會 如何 處理 國軍有 人 主張和談 的 意 見? 例

2:若

你是 身處在 民 國

38年

時 (國共 內戰

)的

中國人 , 你會 選擇跟 隨政府撤 退來 台還是 留在大 陸? (九

)突

破 成 規 :問題 能 引發 學 生 離 開 成 規 或 習 俗 ,而以 新 觀 點 思考 和理解 事物 。 例 題 :張學 良 除 了 發 起 西 安 事 變 外 ,還有 什 麼 其 他 的 選 擇 方式 嗎? (十

)似

是 而 非 :問題 內容 包 含 矛 盾 衝 突 、似 是 而 非 之 情 境 ,耐 人尋 味 。 例 題 :若你 身 處 和 張 學 良 同 一 個 時 代 ,你會 主 張 先 剿 共 還 是抗 日?

參 、創造思考教學與歷史教育

在 教 育 活 動 中 ,教育 目的 指 示 教 育 未 來 發 展 的 方 向或 指 標 ; 教 師即 是根 據 這種 方 向與指 標 的 指示 ,達成教 育理 想和 結果 。 芻 專 家 們 有 一 些 共 同的 教 育 目的 ,包含 了對 現 世 及 未 來 的 祈 求 、內心 與 外 在 潛 能 的 培 養 、個 體 及 群 育 的 追 求 。希 望 人 經 由教 育 的 過 程 發 揮 最 大 的 潛 力 ,為自己 、也 為社 會 貢 獻 所 學 。為 了達 到 這 些 教 育 目的 ,教育 應 該 盡 可 能 的 激 發 人 的 內在 多 方 面 的 學 習 因子 ,而 的高廣孚,《教育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帥

),頁

99。

(24)

回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 第ll期 不 是 只 偏 重 某 部 分 的 訓 練 。就 如杜 威所 說 的 :「人 類 只有 具備 創 造 的 智 慧 ,才能在 教 育 活 動 中將 現 有 的 情 形 推 估 將 來 可 能 的 結 果 ,或由現 有 的情形 預 見將 來 的結 果 。」砢所以教育活動應 多給 予 自由 ,否則 就會處 處 阻擾人 的 智 慧的表現 。 由上 一 段 的 論 述 中 ,我們 確 信 創 意 思 考 教 學 非 常 切合 杜 威 等 學 者有 關教育 目的 的教學 法 ,歷史教育 當然也 不例 外 。故

6U年

代 的 美 國社 會 科 課 程 標 準 目標 就 有 明列 :培養 學 生 聰 明 思 考與 解 決 現 代 社 會 問題 的 能 力 、培養 學 生有 效 的 研究 社 會科 學 能 力 。而作 為 美 國 的 社 會 科 課 程 之 一 的歷 史科 ,其教 學 目標 也 不 是 在歷 史 內 容 的 傳 授 ,而在 培 養 學 生 運 用 歷 史 眼 光 與歷 史知 識從 事 思考 的能 力 。4‘ 至I了

9U年

代 的 歷 史 科 國 家 課 程 標 準 中 ,更是 明 確 的 訂 定 「經 由 歷 史 史 實 的 了 解 與 歷 史 思 考 訓 練 ,達到 思 考 與 了 解 的 綜 合 」之 目標 ,強調 年 代 學 的 思 考 、理 解 思考能 力 、分析 與解 釋 能 力 、研 究能 力 、議題 的分析 與決策能 力 ,伯可 見 其 主體 是 為 了發展 分 析 與 判 斷 能 力 ,讓學 生 在 研 究 過 去 所 做 的 選 擇及 決 定 之後 ,在 面 對 今 天 的 問題 及 選 擇 之 時 ,更能 對 各 種 選 擇 及 其 可 能 的結 果 有 更深 入 的認 識 。η 除 了美 國 ,其他 國 家 亦 提 倡 歷 史 教 學 應 培養 思考 能 力 ,如 國學 者 強 調 認 識 與 理 解 歷 史 能 力 、歷 史解 釋 能 力 、運 用 歷 史 資料 貂 詹棟樑 ,《現代教育哲學》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1993),頁443。 媽 李祖壽 ,〈美國中學的社會學科課程〉 ,《新時代》 ,眨:5(1972.5),頁 19;李祖壽 ,〈美國中學的社會學科課程〉 ,《新時代》,12:6(1992.6), 頁l。。 4ε

UAHMagazine ofHlsto呼NatiUnal Histo, Standards,乃

l

∫ㄌ刀磁羽J9 j〞 刀杺次γ5aˊ勸 加t;ng(1995),pp.3_lU.

