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係之研究"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條之研究

:國共聯合戰線運作後之初步回響

A study on the interact relation ofComintem

,

c.c.

P.

,

and K.M.T.

: the first feedback after the United Front working

謝易達半 摘要 本文除前吉及結論外,分從三個節次探討國共聯合戰線形成後,第三國 際、中共和國民黨間之互動關係。基於國共聯合戰線的形成是共產國際的促成 的,而中山先生在「以俄為師 J 為前題的現實考量下,接受了「容共 J 的要求, 但此一不穩固的聯盟在三者認知、目的及屬性皆不同的運作下,衝突、矛盾四 起,當然其間亦充滿了權力的交換而造就了蔣中正先生勢力的抬頭。 關鍵字:第三國際 (Comintern) 、中共 (CCP) 、國民黨 (KMT)、聯合戰線 (United

Front)

一、前吉:國共聯合戰線具雙重特性 第三國際 (Comintern) 基於中國無產階段勢力之薄弱,無法單獨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階段任務;基此,在列寧 (Vladimi

r

Lenin) 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 的提示下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對於時局的主張]中,明顯反映出中國共產 黨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但是在無產階級未能獲取政權之前,考察了中國政 經之現狀及自身能力的對比,只能聯合民主派共同對付軍閥勢力 2 。但是,基於 無產階級的終極目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革命是為了本身的利益 *謝易達,現為蔥濟技術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1 列寧、史大林論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頁 49 。 2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 1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2 年) .頁 45~55 。

(2)

l20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條之研究 謝易達

去參與的,而不是同資產階級合併或降服於它,所以,經由成為國民黨「內部集

團~

(The Bloc

Within) 的策略,是養成自身發展的必要步驟。

中國共產黨內部在「二大」時,便已宣示其實現共產主義制度的「最高綱領~

,

反帝及反封建只是其「最低綱領~。並對國共合作的聯合戰線 (United

Front)

作出政策上的指導。在無產階級未獲得足夠實力以前,必須聯合其它民主派的協 助,以達成其政治目標。但是,基於對民主派的不信任,以及為 7 實現無產階級

專政的第二階段任務;列寧與史大林 (Joset

Sta I i

n) 皆提出無產階級必須保持自

身的獨立性,也就是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之下,獨立做自己階級的工作。基此,此 一策略,決定 7 聯合戰線中無產階級的統一性和獨立性特點表現出同資產階 級聯合與門爭的相對特性。 為 7 實現此一既聯合又門爭的聯合戰線策略,列寧等三國際和俄共首腦(門, 運用過去俄國革命的經驗;在中國政策的推動採行 7 多種政治鬥爭手法及技巧 5 。要求中國共產黨運用, 戰術退卻; 戰術妥協; 利用敵方陣盟中現有的 矛盾衝突。列寧認為,共產黨員早已學會 7 如何進攻,可是除非他們同樣學會正 確的退卻,懂得運用正確妥協,否則布爾什維克的真正成功是不可期的。因此, 列寧積極呼籲共產黨人應特別認清敵方社會階級結構內的種種弱點缺失。利用敵

方陣營中的每一次分裂和衝突,使其自相削弱力量日。同時還得抓住每一聯盟的

出現,儘管它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附有條件的。 是故,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同盟關係,便是此權術的運用。為 7 通過 「國共合作 J 以改造圍民黨的階級性,第三國際指導 7 中共實施 7 一系列具體措 施。首先,第三國際的命令下,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同時在國民黨內部和 工會中組成自己團體,透過黨團及宣傳的運作在「國共合作」的保護傘下, 積極推動國民黨向左轉8 。任何結盟形式對共黨分子來說都不具任何意義,因為

共產黨與非共產黨的聯盟,完成去基於權術的玩弄9 。在最初力量薄弱時,共產

黨絕對會將自己真正的企圖藏匿起來,一朝掌握大權,便會將他們認為不再需要 的盟友清除出去。 3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丈件選集,冊 1 '頁 114~117 。 4 徐義君,新民主生義革命思想的開端(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頁 18 。

5

Robert

C. No吋1, 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

(Califomia:

St組合od

University

P凹鉤, 1963 年),

pp.22-23 。

自由id, pp.23-24 。

7 馬林在中國有關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年) ,頁的-66 。

8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圍革命的丈獻資料,輯 1 ' (北京:中國社會 字↓學出版社,

