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國小學童認知與探索「生命」
能力之行動研究
鄭玉卿
*摘 要
生命教育是當前台灣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專家學者及第一線教育 工作者紛紛投注大量心力,設計有關生命教育的各種課程與教學活動,幫助個體 瞭解生命和珍惜生命。本研究以浪漫主義的生命觀為基礎,進行教師的行動研究, 一方面瞭解兒童對於有關「生命」議題的想法,一方面探討學校實施生命教育所 面臨的挑戰。結果發現:學校制度的本質和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所形成的壓力,是 落實生命教育的一大挑戰。最後,提醒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習者,並時時檢視自己 的理念與作為,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和體驗生命的重要。關鍵字:生命教育、行動研究、浪漫主義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增進國小學童認知與探索「生命」
能力之行動研究
鄭玉卿
壹、緒論
針對生命教育如此重要的議題,教育部在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宣佈設立「生命 教育專案小組」,且頒定民國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將生命教育的理念,逐步 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在政府積極推動下,不少專家學者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投 注大量的心力,設計有關生命教育的各種課程與教學活動。目前對於生命教育的 推動,較大部分仍集中於其內涵、具體課程內容的設計,或關注於教學的方法, 以達成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的目標,改革重實用、輕理想的教育體系,藉由與學 生一起探索生命意義與目的,提升對生命的認知與生活的能力,並強調對人及生 命的尊重,冀以培養出「宏觀」、「有深度」、「有人的味道」的全人(孫效智,2001; 錢永鎮,2000)。 掌握「生命的內涵是什麼?」「生命教育是什麼?」,是實施生命教育的先決 條件,成功地落實生命教育的基礎。然而,「生命是什麼?」就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在教育史上並不是一個新名詞,舉凡討論有關生命課題的許多領域, 如倫理學(Ethics)、人生哲學(The Philosophy of Life)、價值哲學(The Philosophy of value)、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or The Education of Moral)……等等,皆對 人生命的內涵有深刻的討論,換言之,生命教育早已是教育思想家們所關注的核 心議題。一般以為它不僅僅包含著生命知識的理解,生命價值的體會,更意味著 實現生命的能力。要掌握生命的真諦,必須透過心靈的覺悟,由自我獲取走向自 我奉獻,從自我中心走向自我超越,其中包括受人歡迎及尊敬等重要價值的領會 (傅佩榮,2001),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簡言之,生命教育的實施除了認知的學 習之外,情意的體會與省思亦不可或缺。所以,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絕非單憑理性的認知所能解答的,它是一個深及心靈的內在感受和情感深刻轉化問題。 研究者就長期研究的心得,認為當前功利主義色彩濃厚的學校教育與內容, 乃延續啟蒙運動以來,偏重工具理性、講求實用效率的思維而逐漸形成,是學校 制度所潛藏的壓迫機制,制度本身的文化便不利於情性教育的實施(鄭玉卿,民 1997)。研究者關心的問題是:生命教育如何有效地在現今學校教育的現實環境中 落實?在自由討論與分享的氣氛下,透過教師的引導,孩子面對與生命議題,是 反映出現今社會偏向功績主義的價值觀?還是真能展現個體的主體性,對問題進 行自由開放的思考?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孩子是否真能有所改變,逐漸達成生命 教育的目標?抑或是如同許多學者對學校的批評一般:無論教育的內容如何,都 無法抵抗學校教育制度形式(大社會環境)對個體的戕害? 本篇論文乃研究者國科會研究計畫之一小部分,主要關注在學校中實施生命 教育,因學校制度本身所存在潛在文化所面臨的挑戰。為了研究的需要,乃徵求 一位國小教師同意參與研究,透過教育實踐的過程,進一步發現其中有待解決之 問題,一方面期待能幫助教師落實生命教育的成效,使學習者受益;一方面也間 接檢視理論與實務間的差距,對今日我們推動教育理念可能的迷思,進行深入的 反省,以提出具體的參考意見。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關注在學校中實施生命教育所可能面臨的挑戰。重要相關文獻簡要說 明如下:一、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
研究者整理這幾年積極推動生命教育的重要學者、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可參 見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之資料),以及主要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台北市 教育局、高雄市教育局)推展生命教育計畫的總目標,歸納出現今學校推動生命 教育的幾個核心重點: (一)提升學生自我覺察的能力:幫助並輔導學生認識自己、愛護自己、建 立自信,實現自我。 (二)增進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人際溝通技巧,加強接納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之能力。 (三)加強學生認識環境的能力:鼓勵學生接觸大自然,體驗多元生命型態, 瞭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四)協助學生激發生命潛能: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昇對生命的尊 重與關懷。 整體而言,生命教育是在教育的歷程中,透過「真實生活」的情境中,確立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尊重 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規律性,啟發學生的生命智慧,進而激發生命潛能、活 出生命的光彩。簡單地說,是「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的一種 有關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理想與實踐的教育(孫效智,民 2000)。
二、學校教育對生命個體發展可能的影響
人們將教育的焦點從成人轉移到兒童要歸功於盧梭(Jean-Jacques Rosseau, 1712-1778)。由於他對人性堅定的讚揚,認為人類有能力想像和理解理想的愛、 理想的美、理想社會的狀態(Kneller, 1984, 197),改變了教育的傳統思維,成就 了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也形成當代人們反省教育活動的理想尺標。二十世紀 以來,由於注重個體價值,出現了許多對學校教育體制的強制性與非人性之反省 和抨擊,其中以反學校運動最受矚目(Kliebard, 1991, 156)。可惜它雖使教育界 重新檢視學校教育的形式與內容,而帶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但卻未曾改變學校制 度運作的本質與受功績主義影響的迷思(鄭玉卿,民 1997)。因此,這些曾經站 在生命的主體深刻反省學校教育制度的種種論點,足可作為檢討學校教育活動阻 礙個體發展的有利論證。(一)孩子需要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
