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沙質海岸海灘劣化與復育策略:以宜蘭海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沙質海岸海灘劣化與復育策略:以宜蘭海岸為例"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地理研究 第55期 民國100年11月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55, November 2011

沙質海岸海灘劣化與復育策略:以宜蘭海岸為例

The Beach Degradation and Recovery Strategy of the Sandy Coast,

the Yilan Coast of Northeastern Taiwan

林雪美

a

朱明人

b

黃映慈

c

Hsueh-Mei Lin Frank M. Chu Ying-Tzu Huang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beach degradation in the Yilan coastal area,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e degradation of beach functions is assessed with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including 1) beach sedimentation, 2) beach littering, 3) beach facilities, and 4) perspectives of beach users. Multiple time series of coastal line alterations are composed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re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study area. Seasonal and long term volumetric variations were computed to examine the degree of sand beach erosion in the Yilan coas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beach litter, monthly surveillance is carried out at the most heavily littered beach segment to record the amount of litter, the area covered with litter, and the types and sources of litter. Questionnaires are also collected from and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with beach users, including local residents, tourists, and fishermen, to gather their inputs in this subject.

The study of beach sediment reveals significant erosion in either the recent, median, or long-term period. The observed erosion is partly attributed to series of unexpected events with insufficient time in between for the sediment to recover, and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expected effects of seasonal waves. Nevertheless, the reduction of sand flow in Lanyan River resul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 rock cliffs also add to the impact. Instead of preventing beach erosion as intended, the placement of breakwater complexes, in the long term, has likely resulted in the steepening of beach slope and therefore makes the beach unstable and subject to more erosion. The study of beach litter reveals a gradual increase of littering, most remarkably in the measurement of

本研究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編號 NSC99-2621-M-003-005)之部分研究成果。 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b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前研究助理;Email:fc713@hotmail.com

Former Research Assistant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2)

beach area covered by litter, especially during winter. These findings agree with problems reported by many beach users, that is, the beach is slowly shrinking and littering, mostly from activities on the beach, is worsening. These changes have started to compromise all aspects of beach functions as in recreational usage, ecological health of habitats,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although beach degradation in the Yilan coastal area is partly driven by natural processes, it can also be effectively intervened with actions centered on the reduction of beach litter and beach erosion. The promotion of beach preservation through the prevention of littering should be the primary policy in future public education targeting the beach users.

Keywords: beach degradation, beach budget, littering records , beach users’ perception , sustainable management

摘 要

宜蘭海岸的永續經營應以減量、復育為基本原則,為有效利用管理及達成天然資源保育之工 作,必須對海岸地帶進行劣化評估。本研究以海灘功能的衰退作為劣化的定義,參考評估遊憩型 海灘環境之常用指標,歸納四項評估指標:1.海灘侵淤、2.海灘垃圾、3.海灘設施及 4.海灘使用者 觀點。前三者為海灘劣化之客觀評估指標,後者為主觀評估指標。 本研究使用多時序濱線判釋變遷,並利用數值地形模型等地理資訊系統模擬海灘地形,以多 時序方式比較量化之灘體來檢視宜蘭沙質海灘的侵蝕劣化程度;以垃圾最多的海灘垃圾線為抽樣 區,進行每月的調查,記錄垃圾的數量、面積及垃圾來源等項,分析海灘劣化的情況;以遊客、 住戶、漁夫等海灘使用者為對象,進行問卷及深入訪談,以獲取海灘劣化的定性評估。綜合海灘 侵淤變化、分析及海灘使用者觀點評估的結果,可用來了解海灘劣化的現象與成因,進而提出可 能的復育辦法,以達到海岸地帶永續經營之目標。 就海灘劣化的客觀評估而言,無論在長、中或短期下皆呈現侵蝕的狀態。其原因除了連續的 突發事件造成灘沙沒有足夠的時間回淤及季節性的波浪影響外,就以人為活動造成之蘭陽溪輸沙 量減少及北方設置的突堤最有影響;此現象使海灘因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及生產功能的衰退而劣 化。消波塊放置後,海灘坡度變陡,海灘可能變得不穩定,容易受到侵蝕。長期而言,消波塊的 放置不僅無法達到防止海灘侵蝕的目的,反而將助長海灘的侵蝕,進而影響到海灘之原有功能。 透過逐月之海灘廢棄物調查可發現冬季有增加的趨勢,尤以廢棄物面積的增加情況最為明顯,造 成海灘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及生產功能的衰退而劣化。就海灘劣化的主觀評估而言,海灘使用者 皆認為提供休閒遊憩空間與國土保安之生活功能、生物棲地之生產功能的在衰退而劣化中。並認 為近50 至 70 年間有逐漸變窄的趨勢,該結果與客觀評估結果相符;且廢棄物也有變多的趨勢, 多來自海灘活動,這是日後進行海灘廢棄物減量宣導時需注意的部分。為改善海灘的劣化現象, 應透過減緩海灘侵蝕及海灘廢棄物減量,以恢復原有之功能。海灘劣化雖部份歸因於自然營力, 但仍可以透過改善人為影響減緩海灘侵蝕的速率。 關鍵字:海灘劣化、侵淤變化、海灘垃圾、海灘使用者觀點、永續經營

(3)

前 言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可視為我國國土保安的第一道防線。其中,沙丘性海岸更是海岸自然防 護系統中的重要防線,也是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觀光遊憩、學術研究及提供動植物棲地等各種 多樣功能。然而沙質海灘屬於敏感性地形,容易受到波浪等營力的影響而改變形態,使得海岸線 後退。再者由於台灣地區人口急遽成長,海岸地區相繼被開發,導致海灘環境變遷,海灘受到汙 染、或因地層下陷造成沿岸積水、後退。無論自然或人文的因素,台灣的海灘面臨劣化的困境是 事實,海灘環境變遷將影響到生存在此的生物、人類活動,及生活在岸邊的居民。因此進行海岸 地區的保育與復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我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及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維持自然海岸線比例不再 降低」列為評估指標,未來海岸地區的利用管理,應以減量、復育為基本原則,並以符合「資源 保護」與「災害防治」者為優先考量。由此更可見海灘復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為了解沙丘性海岸的劣化現象、原因與影響,並對此劣化現象提出解決辦法,本研究選擇宜 蘭海岸做為研究區。宜蘭具完整的沙丘性海岸單元,包含海灘、海岸沙丘、防風林、濕地及丘後 土地。海灘做為此沙丘性海岸的第一道防線,一旦海灘出現劣化現象勢必影響到灘後的地形單元, 海灘對此地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此地海灘是否已出現劣化現象,需要做進一步研究。歸納 以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建立海灘劣化指標,做為評估海灘劣化的觀察項目、了解海灘劣 化之現象與成因、及針對海灘劣化現象與成因評估可能之復育辦法。

研究區

宜蘭三角洲海岸位於頭城至蘇澳北方之港邊里之間,全長 30km,海岸線附近皆為連續之沙 丘與濕地之連續,輪廓呈現向西緩緩凹入之弓形。蘭陽溪與冬山河共同之河口附近,三角洲稍向 海突出,呈尖嘴狀前地,同時河口部份形成沙嘴及沙洲。此段海岸之沙丘多屬長形沙丘,其延長 方向與海岸線平行,高度在20m 以下;沙丘之東坡較緩而西坡較陡,表示偏東風為該地區最主要 的盛行風。海岸沙丘大致保持完整,春季至夏季呈平衡狀態無明顯沙量增減,唯颱風侵台形成時 生成之暴浪將沙丘向海一端侵蝕。 宜蘭海岸原是沙灘綿長、綠意盎然、生物多樣的沙丘性海岸,但是近年來沙灘縮短、沙丘侵 蝕後退、丘後濕地消失、防風林破壞及沿海區域海水倒灌等現象卻不斷發生。海岸資源保育與復 育的工作已刻不容緩。因此考量細部研究的個案,研究區需有完整的海灘--沙丘--防風林--海岸濕 地的環境生態系統特性。,根據前人的研究,多處海灘近年來多出現海灘侵蝕後退的情況(游慶 豐,1993;許民陽,2005;陳癸月等,2004)。經過考察確認,本研究以外澳海岸(Waiao Beach)、 頂寮里海岸(Dingliao Beach)及無尾港海岸(Wuweikung Beach)為三個重點研究個案如圖 1。

(4)

圖1 三個重點研究海岸段個案

(一)外澳海灘

外澳位於天然浪湧帶,已成為衝浪者的天堂。雪山隧道開通前,此地人煙稀少,偶有釣客於 外澳海灘北段單面山處磯釣。隧道開通後,遊客人潮增加許多,當中尤以衝浪活動者居最。社區 居民前身多從事農漁業,近年來改搭衝浪風搖身一變轉型為民宿經營及觀光服務為主。此海灘範 圍北起榮梓博物館,南迄烏石港北端堤防,西以天然沙丘為界,東望太平洋,夏季流行西南季風, 冬季受到強勁東北季風影響,但因地形阻擋,使得冬季之東北季風影響較為明顯。

(二)頂寮海灘

頂寮海灘北起五結鄉與蘇澳鎮界,南迄新城溪,西以天然沙丘為界。此海灘沙丘有多處呈現 侵蝕,沙丘原有之步道亦已崩落,沙灘上隨處可見防風林植物殘枝,可見該海灘在颱風季時生成 之暴浪可及沙丘,甚至丘後防風林。在2009 年 1 月至 7 月實察發現:除入口處地勢較高且陡,其 餘海灘大致平坦,潮間帶完整,波浪入射至沿岸能量減弱並在近岸形成時隱時現之沙洲,屬消散 型海灘,而春、夏季實施高程測量發現沙量明顯增加。頂寮里與其它早期台灣漁村相似,居民大 多從事農漁業。當地居民在頂寮海灘大多從事釣魚或沙灘越野車之活動,鮮少遊客或居民在此海 灘游泳戲水。地形實測時經當地居民敘述海岸沙丘退後嚴重,海水倒灌之可能性隨之提高因此對 當地工業區逐漸造成影響。該里轄區內設有掩埋場,當地居民在數十年前也由現工業區場址遷往 內陸,此區海灘沙丘破壞嚴重,已退後至現今防風林位置,一河局架設之觀音石斷面樁點幾多損 毀散落至沙灘。也因為該海灘未開發及獨特的原始狀態,故將其納入本研究範圍之一。

