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R:Item 987654321/457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R:Item 987654321/4573"

Copied!
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 行為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研 究 生:鄭暐群 指導教授:謝振榮. 撰 教授.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2 月.

(2)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 總 頁 數 92 頁. 為之研究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畢 業 及 提 要 別 : 97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提 要 研究生:鄭暐群. 指導教授:謝振榮教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 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關係,首先探討 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與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學生運 動行為之差異情形,其次探討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 運動行為之相關,接著探討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 望對學生運動行為之預測力情形。 本研究調查問卷乃收集相關文獻,以改編之「學生知覺 教師期望量表」及「學生運動行為」量表進行資料蒐集,針 對中部地區就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立意取樣 方 式,調 查 樣 本 451 位,有 效 樣 本 411 位,可 用 率 為 91.1%。 以 電 腦 統 計 SPSS12.0 對 蒐 集 之 資 料 以 平 均 數、標 準 差、單 因 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 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根據調查研究,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不同性別、校隊參與的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上 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出生序、課後補習時數的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 期望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出生序、課後補習時數的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 I.

(3) 期望上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期望「工作取向」上, 有顯著差異,在「自我取向」與「社會取向」無顯著差 異。 五、不同年級、校隊參與的學生在學生運動行為上有顯著差 異。 六、不同出生序、課後補習時數的學生在學生運動行為上無 顯著差異。 七、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生運動行為的心理、規律運動、環 境上,有顯著差異,在生理上,無顯著差異。 八、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運動行為具有正相關。 九、對生理的學生運動行為,其預測的變項依序為自我取向 校隊參與、性別。 十、對心理的學生運動行為,其預測的變項依序為工作取向 校隊參與、年級。 十一、對規律運動的學生運動行為,其預測的變項依序為工 作取向、校隊參與、自我取向、性別、年級。 十二、對環境的學生運動行為,其預測的變項依序為工作取 向、校隊參與、自我取向、年級。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健身運動、教師期望、運動行為。. II.

(4) Cheng, Wei chung(2009). The study of the teachers’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Second, I woul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ops between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Eventually,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exercise behavior by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would be investigated.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to this study includ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and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The subjects were 411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in Taiwan (including Taichung city, Changhua county, Nantou county and Taichung count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of SPSS12.0 for Window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II.

(5)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 in backgrounds with sex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team.. 2.. No differences of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 in. background. variables with birth order and cram time.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 in background variables with grade in work orientation, and no differences in self orientation and society orientation..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in background with sex and cram time.. 5.. No differences of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in background with birth order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team.. 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 in background variables with sex in mental, regular sports,environment,and no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xisiting between the. IV.

(6) teachers’ exercise expectation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8.. Self orient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team and sex could effectly predict the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 9.. Work orient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team and grade could effectly predict the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 10.. Work orient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team ,self orientation, sex and grade could effectly predict the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 11.. Work orient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team self orientation and grade could effectly predict the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 . Key words: The elementary high grade students, exercise, 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 o f t e a c h e r, e x e r c i s e b e h a v i o r.. V.

(7) 謝誌 疲憊但充實的研究生涯即將暫告一段落,在研究所進修 的這些時日裡,除了進階的學術知識之外,為了研究而學習 與悟得的研究過程與方式,更是之前的學生生涯所未見的。 感謝指導教授謝振榮老師於百忙之中的指導,像兄長般 為我詳細解惑,減輕許多壓力,使研究的過程順利許多。 休閒運動組的同學,政毓、昌平、成珹、宜禎,在這兩 年 上 課 的 日 子 裡,互 相 提 攜、鼓 勵,這 份 情 誼 也 將 永 生 難 忘 。 每當回到家中,太太與兒子總是適時的溫暖我的心房, 也砥礪我保持鬥志,積極進取。 服務學校的前輩林瑞基老師,以他過來人的經驗,從旁 為我解惑論文撰寫時該注意的部份,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心 中更是感謝。 進修暫告一段落,期許自己,將所學知識傳遞給學生, 且將來若有餘力,能精益求精,往更高的學術殿堂邁進。. VI.

(8) 目錄 中 文 摘 要 ....................................................................... I 英 文 摘 要 .....................................................................III 謝 誌 ........................................................................... VI 目 錄 .......................................................................... VII 表 目 錄 ........................................................................ IX 圖 目 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第 一 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 3 第 三 節 研 究 問 題 ........................................................... 4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4 第 五 節 名 詞 解 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 一 節 健 身 運 動 ........................................................... 6 第 二 節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 11 第 三 節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 一 節 研 究 架 構 ..........................................................18 第 二 節 研 究 假 設 ..........................................................19 第 三 節 研 究 步 驟 ..........................................................20 第 四 節 研 究 對 象 ..........................................................21. VII.

(9) 第 五 節 研 究 工 具 ..........................................................23 第 六 節 資 料 分 析 與 處 理 方 法 ..........................................2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與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之比 較 分 析 ...........................................................30 第 二 節 國 小 高 年 級 背 景 變 項 與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之 比 較 分 析 ...39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 之 相 關 分 析 .....................................................49 第 四 節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對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之 預 測 力 分 析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 一 節 結 論 ................................................................60 第 二 節 建 議 ................................................................63. 參 考 文 獻 .....................................................................66 附 錄 ...........................................................................77. VIII.

(10) 表目錄. 表 3-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有 效 樣 本 之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表 正 式 樣 本 回 回 收 數 量 表 ………………………………………………………………21 表 3-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有 效 樣 本 之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表 …………..22 表 3-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信 效 度 分 析 表 ….…25 表 3-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信 效 度 分 析 表 …………………27 表 4-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性 別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31 表 4-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性 別 與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31 表 4-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年 級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32 表 4-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年 級 與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33 表 4-5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34 表 4-6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與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34 表 4-7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35. IX.

(11) 表 4-8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的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36 表 4-9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37 表 4-10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與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38 表 4-1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性 別 在 運 動 行 為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40 表 4-1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性 別 與 運 動 行 為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40 表 4-1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年 級 在 運 動 行 為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42 表 4-1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年 級 與 運 動 行 為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42 表 4-15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在 運 動 行 為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43 表 4-16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與 運 動 行 為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44 表 4-17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45 表 4-18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與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45. X.

(12) 表 4-19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量 表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46 表 4-20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與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47 表 4-2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運 動 行 為 之 積 差 相 關 表 ..................................................................... 49 表 4 - 2 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生 理 之 運 動 行 為 多 元 逐 步 迴 歸 分 析 表 ..................................... 52 表 4 - 2 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心 理 之 運 動 行 為 多 元 逐 步 迴 歸 分 析 表 ..................................... 54 表 4 - 2 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規 律 運 動 之 運 動 行 為 多 元 逐 步 迴 歸 分 析 表 .............................. 55 表 4 - 2 5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環 境 之 運 動 行 為 多 元 逐 步 迴 歸 分 析 表 ..................................... 56 表 4 - 2 6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環 境 之 運 動 行 為 之 多 元 逐 歲 迴 歸 之 綜 合 整 理 表 ........................ 58. XI.

(13) 圖目錄 圖 1 研 究 架 構 圖 .......................................................... 18 圖 2 研 究 步 驟 圖 .......................................................... 20.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生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 明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 節為研究範圍;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規律且適量的運動,能對人體的生理與心理產生正面的益處 (Brown, 1990), 兒 童 時 期 的 運 動 量 , 也 可 以 預 測 其 成 人 時 期 的 運 動 量 (Dennison, Straus, Mcllits & Charney, 1988), 所 以,讓兒童從小就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是有必要的。然而, 台灣因為主客觀的環境因素,使運動在國人的生活中佔著不 重要的份量;特別是在升學階段,由於升學考試的壓力,使 很多原本該用來休閒運動的時間,被用來讀書與複習功課。 學 生 在 放 學 後,走 向 補 習 班 的 人 數,往 往 比 走 向 運 動 場 還 多 。 如此忽視兒童早期的學習經驗,將會影響他們對運動的持續 參 與 (Gould & Petlichkoff, 1988), 所 以 如 何 讓 兒 童 維 持 良 好 的運動習慣,是值得許多人一起關心的問題。 學生的壓力問題,常引起諸多專家學者以及大眾來廣泛 討論。在臺灣的教育學制中,往往課業頂尖的學生才受到重 視,學科至上的學風,靡漫著台灣的校園裡,其他與學科較 為無關的課程或活動,往往受到排擠。有些學生因為沒有適 當多元的管道,來滿足自己對各類知識的需求,就以較為激 烈的手段來發洩,造成許多的校園特殊事件。學生的壓力大. 1.

