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 2014 年 6 月,頁的-131 001.10.6151/CERQ.2014.2202.03

回1

出回 、 也

F

回 ;J!:;i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

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宋佩芬. 摘要 2001 年中間進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使其政治課及道德課程有了 大幅度的轉變,然而其內涵為何,目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透過詮釋 性的文本分析檢視現行中國的初中及小學公民教科書,並從政治學的觀點發 現「制度化」及「中國民族主義」對這些教科書的影響,其效果口 J使中共之 「威權韌性」得以強化。從政治社會化的角度觀之,教科書透過現代化的公 民教育課程內容及方法使中共執政的說服力加強;教科書在進步的課程中包 裝電國等於愛中華民帳,又等於贊賞的觀念,激發中間民族主義,使新一代 的中國人民相信必須支持中共政權才能促使國家富強與統一。本文認為中共 政權的韌性代表中國的公民培養在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點上 非賦權的自由 民主觀念、犧牲個人完成集體的價值、國家民族至上的觀念、愛中國共產黨 的思想等,仍與臺灣的公民教育具有本質上的差異。而臺灣政府及民眾必須 瞭解巾國在開放政策下的公民教育本質,以思考如何與其交流,尋求兩岸的 和干與自由 o 關鍵詞:中國公民教育、制度化、中國民族主義、威權韌性、教科書分析 *末佩芬,國立晝北大學師資培育巾心副教校(通訊作者) 電子郵件 sungpcif@gmail.com 投稿日期: 2013 年 6 片 17 日,修正日期: 2013 年 8 丹 22 日;接 I';]: 日期: 2013 年 9 丹 24 日

(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June

,

2014

,

Vo

1.

22

,

No.2

,

pp. 93-131

001: 10.6151/CERQ.2014.2202.03

The Chine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Textbooks

Pei-Fen Sung*

Abstract

China launched it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2001

,

which made great

changes in its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Using the interpretive text analysis

method

,

this study examines current Chinese elementary and junior-high

school civics textbooks

,

and explains how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extbooks that strengthen the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From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oint of view

,

the textbooks not only legitimize the CCP

rule by the modernized and progressive civics curricula and methods

,

but serve

to equate ideas of loving the state

,

loving the Chinese nation

,

and loving the CCP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Chinese nationalism

,

so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may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support the regime in order to be wealthy

,

strong

and unifi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of CCP implies

that China's citizenship education will continue to be different from Taiwan's

in significant ways: the non-empowering ideas of democracy

,

the value of

self-sacrifice for the collective

,

the notion of upholding the nation-state above the

individual

,

and the idea of loving CCP. I believe that Taiwan needs to know the

nature of Chin

a'

s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its open policy

,

and think about how to

interact with it for peace and freedo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

t.

Keywords: Chine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

institutionalization

,

Chinese nationalism

,

authoritarian

res伽前已 textbook

analys

• Pei-Fen Sung

,

Associate Professor

,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E-mail: sungpeif@gmai

l.

eom (Corresponding Author)

(3)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牲: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95 -竺企竺- --"】已--"­

宣、目 U~

1980 年代起,

Lj

I 國開始進行現代化的基礎教育改革(

Chen

,

1999)

,大量引進rJljJJ理論與經驗。中國的基礎教育目標已積極地與國 際同步,擁有現代教育最新的概念與方法,其1990 年代以後倡議的改 革內容,幾乎與國際盛行的教台理念 a樣,如學生中心、統整概念、多 元評量、課程與教學創新、學校本位課程、科技融入課程、教師專業發 展等 (Huang,

2004)

,也與包含臺灣在內的亞洲國家在1990 年代的改 革趨勢有諸多雷同之處(Che嗯,

2001

)。現代化的腳步促使中國的公 民教育也有所轉變,其原本自 1949 年起即有之「思想政治教育」或「思 想道德、教育 J (李豔霞 '2010) ,到了 2001 年在改革開放政策下,開 始引進了「公民教育」的概念 (Li ,

Zhong

,

Lin

,

&

Zhang

,

2004)

0

2007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閥代表大會報告中甚丰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 意識教育,豎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內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J (取自 李豔霞, 2010: 33) 。中開似乎在推動「公民意識」、「民主法治」、 「白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看似西方民主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但 是,實際在教科書中呈現怎樣的樣貌,則有待深入探究。 目前研究中國公民教育的學者,大多對於中國公民教育的內涵持正 面的看法,這些學者多數為中國或華裔學者。 Li 等人 (2004 )主張中 國的德育現在是公民教育,而非意識型態教育,因其教導的價值中有了 個人主義、經濟及消費的面向。 Lee 與 Ho (2005) 也認為廣東省的「新 三字經運動」顯示德育逐漸在開放政策下與政治脫勾,個人的福祉、公 民的道德品質及個人的心理健康受到重視。這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德育 課程越來越多強調民主、個人心理健康及法律教育,代表中國政府對 全球價值開放,預備培養更與世界整合的公民 (Lee

&

Ho

,

2008) 。同 樣樂觀的是 Qi 與 Tang

(2004)

,他們認為目前的道德教育鼓勵自由、 獨立及自主的思想,且是受到市場經濟、全球化、媒體、網路、文化及

(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96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

22

,

No.2

偵{1I'i多兀、政治民主化及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影響 O 他們認為開放政策

卡 , rjJ 國社會的進步及生活品質的提昇是十分明顯的,改革使自由、民 L 、多元、開放及對話充斥人民的思想與生活,就期待未來更進步的發 展 o Zhong 與 Lee (2008) 則進 A步說,雖然西方卅界抱怨中國忽視人

權及 I|ljC 持續獨裁,但是巾國內部卻是在往民主化的方向前進 O 過去公 民教科再裡國家教育 (nationalistic education) 是唯﹒的內容,現在則 與民 L教育歧心理,健康教育、)(~列,其中父很強調法治教育;他們認為日 前的公民教育是「去政治化」的。 然而,亦有學者並不如此樂觀。分析中共建國到現在初巾歷史教育 變化的 Jones

(2

002)

,認為中國歷史教育的方法及內容變得更強調分 析、比較、推論的能力,但是並不表示較不重視意識型態。只是意識型 態由 1949-1976 期間的馬克思歷史唯物論、階級衝突、農民起義、社會 主義道德,轉而為1980 年代以後,在實用路線下,減少左派的陳述、 降低或取消陳述農民起義事件、不講階級鬥爭及群眾創造歷史,轉IfTj講 述過去帝國的朝代歷史榮耀與統治階層的英雄人物。改革的過程中,共 產主義被推至背景,而愛國主義被高舉,不強調社會主義的「人民J ' 而強調「中華民族」。過去重視階級意識,現在轉為族群融合;過去 是社會主義,現在轉為民族主義 o ffrj這樣的轉變,可使中共與文化大革 命災難保持距離,而連結於傳統的中華民族與朝代,可以穩定政權。

Vickers

(2009) 觀察巾國 2003-2005 版的初中〈思想品德} ,認為教 科書傳遞的核心價值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統-的堅持、黨國(

party-state) 之發展與強大之自我認同;而2007 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 同樣強調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Vickers 指出如果中國維持其政治體制, 很難期待教材內容在個人之於國家的關係上會有明顯改變。 從官方文件來看, 2001 年《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 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 }在原則上仍強調「堅持以馬列主義、毛

