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新空間的思維與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育新空間的思維與發展"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教育新空間的思維與發展 湯志民 一、教育新空間的影響因素 何謂「教育的新空間」?即,學校建築與校園環境規劃有新的思維,並能幫 助教學及教育的發展。影響教育新空間發展的因素有五: (一)人的因素 少子化現象使整個學齡人口數量不斷變少,相對地學校的原有空間則會因使 用人數的降低而相對增加,學校空間增加後要如何加以利用,使其轉換原來的舊 空間,讓空間的品質可以更為加強或變為更好,這是重要的因素。 (二)經費因素 目前的建築經費用於學校舊建築的裝修或維護部分算是頗高,以大整體來 看,經費關係著整個國家的財政,當國家財政較不理想時,政府對學校建築的投 資相對地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其每年花費龐大的經費 於學校建築的興建、改造與維修上;反觀台灣,對於新的學校建築能做到規畫與 設計,但對於老舊校園的維護,大致上就只能做到安全上的維修。近年來,有些 縣市專案投資,如基隆市,希望將舊校園的環境品質加以提昇,提出所謂的「創 意空間」,而台北縣市近來亦投資了蠻多經費給一些舊型學校,以改善其舊有空 間,並維修校園整體建築與景觀,成效也甚為可觀。 (三)資訊科技因素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假如可應用網路科技,不但可擴大整個教育空間,更可 減少圖書館龐大的藏書量,方便尋找資料者快速搜尋其所欲獲得的資訊,譬如像 政大附中圖書館裡的網路光纖,是與政大連線,因此政大附中的學生可以直接在 校內電腦搜尋和使用政大圖書館中的數十萬筆甚至上百萬筆電子資料庫檔案資 料,達到資源共享的優勢。此外,舊式的校園會規劃一些大型的視聽教室或集合 場地,以容納並集合全校師生,但此種大空間之使用效能很低,因為一年當中可 能用不到幾次,而政大附中在興建時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於是採用國際會議廳的 解決模式,該會議廳的容量只有一百四十三人,大小適中,當進行 e 化朝會、e 化班聯會與 e 化專題演講時,在教室中將電腦螢幕打開,師生便可同步看到國際 會議廳開會的狀況,像這樣將科技融入空間,使空間產生新的轉變,而科技本身 亦改變了教育空間,或是所謂的教學平台、虛擬學校及利用網路所建置的新學校 之概念,均使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充至無遠弗屆的境界。 (四)法規因素 法規也會對教育空間的發展有所影響,例如法規中規定:無障礙環境與綠建 築這兩個觀念,均成為目前學校建築設置的必要條件,若該校建築物沒拿到綠建 築標章或是無障礙環境無法通過的話,則學校建築便無法拿到使用執照,如果該 校是一所新學校,當然就沒辦法開學;如果是舊學校的話,未通過這兩項標準,. 1.

(2) 就不能使用此建築物,可見法規會影響整個校園空間的規畫與利用,亦是對學校 的一個最低程度之要求,要求學校能達到某種合理的教育新方向。 (五)教學因素 教學因素其實是這五個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過去在談學校建築或學校空間 時,最容易被忽略的反而是這最重要的教學因素,我們很少去注意到教學空間應 該要多大,也很少去考慮到裡面應容納多少學生。事實上,公私立學校、幼稚園、 小學、中學及大學因教學模式不同,其教學空間就會有所差異,教學空間本身也 會涉及到學校營運的模式,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非常豐富,而台灣則較少談到營 運模式,所謂的「營運模式」究竟為何?舉例來說,像一般傳統的中小學都有自 己的班級教室,其會與專科教室產生一種互動關係,亦即特殊課程要到特別的專 科教室去上課,這在日本的研究中稱為「普通教室加專科教室型」之營運型態。 此外,還有一種是將教室全部變為專科教室型,稱為「學科型教室」,此種型態 在中學相當適用,因為中學課程是教師以學科的方式來進行,因此用學科型教室 來經營教學就會非常適合,像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許多先進國家均採用學科教 室型的型態,日本也有 30 年以上的研究和實務推展經驗,但在台灣反而比較少 見,此種學科型教室的應用事實上是一種教育新空間的發展,亦是吾人所需要去 省思與構想的一個教育新方向。 