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R:Item 987654321/650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R:Item 987654321/6507"

Copied!
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我 國 女 子 400M 跨 欄 選 手 之 全 程 跑 結 構 特 徵 分 析 A N A LY S I S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O F T H E W H O L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TA I WA N ’ S F E M A L E 4 0 0 M H U R D L E R S AT H L E T E S. 研. 究. 生 :王 敏 姿. 指 導 教 授 :林 華 韋. 中. 華. 民. 國. 撰 教授. 101 年 6 月. I.

(2) 論 文 名 稱 : 我 國 女 子 400M 跨 欄 選 手 之 全 程 跑 結 構 特 徵 分 析 總 頁 數 : 49 頁 院校組別: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碩士班 畢 業 時 間 及 提 要 別 : 100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提 要 研 究 生:王 敏 姿. 指 導 教 授:林 華 韋 教 授. 中文摘要 本 研 究 目 的 為 分 析 我 國 女 子 400M 跨 欄 選 手 全 程 跑 結 構 特徵之各欄間速度、步數、步頻及三個分段速度、分段速度 遞 減 率 , 並 探 討 各 欄 間 節 奏 及 速 度 變 化 情 形 與 成 績 間 之 相 關,期能為教練及選手在訓練、比賽之參考應用。本研究以 2010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參 加 女 子 組 400 公 尺 跨 欄 之 全 程 跑 過 程 中,錄 取 預 賽、決 賽 成 績 70 秒 內 之 國 內 十 名 選 手 為 研 究 對 象 。 利 用 10 部 SONY 數 位 攝 影 機 , 拍 攝 全 程 跑 比 賽 情 形 , 擷取選手從起跑開始至越過終點線之跑步動作畫面,並參考 官方網站所提供正式成績紀錄表,作為本研究原始成績之依 據 。 在 實 驗 完 成 後 , 透 過 KWON 3D 動 作 分 析 系 統 進 行 數 據 處 理 。 將 所 得 運 動 學 參 數 藉 由 Microsoft Excel 2003 軟 體 進 行各項數據計算,求得欄間步數、欄間步頻、欄間速度、分 段 速 度、速 度 遞 減 率 之 相 關 數 據 並 深 入 分 析。研 究 結 果 如 下 : 一、起跑至第一欄、第二欄至第八欄及第九欄至第十欄之欄 間 步 數 與 成 績 達 顯 著 相 關 , 顯 示 我 國 選 手 逐 漸 減 少 欄 間 步 數,是提升成績關鍵之一。二、本研究發現第九欄至第十欄 之欄間步頻與比賽成績達顯著相關,說明我國選手欄間節奏 特徵容易有忽然加快步頻、步幅縮減現象,使得欄間跑的節 奏不穩定,比賽成績隨之增長。三、起跑至第十欄之欄間速. I.

(3) 度 與 成 績 皆 達 顯 著 負 相 關,亦 即 欄 間 速 度 越 快,成 績 會 越 好 , 特別是在起跑至第二欄與第四欄至第七欄階段,選手的起跑 加速與維持高速跑能力是欄間跑階段影響成績之關鍵所在。 四、前、中、後三個分段速度與成績皆達顯著負相關,顯示 三 個 分 段 速 度 皆 影 響 比 賽 成 績,特 別 是 中 段 速 度 ( 第 五 欄 至 第 八 欄 )影 響 比 賽 成 績 關 係 最 大。五、前 ~ 中 段 分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高 於 中 ~ 後 段 分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 顯 示 我 國 選 手 速 度 分 配 不 當,前半段速度快,但無法維持高速跑,使得後半段速度大 幅下降。. 關 鍵 詞 : 400 公 尺 跨 欄 、 欄 間 節 奏 、 欄 間 步 數 、 速 度 變 化.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nalysis the velocity of each hurdles, strides of each hurdles, stride frequency of each hurdles, three sections of velocity and section rates of deceleration.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mpo of each hurdles and the velocity variation with the final results of Taiwan female athletes of 400m hurdles. The Subjects were ten female athletes of 400 m hurdles in Taiwan who passed the elimination and final in 70 seconds over the entire race in 2010 Taipei International Invitational Athletics Tournament. Ten Digital Video Camera Recorders to capture running motion from start to pass the finish line, and compared with official website providing formal racing forms, all of which were as the basis of the raw scores of the study. Kwon 3D Motion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digitize. the parameters.. Microsoft Excel 2003 softwa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trides of each hurdles, stride frequency of each hurdles, velocity of each hurdles, velocity of each sections and section rates of deceleration, significant level p< .05.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trides of each hurdles from start to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to the eighth and to the ninth were all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with the race results. 2. stride frequency from hurdle eighth to ninth was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with the race results. 3. velocity of each hurdles form start to the tenth hurdle was shown negative correlation and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with the race results. 4. section velocity of front, middle and after were shown negative correlation and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with the race result. Key words: 400m hurdles, tempo of each hurdles, stride frequency of each hurdles, velocity variation. III.

(5) 誌. 謝. 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華韋教 授三年來的悉心指導與關懷。並承蒙張立羣教授的教導與指 引,吳鴻文教授、林槐庭教授的批閱斧正,提供許多寶貴建 議,使本論文更趨完善,在此至上由衷的感謝。感謝國立臺 灣體育運動大學給予學習與再成長的機會,讓學生更充實了 運動訓練實務與運動科學理論的學習。. 從事田徑運動十餘年,特別感謝陳谷豐教練、林惠珍教 練及陶武訓教練的教導與關懷,在學期間所上的師長李海吟 老師的照顧與協助,你們的鼓勵使我備感溫馨。研究期間, 感謝徐佩菁教練提供的技術報告書,羿蓁、玫嫙、鴻均、李 灝、憲輝、宗益在學業上的幫忙與協助。感謝實驗拍攝時, 偉達、姿含、郁慧等學弟妹們的幫忙,在此一併致上我最誠 摯的謝意。. 最後謹以畢業的喜悅分享給摯愛的父母與家人,感謝你 們始終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經常打電話來幫我加油打氣,還 有曾經教導及幫助過我的人,沒有你們不會有今天小小的成 就,願以此論文獻給我身邊所有的師長與親友,與你們共同 分享這份成果!. 敏姿. IV. 謹致.

(6) 目 錄 中 文 摘 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英 文 摘 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 誌. 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V. 目.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表 目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 圖 目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I. 第一章. 緒 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 究 背 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 究 動 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 研 究 目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四節. 研 究 假 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五節. 研 究 範 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六節. 操 作 性 定 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一節. 400 公 尺 跨 欄 欄 間 節 奏 之 相 關 性 研 究 . . . . . .8. 第二節. 400 公 尺 跨 欄 速 度 變 化 與 體 能 分 配 之 相 關 性 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三節. 第三章. 文 獻 總 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 . . . . . . . . . . . . . . . . . . 16. 第一節. 研 究 方 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第二節. 實 驗 流 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第三節.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20. 第四章. 結 果 與 討 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第一節. 出 發 階 段 之 運 動 表 現 特 徵 . . . . . . . . . . . . .25. 第二節. 欄 間 跑 階 段 之 運 動 表 現 特 徵 . . . . . . . . . . . .27. V.

(7) 第三節. 終 點 衝 刺 階 段 之 運 動 表 現 特 徵 . . . . . . . . . .33. 第四節. 全 程 跑 之 運 動 表 現 特 徵 . . . . . . . . . . . . . . .34.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第一節. 結 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第二節. 建 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參 考 文 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中 文 文 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日 文 文 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英 文 文 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表目錄 表 1-1. 我 國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歷 年 十 傑 成 績 . . . . . . . . . .3. 表 2-1.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表 2-2.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表 3-1. 攝 影 機 拍 攝 之 範 圍 . . . . . . . . . . . . . . . . . . . . .18. 表 4-1. 受 試 者 身 高 與 比 賽 成 績 . . . . . . . . . . . . . . . . . . . 22. 表 5-1. 受 試 者 各 欄 間 時 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表 5-2. 受 試 者 之 各 欄 間 速 度 . . . . . . . . . . . . . . . . . . . .24. 表 5-3. 受 試 者 之 各 欄 間 步 數 . . . . . . . . . . . . . . . . . . . .24. 表 5-4. 受 試 者 欄 間 跑 階 段 之 步 頻 . . . . . . . . . . . . . . . . .25. 表 5-5. 受 試 者 出 發 階 段 之 各 項 數 據 . . . . . . . . . . . . . . .27. 表 5-6. 受 試 者 出 發 階 段 各 項 數 據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27. 表 5-7. 受 試 者 各 欄 間 速 度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 . . .28. 表 5-8. 受 試 者 欄 間 跑 階 段 步 數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2. 表 5-9. 受 試 者 欄 間 跑 階 段 步 頻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3. 表 5-10 受 試 者 終 點 衝 刺 階 段 之 速 度 . . . . . . . . . . . . . . .34. VI.

(8) 表 5-11 終 點 衝 刺 階 段 速 度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 . . . 34 表 6-1. 前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速 度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5. 表 6-2. 前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步 數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6. 表 6-3. 前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步 頻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6. 表 6-4. 後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速 度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7. 表 6-5. 後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步 數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7. 表 6-6. 後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步 頻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38. 表 7-1. 受 試 者 起 跑 至 第 十 欄 之 欄 間 步 頻 平 均 . . . . . . . . 39. 表 8-1. 受 試 者 之 各 分 段 速 度 及 速 度 遞 減 率 . . . . . . . . . .41. 表 9-1. 我國與世界級選手之分段速度與分段速度遞減. 表 9-1. 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圖目錄 圖 1-1. 實 驗 場 地 佈 置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圖 2-1. 實 驗 流 程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圖 3-1. 前 段、中 段、後 段 之 分 段 圖 . . . . . . . . . . . . . . . . . . 2 1. 圖 4-1. A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 .29. 圖 4-2. B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29. 圖 4-3. C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29. 圖 4-4. D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29. 圖 4-5. E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30. 圖 4-6. F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30. 圖 4-7. G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30. 圖 4-8. H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30. 圖 4-9. I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30. VII.

(9) 圖 4-10. J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 . . . . . . .30. 圖 5-1. 我 國 與 世 界 級 選 手 分 段 速 度 曲 線 圖 . . . . . . . . . .43. 圖 6-1. 我 國 與 世 界 級 選 手 分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曲 線 圖 . . . . . 43.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跨越障礙物是人類在長期生產以及與自然鬥爭中所形成 的一種基本的生活技能。田徑運動的跨欄跑,是由跨越障礙 物 的 基 本 技 能 , 發 展 演 變 而 來 。 跨 欄 運 動 起 源 於 17~18 世 紀 的英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男、女的發展時期也有不 同,大 約 在 20 世 紀 初 才 開 始 興 起 女 子 跨 欄 運 動。隨 著 跨 欄 跑 的 發 展 與 演 進 , 跨 欄 項 目 也 隨 之 增 多 。 1900 年 奧 運 會 上 首 次 出 現 男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項 目 , 第 一 名 由 美 國 選 手. Wa l t e r. Te w k s b u u r y 獲 得 , 成 績 為 5 7 . 6 0 秒 。 女 子 4 0 0 公 尺 跨 欄 的 發 展 比 較 晚 , 1974 年 由 波 蘭 運 動 員 Krystyna Kacperczyk 創 下 第 一 個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電 動 計 時 世 界 紀 錄 56.51 秒 。 奧 運 列 為 正 式 比 賽 項 目 是 在 1984 年 的 第 23 屆 奧 運 會 上 , 當 時 的 欄 高 為 76.2 公 分 , 欄 間 距 離 35 公 尺 , 全 程 10 個 欄 , 金 牌 由 當 時 就 讀 於 美 國 愛 荷 華 州 立 大 學 ( Iowa State University) 的 摩 洛 哥 籍 選 手 Nawal El Moutawakel 所 獲 得 , 她 以 54.61 秒 的 成 績 創 造 了 第 一 次 女 性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奧 運 會 紀 錄 ( 許 樹 淵 , 1 9 9 2 )。 近年來,競技運動不斷挑戰人體極限,現代跨欄跑趨向 有系統的科學化訓練。隨著跨欄技術的改進,運動員的水準 越來越高,國際比賽的成績也十分接近,為了充足的發揮自 我潛力,運動員開始要求比賽中的所有環節,無論是全程跑 的戰術結構,或是跨欄技術特徵,都是提昇跨欄選手比賽成 績 的 關 鍵 所 在 。 目 前 世 界 級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的 專項技術和專項素質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根據目前國內外. 1.

