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因病在醫院臨終的人我們可以提供哪一種臨終關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對因病在醫院臨終的人我們可以提供哪一種臨終關懷?"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對因病在醫院臨終的人我們可以提供哪一種臨終關懷? 尉遲淦 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華殯葬教育學會理事長 一、前言 對人們而言,沒有人不想獲得善終的。可是,想要獲得善終是一回事,能不 能獲得善終是另外一回事。就傳統而言,一個人要獲得善終是有標準的。除非我 們能夠滿足這樣的標準,否則就不可能獲得善終。那麼,這個標準是什麼?一般 而言,這個標準主要包含三項:一個是壽終,一個是正寢,一個是自然死亡。其 中,壽終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至少可以活到六十歲;正寢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可以在 家中的正廳臨終;自然死亡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臨終時沒病沒痛。在此,我們把 討論的重心放在正寢與自然死亡上。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討論的重心放在這兩個項目上呢?這是因為現代人的 生活處境變了,不再像過去那樣。過去,由於受到農業社會的影響,一般人原則 上都是安土重遷的,很少有人會到處遊蕩。因此,一個人在遭遇臨終時,他通常 會待在家中。但是,現在的情況卻不太一樣。由於我們受到工商資訊社會的影響, 常常會遊走四方。所以,我們在臨終時未必會在家中。再加上現代人對於臨終的 態度,認為一個人瀕臨死亡時未必真的會死,只要我們認真搶救,總有救活的機 會。因此,我們很難有在家臨終的機會。相反地,醫院成為現代人臨終的主要場 所。 除此之外,我們現代人的死亡型態也和過去不同。過去,由於沒有受到太多 醫療的介入,因此我們的死亡可以處於自然的狀態。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就 算我們不想讓醫療介入,機會也幾乎等於零。因為,醫療可以藉著法律的規定進 入我們的家中。所以,當我們要臨終的時候,除了要送醫院外,死亡的時候還需 要死亡診斷證明。在這樣的診斷證明中,我們必須註明死亡的原因,而沒有所謂 的自然死亡。就這點而言,這樣的死亡註明就表示臨終者沒有善終的可能。因為, 就傳統善終的觀念來看,這樣的死亡型態是無法獲得善終的。 根據上述的說明,是否表示現代人根本就沒有機會獲得善終?如果結果真是 這樣,那麼我們就會產生一個疑問,就是現代人這麼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目的究竟 何在,總不會努力的結果是為了讓自己無法善終?如果實情不是如此,那麼我們 要如何做才能化解上述的困境? 二、不在家中是否就不能善終 首先,我們討論不在家中是否就不能善終的問題。根據傳統的標準,一個人 如果沒有辦法在家中的正廳臨終,那就表示這個人無法獲得善終。如果這樣的標 準是真的,那麼一個人只要不能滿足這樣的標準,這個人就絕對不會有獲得善終 的機會。可是,我們對於這個標準只能這樣理解嗎?還是說除了這樣的理解外,

(2)

