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嘴鼓」的科普論壇

Download (0)

Full text

(1)

物理教育學刊

2018, 第十九卷第一期, 75-76

Chinese Physics Education 2018, 19(1), 75-76

「答嘴鼓」的科普論壇

陳怡真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angie@mail.nstm.gov.tw 「科普論壇」為教育部屬科學類博物館及科普工作者的年度盛事,主要為「科學普及」 或「科學傳播」的交流、跨域與整合。2017 年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時間是 9 月 22-23 日(五、六)2 日,這次論壇重視互動、對話,及對新科技的興起的探討,新科技改變我們 獲取資訊的方式,也改變教學者與學習者的互動關係,論壇的重點在於科技對學習的思索, 探討科普傳播的新定位與角色。活動從追憶科普論壇推手林孝信先生揭開序幕,林教授過去 致力於推動解放知識,改造社會,其座右銘「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 讓人用來壓迫人的。」這句格言對於論壇有承先啟後之作用,面對風險社會讓科學貼近民眾 生活,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中議題,維護大眾知的權利為重要焦點。 這次的論壇有科普工作者研究發表,包含口頭與海報論文發表,主題有「食安而後心 安」、「常民生活」、「智慧永續」,分享科普工作經驗及在推廣過程的省思與精進。 科普 Tinker 秀是由國內科學館所、學校及產業等相關團體設置「科普攤位」,以擺攤及 定點定時 Tinker 演示方式,除趣味的體驗活動外,亦分享創新科普科技的溝通,及物聯網 等技術帶來的大數據,讓資訊更加透明,從科學思考公民參與。 論壇有科普教育界的熟面孔李旺龍老師、陳竹亭老師及周桂田老師的科普擂台,還有批 踢踢 BBS 站創辦人杜奕瑾,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博士的專題演講、泛科學總編輯鄭 國威、Youtuber 等網紅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各行的專家跨領探討,提供不同層面的思考。 專題演講、科普冏很大分別介紹如下: 「科技與科際」專題演講 這次兩位講座得講者都是科技產業數一數二的專家,杜奕瑾是批踢踢 BBS 站的創辦者, 另一位講者是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博士主講。杜奕瑾分享他的創辦批踢踢到後 來的進入微軟工作,到現今創立非政府非營利導向的臺灣 AI 實驗室之歷程。分享他對於現 代科技的觀點。並鼓勵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現在走出來的路。2017 年是台灣的 AI 元年,這場 演講格外具有啟發性。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的《科際效應》,分析在人工智慧的時 10.6212/CPE.201807_19(1).0006

(2)

陳怡真 - 76 - 代將會帶來哪些可能的挑戰與機遇,潘博士以自身 20 餘年計算機相關工作經驗與高度,看 待現今快速的科技發展,縱貫性的分析科技發展,將五花八門的名詞簡化化為工具,並強調 比起對技術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打破學科間的隔閡與整合。 壓軸節目-科普冏很大 由 PanSci 泛科學網總編輯鄭國威先生擔任主持人,邀請眾路科普意見領袖(中山大學 顏聖紘老師、電影科普達人超級歪...等),及終身教育司黃月麗司長,及各博物館館長來答嘴 鼓,現場並提供牌子(圓圈或叉叉)給台上的與談人及台下的聽眾,與會的每個人都有表達 看法的機會,還可以運用 CUE 我牌,獲得發言的機會。第一題是熱身題調查大家的科學素 養,第二題開始就瞄準核心,像是你覺得現在在台灣的科普傳播做得好嗎?有錢該不該去蓋 博物館?並提供正反方論述的機會,從中可以發現各發言人,立基點不同想法也不一樣,有 人大眾是否能夠理解科學,是否有人不斷的討論科學,或把鄉土劇的劇情的是否能符合科學 視為一個指標,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不同思辨,趣味的對話發人省思。討論的過程讓人深刻體 認到科普傳播的不可化約,不同發展脈絡的個體,有不同的觀點。任何問題皆有正、反方的 支持者,即便同樣持贊成或反對意見者,也根於不同的理由。 這個論壇對我而言,是反覆地自我對話或與他人對話的歷程,論文發表、Tinker 秀,演 講、擂台、科學冏很大,各種形式對話帶來思考,科學無法獨立於社會,即便不太理性的事 情,也不該被完全否決,畢竟生活的理性與感性皆是重要的一部分。身為科普推廣的工作者, 自我省思應該有更開放的心胸,多元的理解,也更多的包容。論壇的晚宴在科教館的未來廚 房舉辦,與廚房相關的科學知識環繞於周遭,具科技感的廚房設備,搭上 DJ 的樂音與美食, 不正也是科學跨域的體現,打破隔閡帶來更美好的呈現。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