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4-01-01高一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4-01-01高一歷史"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精誠中學

104(上) 第一學期 第一次段考 歷史試卷

考試範圍:第一冊

Ch1~4 共四章 適用班級:高一各班

出題老師:曾蓮馨 審題老師:廖元禎 ※ 注意:本卷共

5 頁;另附答案

一、單選題:

( 60 題 每題 1.5 分 共 90 分 )

1. (甲)嘉慶年間,在今宜蘭添設噶瑪蘭廳; (乙)嘉慶年間,在今臺灣中部添設彰化縣; (丙)清初對臺灣的政策,禁止內地人民攜眷渡臺; (丁)清平臺灣後,置臺灣、臺北兩府,隸屬福建省。以上的敘述與清初臺灣的開發有關,正確的 敘述有幾個 ? (A)一個 (B)二個 (C)三個 (D)四個 。 2. 《臺灣三字經》中有一段:「西班牙,亦竊據,基淡間,築城禦。……明運竭,有成功,破大浪, 師渡東,整戎行,奮神武,逐蘭人,復故土。務屯墾,闢草萊,百廢興,又招徠。」對上文的解 讀,下列何者符合史實? (A)「基淡間,築城禦」是指建聖薩爾瓦多城和聖多明哥城 (B)「明運竭」是指南明覆亡,鄭成功易正朔 (C)「復故土」意指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再度使臺灣成為中國的版圖 (D)「百廢興」是因清廷海禁,切斷臺灣的海外貿易,臺灣百廢待舉 。 3. 「賊本烏合之眾,死據孤城,其勢難久。我軍前後進剿,非不能戰;乃至今未克,誠以諸軍皆由 鹿港而進,賊已備識虛實故也。若得省垣遺一大員,由淡水登岸,沿途招選兵勇,以壯聲勢;占 梅當統練勇數千,同時南下,剿撫並行。彼將聞風膽落,不戰而平。兵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也。」以 上資料在描述哪一事件? (A)朱一貴事件 (B)林爽文事件 (C)戴潮春事件 (D)施九緞事件 。 4. 2010年上映的《艋舺》,是由鈕承澤導演、李烈監製的一部臺灣電影,大致描述1980年代臺北 市「艋舺」地區黑幫兄弟與慘綠少年們的愛恨情仇。此部電影不禁讓我們聯想到臺灣在清領時期 所發生的械鬥問題。清領時期常發生不同族群的分類械鬥事件,造成各族群在居住空間的隔閡及 族群認同意識的分化。咸豐年間北部地艋舺區發生「頂下郊拚」後,同安人被迫遷徙,反而帶動 了哪一地區的發展 ? (A)鹿港 (B)烏石港 (C)大稻埕 (D)雞籠。 5. 1620年代,荷蘭西印度公司在今紐約市曼哈頓島上建立一座城堡,以保護移民與商人。同一時 期,荷蘭東印度公司亦在臺灣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荷蘭人在曼哈頓與臺灣建立據點的動機 之一,是蒐購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的一種商品,以供歐洲市場之需。這種商品是: (A)香料 (B)獸皮 (C)棉布 (D)蔗糖。 6. 1644年4月30日《巴達維亞城日誌》:「他們都哀嘆中國發生戰爭,瓷器製造者有很多人死亡, 加上中國沿海海賊增加,商品輸出困難。」請問:資料中所提及的「中國發生戰爭」主要是指何 者? (A)三藩之亂 (B)鴉片戰爭 (C)戚繼光的剿倭寇戰爭 (D)清兵入關,攻滅南明。 7. 據民國48年的一項調查,臺灣各地寺廟奉祀之主神,如下表。請問:甲地應該是下列哪個地 區? (A)臺北縣 (B)桃園縣 (C)新竹縣 (D)臺南縣。 主神 地方 媽祖 三山國王 王爺 觀音 甲地 54 0 127 25 高雄縣 37 7 56 55 屏東縣 36 25 52 31 臺中縣 37 8 45 18 8. 1919年,有人從澎湖天后宮馬公的祭壇下挖出一座石碑,經考證應該是臺灣歷史上年代最早的 石碑。該石碑的刻文記載了一件17世紀初的史事 ~「一位將領勸退了當時在澎湖的一股勢力」。 此「勢力」應該是: (A)鄭芝龍的海盜集團 (B)西班牙的海軍艦隊 (C)鄭成功的反清勢力 (D)荷蘭的東印度公司 。 9. 一位官員上奏朝廷:「水師提督一職至關重要。賊眾已經無法在陸路造成影響,如果水師戰勝, 則賊眾自然敗走臺灣。如果水師不勝,則賊眾仍將盤據廈門。若要想與賊眾決一死戰,必須倚賴 水師提督。」這個奏摺的背景是: (A)明末官員要驅逐在東南沿海的倭寇 (B)清初官員要驅逐鄭成功的殘存軍隊 (C)清末官員希望驅逐廣東的英國商人 (D)甲午戰爭時官員要驅趕進犯的日軍。 10. 一段史料中寫到:「吳沙遂率鄉勇200餘人、善番語23人,至烏石港南築土圍墾之為頭圍(今之 頭城)。」這段資料提到的是「開蘭第一人」吳沙開墾今日宜蘭的情形,後來間接導致噶瑪蘭廳的 設置。請問:這段資料的背景是哪一時期? (A)17世紀後期 (B)18世紀後期 (C)19世紀後期 (D)20世紀後期 。 11. 「何不罷兵休士,全車甲。歸保臺灣,自處海外賓臣之列?其受封爵惟願,其不受封爵亦惟願。」