(15) 於個人所能承受的程度時,他們的情緒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 宣洩,就會有行為問題產生。所以身為他們的教師,應該要 給予學生多方面的管道學習,鼓勵學生參與多元的活動,才 能對各式各樣的學生有所幫助。 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中,體育活動或體育課並不是主角, 在社會各界的認知上,體育也常被視為「頭腦簡單,四肢發 達」的代名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在他們的求學階段, 學業成績被視為至高無上的地位,體育成績並不是特別強調 的部份。在臺灣,有個奇特的現象,為了成績,很多事情是 可 以 被 犧 牲 的 , 形 成 所 謂 的 「 萬 般 皆 下 品 , 唯 有 讀 書 高 」, 但 研 究 者 卻 認 為 :「 學 業 誠 可 貴 , 健 康 價 更 高 」, 沒 有 健 康 的 身 體做後盾,如何提供自己源源不絕的動力,淌洋在瀚浩的知 識大海之中。在升學主義之下,體育課常是第一批被犧牲的 對象,學生即使要找額外時間活動,也因為過多的課業與補 習,而無法有效率的進行。 「 體 力 即 國 力 」, 是 很 多 人 都 耳 聞 過 的 一 句 話 , 但 是 在 我 們 生 活 的 這 塊 土 地 上, 這 句 話 的 精 神 並 沒 有 落 實 在 我 們 的 生 活中,求學的學生將來均可能成為社會的中間主幹,肩付國 家富強的責任,他們若能夠從小即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只 要適量與適時,對他們的身體健康一定會有正面的效益,他 們也將能儲存更多的體力,來為社會大眾謀福利。 學生從上小學開始,就與學校教師有長時間的接觸,因 此教師算是學生求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他人。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是學生學習的發動者,更會以人格特質影響學生各方面 的 發 展 ( 林 寶 山 , 2 0 0 3 )。 教 師 的 角 色 , 就 如 同 一 個 領 航 者 , 帶領學生探索許多的領域。如果教師能夠教育學生正確的運. 2.

(16) 動觀念,在長期的薰陶下,學生必定能夠從運動中獲得正向 的利益。 透 過 教 師 的 身 教 與 言 教 , 教 導 學 生 注 意 自 己 的 身 體 健 康,強調良好體適能的重要性,如此不但國家整體運動風氣 會興盛,也能間接使國家增加許多良好的運動競技選手。然 而,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情況下,學生的運動量受到很大的影 響,如果老師能夠讓鼓勵學生多參與運動,對學生的運動涉 入有所影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研究者希望利用本研究的結果,找出教師運動期望對學 生運動行為的相關性,也希望能夠突顯學生應該要學業與運 動並重的觀點。期望台灣的每個教師,除了學業成績之外, 也 能 培 養 學 生 規 律 運 動 的 習 慣 , 為 他 們 儲 備 源 源 不 絕 的 體 能,也為國家厚植紮實的基礎。.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之目的歸納如下: 一、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背景變項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 望上的差異情形。 二、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背景變項在學生運動行為上的差 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 動行為的相關情形。 四、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 對學生運動行為的預測作用。. 3.

(1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目的,本研究之問題歸納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在學生教師運動期望是否有顯 著差異? 二、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在學生運動行為是否有顯著差 異? 三、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 為是否有顯著相關? 四、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是否 對學生運動行為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與經費限制,故選定中部地區四 縣市(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 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法。問卷經過預試後,刪除不適 當之題目,再進行正式問卷,因無法控制每位參與者的做答 狀態與態度,僅能假設所有實驗參與者均認真且據實回答。.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本 研 究 悉 指 九 十 七 學 年 度 開 始 起 算 , 就讀於中部地區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 二、知覺:由感官發現物體存在與所獲得的訊息,而對其周 圍的事物反應的心理歷程。在本研究當中,知覺是指國. 4.

(18) 小高年級學生對教師運動期望所產生的心理感覺。 三、運動:本研究所指運動,係指健身運動,非以競技為目 的。 四、教師運動期望:本研究是指國小班級導師衡量學生的背 景、能力、特質、互動經驗後,對學生在健身運動投入 程度要求的心理感受差異。 五、運動行為:指有計畫的身體活動,其目的是改善或維持 體 適 能 ( p h y s i c a l f i t n e s s )。本 研 究 以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來 實 施 測量,包括生理、心理、規律運動及環境四方面因素, 測量結果得分越高代表運動行為越佳。. 5.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與研究有關之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資料,全章 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國小學生健身運動理論之探討。第二 節為教師期望理論之探討。第三節為運動行為理論之探討。. 第一節 健身運動 一、健身運動的定義 健身運動和許多人使用身體或心智的活動現象有關。更 貼近意涵的說:「健身運動應該是身體活動者有意地反覆屈 伸、擺振、跳躍、旋轉、或操勞自己的四肢與軀幹,以提高 體適能各項因素、如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性和身 體 組 成 為 目 的 一 切 身 體 活 動 , 稱 之 為 健 身 運 動 。 」( 盧 俊 宏 、 卓 國 雄 、 陳 龍 弘 , 2005) 台灣的升學文化,讓許多與升學成績無關的學校課程不 被重視,很多人從小即被灌輸此生最大的目的,不外乎賺大 錢、做大官才是最好的。愈來愈多的課後補習時間,佔據了 原 本 應 該 屬 於 學 童 的 運 動 時 間 。 許 多 家 長 對 於「 體 育 」、「 健 康 」、「 運 動 」的 觀 念 , 仍 然 停 留 在「 頭 腦 簡 單 、 四 肢 發 達 」 的想法。若沒有健康的身體來支持未來的一切生活,擁有再 多的財富也買不到健康的身體。研究者本身為班級導師兼任 國 小 籃 球 隊 教 練 , 發 現 想 要 找 到 優 秀 有 潛 質 的 選 手 本 就 不 易,如果找到合適的選手,學童九成以上均願意參加球隊練 習,然而家長擔心會影響課業,而反對學童參與的比例卻相 當高,讓真正有潛力且優秀的選手就這樣埋沒在人群之中。. 6.

(20) 「運動」是人類自然的本能,然而國小一個星期只有二 到三堂的體育相關課程,多數時間都要埋首在課業當中,讓 學童原本具有的運動意願被逐漸消磨殆盡,運動成績好,可 能多數家長不認為是了不起的事,學業成績好,才是最重要 的。其實課業學習應該要重質而非重量,不需要每天佔滿大 部份的學習時間。研究者認為每天應至少有一堂體育相關的 課程,不過在升學主義的台灣,這是一種很難實現的想法。 Rose(1997)的 研 究 中 發 現 , 過 去 十 年 中 , 學 童 運 動 的 機 會愈來愈少,也因而導致學童肥胖的機會大增。現代的社會 由於食物的來源不虞匱乏,使得營養來源充足,加上學童在 戶外活動的機會減少,很容易有肥胖的學童產生。 Rowland(1990)的 研 究 發 現,持 續 運 動 的 學 童 比 未 持 續 運 動學童健康,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於成人時期 發生的機率也較低。所以運動習慣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國 小 教 師 更 應 帶 頭 推 廣 。 陳 定 雄 ( 2000) 指 出 健 康 體 適 能 不 足 所產生的機能衰退有腿部退化、腰腹功能不彰、內臟機能退 化、運動能力減退、抵抗能力減低、身體不均衡發展等。而 健康體適能不足所產生的症候群則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 病、腦血管的疾病、循環系統的疾病、腰背疼痛、肥胖併發 症等。如此嚴重的問題,吾人絕不可等閒視之。 教育部推行的「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政策(教育 部 9 6 年 度 重 要 社 會 發 展 計 畫 先 期 作 業 計 畫 書 , 2 0 0 7 ), 強 調 經由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來建立學生正確的運動技術與終身運 動觀念。仔細檢討,「一校一團隊」的目標較容易達成,畢 竟在學校當中不乏愛運動的學童,但「一人一運動」的目標 可能較難達成,不愛運動的學童,如果沒有人從旁鼓勵,或. 7.