(5)

(三)無尾港海灘

無尾港原是一條幽靜的河流,位於蘭陽平原東南方,濱臨太平洋,南倚北方澳, 四周有港口、 港邊、嶺腳、岳明新村等聚落。由於出海口河道淤塞,水流無法排洩,故名之「無尾港」。由於 該社區長期以來在丘後濕地的保育上相當成功,卻沒有與沙灘做結合,故本研究將該區選為第三 個實驗區,界定為未開發至輕度開發海灘。無尾港海灘盛行季風與前外澳及頂寮區相似,冬季行 東北季風,夏季流行西南季風,該海灘沙丘及防風林向海側有人為大型礫石覆蓋,形成礫灘。無 尾港海灘呈細長狀與頂寮海灘類似,每月實察發現該海灘滿潮時海水將海灘大致覆蓋可至礫灘前 緣,乾潮時露出之潮間帶寬廣,灘面至潮間帶坡度約為40 度左右,潮間帶至衝浪區大致平坦,此 海灘防風林亦出現崩落之現象。

海灘劣化

海灘劣化是土地劣化的一種,土地劣化的概念最常使用在乾燥區域,通常將土地劣化定義為 植被覆蓋率減少和土壤的自然特性改變。

(一)海灘劣化定義

Kiunsi & Meadows(2006)利用植被和土壤的劣化評估坦尚尼亞的土地劣化現象。Al-Awadhi et al.(2005)列出科威特的土地劣化指標,包含土壤侵蝕、植被覆蓋減少、土壤污染、土壤鹽化 等,並以植被覆蓋率和土壤的自然特性,將研究區的土地劣化分成三級:嚴重、中等、輕微。 在海灘劣化方面,Cu(1993)研究尼日河三角洲的土地劣化現象,發現當地海灘出現侵蝕, 或因為石油或天然氣的燃燒導致土地變貧瘠的劣化現象,當地也因為人為的因素加速海灘的劣 化。James(2000)指出澳洲的海灘因為廢棄物處置的問題、外來植物的入侵、都市化以及過度開 發,使得當地海灘面臨侵蝕、水質改變等劣化問題。當地政府並以保護海灘免於侵蝕及使海灘具 備遊憩性使用功能作為海灘管理的目標。Luci et al.(2003)則指出位於巴西東北方的海灘受到海 岸工程和灘面上建築物的影響,海灘受到持續性的劣化,海灘侵蝕嚴重,已經有海灘有嚴重程度 的縮減甚至消失,進而影響到當地海岸資源的發展。 從文獻中可發現國內外的研究雖有指出海灘劣化的現象,卻尚未為海灘劣化訂下明確的定 義。因此本研究基於土地劣化的定義,將海灘劣化定義為「由於海灘地區不當的土地利用造成海 灘資源衰退;或是海灘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衰退或喪失,使得海灘功能出現無法持續的情況」。 海灘提供許多不同種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環境、文化、遊憩和經濟資源。也因為這些功能 而提供許多就業機會,這是海灘帶來的經濟功能(University of Hawaii Sea Grant Extension Service,1997)。Cu(1993)說明了由於尼日河三角洲的侵蝕後退,使得灘後居民的生存空間受到 威脅。Cervantes et al.(2008)及 Hegde et al.(2007)也指出,海灘侵蝕會使海岸產生淹水的問題。 由此可知海灘亦具有保護海岸的功能。

由以上的文獻可整理出,海灘具有提供生物棲地、水質緩衝、提供文化活動、海灘遊憩、保 護海灘及提供就業機會等功能。因此,本研究將依據上述的海灘功能喪失整理海灘劣化指標。

(6)

(二)海灘劣化指標

回顧國內外文獻,雖然沒有依據海灘功能的喪失訂出海灘劣化指標,但已有不少學者和單位 為觀光型海灘建立海灘環境品質評估指標。 Leatherman(1997)列出 50 項評估指標,並為美國約 650 個海灘評分,評估的標準分為海灘 的自然標準(海灘寬度、海灘形狀、沙質疏鬆度、海灘水下坡度)、生物標準(海水顏色、水藻 數量、氣味)、及人類利用與衝擊(垃圾及丟棄物、步道、救生員)等三方面,並以1(劣)到 5 (優)判斷好壞。Luci et al.(2003)將海灘分為客觀的海灘(影響使用者評價的海灘狀態)和主觀 的海灘(海灘使用者識覺)進行研究。客觀的海灘是使用海灘環境狀況分級指標評定研究區海灘 的環境狀況,包含海灘的自然特性(寬度、長度、沉積物大小、水溫等)、生物特性(植被覆蓋 率、生物數量等)、環境特性(氣味、垃圾量等)、和海灘設施與服務,並將指標定性定量,由 專業的觀察員進行評估。主觀的海灘則將上述的評估指標透過問卷訪談的方式由海灘使用者回 答,以了解使用者的觀點,並詢問受訪者認為該海灘是否有劣化的現象,以及該如何解決。 Cervantes(2008)使用整合型指標評估遊憩型沙灘。74 項的指標中,包含根據海灘的自然及環境 屬性、設施與服務評估海灘遊憩承載量的海灘環境狀況指標(BI)、海灘使用者觀點的認知指標 (KI)、以及評估海灘經濟價值的經濟指標(MI)。並利用該整合型指標評估各種海灘遊憩活動 的適宜性。Roca et al.(2008)結合海灘使用度和使用者觀點評估西班牙海灘的品質。包含海灘的 自然特性與形態(海灘地形、沙粒顏色、海灘寬度)、環境特性(海灘的生物量)、設施(有無 救生員、停車場)與舒適度。以上可見目前已有的指標仍以遊憩型海灘為主要評估對象,以朝使 用者期望的方向改善,期望吸引更多遊客,海灘環境評估堪稱為海灘遊客滿意度評估,並非以海 岸永續發展為最高宗旨。 因此,基於目前尚無研究以海灘復育為目標,建立海灘劣化的評估指標。本研究以海灘劣化 的定義─即「海灘功能的衰退」作為劣化指標的選取依據,參考上述評估遊憩型海灘環境之常用 指標,歸納四項評估指標:1.海灘侵淤(物理性指標)、2.海灘垃圾(生物性指標)、3.海灘設施 (外在性指標)及4.使用者觀點(內在性指標)。前三者為海灘劣化之客觀評估指標,最後者為 主觀評估指標。

海灘侵淤

主要為探討宜蘭沙質海岸長期(1978 年至 2006 年間)、中期(1992 年至 2000 年間)、(2005 年至2006 年間)及短期(2009 年至 2011 年春季)海岸地形變遷。研究方法分為三部份:長期變 遷是以農林航空測量所第一版及第四版像片基本圖之濱線進行數化比對,主要以數十年間的二維 圖資比對為主;中期是根據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提供之剖線及高程點位,彙整二手分析資料並生產 2005 年與 2006 年之數值地形模型,進行量化比對,主要以三維剖線及實測剖線的年際為分析依 據;短期變遷則是以2009 年春季以來各季的海灘進行地形測量,分別測繪出每季數值地形模型並 導入地理資訊系統分析。

(一)

GIS 應用

(7)

本研究高程資料由第一河川局實施之測量工程結果中擷取,該測量工程位置南起蘇澳澳仔 角,北至頭城外澳附近海岸監測斷面樁,從岸邊測至防風林或堤防邊,近海水深部份由潮間帶0m 線測至外海水深-15m 處。可惜近年來該局監測計劃中斷,缺少後續之資料。本計劃測量小組則沿 續一河局之測量要領每二個月至一個季節進行海岸地形測量,改由高程0m 以上開始計測,從灘 面起算,測至沙丘與海灘邊緣止,此工作目的在得出該實驗區之公分級高程控制點,經克利金法 演算後得出數值地形模型,量化由沙丘邊緣至離岸 200m 之測量範圍內地形變化量。灘面測量之 平面控制基準測量主要使用網絡 RTK(Network-RTK)定位原理並搭配虛擬參考站法(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此技術可快速獲取施測者站立之位置,SatRef 系統內各地面參考站分別收取 GPS 數據,實時地推算衛星軌道、衛星鐘偏差、分析電離層相對變化及對流層影響,再模擬以上 各因素所引致的GPS 定位數據之偏差,並按用戶位置更正及發放各項偏差。使用 GPS 接收機的 功能,利用系統提供的修正數據,能即時顯示經過修正後的用戶位置,修正的位置可達公分級的 準確度。另外採用全測站光波經緯儀(Trimble 5605 DR200 total station)搭配 Leica RX1250XC 手 持平台與 GNSS 接收機進行觀測,全測站光波經緯儀之測距精度在標準測量優於 3mm +2ppm, 快速測量則優於 8mm +2ppm。 測量日期選在每月大乾潮進行,逢地形起伏明顯處進行獲點,再處理當日所得高程點位轉換, 測量所得之原始測量值需要經過處理才可成為分析的資料。在製作出海灘大地起伏模型後,記錄 三個實驗區海灘的面積、大地起伏面積、體積、最高及最低高程等數據。.另外為了計算出前後年 大地起伏差異值,使用體積演算工具作 DEM 相減,得出同一位置前後年間高程差異,來判定該 處為侵蝕或堆積。

