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4 印度大選:社會經濟面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14 印度大選:社會經濟面分析"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4 印度大選社會經濟面分析

魏玫娟*

印度國會下議院(Lok Sabha)大選結果揭曉以來,媒體報導與評論在盛讚印度 中選會圓滿完成規模龐大長達月餘選務工作,慶祝全球規模最大民主國家再次順

利循民主投票程序選出新政府,「變天」的消息—最大反對黨印度人民黨(the

Bharatiya Janata Party, the BJP)打敗長期執政的國大黨(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Party, INC),終結「甘地王朝」並贏得過半席次而得以單獨組成新政府之外, 就是對接連發生的印度婦女遭性侵並殺害相關新聞以及莫迪(Narendra Modi) 就任後將進行之提振經濟改革措施的報導與評論。此外,印度人民黨作為印度民 族主義代表政黨、莫迪在古吉特拉邦(Gujarat)邦長任內處理 2002 年族群暴動 的爭議行為,則讓各界高度關注其執政後對印度長久存在的社群衝突(communal conflicts)帶來什麼影響。 簡短分析印度人民黨勝選主因後,本文對印度 2014 大選社會經濟面之討論聚焦 在該黨選舉政見所列之主要社會政策分析及莫迪的當選對印度貧窮與社會不平 等的可能影響。本文結論強調,從社會經濟不平等、性別不平等等社會面向來看, 印度民主是一個「有限」民主(limited democracy)。 經濟投票與深化自由經濟改革 選前各項民調即指出印度人民黨可能勝選,但沒有機構預期該黨會獲得壓倒性勝 利—獲 31%的總投票數、282 席次(佔總席次 51.9%),1使該黨得以單獨組成新 政府,改變印度民主政治長期以來由聯合政府執政的常態。經濟投票(economic voting)2被視為是印度人民黨跟莫迪勝選的主因,而競選過程中以網路科技進行、 所費不貲的媒體宣傳所創造的「莫迪風潮」(Modi Wave),則反映出印度企業財 *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1

參考印度中央選舉委員會(Election Commission of India)網站資料:http://eciresults.nic.in/。國 大黨獲得 19.3%的選票,44 席,佔國會總席次的 8.1%。

2

經濟利益一向被視為驅動政治行動的主要動機,而這種明顯的以個人經濟條件作為投票決定依 據的「荷包投票」(vote the pocketbook)趨勢也讓經濟景氣循環跟國家的經濟狀況成對政治(選 舉)的影響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Angus Campbell et al,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p. 381。「責任假設」(responsibility hypothesis)是經濟投票 的重要假設,選民會要求政府對於國家的經濟狀況負責。Michael S. Lewis-Beck and Martin Paldam, “Economic Voting,” Electoral Studies, No. 19 (2000), p. 114。

(2)

團對親商莫迪的支持與押注。 選前民調顯示,數量持續增加的印度中產階級明確表達他們對國大黨政府表現乏 善可陳與貪腐的失望;據分析,年輕選民比例增加、都市化進程加快及(中產階 級)所得收入提升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趨勢。親近莫迪的政治分析家指出,莫 迪主要策略即鎖定青年選票,因為約 40%的合格選民為年齡低於 35 歲的年輕人; 對他們來說,未來前景遠比認同相關議題重要。 加快的都市化進程及因此所致的中產階級所得收入提高也導致經濟投票行為。就 創造正式部門就業機會來看,印度也許表現很差,但數以萬計原本在鄉鎮與村莊 生活的務農人口進城務工,他們被稱為「新中產階級」或「新階級」。都市選民 在 2009 年投票支持國大黨候選人、經濟學者辛格(Manmohan Singh),認為他 可以領導聯合政府提振印度經濟、壓低通膨、創造就業。但在他執政期間,這些 支持者卻參與「反貪腐」群眾運動與訴求女性人身安全的示威活動,並在 2011 年後轉而支持以「反貪」為主要訴求、隔年 11 月在德里正式成立的新政黨—人 民黨(Aam Aadmi Party, AAP)。

