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選舉的文化與公民自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選舉的文化與公民自覺"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台灣選舉的文化與公民自覺

政治大學 教 育學程中 心 助理教授

陳幼慧

曾經有一位 政治人物說:「台灣的政治這麼亂要怪誰呢? 應 該怪學 校的 老師。 」選 民選出 什麼 樣的候 選人 ,完全 取決 於 選 民的民 主素 養,選 舉文 化的品 質優 劣,正 是表 現出國 人民 主 素 養的程 度; 而國人 民主 素養的 高低 ,則完 全取 決於教 師是 否 落 實民主 教育 。教育 是一 個文化 的希 望,決 定一 個文化 未來 的 發 展 方 向;而 民 主 教育的 健 全 與否, 更 影 響著民 主 政 治的 發 展 。身為 教育 工作者 ,面 對台灣 當前 的政治 生態 ,應該 比其 他 人 更有反 省批 判的能 力, 身處教 育環 境的最 前線 ,應培 養學 生 更 具時勢 性的 批判反 省能 力。儘 管學 校教師 面對 政治現 實、 權 力 共犯體 系的 盤根錯 節有 著諸多 的無 奈,但 是遏 阻惡質 的選 舉 文 化、提 升國 人的民 主素 養,更 是教 師責無 旁貸 的義務 。身 為 教 師,起 碼要 有這樣 的認 知,教 育是 優質選 舉文 化的希 望, 選 舉 文化的 優劣 ,取決 於民 主教育 是否 落實與 健全 。老師 固然 不 能 不關心 當前 時勢, 但是 關心政 治卻 不能泛 政治 ,必須 站在 理 性 、中立 的客 觀立場 ,具 有為歷 史負 責的宏 觀視 野,在 教育 環 境的第一 線 來落實民 主 教育。

一、「地攤文化」的台灣選舉美學

雖然台灣在 日本統治的時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已經 有 所謂的 選舉 ,不過 ,當 時的選 舉仍 停留在 形式 階段, 未能 真 正 發揮民 主政 治應有 的意 義。民 主政 治的選 舉, 進入較 為白 熱 化 階段, 應該 推溯自 民意 代表及 總統 民選的 選舉 時代, 這些 是 台 灣選舉 文化 的「里 程碑 」。雖 然台 灣歷經 多次 民意代 表及 民 選 總統的 選舉 ,但至 今仍 有許多 人質 疑台灣 所表 現的「 民主 形 式 」是否 符合 民主的 核心 概念? 這樣 的民主 現象 是不是 一個 穩 定 的民主 政治 ?誠如 郭力 昕的觀 察: 台灣的 選舉 文化就 像一 個 「前現代」 的「地攤式 的選舉文化 」(註) 。觀察台灣 選舉 造 勢的場 合那 種聲嘶 力竭 、混淆 視聽 的文化 現象 ,直可 媲美 夜 市 裡地攤 攤販 拿著麥 克風 ,大聲 吆喝 著三項 十元 、三項 一百 元 的「地攤 文 化」美學 ! 台灣的選舉 文化就像一個「地攤式的選舉文化」,地攤文 化 的特色 即是 :只要 是能 賺錢, 什麼 東西都 可以 賣,什 麼樣 的 人 都一起 來賣 。台灣 的民 主政治 像地 攤文化 ,政 客像攤 販濫 開 支 票不負 責任 ,像聖 誕老 公公到 處發 送禮物 ,進 行籠絡 選民 的 利多式政 策 買票;然 而 ,政策可 以 是毫無全 盤 規劃,相 互衝 突 、排擠 。突 顯出地 攤式 選舉文 化的 特色是 只要 有選票 ,什 麼 事 都可以 做, 任何政 策產 品沒有 品質 的保障 ,也 沒有兌 現的 義 務 ,投機 的心 態充斥 於選 舉文化 。另 一方面 ,選 民的心 態就 像 逛 地攤貪 小便 宜的客 人, 被煽情 激烈 的語言 所吸 引,買 下便 宜 卻 沒有保 障的 瑕疵品 。地 攤生意 取決 於誰的 語言 比較煽 情, 就 能 夠引誘 逛地 攤的大 眾當 下掏錢 ,完 成交易 。我 們可以 用地 攤 文 化的商 業形 式與買 賣心 態,來 檢驗 當前的 政壇 的政治 明星 , 何 嘗不是 因為 他煽動 了選 民的心 ,成 功的表 演政 壇精彩 的舞 台 秀而贏得 選 舉,這樣 的 台灣地攤 式 選舉文化 , 恐怕僅能 算是

(2)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前現代 」的 民主素養 ? 地攤文 化表 現「在 形式 上它是 永遠 的臨時 與野 台狀態 , 隨 時 可 以 收攤、 拆 台 、換個 地 方 再擺」 。 這 般地攤 式 的 選舉 文 化 ,政治 人物 所提出 的政 策毋需 經過 檢驗, 也不 必考慮 能不 能 實 現;「 它是 一種無 奇不 耍、無 貨不 可賣的 江湖 郎中文 化, 與 一 種充滿 了聲 音與憤 怒、 卻毫無 意義 的煽情 叫賣 文化」 。地 攤 文 化實質 上是 屬於「 先/ 現幹一 票再 說」的 超短 線文化 特質 , 它 是 極 度現實 功 利 性格的 呈 現 ,因此 它 毫 無原則 、 格 調或 信 念 ,也毫 無興 趣做固 定的 、長遠 的投 資、規 劃與 經營。 所有 的 力 氣 與 目標, 就 在 「賺眼 前 這 一筆、 贏 今 天這一 場 」 (郭 力 昕,一九 九 八)。 筆者認為, 以「地攤文化」來形容台灣民主政治的現況, 是 非常貼 切。 選舉期 間許 多候選 人像 攤販一 樣, 為了勝 選、 為 了 討好選 民而 濫開支 票, 這個場 子開 出一種 支票 ,下一 個場 子 開 出另一 種支 票,二 種支 票是相 互衝 突也「 無所 謂」! 常常 誇 大 其辭、 短線 操作的 政客 心態充 斥著 台灣的 選舉 文化。 選舉 的 造 勢晚會 ,政 治人物 台上 聲嘶力 竭, 不時散 播混 淆視聽 與煽 動 激 情的選 舉語 言,如 果我 們的選 舉文 化充滿 臨時 性、短 線操 作 的地攤叫 賣 文化,民 主 政治中的 的 責任政治 , 將由誰為 負 責? 擺地攤的人 如同候選人,充滿投機媚俗的身段和語言,以 吸 引更多 顧客 和現金 ;逛 地攤的 人如 同選民 ,也 沒有什 麼品 牌 或 理念的 忠誠 度,在 眼花 撩亂之 中, 一切跟 著感 覺與情 緒走 。 攤 販煽情 叫賣 充斥著 夜市 ,客人 當下 炫惑、 感動 而掏錢 購買 ; 選 民就像 逛地 攤的客 人, 僅受當 下煽 動激情 的語 言所誘 惑, 卻 提 不出支 持這 位候選 人的 正當性 ,民 主精神 的落 實與「 政黨 的 理 性成長 、政 黨政治 的穩 定建立 ,恐 怕從未 出現 在這些 『逛 地 攤 』的人 們的 意識或 興趣 之中」 政治 人物固 然沒 有為政 見負 責 的 準備, 所提 出充滿 投機 心態的 政見 與感性 的語 言,只 為吸 引 更 多的選 票; 然而逛 地攤 的選民 ,又 何嘗有 品牌 或理念 的忠 誠 度 呢?抑 或對 於商品 品質 與品味 的講 究與堅 持? 選民不 也只 是 「集體非理 性的迷戀上 一種『情緒 商品』─無 論是一個臉 孔、 一 個口號 或一 個自己 嚇自 己的心 理」 (郭力 昕, 一九九 八) , 完 全取決 於當 下政治 「情 緒商品 」煽 動的效 果或 者贏得 眼前 這 一票的短 線 利益。 這樣的地攤 文化,必然「在擺攤與逛攤的過程中,產生的 視 覺、噪 音污 染與文 宣垃 圾,是 此種 『地攤 美學 』的必 然副 產 品 ,『情 緒商 品』, 乃是 台灣一 向以 來的選 舉美 學」。 郭力 昕 認 為台灣 所表 現的「 選舉 美學」 仍然 是「生 活美 學與文 化水 平 的 映現, 不可 能外於 我們 的生活 或文 化內涵 ,獨 自存在 著一 個 叫 做「選 舉美 學」的 東西 。」並 不存 在一種 有別 於「典 型台 灣 文 化」的 新的 選舉文 化, 「選舉 文化 並沒有 更惡 質,或 更吵 雜 髒 亂庸俗 功利 :它原 本就 一直是 我們 的生活 美學 ,由於 持續 的 存 在使我 們視 而不見 、習 焉不察 ,現 在只是 藉著 選舉較 密集 而 醒目的凸 顯 出來而已 」 (郭力昕 , 一九九八 ) 。 臺灣的選舉 一向是另類的熱鬧與瘋狂,而台灣選民也發展 出 自己一 套的 選舉文 化, 甚而成 為另 一種「 景點 」。國 外政 治 觀 察家常 以「 年輕的 民主 政治」 來形 容台灣 ,更 突顯國 人民 主 素 養的養 成仍 有許多 努力 的空間 。尤 其教育 工作 者更不 能因 為 當代台灣 「 忽然節慶 式 的大量湧 現 著『後現 代 』的辭藻 與景 觀」,誤 以 為我們已 經 落實「現 代 性」的意 義 ,其實─ ─ 在這個尚 未 扎實的、 深 刻的經驗 過 「現代性 」 文化洗禮的 島嶼上, … …台灣這 些 擬似後現 代 式的選舉 秀 場與猴戲, 只是包裝 了 一個大體 上 前現代的 政 治與文化 體 。這樣的一 種包裹, 其 實恐怕正 好 鞏固了台 灣 的「前現 代 」文化情