η

郭 實 渝譯 ,《美 國歷 史科 國 家課 程 標 準 一探 討 美 國經驗 》 (教育部 編 印 ,

(25)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 學理論 巧 能 力 ;鍶澳 洲 教 育政 策 也極 重 視 年 代 學 的 思考 、調查 與 研 究 歷 史能 力 、分 析 及 解 釋 歷 史 能 力 、理 解 人 們 行 為 的 動 機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妙可 見 各 國早就 對 歷 史學 科 賦 予 多元 思考 的使 命 ,讓學 生並 非 死 背 歷 史 知 識 ,而是 運 用 以 為 思考 是 否 能 應 用於 現 在 的 處 境 ,這 可 說 是與創意 思考教學 的精神 不謀而 合 。 台灣 的教育理 論 多來 自美 國 ,但至民 國

7U年

代 的歷 史科課 程 標 準 目標 中 ,仍未 見 訓 練 學 生 分 析 、理 解 、判 斷 史 事 的 項 目 ,故 學 生 無 法 從 歷 史教 學 中培 養 獨 立 思考 的 能 力 ,更遑 論 研 究 社 會 科 學 及 解 決 社會 問題 的能 力 。∞可 見 台灣 的 歷 史學 科 地位 的低落 ,被 視 為 純 為 背 誦 的 副 科 ,與未 能 及 早 訂 定 重 視 創 意 思考 教 學 精 神 的 課程 標 準 目標有極 大 關係 ,直至

8U年

代 中期 後才 開始 重視訓 練學 生 理 解 及 思 考 分 析 的能 力 ,更可 想 見 創 造 思考 教 學 應 用 於 歷 史 學 科 的重 要性 及 急迫性 ! 其實早 在

8U年

代 中期 之前 就有 許 多歷 史學 者 為文強調 歷 史教 育 目的所在 ,如王 德昭 、51李國祁 、”王文發等 ,53貝j認為歷 史教育 具 有 「曉 事 、知 人 、論 世 」的 功 能 ,而要 達 到 這 個 目的 ,絕非僅 僅 只 是 背 誦 歷 史 知 識 就 可 做 到 的 ,必要 注 重 思 考 能 力 的 培 養 。王

TheU民刀祂母UDφarrn羽t tE幽ωJ9U乃羽 〞&j翗銘,夃6ㄌ〞 j乃勸 θ Λ吻 9羽〞

arrj翗乃t沕(England,1991),pp.7-12 4’

G.V㏑ki&DRUbert&H.JUhn,σ力滮砪r●9如咖客 〞b′〃刀矽ㄌ〞f4刀Eηa〞i〞-t砪θ〞

m茻

裝豐鬐舞荄

攡 蔧

蟲∵

歷史

穟育目

柵究

>,《

中小學人文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 (台北:三民書局,19S9),頁 182。 51王 德 昭 ,《怎麼教歷 史》 (台北 :正中書局 出版 ,19“

),頁

”巧1。 ° 李 國祁 ,〈歷 史教 育的 目的與使命

>,頁

lU“l11。 s3王文發,<簡介創造性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頁19挖U。

(26)

%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 l1期 文 發 即 強 調 ,歷史 教 師 若 能 善 用 創 造 性 教 學 法 ,易於 達 成 歷 史 教 育 的 目標 ,使學 生 具 備 更 充 分 的 「自我 實現 」條件 ,協助 他 們 調 適 急 遽 變 遷 中的 社 會 ;其他 如 黃 俊 傑 、胡 昌智 等 學 者 也 認 為