近代教育學說因應民主開放的社會趨勢,逐漸重視學習者的個體發展,接受 兒童天生是渴望學習、善於學習的,不需要賄賂和恐嚇;而且在快樂、主動、參 與和有興趣時,就會學得最好;在厭煩、威脅、羞辱和恐懼時,就學得最差,甚 至學不好的主張(Goodman, 1964; Holt, 1972, 10; Neill, 1960, 84)。若要讓兒童才 能意識到自我、體認自我的價值,把原本許多無意識的東西,變成有意義的經驗, 以逐漸累積而發揮潛能,則必須讓兒童自由的環境中學習,使他在心理和生理方 面,不受外來權威的管束與干涉(Neill, 1960、1992; Kneller, 1984)。所以,尊重 個體並給予真正的自由,是教學不容忽視的基本態度,幫助兒童順利完成獨立想法與良善表現的途徑(Bereiter, 1973, 8; Crouse & McFarlane, 1975, 594; Goodman, 1964, 62、310; Kozol, 1972, 415)。
(二)學校制度本身存在著種種限制
「人是自由的」是一項道德原則(Bereiter, 1973, 18-19),是個人展現知識、 信仰、價值、習慣和特質的基本要件。目前的學校教育雖高唱自由開放,卻不允 許個體有真正的自由,從進入到離開,種種活動不管是否與真正學習有關,本身 即給予層層有形無形的限制,根本無法從中獲得真正自由的。換言之,學校制度 本身的種種規定與儀式,便使人在無形中失去自由,無法自由表達情緒,失去發 展自我可能,因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再從實際現象來看,制度使人失去人的 價值,使人類再度返回原始社會受命運與必然性支配的環境中,人只好別無選擇 地去適應社會(Illich, 1971a, 46; 1971b, 108-109; Kozol, 1972, 415-419; Neill, 1960, 102)。在充斥著競爭與消費的現代社會中,變成了被價值控制的商品,喪失人的 自主性,跟隨而來的是疏遠與挫折的感覺(Barrow, 1978, 92)。 1.學校教育急於灌輸學生社會主流價值 孩子是聰明的,他們的表現都明白地證明有能力自己做選擇,做自己想做的 事,卻常因大人的作為,而毀掉了那天生的智慧與學習能力(Holt, 1964, 17; Kohl, 1972b, 416; Neill, 1960, 4)。學校中列舉一大堆教條與層出不窮的規約,要兒童遵 守並學習社會主流價值;父母常以自己的好惡,強迫孩子接受他們的安排,這些 都使孩子失去好奇心與學習的潛能 (Holt, 1964, 17; Neill, 1960, 362)。 2.無可避免的成績評量有礙個體正常發長 人的「成長」是無法測量的,它是個人久經磨鍊的獨特性發展,是無法按照 任何尺度加以衡量的,根本沒有必要將每一個人的成就互相比較(Illich, 1971b, 40)。但學校的社會選擇功能,卻使其不斷地對人做測量與分類。在固定標準答 案的評斷下,兒童個別的學習模式被忽視,只是一味地被教導如何去應付考試 (Kohl, 1969, 104)。除了阻礙發展外,大部份學校成績評量的結果,帶來了無數 的競爭,這些競爭不但鼓勵兒童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而且處處都必須獲得勝利, 這種價值的驅使,製造恐懼,更助長了嫉妒與敵意(Barrow, 1978, 70)。激烈的 競賽和定等級,雖有計劃地激發學生對於課堂學習的持續渴望,卻也阻礙了個體 正常學習模式與發展,甚至為求通過或取得較好的等第,採取欺騙或作弊的手段, 不自覺地熱中這個儀式競賽(ritual game)而忘卻自己(Goodman, 1964, 127; Illich, 1971b, 42-44)。為了順利通過攀爬階級的種種測驗,學生總是忙碌學習而無暇思考,生活就在學位與證書間打轉(Reimer, 1971, 52),無論課程經過如何的修改, 學習在攀爬升學階梯的歷程中,最後都流於脫離生活實際需要的機械式訓練 (Goodman, 1964, 80)。而就在這種潛在課程的影響下,兒童誤以為其價值在參 與競爭,以獲得學校提供的種種「報酬」,即早適應競爭的社會,也成功地完成 社會化的過程(Reimer, 1971, 30)。 3.教師成為學校制度要求的最佳代言人 對一個能主動學習的個體,其自我成長的動機與對成就感的需要,便可進行 自主學習,得到學習效果(Illich, 1973, 11-12),絕非毫無方法、理由與興趣地記 憶許多學習規則(Goodman, 1964, 56;Holt, 1964, 77)。教師應該是能與學生做 良好互動和引導的長者,而非學生行為的權威管理者。但是,在學校實際的運作 中,許多規定卻使教師無法成為學生是興趣的刺激者、角色的模範者、或是進步 的評鑑者,反而變成行為的指導者或控制者(Goodman, 1964, 71-81)。教室和學 校高高的圍牆像監獄般的建築,不僅窄化了教師們的眼光,也阻礙了他們對人與 教育真正本質的理解(Neill, 1960, 28)。 台灣的學校教育系統深受美國的影響(周谷平,1996),再加上傳統文化所形 成的升學主義、因應工商社會講求實用效率等主流價值,使學校教育也出現如前 段文獻所指出的種種弊端,充斥著壓抑或扭曲人性的機制與潛在課程,對個體生 命產生了自然而強大的壓迫,失去教育發展人性的有利條件。所以,研究者以為 今日若要在學校教育中,推動生命教育並達到目標,教師應把握二大基本原則:
(一)生命教育在於保守人的善性
人有保護自己免於痛苦和死亡,滿足需求的本能,這是「自愛」(self-love) 的表現,是自我保護(self-preservation)的本能。這最原初的衝動是正確的,並 不是邪惡的,它會變好或變壞都在於我們如何應用它(Rousseau, 1762/1972: 55-56)。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瞭解自己原有的良善本質,避免學生養成惡習和 錯誤的性格,以守護本然的善性。(二)尊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每個人都有其價值,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工具,相對地也不要把別人當成 工具。人存在的價值,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和想像,生命最高的善是 個人的體驗。所以,一位優秀的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充分發揮 內在潛能,具體地教導孩子,讓學生都能清楚的了解人的價值?人是什麼?以及 自尊的內涵是什麼?(錢永鎮,民 2001,26-27)如此他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 他人。換言之,有關生命教育的推動,不僅要費心於課程設計之上,在無法整體改 變學校教育制度所形成的價值氛圍下,老師的教學態度、班級經營的理念…等, 應有徹底的改變與堅持,才能順利達成目標。
參、方案的擬定與行動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結合「研究」(research)與「行動」(action) 的一種結合理論與實務之檢驗過程,既可考量理論的可行性,亦可對教育的實務 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基本上包含了雙重任務:一個是「了解」(作為研究的目的), 一個是「改變」(作為實踐的目的)(成虹飛,民 2000;蔡清田,民 2000)。 本研究針對問題,考量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需要,突破批判理論質疑研究者, 常落入本身自我反省所處現實環境或社會脈絡的迷思,以致無法做出跳脫意識型 態牢籠的省思。因此,採取協同反省教學實踐模式(潘世尊,民 2000),所發展 之行動流程如下: 1.決定行動主題:本研究由理論研究出發,鑒於國內推動生命教育多從實務 觀點出發,忽視學校制度本身和教師教學態度的關鍵影響力,故邀請國小教師共 同參與,時間長達一年(2003.02.01-2004.01.31)。主要分為二階段,首先藉由讀 書會,重新建構老師的教育理念,繼而進行班級讀書會閱讀一些有關生命教育的 書籍,觀察並記錄學生反應,藉由不斷地修正教學,提升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與探 索能力。 2.行動研究的對象與情境:第一階段讀書會(2003.02.01-2004.08.31),由研 究者、研究助理與欲進行第二階段的教師共同參與討論。第二階段由研究者與教 師一起規劃生命教育課程與活動,並於每星期三上午第三、四節的彈性時間進行 實地的教學(2003.09.01-2004.1.10)。參與研究的國小四年級學童,共計三十五人。 學生活潑,踴躍發言,參與度高,課堂教室呈現相當快樂的學習氣氛。 3.研究設計: (1)第一階段:利用星期五的下午,以盧梭的《愛彌兒》(Emile)做為共同閱 讀討論的主要題材,並分析討論當週班級發生的特殊狀況,省思兒童於學習中的 角色與地位,重新建構教師的教育理念。