(二)長期海灘變動

1992 年 5 月至 1994 年 6 月間,宜蘭近岸水下地勢平緩,為一穩定之平衡海灘,當時宜蘭海 岸僅是部分地區沖刷或淤積,明顯積淤之處為烏石港北側港澳社區堤外,而烏石港南側頭城海水 浴場均呈現侵蝕,壯圍鄉之海岸亦呈現局部侵蝕現象,蘇澳港邊社區海岸亦局部侵蝕。 1994 年 10 月至 1997 年 6 月間,蘇澳鎮多處海灘皆為侵淤互現。唯 1997 年開始,多處由侵 淤互現轉為侵蝕為主之海灘,如無尾港港邊社區,而多處主要以積淤為主之海灘轉為侵蝕為主的 包括:新城溪以北頂寮段、蘭陽溪河口以南之五結鄉海岸大致呈現積淤狀態。往北,蘭陽溪河口 南岸沙嘴呈現輕微侵淤互現情形,而北岸沙嘴則有明顯沖刷。蘭陽溪河口以北呈現微量侵蝕,壯 圍鄉及頭城鎮海岸侵淤互現的海灘有復興、過嶺及烏石港南堤南側,則是大量侵蝕現象;永鎮、 北大福段,為積淤轉侵蝕,南大福及北新社、烏石港北堤北側為積淤狀態,竹安河口南段由侵蝕 轉積淤,竹安河口北段並無明顯積淤。 宜蘭海域於1997 年至 2000 年間:在 1997 年 6 月至 1998 年 6 月期間共有兩次颱風侵襲紀錄; 1998 年 6 月至 1999 年 6 月期間則有六次颱風侵襲紀錄。蘇澳鎮行政區內沙質海岸線全面侵蝕, 蘭陽溪河口以南之五結鄉海岸線則是侵淤互現。蘭陽溪河口斷面呈現全面侵蝕狀態。蘭陽溪以北 壯圍鄉海岸線大多為侵蝕,該範圍已設置突提保護,竹安河口北段亦無明顯改變,烏石港以南海 岸呈現侵蝕。烏石港以北外澳段為淤積狀況。 由1978 年第一版像片基本圖繪製之濱線與 2006 年之正射影像繪製而成之濱線套疊之後取得

(8)

相差面積,其中以黃色斜線範圍代表積淤,紅色斜線範圍代表侵蝕,如圖 2。宜蘭沙質海岸全段 在1978 年至 2006 年間有 134 處變動,其中 74 處發生侵蝕,60 處則是顯示積淤。除外澳段海岸 因烏石港興建而面積增加,頂寮段海岸與無尾港段海岸皆海岸後退,如圖3、4。海岸退夷面積共 達433,831m2,濱線前進造成之進夷面積為429,044m2 圖 2 外澳沙灘濱線變遷 圖 3 頂寮沙灘濱線變遷 圖 4 無尾港沙灘濱線變遷

(三)中期海灘變動

比較三個沙灘體積變化量,得知三個灘體有不同程度的縮減,此體積量是以相對高程零公尺 以上所計算。從每平方公尺的高程變化量來看,外澳沙灘為0.66(m/m3 ),頂寮沙灘為0.9(m/m3 ), 無尾港沙灘為1.20(m/m3),以平均單位面積沙量由大至小來排序應是:無尾港沙灘>頂寮沙灘 >外澳沙灘。2005 年至 2006 年沙灘侵蝕嚴重程度(按沙量比例):無尾港(-63%)>頂寮(-39%) >外澳(-30%)。 在2005 年到 2006 年之間三個海灘的大地起伏面積都減少,意指既定範圍內的灘體?是有變緩 的趨勢,另外,比較三個沙灘體積變化量,得知三個灘體有不同程度的縮減。從每平方公尺的高 程變化量來看,外澳沙灘為0.66m,頂寮沙灘為 0.90m,無尾港沙灘為 1.20m,以平均單位面積的 灘體變化量由大至小來排序應是:無尾港沙灘>頂寮沙灘>外澳沙灘。 頂寮海灘的面積雖於此30 年間有增有減,但可從趨勢線看出海灘面積於此 30 年呈現減少的 趨勢,自1986 年的最大面積下降到 2008 年(圖 5),兩者減少約 59%。14 年中有 9 年的面積較 前一年度來得少,呈現侵蝕的狀態。除了面積減少,濱線自1978 年至 2008 年也後退了約 30m。 由此可說明以1978 年至 2008 年之長時距而言,頂寮海灘為侵蝕狀態。

(9)

頂 寮 海 灘 歷 年 面 積 變 化 圖 (1978-2008)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978.11.25 1986.05.19 1988.12.7 1990.9.22 1991.5.17 1992.7.26 1994.9.27 1995.10.31 1996.12.4 1997.9.25 2002.6.22 2005.8.26 2006.7.5 2007.7.13 2008.8.16 日期 面 積 ( 平 方 公 尺 ) 面積 線性 (面積) 黛特颱風(中度) 珊瑚颱風(輕度) 趨 勢 圖5 頂寮海灘歷年面積變化圖 本研究自 2009 年起實測海灘剖線,陸域部分向陸延伸至沙丘前緣,海域部分向外海延伸到 -15m 左右,並繪製每 11m 距離的等高線或等深線(圖 6-1、6-3)。由外澳海灘剖線測量所得侵 淤變化圖可以看出,自2001 年外澳漁港向海延伸設施建設完成後,2004 年時除堤前內側有些許 堆積外,海灘侵淤面積之總量變化不大(圖6-2)。至 2006 年,整個外澳海灘呈現大面積的堆積, 體積也大量增加,水下 5m 深度以內幾乎全數淤積,而離堤防較遠的水下 9m 以下,則嚴重侵蝕 (圖 6-4),此時突堤效應顯著出現。如此中時距的侵淤變化,顯示了海岸人為設施對海灘地形 的顯著影響。 圖6-1 外澳海岸 2004~2006 年等高/深線 圖6-2 外澳海岸 2004~2006 年侵淤變化

(10)

圖6-3 外澳海岸 2006~2009 年等高/深線 圖6-4 外澳海岸 2006~2009 年侵淤變化 圖6 外澳海灘剖線測量所得之 2004~2009 年侵淤變化圖

(四)短期海灘變動

本研究自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6 月實地測量三個研究區。其中 2009 年 2 月至 8 月期間三段 海灘幾乎均呈現增加的現象,而沙灘積淤狀況以2009 年 2 月至 5 月(冬—夏)最為顯著,5 月至 8 月(夏—秋)沙灘積淤量大幅下滑,接下來 5 個月(秋—冬)海灘沙量減少。綜合比較,三個 操作區中只有頂寮海岸與無尾港海岸出現持續性之海岸侵蝕現象,而外澳則是呈現供需平衡的狀 態。值得討論的是,三個操作區在2009 年度之侵蝕量總合及積淤量總合,則證明外澳海岸,頂寮 海岸及無尾港海岸沙量是減少的;2010 年度之侵蝕量總合及積淤量總合,則顯示外澳海岸、頂寮 海岸及無尾港海岸沙量則呈現增多;2011 年夏季前之侵蝕量總合及積淤量總和,顯示外澳海岸呈 現減少,頂寮海岸與無尾港海岸也呈現減少(表1)。 由北至南相隔100m 的 10 條剖線對比研究。得知夏半年(5 月、8 月)海灘的高程較冬半年 (2 月、12 月)高,寬度、面積也較大。另外,以一年的週期來看,2010 年 2 月的海灘體積較 2009 年2 月少,海灘的寬度亦較窄,海灘面積也因此減少。與上述體積變化趨勢對照,海灘體積的減 少除因為灘面寬度變窄,也受到灘體高程下降之影響。

(11)

表1 宜蘭海岸三研究區 2009 年 2 月~ 2011 年 6 月沙灘體積侵淤變化量 外澳 頂寮 無尾港 侵淤變化量 體積(m3) 較前次增減 體積(m3) 較前次增減 體積(m3) 較前次增減 2009 年 2 月體積 288,256 34,265 25,485 2009 年 5 月侵淤量 +274,902 +95% +44,434 +130% +18,300 +72% 2009 年 8 月侵淤量 +25,409 +5% -200 0% +1,428 +3% 2009 年 12 月侵淤量 -344,078 -58% -45,526 -58% -22,061 -49% 2010 年 2 月侵淤量 +28,407 +12% -3,111 -9% -1,324 -6% 2010 年 6 月侵淤量 +5,709 +2% +7,666 +26% +1,593 +7% 2010 年 11 月侵淤量 -11,463 -4% +13,177 +35% +25,645 +109% 2011 年 3 月侵淤量 +76,745 +29% -5,150 -10% -21,934 -45% 2011 年 5 月侵淤量 -184,460 -54% +20,626 +45% -6,725 -25% 2011 年 6 月侵淤量 +63,269 +40% -19,766 -30% +2,653 +13% 以季節為單位,將10 條剖線之距離與高程分別平均,可得到海灘各季節之平均寬度及平均高 程。將各季節數據與前一季相比,可知海灘寬度及高程之季節變化。由表3 中可看出除 2009 年 5 月的寬度較前一季寬外(多了28.41m),其餘季節之海灘寬度皆較前一季窄,因此可推測海灘面 積大都較前一季小。此變化趨勢尤以2009 年 8 月至 12 月最為明顯,變化量也最大,海岸線於該 季內向內陸移動約29.15m。若以一年為週期,可發現 2010 年 2 月之海灘較 2009 年 2 月窄,海岸 線平均向內陸移動約19.52m。值得注意的是 2009 年 8 月,雖然與 2009 年 5 月相比,8 月之體積 為增加狀態,但在海灘寬度方面則呈現變窄的情況,0m 濱線位置平均向內陸移動約 8.73m,顯示 該季體積之增加並非因為海灘面積增加,而與海灘高程增加有關。本研究亦選取剖線起始點(沙 丘前緣)之高程做比較。海灘高程在冬半年屬於侵蝕、降低的狀態,在夏半年則為堆積、上升的 狀態。而2010 年 2 月在沙丘前緣之高程又較 2009 年 2 月低,下降約 5.68m。 剖線變化可說明頂寮海灘在2009 年至 2010 年之短時距中,亦呈現侵蝕的狀態。透過海灘長 期面積變化、中期剖線變化及短期體積與剖線變化可看出,頂寮海灘在不同時距下皆呈現侵蝕的 狀態(表2)。 表2 頂寮海灘寬度及高程之季節變化量(2009.2-2010.2)   單位:m 日期 2009.02.18- 2009.05.24 2009.05.24- 2009.08.19 2009.08.19- 2009.12.11 2009.12.11- 2010.1.26 2009.02.18- 2010.2.2 寬度變化量 28.41 -8.73 -29.15 -15.99 -19.52 高程變化量 1.69 0.45 -1.70 -4.93 -5.68 由海灘寬度及高程之季節變化,可知2009 年季節性海灘寬度皆較前一季窄,海岸線的在季節 內向內陸移動許多。2009 年莫拉克颱風之前,海灘的實測剖線顯示 3 年內中時距的海灘變化雖然 有「堤前堆積、堤後侵蝕」的現象,但季節性的短期變化則顯示海岸地帶沙量重新分配的動態現 象。外澳海岸2009 年有逐月變陡的趨勢,若由 5~7 月的等深線(圖 7-1、7-2)則發現堤前的堆積 不甚明顯,反倒是離堤防較遠的北側灘面堆積明顯。由圖6-2 及圖 7-2 比較來看,得知沙灘陸域

