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開港前的社會與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開港前的社會與文化"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開港前的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 移墾社會下的臺灣 一、人口問題 (一)渡臺悲歌 1.原鄉推力:中國沿海謀生不易 2.臺灣拉力:土地肥沃、臺灣錢淹腳目 3.風險: 違法渡臺禁令 渡海凶險黑水溝(放生、種芋、餌魚)

閩、粵人民還是選擇偷渡來臺

(二)性別比例失衡 1.原因:渡臺禁令 2.影響: 漢人男子娶妻困難 漢人男子終生未娶、 與平埔族女子通婚 平埔族男子娶妻困難 ㇐個某,卡贏三仙天公祖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番兒至老無妻

清廷雖明令禁止漢人與原住民族通婚,

甚至規定刑罰,但仍無法有效阻止。

(2)

(三)羅漢腳的悲哀 1.來臺生活艱困原因 賦稅繁重 一田多主土地制下層佃農負擔大、雇工生活艱難 2.結果:單身男性淪為「羅漢腳」 行政管理不彰

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子

二、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 (一)社會流動快速 1.來臺漢人移民的身分 農、工、無業者占多數 投資者、開墾者占少數 2.階層流動 向上流動:購買或開墾土地快速致富 向下流動: 社會變亂天災、械鬥 事業失敗 子弟揮霍、散盡家產

富不過三代

(3)

(二)豪強與士紳 1.清治前期:領導階層以豪強為主 起初:透過土地拓墾、經商取得經濟優勢 後續:取得功名躋身士紳階層 科舉考試新竹鄭用錫(開臺進士) 捐官板橋林家林維源(資助沈葆楨、劉銘傳) 軍功霧峰林家林文察(協助平定戴潮春事件、太平天國) 2.十九世紀中葉:士紳階層取代豪強成社會領袖 三、社會衝突與社會控制 (一)分類械鬥打不完 1.原因 經濟因素:爭田地、水源 社會因素: 求自保換帖結拜、會黨 羅漢腳眾多 政治因素: 行政區劃、官員配置不足 欠缺士紳階層控制人民往往私了

移民凝聚成不同群體

競爭、對立

爆發衝突

(4)

2.形式 原鄉祖籍:閩客、漳泉、泉州內部 例如:彰化漳泉械鬥、噶瑪蘭漳泉客械鬥、艋舺頂下郊拼 發展:在臺時間長原鄉認同轉淡械鬥減少

頂下郊拚示意圖

泉州三邑商人(頂郊) VS 泉州同安商人(下郊) 姓氏:因新仇舊恨相互報復1875年西螺李鍾廖三姓械鬥 職業:與經濟利益有關1830年宜蘭「和興」與「福興」 挑夫械鬥

雲林西螺七崁雕塑公園

鍾廖李拚生死

鍾廖不聯婚

(5)

3.地方秩序的控制聯庄制度(清庄聯甲) 範圍:同一里、堡內的街庄 功能: 約束、教化遊民 防盜、捕贼設瞭望臺、柵門,壯丁夜巡

若遊民不受教,街庄總理、宗族族⾧可

稟官驅逐,或遣送期回中國大陸原籍

(二)民變頻繁 1.原因: 公權力不彰 苛政擾民 官方處理會黨

三年㇐小反,五年㇐大亂

(6)

1.朱一貴事件 時間:1721年(康熙60年) 起因:臺灣知府苛政 過程:攻陷臺灣府城,稱王自立 敗因:閩客內鬨 結果:清廷派兵,朱一貴被處死 清廷檢討統治機制: 調整行政區劃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懲治逃至澎湖的官員 厲行「封山」避免亂黨逃入山區

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2.林爽文事件 時間:1786年(乾隆51年) 起因:官府查緝會黨林庇護天地會黨人眾人推舉抗官 地點:彰化縣大里杙(今臺中大里) 結果:清廷一再派兵增援,一年後平定 敗因:林爽文為漳州人,受泉州人奮力抵抗如諸羅縣民 意義:清治臺灣最大規模民變乾隆列為「十全武功」之一 影響: 諸羅改名「嘉義」 臺灣物價暴漲,經營米業的林平侯因而致富其後代即 林本源家族(板橋林家)