(3)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境,讓它 繼 續頑強地 存 在於我們 的 生活與社 會 之中(郭力 昕,一九 九 八)。

二、選舉的意義

選舉的意義 是指一定政治區域內之公民,以投票方式選擇 立 法機關 之代 表,或 行政 機關之 官員 ,為憲 法賦 予人民 參政 權 中 一個最 重要 之權利 。選 舉是民 主政 治之產 物, 不管是 用直 接 選 舉 、 或是間 接 選 舉的方 式 , 背後都 隱 含 著平等 和 自 由的 精 神 ,每張 選票 的價值 都是 一樣的 。透 過每張 人民 等值的 選票 , 經 過選舉 的法 治程序 ,將 候選人 送上 各種公 職的 寶座, 代表 選 民 行使權 利。 選舉的 意義 即是民 主政 治在法 治的 基礎上 ,運 用 選 舉整合 不同 的聲音 尊重 多元機 制, 在議會 中透 過理性 的辯 論 說 服 少 數反對 者 , 藉以調 和 社 會衝突 , 整 合出符 合 大 眾之 利 益 。依據 民主 政治制 衡、 分權的 概念 ,民意 機構 代表人 民的 聲 音 ,立法 並監 督政府 執行 ,以維 護人 民、國 家、 社會之 利益 。 選 擇從政 的政 治人物 不乏 懷抱理 想之 士,希 望為 國家、 人民 服 務 ,以下 筆者 列出幾 點民 主政治 中民 選的民 意代 表所扮 演的 積 極意義。 1、選舉 是 民主政治 之 產物── 主 權在民 民意代表即 是代表人民的聲音,許多立法委員藉著參政, 來 改善社 會不 公平的 現象 ,透過 監督 國家的 力量 實現社 會的 正 義 。再者 ,政 府每年 的巨 額稅收 ,需 要著一 定的 監督機 制, 必 須 存在著 一個 代表人 民聲 音的機 構來 監督政 府的 運作, 因此 , 許多立委 乃 是本著自 身 的熱忱對 社 會奉獻自 己 的力量為 民喉 舌 ,希望 藉著 選民賦 予自 己的權 力與 責任, 恪盡 監督政 府部 門 與為社會 大 眾謀幸福 的 使命。 2、社會 福 利方面 台灣是資本 主義的社會,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已然造成嚴 重 的社會 問題 ─「貧 富不 均」現 象。 財富本 身不 是罪惡 ,但 是 其 累積的 過程 必須是 合法 而公平 。面 對今日 台灣 社會的 失業 問 題 ,貧窮 階級 成為世 襲, 高齡化 的人 口結構 ,殘 障同胞 人權 的 保 障,以 及兩 性平權 的議 題,政 府有 必要透 過社 會福利 政策 的 制 定,站 在公 平正義 的立 場,保 障各 種弱勢 族群 的生存 權。 訂 立 相關的 政策 、法案 以及 相關的 配套 措施, 讓弱 勢族群 在社 會 上 具有平 等競 爭生存 的能 力,減 少因 為社會 快速 變遷帶 來的 不 公平現象 , 這些都必 須 仰賴民意 代 表透過民 主 法治的立 法程 序,替弱 勢 人民爭取 。 3、經濟 政 策方面 任何政策的 推動都需要法律的配合,制定順應快速變遷時 勢 ,有利 於經 濟環境 的法 律。經 濟政 策方面 應力 求尊重 市場 機 能 ,政府 除了 提供完 善的 軟硬體 設施 外,不 應該 過度干 預或 保 護 某些特 定的 產業, 更不 能以政 治性 目的傷 害台 灣經濟 長期 發 展的契機 。 而且台灣 加 入 WT O 以 後,除了 發 展全球化 的 產 業 之 外,也 應該 對於缺 乏競 爭力的 傳統 產業進 行轉 型輔導 ,以 獲 得 最大的 經濟 效益, 而種 種實施 要點 均需有 法源 的依據 ,因 此 無論是中 央 或地方民 選 之民意代 表 ,均需負 責 相關法律 的制 訂。 4、監督 政 府公共建 設 的規劃與 實 施 所謂公共事 業係指為幫助「公」,也就是人民,而不能圖 利 某些特 定人 事,應 是能 夠「共 」, 運用到 人民 福祉。 公共 建 設 例如公 園、 橋樑、 馬路 、連外 交通 ,都是 屬於 公共建 設的 部 分 ,來提 供人 民優質 休閒 場所, 提昇 人民生 活品 質,以 及重 視 社區公共 建 設事業。 政 府有責任 讓 人民生活 更 為便利與 優質 化 ,因此 ,施 政的重 點就 應以公 共事 業範疇 進行 規劃實 施。 而

