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解題中「無到有」的感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學解題中「無到有」的感覺"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解題中「無到有」的感覺

許建銘

高雄市立龍華國民中學

一、前言:

英國一位難題研究專家曾經發表如下的 問題:「如何在厚紙板上,切割出兩把套在同 一圓圈的鑰匙(如 圖 1-1)?但圓圈與鑰匙不 可有縫隙。」初看這問題的人,大多會與筆 者產生同樣疑問:「有可能嗎?」甚至於說, 出題者先將圖 1-2 繪製在厚紙板上,再請觀 者設法割出如 1-1 的圖,相信還是很多人會 滿頭霧水且無計可施。 要從圖 1-2 的厚紙板上,切割如圖 1-1 的圓圈與鑰匙,它的關鍵在於:用心「看透」 鑰匙圈與鑰匙的交會處。只要將此交會處看 成「重疊」的兩部分,問題就解決大半了。 因為這圖是繪製在厚紙板上,所以可以作如 下的割離:如圖 1-3,將粗黑線由上而下切 到紙板一半厚度的位置;而虛線部分,則是 由 紙 背 往 上 反 切 到 紙 板 的 一 半 厚 度 , 然 後 設 法 將 四 個 「 重 疊 」 區 域 上 下 分 開 , 就 見 得 到 如 圖 1-1 的完成圖了。 另一道趣味數學問題是這樣問的:「 圖 1-4 是利用 24 根棉花棒所擺成的 2 個正方 形,請問如何操作可使 它在移動其中 4 根後, 變成 3 個正方形;又接 著再移動其中 8 根,可 以變成 9 個小正方形。」 這道問題我拿來給國三學生當假日「休 閒小品」,同樣得到滿多學生的熱烈迴響。可 惜只有極少數人想出正確解法(如圖 1-5),大 多數的學生僅解出問題前半部如何變成 3 個 正方形的部分(如圖 1-6 至 1-9),但因無法繼 續移動作成 9 個小正方形,而宣告失敗或認 定無解。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圖 1-7 圖 1-8 圖 1-9

(2)

為什麼想到圖 1-5 的學生比想到其它圖 的學生少呢?仔細看看這五個圖,不難發現 這幾個圖當中,就以圖 1-5 的左圖中,三個 正方形同時重疊的區域為最多,而這也可能 是它們比較不被學生「看開」來的主要原因。 而圖 1-6 和圖 1-7,就是因為三個正方形沒有 同時重疊的區域,所以是當中較容易被學生 想到的兩個圖。 「看透」與「看開」兩種「從無到有」 的「感覺」,其實也是幾何學上早已存在的解 題 觀 點 。 由 於 受 到 現 代 電 腦 軟 體 的 設 計 觀 念,以及「形而上」生活哲學思維的影響, 筆者才嘗試將這種解題思考呈現於解題步驟 與數學教學上,當然更希望藉此文章,讓讀 者感受到「思考之美」。 現在讓我為這種解題思考作進一步的說 明:當我們看到一個幾何圖形時,首先要有 「想得開」與「想得透」的「想法」,也就是 說:不管無心或有心在看圖,都要感覺到這 張圖可能是由多個畫在同一紙片上的圖所建 構而成的「群組」。如果群組中每個圖的背景 都是透明無色的,就較容易「看開」這些圖; 如果群組中有一些圖的背景是有色的,此時 就要借助敏銳的洞察力,才能「看透」紙片 上可能「隱藏」的圖形,當然能「看透」,也 就能「看開」了。 以上的說明,也同時確立了一個思考內 涵:「想開」、「想透」、「看開」、「看透」,是 一種以模擬的、動態的觀點來解幾何問題的 分析方式,它們可以使幾何問題的解法更接 近具象的操作,並走入較生活化的體驗。以 下就列舉幾個數學問題,從解題中將可看到 「 魔 術 藥 水 」 使 遮 遮 掩 掩 的 圖 形 「 無 所 遁 形」;「萬能鑰匙」解開層層疊疊的圖形並讓 它們「躍然紙上」。

二、本文:

(以下各圖的虛線部分,表示「看 透」的圖形) (一)問題 1:如圖 2-1,∆ABC中,AB=ACAC BE⊥ ,CDAB。 求證:BE=CD 【證 1】(1)看得開∆ABE與∆ACD(如圖 2-2) (2)QBE、CD分 別 為 AC、AB邊 上 的高 ° = ∠ = ∠ ∴ AEB ADC 90 (3)又∠A=∠AAB=AC ACD ABE≅∆ ∆ ∴ 故BE=CD 【證 2】(1)看得開∆DBC與∆ECB(如圖 2-3) (2)QCD、BE分 別 為 AB、AC邊 上 的高 ° = ∠ = ∠ ∴ BDC CEB 90 (3)又BC=BC,∠DBC=∠ECB B C A E D 圖 2-1 C A D B A E 圖 2-2

(3)