(21) 是提供協助,很難使他們主動從事運動。 在目前國小的包班制教學制度中,教師伴演著非常重要 的角色,長時間與學生相處的情形下,會產生許多的互動過 程,傳道、授業、解惑就是在這些互動過程中進行。班級導 師個人的人格特質、教學過程與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 的 各 方 面 發 展 。 郭 生 玉 ( 1980) 認 為 , 良 好 的 學 習 效 果 , 奠 基於良好的師生互動上。所以教師在和學生互動時,若是能 將健身運動之正確觀念傳授給學生,久而久之必能讓學生感 受到如沐春風的學習氛圍。. 二、健身運動的理論模式 健身運動的理論,能夠解釋人們參與健身運動與不參與 的行為,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礎,以下介紹五種相關的理論: ( 一 ) 自 我 效 能 理 論 (self-efficacy) Bandura(1977)提 出 了 自 我 效 能 理 論 , 提 出 了 所 謂 的 效 能 預期與結果預期觀點,他認為效能預期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有 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信念,結果預期則是自己相信自 己能達到某種結果的信念。 Bandura(1986)認 為 效 能 預 期 是 由. 1.表 現 成 就. 2.替 代 經. 驗 3.口 語 說 服 4.情 緒 等 四 個 層 面 所 包 含 , 並 進 而 影 響 人 的 認 知、情緒、和行為。有較高自我效能者,愈能相信自己能夠 完 成 挑 戰 性 的 工 作,並 願 意 付 出 與 投 入 更 多 的 努 力 達 到 目 檔。 ( 二 ) 合 理 行 動 理 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合理行動理論認為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是可以受自己控制 的,並能對之進行預測。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在某種決定的程 度 之 下 去 預 測 和 瞭 解 個 體 的 行 為。健 身 運 動 如 果 經 由 某 個 人,. 8.

(22) 認為從事健身運動具有某種正向的目的,則個人從事健身運 動 的 意 圖 ( i n t e n t i o n ) 即 會 提 高,更 願 意 從 事 健 身 運 動。( A j z e n , 1985; Fish & Ajzen,1975)。 ( 三 ) 計 劃 行 為 理 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計劃行為能力強調知覺控制、個人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影 響,如果三者都同時支持個體從事運動,個體從事健身運動 意圖便會提高,反之便會下降。計劃行為理論可說是由合理 行 為 理 論 所 淬 煉 出 來 。 ( 盧 俊 宏 、 卓 國 雄 、 陳 龍 弘 , 2005) Mummery, Spence, & Hudec(2000)曾 利 用 計 劃 行 為 理 論 來 讓 國小學童參與一年的健身運動計劃,他們發現對參與身體活 動 有 47%的 解 釋 變 異 量 。 ( 四 ) 跨 理 論 模 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James(1979)提 出 所 謂 跨 理 論 模 式,他 認 為 一 個 人 從 事 健 身運動並非單單只依靠某一種模式,而是在每個階段都可能 由不同模式在進式,如此才可能得到行為後的最佳效果。而 誇 理 論 模 式 中 最 重 要 的 概 念 為 階 段 (stage), 代 表 時 間 上 的 層 面 , 從 毫 無 意 願 到 完 全 改 變 行 為 可 以 呈 現 出 五 個 階 段 : 1.沉 思 前 期 (pre contemplation)2.沉 思 期 (contemplation)3.準 備 期 (preparation)4. 行 動 期 (action)5. 保 持 期 (maintenance) ( 盧 俊 宏 、 卓 國 雄 、 陳 龍 弘 , 2005) 。 本 理 論 的 精 神 即 在 於 , 每 個 階段沒有一套固定的理論可以百分之百適用於不同人身上, 必須因時制宜,才能夠達到持續運動的結果。 ( 五 ) 健 康 信 念 模 式 (Health Belief Model ) 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主要是透過疾病激起我們的動機 (motivation)來 避 免 某 種 程 度 身 體 上 的 傷 害,它 主 要 是 用 在 尚 未規律運動者,讓他們有疾病的威脅知覺後,採取預防疾病. 9.

(23) 的 措 施 ( 盧 俊 宏 、 卓 國 雄 、 陳 龍 弘 , 2005) 。 在 過 去 的 三 十 年 間 , 已 成 為 一 個 最 具 影 響 力 的 理 論 (Rosenstock, 1990)。 綜合以上所述,健身運動理論確實為數不少,然而最重 要的,擁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包括知識上的學習精進,才 能真正的幫助他人。為想從事健身運動的人找到一條寬闊的 路。 三、健身運動三向度成就目標 在 競 技 運 動 領 域 上 , 成 就 目 標 大 多 以「 工 作 取 向 」和「 自 我 取 向 」 二 個 成 就 目 標 向 度 為 主 要 的 向 度 (Nicholls, 1989)。 蔡 祐 慈 與 黃 英 哲 ( 2 0 0 4 ) 認 為 :「 工 作 涉 入 」 及 「 自 我 涉 入 」 的涉入狀態是影響人們成就認知、情意與行為的重要動機性 機制。當人們工作涉入時,個人的能力知覺主要是透過和自 己 比 較 而 得,對 成 功 的 判 斷 端 賴 自 己 是 否 盡 最 大 努 力、學 習 、 改進或精熟工作要求。當人們自我涉入時,個人能力知覺主 要是透過社會比較而得,對成功的判斷端賴自己是否能展現 優於他人的表現,或是能以相對較少的努力達到相同表現而 定。 然而近來已有學者認為此二向度,並無法完全代表健身 運 動 所 含 蓋 的 意 涵 , Urdan & Maehr(1995)認 為 應 加 入 另 一 個 向 度 —「 社 會 目 標 取 向 」 來 補 足 原 來 兩 個 向 度 的 不 足 。 包 括 社會利益、社會團結、社會認同和社會互動等目標。人們努 力成為團體中有貢獻的一員,進而感到成功、贏得認同。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以此三向度代表健身運動所包含的 目的,並結合知覺與教師期望的理論,來探討學童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的結果。. 10.

(24) 第二節 知覺教師期望理論 一、知覺之定義 知覺指經由感官以發現環境中物體的存在、特徵及彼此 關係的歷程。亦即個體以感官為基礎所獲得的訊息,進而對 其 周 圍 的 事 物 做 出 反 應 或 解 釋 的 心 理 歷 程 ( 張 春 興 , 1994; 郭 惠 雯 , 2006) 。 在 本 研 究 當 中 , 知 覺 是 指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對教師運動期望所產生的心理感覺。. 二、期望之定義 F i n n ( 1 9 7 2 ) 認 為 ,「 期 望 」 是 個 人 對 他 人 或 自 己 的 評 價 , 並且根據評價的態度來對待被評價者。教師會先對健身運動 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以此觀念將健身運動的觀念加 在自我本身或學生。. 三、教師期望相關研究 R o s e m t i a l a n d J a c o b s o n e ( 1 9 6 8 ) 發 表 著 名 的「 比 馬 龍 效 應 」 ( P y g m a l i o n i n t h e c l a s s ), 他 們 認 為 教 師 的 期 望 會 影 響 學 生 的表現,而且,年紀愈小所受到的教師期望效應愈大,中等 程度的學生較其他學生所受到的期望效應愈大。女生比所受 到的教師期望效應比男生更大。「比馬龍效應」使教師在教 室的期望影響力,開始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而年級、性別 等因素,在教師期望的研究裡更時常被研究。 性別時常被拿來做為判斷心理學變項的依據,過去有研 究 發 現 , 女 生 知 覺 到 的 教 師 期 望 顯 著 高 於 男 生( J i l l , J e f f r e y , & Harris, 2000; 吳 美 玲 , 2001; 郭 惠 雯 , 2006) 。 鄭 斐 娟. 11.

