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課綱之素養的英文與科學史的脈絡
邱韻如
長庚大學 通識中心 yjchiu@mail.cgu.edu.tw 108 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教學,必修物理重視物理的脈絡與傳承,自然科新增探究與實 作。本文探討素養的英文字義與科學史的脈絡兩部分。科學素養
教育部為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自民國 101 年至 106 年,研擬了 6 年期程的 「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成立「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聘請專家學者提出「教 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報告書」,持續進行各項調查、建立國民素養推廣實施支持系統、 永續經營國民素養研究工作,進而提升個人、社會以及國家整體的競爭力為目標。希望藉由 對國民素養概念的宣導、培育、及評鑑追蹤等方式,陶育全民的基本素養,檢視課程、教師 及學校扮演的角色,以因應全球化、科技日新月異以及知識快速變化的挑戰。這個專案辦公 式室的網頁1,所用的「素養」是 literacy。科學素養是五大素養之一,其內容如下: 科學素養強調個人應該具備思考和判斷科學現象的知識,具備辨別與解決生活中科學問 題的能力,以及具備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疑難並作出理性判斷和決定的態度。 2018 年 11 月出爐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一開始就提到科學 素養的重要: 基於培養科學素養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本領域學習重點內涵如下:一、提供學生探 究學習、問題解決的機會,並養成相關知能的科學探究能力;二、協助學生瞭解科學知 識產生方式,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習慣的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三、引導學生學習科 學知識的核心概念。藉由此三大內涵的實踐,完成十二年國民教育全人發展目標中自然 科學素養2。素養的英文:從 literacy 到 competency
筆者多年前參加科學素養研習時,學到素養的英文是 literacy。當時筆者對這個字有點不 太能接受,因為 literacy 和 literature (文學) 長得很像,而且 literacy 有讀寫能力的意思。我們 講的是科學,而非文學或讀寫能力,因此總覺得把科學素養寫成 scientific literacy 很奇怪。經 過好幾年的耳濡目染,筆者終於慢慢習慣科學素養就是 scientific literacy,還有其它如公民素 1 http://literacytw.naer.edu.tw/index.php 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107 年 11 月), p8 10.6212/CPE.201812_19(2).0005養、資訊素養等等也都是 literacy。 現在 108 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的素養,不再是 literacy,而是 competency,又是一個筆 者不怎麼認識的英文字。圖一是 OECD(2016)因應 2018 年的 PISA 評量,所提出 2030 年的教 育架構。查字典,competency 有「能力」的意思,現在把 competency 叫做素養,對已經把 literacy 等同於素養的筆者而言,再次覺得很奇怪。 圖一、OECD(2016)為因應 2018 年的 PISA 評量,提出 2030 年的教育架構 查詢國教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得到結果:素養是 literacy,literacy 是素養(如圖二),但 competency 是能力;科學素養還是 scientific literacy。〈107 年度科國司 學門規劃重點〉把「科學能力」對應 scientific competencies,指的是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論證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等。
圖二、於國教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3查詢「素養」之結果
把「competence」譯為「素養」,可能起於洪裕宏等人於 2006~2008 執行國科會計畫《界 定與選擇我國國民核心素養之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台灣 DeSeCo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台灣 DeSeCo」將 OECD 的「DeSeCo」關鍵概念「competence」 譯為「素養」,「literacy」譯為「能力」4。李國偉等人的研究5發現 OECD 的 DeSeCo 計畫,