ECB DBC≅∆ ∆ ∴ 故BE=CD ( 二 ) 問 題 2 : 如 圖 2-4 , ∠1+∠2=160°, ° = ∠A 40 ,∠E =35°,求∠B? 【解 1】看不開的解法: 設∠1=x°,∠2=160°−x° ° + ° = ∠ ° − ° = ∠ADF 180 xFCE 20 x 35 20 40 180−x+ = +x+ 165 2 = ⇒ x 5 . 82 = ⇒x ° = ∠ ∴ FCE 102.5 ° = ° − ° = ∠ ⇒ B 102.5 40 62.5 【解 2】看得開∆ABC與∆DBE(如圖 2-5) 2 160 35 40 360°− °− °− ° = ∠B ° = ° = 62.5 2 125 (三 ) 問題 3 : 如 圖 2-6 , 矩 形 ABCD 中 , 6 = ABBC=4,BE 弧是以 AB為半徑 之圓的四分之一,BF 弧是以BC為半徑 之圓的四分之一,求斜線部分的面積? 【解 1】看不開(如圖 2-7)的解法: (1)過 F 作FHAB (2)AB=6,BC=CF =BH=4 2 4 6− = = ⇒AH 8 4 2× = = ⇒矩形ADFH面積 (3)區域 Q 的面積 π π 4 16 4 4 1 42− × × 2 = − = (4)斜線部分的面積 ) 4 16 ( 8 4 1 62π× − − − π = 24 13 − = π 【解 2】看得開○1、○2、○3 (如圖 2-8) 斜線部分的面積=(○1加○2減○3)的面 積= (36 16 ) 24 4 1 − + π π 12 13 − = π E B D B C C 圖 2-3 D 2 A B C E 1 F 如圖 2-4 E D 2 A B C 1 F 2 A B C E D B 1 圖 2-5 圖 2-6 H Q 圖 2-7 A D B C A B E B C F

1

3

2

圖 2-8

(4)

(四)問題 4:如圖 2-9,AB=AC,ACDE 為 正方形,求∠EBC的度數? 【解 1】看開等腰∆ABE 設∠ABE=∠AEB=x° ° − ° = ∠ ∴ BAE 180 2x ° − ° = ∠ ⇒ BAC 90 2x

(

)

° + ° = ° − ° − ° = ∠ ⇒ x x ABC 45 2 2 90 180 ° = ∠ ∴ EBC 45 【解 2】看透圓 A(如圖 2-10) CE EAC= °= ∠ 90 Q 弧的度數 ° = ° × = ∠ ∴ 90 45 2 1 EBC (五)問題 5:如圖 2-11,正五邊形 ABCDE 的 兩條對角線AC,BE相交於 P。 求證:BC=PC 【證 1】看開∆ABC與∆ABE(如圖 2-12) ° = ∠ = ∠BAE ABC 108 Q ° = ° − ° = ∠ = ∠ = ∠ ∴ 36 2 108 180 3 2 1 ° = ° − ° = ∠ − ° = ∠4 108 3 108 36 72 Q 又∠5=∠2+∠3=36°+36°=72° 5 4=∠ ∠ ⇒ BC=PC 【證 2】看透正五邊形 ABCDE 的外接圖(如 圖 2-13) CDE CBE 2 1 = ∠ ∴ 弧的度數 ° = ° × × = 360 ) 72 5 2 ( 2 1 又 2 1 = ∠BPC (BC 弧+AE 弧)的度數 ° = ° × × = 360 ) 72 5 2 ( 2 1 BPC CBE=∠ ∠ ⇒ PC BC= ∴

B

C

A

E

D

圖 2-9

B

C

A

E

D

圖 2-10 B C D E A P 圖 2-11 2 4 3 5 1 3 2 1 B C E A P B E A B C A 圖 2-12

B

C

D

E

A

P

圖 2-13

(5)

(六)問題 6:如圖 2-14,若AB=ACAD∥ BC,試證CD+BD> AB+AC。 【證 1】(1)看透以 AD為軸,∆ACD的鏡射圖 AED ∆ (如圖 2-14) 2 1=∠ ∠ ⇒ ,AE=AC (2)QAD∥BC ∴∠2=∠ACB ABC ACB=∠ ∠ = ∠ = ∠ ⇒ 1 2 ° = ∠ + ∠ + ∠ = ∠ + ∠ + ∠ ∴ 180 2 1 BAC ACB ABC BAC 推得 B、A、E 三點共線 (3)QDE+BD>BE=AB+AE AC AB BD CD+ > + ∴ 【證 2】(1)看透BF為直徑的圓 A 與ADF(如 圖 2-16) (2)因為 AD//BC ABC ∠ = ∠ ⇒ 3 ∠4=∠ACB 又∠ABC=∠ACB ∴∠3=∠4 (3)QAF=AC,∠3=∠4, AD=AD CD DF CAD FAD ≅∆ ⇒ = ∆ ∴ (4)QDF+BD>AB+AF AC AB BD CD+ > + ∴ (七)問題 7:如圖 2-17,正 ∆ABC內部任一點 P,且PDABPEBCPFAC, 若AB=a,試證:PD PE PF a 2 3 = + + 【證 1】看透∆APB與∆APC與∆BPC(如圖 2-18) 由 (∆APB+∆APC+∆BPC) 的 面 積 ABC ∆ = 面積 AC PF BC PE AB PD× + × + × ⇒ 2 1 2 1 2 1 2 4 3 a = 2 4 3 ) ( 2 1 a a PF PE PD+ + × = ⇒ 得證PD PE PF a 2 3 = + + 【證 2】(1)看透正∆AMN (2)看透∆AMN和∆ABC的高 AH AG 和 (如圖 2-19) (3)因為PDABPFAC,由等 腰三角形性質 可推得PD+PF =AG AH GH AG PE AG PF PE PD+ + = + = + = ⇒ 得證PD PE PF a 2 3 = + + B C A D 圖 2-14 2 1 B C A D E 圖 2-15 4 3 B C A D F 圖 2-16 B P B P B C C C A A A E E D F D F 圖 2-18