媒體將莫迪視為印度的柴契爾或雷根,其勝選代表印度「柴契爾時刻」(Thatcher

moment)來臨;評論指出他將以「紅地毯」(red carpet)而非更多行政程序繁文

縟節(red tape)來迎接投資者。這意味著莫迪政府將深化印度自 1990 年初啟動 的經濟自由化改革,相關措施包括勞動法規鬆綁、減稅以及吸引外人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貧窮與不平等 社會經濟不平等議題沒有成為兩大黨競選政見主軸令人感到非常好奇,因為根據 選前一項調查,約 82%印度人民認為不平等是主要問題。緊追中國與美國,目前 印度中產階級人口約 2 億 5000 萬至 3 億,列名的億萬(美元計)富翁有 49 位, 同時有全世界為數最多窮人,約 8 億人;以 12 億總人口中約有 70%是文盲或只 有小學教育程度來算,這些窮人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此外,全世界營養不良的 兒童有一半生活在印度,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絕對貧窮人口也在印度;儘管有受教

(3)

權相關立法,但數以百萬計印度兒童因貧窮而無法上學。以消費碳足跡來算,最 富有印度人碳足跡量是印度最窮 40%人口的 330 倍。3 印度國會財政委員會承認,1990 年代初進行經濟自由化改革以來出現的經濟不 平等有惡化趨勢,貧富差距在過去 10 年逐漸擴大。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 最近的報告也指出,過去 20 年印度的收入不平等出現雙倍成長,讓印度成為新 興市場中在這方面表現最差的國家;印度全國前 10%的所得水準是末 10%所得 水準的 12 倍,而前 1%印度人口的支出比例從 1993 年的 6.5%上升到 2010 年的

9%。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執行董事主席 Christine Lagarde 指出,「在印度,

億萬富翁人口的財富淨值(net worth)在 15 年之內增加了 12 倍,這些增加的財 富足以協助兩倍於該國絕對貧窮人口總數的人脫離貧窮。」對於印度貧窮與不平 等問題的相關分析將矛頭指向印度過去 23 年來所實施的新自由主義與市場導向 政策。 印度人民黨社會政策分析 儘管大選主軸是經濟發展,印度人民黨也提出社會議題相關政見,主要著重社會 弱勢族群生活條件之改善,包括貧窮與社會邊緣人口、賤民(Scheduled Caste)、 賤民部落(Scheduled Tribes)、其他落後階級(Other Backward Classes)、少數族 群、移民、貧民窟居民、遊民、身心殘障者等。該黨的扶貧計畫強調透過提供技 能教育與公共衛生進行弱勢族群的培力(empowerment),目標為提供農業及相 關經濟活動就業機會給鄉村貧窮人口,並使都市貧窮人口有一技之長而能掌握各 種就業機會。 該黨也將糧食安全視為國家安全一環,並宣示將檢視所有法律跟相關措施,在諮 詢各邦之後採取有效且能避免貪腐的糧食安全措施,透過大幅改革主掌全國糧食 政策的國有印度糧食公司、與志願團體協力設置社區廚房等,保障人民的「糧食 權利」(right to food),解決印度人民營養不良的問題。

3 Braj Ranjan Mani, ‘Caste and The Tyranny of Capitalism in India’, Countercurrents, August 25, 2012,

(4)

至於賤民、賤民部落與其他低種姓階級等社會弱勢族群生活的改善,印度人民黨 強調教育、創業能力、健康跟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具體措施包括設置完整的教育 網絡,提升住宅、供水與衛生保健設施水準,及開創新的經濟活動等等。兒童、 青年與女性是政策關懷重點,因為青年是印度未來發展的主力,女性則是國家的

