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漁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漁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8

/1

4

〈濤、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An

Analysis ofthe

Rh

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Co

001 :

10.6249/5£.2015.66.3.14

收稿日期:

2013/4/26

修訂日期:

2013/8

/1

4

接受

〈漁父〉章法與修辭手法研論

張蕙雯*碩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摘要

本文試以章法與辭格來析論(漁父〉一文在謀篇佈局與修辭技巧上的文章 特色,在析論的層次上由大到小、由整體到細部,以求得其中的藝術美戚。在 章法形式上,從全文的三個情節段落,可以呈現思想主題的對立、文章的敘事 及議論手法交錯,以及問與答、說與口昌、對句與散句穿插運用等形式,顯現錯 落有致的美戚。在修辭手法上,則從對句型態、設問手法、比興手法,來看全 文在形式及思想、方面,如何將以上手法反覆運用、交錯進行,以體現文章的思 想深度及藝術美成;包含了對句鋪排的語言氣勢、設辭問答的二元對立、比興 手法所造就的怨刺思想的呈現。

關鍵詞:楚辭、漁父、章法、修辭

*本篇通訊作者:張 t 雯,通訊方式: firstmoon77@ymail.com 。

(2)

'

D

Ol : 10.624變fSE.2015.66.3.14

Manuscript received: Apr

26

,

2013

Modified: Aug

14

,

2013

Accepted: Aug

14

,

2

An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osition in

Fisherman"

Hui-Wen Chang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Chines巴,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tηto

analyze

Fisherman" 's article featur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 skills. The analysis level is from the whole to the detail

,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aesthetic feeling. In the text structure

,

the three sections of

the full text can presente the ideological opposition

,

the interleaved techniques of

narrative and argumentative

,

questions and answers

,

conversation and singing

,

and

the sentences of couplet and prose. In the rhetorical skills

,

this

paper 甘Y

to analyze

the technique of couplet

,

questions

,

and BiXing's repeated use

, in

order to appear

the depth of ideology and the aesthetic feeling

.It'

s including language momentum of

parallelism

,

the opposition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

and the sarcasm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Chu Tzu

,

Fisherman

,

composition science

,

rhetorics

ζ/

(3)

〈漁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An

Analysis ofthe

Rh

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Composition

in

Fisherman"

壹、前言

劉懿《文心雕龍﹒辨騷〉言: ...楚辭者,體憲於三代,而風雜於戰圓,乃雅頌之博徒,而詞賦之英傑也。觀 其骨鰻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首,亦自鑄偉辭。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 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遠遊、天悶,壞詭而慧巧;招魂、大招,豔麗而 采華;卡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故能氣往蝶古,辭來切今,驚采絕 豔,難與並能矣。 l 以劉拙的觀點而盲, <楚辭〉位於上承《詩經〉、下開漢賦的關鍵;因為《楚 辭〉的產生,中國文學才能突破〈詩經》以來的傳統,創生新機。而屈宋諸家奠基於 南方民歌,融合《詩經》與春秋以來逐漸流行的散文體,突破了詩經以四吉體為典型 的韻文形式,形成了句式長短參差錯落、造句構詞自由的嶄新文體。其中,<漁父〉 一文在謀篇佈局的架構上,雖不如(離騷)、(九歌〉等作品的宏篇鉅製,但在造句 的型態上增加不少散文句式,用語也較為平易淺近,在篇章詞句的形式上實有值得一 探究竟的特色。故本文以〈漁父〉作為中心,從文章結構及造句用語來人手,探析其

中的藝術手法。

貳、章法分析

在〈楚辭〉諸多作品中, <←居〉、〈漁父〉等,像以問答方式成篇,這樣的問 答形式,深深影響漢代辭賦。宋代洪邁曾言:

自屈原詞賦假為「漁父曰」者問答之後,後人作者悉相規仿。司馬相如(子虛

賦〉、〈上林賦) ,以子虛、烏有、亡是公。揚子雲(長楊賦) ,以翰林主人、 子墨客卿。班孟堅〈兩都賦) ,以西都賓、東都主人。張平子(西都賦) ,以憑 虛公子、安處先生。左太沖(三都賦) ,以西蜀公子、東吳王孫、魏國先生。皆 改名換字,蹈襲一律,無復超然新意。2 漢代辭賦的設辭問答形式,是在此一背景下模擬而產生的,<漁父〉在其中著