(11) 文 獻 資 料 , 影 響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的 主 要 因 素 為 平 跑 速 度 、 跨 欄 技 術 及 欄 間 節 奏 ( 王 西 國 、 曲 慶 志 , 2 0 0 6 )。 司 鵬 巧 、 史 東 林 ( 2000) 提 出 了 掌 握 和 控 制 400 公 尺 跨 欄 節 奏 的 方 法 , 認為欄間節奏是影響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綜觀現今世界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的 400 公 尺 成 績 與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 大 約 相 差 1 . 5 〜 5 秒 左 右 ( 王 炳 花 , 2 0 0 8 ), 其 說 明 欄 間節奏與全程速度變化在比賽戰術上佔有其很大重要性。 在 世 界 跨 欄 運 動 技 術 水 準 和 運 動 成 績 不 斷 提 高 的 過 程 中 , 我 國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的 比 賽 成 績 卻 是 呈 現 停 滯 甚 至下降的趨勢。 查閱我國女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歷 年 十 傑 的 成. 績 , 自 1 9 8 4 就 已 有 5 8 〜 5 9 秒 的 成 績 紀 錄 ( 表 1 )。 1 9 9 8 年 12 月 14 日 的 曼 谷 亞 運 會 上 , 我 國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好 手 徐 佩 菁,更 創 造 了 55.71 秒 的 全 國 紀 錄,直 至 今 日 無 人 能 突 破 。 現 今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世 界 紀 錄 由 俄 羅 斯 選 手. Yu l i y a. P echonki n a 保 持,她 在 20 03 年 世 界 田 徑 錦 標 賽 創 下 52.34 秒 的優異成績。亞洲地區目前最佳紀錄,由中國選手韓青和宋 英 蘭 共 同 保 持 的 53.96 秒 紀 錄 , 相 較 之 下 我 國 與 世 界 或 亞 洲 區 的 水 準 仍 有 明 顯 差 距 。如 何 透 過 科 學 化 的 訓 練 方 法 ,使 4 0 0 公尺跨欄選手能有效發揮身體能力,進而邁向高水準的運動 表現,這都是對於日後是否能提升我國跨欄運動成績,相當 重要迫切的課題。. 2.

(12) 表 1. 我 國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歷 年 十 傑 成 績 表. 順序. 運動員. 成績. 時間(比賽名稱). 地點. 1. 徐佩菁. 55.71. 1998 年 ( 亞 洲 運 動 會 ). 曼谷. 2. 范敏華. 58.22. 1999 年 ( 全 國 運 動 會 ). 桃園. 3. 賴利嬌. 58.54. 1984 年( 第 23 屆 奧 運 ). 洛杉磯. 4. 張芬華. 58.62. 1987 年 ( 亞 洲 賽 ). 新加坡. 5. 潘秀蘭. 59.18. 1995 年 ( 全 大 運 ). 鳳山. 6. 王佩薰. 59.28. 1994 年 ( 區 中 運 ). 豐原. 7. 鄭妃汝. 59.56. 1985 年 ( 全 國 中 正 盃 ). 宜蘭. 8. 周雅淳. 59.62. 1997 年 ( 亞 青 賽 ). 曼谷. 9. 王欣欣. 59.71. 1994 年 ( 全 國 中 正 盃 ). 桃園. 10. 王敏姿. 60.16. 2006 年 ( 全 大 運 ). 雲林. 來源: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官方網站.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是 一 項 連 續 跨 越 障 礙 快 速 跑 的 非 對 稱 週 期 性 項 目 。 全 程 跑 中 需 跨 越 每 隔 35 公 尺 置 放 高 76.2 公 分 的十個欄架,選手須以高速跑的能力,及優異的跨欄技術水 準跑完全程。在全程跑過程中,常有出現速度分配不均導致 後半段出現體力下降影響成績的情況,因此如何有效運用身 體素質以維持步幅和速度,選手必須要有很高的戰術策略。 徐 佩 菁 ( 2000) 認 為 , 跨 欄 跑 的 戰 術 就 全 程 跑 而 言 , 運 動 員 的速度感和節奏感很重要,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才能有好 的成績。在運動員訓練水準及專項技術不斷地提升中,完善 的 欄 間 節 奏 和 速 度 分 配 愈 來 愈 受 到 重 視 。 400 公 尺 跨 欄 屬 於. 3.

(13) 人 體 極 限 項 目 之 一 , 徐 佶 與 黃 群 輝 ( 1995) 說 明 全 程 的 速 度 分配、各欄間的速度發揮和利用程度,以及各欄間與全程的 節奏在訓練和比賽中極為重要。 運動科學不斷的進步,電子科技已廣泛運用到運動領域 的各層面,人們對跨欄跑技術的要求越來越細緻,有研究證 明欄間跑的節奏是影響跨欄跑成績的主要因素。聶銀娣與張 正 ( 1998) 指 出 , 400 公 尺 跨 欄 比 賽 的 優 勝 者 往 往 不 是 速 度 最快的運動員,而是在整個比賽中能有效控制、變換節奏及 維 持 欄 間 配 速 的 運 動 員 。 因 此 ,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不 僅 要 有 良 好 的 速 度,也 要 有 固 定 的 節 奏,使 選 手 能 在 高 速 跑 過 程 中 , 正確踏上起跨點過欄,以利於全程跑的流暢性。在近二十年 的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400 公 尺 跨 欄 在 欄 間 節 奏 已 有 很 大 的 改 進,目前欄間跑的步數有減少的趨勢,世界優秀女子運動員 大 多 採 用 1 5 ~ 1 7 步 ( 翁 志 成 , 2 0 0 6 )。 但 我 國 運 動 員 普 遍 是 採 用 1 7 ~ 1 9 步。為 了 瞭 解 我 國 優 秀 運 動 員 與 世 界 級 運 動 員 的 差距,研究運動員的欄間節奏特徵與成績間的關係,為本研 究動機之一。 掌握欄間節奏須考慮到全程跑的速度和體能分配。森丘 保 典 等 ( 2000) 認 為 在 持 續 高 速 跑 的 競 賽 種 類 裡 , 如 何 分 配 全程跑速度,使得能夠有效率的使用能量,是獲得優異成績 的 關 鍵 所 在 。 運 動 員 體 能 的 分 配 與 運 動 員 在 400 公 尺 跑 中 的 速度有密切相關,運動員會隨著速度的變化而形成在時間上 的 差 別 ( 秦 永 祥 、 劉 超 , 2 0 0 9 )。 依 據 能 量 供 能 特 點 , 磷 化 物 系 統 ( AT P - C P ) 是 人 體 體 能 輸 出 功 率 最 高 的 供 能 系 統 , 在 人 體 體能中所占的比率為. 20%〜 25%; 醣 酵 解 系 統 (乳 酸 系 統 )為. 400 公 尺 跑 的 主 要 供 給 身 體 能 量 來 源 , 具 有 供 能 時 間 長 、 在. 4.

(14) 人體缺氧狀態下產生能量供人體使用的特點,約占人體體能 的 比 率 75%左 右 ; 而 有 氧 系 統 的 供 能 在 400 公 尺 項 目 中 則 較 少 , 只 占 人 體 體 能 的 5 % 左 右 ( 秦 永 祥 、 劉 超 , 2 0 0 9 )。 4 0 0 公 尺 跨 欄 與 4 0 0 公 尺 相 同,皆 是 以 AT P - C P 及 醣 酵 解 乳 酸 系 統 為 供 應 能 源,但 因 途 中 多 跨 十 個 欄 架,林 正 常( 1 9 9 7 ) 指出,若沒有合理的分配速度,容易導致後半段體力不足出 現小碎步現象,這會使運動員在後半段更耗費體力,前後段 的時間差距變大,影響運動員取得優異的成績。世界優秀選 手都是採用平穩加速的方式維持最大極限的速度,從而有效 的 提 高 速 度 利 用 率 , 減 少 速 度 的 下 降( 徐 佶 、 黃 群 輝 , 1 9 9 5 )。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前 半 段 成 績 會 好 於 後 半 段 的 成 績 , 但 後 半 段 的 成 績 越 好 , 全 程 跑 的 成 績 就 會 越 好 。 森 丘 保 典 等 ( 2000) 也 利 用 速 度 下 降 率 分 析 出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在 比 賽 中 各 段 落 之 速 度 變 化 情 形 , 使 得 在 跨 欄 跑 的 訓 練 中 起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 為 了 幫 助 運 動 員 與 教 練 有 效 建 立 訓 練 方 法 , 從 400 公 尺 跨欄全程跑的分段速度變化,探討選手體能分配的情形,是 本研究動機之二。 筆 者 在 1 1 年 來 的 選 手 生 涯 中,深 刻 體 會 到 4 0 0 公 尺 跨 欄 全程跑不能只靠單一體能素質完成,不穩定的欄間節奏或不 合理的體能分配,均為影響獲得優異成績的關鍵所在。與同 儕在參賽及互相討論中,發現國內許多選手時常在比賽中無 法維持固定的節奏,往往一昧的加快平跑速度,卻忽略仍有 許多技戰術的思考。進一步認識如何掌握自己的比賽戰術是 奠 定 勝 利 的 基 礎 。綜 觀 近 幾 年 的 研 究 文 獻 , 針 對 我 國 女 子 4 0 0 公尺跨欄優秀選手全程跑特徵方面之相關研究仍較缺乏。本 研 究 以 蒐 集 2010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比 賽 運. 5.