(12)

出現堆積現象,但海域其實變化不大;突堤前陸域的少量堆積,海域部分則其實是稍有侵蝕的。 並且因為海域部分的堆積幾乎向內陸移動,鮮少沙量自堤前傳輸到堤後,因此在堤後出現嚴重侵 蝕的現象。 整體而言,外澳海灘的沙量在 2009 年的 5~7 月間的變化並不大,只是在冬季灘面上的沙量 呈現窄而陡的形貌,而夏季則變得寬且陡,但是海域的沙量明顯往陸域堆積,使得陸域的堆積更 往沙丘前進,且沙體更形高大。 圖7-1 外澳海岸 2009 年 5~7 月等高/深線 圖7-2 外澳海岸 2009 年 5~7 月侵淤變化 圖7 外澳海灘剖線測量所得之 2009 年內月侵淤變化圖

(五)劣化分析

由上總結,宜蘭海岸的輸沙量,在長期趨勢有逐年變少的趨勢,在中期時距則出現因人為設 施或極端事件的局部侵淤現象,年內或季節性的短時距變化則呈現在海陸域沙體形貌上的動態變 化。基此,宜蘭海岸的管理策略必須是長期性的,至於中、短時距的動態變化則建議應任由海岸 營力的動態平衡作用,人為管理策略反倒是應該順應其動態變化進行分區分時使用,不需過度干 擾。 蘭陽平原海岸侵蝕原因有五:(1)颱風帶來強風之侵蝕作用;(2)長時間開採河川沙石造成蘭陽 溪輸沙量減少;(3)近岸興建人工結構物;(4)地層下陷;(5)地殼張裂運動等。影響宜蘭海岸劣化 的因子分為自然因子與人為因素。自然因子包含波浪作用、陸源沉積物之供應。而人為因素則有 過度開採砂石、未經規劃之海岸結構物及不當之土地利用。當解釋海岸劣化問題時,往往不能只 單純就自然因子或就人為因素分開說明。 2009 年 10 月 9 日在莫拉克颱風後至三個操作區進行考察,發現各海岸段之暴潮線堆積著大

(13)

量之漂流木及垃圾。宜蘭海岸侵蝕與堆積受到東北季風以及颱風之影響甚劇。但無人為影響下的 頂寮海岸則意外地出現類似的趨勢,此結果表示宜蘭海岸地形之變化主要受到自然營力之影響, 而人為影響不是宜蘭海岸地形明顯改變的重要因素。

海灘設施

宜蘭海岸為抵抗侵蝕,已有多處人工養灘及海岸結構物。

(一)人工養灘

頭城海水浴場海岸因象神颱風遭嚴重侵蝕,由水利署委託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在烏石港所進 行的人工養灘工程並於2002 年 11 月竣工。唯 2009 年 10 月前往烏石港人工養灘處實察,發現該 處之沙灘已嚴重退後,已無法察知任何人工養灘之證據,可見烏石港南侵北淤效應嚴重並持續在 影響著本研究區之沿岸漂砂作用。 在蘇澳之澳仔角海岸(無尾港段),在1975 年之前可能為沙質海灘,為自然平衡海岸,直到 1976、1977 年間,因進行蘭陽隧道工程,隧道北洞口所挖之片頁岩被倒置於澳仔角海邊,使海岸 成為板岩塊海灘,經12 年自然海象作用又回復成平衡海岸,亦無沖刷情形。1992 年間該地民眾 要求海軍清除海邊之石塊進而改變平衡狀態,後因東部海岸床底坡度較陡及颱風頻繁,東北季風 週期長,加速澳仔角海岸侵蝕,當時經水利局第一工程處(今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於該段海岸施 行拋石護岸350m 加固,於 1995 年 3 月竣工(水利署第一河川局,1998)。 因南灣潮流方向之影響,新城溪口以北出現侵蝕,而以南則有積淤之河口沙嘴,第一河川局在 2009年5月開始在新城溪北端(頂寮段)進行約200m之人工沙丘工程,而人工沙丘下方已受海浪影 響開始淘蝕。

(二)結構物

研究區境內人工結構物種類眾多,大至漁港,小至沿岸放置之消波塊。1991 年開始興建之烏 石港南、北海堤(外澳段南界)並於海堤周圍放置消波塊防止海浪侵蝕。2001 年並將北方海堤延 伸至目前之長度。東北角管理處在沙丘上興建蘭陽海岸步道(防波壩),以期用步道將宜蘭海岸 串連起來。由蘭陽灣最南端之港仔角段開始進行拋石固沙工程,進行拋石工程的海岸還有港邊段, 過嶺段及大福段。另外水利署在存仁里、大坑里及港口里實施海堤工程。烏石港海堤以南(北大 坑里),水利署在海灘上放置礫石固沙,而在竹安、大福、過嶺、利澤、永鎮里等地方海岸,第 一河川局在海灘上堆置一座座類似突堤之礫石埠(Jetty system),主要是求防止沿岸海灘被海浪 侵蝕,並扣留一些由北而南或由南而北流動之漂砂。另外,澳仔角(無尾港段)礫石灘以南也放 置消波塊防止由蘭陽灣南端陸岬折射而來的海浪營力造成沙丘侵蝕。由實地觀察發現,礫石埠之 長度只允許擋下少量泥砂,推斷主要之漂砂量還是可以在這些礫石埠間流動。 頂寮海灘無論從長時距、中時距及短時距來看,皆呈現侵蝕的趨勢,此現象表現在海灘面積 減少、高程降低、體積減少上。歸納其原因,可知在長期變化方面,除連續的突發事件造成灘沙 沒有足夠的時間回淤外,就以人為活動造成之蘭陽溪輸沙量減少及北方設置的突堤最有影響。中

(14)

0 1 2 3 4 5 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距離(公尺) 高 度 ( 公 尺 ) 1994 1996 2005 2006 期之變化亦以人為造成之輸沙量減少較有影響。季節性波浪變化則為海灘地形短期變化之影響因 子。許民陽(2002)認為沉積物收支是否達到平衡,對於海岸向外伸展或向陸後退甚為重要。陸 源沉積物減少之主因可能為陸地上各種攔河工程(如水壩)及採砂石,使河川輸沙量驟減,促使 海岸沉積物之收支失衡所致。 為防止海灘侵蝕,頂寮海灘於海灘中段堆砌許多消波塊,無尾港海灘上也被放置巨礫。為了 解該人工結構物對海灘的影響,本研究將以季節為單位,測量結構物前後的灘面坡度,掌握該坡 度的變化,將人工結構物對海灘的影響進行定性分析。 為分析頂寮海灘消波塊放置前後剖線變化。本研究比較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於2002 年前後於消 波塊附近測得之剖面資料,從消波塊附近之灘面地形變化分析其對海灘地形之影響(圖8)。由圖 可知消波塊放置後之剖線距離雖然較放置前減少(灘面後退),但整體而言,兩者間差異不大,因 此可推測消波塊的設置對海灘的面積並無明顯影響。在高程方面,可看出2005 年及 2006 年之剖 線於消波塊位置有較1994 年及 1996 年高的情況,但在沒有消波塊之位置,在消波塊設置前、後 並無明顯的高程變化趨勢。由此可見灘沙易在消波塊附近堆積,造成該處之高程較消波塊放置前 來得高。 圖8 頂寮海灘消波塊設置前後剖線變化圖 另外計算消波塊放置前後之灘面平均坡度,可發現消波塊放置後,灘面有變陡的情況(表3)。 一般來說,海灘坡度較緩,沙灘較為寬廣,海岸較為穩定,所受侵蝕後退較不顯著(許民陽,2002)。 因此灘面變陡可能使該海灘較不穩定,較易受到侵蝕。此外,波浪碰到消波塊亦會產生反射,使 該結構物下方經常被掏空危及結構物安全(張憲國、李宗潘,1994)。因此該消波塊的放置可能使 該處海灘因坡度變陡而變得較不穩定,易受到波浪的侵蝕。消波塊本身亦可能因下方灘沙被掏空 而位移,無法達到當初防止海灘侵蝕的目的。

(15)

