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課綱下的科技領域課程生活科技科目之創新教學自造者的實現 -以「生活科技概論」電與控制應用為範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課綱下的科技領域課程生活科技科目之創新教學自造者的實現 -以「生活科技概論」電與控制應用為範疇"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EE1080347 學門分類/Division:工程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8/1 新課綱下的科技領域課程生活科技科目之創新教學自造者的實現 _以「生活科技概論」電與控制應用為範疇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陳永平 共同主持人(Co-Principal Investigator):鄭朝陽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 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2)

新課綱下的科技領域課程生活科技科目之創新教學自造者的實現_以「生活科 技概論」電與控制應用為範疇

. 報告內文(Content)

1.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研究動機: 近年來申請人在教學現場上所試圖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面向,包括:「學用落 差」擴大、「專業素養」訓練、以及「跨領域」學習。 首先是「學用落差」的擴大,這個議題早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甚至對教育的 成效產生疑慮,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也亟待解決;其次是「專業素養」的訓練, 在教學上本應涵蓋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培養,但是老師在課程設計時往往只著重 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卻疏忽了學習態度的養成,例如:自主學習的態度與團隊 合作的態度,在此情況下,容易產生被動的學習,也少有同儕的切磋討論,導致 教學成效難以提升,因此如何養成學生應有的學習態度,是教學上的重要課題; 而在「跨領域」的學習方面,由於近年來科技已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跨領域間 的合作勢必成為常態,因此開發跨領域的學習環境,是教學上必須及早因應的對 策。 為了減少「學用落差」,加強「專業素養」的訓練、以及開發「跨領域」的學習 環境,申請人近年來已採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理念,著手相關的教學設計 及開發。在本計畫中所探討的是申請人本年度在校內師培班所開授的新課《生活 科技概論》,由於師培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系,因此這門課本身在設計上就必 須兼具「跨領域」學習的特性;此外,本計畫所規劃的內容是「電與控制的應用」, 這是目前十二年國教【生活科技】課綱中,也是為了減少「學用落差」為國中生 所規劃的一項學習內容,如何讓「電與控制的應用」以實務操作的方式,落實在 「跨領域」的學習,並養成溝通與協調的「專業素養」,將是本計畫的研究重點。 研究目的: 美國科技教育重要的方向,也就是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STEM 的最新發展可以參考美國國際科技 與工程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EA) 2019 年年會的內容重點,說明 STEM 教育已無年齡的限制,任何學生皆 能透過學習了解科技創新社會的緣由,並與各種組織形成科技教育社群,透過教

(3)

學實踐研究,發揮科技素養的價值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而在台灣方面,可以注 意到以實作為導向的創客教學與創意競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中小學環境中。 這固然是重視科技教育的表徵,在科技領域課程正式上路之前,難能可貴的是課 後學習居然如此的興盛。但是,能參加課後創客與競賽的學生畢竟不是多數,認 真設計具思考性且非競賽性的學校課程,更能造福多數的學生培養科技素養。 因此,在2018 年九月科技領域課綱底定之後,便確立本教學實踐研究課程「生 活科技概論」的課程目標:先了解科技的演變是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和社會現象, 再透過思辨討論科技與社會間的關係,最後以實際的體驗活動,透過做中學深化 學習目標,進一步有效培養科技素養。課程設計則是參考美國科技教育的發展動 向,讓生活科技的教育目標為:細心觀察人類生活和社會現象,找出各種社會現 象的矛盾與難題,透過學習與模擬去體會結構問題與因果關係,未來將有機會透 過實際行動來改變社會。 本教學實踐計畫的目的說明如下: l 跨 領 域 組 成:本計畫所規畫之課程「生活科技概論」為教育研究所之選 修課程,為有心成為科技領域教師之師培生(跨科系背景)的必修課程,但 課程教師為電機系的教師,是由於科技已朝整合的趨勢發展,跨領域學習亦 將成為必然的趨勢,相信本課程是跨系所合作模式,可以提供學生更多元的 跨領域學習機會。由於修課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科系,因此必須有跨領域教學 的規劃(共同主持人為教育心理博士,於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 擔任助理教授),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材開發等方式,來提升教學 品質及學生的學習成效。 l 自 動 化 議 題 :在 新 經 濟 模 式( 工 業 4 . 0 )尚 未 成 熟 前 , 智 慧 系 統 是 產 業 轉 型 過 渡 期 的 關 鍵 任 務 , 自 動 化 更 是 其 中 的 關 鍵 技 術 。 自 動 化 除 了 是 相 對 成 熟 的 技 術 , 而 且 社 會 已 深 受 自 動 化 影 響 , 例 如 無 人 工 廠 與 智 能 家 電 , 因 此 藉 由 了 解 自 動 化 , 有 效 帶 動 對 社 會 創 新 緣 由 的 省 思 。 l 科 技 與 社 會( S T S ):由於本課程之內容亦屬於「科技與社會」的範疇, 因此從 人 文 角 度 講 解 科 技 發 展 的 歷 史 是 絕 對 不 可 少 的 要 素,科 技史與 STS 之所以重要,就是要學習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科技,不是一昧地 擁抱科技,培養對科技議題的獨立性與同理心的批判性思考,有助於在科技 發展的洪流中站穩腳步並謹慎面對。科技並非萬能,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反思

