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數學的演化(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由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數學的演化(下)"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 理 人 文 54 答曰:每日得炭 4 2 ⁄ [17] 斗。3 術曰:將7 斗乘以 10 倍得到 7 石,需要 7 日才能運 送到官驛,即將10 日與 7 日合併作為除數,[7 石作 為被除數],相除後就得到每日得炭的斗數。4 乍讀之下,此題內容並不清楚,正如洪萬生教授 領導的通訊團隊所言 5,原文中的第二句「意義不 明」(見[ 通訊 ])。但所有註釋者都同意的部分, 則是原本寫在竹簡上的分數錯誤,應改為2 ⁄ 17 斗。 然而在嘗試進一步解讀此題之前,先檢視接下來的 兩個問題,將會提供我們很大的幫助。 (第47 題)盧唐 6 程曰:一日伐竹六十箇,一日為盧唐十五,一竹為三 盧唐。欲令一人自伐竹因為盧唐,一日為幾何?曰: 為十三盧唐四分之三。術曰:以六十為法,以五十五 乘十五為實。 其白話翻譯如下: 竹勺/ 竹器皿 規定的標準是:1 天砍 60 枝竹,1 天 [ 可 ] 做 15 個 盧唐,1 枝竹相當於 3 個盧唐。若命令是 1 個人要 自己砍竹做盧唐,那1 天可做幾個? [ 答 ] 曰:13 又3 ⁄ 4 個盧唐。 術曰:以60 為除數,以 55 乘以 15 為被除數。 此題的答案或計算方法意見分歧。通訊團隊表示 依這個算法得到的答案有問題,更何況「各個數字 在此術中並沒有特別說明」(見[ 通訊 ])。(算 法照原題 文看 來 是(55×15)⁄ 60 =13 3 ⁄ 4 個盧 唐。) 郭世榮對原文多所修改,並以兩種不同方式解 ▲ 檢視《筭數書》中「負炭」、「盧唐」、「羽矢」三個「工 作分擔」問題,作為探討文本、註釋、詮釋差異的案例。 ▲ 介紹《阿基米德羊皮書》精采的重現經過,得以一窺阿基 米德的數學思維,並比較東西大師劉徽與阿基米德在圓與球 上的研究成果。 ▲ 雖然數學結果相同,但中國與西方古代的數學論證取徑卻 頗有不同,是否反映了兩種文明某種更深刻的文化差異。 「負炭」、「盧唐」、「羽矢」 這三個問題有許多共同特徵,而且乍讀之下,並 非每個特徵都顯而易見。它們是《筭數書》中連續 的三個問題,也就是第46、47 和 48 題,因此它 們彼此之間有某種關聯,應不令人意外。這三題中 最令人費解的就是「負炭」,所以我們從它開始。 接下來的兩個問題,將提供解讀這個問題的最佳線 索。「盧唐」題中的正確數據有許多爭議,因此我 們將它擺在解讀的第二順位。最後才是「羽矢」, 該題解法提供解讀前兩題的重要線索。 (第46 題)負炭 1 負炭山中,日為成炭七斗到車,次一日而負炭道車到 官一石。今欲道官往之,負炭中,負炭遠到官,問日 到炭幾何。曰:日得炭四斗「十七」分升二。術曰: 取七斗者十之,得七石,七日亦負到官,即取十日與 七日并為法,如法得一斗。 其白話翻譯如下:2 運送炭 從山中背炭到車上,每日可背7 斗,次日可將 1 石 的炭用車運到官驛。現在要前往官驛,從山中將炭 背到車上,再將炭遠送到官驛,問每日可送到多少 炭?

由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數學的演化

(下)

從《數》、《筭數書》到《九章算術》

作者:道本周 Joseph W. Dauben 譯者:林倉億 道本周(Joseph W. Dauben)哈佛大學博士,曾訪問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劍橋大學,現在是紐約市立大學勒曼學院的科學史傑出教授。

研究興趣廣泛包括科學史、數學史、科學社會學、中國科學史。著有兩本知名數學家傳記:Georg Cantor(《康托》)與Abraham Robinson(《羅賓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答1: 學校可藉著初中數學科修訂課程於 2020/21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古代希臘人對幾何學的貢獻,眾所周知。有位數學家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