(5)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件.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97 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 J '但同時也指出要更新教育觀念,推進 素質教育, ,-努力實現教學于段的現代化 J 0 rfu這樣思想指導及現代化 要求並存的現象,也;存t台存f手:在於小學 2泊00ω2 年〈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井牛 課程標準〉、/小J\、學 2泊00位2 主特年十f {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及 初中 2泊00ω3 年《全 H 制義務教肯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官方丈件中。 在正反意見不同觀點下,實際上中國的公民教科書內容為何?教 科書是檢視國家意識很態的地方,也是政治社會化其公民之處所 o 本研 究藉由檢視目前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與初中的公民教科書,瞭解中國 公民教育的內涵歧教科書扮演的角色。以 F分別介紹相關文獻、研究方 法,以及呈現文本分析結果及探討其意涵。

貳、文獻探討

一、制度化與威權韌性

Nathan

(2003) 使用「威權韌恃 J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這個 名詞來解釋巾共何以在天安門事件後,常大多數民主理論學者預期中國 也會像其他共岸國家一樣解體,建立民宅體制時,中國卻能章新鞏固其 政權的原肉。此概念可以解釋中共何以與一般的威權政體不同,位立不 搖。 Nathan 認為制度化的概念可以解釋中共穩定執政的現象,中共讓治 理與政治某種程度分離,越來越多政策與人才選用是專業與經濟考量, 而非政治意識型態考量。無論是在地方政府、司法、軍隊、或媒體,只 要不觸及政治敏感地帶與高層的範圍,政治意識型態影響很小。另外, 中共很有策略地讓人民認同其統治的合理性,其中Nathan 強調的一點 是,中共讓人民覺得自己對政策及地方執政人選有一些影響力。許多研 究也支持這樣的論點,例如,認為村民選舉增強了人民對中共政權的信 任,因為人民覺得可以淘汰掉自己不想要的人,即使這些人都出自同一

(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98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22,No.2

個黨 (Landry,

Davis

, &

Wang

,

2010; Manion

,

2006)

0

Xie

(2008) 也重

複觀察到中共的威權韌性,及類似的制度化適應策略。 制度化的適應策略展現在各方面,包括媒體及宣傳方式。對Brady

(2008

)而言,中共是細緻地在行銷獨裁(marketing dictatorship) 。 她認為中共有效運用現代方式及最新科技,以「去政治」的手段,成功 說服民泉一黨專政的合法性。中共引進民意調膏、量化分析、政治公關、 大泉傳播工具,說服人民共產黨統治的合法性;又讓電視娛樂承載政治 目標,節目寓教於樂O 她認為中共的意識型態工作並沒有衰退,反而越 加重視;現代化的社會控制手法,效果比過去更好,成功說服人民,包 括為數頗康的返國留學生,一定要維持一黨專制。 制度化使得人們認為政府是開放、專業與可信任的,也表現在教育 政策上 o 1978 年以前,中國幾乎沒有教育法律與法規。鄧小平在1983 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i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中國開始重視教 育的「戰略地位J (吳文侃,

2001 : 65)

,並於 1986 年通過《中華人 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5 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走 向教育的法治化(吳文侃,

2001

;強海燕, 2005) 。其 2001 年(基礎 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標明課程目標要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 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 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 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 代新人」。 這些顯示,中國的基礎教育已積極地制度化與現代化,採用西方 之教育理論與作法 O 教育制度化使教育方法進步,也讓威權以軟性的型 態出現,例如,從 1980 年代開始,政府增加學校與老師的自主性,雖

然其自主與個人主義空間仍在政府規範下(

Cheung

&

Pan

,

2006)

;又 如,天安門事件後國家所推動的愛國教育,其手法是軟性與潛移默化的

(7)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件: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99

(Zhao

,

1998) 。制度化使威權體制有了進步的外表。

二、中國民族主義

中國 1978 年以來開放的政策帶來經濟與各方而的繁榮使人民感受 到→種不 F於毛澤東 1949 年買告中華人民共和閥成立,中國人站起來 的榮耀 (Zhe時,

1999)

,成為中共政權穩定的基礎。然而,貪汙腐敗 仍然在,群眾抗議事件層出不窮,但是這些抗議都不至於影響中共中央

的執政權威,人民普遍認為政府是可信任的(

Li

,

2004; Zhong

,

Chen

, &

Scheb

,

1998) 。而此現象,除了因政府有效的鎮壓、沒有足以相抗衡的 反對勢力、政府讓人民有機會表達不滿的機制等客觀因素之外 (Nathan,

2003)

,中關人民的主觀心理因素是必須探究的。而這個大多數人的心 理因素,是中闊的民族主義,其與愛闌干義(patriotism) 常為同義詞

(Zhao

,

2004

)。民族1二義基本上是一種情感 (emotion) ,一種對民族 國家情感的忠誠(

emotional loyalty)

,而此情感強到足以動員各種不同 的人 (Hay間,

1966)

0

Stokes

(2000) 認為民族主義之所以能提供心理

的力量(

psychic strength)

,在於它同時能滿足個人對自于:

(autonomy)

與天然社群 (natural community) 歸屬的需求;而當政治人物可以成功 建立自己為民族的代言人時,民族主義即可合法化統治者的權威,激起 人民對其人及政策的支持;同時,當人民相信其生存的社群受到威脅, 影響其民族自主權,即很容易動員起人民的政治支持。而中間民族主義 正符合這樣的心理因素,以下的教科書分析也將看到這種情感的促發。

Zhao

(2004) 以族群民族主義(

ethnic

nationalism) 、自由民族主 義 (liberal nationalism) 、闖家民族主義(

state

nationalism) 來解析中

國民族主義,有助於我們暸解其面向。他指出無論是哪一類中國民族 主義,其信仰者都是愛國主義者。族群民族主義是視民族為一群擁有共

(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10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No.2

由政治菁英建構起來的「想像的共同體J

(Anderson

,

1983) 。族群民 族主義是中關民族主義的支柱,無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在執政了之 後,都定義中國為多族群的國家,而見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為威脅(

Zhao

,

2004

)。學者也發現,為建構族群與文化古早的源流歷史以抵擋外國勢 力分裂中國,國民黨歷史學家用,[司源」與「融合」的策略,舉出北京 人與黃帝的中華民族歷史淵源;共產黨歷史學家則指出中國為多族群原 始,但同樣融合於黃帝這位中華民族的始而且,並強調直線傳遞、朝代更 替,從遠古至今的中國文化 (Leibold, 2007) 。他們將清代疆域裡不同 族群的人組合成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中華民族,讓人民以為其國家是一 沒有間斷的民族歷史 (Harrell, 1996) 。二十世紀初中國在國民黨執政 時代,共同的種族及儒家丈化成為國家認同的基礎(Leibold,

2007)

而共產黨在 1949-1976 年經過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歷程,於1980 、 1990 年代社會主義意識型態式微的情況卡,再次訴諸傳統文化的意識型態, 並以此為統一香港、澳門、臺灣的理論根據(Zhe嗯, 1999) 。 「自由民族主義」者為強烈認為自己是國家之公民者,無論族群、 宗教、背景為何。他們認為政府若不代表其國民,就沒有合法性,有一 種公民參與政治的意識。自由民族主義於清末民初傳入中國,自由民族 主義者批判國民黨一黨專政,也於1957 年的大鳴大放運動中表達他們 批判共產黨專政的聲音,結果引來毛澤東反右運動,讓共產黨成為中國 的唯一代表; 1989 年自由民族主義者在抗議共產黨聲中遭到鎮壓。然 而,