(4)

才是進步的動力,人才培育方向不只是培育頂尖工程師,反而更希望培育出 高階的決策者(實踐者),因為唯有擔任決策者(實踐者)才能進一步透過 實際行動來改變社會。 l 經 驗 學 習 之 課 程 設 計 :「 動 手 做 」 是 科 技 領 域 課 程 的 教 學 重 點 , 但 只 學 習 到 技 術 並 且 實 現 是 不 足 夠 的 , 本 課 程 設 計 依 循 K o l b 經 驗 學 習 理 論 將 動 手 做 與 經 驗 學 習 互 相 結 合 , 讓 相 關 的 知 識 與 技 術 可 以 互 相 連 結 。 本 課 程 納 入 科 技 應 用 的 實 務 專 題 - 自 動 控 制 設 計 , 也 必 須 利 用 到 電 機 系 現 有 實 驗 資 源 , 包 括 實 驗 室、設 備 及 多 位 電 機 系 和 電 控 所 助 教 才 能 讓 課 程 順 利 進 行。 課 程 最 後 甚 至 延 續 讓 師 培 生 自 行 設 計 的 科 技 課 程 教 案 。 l 推 廣 科 技 領 域 課 程 之 自 動 化 議 題 教 學 :本 課 程 成 效 的 擴 散 , 透 過 資 訊 平 台 ( 網 站 、 部 落 格 、 電 子 書 ) , 以 教 材 公 開 分 享 方 式,協 助 學 校 推 動 科 技 領 域 課 程,提 升 科 技 領 域 教 學 品 質。 2.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能夠成為科技領域(生活科技、資訊科技)的教學者或學習者,必須動用自己所 有身體與心智資源,把資訊從清單式的條文轉化為能放進自己腦袋的新知識、或 發展成能解決問題的知識。建構學習(construction or constructive learning)必須依 照學習任務的條件,付出身心兩種資源,第一為身體資源,包含眼、耳、手、嘴、 腳、肢體協調,第二就是心智資源,如注意力、工作記憶、長期記憶、意志力、 自我監控、共享心智、創意洞見等,才能獲得成功的學習結果。Scardamalia 與 Bereiter (1994)、Mayer (2014)、Clark 與 Mayer (2008)致力於分析學習的特性,統 整研究結果得一個清晰且明確建議,就是「學習者為中心」是教學的好方法。傳 統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是知識的傳遞者。但如果老師能捨棄把知識「傳授」 給學生的想法,把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例如:在獲得知識與技能後,進行 專題實作之前,先引導學生去考慮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相處嗎?再結合個人的生 活經驗,使學習內容與解決生活經驗中所遇到的問題有更貼切的聯結。 新進或非本科系的教師如何培養生活科技課程的專業能力,特別針對電機工程領 域的生活科技課程,往往讓第一線的教師感受到沈重的壓力。Bowden 和 Masters (1993)認為專業能力的組成來自「可見的實務(observable practice)」與「潛藏的能 力(underlying capacities)」,所謂潛藏的能力又可分為「一般能力屬性 (generic attributes)」,如廣泛的問題解決、組織規劃與溝通技巧等,以及「學科能力 (discipline-based)」,如特定學科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本研究計畫便是想培養教師 的潛藏能力,這跟需要大量的特定領域知識與專精於某些事物的「可見的實務」

(5)