(4)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政 府行政 部門 在編列 預算 、執行 預算 、呈報 決算 等過程 中, 若 是 缺 乏 民主法 治 的 監督機 制 , 讓政府 能 隨 意揮霍 人 民 的血 汗 錢 ,那麼 國家 並定會 崩解 垮台; 若政 府不受 監督 ,像歲 入幾 百 億 、千億 的稅 收倘若 發生 貪賄舞 弊情 事,這 將是 國家人 民的 悲 哀 。因此 ,立 法委員 或其 他民意 代表 必須負 起審 查預算 與監 督 政 府的執 行與 規劃的 責任 ,藉以 看緊 人民的 荷包 ,建立 健全 的 民主政治 國 家。

三、台灣選舉文化的弊病

台灣社會對 選舉的熱衷與關注程度,緊緊牽繫著大部分的 政 治、經 濟或 社會活 動, 在泛選 舉化 的氛圍 中, 台灣的 投票 率 相 當高, 有時 甚至超 過了 西方民 主政 治高度 成熟 的國家 ,但 這 並 不表示 我們 的民主 素養 就和西 方國 家一樣 。投 票率高 乃是 因 為 在選舉 時刻 ,個人 很容 易被動 員, 社會很 容易 被動員 ,但 是 動 員不是 喚起 主權在 民的 責任意 識, 而是訴 諸於 感性訴 求, 煽 動 人民僵 化的 意識型 態, 肇起延 續惡 質的選 舉文 化。長 久以 來 台 灣選舉 文化 存在諸 多弊 端,以 下筆 者將列 舉幾 點台灣 惡質 的 選舉文化 以 說明之。 1、金權 政 治 所謂金權政 治,一方面當然包括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 和道德都 不 容許的行 為 ,如官商 勾 結進行內 線 交易、炒 作地 皮 、圍標 綁標 、牟取 暴利 等等。 目前 台灣的 各級 公職人 員選 舉 經 常有金 錢、 暴力介 入的 情形, 因此 許多候 選人 當選後 ,常 假 職 權之便 ,運 用各種 影響 力直接 、間 接承包 工程 、違法 超貸 、 關 說人事 ,甚 至訂定 偏頗 特定財 團的 政策、 制定 圖利特 定財 團 的 法案, 金權 政治於 焉形 成。候 選人 利用當 選以 後,進 行利 益 掛 勾,例 如立 委超貸 的比 例之高 簡直 是天文 數字 。價值 一千 萬 的 房子, 可以 因為立 委身 份貸到 一億 ,此利 益範 圍更擴 及親 朋 好 友,甚 至只 要由立 委出 面,在 根本 沒有擔 保品 的情況 之下 , 銀 行仍舊 照樣 借貸, 將來 勢必變 成一 筆筆沉 痾的 呆帳, 而呆 帳 誰 付?溯 其根 源,政 府為 了避免 金融 風暴, 必須 以金融 基金 貼 補 銀行, 而政 府的錢 是從 納稅人 而來 ,層層 抽絲 剝繭, 則造 成 我 們納稅 人勢 必要把 銀行 的呆帳 擔負 下來, 結果 錢卻飽 足誰 的 荷包? 在當前台灣 的社會制度下,財團金主努力經營政商關係, 靠 的就是 政商 關係圖 利私 人,大 資本 家、富 人實 際上壟 斷了 大 部 份公共 事務 的決定 權。 所以政 府「 合法」 地通 過法令 ,讓 資 本 家享有 減免 稅收的 優惠 ;通過 「民 營化」 、「 公辦民 營」 , 「合法」地 賤賣國產給 資本家牟取 暴利;「合 法」的制定 有利 於 自己的 法規 ,使政 商關 係成為 商人 玩弄操 控的 金權遊 戲。 有 人把金權 政 治的這一 面 向,稱做 「 白金」。 財 團提供政 治獻 金 ,民意 代表 則在立 法程 序中保 障財 團的利 益, 很多立 委的 座 車 、助理 ,均 是財團 提供 。我國 至今 尚未有 「政 治獻金 法」 , 規範民意 代 表利益迴 避 相關法案 , 或者透過 健 全的「陽 光法 案」藉以 檢 驗立委的 財 產增加是 否 合理。 諸多財團成 為政治人物 背後的金主 ,具有良好 的政商關 係 ,所以 可以 輕鬆獲 得鉅 額的利 益。 常見一 些大 財團, 平時 機 關算計、 見 機行事, 等 到機會來 臨 便投靠某 一 個有勝算 的陣 營 ,或者 兩邊 壓保, 以鞏 固自身 既有 的利益 。台 灣選舉 是一 種 社 會資源 消耗 十分嚴 重的 活動, 因此 金錢介 入選 舉比比 皆是 。 據 估算, 目前 在台灣 選「 立法委 員」 ,一般 都得 花上數 千萬 元 新 台幣。 這些 錢除了 仰賴 政黨補 助一 部分外 ,大 多得依 靠家 族 或 財團的 金援 ,這就 為財 團介入 政治 提供了 一個 主要渠 道。 向 財 團募款 雖然 是合法 ,但 是我國 尚未 制訂一 套「 利益迴 避」 的