(2)

以上資料應如何解讀? (A)俞咨皋攻打澎湖,明代建議荷蘭人退往臺灣仍與中國通商 (B)沈有容諭退荷蘭人撤出澎湖 (C)清廷與明鄭鄭經的和談條件 (D)施琅攻臺後鄭克塽請降。 12. 下列四項有關臺灣史前遺址的描述,請依據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甲)居民主要以務農維生,種植稻米、番薯、芋頭等,漁獵也很發達;墓葬多採用側身屈肢葬, 出土骨骸有受傷致死者與無頭葬;此一遺址商業活躍,與唐宋元的中國、東南亞都有來往; (乙)遺址範圍大,呈現大型聚落的生活方式,出土大量石棺群,有豐富陪葬玉器。出土農具有石 鎌、石刀、石杵等; (丙)以「刀耕火種」方式,主要種植根莖作物,狩獵採集仍占有重要地位,出土陶器多紅褐色, 通稱粗繩紋陶。 (A)丙乙甲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 13. 下列何地名不屬於清朝土地開墾而延伸出來的的現今地名? (A) 頭家厝 (B) 五甲 (C) 頭份 (D) 木柵。  14. 《清史稿》云:「當鼎革之際,勝國遣臣舉兵復興,時勢既去,不可為而為,蓋鮮有濟者,…… 煌言勢窮兵散,終不肯為逭死之計。成功大舉不克,退求自保,存先代正朔。定國以降將受命敗 軍後,崎嶇險阻,百折而不撓。」請問:文中所指「不克」應指下列何地? (A) 南京 (B) 安平 (C) 澎湖 (D )廈門 。 15. 下列為兩段關於明鄭王朝性質的敘述:「鄭氏王朝秉其家族之海上活動傳統與閩南地區的特性, 來臺後並未改變荷蘭人的重商路線」、「海島政權應以和平外交為立國政策,方能長保貿易的通 暢與政治的安定。」就兩段敘述來解釋鄭氏王朝滅亡的原因,何者較為合理? (A)鄭氏王朝的結束和鄭成功的死有密切關連,接續的鄭經、陳永華等人並無鄭成功的雄才大 略,亦不思「反清復明」,只圖安樂臺灣,終至滅亡 (B)鄭氏王朝的結束和「反清復明」關係密切,鄭氏不斷地發動對大陸沿岸的戰爭,連帶引起清政 府警覺,終至出兵毀滅鄭氏在臺政權 (C)鄭成功來臺後,積極寓兵於農,實施屯田制度,後兵將習於農耕,戰力退化,以致無法和清 軍對抗 (D)清廷暗中策反臺灣的原住民族,不斷地在臺灣發起反抗鄭氏統治事件,使鄭氏王朝忙於應付 臺灣內部挑戰,無暇顧及清廷的征伐 。 16.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榮景況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A)與大陸通商貿易的結果 (B)開港通商,發展國際貿易 (C)茶葉、樟腦的大量出口 (D)位居鐵路的要站。 17. 大勇閱讀《臺灣通史》時看見一段記載如下:「……萬人墾之,千人承之,而地數千甲,給墾照 者數千人,每人僅十甲,最多亦十數甲,亦無業戶,以民為官佃者,……。」