主要重點在於教師對於生命教育的「醒 覺」與「增能」。(2)第二階段:由研究者與教師就選擇的繪本,共同討論教學重點、學習單內 容,以及前一次教學中所遭遇之問題。除特別的教學活動設計外,亦分別在學期 初、學期中、學期末進行三次的自我回饋與省思紀錄。這階段最主要工作便是「行 動」。茲將繪本閱讀與教學活動,臚列如下: 教育目標 核心價值 單元目標 重 要 教 材 來 源 教 學 活 動 進行時間 學習認識成 長中的自己 很新很新的我 ( 夏 洛 特 . 佐 羅 托 , 2001.07 , 遠 流 出 版 公 司) 和驚嘆號交朋友 很新很新的我 2003.09.03 2003.09.10 2003.09.17 建立起自己 的風格奠定 發展自己特 長的基礎 一隻有教養的狼 ( 貝 琪 . 布 魯 姆 , 2002.10,三之三文化事 業公司) 畫說大野狼 我愛讀書 2003.10.08 2003.10.15 2003.10.22 學習喜歡與 眾不同的自 己 擦亮路牌的人 ( 莫 妮 卡 . 菲 特 , 2002.09,星月書房) 我是自己的主人 用心做自己-1-3 2003.10.29 2003.11.05 2003.11.12 提升學生 自我覺察 能力 認識自己 具體學生對 自我的認識 與反省能力 (延續很新很新的我繪 本教學活動) ◎ YA ! 又 新 又 棒的我 2003.09.10 2003.10.22 2003.01.09 增進學生 適應社會 能力 關懷他人 提升學生人 際 溝 通 技 巧,加強接 納與尊重他 人,與他人 和諧相處 傳家寶被 ( 派 翠 西 亞 . 波 拉 , 2000.02,遠流出版公司) 我愛我的家 2003.11.19 2003.11.26 2003.12.03 2003.12.10 加強學生 認識環境 能力 愛護環境 鼓勵學生認 識大自然, 了解人與環 境生命共同 體的關係 世界為誰存在 (湯姆.波爾,2000.09, 和英出版社) 大 聲 吶 喊 體 驗 活動 我 是 自 己 的 主 人 1-2 2003.12.31 2004.01.07 協助學生 激發生命 潛能 熱愛生命 鼓勵學生認 識大自然, 體驗多元生 命的型態 生命有多長 (大衛.萊斯,1999.04, 遠流出版公司) 認 識 生 命 - 最 佳代言人 班級網頁討論區 討論主題:你對 生 命 的 體 會 是 什麼? 2003.12.17 2003.12.24 2003.12.31
4.資料的搜集: (1)現場錄音與錄影:利用錄音收集研究人員讀書會對談的實際情況資料,並 利用錄影收集教師教學的實況。 (2)研究人員現場的札記:利用現場札記,隨時真實記錄與研究相關人員的互 動情況。 (3)反省札記:針對每次互動對話的所得,撰寫反省札記,真實記錄自己在研 究歷程中的轉變
。
(4)學生的學習單:學習單的設計分二種,一為結構性的反省單,是學生的自 我行為反省表,並由老師進行檢視;一為半結構的問題思索回饋單,希望藉由有 範圍限制的回饋心得,引導學生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 5.資料分析:本研究採取多種方法所收集到的資料相互比較,以避免分析單 一方法收集資料可能造成的訛誤,影響研究之品質。為了對照老師和學生的個別 反應與整體反應,並將資料加以編碼,一一分析比對。此外,也針對全程錄影所 提供客觀的教學實錄,從第三者的觀點提供回饋。伍、行動研究的過程與結果討論
一、重要過程與結果
經過長達半年讀書會,促使老師自我醒覺與增能後,繼之以開放精神的班級 經營策略,進行落實生命教育課程的實際行動。(一)暖身活動與發現
為了改變原來師生互動的模式,加強學習者的主體性,研究者於開學時,設 計了一個「和驚嘆號做朋友」的活動,由老師利用大風吹,「吹這學期會跟我好好 合作的人!」,將全班的氣氛帶起來,並以和悅的語氣期許學生未來表現,都是令 人讚賞的「驚嘆號!」,也以預先準備的表情圖案,詳細說明老師面對學生各種表 現時,心情可能的變化。「……。到目前我都還沒有這個怒的,希望我這學期都不 要有這個怒表情的。……。這樣子老師每天都會開心喔!來我們班上課的老師也 都會很開心喔!」老師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地喚起全班一起努力的氣氛和期許。 在這次活動中,發現每個學生都熱切地希望能夠達成老師的期望。在老師用驚嘆的口吻,稱讚學生各項好表現後,學生也記下當時的心情:(以下用 S 代表 學生,T 代表老師) 「哇!老師好厲害,居然可以發現我們有些不一樣。」(S2) 「很高興。因為我們進步了,而且被人稱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S7) 「很快樂,覺得自己很厲害。」(S12) 「我覺得很高興又快樂。原因:因為被老師誇獎心情很好!」(S14) 「當老師把整句話唸完時,全都是好的,我很高興。」(S15) 「感覺很好,因為讚美可以讓人覺得很舒適。」(S16) (和驚嘆號交朋友,學習單,92.09.03)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孩子們都期待自己進步,但多半關心課業或常見 的規範要求,期望的好表現是: 「哇,我每天都會睡午覺。哇,我功課愈寫愈快」(S1) 「我日記寫得越來越好了!我字變漂亮了!」(S2) 「日記內容變豐富了。我學會更多的語詞,對作文有很大的幫助。」(S7) 「我可能跳高可以第一名。我躲避球很厲害。」(S13) 「哇!寫字更漂亮了。哇!上課更用心了。哇!功課寫的更棒了。」(S17) 「上課要很專心,不要講話。功課按時交。」(S20) 「數學好一點。上課專心。不會再遲到。」(S25) 「我會舉手發言!我不會常常遲到!」(S26) 「哇!我的字有變漂亮了!我中午會睡著了!我座位變乾淨了!」(S27) 「寫字工整。上課不講話。」(S31) 「我會更有禮貌。我會上課更專心。我會更認真寫功課。我會更努力當一 個好學生。」(S35) 「哇!上課好乖而且很專心。哇!上課不愛說話。哇!字好漂亮。」(S36) (和驚嘆號交朋友,學習單,2003.09.03) 只有少數學生會想到課業以外的表現: 「1.可以體諒別人。2.注意自己的講話態度。……5.學著禮讓別人。6.學著 照顧別人。7.放開心胸。」(S5) 「哇!你長高了。你上課變認真了。哇!你長大了。哇!你進步了。」(S28) 「我可以注意安全!我可以幫忙做家事!我可以自動自發!」(S29) 「我的頭髮變多了。我變乖了。我長高了。我變胖了。」(S34)
「我要幫忙做家事。……姿勢要正確。游泳要快。長笛吹的好。」(S37) (和驚嘆號交朋友,學習單,2003.09.03) 在這次活動,除了建立師生互動模式外,也進一步釐清本行動研究期待改進 的問題核心。結果證實孩子們雖然都樂見自己的進步,但是猶如文獻探討中,學 者專家們的批評:學校學習活動往往使人不自主地關心課業成績的表現,相對地 忽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態度與能力,這是學校教育制度對個體的潛在約制和 價值的扭曲。因此,必須擬定具體行動方案,以提升學生認知與探索生命的能力。
(二)引導活動的成果與討論
針對本研究問題與目標,研究者將研究關注的焦點集中於學習者本身,分別 以認識自己、關懷他人、愛護環境、熱愛生命為主軸,進行第二階段的引導活動。 茲將研究重要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1.認識自己:提升學生自我覺察的能力 (1)學習認識成長中的自己 首先,研究者藉由「很新很新的我」的教學活動,引導孩子發現書中主角的 改變,進而發現「自己」的改變,以及思考關於「自己」的一些問題,學習認識 成長中的自己。透過老師耐心地引導,有些孩子能體會到成長的真正價值,在於 內在心理的轉變: 「……換一個新的自己。」 「……他改變了自己的心。」 「重新開始改變自己的習慣。」 (很新很新的我,教學錄影帶,2003.09.10) 整節教學活動,孩子熱烈地討論出書中主角的轉變。但當老師要孩子想想自 己時,卻發現孩子並不能察覺自己在許多想法上的轉變,即使極少數的人提出意 見,也只能很簡單地想到: 「當初我在玩具店理挑我的生日禮物,我看到了兩輛很酷的模型車,但我 買了怪獸卡片,真希望當初我挑的是模型車。」 「之前想學鋼琴,媽媽答應了,希望當初不要做這個決定。」 (很新很新的我,教學錄影帶,2003.09.10) 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孩子思索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省察自己的反 應,結果發現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是很表層、很籠統的,並沒有常常反省「自己」 的習慣。不過,卻相當關心與學校課業的表現或規定,期待自己在該方面有好表 現。例如:「我要留下以前會英文的我。」「我希望我的國語、數學和其他的科目都 一百。」(S2) 「文筆好、不挑食、上課專心。」(S18) 只有少數學生關心其他方面的成長: 「我想留下很乖很乖的我、關心別人的我、心地善良的我。」