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曾梗通三攝在漢語方言的音變與分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曾梗通三攝在漢語方言的音變與分合"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曾梗通三攝在漢語方言的音變與分合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6-2411-H-005-009- 執 行 期 間 : 96 年 08 月 01 日至 97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宋韻珊 計畫參與人員: -99:宋韻珊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0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曾梗通三攝在漢語方言的音變與分合

計畫編號:NSC96-2411-H-005-009-執行期限:96 年 08 月 01 日至 97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宋韻珊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 一、中、英文摘要 本計畫係針對曾梗通三攝字在漢語方言中的今讀音類型、分布區域以及分 化或合流的條件機制進行全面性的探究。本計劃以《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 (語音卷)所收 93 個方言點為據,再輔以其他方言志材料,擬觀察漢語方言中 曾梗通三攝的音變形式和分合趨勢,經過初步觀察,此三攝韻母的今讀音有如 下三種類型: A、北京、陽原、大同和離石屬於同一類型─北京反映的是曾梗通三攝合流 後北方官話的今讀音呈現,在華北方言區中多數的方言點都屬於此類。 B、武漢、雙峰、昭通和大理則反映長江流域中部和西南部方言的音變型態 ─武漢反映的是曾梗今讀 n 尾但通攝仍為尾,而雙峰則又進一步全讀成 n 尾,讀與深、臻攝同音。 C、溫州、廣州、廈門、福州的語音特點則展現在元音上─曾梗合流後主要 元音為、e、等展唇前元音,通攝則維持圓唇的後高元音,顯然元音低化是梗 攝字在南方方言的一大特點。 在執行過本計畫後獲悉:曾梗通三攝在北方方言中混而不分,甚而有轉為 鼻化韻以及陰聲韻的趨勢;長江和長江以南則存在著或是曾梗合流與通攝二分或 是曾通合流與梗攝二分的態勢,甚或進而三者全合流為 n 尾的諸多類型;而元音 低化、元音類型多變、文白讀層豐富則為其特色。 關鑑詞:曾攝、梗攝、通攝、北方官話、南方方言、語言地理類型學 Abstract:

This project is focus in the moderm pronunciation type、spreading area and condions of combination about Zeng1 Geng3 Tong1 three rhyme

(3)

group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dialect.This research based on 《普通 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 which choosed 93 dialect areas, and the other dialect materials to go together. We want to observed Zeng1 Geng3 Tong1 those three rhyme groups it’s changed of pronunciation and the trend of spread and combination.

Based the first observations, the moderm pronunciation of those three rhyme groups just like below:

崩 政 凝 營 東 用 1.北京 p t ni i tu iu 2.陽原 p t ni i tu y 3.大同 p t ni i tu y 4.武漢 pn tsn nin yn/in新 to io 5.雙峰 pin/p tin in yn tan in 6.溫州 po/pa tse ia jyo文/jia白 to jy 7.廣州 p t j文/k白 j t j 8.廈門 p文/pa白 ts g文/gin白 文/ia白 t文/ta白 i文/i白 9.福州 pei文/pu白 tsei 文/i白 i文/ia白 tu文/ty白 y

Beside we want to observed what is the condition to change those three rhyme groups pronunciation,we also want to know after the final of syllable n、combined each other, it will make what influence and changed?and what reason to make the southen dialect main vowel be lower?those of all are we interesting questions.

Key words: Zeng1 Geng3 Tong1 three rhyme groups 、 northern mandarin、southern dialect、Linguistic Geography

二、報告內容 A‧前言

(4)