表3 頂寮海灘消波塊設置前後剖線坡度整理 年份 1994 1996 1997 2005 2006 坡度 2.5% 3.3% 3.2% 2002 年 消波塊放置 4.7% 3.7% 除頂寮海灘上之人工結構物,距離頂寮海灘北界以北約2km 處,於 1999 年至 2000 年設置 8 座垂直海岸的突堤(林雪美等,2009)。由於宜蘭海岸之沿岸漂沙量約為 3*106~6*106 m3/yr,其 優勢方向為北向南移動(許泰文、溫志中,1997),因此該突堤的設置可能會使到頂寮海灘的漂沙 減少,造成頂寮海灘的侵蝕,推測頂寮海灘於1999 年後的侵蝕狀況亦與北方突堤的設置有關。

海灘垃圾

為減少海灘垃圾,以減少垃圾對海灘生物和人類活動的威脅,並加強海灘環境管理,海灘垃 圾的調查已在國外行之有年,並且有各式各樣的調查方法。Simone & Joel(2007)測量最高潮位

線以上平行海岸4m 寬的海灘,將垃圾分為 7 類記錄下所有可見的人造垃圾,分析垃圾的組成與

計算垃圾量。垃圾量以每100m2內的垃圾數量呈現。Storrier et al.(2007)在研究期間每個月進行

一次調查,第一次調查時,沿著最高潮位線隨機選取長100m,寬 1m 的海灘調查,並以此範圍作

為往後調查的範圍。調查時,將垃圾分類記錄,並以12 種材質分析該海灘的垃圾組成與時空間變

化。Madzena & Lasiak(1997)調查南非三處海灘的垃圾,在研究期間每個月調查一次,並隨機 選擇五條垂直海岸寬3m 的海灘範圍調查。記錄海灘上大於 2cm 的垃圾。將垃圾分為 6 種類別, 記錄各種類垃圾的數量和重量和大小。此方法涵蓋水線到灘內緣線的垃圾,可以較完整地記錄各 個來源的垃圾。Ribic(1998)研究指出每月調查一次是調查海灘垃圾最好的時間間距。有鑒於各 學者的研究方法略有不同,Velander & Mocogni(1999)曾研究各種垃圾的採樣方法,認為各種 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研究者必須依據目的選擇採樣的方式,才能符合研究需求。 由於海灘垃圾資料缺乏前人研究,又海灘垃圾無法在衛星影像或航照等圖資中判釋得知,因 此只能在研究期間藉由現場調查的方式獲得資料。本研究海灘垃圾現場調查時距以「月」為單位, 並將垃圾分類記錄,以分析垃圾的來源。分類時多將塑膠、玻璃、鐵鋁類、紙類獨立出來,將垃 圾定性。在定量方面,以記錄垃圾的數量為主,輔以各種類垃圾的重量。 本研究於三個研究區進行海灘垃圾調查,自2009 年 4 月至 2009 年 7 月,進行逐月調查,共 四次,以獲得平常時間海灘垃圾數量之變化。在海灘垃圾現況部分,以比較三個實驗區海灘垃圾 之數量、來源與材質後,發現頂寮海灘的垃圾量最多;其間有芭馬颱風的影響及定期的淨灘活動, 因此以狀況較為複雜的頂寮里作為調查海灘。調查日期計有 4/18(淨灘活動後)、5/26、6/23、 7/22(淨灘活動後)及 10/9(芭馬颱風後)等五次。

(一)海灘垃圾量之變化

兩次淨灘後,海灘垃圾量均大幅度地減少。以4 月份至 5 月份而言,在淨灘過後的一個月內, 垃圾數量自226 個增加至 882 個,增加了 350%,是原來的約 4.5 倍。在此之後,垃圾量並無明顯 上升,維持在882 項至 872 項之間。而後在 7 月的淨灘活動之後,垃圾量才降低。根據里長表示,

(16)

淨灘後 水災後 此處的海灘垃圾在淨灘後及颱風前會明顯減少。 2009 年 10 月 5 日受到芭馬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影響,宜蘭地區降下超大豪 雨,山區雨量超過 1000mm,造成低漥處多處淹水。河川龐大的水量,也自流域內夾帶大量垃圾 順著海流堆積到灘面上。10 月 9 日於現場進行突發事件後海灘垃圾調查,發現灘面上垃圾帶寬大, 臨海側高度約50-90cm 高。由於垃圾混亂堆疊,無法逐一計算數量與面積,因此透過 GPS 沿著垃 圾帶行走,記錄垃圾帶的位置與面積與淨灘後之垃圾帶分布範圍做對照。可發現此次突發事件使 灘面上的垃圾帶往內陸移動,且寬度增加,由原本的約5~10m 擴充至 15~20m。以面積來看,淨 灘後垃圾分布的範圍面積有10,014m2,突發事件後面積則增加至18,201m2 照片1 可明顯看出淨灘後灘面上的垃圾大幅度減少,照片中只剩少數面積小、體積小之垃圾。 反之在水災過後,灘面上可見寬廣的垃圾帶,其中以自上游地區沖刷而下的漂流木與枯枝為最, 所佔體積也最大,當地居民表示,這些漂流木多來自上游的太平山。此外,平時在此處可見之垃 圾同樣也涵蓋在內,包含塑膠袋、水桶、餐具等等,也發現不少來自蘭陽溪河床的農作物。 照片1 頂寮海灘淨灘後與水災後垃圾量比較 數次調查皆屬外澳海灘的廢棄物數量最少。推測可能與外澳海灘已發展為觀光型海灘,東北 角暨宜蘭海岸風景管理區會定期派人維持灘面的清潔有關。進行外澳海灘廢棄物調查時,可看到 有工作人員拿著工具和垃圾袋撿拾灘面上的廢棄物,尤其是外澳服務區以南的主要遊憩區。頂寮 海灘的廢棄物是三區中最多。4 月和 7 月是在淨灘之後調查,所以廢棄物數量比較少。頂寮海灘 的廢棄物是三區中最多的,推測與當地的垂釣活動與冬季捕鰻苗的活動有關。

(二)海灘廢棄物來源比較

將海灘廢棄物來源分為海灘活動、流域聚落、流域農地、流域工廠、海上漁業活動等5 類, 另外將無法分類的項目獨立出來,包含各類塑膠袋及塑膠碎片。比較外澳、頂寮、無尾港的廢棄 物來源(表4),有以下幾點發現: 1. 三處海灘的廢棄物皆以來自海灘活動最多,其中外澳由於是觀光型海灘,因此來自海灘活動 的廢棄物佔了約60%。 2. 在外澳,來自流域聚落的廢棄物佔第二多,其次是海上漁業活動。無尾港雖以流域聚落的廢

(17)

棄物為第二多,但與海上漁業活動之百分比差異不大。頂寮海灘則以來自海上漁業活動的廢 棄物佔第二,其次才是流域聚落。 3. 三區綜合比較,可看出來無尾港來自海上漁業活動的廢棄物所佔比例是三區最多,頂寮海灘 來自流域聚落的廢棄物是三區中比例最少的。 表4 外澳、頂寮、無尾港海灘廢棄物來源比較 來源 海灘活動 上游聚落 上游農地 上游工廠 海上漁業活動 無法分類 外澳 60.49% 18.88% 0.17% 0.43% 11.71% 8.33% 頂寮 53.61% 9.58% 0.69% 0.30% 11.08% 24.74% 無尾港 47.99% 18.92% 0.64% 0.49% 17.84% 14.12%

(三)海灘廢棄物材質比較

比較外澳、頂寮、無尾港的廢棄物材質(表5),有以下幾點發現: 1. 三個研究區的廢棄物皆以塑膠類為多,佔 70%-90%不等,其中多包含塑膠類免洗餐具及飲料 瓶。 2. 紙類廢棄物則皆佔三個研究區的第二位,其中以外澳的紙類廢棄物所佔比例最多,達 25%, 這與暑期海灘遊客丟棄之菸蒂有關。 3. 玻璃類廢棄物佔頂寮海灘與無尾港海灘的第三位,與該海灘釣客飲用的提神飲料和酒精有關。 表5 外澳、頂寮、無尾港海灘廢棄物材質比較 海灘 紙類 塑膠類 玻璃類 金屬類 橡膠類 木材類 合成/天然纖維 蔬果類 外澳 25.66% 70.68% 0.00% 0.00% 0.00% 0.43% 2.62% 0.62% 頂寮 7.45% 84.12% 4.83% 0.23% 0.48% 0.98% 1.50% 0.42% 無尾港 4.86% 90.75% 2.40% 0.13% 0.43% 0.28% 1.14% 0.00%

海灘使用者觀點

有鑑於國外評估海灘環境品質時,多採用海灘使用者的觀點(Luci et al., 2003;Cervantes, 2008;Roca et al., 2008)。為了解宜蘭海灘的實質功能,以及海灘使用者對海灘劣化的觀感,本研 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對海灘使用者進行訪談。內容包含受訪者到海灘的目的、受訪者對海灘環境 的觀感、受訪者認為宜蘭海灘的變化與影響。 本研究在頂寮海灘訪問居民、遊客及業者共50 位;頂寮海灘共有 42 名受訪者,其中包含 31 位居民及11 位海灘遊客,當中又以 60 至 80 歲的長輩居多;無尾港海灘則訪問了遊客 4 位、居民 12 位。

(一)海灘使用者觀點之評估方法

(18)