(S15) 「變得很有耐心。」(S30) (很新很新的我,學習單,2003.09.17) 面對孩子特別關心課業表現,實可說明社會風氣和學校氣氛確實對他們有相 當的影響!但是,成長並不僅僅是功課的進步,還有許多更重要的能力,是孩子 一輩子都受用的態度與價值觀,它們是生命的養分,是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為了幫助孩子,老師藉由學習單,個別地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特質: 「新的你可多主動表達意見。」(T vs S1) 「你很善良,樂於助人,這些值得留下。」「先要求自己養成好的學習習 慣,這比一百分來得重要。」(T vs S2) 「善良、熱心、和氣,很值得留下!」(T vs S9) 「有人緣、有好的學習態度,都該留下啊!」(T vs S14) 「注意別人的感受喔!」(T vs S16) 「認真、守規、自動自發是你的優點。」(T vs S17) 「有創意、活力十足的你,GO!」(T vs S18) 「負責、組織能力一級棒」(T vs S30) 「有禮貌、和氣、負責」(T vs S35) 「用認真的心來完成作業,你會越來越棒,GO!」(T vs S8) 「學習認真、自動自發。」(T vs S21) 「和氣的對待別人,好朋友一定會增加的。」(T vs S22) (很新很新的我,學習單,2003.09.17) (2)學習喜歡與眾不同的自己 發覺自己外,還要喜歡自己,這是認識自己的目的。因此,學習面對與眾不 同的自己,是努力經營生命的基礎。在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後,研究者設計「用心 做自己」單元,選擇「擦亮路牌的人」作教材,進行一連三週的教學活動,幫助 孩子建立自我肯定的生活態度,體會喜歡自己的重要。討論書中的深意,引導孩 子喜愛自己,例如:
「……他就清清路牌,吹吹口哨;清清路牌,唸唸詩詞;清清路牌,哼哼 歌曲,或是清清路牌,說說故事。路人聽到的時候,會停下來,目不轉睛 地從藍色的梯子上往上看,覺得好奇怪,喔~他們沒看過這樣的路牌清潔 工,因為大部分的人認為有一種人專門清潔路牌或是做類似的工作, 而另外一種是研究詩歌和音樂的。第一種叫做工人,另一種叫做有學問 的工人……現在有人能夠同時做這兩種事情,徹底改變他們的想法,於是 原來的想法就像掉進水溝裡的一張燒黑的紙屑慢慢的腐爛、消失。」 (擦亮路牌的人,教學錄影帶,2003.11.05) 在多元的社會中,認識自己,尊重自己存在的價值,更要「用心做自己」,這 是展現生命力的重要態度。馬路清潔工人的故事是引導學生建立積極而正確生命 態度的素材,孩子的理解是: 「他是一位很用心負責的人,每天準時7:00 到清潔中心,他打掃的時間 連一秒鐘也不錯過,工作總是第一認真,擦過再擦,真是用心的人。」(S11) 「是一個非常認真的路牌清潔工,很努力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到最 棒。」(S33) (用心做自己,學習單,2003.11.12) 接著,引導孩子探索「責任」的真正意涵,並澄清工作之回報,並不只是薪 水而已,猶如學生認真學習,並不是只是為了成績一樣,只有愛護自己、樂於學 習的人,才能用心做自己。當孩子明白清潔工因為用心做自己而有了肯定自我的 價值後,紛紛表示: 「為了大家方便看路牌,也每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會敷衍,那就是好 的清潔工。」(S1) 「因為路牌是大家的,而且很重要,不擦會帶給別人麻煩。」(S7) 「因為他對工作很認真很負責,而且也很喜歡自己的工作。」(S14) 「因為他工作不只為了幫助他生活,還為自己的家鄉,讓人看了有很好的 印象。我想他應該知道自己的責任。」(S15) 「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大地、大家,因為他可以讓世界亮起來。」(S27) (用心做自己,學習單,2003.11.12) 經由充分的討論,孩子多表示贊同清潔工的表現,透過書中主角放棄世俗眼 中更好機會的經歷,明白生命沒有貴賤,並珍惜自己價值的道理。幾乎全班孩子 都理解主角始終如一願意當個清潔工的決定,是因為:
「他還是很喜歡他以前的工作。」 (用心做自己,教學錄影帶,2003.11.05) 此外,更有孩子能提出: 「因為他覺得他完成他的使命,很滿足的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習慣 了,不想再改。我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常常自由自在的哼著歌、 念念詩、唱唱歌、吹吹口哨、說說故事,我想,他從平凡清潔工成為演講 者,他一定認真讀了很多書,才能變得像現在一樣那麼有學問。更重要的, 他讓他的生活多采多姿!也更聰明了!」(S15) 「他那個時候覺得很快樂,不會急著下班,而且他很用心在工作,所以他 對自己很滿意。」(S26) 「他變得很愛聽音樂、讀書的「有學問工人」,也在生活中增加了樂趣, 也讓自己更引人注目,更有智慧,也更有創意。」(S16) (用心做自己,學習單,2003.11.12) 由此可知,若能有正確的引導,即使不到十歲的孩子,依然能明白許多生命 的大道理。他們明白了,如果缺乏反省的習慣,就算每天與自己相處,也不一定 能認識自己或周遭環境,就像清潔工人未曾意識到自己所擦的路牌上寫什麼一 樣?毫不用心的生活,將一切事物的發生視之為理所當然,也很容易失去認識自 己的機會。孩子們提出他們的發現: 「因為清潔工發現一個小孩竟然會知道那麼多,所以他不能再過他滿足的 日子。」(S5) 「因為他覺得每天跟路牌為伍,竟然不懂意思,真是不應該。」(S30) (用心做自己-3,學習單,2003.11.19) 此外,要認識自己,使自己更進步,除了用心反省自己、認識周遭環境外, 也要接受他人建議,勇於改變,努力充實自己的不足。經過討論,孩子們都表示 未來會誠心地接受別人的批評與建議: 「我會先檢討自己,然後做到他們滿意,跟大家相處更好。」(S1) 「別人給我們的建議就是我們要改進的地方,我們要接受別人的建議,努 力去改過。」(S14) 「我願意改變自己,因為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才會不斷的進步!」(S15) 「我會先是個問號,我真的有這樣嗎?當然我願意檢討自己。」(S17) (用心做自己-3,學習單,2003.11.19)
接著,便是改變自己的方法,這部分研究者延續工作與清潔工之間的道理, 希望孩子們能瞭解到學校求學真正目的,主要在於豐富經驗,擴充見聞,充實人 生,而不是為考試成績,或獲得地位和名利,如此人才能因主動求知而擁有幸福 的生活。經過老師引導,孩子再次對清潔工人最後的抉擇,有所改觀: 「喜歡,因為想不想當老師是他的自由,不是我能決定的。」(S13) 「喜歡,因為他很喜歡這個工作。」(S14) 「喜歡,清潔工雖然選擇以前的生活,但他不再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清 潔工,他是一個又努力工作又懂得休閒的人。」(S15) 「喜歡,因為這樣的話,他就可以更自由、快樂的做自己。」(S16) 「喜歡.,因為他不會因為可以成名,就放棄自己的興趣。」(S23) 「喜歡,因為他喜歡自己原本的工作,不管別人的眼光,選擇自己要走的 路。」(S29) 「喜歡,因為他不放棄原來的工作,但他也比以前知道音樂家的事。」 (S36) (用心做自己-3,學習單,2003.11.19) 只有非常少數的孩子仍堅持原先的看法: 「我喜歡的結局是他變成了名人了。」(S33) 「他應該成有名的演講者和說故事的。」(S35) (用心做自己-3,學習單,2003.11.19) 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孩子熱烈又自信地表達看法,研究者觀察到孩子有了許 多成長與體驗,其中較重要的有:尊重別人對生命的選擇,欣賞別人創造生命的 想法與作法。不過,當研究進行一個月左右,研究便發現到: 「要設計一個活動讓孩子對自己產生認知,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實 在沒有機會明白自己的真正興趣在哪?有哪方面的潛力?興趣?如果教 學只能帶來表面 上的好玩,而不是一種心中愉悅的感受,以轉化成願意執著於其中的動 力,那麼這一系列的課程設計,依舊無法真正帶給孩子思考的養分,是說 理而不是實踐的真諦。……閱讀的引導在生命教育中,到底能發揮多少效 果,說教式的教育,並不能改變孩子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如果好奇地求 知是孩子生命的動力之一,那麼到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讓藉課程 而進一步培養習慣,或許是一更好的策略。」 (研究反省札記,2003.10.07)