185)

,頁 85-283 。

(3)

二、孫中山時代之反共風潮:矛盾初起、「容共」立場有別 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雖是一種權宜之計,他也相信俄國無意將共產主 義制度傳入中國,並且也有足夠的信心將中國共產黨納入他的掌控之下,古文將此 合作視為一種平衝的戰略階段。「至於中國共產黨員,不過是一群想要俄握的青 年,俄國人不會聽命於他們 1日。」 但是,並非所有的國民黨黨員對孫中山的政策都表示支持。尤其是在面對國 民黨改組前後共黨分子與國民黨的對立,第一次代表大會間的衝突,以及改組後 對黨務的把持 11 都引起許多國民黨黨員的反共作為。特別是對「容共」政策, 他們表示反對並產生恐慌。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國民黨廣東支部之成員,鄧澤如聯合林直勉、 張繼等人針對陳獨秀及鮑羅廷 (Michael Borodin) 在國民黨內的「反動」措施, 聯名上書孫中山欲加以彈劫 12 。而許多地方支部或本部也都表明反共心意 13 。蔣中 正也在「遊俄報告」 14及同廖仲凱的往來函件中 15 表明了對蘇聯及中國共產黨員 的不信任。 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方瑞麟於一月二十八日審議[中國國民 黨章程案]的報告中,要求在總章第一、二條之後增加一項條文 r 本黨黨員不

得加入其他政黨」 16 。但李大釗隨即代表共產黨就加入國民黨一事作了發吉川反

對「黨內有黨」的說法,並說明「跨黨」的正當性。國民黨「聯俄容共」政策建 立後,國民黨中央及地方黨員針對中國共產黨的許多擴張行為表示不滿,朱和中 並就「外蒙收回」案上書中山先生要求查辦。其中,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鄧澤如、 張繼和謝持於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八日向孫中山以及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 [彈劫共產黨案] 1人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l r 團刊第 7 號-.l以及 其它印刷事實,認定中國共產黨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加入國民黨的用意乃在於 10 郭恆鈺,共摩國際與中國革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 78 年) .頁 155 。 刊李雲漠,從容共到清黨. (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 76 年) .頁 250 。 12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出版,民國 73 年) 頁 518 0 13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頁 250 。 14 蔣中正,藍盤主史團(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 45 年) .頁 19-21 0 15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頁 147 。 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頁 542 。 17 羅家倫主編,堇盒玄虛且,輯 9 (台北:中國國民黨史料編黨委員會,民國 44 年) .頁的 惚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頁 504 。

(4)

l22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條之研究 謝易達 執行其兩階段任務巾,其目的在取代國民黨。因此,必須制止「黨內有黨」的危

險情勢。並於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五日約談鮑羅廷,就此案進行了解2日。唯雙方

的認知差距頗大,且鮑羅廷並沒有對其多加重視。但此 -5單劫案的提出,反映了 「國共聯合戰線」內部的分化與鬥爭已經浮現,並迅速引起各地國民黨反共團體 的仿效,紛紛上書彈劫,要求共產黨員退出國民黨,並嚴辦破壞本黨人員。 一九二四年 t 月三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會議,謝持提請討論 「彈劫案.J並通過「中國國民黨關於黨務宣吉.J決議在短期內召集中央執行 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對「容共」的爭議進行討論。同年八月,中央執行委員會全 體會議便針對前項議題,進行了激烈討論。但張繼堅持「中共黨團」的存在是引 起兩黨糾紛的根源,要求廢止 o 此項見解並未獲得多數支持,但在胡漢民等人的 運作下設立了一個「國際聯絡委員會」 21 ,試圖通過此一機關來了解中共內部的 決議和活動,進而協調國共「兩黨」的關係。 孫中山先生面對黨內此一反共聲浪,並未採行積極的「限共」措施,面對中 共「違法」的行動,亦採低調處理九這是基於廣州革命根基未固,極需俄援; 而俄握之獲取又以「容共」為條件。而多數黨員基於對孫中山個人情感的支持, 並沒有採行激進的排共于段,僅僅在國民黨體制內透過會議或文件表達「容共」 的疑膚及不滿。雖然張繼等人因不滿國民黨領導的態度而離開廣州,並且與馮自 由等反共人士,在上海以及北京組成「辛亥同志俱樂部」以及「國民黨同志俱樂 部」以表達「排共」的立場。但大體來說,國民黨員在「革命情感」的維繫之下, 內部分裂的危機暫時被壓抑了,直至中山先生過逝後,國民黨內部的分化,國共 領導權的之競奪才逐漸擴大開來,此時國民黨內部有許多的缺失和矛盾23 如黨 員的不團結,對黨務不關心,以及新的領導權威並未形成,給予了中國共產黨極 大的發展空間,也給予分化的機會。 三、共產黨的分化策略:拉左打右、擴大聯盟 國共聯合戰線形成後,中國共產黨員在農工基層組織獲得巨大的發展,在國 民黨黨務系統內也擁有了初步的績效。鮑羅廷等人亦策動中共中央,藉由無產階 19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 1 '頁的。 20 羅家倫主編,堇盒主盤,輯 9 ,頁 80 0 2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9 年) ,頁 523 。