請問他看到的敘述 是在形容哪個地方的開墾組織? (A)彰化縣 (B)台灣縣 (C)噶瑪蘭廳 (D) 台北府。 18. 小明就讀於臺南市某高中,歷史老師指定的作業是對生活周遭的早期文明做初步了解。請問:小 明的作業主題應是下列何者最恰當? (A)圓山文化 (B)十三行文化 (C)牛罵頭文化 (D)牛稠子文化 。 19. 小時候,小華最喜歡過「阿立祖」的生日,比自己過生日還開心呢!因為這一天大家都會為了祭 拜「阿立祖」而忙進忙出,大人們沒時間管小孩子,而阿公則會帶小華買糖葫蘆,參加晚上的 「夜祭」。「夜祭」時,全村不分男女老少,大夥全都聚集在廣場上,除了虔誠地參加祭典以外, 更重要的是向「阿立祖」祈求一整年的平安幸福。請問小華可能屬於哪一個族群? (A)布農族 (B)西拉雅族 (C)洪雅族 (D)巴則海族 。 20. 他因賢明能幹獲得鄭成功的重用,被喻為「臥龍」,並授參軍職。鄭經時期更為其擘劃文教,使 臺灣出現孔廟與儒學,社會風氣逐漸改變。請問:「他」是誰? (A)諸葛亮 (B)陳永華 (C)馮錫範 (D)施琅 。 21. 以下有關清領時期臺灣文藝的發展,何者正確? (A)臺灣首座書院是學海書院 (B)南臺灣首位進士是鄭用錫 (C)臺灣的節慶與閩、粵二省多具同質性,如大甲媽祖繞境活動,即與泉州媽祖的繞境相較勁 (D)臺灣的繪畫風格雖屬蘇州吳派,但19世紀後,出現具有「臺灣味」的作品,如林朝英的畫作 即是一例。 22. 以下有關台灣島內這些城市發展的描述,何者為錯誤? (A)因交通不便,河川阻隔使得臺灣西部的平原、丘陵、臺地分割成近乎半孤立的社會經濟地理空 間 (B)八里坌港開港之後(1792年),因其競爭,使得艋舺沒落 (C)八里坌港開港之後,商販得以溯河進入臺北盆地,使得艋舺興起 (D)新豐鄉之紅毛港,「紅毛」指的是荷蘭人。 23. 台灣下列哪一個民間習俗與瘟疫有關? (A)大甲媽祖繞境 (B)放天燈 (C)拜土地公 (D)鹽水蜂炮 。 24. 民變係指民眾起事造成社會動亂。清代臺灣發生不少民變,有人說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 亂」。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下列何者是經濟因素所引起的械鬥 ? (A)張丙事件 (B)頂下郊拚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25. 目前除了噶瑪蘭、巴則海等尚保留族群文化,平埔族可說是「名存實亡」,其原因是: (A)外族入侵,慘遭族滅 (B)生態破壞,族群遷徙 (C)融入漢人社會 (D)族群自相殘殺,以致滅亡 。 26. 因鴉片戰爭來臺防禦的臺灣兵備道姚瑩,其所著的《東槎紀略》,內容記載:「鳳邑之民狡而 狠,嘉、彰之民富而悍,淡水之民渙,噶瑪蘭之民貧。」請問:應如何理解此段敘述?

(3)

