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倫理學方法論研究---以基因科技相關倫理議題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命倫理學方法論研究---以基因科技相關倫理議題為例"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生命倫理學方法論研究— 以基因科技相關倫理議題為例

The Methodology of Bioethics - focusing on the

ethical reflection concerning genetics technology

計畫編號:NSC 89-2511-S-002-023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蔡甫昌 執行機構:台大醫學院 社會醫學科

一、中文摘要 生物醫學科技的蓬勃發展為人類帶來 健康福祉,也引致諸多倫理、法律、社會 的衝擊,發展一套有系統、明確、實用的 生命倫理方法將有助醫療專業人士、科學 家、決策者從事相關倫理抉擇與規範制定 過程的思維。本研究原訂三年完成,第一、 二年討論傳統基本倫理學理論及當代生命 倫理方法的內涵、優缺點、操作法則,並 以其在醫學倫理問題之應用為例做說明, 第三年運用此成果討論基因科技相關之倫 理議題,冀能釐清個別倫理方法之理論內 涵,比較其優、缺點,並嘗試提出清晰實 用的生命倫理進路,以助反省解決生命倫 理的實踐難題。本年度依計畫完成基本倫 理學結果論、義務論、德行論的理論探討 及其生命倫理應用,並完成「基因治療與 複製的倫理議題初探」一文。 關鍵詞:生命倫理、醫學倫理、義務論、 結果論、德行倫理、基因科技 Abstr act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 biomedical technology not only promotes the welfare of human health but also brings 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mpacts to human society.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lucid, and pragmatic bioethics method will be helpful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scientists, and policy makers to better deliberate ethical dilemmas and establish normative regulations. This 3-year project intends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theories and contemporary bioethics methods and provide pragmatic approaches. This first year project has reviewed the theories of fundamental ethics: consequentialism, deontology and virtue

ethics, discusse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to biomedical ethical dilemmas. The author also finished a preliminary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ethics of gene therapy and cloning which could be a foundation for next year’s research.

Keywords: bioethics, medical ethics, deontology,

consequentialism, virtue ethics, genetics 二、計畫緣由與目的 當代基因與醫療科技的蓬勃發展為人 類創造許多新的可能性與也帶來倫理難 題,醫療專業人士、科學家、政策決策者 在每日面對生命倫理難題時,特別感受到 迫切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清晰、實用的生 命倫理方法來幫助其倫理思維。因此,研 究各基本倫理學理論與當代生命倫理方法 的內涵、優缺點和應用於生命倫理時的決 策模式正是本研究關切的首要目標。其 次,倫理理論是為了提供行為指引、有效 地解決倫理問題,實際的倫理難題正可以 提供檢驗理論的機會,本研究第二個關切 主題即藉由基因科技的倫理議題來測試生 命倫理方法的應用。最後,由於各理論都 有其理論及應用上的優缺點,本研究最終 的目標乃希望藉由比較與評價個別生命倫 理方法、探討其適用層面,而提出一系統 化、周全而清晰的生命倫理及應用倫理學 進路,冀能有助醫學倫理教育及臨床生命 倫理議題之解決。 三、結果與討論 本計畫為原定三年計畫之第一年,重

(2)