中古時期的曾、梗、通三攝包含「蒸登庚耕清青東冬鍾」(舉平以賅上去 入)等收尾的諸韻,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在元音上,除了通攝的 u、o 偏向後 高的圓唇性質外,曾攝的和梗攝的、、、e,元音性質頗為相似,都是偏 向展唇的前元音。這三個在中古分屬不同韻攝的字,到了近代音階段卻開始合 流,而且彼此各依其原先的開合洪細屬性而互補成開口呼、齊齒呼 i、合口 呼 u、撮口呼 y四類韻母(註:本計畫雖著重討論曾梗通三攝字的陽聲韻部份, 至於相承的入聲韻因另有演變途徑,此處亦涵蓋入內,兼而述及。),此由在 明清時期反映河北方音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元韻譜》、《五方元音》、 《大藏字母九音等韻》、《三教經書文字根本》、《韻籟》;反映河南方音的《增 補剔弊五方元音》;反映山東方音的《等韻簡明指掌圖》、《七音略》中皆可見 到曾梗通三攝讀成同音且位於同一張韻圖內可證。由此可知,元明清階段實為 曾梗通三攝在北方官話區合流為同音的時期,它們的合流順序可分為兩階段: 曾梗先合流、通攝再加入,此由《中原音韻》裡東鍾(通攝)與庚青(梗、曾攝) 仍分立為二韻可知。順著這股合流的趨勢,到了現今的北方官話區,這三攝已 皆混而不分了。 相較於北方方言比較一致的呈現,中、南部方音的表現則頗有不同,如明 代反映安徽方音的《韻法直圖》、《五聲反切正韻》;反映江淮官話的《韻法橫 圖》以及反映閩方音的《戚林八音》等,則是如同《中原音韻》般僅曾梗合流, 通攝仍獨立為一類,甚而還把原曾梗攝的、i併入n、in 韻內(如《五聲反 切正韻》)。因此,曾梗通三攝的分化與合併以及合流後的讀音呈現,顯然在 南北方音的展現上頗不一致。是以,探究曾梗通三攝的分合與演變,應具有歷 時和共時上的價值。 B‧研究目的 本人在先前所執行過的計劃中,注意到不同方言間的共性與殊性,本計劃 即是在此立足點上,想進行曾、梗、通三攝在不同方言區的共性呈現與殊性演 變。本計劃係以現有方言調查記錄為藍本,通盤性地觀察、檢視曾梗通三攝在 不同方言區的分合、音變類型和條件。

(5)

就個人所知,國內外對漢語方言的研究,有挑選某一主題從事廣泛地觀察 研究者,如平山久雄〈聲調調值系統在官話方言中演變的不同類型及其分布〉 屬之;有針對某一方言進行徹底研究者,如《河南方言研究》、《山東方言研究》 屬之;也有專對某一方言區的方言點加以記錄者,如《丹陽方言詞典》、《福州 方言詞典》等方言志屬之;另外還有針對某一方言區進行某一主題式的探索, 如劉淑學《中古入聲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讀音研究》等不同類型。本計劃想進行 的正是以某一主題在漢語方言中廣泛地觀察研究類型,而針對此一型態,就個 人所知,目前除了各方言志所記各省、各方言點的語音記錄時會提到該地曾梗 通三攝字的分野、讀音類型和條件外;以及少數就東南方言來觀察梗攝字的元 音型態,如李榮〈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1996);或是就某一韻攝 來作古今音變與漢語方言的探討,如張光宇〈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中 間及對東登蒸諸韻的討論外,尚未有研究者專門針對此一主題就語言地理分布 角度進行全面探索,因此希冀透過本計劃的提出與執行,能讓漢語方言中的某 些音變現象與條件成因更顯豁,提供有志於方言研究者參考。 C‧文獻探討 由於本計劃是以《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 為基礎依據, 然而該書因將重點置於官話區語音的研究,因此最南僅收錄至江蘇、廣西境內 的方言點,其中對於吳語、閩語、粵語和客語的調查可謂闕如,為彌補這些語 料的不足,在吳語方面將佐以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1992)、顏逸明《浙南 甌語》(2000)、葉祥苓〈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方言〉(1984)、許寶華,湯珍珠, 游汝杰等〈北片吳語內部的異同〉(1984)等;在閩語部份將參考陳章太,李如 龍〈論閩方言的一致性〉(1983)以及《閩語研究》(1991)、黃典誠〈閩語的特 徵〉(1984)、林倫倫〈閩方言在廣東的分布及其音韻特徵的異同〉(1994)、莊 金鳳《《汕頭方言辭典》音韻系統》(2004)等;在客語方面則依據黃雪貞《梅 縣方言詞典》(1995)以及〈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1987)、謝留文《于都 方言詞典》(1998)、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1999)、李如龍《粵西客家