由於海灘使用者是海灘劣化最直接影響的群體,加以國外評估海灘環境品質時,多採用海灘 使用者的觀點(Luci et al.,2003; Cervantes,2008;Roca et al.,2008),因此在海灘劣化之主觀評 估部分將針對海灘使用者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包含遊客、居民(Ballance, et al.,2000)。將使用者 觀點與客觀測量結果對照,以彌補客觀測量之不足。訪問內容包含頂寮海灘的實質功能、海灘劣 化情況(海灘功能的衰退)、海灘使用者對海灘劣化指標之觀感、海灘劣化指標對頂寮海灘功能之 影響、海灘使用者之復育行為等。最後將上述訪談結果進行簡易的量化分析,呈現多數海灘使用 者的觀感。 在台灣,海灘因自然或人為的因素,有不同層面與程度的劣化。為了解海灘劣化情況與原因, 作為復育之參考,本研究結合三生永續的概念,將海灘劣化定義為「海灘在生活、生產、生態功 能之衰退」,並透過客觀及主觀評估了解宜蘭蘇澳頂寮里海灘之劣化情況與原因。客觀評估使用 海灘劣化指標,包含:海灘侵蝕、人工結構物及海灘廢棄物;主觀評估使用海灘使用者觀點,最 後連結主客觀評估結果,提出海灘復育之建議。由於海灘劣化為台灣海岸環境當前面臨之問題, 加以海灘復育之重要性,本研究以三生永續為基礎,將海灘劣化定義為「由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 海灘在生活、生產、生態功能的衰退」,並以宜蘭蘇澳頂寮里海灘為例,進行海灘劣化之評估, 以達到了解海灘劣化情況與提出復育建議之目的。為了解頂寮里海灘的實質功能,以及海灘使用 者對海灘劣化的觀感,本研究對海灘使用者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包含遊客、居民,訪談結果進行 彙整。訪談問題設計,係根據本研究對海灘劣化之定義及海灘劣化操作指標而得(表6)。 表6 海灘使用者觀點問題設計 目的 問題面向 問題設計 保護內陸的功能 頂寮海灘是否有保護灘後陸地的功能? 平時是否會到海邊? 平時去海灘大多從事哪些活動? 提供休閒遊憩空間的功能 到海邊的人大多從事哪些活動? 請問該海灘以何種經濟活動為主? 提供經濟活動空間的功能 該活動大概是何時進行? 海灘是否有出現生物? 頂寮海 灘功能 確認 提供生物棲息環境的功能 如果有,哪些生物會在頂寮海灘上生存? 保護內陸功能的衰退 是否擔心海灘無法再保護內陸? 近年到海邊的次數是否減少? 提供休閒遊憩空間功能的衰退 海灘活動成效或進行方式是否有改變? 近年來該經濟活動的收益是否有減少? 如果有減少,減少量大概是多少? 提供經濟活動空間功能的衰退 該經濟活動的進行方式近年來是否產生變化? 頂寮海 灘之劣 化情況 頂寮海 灘劣化 情況 提供生物棲息環境功能的衰退 與從前相比頂寮海灘的生物數量和種類是否有變化? 頂寮海灘與從前相比,是否有變窄、往後退的情形? 頂寮海灘地形變化 除了往後退,海灘的形狀是否還有其他變化? 頂寮海灘地形變化量 如果海灘有變窄、往後退的情況,變化量大概是多少? 使用 者對 海灘 劣化 海灘 侵蝕 頂寮海灘地形變化原因 造成頂寮海灘侵蝕後退的原因為何?

(19)

人工結 構物 人工結構物的效果與影響 消波塊的放置是否達到防止海灘侵蝕的效果? 頂寮海灘廢棄物數量變化 與從前相比,頂寮海灘上之廢棄物是否有增加? 指標 海灘廢 棄物 頂寮海灘廢棄物來源 認為頂寮海灘灘面上之廢棄物來源為何? 保護內陸的功能 海 灘 後 退 是 否 已 對 頂 寮 海 灘 之 保 護 內 陸 功 能 造 成 影 響? 提供休閒遊憩空間的功能 海 灘 侵 蝕 是 否 已 對 頂 寮 當 地 之 海 灘 休 閒 活 動 產 生 影 響? 提供經濟活動空間的功能 海灘侵蝕是否已對頂寮海灘的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海灘 侵蝕 提供生物棲息環境的功能 海灘侵蝕是否已對頂寮海灘上的生物產生影響? 保護內陸的功能 海 灘 上 的 廢 棄 物 增 加 是 否 會 影 響 海 灘 保 護 內 陸 的 功 能? 海 灘 上 的 廢 棄 物 增 加 是 否 會 使 遊 客 減 少 到 海 邊 的 次 數? 提供休閒遊憩空間的功能 海 灘 上 的 廢 棄 物 增 加 是 否 會 影 響 海 灘 休 閒 活 動 之 成 效?(例如:垂釣之漁獲量減少) 提供經濟活動空間的功能 海 灘 上 的 廢 棄 物 增 加 是 否 會 影 響 當 地 經 濟 活 動 之 收 益? 海灘劣 化指標 對海灘 功能之 影響 海灘廢 棄物 提供生物棲息環境的功能 海 灘 上 的 廢 棄 物 增 加 是 否 會 對 海 灘 上 之 生 物 產 生 影 響? 若海灘侵蝕會影響頂寮海灘之功能,居民、相關單位是 否有補救措施? 海灘 侵蝕 頂寮里對於海灘侵蝕之改善方法 如果有,該措施為何? 頂寮海灘對於海灘廢棄物之改善方法 若海灘廢棄物會影響頂寮海灘之功能,居民、相關單位 是否有補救措施? 如果有,大概是怎樣進行? 大約多久會進行一次? 使用者 之復育 行為 海灘廢 棄物 頂寮海灘對於海灘廢棄物之改善方法 每次進行時間是多久? 根據地點不同,海灘的實質功能也不同。在外澳,海灘主要以提供海灘遊憩活動為主要功能。 每逢假日可見外澳海灘上遊憩的人潮,除灘面上的活動,遊客亦下水游泳、衝浪。然而,這樣具 有大規模觀光客,且以觀光型海灘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海灘在宜蘭並非常態。在宜蘭,大多數海灘 屬於非觀光型海灘,海灘的主要功能為保護沿岸的陸地免受海浪威脅,再者為提供生態棲地,有 部分生物進而可做為居民的經濟來源。以無尾港為例,居民表示會到海邊散步,運動,會有外地 人到此衝浪、戲水,早期此處還有牽罟的活動。對頂寮的居民而言,由於住處離海較遠(因工業 區設置,聚落搬遷至今台二線以西),因此平時較少到海邊。海灘對於他們的功能就是保護內陸。 受訪者表示「淹水的時候不會淹到聚落,也不會淹到後面的田,因為前面有沙丘,只會淹到沙丘 旁邊。」可見海岸沙丘的保護功能。另外還有冬季可以捕鰻苗貼補家用。本研究調查過程中也發 現,到頂寮或無尾港海邊的遊客寥寥無幾。偶有退潮時,家長帶小孩到海邊戲水、散步,其他最 多的就是冬、春季時,在海灘上垂釣的釣客。

(20)

本研究根據這些海灘的實質功能進一步了解海灘使用者對宜蘭海灘劣化現象之觀感雨影響。 訪談結果顯示,無論居民或是海灘使用者,多認為宜蘭海灘逐漸變差當中。其中包含海灘受到侵 蝕、海灘垃圾變多、海灘上生物減少、漁獲量減少等。

(二)海灘使用者觀點之評估結果

海灘劣化之評估分為客觀及主觀兩部份。客觀評估使用海灘劣化指標:海灘侵蝕、人工結構 物及海灘廢棄物變化。主觀評估主要透過海灘使用者觀點,了解頂寮海灘的實質功能及其衰退的 情況、使用者對海灘劣化指標的主觀觀感及其影響,作為客觀調查的輔助與對照。 1. 海灘之實質功能 外澳海灘的使用者認為該海灘主要的功能為提供海灘休閒遊憩的空間(38.71%),由於此處 為一觀光型海灘,多遊客到此處進行海灘活動、戲水或衝浪;其次為提供生物棲息空間(30.65%), 經濟功能最低。頂寮海灘主要功能為提供海灘休閒遊憩功能(34.2%),有 19%的使用者認為頂 寮海灘具有經濟功能。無尾港海灘最高比例則為國土保安(42.11%),其次為提供生物棲息空間 (26.32%)及休閒遊憩功能(23.68%)(表 7)。 表7 海灘實質功能之海灘使用者觀點 生活功能 生產功能 生態功能 海灘功能 海灘休閒遊憩 國土保安 經濟功能 生物棲地 外澳海灘 38.71% 25.81% 4.84% 30.65% 頂寮海灘 34.20% 25.30% 19.00% 21.50% 無尾港海灘 23.68% 42.11% 7.89% 26.32% 2. 海灘功能劣化之情況 根據使用者觀點,外澳海灘主要具有提供海灘休閒遊憩空間、國土保安及提供生物棲地的功 能。不過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外澳海灘的國土保安功能及提供休閒遊憩空間的功能並沒有劣化的情 況。僅有提供生物棲地的功能有劣化的情況(66.66%),受訪者認為與早期相比,海灘上的螃蟹 和貝類有減少的情況。歸咎其原因可能是海灘受到上游汙水汙染的影響及沙灘上遊客增加干擾該 生物的棲息環境有關(表8)。 透過海灘使用者可瞭解頂寮海灘具有提供海灘休閒遊憩空間、國土保安、提供生物棲地功能 及經濟功能。然而,受訪者也指出這些功能正劣化當中。在海灘國土保安功能方面,83.33%的受 訪者表示因為海岸的後退,會擔心灘後土地因缺乏海灘和沙丘的保護而容易淹水,增加居民生活 的不便與危險性。在海灘休閒遊憩功能方面,72.41%的受訪者認為頂寮海灘的休閒遊憩功能受 損。該功能受損情況包含海灘變小變髒,所以讓遊客不想去海灘;釣客釣不到魚等。在提供生物 棲地功能方面,高達91.18%的受訪者認為海灘的生物棲地功能受損。受訪者多指出早期海灘上多 大螃蟹且有貝類,當地居民可以抓螃蟹娛樂或帶回家吃,但現在不但螃蟹變小隻,而且數量也大 量減少,居民已經不再到海邊抓螃蟹。頂寮海灘的經濟功能有抓鰻苗經驗的受訪者表示與 40 至 50 年前相比,鰻苗已經少了很多,以前一個晚上有上萬條,現在一個晚上只有幾百條。而且,受 到灘面變小的影響,抓鰻苗的過程也變得比較危險,因為海浪容易打到岸邊,抓鰻苗的時候要比