是有明顯區隔。因此,教師要進行教案研發,不必然要是領域專家,唯有培養教 師的潛藏的能力,才有機會達到良好的教學設計成效,才能讓學生適當的進行討 論與實作,也就不會讓生活科技課程淪為沒有內涵的動手活動。 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教學概述與目標: 本課程主要是依據108 學年度十二年國教「生活科技領域」之課綱中所規劃的內 容,強調「科技的本質」、「設計與製作」、「科技的應用」、「科技與社會」 等四個面向的整合,設定兩個主要目標,其一為科技知識之探索,包括科技的起 源與發展,以及科技對生活與社會的影響,其二為生活科技之應用,包括 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知識的整合運用,以及自動化系統之 實務製作,藉由課程的設計來培養科技素養、創意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期能 提升學生溝通、批判及思辨之能力,並認知科技對社會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書目: 1. 自編講義 https://teachermaker.nctu.edu.tw/index.php 2.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 3. 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tag/科技新知/ 4. STS 多重奏 http://stssonata.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17.html 5. STM 科技醫療與社會 http://stm.ym.edu.tw/ 6. 科技社會人-STS 跨領域新視界,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 編著, 交大出版社 課程評量: 1. 出席/作業及活動 30% 2. 創客設計 30% 3. 教案設計 I / II 20% 3. 期末報告 20% 課程設計: 國立交通大學108(上)[2019]教育所師培班課程<生活科技概論> 週 次 2019 年 節次/內容 日期(四) E F G 1 09-12 科技的起源與演進─古希臘~文藝復興 創客設計─mirco:bit 2 09-19 科技的起源與演進─古希臘~文藝復興 創客設計─mirco:bit 3 09-26 科技的起源與演進─天才世紀 創客設計─mirco:bit 4 10-03 科技的起源與演進─天才世紀 創客設計─3D 列印

(6)

5 10-10 國慶日 6 10-17 科技的起源與演進─近代科技 創客設計─3D 列印 7 10-24 科技的起源與演進─近代科技 創客設計─感測器 8 10-31 生活科技與應用─自動化與控制科技 創客設計─感測器 9 11-07 生活科技與應用─環境與綠色科技 創客設計─感測器 10 11-14 大潭天然氣發電廠參訪 創客設計─致動器 11 11-21 生活科技與應用─社會高齡化與橙色科技 創客設計─決策中心 12 11-28 生活科技與應用─課程與壁報設計報告(教案設計I) 創客設計─決策中心 11-30 寶山國中向下扎根科技營 13 12-05 期末討論 創客專題─車行迷宮 14 12-12 期末討論 創客專題─車行迷宮 15 12-19 期末討論 創客專題─車行迷宮 16 12-26 期末討論 創客專題─車行迷宮 17 01-02 期末報告 教案設計II 18 01-09 期末報告 創客專題競賽 「生活科技概論」這門課程所規劃的科技素養訓練,包括圍繞在領域情境中的實 作、合作、溝通、批判、思辨、公眾論述等能力,在課程中經由師生及同儕的互 動,彼此分享個人對電與控制議題的看法以及各種生活中的體驗。 整個課程內容分為三個面向,前七週主要是介紹電機科技的基本觀念與應用,當 然也會涉及電機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緊接著在第八週至第十二週,開始進入電與 控制的議題,包括能源科技、綠色科技、橘色科技、微型系統系統與系統整合, 也帶領學生們主動探索與實作相關內容,並且在課堂上以分組的方式研發電與控 制議題的生活科技教案;在第一週至第十七週,各組輪流上台做專題報告進度, 並且在第十八週舉行專題成果設計競賽。前十二週所涵蓋的正是科技、個人與社 會價值觀的探索,是目前強調實作課程所欠缺的,對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整 體學習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4. 教學暨研究成果(Teaching and Research Outcomes) 教學過程: 本課程實踐以連結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習興趣為基礎,強調批判思辨、問題解決 與實作的過程。採取合作式學習模式,可破除教師在教室的權威地位,達到建構 式學習目的。還有機會讓學生在初次進行跨領域學習時,除了學到領域知識外, 還能夠嘗試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也就是為中學設計出具備主動學習的科技領域 課程教案。

(7)