I

(梁〕劉綴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9 年 9 月,初版七刷) 頁 66 至 67 。

2

(宋〕洪邁(容齋隨筆﹒容齋五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卷七,頁 888 。

(4)

佔有不小的影響力,亦有論者以為: r 它開創了後世以主客對答形式寫賦的傳統。」 3 且藉由一問一答、再問再答的反覆對話方式,人物內在的旨意亦不斷陳明表露,愈顯 清晰。以下從文章的問答形式,進一步分析其結構,來看文中人物的意識如何顯明。

一、首尾結構

全文按情節之發展,可約略分為三部份:一為「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

畔,顏色憔悴,形容枯稿」 4; 二為屈原與漁艾的兩層問答;三為「漁父凳爾而笑」至

「不復與言」。若以作品的敘事觀點而言,敘事者獨立於二人之外,以旁觀的眼光來 看兩人的互動,並不發表任何評論。故事的情節發展則從「屈原既放」的時間寫起, 再以兩層對話寫兩人相遇後的互動與辯論,最後以漁父鼓抴歌唱的人物行動作為故事 的結束,在結尾處並未再提及屈原的後續行動。而在全篇之中,屈原與漁艾的問答為 文章內容的重心。

(一)

r 屈原既放」的狀態

敘事者在開篇的五句中,敘述屈原行吟於澤畔的狀態,以「顏色憔悴,形容枯 搞」作為後續兩人更相闡發各自思想的背景。這樣的背景不僅顯示了屈原在生命困境 當中受到折磨與摧殘的程度,亦透露其不屈於現實的性格。而二人的對話則建立在屈 原之「不得志」的議題之上。 (二)相過及對話 前五句的背景,引發漁父的第一個問題,開展對話: 漁父見而問之曰 r 子非三閣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J 屈原曰 r 舉世皆濁 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屈原在此以「舉世」、「眾人」分別與「我」作了兩句對比性的陳述,以社會不 辨賢愚忠奸、眾人消極同流的精神狀態,與自己的獨特外顯作一鮮明的比較。在第一層〈 的問答當中,漁父的「問」似不帶任何主觀意識,而屈原的回答則為概括性的二元對立 的內容,並切中漁父的「何故至於斯」的問題。屈原在此的回答,事實上己說明了自己

3

(宋〕洪道(容1i隨筆﹒容齋五筆) (上海:上海古結出版社, 1996 年)卷七,頁 88苗。 4 後文旦時守 I <漁父〉及〈楚辭}其他篇章之原文,均出自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 (臺北:文津出版 祉, 1993 年) ,以下不再另外引註。

202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3 期

(5)

(濤、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An An

alysis ofthe

Rh

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Composition in

Fisherman"

異於一般人的理由,但在下一層的問答當中,可以發現二人更深人且其體的衰述。 漁父曰 r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混其泥而揚其渡? 眾人皆醉,何不舖其糟而歡其輯?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J 屈原曰 r 吾聞 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 流,葬於j工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J 在第二層問答裡'漁艾先提出「與世推移」的觀點,點明這是「聖人」的明智作 法,再使用三個問句表達自己對屈原作為的質疑與不解,藉此使自己的觀點更明確; 其中點出屈原之「見放」與漁父之「自令放」說法的不一致之處,說明是屈原自己使 自己遭放逐,並且試圖駁倒或動搖其意念。而漁父的一番話並未解決屈原內心的衝突 與糾結,反更激起其強烈的反對意志,並表現對當時腐朽現實的憤慨,表明自己堅決 不同流合污。文辭的對比性較前一層更為強烈,以激濁揚清的姿態,對當時楚國黑白 不分、賢愚顛倒的社會進行揭露和尖銳的批評,直接否定漁父的「與世推移」的觀 點。細究屈原的回答,蔣膜曾說: 察察二語,承沐浴言;皓皓二語,潭、自謂也。言人之沐浴者,將服衣冠,必彈而 振之,誠不願以身既自交潔,而復受衣冠之垢汙也。夫人之清醒,亦猶是矣﹒雖竄 斥不堪,寧誓以死,安能隨俗推移以蒙其垢乎?上文止言見放,而此言死者,蓋 不推移,貝I) 其勢不止於放,吾故曰厚、之死非得己也。 5 此處意指屈原的回答己預示自己的死亡,因此雖然在文後並未接著陳述屈原的動

