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160
全文
(2) 氣道武術運動沿革歷史甚少涉獵與宣導。因此,為正本清源追溯源流, 以還原歷史的角度以時間、空間、人間等三個向度切入瞭解,乃是回歸 合氣道還原本來面貌的最佳方式,以避免對合氣道流派形成瞎子摸象產 生曲解(註 5)。 合氣道(Aikido)武術源於日本,從歷史角度檢視的結果可以理解 到合氣道武術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份,更留有早期中國文化的遺跡。所 謂「文化」一詞指涉一群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所共同持有的一組價值思 維及表達符號和行為模式。連帶的,社會的穩定運作相當程度也正是建 基在「文化」的建構、承繼、傳衍上,同時擴及成為平民社會裡俗民百 姓的一種集體記憶和歷史傳承(註 6) 。合氣道武術發展的歷史過程約略 可分為源流期、形成期、發展期等三個時期,將此三時期的放大視角, 可以瞭解到合氣道的孕育形成,若各項時機配合得宜,其所造成因素是 有脈絡可尋。因此,從人、事、時、地、物、法、理的探求,更能立體 剖析瞭解到合氣道歷史全貌發展。 二、 研究目的 我國合氣道武術運動發展肇始於西元 1967 年(民國 56 年),之前 或許就有日本留學生到臺灣教授合氣道武術;由於時間久遠未留佐證資 料而不可考。又從日籍資料發現合氣道開祖植芝盛平的第一位首席弟子 鹽田剛三,曾經在殖民時期到臺灣推展合氣道武術;由於目前國內相關. 2.
(3) 資訊的闕如,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待蒐集更多的史料找答案。因此,筆 者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蒐集日本有關合氣道書籍史料,閱讀歸納分析整 理後,有系統的提出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合氣道形成、起源與發展,有助釐清武術本質。 (二)自日本合氣道發展的歷程,可做為我國未來借鏡參考。 (三)自合氣道歷史的發展,了解到日本社會變遷的影響。 (四)藉由合氣道的精神武學哲理,探悉人類和諧共存的奧義。.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就時間方面;合氣道武術的形成,是由源流、形成、發展三 個過程孕育出來的,合氣道應是時間的序列逐漸形成。 (二)就空間方面;合氣道武術源自於日本,故以本土活動內容為 研究重點,我國與歐美為輔。 (三)就對象方面;主要以合氣道歷史史觀為重點,其所涉及到的 人物、流派均為研究對象。 (四)就內容方面;針對合氣道所發表的相關文牘,以及其他學者 專家有關之言評,加以分析辯證評價。 二、研究限制. 3.
(4) (一)在方法方面;本研究屬歷史研究法範疇,以史料史證之佐證 為多,少以量化統計之方式呈現。 (二)在時空方面;因時空的穿梭,僅能用現況角度去推測前人之 事務,恐有失真之憾,為歷史研究不可規避之限制。 (三)在文獻方面;合氣道歷史史料蒐集不易,所蒐集到文獻以日 文居多,須經翻譯程序,形成歷史解讀上認知差距。 (四)在史觀方面;由於時空的更迭,觀念不同,對史事解釋角度 有差異,易造成今是昨非或昨是今非的現象。.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一、研究的意義 研究合氣道歷史源流與發展的意義,在於透過此研究了解合氣道形 成的歷史真相,才能正本清源求得正確的方向,以做為我國合氣道武術 運動推展與革新之借鏡。由上敘相關文獻探討,個人認為本論著研究有 下列幾點意義: (一)學術無疆界之分 由於合氣道是日人所創立之武道,在意識形態下,國內合氣道文獻 書刊均以技術文牘為多,而有關合氣道史學、史觀部分則輕描淡寫帶 過。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釐清合氣道發展過程中所留下的史料真相,. 4.
(5) 提供一個系統化的原創性文獻參考,是為吾人學術研究上的意義之一。 (二)以史為鏡知興替 「歷史」雖為人類過去生活的遺跡,今天過去就是明天的歷史,如 果歷史沒有啟發性,那麼歷史將毫無意義。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人家走 過錯誤的路我們應以此為戒,人家有好的長處我們應該檢討學習,不應 排斥。國內合氣道紛擾不斷,冀望藉由本研究提醒我國合氣道界,從歷 史的角度放大視野,以期吾道不孤,共創明日之願景為本研究意義之二。 (三)文獻參考具原創價值 本論著提供了本土化參考文獻資料,藉以分享合氣道武術領域中奮 鬥不懈的同道們,在相互扶持與傳遞資訊,得以了解到合氣道歷史來龍 去脈,有助於合氣道武術運動之革新,並提供原創性文獻參考價值,做 為將來推展合氣道學術化之參考,此乃本文拋磚引玉時代意義之三。 二、研究的課題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與閱覽合氣道相關文獻史料後,本研究之課題謹 略條例歸納如下: (一)了解合氣道武術起源、形成與發展各時期的背景為何? (二)了解合氣道發展的歷史,探求『道』的精神為何? (三)了解合氣道歷史的發展對社會價值與意義為何? (四)了解合氣道與其他武道歷史淵源關係為何?. 5.
(6) (五)了解合氣道發展過程重要人物影響為何? (六)了解合氣道發展對未來人類貢獻為何?. 第四節 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本論文研究是以歷史研究法為主,以及與有關人員之訪談相關資料 為輔,再將所蒐集資料予以分析探究,並加以有系統、有組織系列歸納 整理,運用邏輯推論,尋求實證,追溯因果之脈絡軌跡,做系統化的陳 述與詮釋,藉以達到了解合氣道來龍去脈之源流發展,作為考證合氣道 歷史真正面貌史料。任何歷史現象的研究敘述,必須經過下列方法;即 多方搜集史料. 考證剖析史料. 透視觀察史料. 選擇組織史. 料並敘述之(註 7)。故純粹為史學研究發展而成的專門研究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文件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的方法,透過詮釋學 (Hermeneutics)的觀點去閱讀及解析相關文件,以便解釋合氣道歷史 淵源與發展過程。文件分析主要是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種現象的狀態,或 是某段時間內,該現象的發生情形(註 8)。 本研究分析討論時,則以描述性來敘述(Descriptive narration)、詮 釋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比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等綜 合使用。用描述性來敘述,係以時間先後敘述與合氣道歷史有關事件始 末,雖然敘述的重點在於描述某事件的細節,但卻又是某事件的延續性. 6.
(7) 與流程的綜合。詮釋分析是將合氣道歷史分三個時期分析發展情形,與 同時期的相關事件或措施結合在一起,以便在更寬廣的層次空間進行分 析。比較分析是將合氣道歷史發展事件做交互作用,在某特定範圍內的 相似性和相異性,做質的比較分析,藉以了解彼此的一致性、相關性和 差異性(註 9)。 為了蒐集更多的研究資料,本研究亦進行訪談工作。訪談與合氣道 相關單位和人員,同時針對本研究的關鍵或有疑問的地方,向有關單位 與人員請教查詢,以獲得正確的答案或取得相關的資料(註 10)。 二、研究步驟 (一)選定範圍與蒐集資料。根據研究的課題,選定研究範圍,透 過文獻的蒐集與相關單位人員訪談,最後加以分類整理分析與彙整。 (二)評鑑資料判定史料真偽。外部考證,就文獻作者、出版年代 等加以鑑別,是否與時代背景吻合。內部考證,就文獻內容與其他相關 文獻交叉比較,以求文獻真實性。 (三)確定本論文章節。依據研究動機,欲將探索之主題與指導教 授研商討論後,確立研究重點進行撰寫。 (四)撰寫論文。依所提出的進度規劃製作甘梯圖(Gantt chart), 控制流程進行整理分析,並歸納本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 7.
(8) 表 1-1 合 氣 道 歷 史 研 究 步 驟 流 程 合氣道源流期界定 修 正 合氣道形成期界定 合氣道發展期界定 日本合氣道書籍、文獻、期刊、報告書。 國內外學者之論文與專書。 國際學術網路搜尋合氣道歷史資料。 訪問有關單位與人員。 內在考證 鑑定真偽 外在考證. 選定範圍. 蒐集資料. 評鑑資料. 綜合資料. 主要資料 次要資料. 解釋分析. 描述性敘述 詮釋性分析 比較分析. 結果呈現. 專家諮詢. 修. 正. 論文出版. 三、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芻型,是先選定研究題目範圍,再根據所蒐集的史料以 界定合氣道歷史演變過程,而分為源流、形成、發展三個時期。期間有 著相互影響的關係,而做適時的修正,以符合歷史事實。範圍確立後資 料來源缺乏因而受限,以及都是日文居多須經翻譯程序,因此網路搜尋 與人員訪談,? 管齊下以達最大效益。評鑑所蒐集的資料作內外考證, 以鑑定史料真實性,查證模糊不清資訊予以剔除。經此程序後,依主題 8.