課程主題可區分為「科技的本質」(課綱:科技的起源與演進),說明工程、科 技、科學與數學是如何進行統整與應用;「科技與社會」(課綱:生活科技與應 用),藉由課堂討論與實地參訪(大潭天然氣發電廠),引導學生對於科技、工 程與社會議題的探究與省思;「設計與製作」(課綱:創客中心),帶領學生進 行工程設計與實作;「科技的應用」(課綱:向下扎根體驗營與創客教案設計), 整合所有課程主題,以教案設計與試教,進行機電整合與控制議題的應用,並產 生向下扎根的影響,讓國中生也能從中獲得學習助益。 課程流程: 課程採取合作學習方式,教學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思辨與問題解決

(8)

帶領學生參觀大潭天然氣發電廠,並與發電廠的副廠長、組長進行議題討論

新竹縣寶山國中向下扎根體驗營:學生利用互動式壁報進行科技與社會 議題教學,並且帶領國中學生動手實作

(9)

創客專題:師培生自行組裝與撰寫控制程式,作為教學的教具 課程成果推廣: 本課程受惠於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除了產出豐碩的教學成果,也累積具有價值 性的教學資源,因此想利用數位學習方式,藉由網站進行課程推廣。網站名稱為 「科技領域創新教學自造者」(Teacher-Maker in Education Program),網址是 https://teachermaker.nctu.edu.tw/,希望透過教學影片與文字說明,讓「科技史」、 「科技與社會」、「半自動車」可以藉由數位學習方式,幫助現場中學教師了解 本課程目的,促進中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並能設計出新的科技領域課程。

(10)

科技史、科技與社會的教材分享

半自動車的器材零件清單與價格表

(11)

半自動車程式教學影片與任務解題 修課學生的學習成果,包含半自動車成果與教案分享 學生學習回饋: 學生在期末評量給予平均分數4.88(五點量表),此平均分數皆高於全校課程 (4.45)、大學部必修(4.26)、大學部選修(4.40)、研究所課程(4.52)之平均 分數,顯示學生對本課程有良好的整體印象,並肯定本課程在課程設計、課程準 備、授課方式、實作活動、學習諮詢,與評量方式。 本課程共六位學生自評學習表現,認為課程內容偏向艱深且僅預期能拿到中段以 上成績,但是依然維持良好的課堂投入與不缺課,每週課後也有約2.5小時的自習 時數。從上述學生自評的結果,顯示學生進行跨領域學習,確實能察覺到不小的 學習門檻,但擁有良好的學習動機與行為,再配合教學資源的協助,產出優異的 學習成果(教案、創客),授課教師也滿意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平均成績達92 分。

(12)

教師教學省思: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課程的整合,ㄧ直是科技領域課程發展的熱門議題。生 活科技課程的核心價值在「做、用、想」,讓學生具有組裝的技能,藉由教學引 導,完成模組化的半自動車系統,也藉由實現的過程中延伸至團隊溝通合作,最 後能連結至相關的知識原理。此外,本研究亦重視科技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 「科技歷史」與「科技與社會」都是強化「科技素養」的必要條件,才能在現今 科技的世界,具備對科技批判思辨的能力,避免一昧擁抱科技,忽略科技可能帶 來的負面衝擊。 事實上,開這門課的教學負擔確實不輕,因為除了課程討論外,老師與助教必須 利用課餘與各組一一討論相關的內容並給予適當的建議,每組約需一小時的額外 指導時段。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生活科技的實際應用,安排發電廠參訪與教 案試行的向下扎根體驗營。在確定本課程教案的教學成效,最後在寒假期間利用 建置推廣網站,推廣由學生與教師共同研發的生活科技課程電與控制的教案。 綜言之,研究者認為「生活科技概論」這門課對跨領域學習應該有補強的作用, 對第一線的教育也能做出貢獻,但課程成果如何推廣至國中段,並建立常態化機 制,是下一階段的目標?另外,這門課希望能夠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領域與 個人社會價值觀等培育有所幫助,但是本課程對象為有志成為科技領域的師培生, 人數並不算多,未來本課程的內容與模式,可以考慮開設在通識的跨領域課程? 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Bowden, J. and Master, G. (1993).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GPS, Canberra.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8). Learning by viewing versus learning by do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principl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47(9), 5-13.

Mayer, R. E. (2014).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Vol. 4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ardamalia, M., & Bereiter, C. (1994). Computer support for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3(3), 265-28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培養資訊能力 校訂課程~資訊教育 E-B2 蒐集資料 校訂課程~閱讀教育 E-A2、C2 觀察植物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E-A2.

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108課綱即將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108課綱中的自然科領域的基本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