(25) ( 2000) 以 國 中 生 為 研 究 對 象 , 顯 示 男 、 女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上 並 無 差 異 。 簡 伊 淇 ( 2002) 發 現 資 優 生 男 、 女 學 生 在 知 覺 教師期望上並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背景變項上也設定性別 一 項,將 性 別 列 入 自 變 項 來 探 討 與 中 介 變 項、依 變 項 之 關 係 。 吳 孟 錞 ( 2004) 發 現 國 小 五 六 年 級 學 童 在 教 師 期 望 中 無 顯 著 差 異 。 吳 美 玲 ( 2001) 研 究 發 現 : 不 同 年 級 的 學 生 所 知 覺 的 教 師 期 望,達 到 顯 著 差 異。Weinstein, Marshall, Sharp & Botkin(1987)研 究 發 現 : 年 紀 、 個 別 差 異 也 會 使 學 生 知 覺 到 與感受到教師期望的不同,年紀大比年幼的孩子較能正確地 判斷教師期望。 教師期望要能發揮效用,其條件為兒童能夠正確知覺到 教 師 的 期 望 ( Bachofer, 1993; Chen, 1992;. Jussim, 1986;. Wilkins & Glock, 1973; 邱 靜 娟 , 1993; 郭 生 玉 , 1982; 湯 正 茂 , 1997; 楊 敏 玲 , 1984; 張 雨 子 , 2007) 。 教 師 的 期 望 必 須 藉 由 與 學 童 的 互 動 , 讓 學 童 有 所 知 覺 , 才 能 產 生 效 應( 許 玉 芳 , 2 0 0 8 )。 適 當 的 期 望 能 夠 培 養 兒 童 正 當 及 樂 觀 的 態 度 , 不當的期望,反而容易造成挫敗感,以逃避的方式來解釋失 敗 ( 郭 玉 生 , 1975; 林 慧 貞 , 2004) 。 Eccles對 Wigfield(1995)的 研 究 中 指 出 , 兒 童 對 重 要 他 人 的態度與期望的知覺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及動機,兒童知 覺到教師對自我的期望,會影響其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以 這樣的觀點來看台灣的教師,他們通常會因為升學與成績的 壓力,而忽略運動的重要性,當學生知覺到教師對學生的運 動期望偏低時,學生的運動行為就有可能會受到影響。一個 國 家 要 強 盛,教 育 是 很 重 要 的 一 部 份,體 育 也 是 教 育 的 一 環 , 絕對不能忽視,如果教師能對運動持有正確的態度,多鼓勵. 12.

(26) 學生利用時間參與運動,學生也可能會逐漸讓自己也養成對 運動正確的態度,並且積極的投入於其中。 Martinek(1980)的 研 究 中 指 出 , 學 校 教 師 對 國 小 學 童 的 期 望 與 自 我 概 念 會 對 學 生 的 學 習 造 成 顯 著 的 影 響 。 Hamchek (1995)認 為 學 生 感 受 到 教 師 的 正 面 期 望 , 自 我 的 表 現 會 較 為 理 想 。 吳 知 賢 ( 1996) 認 為 , 學 生 如 果 不 能 正 確 知 覺 教 師 對 他的期望,或是教師期望不夠明確,就無法產生自我應驗的 效應。 從以上研究中,是支持教師期望對學生有顯著影響力, 在文獻較缺乏的健身運動期望上是否也如此?是值得大家探 討的。. 第三節 運動行為 本研究之運動行為,係指國小高年級學生從事健身運動 時 的 行 為 。 Hoeger(1992)指 出 美 國 大 約 有 70% 的 人 死 亡 , 是 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所引起,這些結果應可透過控制體重、 增進體能、適當運動、不吸煙、不酗酒等方法來改變。所以 適量與規律的運動行為,能夠對身體健康有正面的幫助。 一、運動行為的概念 Caspersen,Powell,& Christenson(1985) 對 運 動 (exercise) 下了定義,他們認為運動是有計畫、有組織的重複性身體活 動 (physical exercise), 其 目 的 是 改 善 或 維 持 體 適 能 (physical fi t n e s s )。 國 內 的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 1 9 9 6) 則 將 規 律 運 動 定 義 為 每 週 從 事 至 少 3 次 , 每 次 至 少 2 0 分 以 上 的 運 動 。 教 育 部( 1 9 9 9 ) 所 規 劃 提 升 體 適 能 333計 畫 , 三 個 3即 是 : 每 週 至 少 運 動 3次. 13.

(27) ( 天 ) 以 上 、 每 次 至 少 30分 鐘 、 運 動 強 度 至 少 達 心 跳 每 分 鐘 130下 。 兩 個 機 構 所 提 出 的 標 準 , 對 成 人 或 是 學 生 , 均 可 提 供 一個在運動時依據的標準。 現 今 社 會 醫 療 保 健 的 趨 勢 與 觀 念 , 已 由 疾 病 治 療 (Disease treatment) 到 疾 病 預 防 (Disease prevention) 提 昇 到 健 康 促 進 ( H e a l t h p r o m o t i o n )( 方 進 隆 , 1 9 9 3; 卓 俊 辰 , 2 0 0 0 ), 也 就 是 由 被 動 的 防 御 改 為 主 動 的 抑 制 。 蕭 淑 芬 ( 2004) 指 出 規律的運動行為是改善或保持良好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方法, 有 益 於 個 人 整 體 健 康 維 護 。 衛 生 署 國 民 健 康 局 在 2001年 的 國 民 健 康 調 查 顯 示 , 有 運 動 習 慣 比 率 的 民 眾 達 53.1% , 然 而 不 常 運 動 的 比 率 仍 有 46.9% , 顯 見 國 民 運 動 的 習 慣 仍 不 普 及 。 教 育 部 曾 於 2003年 委 託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體 育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進 行 「 學 校 運 動 團 隊 及 規 律 運 動 人 口 調 查 」, 結 果 發 現 台 灣 的 大 學 生 中 平 均 只 有 20.24% 有 規 律 運 動 習 慣 , 學 級 愈 高 規 律 運 動 人 口 比例愈低的趨勢。. 二、背景變項與運動行為之關係 影響運動行為的因素有三類:(一)個人屬性:如人口 學 因 素、身 體 健 康 狀 態、過 去 的 運 動 習 慣、人 格 特 質、過 胖 、 情緒狀態、態度、信念、自我能力的評估、對運動結果的期 待。(二)環境條件:如運動設施之有無、運動場所之方便 性、時間安排的合適性。(三)運動特質:如種類、強度、 頻 率 、 期 間 及 運 動 後 的 感 覺 等 ( Dishman, 1991 ; 徐 慶 帆 , 2007) 。 從 以 上 敘 述 可 知 , 一 個 人 的 運 動 行 為 , 與 他 的 個 人 背景、環境與人格特質有關聯性,以下針對與背景變項相關 之文獻進行探討。 (一)年級與年齡. 14.

(28) 張 彩 秀 、 姜 逸 群 ( 1994) 研 究 發 現 , 二 十 到 四 十 九 歲 階 段 , 是 所 有 年 齡 層 運 動 比 率 最 低 的 時 期 , 只 有 26%的 民 眾 有 規律運動行為,年齡愈大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例反而愈高, 與 一 般 人 所 認 知 的 情 況 不 同 。 劉 翠 薇 ( 1995) 研 究 商 專 的 學 生 , 結 果 發 現 二 年 級 學 生 在 規 律 運 動 上 顯 著 高 於 四 年 級 學 生 。 李 彩 華 ( 1998) 研 究 花 蓮 及 李 明 憲 ( 1998) 研 究 台 北 市 的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後都發現,一、二年級學生之身體活動 量 明 顯 大 於 三 年 級 學 生。S t e p h e n s ( 1 9 8 7 ) 以 美 國 及 加 拿 大 全 國 公民進行調查研究,指出做運動的情形最明顯的下降時期是 發生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 從以上研究中可發現,學齡階段的年紀愈高,運動量愈 少,在成年以後,年紀愈大者的運動比率反而愈高。 (二)性別 黃 麗 卿 等 人 ( 1993) 針 對 專 科 學 校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情 形 進 行調查,結果發現男生每週從事三次以上運動的比率明顯高 於 女 生 。 伍 連 女 、 黃 淑 貞 ( 1999) 研 究 高 職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後 發現,男生在激烈運動的頻率及激烈、中度和輕度運動的時 間 皆 顯 著 高 於 女 生 。 林 靖 斌 ( 2001) 在 探 討 國 中 學 生 規 律 運 動 的 研 究 指 出 , 國 中 男 生 規 律 運 動 行 為 顯 著 高 於 女 生 。 Vershuur(1985)所 做 的 研 究 中 , 可 以 發 現 到 , 男 生 會 花 較 多 的時間去從事激烈的身體運動,而女生則以較輕強度的活動 為主。多數的研究結果,均呈現男性規律的運動行為較女性 來 得 明 顯 , 但 是 牛 玉 珍( 1 9 9 7 )調 查 1 9 5 位 大 學 教 師 的 規 律 運 動 行 為 , 卻 發 現 男 女 教 師 在 規 律 運 動 行 為 上 並 沒 有 顯 著 差 異,因 此 究 竟 性 別 與 運 動 行 為 的 關 係 如 何 ?值 得 再 深 入 討 論 。 (三)運動經驗. 15.