(15) 動學參數,分析選手在比賽中,不同欄間步數、欄間時間的 差異情形與速度變化與成績之間的關係;並參考森丘保典等 ( 2000) 之 研 究 方 法 , 來 探 討 分 段 速 度 變 化 情 形 , 使 選 手 或 教練能藉由所得結果,找出在全程跑節奏中的最佳模式,進 而提升成績。.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 研 究 目 的 主 要 是 以 國 內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為 研 究 對 象 , 分 析 400 公 尺 跨 欄 全 程 跑 結 構 特 徵 中 之 各 欄 間 速 度 、 步數、步頻及三個分段速度、分段速度遞減率;探討選手各 欄間節奏及分段速度變化情形,期望能為選手提供有效的比 賽模式及對成績的提升有所助益。.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 選手各欄間速度與成績有顯著相關。 二、 選手各欄間步數與成績有顯著相關。 三、 選手各欄間步頻與成績有顯著相關。 四、 選手之速度遞減率與成績有顯著相關。.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 研 究 範 圍 以 2010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女 子 組 400 公 尺 跨 欄 之 預 賽、決 賽 成 績 70 秒 內 之 國 內 十 名 選 手,全 程 跑 比 賽 過 程中,各欄間時間及步數進行分析。由於本研究目的主要是 針 對 400 公 尺 跨 欄 全 程 跑 結 構 特 徵 分 析 , 因 此 不 對 選 手 的 跨 欄技術做深入探討。本實驗主要拍攝選手比賽情形,攝影機. 6.

(16) 架設於比賽場地之看台上,僅能以其拍攝影片加以分析。研 究探討只限於選手之比賽時表現,亦即全程跑之各運動學參 數及成績資料。其他如選手本身之身體狀況、自然溫度、濕 度及風速等自然的因素則不在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內。. 第六節. 操作性定義. 一、 欄間節奏:由運動員全程跑的時間、欄間跑的步數、欄 間跑的步頻及每個跨欄步的動作特徵表現。 二 、 欄 間 步 數:受 試 者 跨 過 欄 架 著 地 後 至 跨 過 下 一 個 欄 架 著 地前之間所使用的步數。 三 、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步 數:從 起 跑 第 一 步 開 始 計 算 到 跨 過 欄 架 著地前的步數。 四 、 欄 間 時 間:跨 過 欄 架 後 著 地 瞬 間 時 間 至 跨 過 下 一 個 欄 架 之著地瞬間之間所使用的時間。 五 、 平 均 速 度 : 每 秒 鐘 跑 的 距 離 。 速 度 =距 離 ∕ 時 間 ( 公 尺 ∕秒) 六、 速度遞減率: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率,或單位時間內速 度 遞 減 之 百 分 比。遞 減 率 的 大 小 反 映 分 段 速 度 形 勢 的 好 壞,遞減率越小,說明速度下降幅度越小。. 7.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 研 究 引 用 文 獻 共 分 為 三 個 部 分 進 行 探 討 : 一 、 400 公 尺 跨 欄 欄 間 節 奏 之 相 關 性 研 究 ; 二 、 400 公 尺 跨 欄 速 度 變 化 與體能分配之相關性研究;三、文獻總結。. 第一節. 400 公 尺 跨 欄 欄 間 節 奏 之 相 關 性 研 究. 在競技運動中,節奏是用來描述運動時身體各部分所表 現 出 來 的 強 度 或 時 間 間 隔 的 關 係 ( 岳 新 坡 、 張 本 春 , 2 0 0 5 )。 在跨欄過程中,運動員必須跨越固定數量、固定距離、固定 欄高的欄架,因此跨欄跑可說是一種須按一定節奏完成動作 的 週 期 性 項 目 。 在 400 公 尺 跨 欄 跑 中 , 運 動 員 最 常 出 現 一 種 會破壞欄間節奏的模式,即「跳欄」和「小碎步」現象。成 萍 與 王 慶 玉 ( 2002) 認 為 這 並 非 與 欄 架 高 度 有 關 , 而 是 直 接 關 係 到 體 能 不 足 和 欄 間 節 奏 不 穩 。 王 西 國 與 曲 慶 志 ( 2006) 探 討 400 公 尺 跨 欄 跑 的 技 術 訓 練 及 欄 間 節 奏 證 實 , 400 公 尺 跨欄運動員要創造出優異的成績,既要有良好的速度也要有 穩定的節奏,才能在快速跑中準確踏上起跨點上欄,不僅可 節省體能上的消耗,也利於平跑速度的發揮,使運動員的跨 欄動作更協調。 徐 佶 與 黃 群 輝 ( 1995) 針 對 優 秀 女 子 跨 欄 運 動 員 400 公 尺跨欄比賽戰術結構特徵分析提出,正確評價運動員比賽全 程中各個環節的情況,準確找出運動員進一步提高成績的關 鍵 所 在 , 才 能 充 分 發 揮 運 動 員 的 潛 力 。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全 程 是 由 各 個 不 同 技 術 特 徵 所 組 成 的 不 同 階 段 。 一 般 分 為 出 發 段、欄間跑段、終點衝刺段。藉以此評價運動員參賽時各環. 8.

(18) 節表現是否為之恰當方法。並可由這些段落的表現研究出優 秀運動員參賽時的整體關係,找出他們之間的變化情形,使 能 獲 得 更 有 效 的 訓 練 。 何 秋 華 、 唐 新 發 與 楊 小 紅 ( 2002) 在 淺 談 中 國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跑 運 動 員 欄 間 跑 節 奏 的 時 空 特 徵 中,將 跨 欄 跑 的 節 奏 從 時 間 和 空 間 上 進 行 定 量 的 分 析( 即 9 個 欄 間 跑 的 間 隔 時 間 和 步 數 ), 探 討 出 中 、 外 優 秀 運 動 員 在 欄間節奏方面的差距,以利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上之參考依 據。縱 觀 以 上 文 獻,掌 握 欄 間 節 奏 勢 必 對 運 動 員 的 比 賽 戰 術 , 有其極大的重要性,以下將欄間節奏加以分段做深入探討。. 一、出發階段之相關研究 戴 勇 ( 2008) 指 出 ,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為 400 公 尺 跨 欄 全 程 速度節奏的加速階段,在此一階段的加速中合理控制節奏、 順利跨越第一欄,將對全程速度節奏有著直接的影響。司鵬 巧 與 史 東 林 ( 2000) 在 400 公 尺 欄 節 奏 的 掌 握 和 控 制 一 文 說 明,起跑至第一欄的步數與欄間跑步數有關。根據彎道跑技 術對過欄動作的影響,此階段的欄間步數及起跨腿須有所選 擇。運動員根據自己所選的步數才能順利起跨過欄,使起跑 至第一欄的速度和全程跑的速度相互應。因此,固定第一欄 的步數是保證欄間跑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的 欄 間 步 數 為 2 3 〜 2 5 步 , 王 炳 花( 2 0 0 8 )研 究 世 界 女 子 4 0 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員全程速度節奏特徵一文提到,起跑至第一欄階段的步數 沒有太大差別,但此一階段從距離和時間的比例來看,應佔 12%。 許 多 研 究 認 為 , 這 一 階 段 所 耗 的 時 間 若 比 較 短 , 表 示 運 動 員 的 加 速 能 力 強 ( 王 炳 花 , 2 0 0 8 ), 但 也 說 明 , 這 以 生 理. 9.

(19) 學能量供應系統觀點來看,加速過早對全程的速度分配和節 奏勢必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另外,也有步數的多寡與成績間較無顯著相關的研究。 曾 麗 萍 與 魏 家 駿 ( 1998) 針 對 6 名 中 、 外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欄運動員全程跑步數之研究,發現起跑至第一欄的步數皆 為 23 步,在 此 一 階 段 的 步 數 與 成 績 並 未 有 顯 著 差 異。但 在 步 數相同的情況下,所反映出的時間差別是由於步頻快慢的關 係。. 二、欄間跑階段之相關研究 方 水 泉( 2 0 0 2 )在 4 0 0 公 尺 欄 特 徵 與 訓 練 對 策 一 文 指 出 , 最佳欄間跑的節奏模式,是隨著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而 不 斷 提 升 , 欄 間 跑 步 數 的 多 少 與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有 著 極 其 重 要 的 關 係 。 叢 林 與 劉 東 方 ( 2008) 在 全 程 跑 節 奏 模 式 中 說 明,一 般 後 半 程 的 步 數 比 前 半 程 多 1〜 2 步。例 如 前 半 程 或 前八個欄用一種步數節奏跑,後半程或後兩個欄用另一種步 數 節 奏 跑 。 王 瑩 琪 ( 2010) 更 進 ㄧ 步 探 討 優 秀 400 公 尺 跨 欄 選手的欄間步數,將其分為三種節奏模式:一是單一步數模 式,即各欄間使用一種步數跑。採用此一模式的有美國著名 跨 欄 運 動 員 摩 西 , 他 的 欄 間 均 採 用 13 步 完 成 , 以 47.02 秒 創 出個人最佳成績。二是採用兩種步數模式,即前後半程各一 種步數。男子世界紀錄保持者凱文‧楊所採用的步數比較特 別 , 他 在 第 三 、 四 欄 間 用 12 步 跑 完 , 其 他 欄 間 用 13 步 , 跑 出 46.78 秒 的 個 人 最 佳 成 績 。 第 三 種 模 式 是 由 三 種 步 數 模 式 跑完全程。例如多米尼加的桑切斯,他的前五個欄間為. 13. 步 , 第 六 、 七 個 欄 間 為 14 步 , 第 八 、 九 個 欄 間 為 15 步 , 個. 10.

(20) 人 最 佳 成 績 47.54 秒 。 曾 麗 萍 與 魏 家 駿 ( 1998) 針 對 中 、 外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欄運動員全程跑的步數分析出欄間步數與成績間之關係。 第 一 位 跑 進 5 3 秒 的 前 紀 錄 保 持 者 M a r i n a S t e p a n o v a, 她 的 欄 間 節 奏 穩 定,欄 間 步 數 均 以 15 步 的 單 一 節 奏 模 式 完 成,並 在 1986 年 創 下 52.94 秒 的 個 人 最 佳 成 績 。 而 中 國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在 後 程 幾 個 欄 間 跑 的 步 數 增 加 了 2 〜 3 步,與 Marina Stepanova 成 績 相 較 起 來 大 約 差 了 2〜 4 秒 左 右 。 途 中 改 變 節 奏 或 多 跑 步 數,都 將 影 響 途 中 跑 的 速 度。方 水 泉( 2 0 0 2 ) 指 出 , 這 是 由 於 在 250 公 尺 處 乳 酸 堆 積 產 生 的 疲 勞 , 迫 使 步 長縮短、步頻減慢,不得不在欄間多跑步數,這是造成跑速 下降的主要因素。 從 4 0 0 公 尺 跨 欄 的 技 術 發 展 來 看 , 叢 林 與 劉 東 方( 2 0 0 8 ) 認為運動員必須熟練地掌握左、右腿跨欄技術,可有效提升 專 項 運 動 成 績 。 如 世 界 優 秀 男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Al-Somaily Hadi Soua’an, 第 二 〜 九 個 欄 用 13 步 , 第 十 個 欄 用 14 步 ; Gorban Boris, 第 二 〜 八 欄 採 用 13 步 , 八 〜 十 欄 用 14 步。研 究 者 認 為 此 種 節 奏 模 式 不 會 因 體 力、風 力 等 因 素 而影響欄間節奏,且有利於發揮欄間跑技術,使跨欄步與欄 間 跑 更 緊 密 結 合 。 王 瑩 琪 ( 2010) 針 對 男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欄 間節奏之三種步數模式的看法,認為無論何種步數模式皆可 以 創 造 出 世 界 級 的 成 績 。 減 少 400 公 尺 跨 欄 步 數 是 提 高 專 項 成績的主要途徑,但前提必須在不降低步頻的條件下,減少 欄 間 步 數 才 能 有 效 地 提 高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 11.

