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方言中的[uei]韻母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語方言中的[uei]韻母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漢語方言中的[uei]韻母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5-011- 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宋韻珊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0 月 30 日

(2)

附件(本文發表於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暨漢語音韻學第九屆國 際學術研討會)

漢語方言中的[uei]韻母研究─以官話區為研究對象

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

宋韻珊

一、前言

中古時期的止、蟹二攝合口字(包括止合三、蟹合一和蟹合三)以及少數開口 字(指幫系)在現今北京音的呈現是讀成[ei]和[uei]二類韻母,其中來自中古幫 系、非系、泥母和來母字的〝杯貝碑飛內雷累類〞讀[ei];其他聲母讀[uei]。 不過,若取北京音衡諸其他官話區的方音時,便會發現北京音的讀法僅僅代表其 中一種類型;在西南官話的四川,包括成都、南充、達縣各地,止、蟹二攝合口 字各聲母都讀成[uei];湖北的襄樊、天門、武漢等地甚至讓精系字配[ei]、知莊 章系字配[uei]的二分型態,說明即使同屬官話區但仍有區域性的不同呈現。 本文係針對中古止、蟹二攝合口字在官話區方言中的今讀音類型和分布進行 探究,觀察音變的條件與限制,文中例字是以《漢語方音字匯》(1989)內所收為 據,以下分別依發音部位列出: A.唇音─杯背輩倍培賠配佩梅枚煤媒每妹貝沛北謎卑碑悲被備眉霉美/非飛 妃肥匪費廢肺 B.舌尖中音─內雷累壘類淚肋/堆對隊兌推穨腿退蛻 C.舌根音與零聲母─歸規龜詭軌鬼貴櫃跪虧葵揮輝微毀諱匯/危微威為維唯 違圍委偽尾偉緯葦喂位未味魏畏慰胃謂猬銳彗衛/桂奎 惠慧魁潰恢灰回悔賄潰會繪桅 D.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嘴醉翠雖隨隋髓穗遂罪最催崔碎脆歲/追錐墜吹炊 垂錘誰水睡蕊瑞贅稅銳 為了能較全面地檢視音變現象,語音部份以《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 音卷)(1995)內所收包括北部方言區、晉方言區、西北方言區、西南方言區以及 江淮方言區共五區的 93 個方言點1 為依據。基於本文將視角集中於官話區,因此 1 本文所觀察的 93 個方言點如下:1.北京、2.天津、3.河北省:承德、唐山、保定、滄州、石家 莊、邯鄲、平山、張家口、陽原。4.山西省:大同、忻州、離石、太原、臨汾、長治。5.內蒙古: 臨河、集寧、呼和浩特、赤峰、二連浩特、海拉爾。6.黑龍江省:黑河、齊齊哈爾、哈爾濱、佳 木斯。7.吉林省:白城、長春、通化。8.遼寧省:瀋陽、丹東、大連、錦州。9.山東省:煙台、 青島、利津、諸城、濟南、濟寧。10.河南省:商丘、林縣、原陽、鄭州、靈寶、信陽。11.陜西 省:白河、漢中、西安、寶雞、綏德。12.寧夏省:銀川。13.甘肅省:天水、蘭州、敦煌。14. 青海省:西寧。15.新疆省:哈密、烏魯木齊。16.四川省:成都、南充、達縣、漢源、西昌、自 貢、重慶。17.雲南省:昭通、大理、昆明、蒙自。18.貴州省:遵義、畢節、貴陽、黎平。19. 廣西省:柳州、桂林。20.湖南省:吉首、常德。21.湖北省:宜昌、襄樊、天門、武漢、紅安。 22.安徽省:安慶、阜陽、蕪湖、合肥、歙縣。23.江蘇省:徐州、連雲港、漣水、揚州、南京、 南通。

(3)

包括湘語、贛語、徽語、粵語、客語和閩語等其他漢語方言等暫不涉及。個人希 冀透過觀察各系聲母與[uei]韻母的組合,釐析其間音韻變化的條件與地理分 布,以提供其他漢語方言研究者參考。