綜上所述,影響教育新空間的因素大概可歸納成以上五項,其中「教學因素」 才是教育新空間真正的核心所在,若教學不能成功的話,則所有教育新空間的理 念可能留下的也只是一個空殼罷了。. 二、教育新空間的大趨勢為何 教育新空間的大趨勢和發展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在幾年前的著作「學校空 間革新的趨向」一文中,從人與環境的互動著眼,談到像文化藝術的環境、人性 化生活空間、教學中心的新學校、性別平等的校園、現代化資訊科技、無障礙校 園環境、校園和社區的結合等,現皆逐一驗證,而這些大趨勢事實上均是人與空 間互動思維的結果。 (一)文化藝術的環境 空間是客觀的存在,乃因應人的思維而產生,而文化藝術環境所跨越的空 間,則連結該校師生與校友的關係,因為學校具有文化傳承與建制的特性,透過 藝術可讓學校的精神制度流傳下來。 (二)人性化生活空間 人性化的生活空間思維是透過團體與生命二者間的互動所發展出來的,因此 在學校環境內必須有很多互動空間,例如教學空間便是以師生為教學活動之核 心,透過該空間提供教師最好的教學資源,並讓學生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性別平等的校園 性別平等空間乃肇因於學校具有兩性,此二者的空間如何平衡應用是其主要. 2.

(3) 思維,例如學校的男女廁比例,如何使需要較多廁所的女生,能在校園環境內達 到其使用平衡,是學校規劃時須注意的。 (四)現代化資訊科技 現代資訊科技注重組織和個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學校的電腦教室因為年度預 算編列不足,使學生需使用舊電腦,因而影響其學習;另外學校為了方便管理, 常需將學校教室等許多空間鎖起來,造成個人使用上的不便,故組織與個人之間 該如何平衡,亦會影響到校園的空間使用。 (五)無障礙校園環境 當空間只能照顧到健康無障礙者的話,則此空間具有霸權觀念,因為空間無 法讓行動不便者方便使用。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不方便的時候,例如懷孕的教 師、運動傷害的學生等,此時就需要搭電梯或手扶梯,故無障礙環境並非單純只 給身心障礙的人使用,而是校園內每個人都有機會用到,在搬重物、重貨時,推 車就會需要利用斜坡道,因此無障礙校園照顧環境中的每一個人。 (六)校園和社區結合 校園和社區的結合乃對應到學校內部成員和社區居民的關係。學校是個公共 財,在放學和放假的時間,若學校提供運動場、球場、校園各處空間給社區居民 使用,對社區居民而言都是很好的休憩空間,這對社區將會有很大的貢獻。校園 如何提供給社區居民使用在未來將是個值得重視的議題。 以上幾個面向乃是早期提出的概念,現在在學校建築中都一一應驗了,學校 建築的發展重點,也接近台北市提出的優質校園,其中包括:安全的校園、自然 校園、人文校園、藝術校園、科技校園、自然校園、健康校園等,從人與環境互 動著眼之教育新空間發展趨勢,終究還是以「人」為核心,建構一個優質的教育 環境。. 三、新校園運動之貢獻 發生於民國 88 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撼動全台,造成無數死傷與斷垣殘壁,地 震後教育部積極發展所謂的「新校園運動」,此對台灣整體的學校建築與教育新 空間的創造有非常大的貢獻,而促進新校園空間或教育新空間的發展,宜蘭則是 新校園的最早典範,因為宜蘭可說是從民國 75 年後,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逐 漸改進規劃校園建築,故在宜蘭的許多新式學校建築物,都讓人非常驚艷,這些 成果可從新校園運動後來的延續與發展看出來。因為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南投縣 與台中縣市許多學校均面臨學校倒塌的惶恐、校園亟需重建,但經費卻沒有著落 的憂慮、學生要上課等問題,於是許多學校就到台北觀摩一些新的學校建築,如 當時新成立的健康國小,然而因台北建築經費較高,在龐大經費的壓力下,便轉 往宜蘭觀摩,之後決定採用宜蘭的一些學校新建築模式在南投及台中進行推廣, 當時許多建築師參與規劃,這些建築師均是有理念且都希望能為教育環境創造一 個新空間,所以當時他們提倡很多開放空間、休憩環境,還有無障礙環境、社區. 3.