(29) 許多研究顯示,運動經驗與運動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有 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其運動量顯著高於沒有參與運動社團 經 驗 學 生 ( 李 明 憲 , 1998; 劉 俐 蓉 , 2003; 蔡 淑 菁 , 1996; 鍾 志 強 , 2 0 0 0; 藍 辰 聿 , 1 9 9 8; 信 世 傑 , 2 0 0 3 )。 李 思 招( 2 0 0 0 ) 的研究發現,大專學生中參與運動社團者,規律運動之比率 較 高 。 龍 炳 峰( 2000)以 高 雄 市 420位 國 小 學 生 為 研 究 對 象 , 結 果 發 現 有 參 與 運 動 社 團 或 運 動 校 隊 的 學 生 之 運 動 行 為 較 佳。總 結 以 上 研 究,運 動 行 為 與 運 動 經 驗 具 有 正 向 的 相 關 性 。 三、規律運動行為之研究 林 輔 瑾 ( 1996 ) 曾 對 專 科 學 生 進 行 研 究 , 發 現 只 有 約 29.3%的 學 生 會 進 行 規 律 性 的 運 動 。 黃 奕 清 、 高 毓 秀 ( 1996) 針 對 大 一 學 生 進 行 研 究 , 只 有 約 29.4%的 學 生 有 規 律 運 動 。 鍾 志 強 ( 2000) 也 針 對 國 內 大 學 生 的 規 律 運 動 進 行 調 查 , 有 規 律 性 運 動 比 例 為 男 性 17.8%, 以 及 女 性 7.9%。 從 以 上 調 查 中可發現,台灣大學生的規律運動比例著實不高,究竟運動 以外的時間,是否用於學業上的精進,我們不得而知,但是 規律運動時間的缺乏,是普遍的現象。 而歐美國家的學生,在規律運動方面執行上較我們更為 充 裕,Grunbaum et al.(2002)對 美 國 青 少 年 的 調 查 指 出,約 有 64.6 % 的 美 國 青 少 年 有 規 律 的 運 動 習 慣 。 O’Loughlin. &. Tarasuk(2003)的 研 究 指 出 , 在 加 拿 大 約 有 75% 的 青 少 年 及 50 %的青少女有規律的運動。規律運動的比例均較我國各學齡 學 生 為 高 , 我 國 學 齡 學 生 規 律 運 動 習 慣 較 其 它 先 進 國 家 落 後,為不爭的事實,此情況值得大眾省思。 在本節第一段運動行為論述的重點,已強調過許多研究 與教育機構倡導多運動對身體的益處,運動行為對身體健康. 16.

(30) 的 影 響 包 括 改 善 心 肺 適 能 、 肌 肉 適 能 與 柔 軟 度 ( 卓 俊 辰 , 1 9 9 2; 林 麗 鳳 , 1 9 9 4; 楊 亮 梅 , 1 9 9 3; 童 淑 琴 , 1 9 9 1; M c M u r d o & Burnett, 1992; 徐 慶 帆 , 2007) 、 降 低 膽 固 醇 、 血 壓 、 體 脂 肪 百 分 比 ( 林 麗 鳳 , 1994 ; Anspaugh. et. al.,. 1996 ;. B l u m a n t h s a l e t a l . , 1 9 8 9 )預 防 和 減 少 心 臟 冠 狀 動 脈 疾 病 、 高 血壓、腦血管疾病、成人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病的 發 生( B l a i r e t a l . , 1 9 9 5; H a m d o r f e t a l . , 1 9 9 2; S h a y & R o t h , 1992; 徐 慶 帆 , 2007) 。 在 心 理 方 面 , 張 彩 秀 、 姜 逸 群 ( 1994) 研 究 指 出 , 規 律 運 動 者 有 較 佳 的 心 理 健 康 狀 態 。 Weyers & Kupfer(1994)歸 納 文獻後發現,規律運動可放鬆心情、改善自我概念、自我形 象及減低憂鬱與焦慮等。 總結以上所述,吾人若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能對生理 與心理產生許多益處,正值發育關鍵的學生更應該要重視運 動習慣的保持,才能讓自己的身心發展達到均衡。. 17.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主要是敘述本研究採用之步驟和方法得到研究 結果。內容包括:一、研究架構。二、研究假設。三、研究 步驟。四、研究工具。五、研究對象。. 六、資料分析方法。. 分別敘述如以下各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 A C 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學生知 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關係,在研究中學生運動行 為是本研究的依變項,並探討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期望 與 運 動 行 為 關 係 , 本 研 究 之 架 構 圖 如 圖 3-1: 背景變項 • 性別. •每週補習時數 B. • 年級 • 出生序. 學生運動行為 • 生理. • 校隊參與. C. • 心理 • 規律運動. A. • 環境. 學生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 • 工作取向. D. • 自我取向 • 社會取向. 圖1. 研究架構圖 18.

(32) A:探 討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的 背 景 變 項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上 的 差 異 情形。 B:探 討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的 背 景 變 項 在 運 動 行 為 的 差 異 情 形 。 C:探 討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的 背 景 變 項 、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對 運 動行為的預測作用。 D:探 討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與 運 動 行 為 的 相 關 情形。. 第二節 研究假設 H1、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方 面 。 H1-1: 不 同 性 別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方 面 有 顯 著 差 異 。 H1-2: 不 同 年 級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方 面 有 顯 著 差 異 。 H1-3: 出 生 序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方 面 有 顯 著 差 異 。 H1-4: 參 與 校 隊 與 否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方 面 有 顯 著 差 異。 H1-5: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方 面 有 顯 著 差 異。 H2、 不 同 人 口 背 景 變 項 在 期 望 方 面 。 H2-1: 不 同 性 別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有 顯 著 差 異 。 H2-2: 不 同 年 齡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有 顯 著 差 異 。 H2-3: 出 生 序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有 顯 著 差 異 。 H2-4: 參 與 校 隊 與 否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有 顯 著 差 異 。 H2-5: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有 顯 著 差 異 。 H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與 運 動 行 為 。 H3-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與 學 生 運 動. 19.

(33) 行為有顯著相關。 H 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 、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與 學 生 運 動行為。 H4-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 、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等 變項對學生運動行為有預測的作用。.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提. 蒐. 擬. 編. 發. 資. 結. 出. 集. 定. 製. 放. 料. 論. 研. 相. 研. 問. 正. 分. 與. 究. 關. 究. 卷. 式. 析. 建. 問. 文. 計. 實. 問. 與. 議. 題. 獻. 畫. 施. 卷. 討. 目. 步. 預. 調. 論. 的. 驟. 試. 查. 圖2. 研究步驟圖. 20.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先以立意取樣選取台灣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五、 六年級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再選取其中四個小學為研究 對象,分為「預試」及「正式」兩個階段,茲說明如下: 一、預試 因研究對象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主,故先以國小高年級 ( 五 、 六 年 級 ) 學 生 為 預 試 對 象 , 總 計 有 效 樣 本 問 卷 為 203 份,經統計分析後,選取適當題目,成為正式問卷。. 二、正式研究 以台灣中部地區設有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以高年級學生(五、六年級)為正式發放問卷對象。總計發 放 問 卷 為 451份 , 有 效 問 卷 為 411份 。. 表 3-1. 國小高年級學生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表 正式樣本回收數量表. 施測學校. 年級. 回收份數. 可用份數. 有效樣本 比率. 臺中市. 五年級. 62. 60. 96.7%. 忠孝國小. 六年級. 55. 55. 100 %. 臺中縣. 五年級. 53. 48. 90.6%. 文昌國小. 六年級. 66. 56. 85.0%. 南投縣. 五年級. 57. 50. 87.7%. 名間國小. 六年級. 54. 50. 92.6%. 21.