我們對於這個標準可以有其他理解的可能? 根據我們的了解,這個標準不見得只有這樣理解的方式。過去的人之所以這 樣理解,是因為當時社會背景影響的結果。如果當時的社會型態不是農業社會的 型態,那麼善終的標準就會有所不同。不過,除了社會背景會影響善終標準的表 達外,更重要的是,善終標準內容的理解。對我們而言,善終標準的重點不在家 中的因素,而在為什麼要在家中的意義。就是這樣的意義,讓家中成為善終的因 素。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家中之所以成為善終因素的意義為何? 對過去的人而言,家中之所以成為善終的因素很清楚。因為,一個人活在人 間除了要對自己負責外,更要對家負責。唯有完成對家負責的責任之後,這個人 才算真的完成對自己負責的責任。因此,一個人生存在人間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對 家負責的責任1。那麼,我們要怎麼作才算對家負責?對過去的人而言,這個負 責就是一方面好好繼承長輩的衣缽,努力發揚光大;一方面完成自己傳承的任 務,讓自己的後代可以順利繼承自己的家業。可是,負責任是一回事,如何評判 這種負責的成效則是另外一回事。為了讓這樣的負責任可以有個客觀公正的評 判,傳統特別設計出在家中正廳臨終的做法。通過這個做法,臨終者一方面可以 在家人的圍繞下好好交代自己的遺言,讓自己的後代清楚自己的托付;一方面可 以在神明與祖先的見證下好好臨終,表示自己這一生的傳承任務已經得到圓滿。 由此可知,傳統善終觀念之所以要求在家中正廳臨終,重點不在家中正廳的空間 位置,而在傳承道德的實質內涵。換句話說,與其說一個人要死於家中正廳才算 善終,倒不如說一個人要完成他的道德傳承任務才算善終。 根據這樣的了解,我們再重新來看現代人臨終於醫院的處境。如果人的臨終 不見得要臨終於家中的正廳才算善終,那麼我們要怎麼臨終才能滿足道德傳承的 善終要求?就上述的探討而言,我們知道善終的要求是個道德的要求。因此,一 個人只要能夠滿足承先啟後的道德要求,那麼這個人就算是善終了。根據這樣的 了解,現代人雖然臨終於醫院,但是只要他能滿足上述承先啟後的道德責任,那 麼他的臨終也就可以算是善終了。 問題是,就算我們已經把臨終於家中正廳的善終意義講得很清楚,但是這樣 的講清楚還是沒有用的。因為,除了少數人的道德修為可以高到自己就可以判斷 自己是否已經完成道德傳承的任務,大多數的人其實是沒有能力自我判斷的。因 此,我們還是需要進一步指出如何判斷的做法。對我們而言,這個判斷的做法可 以用下列的方式來表達: 第一、對於沒有辦法返家臨終或來不及回到家中臨終的人2,我們可以將回 家臨終方是善終的真諦告訴臨終者,讓臨終者明白回家臨終的道德傳 承本意。 第二、在臨終者明白回家臨終的道德傳承本意以後,我們要臨終者深自反省 1 尉遲淦著:《殯葬臨終關懷》(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11 月),頁 146。 2 至於那些可以回家卻還沒有到家就死亡的人,他們會有一些進家門的困擾。對於這些困擾,我 們在《殯葬臨終關懷》一書中的第八章第二節也有相當完整的討論。

(3)