(21) 三、全程節奏之相關研究 方 水 泉 ( 2002) 對 於 欄 間 跑 步 數 的 相 關 研 究 , 認 為 逐 漸 減 少 欄 間 跑 的 步 數 、 提 高 欄 間 跑 的 速 度 , 為 提 升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 。 世 界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 皆是採用減少欄間步數,加快欄間步頻的方式,創造了卓越 的成績紀錄。他以前亞洲紀錄保持者陳菊英為研究對象,分 析她在改變欄間節奏前後對成績的影響。陳菊英原本的欄間 節奏模式為第一至第六個欄採用. 15 步 跑 , 第 六 至 十 個 欄 為. 17 步 。 1990 年 , 15 步 跑 的 欄 間 節 奏 維 持 至 第 八 個 欄 , 全 程 的 成 績 由 5 6 . 7 8 秒 進 步 到 5 5 . 1 2 秒,改 變 前 後 的 成 績 快 了 1 . 6 6 秒。 森 丘 保 典 等 人( 2 0 0 0 )分 析 國 際 一 流 男 子 選 手 欄 間 步 數 , 發現欄間步數與成績並未有顯著差異。欄間步數雖與成績沒 有 相 關,但 因 此 一 研 究 是 針 對 5 0 秒 內 的 優 秀 選 手 做 為 研 究 對 象,研究結果全程跑的步數(不包含第十個欄至終點)最多 大約在. 130 步 左 右 。 森 丘 保 典 等 人 此 一 研 究 表 示 , 成 績. 50. 秒 內 的 優 秀 男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 全 程 跑 的 步 數 必 能 跑 進 130 步 以 內 。. 第二節. 400 公 尺 跨 欄 速 度 變 化 與 體 能 分 配 之 相 關 性 研究.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速度是由步幅和步頻兩種因素 構成的。在訓練過程中,這兩者是相互制約的,步幅太大勢 必 會 影 響 步 頻 , 而 步 頻 太 高 又 會 使 步 幅 相 對 的 縮 短( 劉 淑 華 、 簡 鴻 玟 , 2 0 0 6 )。 同 時 提 高 選 手 的 步 幅 和 步 頻 能 力 是 取 得 較 好 成 績 的 有 效 方 法 。 王 瑩 琪 ( 2010) 提 出 400 公 尺 的 平 跑 速 度. 12.

(22) 為 影 響 男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的 主 要 因 素 之 一 。 具 備 高 度 的 速度水準,對.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來 說 能 有 較 好 的 速 度 儲. 備,前 後 半 程 能 有 效 分 配 速 度,使 體 能 消 耗 不 會 有 太 大 幅 度 。 由 於 400 公 尺 跨 欄 受 到 欄 間 距 離 和 全 程 跑 距 離 的 影 響 , 需平均分配每一個欄間跑的速度和全程跑的速度,才能避免 不合理的體能消耗,使運動員得以充分發揮水準(司鵬巧、 史 東 林,2 0 0 0 ) 。研 究 指 出,在 穩 定 的 全 程 跑 欄 間 節 奏 前 提 下 , 採用「均速跑」方式有利於提升成績,後半程慢於前半程不 應超過. 2〜 3 秒 。 如 果 前 半 程 速 度 過 快 而 造 成 後 半 程 減 速 過. 多,或前半程太慢而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跑速,都會影響全 程 跑 的 成 績( 叢 林、劉 東 方, 2 0 0 8 ) 。以 曾 麗 萍 與 魏 家 駿( 1 9 9 8 ) 針 對 中 、 外 優 秀 運 動 員 前 後 2 0 0 公 尺 的 時 間 比 較 為 例 , 當 M‧ 斯 捷 潘 諾 娃 創 下 52.94 的 最 佳 成 績 時 , 前 後 200 公 尺 的 差 值 僅 2.1 秒 , 顯 示 她 是 以 均 速 跑 的 速 度 分 配 完 成 , 且 後 程 無 明 顯減速現象。 眾所皆知,以計時為主的競技比賽裡,在每一場比賽中 都能以最大速度維持高速跑能力,是獲得優異成績的基本要 求。像 這 種 要 高 速 度 維 持 40~ 50 秒 的 項 目,要 有 效 率 的 使 用 身體所提供的能量及提升最高速度,不僅對身體素質上有所 要求,還要有合理的速度分配,使得有效成為最佳跑步模式 ( 森 丘 保 典 等 , 2 0 0 0 )。 優 秀 選 手 的 欄 間 速 度 分 配 情 形 , 是 以 穩 定 的 狀 態,從 起 跑 加 速 至 維 持 高 速 跑,而 後 逐 漸 緩 慢 下 降 。 途中若出現明顯的減速或加速情形,容易導致不必要的體力 消耗。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出 發 階 段 是 決 定 在 第 一 時 間 取 得 優 勢 的 時機,不僅要克服在彎道上進行的快速過欄,步幅也要有高. 13.

(23) 度 的 穩 定 性 。 王 瑩 琪 ( 2010) 探 討 世 界 優 秀 男 子 400 公 尺 跨 欄運動員速度分配情形,指出在全程跑中的最高速度是出現 在 1〜 3 個 欄 , 而 後 逐 漸 下 降 , 在 後 段 速 度 降 到 最 低 。 森 丘 保 典 等 人 ( 2000) 針 對 國 際 一 流 選 手 的 比 賽 模 式 做 速 度 變 化 的 分析,發現優秀運動員在第一至第二欄會達到最高速度,之 後 到 終 點 的 速 度 都 是 遞 減 現 象 。 徐 佶 、 黃 群 輝 ( 1995) 探 討 世界優秀女子選手的速度變化情形,也發現從起跑至第二個 欄 的 速 度 變 化 曲 線 是 上 升 的 , 第 二 個 欄 過 後 開 始 平 穩 的 下 降,全程跑的最小速度出現在起跑至第一欄,最大速度出現 在第一欄至第二欄。 400 公 尺 跨 欄 跑 從 起 跑 到 第 一 個 欄 架 、 欄 間 跑 , 最 後 跨 越第十個欄架後到終點,運動員都有屬於自己的固定步數, 相 對 的 , 400 公 尺 跨 欄 跑 的 速 度 必 會 受 到 限 制 ( 王 瑩 琪 , 2 0 1 0 )。 因 此 , 運 動 員 對 於 合 理 的 體 能 分 配 須 有 更 高 的 要 求 。 曾 麗 萍 、 魏 家 駿 ( 1998) 從 時 間 上 分 析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運動員的全程跑特點,國外優秀運動員在起跑至第一欄階 段 的 時 間 占 全 程 跑 總 時 間 的 1 2 . 3 6 %; 九 個 欄 間 跑 占 全 程 跑 總 時 間 的. 76.94% ; 而 最 後 一 欄 至 終 點 所 占 全 程 跑 總 時 間 為. 10.42%。. 第三節. 文獻總結. 總結以上文獻資料,跨欄跑是一項對速度、速耐力等身 體素質要求很高且技術性複雜的項目,無論何種步數的節奏 模 式 , 皆 可 創 造 出 世 界 級 的 優 異 成 績 。 絕 大 多 數 400 公 尺 跨 欄運動員在全程跑中都會變換節奏,改善全程跑的步數模式. 14.

(24) 對提升專項運動成績固然有其重要作用。運動員在身體素質 不錯的條件下,應嘗試不同的跑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欄間節 奏 。 400 公 尺 跨 欄 雖 與 400 公 尺 跑 供 能 方 式 很 接 近 , 但 卻 不 能 像 400 公 尺 一 樣 在 能 量 供 應 不 足 情 況 下 以 最 大 速 度 跑 完 全 程 。 400 公 尺 跨 欄 須 考 慮 到 受 固 定 欄 間 距 離 的 限 制 , 當 速 度 下降時,要以相同速度節奏完成欄間跑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情,因此,合理的欄間節奏對於成績有其重要影響。 對 於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全 程 跑 而 言 , 每 一 個 分 段 也 有 其 特 徵結構。起跑至第一欄的重點在於如何控制加速階段的速度 節奏,此段不應加速過快,若不控制速度節奏,以較快的步 頻起跑過第一欄,必定會過早引起神經系統的疲勞,過度消 耗 體 內 AT P - C P 供 能 , 導 致 後 程 速 度 節 奏 明 顯 降 低 的 現 象 , 運動員在此一階段順利跨越第一欄,才能為接下來的九個欄 間奠定良好的穩定節奏。無論何種欄間節奏皆是創造世界級 優異成績的方法,但前提是須有完善合理的節奏模式。國內 很 少 有 關 於 針 對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全 程 跑 結 構 特 徵 方 面 的 探 討 , 因 此 本 研 究 將 以 欄 間 節 奏 及 速 度 變 化 情 形 加 以 進 行 探 討,期望能對選手或教練在訓練上有所幫助。. 15.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分為三個部分加以說明:第一節、 研究方法;第二節、實驗流程;第三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 研 究 是 以 2010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參 加 女 子 組 400 公 尺 跨 欄 之 選 手,錄 取 預 賽 或 決 賽 成 績 在 7 0 秒 內 之 國 內 十 名 選 手 為 研 究 對 象 ( 表 2 - 1 )。 受 試 者 平 均 身 高 為 1 6 5 ± 5 . 5 公 分 , 平 均 體 重 為 5 2 ± 4 . 1 公 斤 , 平 均 年 齡 為 2 1 ± 1 . 8 歲 ( 表 2 - 2 )。. 表 2-1 受 試 者. 受試者基本資料一. A. B. C. D. E. F. G. H. I. J. 身 高 (cm). 173. 163. 172. 164. 170. 164. 163. 160. 168. 154. 體 重 (kg). 59. 52. 56. 48. 58. 52. 49. 50. 50. 46. 年 齡 (years). 21. 23. 21. 19. 23. 22. 25. 19. 20. 20. 最. 佳. 成. 績 60.21 61.52 62.55 63.80 62.52 62.31 61.83 64.55 66.63 65.14. (sec). 表 2-2. 受試者基本資料二. 年 齡 (years) 身 高 (cm). 體 重 (kg). 最 佳 成 績 (sec).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21±1.8. 165±5.5. 52±4.1. 63.11± 1.81. 人 數. 女 10. 16.

(26) 二、實驗日期與地點 本研究實驗進行之時間與地點如下: ( 一 ) 預 備 實 驗 時 間 : 99 年 5 月 10〜 11 日 。 (二)預備實驗地點:桃園縣立體育場。 ( 三 ) 實 驗 時 間 : 99 年 5 月 28 日 。 (四)實驗地點:臺北市田徑場。. 三、實驗儀器 ( 一 ) SONY 數 位 攝 影 機 10 台 ( 二 ) 三 腳 架 10 個 ( 三 ) KWON 3D 動 作 分 析 系 統 ( 四 ) Microsoft Excel 2003 資 料 分 析 系 統. 第二節 本研究先以. 實驗流程. 2010 年 全 國 大 專 校 院 運 動 會 為 預 備 實 驗 拍. 攝,並將其研究結果缺失加以檢討修正後,作為本研究實驗 方法。本實驗地點於臺北市田徑場內進行,將攝影機架設置 於 運 動 行 進 間 之 右 側 看 台 區 上 。 為 了 減 少 拍 攝 誤 差 , 10 部 攝 影 機 擺 設 位 置 均 能 清 楚 拍 攝 每 位 選 手 比 賽 過 程 之 不 同 地 點 ( 圖 1 )。 拍 攝 2010 年 國 際 田 徑 邀 請 賽 女 子 組 400 公 尺 跨 欄 之 預 賽、決賽全程比賽過程,擷取選手從起跑開始至越過終點線 之跑步動作的運動學參數資料。每部攝影機拍攝的範圍如表 3。 拍 攝 結 束 後 , 參 考 比 賽 之 官 方 網 站 提 供 比 賽 正 式 成 績 紀 錄 表,以作為本研究原始成績之依據。 詳 細 實 驗 流 程 如 圖 2。. 17.