(21)

較小心。因此在海灘的經濟功能方面,無論受訪者是否有抓鰻苗的經驗,有 100%的受訪者認為 頂寮海灘在此方面的經濟功能已有劣化現象。 海灘使用者認為無尾港海灘具有提供海灘休閒遊憩空間、國土保安及提供生物棲息空間的功 能。三項功能中,受訪者認為該海灘之國土保安與生物棲地功能有劣化的情況;在國土保安方面, 受訪者多表示由於當地海灘受到侵蝕,因此擔心灘後聚落會有淹水的危機。 表8 海灘功能劣化情況之海灘使用者觀點 海灘 重要海灘功能 確認劣化 否認劣化 國土保安 6.06% 93.94% 休閒遊憩 3.03% 96.97% 外澳海灘 生物棲地 66.67% 33.33% 國土保安 83.33% 16.67% 休閒遊憩 72.41% 27.59% 生物棲地 91.18% 8.82% 頂寮海灘 經濟功能 100.00% 0.00% 國土保安 81.25% 18.75% 休閒遊憩 12.50% 87.50% 無尾港海灘 生物棲地 100.00% 0.00% 3. 海灘功能劣化之原因 歸咎頂寮海灘之原有功能劣化的原因,受訪者認為是受到海灘侵蝕及海灘廢棄物的影響。海 灘侵蝕造成頂寮海灘休閒遊憩活動功能、國土保安功能及經濟功能的劣化;海灘廢棄物增加造成 頂寮海灘提供休閒遊憩活動空間的功能、提供生物棲地的功能及經濟功能的劣化。 在海灘侵蝕部分,92.86%的受訪者認為頂寮海灘有後退的趨勢,不但海灘變窄且面積也變 小。大多數年長的受訪者(60 至 80 歲)認為,小時候的海灘(50 至 70 年前)和現在相比,大概 後退了約50 至 100m。有受訪者更認為海灘後退了 300m 之遠。並無受訪者認為頂寮海灘沒有變 窄或面積沒有變小。另外,表示不曉得頂寮海灘是否有變窄、面積是否有變小的受訪者佔7.14%, 此類受訪者多因現在較少到海邊,因此無法將以前與現今的觀感做比較。 進一步詢問海灘使用者認為頂寮海灘侵蝕的原因,多數受訪者認為波浪造是成該處海灘侵蝕 的主因(91.43%),特別是在颱風的時候。2008 年 9 月強烈颱風「薔蜜」在宜蘭南澳附近登陸。 根據當地居民說法,薔蜜侵台時,雨大到窗外視線模糊,工廠廠房的鐵皮屋頂大多被吹掀開,路 樹多倒塌,連電線桿也出現整排倒下的情況。如此嚴重的颱風更對海邊造成不小影響。頂寮海邊 的沙丘即被海浪拍打而崩落、後退,沙丘上包含木麻黃、林投等的防風林也倒塌在灘面上。居民 表示此颱風為近年影響最嚴重的颱風。大浪造成沙丘崩落、後退,使居民認為海灘變得比較危險。 除了波浪的的侵蝕,有少數受訪者提到灘面變窄,面積變小,是受到蘭陽溪輸沙量減少的影 響(2.86%),另外還有使用者提到全球暖化,海水面上升,也是造成此地海灘面積縮減的原因 (2.86%)。 在海灘廢棄物部分,有89.66%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海灘上的廢棄物較以前(受訪者小時候)多。 由於多數受訪者為60 至 80 歲的長輩,因此可由此訪談結果推論頂寮海灘與 50 至 70 年前相比,

(22)

廢棄物量有增加的趨勢。 多數使用者認為頂寮海灘上的廢棄物是來自海上(60.00%),其中包含來自外地隨海流漂到 當地海灘的廢棄物、來自河川上游被沖到海裡,再被浪打到海灘上的廢棄物、來自在外海漁船的 廢棄物。只有28.89%的使用者認為廢棄物是由當地的遊(釣)客留下。 除了海灘侵蝕及海灘廢棄物增加使頂寮海灘因功能劣化而劣化,受訪者也另外指出其他讓該 地海灘功能劣化的原因。包含因為上游工廠違法排放汙水,使得海灘附近的水質惡化,造成鰻苗、 魚群及螃蟹的死亡,數量因此減少,進而影響頂寮海灘的生物棲地、休閒遊憩空間功能及經濟功 能。另外,受訪者也指出垂釣的漁獲量減少,可能也和海上作業船隻大量捕撈有關。對釣客而言, 頂寮海灘提供的休閒遊憩功能因此而劣化。 無尾港海灘地形變化之使用者觀點,100%受訪者認為有海灘變窄、面積變小的現象。歸咎其 原因,使用者多認為當地海灘的侵蝕多是波浪的影響,特別是颱風時的大浪(62.50%),少數使 用者認為海灘的侵蝕與河川輸沙量減少(6.25%)或全球暖化(12.50%)有關。 在生物棲地功能劣化方面,受訪者認為海灘上的生物數量減少與廢棄物得增加有關,使得蟹 及貝類數量減少。75%的使用者認為當地海灘的廢棄物與早期相比有增加的趨勢,受訪者 83.33% 認為該廢棄物來自海上,僅有11.11%的受訪者認為廢棄物由當地的海灘遊客產生的。 根據地點不同,海灘的實質功能也不同。在外澳,海灘主要以提供海灘遊憩活動為主要功能。 每逢假日可見在外澳的海灘看見前往遊憩的人潮,除灘面上的活動,還有遊客下水游泳、衝浪。然 而,以觀光型海灘並非宜蘭海灘之常態。在宜蘭,大多數海灘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護沿岸的陸地免受 海浪威脅,再者就是提供生態棲地,有部分生物進而可做為居民的經濟來源。以無尾港為例,居民 表示會到海邊散步,運動,會有外地人到此衝浪、玩水。早期此處還有牽罟的活動。對頂寮的居民 而言,由於住處離海較遠(因工業區設置,聚落搬遷至今台二線以西),因此平時較少到海邊。海 灘對於他們的功能就是保護內陸。受訪者表示「淹水的時候不會淹到聚落,也不會淹到後面的田, 因為前面有沙丘,只會淹到沙丘旁邊。」可見海岸沙丘的保護功能。另外還有冬季可以捕鰻苗貼補 家用。本研究調查過程中也發現,到頂寮或無尾港海邊的遊客寥寥無幾。偶有退潮時,家長帶小孩 到海邊戲水、散步,其他則是冬、春季時,在海灘上垂釣的釣客為最多。

結論

本研究對於宜蘭海岸永續經營之理念,在國內海岸地帶的利用管理,應以減量、復育為基本 原則,並以符合「資源保護」與「災害防治」作為優先進行工作。為有效利用管理及達成天然資 源保育之工作,必須先對該海岸進行劣化指標評估。主要目的為建立海灘劣化指標,做為評估海 灘劣化的觀察項目,影響海灘功能之項目又包括海灘侵蝕及海灘垃圾。 基於目前尚無研究以海灘復育為目標,建立海灘劣化的評估指標。本研究以海灘劣化的定義 --即「海灘功能的衰退」作為劣化指標的選取依據,參考上述評估遊憩型海灘環境之常用指標, 歸納四項評估指標:1.海灘侵淤(物理性指標),2.海灘垃圾(生物性指標)及 3.海灘設施(外 在性指標)4.使用者觀點(內在性指標)。前三者為海灘劣化之客觀評估指標,最後者為主觀評 估指標。

(23)

本研究除使用多時序濱線判釋變遷,並利用數值地形模型等地理資訊系統模擬海灘地形,以 多時序方式比較量化之灘體來檢視宜蘭沙質海灘受到侵蝕劣化的程度;以垃圾最多的海灘垃圾線 為抽樣區,進行每月的調查,記錄垃圾的數量、面積及垃圾來源等項,分析海灘劣化的情況;以 遊客、住戶、漁夫等海灘使用者為對象,進行問卷及深入訪談,以獲取海灘劣化的定性評估。綜 合海灘積淤變化、分析及海灘使用者觀點評估結果,可用來了解海灘劣化的現象與成因,進而針 對海灘的劣化現象與原因評估可能的復育辦法,以達到海岸地帶永續經營之目標。

(一)海灘劣化指標之客觀評估結果

無論在長時距、中時距或短時距下皆呈現侵蝕的狀態。其原因除了連續的突發事件造成灘沙 沒有足夠的時間回淤及季節性的波浪影響外,就以人為活動造成之蘭陽溪輸沙量減少及北方設置 的突堤最有影響。此現象可能使因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及生產功能的衰退而劣化。 消波塊放置後,海灘坡度變陡,海灘可能變得不穩定,容易受到侵蝕。消波塊下方亦可能受 到波浪的影響而掏空。長期來看,該消波塊的放置不僅無法達到防止海灘侵蝕的目的,反而將助 長海灘的侵蝕,進而影響到海灘之原有功能。 透過年內逐月之海灘廢棄物調查可發現之廢棄物在冬季有增加的趨勢,尤以廢棄物面積的增 加情況最為明顯。海灘廢棄物的增加可能使因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及生產功能的衰退而劣化。