Zhao

(2004) 認為大多數自由民族主義者實際上仍為愛國主義者。 白白民族主義者一方面反對中國的威權統治、傷害人權,另 A 方面批判 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對內他們是自由主義份子,對外他們則是民

族主義份子。

而「國家民族主義」是將民族國家視為一個能將公民於明確的領 土中集結起來的系統組織,且不論公民自願與否,國家能做集體之決

(9)

末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 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01 定的領土政治單位 (territorial-political unit) 。國家民族主義倡導人民 將自己的利益置於國家的利益之下 O 民初國民黨及共產黨的政治菁英都 是國家民族主義者;他們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創造中國為多族群的統 一國家的迷思來抵擋外國威脅與內部的挑戰。而國家的責任就是維護中 國認同的完整性一一包括國士的完轄,、文化特色及民族榮耀。毛澤東的 武裝門爭使全國統一,外國勢力退出,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極權國家, 使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有尊嚴地站起來, 11IJ被認為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表 現。 1980 到 1990 年代經歷馬克思-毛澤東指導思想的信心危機,國家 即藉由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使人民認同國家改善人民經濟生活的成 效 (Zhao ,

2004

)。同樣地,

Zheng ( 1999

)也從民族歷史創傷的角度 主張中國無論對內或對外的挑戰,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state) 存 在避免「內亂外患 J '才能使中國民族復興。為 f 讓國家富強,許多 知識份子,包括支持民主者,願意接受中共的威權統治,不希望中國 短期內發展多黨制度,反倒認為共犀黨版本的民主有其特色 (Li , 2009;

Yu

,

2009;

Zher唔, 2004) ;他們主張中國要維持穩定,且認為國家控制 社會(

state dominion of society)

,然後黨體制國家(

party dominion of

state) 的型態讓中國可以漸進改革,否則就會混亂(Zhe峙, 2004 )。

Xuetong (2001

)更表達山中國人的普遍思想,認為中國向來具高度文 明,漢、唐或早期的清朝都曾經是超級強國,中國人殷切期盼、耐心等 候中國蠅起成為世界第 4大國。 這些看法顯示了國家民族主義、自由民族主義及族群民族主義在中

國人心裡交會的集體意識。民族主義取代了共產主義成為凝聚國家與人

民的意識型態。 Zhao (2004) 認為中共實用地、工具性地運用民族主義 來合理化自己的執政,採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來建設具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採用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所有國家 進行文化與商業交流,同時,強調「國情」不一樣,拒絕所有中共認為

(1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二期

10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NO.2

與「中國特色」相違背之物,激發中國人民集體為國家的利益及現代化

而努力的意志。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認為公民教科書無可避免充滿意識型態,因此採用質化詮釋

取向的文本分析方法(

Lacity

&

Janson

,

1994) 。詮釋取向的文本分析

著重文字背後的政治、文化、意識型態等脈絡理解,其主要的效度取決 於學術社群對解釋的認同 (Lacity

&

Janson

,

1994) 。本研究的分析重

點放在文字的敘述說什麼、如何說,瞭解字裡行間所闡述的意義及意識 型態;不但分析知識內容為何,也注意其引導之教學方法為何。一般的 教科書分析傾向以內容分法進行,研究者從理論出發,建立類日並對文 本與圖片等進行次數計算;本研究則先從全面檢視文本開始,以歸納的 方式將內容依主題與價值取向分類 o 分析次序上,先為單元干.題,再為 段落內容與課後問題。在教科書取向之分佈量估計上,以單元主題為主 要根據(附錄) 0 此外,本研究以文獻為根據對資料做來回的對照,嘗 試不同的分類方式,使資料能被較完整地歸納與解釋。最後,本研究採 用政治學的角度對資料進行分析與解釋。 廣義的公民教育涵蓋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狹義則單指獨立設科的 公民科、公民與道德科、社會科(單交經, 2000) 。中國並沒有獨立 設科的「公民教育 J '過去的德育及政治思想科日,現在則改為與臺灣 類似的社會科,而這些科日也被認為是中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核心課程 (周惠玲, 2007) 0 本研究以市場佔有率最高及具有政策示範性質之人 民教育出版社 20肘-2009 年之版本為丈本,檢視小學一、二年級的〈品 德與生活〉、三至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 ,以及初中七到九年級的〈思 想品德〉教科書。本文敘述時用「公民」教科書代表這些課程。

(11)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件﹒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03 本文資料呈現的編碼方式是, <品德與生活〉的代號為 L' 上冊為 A ,下冊為 B' 所以 A年級上冊第 10 頁所呈現的編碼即為L1A lO o <品 德與社會》代號為 S' 所以五年級下冊第 52 頁編碼即為幻的2 0 < 思 想品德〉的代號為 T' 八年級 F冊第 108 頁編碼即為 T8B108 o

肆、研究發現與討論

從教科書單元主題之觀察(附錄) ,可以發現巾關公民教育的部份 內容,已如文獻所指出轉為身心健康、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權利

及1:活相關的實用內容(

Zhong

&

Lee

,

2008)

,此外並觸及全球的意識, 制度化的影響明顯。然而,課程中仍然充滿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與集體 主義,使學生中心、與生活相關等思維設計的內容,成為愛民族、愛國 與愛黨意識型態的包裝,使共犀黨集權統治很自然地融入在整個公民教 育的國家與歷史意識中。以F文本分析,以「制度化影響」及「中國民 族主義影響J '來呈現教科書如何在中共的威權韌性上扮演重要角色o

一、制度化影響

(一)生活相關、思考取向的課程 現行中國公民教科書的編排方式是同心圓的方式,與臺灣及其他國 家 A樣,從小孩最切身的生活經驗開始引導,由家庭、學校、社區,到 國家及世界 o 小學 -¥U四年級的課程相當生活化,從跟家人的生活、跟 同學的相處、照顧白己的身體、自然與哩活環境觀察、瞭解自己家鄉山 水與物產特色、發現自己的社區變化,到如何看地圖找路、如何注意公 共安全、如何花錢、瞭解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交通如何影響人的生活, 到通信方式如何影響主活。五年級則開始有傳統美德、集體生活的民 主、祖國江山的保衛、中華民族族群融合的教導。六年級雖繼續歷史的

(1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10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22,NO.2

傳承,教導中國人不能忘記受列強踩繭的屈辱的歷史,卻也有相當篇幅 教導科技及休閒生活、世界文明特色、地球環境、和平與世界關懷的主 題。整體而言,從單元主題估計,小學公民課程巾在活相闕,而非意識 型態相關的內容約占了五分之間(附錄)。初中〈思想品德>'也仍然 看得見生活相關的主題,雖然份址較少,例如,如何學習、人際關係、 成長問題、如何用法律保護臼己、如何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如何 享受健康的網路交往等。在主題仁,公民課程已經大部份轉變為多元與 實用取向的課程。 在教學設計的現代化上,教科書也開始重視思考與探究,不再僅是 重視傳遞價值與講述的傳遞公民資質取向(

citizenship transmission)

有相當多社會科學取向(social

sciences)

(

Ba汀, Ba巾,

&

Shermis

,

1977

)的設計,重視學生自己的想法。透過文字與圖像或漫畫配搭的方 式,情境鋪陳的提問,讓思考變成教學中很重要的成分o 幾乎每冊都有 探究的設計,中低年級甚至每課都有問題導向的題目。例如,一下講學 生發現陽光、我們和我們的影子是什麼關係?