(27) 圖 1. 表 3. 實驗場地佈置圖. 攝影機拍攝之範圍. 攝影機. 拍攝範圍. 1. 發 令 槍 、 H10- F. 2. S- H1( 1〜 4 道 ). 3. S- H1( 5〜 8 道 ). 4. H1-H2. 5. H2-H3. 6. H3-H5. 7. H5-H6. 8. H6-H7. 9. H7-H8. 10. H8-H10. ※ S: Start, H: Hurdle, F: Finish. 18.

(28) 預備實驗. 預備實驗修正後正式實驗. 場地佈置. 儀器架設. 實驗開始. 拍攝實驗要求之比賽過程. 完成實驗. 原始資料數位化. 計算所需參數. 分析與比較. 結果與建議 圖 2. 實驗流程圖. 19.

(29)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 研 究 數 據 採 集 皆 在 比 賽 現 場 進 行,於 比 賽 結 束 後 將 10 部 數 位 攝 影 機 拍 攝 之 影 片 資 料 , 透 過 KWON 3D 動 作 分 析 系 統進行數據處理,求得所需的運動學參數:欄間時間、欄間 步 數 。 將 所 得 運 動 學 參 數 藉 由 Microsoft Excel 2003 軟 體 進 行各項數據計算與分析。 首先計算各欄間之平均速度(即欄間距離/欄間時間, 單位:公尺/秒)及各欄間步頻(即欄間步數/欄間時間, 單 位 : 步 / 秒 ), 並 參 考 森 丘 保 典 等 人 ( 2 0 0 0 ) 之 研 究 方 法 , 將 4 0 0 公 尺 跨 欄 分 成 三 個 分 段 ( 圖 3 ), 分 別 為 前 段 ( 從 起 跑 至 第 5 欄 , 距 離 為 1 8 5 m )、 中 段 ( 第 5 欄 至 第 8 欄 , 距 離 為 1 0 5 m )、 後 段 ( 第 8 欄 至 終 點 , 距 離 為 1 1 0 m )。 進 一 步 計 算 各分段之時間及平均速度,再以各分段之平均速度計算其速 度遞減率,計算公式如下:. 三 個 分 段 速 度 ( m / s ): 前 段 速 度 =185/ ( 第 一 欄 至 第 五 欄 時 間 ) 中 段 速 度 =105/ ( 第 五 欄 至 第 八 欄 時 間 ) 後 段 速 度 =110 / ( 第 八 欄 至 終 點 時 間 ). 速 度 遞 減 率 ( % ): 前 段 ~中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 ﹝ 1- ( 中 段 速 度 ÷前 段 速 度 ) ﹞ × 100 中 段 ~後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 ﹝ 1- ( 後 段 速 度 ÷中 段 速 度 ) ﹞ × 100. 20.

(30) 圖 3. 前段、中段、後段之分段圖. 所 得 運 動 學 參 數 如 下:欄 間 速 度、欄 間 步 數、欄 間 步 頻 、 分段速度、速度遞減率。由於本研究拍攝之影片在擷取畫面 後,仍有儀器架設之誤差,因此不對第十欄至終點階段之欄 間步數與欄間步頻進行分析。 本 研 究 將 所 得 數 據 以 皮 爾 遜( Pearson)積 差 相 關 來 分 析 各 項 參 數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情 形 , 顯 著 水 準 訂 為 α=0.05。. 21.

(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黃 霞 ( 2008) 分 析 國 內 外 優 秀 400 米 欄 運 動 員 的 技 術 分 析 指 出 ,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欄 高 為 76.2 公 分 , 身 材 高 的 運 動 員 重 心 較 高,過 欄 時 重 心 不 必 騰 起 過 高,即 可 完 成 過 欄 動 作 ; 反之,個子矮小運動員在過欄時,重心騰起過高,水平向前 速度損失較大,容易影響欄間跑速度。因此,選才時必須選 用身材高大運動員。 世 界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身 高 大 約 在 171~ 176 公 分 ( 黃 霞 , 2 0 0 8 ), 表 4 顯 示 我 國 選 手 之 身 高 平 均 1 6 5 ± 5 . 5 公 分 , 只 有 三 位 選 手 為 170 公 分 以 上 的 身 高 條 件 , 明 顯 看 出 世界優秀選手在身高素質上佔有一定優勢。. 表 4. A B C D E F G H I J.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選手. Mean± SD. 受試者身高與比賽成績 身 高 (cm). 成 績 (sec). 173 163 172 164 170 164 163 160 168 154. 64.49 65.03 65.59 65.62 66.82 67.20 68.77 69.04 69.39 69.42. 165±5.5. 67.14±1.81. 22.

(32)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全 程 是 由 各 個 不 同 技 術 特 徵 所 組 成 的 不 同階段,為了評估運動員參賽時各環節表現是否恰當,本研 究 將 所 獲 得 之 運 動 學 參 數 與 比 賽 成 績 ( 表 5-1、 5-2、 5-3、 5 - 4 ), 分 為 出 發 階 段 (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 欄 間 跑 階 段 ( 第 一 欄 至 第 十 欄 )、 終 點 衝 刺 階 段 ( 第 十 欄 至 終 點 ) 及 全 程 跑 , 探 討 受試者在不同分段之運動表現特徵。. 表 5-1. 受試者各欄間時間(單位:秒). 受試者. S-H1. A. 7 .2 3. 4 .9 7. 5 .1 7. 5 .4 7. 5 .5 0. 5 .7 7. 5 .7 7. 5 .9 7. B. 7 .2 7. 5 .0 0. 5 .0 3. 5 .1 8. 5 .3 0. 5 .5 7. 5 .9 7. C. 7 .2 0. 4 .9 7. 4 .9 7. 5 .1 0. 5 .2 7. 5 .4 7. D. 7 .2 0. 5 .0 0. 5 .1 7. 5 .2 2. 5 .4 7. E. 7 .5 0. 5 .2 3. 5 .3 0. 5 .3 0. F. 7 .4 0. 5 .2 3. 5 .5 3. G. 7 .3 3. 5 .1 3. H. 7 .4 3. I J. H1-H2 H2-H3 H3-H4 H4-H5 H5-H6 H6-H7 H7-H8 H8-H9. H9-H10. H10-F. 5 .9 7. 5 .8 3. 6 .8 6. 6 .0 0. 6 .3 3. 6 .1 3. 7 .2 5. 6 .0 7. 6 .5 3. 6 .4 0. 6 .3 3. 7 .2 9. 5 .7 3. 5 .9 0. 6 .1 0. 6 .3 0. 6 .2 7. 7 .2 7. 5 .5 3. 5 .7 7. 5 .9 7. 6 .1 3. 6 .2 7. 6 .1 3. 7 .6 9. 5 .6 0. 5 .7 7. 6 .0 0. 5 .9 7. 6 .3 3. 6 .3 0. 6 .2 0. 6 .8 7. 5 .2 7. 5 .6 0. 5 .9 0. 6 .1 7. 6 .4 3. 6 .4 3. 6 .4 3. 6 .3 0. 7 .7 7. 5 .1 0. 5 .4 0. 5 .4 7. 5 .7 7. 5 .9 0. 6 .0 3. 6 .3 3. 6 .7 7. 6 .7 7. 8 .0 7. 7 .6 3. 5 .4 3. 5 .7 3. 5 .9 0. 5 .9 7. 6 .1 7. 6 .3 0. 6 .3 7. 6 .3 0. 6 .2 0. 7 .3 9. 7 .6 0. 5 .3 7. 5 .4 7. 5 .5 0. 5 .8 0. 6 .1 0. 6 .3 0. 6 .5 7. 6 .9 0. 6 .5 7. 7 .2 5. 23.

(33) 表 5-2. 受試者之各欄間速度(單位:公尺/秒). 受試者. S-H1. A. 6 .2 2. 7 .0 4. 6 .7 7. 6 .4 0. 6 .3 6. 6 .0 7. 6 .0 7. 5 .8 6. 5 .8 6. 6 .0 0. 5 .8 3. B. 6 .1 9. 7 .0 0. 6 .9 6. 6 .7 6. 6 .6 0. 6 .2 8. 5 .8 6. 5 .8 3. 5 .5 3. 5 .7 1. 5 .5 2. C. 6 .2 5. 7 .0 4. 7 .0 4. 6 .8 6. 6 .6 4. 6 .4 0. 5 .7 7. 5 .3 6. 5 .4 7. 5 .5 3. 5 .4 9. D. 6 .2 5. 7 .0 0. 6 .7 7. 6 .7 0. 6 .4 0. 6 .1 1. 5 .9 3. 5 .7 4. 5 .5 6. 5 .5 8. 5 .5 0. E. 6 .0 0. 6 .6 9. 6 .6 0. 6 .6 0. 6 .3 3. 6 .0 7. 5 .8 6. 5 .7 1. 5 .5 8. 5 .7 1. 5 .2 0. F. 6 .0 8. 6 .6 9. 6 .3 3. 6 .2 5. 6 .0 7. 5 .8 3. 5 .8 6. 5 .5 3. 5 .5 6. 5 .6 5. 5 .8 2. G. 6 .1 4. 6 .8 2. 6 .6 4. 6 .2 5. 5 .9 3. 5 .6 7. 5 .4 4. 5 .4 4. 5 .4 4. 5 .5 6. 5 .1 5. H. 6 .0 6. 6 .8 6. 6 .4 8. 6 .4 0. 6 .0 7. 5 .9 3. 5 .8 0. 5 .5 3. 5 .1 7. 5 .1 7. 4 .9 6. I. 5 .9 0. 6 .4 5. 6 .1 1. 5 .9 3. 5 .8 6. 5 .6 7. 5 .5 6. 5 .4 9. 5 .5 6. 5 .6 5. 5 .4 1. J. 5 .9 2. 6 .5 2. 6 .4 0. 6 .3 6. 6 .0 3. 5 .7 4. 5 .5 6. 5 .3 3. 5 .0 7. 5 .3 3. 5 .5 2. H1-H2 H2-H3 H3-H4 H4-H5 H5-H6 H6-H7 H7-H8 H8-H9 H9-H10. 表 5-3. H10-F. 受試者之各欄間步數(單位:步). 受試者. S-H1. H1-H2. H2-H3. H3-H4. H4-H5. H5-H6. H6-H7. H7-H8. H8-H9. H9-H10. 總步數. A. 22. 15. 16. 16. 17. 17. 17. 17. 17. 17. 171. B. 25. 18. 17. 17. 17. 18. 19. 19. 21. 19. 190. C. 25. 17. 17. 17. 17. 17. 19. 19. 19. 19. 186. D. 25. 17. 17. 17. 17. 17. 18. 18. 19. 19. 184. E. 26. 17. 17. 17. 17. 19. 19. 19. 19. 19. 189. F. 26.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7. G. 25. 17. 17. 18. 18. 19. 19. 19. 19. 19. 190. H. 25. 17. 19. 19. 19. 19. 19. 19. 21. 21. 198. I. 26. 18. 19. 19. 19. 20. 20. 20. 20. 20. 201. J. 27. 19. 19. 19. 20. 20. 21. 21. 23. 21. 210. 24.