(5)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有 效機制 ,規 範財團 藉由 「政治 獻金 」的途 徑與 政治人 物之 間 的利益輸 送 。 台灣「金權 政治」嚴重 的程度已到 賤賣黨產、 國產的地 步 ,其中 盤根 錯節, 至今 仍未有 一套 有效具 體的 解決之 道。 財 政部預估 , 未來三年 , 要花一兆 五 百億處理 金 融體系壞 帳問 題 , 只 是這種 「 大 戶落跑 , 全 民負責 」 ( 註) 現 象 ,如 此 「 全民被 迫擔 負起補 破洞 的責任 」, 違反社 會公 平正義 的 原 則 。更甚 者, 不法淘 空金 融體系 的大 戶,至 今仍 逍遙法 外, 根 據 金融局 統計 ,目前 重大 金融犯 罪及 金融重 建基 金移送 的不 法 案 件共有 一○ 四件, 沒有 一件判 罪服 刑,其 中還 有四十 一件 仍 在 偵辦中 ,尚 未起訴 ,可 見金權 政治 之嚴重 程度 ,已經 危機 財 政 、司法 與台 灣未來 前途 。有人 認為 ,要解 決金 權政治 、政 治 腐 敗的問 題, 只要透 過公 佈幾項 法案 (如所 謂「 陽光法 案」 ) 或 是換一 個清 廉有操 守的 政治人 物、 換一個 政黨 上台就 可以 解 決 。 他 們認為 解 決 台灣近 幾 年 來的官 商 勾 結、金 權 政 治的 積 習 ,只要 找幾 個大刀 闊斧 的清官 ,打 擊賄選 、杜 絕黑道 參政 、 釐 清政商 間的 分際, 就可 以藥到 病除 ,走向 大家 所崇尚 的歐 美 國家式成 熟 法治的民 主 政治。 長久以來, 台灣社會似乎共同認知的現實是:「有人要選 舉 ,選舉 靠金 錢,選 後不 貪財, 本錢 回不來 。」 因而, 整個 社 會 對回扣 、貪 污、洗 錢等 舞弊現 象, 有一定 程度 的「默 認」 ; 然 而徹底 掃除 黑金並 非靠 檢調單 位抓 弊案就 足以 獲致, 這僅 是 治 標,關 鍵仍 在選民 ,若 非選民 以自 己的選 票, 把這些 黑的 、 金 的、假 革命 真舞弊 的、 滿口理 想滿 手錢的 候選 人,一 票一 票 的 送上政 壇, 誰能為 他們 打造舞 弊的 空間? 是選 民太笨 還是 政 客 騙術太 高明 ?是民 主不 成熟還 是黑 金太沉 痾? 民間不 斷要 求 政 府改革 、掃 除黑金 、查 緝弊案 ,但 看看弊 案中 涉嫌的 人, 哪 一 個不是 老百 姓自己 支持 出來的 人? 我們可 以說 黑金政 治是 人 民 縱容的 結果 ,民主 政治 是責任 政治 ,因此 人民 要為自 己的 選 票 負責, 政府 要為自 己的 施政、 政策 負責, 在選 民投下 神聖 的 一票時, 是 否也該深 思 呢? 2、選舉 口 水戰─攻 訐 謾罵,民 主 素養的淪 喪 每逢大選時 期,天天在 報紙上、電 視上所看到 的負面選 舉 ,皆是 彼此 抹黑、 扒糞 ,難道 我們 冀於厚 望的 國家領 導階 層 是 這樣? 日前 王永慶 、李 遠哲、 林懷 民共同 發表 「我們 對總 統 大選的沉 重 表白」的 聯 合聲明, 沈 重的指出 : 我們在這 一 次選舉活 動 中,看不 到 清明與理 性 的一面,卻 看到朝野 政 黨仍堅持 僵 固的意識 型 態,以及 太 多的負面文 宣、太多 的 口水叫罵 、 太多的意 氣 衝突。持 續 四年的政黨 惡鬥正在 變 本加厲中 , 加劇了台 灣 當前混亂 困 頓的情勢。 若是持續 下 去,理性 論 政沒有空 間 ,民之所 欲 亦將落空。 我們認為 這 錯用民主 , 也是對兩 千 三百萬台 灣 人民的輕 蔑;因此 , 我們強烈 要 求相關各 方 立即自行 導 正。(王永 慶、李遠 哲 、林懷民 聯 合聲明, 二 ○○四. ○ 一) 面 對台灣 的選 舉,越 來越 多的民 眾已 不知道 該如 何去面 對, 因 為 台灣選 舉運 作的方 式, 根本不 能成 為選賢 與能 的民主 模式 , 在 瘋狂的 抹黑 與氾濫 的口 水肆虐 之下 ,沒有 候選 人的政 治人 格 真 相可以 得到 客觀的 檢驗 ;所有 的政 見主張 ,更 是不具 可行 性 的 公開騙 局, 隨著選 戰溫 度逐漸 升高 ,不同 陣營 互相廝 殺日 益 激烈,以 台 灣的選舉 文 化而言, 這 種現象大 家 早就司空 見慣 了 。朝野 領導 人在競 選造 勢活動 中, 不但經 常出 現「違 反常 理 的 言行, 甚至 還說出 若干 完全違 反常 識」的 話, 這樣的 言論 居 然出自朝 野 領導人的 口 中,簡直 是 不可思議 。 朝野政客、 政黨領袖經常為了一個選舉,無所不用其極的

(6)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相 互叫罵 惡鬥 ,互相 揭露 彼此的 瘡疤 ,所有 政客 的語言 一定 要 夠 狠夠辣 才對 味,所 有政 黨的文 宣一 定要有 血腥 味才夠 辣; 媒 體 跟著起 舞, 沒有刺 激的 言語, 沒有 血腥的 廝鬥 ,吸引 不了 媒 體 ,選民 也覺 得不夠 精采 。一場 選舉 下來, 不是 選賢與 能的 君 子 之爭, 不是 政黨政 見的 理性辯 論, 而是拋 議題 、搶獨 家的 手 段 操作。 隨著 投票腳 步的 接近越 來越 離譜, 大家 爭相製 造聳 動 新 聞標題 與偏 激言論 ,成 天編織 一些 連自己 都不 相信的 選舉 言 語 ,看不 到屬 於選舉 該有 的理性 思維 和良性 競爭 的部份 。如 果 這 就是台 灣的 選舉, 大部 分能夠 當選 的候選 人, 盡是些 端不 出 好 的政策 ,僅 善於操 弄議 題的政 客, 無論是 尖銳 言辭的 挑撥 分 化 ,還是 充滿 謊言的 抹黑 手法, 當一 個國家 這麼 重要的 選舉 只 剩下口水 之 後,不知 還 能選出什 麼 好的公僕 出 來? 3、省籍 情 結 從二二八事 件開始,被本省人視為「外省人」的國民黨在 台 灣進行 白色 恐怖政 治, 並且以 極不 公平的 族群 策略扼 殺了 本 省 人的發 展空 間,遂 成為 本省人 心中 對外省 人永 遠的心 結。 本 土 化是一 個民 族發展 必然 要重視 的議 題,但 是如 果本土 化跟 選 舉 、選票 、省 籍結合 ,盲 目地動 員族 群,將 成為 政治鬥 爭的 工 具。「本 土 化」的終 極 意義應是 建 立「台灣 優 先的本土 關 懷 」。不 可否 認,本 土化 情懷的 確潛 藏在許 多菁 英分子 和社 會 大 眾的心 中, 令人遺 憾的 是,在 本土 化過程 中, 有若干 政客 為 了 攫取選 舉的 果實, 不惜 刻意挑 起族 群的矛 盾與 對立, 並以 所 謂 的本土 化之 名義來 加以 包裝。 儘管 本土化 有其 積極性 和建 設 性 的 一 面,但 由 於 本土化 意 識 的發展 和 近 代台灣 歷 史 密切 相 關 , 因 此也被 政 治 人物視 為 左 右政局 、 影 響選舉 最 有 效的 工 具,進而 被 廣泛普遍 的 運用。 長期以來, 本土化意識被部份政客操弄的結果,已經形成 一 種「反 外省 、去中 國化 」的暗 流, 逐漸失 去原 先「政 治架 構 安 排必須 反映 本土社 會結 構,社 經資 源分配 必須 顧及本 土社 會 需 求,以 厚植 本土力 量」 的理性 思維 ,成為 少數 政客訴 諸族 群 意 識、鼓 動族 群對立 的民 粹式政 治工 具。台 灣社 會當前 最困 惑 的 一點, 就是 本省人 過去 受到強 烈的 政治打 壓, 而外省 人現 在 又 受到族 群壓 迫。這 些問 題全都 在台 灣民主 政治 的發展 上留 下 傷 痕,政 治人 物更應 稟著 政治良 心, 不應「 以撕 裂族群 為自 己 勝 選的工 具」 ,深刻 反省 我國現 存錯 誤的族 群策 略,是 讓台 灣 省籍情結 不 致惡化的 方 針。 本土化觀念 不斷被操弄、濫用與誤用的結果,逐漸成為製 造 對立、 打擊 異己、 政治 鬥爭與 利益 競逐的 工具 ,遂使 本土 意 識 的原意 與真 諦遭到 嚴重 扭曲, 對台 灣政治 發展 產生嚴 重的 負 面 影響。 朱雲 漢呼籲 藍綠 陣營領 導人 ,必須 摸索 出良性 競爭 的 默 契與規 則, 拋棄一 己之 私、打 開朝 野惡鬥 死結 ,在結 構不 良 的 憲政架 構下 ,讓政 府好 好運作 ;否 則他感 受到 「憤怒 與無 奈 的 中間選 民」 ,厭倦 於泛 藍、泛 綠兩 極對立 的新 主流民 意正 在 形 成,如 果各 政黨忽 視這 些,仍 沉迷 族群動 員與 負面作 戰, 勢 必 付出代 價( 註) 。撫 平族群 衝突 的傷口 ,更 應教育 選民 , 借鏡過去 人 類的歷史 , 反省本土 化 的真諦, 以 理性批判 的態 度,唾棄 任 何企圖藉 著 「民粹主 義 」操弄選 舉 議題的政 客 。