,$

歷 史 教 育 的 目的 ,是在 透 過 歷 史 知 識 的 傳 授 ,培養 受 教 育 者 獨 立 的人格 ,與理 性分析 思考 的能 力 。

%

近 年 來 ,社會 變 遷 對 歷 史 科 地 位 的 衝 擊 愈來 愈大 ,許多 學 生 的 學 習 態 度 呈 現 相 當 功 利 化 的現 象 ,他們 認 為 歷 史 科 的 知 識 不如 數 理 科 目來 得 重 要 而 有 用 處 ,這種 錯 誤 的 認 知 ,使歷 史 科 在 學 生 心 目中成 為 無 足 輕 重 的 學科 。這看 在身 為歷 史 教 師 ,以歷 史 教 育 為 一 生 志 業 的 我 們 自然 也 是 十 分擔 心 ,故心 中 自然 而 然 的 會 萌 生 一 個 念頭 :歷史 除 了能 涵 養 個 人 的 人 文 素 養 外 ,是否 能 培 養 一 些 在實 際生 活上有用 的能力呢? 針 對歷 史 學科 面臨 的衝 擊與 挑戰 ,近年 來 有 相 當 多的 學 者 和 教 師們 提 出歷 史 教 學 應 培 養 的能 力 :如教 育 部 人 文 及 社 會學 科 教 育 指 導 委 員 會 認 為 可 從 歷 史 知 識概 念 的建 構 中培養 思考 、解 決 問 題 的歷 史 思維 能 力 ;’李緒 武 認 為 要發 展 學 生 的推理能力 、思考能 力 、判 斷 能 力 和 獨 立 研 究 能 力 ,傳授 學 生 相 當 的知 識 ,增強 其 環黃俊傑,<歷 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歷史的探索》 (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1981),頁3-14。 “胡昌智,〈歷史教育 目標的理論與實際一從實踐理性的觀點論歷史教育〉 , 《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

6),頁

巧 。

%陳

埩淑,〈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課程 目標 、教材編輯及實施現狀之研究〉 (高 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S),頁” 。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歷 史學科教育 目標研 究報 告 〉 ,《中 小 學 今 文 學科 教 育 目標 研 究報 告 》 (台北 :台北 三 民 書局 , 1987) ,頁176。

(27)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學理論

27

境 的適 應能 力 及行 為的實 踐 能 力 ;璐范 興 華 、李 正 禾等 強調 學 生 獨 立 、判 斷 推 理 、觀 察 力 和 判 斷 力 的 增 進 ,養成 好 奇 進 取 的趨 向 , 發 展 思維能 力 ,尤其 是發 散 性 思維 ;”黃 統 媛 主 張應 該 培養 歷 史 思 考 能 力與解 決 問題 的能 力 ;ω陳豐祥 亦 重 視 培養 學 生運 用 思考 以 發 展 歷 史推論 能 力等 。“ 由以 上 敘 述 可 知 ,歷史 教 育 的 目標 是 多 元 並 立 的 ,歷史 教 育 具 有 人 文 教 育 與 民 族 精 神 教 育 的雙 重 功 能 ,兩者 不 是 衝 突 對 立 , 而 是 相輔 相 成 的 。°2如張 玉法 亦說 :「民族 精 神 是歷 史教 育 的副 產 品 ,但不 是 唯 一 的 目的 ,歷史 教 育 如 專 重 灌 輸 民 族 精 神 ,則急 切 而難 成 。」ω故 歷 史教 育 的 目的 除 了情 意 方面 的 民族 精 神 、人 格 陶 冶 之 目標 外 ,關於 思考 、解 決 問題 能 力 的 培 養 亦 相 當 重 要 。而 不 管 是 認 知 、情 意 方 面 的 歷 史 教 育 目的 ,都非 是 傳 統 填 鴨 式 的 教 學 法 能 做 到 的 。如 之 前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理 論 所 述 :創造 之 發 生始 於 問 題 的 覺 察 及 確 定 ,繼以 心 智 活 動 的 探 索 ,方案 的提 出 ,而終 於 問 題 的解 決與 驗 證 ,創造 能 力是 知情 意 結 合 ;t4創造 思考 教學 是激 發 s8李緒武,〈社會科教學的功能與價值〉,《人文及社會科學展望》 (19銘