(6)

(八)問題 8:有一個半徑為 1 的圓形硬幣,沿 著 直 角 三 角 形 ABC的 三 邊 內 緣 移 動 一 周,若∠B=90°, AB=6,BC=8,求 硬幣掃過的面積? 【解】(1)如圖 2-20,設BDIG為邊長 2 的正 方形, 且DE∥BC, FG ∥ABAC IH ⊥ 。 (2)看開∆ADE、∆FGC、 ∆FIEABC ∆ 為四個相似直角三角形。 (3) 因 為 AD=6−2=4 , 所 以 3 16 6 4 8× = = DE 3 10 2 3 16 = − = − = ⇒IE DE DI 12 5 = ⇒ BC IE 2 12 5 10 8 6 = × × = ∴IHDI =IG=IH =2,推得硬幣掃過如圖 2-21 的斜線區域。 以上(1)~(3)的解程目的,是解題者試圖求 出IH 的 長 , 以 斷 定 硬 幣 掃 過 的 區 域 是 否會產生「中空」(若IH>2)的情形。 然而若能看透∆ABC的內切圓(如圖 2-22 之右圖 ),且算得半徑為 2 2 10 8 6 = − + , 當然可以更快推出硬幣掃過的區域圖形。 (4)看透∆AMN(如圖 2-21,MN為圓 P 的切線且平行BC) 因為圖 2-22 的左、右兩圖相似, 又圓 P 半徑為 1,而圓 S 半徑為 2 所以 3 2 1 6× = = AM , 4 2 1 8× = = MN 3 3 6− = = ⇒BM (5) 看 開 圓 P 與 梯 形MBCN ( 如 圖 2-23) 面積 面積 圓 斜線面積= P +MBCN ∴ 18 3 ) 8 4 ( 2 1 + = × + + =π π P B C A E D F M N P A D F M G N B C A H G H 圖 2-19 A B D C G F E H I 圖 2-20

A

B

D

C

G

F

E

H

I

M

N

P

圖 2-21 6 8 A B C A M N P S 圖 2-22

(7)

三、結論:

如果將羽毛、草莓、猴子這三張圖卡, 拿給幼兒選擇一項與香蕉相關的圖卡,研究 幼兒認知發展的專家說,三歲以下的兒童會 根據「猴子喜歡吃香蕉」的「情節特性」選 擇猴子圖卡;而三歲以上的幼兒,會因感覺 羽毛和香蕉的「外形相似」而選擇羽毛圖卡; 若是年齡再稍大的兒童或成人,則可能以分 類學的概念選擇草莓圖卡,因為兩者都是水 果。 由此可知每個人對事物間關係連結的認 知能力,會因為學習發展以及時空變遷等因 素影響,造成一些差異或轉變。如同習慣以 「作」「輔助線」的「外加」觀點來看待的某 些圖形,如今也可以考慮用「看透」與「看 開」,這種「原形畢露」的「內存」觀點來看 待。就像「打電話」這件事,是從「打」演 進至「撥」和「按」電話訊號,現代人「打 電話」更可能連號碼鍵都不按(因為號碼已 經內存在記憶體上),而改以更簡便的操作 (如「音控」),就可以完成電話撥打的工作 了。 一樣的東西,會隨著時空轉換、人事遷 移,而有不同思考的生命展現。正如許多數 學道理早已為人發現與認識,但透過許多有 心人士的領會與傳播,就算同一份、最基礎 的教材,也會吹動出不一樣的聲音、節奏與 感覺。

A

B

C

M

N

B

C

M

N

圖 2-23

P

P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思維的基本成分方面對數學思維進行分類, 有數學形象思維; 數學邏輯思維; 數學直覺 思維三大類。 在認識數學規律、 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

可到 www.pan-lloyds.com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明龍計算一題兩個數相加的數學題目,不小心算成了相減,所得到的答

這些問題目前尚未找到可以在 polynomial time 內解決的 algorithm.. 這些問題目前尚未被證明無法在 polynomial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