(9) 相關性,而劃分為主要與次要資料層次參考,在將這些資料依據描述、 詮釋與比對等方法分析主、次要資料後,以獲得合理推論結果。最後, 須經專家徵詢校正,以獲得較嚴謹的結果呈現(註 11)。 在章節架構的安排上,除第一章緒論與最後一章的結論外,共分為 三章論敘。第二章為文獻探討與分析,主要針對蒐集的資料,來探究合 氣道歷史發展沿革、流派與人物,依據時代背景對合氣道的歷史的演進 與發展,實際有貢獻之年代排序撰寫人物誌。流派是武術發展重要的記 錄,有如門牌號碼,為探求合氣道遺傳基因密碼,了解流派有其必要性。 從整體觀來看合氣道流派之分,應是力量的結合,而非分離的開始。第 三章是以「合氣道歷史演化系統剖析」為論敘主題,旨在藉由合氣道歷 史演變過程,探求合氣道本質,其發展過程分三個時期: 「源流期」 、 「形 成期」 、 「發展期」為研究主軸。第四章為「合氣道武術哲學思想探討」, 是探討合氣道創始者植芝盛平的思想歷程,如何去體會出該武學的精 髓,他的中心思想為何值得後人學習與效法的,乃為本章結論敘之重 點。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到合氣道的本質就是以西方「騎士道」精神、東 方「武士道」精神與中國特有的「中庸之道」精神作一比較,以賦予合 氣道歷史生命的意義。 日本戰敗後反而促進了合氣道快速的發展,更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 部份,也探求出為何日本人能而我們不能的地方,從宗教、經濟、政治. 9.
(10) 角度加以思考檢討改進,乃為本章價值與意義。雖然合氣道發展快速其 中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領導者的管理決策與經營者素質有很大的關 係,有如建築物的盤石一般的作用。我國為國際聯盟合氣道創始會員國 之一,地位重要,若能積極開拓合氣道將有更寬廣的空間與未來。從下 表 1-2 更能清楚瞭解到,現在的架構就是合氣道未來發展的架構。 表 1-2. 合氣道歷史研究架構表 中國武術源流與日本武術 源流形成交互關係。. 日本柔術流派發展形成合 形成期 氣道雛形之影響。. 發展期.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形成. 合氣道精神武學哲理與創始者 思想相關人物貢獻有關評價. 合氣道歷史之研究. 合氣道武術起源與發展. 源流期. 合氣道國際化之趨勢。.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用語規定 一、名詞解釋 (一)合氣道(Aikido) 是武術的一種,由日人植芝盛平(西元 1883∼1969 年)所創立的 武道為論述主題。其發揮於「外」的合氣道,是以不爭鬥為原則,以柔. 10.
(11) 剋剛,借力使力,四兩撥千斤為最高手法,與我內家拳術相通,有「武 太極」之稱(註 12)。發揮於「內」的合氣道,是一種精神武學,利用 身心統一所產生的潛能,以不爭鬥的心無視對手的存在,平靜的將對方 同化於自己方圓之中,毫不費力地將對方屈服於心悅誠服之中,乃合氣 道心理學所謂「精神力」極致展現。 (二)歷史研究(History study) 作為一個科目本身的歷史研究是什麼?查理斯•費夫爵士給我們一 個引言:「歷史很難界定;但對我們來說,它似乎是各個社會中人們生 活的紀錄,這些社會所經歷的變遷,所曾決定過某些社會行為的理念, 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切有關助力和阻力物質上的情況。」這種說法 雖然不一定完整廣泛,對我們而言似乎是很好的定義。歷史研究思考方 式有二種:其一,我們稱做實質觀念的歷史;其二,歷史就是所有事務 的時間的面貌,我們稱作為歷史的相對觀念。筆者依此二種歷史研究概 念,參酌溶入本論文寫作基礎概念之中(註 13)。 (三)G•H•Q 西元 1945 年(昭和 20 年)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佈戰敗投降,由 中、美、英、蘇四國同意任命西南太平洋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 s)為聯合國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負責主持接管佔領日 本本土,成立「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 (General Headquarters of the. 11.
(12)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簡稱 G•H•Q,使日本走向 民主開放的政情,如保障日本婦女參政權、經濟制度民主化、教育制度 自由化(取消武術課程,避免窮兵黷武) ,在 G•H•Q 政策下日本封建 制度、地主制度、軍國制度瓦解,對於戰後合氣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註 14)。 二、用語規定 (一)年代 本研究雖以日本合氣道歷史發展源流為主,而合氣道早在西元 1975 年就走入國際化,故本文所敘年代以西曆為主,符合時代趨勢慣例。在 其他章節中我國與日本朝代時,為便於對照起見,逐年號之後加入年 代,如西元 1937 年(昭和 12 年) ,或西元 1953 年(民國 42 年) (註 15) 。 (二)用語 本研究所引用的資料,以採當代的用語為主,如遇用現代用語時, 則加註解釋以便符合本文表達。 (三)外語 本研究在有關日語與英語部分,為兼顧信、達、雅翻譯之境界,翻 譯人員邀請與武術或運動相關者協助,以不違原旨意的情況下,一律譯 成中文來論述。如有必要時則在譯文之後加註括號紀錄於後,乃無法盡 善表達時,將於註釋中呈現(註 16)。. 12.
(13) 本章註釋 註 1:徐如宜(民 90)。《世運、世大運戰將要出征》 。臺北:聯合報,8 月 10 日出版,記者報導。 註 2:中華奧會編輯部(1993) 。 《第四屆世界運動會中華代表團參賽記》 。 臺北:奧林匹克季刊,(23),11。 註 3:植芝吉祥丸(1996)。《合氣道教範》。東京:東京書店(株),平 成八年,279。 註 4:同註 3。 註 5:同註 4。 註 6:王順民(民 90)。《節慶有感》。臺北:中央日報,(11)。 註 7:樊正治(民 76)。《史學與體育史學及其他》。國民體育季刊。臺 北:國民體育委員會發行,(16)3,45。 註 8:王文科(民 76)。《教育研究法》 。臺北:五南出版社, 411∼412。 註 9:詹德基(民 83)。《臺灣與大陸地區推展國術組織之比較研究》 。 國術研究期刊。臺北:國術研中心,(2)1,19。 註 10:同註 9。 註 11:同註 10。 註 12:李清楠(民 62)。《合氣道入門》一書,蔣緯國將軍曾作序言文 曰: 「嘗聞有文太極與武太極之道。惟世人每賢欲求精練今仍言傳. 13.
(14) 之文太極則需時過久,而武太極則苦已失傳。東瀛植芝盛平先生 深具我國術造詣,且對我哲學亦有研究,其以養氣、馭氣、帥氣 之理所創之『合氣道』 ,果非我武太極之重現於世乎!果而,則我 後人有幸耶,合氣道之技法不以爭鬥為原則。武而不爭,武而不 鬥;正是建之以常有,主之以太一;以濡若謙為表,以空虛不毀 萬物為實。也就是所謂順乎自然,柔以剋剛的最高手法」 。其序言 內容,對合氣道詮釋最為貼切,故國內吾道界,均以上述文辭為 操作性詞彙界說。 註 13:蘇其康(民 90)。《歷史的面貌》。臺北:中央日報,(16)。 註 14:植芝吉祥丸(1996)。《合氣道一路》。東京:株式會社出版芸術 社,平成八年,70∼71。 註 15:呂耀宗(民 90)。《臺灣柔道史 1952-1970》。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註 16:同註 15。. 14.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與分析. 文獻的蒐集與探討,要能追溯事物的原貌,再從原貌探求史觀是本 研究價值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國內合氣道武術的相關論著中,大都 涉獵在合氣道技術技法指導或教學的層面,對於深入論及有關於合氣道 武術的歷史起源與發展的曆年紀事之著作不多。因此,筆者依據蒐集與 本論文有關聯性之文獻,除依序摘錄整理外,並就合氣道武術形成、起 源與發展為主題,探究合氣道發展的歷史以瞭解武術精神與意義及對日 本社會的影響。經由文獻系統的分析達到瞭解到日本合氣道的派系組織 發展,與我面臨的派系發展過程有類似地方,可作為改進與推展合氣道 武術運動參考之依據。. 第一節. 合氣道相關文獻分析. 國內外合氣道的參考引用文獻闕如,有則以技術技法教學演練為主 要之翻譯本。為追溯合氣道歷史正確第一手資料來源,則須從近代合氣 道發源地--日本為首要著手對象,我國及歐美為輔,尋找有關合氣道 武術的源流書籍參考,藉以從旁引證推敲內外考證後歸納整合。因此, 整理日本、我國及歐美相關文獻分門別類以著作書名、作者、論及有關 武術或柔術與合氣道有關演進之內容、沿革事記,以條列式歸納著作之. 15.
(16) 論述重點做探討。 一、日文相關文獻探討(依發生時間序列) (一) 《柔道管理學》乙書,由村山輝志於西元 1975 年著作。文中 敘及日本武術格鬥的歷史發展期,分為下列幾時代:主要是從「繩文時 代」 (西元前 3000∼西元前 300 年) , 「彌生時代」 (西元前 300∼西元 100 年)又稱古墳時代, 「平安時代」(西元 400 年∼西元 1200 年),「鎌倉 時代」 (西元 1200 年∼西元 1400 年),「室町時代」(西元 1400 年∼西 元 1573 年)又稱戰國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 (西元 1573 年∼西元 1600 年) , 「江戶時代」 (西元 1603 年∼西元 1900 年) , 「近現時代」 (西元 1900 年至今)(註 1)。 (二)《現代体育•? ? ? ? 大系》乙書,第 20 卷是由淺見俊雄、 宮下充正、渡? 融等三位編著於西元 1984(昭和 59 年)之日本武術百 科全書,內容包含合氣道項目。其中敘及合氣道歷史部分及合氣道組織 間不同的理念,而分戰前派與戰後派,可見日本派別也相當分歧(註 2) 。 (三) 《? 解? -? 合? 道》乙書,是由鶴山晃瑞著於西元 1985 年 (昭和 60 年 4 月)出版。其內容敘及合氣武道的誕生與柔術的起源, 並對「合氣」二字重新界定。日本合氣道界也相當混亂,共有三十多個 流派,主要分成二大類;一是傳統潮流派,由合氣柔術中興始祖武田惚 角為首;一是新興潮流派,由現代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領導(註 3)。. 16.