),

頁118,。 ” 范興華 ,〈一個 國中歷 史老 師的 自我教學檢討 〉 ,《歷 史教學》

,1:3

(19路

):頁

l18;李正禾 ,〈在歷 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歷史 教學問題》,3(1992),頁妙 。 ∞黃琇媛 ,〈培養歷 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 〉,頁169189。 °I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 〉,頁外 。 ω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 導委 員會主編 ,〈歷 史學科教育 目標研 究報 告〉 ,頁175。 “ 張玉法 ,〈歷史教育的危機與補救〉 ,《歷史學的新領域》 (台北 :聯經 出版 事業有限公 司,1978),頁怕3-164。 “ 張玉成 ,《教師發問技圬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 (台北 :教育 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19田

),頁

妙 。

(28)

兜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 Ⅱ 期 學 生 創 造 的動 機 ,以培養 思考 力 。∞由此 可知 ,若能於 歷 史 教 育 中 運 用 富啟 發 性 的創 造 思考教 學 法 ,必定 較 容 易 達 到 上 述 歷 史 教 育 目的 。 許 多 在 中學 從 事 歷 史 教 學 工 作 的教 師們 ,也開 始 認 真 的 思 考 歷 史 教 學 的 真 正 目的 ,如劉 立 立 認 為 歷 史 教 學 目的 ,是在 增 進 歷 史 知 識 、啟 發 思 想 ,培養 學 生 有 敏 銳 的 觀 察 力 、正 確 的推理 判斷 力 ,豐富 的想 像 力和 創 造能 力及高 尚的理想和恢 弘的人格 ;ε‘鄒 玫 亦 相 信歷 史 教 育應 該是 要 培養 學生的思考能 力和創造 力 。ω這些都 表 示 歷 史 教 育 的 目的 可 藉 由創 造 思考 教 學達 成 ;創造 思 考 教 學 的 理 論 可 在 實 際 的 歷 史 教 育 中得 到 發 揮

,兩

者 的 結 合 是 相 得 益 彰 的 。 經 過各 方的 努力與 呼籲 ,民國

83年

教 育部公佈 的 國民 中學課 程 標 準 總 綱 中

,終

於 開 始 強 調 輔 導 學 生 的 目標 之 一 是

:啟

迪 創 造 、邏 輯 思 考 與 價 值 判斷 的能 力 ,增進 解 決 問題 、適 應 社 會 變遷 的 知 能 ,並養 成 能 終 生 學 習 的 態 度 。歷 史 科 為 國 民 中學 課 程 之 一 ,自然 也 應 當 培 養 學 生 達 到 此 目標 。總 綱 中的 第 三 點 又 提 及 「各 科 之 設 計 與 選 擇 ,宜以 學 生 生 活 經 驗 為 中心 ,並兼 顧 學 生 身 心 發 展 、興 趣 及 能 力 ,考量 學 生 個 別 差 異 」 ;有關歷 史 課 程 標 準 的 教 學 方 法 中 也 強 調 「教 師 宜 注 意 學 生 之 個 別 差 異

,因

材 施 教 」,顯示 課 程 標 準 與 創 造 思 考 教學 一 向主 張 的 「因應 學 生 的個 別 差 異

,提

供 學 生 充 分 的 時 間 思 考

,鼓

勵 每 個 學 生 都 參 與 活 ∞ 張添洲 ,《教材教法 :發展與革新 》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出版 , 2UUU) ,頁78。 “ 劉 立 立 ,〈國 中歷 史科新 教 學法 的嘗試 與感 想

>,《

歷 史教 學 》

,l:5

(1989) ,頁l1U-l13。 ω 馮菊枝 ,《新創意

PUWER教

師》 (台北 :講義堂出版 ,加Ul),頁12-兒。

(29)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 學理論 ” 動 。」“在精神 上是 相通 的 。Sz1年歷 史 課程標 準的教學 目標規定 : 一 、引導學生 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 、引導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 ,俾能主動學習 ; 、引導學生認清國家創建的艱辛及個人責任 ; 四 、培 養學 生具有 開闊的心胸並成為世界觀的 國民 。ω 由以 上 可 知 ,我國 國 中歷 史 課 程 目標 開 始 相 當 重 視歷 史 思考 能 力 ,如「了解 歷 史 知 識 本 質 」,涉及 到 發 展 學 生 分 析 、解 釋 歷 史 的 能 力 ;η且 在 歷 史 課 程 標準 教 學 方 法 中亦 提 及 教 師教 學 時 應 「養 成 其 分 析 綜 合 及 理 性 思 考 、正 確 判 斷