(34) 表 5-4. 受試者欄間跑階段之步頻(單位:步/秒). 受試者. S-H1. H1-H2. H2-H3. H3-H4. H4-H5. H5-H6. H6-H7. H7-H8. H8-H9. H9-H10. A. 3 .0 4. 3 .0 2. 3 .0 9. 2 .9 3. 3 .0 9. 2 .9 5. 2 .9 5. 2 .8 5. 2 .8 5. 2 .9 2. B. 3 .4 4. 3 .6 0. 3 .3 8. 3 .2 8. 3 .2 1. 3 .2 3. 3 .1 8. 3 .1 7. 3 .3 2. 3 .1 0. C. 3 .4 7. 3 .4 2. 3 .4 2. 3 .3 3. 3 .2 3. 3 .1 1. 3 .1 3. 2 .9 1. 2 .9 7. 3 .0 0. D. 3 .4 7. 3 .4 0. 3 .2 9. 3 .2 6. 3 .1 1. 2 .9 7. 3 .0 5. 2 .9 5. 3 .0 2. 3 .0 3. E. 3 .4 7. 3 .2 5. 3 .2 1. 3 .2 1. 3 .0 7. 3 .2 9. 3 .1 8. 3 .1 0. 3 .0 3. 3 .1 0. F. 3 .5 1. 3 .6 3. 3 .4 4. 3 .3 9. 3 .2 9. 3 .1 7. 3 .1 8. 3 .0 0. 3 .0 2. 3 .0 6. G. 3 .4 1. 3 .3 1. 3 .2 3. 3 .2 1. 3 .0 5. 3 .0 8. 2 .9 5. 2 .9 5. 2 .9 5. 3 .0 2. H. 3 .3 6. 3 .3 3. 3 .5 2. 3 .4 7. 3 .2 9. 3 .2 2. 3 .1 5. 3 .0 0. 3 .1 0. 3 .1 0. I. 3 .4 1. 3 .3 1. 3 .3 2. 3 .2 2. 3 .1 8. 3 .2 4. 3 .1 7. 3 .1 4. 3 .1 7. 3 .2 3. J. 3 .5 5. 3 .5 4. 3 .4 7. 3 .4 5. 3 .4 5. 3 .2 8. 3 .3 3. 3 .2 0. 3 .3 3. 3 .2 0. 第一節. 出發階段之運動表現特徵. 本研究結果顯示,十位選手在起跑至第一欄階段之步數 與 成 績 達 顯 著 相 關 如 表 5 - 6 ( r = . 6 4 1 , p < . 0 5 )。 這 表 示 在 此 一 階 段的步數越多,欄間時間越慢,影響比賽成績越大,與司鵬 巧 、 史 東 林 ( 2000) 針 對 400m 欄 節 奏 的 掌 握 和 控 制 提 出 , 起跑至第一欄之欄間步數與成績有關的理論有相同趨勢。固 定起跑姿勢和第一欄的步數是保證欄間跑順利進行的基礎。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員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的 欄 間 步 數 為 23 ~ 25 步 , 表 5-3 結 果 顯 示 , A、 B、 C、 D、 G、 H 六 位 選 手 有 相 同 趨 勢 , 除 了 A 選 手 22 步 外 , 其 餘 五 位 選 手 皆 以 25 步 完 成 。 從 表 5-5 的 步 數 與 步 頻 結 果 來 看 , 在 此 一 階 段 以 相 同 步 數 完 成 者 有 B、 C、 D、 G、 H 五 位 選 手 的 25 步 及 E、 F、 I 三. 25.

(35) 位 選 手 的 26 步,此 兩 組 在 步 數 相 同 的 情 況 下,所 反 映 出 的 欄 間時間差別是由於步頻快慢的關係,符合過去曾麗萍、魏家 駿 ( 1998) 針 對 中 、 外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全 程 跑 之 相 關 研 究 理 論 。 比 較 A 選 手 與 C、 D 選 手 的 差 異 , 發 現 A 選 手 在 此 一 階 段 只 使 用 2 2 步 , 欄 間 時 間 卻 比 C、 D 選 手 長 , 從 步 頻 表 現 來 看 , A 選 手 在 此 一 階 段 之 步 頻 為 3.04 步 / 秒 、 C 選 手 為 3.47 步 / 秒 、 D 選 手 為 3.47 步 / 秒 , 此 結 果 說 明 A 選 手 可能是由於身高為受試者中最高者,其欄間節奏表現為步幅 大 、 步 頻 慢 , 而 C、 D 兩 位 選 手 在 此 一 階 段 則 是 以 步 幅 小 、 步 頻 快 的 節 奏 表 現 完 成 。 其 結 果 也 反 映 出 , C、 D 選 手 之 出 發階段的起跑加速能力與反應表現優於 A 選手。 一般而言,在田徑徑賽項目的出發階段,時間越短,速 度 越 快 越 好 。 表 5-6 顯 示 , 十 位 選 手 之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速 度 與 成 績 達 顯 著 負 相 關 ( r = - 0 . 8 1 1 , p < . 0 5 ), 顯 示 此 段 速 度 影 響 比 賽 成 績 關 係 甚 大 , 選 手 提 升 此 段 速 度 對 於 比 賽 成 績 有 其 重 要 性。從戰術角度來看,運動員的出發技術良好,在比賽一開 始就處於領先位置,使運動員在比賽心理上佔有一定優勢, 這 對 於 比 賽 勝 利 有 著 重 要 影 響 。 但 由 於 400 公 尺 跨 欄 在 短 距 離項目中是距離最長的一項運動項目,身體代謝與供應能量 系 統 決 定 了 在 比 賽 中 不 可 能 全 程 都 是 全 速 跑 。 田 中 原( 2 0 0 3 ) 針 對 女 子 400 米 跑 全 程 速 度 變 化 的 生 理 學 分 析 指 出 , 400 公 尺 加 速 跑 階 段 距 離 占 全 程 四 分 之 一 , 其 重 點 是 盡 量 延 長 AT P - C P 系 統 的 供 能 時 間 , 如 果 過 早 地 轉 入 無 氧 醣 酵 解 系 統 (乳酸系統)供能,將會加快乳酸的累積,不利於後程速度 的發揮。因此,合理的速度分配顯得十分重要,以下將進一 步探討欄間節奏與速度分配情形。. 26.

(36) 表 5-5. 受試者出發階段之各項數據. A 選手 B 選手 C 選手 D 選手 E 選手 F 選手 G 選手 H 選手 I 選手 J 選手 S- H1 6 .2 2. 6 .1 9. 6 .2 5. 6 .2 5. 6 .0 0. 6 .0 8. 6 .1 4. 6 .0 6. 5 .9 0. 5 .9 2. 22. 25. 25. 25. 26. 26. 25. 25. 26. 27. 3 .0 4. 3 .4 4. 3 .4 7. 3 .4 7. 3 .4 7. 3 .5 1. 3 .4 1. 3 .3 6. 3 .4 1. 3 .5 5. 速度 S- H1 步數 S- H1 步頻. (單位:速度:公尺/秒,步數:步,步頻:步/秒). 表 5-6. 受試者出發階段各項數據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平均數. 標準差. r 值. S-H1 速 度. 6.10. 0.12. -0.811 *. S-H1 步 數. 25.2. 1.25. -0.641*. S-H1 步 頻. 3.41. 0.13. -0.389*. *p<.05. 第二節. 欄間跑階段之運動表現特徵. 本研究結果顯示,十位選手全程跑中,速度最快出現在 第 一 欄 至 第 二 欄 間 ( 表 5 - 7 , 平 均 6 . 8 1 ± 0 . 2 1 公 尺 / 秒 ), 且 達 顯 著 負 相 關 ( r = - 0 . 8 0 0 , p < . 0 5 ) , 與 過 去 王 瑩 琪 ( 2 0 1 0 )、 王 敏 姿 ( 2 0 0 9 )、 森 丘 保 典 ( 2 0 0 0 ) 等 人 , 針 對 優 秀 4 0 0 公 尺 跨 欄運動員研究指出,運動員在第一欄至第二欄出現最高速度 有 相 同 發 現 。 森 丘 保 典 ( 2000) 等 人 指 出 , 優 秀 400 公 尺 跨 欄選手欄間速度之分配情形,是以穩定的狀態,從起跑加速. 27.

(37) 至維持高速跑,而後逐漸緩慢下降。但本研究發現,十位選 手在第二欄過後之速度變化皆出現減速和加速情形,特別是 在第四欄至第八欄間,速度大幅下降,四個欄間皆出現負相 關(表. 5 - 7 , r = - 0 . 8 7 7 , r = - 0 . 8 2 9 , r = - 0 . 8 0 4 , r = - 0 . 7 0 4 )。 過. 去 王 敏 姿 ( 2009) 研 究 世 界 級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之 速 度 變 化 情形顯示,其速度下降幅度最大出現在第七欄至第九欄間。 此說明我國選手可能加速過早、維持高速跑能力不佳,使得 在第四欄開始出現大幅下降情形。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多 數選手在第八欄至第十欄階段,速度有些微增加情形,只有 H 選手之速度變化為持續下降。此一階段為最後平跑階段, 一般而言,選手會因為前段所累積的疲勞以致無法再提升速 度。本研究結果明顯看出,我國選手可能在前段並沒有合理 的 分 配 速 度、體 能 分 配 不 均,導 致 後 段 速 度 出 現 加 快 的 情 形 ; 亦或選手在戰術上使用前段體能保留,將最後平跑階段做為 衝刺階段,加快速度為自己奪取勝利機會。. 表 5-7 比賽成 欄間速 起跑 第一欄 第二欄 第三欄 第四欄 第五欄 第六欄 第七欄 第八欄 第九欄 *p<.05. 績 度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受試者各欄間速度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sec) (m/s) 第一欄 第二欄 第三欄 第四欄 第五欄 第六欄 第七欄 第八欄 第九欄 第十欄. 平均數 67.14. 標準差 1.81. r 值. 6.10 6.81 6.61 6.45 6.23 5.98 5.77 5.58 5.48 5.59. 0.12 0.21 0.27 0.27 0.26 0.24 0.18 0.18 0.21 0.21. -0.811* -0.800* -0.783* -0.699* -0.877* -0.829* -0.804* -0.704* -0.698* -0.674*. 28.