22

Robert C.

No吋1, Op. Cit且, pp.82-83 。

(5)

級大量加入國民黨,改變國民黨的階級成分24

進而擴大國民黨員的分歧,讓國

民黨內部分裂、瓦解,進而個別打擊或拉攏。共產黨員試圖通過把國民黨的公眾 意見加以分極化,藉以縮小他們的結盟範間,並且打擊民主的中間派別和類似的 對敵。因此,中國共產黨首要要工作便是對國民黨內部進行「分拆」 25; 其標準 是在於對「容共」政策支持與否2凡是革命分子或非革命分子等二分法上27 一九二四年五月,中國共產黨召開擴大會議,會中曾提出擴大國民黨左派; 也就是擴大了共產黨在內的那一派,並指出國民黨左右派之爭,其實是中國共產 黨同右派之爭泊。此論點完全推翻了中國共產黨「三居二中」全會「柔性」決議, 也就是應該避免國民黨左派和右派的分歧,並且與其多方聯絡以逐漸改變他們的

反共態度几

這是基於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已有了較多的支持和實力,可以與國民黨

右派作激烈的門爭。所以,中共中央發出秘密通知 3日,對鞏固其在左派的力量, 排除右派力量的勢力做出策略上的指導。其至意圖組織「國民對外協會.J取代 國民黨的對外功能。忽略了李大釗等人入黨時的聲明精神 r 不宜使國民革命的 勢力分歧而不統一,以減弱其勢力,而固礙其進行,非以全民之心力,集中於一 黨不可。」這是基於「革命派的聯合戰線,力量還是不夠,所以要投入本黨,

... .

為國民革命的奮門, ...斷乎不是為取巧討便宜,借國民黨的名義作共產黨的運 動而來的。」 31發表了完全相反的決議。 不久,共產黨人基於分化策略的運用,在一九二四年十月一日出版的「嚮導」 週刊中,以明確的界定方式對國民黨的左、中、右派作出區別 32 。這裡所稱的左 派人士,係指孫中山、廖仲凱、汪精衛、蔣中正等人,中派的代表則為胡漢民, 右派泛指馮自由、吳鐵城等人。在這種區分中,左派不僅指國民黨人,而且還包 括參加國民黨的共產黨人和無產階級工農群眾33 。 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除了重申對工農運動 的重視之外,還指出國民黨在改組後的分裂狀況。要求在持續以往擴大左派,反 24 徐義君,新民干干義革命思想的開端,頁 86 。

25 Robert C. North, op. Cit., pp.28 0

2唱郭恆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 78 年) ,頁 86 。 2 桂崇基著,沈世平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 (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印行, 1980 年) 頁 32 。 泊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 1 '頁 230-231 。 29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里去史皇之企星星,冊 1 '頁 222-283 。 30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 1 '頁 282-283 。 31 羅家倫主編,堇盒丰盛且,輯 9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 41 年) ,頁 37 32 徐義君,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開端,頁 282-283 。 33 徐義君,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開端,頁 282-283 。

(6)

124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條之研究 謝易達 對右派的立場之外,亦批評 7 中派的游移態度,但仍強調極力爭取其支持的重要