四、選民投票心態:情感性的投入

 影 響選 民 投票的因 素 柏拉圖說: 「民主政治定會被政客操縱利用,知識淺薄的 群 眾,絕 無法 組織正 義的 力量。 」台 灣已由 「家 天下」 進化 到 「黨天下」 ,乃至於「 選票天下」 ,是人民可 以當家作主 ,具 體 落實主 權在 民的時 代, 但是審 慎省 察台灣 選民 的投票 行為 ,

(7)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被 政客摻 入省 籍、族 群、 黨派、 淚水 、悲情 …… 的催化 劑後 , 理 性 被 嘶吼吶 喊 的 情感所 取 代 ,民意 實 際 上已有 所 過 熱與 偏 頗 ,泛政 治的 激情抹 煞了 人民的 自主 批判能 力。 現在我 們從 台 灣選民的 心 態上出發 , 探討一些 影 響台灣選 民 投票傾向 的因 素: 1.政見 ( 牛肉在哪 裡 ?) 對於選 民而 言,端 出來 的牛肉 如果 合乎自 己的 胃口, 當 然 也 毫不吝 嗇的 給予候 選人 一展抱 負的 機會, 投他 一票。 只是 最 近 幾年來 ,政 見大部 分都 成了空 頭支 票,候 選人 只顧著 討好 選 民 ,進行 政策 性買票 ,不 顧其所 提出 的政見 可行 性高不 高, 對 國 家而言 究竟 是利空 或是 利多, 會不 會排擠 到其 他的政 策? 最 明 顯的例 子便 是老人 年金 的問題 ,每 當一到 選舉 ,無論 任何 黨 派 的候選 人都 會拿這 個大 作文章 ,甚 至不顧 財政 赤字的 嚴重 性 競 相喊價 ,藉 以吸引 老年 人族群 的選 票;還 有一 個例子 是客 家 政 策,候 選人 為了爭 奪客 家族群 的票 ,在公 開的 場合中 說著 生 硬的客語 來 爭取認同 , 甚至刻意 強 調自己是 客 家人的血 緣身 分 ,可是 選後 卻判若 兩人 ,選舉 時的 所有政 見皆 是鏡花 水月 , 一 一無法 兌現 。政治 人物 在提出 政見 之際應 該深 思其可 行性 , 因 為每一 項政 見均背 負著 大部分 選民 最迫切 的期 望,不 只是 候 選 人拿來 當作 選舉的 工具 。誠如 翟本 瑞在〈 為八 年級把 把脈 〉 的文章中 , 流露出身 為 社會學家 和 為人父親 的 感嘆: 人口老化、嬰兒荒、政府過度舉債、退休基金無著落,隨 著 惡質的 選舉 文化, 將台 灣變成 一個 看不到 希望 的社會 。孩 子 們 ,在你 們還 沒長大 以前 ,有一 群政 客已經 幫你 們欠下 鉅額 債 務,三、 四 年級請客 、 七、八年 級 買單! ( 翟本 瑞,二○ ○ 三 ) 2.省籍 情 結(芋頭 VS . 蕃薯) 在台灣,每 逢大型選舉,特別是到了白熱化階段,省籍情 結 ,族群 對立 的話題 便會 被刻意 的挑 起或是 大肆 渲染。 候選 人 為 了鞏固 基本 票源, 不惜 訴求族 群支 持意識 ,刻 意強化 對立 , 因 此每當 進入 倒數緊 張時 刻,省 籍情 節便又 一次 又一次 的被 炒 作 出來。 會講 台語的 、在 台灣出 生成 為不賣 台的 保證書 ,最 終 將 產生「 以語 言做為 身份 認同」 的扭 曲思想 ,促 使台灣 的民 主 逐 漸走向 民粹 主義。 諷刺 的是: 現今 官商勾 結進 行利益 輸送 , 前 進大陸 債留 台灣的 人, 恐怕大 都是 那些政 商關 係良好 的「 本 省 」金主 !省 籍情節 真的 如政治 人物 所言如 此嚴 重嗎? 我們 可 以 回想在 我們 身邊省 籍是 一嚴重 的社 會問題 嗎? 曾經因 為省 籍 問 題而受 到不 同的待 遇的 情況仍 然嚴 重嗎? 經驗 上似乎 省籍 情 結 正在消 褪中 。可是 每當 選舉時 期, 省籍情 結的 嚴重性 總是 浮 上 台面, 是政 治人物 為了 騙取選 票, 不惜付 出社 會成本 的選 舉 手段?或 者 省籍意識 仍 是台灣社 會 的關鍵意 識 型態。 3.搏感 情 的選舉 研究台灣的 選民投票的心態,不難發現,台灣的民主政治 仍 停留在 「搏 感情」 的選 舉形式 ,立 委與選 民的 關係完 全是 私 人 打游擊 式的 服務, 跑到 各地施 予小 惠,毫 無整 體規劃 ,名 為 「做事情」 ,其實是在 為自己「釘 樁腳」。於 是,為了在 立院 審 議法案 而誤 了參加 三叔 公孫子 婚禮 的立委 ,被 九族鄰 里一 輩 子 記恨痛 罵到 臭頭; 反之 ,紅白 場子 的匾額 輓聯 、禮金 奠儀 滴 水 不漏、 婚喪 喜慶、 廟會 慶典全 數到 齊,下 次選 票必定 源源 不 絕 、選民 兒子 退伍後 有幫 他在農 會找 個差事 、水 溝有幫 民眾 蓋 上 、門前 路燈 有亮、 淹水 現場第 一時 間來表 演涉 水秀, 並且 和 大 家抱頭 痛哭 ……這 種種 的選舉 政治 秀,便 衍生 出「這 麼大 的 官 還來跟 我握 手,他 再壞 我都要 選他 」、「 貪污 是他的 本領 , 代 誌有替 我服 務就好 了」 。善良 而又 健忘的 台灣 選民, 常常 不 問 政治人 物是 黑道金 牛, 不管其 舞弊 A錢、 舞袖 巧辯, 只要 會