(4) 融合等觀念,這些觀念的加入,對空間的轉變,如在建築的造型、色彩等,以及 在地震後的紀念意義,都具有重大影響。而新空間也改變我們對建築的思維,像 過去傳統教室中單一的走廊及教室的制式化空間在這時候有很大的轉變,新校園 運動還提供一個最大的貢獻,是讓當年的建築師跟新建的學校使用者,在研討會 中面對面的談話與檢討,由此發展出對學校建築的用後評估觀念。在建築師的觀 念中可能有一些小細節是比較偏重建築的思維,但在教學運用上無法完全契合, 不過這也是建築師在未來設計校園環境值得去思考的部分;而學校教育或行政人 員如:校長、主任、教師們身為使用者,必須根據學校經營管理的理念與教學應 用、課程設計的觀念對於空間的需求等方面,更明確的與建築師做一些規劃設計 上的互動,才能在建設與經營學校建築時,呼應並應用到學校教育上,這是一個 非常值得學習的觀念,希望未來吾人能利用新校園運動使學校有更多的成長。. 四、永續校園的發展思維 2002 年之後,在台灣的學校建築中有一項新的規定,就是要求五千萬以上 的新工程必須符合綠建築標章,亦即未拿到綠建築的候用證書,不能拿到建築執 照,當然就不能興建;但若興建後,如不能拿到綠建築標章,就無法拿到使用執 照,這是一項新的規定,也讓學校建築進入一個新教育空間的境界。至於永續校 園的觀念是以綠建築為核心點,因此其包括環保的觀念,可是卻又不純粹只有環 保,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節能、減廢與健康的重要觀念,綠建築中的九項指標有: 生物多樣性、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 環境以及水資源及污水垃圾改善。事實上,要拿到綠建築標章,成為一個永續校 園,只要符合其中的四項,四項中有兩項是指定必備,另外兩項則是學校選擇對 自身較有利,且可以做到的就行了,此一規劃對校園整體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教育 新空間與教育新方向。興建新的學校建築時,要達成綠建築的標章是完全沒有問 題的,可是問題就在於,由於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都是舊的建築物,當學校想發展 成為永續校園時,可能會因為教育部的補助經費不足,或學校的同仁對於永續校 園的觀念不夠瞭解,使推動的進度受阻;即使是新設計的校園,有時在學校同仁 不理解的情況下或建築師對永續校園觀念強調的重點不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 較偏頗的現象,譬如進行舊學校建築的田園空間改善,將原本的水池變成所謂的 生態池,但如何把一個生態池規劃好,事實上還滿有學問的,如何將生態池變成 學校教育的運用管理,更重要的是,這能不能成為學校的景觀,或是成為教育上 的應用,均是重要的思維,但是往往很多學校或很多新建築物,因為生態池蓋得 太多太大,後續無法維護,因而產生荒廢狀態,或是用水泥填平的狀況,這些都 是屬於在事前沒有做好構思而產生的困擾。對於所謂的永續校園或綠建築的觀念 與思維,應和建築節能、通風、採光以及整個建築物是否能減量、結構能更合理 化、設施工程自動化、透水鋪面、雨水回收、校園生態系統的維護等有重要關係, 以上在永續校園與綠建築中均要做更廣泛的思維,絕對不只是過去單純認為的綠. 4.