,進

而 明 辨 是 非 的 能 力 。」反 觀 創 造 思 考 的 教 學 原 則

;教

學 方 法 注 重 激 發 學 生 的 興 趣 ;7I創造 思考 須 以 知 識 經 驗 為 基礎 。η可知 如能 適 當 運 用 ,創 思考教 學法應 是能有 效達成以 上 四項 目標的教學法 。 此外 ,在少

1學

年度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 中 ,總綱也規定應該 培養 的能力 中包括 :「創新 、創造能力及獨立思考 、解決問題能 力 」 ;至於社會科領域第七條課程 目標 :「發展批判思考 、價值 判斷及解決 問題能力 」 、第九條 目標 :「培養表達 、溝通以及合 作 的能力 」與第十條的 目標 :「培養探究 之興趣以及研究 、創造 和 處理資訊之能力 」 ◇在在都顯示 出創造思考教學法亦能真實體 現 日後社會科教學的 目標 。 由上述可知 ,近年來的歷史教育 目標愈來愈重視創造力 、思 鋁J.FΓ

eldhusen&D.JTremnger,Crea了加θ 妨 初 右 ηga刀ˊp幼t滮沕6UJ1.,rgj〞g〞θ〞

θ搧ω′ㄉ刀(19田> ω教育部 中教 司,《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聯教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 1995) ,頁217。 η黃琇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頁169189。 7I黃 琇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

>,頁

169189。 砲張玉成,《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頁lU6。

(30)

3U

陳淑芬 歷史教育第 ll期 考 力 、解決 問題等能 力的養 成 。其實這些 目標 、課題 ,以往的學 者早 已道明 ,但以往歷史教學 為求成績及升學 之故 ,多偏重反覆 練習 、背誦零碎和 片面式的歷史知識 ,忽略了歷史教育真正而重 要的 目的 ,若借用創造 思考教 學的理論及原則 ,必可 「再生 」歷 史教育之真義一肩負有教育世人 、指導思潮的重大任務 。刀

肆 、結 論

本 文 旨在 探 討 創 造 思 考 的犀 史 教 學 理 論 。歷 史 學 屬 於 社 會 學 科 的 範 疇 ,而社 會 學 科 領 域 的 知 識 ,是由研 究 者 以 科 學 的態 度 , 透 過 有 系統 的實 證 研究 而獲 得 的 結果 。π這 些科 學 結 果可 依 其 內在 階層 性 而 分 成 事實 、概念 、原 理 原則 和 理論 四個 結 構 要素 。那故 要 進 行 創 造 思考 的 歷 史 教 學 實 證 研 究 ,必要 先 對 創 造 思考 教 學 的理 論 作 一 番 探 討 ,釐清 其 涵 義 和 教 學 原 則 ;確認 教 學 模 式 ;明瞭 其 實 際 教 學 時 的 運 作 技 巧 等 ,才能 有 助 於 教 師 在 實 際 從 事 教 學 時 , 免 去 許 多獨 自摸索 的錯誤經驗 。 就 創 造 思 考 的 歷 史 教 學 目標 而 言 ,由於 相 關 的 教 育 哲 學 與 理 論 系 統 已 頗 為 完 備

,且

深 受 教 育 學 者 及 教 育 行 政 當 局 的 普 遍 重 視 ,所以 歷 次 修 訂 的 國 中歷 史 課 程 標 準 ,均一 再 強 調 創 造 思 考 的 能 力 是 國 中歷 史 課 程 的 重 要 教 學 目標 。即 便 在 當 今 國 中階 段 實 施 中的 九 年 一 貫 社 會 領 域 課 程 ,相關 的 教 改 思 想 與 課 程 目標 ,也不 斷 強 調 教 育 的 重 要 目的 之 一 ,是在 培 養 學 生 獨 立 思考 與 解 決 問題 刀李 國祁 ,<歷史教 育 的 目的與 使 命 〉,頁1UU-1ll。

π

EVⅡ

or,&腕ε力r妨θEJc沕θ滮 η &乃UUt〞茲 卻ewY“kMacMⅢanPubli山 Co.,Inc,198Φ,pp.17.