二、[ei]/[uei]韻母的讀音類型呈現

中古止、蟹二攝合口字演變至今原應帶有 u 介音合口成份,所以依照演變 規律原應皆讀成[uei]韻母。不過,現今漢語方言卻呈現出當不同發音部位的聲母 與[uei]韻母結合時便會產生不同讀音的差異,以下分別依唇音、舌音、齒音等各 系聲母來進行討論:

2.1 p 系與 f 聲母的讀音類型

中古幫、非二系聲母演變至今讀成 p、p、m、f,微母或是讀成 或是讀成 v。 這二系聲母當與[uei]韻母結合時,容易受到唇音聲母排斥 u 介音的影響,所以今 讀音全演變成開口呼,毫無例外。以下透過表一的例字來說明一些現象: 表一 杯 培 輩 美 非 廢

1. 北京 pei1 pei2 pei4 mei3 fei1 fei4 2. 揚州 pi1 pi2 pi4 mi3 fi1 fi4 3. 平山 p1 p1 p3 m2 f1 f3 4. 濟寧 pei1 pei3 pei4 mei3 fi1 fi4 5. 歙縣 p1 p2 p4 me3 fe1 fe4

₤說明: 1.聲調以數字標示,北京、揚州和濟寧的聲調皆為陰平、陽平、上、 去四調。 2.平山的聲調為平、上、去、入四調。 3.歙縣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陰去、陽去五調。 根據個人的觀察,在 93 個方言點中有 74 處皆如北京般逢 p、p、m、f 四母則韻 母音值讀[ei],顯然[ei]音值在官話區內實為主流,揚州、南京的[i]與陽原、集寧、 大連、柳州的[i],應該是由 ei→i、i,可視為[ei]的音位變體;二連浩特、歙縣 的[],阜陽、南通的[e],明顯的已丟失 i 尾,似乎朝向單元音化發展(uei→ei→e)。 平山的[a]以及大同、離石的[e],則有元音逐漸低化的傾向。值得注意的是,某 些地區非系字的讀音與幫系字有分道揚鑣的情形,如濟寧、原陽、鄭州、徐州等 地,幫系讀[ei],非系卻讀細音[i],從分布地點散見於山東、河南、江蘇來看, 應屬區域性的各自演變。而由 uei→ei→i,說明唇音字在中古至今的演化過程裡, 當與[uei]韻母結合時應當是最早由合口變開口的一群聲母,非系則進而有走向齊

(4)

齒音的態勢;幫系在長江以北尚維持複元音型態,長江以南則 i 尾消失、漸趨單 元音化。因此,元音低化、單元音化以及 p 系與 f 聲母與[uei]相拼時,韻母音值 有洪細之分,是唇音聲母與[uei]結合時南北官話方言的不同呈現。

2.2 t 系、k 系與零聲母的演化

2.21 中古端系和來母字演變至今讀成 t、t、n、l,當它們與[uei]搭配時,多 數方言點一如北京般維持 n、l 讀[ei]、t、t讀[uei]的二分型態,但在平山、大連、 煙台、信陽、白河等地卻都改讀開口呼[ei]、[i]或 [a],如以下表二所示:

表二

內 累 對 推 規 毀 微 為 銳

1.北京 nei4 lei4 tuei4 tuei1 kuei1 xuei3 uei2 uei2 uei4 2.大同 ne4 le2 tue4 tue1 kue1 xue3 ve1 ve2 ue4 3.烟台 nei3 lei2 tei3 tei1 kui1 xui2 ui2 ui3 lei3 4.信陽 nei4 nei4 tei4 tei1 kuei1 fei3 vei1 vei2 ─ 5.天水 luei3 luei2 tuei3 tuei1 kuei1 xuei2 vei1 vei1 zuei3 6.常德 lei4 lei3 tei4 tei1 kuei1 fei3 uei2 uei2 yei4 7.南通 ne5 le3 te4 te1 kue1 xue3 ue2 ue2 ye5