(17) (四) 《格鬥技? 歷史》乙書,為藤原稜三於西元 1990 年著。敘述 日本武術起源是從西元前 6000 年,推斷開始的格鬥技關係年表至西元 316 年之前與中國武術似有接軌之處,之後日本的格鬥武事才有記載。 關係年表記載西元 1969 年,近代合氣道創始者植芝盛平逝世為武術界 重要事件(註 4)。 (五) 《合? 道? 科學》乙書,為吉丸慶雪於西元 1990 年著作。主 要談論合氣道的「氣」與「力」,如何藉由集中之力發勁將與呼吸力有 很大的關係。作者曾習太極拳與合氣道,其中敘及合氣道技術原理源於 武田惚角的大東流合氣柔術(註 5)。 (六)《武道論》乙書,是植芝盛平的嫡傳弟子富木謙治著於西元 1991 年,作者為早稻田大學教授,是將合氣道列入體育課程領域第一 人。早年與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學習柔道,在追隨植芝盛平開始接受合 氣道武術薰陶,由於他的學識素養與武學深厚基礎,著有許多經典之 作, 「武道論」乙書則集所有之文章精華目錄,並敘及日本武道的本質、 思想、體育教育,同時也創立合氣道比賽制度,為合氣道學術研究重要 資料參考來源(註 6)。 (七) 《合? 道入門》乙書,作者中村久於西元 1991 年著,該書第 二章說明合氣道的起源、傳承、考證、系譜、流派……等。因作者屬於 日本合氣道聯盟體系,在系譜、流派說明上與其他參考資料略有出入,. 17.
(18) 在流派上可以確定的是有「合氣會」、「養成館合氣道」、「合氣道養神 館」、「新合氣道」等,其他流派有待考證(註 7)。 (八) 《正伝合? 道》乙書,是由小林大龍於西元 1993 年著作,是 以技術及技法分類為主要內容。其中部份從平安到鎌倉時代、戰國時 代、江戶時代以及明治時代以後,敘及到有關合氣道的歷史起源及往後 的發展。在附錄中提供合氣道晉升段位之規定與統合各界合氣道組織的 辦法,極具本文參考價值(註 8)。 (九)《大東流合? 武術》乙書有四冊,西元 1994 年一冊(平成 6 年 12 月) 、二(平成 6 年 9 月)冊是進龍一著,三冊是西元 1993 年(平 成 5 年 4 月)進龍一著曾川和翁監修,第四冊是西元 1993 年(平成 5 年 11 月)曾川和翁著(註 9)。大東流合氣術是合氣道武術之前身,要 了解合氣道武術必先了解大東流合氣術,大東流合氣術源起於柔術,從 該書中一脈相傳,可以瞭解到合氣道的歷史形成原貌與變革。同時該書 也敘及保留有關日本古武術與武士道精神遺風,並提倡愛國主義,顯露 日本武術文化的特性(註 10)。 (十)《? 真? ? ? 合? 道》乙書,作者植芝守央是植芝吉祥丸之 子著於西元 1994 年,該書前四章是詮釋合氣道技術部分,第五章才敘 及有關本研究之合氣道的歷史之現況,其中敘明合氣道發生的過程及日 本與海外合氣道武術運動的發展,並且對於該國財團法人合氣會織組所. 18.
(19) 屬管轄之支部及道場,有詳細統計一纜表參考(註 11)。 (十一)《合? 道教範》乙書,作者植芝吉祥丸是植芝盛平之子於 昭和 45 年出版,西元 1996 年(平成 8 年)改訂新版發行著。是一本非 常好的教材,國內有翻譯本很暢銷。該書附錄合氣道史曆年表,從西元 1883 年(明治 16 年)∼西元 1996 年(平成 8 年),其年表中列述西元 1990 年第一次到我國臺北訪問,並參與演練講授合氣道技術,是近代我 國合氣道發展重要史料參考(註 12)。 (十二) 《合? 道一路》乙書,為植芝吉祥丸於西元 1996 年(平成 八年)著。為日本戰後合氣道艱苦發展的過程風雲錄,作者是植芝盛平 之子,主要以敘述西元 1883 年(明治 16 年)其父出生開始至合氣道發 展歷程為主,是本論著重要參考資料來源(註 13)。 (十三) 《植芝吉祥丸道主? 肖像》乙書,是由植芝守央於西元 2000 年(平成 20 年)著作,主要是寫他父親植芝吉祥丸之生平年譜。植芝 祥丸是植芝盛平的第三個兒子,出生於西元 1921 年(大正 10 年),正 好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開始中 間。這一段歷史的發展可以填補合氣道形成期與發展期之間過度史料, 為本文佐証重要參考書籍(註 14)。 (十四)《合? 道人生》乙書,是植芝盛平的嫡傳弟子? 田剛三所 著,他創立合氣道養神會,於西元 2001 年所發行的書籍,主要敘述館. 19.
(20) 長? 田剛三生平事蹟。戰後合氣道的崛起,? 田剛三扮演關鍵性角色, 同時從該書史料中發現? 田剛三氏曾經到過臺灣,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 史料發現(註 15)。 二、中文相關文獻探討(依發生時間序列) (一) 《柔道之系統研究》乙書,是林春生編著於西元 1967 年(民 國 56 年) 。合氣道的發源地是日本,合氣道是由柔術蛻變而來。大東流 柔術是合氣道與柔道技術理論基礎,而柔術又是中國明朝陳元贇傳入日 本。作者敘及柔術各流派之體系圖,可做為本文參考(註 16)。 (二) 《合氣道入門》乙書,是李清楠於西元 1973 年(民國 62 年) 出版的著作。為國內最早的一本合氣道書籍。內容主要以合氣道技術為 主,前言部分談到我國合氣道運動的發展,在第一章基本原理的第七小 節中,略提及有關合氣道創始者植芝盛平之簡介,此書仍為我國研究合 氣道武術運動重要書籍(註 17)。 (三) 《合氣道研究》乙書,是半僧道人著作,於西元 1973 年(民 國 62 年)與李清楠先生的《合氣道入門》乙書同時出版,是屬巧合。 該書作者並非用真姓名,但第一頁之序言中由香港武術名家李英昂,敘 及在西元 1963 年(民 52 年) ,曾經業務考察到日本順道拜訪植芝盛平, 為我國人與近代合氣道創始人接觸對話第一位,故該書應具第一手史料 參考價值(註 18)。. 20.
(21) (四) 《柔道學理新銓》乙書,是作者黃武雄於西元 1987 年(民國 76 年)所著。作者在第一章柔道之史哲觀中敘及有關柔術的演變,以及 「柔術」在日本盛行的原因,並臚列有關柔術之「天神真楊流」與「起 倒流」兩流派結合演化分支成柔道的歷程。亦為合氣道在初期形成的過 程佐證史料,具有參考價值(註 19)。 (五)《合氣道基本技法正面打一教反面技術指導系統分析探討》 為一篇學術性論文,作者是陳小平於西元 1992 年(民國 81 年)發表。 文中敘及近代合氣道發展成立「國際合氣道總會」簡稱 I.A.F。國際合 氣道發展是在西元 1975 年 11 月間,於法國格雷迪格納(Gradignan)成 立國際合氣道總會(International Aikido Federation)並設為永久會址, 首任會長為法人邦尼方德(G . Bonnefond)(註 20)。 (六) 《武士道》乙書,是作者管仁健於西元 1995 年所著。談到日 本武術就會聯想武士道精神,對日本人而言,是值得驕傲的武德精神。 它雖然是源自於古日本的傳統美德,但卻並非代表著舊式思想,即時在 今日武士道精神依舊存在所有日本人心中,所以合氣道也脫離不了武士 道歷史背景探討(註 21)。 三、英文相關文獻探討(依發生時間序列) (一) 《Aikido and the dynamic sphere》此書作者有二人 A.Westbrook 與 O.Ratti 他並負責書中插圖,西元 1970 年初版,西元 1980 年 17 次的. 21.