性"。左派代表 7 工人、農民及知識分級的急進份子;右派是軍人、官僚、政客、

資本家,最後他們認為國民黨的中派是小資產階級中的革命分子,他們的數量上 雖不多,但卻在國民黨中占領導地位35 。 中國共產黨在面對黨員人數激增的鼓舞,共產黨基層組織益加強化,以及「沙 面」工人罷工中,建立 7 他們領導權威等樂觀情況下,共產黨員似乎信相當時革 命的潮流是在他們這一邊的。因此,在「四大」中,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無產階

級領導的患想,正式向資產階級的領導地位提出挑戰施,並做出和第三國際執行

委員會於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二日[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的決議] 相違背的政策37 亦批判 7 陳獨秀的右傾思想站;即是針對陳獨秀於一九二三年四 月二十五日發表的[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和同年十二月一日發表 的[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兩篇文章中的論點39提出反駁;此時,中國共 產黨在處理國共關係議題上,已明顯出現 7 左傾的轉換4日。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四日,鮑羅挂在給莫斯科的報告中指出 r 他認為國民黨 之間的左右派的分裂是不可兔的,因此必須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41 也就是培 植汪精衛作國民黨未來的領袖,同時將國民黨領向左傾。他相信縱使在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中沒有共產黨員,只要能有效控制國民黨黨內的左傾分子, {也就可以掌 控整個國民黨。而維經斯基也在一九二五年三月 t 日發表 J[ 中國革命運動的趨 勢與國民黨]一文,提出以脫黨的形式從國民黨內消除一些右派,並向國民黨左 派作出某些讓步,以消除右派的反共宣傳影響42 。維經斯基再度於一九二五年三 月二十三日發表 J[ 孫中山與中國的解放運動] 43 表達 7 他對孫中山逝世後的 中國革命前景的推測,並針對國民黨右派的作用提出個人的觀點。但他對中共四 大所提出的無產階級領導的思想提出 7 批評44 認為此舉會造成中國革命的失敗。 縱然陳獨秀和鮑羅挂在「國共合作」和發展共產黨的問題上有不同的見解、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卜頁 338-340 0 35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丈件選集,冊卜頁 282-283 0 36 郭成堂,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 (台北:聯經事業出版社,民國 82 年) ,頁 88 0 3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輯卜頁 76 。 38 郭德宏,中共黨史論文集(湖南:人民出~&ff,士, 1989 年) ,頁 340 0 39 向青,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頁肘。 的郭恆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頁的。 41 高光厚等著,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概要,頁 89 。 但郭恆缸,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頁 1080 的維經斯基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年) ,頁 138 。 44 M.C 賈比才等著,張靜譯,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 年) , 頁 78 。

(7)

矛盾45 。然而在第三國際尚未對中國前景作出指示之前;保持同國民黨的聯盟關 係,實施打擊右派,擴大左派,團結中派的手法,便成為當時第三國際駐華代表 以及中共中央的核心策略。為了從「下」到「上」層積極動員「左」派的力量, 中共中央首先從國民黨下層組織著手,從事組織群眾和串聯各工會的罷工風潮, 擴充自己的階級同盟軍;同時,在反帝示威活動中塑造了領導的權威。而鮑羅建 則積極推動國民黨三中全會的召開 46 並促使國民黨「聯俄容共」政策再度的確 定。同時展時他同加拉罕之共同策略,透過他所能控制的左派來控制整個國民