(Ll

B26-2

7)

;二上請 學生說說「除了借書給同學、辦圖書角,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看到 更多書? J I

(L2A 16-1

7)

;三下請學生採訪爸爸、媽媽或家裡其他人, 問問他們的願望、苦惱和愛好(S3BlO) ;四 t請學生把書中說了﹒半 有關一位小朋友遇見陌生人要求帶路的故事接續完(S4A29) ;五而青 學生分析自已經歷過什麼挫折和失敗、造成挫折或失敗的原因及得到的 啟示和教訓I

(S5BI7)

;六 F則請學生進行家鄉環境的維護行動方案, 並把調查的情況和分析的結果寫出來忱的28-29 )。像六下的這種具社

會行動能力的社會科反省探究取向(reflective inquiry) 教學設計 (Barr

et a

l.,

1977)

,雖然並不多,但是也反應受了西方理論影響的公民教育

1 課文分析部份,採用引號 r J 處皆為課文用語;為使讀者便於閱讀課文內容,進一步探用

(13)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05 實踐。初中也仍然有不少重視學生意見表達的課程設計,例如,七下請 學生列出自己心日中的重要他人,就問學史「你的存在對他人有什麼意 義? J

(T7B9)

;請學生發表對「父母是否應該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 的看法 (T7B37

)

轄,體而言,無關政治意識型態的內容,教科書傾向以思考而非背誦 為主的「社會科學取向」設計內容,運用同方教育理論的教學設計使教 育呈現一種進步。 (二)道德教育重點的轉變 現行中國公民教科書內容不而「充斥」馬列主義不11毛澤東思想指導 的政治道德教育(

Lee

&

Ho

,

2005; Li et a

I.,

2004

)。如 Jones

(2002)

所述,社會主義意識型態退為背景,小學幾乎沒有提及,而注入相當 多以中國傳統文化歧儒家思想為土的道德教育,教導學生做人做事的道 理。 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四維八德及憂國憂民的精神貫穿現在的德 育。低年級及中年級都強調愛家、孝順、尊敬老人、負責、守規則; 高年級重視誠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努力與毅力。在小學階段,道德 的教導多數不是用灌輸的方式教導。小學課文採用情境漫畫、中外小故 事、社會事件、生活運用、問題提問來引發學生思考道德,而非灌輸道 德結論 o --直到小學四上,教科書才出現「中華民族」的字眼。在不觸 及民族主義時,道德並非﹒種不經思考的傳遞。 重要的是,教科書也引進西方道德觀,強調每個人的價值與獨特 性、尊重個人及動植物生命的價值、強調隱私權、電視獨立人格、強調 人生而平等。這些比較個人主義精神的價值,從小學到初中陸續且重複 出現。二上即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獨特,也各有優點(L2A38-41

)

問_r-.講愛動植物 (S4A4-5) ;六上教導隱私權(

S6A 10-11)

;七上

(1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

106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No.2

繼續強調每個人生命的獨特性(T7A27-28) ;八年級說明人生而平等

(T8A109-113

)、強調隱私權、重視獨立人格(T8B46-55) ;九年級 教導學生對自已的人生做出選擇,並承擔自己的選擇(T913日 39

)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約有五分之凹的 內容,若不連接於政治,似乎在塑造一個具備良好品格的個人。對有些 學者而言,這是顯示中國朝向開放與民主的進步 (Lee

& Ho

,

2005 )

也有學者則認為中共特別倡導儒家思想,為了更鞏固 f 自己的政權

( Hsieh

,

2003 )

(三)個人權利與民主法治

制度化影響的課程變革,也包括教導個人權利及民主法治的觀念。 til 國公民教科書中出現鼓勵不同意見,強調個人權利的爭取,以此民主 生活的內容 O 三上「我們給白已定規則」 ﹒課即出現不同男女生提議玩 遊戲的規則,漫畫圖片顯示了 h 個人的意見,課文問「應該如何定規 則? J 並建議「我們也來參加他們的討論 J (S3A53) 。同單元也鼓勵 學生當大人覺得你不能做的事情時, ,.先拿出你自已的意見,然後再與 爸爸媽媽,或者老師、同學商量一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J (S3A64) 。 在「讀懂爸爸媽媽的心」的單元中,漫畫顯示班級和爸爸媽媽「有話大 家說」地溝通,小朋友紛紛說們己心情的畫面 (S3B9) 。個人意見表達、 眾人決定事情的觀念在教科書中出現,只是仍在權威規範之下。 ILL介紹「我們的民主生活 J '就說明「我們都願意班級、學校有 著良好的民主氛圍 J ' ,.參與集體的民主生活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 的義務 J (S5A21) 。五上「社會中的民主:生活 J -->課,首先即介紹「少 先隊」 2 的幹部選串,也透過漫畫的方式,讓學生討論是輪流還是選出 2 少先隊,創建於 1949 年 10 月 13 日,全稱為「中國少年先鋒隊 J 原名「中國少年兒童 隊 J 是由中國共產黨創立並委証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國領導的群眾性的兒童組織(維基百 草坪,2013)

(15)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牲: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07 表現好的同學擔任幹部比較好,請學完說說自己想法 (S5A23) 0 此外 用漫畫討論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利,並請學生提出對選幹部的建 議 (S5A24-25 )。課文也介紹白主的觀念,如高年級學生想自己做決定, 讓自己來管理一些事情、安排早自習、提醒大家廁所衛生等( S5A3 7)。 也倡導參與的觀念, I 作為學校和班級的小主人 J '不把學校跟班級的 事當作份外的「閒事 J '鼓勵學生想辦法解決發現的問題( S5A兒 -39 )。 五上同單元接下來介紹「民下。選舉 J '並說明「我們國家的基層幹 部乃至國家主要頓導人,都是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民主選舉可以充分 體現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選擇。每個年滿 18 歲的公民(除被剝奪政治權 利的人)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J (的A40) ,其巾也介紹「村民委員會」 及「居委會」是直接選舉產生的,而國家主要領導人是由「人民代表選 舉產生的 J

(S5A41)

0 同時,也傳遞「民主對話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與 群眾進行溝通、瞭解群~意願的有效方式,也是群眾向政府和親導提出 意見和建議的重要管道 J

(S5A42)

,通過「民意調查」及「民意測驗」 等方式,可以瞭解大多數百姓的心聲,文說「新聞發佈會也是一種對話 方式 J

(S5A42)

0 而接 F 來也有個民意調查表的練習(小學生要不雯 統 A穿著)

(S5A43)

0 更進一步,教科書教導「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 一群眾發現問題、群眾打熱線監督電話、職工對單位的工作提出意見和 建議,以及媒體監督形成有利的輿論監督(S5A45) 0 在不觸碰政黨選 舉、言論自由及媒體自主等問題的情況F' 中國人民是在接受某種民主 觀念,教科書使用的「民主選舉」、「民意調查」、「民主監督」等字 眼都與自由民主關家相同,如Brady (2008) 的觀察,中國採用了現代 化的工具與概念。 另外,教科書也教導法治的觀念。小間教科書中顯示與鄰用之間 有衝突時,有法律可依循(S4A85 )。初中七下強調「做一個有道德的 人,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應當享有的合法權

(1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108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NO.2