向,但他心中的意念已經點明了其人生的結局。

(三)抉擇與分手

文末,漁父雖未再回應屈原所盲,但他的笑容與他的歌,同樣表明了「與世推

移」的內涵: 漁父克蘭而笑,鼓抴而去。歌曰 r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縷;渚浪之水濁 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以「笑」來包容對方的不同道及不聽勸,以「歌」來表示保全自身的人生真諦, 漁父給屈原的回應雖然簡單而溫柔,但已十分明確地表明兩人之間的差異,自然也就 「不復與吉」。

5

~~耳其(山帶闖註楚辭) (壹北:長安出版社, 1991 年)卷五,頁 157 0

(6)

二、美威特償

在文章的整體結構上,二元對立的特徵十分鮮明,無論在章法或句法的結構上皆 具有強烈的對比性。通過對話的形式,屈原和漁父不同思想意識呈現對立,而屈原也 從兩次回應漁父的內容當中,強化自己無法隨波逐流、苟同於世的悲劇精神,造就了

自己「赴湘流」的結果。

細部來看,清、濁,醒、醉的不相容,在屈原的立場中十分清晰可見,也表明其 清高特出的性格;但在漁父的觀點裡,卻引滄浪之水的清與濁為喻,說明清濁之間的 界限會因人的抉擇取向而異,只要「與世推移 J '清濁則可相容,自然便無「見放」 與否的問題。此亦簡潔而巧妙的鋪設了文章的主題。 除了思想主題的對立之外,文章以敘事筆法描述屈原和漁艾的動靜態形貌,並在 二人對話內容中穿插議論的成分;結構上,二人的問與答,篇中的言說與篇末的歌謠 唱詞亦於簡短篇幅中並存;句式上,無論在對話內容或行為描繪中,均可見對句與散 句穿插運用。這些形式的交插使用,使全文呈現錯落有致的美鼠。這樣的文體形式雖 然篇幅短小,但因結構的完整及創作手法的變他,自然能呈現強烈的藝術戚染力。

賽、修辭手法探析

從整體結構來看思想主體如何顯明之外,此處再從詞句形式來觀察(漁父〉之修

辭手法所造成的文章特色。 6

一、精巧工整的對旬型態

《文心雕龍﹒麗辭》論及對偶的類型時,使用兩種標準來分類:若從是否「用

事 J (即「用典 J )來說,分為「盲對」與「事對 J '若從立意的正反面來說,則分

為「正對」及「反對」。對於此四類, {文心雕龍﹒麗辭〉吉:

(

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

6

有關現代修辭法的區分原則,本文大抵以沈謙(修辭學) (全北:五南書局,

2010

'初版)、黃 慶萱(修辭學) (金北:三民書局, 2002 年 10 月,增 tr 三版) ,以及發宗陽(應用修辭學} (占全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初版)、〈文法與修辭探曬) (全北﹒萬卷樓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 2009 年,初版)為基礎或依據。

204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3 期

(7)

(海、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An An

alysis oftbe

Rh

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osition

in

Fishennan"

者,事異義者也。長卿(上林賦〉云 r 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圈。」此言對之 類也;宋玉〈神女賦〉云 r 毛蜻章阿矢,不足程式,西施掩函,比之無色。」此 事對之類也;仲宣(登樓賦〉云 r 鍾儀幽而楚奏,莊鳥顯而越吟。」此反對之 類也;孟陽(七哀〉云 r 漢祖想扮翰,光武思白水。」此正對之類也。7 劉懿並且對此四種類型加以評論: 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為易也;徵人資學,事對所為難也,I幽顯同志,反對所以 為優也;並貴共心,正對所以為劣也。又以言對事對,各有反正,指類而求,萬 條自昭然矣。 8 其中指出「吉對」較「事對」容易,而「反對」較「正對」為佳,r盲對」與 「事對」之中又各有正反之別,對偶類型的內涵自有其值得探討之處。且在古典文章 的發展中,對偶的現象出現得很早,至漢魏六朝時期大量運用。《楚辭〉體製在字句 的外形上,亦有許多極盡美化、屬對綺麗之詞句,劉錯在《文心雕龍﹒辨騷〉中有