(A)表達官方對英國商人的厭惡 (B)呈現內地人對臺灣的優越感 (C)表露對野蠻原住民族的不認同 (D)展現對臺灣漢人開墾的肯定 。 27. 在臺南新市地區看到一份17世紀後留下來的土地契約,民間稱為「番仔契」,你在上面不可能會 看到哪種文字?  (A)荷文  (B)西班牙文  (C)新港文 (D)漢字。 28. 有一本書這樣寫著:「17世紀世界的航海活動,是歐洲力量向全球擴張的重要階段,也是全球 經濟網絡形成的第一步。在16世紀時,新大陸的白銀,已經透過西班牙的高桅船,不斷運來亞 洲,購買亞洲的商品,分別從印度洋繞過非洲,或從中美地峽由陸路轉駁到墨西哥,運往歐洲 換取原料。中國出產的絲綢、茶葉與瓷器,日本的各種工藝品,以及從南洋出產的各種香料,均 是大航道上的商品。中國與日本,都因大量白銀流入,而有長期的經濟繁榮。」根據以上敘述, 吾人可以發現下列哪個說法符合史實的發展? (A)航海活動展開時,正值中國的明代,當時人口的壓力使得許多人前往南洋移民經商,結果引 起中國人口大量外移,帝國勢力因而衰頹 (B)16、17世紀以後,中國因海禁政策,使得官方未主動參與此盛事 (C)此時日本全面開放通商,藉由商人來日本,許多西學輸入,是明治維新實施西化的基礎 (D)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紛紛以南洋為中心,經營多角貿易,甚至到臺灣殖民,使得臺灣邁入 近代化的階段 。 29. 有一段資料描述某一地市況繁榮:「乾隆50年至道光末年為□□貿易商之黃金時代,港口帆檣 林立,白帆輕驅海風,人皆輕衣馬肥,豪商林日茂(現新宮里泉州街日茂行舊址)為首,資產 算十萬者百家,商賈櫛比,而貧富之懸隔甚少,糊十萬之民而有肩摩轂擊, ……公共事業皆由 八郊處理,文化文物泉郊會館為八郊聯誼會之首席郊,泉郊主要係與泉州地區貿易,其大宗之 進口貨為石材、木材、絲布、白布、藥材等。請問:這段資料所描寫的是何地 ? (A)臺南 (B)鹿 港 (C)艋舺 (D)滬尾。 30. 有資料記載:「臺灣昔日遊民,非釀亂不可為生。同治以後,有業可執。此後貧不能生者及謀重 利者,已不在農村著眼。率趨於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餘年來之風,至同治以降,一時頓 絕。」請問:資料顯示的是臺灣社會哪一種社會風氣的轉變? (A)商業 (B)械鬥 (C)民變 (D)賭博 。 31. 所謂「民變」,也有人稱之為「抗官事件」,這是指人民以武裝的方式,集體反抗政府的一種官民 衝突事件。根據上文,請問:關於臺灣三大民變的敘述,下列選項何者為是? (A)朱一貴事件規模最大 (B)戴潮春事件歷時最久 (C)林爽文事件時間最早 (D)朱一貴事件牽涉最廣。 32. 南島語族為臺灣的最早住民,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已居住有相當時日,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賽夏族多將祖靈奉祀於陶罐,有拜壺民族之稱 (B)凱達格蘭族學習語言能力強,分布於臺灣南部 (C)布農族擅長狩獵,收穫季後會舉行打耳祭 (D)阿美族分布最廣,為父系氏族社會 。 33. 清代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內〈其移駐巡撫摺〉謂:「所以常聞蠢動者,始由官以吏役為爪牙, 吏役以人民為魚肉;繼則人民以官吏為仇讎,詞訟不清,而械鬥、紮厝之端起。」此段文中所提 引起民變之原因為何? (A)爭奪地利 (B)尚武習俗 (C)官吏貪汙橫暴 (D)爭奪水源 。 34. 渡臺禁令內容其中有「內地商民來臺,需有原籍地方政府許可,經□稽查,並由臺灣海防同知審 驗批准,嚴禁偷渡」。請問:□的職官應填入何者較為適當? (A)臺灣巡撫 (B)閩浙總督 (C)諸羅縣令 (D)臺廈兵備道。 35.關於清代土地政策中「小租戶」的敘述,何者錯誤?  (A)也可視為地主  (B)須按時向「大租戶」繳納小租  (C)只要履行租約,便可享有「永佃權」 (D)可招徠現耕佃人共同耕作土地。 36. 清朝台灣的台海貿易的鹿港「泉郊」的貨物,主要是從哪個港口進出泉州? (A)潮州 (B)廈門 (C)蚶江 (D)五虎門。 37. 清領時期,臺灣人才養成的教育中心主要在何處? (A)儒學 (B)書院 (C)義學 (D)社學 。 38. 清領時期,臺灣的械鬥頻繁,以性質可作如下分類:(甲)州籍別械鬥;(乙)省籍別衝突;(丙)縣 籍別械鬥。按其發生時間先後次序應為: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甲乙 。 39. 婷婷和幾位同學一起利用暑假到新北市八里參觀十三行博物館,看到了展示的貝塚、玻璃手鐲、 瑪瑙珠、磨製石器、鐵器、煉鐵技術圖等,也看到許多紅褐色陶器。回程中大家熱烈討論參觀心 得,以下說法何者錯誤? (A)十三行文化雖然進步,但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故仍屬史前時代文化 (B)發現磨製石器,並使用陶器,應與大坌坑文化同屬新石器時代文化 (C)出現來自東南亞、中國等地的遺物,顯示彼此有密切來往關係 (D)根據目前資料,十三行文化是臺灣最早具有煉鐵技術的文化 。 40. 幾位同學在討論一些地名起源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下列哪個說法不正確? (A)移民喜歡用故鄉地名為新居所命名,淡水的「興化莊」」就源於福建興化;美國的劍橋也與英 國的「劍橋」同名