(6)

方言調查報告》(1999)、江敏華《客贛方言關係研究》(2002)等;至於粵語部 份則以詹伯慧、張日升主編的《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三卷,1987-1990)、 李新魁《廣東的方言》(1994)、李新魁,黃家教等《廣州方言研究》(1995)為 主要參考材料。 當然,屬於北方官話區的研究成果也將一併收集參考,如《河北方言概況》 (1961)、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2001)、張啟煥《河南方言研究》(1993)、 溫端政,侯精一主編《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1993)、王臨惠《汾河流域方 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2003)、張維佳《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 變遷》(2005)等;屬於中部方言區的文獻如曹志耘《嚴州方言研究》(1996)、 平田昌司主編《徽州方言研究》(1998)、李憶慈《歙縣方言音系研究》(1995) 等,其他與本計劃相關之單篇論文也會一併蒐羅參考。 這些專著與期刊論文可依其內容性質分為三類:一類是著力於某一省或某 一方言區的語音系統調查描述,其中涉及本計畫主題者,主要在提供對曾梗通 三攝字的分合與音讀呈現,對本計畫的助益處在於初步掌握這三攝字在漢語方 言中的不同型態;另一類則是從音韻結構的組成與變遷,來看不同韻攝間的相 互滲透影響;再一類則是就邊界方言、跨界方言以及兩種方言間的源流與同質 性、殊異性進行探討。以上三類參考文獻都對本計畫的研究有著莫大助益,對 計畫的執行頗有提燈引路之功,尤其是李榮〈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 (1996)一文,更是直接與本計畫主題相關,是本計畫的重要參考資料。不過, 這些學者們並未從語言地理分布上俯視曾梗通三攝在整個漢語方言內的整體 語音面貌,也未提及為何出現在北方官話區的語音現象同時也見於長江流域? 而這也正是本計劃希望著力進行探究之處。 D‧研究方法 本計劃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 a.收集各方言區語料 b.釐析出曾梗通三攝今讀音的相關字例以及其他韻攝今音也讀同此類

(7)

字音的其他字例。 c.觀察曾梗通三攝從古至今的分合情形、音變類型、音變條件或環境, 然後詮釋音變原因,建立音變規律。 d.觀察曾梗通三攝在南北方言裡的元音型態與音變機制,觀察文讀與白 讀在曾梗通的演化上是否扮演重要的觸媒角色?另外,也研究此類音變在地理 分布上所呈現的態勢以及在語言地理類型學上的意義。 E‧結果與討論 本計劃以《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語音卷)所收 93 個方言點為據, 再輔以其他方言志材料,擬觀察漢語方言中曾梗通三攝的音變形式和分合趨 勢,經過初步觀察,此三攝韻母的今讀音有如下的顯現:(以下例字僅列舒聲 韻韻母,不列聲母和聲調) A、 崩 政 凝 營 東 用 1.北京 p t ni i tu iu 2.陽原 p t ni i tu y 3.大同 p t ni i tu y 4.離石 p ts ni i tu y 如果以北京音為觀察的基準點,則以上四地讀音顯示出北京、陽原、大同 和離石屬於同一類型─北京反映的是曾梗通三攝合流後北方官話的今讀音呈 現,在華北方言(含河北、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山東、山西、 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中有 58 個方言點都屬於此類。陽原的 讀音是由尾進一步轉為鼻化韻,甘肅蘭州、青海西寧也都屬於此類;大同則 已無陽聲韻尾,全轉為帶舌根濁擦音的了,此類音讀可視為尾的變型,其演 化順序應為→→。離石則韻尾不變,但主要元音轉為,呈現出如南方音 般元音低化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平山、河南陽原二地,對通攝字的 讀法頗有不同,通合一讀、通合三讀 yo、但通合一中的端系字如「東冬董 ,與其他讀音迥異。山東青島則通合一 o、通合三 i o,

(8)