因此,研究者開始鼓勵孩子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有計畫的閱讀,建立起自 己的風格,培養自己的特長,建立自己的信心。為達到更好的效果,選擇「一隻 有教養的狼」作為引導活動,設計「我愛讀書」的活動,帶領孩子深化閱讀的真 義,探索自己的風格,有計畫地展開閱讀活動,這是研究期間配合政府「閱讀深 耕計畫」持續不斷進行的工作,希望孩子能因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而逐漸發現 自己並形塑自己,做真正的自己。結果發現孩子對於讀書的概念,亦有不錯的突 破: 「是指不要靠炫耀讀很多書,要讀對他有興趣的書。」(S1) 「不要為炫耀而讀書,要為興趣而讀書,大家好好發現自己的興趣。」 (S15) 「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書,不要學別人。」(S28) 「讀自己喜歡的書,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收穫。」(S30) (我愛讀書,學習單,2003.10.15) 從以上兩個單元教學中,透過「擦亮路牌的人」的清潔工,和「一隻有教養 的狼」的大野狼,讓孩子瞭解了認識自己,用心做自己的重要,如果人能用心作 自己,自然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滿滿的自信心,也能獲得別人的尊敬和重視。 研究者以為這是生命教育中強調肯定自我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是從小必須培養的 基本態度,乃國小階段實施生命教育的工作重點。在將近二個月的教學中,從孩 子的反應中,確知已獲得不錯的成效。 2.關懷他人:增進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人是社會的動物,除了要認識自己外,也要能與周遭的人和諧相處。由自己 出發,最先接觸的重要他人,就是家人。因此,在國小階段,帶領孩子瞭解生命 繁衍、代代相傳的意義,思考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係,以及自己對家人應有的責 任,都是提升孩子人際溝通技巧,加強接納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起點。在這部 分,研究者藉由「傳家寶被」為主要素材,設計「我愛我的家」活動,引導孩子 關心家人,瞭解自己對家的責任。經過引導與討論,孩子踴躍地分享自己反省的 心得: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邊無際的,父母常常糾正我們的行為,那是一種愛 之深責之切的行為。再者,父母賺錢養育我們也是一種愛,我們應該要懂 得體會父母的辛勞,負起我們當學生的責任。」(S5) 「我有體會到家人的愛,在成長過程中,媽媽都很細心、很有耐心的幫我
寫成長紀錄,……記得小時候生病,爸爸幫我打點滴,鼓勵我要堅強,不 要當軟弱如泥的人!從成長日記中,看到我打點滴時痛苦的樣子,到現在 一想到就會掉眼淚,好險!我那時有爸爸的鼓勵和媽媽的細心照顧,才脫 離險境。我好感動,爸媽愛我的深度,已超出我心中容納的界線!」(S15) 「有一次我生了一場大病-腦膜炎,聽媽媽說得了這種病,可能會變成植 物人,因為那時爸爸出差在夏威夷,媽媽不敢跟爸爸說,怕他會傷心;媽 媽日日夜夜禱告著,最後不得已,媽媽跟爸爸說,爸爸就在夏威夷一直哭 一直哭,最後可能媽媽感動了上天,我的病好了。這件事顯示出家人對我 的愛和關懷。」(S30) 「我有發現並深深體會到家人的愛,每當我一生病,父母就心急如焚,我 覺得父母有時候打我們是為我們好,但是常有小朋友誤會了父母的好意, 如果他們了解『不打不成器』真正含意,就知道父母的愛。」(S33) 「我父母親很忙,平常我應該多多照顧弟弟,也要幫父母分擔一些家事, 還要自己安排作息時間,我想這也是一種對家人的愛吧!」(S5) 「如果我會變魔術的話,我想把魔術給爸媽看,然後把我想送給他們的禮 物變出來,然後拉一個拉就會有彩帶飛出來的東西,然後讓他們高興。」 (S13) (我愛我的家,學習單,2003.11.26) 在這單元中,除了家人的愛,孩子也從書中的那一席被子,掌握家庭成員對 家庭的責任。在討論中,孩子表達出對家的深刻情感,也懂得回饋和體貼家人的 心: 「如果我也是這個家族的一份子,我會很高興,因為上面有我們每一份子 的溫暖,有這家族點點滴滴的回憶。」(S14) 「我會很驚訝,沒想到自己家人那麼努力的織出這張代代相傳的百衲被! 應該好好珍惜它,讓它保留下來!」(S15) 「有這條傳家寶『被』可以讓我感受到一代傳給一代的心意,也讓我感受 到傳家寶『被』的意義!」(S27) 「好有趣,原來這條被子經過那麼多人傳來的,我也要傳給下一代。」 (S30) (我愛我的家,學習單,2003.11.26) 對孩子而言,家庭是他的重要支柱,是現階段成長的重要依靠,也是學習與
他人相處的起點。由家庭出發,再擴及家庭以外的人,是學習與他人和諧相處的 橋樑。在本單元中,研究者主要以家庭作為主軸,結合班級經營策略,進行生活 教育,隨時給予必要的引導與鼓勵,教導人際溝通的技巧,提升學生關懷他人、 接納與尊重他人的能力。 3.愛護環境:加強學生認識環境的能力 為了加強學生認識生活世界,體驗多元生命型態,瞭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 的關係。研究者分別透過「世界為誰存在」和「生命有多長」為教材,發展出前 後長達五週的教學活動,包括:「認識生命--最佳代言人」、「生命有多長」、「大 聲吶喊體驗活動」、「世界為我存在」等教學活動,引導孩子思考相關的問題。 經過幾個星期以來的觀察,在完成「用心做自己」單元後,發現仍有許多孩 子缺乏自信,因此設計「大聲吶喊體驗活動」,期望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這是我第一次帶著學生大聲吶喊,我想讓學生先暖身,先大喊:我是 很……的,有些人很大方說出比較正向的自我概念;有些人卻說自己 笨……,(我猜想可能是有人不好意思大聲公開說出自己的好吧!)於是 我跟大家說在這班裡,沒有很笨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很棒的地方。接 著學生就開始大聲吶喊:世界為我存在……,最後全班一起大喊:我是最 棒的,我想當時每個人都感受到聲音的震撼了。」 (大聲吶喊體驗活動,教師教學反省札記,2003.12.31) 而「大聲吶喊體驗活動」後,老師接著進行「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學活動。 經過熱烈的討論後,孩子們有了很寶貴的體驗: 「我覺得世界為我而存在,因為不論是動物或是我們人類,為了生生不 息,各自為自己貢獻一份心力,所以世界為大家共同的努力而更美好。」 (S2) 「我覺得竟然世界這麼大,只為一個人存在,實在太不值得了,應該要為 大家存在,而且我們也要為世界存在,也要愛護這個世界。」(S6) 「從微小的細菌到人再到體型龐大的大象,每個人都說『世界為我存在』, 那麼世界真正是為了誰存在呢?我想,應該是『世界為所有的生命體及非 生命體存在』。」(S16) 「世界為我存在,我要心存感激,愛惜這個世界,不要破壞這個世界。就 像星星、月亮、太陽,每天為我升起,太陽給我溫暖,月亮和星星,在黑 夜裡給我亮光。」(S36)
「當我知道這個答案後,的確有些驚訝!天呀!世界為我存在,突然我變 得多麼重要。想想也對,同時,我想世界也為任何一個生物存在。」(S37) (我是自己的主人 1,學習單,2003.12.31) 在討論中,孩子已瞭解自己生存的價值,是世界的一份子,也願意為世界盡 一份心力。孩子異口同聲地勉勵彼此要愛護生活的環境與生物: 「讓牠們有生存的空間,不要亂捕獵,讓牠們不會滅絕。」(S22) (我是自己的主人 1,教學錄影帶,2003.12.31) 至於個人未來能為世界盡何心力,許多孩子紛紛表示: 「等我三十年後,我要發明一個很大很大的燈。照亮生長在黑暗中的世 界,讓他享受一下光線的滋味是什麼樣子的,因為世界為我存在。」(S1) 「我應該能成為一位生物學家,做實驗讓大家更了解生物,了解人,為人 們帶來幸福。」(S15) 「我也可以當個媽媽,好好教導小孩長大成人,傳宗接代。」(S23) 「三十年後的我,有能力的話,我可能會把污水變成乾淨的水,想想那天 我們班去戶外教學,那旁邊的河水真的臭得不能再臭,讓人有種想吐的感 覺,每天聞這個臭味,你甘願嗎?」(S30) 「生小孩,讓這個世界更多采多姿,更加的熱鬧,讓世界不會冷冷清清, 也讓世界多一份笑聲,更多的歡樂聲,讓世界多一個人盡一份自己的心 力。」(S33) 「我能在空閒的時候,多去參加公益的活動,多去關心弱勢族群。多使用 不危害自然的清潔劑,多使用不污染空氣的汽油,為這世界盡一份心力。」 (S37) (我是自己的主人 1,學習單,2003.12.31) 在這單元中,研究者發現孩子多半缺乏自信,也往往忽視自己的存在價值, 此顯然可從絕大多數的孩子,怯於在眾人面前大聲說出自己的長處中覺察出來。 在孩子以往的學習經驗中,孩子多半被告知要學什麼要做什麼,而鮮少機會體驗 到自己可以學什麼能做什麼,前者與後者的不同,在於後者不但使學習者擁有主 體意識,也使學習者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進而自然地產生對世界的責任感。 在這個單元中,研究者感受到孩子們意識自己存在的喜悅和進步。 4.熱愛生命:協助學生激發生命潛能 在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後,便可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昇對生命的