(8)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表 演「搏 感情 」的戲 碼, 都可以 獲得 選票; 所以 越是權 謀深 沉 的 政治人 物, 越是精 通這 一套伎 倆戲 碼,因 為他 了解這 種傳 統 中 國式的 「前 民主文 化」 仍然緊 綁著 許多人 的思 維,只 要演 出 這 套 把 戲,就 可 以 無往不 利 、 吃定天 下 、 把老百 姓 迷 得團 團 轉 。選民 素質 低落至 此, 實非一 日之 寒,唯 有仰 賴健全 成熟 的 民主教育 之 養成。 4.政治 偶 像崇拜 台灣的政治 充滿了「偶像崇拜」,政治人如同明星般;選 民 抱持著 維護 偶像的 心態 支持他 們的 候選人 ,很 多情況 形成 了 「只問立場 不問是非」 的非理性現 象。因此, 在選舉期間 ,候 選 人緋聞 很有 賣點, 甚至 有些候 選人 以緋聞 來提 升自己 的知 名 度 。 台 灣許多 媒 體 紛紛將 八 卦 的對象 由 藝 界明星 轉 為 政治 人 物 ,一個 接一 個的八 卦消 息讓讀 者看 得眼花 撩亂 ,政治 人物 的 私 生活佔 據了 選舉新 聞的 版面。 只要 成為自 己的 偶像, 選民 成 為 他永遠 的支 持者, 選民 從不檢 驗他 上次開 的支 票有沒 有一 一 兌 現,所 以候 選人當 然勢 必將亂 開支 票成為 常態 ,並要 學會 適 時地製造 新 聞話題, 編 製高潮迭 起 的精采劇 情 與動人對 話 。  選民 投票心 態 與 民主素 養 民主政治的 體制,理論上來說,政見的焦點應該是民心所 向 的指標 ,政 見的良 窳應 該是選 民判 斷候選 人最 好的依 據, 也 因 此在早 期的 選舉期 間, 候選人 都會 運用選 舉政 見發表 會, 在 台 上聲嘶 力竭 地發表 自己 的高見 ,藉 以希望 獲得 選民的 認同 。 而 如今台 灣的 選舉文 化, 政見的 好壞 不再具 有決 定性的 因素 , 而 是泛政 治的 政治立 場決 定一切 。執 政單位 利用 行政資 源進 行 政 策性買 票, 立委與 選民 的關係 也僅 只有所 謂「 施小惠 」的 選 民 服務, 選民 的投票 行為 則停留 在「 搏感情 」、 「挺兄 弟」 的 非 理性模 式。 在二○ ○三 年「再 造公 與義的 社會 與理性 空間 」 研 討會中 ,主 持人王 汎森 感嘆的 說: 「由於 族群 及政黨 兩極 化 的 緣故, 壓縮 了台灣 社會 理性討 論問 題的空 間, 任何政 治社 會 問 題的見 解都 很快地 被貼 上標籤 ,模 糊了問 題; 如何讓 社會 保 有一股中 間 的言論, 對 於再造公 與 義社會, 將 有決定性 的影 響。」( 註 ) 台灣的選舉 文化,其選舉過程中經常充滿激情、煽情以及 和 公共政 策毫 無相關 的悲 情,選 民投 票行為 常常 不透過 理性 的 思 辯,而 是建 立在政 治立 場與族 群對 立的意 識型 態,在 泛政 治 化 的氣氛 中, 理性辯 論的 空間長 期受 到壓縮 ,象 徵理性 、自 覺 的 「憤怒 與無 奈的中 間選 民」( 註 )是否 會在 未來的 總統 大 選 形成新 主流 民意? 並質 疑長期 於泛 藍、泛 綠的 泛政治 化的 兩 極 對立思 考對 國家未 來發 展的方 針? 還是, 知識 份子與 中間 選 民,無奈 中 只好繼續 選 擇沉默! 誠然,在選 民對候選人不滿之際,當選民憎恨政客當選後 養 肥自己 、吸 乾百姓 血的 當下, 必須 自我反 省該 是選民 ,是 誰 讓這些人 登 上國會的 殿 堂?他們 不 也都是人 民 自己選出 來的 嗎 ?為什 麼這 麼惡質 的政 客能一 再當 選?這 些疑 惑,主 要原 因 恐 怕在於 台灣 人民尚 未擁 有「公 民」 權利義 務的 自覺意 識, 因 此 台灣選 舉文 化仍停 留在 「前民 主文 化」的 時期 。誠如 南方 朔 所言: 「 民 主」雖是 一種 建制與 規則 ,但它 落實 到每個 社會 , 所 顯露的乃 是 該社會本 身 的土壤以 及 由此而積 澱 出來的價值 條件。當 民 主初興, 該 社會內部 的 部落、膚 色 、族裔、階 級、地域 , 凡是任何 可 以劃分畛 域 的範疇, 即 會在民主的 對立中對 窺 探、試驗 , 甚至變成 動 員的符號 , 而我們也知 道,沒有 任 何社會是 沒 有縫隙的 , 縫隙的擴 大 ,最後變成 不可跨越 的 鴻溝,通 常 即是民主 的 第一課( 註 )。

(9)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五、結論:個體自覺與公民社會

 公 民社 會 與主體自 覺 之理性辯 論 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由早期的白色恐怖時期,歷經戒嚴 、 解嚴, 到現 今總統 由人 民直選 ,其 進步的 程度 可以說 是全 球 矚 目的焦 點。 然而台 灣的 選舉文 化卻 讓台灣 民主 的成果 產生 了 扭 曲─屢 見候 選人為 了勝 選,不 惜犧 牲長久 以來 推動民 主的 努 力 成果。 被西 方民主 國家 的政治 觀察 家列為 「年 輕」的 民主 政 治 ,相較 於西 方的民 主政 治悠久 歷史 ,台灣 的民 主政治 只能 算 是 起步階 段; 台灣民 眾的 民主素 養仍 停留在 「前 」民主 政治 的 階 段,因 此「 搏感情 」、 「激情 」、 「抹黑 」成 了現今 台灣 選 舉 的特色 與主 軸,社 會很 容易被 政治 動員, 被動 員的選 民不 是 去 維護「 主權 在民」 的民 主價值 ,或 是仔細 聆聽 公共政 策的 方 向, 而是泛政治 化、族群化 地「挺」他 的同黨、同 族之候選人 。 民主政治是 透過選舉制度,讓賢能真正能夠出頭,徹底落 實 選賢與 能, 並透過 每一 輪的四 年或 三年的 選舉 機制, 制衡 偏 鋒 走向的 候選 人或政 策。 選舉的 意義 即是理 性、 法治、 尊重 多 元 、主權 在民 、責任 政治 等價值 的具 體表現 。透 過選舉 制度 的 設 計,國 家社 會可以 整合 多元的 聲音 ,候選 人除 了有責 任清 楚 表 述自己 的政 策方針 ,以 具體負 責的 態度來 說服 選民, 並在 國 會 殿堂或 地方 議會, 與各 種不同 的意 見進行 理性 辯論; 而選 民 則 以客觀 冷靜 的態度 ,來 嚴格檢 視不 同公共 政策 的真正 內涵 , 並 監督、 制衡 候選人 政策 的方針 與執 行能力 ,如 果肯定 某位 候 選 人過去 的表 現與未 來的 政見方 向, 則予以 選票 加以支 持, 賦 予候選人 代 表人民行 使 權力。 民主政治意 義的落實,唯有透過選民的優質公民素養,真 正 實 現 主權在 民 的 責任政 治 , 才能讓 心 存 僥倖的 政 客 不再 得 逞 。明顯 地, 「台灣 社會 的自主 能力 為什麼 這麼 缺乏, 台灣 的 政治菁英 份 子為什麼 對 與國民有 關 的社會福 祉 規定這麼 不關 心,為什 麼 台灣政治 人 物這麼善 於 狡辯而民 眾 卻覺得無 所 謂 。」( 註 )這都 在在 顯示民 主政 治的發 展, 選民倘 若「 公 民 自覺」 意識 的不足 ,理 性批判 的精 神不夠 ,便 容易被 煽情 的 語言所蠱 惑 ,隨著政 治 人物謊言 起 舞;政治 人 物為了一 己之 利 ,利用 「感 覺」多 過「 理性」 的台 灣選民 的草 根性, 刻意 忽 略 了政見 、政 策之於 政治 運作的 重要 性,罔 顧國 家未來 前途 , 撒 下大筆 銀子 只為推 銷個 人形象 、炒 作新聞 話題 、模糊 選舉 焦 點,這樣 沒 有文化的 選 舉現象, 如 此沒有公 民 自覺的政 治現 象 ,選民 不再 渴望民 主政 治的真 正價 值,只 要盲 目地憑 感覺 、 認 品牌、 感受 晚會所 帶動 的氣氛 即可 。但令 人憂 心的是 ,這 種 「感覺政治 」的結果, 是會讓什麼 樣的政治明 星活躍在政 治舞 台?而這 種 政治人物 又 會帶來什 麼 樣的政治 文 化? 在「台灣選 舉智能的流 失,中產階 級理性的沈 默」(註 )這個 現 象背後, 所 透露的訊 息 不只是選 舉 孰勝孰敗 的問 題,而是意味著台灣「公民社會」( civ il so cie ty)的尚未成 熟,以致 於 「民粹性 」 遠遠超越 其 公民社會 的 理性自主 ,因 此,提升 選 民的公民 自 覺能力, 的 確是我國 民 主教育當 務之 急 。錢永 祥( 二○○ 三) 指出, 台灣 民主發 展到 這一個 階段 , 由 於政治 參與 豐富, 幾乎 與會討 論的 人都同 意已 具備一 般的 公 民 權,不 過他 還是憂 心地 表示, 這種 以選民 身份 參與的 權力 , 與 所謂的 公民 參與仍 有一 段差距 ,因 為選民 的投 票抉擇 是政 治 上 的對立 ,但 公民參 與則 是一種 理性 的共識 ,台 灣的問 題在 於 無法從選 舉 式的民主 之 外,增加 民 主的其他 面 向。(註  ) 市民社會 (註 ) 一詞,強調現代公民的身份及在合法權 利的保障 下 ,公民乃 是 自願結社 、 自主自治 的 多元社群 , 及