點在探討基本倫理學理論的定義、流派、 優缺點、操作法則與生命倫理的應用。 傳統的基本倫理理論主要有三派:目 的論(teleology)、義務論(deontology) 與德行倫理(virtue ethics),前兩者是探 討「什麼是道德上正確的行為」,德行倫 理則主要關切「做一個道德的人」,以下 分別詳述: (一)目的論 目的論認為:行為的目的或結果是行 為道德品質的決定因素,一個行為的道德 與否,必須視其結果或目的而定;而結果 論 (consequentialism)1為 其 極 端 形 式 , 認 為:行為結果是決定行為是否正確的唯一 因素。 回答「什麼是道德上正確行為的判準」 之理論可稱為「道德論證理論」,一個完 整的道德論證理論應該要包含兩方面的說 明,一是「行為理論」:行為結構中哪些 因素(如行為意圖、行為本身、行為結果) 與行為的對錯相關;二是「價值理論」: 行為所涉及的哪些性質(如滿足人性需求) 與行為的對錯相關。我們可以依此架構來 理解結果論:在行為理論上,結果論採取 結果原則,指出行為的對錯只與其結果相 關;在價值理論上,結果論採取效益原則, 指出一個正確行為應該要帶來最大的價值 實現、促進人們的福祉。 結果論中也包含不同派別,以效益主 義(Utilitarianism)為代表,其理論除了採 取結果原則及效益原則,還要求在考慮行 為所實現的效益時,必須將所涉及一切人 的影響考慮進來,此稱為「普遍原則」, 簡言之效益主義主張:正確行為即能「促 進最多數人的最大效益」的行為。 在面對生命倫理議題時,如果採取效 益主義的觀點,其操作方式便是先思考每 一個行為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包括對當 事人、家庭、社會整體的影響… 等,再衡 量這些可能相衝突價值之間的輕重,然後 選取能帶來最大價值實現(此即「最大善 原則」)或將傷害減到最低(此即「最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有些學者並不區分結果論和目的論,但許多目的 論者並非結果論者,本研究目的不在探討兩者的關 係,採「結果論是目的論一支」的看法,並將主要 焦點放在結果論(而非目的論)的探討上。 惡原則」)的行為。 目的論、結果論、效益主義直指道德 的核心乃在促進人類真實的福祉,而理論 本身及應用所受到批評、限制與其辯護, 本研究論文中有詳細探討。結果論等理論 雖有所爭議與不足,在醫學、生命倫理的 討論上卻有其擅場之處,例如由胚胎取出 幹細胞以利研究進行,雖然這使得胚胎被 摧 毀 , 因 而 引 發 「 戕 害 胚 胎 位 格 (personhood)及權利」的爭議,但當幹細 胞研究可望造福無數苦於脊髓損傷、苦候 器官移植不及… … 的病患時,肯定「道德 上允許這類幹細胞研究」的聲浪就越來越 強。 (二)義務論: 義務論認為:行為的對錯不由其結果 決定,而應該視行為本身的特質、或其是 否符合道德規則而定。例如:無論帶來何 種後果,說實話本身就具有對的性質,任 意殺害無辜本身就是錯的。 義 務 論 一 般 以 康 德 倫 理 ( Kantian Ethics)為代表,康德(Immanuel Kant)的 理論試圖尋找並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則,首 先肯定「只有善意志是具有無限制善/價值 的事物」,其他具有價值的事物都可能因 為伴隨著惡的意志而受到誤用,因此其價 值並非無限制的。真正具有無限制價值的 行為是出於善意志的行為,而由於人是一 種有限的理性存有者,其善意志受到種種 主體上的限制與障礙,因此必須藉由「責 任(duty)」的概念自我約束。康德指出合 乎責任的行為可能出於三種動機:出於對 行 為 以 外 事 物 的 愛 好 ( from indirect inclination,例如商店老闆為了維護商譽與 客源才童叟無欺)、出於對行為本身的愛 好(from direct inclination,例如生性好憐 憫的慈善家)以及出於責任(from duty, 例如意識到「他人需要幫忙」對自己構成 規範就去幫忙他人,而非出於個人喜好), 僅管出於這三種動機可能都做出合乎責任 的行為,但只有出於責任動機而實踐責任 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 康德進一步探究何謂「責任」,他指 出 責 任 具 有 一 種 近 似 於 法 則 的 形 式 (law-like form)。個人會有許多主觀的行 事原則(maxim 格律),但是並非所有的

(3)