(二)海灘使用者觀點之主觀評估結果

海灘使用者認為海灘可以保護灘後土地,並可提供其休閒遊憩空間而具生活功能;該地居民 冬季會到海灘抓鰻苗貼補家用,因此亦具生產功能;此外由於該海灘可提供生物棲息空間,因此 亦具生態功能。 海灘使用者皆認為正因提供休閒遊憩空間與國土保安之生活功能、提供生物棲地之生產功 能、與生產功能的衰退而劣化中。劣化的現象與原因除原有的客觀評估指標--海灘侵蝕及海灘廢 棄物增加外,亦包含水質及其他人為因素。這樣的劣化情況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這些使用者。

(三)主客觀評估結果之連結

海灘使用者認為近50 至 70 年海灘有逐漸變窄的趨勢,該結果與客觀評估結果相符。造成侵 蝕的原因包含颱風時的強浪、蘭陽溪輸沙量減少還有突堤的設置,然而使用者多認為波浪是造成 侵蝕的主要原因,人為因素影響不大。 使用者認為的廢棄物在近50 至 70 年間有變多的趨勢,因此可透過海灘使用者觀點將比較時 距拉長,補充客觀調查之不足。之廢棄物多來自海灘活動,但多數使用者卻認為該地海灘廢棄物 多由外地漂至海上。這是日後進行海灘廢棄物減量宣導時需注意的部分。

(四)應透過減緩海灘侵蝕及海灘廢棄物減量恢復原有之功能

雖部份歸因於自然營力,但仍可以透過改善人為影響減緩海灘侵蝕的速率。例如設置養灘的 突堤時,需考量到對附近海岸線的影響;控管蘭陽溪的沙石開採,以防因人為的因素導致蘭陽溪 輸沙量減少進而影響沙源。

(24)

由於之廢棄物多來自海灘活動,其中又以抓鰻苗及垂釣時產生的廢棄物為多,但多數受訪者 會隱瞞此事實。因此必須對至該海灘使用者進行宣導,並在海灘入口處設置垃圾桶,以減少由海 灘使用者造成的廢棄物。此外,亦需對海上作業船隻及流域聚落進行宣導,以減少來自海上漁業 及流域聚落的廢棄物。 由於消波塊的設置反而會造成海灘的侵蝕,因此必須持續關注附近地形的變化或將其移除。

(五)海岸復育策略

為恢復頂寮海灘之功能,必須解決海灘侵蝕及海灘廢棄物增加的問題。在海灘侵蝕方面,雖 部份歸因於自然營力,但仍可以透過改善人為影響減緩海灘侵蝕的速率。例如設置養灘的突堤時, 需考量到對附近海岸線的影響;控管蘭陽溪的沙石開採,以防人為因素導致蘭陽溪輸沙量減少, 進而影響頂寮海灘的沙源。在海灘廢棄物方面,應加強對海灘使用者宣導,並設置垃圾桶於海灘 入口處,減少由海灘使用者造成的廢棄物。此外,亦需對海上作業船隻及流域聚落進行宣導,以 減少來自海上漁業及流域聚落的廢棄物,達到恢復海灘原有功能之目的。最後,需持續關注消波 塊附近之地形變化或將其移除,避免海灘繼續侵蝕。

謝辭

本研究為國科會「宜蘭海岸環境變遷與資源整合之永續規劃與管理整合型計畫」子計畫之成 果,計畫編號為NSC97-2621-M-003-002、NSC98-2621-M-003-003 及 NSC99-2621-M-003-005,感 謝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提供寶貴資料及國科會的指導與贊助。本文承蒙二位匿名審查者協助 審稿,並提出具體建議及文稿謬誤之處,謹此衷心致謝。研究期間感謝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地形研 究室沈淑敏與林宗儀副教授給予許多寶貴意見,及研究室洪政耀、楊鈞宇、孫稜翔、游牧笛、楊 啟見、簡銘達、賴蕙娟等多位研究生及助理提供諸多協助。

引用文獻

李孟璁(2007):〈海岸地區管理之整合性評估-以鄰近彰濱工業區的海岸地區為例〉,《國立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7-41。 陳癸月、盧光輝(2004):〈蘭陽平原土地利用與海岸變遷〉,《華岡農科學報》,13:1-14。 許民陽、張政亮(2002):〈蘭陽平原海岸後退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0:57-76。 許民陽(2005):〈台灣海岸侵蝕後退的現況--淡水河口、蘭陽平原、花東海岸篇〉,《地質》, 24(1):64-75。 許泰文、溫志中(1997):〈河川與海岸穩定對策之研究--宜蘭海岸侵蝕對策之研究(Ⅲ)〉,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許鵬(1995):〈宜蘭海岸海灘斷面變化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憲國、李忠潘((1994):〈海堤前底床特性之現場調查與分析〉,《中華民國第 16 屆海岸工程

(25)

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p.330-347。

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1998):〈宜蘭縣海岸地形觀測研究計劃報告(民國 84~86 年度)〉。 游慶豐(1993):〈宜蘭海岸線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鴻文(2003):〈宜蘭海岸地形斷面特性分析與預測〉,《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

所碩士論文》。

Al-Awadhi J. M., S. Omar A. & Misak R. F. (2005) : Land degradation indicators in Kuwait, 16:163-176.

Ballance, A., Ryan, P.G. & Turpie, J.K.(2000) : How much is a clean beach worth? The impact of litter on beach users in the Cape Peninsula,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96:210-213. Cervantes, O. & Espejel, I.(2008) : Design of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index for recreational beache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51(5):410-419.

Cu,O. (1993) : Land degradation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of Nigeria, Catena, 20(3): 215-225. Hegde, A.V. & Reju, V.R.(2007) : Development of coastal vulnerability index for mangalore coast,

Indi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3(5):1106-1111.

James, R.J.(2000) : From beaches to beach environments: linking the ecology, human-use and management of beaches in Australi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43:495-514.

Kiunsi, R. B. & Meadows, M. E.(2006) : Assessing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Monduli district, northern Tanzani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17:509-525.

Leatherman, S. P.(1997) : Beach rating: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13(1):253-258.

Luci, C. C. P., Jose, A. J., Carmen, M. & Rauqurio, M. da C.(2003) :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nmental status of Casa Caida and Rio Doce beaches(NE-Brazil) on beaches user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46:1011–1030.

Madzena, A. & Lasiak, T.(1997) :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beach litter on the Transkei coast of south Afric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34(11):900-907.

Ribic, C. A.(1998) : Use of indicator items to monitor marine debris on a New Jersey beach,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36(11): 887-891

Roca, E., Riera, C., Villares, M., Fragell, R., & Junyent, R.(2008) : A combined assessment of beach occupancy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beach quality: a case study in the Costa Brava, Spain,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51:839–846.

University of Hawaii Sea Grant Extension Service, County of Maui Planning Department (1997) :

Beach management plan for maui.

Velander, K. & Mocogni, M. (1999) : Beach litter sampling strategies: is there a 'best' method?,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38(12):1134-1140.

投稿日期:100年09月30日 修正日期:100年10月20日 接受日期:100年11月18日

(26)

數據

圖 1 三個重點研究海岸段個案  (一)外澳海灘 外澳位於天然浪湧帶,已成為衝浪者的天堂。雪山隧道開通前,此地人煙稀少,偶有釣客於 外澳海灘北段單面山處磯釣。隧道開通後,遊客人潮增加許多,當中尤以衝浪活動者居最。社區 居民前身多從事農漁業,近年來改搭衝浪風搖身一變轉型為民宿經營及觀光服務為主。此海灘範 圍北起榮梓博物館,南迄烏石港北端堤防,西以天然沙丘為界,東望太平洋,夏季流行西南季風, 冬季受到強勁東北季風影響,但因地形阻擋,使得冬季之東北季風影響較為明顯。  (二)頂寮海灘 頂寮海灘北起五結鄉與蘇澳鎮界
圖 6-3  外澳海岸 2006~2009 年等高/深線  圖 6-4  外澳海岸 2006~2009 年侵淤變化  圖 6  外澳海灘剖線測量所得之 2004~2009 年侵淤變化圖  (四)短期海灘變動 本研究自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6 月實地測量三個研究區。其中 2009 年 2 月至 8 月期間三段 海灘幾乎均呈現增加的現象,而沙灘積淤狀況以 2009 年 2 月至 5 月(冬—夏)最為顯著,5 月至 8 月(夏—秋)沙灘積淤量大幅下滑,接下來 5 個月(秋—冬)海灘沙量減少。綜合
表 1  宜蘭海岸三研究區 2009 年 2 月~ 2011 年 6 月沙灘體積侵淤變化量  外澳  頂寮  無尾港  侵淤變化量  體積(m 3 )  較前次增減 體積(m 3 )  較前次增減  體積(m 3 )  較前次增減 2009 年 2 月體積 288,256  34,265  25,485  2009 年 5 月侵淤量 +274,902  +95%  +44,434  +130% +18,300 +72%  2009 年 8 月侵淤量 +25,409  +5%  -200  0%  +1,42
表 3  頂寮海灘消波塊設置前後剖線坡度整理  年份 1994  1996  1997  2005  2006  坡度 2.5% 3.3% 3.2%  2002 年  消波塊放置  4.7% 3.7%  除頂寮海灘上之人工結構物,距離頂寮海灘北界以北約 2km 處,於 1999 年至 2000 年設置 8 座垂直海岸的突堤(林雪美等,2009)。由於宜蘭海岸之沿岸漂沙量約為 3*106~6*106 m 3 /yr,其 優勢方向為北向南移動(許泰文、溫志中,1997),因此該突堤的設置可能會使到頂寮海灘的漂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ntend to make a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The Significance of Kuangyin Sūtra, then to have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provide a repository for collecting ECG files, (2) to decode SCP-ECG files and store the results in a databas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further

Along with this process, a critical component that must be realized in order to assist management in determining knowledge objective and strategies is the assessment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ichung metropolitan area by economic-based analysis to provide for government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