也略異於北京音。 B、

崩 政 凝 營 東 用

5.武漢 pn tsn nin yn/in新 to io 6.雙峰 pin/p tin in yn tan in 7.昭通 po tsn nin in to io 8.大理 po ts ni i to io 武漢、雙峰、昭通和大理則反映長江流域中部和西南部方言的幾種音變型 態─武漢反映的是曾梗今讀 n 尾但通攝仍為尾,此與明代以來《韻法直圖》、 《韻法橫圖》一系所反映的安徽、江蘇方言以及江淮官話頗為一致。但在此大 趨勢下,卻有幾種不同的音變現象在流動著,如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 州、廣西、安徽等地,逢梗攝開口字讀n、in 等 n 尾字,但梗攝合口字卻如通 攝般讀成 o的韻尾,顯然這些地區有曾梗(開口)與梗(合口)通二分的情 形。至於雲南的昭通和大理則又顯現出另一種不同型態,昭通顯示的是曾開一 與通攝讀尾、曾開三和梗攝合流為 n 的型態,大理則在昭通的基礎上進一步 又走向鼻化韻一途;而雙峰反映的則是進一步已全讀成 n 尾,讀與深、臻攝同 音。 C、 崩 政 凝 營 東 用

9.溫州 po/pa tse ia jyo文/jia白 to jy 10.廣州 p t j文/k白 j t j 11.廈門 p文/pa白 ts g文/gin白 文/ia白 t文/ta白 i文/i白 12.福州 pei文/pu白 tsei 文/i白 i文/ia白 tu文/ty白 y

溫州、廣州、廈門、福州的語音特點則展現在元音上─曾梗合流後主要元 音為、e、等展唇前元音,通攝則維持圓唇的後高元音。李榮在研究中國東南 各省梗攝字的元音類型時發現「古梗攝主要元音今讀[a],為我國東南部吳、 贛、客、粵、湘、閩、徽諸方言區共性之一。」(1996:1),相較於北方方言

(9)

的、o,顯然元音低化是梗攝字在南方方言的一大特點。不過,當中也有些例 外,如山西離石的,安徽歙縣的,地理位置一北一中,卻也讀成低元音。 若以橋本萬太郎在《語言地理類型學》中,就語音、詞匯、語法等條件來 區分南北方言的角度視之,則曾梗通三攝讀音在漢語方言的分布上也具有語言 地理分布上的意義,亦即曾梗通三攝在北方方言中混而不分,甚而有轉為鼻化 韻以及陰聲韻的趨勢;長江和長江以南則存在著或是曾梗合流與通攝二分、或 是曾通合流與梗攝二分的態勢,甚或進而三者全合流為 n 尾的諸多類型,而元 音低化、元音類型多變、文白讀層豐富則為其特色。因此,探究曾梗通三攝字 在漢語方言的分合與音變機制,對於漢語方言的研究以及語言地理的分布與掌 握,實具有重要且積極性的意義。 關於曾梗通三攝合流後的入聲字今讀音呈現,是否也如陽聲韻般呢?在個 人的觀察中,曾梗二攝的入聲字今讀同類,但通攝入聲卻自成一格,以下分幾 類來探討: A.本組的「得德特勒則塞克刻/責擇澤冊策澀格革隔客核嚇額/測側嗇色」 分屬於曾開一、梗開二三、曾開三,它們的今讀音可以以下四地音讀為代表: 1.北京[] 2.太原[ie]/[] 3.南昌[t] 4.廈門[k 文]/[ia白]或是 [hk]/[hut] 北京音代表的是華北地區已無入聲韻尾的型態,除了山西之外;南昌反映的是 長江流域中部地區保留入聲尾的現象,如安徽、江蘇讀;江西、兩廣讀 t 或 k 尾;廈門則顯示了文讀音留存 k 尾的古音痕跡,白讀則轉為舌尖中的 t 尾或甚 而弱化成尾了。主要元音則皆為展唇元音。 B.本組的「迫魄陌索默墨/所國或獲沃」則來自曾梗二攝開口字以及曾梗 通三攝的合口字,今讀音代表如下:

1.北京[o];[uo] 2.太原[ie];[u文]/[ua白] 3.南昌[t];[t]/[k] 4.廈門[k]