(5) 化美化或只是一個生態池的構思而已。在綠建築的校園思維中,教育的方向可能 會有所偏重,但這對整體校園空間發展是不利的,因為會有太多的重複,例如: 生態池過多,在教學上可能用不到,反而不利於保養維護,而變成學校的另一個 死角,像這個例子就是需要我們去深思的。許多建築物在設計時,看起來好像有 很多理想會實現,但如不注意或缺乏觀念,蓋了之後,可能會成為學校另一個新 障礙的開始,如:發覺空間的數量不夠、面積不足、和使用不方便,還有日照與 節源狀況不理想等,使教室用起來感覺不舒適,這些細節是未來整體永續校園發 展過程中,必須仔細去思考並做好規劃與發展的部分。. 五、教學的新空間─學科型教室的新發展 教育新空間有個較新的觀念,即是所謂的「學科型教室」的發展,之前提到 教育新空間有個重要的核心是教學,在台灣的小學做了很多像 Open Space、彈性 的隔板,但其實很多人對彈性隔板的應用不太瞭解,因此可能造成新空間創造出 來後,在教學上無法配合,而出現新問題,當教學與空間無法融合時,就有如黃 世孟老師曾提過的: 「錯把臉盆當馬桶」 ,這句話頗有意思,因為臉盆跟馬桶各有 其功能,但二者不能交叉使用。簡單的說,一個彈性隔板所得到的是彈性空間的 運用,就會失去牆的功能,如隔音、儲藏、裝飾壁畫等,若我們不理解這種觀念 時,就可能誤以為用彈性隔板得到一個新空間,可是這會對教學產新的問題,這 才是真正關鍵所在。 這個問題延伸到中學來看,過去台灣的中小學都屬於「特別教室型」,即是 一種普通教室加專科教室的型態,很少提到「學科型教室」的觀念,這是俗稱「跑 班」的型態,大陸叫「專科教室」 ,俗稱「走班」 ,在日本則稱做「教科教室型」, 在台灣就稱「學科教室型」或「學科型教室」,這些名稱都可以通用。所謂學科 型教室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已行之有年,而日本自 1975 年後有愈來愈多的學 校實施學科型教室,其原因主要是少子化加上校舍需要更新。此外,從阪神大地 震後,基於許多校舍重建的需求,因而對整體營運模式進行檢討,這當中有很多 學校加入參與學科型教室的規劃和運用,也得到頗多的正向回饋。在日本最新發 展的資料中顯示,學科型教室的運作已沒有問題且可被接受,可見其發展算相當 穩定,日本已研究超過三十年的經驗,其經營值得台灣參考。台灣於 2000 年, 成立台北市麗山高中,這是一所率先實施學科型教室跑班上課的學校,雖然該校 位於坡地上,但其跑班運用得不錯,惟高三,目前沒有跑班,是實施固定的上課 模式,主要是因為班級基地設立區域與其教室運用之間的關係,缺乏動線上的便 利,當然也因為在國內教育上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在高三要考大學聯考時能夠靜 下心來,因此班級與安靜的雙重思考下,對於學科型教室的運用也產生一些影 響,故高三部分不實施跑班制,高一、高二到目前則仍實施跑班,在國內是跑班 歷史最久的學校。2005 年開始,台灣有兩所學校陸續採用此種模式,一所是政 大附中,其校地非常的陡,故基地空間受限,當年規劃學科型教室時,便充分運. 5.