₤說明: 1.大同、信陽、常德的聲調皆為陰平、陽平、上、去四調。 2.烟台、天水的聲調為平、上、去三調。 3.南通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陰去、陽去五調。 由上表可知,煙台、信陽、常德、南通全讀開口音,不但與北京、大同的 n、l 讀[ei],t、t配[uei]二分型態不同,和天水全配合口音也迥異。特別的是,由合轉 開的現象在北部方言區為零星分布、但在長江以南卻是大片出現,在廣西、湖北、 安徽以及江蘇都可見到 t 系讀[ei]的今音型態。顯然舌尖中音同時適合與展唇的 e 以及圓唇的 u 相搭配,在北方,t 系聲母與[uei]的組合尚能維持,但一到南方,t 系聲母則有漸次脫去 u 介音轉讀[ei]的開口呼型態。有趣的是,就表二例字觀之, 除了北京、大同還有 t、t與 n、l 開合二分之別外,其他地點要不全為開口要不全 為合口,相當一致;南通的 i 尾消失朝向單元音化,也是南方方言特點之一。 引人注意的是,n、l 的讀音類型頗為豐富,有如北京、大同、煙台般 n、l 二分的;有如信陽般都讀舌尖中鼻音 n 的;亦有如天水、常德般皆作舌尖中邊音 l 的。n 和 l 由於發音部位的一致,雖然受阻狀態有別,除阻時的氣流流出方式卻 容易相互影響產生同化作用,有趣的是 n、l 不分似乎是南方方言的常態,湖南、 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漢語方言都存在著把 n、l 唸成 n 或 l 的單一型式。 至於當把泥、來二母都讀成 n 或 l 單一型態時,後接韻母是否也會受影響而有不 同分野呢?就個人粗淺的觀察來看,二者的區別在於統一讀成 n 形式的韻母必為 [ei],而讀成 l 的,與之相拼的韻母開口音[ei]多於合口音[uei]。因此,n、l 不分、

(5)

t 系與 l 只配單一的開口[ei]或合口[uei]韻母,也展現出南北方音的差異。 2.22 中古見系字與曉匣二母演變至今讀成 k、k、x,影喻微為母則讀,此 為北京音型;在天水,除了「微為」讀開口的[ei],其餘全配[uei]則是另一種型態。 中古微母和影喻為等聲母演變至今有讀成和 v 兩種型態的區別,前者以北京音 為代表,後者以山西、內蒙古為代表。v 聲母幾乎多半分布於中國北方,尤其集 中於河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等交界處的臨界方言點,如內蒙古的 6 個方言點中,只有海拉爾讀,其餘 5 個方言點皆讀 v,而河北的張家口、陽原、 平山、石家莊,因地處河北與內蒙古交界處,從而也受影響改讀 v;河南的林縣、 靈寶、信陽也是位於邊界處;山西的大同、忻州、太原;陜西的綏德、西安;寧 夏的銀川與甘肅的天水、蘭州、敦煌,整個形成一條長帶狀盤踞在北部方言區、 晉方言區與西北方言區境內,至於沿海地區則分布於黑龍江的黑河、齊齊哈爾、 佳木斯、哈爾濱和山東的利津、諸城。v 的分布幾乎不見於江淮官話與西南官話 區,此由廣西、湖南、安徽、江蘇、雲南2 各省多數讀零聲母可證。當把影喻微 為諸母字讀成 v 時,因唇齒濁擦音的發音部位與圓唇的 u 相近,在發音時容易相 互結合成開口呼[vei]的型態,檢示所有讀 v 聲母的地區韻母全為[ei]型,反而讀 的地點韻母全配[uei]型,說明這是條件音變下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陽、常德二地,中古曉匣二母與非系共同讀成 f,顯然 f、x 不分,此類讀音分布零散,分別見於河南信陽、湖南常德、湖北紅安、貴州 黎平等地,呈現由中央偏西南的走向。在曉匣讀 x 的區域,習慣與舌面後的合口 韻母[uei]組合,但當 f、x 合流成 f 後,隨著發音部位的前移,與之相配的韻母也 轉為舌面前開口音的[ei]。 此外,「銳」原為中古喻母字,按演變規律今音應讀成零聲母,可是「銳」 在北京音卻與日母字共同演化為,比較特別。觀察「銳」的讀音,發現它相當 多變,在滄州、煙台、長春、通化、瀋陽等地與來母一起讀邊音 l;在天水、常 德則和精知莊章的走向一致讀 z、;在南通則符合演變規律的。有意思的是, 「銳」與「蕊瑞」的讀音常互有糾葛,或是趨同或是大異其趣,是各地讀音豐富 多變的一個例字。