益,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J (T7B84) 。鼓勵學生蒐集日常生活中侵 犯或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例,也可以到當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 犯管教所進行採訪,並在單元結束時,舉行主題班會,討論蒐集來的資 料 (T7B84 )。對於民法、刑法、及行政法等法律的教導多以十分生活 化的案例來說明(T7B84-114) 。其中也強調 f 可以再用法律保護自已 的權益、「敢打官司」、對於侵權行為「善於鬥爭J (T7BI08-110) 。 九年級「參與政治生活」單元再提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 家 J '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J '也說明不|司的法律處理的範圍 為何 (T974心6) ,同時也特別將 2004 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國 家尊嚴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 ,.將對我國的立法起到重要的指導作 用 J '也「有利於公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J

(T9

79) 。教科書似乎在 傳遞一種人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觀念。 這些跡象似乎顯示,民t 法治的生活與觀念有可能在潛移默化 中,影響中國 F 一代的生活態度,而產生漸進民主(Ding,

2002; Wang

,

2007

)。然而,下文的分析顯示國家與集體意識仍然冠於這些傾向生活、 個人與民主法治的教導;越高年級,國家意識型態越明顯,結論式的文 字與灌輸價值觀點也越多。約五分之一的公民課程,直接或間接在激發 包括中國共產黨認同的中關民族主義及集體的愛國心O

二、中國民族主義影響

(一)族群民族主義

約五分之一的公民教科書內容訴諸族群民族主義,用血緣、歷史 與文化傳承、屈辱的民族記憶,及傳統儒家文化的中國性來塑造民族愛 國心。一年級上學期即以富於情感的「祖國媽媽,我愛您」、「祖國媽 媽在我心中」教導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國旗、國徽、國歌、 首都、國慶為榮。「五星紅旗真美麗,全國人民熱愛你,升國旗時要敬

(17)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09 禮,唱國歌時要肅立 J (L1 A29) 。從小即教導人民稱自己的國家為「祖 國 J '而非 'ip 國 J '讓國家成了血緣的根源,人民的母親。 「族群民族主義」的內容在五年級以後開始很明顯,以地理與歷史 來凝聚愛國心。五上「我愛祖國山和水」單元即頌讚祖國的遼闊與偉大, 召喚中華民族的情懷: 俯視大地,祖國就像一幅色彩豐富的水彩畫 O 轟峨的高山、秀 美的湖泊、蛻蜓的河流...于百年來,我們中華兒女就是在這 片土地上生活、繁衍。 (S5A52

)

感性的文字敘述想傳達的是, I 我們中華兒女 J '從遠古開始就在同一 塊土地上生活、繁衍,不但我們是同源的,我們如今的土地也是從古早 就開始的 O 這個歷史的編造,是國民黨及共產黨曆史學家為了統一國家 共同支持的迷思 (Leibold, 2007) 。課文用「我們的母親河」稱呼長江 黃河 I 橫貫祖國大地的長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他用甘 甜的乳汁,養育了一代叉一代的中華兒女 J (S5A54) 。並以侯德建「龍 的傳人」的歌詞來說明這是「表達遠在他鄉的中華兒女對長江黃河的成 懷,以及對祖國的嚮往和思急之情 J (S5A54) 。另外,還出現「黃河 母親」的石雕照片,要早些找出母親河的闡片,說有關母親河的故事, 唱母親河的歌曲,吟誦母親河的詩,並保護母親河的想法等,強烈訴諸 民族血緣的情感,不惜違反其強調科學的精神,將黃河長江人格化,來

激發愛國心。

「國土的統一」成為民族主義最好的催化劑,臺灣成為用以激發 血脈相連的愛國心的最佳媒介。五上「祖國的寶島」一課說 I 臺灣 是中國的第一大島。遠古時代,臺灣島與祖國大陸相連,後來困地殼運 動,相連接的部份沉入海中,形成海峽,臺灣島才與祖國大陸分離」

(S5A58

)。接續是「根脈相連」的主題,課文寫著:I 祖國大陸和

(1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

110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 , No.2

臺灣同胞心相聲、脈相連,共有中華傳統習俗,共用中華燦爛文明」 (S5A60) 。課文裡介紹臺灣和中國相同的飲食、節慶、文字、習俗, 強調「與祖國大陸有著扯不斷的根繫J 無論是,過節「洋溢著濃濃的 中華文化」、或同樣使用漢字、漢語,這都顯示「這于百年的文化積澱 是任何人也無法玫賽的J (S5A60) 。于右任的詩,被特別介紹出來, 顯示對祖國的思念 (S5A61) ;初中則換成是余光中的「鄉愁J

(T9

45

)。最後,強調「祖國一定要統一 J

(S5A62; T9 44 )

百~t教科書明確地建構中國為多族群統作]國家。接下去的「我們 都是中華兒女」單元,用 30 頁的篇幅介紹「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 庭」、「為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發展 J '各族兒女做出了努力,他們「報 效祖國、心繫中華 J (S5A69-98) 。以血緣、大家庭的意象來訴諸愛國 心,大家都要報效祖國。包括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 I 和我們有著同 樣的血脈、同樣的根,儘管身在異國他鄉,他們卻都有著割捨不斷的中 國情結 J (S5A92) 。課文傳遞無論如何也無法割捨祖國的情感,並實 際舉例諸多優秀人才如何「情擊中華 J '回國貢獻自己 (S5A94-98

)

「歷史文化」也是共同血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塊。五 F教導歷史文 化,用的頁的篇幅從遠古時代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談食衣住行 的中國特色之外,將中國的文化遺產,如青銅、瓷器、漢字、造紙、印 刷、孔子、司馬遷等偉大先人、合兵馬俑在內的各種世界文化遺產、京 劇、中醫、中國結、中國武術、旗袍等介紹出來 (S5B25-90) 。介紹時, 不時提起「中華民族五干年的歷史」、「幾干年來中華民族的變遷」 「五干年綿延不斷的歷史」、「歷史文明的血脈 J '文字敘述這些是「中 華民族的象徵與驕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類民族 主義促發的歷史遺產教育 (heritage

education)

,並非強調歷史思考能 力的歷史教育學者所樂見(

Seixas

,

2010)

,但是,對訴求將光榮的過 去跟偉大的未來連結的民族主義者則十分重要(Wang, 1996) 。這樣的

(19)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牲: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III 內容是我族中心的,課文十分騙傲而謬誤地說 r 在世界各種古老文化 中,只有中國文化不曾中斷而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一個自我更斬、不斷 發展而又相容並蓄的開放體系 J (T8A63) 。 「國仇家,恨」也是另外一種在心理層面 k凝聚民族意識的重要方 法。六土「不屈的中國人」及「騰飛的兩1 i 岡」兩單元教導列強侵略的 歷史為「不能忘記的屈辱 J '也呼籲「起來,不願意作奴隸的人們 J ' 並「為了中華民族的蠣起」努力。「面對外國列強的野蠻行徑,中國人 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為了不淪為亡國奴,為了祖國的強大,一百 多年來中華兒女不怕中最牲,英勇反抗外來侵略者 J (S6A38) 。同時, 亦敘述「站立起來的中國人」如何有「日益富強的祖國 J '並且「告別 貧困奔向小康」、「打開國門,走向世界 J (S6A29可 82) ,給予人→ 種中國正在雪恥的感受。課文敘述由於「舊中國」政府腐敗無能, r 從 1896 年至 1948 年,奧運會舉辦了 14 屆,而諾大的中國僅參加過三次, 均因國力衰敗而留下了『零的紀錄.JI J '並生動描述一位 1932 年獨自 參加第十屆奧運會的中國選手,因為中國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使他在預賽中即被淘汰,而 52 年後, 198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奧 運賽後,拿 f 15 枚金牌, r 世界上再沒有人敢議笑中國人是『東直病 夫』了 J (S6A59) 。課文要學生思考「你能從中領略到祖國的富強帶 給我們的是什麼嗎? J