(6) 用坡地的空間,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與校園景觀,學生目前對學科型教室的反應 都還頗為肯定,當然後續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因為任何一個新空間在教學 使用上一定會有需克服之處,就要想辦法去克服,以得到預期的效果。另一所學 校是台北市濱江國中,這是在台灣單一的國中率先使用學科型教室的學校。此 外,新竹的竹光國中也在進行學科型教室的規劃,還有台北縣新建的桃仔腳國中 小,其國中部同樣也使用學科型教室,在日本很多學校的中小學合在一起,其中 學校部份的跑班設計,與桃仔腳國中小是頗為類似。學科型教室是台灣教育的新 方向,目前數量不多,還在起步階段,但這些教育新空間的發展很值得關切。 瞭解以上學校發展的情況後,要為所謂「學科型教室」下個簡單的定義:學 科型教室主要包括教師擁有並專用其專屬的學科教室、學生的班級基地(Home Bass)、教學研究室還有討論室,這四個主要的結構,各有不同的功能,學科教 室屬於導師專門運用,班級基地是班上學生放資料和學用品之處,教學研究室是 教師在一起,可以一起做教學研究,如果同學科教師本身有兼導師,還可以談一 些班級經營的事情,如此使用範圍會比較大。學科教室、教學研究室、班級基地、 研討室彼此動線之間的關係,要成為一個群體的設計,才能使學科型教室運作良 好。傳統的教室是學生在自己班上課,教師來學生的教室上課,學科型教室則剛 好顛倒,每個教室都屬於教師,學生沒有自己專用的班級教室,東西也無法放在 教室抽屜,因此就需要班級基地,有鐵櫃讓學生放置東西,上下學時書包也可以 減輕不少。學科型教室在教學應用上,讓教師有其專屬的教室,可隨時使用教學 科技,相較於傳統教室,老師用電腦教學十分困難,常要勞師動眾去借單槍、投 影機等器具,借用與裝設過程花費許多時間,因此壓縮到上課時間,造成許多教 師較不願意運用電腦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但假如在學科型教室中,教師使用資 訊設備的頻率就會相當高,例如教師可以先將 power point 準備好,等下一堂課 學生進來便可直接操作。此外,像政大附中的每間教室都有 DVD 音響設備,當 學生要進行英聽測驗時就非常方便,不必像過去要由學校統一廣播,教師就可以 配合課程需要在學科型教室中使用廣播系統,而管理上也由於教室是專屬於教師 的,因此教師就易於保管視聽器材;反觀傳統教室,因為教室的保管人較不明確, 且班級教室是公共空間,容易產生一些維護上的問題,例如過去台北市曾實施班 班有電腦的政策,但由於教室管理上的限制,使得教師使用電腦的頻率並不高, 大概只有 20﹪以下的效能,這個現象值得吾人關切。由此可見,學科型教室對 教師教學效能的提昇,具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而對學生來說,其優點包括與同學 互動較頻繁,情感易維繫;下課時間換教室時可順便活動筋骨,稍作休息,也因 此得到比較健康的活動環境。 傳統的教學空間會使教學與學習效能受到影響,學科型教室是否就真的是最 好的方式,這還值得觀察,因為學科型教室的應用還是一個很新的觀念,如果動 線的設計無法規劃得很理想,很可能會造成學生在移動教室的過程中,休憩與學 習中斷的現象,以致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學科型教室的事前規劃就顯得 特別重要,包括因應模式都必須再三思維,才能將學科型教室經營得盡善盡美。. 6.

(7) 學科型教室的發展在台灣僅有五、六年的歷史,對吾人來說都是新的挑戰,而在 日本已實施約三十年;美國與日本較不一樣的模式是:美國的置物櫃是放在走廊 上,日本則因為班級的需要,所以放在叫做 Home Bass 的班級基地中,這樣會比 較容易形成一種班的觀念,學生坐在裡頭,就變成一種小班活動的形式,二者的 差異主因是美國走個人主義的跑班,而日本則屬於班級走向的跑班。在台灣,因 為傳統上對班級還是相當的重視,因此在跑班設計中,會將班級觀念加進來,像 政大附中就是把美國的模式作一番改良,但在班級的型態則是跟日本一樣,所以 有所謂 Home Base 基地的設計,兼導師的學科教室稱之為 Home Room,翻譯成 「導師教室」,學生在早自修和午休時間中,可以到 Home Room 使用導師教室 的空間,在美國也有所謂 Home Room 的觀念,這些都是融通的,且其新發展值 得我們關切,這種形態非常適合在中學發展,如果要把中學的規劃和設計作得更 好的話,需要對教育新空間有更多、更進一步的瞭解。. 六、結語 總之,教育的新空間是與時俱進地發展,因為任何的時空背景下,教育的新 空間觀念都會產生很重大的影響,它有很多考量因素,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 觀念,必須與教學產生關聯,這是在教育行政或學校行政中,教育同仁必須要共 同去構思的部分,如此才能使新校園與新空間能夠協助我們規劃出一個更好的教 學與學習環境! (採訪整理:鄭聿芳、楊念湘). 7.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英國人,自我教育的學者。獨 立發現四元數可簡化為空間向 量,而仍然滿足電磁學的需求. Heaviside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