(7)

3.戴潮春事件 時間:1862年(同治元年) 起因:官府查緝八卦會黨戴怕受牽連 地點:彰化縣(今臺中市區) 過程:戴潮春(漳州人)攻打鹿港(泉州人)漳泉對立 結果:清廷與地方鄉勇合力清剿平定霧峰林家林文察、 竹塹士紳林占梅 意義: 臺灣歷時最長(三年)的民變 清廷首次以臺勇平定臺灣的民變

戴潮春案功牌

4.大甲西社事件 時間:1731年(雍正九年) 起因:官府勞役嚴苛 地點:大甲西社(今臺中大甲) 過程:一度平息 官員謊報五名協助運糧的大肚社人為作亂生番 已歸順的原住民各番社反抗,圍彰化縣城 結果:以番制番利用岸裡社(今臺中神岡)協助鎮壓 影響:大肚王所屬諸社勢力大衰

皇恩許遷善,生者還其鄉;番婦半寡居,番童少雁行。

福建分巡台灣道劉良璧〈沙轆行〉

(8)

四、漢人與原住民族的關係 (一)衝突與侵奪 1.漢人墾殖以武力為後盾 對生番:侵界入墾 對熟番:侵奪、通婚 2.其他欺壓原住民的人 社商(頭家)包辦番社稅捐 通事傳達政令

原住民不堪其擾,襲擊漢人

(二)原住民族的遷徙 1.原因: 土地遭漢人巧取豪奪 鹿場減少 政府課以重稅典賣土地 2.平埔族遷徙方向:往內山、東部(參看p.84,圖4-7) 原居地 時間 移居地 中部各平埔族 嘉慶 越中央山脈,至噶瑪蘭 道光 開墾埔里盆地 東北部噶瑪蘭族 道光 南移花蓮 南部西拉雅族 光緒 遷至花東

(9)

(三)合作開墾 1.代表人物:岸裡社頭目潘敦仔 2.合作方式: 與漢人通事張達京割地換水,促成開鑿貓霧捒圳 與清朝政府協助平定朱一貴事件、大甲西社事件

岸裡社雖然聲勢大起,但在大量漢人進入下

,仍迅速漢化或遷徙他處

第二節 文化與生活 一、文教發展 (一)地方官學與科舉 1.設立府、縣儒學招收童生 2.科舉流程 童生通過府、縣考試者,稱為生員(秀才) 臺灣生員需赴福建參加鄉試清廷另編 「臺」字號保障名額(有許多人冒籍應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需赴北京參加會試及殿 試以取得進士出身資格

1823年,鄭用錫成為第㇐位本籍臺灣的「開臺進士」

(10)

(二)啟蒙教育與書院 1.啟蒙教育 社學 設立者:地方政府 目的:提倡教化所設立 分為「漢人社學」和「原住民社學」後均被「義學」 取代 義學 設立者:地方官或士紳捐資 興辦 目的:教育清寒學童 板橋林家出資興建的大觀義學 2.書院 設立者:地方官倡建士紳積極辦理 目的:成為地方文教中心 代表:府城崇文書院、鹿港文開書院、艋舺學海書院

鹿港文開書院

艋舺學海書院

(11)

二、傳統士紳的雅緻文化 (一)藝文表現 1.大陸來臺官員、文人 郁永河《裨海記遊》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 江日昇《臺灣外記》 模擬郁永河所看到的 古臺北湖 朱㇐貴事件後,清廷增設巡臺 御史,黃叔璥即為第㇐任巡臺 御史 2.臺灣本土文人:澎湖進士蔡廷蘭、新竹鄭用錫、臺北陳維英 、彰化丘逢甲

澎湖馬公蔡廷蘭進士第

(12)

臺南市重道崇文石坊

3.繪畫: 早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文人 後期本土士紳,如林朝英 (二)園林建築 1.目的:追求居住品質、社交需求 2.特色:結合自然山水與人工造景庭閣