(22) 再版,是非常暢銷的一本書。此書大致內容主要敘述合氣道技術原理, 只有在第二章中少部分敘及合氣道武術的創始者,修練各種武術經歷與 過程(註 22)。 (二)《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乙書,作者 Stanley A. Pranin 於西元 1991 年編著,以合氣道之訊息為主的百科全書。其內容 主要以合氣道的術語解釋,以及對合氣道有貢獻之國內外人物介紹,並 對合氣道創始者植芝盛平先生第一代至第四代最主要的學生列表說 明,並介紹植芝道祖生平年普及參考文獻之簡介。此書為國外研究合氣 道武術運動時重要參考(註 23)。 (三)《Aikido history and insight》此篇文章是從學術網路下載,作 者 Brown.C,發表於奧大利亞的武術雜誌刊物。筆者閱讀後發現國外研 究合氣道歷史的資訊,幾乎翻譯都來自於日本(註 24)。. 第二節 合氣道與中國武術探究 一、日本合氣道與中國武術歷史淵源 研究日本的武術發展的歷史,首先要了解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中 國武術的歷史,起自黃帝時代,在西元前 2600 多年前,相傳軒轅黃帝 伐蚩尤,以角抵術大戰於涿鹿之野。所謂角觝術就是中國摔角肇始,為 中國武術最早的起源。雖有史學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見解,認為周代以前. 22.
(23) 的文獻,因屬傳說的多。本文依據有關文獻陳敘,中國武術,發源於黃 帝時代,興起於秦漢時代,盛行於隋唐時代,普及發展於元明時代較為 確切(註 25) 。胡繩武,西元 1975 年(民 64 年) 《中國摔角與日本柔道 的比較研究》敘及;明代繼宋朝發展拳術的餘風,揉合元朝摔角普及的 結果,開創中國武術的新紀元;萬曆年間有《萬寶全書》繪有摔角圖樣 流傳到日本;明末有陳元贇者流亡日本,公開傳授中國武術包括摔角、 擒拿、拳術,後分支五十一流派,為現在合氣道之濫觴(註 26)。 日本武術的起源又與我有何關係,可從日人中村久,西元 1991 年 《合? 道入門》的合氣的歷史考證所敘;在中國隋、唐時代(約日本的 奈良時代)有大量文獻輸日,這些文獻大都保留在神社寺廟之中。源氏 滿仲後代子孫八幡太郎義家之弟新羅三郎義光為合氣術始祖。關於此種 推論可能係由大江匡房,將中國傳來有關武技的文獻,翻譯後交給新羅 三郎義光。大江家族與菅源家族從「平安時代」以來即在代代學府家族, 該家族精通神道、佛教、儒學、道教、陰陽學等,根據《武藝小伝》的 記載,大江維時在醍醐天皇時代(西元 897 年 ∼930 年) ,曾渡海到中國 將唐朝的六稻、三略等兵法書籍帶回日本(註 27)。 另由李君亮(民 88 年)所監著, 《合氣道漫談》文獻說法是在西元 1714 年(正德四年)所著的《本朝武藝小傳》 ,及西元 1843 年(天保十 四年)的《新選武道流祖錄》都明白記載在永曆至治承年間(西元 1160. 23.
(24) ∼1180 年),中國有位高憎兀庵禪師歸化日本。他在鎌倉禪寺教導佛法 時,附帶傳授修行補助手法技巧稱為「仁王調練」,是種體操做為佛門 弟子健身之用。後被鎌倉幕府大將源賴朝發現,邀請傳授中國拳法而成 為源氏秘密武術。兀庵禪師是屬於中國佛教派的高僧,根據歷史的影響 與年代上的推測,可能是「天臺」宗或是「黃櫱」宗。日本在唐朝時由 東密始祖海空渡海到唐為最早到中國學「天臺」宗,所以該宗在日本佛 教界重要的一支。而「黃櫱」宗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宗名,唐朝貞元五年 正幹禪師在此開山,此後「黃櫱」宗的宗名在宋代大盛,日僧人參訪外 並於明朝永曆年間陸續「黃櫱」宗僧人赴日開創, 「黃櫱」宗高僧文武 皆精,後影響日本佛教與武術十分深遠(註 28)。 日本在地理環境上與我國有一水之隔,在歷史淵源上有二千年的文 化關係,是受我中華文化薰陶最深厚的國家之一。當然武術也不例外, 甚至更勝於我而無不及,如由「柔術」改良而成為奧運項目的「柔道」 (註 29) ;以及重新包裝後,有組織行銷的「合氣道」 ;又如目前流行國 際的中國「太極拳」,都將要成為日本的產品了。日人在吸取中國文化 有他們的一套原則與方式,就是「專業化」與「學術化」並進,同時加 以改良並保留舊型態,有計劃、有系統的移植改造,成為自己文化一部 份,這是日本人厲害的地方,我等應迎頭趕上,應拋棄傲慢自大心態, 虛心求教才有改造之機(註 30)。. 24.
(25) 表 2-1 中 日 武 術 發 生 史 對 照. 彌生時代. 武 術 發 生 史. 繩文時代. 300 年. 春秋. 二六五年. 西晉 五胡. 東晉. 北魏. 宋. 西魏. 東魏. 北周. 北齊. 齊 梁. 唐. 隋. 陳. 四二○年 五八一年. 九○七年 九六○年. 賴朝.鐮倉幕府開始. 戰國時代. 一二七九年 南宋. 金 元. 一三六八年. 明. 江戶時代. 秀吉朝鮮出兵 陳元贇授拳術 鎖國令 諸武所設立 日清戰爭. 北宋. 武 術 發 展 史. 鎌倉時代. 鐵炮傳來. 五代. 十 國. 遼. 1400 年. 1911 年. 魏. 武田流新羅三郎歿. 足利義滿. 1894 年. 武 術 開 拓 史. 平安時代. 天臺禪學拳杖術教授. 1734 年. 二五年 二二○年. 蜀. 獻《千文字》 《論語》. 770 年. 1626 年. 漢. 吳. 日本遣使入中國. 1573 年. 八年. 百濟阿岐來朝. 607 年. 1543 年. 西元後. 西漢. 東漢. 大化革新. 1200 年. 四○三年. 二○六年. 新. 400 年. 1127 年. 七七○年. 二二一年 秦. (? 神天皇). .. 周. 戰國. A.D.100 年. 284 年 .. 西元前 一一一一年. 西周. B.C.1111 年. 一六四四年 清 一九一一年. 日. 本. 中華民國. 資料來源:樊正治(民 91)。《武術史表解》,臺北:(未出版)。 白 善(民 53)。《中國歷代大事年表》,學友辭典。臺北,學友出版(4),5∼30。 藤原稜三(1990)。《格鬥? 技歷史》。東京:株式會社出版,734∼765。. 25.
(26) 二、合氣道與柔術關係 合氣道與柔術關係是時間上演變的關係,這種的演變是漸進式的演 化蛻變過程,具有改良改進的效能。雖然脫離不了流派色彩,但也保留 該武術一脈的特性本質。此一特性本質在中國稱為「內家拳」術,日本 則稱為「柔術」(註 31)。 柔術雖然是日本武術,但有一位中國人卻對柔術的發展大有貢獻他 就是陳元贇,生於西元 1587 年(明萬曆 15 年),卒於西元 1671 年(日 本寬文 11 年,清康熙 10 年),因在中國很不得志,他雖然兼通文武, 但落第科舉。據說在三十三歲之年,即西元 1619 年(明萬曆 47 年)為 生計隨商客東渡日本,自此一直未歸,先後寄居長崎、江戶、名古屋等 地。西元 1621 年(明天啟年)福建總兵使節單鳳翔赴日商討倭寇事宜, 充任他的臨時譯員。陳元贇擅長書畫,著有《老子通攷》 、 《虎林詩文集》 、 《昇庵詩話》、《常門國詩》 、詩文、製陶,更精通於武術,在寓居江戶 西久保區國正寺期間,林春生(民 56)、胡繩武(民 64)、黃武雄(民 76)都曾提到陳元贇收三浦與次右衛門、福野七郎右衛門和磯貝次郎左 衛門三人為徒,授以大明捕人之武術,三浦苦心研究後來便是日本柔術 的佼佼者,是近代合氣道形成之濫觴(註 32)。 日本柔術之創始人為陳元贇,這種論點有待商榷,但在陳東渡日本 之前,日本已有武術存在,陳元贇應當不是柔術的創始人,但由於他傳. 26.
(27) 授給三個日本徒弟的中國武術,使日本柔術的內容更趨豐富完善,則為 不爭之事實。柔術中的關口流、楊心流和福野七郎開創的良移心當流等 都是受中國影響較大的流派,這些影響除了是技法方面,還包括中醫經 絡學說、陰陽五行概念等。柔術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如打手、縛 打、捕手術、小具足、拳術、和術、鎧組討、體術等等(註 33)。其中 的鎧抯討即穿著甲冑對打,小具足指裝備短刀對打。柔術是相當全面的 武術,其內容包括當身技(以拳腳攻擊要害)、投技(摔法) 、締技(絞 殺術,主要為攻擊對手咽喉、頸動脈、頸椎等,使對手大腦缺血昏迷或 窒息) 、關節技(擒拿術),以中國武術的概念來說,可謂踢、打、摔、 拿、點兼備。當身技後來甚至受到中國經絡醫學之影響,衍生出殺活法, 殺法是攻擊要害(日語中稱為急所,多為中國醫學中的要穴所在)致死 致殘的技巧,還有所謂「年殺」、「三年殺」等技術,即指被擊中者會過 若干時日才死亡;活法則是按壓這些部位令人休克之人復蘇等的醫療手 法。柔術也有兵器法,包括棒、劍、薙刀、鎖鎌、十手、鐵扇等。這些 技法與近代合氣道技法均有部分留傳,如關節技(擒拿術)、投技(摔 法)以及兵器法(合氣劍、合氣杖)(註 34)。 合氣道最為特殊技法是「跪技」,經歷史研判「天神真楊流」的柔 術,是屬於中國擒拿術地面的控制法,這種柔術技術的發展與日本人跪 坐民族生活習性非常適合(註 35)。. 27.