在是否保留入聲韻尾上,A、B 二組並無分別,差別在元音的音值上,華北地區 除北京音是合口圓唇的 o/uo 外,其實大多區域是一如南方方言般讀成 e、a、、

(10)

等展唇元音的,與北京音迥異。 C.本組的(1)「織只直值植吃尺赤食蝕石飾式適釋」以及(2)「逼壁璧碧劈 僻覓滴的敵剔逆力歷激擊即極脊績戚息熄昔夕席析億憶亦疫…」等二類字皆來 自曾開三和梗開三四,它們的區別在前者讀支思韻的「」而後者讀[i],(1) 類中的「」僅見於華北地區,至於長江以南則(1)(2)共同讀成[i]或是其他音 值。 D.本組的「木目牧服福伏毒牘禿鹿祿陸足族促俗竹逐谷哭酷屋…」等來自 通攝合口入聲一三等字,今讀自成一類絕不與他攝相混,音值為 u、o、uk、ok、 y等。 E.本祖的「綠菊局劇曲續旭育域玉浴…」等字則來自通合三、梗開三和曾 合三,今讀音主要是 y、yo、u、ik 等,似乎這三攝的撮口呼字比合口呼字 更容易合流為一。 F.其他:如梗開二的「白柏拍麥摘宅窄拆」等今讀主要是 ai、a、e、ak、 a;曾開一「勒賊黑」讀 ei、、ek、k;通合三的「粥軸六」則自成一類讀 ou、iou、u、iok、uk 等。 由以上討論可知,就曾梗通三攝的入聲字而言,曾梗合流、通攝自成一格 是現今漢語方言今讀音的大趨勢,就華北方言來論,除山西外泰半已讀與陰聲 韻同音;長江流域以南則或是弱化成[]尾或是仍保留著[t]、[k]韻尾。在主 要元音的呈現上,華北地區多半高、最高的圓唇和展唇元音,如 u、o、、i、 y、,南方方言則多半偏向半高、半低、最低的展唇元音,如 a、、、e、 為多,高元音的 u、y 相對少見。以上是曾梗通三攝入聲字今讀音的大致走向 與分野。 F‧參考文獻 丁邦新 1986 〈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 集》,南港:中研院近史所,p5-15 。 王臨惠 2003 《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89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 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1)

李榮 1996 〈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p.1-11。 宋洪民、仵延誼 2007 〈詞曲中-n、-二尾混押源於西北方音說〉,《魯東大學 學報》(哲社版)第 24 卷第 1 期,p.97-103。 邢向東 2007 〈陜北吳堡話的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研究》第 27 卷第 1 期,p.29-35。 河北北京師範學院、中國科學院河北省分院語文研究所 1961 《河北方言概 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侯精一、溫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 社。 孫強 2007 〈晚明漢語韻尾的特點〉,《求索》第 2 期,p.197-198;41。 張光宇 〈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 張啟煥、陳天福、程儀 1993 《河南方言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張盛裕 1993 〈河西走廊的漢語方言〉 張維佳 2005 《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陜西人民出 版社。 陳章太、李行健(主編) 1995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北京: 語文出版社。 錢曾怡(主編) 2001 《山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G‧研究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劃預期可完成之工作項目及成果,執行完畢後符合預期目標者如下: 1.本計劃達成曾梗通三攝在各漢語方言區內的音變類型、分合形態、演化 原因以及音變規律的掌握、說明。 2.藉由南北方言的探討,同時也獲悉地理分布上的特徵、區域性與關聯性。 3.本計劃屬於基礎研究,透過本計劃的執行,希冀能對漢語方言的抉發略 盡棉薄之力,提供其他方言研究者在學術上的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請聽到鈴(鐘)聲響後再翻頁作答.. Chomsky)將人類語言分成兩種層次,一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潛 力,一是在環境中學習的語言能力。他認為幼兒有語言獲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簡稱

「熱愛祖國」。 若就或用典故而言,則有《世說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學校收到有非華語幼兒的在家進 行這個活動的片段分享。學校適 時提供個別支援,從中以多範疇

電視畫面信息豐富,不同人在解讀相同的視覺 畫面時,都有各自關注的地方,同時需要以自

대만어와 한국 한자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