自己的這一生是否已經妥善完成道德傳承的承先啟後任務。 第三、如果臨終者自認已經確實完成道德傳承的承先啟後任務,那麼我們就 可以告訴他,要他在心中虔誠觀想神明與祖先,讓神明與祖先臨在在 他的心中,並進一步稟告神明與祖先自己這一生的所作所為,請求神 明與祖先予以肯定與接納,見證自己道德使命的完成。 第四、如果臨終者自認自己尚未完成道德傳承的承先啟後任務,那麼我們就 要告訴他先行承認自己的錯誤,深自懺悔,再進一步虔誠觀想神明與 祖先,讓神明與祖先臨在在他的心中,並進一步稟告神明與祖先自己 這一生的所作所為,請求神明與祖先原諒與接納,見證自己道德使命 的完成。 三、因病死亡是否可以善終 就過去的要求而言,一個人如果希望臨終的善終,那麼他一定不可以因病死 亡。如果他因病死亡,那麼他一定不可能獲得善終。可是,想要善終是人人的希 望。如果我們因病死亡就不予以善終的機會,那麼這樣的斷定就會讓人覺得太過 殘忍。何況,一個人要不要因病死亡,有時也不是他自己可以決定的。雖然宗教 上曾經有過業障的解釋,但是總是解釋得無法讓人心服口服。因此,為了讓因病 死亡的人也有機會可以獲得善終,傳統就用宗教超度的儀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不 過,這種解決的方法原則上只適用於死後。所以,這樣的善終其實不是臨終時的 善終,而是死後的善終。 對我們而言,這樣的善終的確是不夠的。因為,一般人希望的善終總是屬於 臨終時的善終。所以,死後的善終無論多麼善終,畢竟不是臨終者真正想要的。 為了讓臨終者可以在臨終時真正獲得善終,現代的安寧緩和醫療採取疼痛控制的 方法,希望藉著疼痛的控制讓臨終者可以擁有一個無痛的臨終,由此達成善終的 結果3。表面看來,這樣的努力的確產生不小的效果。然而,只要我們深入了解, 就會發現這樣的努力還是不夠的。因為,對臨終者而言,他真正想要的善終不只 是臨終時的無痛,更是臨終時的無病。可是,對現代的安寧緩和醫療而言,這種 無病的理想是無法達成的。 那麼,這樣看來,一個人想要無病離開人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事 先就沒有疾病,如果他已經有了疾病,那麼他很難擺脫無法善終的命運。然而, 這真是有病的人的宿命嗎?難道沒有改變的可能嗎?對我們而言,要改變這樣的 命運,除了不斷提升醫療的水準外,還有另外一條出路。這條出路不是別的,就 是殯葬業者在醫院太平間服務時常用的說法。這個說法不是由在醫院太平間服務 的殯葬業者開發出來的,而是過去流傳在民間面對因病死亡的人所用的4。這個 說法簡單來說就是「病好了」。表面看來,這個說法好像太簡單了,簡單的簡直 3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10 月二版五刷), 頁 103。 4 陳瑞隆編:《台灣喪葬禮俗源由》(台南:世峰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8。

(4)

不像是真的。可是,這樣的說法確實有其安慰的作用,讓亡者與家屬在死亡來臨 的那一刻有了直接的感受,彷彿疾病突然間真的消失無蹤影。 問題是,這樣的安慰畢竟是主觀的,實際上並沒有客觀真實的效用。對亡者 與家屬而言,這種安慰只是短暫的作用。一旦清醒過來,就會發現這種安慰只是 善意的謊言,沒有辦法解決已經發生的因病死亡的事實。所以,為了確實解決疾 病所帶來的死亡問題,我們需要更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看有沒有機會讓這樣的 說法更為有效? 對我們而言,要讓這樣的說法更為有效,最好的做法就是深入這樣的說法, 看這樣的說法所希望達成的目標為何。根據我們的了解,這樣說法的目標其實很 清楚,目的就是希望亡者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擾。只要亡者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擾, 那麼家屬自然就不會再擔心。因此,如何化解疾病的困擾,就成為我們探討的重 點。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化解疾病所帶來的困擾呢?首先,我們要從疾病本 身著手。因為,疾病之所以會帶來困擾,主要在於疾病本身所帶來的價值判斷。 如果有關疾病的價值判斷不再具有負面的意義,那麼因病死亡就可以自然化,有 如自然死亡一樣。那麼,有關疾病的價值判斷可以去負面化嗎?實際上,這種去 負面化的作為是有可能的。因為,現代的人的死亡幾乎沒有一項不是和疾病無關 的。既然如此,這就表示所有的死亡都已經疾病化,也就代表死於疾病是一件自 然的事情。通過這樣的自然化作為,一個人因病而死就不再是一件受到懲罰的事 情,而是正常的事情。 其次,我們探討因病死亡的意義。過去,我們特別強調因病死亡的懲罰意義, 認為死亡是懲罰的結果。不僅如此,這樣的懲罰還會延續到死後,甚至於下一輩 子。可是,我們就忘了死亡也可以有其他的意義。例如死亡代表的是懲罰的結束。 既然是懲罰的結束,那就表示不再有懲罰,自然就不會影響到死後,更不會影響 到下一輩子。由此可見,死亡雖然不是一件好事,卻可以是壞事的結束,代表死 後不再不好。這麼說來,這不也是一種善終的開始嗎? 除了這種死亡意義的扭轉外,我們更進一步可以從死亡本身的作用來看。對 我們而言,疾病雖然帶來了死亡,但是死亡也讓疾病陷入毀滅的境地。因為,當 死亡發生的時候,不但疾病對病人的身體不再起任何的作用,疾病本身也會因著 失去活動的舞台而陷入死亡。這種兩敗俱傷的結果,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疾病因著 死亡的降臨而失去作用。既然如此,這就表示臨終病人的死亡標示著疾病的失去 作用。簡而言之,也就是說「病沒有了」。從這一點來看,過去殯葬業者所用的 「病好了」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真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病沒有了」5 。 雖然我們已經從生理的層面解釋了如何從疾病的困擾中獲得善終的說法,表 示我們不再受困於疾病的懲罰,但是只有這樣還不夠。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認 為生理生命的結束代表人的生命的結束。實際上,有更多的人認為人死後還是有 生命的。因此,我們對於因病死亡是否可以獲得善終的問題要做更深入的探討。 5尉遲淦著:《殯葬臨終關懷》(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11 月),頁 168-177。