(10)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其活動 的總 稱 (註) 。市民 社會 意義的 起源 ,可以 回溯 自德 國哲學家 黑 格爾( G.W.F . Heg e l, 177 0 -18 31 ), 《法哲學 原 理》 (註 ) 一書的觀 點。哈伯 瑪 斯( J ü rg en Hab ermas )認 為:「 他( 黑格爾 )是 第一位 ,將 現代社 會以 適當的 概念 ( Begrifflichkeit ) 和術語性 ( terminol ogi sc h 闡述 ,並區分國 家的政治層次與市民社會( b ü rgerliche Ge se lls c h aft ) 」 (註 ) 。黑 格爾 認為 :只有 「當 市民社 會的 原則理 解為 市場形 式 地( marktf ör miger ) 的原則,即 是非國家( nichtstaalicher )的 組織」 ,現 代國家 的意 義才出 現。 」 (註) 不同於 古典 倫理 社會的個 人 、家庭、 國 家和諧一 致 的理想, 現 代國家「 必 須 將 現代個 人主 義( Indivi du alis mu s 考 慮進去 ,必 須與社 會現 代的真實相互調和( vermitteln )」 ( 註) 。黑格爾以「主 體性原 則」 ( the pri n ci ple of s ubj ect ivit y)來詮 釋公民 社會 的 真諦,強 調 主體自覺 的 重要性, 「 在市民社 會 每個人僅 是 自 己 的目的 ,其 他所有 都不 是。」 ( 註) 更進一 層, 黑格爾 認為 主體的 自覺 乃是市 民社 會形成 的重 要因素 ,強調主體 以「個體」 ( Individ u u m ) 的身份呈 現, 「 主 體性」 的概 念所要 強調 的是主 體的 自覺, 在主 體的自 覺活 動 中 ,主客 對立 的「自 主性 」、自 我與 非我的 「對 立性」 與個 體 在 團體中 的「 不可取 代性 」。如 果在 團體中 個體 尚未具 有自 覺 意 識,尚 未意 識到自 己與 「對立 面」 的區別 ,與 團體的 關係 乃 是 「家長 式的 關係( das patriarchalische Verh ältn is ) 」,如同 兒 童時期 的文 化( den Kindern g leich ),個 體僅 是服從 團體 的 決 定,個 人與 團體的 關係 僅是直 覺性 的親情 關係 ,因此 ,個 體 不 能 發 揮理性 、 獨 立的判 斷 能 力。黑 格 爾 認為「 主 體 性」 ( Subjek tivität ) 、「個 體性 」( Indiv iduum )、 「自 覺意識 」( Sebstbewusstsein ) 、「 自我」( Ich )、「思想 」( Denken ) 、「 精神 」 ( Geist )、「 人格 性」( Per sön lic h k ei t)等等 均是 現代市民 社 會重要的 概 念(註 ) 。 在台灣重大的公共議題,看不到人民在自由意識下,獨立自 主 的為自 己的 立場進 行理 性辯護 ,也 看不到 公民 社會對 多元 意 見 的尊重 ,剩 下的僅 是「 經過命 令、 壓迫、 收買 、所達 成的 共 識 」(註 ) ,這樣 的社 會恐怕 距離 理想的 「市 民社會 」尚 有 一段距 離。 儘管許 多人 以台灣 的民 主成就 而自 豪, 誤 以為我 國 已經搭 上西 方「現 代化 」中「 民主 法治」 的列 車,但 是持 平 而 論,依 上述 層層分 析, 恐怕我 國地 攤式的 選舉 文化, 僅能 算 是 停留在 「前 」民主 政治 ,或者 更如 黑格爾 所言 :中國 文化 的 表 現精神 僅處 於「兒 童期 」的文 化現 象(註 ) ,「東 方的 『 精神』在 其 規定上是 較 為接近『 直 覺』( Ansch a uung )的 ,以 致於跟其對象的關係構成了一種直接的關係( unm it tel b ar en Ve rha ltn is ses ) … … 它 是 感 性 想 像 的 產 物 ( e in G e bi ld e d er sinn lichen P hantasie )而 不是精神 的 產物( n ich t der geistigen ) 」 (註 )。 台灣選 舉文 化中, 所缺 乏「理 性」 的公共 論述 的 空 間,這 種「 前」民 主政 治缺乏 個體 的自覺 意識 ,社會 仍停 留 無 自覺的 自然 意識。 因此 ,理性 辯論 的「公 共論 述」始 終未 能 出 現在台 灣的 政治場 域, 選民也 尚未 清楚意 識自 我的權 利與 義 務 ,以及 在多 元市民 社會 裡的公 民素 養─即 是對 每一份 子的 「 主體性」 、 「個體性 」 應有的尊 重 。  不 煽情 的 選舉:在 廿 一世紀的 起 跑點上看 德 國大選 上個世 紀, 德國因 為「 民粹主 義」 殺了六 百萬 的猶太 人 , 造成德國 人 民沉重的 歷 史包袱, 也 是人類史 上 最大的悲 劇之 一 。因為 這個 悲劇, 全世 界至今 記憶 猶新, 乃至 乎德國 前總 理 勃 蘭特到 波蘭 之際( 一九 七○) ,必 須在被 納粹 迫害犧 牲者 的 紀 念碑前 下跪 ,為上 一代 德國人 的無 知負責 與道 歉;德 國人 民