「competence」所指的是一個人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成功地滿足情境中的複雜要求與挑戰, 順利執行生活任務,強調個體在複雜的環境中,如何藉由自我的特質、思考、選擇,及行動, 來獲致成功的生活或美好的生活的理想結果。李國偉等人指出 PISA 測驗在於評量學生是否 擁有「competence」時的「literacy」程度。因此針對國中數學領域來講的「素養」,應該放置 在 PISA 的「literacy」脈絡來理解;高中職則放在「competence」的脈絡來理解。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及潘慧玲(2007),以洪裕宏等研究為基礎,將國民核心素養 之理念與架構運用於教育研究領域中,之後撰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 均把「competence」稱之為「素養」。 以 PISA 的「科學素養」內涵為例,包括:(1)能提出具有證據導向的結論,並說明它原 因也就是所謂的「科學舉證」能力;(2)在解決日常生活困擾的過程中,能提出一些問題,然 後透過科學探究的方式蒐集證據進行研究來解決困擾,也即所謂「形成科學議題」的能力; (3)能充分運用所了解的科學概念和知識,對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加以解釋,也就是「解釋科學 現象」的能力。而有別於學校科的「成就」測驗,較著重科學概念的了解與知識獲得6。 從英文字義來看,「competence」和「literacy」有所不同,兩者先後譯為「素養」,但其 中文意義也是有差距的。以「competence」來說,至少要能理解圖一的意涵,才能掌握其意 義,而不是憑「素養」兩字就可以望文生義的。這個問題和科學術語名詞一樣(例如「力矩」 7),有些時候很難用簡短的字來代表其背後的意義。
高一必修物理重視脈絡與傳承
十二年國教高一必修物理課綱,較大的轉變是特別強調科學史脈絡,跳脫「聲、光、熱、 電」的傳統教學模式外,強調是通識物理「脈絡與傳承」。 十二年國教十年級基礎物理課程綱要,除了九九課綱的設計精神,以「物理學家發想 過程的故事為主、基礎通才知識為輔」,也更清楚地揭示:十年級基礎物理是針對「不 分組、全領域學生」所設計的課程,更以編排「文組取向學生」更容易接受與吸收的 教材為目標,希望全體學生接受的是「物理發展的精神與傳承」,而非只是比較片段、 不連貫的科學知識。…因此,這次課綱配合故事性與傳承性,將九九課綱的前後順序 做了一點更動,除了繼續延九九課綱試圖跳脫「聲、光、熱、電」的傳統教學模式外, 更強調是:通識物理「脈絡與傳承」。 脈絡清楚、分明是這份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主的領綱和過去版本最大的差異。本 課綱介紹編排順序,只是一個建議,主旨是用來說明基礎物理課程的編排應該要有一 4 劉玉玲(2017):學生的數學素養由教師陶冶-教師的素養誰關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54-60. 5 李國偉、黃文璋、楊德清、劉柏宏(2013)。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素養研究計劃結案 報告。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6 何縕琪(2017):素養導向教學的設計與評量:以東部一所小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5-19. 7 邱韻如(2016):力矩之名詞表徵演變與概念的溯源,《物理教育學刊》,第 17 卷第 1 期,p1~12。個更清楚脈絡,更有先後傳承的故事性。教材編輯者與第一線教師可以依教學現場的 需要,將自己的觀點與創意植入,做不同的脈絡更動。 檢視 108 課綱,必修物理共有五大主題,在每週 2 小時共一學期的課程中,分列 11 個 次主題(表一)。其所謂的脈絡,需要教學者自行建構,更可以「依教學現場的需要,將自 己的觀點與創意植入,做不同的脈絡更動」。筆者要問,在如此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所呈現 的「脈絡」是誰的脈絡?是否合乎科學史的實際發展?是否很容易變成輝格史觀的教學?學 生是否會因教科書的編排或教師的教學而形成一個與科學史發展不同的脈絡? 表一、108 課綱高中必修物理的主題與次主題 主題 次主題 能量的形式、轉換及流動(B) 能量的形式與轉換(Ba)、溫度與熱量(Bb) 物質系統(E) 自然界的尺度與單位(Ea)、力與運動(Eb) 自然界的現象與交互作用(K) 波動、光及聲音(Ka)、萬有引力(Kb)、電磁現象(Kc)、 量子現象(Kd)、基本交互作用(Ke) 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M) 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Mc) 資源與永續發展(N) 能源的開發與利用(Nc) 以力與運動(Eb)這個次主題為例,課綱所列的學習內容有五項,參考節數是 3 節。在 如此有限的教學時數以及學生貧乏的背景知識下,要能瞭解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對物體運 動的研究與思辯歷程內容,其實並不容易。教師必須閱讀許多相關的素材,深入才能淺出。 1. 伽利略之前學者對物體運動的觀察與思辯。 2. 伽利略對物體運動的研究與思辯歷程。 3. 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發現的歷史背景及內容。 4.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5. 摩擦力、正向力、彈力等常見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