尊重與關懷,使孩子對於自己與他人的生活與生命,有更多的關懷與愛護。我們 的孩子是聰明而善良的,在「認識生命-最佳代言人」的教學活動裡,他們思考到 許多生活的大道理: 「我們應該要有一個堅強勇敢的心,來面對現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還 是要勇往直前。」(S5) 「我覺得我們人類太不應該了,世界上有很多動物都快絕種了,我們不要 再讓一種動物絕種了。」(S7) 「我覺得要給牠舒適的環境,要好好用愛心對待牠們,做牠們的好朋友, 因為動物的生命和我們人類一樣寶貴,都值得珍惜。」(S22) 「不要只顧一樣東西,說不定外面有更多好玩的東西在等著你,而且也不 要偏食,以免會像我們有絕種的跡象。」(S2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雖然駱駝在陸地是無能的,但在沙漠中卻是無 人能比的,『駱駝』在沙漠中就是英雄。」(S33) (認識生命-最佳代言人,學習單,2003.12.17) 此外,孩子們也在班網上熱烈地留言,對生命的意義有相當不錯的見解。茲 將部分精華羅列如下: 「我覺得每ㄧ個生物都有牠的優點和缺點,有些生物就算生命很短,但是 活得很開心,那麼他死了也沒有關係,就怕牠是ㄧ個生命很長的生物,而 且又很痛苦,這樣ㄧ點都不值得,而且不管生命有多長或多短都要好好的 珍惜,也不能故意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班版討論區) 「浮游生物雖然只能活一天,但是他過得非常充實快樂。不管你能活一天 或一百五十億年,都是一條寶貝的命,每個人都有自己能活的時間,要尊 重和愛惜生命,自己要會規劃好,讓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班版討論 區) 「我覺得人生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為可以認識一些動物學不到的 事,我們要好好感謝上帝,是祂給了我們這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多接觸動 物所做不到的事,我們也要感謝我們的父母,是他們讓我們有活下去的可 能。」(班版討論區) 「我發現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靈魂、有好和不好的地方,如果你過得很快 樂,就算生命很短,也很有價值,相反的,生命很長,過得不開心,根本 不划算。」(班版討論區)
「我覺得生命很重要,不管你的生命活多短,都不能因為如此而不珍惜, 生命較長的也要很珍惜生命。」(班版討論區) 「人類如果想要生命長一點,就要吃營養的東西,平常多運動;如果要維 持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就要給牠們生存的環境,不要亂砍亂殺,要好好維 護環境,讓大自然環境可以永遠的保持下去。」(班版討論區) 「如果生活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要努力去改變。」(班版討論區) 「每一個生物,無論生活多短暫,無論生活多長久,無論牠體型多龐大或 多渺小,他對大地一定是有貢獻的,例如:蝴蝶雖然大約只可以活四分之 一歲,但他不停的幫小花傳播花粉,使花能傳下一代;蚯蚓雖然只活六年, 但他能使土地變鬆變軟,幫了農夫很大的忙;細菌雖然渺小,但是沒有他,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也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活著 就有他的價值,一定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生命,不要傷害自己也不要傷害 別人,而且要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管多難,不管有什麼障礙,都要 勇往直前,貢獻自己的力量。」(班版討論區) 「我們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有趣,更有意義,不要白白浪費掉。」(班版 討論區)
二、結果討論與反省
(一)孩子對自我的認識與反省能力有正面的提升
長達一學年的行動研究,在研究成員達成共識後,對班級經營與教學策略進 行調整,安排一連串的教學活動,引領孩子思考生命的相關議題。同時,為了具 體地培養孩子自我認識與反省的能力,研究者分別在九十二年九月、十一月和九 十三年一月,進行學生自我表現檢核,由學生和老師就各方面的表現進行反省與 回饋,並訂定努力的目標。老師和學生每月的反省劃記,採用相關係數的量化分 析(P**<0.01),結果發現學生與老師對學生的表現之反應,有相當的一致性,高 達九成七左右(詳見表一),而且有所進步。顯示本次行動研究確有達到提升學 生自我認知與反省的能力。(二)孩子的自我期許與壓力深受成人社會及學校制度隱藏價值之影響
雖然學生的自我檢核與老師的回饋意見相當一致,但是整個研究證實學生相 當關心與課業有關的表現,這顯示即使是國小階段,課業的壓力仍是影響孩子生 活相當重要的因素,這恰與許多調查結果顯示,課業壓力是台灣絕大多數國小學生不快樂的因素相呼應,許多孩子即使未到含淚學習的地步(洪蘭,2005),也 是充滿壓力下學習。而研究者經由文獻理論探討也發現,這些來自課業表現所引 發的問題,包括窄化學習內容、惡性競爭、價值扭曲、戕害個體特性發展等等, 對個體的成長產生很大的阻礙,如此怎能期望進行生命價值的體驗呢?此乃教育 中極待解決的問題。
(三)教師的素養是生命教育重要的必要條件
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成員深深地體會到學校要落實生命教育,應先從教 師的生命素養著手,因為教師的理念影響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要求孩子各種表 現的標準、引導學生思索各種生命問題的角度,甚至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給予孩 子最直接的典範。可惜在受到校園組織文化和社會普通價值的影響中,許多老師 的教學難以脫離考試內容為中心,教材以課本為主的束縛,而導致學生即使有很 好的學業成就表現,但卻無法為生活盡力、負責的現象。 「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影響一個老師最深的力量,真 的不是在老師自己的信念,除非這位老師是一位才藝出眾,深具自信心, 別人的批評或對他班級的質疑,才不會對他產生壓力,否則一個學校的整 體氣氛和一般教師的價值觀,深深牽動著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 (研究反省札記,2003.12.08) 因此,若要生命教育能有更好的成效,政府或推動單位應加強對教師的素養 的提升,而且不僅僅是進行類似生命教育工作坊的進修活動而已,對於教師價值 思維的重新建構,提升教師自我的反省力,乃是不容忽視的課題。參與本研究教 師之經驗,即是一個很好的註解: 「這是班上第一次進行的讀書會,學生和我都在適應這個不同的教學方式: 以共讀的方式和大家看一本書。除了書中內容的理解之外,到底 我要傳達給孩子的是什麼?這是我在進行班級讀書會時,所面臨的挑戰。 如果我不能抓住書籍內容的重要涵義,適時的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去思考 作者所要表達的想法,那麼學生讀到的,可能就是基本的文字理解,而無 法讀到書中的精華部分,這樣就太可惜了。帶著學生找到書中的精隨,並 適時引導學生轉化成自己正向的價值和想法,對我而言是個挑戰。」 (教學反省札記,2003.09.10)表一 學生自我檢核與與教師回饋相關對照表