黨。並在中山先生「以黨治國」的遺訓下47

培壇汪精衛來掌理於一九二五年七

月一日在廣州所成立的國民政府。藉由汪精衛促成國民黨向左轉4日,同時發動左 派力量向右派展開攻擊,謀求左派在黨權、政權、軍權上的優勢,進而全面指導 「中國革命」。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第三國際機關刊物「共產國際」在一篇名稱「共產國際 執行委員會擴大全會之前的東方問題」的一篇社論中,對這個時期國共關係和應 該採取的策略有具體的指示:第一、在國民黨內部展開門事,孤立國民黨右派, 直至將其消除出國民黨。第二、為了孤立右派,消除右派反共宣傳的影響,共產 黨要作某些讓步。第三、目前,共產黨可以通過國民黨這樣的組織形式領導中國 革命,但必須加強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之力量,此外共產黨員的加入,亦可轉化 國民黨成為「工農黨」的。 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七日至三月十五日,第三國際執行委員會在莫斯科召開了 第六次擴大會議,面對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勢力的增進,以及國共衝突日益增大的 背景下,於三月二日通過了[關於中國問題的提綱]凹,再度強調建立一個戰門 性能國共聯盟之必要性,亦不主張國民黨左、右派產生公開分裂,唯其打擊右派 聯合左派的策略並沒有改變;並且認定了國民黨是一個「工人,農民,知識份子 和城市民主派的革命聯盟.J應導入第三國際的體系之下。 中國共產黨從一九二四年五月的第一次擴大會議召開後,在鮑羅涯的指揮 下,利用國民黨鬆散的組織,以及國民黨人內部的分岐,透過滲透及分化手法, 進行打擊國民黨反共派的奪權策略。但是共產黨人在打擊國民黨右派,控制國民 黨左派的同時,也促使國民黨反共派採取更激進的反共指施加以反擊。 的郭成堂,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頁 211 0 的羅家倫主編,堇盒主宜,輯 11 (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編黨委員會,民國 43 年) ,頁 265-266 。 47 羅家倫主編,主盒主宜,輯 20 (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編黨委員會,民國 44 年) ,頁 265-266 。 48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頁 9 口 的黃修榮,團員堇盒且,頁 452-453 0 5日中國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的革命文獻資料,輯 3 '頁 74-75 。

(8)

126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條、之研究 謝易達 四、後孫中山時代之反共作為:第三國際右傾、蔣中正勢力上升 首先戴季陶在一九二五年六月底起,陸續發表了兩篇著作: [孫文主義之哲 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從思想意識上對共產黨提出批評51 並 針對共產黨員的分化滲透手法,予以揭穿。以及呼籲國民黨應團結一致,排除共

產黨人的「勢力」以圖國民黨之生存泣。「戴季陶主義」一出現,為國民黨反共

派提供了思想及理論上的指南,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53 。全國的反共浪潮亦

隨之鼓舞起來,從上海到廣州各地紛紛成立孫文主義學會組織例。而曾為「國共 合作」極力奔走的廖仲凱,在這股反共的聲浪中於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在廣州 被反共的分子暗殺55 。當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會,軍事委 員會,授以軍事、政治、警察全權加以調查。廖案發生後,在鮑羅廷的主導,共

產黨人的推波助瀾,以及國民黨左派的運作下,對胡漢民等反共右派進行門事切,

此舉,擴大了親共的左派勢力,廣州的國民政府及黨部淪為共產黨人及國民黨左 派手。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蔣中正被任命為廣州衛戌司令57 。接著粵軍改 組,蔣中正獲命為第一軍軍長,爾後並升為第二次東征總司令。 一九二五年十月中國共產黨於北京召開了第二次擴大會議對國共兩黨的新 局作了討論凹,並將蔣中正視為左派代表59 。但隨著蔣中正軍權的擴大,中國共產 黨以及國民黨內部反蔣的情緒也不斷的增長60 面對此種排擠力量,蔣中正逐漸 開始憂慮工農運動和共產勢力的「過火行為-'尤其他在第二次東征時便已明顯 感受到海豐一帶農民運動的衝擊61 也發現也自黃埔軍內「青年軍人聯合會」以 及各軍團中共黨員勢力的威脅 62 。 此時,國民黨反共人士鄒魯、謝持、林森、戴季陶等人,於一九二五年十一 月二十三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西山會議」。會期十天,正式開會議二十次, 5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頁 543 。 但李雲漠,從容共到清黨,頁 405-406 。 53 郭恆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頁 1080 54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賞,頁 405-406 0 的桂崇基著,沈世平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頁32 。 56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 61 年) ,頁 9-10 。 57 郭恆缸,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頁 101-159 。 58 中共中央黨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 1 '頁 457-491 0 59 徐義君,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開端,頁 241 0 m 郭恆缸,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頁 160 。 61 嚴如平等著,車企互直直(北京:中華書局, 1992 年) ,頁 61 。 6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吏,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頁 208 0

(9)

並發表反共宣吉及多項決議案63 針對鮑羅廷、汪精衛的擴權及「判黨」作為加 以反制 o 但此時在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則於「四中」全會上,公開宣布「西山會議」 的決議非法且是分裂國民革命的行為自並決議召開二全大會處理同反共右派的 鬥爭65 。 當時無論是「西山會議派」或是鮑羅在、汪精衛為主的「共產派」或「左派」 6日,都極力拉攏當時蔣中正所代表的軍事力量。當時蔣中正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 二十五日所通告的 篇電文中川評斥了「西山會議 J 的違法,認為違背了中山

先生的意志。此舉造成蔣中正在廣州地位的提升闊,也讓鮑羅廷深信他已經完成

掌控了國民黨左派。事實上,一九二六年一月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二全大會,以

及二屆一中全會上,共產黨員以及國民黨左派已經完全排除右派的地位叫但也

再度衝擊了陳獨秀與鮑羅廷在處理國民黨中派立場上的差異,以及面對共產黨員 是否要和國民黨右派公派決裂看法上的不同 7日。 面對陳獨秀的「妥協立場」以及和維經斯基 (G.