(4)

(B) 地名的一個來源是原住民族的語言,「噶瑪蘭」或「凱達格蘭」都是源自臺灣原住民族部落的 語言 (C)臺灣的「新店」、「新營」或「新莊」等,應是紀念大陸某些地方的「店」、「營」或「莊」而來 (D)木柵的「柵」或石牌的「牌」,是指清朝漢人在開墾土地時與原住民的衝突形成的地名。 41. 資料:「同居一府,猶同室兄弟之至親也,乃以同室而操戈,更安能由親及,而親隔府之漳人, 親隔省之粵人乎?」有關此資料之脈絡的說明,請問何者為是? (A)本文討論漳泉閩粵分類械鬥 (B)本文討論閩粵移民在臺分布情形 (C)本文說明「勸君切莫過臺灣」的歷史背景 (D)本文力主在甲午戰爭中議和 。 42. 資料一: 每年五月初二日,主持商業的官員召集商人於官廳前的廣場。這些商人可以將日用品 帶入番社內與原住民族進行交易,換取原住民族耕種所得的農產品或狩獵得到的獵物。資料二: 就官承餉,曰社商,亦曰頭家。八、九月起,集夥督番捕鹿,日出草,計腿易之以布,前後 尺數有差,劈為脯,筋皮統歸焉,惟頭及血臟歸之捕者,至來年四月而止。根據資料一與資料二 的內容,「商人」、「社商」的身分應為: (A)荷蘭人 (B)西班牙人 (C)日本人 (D)漢人。 43. 農業開墾必須有灌溉設施的配合,才能使荒地變成良田。下列有關臺灣在清領時期,修築完成的 水利灌溉工程,及其灌溉區域的配對,何者正確? (A)大甲溪南岸及北岸東勢角一帶→八堡圳 (B)鳳山縣城、打狗一帶→曹公圳 (C)臺中盆地→瑠公圳 (D)彰化縣東螺堡、半線堡地區→貓霧捒圳。 44. 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文學風氣冠於北臺灣的地方是: (A)臺北 (B)桃園 (C)苗栗 (D)新竹 。 45. 道光年間,臺灣有句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請問:「艋舺」此一名稱與哪一平埔族有關? (A)噶瑪蘭族 (B)凱達格蘭族 (C)泰雅族 (D)西拉雅族。 46. 彰化市南瑤宮,始建於1737年(乾隆3年),後又屢次增建,供奉從嘉義笨港(今北港)移駐 的媽祖分身。道光年間修撰的《彰化縣志》稱,南瑤宮「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為往笨港進 香,各地信徒紛紛成立轎班會,以護衛聖駕。其會員分布在大甲溪與濁水溪兩岸包夾的內陸地 帶,包含漳州人與福佬客。上述信仰活動的規模,最早可能出現於何時? (A)荷據時期 (B)鄭氏時期 (C)清領前期 (D)清領後期。 47. 臺灣自劃歸清朝版圖後,平埔族的漢化現象即日趨明顯。下列清代官方的各項措施中,助長平埔 族逐漸同化於漢人的有: 設社學 築土牛 改風俗 賜漢姓。 (A)  (B)  (C)  (D)  。 48. 臺灣的土地開墾基本上以今臺南為中心,分向南北拓墾,下列何者在臺灣開發史上是較晚開發 的地方? (A)嘉南平原 (B)彰化平原 (C)臺北盆地 (D)宜蘭平原 。 49. 臺灣的高山族,由於地理環境所限,且與漢人接觸較晚,加上各族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多有差 異,故至今仍保有其語言與傳統。就各族社會文化的異同而言,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泰雅與賽夏兩族較為接近,同屬父系社會,有紋面及視大霸尖山為聖山之舉 (B)阿美族與卑南族有完整父系氏族組織,許多活動及場所均不准女性參加 (C)鄒族,除視「赤榕」為聖樹外,在青年會所「庫巴」前所舉行之「戰祭」,更是凝聚族人向心力 之重要祭典 (D)魯凱與排灣族同屬貴族社會,喜以百步蛇為圖騰象徵,板岩石屋為其特有之住宅型態。 50. 臺灣某地考古工作共發現了39處屬於早期漢文化的遺址,其中以蒔板頭山最具代表性。這些遺 址所出土的文化遺物,主要有唐、宋時期的中國陶瓷片,包括碗、杯、盤、壺、瓶、罐等日用食器、 盛器和炊器,以及磚、瓦和陶網墜等。另外,也出土鐵器、石器、玻璃飾物和銅錢等。自然遺物則 有貝殼、魚骨、獸骨和禽骨。透過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我們可以得知哪個地方的開發狀況? (A)澎湖 (B)基隆 (C)臺北 (D)花蓮 。 51. 臺灣原本不產耕牛,主政者在南北兩路各設「牛頭司」,負責引進牛隻繁殖,以用於耕作。主政 者並在各地修築水利設施,提供耕牛、農具與種籽;又大量招募「中土遺民」前來開墾。這是何時 的情況? (A)荷蘭時期 (B)清領初期 (C)日治時期 (D)戰後初期。 52. 臺灣從「豪強是移墾社會的重要支配」,轉型到「士紳階層成為社會的主要領導者」的現象,是在 何時完成? (A)鄭氏治臺 (B)清領初期 (C)清廷放寬渡臺禁令 (D)臺灣開港後 。 53. 一項記載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無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 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童。」根據你對漢人移民入臺開發 過程的知識,這類居民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以下何時何地 (注:地名為今地名)? (A)鄭氏時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義 C雍正時期的臺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54. 關於臺灣民變發生的原因,學者曾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但並不包括下列何者? (A)應屬於一波波起義的民族革命運動 (B)由於臺灣人民性格頑強,如蛾撲燈 (C)由於吏治不清,終至造成官逼民反 (D)為了爭奪土地與水源終至起而叛變。 55. 關於臺灣移民社會的特質和文風教化,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鄭氏治臺時期,其設立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化原住民 (B)來臺流寓人士中,推動文教事業最著名的是沈光文 (C)清領時期,書院是臺灣教育的中心,對漢文化及人才培育有重大的貢獻