(28) 三、合氣道與柔道之比較 合氣道與柔道同屬柔術一支,為同門兄弟,都屬藉由巧力來制服對 方,並不硬拼硬打,源於中國武術的摔角、擒拿、拳術等融合而成。西 元 1882 年起,日本東京高等師範校長嘉納治五郎,綜合了日本柔術的 精華,加以科學的訓練法,研訂比賽規則,廢除一切危險性動作,並改 名為「柔道(Judo)」,經由他的努力,二十四年後西元 1964 年的東京 奧運會列入正式比賽,日後被尊稱為「柔道之父」。而近代合氣道創始 者植芝盛平與嘉納治五郎相差二十幾歲,但對武學的理念卻有一致性 (註 36)。 嘉納治五郎倡導的柔道理念為「精力善用,彼此共榮」,植芝盛平 則融合宗教倡導出合氣道理念是「不爭不鬥,順乎自然」的武學觀。二 者均是倍受尊崇的「武道家」與「教育家」,相互間互動頻繁,柔道高 段拜師鑽研合氣道的不少,西元 1930 年嘉納治五郎到東京造訪合氣道 場,看到植芝盛平的演武感嘆的說: 「我理想中的柔道,就是此道」。並 寫推薦函,挑選優秀學生武田二郎、望月稔二位修習合氣道,日後望月 稔成為合氣道優秀者(註 37)。 另一柔道高手改習合氣道而成為植芝高徒之一的富木謙治,他是第 一個將合氣道武術帶入中國,並將合氣道列入大學體育課程之中及合氣 道「競技化」的創立(註 38)。. 28.
(29) 表 2-2 項目 類別. 合氣道與柔道之比較簡表. 柔. 道. 合. 氣. 道. 創 始 者. 嘉納治五郎. 植芝盛平. ( 人 ). 西元 1860 年∼1938 年. 西元 1883 年∼1969 年. (万延元年∼昭和 13 年) (明治 16 年∼昭和 44 年) 源流派別. 天神真楊流. 起到流. ( 地 ). →起到流→. →大東流柔術→. →柔道. →合氣道. 成立年代 西元 1882 年(日明治 15 西元 1936 年(昭和 11 年)為 ( 時 ) 年、清光緒 8 年)「柔術」 「合氣武道」,西元 1942(昭 改稱「柔道」。. 和 17 年)改現今之「合氣道」 。. 技 術 分 類 主動出擊。以抓、摔、拋、主動防守。以抓、摔、拋、拿、 ( 物 ) 拿、鎖、抱為主。沒有使用 鎖、打、接為主。器械部分有 器械。. 劍、杖、刀。. 競 賽 規 則 練習、比賽以兩人對練為 以多人對練為主,競賽規則不 ( 事 ) 主,競賽規則明確,為客觀 統一,為主觀運動類型,未列 運動類型,是奧運項目。 入奧運項目。 資料來源:藤原稜三(1990)。《格鬥? 技歷史》。東京:株式會社,554∼607。 李君亮監(民 88)。《合氣道漫談》。臺北:淡江大學編印,4∼43。(未出版) 植芝守央(1994)。《? 真? ? ? 合? 道》。東京:株式會社發行,112∼116。 黃武雄(民 76)。《柔道學理新銓》。臺北:健行體育叢書發行,1∼26。. 29.
(30) 無論是植芝的合氣道或嘉納的柔道,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從富木 對武學觀點的詮釋,二者共通之處都著重於,柔術作為傳統的文化未來 發展與創新的磐石。嘉納治五郎在柔道的本義和修行的目的上寫著: 「我 不是要傳授自己的功夫,而是傳授依循那種方式就能獨自用心習得的根 本原理」。正如植芝盛平的合氣道一樣,表明了以科學精神及藉由其精 神導出普遍真理為第一要義,才能永遠被支持與推展而淵遠流長,綿延 不斷永續經營下去(註 39)。. 第三節 合氣道本質與流派形成原因 一、合氣道本質 所謂「本質」是指,事物中不變,且必不可或缺的根本性質(註 40) 。 合氣道除具有一般武術性質外,另含有一些特殊的特性和特質,茲分述 如下:. 圖 2-1. 入身原理動作圖. 資料來源: 陳小平(民 81)。《合氣道基本技法正面打一教反面技術指導系統分析探討》。臺中:英士出版社,40。 A .Westbrook&O.Ratti(1980) 。 《Aikido and the dynamic sphere》 。Tokyo:Charles E.Tuttle Company,Inc, 96∼99。. 30.
(31) (一)物理學特性-「借力使力,入身走圓」 當兩物體相對擦身而過,所產生的速度是兩者之和。合氣道「入身 原理」,就是利用兩人閃身而過同時,借用相對加速度制服對方(參考 圖 2-1)。為佔據施技時有利位子,必須以半身姿勢閃開對方正面攻擊 線,同時進入對方的死角制服敵人,此乃合氣道入身原理的第一要務。 合氣道許多技法,均利用圓運動所形成的旋轉與圓週運動應敵,無論腳 部進退所造成的上身移動或手臂揮動,都以適當的半徑在作三度空間劃 圓動作,所形成的軌跡是由「平圓」到「立圓」成「球圓」最後組合成 「螺旋圓」(註 41)。 其所形成的「向心」與「離心」二力交互效應,應用在合氣道技術 原理上,延展出威力強大的力學上特性,(參考圖 2-2)(註 42)。. 圖 2-2. 合氣道技法三度空間軌跡對照. 資料來源: 陳小平(民 81)。《合氣道基本技法正面打一教反面技術指導系統分析探討》。臺中:英士出版社,40。 A .Westbrook&O.Ratti(1980)。《Aikido and the dynamic sphere》。Tokyo:Charles E.Tuttle Company, Inc,96∼99。. 31.
(32) (二)心理學特性-「統一身心,不爭不鬥」 合氣道最重要是學習自我控制身心統一的法則,以激發自己危急時 可自由自在地發揮出技術潛能,當「身」 、 「心」合一的狀態時,人類潛 在能力可發揮強大力量。所謂「潛能」,是指蘊藏在體內的生理能力, 它是無限的是無法度量的,就是合氣道所稱之「精神力」的一種心理意 識力表現。人類行為深受心理影響,合氣道即是利用此一原則,以對方 心理所想為想,所趨為趨,以同理心的方式同化對手,用心不用力,自 然不會發生「爭鬥」現象。不爭不鬥的原理,並非軟弱而是具備堅強意 志,藉對方來勢做出有效的引導,如《孫子兵法》所云:「不戰而屈人 之兵,勝之首也」。總而言之,不爭不鬥的原理,就是不把對方放在心 上,不畏不懼,以萬流歸宗的氣度心平氣和的將對方同化於自己無形動 作之中,這就是精神力的體現(註 43)。 統一身心能激發想像大自然的力量,若能結合則發揮人類最大潛 能,以充分的意志力,達到與天地不爭鬥的自信心,將積極的思想形式, 化辦不到為可能的合氣道的心理學特性。 (三)生理學特性-「呼吸吐納,順乎自然」 合氣道的技法講究力量必須來自於內在,內力產生的方法與內家拳 術的意守丹田、調節呼吸、全身鬆柔相似。所以,吾人日常生活與運動 技巧之所以平穩的產生,是由「神經」系統控制「肌肉」 ,肌肉牽動「骨. 32.
(33) 骼」的支撐,加上「關節」的的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動作技巧與生理機 能彼此有著密切關係,從頭頂到足尖,都要自然做出流暢協調而完美的 動作,在均衡的體調中產生氣力,如推鉛球動作一般,一氣呵成所形成 的節節力道相加的結果。畢勃( Charles Edward Beeor 1854∼1908)認為 「強大的阻力運動時,擷頏肌經常是放鬆的」 (註 44) 。身體伸展性與柔 軟度動作的喪失,就是肌肉缺乏活動能力所致,若將身體的關節和肌肉 伸展到最大活動範圍,則必須學習自然放鬆身體的能力。 合氣道高階的技法「呼吸摔」,即是一呼一吸之傾刻間,將對手丟 拋出,就是利用「順乎自然」的放鬆使身體肌力發揮最大效能;又則「呼 吸吐納」調節心情穩定情緒,保持冷靜意志集中而不紊亂,其所相互產 生的功能稱為「生理動力」 (Physiological power) ,即是合氣道的生理學 特性(註 45)。 二、合氣道流派形成原因 日本的武術流派,即是我國術之門派。 「門」字含有宗派的意思, 如孔門、佛門,也含有學術分科傳習之意(註 46)。中國武術的派別分 類以地域分南派、北派,以武術性質分內家、外家,但以史學的觀點, 今日武術的門派,只是眾多武術項目一種分門別類,以及說明其特徵或 形象的方式而已,並沒有分高下、好壞、優劣、的比較意義(註 47) 。 日本自古相傳而來之事物必有流派,其「流派」包含「流儀」與「傳. 33.