題 數 N1 N2 N3 N4 N5 相關係數 1 .869** .915** .954** .963** .907** 相關係數 2 .830** .900** .972** 1.000** .929** 相關係數 3 .883** 1.000** .965** .968** .960** 題 數 N6 N7 N8 N9 N10 相關係數 1 .887** .973** .958** 1.000** .943** 相關係數 2 .971** 1.000** 1.000** 1.000** .979** 相關係數 3 .860** .967** 1.000** 1.000** .938** 題 數 N11 N12 N13 N14 N15 相關係數 1 .959** .862** .975** 1.000** 1.000** 相關係數 2 .973** .954** .972** 1.000** 1.000** 相關係數 3 .917** 1.000** 1.000** .909** .974** 題 數 N16 N17 N18 N19 N20 相關係數 1 1.000** .948** 1.000** .881** .954** 相關係數 2 1.000** 1.000** 1.000** .966** 1.000** 相關係數 3 1.000** 1.000** 1.000** .952** 1.000** 題 數 N21 N22 N23 N24 N25 相關係數 1 .973** .887** .974** .815** .921** 相關係數 2 1.000** .903** 1.000** 1.000** 1.000** 相關係數 3 1.000** .955** .974** .967** 1.000** 題 數 N26 N27 N28 N29 N30 相關係數 1 相關係數 2 .966** 1.000** .975** 相關係數 3 1.000** .913** 題 數 N31 N32 N33 TOTAL 相關係數 1 .962** 相關係數 2 .981** 相關係數 3 .908** .923 1.000** .972** P**<0.01此外,教師時時反省自己的教學的核心價值,對生命教育的落實是很重要的 關鍵: 「關於孩子在思考-舊的我能留下來的部分有哪些?以及新的我能夠再 增加些什麼?我發現孩子們的回答偏向課業上的表現,較少是品格部分, 比方說自己很善良、誠實、熱心助人……,可能是我在引導時,沒有去強 調這些個人特質,以至於學生想到都是大人的評價。我應該在日常生活, 就該多肯定孩子這個部分的表現,讓孩子知道品格部分的重要並不亞於學 習上的表現。當老師的人,在教學上盡心盡力的同時,對於教「人」,也 同等重要,因為小學生們,智慧在啟蒙,而他們的「心」也在「日漸茁壯」, 不可忽視啊!」 (教學反省札記,2003.09.10) 簡單地說,教師要具備生命的素養,先讓自己活得好,才能引導孩子活得好。 雖然生命兼具脆弱又堅韌的本質,雖然不是很完美,但總要把它的光和熱散發出 來,一位老師至少是一位能散發光和熱的人。而這一部分,也正是全面落實生命 教育最困難的地方,研究者以為如何使教師擁有健康的身心,以及實施生命教育 的各種素養,應是政府當局應積極努力之處。
(四)生命教育的推動應該是教育永續經營的一個核心工作
儘管在這行動研究中,確實提升孩子認識自己、思考生命相關問題的能力, 激勵自己為學習「做自己的主人」而努力,和研究一開始多只關注課業的表現有 明顯的差異: 「我會好好的思考,盡力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自己的興趣,我會盡力照 顧我自己,不要造成爸媽的負擔。最重要的-我要發揮我的潛能,為我的 理想努力。」 「我會珍惜生命,不會讓自己變成壞小孩,……將來為大家服務。假如可 以的話,我要到比較落後的地方,使那裡富裕起來,這樣全世界的人才會 很幸福。而且我要推廣環保,使我們的地球,不受到污染。」 「我會做個心地善良的自己,幫助那些沒有錢的老伯伯和老婆婆,讓他們 有飯吃、有新衣服穿……等,不要到處流浪,能一直過得平安快樂。」 (我是自己的主人,教學錄影帶,2003.12.24) 但研究者也發現生命教育並不是一學期或一學年的部分課程就可以完成的。 面對複雜社會環境許許多多的紛擾,孩子的可塑性正是孩子之所以脆弱之處,外在的人、事、地、物對他們有莫大的影響。所以,透過生命教育建立孩子的正確 價值觀與人生態度,應該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一個永續的核心課題,是學校教 育必須努力的重點。
(五)未來應更多元廣泛地進行校園文化與教師各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學校教育原本就應該是幫助個體生活得更好的教育,它本來就是生命教育的 歷程。現今卻需把它當成議題,大力鼓吹倡導,實值得教育工作者審慎思考有關 教育的各項工作。自教育部大力推動生命教育以來,有關於教育基礎理論方面的 研究,多偏向於教育哲學、倫理學方面的討論,在實施與應用方面,則多針對課 程的設計、教學和體驗活動等領域著手,兩者間有相當大的落差。研究者以為未 來可關心教育社會學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從校園文化的改善、教師本身專業素 養的提升……等,更多元廣泛的角度,厚實生命教育的理論,調整實踐的策略, 恢復教育引領人開拓生命的本質,而不是一個刻意強調的議題。陸、結語
這次行動研究一方面欣喜孩子的成長,一方面也在許多事例中深深體會到, 即便學習個體在活動當下有深刻的感動和毅然的決心,但是面對社會整體的複雜 因素影響下,學校制度本質上所產生的壓制與遏阻,屬於學習個體的內在本質, 確實有被集體化和普遍化之虞。若無持續的經營與努力,直到個體完全成熟與強 壯,原先的一點成效,可能又會逐漸被忽視而致遺忘,這正是生命教育無法真正 落實所面臨的困境。 生命教育要能成功,應該改變學校類似於工廠的知識製造者,或社會意識型 態承載者的本質,它必須如同教育史上許多浪漫主義教育家們所強調的,必須真 正的把受教者當一個有良善自由意志的主體予以尊重。在學校的制度上、教育的 歷程上、學習的內容上及教學者的內涵上,都要徹底的革新。教育工作者必須清 楚地體認到,孩子在生活中所學到的東西遠比坐在課堂中來得多,生活中潛移默 化的力量遠比刻意灌輸來得有效。如此把生活與學習相結合,才能使受教者獲得 真正的學習真諦,從認識自我、瞭解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到發展生命的意 義與價值,進而懷抱理想、實踐愛心的成熟個體。 生命教育是經驗累積出來的火花,所以必得從自身開始、觀察人事物,觀察重要他人……從而內化的生命價值。在這次的行動研究中,研究者試著用更寬廣 的態度,給予孩子更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在被珍視、被尊重、被肯定的過程中, 獲得對自己的信心並學會愛護自己,不以課業成績為自我衡量或衡量他人的標 準,發現自己還有更多更美好的品格,而這些品格與態度,才是生命中讓自己永 遠受益的能量。生命教育並沒有因我們的行動研究暫告一段落或結束,希望我們 已開啟了孩子心靈的窗,讓孩子有了飛向踏實人生的希望。研究者相信我們所做 的是--「生命中的一課」,它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希望的起點,因為教育就是這 樣一個「散播希望的種子」的工作(洪蘭,2005)。
致 謝
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研究計畫(NSC91-2413-H-133-013),及 參與教學行動研究的教師及全體學生之協助。參考書目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教育資料 與研究,35,1-7 周谷平(1996)。近代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廣東省:廣東教育出版社。 洪蘭(2005)。散播希望的種子。2005.2.26 取自於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洪蘭(2005)。別強迫孩子含淚學習。2005.2.26 取自於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孫效智(199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臺北:寰宇出版公司。 夏良才(1998)。盧梭。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4)。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94 年 8 月 15 日取自 http://life.ascc.net/曾志朗(2000)。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93 年 3 月 1 日, 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1.asp 黃德祥(199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臺北:寰宇出版公司。 