(5)

(D)早期移民中閩、客兩大族群對立嚴重。 56. 清代台灣開港通商之前,台灣無國際貿易,港埠只對中國開放,並不對外國開放,請將下列台 灣與大陸對渡港口中,何項敘述正確? 時間 港口 1684 年 ( 康 熙 23 年) (A)臺灣鹿耳門←→福建廈門 1784 年 ( 乾 隆 49 年) (B)臺灣鹿港←→福建福州 1788 年 ( 乾 隆 57 年) (C)臺灣八里坌←→廈門、蚶江、五虎門(不拘對渡) 1810 年 ( 嘉 慶 15 年) (D)鹿耳門、鹿港、八里坌←→福建五虎門 57. 清中葉時,一位臺灣官員指出:「臺灣科舉考試常有出人意料的狀況,例如政府公告考期之後, 往往有福建漳、泉兩府的考生渡海來臺,報名參加考試 。這些考生趕往臺灣報名應試的動機是?」 (A)臺灣設有保障名額,較易中舉 (B)臺灣考官腐敗,較易賄賂舞弊 (C)在臺灣任官,薪水較內地優渥 (D)臺灣物價較廉,來臺花費較低。 58. 台灣行政區域的劃分,因何事件發生使台灣行政區域由「一府四縣三廳 ,變成「」 三府十一縣三廳 一直隸州 ? 」 (A) 朱一貴事件 (B) 朱濆事件 (C) 牡丹社事件 (D) 清法戰爭。 59. 日治時期,將原住民族區分成「平埔族」與「高砂族」的標準為何 ? (A)居住地區 (B)族群概念 (C)教育程度 (D)漢化程度。 60. 監察御史來臺考察後,上奏建議:應在臺灣府以木為柵,保護官署,並在要衝處設置砲位,加 強防守,相關工程交由臺灣縣知縣辦理。朝廷批示:實屬妥當,同意辦理,並嘉獎相關人員。這 個事件的背景是: (A)鄭成功企圖攻打臺灣,荷蘭管理當局的計畫 (B)施琅攻下臺灣之後,為加強臺灣防務的處置 (C)朱一貴事件平息以後,雍正皇帝的治臺措施 (D)日軍借牡丹社事件攻臺後,福建巡撫的作為。