75R. M W。°lever& K. P. Scott,4ε〞91,C乙羽砌;竹gj刀9Uε如ˊ∫〞〞jθ9PrU〞U〞8

C“〞9r加θa乃〞∫Uε加了G幼W孩(Glen㎡ew:ScUtt,Γ

(31)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學理論 3I 的 能 力 。因此 ,教師 若 能 從 前 人 的 研 究 中得 到 一 些原 則 及 概 念 的 啟 發 ,將有 助 於 他 們 在 進 行 實 際 教 學 時 更 能 及 早 得 心 應 手 。故 本 文 所 探 討 創 造 思考 教 學 的 理 論 目標 ,可以 將 之 應 用 到 歷 史教 學 之 中 ,以期能建 立 一套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學 」模式 。 綜 合 歸 納 以 上 所 述 ,我們 可 以 歸 納 創 造 思考 的 歷 史 教 學 原 則 與 目標 如 下 :教師 在 富 彈 性 的 課 程 進 行 中 ,營造 一 個 既 不 完 全 自 由 ,也不 過 度 權 威 的 均 衡 教 學 氣 氛 ,讓學 生 具 有 歷 史 知 識 的 認 知 基 礎 之 後 ,能有 一 個 身 歷 其 境 的教 學 環 境 ,不管 是 透 過 生 動 的 講 述 法 、圖像 欣 賞 、角 色 扮 演 、問答 法 等 ,讓學 生 如 同 回 到歷 史 的 鏡 頭 下 ,去體 會 當 時 人 事 物 所 帶 來 的 感 觸 ,培養 出 開 闊 的 心 胸 和 對家 國認 同的情懷 。 教 師 可 以 設 計 一 個 教 學 課 程 ,鼓勵 及 引 導 學 生 提 出教 材 中重 要 問題 ,讓學 生 學 習 從 歷 史 中去 思 考 其 中的 因果 關係 ,並能 以 同 理 心 來 替 古 人 思 索 各 種 不 同 的解 決 之道 ,如此 日積 月 累 可 培 養 學 生 的 獨 立 思考 、判 斷 、解 決 問題 的 能 力 ,使歷 史 成 為 學 生 心 目中 一 門有 學 習價 值 的科 目 ,讓學 生 有 興 趣 及 意 願 主 動 學 習 ,才能 提 高 學 生 的 品質 。並 讓 學 生 從 理 解 歷 史 的 角 度 下 來 認 知 、記 誦 基 礎 歷 史 知 識 ,而非 囫 圇吞 棗 的 死 背 。如 歷 史 人 物 的 介 紹 方 面 ,先由 教 師 提 供 資 料

,鼓

勵 學 生 從 史 料 中 看 其 他 不 同 角 度 的 「他 」或 「她 」並 加 以 討 論 ;多提 問 「何 以 為 如 此 ?」讓 學 生 從 了解 前 因 後 果 中去 自然 而 然 的 掌 握 基 礎 歷 史 知 識 ,就不 以 讀 歷 史 為 苦 差 事 了 。 教 師 並 可 藉 由一 些 實 作 的 課 程 設 計 ,讓學 生 所 學 的 不 只 是 純 理 論 ,可實 際 運 用 在 日常 生 活 或 未 來 的 職 業 能 力 。如 戶 外教 學 的 設 計 ,可藉 此 機 會 培 養 學 生 的 生 活 能 力 ,嘗試 讓 學 生 規 劃附 近 古 蹟 景 點 的 行 程 規 劃 、介 紹 、交 通 及 膳 食 問題 ,培養 未 來 導遊 的 人

(32)

笓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11期 才或休 閒生活安排 的能 力 ;請學生編輯班報或校報 ,訪問 、報導 當地 風土民情 ,培養編輯 、作家及記者所需 具備的能 力 ;引導學 生利 用電腦 、圖書館等查詢 資料 、編輯資料 ,培養收集資訊 及文 書處理能力 。如此之類 ,只要教師運用創意 ,思考 多樣化 的課程 及作業 、評量方式 ,讓學生從做 中學 ,不再是 「三一教學法 」, 即一本參考書 、一份考卷 、一根棍子 ,就可教書