1970年代的北郭園

日治時期畫家李澤藩筆下的潛園

鄭用錫家族與林占梅家族是清代臺灣新竹兩大家族

(13)

三、庶民大眾的日常生活 (一)物質生活 1.特色:承襲原鄉生活習慣 2.衣著: 一般而言較中國大陸富庶 客家移民較為簡樸 衣飾多為青黑之布 婦女多是「天足」 3.建築: 一般漢人屋舍:竹子土角厝、磚房 寺廟建築:華南原鄉風格 (二)禮俗節慶 1.節慶:依循傳統漢人農業社會 2.活動:移墾社會慣於誇示財富 廟會慶典:陣頭、花車 拜拜、婚喪喜慶:辦桌、流水席 移民初來臺,為求居住 環境平安,便舉辦了神 明遶境,其中隨神明出 巡護駕的便是各種陣頭

車鼓陣(文陣)

宋江陣(武陣)

(14)

(三)休閒娛樂 1.形式:酬神祈福的遊行、說唱、看戲 2.內容: 南管以泉州音唱 北管 正音以北京音唱 亂彈帶有福州話口白,最受歡迎

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

四、宗教與信仰 (一)原鄉信仰與宗教活動 1.漢人原鄉信仰 目的:保佑渡臺與開墾 航海之神媽祖 去除瘟疫疾病王爺 鄉土守護神土地公 原鄉神明: 漳州人開漳聖王 泉州同安人保生大帝 潮州人三山國王 車城福安宮—全臺灣最大土地公廟 內湖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15)

2.鬼神祭拜與宗教活動 重視對孤魂野鬼的祭拜 原因:移墾來臺過程艱辛死難者多 活動:中元普渡、建醮 廟宇:百姓公廟(有應公廟、萬善祠)、姑娘廟 盛大宗教慶典 宗教節慶的重點 時間:神明生日、特殊習俗 方式:遶境、進香等,如大甲媽祖遶境 用意:凝聚信眾向心力

地方守護神

聚落守護神

不同族群的共同信仰

顯例:媽祖(海神茶神、礦神……..)

(二)在地新發展 1.神明角色與功能的轉變 2.特色信仰出現出現原鄉沒有的特色信仰

械鬥、民變客家義民爺

平埔族、漢人通婚地基主

阿立祖

(16)

3.祭祀圈 形成:打破祖籍、姓名信奉同一神明 範圍:居住區域,最小單位為村落 活動 :祭祀神明凝聚共同意識和情感 意義:重要地方社會組織 五、傳統漢人社會的形成 (一)從「唐山祖」到「開臺祖」 1.「唐山祖」祭祀組織 背景:渡臺開墾尋求傳統宗族力量 成員:同一原鄉的同姓之人(不一定有血緣關係) 祭祀對象:年代久遠的大陸同姓先祖 功能:凝聚力量,共同投資開墾 新竹新埔劉氏家廟,是㇐座 以唐山祖劉榮公為共同祖先 的股份祠

(17)

2.「開臺祖」祭祀組織 背景:來臺時間漸長,子孫繁衍 成員:相同血緣之人 祭祀對象:來臺第一代祖先及其後代 運作:部分祖產作為「祭祀公業」 意義:從移民轉為立足於臺灣的本土家族

什麼是祭祀公業?

清代來臺人士,往往留下一筆土地或物業由後裔共同

持有,並推選委員會以便管理,以每年的租金或利息

收益作為掃墓與祭祖等等的經費

(二) 「內地化」與「在地化」 1.內地化:臺灣社會文化與中國大陸日漸相似

例:讀儒家經典、參加科舉

2.在地(土著)化:表現對臺灣土地的認同

例:應考籍貫填臺灣、新興家族(如「霧峰」林家)

、開臺祭祀組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原則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或受 其監督之機關團體為補助、買賣、租賃、承攬或其他 具有對價之交易行為,例外情形於符合該法第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原住民、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家庭暴力

• 史記在文中加入此小段文字,很有用意﹕以見秦 兩面欺凌,既以武力侵奪土地及殺人,表面上又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