「耀豔而采華」、「金相玉式」的評價

9 ,如〈離騷〉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

菊之落英」及「製斐荷以為衣兮,集英蓉以為裳J '可說是十分自然地呈現精妙工整 的對句。(漁父〉的篇幅雖不長,但在屈原與漁父的正反對話當中,亦以許多對句來 呈現各人的思想情獻。 在形式上屬於單句對的部份如: 顏色憔悴,形容枯稿。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以內容言,三句均屬於「言對」、「正對」。隔句對的部份如:

世人皆 j蜀,何不渴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舖其糟而歡其輔?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縷;滄浪之7j(~蜀兮,可以濯吾足。

第一句屬於「吉對」、「正對J '第二句為「言對」、「反對」。其中第一句在

張正體在〈楚辭新論〉中有以下評論: 7 (梁〕劉犯、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墳本) (金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9 年9 月,初版七刷) 頁 133 。 8 同前挂,頁 133 至 134 。 9 同前說,頁 66 至 67 。

(8)

隔句對形式,在騷體作品中很多其例...其( <漁父> )散文化的句法與騷體不 同,然其一、三句之主語、字數、句法皆成屬對;而其第二、四句字數、句法及 主語,亦皆分別成對,如此之作,是乃隔句對之屬,更是非騷體之僅見,是為漢 魏時代賦篇中所說的「輕隔對」的先河。 10 扣除「何不」、「其」、「而」等虛詞或語意虛忱的詞語,這組文句亦為工整的 對偶句,並且隔句對仗,故在此以所引之上文作為參照。而第二句為漁艾引用而來的 民間歌謠,不是僅見於此作品的內容。 除此之外,文中另有吉: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自告皓之 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當中若將「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除去不談,在形式上亦為隔句對,但結 構不如一般對偶類型嚴謹,如「身之察察」與「皓皓之白 J ' r 物之汶汶者」與「世 俗之塵埃」雖然字數相同,但每字相對來看,詞性或作用則不盡相同,或可視為修辭 格中的排比類型。 在對偶或排比的辭格運用下,往往可造成接二連三的語言氣勢,加強其論述的力 道。以屈原回答漁父的第二層內容來看,使用連續不斷的行文語氣,一再堅持個人的 立場,強調不可妥協的耿介精神,造成與漁父壁壘分明的思想對立。除此之外,單句 對與隔句對的交錯運用,在整齊中又見錯落有致的語文美戚。

二、連續舖設的疑問旬型

〈楚辭〉在運用設問手法的情形上不乏其例,對後世各體賦作有深遠影響 ll; 甚

有出現變他繁複的設問,如(天問〉連續提出百餘個問題,卻只問不答。〈漁父〉雖 不如(天問〉幾乎以設問句型謀篇,然其中連續鋪設的問句卻能構成具有強烈質疑語 氣的文字段落。 漁父見而問之曰 r 子非三間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J 漁父曰 r ...世人皆濁,何不混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舖其糟而

\0

張正體<楚辭新論) (全北:臺灣商務 tr 書館, 1991 年,初版) ,頁 148 。 1\ 有關《楚辭〉的設問手法對後世的影響,可參閱高秋風<天開研究) (國立全灣師範大學國文研 究所博士論文, \991 年) ,頁 440 至470 。 ':;7 20。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3 期

(9)

〈濤、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An

Analysis ofthe

Rh

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Composition in

Fisbennan"

歡其輯?何故深思高舉,自今放為?J 屈原曰 r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 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J 如同前文所述. (漁父)在文章結構的經營上,以反覆的回答為主,設問句型理 當成為論述的主要方式。在表述個人論點的同時,語氣亦因設問的句型而更顯強烈; 二人在第二層的問答當中,幾乎以激問句的方式來表達各自立場,尤為如此。而激問 句有強調語意、增強語氣的效果,自然成為表達質疑時所使用的句型。

三、隱含怨刺的比興手法

如同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所云

r 孔子所提出來的『興觀群怨』的文

學作用,和『無邪」的思想內容,正是《詩經》和《楚辭〉的共同特徵。」 l2作為中國

傳統詩歌的兩大源頭,兩者的創作手法和思想,有諸多息息相關之處。《文心雕龍﹒

辨騷〉有吉

r 皇L龍以喻君子,雲蛻以譬讓邪,比興之義也。 J

13

(文心雕龍﹒比興〉

又吉 r 楚襄信議,三間忠烈,依詩製騷,諷兼比興。」 l4可知屈賦對於《詩經〉的怨

刺思想、及比興手法是有所繼承的。但兩者在運用比興手法上,則有明顯的差異:

在〈詩經〉中的比興,僅為附屬,而為客體之技法,而在《楚辭) .如!擴大其使 用範園,大量運用,使其由客體轉為主體,此即由因襲而加以求變創新,且使其 意境更臻高格。 15 至於比興手法,劉懿〈文心雕龍﹒比興》曾解釋: 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 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寄諷。蓋隨時之義不 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16 依劉館的觀點而盲. r 興」的寄託諷論,是利用委婉的吉辭構成真有深長涵意的 篇章;所言事物雖小'所隱含的事理卻可能極為深長,從而使具體事物與抽象情思產

12

劉大~﹒〈中國文學發展史) (全北:攀正書局, 1984 年,初版) ,頁 98 至 99 頁。 13 向吉主 I 0

14

同吉主 7· 頁 145 。

15

陳怡良(屈騷客美與修辭) (金北文津出版社, 2008 年,初版) ,頁 129 。

16

同吉主 7· 頁 145 0

(10)

生關聯,呈現隱微而含蓄的風格。而「比 J '是藉由具體事物的抒寫來比附個人抽象 的心意,或以誇張生動的言辭來切合事類,以求兩者性質的適切,呈現較為具體而明 顯的涵意。 在此藉由劉緝的觀點,可初步理解 r 比」與現代修辭學中「譬喻」的性質是 相近的,在屈賦中能造成某些特色。而彭毅在(屈原作品中隱喻和象徵的探討〉一 文中,對於劉姆在(比興〉篇中所謂的「諷兼比興 J '則以西方詩學理論所言的「隱 喻」來作為概括 17 ,並指出「隱喻」的反覆使用、擴大、延伸,能造成「象徵」的作 用,使得語句的意義呈現更深長、更曲折的特性。此外亦提出 r 象徵」不似「隱喻」 往往是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的結合,而是以實體代表抽象、以特殊代替普遍。 18 另外,蔡宗陽從現代修辭學的觀點歸納了譬喻與象徵的區別:第一,譬喻的作 用,側重於淺他;象徵的作用,則側重於深忱。第二,在修辭原則上,譬喻必須是熟 悉的、具體的,必須富於聯想、配合情境,避免晦澀、牽強;而象徵必須結合意象、 濃縮文字、超越時空、呈現重心。第三,語盲結構上,譬喻的基礎是本體與喻體的 相似關條,以喻體來描繪本體;象徵是由象徵體和象徵義構成,必須對象徵體進行描 述,而後才含蓄地呈現象徵義。第四,在使用範圍上,譬喻在各類文體中均常見,而 象徵則多運用於抒情性的文體。 19 以此作為基礎,對〈漁父〉的語句內涵作以下的討論。首先,運用上述之「比 興」手法者約有: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世人皆濁,何不混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舖其糟而歡其輔?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縷;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從譬喻的觀點來看,每一句話皆可視為譬喻中的借喻,例如第一句可以解釋成:

17

參見彭毅(屈原作品中隱喻和象徵的探討) , (楚辭詮微集) (全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9 年, 初版) ,頁 24 。其中有言 r 用『 隱喻』的觀念來說明{屈賦〉中的一些現象及特色。因為{屈 賦〉中沒有像〈詩經) r 鬢髮如雲.0 ( (庸~風﹒君子偕老) )或者(心之憂矣,如匪 j幹衣) ( (你 風﹒柏舟) )那種明白說出的比喻,所以無法只採取〈毛傳) ,王逸或朱熹等所謂的 F 比』的簡單 意義,而用了劉仗、『諷兼比興』的觀念,同時把他的『比興』看做是『隱喻 J • J

18

向前往,頁 5 至6 、 26 至 27

19

吾吾宗陽(應用修辭學) (臺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初版) ,頁 254 至 260·

208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3 期

(11)

(漁父〉章法與修辭手法析論

An

Analysis oftbe

Rh

etorical Skill and the Organization ofCom

'p

osition in

Fisherman"