N.

Voitinsky) 的磨擦日漸 擴大 71 鮑羅廷在考量了廣州、I r 統一又牢固」的情勢後,便返回莫斯科尋求新的 指示。此時,第三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大會議於一九二六年二月十t 日至三月 十五日在莫斯科召開。會中曾針對中國的情勢進行討論,認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 在中國的經濟罷工以及反帝的政治任務上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在[中國問題決議 案中] 72 第三國際領導階層宣稱國民黨同共產黨人的戰門聯盟,自一九二六年 一月以來,就顯得日益密切強大 73 認為國民黨在政治理念上的反帝、反封建任 務,和第三國際的精神日漸靠攏;同時整個國民黨的黨務領導權,以及廣州政府 的「革命武裝」力量是掌握在同無產工農等勞動群眾關係良好的國民黨左派手上 74 此時,第三國際似乎沈醉於東方無產階級的巨大勝利之中,在中國議題上忽 的陳宜安,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的容共與反共,頁 159-160 。 64 鄭學課,陳獨秀傳(上)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 81 年) ,頁 585 0 的沈雲龍林森、鄒魯、謝持與西山會議宜星主望,卷 32 '期 3 '頁 13-14 。 的徐義君,新民干宇義革命思想的開端,頁 241 67 郭恆缸,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頁 1660 68 郭成堂,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頁 216-217 。 的沈雲龍林森、鄒魯、謝持與西山會議 J 頁 14-15 。 70 張國壽,益也旦旦(香港:明報出版社, 1971 年) ,頁 464-482 0 71 鄭學課陸盤查堡(上) .頁 587 c 7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主產圍盤查團史圓的革命文獻資料,輯 3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年) ,頁 121 0 7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的革命文獻資料,輯 3' 頁 121 0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的革命文獻資料,輯 3 ,頁 121 0

(10)

128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條之研究 謝易達 略了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內部衝突,特別是國民黨新興勢力代表蔣中正和汪精 衛及蘇聯顧問季山嘉 (kissarka) 的權力競奪。在面臨「反蔣聯盟」在國民軍內設 置了黨代表沌,對北伐議題上的不合作態度7日,以及鼓動黃埔軍校內「青年軍人聯 合會」同「孫文主義學會」的對立凡這對黨務事業剛起步,實力完全擺在軍中 及「黃埔」的蔣中正而盲,不曹是一種緊訊以及威脅。 藉由隨身機要的鼓動78 本身性格使然79 使其有「四面受敵」進而利用軍事 權「決權以死中求活」的念頭出現的。因此,蔣中正便把握住加倫前往馮玉祥處 指導部隊工作,維經斯基前往莫斯科,以及鮑羅在不在廣州的機會,於一九二六 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同幕僚密商後決定利用「中山艦」不尋常的駐防舉動,進 行反擊日並在二十日早上在廣州宣佈戒嚴令包圍「中山艦.J建補李之龍以及 各軍黨代表多人,同時派兵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及蘇聯顧問住宅,繳了工人糾察 隊的槍械。 「中山艦」事件是蔣中正與中共的第一次正面衝突82 也可視為其和蘇聯顧 問、共產黨員乃至國民黨左派間勢力消長的轉擴點,更是國共聯合戰線上的重要 關鍵的。雖然至今仍無法明確得知是何人聽命於蔣中正,以電話通知李之龍將中 山艦固返黃埔84 。但是,此一突擊行動確實是給予第三國際和中共中央極大的震 憾的。陳獨秀曾回憶,這是國共合作以來最嚴重的衝突,資產階級的國民黨公開 地迫使無產階級受其指揮,無產階級正式向資產階級投降,並陷入機會主義的深 淵的。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蘇聯顧問團在團長布勃諾夫的 (A.