(5)

對於那些死後仍受困於疾病的人而言,就算我們告訴他們疾病已經因著死亡 的降臨而沒有了,他們還是不會相信的。因為,他們還會受制於生前的習性,認 為自己還是深陷疾病的困擾中。為了讓他們有機會脫離這樣的困擾,我們必須針 對他們所執著的念頭作處理。那麼,我們要怎樣改變他們的想法呢?最簡單的做 法就是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執著是錯誤的。可是,要怎麼作他們才會認為自己的執 著是錯誤的呢?以下,我們提供一些參考的做法: 第一、為了讓因病死亡的人能夠接受我們的說法,我們需要先找到可以被亡 者接納的親人。 第二、在找到這個親人之後,我們要告訴他如何將疾病已經沒有的訊息傳達 給亡者。 第三、經過這樣的傳達之後,亡者雖然已經接收到訊息,但是未必就會相信 這個訊息是真的。為了讓亡者相信這個訊息是真的,我們必須透過家 屬讓亡者嘗試產生沒有疾病困擾的念頭。在這個新念頭出現之後,我 們要要求亡者進一步去感受這個新念頭所帶來的新體會。 第四、在這樣的體會之後,我們要家屬進一步透過擲筊的做法確認亡者是否 已經感受到沒有疾病困擾的喜悅。如果亡者確實感受到這種無病的喜 悅,那就表示我們的說服已經功德圓滿。如果沒有,那麼我們就必須 重新再做一遍。 四、結語 經過上述的探討,我們知道因病在醫院臨終的人不見得不能獲得善終。只是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獲得善終的話,那麼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善終的表層意義,而必 須深入善終的深層意涵。唯有在深層意涵的開發下,我們才能了解善終的條件不 在於是否在家中的正廳,也不在於是否自然死亡,而在於一個人是否已經如實完 成他的道德傳承任務。只要他能如實完成這樣的道德任務,那麼就算他臨終的場 所不在家中的正廳,也不是自然死亡,甚至於是病死,都不會影響他善終的結果。 可惜的是,對於善終的觀念能夠擁有這樣領悟的人畢竟很少。所以,我們需 要將這樣的觀念做進一步的推廣。在整個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觀念的宣 導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一些方法來落實這個觀念。對我們而言,這些方法不 是別的,就是所謂的儀式。只有具有儀式性質的做法,才能讓這個觀念的落實更 具說服力。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在醫院因病臨終的人有機會獲得善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先輸入 netstat –na | more 確認 443 port 是否已在 listen 狀態。如果沒有的話,請以 sudo a2enmod ssl 啟用 apache2 的 ssl 模組,並以 sudo service apache2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也是認識一座

一開始,老師先教我們認識 器材,後來就讓我們自己拍 照。我覺得拍蚜蟲的照片很 好玩,因為蚜蟲本來只有一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

沒問題,那麼我先 到燒烤場準備,你 們就休息一下吧!..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