(S6A59)

0 教科書中傳達f 中國的羞辱、努力 對抗外侮的偉大與雪恥的榮耀,且IJ民族主義激發起的深沈情感(

Stokes

,

2000)

除了上述血緣、歷史文化、國主統一、國仇家恨所形成的民族情 感,教科書也時常將中華民族與傳統儒家文化道德與愛國串連在一起。 例如,八下教導「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 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傲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使、規範,積極履行 方方面面的道德義務J (T8BI7)。又如,講孝, r 我國有孝的傳統,

(2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

11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No.2

孝敬父母的人歷來被人們稱道、尊敬,不孝子常常被人們過貴。我們要 繼承和弘播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J (T8AI3) 。初中課文,每 逢提到儒家傳統價值,就要頌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並連結到愛國。其 他類似的連結包括重視名譽(T8B36 )、誠信 (T8A114)、自立自強

(T7B48

)、禮儀 (T8A77 )、以及尊重寬容 (T8AI00) 。在教導這些 美好的道德與文化的同時,為的是展現所謂的中國特色;儒家文化被用 來激發愛國主義 'rf!j消失的是社會主義道德,教科書不再提起階級不平 等的問題。

(二)國家民族主義

前述有關個人權利及民主的教導集中在小學的課程內容。初中課程 雖然也重視個人權益的維護,同時也將「人權」這個名詞用於教育權、 財犀權、生命健康榷、隱私權等地方,但是對於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 由、宗教信仰自由等民主社會之重要人權則避而不談(T8B) 。並且, 越高年級,越強調對集體的責任,及為集體努力、奉獻的精神。當個人 的利益與集體衝突時,首先要考量的是集體的利益。儒家的倫理也用來 連結於對集體的奉獻 (T8B14

)

初中七年級即強調團結奮鬥、奉獻集體 (T7A7-9) ;八年級強調 厲行公民的道德及法定義務,無論是有關倫理道德的,或有關憲法及法 律的教導,時常強調人民必須履行「義務 J

(T8BI6-9

7)

;九年級強 調承擔責任、服務社會(T92-17) ,不求回報、對集體的關愛與責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T9 19-29) 。九年級「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單元 開宗明義,即說明要將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要將個人的理想融 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奮鬥中(T9 20) 。課文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小銘幾年沒見的表哥打電話來說他正在火車站,半小時後就要轉乘飛機 離開,希望小銘7 點 30 分到火車站見一面。小銘很想見表哥,但如果 見表哥就會上學遲到,班集體(即班級)會因此失去流動紅旗(即錦

(21)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牲﹒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13 標)。課文問 I 小銘為什麼猶豫?他接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如何費班 集體? J

(T9 21

)。教科書顯然希望學生知道要選擇集體的利益。接 下來課文寫, I 關愛集體,表現為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集 體的安排,積極主動地為集體建設貢獻才智 J

(T9 21

)。此例說明集 體主義的價值遠高於個人價值。 自由主義的民主,首要的關懷便是限制政府加諸於公民之上的政治 權威, I 白由」是公民社會領域中的個人自由( S0rens 凹,

1998)

0

Bell

(1

995

)認為為 f 集體的利益,更應該倡導個人口由,因為沒有了丘 論自由及能夠爭取治理權的自由,只會使公民對社會更加疏離。中國的 公民教育雖然增加了教導個人權益的篇章,然而,在倡導個人利益的同 時,卻都不忘加 r. .句「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捐害國家的、社會的、 集體的利益 J

(T8B 10)

0 I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社會的、 集體的利益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 權利時,要維護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否則,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T8BI0) 教科主所謂社會主義的精神,其實是國家民族主義,關家至 初中課程,每每在教導權益的同時,便提醒不可以濫用,其公民教 育精神是管制的J非賦榷的精神。課丈巾用吳家的/之間房于因為拓寬馬路 需要拆遷的問題為例,說明老吳將拆遷過程的不滿寫在﹒張大字報貼在 拆遷辦的牆f-. I 造成了不良影響 J '、世間學生 I 老吳實施的土述行為 法律允許嗎?他應該用何種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 J

(T8B

12) 。教科 書教導人民的,是 A種不能公開反對國家政策的言論自由。宗教自由也 不在其民主的定義中。無論國小或初中,都有篇幅說明法輪功是邪教, 要「聲討邪教犯下的罪刑J

(S6A

7)

,

I 邪教是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 全和社會穩定的毒瘤 J (

T7

A86-87) 。這些顯示中國的「民主教育」 對於「民主」的解釋與自由民主國家的認知不同。這些法治的教導人民

(2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三期

11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NO.2

爭取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可能成了國家社會化與管控人民最好的下.具。 集體價值的社會化也表現在初中非常強調「義務」這點r.

(T8B14-21

)。不論是親情等道德義務 (T8B14) ,或憲法與法律所鼓勵做的, 都要求人民「忠實履行義務 J (T8B18) 。凡是國家所規定的,就都應 該積極去做 (T8B18) ,而「凡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社會主義道德 所譴責的行為 J (T8B19) 。國家約束人民的道德行為,也將遵行基本 義務當作人民的「天職 J '呼籲弘揚「愛國主義」 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O 具體包括﹒維護 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務, 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維護祖國的安 全、榮譽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等等。 這些規定,是我國法律向公民提出的愛國的具體要求。自覺履 行這些義務,是我們的「天職 J 也是愛國的重要表現。我們 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履行法定義務的實際行動,表達我們 的愛國之情 a (T8B16; 粗體為研究者所強調,下同) 這種將幾乎將國家等問於r-.天、國家絕對高於個人,凡是個人生存的日 的的塑造,也表現在教導「國家興 t 、匹夫有責 Jr. '強調「維護國家 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J

(T9

23) 。課文並感性地說: 責任、榮譽、國家,這些神聖的名詞告訴你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當你喪失男氣時,由此可以鼓起勇氣,喪失信念時,由此可以 重建信念、失去希望時,由此可以燃起新的希望a

(T9 23 )

國家的尊嚴與榮譽值得讓人為其犧牲。國家也幾乎成了神,成為人們的 信心與希望的精神來源。

(23)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15 既然國家如此值得尊崇,也就難怪初中的公民課程充滿國家對人民 的塑造期望,把人民當子女,努力將人民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文明人。 例如,人民要舉止端莊 (T9

82)

,也要有禮儀,因為「禮儀不僅僅是 一種形式,而且是一個人、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徵」

(T9 83)