(35) 彰化縣. 五年級. 55. 47. 85.4%. 民生國小. 六年級. 49. 45. 91.8%. 表 3-2. 國小高年級學生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表 項目. 人數. 百 分 比 (%). 性別(男). 218. 53. %. 性別(女). 193. 47. %. 年級(五年級). 205. 49.9 %. 年級(六年級). 206. 50.1 %. 出生序(老大). 153. 37.2 %. 出生序(老二). 183. 44.7 %. 出生序(老三). 64. 15.5 %. 出生序(老四). 11. 2.6 %. 校隊參與(是). 140. 34.1 %. 校隊參與(否). 271. 65.9 %. 每週補習時數(無). 66. 16.1 %. 173. 42.1 %. 109. 26.5 %. 63. 15.3 %. 每週補習時數超過 ( 0小 時 , 5小 時 以 下 ) 每週補習時數(超過 5小 時 , 10小 時 以 下 ) 每週補習時數 ( 10小 時 以 上 ). 22.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是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 與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進 行 研 究 , 經 研 究 者 蒐 集 並 參 考 相 關 文 獻 後,以改編之「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量表」與改編之「學 生運動行為量表」作為蒐集資料之研究工具。「學生知覺教 師 運 動 期 望 量 表 」主 要 是 參 考 張 雨 子( 2 0 0 7 )、 許 玉 芳( 2 0 0 8 ) 之 「 教 師 期 望 量 表 」 與 蔡 祐 慈 與 黃 英 哲 ( 2004) 之 健 身 運 動 目 標 取 向 量 表 , 勘 酌 文 句 用 詞 以 符 合 實 際 情 況 後 所 改 編 而 成 。 「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 主 要 是 參 考 莊 立 中 ( 2006) 國 中 生 運 動 行 為 及 其 影 響 因 素 之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與 徐 慶 帆. ( 2 0 0 7 )軍 事 院 校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為 主 , 配 合 本 研 究 之 需要,勘酌語句後加以修訂、改編。 本研究問卷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研究者所設 定之學生「背景變項」,第二個部份為學生「學生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第三個部份為學生「學生運動行為」。量表部 份 依 李 克 特 氏 ( L i k e r t S c a l e ) 五 等 分 量 表 來 評 分,從 1 表 示 非 常 同 意 , 至 5表 示 非 常 不 同 意 , 讓 受 試 者 選 填 。 一、學生基本資料 內容主要有性別、年級、出生序、參加校隊與否、每週 課後補習時數等背景變項。其中每週課後補習時數變項預計 分 為 四 個 區 間 , 預 計 分 為 : 0時 、 超 過 0時 至 5小 時 、 超 過 5小 時 至 10小 時 、 超 過 10小 時 。 二、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量表 本量表依相關文關探討,分為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 會 取 向 三 個 向 度,依 文 獻 探 討 構 思 量 表 的 因 素 構 面 進 行 編 題。. 23.

(37) (一)預試問卷試題分析 本問卷經預試收回後,資料經統計分析,將其結果呈現 於 表 , 現 從 高 、 低 分 組 t檢 定 、 因 素 分 析 、 相 關 分 析 與 信 度 分 析四個部份來加以說明。 1.高 、 低 分 組 t檢 定 本 問 卷 經 預 試 程 序 後 , 選 取 量 表 分 數 最 高 與 最 低 27%, 作為高、低分組的界限,比較兩組在各題平均數的差異,考 驗各題的鑑別力,將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之題目挑出,由表可 知 極 端 值 t值 介 於 -9.16~-4.30之 間 , 所 有 題 目 均 未 刪 除 , 成 為 正式問卷題目。. 2.相 關 分 析 本問卷以受試者填答問卷各題與量表總份之相關情形進 行 分 析 , 由 表 可 知 本 量 表 各 題 目 與 表 總 分 之 相 關 介 於 .37~.67 之間,所有題目均未刪除,成為正式問卷題目。. 3.項 目 分 析 本問卷以因素分析產生之因素負荷量來判別各題目與相 關 因 素 的 關 係 , 由 表 可 知 各 題 與 相 對 因 素 之 因 素 負 荷 量 介 於 .38~.72之 間 , 所 有 題 目 均 未 刪 除 , 成 為 正 式 問 卷 題 目 。. 4.信 度 分 析 本 問 卷 利 用 Cronbach α係 數 , 分 別 考 驗 國 小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量 表 各 向 度 與 總 量 表 之 間 的 內 部 一 致 性 , 根 據 SPSS12.0版 的 分 析 結 果 , 由 表 可 知 , 三 個 分 量 表 的 α係 數 介 於 .70~.78之 間,顯示本量表各向度與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良好。. 24.

(38) 表 3-3. 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項目分析表 因素. 項目. α. 負荷量. 相關. 係數. -6.20*. .49. .46. 2. -6.67*. .47. .44. 4. 4. -5.16*. .53. .49. 5. 5. -8.10*. .67. .62. 9. 9. -8.34*. .58. .56. 15. 15. -8.48*. .61. .59. 16. 16. -8.88*. .64. .61. 3. 3. -5.16*. .38. .42. 6. 6. -7.93*. .64. .59. 自我. 7. 7. -7.91*. .72. .67. 取向. 11. 11. -8.18*. .59. .58. 17. 17. -9.16*. .52. .53. 8. 8. -8.46*. .67. .63. 10. 10. -4.30*. .51. .47. 社會. 12. 12. -5.91*. .52. .50. 取向. 13. 13. -5.09*. .40. .37. 14. 14. -9.09*. .65. .61. 向度. 預試. 新的. 題號. 題號. 1. 1. 2 工作 取向. t 檢定. .78. .70. .72. p< .05*. 三、學生運動行為量表 本 量 表 參 考 莊 立 中 ( 2006) 國 中 生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與 徐 慶 帆 ( 2007) 軍 事 院 校 學 生 之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為 基 礎 予 以 改 編 ,. 25.

(39) 將向度分為生理、心理、規律運動及環境四個向度,並依文 獻探討構思量表的因素構面進行編題。 (一)預試問卷試題分析 本問卷經預試收回後,將回收問卷之資料經統計分析, 將 其 結 果 呈 現 於 表 , 現 從 高 、 低 分 組 t檢 定 、 因 素 分 析 、 相 關 分析與信度分析四個部份來加以說明。 1.高 、 低 分 組 t檢 定 本 問 卷 經 預 試 程 序 後 , 選 取 量 表 分 數 最 高 與 最 低 27%, 作為高、低分組的界限,比較兩組在各題平均數的差異,考 驗各題的鑑別力,將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之題目挑出,由表可 知 極 端 值 t 值 介 於 - 1 2 . 5 9 ~ - 3 . 1 0 之 間 , 而 第 6、 1 0 題 之 差 異 未 達 顯著水準,予以刪除。 2.相 關 分 析 本問卷以受試者填答問卷各題與量表總份之相關情形進 行 分 析 , 由 表 可 知 本 量 表 各 題 目 與 表 總 分 之 相 關 介 於 .20~.66 之 間 , 相 關 情 形 中 以 第 6、 10題 之 相 關 低 於 .30, 其 與 總 分 之 相關較低,予以刪除。 3.項 目 分 析 本問卷以因素分析產生之因素負荷量來判別各題目與相 關 因 素 的 關 係 , 由 表 可 知 各 題 與 相 對 因 素 之 因 素 負 荷 量 介 於 .16~.66之 間 , 而 以 第 6、 10題 之 因 素 負 荷 量 低 於 .30, 其 各 題與相對因素之負荷量相對較低,予以刪除。 4.信 度 分 析 本 問 卷 利 用 Cronbach α係 數 , 分 別 考 驗 國 小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量 表 各 向 度 與 總 量 表 之 間 的 內 部 一 致 性 , 根 據 SPSS12.0版 的 分 析 結 果 , 由 表 可 知 , 三 個 分 量 表 的 α係 數 介 於 .63~.69之. 26.

(40) 間,顯示本量表各向度與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良好。. 表 3-4 向度. 國小高年級學生運動行為量表項目分析表 預試. 新的. 題號. 題號. 1. 1. 2. t 檢定. 因素. 項目. 負荷量. 相關. -6.20*. .49. .46. 2. -6.67*. .47. .44. 4. 4. -5.16*. .53. .49. 5. 5. -8.10*. .67. .62. 9. 8. -8.34*. .58. .56. 15. 13. -8.48*. .61. .59. 16. 14. -8.88*. .64. .61. 3. 3. -5.16*. .38. .42. 6. 刪除. -7.93*. .64. .59. 規律. 7. 6. -7.91*. .72. .67. 運動. 11. 9. -8.18*. .59. .58. 17. 15. -9.16*. .52. .53. 8. 7. -8.46*. .67. .63. 10. 刪除. -4.30*. .51. .47. 12. 10. -5.91*. .52. .50. 13. 11. -5.09*. .40. .37. 14. 12. -9.09*. .65. .61. 生理. 心理. 環境. p< .05. 27. α 係數. .68. .63. .69. .45.