S. Bubnov)

主持下召開了會議,決定處理事件的方針。會議決定接受蔣中正的要求,撤換季 山嘉團長職位和多名顧問,並建請加倫返回廣州擔任軍事顧問團團長87 。中國國 75 宋春,中國國民黨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年) ,頁 200 。 76 林明德譯,中國近代軍閥之研究(台北:金水出版社,民國 83 年) ,頁 313-315 0 77 黃振涼,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台北 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獎助出版委 員會,民國 82 年) ,頁 283 。 78 陳立夫,成敗之鑑 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83 年) ,頁 52 。 79 黃仁宇,從大曆史的角色讀蔣介石日記,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 83 年) , 頁 16-45 。 8日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色讀蔣介石日記,頁的-45 0 81 林明德譯,中國近代軍閥之研究,頁 304-305 。 82 張瑛,蔣介石「清黨 l 內幕(北京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2 年) ,頁卜 的郭恆缸,共~國際與中國革命,頁 178-1790 84 陳玉美, r 美國武官,John Magruder 看中國革命 J '現代中國軍事史評論,期 16 (民國 79) , 頁 117 。 的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頁 495 。 的郭成堂,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頁 229-230 。 87 向青,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論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頁 1 的。

(11)

民黨於同年三月二十二日舉行了中央政治委員臨時特別會議,重申「聯俄」方針

不變,還針對李之龍等人的人事案作出了議決間。雖然布勃諾夫使團認為「中山

艦」事件是「針對蘇聯顧問和中國共產黨員的小規權政變」 BU 但是為了貫徹執

行史大林路線的第三國際代表必須採行「退卻」行為。

因此,對中共廣東區分部和蘇聯顧問團的躁進,越權行為提出批評。在其看 來 r 中山艦」事件是由於「軍事工作和總的政治領導方面的嚴重錯誤而引起的。」 這表現在:1.不善於預見國民政府內部的衝突及其在軍隊中的反映; 2. 過高地估 計了廣州領導的力量和團結,未能及早揭露和消除軍事工作中重大的冒進作法; 3. 參謀部、軍需部、政治部的集中管理進行得太快,沒有考慮到中國將領們的心 理和習慣; 4. 將領們受到過分的監督 91 。他要求蘇聯於目們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 應越權,不應承擔任何直接領導軍隊的職責,任何過火的行為都有可能激起反共 浪潮 92 。為了維持國共聯合戰線,中共黨員必須「十分審慎行事,採取靈活的態

度,利用一切的機會,而又決不能突出自己作為助手和領導人的地位。」 93協助

國民黨加強其內部組織及其與群眾的聯繫,敦促他們與工農群眾密切結合,不斷 地加強其對國民黨的領導。 季山嘉被撤職後,不久便隨同布勃諾夫返蘇,接替他的是斯列潘諾夫(A.

1.

Cherepanov) 。蔣中正稱之為「史顧問.J r 史顧問」同意布勃諾夫對「中山艦」 事作的分析,但他認為還有下列二個原因:1.關於帝國主義問題、農民問題、共 產問題,在軍隊中的激烈宣傳不屬適當; 2. 中國共產黨在黨務及軍隊宣傳中 r 不 知盡力於組織國民黨,默為轉移,只知以鮮明的擴充共產黨為工作之總方針,欲 在各處完全把持一切指揮之權。」"在對中共中央的批評上,尼洛夫比斯切潘諾

夫更激烈,他說「當初共產黨人於工作時只知利用國民黨,在其覆翼之下擴大已

黨之力量,公然奪取國民黨之最高管理機關及軍隊中之政治機關,包辦工農運 動,以此引起國民黨大多數不滿。」 蘇聯顧問團決定對蔣中正妥協並得到蘇共中央和第三國際的批准。而於四月 底返粵的鮑羅廷,便在此基礎同蔣中正達成了三項協議,也就是限制共產員在國 88 李雲漠,益室主型遣畫,頁 492c 89 向青,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論文集,頁 103 c 9日互l寧、史大林論中國,頁 11 日 15 。 91 亞、伊、斯列潘諾夫,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年) , 頁 373-374 。 92 亞、伊、斯列潘諾夫,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年) , 頁 373-374 。 的 A.N.卡爾圖諾娃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且矗立旦國(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1983 年) ,頁 50-51 。 94 楊天石, I 中山艦事件之後丘且盟盔,期 5 (1992 年) ,頁 23 。