0 類似的觀念灌輸,可以是其他主題,目的都是為了集體利 益 (T983 、 84 、 95) ,為了愛國。

(三)愛國-愛中華民族=愛共產黨

中國的公民教育並沒有自由競爭的政黨來爭取執政權的概念o 現行 公民教育有技巧地將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及民族榮耀共存聯繫在一起,傳 遞一種國家就是黨,愛國、愛民族,與愛中國共產黨是等同的觀念。小 三即告訴學童「我們都是少先隊員J (口的7),學習紅領巾3 及年輕解 放軍人的勇敢事蹟(口的9) 0 然而,卻沒有任何課文說明「少先隊」 是共產黨的組織,潛移默化間,已經將黨自然融入生活中。同樣狀況, 出現在五上「我們的民主生活」單元,第一課「班隊幹部選舉J '課文 第一句即是「入隊以後,我們參加過多次隊幹部的選舉,我們的少先隊 幹部是怎樣選舉出來的呢?J (S5A22) 課文完全沒有交代少先隊是什 麼組織,誰是少先隊員或如何成為少先隊員。而「少先隊」卻成為民主 學習的主要內容: 少先隊代表大會是對組織實施民主集中制領導和管理方法的具 體表現 O 是少先隊員實施民主權利、當家作主的保證'是隊 員學習民主、發揚民主、培養民主能力和主人翁意識的重要形 式 a

(S5A29)

3 有關紅領巾的由來,見中國少年先鋒隊 (2007) (http://61.gqt. org.cn) 。

(2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二期

116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22, No.2

上述課文指出「民主集中制」才是中國民主的形式,而少先隊成為中國 式民主的實踐處,在國小階段,黨已經很潛移默化置入於公民生活中。 小學六上談到中國是如何慢慢從積弱的日子中強大的歷史過程, 中國共產黨如何是中國的民族教星,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徹底改變 了中國的命運J

( “

A48)

;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向全世界莊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J

(S6A54)

0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他辛勞為民族,共 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人民解放道路,他 4頁導中國走向光明」

(S6A54)

0 抗日戰爭部分的歷史,教科書將之描繪成是「中國共產黨 輔導的八陸軍、新四軍」所帶來的抗H 勝利(

S6A42-43)

0 歷史真相 如何並不是教科書的重點,而是片段的事實所串連出來的愛黨與愛國 心。課文紀念與歌頌共犀黨革命烈士的事蹟與其光榮的犧牲(S6A53)

,

為使新一代的學生體會這種情懷,課文說,-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優 秀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前僕後繼、不怕中最牲,才 有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才有了我們美好的今天。讓我們記住他們」

(S6A53

)。而「新中國」這個名詞也被塑造出來,等同於中國共岸黨 創立的中國,也意涵正統性。這種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下來的概 念,也見於知識份子的論述中(Zhe峙, 2004) ,顯示中共的說服力十分 有效。 初中的教科書更直接傳遞﹒種共犀黨統治的合法性,共產黨與國家 的榮耀為-體,對偉大祖國的崇敬與民族精神及共產黨領導視為理所當 然的結合。九年級的課本展現愛國家一愛中華民族二愛共產黨的企圖。 公民教育似乎成了黨化教育(T9 32-123) 。因此,中國的公民教育並

不是 Zhong 與 Lee (2008) 所言的「去政治化J (de-politicized) 了。

雖然份量減輕,實際 t共產黨意識型態教育並沒有消失,社會主義及共

(25)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牲: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17 悍,在其巾建立中共統治的正當牲。 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單元裡,課文一開頭即介紹中國在世界 舞事上展露的國力,然後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抓位歷 史機遇,實行改革開放,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中國人民富了起來, 國家強了起來 J

(T9

32)

0 ,-黨」已經在言詞中間自然地等於中國政府, 也等於國家了。中國共產黨無法拋棄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這個出身, 因此他們突顯目前共產黨統治的效能,避談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失敗 的馬克思一列寧一毛澤東路線,把市場化、資本主義路線依歷史唯物論 解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J

(T9

35) 。堅持自己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 也就是堅持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課文使人民認為共產黨必須是中國的領 航人: 回顧歷史,我們所以能夠經受住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取得一 個又一個輝煌成就,靠的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 國共產黨的頓導 O 面對更多急流險灘,應對更多的風險挑戰, 要讓「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高歌向前,必須堅持中國共產 黨的頓導,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o

(T9

35 )

九年級教科書數度直接或間接提及共產黨的「先進性 J '雖然沒有說出 其先進的實質內涵,卻堅定共產黨必須領導的概念 (T9

36-40)

,並特 別專設單元談「黨的基本路線」單元(T9 37-45) 。 九年級教科書很清楚連結共犀黨與中華民族。「弘揚和培育民族 精神」→課,敘述「中華民族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頓導我國各族人 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J

(T9

70

)。而代表中共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 與新時代的民族精神, ,-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集中體

(2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118

!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22,NO.2

現 J

(T9 70)

0 九年級充斥連結愛共庫黨(含愛社會主義)、愛國、 愛中華民族的論述,傳遞一種共產黨等同國家與民族延續的意象與認同 概念,為 r 民族復興,擁護共產黨是中國不二的選擇。課文明白地說: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是統一的,他主要表現為 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輔導,擁護祖國統一,把 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匯於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 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T9

69)

教科書將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司、中國共產黨認同連成-氣,中國民 族主義也因此包含了愛國、愛中華民族及愛中國共產黨。

伍、結論

教科書是檢視國家意識型態型塑及政治社會化的地方o 本研究從小 學與初中《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等公民教科 書分析,瞭解中國公民教育的內涵。研究發現,中國a方面引進西方教 育理論與方法,讓公民感受到與現代生活相關實用知識的好處,也藉由 學校教育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預備人民對民族興衰的認知,使人民情感 根生於民族血緣與文化、儒家道德文化、國仇家恨的歷史記憶、及中國 雌起的民族榮耀中;同時將集體主義、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命運結合等思 想融入,形成分別自己與他者的中國民族主義。五分之四現代化與制度 化的內容,鞏固了五分之」訴諸愛國情緒之中國民族主義的內容,可使 威權韌性更加強化,合理化中國共產黨的一黨統治。 本文認為中國的公民教育已經「去政治化」的學者可能過度樂觀。 本文主張中國之公民教育並非實質改變或「去政治化」了(Zhong

&

(27)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特 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19

Lee

,

2008)

,而是如同 Brady (2008) 、 Jones (2002) 、 Zhao

(2004)

等學者所觀察的,中共用現代化的內容、去政治化的手法,將政治意識 型態包裝得更好,使其政權有能力因應開放後的局勢而穩固。中國的愛 閥主義之因素複雜,國家的貨傳、媒體、家人、同儕等都是影響因素, 本研究無法知道中國人民愛國、愛民族與愛黨的意識受教科書影響有多 大。但是,卻可藉由教科書分析,暸解中國公民意識的可能內繭,以及 國家引導的政治社會化走向。 這個研究結果對於臺灣有何意義呢?首先,藉由教科書我們吋以 捕捉中國人民可能的心理意識,而瞭解其對民族國家的情感(

Hayes

,

1966

)。公民教科書透過血緣、歷史、羞辱與榮耀的敘述,抓住了巾國 人民的民族情感,社會化人民接受民族主義促發的集體與愛國意識,願 意犧牲白己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來成就國家的強盛,這種想法也符映­ 些知識份子的討論 (Li,

2009; Yu

,

2009;