2.3 ts 系與 t

系的分合

中古的精系和知莊章系、日母演變至今,在北部方言中多半一如北京音般前 者讀 ts、ts、s 而後者讀 t、t、、。不過,觀察各方言讀音卻可明顯見到幾種 不同的音讀形式,如表三所示: 表三 醉 脆 歲 追 吹 稅 蕊 瑞

1.北京 tsuei4 tsuei4 suei4 tuei1 tuei1 uei4 uei3 uei4 2.滄州 tsuei4 tsuei4 suei4 tsuei1 tsuei1 suei4 luei3 luei4 3.陽原 tui4 tui4 ui4 tui1 tui1 ui4 ui3 ui4

(6)

4.南通 tye4 tye4 ye4(文) tye1 tye1 ye4 le1 ye4

5.離石 tsu4 tsue4(文) su4 tsue1 tsue1 su4 zue4 zue4

tsu4(白) tsu1(白)

6.柳州 tsi4 tsi4 si4 tsui1 tsui1 si4 yi3 ─ 7.諸城 tuei4 tuei4 uei4 tuei1 tuei1 uei4 luei3 luei4 8.西安 tsuei4 tsuei4 suei4 pfei1 pfei1 fei4 uei3 vei4

Vei3(白)

9.紅安 tsei4(新) tsei4(新)sei4(新) kei1 kei1(文) ei4 ─ ─

ti4 (老) k1(白) ₤說明: 1.滄州、陽原、離石、柳州、諸城、西安的聲調皆為陰平、陽平、上、 去四調。 2.南通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陰去、陽去五調。 3.紅安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陰去、陽去、入六調。 由上表可知,滄州、離石和柳州皆讀 ts;陽原全變 t;南通的 t則是進一步由舌 尖移往舌面。這些地區的精知莊章統一走向一致的讀音,條件是與合口呼的[uei] 韻母相配;南通的 ye,顯然因舌面前音 t只與 i、y 元音或介音相配的特性,所 以由合口轉為撮口音,是以,ye 韻母的產生可能是 uei→yei→ye 後的結果。引人 注意的是,精知莊章讀 ts 類型較大量見於東北、山西、內蒙古和貴州,原本在 東北地區,精知莊章合流後讀成 ts 或 t是可自由變讀的,未必有一定的規律,但 從方言調查結果來看,顯然讀 ts 的比例高得多,而相應於 ts 系讀音,日母字在 這些地點原應跟著讀 z 的,卻發現有 z→l 的現象,把「蕊瑞」讀成[luei]普遍見 於東北,往下連至山東、江蘇也可見到日母讀 l 的情形,似乎 z、讀成 l 的型 態較偏向於東部沿海地區。 其次,以柳州為代表的類型,則是在表面看似統一的聲母下卻隱含著中古來 源不同的區別。在廣西和湖北,精知莊章四系聲母合流後雖然都讀 ts,但精系的 ts 配[ei],知莊章系的 ts 卻配[uei],顯然存在著開合不同的區別。個人推測也許在 由中古至今的演化過程中,這四系聲母先合流為 ts,當時全部的齒音字尚能與合 口[uei]相配,待精系的 ts 丟失 u 介音後方演變成現今開口洪音的形式。換言之, 在西南官話區,雖然精知莊章合流後僅保留一套 ts 聲母,但藉由韻母音值的差 異仍有效地標誌著中古來源的不同。 諸城的讀音一方面既突顯出 ts、t這兩套音有不少音位變體,另一方面也 彰顯山東方言齒音的多樣化,據《山東方言研究》(2001)所載,山東境內擁有 ts、 t、t、t、t五套豐富的齒音,諸城把精系字讀齒間音 t且僅與洪音相配,一 如湖南常德;安徽蕪湖、歙縣;江蘇南通把精知莊章讀成舌面前音 t、t、且 僅配細音般,顯然 t、t、此類音讀見於江淮官話和中部地區,是由 ts、ts、s 變化而來。 在西安音系中,精系讀 ts、知莊章系讀唇齒音 pf,頗為特殊。在本文所觀