(34) 法」,所以日本流派是以流儀、傳法的不同而加以分門別類的,這些事 物皆以系統化確立,而代代相傳,繼承者皆背負者重大使命。除武道之 外,如茶道、花道……等,不勝枚舉,各行各業皆是如此,武道流派、 流儀更數千計(註 48)。日本流派的產生之原因,大多來自於剛柔的性 格差異,強弱的體質差異,大小的體格差異……等分類;在流儀方面, 如宗教、思想、觀念、禮儀等不同分類;在傳法方面,如師傅的技術、 理論、理念之不同。當然,武道的流派產生並不止於此。 一般而言,日本正確的流派分流,皆由老師在長期傳授與考核之 後,由老師在自己的流派中取出一部份給予學生,分成一支流派,絕對 不容許學生自成一派,不管理論如何精闢,技術如何高超,修練武道者 皆不容許遺忘師門或祖先。這種分流的方式,為往後日本武道界晉階考 核認證制度成功之所在。. 第四節 合氣道人物誌 合氣道無法以狹隘的三個字概括其歷史全貌,而須從日本整個武術 史中去窺覓源流。日本武術史發展的過程有其脈絡可尋,就體育史學所 研究的先天自然基礎因素為人(Who)、地(Where)、時(When),則 「人」是第一位重要因素(註 49)。因此,有關日本武術演進至現代的 合氣道,一些關鍵性的人物在當下時間與空間裡,做出他們對後代所產. 34.
(35) 生的影響事物,依據時間先後排列敘述於下。 一、合氣道武術形成關鍵性人物 (一)源 義光(又稱新羅三郎 西元 1044 年∼1127 年) 源氏滿仲後代子孫八幡太郎義家之弟新羅 三郎義光為合氣術始祖。此種推論可能係由大 江匡房,將中國傳來有關武技的文獻,翻譯後 交給新羅三郎義光,為日後大東流柔術之基 石。現在的合氣道係以此為骨幹,再加上其他 圖 2-3. 源義光. 資料來源:小林大龍(1993)。《正伝合氣 道》。東京:金園社發行所, 159。. 槍法、劍道等武術而成。據傳說創始者為日本 清天皇的第六太子貞純親王,經過親王之長子傳. 入武士源家(源家有名的武士有源賴朝、源義經等人)代代相傳,最後 傳到源義家的弟弟新羅三郎(源)義光,奠定合氣道的濫觴(註 50) 。 (二)陳元贇(西元 1587 年∼1671 年) 生於明朝萬曆 15 年,為浙江杭州人。西元 1621 年(明天啟年) ,倭寇犯境明朝派福建總 兵使節單鳳翔赴日交涉,陳氏隨行擔任翻譯, 後留日本,寄居江戶西久保區國正寺期間,收 三浦與次右衛門、福野七郎右衛門和磯貝次郎 圖 2-4 陳元贇 資料來源:藤原稜三(1990)。《格鬥? 技歷 史》。東京:株式會社, (1) ,555。. 左衛門三人為徒,授以大明捕人之武術,三浦. 35.
(36) 苦心研究後來成為日本柔術的始祖(註 51)。 (三)嘉納治五郎(Jigoro Kano 西元 1860 年∼1938 年) 嘉納治五郎是柔道創始者,也是日本有名的 教育家,在擔任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時曾接受 首批由我清朝派遣赴日的留學生,並向我大臣張 之洞建言改進強身建國之道(註 52) ,他在擔任 奧運會委員時極力將柔道帶入奧運為競賽項嘉 圖 2-5 嘉納治五郎 資料來源:藤原稜三(1990)。《格鬥? 技歷 史》。東京:株式會社, (1) ,606。. 納治五郎目之一,直到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才 列入比賽項目。他對合氣道的影響是在西元. 1930 年(昭和 5),當時看到植芝的演武感慨的說道: 「此為我心目中的 武道」,就寫信給植芝選派優秀學生給予合氣道指導,其中望月稔與富 木謙治成為植芝的高徒,對合氣道推展有極大的貢獻(註 53)。 (四)武田惚角(Sokaku Takeda 西元 1860 年∼1943 年) 武田惚角是大東流合氣柔術的中興始祖, 與植芝盛平是師徒關係。雖然植芝修習的武術 很多卻唯一得到武術認證的係來自大東流合氣 柔術。他們相遇於西元 1912 年(明治 45 年) 三月的北海道,經由好友吉田幸太郎介紹給惚 圖 2-6 武田惚角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1) 。 《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Tokyo:Aiki News, 113 。. 角。惚角在北海道指導的對象是當地社會地位. 36.
(37) 較高人士,因植芝學習力強受到惚角賞識,除頒贈大東流柔術秘笈並代 為指導其他學員,成為日後合氣道技術發展的啟蒙者(註 54)。 (五)竹下 勇(Isamu Takeshita 西元 1869 年∼1949 年) 竹下勇是日本文武雙全的一位大將,精通 英、法、俄等語。西元 1905 年他策劃日俄戰爭 中的僕茨茅斯條約的協調,外交能力很強,與美 前總統羅斯福深交,並獲頒贈舊金山市榮譽市民 鑰(註 55)。因他對武術的熱衷,在他同學淺野 圖 2-7 竹下 勇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1) 。 《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Tokyo:Aiki News, 115 。. 正恭中將介紹下認識植芝盛平,進而賞識有加。 在西元 1927 年(昭和 2 年)秋天,植芝 44 歲那. 年接受海軍上將竹下勇的邀請全家移居到東京,並成立「皇武會」,由 竹下勇擔任首屆代理會長職,成為合氣道開創的重要轉戾點(註 56) 。 (六)出口王仁三郎(Onisaburo Deguchi 西元 1871∼1948 年) 他是日本「大本教」的教主,植芝盛平由於 接受出口王仁三郎在宗教上的教化,其往後追求 的信仰,直接影響到合氣道結合宗教的意味濃 厚。出口教主是備受爭議性的人物,曾被日本政 府逮捕二次,他因倡導運用革命手段,將該宗教 圖 2-8 出口王仁三郎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3) 。 《The second omoto incident》。Aiki news,No 97,(20) ,.3,11。. 的教義來統一世界(註 57),因此結交一些軍. 37.
(38) 政界人士,較有名的如海軍部次長竹下勇大將、海軍大臣財部彪與岡田 啟介等(註 58),並舉辦武術研習會,由植芝擔任教練指導。經此孕育 植芝的合氣道賦予了精神生命。 (七)植芝盛平(Morihei Ueshiba 西元 1883 年∼1969 年) 植芝盛平是近代合氣道武術的創始者,日本 人尊稱為合氣道的「開祖」 ,生於西元 1883 年(明 治 16 年),歿於西元 1969 年(昭和 44 年),得 到日本政府頒授三等瑞寶勳章(註 59),一生極 具武術上的傳奇性,在武術上天賦異稟,曾經二 度進出我中國(註 60),吸取武學精髓,融合日 圖 2-9 植芝盛平 資料來源: Seiseki Abe(1998) 。 《O-Sensei, s songs of the war 》。Aikido journal,No.114, (25) ,.2,34。. 本古柔術、劍術、槍術、棍術等,最重要的是把 這些武術注入了宗教的生命,孕育出獨特的合氣. 道武學精神,又稱為「精神力」的發揮形成心理學的顯學,並講究與大 自然的結合珍惜萬物,而又稱為「愛的武術」。所以,合氣道的武學哲 理為:「順乎自然,不爭不鬥」之技術本質為其標的(註 61)。 (八)富木謙治(Kenji Tomiki 西元 1900 年∼1979 年) 富木謙治十歲開始學習柔道,自小資質聰穎學習能力強,他在早稻 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入學時受嘉納治五郎影響,因此他將柔道的比賽概 念帶到合氣道的第一人。西元 1938 年(昭和 13 年)到「滿洲國」(中. 38.
(39) 國東北)的建國大學任教,並將合氣道列入正 式課程,為第一位到中國教授合氣道。後回早 大擔任體育教授主管,著有許多論文書籍,最 有名的『武道論』是將合氣道帶入學術領域重 要範疇,被尊稱為「新合氣道」改良者(註 62)。 圖 2-10 富木謙治 資料來源: Stanley A. Pranin(1991) 。 《The aik 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 》。Tokyo:Aiki News,124 。. (九)望月稔(Minoru Mochizuki 西元 1907 年∼) 望月稔的武術根基深厚,五歲開始學習柔 道,經由嘉納氏的推薦於西元 1930 年(昭和 5 年)學習植芝盛平合氣道,同時也學習武田惚 角的大東流合氣柔術。他對武術有一份狂熱, 學遍其他的武術也涉獵各派技法,總段數高達 六十段以上,並在故鄉靜岡成立合氣道『養正 圖 2-11 望月 稔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4)。 《Minoru Mochizuki》。Aiki news。No. 99, (21) ,.2,47。. 館』。 西元 1951 年旅法國時是第一位在西方. 教授武術的日本人,他獨特的教學系統是結合柔道、合氣道、空手道等 創造而成。他對合氣道推展到海外功勞卓著(註 63)。 (十)鹽田剛三(Gozo Snioda 西元 1915 年∼1994 年). 39.