Zhe嗯, 2004 )。雖然中國已經 不在國家危機的狀態,公民教育卻頻傳遞﹒種羞辱與榮耀的感受,一種 尚未完成的狀態(成為強國、國家統→)。中國的公民教科書試圖說服 人民必須集中意志在中共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度化 成了于段,而中國民族主義是這種意識的情感支撐,也是國家所企圖形 塑的公民集體意識,而非西方進步教育思想背後的白由民主與獨立思考 的概念 o 同樣,國家企圖形塑的亦似乎非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因為 教科書雖有此名詞與集體主義的概念,但追求階級鬥爭與階級平等的道 德觀已經消失於小學與初中的公民教科書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中國富 強(含統寸,不再讓人看不起的集體意識。 當兩岸持續交流時,這個現象對於臺灣還有另-層意義,即全民 立思考兩岸的公民教育有何芳:異。謝均才 (2006 )曾對兩岸之小學社 會課本所做的文本分析,發現大陸課程偏重個體適應集體或社會的心理 品質,服膺集體一干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 ;rfri喜灣教材並末以愛國為

(2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120

!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2,No.2

重點,卻富個體主義色彩,並以準備學生參與民主生活為目的。本文認 為,中共政權的威權韌性代表中國的公民培養在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點上 非賦權的民主觀念、犧牲個人完成集體的價值、國家民族至上及愛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等,仍與臺灣的公民教育在本質上有極的差異。誠如

Vickers (2009:

81) 所舌,在政體不變的情況F' 中國公民教材在「個 人與國家的關係」上,將很難有明顯改變。而臺灣必須瞭解中國開放政 策後的公民教育之本質,以思考如何與其交流,尋求兩岸的和平與自 由。

(29)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件﹒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The Chine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Textbooks

Summary

Introduction

China'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fforts began in the 1980s when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were widely introduced and

learned from.

It

s reform efforts after 1990s were consistent with what Asian

countries were doing with ideas of student-center

,

curriculum integration

,

alternative assessments

,

innovation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

etc.

(Cheng

,

2001; Huang

,

2004). In 2001

,

China launched it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

and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changes.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llows the long-standing Marxist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shifted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

a change that values socialist

democracy

,

rule of law

,

freedom and equality

,

and social justice

(Li,

2009).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hin

a'

s citizenship education shows that scholars are

divided

,

with scholars (mostly with Chinese origins) who are optimistic

about this change and believe that Chinese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becoming

depoliticized" (Lee & Ho

,

2005;

Li,

Zhong

, Li

n

,

&Zhang, 200余 Qi

& Tang

,

200余 Zhong

& Lee

,

2008)

,

and scholars who

analyze the change of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nd believe that

textbooks remain ideological which strengthen the Communist Party rule

(J

ones

,

2002; Vickers

,

2009). Jones (2002) discovers that textbooks after 1980

highlighted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

pushing class struggle

,

peasant revolution

,

socialist morality

,

and communism to the backgroun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two polarized views about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by examining current Chinese

elementary and junior-high school civics textbooks.

Th

e results are explained

(3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122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l.

22

,

No.2

from the

perspecti廿ve臼s

of

“ins“叫t“itutionali泣za前ti泊on"

and

which help manifest how the authoritarianism of CCP remains

powe叮rfull句

y

resilient through the new civics textbooks.

Methodology

Th

is study uses interpre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texts (Lacity

&

Janson

,

1994). 百le

validity of this approach depends upon the

research community's recognition of the researcher's interpretation in the

face of evidence. In this study

,

I pay attention to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of

the texts' cultura

l,

political

,

and ideological backgrounds.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matter

,

I analyze the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he texts

suggest to capture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the texts in a fuller way. I start the

analysis by reading the text line by line; themes emerged inductively as the

data are analyzed and informed by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question.

China does not have a subject matter called

civic education': In this

study

,

I examine

Moral and Life

(grade 1-2)

,

Moral and

Soci仰 (grade

3-6)

,

and

Thought and Moral

(grade 7-9) published in 2007-2009.

Th

ey are

referred in this study as civics courses. In terms of textbook versions

,

I use

textbooks from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

which was the only official

publishing center that monopolized China's textbooks.

It

s textbooks remain

the most adopted ones in most provinces in China.

Results

We can find even from the unit titles that civic education in China has

included content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

character education

,

law education

,

civic rights and real-life subjects and global issues (Zhong

&

Lee

,

2008)

,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n civic

education is obvious. However

,

the civic textbooks are still full of ideas of

patriotism

,

nationalism

,

and collectivism

,

narrated in a way to legitimiz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ule. Findings are briefly explained below:

(31)

末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性.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23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Life-relatedness and thinking-oriented content

Li

ke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

civic textbooks in China

are organized in an order of children's family

,

school

,

community

,

the

country

,

and then the world. In modernizing education

,

textbooks begin

emphasizing thinking and inquiry

,

rather than indoctrination and didactic

citizenship transmission. When contents are not related to political ideology

,

many are designe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pproach reflecting the use of

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Barr

,

Barth

,

&

Shermis

,

1977).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moral education

Textbooks are no longer dominated by

Marxist-Lenin-卸1aoist

political

moral education (Lee

&

Ho

,200日Li

et

祉,

2004). Socialism is pushed to the

background; Confucian ethnics are emphasized to mold the citizens' moral

characters.

Individual rights and democratic rule of law

Institutionalization affects not only the social sciences approach

to 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

but the teaching of individual rights and

democratic rule of law. Textbook contents encourage

di仔erent

opinions and

citizens fighting for their own rights.

It

appears that there are signs for democratic values and ways of life that

could incrementally lead to democracy

(Di

ng

,

2002;

Wa峙, 2007).

However

,

the emphases below trump the individualistic

,

life-related

,

democratic

contents in civic

textbooks.τhe

higher the grade

,

the more contents aim at

encouraging students' Chinese nationalism

,

collectivism

,

patriotism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CCP.

Effect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Ethnic nationalism

(3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124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

1.

22

,

No.2

using blood

,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

national humiliation

,

Confucian culture and Chineseness to foster patriotism.

State nationalism

The higher the grades

,

the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responsibility

and dedication to the collective and the state. Confucian ethics are cultivate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collective. The state requires citizens to do their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national unity

,

ethnic cohesion

,

state secret

,

and public goods; observing labor discipline

,

public order

,

social morality;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

honor and interest

,

etc.

Th

e textbook says that

these are the patriotic behaviors that the laws request from the citizens" and

that

doing these responsibilities consciously is our

heavenly calling' and

important patriotic manifestations':

Love of the country

= lo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 lo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extbooks not only legitimize the CCP rule by modernized and

progressive civics curricula and methods

,

but equate ideas of loving the state

to loving the Chinese nation

,

and to loving the CCP to promote Chinese

nationalism. From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oint of view

,

textbooks tactfully

celebrat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onvince the youth that China needs CCP

in order to be wealthy

,

strong and unified.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of CCP indicates

that China's civic education will continue to prepare citizens that differ from

Taiwan's on important aspects: non-empowering ideas of democracy

,

values

of self-sacrifice for the collective

,

high regards for the nation-state above the

individuals

,

and ideas of loving the CCP. Taiwan needs to know the nature

of China's civic education after its open policy

,

and consider how to interact

with it for peace and freedo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proceed, we construct a t-motive M S for this purpose, so that it has the GP property and its “periods”Ψ S (θ) from rigid analytic trivialization generate also the field K S ,

†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 NC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Taiwa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we obtain an inequality with exactly the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hina will change the world, not only economically, but also politically, intellectually, ideologically and culturally...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eachings of Zen had on Shi Tao’s ar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Shi Tao’s interpretation on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