(38) 本 研 究 從 欄 間 速 度 曲 線 圖 可 明 顯 看 見 ( 圖. 4-1 至 圖. 4 - 1 0 ), D 選 手 的 速 度 下 降 較 為 穩 定 , 與 過 去 研 究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欄 間 跑 速 度 的 下 降 趨 勢 較 為 相 近 ( 森 丘 保 典 , 2000) ,其 餘 九 位 選 手 之 欄 間 跑 階 段 皆 出 現 上 下 波 動 的 不 規 則曲線,明顯看出選手各欄間速度不穩定,出現忽快忽慢情 形 。 A 選 手 的 速 度 下 降 幅 度 雖 然 比 較 小 ( 圖 4 - 1 ), 但 速 度 變 化明顯不流暢,這可能是在專項技術或體能的因素,亦或心 理因素而影響全程跑的比賽成績。C 選手在第五欄至第七欄 間 速 度 下 降 幅 度 最 大 ( 圖 4 - 3 ), 且 第 七 欄 至 第 九 欄 階 段 速 度 持續增加。從速度變化角度來看,這是由於 C 選手在起跑加 速 階 段 過 快,導 致 中 段 與 後 段 速 度 出 現 大 幅 下 降 與 上 升 情 形。. 圖 4-1. A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3. C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2. 圖 4-4. 29. B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D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39) 圖 4-5. E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6. F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7. G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8. H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9. I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圖 4-10. J 選 手 之 欄 間 速 度. 30.

(40) 表 5-8 結 果 顯 示 , 十 位 選 手 只 有 在 第 一 欄 至 第 二 欄 及 第 八欄至第九欄之欄間步數與成績未達顯著相關。此說明兩階 段可能存在著影響成績好壞的因素是由於步幅大小或步頻快 慢的關係。其餘的欄間跑階段,欄間步數與成績皆達顯著相 關,表示欄間步數越多,欄間時間會越長,步數多寡是決定 成 績 好 壞 其 中 之 一 的 因 素 。 優 秀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選 手 之 欄 間 跑 步 數 為 15~ 17 步 , 本 研 究 結 果 只 有 A 選 手 之 欄 間 跑 步 數 使 用 15~ 17 步 , 其 餘 九 位 選 手 皆 使 用 17~ 23 步 完 成 ( 表 5 - 3 )。 十 位 選 手 中 只 有 A 選 手 之 欄 間 節 奏 與 世 界 級 選 手 最 接 近,其餘我國選手與世界級優秀選手在專項能力上仍有一段 差距。欄間跑階段是否減少步數,對於我國選手提升此階段 成績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從 表 5-3 進 一 步 針 對 欄 間 節 奏 表 現 說 明 , A 選 手 使 用 單 雙數混合步法,第一欄至第三欄間增加了 1 步,第四欄後到 終 點 皆 以 1 7 步 完 成 。 從 步 頻 表 現 來 看 ( 表 5 - 4 ), 並 非 十 位 選手中最快者。由此可知,A 選手欄間節奏特徵步幅大,雖 然欄間步頻不快,但每一欄間步頻差距小,顯示欄間節奏表 現比起其他選手穩定。F 選手是十位選手中唯一使用單一步 數 19 步 完 成 者 , 其 欄 間 節 奏 表 現 步 幅 小 、 步 數 多 , 使 得 他 在 欄間節奏的步頻也比較快,由於體能會隨著欄間跑的距離越 長 而 顯 得 消 耗 越 快 , 使 得 F 選 手 欄 間 時 間 使 用 也 越 長 。 C、 E 選 手 為 單 數 步 跑 法 最 相 似 兩 者,前 半 段 使 用 17 步,後 半 段 使 用 1 9 步,但 E 選 手 在 第 五 欄 至 第 六 欄 間 比 C 選 手 提 早 增 加 2 步,欄間跑時間也比 C 選手長,從步頻表現方面來看,E 選 手略差,此說明 E 選手可能在專項素質或體能上不足,使得 欄間步數須增加 2 步,而影響了全程跑的成績。. 31.

(41) 表 5-9 為 十 位 選 手 在 欄 間 跑 段 的 步 頻 與 成 績 之 相 關 , 研 究結果顯示欄間跑階段只有第九欄至第十欄之步頻與成績達 顯 著 相 關 ( r = - 0 . 8 7 7, p < . 0 5 ), 說 明 欄 間 步 頻 越 快 , 比 賽 成 績 越 慢 。 Sinning 和 Forsyth(1970)研 究 結 果 指 出 , 步 頻 是 造 成 速度快慢的因素,步頻越快、步幅越大,速度就會越快。本 研究之結果與理論不同,我國選手欄間步頻快,全程跑之比 賽成績反而變慢,這可能是因為我國選手在欄間跑途中,由 於體能與速度上為合理的分配或心理因素影響,出現在預備 跨越下一欄以前,突然增加步頻與步幅縮小的現象,使得欄 間 跑 出 現 不 穩 定 的 節 奏 , 欄 間 時 間 也 因 為 步 頻 的 增 加 而 變 長。特別在第九欄至第十欄階段,此階段之步頻影響比賽成 績 關 係 甚 大 。 林 正 常 ( 1997) 指 出 , 此 現 象 會 使 運 動 員 在 後 半段更耗費體力,前後段的時間差距變大,影響運動員取得 優異的成績。因此我國選手如何維持穩定的節奏,減少速度 的下降,是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 表 5-8 比賽成 欄間步 第一欄 第二欄 第三欄 第四欄 第五欄 第六欄 第七欄 第八欄 第九欄 *p<.05. 績 數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受試者欄間跑階段步數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sec) (s) 第二欄 第三欄 第四欄 第五欄 第六欄 第七欄 第八欄 第九欄 第十欄. 平均數 67.14. 標準差 1.81. r 值. 17.4 17.7 17.8 18 18.5 19 19 19.7 19.3. 1.11 1.10 1.08 1.10 1.12 1.00 1.00 1.55 1.10. 0.502* 0.785* 0.886* 0.853* 0.892* 0.752* 0.752* 0.579* 0.799*. 32.

(42) 表 5-9 比 欄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賽 間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成 步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績 頻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受試者欄間跑階段步頻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sec) (f) 第二欄 第三欄 第四欄 第五欄 第六欄 第七欄 第八欄 第九欄 第十欄. 平均數. 標準差. 67.14. 1.81. 3.38 3.34 3.28 3.20 3.15 3.13 3.03 3.08 3.08. 0.17 0.13 0.15 0.12 0.12 0.11 0.11 0.15 0.09. r 值. 0.152* 0.423* 0.534* 0.413* 0.555* 0.399* 0.459* 0.379* 0.707*. *p<.05. 第三節. 終點衝刺階段之運動表現特徵. 下最後一欄至終點為最後平跑階段,選手經過高速、緊 張、激烈的比賽過程後,在最後階段常常是勝負關鍵的一個 重 要 階 段 。 本 研 究 結 果 如 表 5-10, 此 一 階 段 為 全 程 跑 中 最 小 速 度 階 段 , 與 過 去 王 敏 姿 ( 2009) 研 究 世 界 優 秀 女 子 的 結 果 有相同結果。另外,本研究結果發現,此階段之速度與成績 未達顯著相關(表. 5 - 1 1 ), 這 說 明 十 位 選 手 在 此 階 段 速 度 是. 否 增 加 對 於 成 績 的 好 壞 並 沒 有 很 大 影 響 , 與 過 去 森 丘 保 典 ( 2000) 等 人 研 究 結 果 有 相 同 趨 勢 。 徐 佩 菁 ( 2000) 提 出 此 階 段 40 公 尺 衝 刺 的 重 要 性,運 動 員 必 須 高 抬 大 腿,身 體 稍 前 傾,在與疲勞做鬥爭的情況下,運動員應以接近短跑的加速 跑來完成,如此,選手再配合自己的比賽戰術,對於全程跑 的成績勢必會有影響。. 33.

(43) 表 5-10. 受試者終點衝刺階段之速度. A 選手 B 選手 C 選手 D 選手 E 選手. F 選手. G 選手 H 選手. I 選手. J 選手. 5.41. 5.52. H10-F 5.83. 5.52. 5.49. 5.50. 5.20. 5.82. 5.15. 4.96. 速度. (速度:公尺/秒). 表 5-11. 終點衝刺階段各項數據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第十欄至終點. 平均數. 標準差. r 值. 5.44. 0.26. -0.534*. *p<.05. 第四節. 全程跑之運動表現特徵. 本研究將十位選手分為前四名與後四名兩群組做進一步 比 較 , 前 四 名 選 手 之 比 賽 成 績 平 均 65.18±0.46 公 尺 / 秒 ( 表 6 - 1 ), 後 四 名 選 手 之 比 賽 成 績 平 均 6 9 . 1 6 ± 0 . 2 7 秒 ( 表 6 - 4 )。 研究結果顯示,前四名選手只有在第九欄至第十欄之欄間速 度 與 成 績 達 顯 著 相 關 如 表 6-1(r=-0.976, 與欄間步頻皆未有顯著相關(表. p<.05), 欄 間 步 數. 6 - 2 、 6 - 3 ), 說 明 前 四 名 選. 手群組中,第九欄至第十欄的速度是全程跑的關鍵所在,此 一階段的速度越快,比賽成機會越好,後四名選手則反之。 本研究發現,後四名選手在起跑至第一欄之欄間速度與成績 達 顯 著 負 相 關 如 表 6-4(r=-0.990,. p<.05), 研 究 結 果 說 明 後. 四 名 群 組 中 , 影 響 全 程 跑 之 成 績 的 關 鍵 在 起 跑 至 第 一 欄 速 度,代表四位選手起跑是否在起跑反應、加速能力亦或心理 因素等戰術而影響起跑加速之速度表現。另外,後四名選手. 34.

(44) 之 欄 間 步 數 與 比 賽 成 績 並 未 達 顯 著 相 關 ( 表 6 - 5 ), 但 第 七 欄 至第八欄、第九欄至第十欄之欄間步頻與成績達顯著相關如 表. 6-6(r=0.968、 r=0.986,. p<.05), 其 結 果 表 示 四 位 選 手 此. 兩階段之步頻隊比賽成績有著重要影響。這可能是由於此兩 階段已是後半段,在體能上已開始疲乏而影響欄間節奏出現 雜亂不穩定的現象,使得後段的欄間節奏因為加快步頻反而 影響比賽成績。. 表 6-1. 前四名選手各欄間速度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比 賽 成 績 (sec) 欄 間 速 度 (m/s) 起跑至第一欄 第一欄至第二欄 第二欄至第三欄 第三欄至第四欄 第四欄至第五欄 第五欄至第六欄 第六欄至第七欄 第七欄至第八欄 第八欄至第九欄 第九欄至第十欄 第十欄至終點. 平均數. 標準差. 65.18. 0.46. 6.23 7.02 6.89 6.68 6.50 6.21 5.91 5.70 5.60 5.71 5.58. 0.02 0.02 0.12 0.17 0.12 0.13 0.11 0.20 0.15 0.18 0.14. *p<.05. 35. r 值. -0.592* -0.307* -0.373* -0.839* -0.405* -0.486* -0.739* -0.685* -0.862* -0.976* -0.892*.

(45) 表 6-2. 前四名選手各欄間步數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比 賽 成 績 (sec) 欄 間 步 數 (s) 起跑至第一欄 第一欄至第二 第二欄至第三 第三欄至第四 第四欄至第五 第五欄至第六 第六欄至第七 第七欄至第八 第八欄至第九 第九欄至第十 *p<.05. 表 6-3.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欄. 平均數 65.18. 標準差 0.46. r 值. 24 17 17 17 17 17 18 18 19 19. 1.30 1.09 0.43 0.43 0.00 0.43 0.83 0.83 1.41 0.87. -0.862* -0.610* -0.862* -0.862* N/A -0.190* -0.616* -0.616* -0.412* -0.862*. 前四名選手各欄間步頻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比 賽 成 績 (sec) 欄 間 步 頻 (f) 起跑至第一欄 第一欄至第二欄 第二欄至第三欄 第三欄至第四欄 第四欄至第五欄 第五欄至第六欄 第六欄至第七欄 第七欄至第八欄 第八欄至第九欄 第九欄至第十欄 *p<.05. 平均數 65.18. 標準差 0.46. r 值. 3.36 3.36 3.30 3.20 3.16 3.06 3.08 2.97 3.04 3.01. 0.18 0.21 0.13 0.16 0.06 0.12 0.09 0.12 0.17 0.07. -0.898* -0.616* -0.747* -0.862* -0.405* -0.146* -0.512* -0.098* -0.160* -0.466*. 36.