,%學

生也能從 中 多發揮創意 、多思考 、多參與 ,自然而然養成一些能力 。

%歐

瑞 賢 ,《活化 教 學路 》 (台北 :源流 出版 事業股份 有 限公 司,2UU1) 11 。

(33)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 學理論 ∞

附件

(一

)

孫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 、救國的醫生一孫中山先生

1.孫中 山 的 早 年 生 活 、教 育 對 他 後 來 有 怎 樣 影 響

?(洪

秀 全 第 二 、四大寇之一) 2.從何 事可看 出他 早年 曾寄 望清廷 的改革 ? 二 、兩 種 救 國模 式 1.從興中會成立的時間 、地點 、成員可看出它是一個什麼性質的 組 織? 2.同盟 會 的 綱 領 ,代表 孫 中山 的 哪 三 大 主 張

?黃

花 崗之 役 的 意 義 為何

?(青

年節) 3.立憲運 動的成 立原 因 、成 員及結 果為何?

三 、武昌起義

(宣

統三年

,西

( )年

) 1.武昌起 義的 導火線 為何事

?清

廷 內部又 有何 巨變? 2.武昌起 義成 功 的 關鍵 為何? 3.請同學 思 考 一 個 問題 :究竟 是 大 刀 闊 斧 的 革 命 ,或是 一 點 一 滴 的 改 革 ,比較 適 合 中 國的 環 境

?而

你 會 選 擇 哪 一 邊 呢

?理

由是 什麼? 4.「侵入腦細胞 」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後發表意見 (1)在晚清最後的時間裡 ,政治上共有三股勢力互相激盪 ,分別 是革命黨 、立憲派及清廷政府 ,過去我們總是強調革命派的 影響力 ,事實上 ,辛亥革命的成功 ,並非是在革命勢力最高

(34)

34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 ll期 漲的時候 ,它其實是 由許 多偶發的因素集合加上革命形勢成 熟造成的 。如果從辛亥革命後的勢力分布來看 ,我們將會發 現 ,實際掌握地方政權的立憲派人士 ,實不亞於革命黨人 。 換言之 ,辛亥革命是在對清廷失望的立憲派與革命黨的合作 下 ,共同灌溉 出的花朵 (勾在孫 中山領導革命的初期 ,甚少知識界的參與 ,大多數的讀 書人還是將 目標放在科舉考試上 。不得已 ,孫只得致力於聯 絡會黨 ,充當起義的基本 力量 。但其份子往往良莠不齊 ,其 投入革命陣營 ,並不見得是對革命有多深的認識或信仰 (3)檀香 山本是興 中會發源地 ,但在康 、梁來到後 ,大肆鼓吹保 皇即是革命 ,結果興 中會成員多半轉 向保皇黨 ,孫中山所辛 辛苦苦獲得的 同志 ,往往就此流失 。但 自義和 團之亂後 ,中 國海 外 留 學 生 相繼 加 入 革 命 陣營 ,然真 正能 明瞭革 命 真 諦 者 ,並不算多 (Φ中國社會 向來是安士重遷 、畏懼變遷的 ,尤其革命事業是需 要拋頭顱 、灑熱血 ,更是讓許 多保守人士卻步 。請你們試著 去探討 「開國功勳 」後來轉而參與或支持革命的原因 。 立 憲 派 : 會黨 : 一般民眾 : 海 外華僑 :

*除

了 你 們 自己 的 組 別 ,你覺 得 哪 一 組 的 答 案 最 有 創 意 呢 ?一第

( )組

;那一組上台表達的最好呢?一第

( )組

;哪一組 的答 案最有說 服 力?一第

( )組

(35)

創造 思考的歷 史教 學理論 竻

附件

(二

)

帝國變民國

(民

國元年是西元

(

首都由

( )遷

( ))

)年

, 1.在武 昌革命 爆發後 ,袁世凱 在 清廷政府 扮演何 種角色 ? 2.民國 在 成 立 之 初 ,主要 由那 一 大 法 規 範 總 統 職 權 ,此法 主 要 是 為 了約束何 人 任 臨時大總統 而置 的? 3.課後作 業 :*和平一 武 昌報報 出刊 了