二、多選題:

( 5題 每題2分 共10分 )( ※答錯到扣十分之一 )

61. 清領時期隨著人口、聚落增加,商品交易的需求大增,臺灣與大陸的貿易頻繁,其發展情形如 何? (A)為避免產業競爭,控制貨品價格,乃有「郊」的聯合組織 (B)「郊」是一種以武力為後盾的商業組織 (C)有以貿易地為名的「郊」,也有從事特定商品的糖郊、布郊等 (D)臺灣輸出以米、糖為主,由大陸輸入者則為日用品 (E)臺灣港口的發展方向是由南而北 。 62. 下列關於清代臺灣社會階層的敘述,何者為是? (A)最上層的階級是臺籍仕紳 (B)漢人與平埔族所生下的子女,社會地位最低 (C)就是「下九流」的人,也可以因努力工作致富而上升到上層階級 (D)社會階層上下流動速度緩慢,呈現幾乎停滯性的水平式流動 (E)若想要提高社會地位,除參加科舉考試外,也可經由納貲捐官及軍功之途 。 63. 「唐山祖」與「開臺祖」宗族組織的敘述,何者正確?  (A)因屬宗族組織,彼此間皆有清楚的系譜關係  (B)唐山祖以大陸原鄉的同姓祖先為祭祀對象,開臺祖以來臺第一代祖先為祭祀對象  (C)唐山祖的成員無選擇加入或退出的權利,開臺祖的成員以志願方式加入  (D)兩者的共同特色為「同姓」  (E)由「唐山祖」到「開臺祖」的祭祀,表現了從定居社會到移墾社會的轉變。 64. 圓山文化人的漁獵技術相當成熟,他們不但撈取貝類,也會用骨頭製成魚叉獵魚。圓山文化的 遺址有貝塚出土,下列有關圓山文化貝塚的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貝塚是圓山文化人的垃圾堆 (B)圓山文化人已經使用貝殼為錢幣 (C)從貝塚可看出圓山文化人的宗教信仰 (D)貝類是圓山文化人的重要貿易商品 (E)可推知圓山文化人生活於水邊。 65. 1624年,我們剛占有臺灣的時候,漢人並不表示歡迎,雙方未能建立友誼。漢人鼓動番人反對 鹿皮、鹿肉、魚類的貿易統制。當地年產鹿皮二十萬張和許多鹿脯、乾魚,每年約有一百艘帆船從 大陸開來,除從事捕魚外,並將鹿脯等物帶回大陸。」根據以上資料,下列哪些敘述是正確的? (A)「我們」指的是荷蘭人 (B)當時臺灣的鹿皮多輸往日本 (C)漢人鼓動番人發動郭懷一事件 (D)將鹿脯運至大陸以換取稻米 (E)當時「我們」的根據地在澎湖。

精誠中學

104(上) 第一學期 第一次段考 歷史試卷

(6)

解答

一、單選題:

(1-60 60 題 每題 1.5 分 共 90 分 )

BACCB

DDDBB

CABAB

ACDBB

DBDBC

BBBBB

BCCDB

CBBBC

ADBDB

DCDBA

ADBDA

AADBC

二、多選題:(61-65 5 題 每題 2 分 共 10 分 )( ※答錯到扣十分之一 )

ACDE

CE

BD

AE

AB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1 綜合機械 3 陳俊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 中心.. 01 綜合機械 4 王仲丞

另有很多學者,並不使⽤Axiology這個字,⽽以Philosophy of Value ,Theory of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