建立者(the Nation Builder)。其中,女性兒童的健康、教育與職能發展特別受到

重視,該黨因此宣示將啟動名為「Beti Bachao-Beti Padhao」(救援女性兒童並教 育她們)的全國性活動,也將整合既有 Balika Samruddhi 等鼓勵正面評價與對待 女性兒童價值與態度的俗習以建構更完善的計畫。女性的健康、技能訓練與人身 安全也是該黨政見的重點,並強調將嚴格執行與性侵相關的法律、設置性侵受害 者重建與救濟基金等。 代結論:印度--「有限」民主(limited democracy)? 「印度同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也是最貧窮的國家;儘管其國家財富增加許多, 但我們看不到這社會有任何意願將這些財富的一部份用來讓這個國家的窮人有 好一點的生活。」-- Harsh Mander (國家諮詢會議委員)4 2012 年聯合國公布印度人權紀錄報告書,批評印度在擁有令人稱羨的經濟成長 率的同時(當時印度成長率為 6.3%,為世界上經濟成長第二快速的國家)卻有 令人失望的人權記錄。印度在當年聯合國開發總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人類發展指標表現上名列 134(共 187 國),在性別平等 指標上的表現排行 129(共 147 國);就夭折嬰兒的性別比例來說,印度也有全 世界最糟紀錄。2011 年中之前,印度都市貧民窟人口總數達將近 1 億 6 千萬, 42%五歲以下的兒童體重過輕、超過 59%的兒童發育不良。該報告書抨擊印度政 府的經濟政策忽略對窮人的關注與照顧:「該國受新自由主義經濟典範所驅動的 經濟政策讓『排除(exclusion)』持續存在,同時也違反了印度憲法中規範國家 對公民應盡之責任的『基本權利』與『(國家政策)指導原則』。」 近來發生在印度北方邦村落女性遭性侵殺害,警方在家屬報案後處理不當所引發

4 ‘Growth Pangs’, The Times of India, 3 June, 2012.

(5)

的爭議與抗議,則是印度性別不平等與種姓不平等社會結構與文化所致。印度種 姓制度是否持續存在且發揮影響,菁英們認為經濟成長及隨著個人流動機會增加 所帶來的中產階級擴增使種姓不發揮實際影響,但調查資料卻顯示在職業與生活 水準上,不同種姓之間的不平等是事實。5 Deshpande 指出:「….資料指向傳統 層級的持續而非消解;上層種姓處於頂層,賤民與賤民部落處於底層,其他落後 階級則介於其中。….種姓不只存在於過去或只限於鄉村地區。」6 B. R. Ambedkar 批評:「民主在印度只是鋪在印度土壤上的裝飾品,其本質是不 民主的。」他嘗試將社會公平正義整合進印度憲法中,但也強調權利並不是由法 律而是整個社會的社會與道德意識來保障。印度建立民主之初,他是唯一警告印 度人民他們即將進入充滿「政治平等與社會經濟不平等並存矛盾」生活中的人; 他也要印度領導人承認種姓與婆羅門教(brahmanism)是阻礙民主的結構與意識 型態障礙,而這些障礙不除印度無法成為人人享有真正自由與平等的社會。7 莫迪與印度人民黨這次之所以大勝,主因印度選民(中產階級)期待莫迪將他在 古吉特拉邦所創造的經濟成長經驗推到全國,透過行政改革、鬆綁、減稅等政策 措施成功招商引資以提振疲軟經濟並創造就業。但莫迪及其政府以深化經濟自由 化為主軸的經濟改革政策在促進經濟成長的同時是否也能改善社會經濟不平等 進而改善印度民主政治品質?從最近公佈的政府預算來看,儘管內容包括計畫增 建 20 所學校、以供私協力方式在德里設置六家職業婦女旅館、並推動宣導性別 平等的 Beti Bachao-Beti Padhao 計畫等,但整體而言仍是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預 算,視經濟成長而非社會重分配為扶貧的最佳途徑。若以印度學習的對象—中國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後果來看,對於印度社會、經濟、政治與環境永續各面向 整體的持續發展而言,特別是社會發展,莫迪的勝選及其以深化經濟自由化與以 保守主義意識型態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政策不見得是最佳選擇,儘管印度再次順利 完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選舉的確是值得慶祝的成就。

5 Sukhdeo Thorat and Katherine Newman, eds. Blocked by Caste: Economic Discrimination in Modern

India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6 Ashwini Deshpande, The Grammar of Caste: Economic Discrimination in Contemporary India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xiv-xv.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磁性墨水字體是一種具有磁性 , 可以經由電子機器辨認 處理的文字符號 , 將這種磁性字體鍵印在票據上 , 以往靠 人工辦理票據交換作業 , 便可以改由電腦自動處理。. 磁性墨水字體辨認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 55 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海洋漁撈工

2011 年第 4 季澳門經濟按年實質上升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