「全世界都如同濁水般地充滿骯髒醜惡的景象,只有我如同清流般地潔身自好;所有 人都像喝醉了一般昏眛不醒,只有我像清醒地一般明白事理。」此外,以「塵埃」喻 「亂世之惡劣風氣J 以「濯縷」與「濯足」喻「不同環境裡的處世法則」。然前文 提及,譬喻手法的反覆運用,可能使文章內涵更為深化;綜觀全文,其實反覆圍繞著 「 j蜀」、「清」、「醉」、「醒」的概念:因為「濁J '所以才有漁父「混泥揚波」 的建議以及屈原「世俗之塵埃」的回應;因為「清J '所以才有「皓皓之白」的堅 持;因為「醉J '而有「舖糟歡酪」的處世方法。 此處若再援引蔡宗陽< (詩經》比與興的辨析)一文中,對於賦比興三項作法的 運用差異之說,可進一步得知:在《詩經〉作品的作法分析中,r 比」含有比喻及比 擬之意,一般偏重比喻;而「興」則包含無比有賦、有比有賦之意,屬於修辭學中的 象徵。比喻倒重說明,較常見於字句層次上的修辭;象徵側重聯想,則較屬於篇章層 次上的修辭。 20以此作為基礎來思考上述例子,可知此處在整體內容上宜以「篇章修 辭」層次來分析,並可視之為「有比有賦」的「興J 0 21 由此來看,以上文句可能無法單以「某某事物好比某某事物一樣」如此的譬喻 句型來概括全部意涵。而最後漁父所歌的內容,同樣也無法以某個譬喻句型來概括, 因其中所指涉的對象,是「與世推移」的處世哲學,可以從許多社會面向及實例來詮 釋;因此,此處若以象徵手法來看待其中的使用特色,將較能體現屈賦在造句遣詞上 的豐富意象,以及其中曲折隱微的情志。

肆、結詣

本文從章法與修辭手法人手分析(漁父〉一文的文章特色,有以下獲得:首先

在章法形式上,全文可粗分為三個段落,從屈原放逐後的姿態、與漁父之間的兩次問 答、漁父的歌唱及兩人的分手,來看整體情節發展。可以呈現思想主題的二元對立、 文章的敘事及議論手法交錯,以及問與答、說與唱、對句與散句穿插運用等形式,顯 現錯落有致的美戚。篇幅雖短小,但結構完整,呈現強烈的藝術戚染力。

20

蔡宗陽( (詩經〉比與典的辨析)

,

(中國語文) (第 674期, 2013 年 8 月) ,頁 22 至 32 。

21

從部份內容來看,如!其中的「比」屬於「比喻」而非「比擬」。參見蔡宗陽( (詩經〉比與典的 辨析) (同前言主)

(12)

在{縛'IF>去上,則從對句型態、設問手法、比興手法,來看全文在形式及思想內

涵方面,姐何將以上手法反覆運用、交錯進行,以體現文章的思想深度及藝術葵獻。 其中,對句的鋪排在漁父與屈原的辯論吉辭中,造成顯著的語吉氣勢;設辭問答的型 態使二元對立的思想與精神,呈現更為鮮明的對照;比興手法在本文篇幅短小的情形 之下,亦清晰地造就怨刺思想的呈現。 經由章法及辭格的分析,可知〈漁父〉在形式的組成上有異於傳統騷賦的作法, 脫離了通篇抒情的宏篇鉅製,而以敘事及記言的文體為基調;雖然篇幅簡短,卻可見 多元而豐富的造句修辭手法。〈漁父)在《楚辭》諸多作品中,確有其不可抹滅的語 吉光輝。

參考文獻

〔宋〕洪邁(1 996 )。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劉懿著,王更生注譯( 1999) 。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沈謙 (2010 )。修辭學。臺北,五南書局。 馬茂元主編( 1993) 。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高秋鳳(1 991 )。天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張正體(1 991 )。楚辭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怡良 (2008 )。屈騷審美與修辭。臺北,文津出版社。 彭毅( 1999) 。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慶萱 (2002 )。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劉大杰(1 984 )。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蔣膜 (1991) 。山帶閣註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 蔡宗陽 (2001 )。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宗陽 (2009 )。文法與修辭探聽。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宗陽 (2013) 0 <詩經〉比與興的辨析。中國語文,

674 '

22-32 。

21。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3 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A spiral curriculum whose structure allows for topics or skills to be revisited and repeated, each time in more detail or depth as the learner gains in knowledge, skill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bout biograph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 masters in literatures of Buddhist Monks' biograph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 A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with young learners who have acquired some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through shared reading and supported reading.. • A good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