(12)

l30

第三國際、中共和國民黨互動關佛、之研究 謝易達 民黨內的活動,明確表明支持國民軍革命軍北伐,但蔣中正亦需表明其反對國民 黨右派的態度。雖然第三國際內部,以及中共廣東區分部對此 妥協政策有不同 的意見。但在史大林以及陳獨秀的運作下,共產國際機關報「國際通訊」以及中 共中央機關刊物「嚮導」在「中山艦」事件發生後不僅否認了蔣中正在廣州曾發 動了一次政變的傳間,還極力讚揚其為中國民族革命的基石。而蔣中正亦表明了 「不反對蘇聯只是反對幸山嘉等人-.l且「蘇聯已成為世界革命之中心,中國國 民革命又為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吾人既盡力於國民革命自當努力促成世界革 À--口口-.l ν 一九二六年五月十t 日,在鮑羅廷的同意下,國民黨二屆二 中全會通過了 由蔣中正主導的「整理黨務案-.l其要旨為「共產黨應約束其黨員改善對於國民 黨的吉論態度-.l r 中央黨部各部長須不跨黨者方得充任-.l此 條例對共產黨 人在國民黨內的公開活動加以限制。但是基於蘇聯以及第三國際對國民黨外交、 財政、軍隊的強大影響力,蔣中正在北伐政策的考慮下,急需蘇聯的支持,尤其 是鮑羅廷的支持,所以在組織兩黨聯席會議上,蔣中正對第三國際代表作出讓 步,對國父「容共」的政策在精神上加以修正,共產黨員取得了合法地位,可以 作為平等的聯盟夥伴共同決定涉及兩黨的一切重要事務。 五、結論 「中山艦」事件後,鮑羅廷以及蔣中正兩人從現實考量而作了多次妥協。蔣 中正因而成為國民黨內的實力派人物,成為黨、政、軍的領袖,而鮑羅廷則透過 蔣中正反右派的吉論及行動 r 覺得自己的策略成功了-.l忠實執行了史大林的 「正確指示」。但是,中共透過工農運動的發展以及應付「新右派 J 策略的形成, 對蔣中正所代表的新勢力有了防患之道。中共中央於一九二六年t 月十二日的擴 大會議中,在維持國共「黨內合作」的前提下,便對上述政策作出了指示,並提 出與「資產階級鬥爭國民運動的指導-.l r 保證無產階級政黨爭取國民革命的領 導權」。這表明了中共中央對蔣中正的認識開始轉變,但是仍然沒有明確的將其 列為反共的右派加以打擊,這和鮑羅廷以及第三國際的策略有關。 九二六年五 月底,莫斯科在維經斯基的報告中,得知關於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的相關訊息, 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特別會議,議決通過維經斯基的建議: 1. 中國共產黨在絕 對必要的情況下,設法與國民黨討論職務上某種分工的可能性;

2.

r 眾所周知的 共產黨人」要從國民黨一切組織機構中撤出來,但那些「尚未向國民黨公開的」 貝IJ r 不要撤出或暫不撤出-.l 3.兩黨「可能分離 J 的問題 r 在緊意情況下」是 應考慮的。但是,現在離開國民黨則完全不是希望發生的事。換吉之,在共產黨

(13)

未變得強大到足以主導中國革命時,蔣中正以及國民黨仍有其階段性的功能,並 自認有足夠的資源來抑制其右傾。 同對地,蔣中正在其軍事力量未大到足以消滅共產黨時,暫時的退卻對其來 說也是必要的。透過第三國際代表的「右傾.J蔣中正的退卻,暫時維持了國共 聯合戰線的穗定,但是此種動態的均勢穗定,是取決於國共勢力的消長,以及國 民黨反共勢力同共產黨員的門爭基礎上,任何一方「權力分量」的改變,都會造 成此脆弱的國共聯合戰線的破裂 o.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締約國雙方應確認其對「國際習慣法」之共識,在一般定義上及根據 第 10.05 條、第 10.06 條和附件 10-C 之規定,在國家根據一般法定義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那麼國民黨和 共產黨是否志同 道合?有否合作 空間?」(學生 可就一己所知作 答,然後再細閱 工作紙的資料作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