(7)

察的方言點內,雖然此種特點只見於西北陜西、甘肅,不見於其他地區,其實, pf 類音讀的分布是從山東開始,經過河南、山西、陜西、甘肅,一直延伸到新疆 的一條東西向方言帶版塊,張成材(2000)曾注意到此一特殊現象並指出其分布範 圍,張光宇(2003)進而認為這是 t系聲母受到圓唇介音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捲舌音 的唇齒音化。此一現象僅見於北方而不見於南方,可說是北方方言的一大特點。 相應於北方的 pf 聲母形式,湖北紅安把知莊章系讀成 k、k、,則是捲舌 音的舌根化。在紅安的韻母系統中,逢韻母和以為介音的韻母前,k、t易混 讀為 k,所以「豬居」讀[k],「區處」讀[k],「書虛」讀[]。原來,在紅安音 系裡介音有、i、u、四類,該地以介音取代其他地點的 y 介音和 y 元音,推 測當地的韻母型態可能是由 uei 韻母進一步演化下的產物(uei→ui→y())。問題 是 k、t合流究竟代表著捲舌音的舌根化抑或是舌根音的捲舌化呢?檢視紅安音 系中所有知莊章系字的今讀音,得知當與 a、e、等韻母相配時,聲母為 t、t、 ,一但與帶介音和元音的韻母相結合,則聲母轉為 k、k、,說明應是捲舌 音的舌根化作用。而此一特殊現象也僅見於中、南部,適與北部的 pf 相互呼應。 另外,日母的走向多半跟著精知莊章的類型走,在 ts、t二分或是統一讀 t 的區域,日母統一讀;在一概讀 ts 的地區,則有 z、l 的兩種情況;在廣西以開 合口來區分精系與知莊章系的地點,日母常讀成,說明日母字的演化常受到 ts、 t二系聲母演變的影響所牽引,無法置身事外。

2.4 與[uei]韻母相關的[u

n]韻母音變

在檢視[uei]韻母讀音的過程中,發現原屬陰聲韻性質的[uei]韻母在某些方言 點所呈顯出的音讀型態與北京音大異其趣,這些特色可分為兩點來說明。首先, 在 t 系與 ts 系配開口呼[ei]的地區,來自中古臻合一的「敦吞屯頓盾褪輪尊村孫」 等字,到了現今北京音原應讀成[un]的,但在遼寧大連;山東煙台、青島;河南 信陽;陜西白河、寶雞;貴州黎平;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卻也如 uei→ei 般的由合口音[un]變成開口音[n]。乍看之下,uei→ei 的相關音變似乎有 擴大的趨勢,範圍涵蓋[uei]、 [un]兩類韻母,至於[uan]韻母則依舊固守陣地, 似乎尚未受到影響。不過,在山西臨汾方言可以見到 uan→an 之例,條件是在 n、 l 聲母之後。可是,在四川、貴州全境以及江蘇揚州地區,當「敦吞尊」等字讀 成[n]時,「堆推最」等字卻還是[uei],似乎 uei 與 un 彼此間的演化速度有快慢 的不同,究竟 uei 與 un 二者間的變化孰先孰後?是誰先開始產生音變既而擴大 影響範圍至另一韻母呢?若從 uei、un 皆已演變成 ei、n 韻母的地點來看,比 較不能看出其間的先後順序,但四川、貴州的方言呈現卻僅有 un→n 而無 uei

(8)