(40) 鹽田剛三的家世顯赫,祖父是東洋大學創 設者,父親是小兒科醫院院長,他則是拓殖大 學的柔道高手,藉由良好的身世於西元 1932 年 (昭和 7 年)投入植芝門下。大學畢業擔任火 田俊六陸軍大將秘書而到中國,後轉任臺灣南 圖 2-12 鹽田剛三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 (1991)。 《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 。Tokyo:Aiki News , 101。. 方協會致力推展合氣道運動。戰後西元 1955 年 (昭和 29 年)日本所舉辦的全國古武道大會上. 演武,一炮而紅得到最優秀獎, 從此合氣道名聲大噪成為日後合氣道 推展重要的宣傳契機。翌年經由財團的支持創立了合氣道『養神會』 , 而自立門戶(註 64)。 (十一)藤平光一(Koichi Tohei 西元 1920 年∼) 日本習合氣道者社經地位較高,籐平光一 也不例外,祖父是農業大臣,父親創立農業學 校後捐給政府得日天皇召見殊榮。籐平九歲開 始習柔道,在高中的比賽中受傷,身體嬴弱多 病痛,而於西元 1937 年開始學習禪修靜坐呼 吸法,獲得極大改善。此一轉機成為他日後修 圖 2-13 藤平光一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7)。 《Interview with Koichi Tohei 》 。Aikidojournal 。No. 112,(.24)。.3,14。. 習合氣道最大的助力,深得植芝的賞識,擔任 道場的師範部長主持教學工作,並在合氣道. 40.
(41) 「氣」上功夫日漸成熟,建議植芝吉祥丸合氣道加入氣(ki)的練習而 招拒,西元 1974 年逐脫離獨立另創「統一身心合氣道」,成為真正以「氣」 行「道」的特殊武術。因此,籐平光一的合氣道在美國受到肯定,走向 心靈與心理層次大行其道,國外許多大學還開設合氣道心理學課程(參 考附錄二)(註 65)。 (十二)植芝吉祥丸(Kisshomaru Ueshiba 西元 1921 年∼1999 年) 植芝吉祥丸是植芝盛平的第三個兒子, 學經歷俱優與富木均是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 學系畢業,在西元 1956 年(35 歲)辭去商社 工作,與藤平光一通力合作,運用自身所學 以職業化的方式,成立許多聯盟組織,同時 舉辦演武大會,開辦自己的合氣道刊物報紙, 圖 2-14 植芝吉祥丸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1) 。 《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Tokyo:Aiki News, 126。. 將合氣道推展致最高潮。後經由日本船舶財. 團的支助於西元 1964 年到國外表演將合氣道推廣到海外非常成功。西 元 1969 年植芝盛平去世,由他繼任合氣道道主,積極開發國際路線, 成立國際合氣道聯盟總會組織,並擔任永世會長職,這個時期是合氣道 是在戰後最輝煌的時刻(註 66)。 (十三)李清楠(Paul Lee 西元 1921 年∼) 李清楠是中華民國臺灣省彰化縣人,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學院,為柔. 41.
(42) 道八段,並於西元 1958 年獲得第三屆亞運金 牌;後改習合氣道求教於田中萬川。李清楠 雖非臺灣合氣道最早倡導者,但不可否認他 卻是臺灣合氣道發展的領導者。臺灣合氣道 發展初期藉由柔道的組織推動,西元 1968 年 圖 2-15 李清楠 資料來源:李清楠(民 89) 。 《合氣太乙拳》 。臺北:益欣印刷,3。. (民國 56 年)在柔道委員會下成立合氣道部 組織,後逐漸發展成全國性組織,西元 1975. 年(民國 64 年)帶領我國參加國際聯盟成為創始會員國之一,並制定 與日本不同的比賽規則,使我國合氣道運動推展至高峰。現為國際合氣 道七段,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永久會長及任亞洲總會會長、國際聯盟總 會副會長等要職。他最重要的創作,是結合柔道與合氣道,孕育出獨特 中國風味拳種,命名為『合氣太乙拳』 ,引起日本合氣道界矚目(註 67) 。 (十四)植芝守央(Moriteru Ueshiba 西元 1951 年∼) 植芝守央是植芝吉祥丸的次子,明治大學 經濟學系畢業,是位風度翩翩的武者。西元 1982 年(昭和 57 年)他的父親開始有計劃的 安排他繼承合氣道事業,當道場長大澤喜三郎 到海外巡迴視導時,則由他代理道場長,直到 圖 2-16 植芝守央 資料來源:Stanley A. Pranin(1991) 。 《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 Tokyo:Aiki News,132。. 西元 1986 年才正式接任日本本部道場長職. 42.
(43) 務,西元 1997 年(平成 9 年)以道場長身分兼任合氣會理事長,完成 交棒事宜。第二年西元 1999 年(平成 11 年)植芝吉祥丸因呼吸衰竭去 世,由他繼任合氣道第二代道主,並擔任國會、NHK、國防大學等指導 教練(註 68)。 二、植芝盛平合氣道系統 植芝盛平從西元 1916 年獲得武田惚角授予大東流柔術的「免許皆 傳」(是一種武術認證書,可以傳授大東流柔術之許可狀)及「秘傳奧 儀之事」 ,以代理惚角的身分開始指導。他正式授徒於西元 1921 年大本 教開始,並請惚角老師協助,翌年(大正 11 年)授予證書(如圖 2-17A、 B)(註 69)。 (A). (B). 圖 2-17 「 免 許 皆 傳 」 武 術 認 證 書 資料來源:鶴山晃瑞(1985)。《? 解 ? -? 合? 道》。東京:成每堂,27。. 43.
(44) 因此,筆者考證植芝盛平真正開始授徒始於西元 1921 年,從西 元 1921 年到 1935 年這個時期所傳授的學員稱為「第一代弟子」,這十 四年當中西元 1929 年∼1933 年間人數較多,後自成一流派成名者六 人,合計共十五人(參考表 2-3) 。從西元 1936 年到 1945 年這個時期稱 為「第二代弟子」,因戰爭關係學員人數最少,共七人成名者二。 「第三 代弟子」從西元 1946∼1955 年,共十二人其中一名為法國人士。 「第四 代弟子」從西元 1956∼1969 年,人數最多共十六人。植芝盛平歷代中 所指導過的學員,瞭解到合氣道在那時代發展的過程是隨著社會的脈動 起伏,反映出當時社會環境對武術的崇拜與熱愛而執著的可愛(註 70) 。 植芝第一代弟子人數不少於第四代,第一代雖從西元 1921 年開始, 但回溯之前社會背景的「因」,瀰漫一股武力侵外勝利的型態,如西元 1904 年日俄之戰的勝利,西元 1910 年日本以武滅朝鮮,才會形成第一 代興旺的「果」。相對的第二代與第三代(西元 1935∼1955 年),這二 十年間是日本最艱困時期,如從西元 1937 年日軍全面侵略中國,西元 1941 年發動太平洋戰爭,到西元 1945 年日本承受二顆原子彈的摧殘宣 佈投降止,日本社會經過連年征戰資源耗盡民生困頓,G•H•Q實施 禁止練武政策,嚴禁日本社會秘密結社習武,因此學習者不多(註 71)。 從第四代(西元 1956∼1969 年)開始,經十年的調養生息,並於 1964 年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達到顛峰,同時柔道列入奧運會項目,日本. 44.
(45) 又重新燃起對武術的熱衷,這時期練合氣道人數達到最多,可能受此影 響甚鉅。這種影響還延續到往後的發展,而締造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此 時合氣道武術也從國內發展到國際上,而風靡一時(註 72)。 表 2-3. 植芝盛平指導四代學員名錄. 1921-1935. 第三代弟子. 1936-1945. 1946-1955. 上(1921). 下(1925). 富木謙治(1925) 流(1939). 田 (1929) 平. 有. 引. 地(1951). 澤(1940). 流(1942). 岩(1954). 橋(1960). 益. 田(1960). 菅. 沼(1662). 今. 泉(1662). 丸. 山(1962). 遠. 藤(1962). 清. 水(1963). 野(1959). 金. 井(1959). 早以 女 (1959). 丸. 部(1942). 山(1959) 平井 稔 (1931). T.Dobson(1960) 一. 菅. 林(1955). A Nocquet(1955) 阿. 葉 (1958). 村(1953). 小. 望月 稔 (1930). 千. 部(1952). 黑. 井(1958). 名(1951). 田. 橋 (1930) 砂. 尾(1951) 口(1951). 阿. 淺. 川(1947). 野. 田 (1930) 小. 舟. 田(1947). 山. 井(1939). 田(1957). 齊籐守弘(1925). 悉. 天. 岩. 山. 多. 籐平光一(1939). 蒲. A.Tohei (1956). 第二代弟子. 田中萬川(1936) 竹. 1956-1969-6. 【1921-1969】. 合 氣 道 繼 承 者. 井. 第四代弟子. 開祖 植芝盛平. 第一代弟子. 村茂 凡 (1931) 道主植芝吉祥丸 【1969】. 白. 田 (1931). 湯. 川 (1931). 米. 川 (1931). 鹽田剛三(1932) 第二代道主植芝守央 【1999】. 赤. 澤 (1933). 久琢 磨 (1935). 註:反黑框者為較著名之學員. 資料來源: Stanley A.Pranin (1991),《T 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 Tokyo:Aiki News,129。. 45.