!*(至

A4紙

一張) 完 成 步 驟 如 下 :(l)教師提 供 辛 亥 革 命 時 的 重 要 報 刊 新 聞 內容 、 文 章 評 論 ,以及 相 關 照 片 。φ)學生 分 組 ,並要 求 工 作 分 配 ,如 資 料 摘 要 、題 字 、畫 插 畫 、排 版 等

,並

賦 以 頭 銜

:主

編 、採 訪 、編 輯 、美 工 等 。θ)引導 學 生 閱讀 並 依 主題 分 類 、摘 要 、組 織 ,並配 合 相 關 照 片 、或 自己畫 插 圖 ,參考 現 今 的 報 紙 版 面 加 以 編 寫 標 題 、報 紙 名 稱 、出版 地 和 時 間 、出版 社 、主 編 、發 行 者 、創 辦 人 、定 價 等 項 目最 後 再 將 各 組 完 成 作 品公 開展 示 。“) 由全 班 、其他 教 師共 同評分 。現 在老 師舉實例 如下 : 登記八卦版後勁報字第 UlUU號創 辦 人

飛 鳳 天

發 行 人

飛 龍 中華民國91年I月I日創刊 社址:高雄市加昌路18U號艮務及訂報專線UBUU㏄3U路

第 一組 第 二組 第三組 第 四組 美 工 創 意 排 版 文章 內容

*各

1U分作 加減

(36)

36

陳淑 芬 歷 史教育第11期 和 平 一武 昌報 報

PeaceNews

今日一大張,每份定價15大洋

第2UUUUU 中華民國 91年4月 1日/星期一 農曆辛 巳年二月廿 日 http:〃www.peace.oom師 標 題 (記者張阿琴/武昌報導 )…—

照 片或插 圖

社 論 辛 亥革命功 的 幕後 功 臣:孫 中山 製 作 群 主編 :×× 採訪:×× 編輯:×× 美工 :×× 攝影:×× 【記 者 張 小 毛/湖北 報 導 】一

照 片或插 圖

他們 看到清朝被推翻 歡欣鼓舞 ﹎ 一記者李浪/攝影

(37)

創造 思考 的歷 史教 學理論

39

附件

(三

)

中共的成立

(第

)姓

:

一 、社會主義狂飆

1.中國從何 時 引進社會 主義? 2.反向 思考 :諾貝 爾 發 明火 藥 的 目的 ,本是 為 了促 進 入 類 的 幸 福 與 社 會 的進 步 ,結果 卻 很 矛 盾 地 成 為 破 壞 建 設 與 殺 害 生 命 的 利 器 。五 四運 動 後從 俄 國引進共 產 主義 ,原本 的 用意為 何? 共產 主義原 本 的理 想又是 如何 ? 但後 來實行 的情形又 何差 異? 二 、中 國共 產 黨 的成 立 (民國

( )年

( )成

立) 1.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領導者是誰? 2.中國共產黨的 目標為何? 三 、寄 生與發 展 (民國

( )到

( )年

) 1.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是依靠何 國際組織 、中國何種階層支持? 2.何謂 『容共 』 、 『聯俄 』 、 『清黨 』的意義? 3.『容共 』 、 『聯俄 』 、 『清黨 』的原因各為何?

*大

事年表 :教師列 出與 中共 的創立相 關的事件與時 間 ,請根據 教 師所舉 出的時間 (包括 中國及 西元 紀年

)及

事件 (包括 中國 情況及 同時的國際情勢

)製

作年表 ,並在周 圍附上相 關插 圖 , 並了解其之間的關聯 。 年代及事件 如下 :第一次大戰爆 發 (1914)、俄 國共產黨成立 (西元

1917年

)、第一次大戰結束 (1918)、蘇俄放棄在華特

(38)

銘 陳淑 芬 歷 史教 育 第1l期 權 、巴黎和會 (1919)、五 四運動 (民國

8年

)‵中國共產黨 成立 (民國

1U年

)、孫中山容共 (民國

12年

)、聯俄 (西

19Z年

)、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民國 15年)、清黨及寧漢分 裂 (民國

16年

)、北伐統一 (民國 主

7年

)等

。舉例如左表一 (新文化及五四運動年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 2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 3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