格律都可以成為客觀法則(law),康德用 三個表述(formulae)來描述道德法則應有 的特質: 1. 普 遍 法 則 表 述 ( formula of universal law):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意欲它 成為普遍法則的格律行事; 2. 人為目的表述(formula of humanity as end in itself):不論是對你自己或他人 人格中的人性(humanity),你永遠不 能只把它們當作手段,而必須把它們視 為目的; 3. 自律表述(formula of autonomy):每 一理性存有者都具有制定普遍法則的 意志。 以第一個表述為例,某甲向某乙借錢 時為了借款順利允諾還錢,但內心盤算錢 借到手後就不還,他為自己設定的格律是 「如果我要順利借到錢,我就做假承諾」, 這個格律能成為普遍法則嗎?若將它普遍 化則得「當每個人需要順利借到錢時,他 就做假承諾」,我們將發現某甲的格律無 法獲普遍化成為法則,因為當人人都採用 此格律時,承諾完全失去了意義,人向他 人借款時所做的承諾根本沒人相信。 應用康德倫理推想生命倫理議題時 可循此思考模式: 1. 思考該處境中行為者採取的格律為何? 2. 這個格律能否被普遍化? 3. 這個格律是否將相關對象(指人)視為 目的,抑或只是當成手段? 此外,洛斯(W. D. Ross)的直覺主義 ( intuitionism ) 亦 被 視 為 義 務 論 重 要 代 表,其特色在區分「初確義務」(prima facie duties)與「實際義務」(actual duties)。 初確義務是一些不證自明、道德理性直覺 認可必須遵守的義務,洛斯列了忠誠、補 償、慈善、正義、感恩、自我改善、不傷 害人七個初確義務;然而在實際處境中, 行為者可能有許多互相衝突的初確義務, 例如在趕赴約會的途中,遇到一個急需送 醫的傷患,此時「守約」的初確義務與「儘 可能救助需要幫助的人」的初確義務相衝 突。諸如此類道德兩難的情境中,洛斯訴 諸道德直覺來比較相衝突初確義務之間的 嚴重性,從而確認行為者在該處境中的「實 際義務」。 康德倫理與洛斯的直覺主義各有其理 論和實踐上的限制及問題,例如它們的操 作法則過於抽象、形式化,洛斯對「如何 運用直覺由衝突的初確義務中確認實際義 務」交代得不夠清楚;本研究論文中亦討 論其批判與辯護。然而義務論對生命倫理 的影響極大,例如在臨床醫療與醫學試驗 上 都 強 調 病 患 、 研 究 對 象 的 自 主 (autonomy)、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及對位格的尊重(respect for persons),這都 是當代生命倫理討論的核心原則。 (三)德行倫理 古典的德行倫理學為希臘哲學家亞里 斯多德(Aristotle)等倡導,認為勇敢、節 制等德行具有極高的價值,人應該勉力培 養 這 些 德 行 , 才 能 擁 有 真 正 的 幸 福 (eudaimonia);當代的德行倫理則主要針 對目的論、義務論等探討行為為主之理論 進行反省,認為應該致力培養內在傾向(例 如慈愛、公正),關心「我應該做怎樣的 人」勝於「我應該做什麼」,而非念茲在 茲地計算效益或思考遵守何種規則。藉由 審視完美的人格典範、致力於道德主體的 德行培養,行為者便能洞察各個處境中何 為正確的行為,並自然而然地去實踐。 德行倫理的批判與辯護亦於本研究論 文中有詳細探討,其對醫學倫理傳統有悠 久貢獻,例如強調醫德的培養包括:憐憫 (compassionate)、仁慈(benevolence)、廉 正 (integrity) 、 信 實 (trustworthiness) 等 特 質。而德行論的應用可採以下進路: 1. 醫療專業團體及倫理學者討論醫療專 業人員及研究者應具有之品格特質, 並將美德的培養納入專業訓練與教育 中。 2. 醫界存在的人格典範成為相關人員審 視學習的對象,其德行與行徑為道德 主體面臨倫理抉擇與實踐時的參考依 據。 3. 道德上對的事情就是有德行的人會選 擇去做的事情。 四、計畫結果自評 本年度研究按原定計畫進行,目前已完成 論文「結果論及生命倫理應用」(14000 字)、

(4)

「義務論及生命倫理應用」(10000 字)、「德 行論及生命倫理應用」(14000 字)、「基 因 治 療 與 複 製 的 倫 理 議 題 初 探」(11000 字,2001 五月 26 日於台灣大學日本綜合研 究中心主辦「基因科技的倫理法律與社會 議題研討會」發表,付印中)。 這幾篇論 文經審慎修改後將投稿至教育性醫學期 刊,至此本研究第一年已有具體成果。 作者亦於 2000 年九月於本研究計劃資助下 赴英國倫敦參加第五屆世界生命倫理大會 發表論文「Physician patient relationship - a Confucian reflection on personhood」,該論 文已於 2001 年二月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刊登。