傅佩榮(2001)。從憂鬱走向創意-生命教育的省思。哲學雜誌,35 期,76-101 鄭玉卿(1997)。一九六○至七○年代浪漫主義反學校教育思潮之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26 輯(生命教育專輯),1-26。 錢永鎮(2000)。倫理學教學實務。93 年 3 月 1 日, 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lesson/3/31/3102.htm 錢永鎮(2001)生命教育之班級經營。教育資料期刊,26 輯(生命教育專輯),317-353。 張茂源(2002)。珍惜擁有把握現在 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研究資訊,19(5),34-37。 潘世尊(20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 課程與教學季刊,3(3),103-12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Barrow, R. (1978). Radical Education: A Critique of Freeschooling and Deschooling. Oxford:Martin Robertson.
Bereiter, C. (1973). Must We Educat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Crouse,J. H., & McFarlane, P.T. (1975). Monopoly, Myth and Convivial Access to the Tools of
Learning. In Phi-Delta-Kappan V.56 n.9. pp.591-595.
Goodman, P. (1964). Compulsory Mis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of Scholars.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Holt, J. (1964). How children fail.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Holt, J. (1972). Freedom and Beyond.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Inc.
Jones, K., & Williamson, K. (1979). The birth of the schoolroom. Ideology and consciousness,
6, 59-110.
Illich, I. (1971a). The Alternatives to Schooling. Saturday Review,19 June, pp.44-48. Illich, I. (1971b). Deschooling Society. New York:Harper & Row.
Illich, I. ( 1973). Tools for Convivi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Kliebard, H. M. (1991). Curriculum mov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Lewy,A. (Ed.), The
Kneller, G. F. (1984). Movement of Thoughts in Modern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Kohl, H. R. (1969). The Open Classroom. New York:A New York Review Book.
Kozol,J. (1972). Politics, Rage and Motivation in the Free School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42 No.3 August. pp.414-422.
Miller, R. (1990). What are school for? Antario : Holistic Education Press.
Neill, A. S. (1960). Summerhill: 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 New York: Hart. Neill, A. S. (1992). The New Summerhill.( Edited by Albert Lamb). London:Penguin Books. Postman, N., & Weingartner, C. (1971). Teaching as a Subversive Activit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Reimer, E. (1971). School is Dead.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Rousseau, J. J. (1762/1972). Emile. (B. Foxley,Trans.) London: Dent & Sons Ltd.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62).
The Action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Conscience and Ability of Life of
Elementary Student
Yu-Ching Cheng
*ABSTRACT
Lif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There are so many educationists devoted to design the curricula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bout life education. All of the works they have done just wish we can make children know what life really 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Romanticism and its inspirations or implications for life education. And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proposals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the difficulty it is suffered in the practice of action research on life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find the biggest challenge of practicing life education is the pressure from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school authority system and social value. However,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whole character of pupils, and always inspect their own ideas and action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we hope we can let our children know how important life is in the learning progress.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roman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