→ei,似乎說明了 un 音變早於 uei,條件是在 t 系與 ts 系聲母之後。 其次,在安徽歙縣音系中,來自中古山開一、咸開一的「單膽坦探南蘭」 也加入止、蟹二攝合口字的行列,與 t、t、l 一起讀陰聲韻[ ];來自中古山合一、 山合三的「冤淵員遠官觀管貫」等字,也與止、蟹二攝的 k、k、x 一起讀[u], 似乎在歙縣音系中,山、咸二攝 n 韻尾脫落後有由陽聲韻轉為陰聲韻的現象。檢 閱歙縣音系,發現陽聲韻尾在該地正大量消亡中,整個音韻系統裡僅剩 尾猶 存,n 尾已併入陰聲韻中。在陽聲韻尾大量丟失的情形下,原本中古收 m、n 尾 的陽聲韻字,便依主要元音性質的相同相近而分別併入其他陰聲韻內,此為歙縣 uei 韻母型態下也納入陽聲字的原因。由此音韻現象來看,歙縣音系中的[uei]韻 母擴大現象,其實並非是受 uei 韻母影響下的產物,而是整個陽聲韻尾弱化消亡 後,韻母音位合併下的結果。

三、結語

本文旨在探究﹝uei﹞韻母與各系聲母結合時所產生的語音變化與地理分 布,當檢視過 93 個官話區的基礎方言點後,獲悉﹝uei﹞與唇音字結合時,當是 最早一批丟失掉 u 介音轉讀開口音﹝ei﹞的聲母;t 系聲母與﹝uei﹞的組合最為 鬆動自由,既可配 ei,也適合與 uei 相配。不過,鼻音 n、邊音 l 和擦音 v 在與 ﹝uei﹞韻母組合時,容易脫落 u,反而塞音 t、t與之結合時,較易保存 u 的圓唇 合口性質,儘管在某些方言點恰恰相反,反而是在 t 系與 ts 系聲母之後,常把 uei 讀成 ei。至於舌根音當是維持﹝uei﹞韻母的最後一道防線,方言証據顯示, k 系讀合口﹝uei﹞的型態,由北至南幾乎沒有例外,除了曉匣二母併入非母共同 讀 f 時,才可能見到 uei→ei 型態。在齒音部份,捲舌音要比平舌音來得容易與 uei 搭配,而北方的 t→pf 與南方的 t→k,同樣都具有區域性的特點,說明捲舌 音朝向唇齒音化或是舌根音化演變的可能性。 因此,綜上所述,北方官話多維持﹝uei﹞韻母的複合元音型態,江淮官話 與西南官話則有傾向由合口轉開口且單元音化、低元音化的趨勢,而逢 t 系、ts 系聲母之後,韻母 uei 容易變成 ei,此為﹝uei﹞韻母在中國境內官話區所呈顯出 的幾種面向。

(9)

引用書目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89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陳章太、李行健(主編) 1995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北京: 語文出版社。 張成材 2000 〈漢語方言中[pf][pf’]的分布範圍〉,《語文研究》2000.2(總第 75 期):62。 張光宇 2003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聲母篇〉,第 36 屆國際漢藏語言學 會議論文。 錢曾怡(主編) 2001 《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梁廷楠《夷氛聞記》開首即云: 「英夷狡焉,思逞志於內地久矣。」你認 為中英衝突始於馬甘尼來華?抑或始於林則徐銷鴉片?抑或還有其他轉 捩點?請抒己見。(10 分).. Remarks on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

甘肅境內的石窟質量比較集中的地區,就在 敦煌,最膾炙人口的是莫高窟,這是敦煌地區五 大石窟群

鑒於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多 年來透過不同途徑,蒐集各界對歷史課程及教學等方面的意見,課程發展議會於

z 東漢著名的宗族,特點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

表現令人失望。由此可 見,加強學生對文言常 見字詞的認識,對篇章 旨意的理解,提高其閱 讀文言小品的興趣,擴 闊文言作品的閱面,實

In the light of the fact that little has been known about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this essay re-examines existing documentary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