(41)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進行資料蒐集,並將蒐集之資料 整 理 編 碼 , 使 用 統 計 分 析 工 具 SPSS for Windows12.0統 計 軟 體進行統計分析。將依照問卷之各變項,以次數分配、百分 比、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方法,來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人口背 景變項資料分佈情形,分析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 動行為情形,採用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說明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出生序、參與校隊、 每週課後補習時數之情形及其基本資料。 (二)項目分析 利用因素分析產生之因素負荷量來判別各題目與相對因 素的關係。 (三)信度分析 本 問 卷 利 用 Cronbach α係 數 , 分 別 考 驗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量 表 各 向 度 與 總 量 表 的 內 部 一 致 性,根 據 S P S S 1 2 . 0 版 的 α 係 數 分析結果,用以判斷全量表內部一係性是否良好。 (四)相關分析 本問卷以受試者填答問卷各題與量表總分之相關情形進 行分析,將各題之間相關相對較低之題目予以刪除。 (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不同性別、年級、出生序、參與校隊、每週課後補 習時數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知覺教師運動期望與運動行為上 的差異情形。 (六)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28.

(42) 考驗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知覺教師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各 向度之間的相關情形。 (七)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法 考驗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期望對 學生運動行為各向度的預測情形。. 29.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研究者改編的「學生知覺教師期望量表」與「學 生運動行為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與編纂,將資料進行量化統 計,以探討台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學生知 覺教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之關係分析。本章分四節進 行探討分析,第一節為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與學生知覺 教師運動期望之比較分析,第二節為國小高年級背景變項與 學生運動行為之比較分析,第三節為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 師運動期望與學生運動行為之相關分析,第四節為國小高年 級學生背景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對學生運動行為之 預測力分析。.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與知覺教 師運動期望之比較分析. 本節旨在比較國小資優生的背景變項在知覺教師期望上 的差異情形,分別以性別、年級、出生序、校隊參與為自變 項,以知覺教師期望三向度(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會取 向)為依變項,進行差異分析比較,以下分別以自變項的四 個部份進行探討,並回答研究問題。. 一、資料分析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 動期望上之差異分析. 30.

(44) 表 4 - 1 是 不 同 性 別 的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量 表 」之「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會取向」三個向度 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知覺教師 期望上是否有所差異,便以性別為自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 動期望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的 結 果 見 於 表 4-2。. 表 4-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性 別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的 得 分 平 均 數與標準差 男 (N=218). 女 (N=193). 向度.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工作取向. 4.22. .73. 4.06. .71. 自我取向. 3.95. .79. 3.85. .79. 社會取向. 4.14. .78. 4.11. .69. 由 表 4 - 2 的 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 , 不 同 性 別 的 學 生 在「 工 作 取 向 」 ( F = 6 . 6 1, p < . 0 1 )、 「 自 我 取 向 」 ( F = 5 . 8 5, p < . 0 1 )、 「 社 會 取 向 」 ( F = 5 . 1 1, p < . 0 1 ) 的 差 異 均 達 顯 著 水 準 , 顯 示 不 同 性 別的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上有明顯不同。. 4-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性 別 與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工作 取向. 來源. 自由度. SS. MS. 組間. 1. 3.40. 3.40. 組內. 409. 210.91. .51. 全部. 410. 214.32. 31. F 值. p. 6.61. .01*.

(45) 自我 取向. 社會 取向. 組間. 1. 3.60. 3.60. 組內. 409. 252.01. .61. 全部. 410. 255.61. 組間. 1. 2.76. 2.76. 組內. 409. 221.14. .54. 全部. 410. 223.91. 5.85. .01*. 5.11. .02*. p< .05. (二)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運 動期望上之差異分析 表 4 - 3 是 不 同 性 別 的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量 表 」之「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會取向」三個向度 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知覺教師 期望上是否有所差異,便以年級為自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 動期望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的 結 果 見 於 表 4-4。. 表 4-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年 級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差 五 年 級 (N=205). 六 年 級 (N=206). 向度.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工作取向. 4.23. .67. 4.05. .77. 自我取向. 4.00. .76. 3.81. .81. 社會取向. 4.21. .72. 4.05. .75. 32.

(46) 由 表 4-4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 , 不 同 年 級 學 生 在 「 工 作 取 向 」 (F=5.26, p< .05)上 的 差 異 達 到 顯 著 水 準 。 在 「 自 我 取 向 」 (F=1.66, p> .05)、 「 社 會 取 向 」 (F=0.18, p> .05)的 差 異 達 顯著水準。也就是說,不同年級學生只有在「工作取向」上 有顯著差異。. 表 4-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年 級 與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 單 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來源. 工作 取向. 社會 取向. 自我 取向. SS. 自由度. MS. F 值 5.26. .02*. 1.66. .19. .18. .67. 組間. 1. 2.72. 2.72. 組內. 409. 211.60. .51. 全部. 410. 214.32. 組間. 1. 1.03. 1.03. 組內. 409. 254.58. .62. 全部. 410. 255.61. 組間. 1. .09. .09. 組內. 409. 223.81. .54. 全部. 410. 223.91. p. p< .05. (三)不同出生序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學生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上之差異分析 表 4 - 5 是 不 同 出 生 序 的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量 表」之「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會取向」三個向. 33.

(47) 度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不同出生序的學生在知覺 教師期望上是否有所差異,便以出生序為自變項,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的 結 果 見 於 表 4-6。. 表 4-5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準差 向度. 老大(N=153). 老二(N=183). 老三(N=64). 老四(N=11).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工作取向. 4.18. 0.72. 4.11. 0.71. 4.14. 0.80. 4.14. 0.57. 自我取向. 3.95. 0.78. 3.88. 0.77. 3.86. 0.83. 4.03. 0.71. 社會取向. 4.13. 0.74. 4.14. 0.71. 4.09. 0.81. 4.25. 0.91. 由 表 4 - 6 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 , 不 同 出 生 序 的 學 生 在「 工 作 取 向 」 ( F = 0 . 2 6, p > . 0 5 )、 「 自 我 取 向 」 ( F = 0 . 4 2, p > . 0 5 )、 「 社 會 取 向 」 ( F = 0 . 1 5, p > . 0 5 ) 的 差 異 均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就 是 換 句 話說,不同出生序的學生在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並沒有顯著差 異。. 表 4-6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與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 單 因 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工作 取向. 來源. 自由度. SS. MS. F 值. p. .26. .85. 組間. 3. .42. .14. 組內. 407. 213.90. .52. 全部. 410. 214.32. 34.

(48) 社會 取向. 自我 取向. 組間. 3. .79. .26. 組內. 407. 254.82. .62. 全部. 410. 255.61. 組間. 3. .26. .08. 組內. 407. 223.65. .55. 全部. 410. 223.91. .42. .73. .15. .92. p< .05. (四)參與校隊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知覺教師運動期 望上之差異分析 表 4 - 7 是 學 生 是 否 參 與 校 隊 與 否 的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動期望量表」之「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會取 向」三個向度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參與校隊與否 的學生在知覺教師期望上是否有所差異,便以其為自變項, 知覺教師運動期望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 變 異 數 分 析 的 結 果 見 於 表 4-8。. 表 4-7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與 否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得 分 平 均數與標準差 參 與 校 隊 (N=205). 未 參 與 校 隊 (N=206). 向度.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工作取向. 4.32. .76. 4.05. .69. 自我取向. 4.07. .79. 3.82. .78. 社會取向. 4.27. .75. 4.06. .73. 35.