(46) 表 6-4. 後四名選手各欄間速度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比 賽 成 績 (sec) 欄 間 速 度 (m/s) 起跑至第一欄 第一欄至第二欄 第二欄至第三欄 第三欄至第四欄 第四欄至第五欄 第五欄至第六欄 第六欄至第七欄 第七欄至第八欄 第八欄至第九欄 第九欄至第十欄 第十欄至終點. 平均數. 標準差. 69.16. 0.27. 6.00 6.66 6.41 6.24 5.97 5.75 5.59 5.45 5.31 5.42 5.26. 0.10 0.18 0.19 0.18 0.08 0.11 0.13 0.08 0.20 0.19 0.22. r 值. -0.990* -0.888* -0.826* -0.313* -0.053* -0.111* -0.103* -0.349* -0.192* -0.024* -0.772*. *p<.05. 表 6-5. 後四名選手各欄間步數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比 賽 成 績 (sec) 欄 間 步 數 (s) 起跑至第一欄 第一欄至第二欄 第二欄至第三欄 第三欄至第四欄 第四欄至第五欄 第五欄至第六欄 第六欄至第七欄 第七欄至第八欄 第八欄至第九欄 第九欄至第十欄. 平均數. 標準差. 65.18. 0.46. 26 18 19 19 19 20 20 20 21 20. 0.83 0.83 0.87 0.43 0.71 0.50 0.83 0.83 1.48 0.83. *p<.05. 37. r 值. -0.861* -0.861* -0.830* -0.830* -0.858* -0.933* -0.861* -0.861* -0.672* -0.602*.

(47) 表 6-6. 後四名選手各欄間步頻與比賽成績之相關. 比 賽 成 績 (sec) 欄 間 步 頻 (f) 起跑至第一欄 第一欄至第二欄 第二欄至第三欄 第三欄至第四欄 第四欄至第五欄 第五欄至第六欄 第六欄至第七欄 第七欄至第八欄 第八欄至第九欄 第九欄至第十欄. 平均數. 標準差. 69.16. 0.27. 3.43 3.38 3.38 3.34 3.24 3.20 3.15 3.07 3.14 3.13. 0.07 0.09 0.12 0.12 0.15 0.08 0.13 0.10 0.14 0.08. r 值. -0.555* -0.568* -0.420* -0.267* -0.694* -0.924* -0.899* -0.968* -0.925* -0.986*. *p<.05. 本研究結果發現,A 選手是十位選手中,起跑至第十欄 總步數合計使用最少,也是全程跑成績最快者 (表. 5-3, A. 選 手 1 7 1 步 )。 C 、 D 、 E 選 手 總 步 數 大 約 1 8 6 步 左 右 , 名 次 分 別 在 第 三 、 四 、 五 名 。 一 般 而 言 , 400 公 尺 跨 欄 的 步 數 多 寡 與 身 高 條 件 有 關 , 高 者 步 少 、 矮 者 步 多 ( 黃 霞 , 2 0 0 8 )。 A 選 手 步 數 少 、 步 頻 慢 , 身 高 也 是 十 位 選 手 中 最 高 者 ( 173 公 分 ), 可 能 在 身 高 條 件 與 專 項 素 質 表 現 下 , 使 她 在 欄 間 節 奏 特 徵 表 現 步 幅 大 , 使 用 最 少 步 數 並 在 比 賽 成 績 最 佳 者 。 但 C、 E 選 手 在 良 好 的 身 高 條 件 下 , 欄 間 步 數 卻 比 D 選 手 多 ( 表 4、 表 5 - 3 ), 這 說 明 D 選 手 的 欄 間 節 奏 表 現 步 幅 大 , 若 能 在 專 項 素質或訓練水準上加強,增進步頻表現,勢必對比賽成績有 重 要 影 響 。 黃 霞 ( 2008) 指 出 , 減 少 欄 間 跑 步 數 應 從 運 動 員. 38.

(48) 的身體條件和訓練水平出發,如果單純追求比較少的欄間步 數 , 就 會 拉 大 步 , 破 壞 跑 步 的 正 確 技 術 。 過 去 學 者 方 水 泉 ( 2 0 0 0 )、 王 西 國 與 曲 慶 志 ( 2 0 0 6 ) 指 出 , 逐 漸 減 少 欄 間 跑 的 步 數 、 提 高 欄 間 跑 的 速 度 , 是 提 高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 , A、 C、 D、 E 選 手 皆 為 步 數 少 者 的 前 五 名 選 手 , 本結果符合過去相關理論。但也有例外,如 B 選手總步數比 三 、 四 、 五 名 選 手 多 ( 表 5 - 3 , B 選 手 1 9 0 步 ), 起 跑 至 第 十 欄 成 績 比 三 者 快 ; F 選 手 使 用 197 步 比 G 選 手 使 用 190 步 的 成績還要快。從表 7 之欄間步頻來看,B 選手從起跑至第十 欄 之 欄 間 步 頻 平 均 3.27±0.14 步 , F 選 手 3.24±0.20 步 , 此 結 果 說 明 B 選 手 與 F 選 手 雖 然 欄 間 步 數 多,但 可 能 是 由 於 身 高 條 件 較 其 他 選 手 矮 小 ( 表 4 ), 使 得 欄 間 節 奏 表 現 步 幅 小 、 步 頻快,因此,欄間速度比步數少者還要快。以生理學觀點來 看,步頻快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疲勞,如何在加快步頻中,使 體能的消耗減到最低,進而提升比賽成績,是往後值得加以 探討的重點。 表 7 A B C D E F G H I J. 受試者起跑至第十欄之欄間步頻平均 平均數 標準差 選手 2.96 0.09 選手 3.27 0.14 選手 3.17 0.18 選手 3.12 0.15 選手 3.16 0.08 選手 3.24 0.20 選手 3.08 0.13 選手 3.24 0.17 選手 3.22 0.06 選手 3.36 0.12 (步頻:步/秒). 39.

(49) 在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運 動 中 , 運 動 員 全 程 維 持 最 高 速 度 的能力是衡量運動員速度耐力好壞的標準之一(徐佶、黃群 輝 , 1 9 9 5 )。 本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十 位 選 手 在 全 程 跑 過 程 中 , 從 起跑至第十欄之欄間速度與成績皆達顯著負相關,表示每個 欄間速度皆影響成績,速度越快,成績表現越好,尤其在起 跑至第二欄與第四欄至第七欄階段,這些階段無論是選手的 起跑加速或是維持高速跑能力,皆是欄間跑階段影響成績之 關鍵所在。 進一步針對三個分段速度加以探討(起跑至第五欄為前 段 、 第 五 欄 至 第 八 欄 為 中 段 、 第 八 欄 至 終 點 為 後 段 ), 表. 8. 結 果 顯 示 三 個 分 段 速 度 與 成 績 皆 達 顯 著 負 相 關 ( p < . 0 5 ), 表 示 三個分段速度與成績皆相互影響。其中,以中段速度與成績 最 為 高 度 相 關 ( r = - 0 . 9 0 7 , p < . 0 5 ), 顯 示 此 段 為 影 響 全 程 跑 成 績 之 關 鍵 階 段 。 與 過 去 王 敏 姿( 2 0 0 9 )等 人 研 究 世 界 級 女 子 4 0 0 公尺跨欄三個分段速度結果,影響成績關係以中段速度為最 主 要 原 因 有 相 同 趨 勢 。 依 據 能 量 供 能 系 統 來 看 , AT P - C P 系 統 及 乳 酸 系 統 是 400 公 尺 跨 欄 項 目 主 要 的 供 能 系 統 , 本 研 究 結 果說明,我國選手對於乳酸耐受能力不佳,無法有效利用體 能維持高速跑運動,這是造成速度、節奏明顯變化情形主要 因素之一。此外,本研究結果也發現,我國選手在前~中段 速 度 遞 減 率 高 於 中 ~ 後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 表. 8, 前 ~ 中 段 :. 9 . 9 6 % , 中 ~ 後 段 : 4 . 7 2 % )。 與 過 去 王 敏 姿 ( 2 0 0 9 ) 等 人 研 究 世 界 級 女 子 400 公 尺 跨 欄 之 分 段 速 度 遞 減 率 結 果 相 反 。 其 結果表示,我國選手前段速度快,但由於起跑加速太快,影 響中~後段維持高速跑能力,明顯看出速度分配不當,影響 全 程 跑 成 績 。 我 國 選 手 若 要 提 升 400 公 尺 跨 欄 成 績 , 改 善 前. 40.

數據

表 5 - 1 1   終 點 衝 刺 階 段 速 度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   .   .   .   .   .   .   .   . 3 4   表 6 - 1     前 四 名 選 手 各 欄 間 速 度 與 比 賽 成 績 之 相 關
表 1       我 國 女 子 4 0 0 公 尺 跨 欄 歷 年 十 傑 成 績 表   順 序   運 動 員   成 績   時 間 ( 比 賽 名 稱 )   地 點   1   徐 佩 菁   5 5
圖 1     實 驗 場 地 佈 置 圖   表 3       攝 影 機 拍 攝 之 範 圍   攝 影 機   拍 攝 範 圍   1   發 令 槍 、 H 1 0 - F   2   S - H 1 ( 1 〜 4 道 )   3   S - H 1 ( 5 〜 8 道 )   4   H 1 - H 2   5   H 2 - H 3   6   H 3 - H 5   7   H 5 - H 6   8   H 6 - H 7   9   H 7 - H 8   1 0   H 8 - H
圖 2       實 驗 流 程 圖  分 析 與 比 較  結 果 與 建 議  實 驗 開 始   拍 攝 實 驗 要 求 之 比 賽 過 程  完 成 實 驗  預 備 實 驗  預 備 實 驗 修 正 後 正 式 實 驗  場 地 佈 置   儀 器 架 設  原 始 資 料 數 位 化   計 算 所 需 參 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3, the average number of completed units in each building was 11,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for 2002 (15 units). a The index of

In Section 3, the shift and scale argument from [2] is applied to show how each quantitative Landis theorem follow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order-of-vanishing estimate.. A number

(Adapted from Scott Thornbury. How to Teacher Grammar, Pearson Education, 1999).. Read the improved text and discuss why each example of the passive voice is used.. Tennis

Note: Each department of a tertiary institution and each SSB may submit one application under the New Project Scheme in each application cycle. Try HKECL’s matching

To compare different models using PPMC,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PPP values (i.e., values \0.05 or .0.95 as discussed earlier) for the selected measures was computed for each

A clever and simplifying strategy: pairing up all the rays coming through the slit and then finding what conditions cause the waves of the rays in each pair to cancel each other.

➢The input code determines the generator outpu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ach dimension to control

◦ Value function: how good is each state and/or action1. ◦ Model: agent’s represent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