五、參考文獻

1. Beauchamp, T. L. and Childress, J. F.,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1st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Beauchamp, T. L. and Childress, J. F.,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Beauchamp, T. L. and Childress, J. F.,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4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Chadwick, R., (ed.)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thic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5. Cocking D, Oakley J: Indirect Consequentialism , Friendship, and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Ethics 1995; 106: 86-111.

6. Foot P: Utilitarianism and the Virtues. Mind 1985; 94: 196-209.

7. Hallgarth MW: Consequentialism and Deontology. In: R. Chadwick ed.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thics. San Diego : Academic Press, 1998: vol. 1: 609-621. 8. Kagan S: Does Consequentialism Demand Too Much?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84; 13: 239-254. 9. Kuhse, H. and Singer P. (ed.)A Companion to

Bioethics. Oxford. U. 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

10. Lyons D: Forms and Limits of Utilitarian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5).

11. Pojman L. P: Ethic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2nd ed. Wadsworth, 1995.

12. Pojman, L. P., Ethic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3rd ed. Wadsworth, 1998.

13. Railton P: Alienation, Consequentialism, and the Demands of Morality.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84; 13: 134-171.

14. Rawls J: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15.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Version 1.0.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16. Scanlon TM: Rights, Goals, and Fairness, In: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S. Hampshire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93-111.

17. Scheffler S (ed.): Consequentialism and its Cr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8. Scheffler S: The Rejection of Consequenti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2.

19. Smart J. J. C.: Extreme and Restricted Utilitarianism.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56; 6: 344-354.

20. Stocker M: The Schizophrenia of Modern Ethical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6; 73: 453-466.

21. Susan Wolf, “Moral Saints,” Journal of Philosophy 79:8(August 1982), pp. 419-39.

22. Urmson JO: Saints and Heroes. In: A. I. Melden ed. Moral Philosoph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8.

23. Williams B: A Critique of Utilitarianism. In: Utilitarianism: For and Against. J. J. C. Smart and B. William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24. 林火旺,「結果論及其批判」,《文史哲學報》 第三十九期,1992 年 6 月出版,295-337 頁。 25. 林火旺,倫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 88 年 26. 林火旺,倫理學,國立空中大學用書,1997 年初 版。 27. 孫效智,「兩種道德判斷---論『道德善惡』與『道 德正誤』的區分」,《哲學論評》第十九期,1996。 28. 孫效智,「從倫理學行為理論談結果主義」,《哲 學雜誌》第十二期,1995 年 4 月出版,86-113 頁。 29. 孫效智,「道德論證問題在基本倫理學上的發展---目的論與義務論之爭」,《哲學與文化》二十二 卷第四期,1995 年 4 月,317-331 頁。

(5)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生命倫理方法論研究-以基因科技相關倫理議題為例

The Methodology of Bioethics - focusing on the

ethical reflection concerning genetics technology

計畫類別:

þ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89-2511-S-002-023

執行期間: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蔡甫昌

計畫參與人員: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þ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台大醫學院 社會醫學科

90

10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hina will change the world, not only economically, but also politically, intellectually, ideologically and culturally...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除了上述的議題外,今日的資訊倫理還包含了提 高使用者的倫理道德或社會使命感、建立正確價 值觀、建立自律自重的守法美德等。這些議題可 參考美國電腦倫理協會( Computer Ethics

The compilers of the biographies of monks not only wrote about the crucial life experiences of these eminent monks, but also revealed wonderful affi nities that brought them

 Allows individuals free choice to decide what levels of health care they would prefer (e.g. opening more private beds in public hospitals; the idea of having choice of docto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most of consumers understand GM foods and know their negative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2) most of consumers believe GM

With the advance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rsonal digital mobile device upgrade, RFID technology is also increasingly common use of the situation, but for

• 共選錄 13 篇海內外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議題包含「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