(46) 第五節 本章結論 經文獻瞭解植芝盛平所創立的合氣道,是融合日本古武道、柔樹等 綜合而成,其技術的主體是以大東流柔數為「軸」,其精神的修持以大 本教為「心」。一個屬硬體的技術面,一個屬軟體的精神面,二者交互 形成現代盛行的合氣道武術。植芝盛平的生平事蹟可以發現,他真正武 術生涯開始於與大東流武田惚角的邂逅,在此之前所謂天神真楊流、起 到流都是日本民間尚武與重武時風氣下的影響,應無太大意義,因此認 為合氣道就是現代化的大東流武術也不為過。而後來因緣際會結合一些 軍政人士合氣道才得以發展出去,這是因「人」的關係,與武術本身無 太大的關聯。反而出口王仁三郎的大本教教義,不僅充實合氣道的精神 思想,也使大東流柔術在技術上產生了質變,這種武術的進化值得重視 研究。因此,大本教的教義就有必要來探討,當然這是另一個課題,非 本論著所要探討的主題(註 73)。 在日本合氣道與中國內家武術的關係上,這是很具爭議性的辯題, 歷史文獻亦無足夠證明或反證的事實,所有証據均是間接或是想當然 而,其中可確信的史實部分為: 一、明萬曆年間陳元贇渡日教授中國武術。 二、陳元贇曾經與日本關口流、竹內流兩家切磋武術,足證明早在陳元 贇來日前,日本就有古武術的發展。. 46.
(47) 三、植芝盛平曾經到中國二次,均與我國術有關。 四、植芝盛平弟子富木謙治,是第一位到中國大學開設合氣道課程。 五、植芝盛平弟子鹽田剛三,是第一位到臺灣推展合氣道武術者。 六、植芝盛平早期弟子,均修習過柔道。我國合氣道推展者李清楠,得 到亞運柔道金牌,即是最好的例証。. 47.
(48) 本章註釋 註 1:村山輝志( 1975)。 《柔道管理學》。新體育學講座。東京:逍遙書 院,(65)。 註 2:淺見俊雄、宮下充正、渡? 融等編(1984)。《現代体育•? ? ? ? 大系》。東京:講談社,(20)。 註 3:鶴山晃瑞(1985)。《? 解? -? 合? 道》。東京:成每堂。 註 4:藤原稜三(1990)。《格鬥? 技歷史》 。東京:株式會社? ? ? ? ? ? .? ? ? ? 社,1,447。 註 5:吉丸慶雪(1990)。 《合氣道? 科學》。東京:株式會社? ? ? ? ? ? .? ? ? ? 社。 註 6:富木謙治(1991)。《武道論》。東京:大修館書店出版。 註 7:中村久(1991)。《合? 道入門》。東京:成每堂出版。 註 8:小林大龍(1993)。《正伝合氣道》。東京:金園社發行所。 註 9:進龍一(1994)。《 大東流合氣武術》 。東京:愛隆堂發行, (1)、 (2)。 註 10:曾川和翁(1993)。《大東流合氣武術》。東京:愛隆堂,(4)。 註 11:植芝守央(1994)。《? 真? ? ? 合? 道》 。東京:株式會社? ? ? ? ? ? .? ? ? ? 社發行。 註 12:植芝吉祥丸(1996)。《合氣道教範》。東京:東京書店發行。. 48.
(49) 註 13:植芝吉祥丸(1996)。《合氣道一路》。東京:株式會社出版芸術 社。 註 14:植芝守央(2000)。《植芝吉祥丸道主? 肖像》。東京:出版芸術 社。 註 15:? 田剛三(2001)。《合氣道人生》。東京:竹內書店新社發行。 註 16:林春生(民 56)。《柔道之系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教育學會初版。 註 17:李清楠(民 62)。《合氣道入門》。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註 18:半僧道人(民 62)。《合氣道研究》。臺北:華聯出版社初版。 註 19:黃武雄(民 76)。《柔道學理新銓》。臺北:健行體育叢書,2∼ 10。 註 20:陳小平(民 81)。《合氣道基本技法正面打一教反面技術指導系 統分析探討》。臺中:英士出版社。 註 21:管仁健(民 84)。《武士道》。臺北:絲路出版社出版。 註 22:A.Westbrook&O.Ratti( 1980) 。 《Aikido and the dynamic sphere》。 Tokyo:Charles E.Tuttle Company,Inc。 註 23:Stanley A. Pranin(1991) 。 《 The aiki news encyclopedia of aikido》 。 Tokyo:Aiki News。 註 24:取自 http://w.w.w.google.com search. 49. 《history&Aikido》。.
(50) 註 25:吳文忠(民 64)。《中國武術發展簡史》。中國武術史料集刊。臺 北:教育部體育司編印,(2),1。 註 26:胡繩武(民 64)。《中國摔角與日本柔道的比較研究》。臺北:樺 文打字印刷有限公司發行,2。 註 27:同註 7,20。 註 28:李君亮(民 88)監著。《合氣道漫談》。臺北:淡江大學合氣道 社編印,6。(未出版) 註 29:同註 26,3。 註 30:同註 29。 註 31:內家拳名稱由來: 「明儒黃宗羲的《南雷文集》王征南墓誌銘說: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所謂內家者, 以靜制動,犯者應手而仆,故別少林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 註 32:同註 18,22。 註 33:同註 28。 註 34:同註 33。 註 35:同註 26,9。 註 36:植芝吉祥丸著,黃頭生譯(民 63) 。 《合氣道入門》 。臺灣:大眾 書局印行,37∼39。 註 37:同註 36。. 50.
(51) 註 38:志志田文明、成山哲郎(民 85)。《合氣道教室》。臺北:聯廣圖 書公司,24∼26。 註 39:同註 38。 註 40:許義雄(民 66)。《體育學自立問題及其發展現勢》。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發行,9。 註 41:同註 20,39∼40。 註 42:同註 41。 註 43:同註 42,40。 註 44:許樹淵(民 67)。《如何發掘具有潛能的運動員》。一九七九年中 美體育研討會專題報告。臺北:民生報。 註 45:許樹淵(民 68 年)。《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協進圖書印行。1 ∼10。 註 46:國術史撰述小組(民 76)。《國術門派》 。國民體育季刊。臺北: 教育部體育司發行,(16)1,39。 註 47:早期因武術門派不同,而相互攻訐或有「踢館」、「拼館」。當傳 授武術教師開館或開場授徒之際,同行之間未能和睦相處或協 調,以致假借求教或切磋武術知名,而阻撓其開館或開場,形成 集體械鬥或成幫成派,因習武而失去原門派成立意義之初衷。 註 48:同註 7,10∼11。. 51.
(52) 註 49:樊正治(民 76)。《史學與體育史學及其他》。國民體育季刊。臺 北:教育部體育司發行,(16)3,47。 註 50:同註 8,159。 註 51:同註 4,555。 註 52:許義雄(民 80) 。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體育思想之淵源(下)》。 大專體育。臺北:大專體育總會出版,(1)2,89。 註 53:同註 8,606。 註 54:同註 23,159。 註 55:同註 22,115。 註 56:同註 23,20。 註 57:同註 28。 註 58:陳鵬仁(民 83)。《近代日本政軍外交人員名錄》。臺北:國史館 民國史料叢書,209∼218。 註 59:同註 14,277。 註 60:同註 28,24∼36。 註 61:同註 20,37∼43。 註 62:同註 6,286∼290。 註 63:Stanley A. Pranin(1994)。《Aiki news》。No.99,(21),2,47∼ 48。. 52.
(53) 註 64:同註 15,238。 註 65:Stanley A. Pranin(1998)。《Aikido journal》。No.25,(42),11, 34。 註 66:同註 23,126。 註 67:李清楠(民 89)。《合氣太乙拳》。臺北:富群印刷,133。 註 68:同註 13,288∼301。 註 69:同註 3。 註 70:同註 22。 註 71:同註 13。 註 72:同註 23,128∼129。 註 73:同註 28。. 53.
(54) 第參章. 合氣道歷史演化系統剖析. 研究合氣道形成的歷史,應從體育史的觀點切入,其屬史學的研究 範疇。史學是綜合已往人類社會活動的紀錄,探求因果關係及一般法 則,以建立歷史理論的科學。因此,透過史學的認識和研究,能使我們 承受前人遺產的榮耀,了解過去現況的由來,把握歷史的動向,取法取 戒,創造理想的未來(註 1) 。所以,在體育史的寫作中首先從人類體育 活動的史料中,找出有關人類武術活動的遺跡,予以編排、分析後,貫 串人類過去某一時期間所從事的武術活動,再加以複演後,供今人參考。 人類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向自然界作艱苦的競爭,狩獵便是原始 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不僅逐漸練就 一身徒手擒殺野獸的本領,並且掌握了使用工具搏鬥的技巧與技能,這 些都是為武術的發生而產生必備條件。大量的考古史料證明,原始社會 各個時期的文化,有明顯的繼承性,而這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與逐漸 成長的武術萌芽,有直接關係(註 2) 。因此,日本合氣道武術的源流發 展有必要分期探究,以便更能清楚剖析合氣道形成的重要過程。合氣道 形成的歷史過程,大略可分為「源流期」 、 「形成期」 、 「發展期」三時期。 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形成歷史軌跡,為了釐清層次分明易於考證,須將 三個時期在年代時間上作軌跡的切割,以區隔彼此相互影響所產生的不. 54.
數據
相關文件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