(49) 由 表 4 - 8 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 , 參 與 校 隊 與 否 的 學 生 在 在「 工 作 取 向 」 ( F = 1 3 . 6 0, p < . 0 5 )、「 自 我 取 向 」 ( F = 8 . 9 5, p < . 0 5 ) 、 「 社 會 取 向 」 ( F = 7 . 6 4, p < . 0 5 ) 的 差 異 均 達 顯 著 水 準 。 顯 示 學 生是否參與校隊,在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上有顯著的不同。. 表 4-8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與 否 在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單因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工作 取向. 社會 取向. 自我 取向. 來源. 自由度. SS. MS. F 值. p. 13.60. .00*. 8.95. .00*. 7.64. .00*. 組間. 1. 6.89. 6.89. 組內. 409. 207.42. .50. 全部. 410. 214.32. 組間. 1. 5.47. 5.47. 組內. 409. 250.14. .61. 全部. 410. 255.61. 組間. 1. 4.11. 4.11. 組內. 409. 219.80. .53. 全部. 410. 223.91. p< .05. (五)每週補習時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知覺教 師運動期望上之差異分析 表 4 - 9 是 不 同 課 後 補 習 時 數 的 學 生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望量表」之「工作取向」、「自我取向」、「社會取向」 三個向度得分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參與校隊與否的學. 36.

(50) 生在知覺教師期望上是否有所差異,便以其為自變項,知覺 教師運動期望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 數 分 析 的 結 果 見 於 表 4-10。 表 4-9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在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得分平均數與標準差. 向度. 工作 取向 自我 取向 社會 取向. 0小時. 5小時以下. 超過5小時,10. 超過10小時. (N=66). (N=73). 小時以下(N=109). (N=63).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4.19. .69. 4.15. .72. 4.19. .71. 3.98. .79. 3.89. .77. 3.88. .79. 4.02. .71. 3.76. .93. 4.16. .64. 4.14. .79. 4.21. .69. 3.93. .76. 由 表 4 - 1 0 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每 週 補 習 時 數 的 學 生 在 在「 工 作 取 向 」 ( F = 1 . 2 9, p > . 0 5 )、 「 自 我 取 向 」 ( F = 1 . 3 5, p > . 0 5 ) 、 「 社 會 取 向 」 ( F = 1 . 5 6, p > . 0 5 ) 的 差 異 均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顯 示 學生每週補習時數不同,在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上並未有顯著 的不同。 表 4-10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每 週 課 後 時 數 與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之單因子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工作 取向. 來源. 自由度. SS. MS. F 值. p. 1.29. .27. 組間. 3. 2.69. .67. 組內. 409. 211.63. .52. 全部. 410. 214.32. 37.

(51) 社會 取向. 自我 取向. 組間. 3. 3.35. .83. 組內. 409. 252.26. .62. 全部. 410. 255.61. 組間. 3. 3.39. .84. 組內. 409. 220.52. .54. 全部. 410. 223.91. 1.35. .25. 1.56. .18. p< .05. 二、討論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背 景 變 項 中 包 括「 性 別 」、「 校 隊 參 與 」、 兩個變項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上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從研究者平時課堂的觀察中,發現男性學生在操場運動 的比例高於女生,對於上體育課的期待,也高於女生,因此 對 教 師 的 運 動 期 望 , 與 女 生 可 有 可 無 的 態 度 有 相 當 大 的 差 異,而本次研究的結果也顯示,男學生比女學生在知覺教師 運動期望獲得的分數還高。 研究者原本即認為,參與校隊學生,所處的環境即以運 動為主,長期訓練與耳濡目染之下,與教師相處時間較長, 知覺教師的運動期望較明顯,本次研究的結果也相符。 「出生序」、「每週補習時數」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 望 上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故 未 進 行 事 後 比 較 。 依 本 研 究 結 果 ,「 出 生序」在前,不一定有較高的知覺,可能與個人的生理、心 理或是後天的影響有關,而非單純的「出生序」即可解釋。 「每週補習時數」的多少與知覺教師運動期望,在本研 究 中,並 沒 有 顯 著 差 異,也 就 是 說 學 生 每 週 補 習 時 數 的 多 寡 ,. 38.

(52) 沒有和知覺教師運動期望有任何關聯。. 「年級」在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的「工作取向」上, 達顯著差異水準,在「自我取向」與「社會取向」上,未達 顯差異水準。研究者認為,「工作取向」強調的是學生能否 知覺到教師對學生自己的運動要求。按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Piaget,1970), 有 些 學 生 發 展 較 快 , 已 進 入 形 式 運 思 期 , 有 較抽象的思考能力,對於知覺外界人士的期望,會有較高的 敏銳度。然而在本研究中,六年級在「工作取向」的平均分 數 ( M = 4 . 0 5 , D = . 7 7 ), 反 而 比「 五 年 級 」還 低 ( M = 4 . 2 3 , D = . 6 7 ) , 所以,研究結果雖然有顯著差異,但在六年級與五年級的相 較上,並沒有一般「高年級」比「五年級」知覺能力還要好 的刻版印象。.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背景變項與學生運動行為之 比較分析. 一、資料分析 表 4 - 1 1 是 不 同 性 別 的 學 生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之「 生 理」、「心理」、「規律運動」、「環境」四個向度得分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運動行為上是否 有所差異,便以性別為自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為依 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見於 表 4-12。. 39.

(53) (一)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運動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表 4-1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之 性 別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的 得 分 平 均 數與標準差 男 (N=218). 女 (N=193). 向度.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生理. 4.01. 1.22. 3.65. .99. 心理. 3.96. .92. 3.72. 1.04. 規律運動. 4.11. .90. 3.73. .99. 環境. 4.21. .78. 3.98. .96. 標準差. 由 表 4-12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 , 不 同 性 別 的 學 生 在 「 生 理 」 ( F = . 6 6, p > . 0 5 )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 但 在「 心 理 」( F = 8 . 8 6, p < . 0 5 )、 「 規 律 運 動 」 (F=8.15, p< .05)、 「 環 境 」 (F=8.72, p< .05) 的差異均達顯著水準。顯示不同性別學生,只有在「生理」 向度上未有顯著差異,其餘向度均達顯著差異。. 表 4-1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之 性 別 與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之 單 因 子 單 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組別. 生理. 心理. 來源. 自由度. SS. MS. F 值. p. .66. .41. 8.86. .00*. 組間. 1. .85. .85. 組內. 409. 525.16. 1.28. 全部. 410. 526.01. 組間. 1. 8.47. 8.47. 組內. 409. 390.20. .95. 全部. 410. 398.68. 40.

(54) 規律運 動. 環境. 組間. 1. 7.44. 7.44. 組內. 409. 373.83. .91. 全部. 410. 381.28. 組間. 1. 6.54. 6.54. 組內. 409. 304.37. .75. 全部. 410. 310.91. 8.15. .00*. 8.72. .00*. p< .05. (二)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運動行為上之差異分析 表 4-13是 不 同 年 級 的 學 生 在 「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 「 生 理」、「心理」、「規律運動」、「環境」四個向度得分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為瞭解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生運動行為上 是否有所差異,便以年級為自變項,學生知覺教師運動期望 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 見 於 表 4-14。 表 4-1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之 年 級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量 表 的 得 分 平均數與標準差 五 年 級 (N=205). 六 年 級 (N=206). 向度.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生理. 3.89. .94. 3.80. 1.30. 心理. 3.99. .93. 3.70. 1.02. 規律運動. 4.07. .91. 3.80. .99. 環境. 4.23. .83. 3.98. .90. 由 表 4 - 1 4 分 析 摘 要 表 可 知 , 不 同 年 級 的 學 生 在 在「 生 理 」 (F=.66, p< .05)、 「 心 理 」 (F=8.86, p< .05)、 「 規 律 運 動 」 (F=8.15, p< .05)、 「 環 境 」 (F=8.72, p< .05)的 差 異 均 達 顯. 41.

數據

表 目 錄   表 3 - 1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有 效 樣 本 之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表 正 式 樣 本 回 回 收 數 量 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表 3 - 2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有 效 樣 本 之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表 … … … …
表 4 - 8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參 與 校 隊 在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期 望 的 之 單 因 子 單 變 項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 .
表 3 - 3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知 覺 教 師 運 動 期 望 項 目 分 析 表   向 度 預 試 題 號 新 的題 號 t 檢 定   因 素 負 荷 量 項 目相 關 α   係 數   1  1   - 6
表 4 - 1 5 。   表 4 - 1 5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生 出 生 序 在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的 得 分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老大(N=153)  老二(N=183)  老三(N=64)  老四(N=11)  向度  平  均數  標 準差  平  均數  標  準差  平  均數  標  準差 平 均數 標  準差  生理  3.80  .94  3.90   1.33  3.8    .99 3.82  .80  心理 3.94  .98  3.79   1.0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