(11)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也必須常 常 忍受種種 國 際輿論的 冷 嘲熱諷與 實 質的制裁 與羞 辱 ; 例 如前以 色 列 總理到 德 國 訪問時 , 竟 然公開 在 媒 體說 : 「我很難理 解,為什麼 現在還有猶 太人願意住 在德國?」 而另 一 明 顯 的例子 即 是 一九九 六 年 《希特 勒 的 志願行 刑 者 》一 書 中 ,作者 對德 國人「 集體 罪責」 的指 控:「 如果 沒有那 麼多 普 通民眾作 為 土壤,納 粹 法西斯怎 能 在德國深 根 長達十年 之 久 ?」因 為民 粹主義 、民 族主義 的意 識型態 ,上 一代的 德國 人 讓他們的 子 孫必須永 遠 背負「罪 人 」的包袱 ! 戰後的德國 ,無論在政界、學術、文化等層面,勇於面對 國 內、國 際的 批評, 從未 忘卻馱 縛歷 史的包 袱, 從不逃 避歷 史 的 責任, 千萬 場的研 討會 ,一卷 卷對 納粹反 省的 書籍文 字, 一 個 個小心 翼翼 的處理 種族 問題的 政策 ,無疑 是希 望提醒 德國 人 民 記取歷 史的 教訓, 嚴防 民粹思 想以 任何名 義死 灰復燃 ,以 理 性 的態度 落實 民主法 治的 內涵, 重建 德國在 人類 民主政 治中 的 歷 史定位 。走 過一個 世紀 的悲情 ,廿 一世紀 的德 國人民 ,再 度 以 穩 健 的腳步 , 重 新出發 , 展 現更成 熟 的 民主政 治 與 人民 素 養 。寄以 龍應 台在一 九九 八年, 上屆 德國大 選後 發表的 短文 ─ 〈 不煽情 的選 舉:在 廿一 世紀的 起跑 點上看 德國 大選〉 ( 註  ),深 切冀 盼,給 予長 期沉浸 在激 情、悲 情、 意識型 態之 台 灣的選民 一 記省思的 棒 喝。 近來,台灣 許多媒體逐漸將報導八卦的焦點,由藝界明星 轉 投 向 政治人 物 ; 而政治 人 物 的私生 活 佔 據了選 舉 新 聞的 版 面 ,模糊 了選 舉的民 主精 神,甚 至有 些候選 人刻 意製造 緋聞 或 話 題,以 爭取 曝光的 機會 ,提高 個人 的選舉 知名 度。相 較於 台 灣 政治人 物緋 聞、八 卦新 聞成為 熱門 賣點的 離譜 現象, 德國 人 把 政治的 公領 域與個 人的 私領域 分得 清楚, 候選 人之間 的批 評 僅 限於公 的領 域的論 辯交 鋒,難 得見 到人身 攻擊 或個人 隱私 的 揭 露。( 龍應 台,一 九九 八)最 顯著 的例子 則是 ,兩度 當選 德 國總理的 施 若德( Schröder ) 已經四 度結婚, 但 其私人的 婚 姻 狀 況並不 影響 選民對 他執 行公共 事務 能力的 信任 ,面對 媒體 , 他 仍游刃 有餘 自我解 嘲: 「我大 概每 十二年 換一 次伴侶 」, 亦 不 曾引來 選民 、社會 團體 乃至選 舉對 手的抗 議與 攻訐。 另外 一 個明顯的 例 子則是: 正 當柯林頓 緋 聞的錄影 帶 在全世界 公開 時 ,反應 最強 烈的大 概要 屬德國 人了 。德國 所有 黨派一 致譴 責 美 國共 和黨為 了選 舉而侵 犯個 人隱私 ,柯 爾( Koh l)更用了 罕 見 的嚴厲 口吻 批評: 「整 個事情 ─我 不是隨 便用 詞的人 ─使 我 想嘔吐! 」 在台灣的選 舉中,大部分的選民確實不具備「公民」的自 覺 意識, 集體 以非理 性地 迷戀上 一種 「情緒 商品 」,無 論是 以 本 土化包 裝的 族群悲 情, 或者訴 求民 粹主義 的蠱 惑激情 ,都 成 為 「催眠 選民 」的最 佳手 段,而 造勢 晚會便 成為 集體催 眠的 最 佳 場─政 治人 物台上 聲嘶 力竭、 唱作 俱佳, 散播 混淆視 聽與 煽 動 對立的 選舉 語言, 台下 選民如 癡如 醉激情 回應 。這種 訴諸 情 緒 的激切 ,卻 大大壓 縮了 理性公 共論 述的空 間, 感性的 選舉 語 言壓制公 民 意識的自 覺 ,導致國 事 方向、教 育 改革、經 濟政 策 、失業 議題 、社會 治安 、國家 福利 制度等 攸關 國家未 來發 展 的 重要議 題, 從未成 為選 舉的主 軸, 取而代 之盡 是充滿 謊言 的 政 治神話 。相 較於台 灣充 斥激情 的選 舉叫賣 文化 ,德國 ─這 個 馱 負激情 過後 所遺留 下沉 重歷史 包袱 的國家 而言 ,揭穿 政治 神 話 的謊言 ,乃 是任何 一位 理性的 德國 公民, 責無 旁貸的 歷史 任 務,誠如 龍 應台(一 九 九八)的 觀 察: 德國人再 大 的選舉也 辦 得靜悄悄 的 。沒有喇 叭 喧囂,沒有 排山倒海 的 海報,沒 有 遊街的車 隊 ,沒有鬧 熱 滾滾的掃街 拜票活動 , 沒有滿坑 滿 谷的文宣 。 街頭唯一 選 舉的跡象是

(12)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指定地點 的 一列看板 , 告訴人們 何 時何地有 政 見演說。政 策的闡釋 和 辯論集中 在 報紙和電 子 媒體上。 安 安靜靜的, 但 是投票 率卻 高達百 分之 八十以 上, 包括了 六千 萬名選 民 。 因 為德國 選舉 呈現冷 靜、 不煽情 的現 象,候 選人 和選民 可以 把 注 意力聚 集在 公共議 題本 身;反 觀台 灣,隨 意貼 上標籤 、模 糊 問 題焦點 ─已 然是台 灣選 舉文化 的常 態。倘 若, 台灣的 選民 無 法 以理性 的態 度,仔 細檢 驗政治 人物 執行公 共政 策的能 力與 誠 意 ;如果 ,台 灣的選 民, 從不追 究事 件的是 非對 錯與責 任真 相 , 總是只 問立 場不問 是非 ,理性 的公 共論述 空間 ,如何 形成 ? 如 果,台 灣選 民的民 主素 養持續 低落 ,選舉 就不 再民主 政治 應 有 正面價 值, 剩下的 ─僅 是一齣 齣撕 裂族群 、權 力競逐 、政 治 分 贓的戲 碼, 如此, 台灣 想晉升 為「 成熟的 民主 法治國 家」 之 路 ,將是 遙遙 無期, 社會 也定將 為此 付出巨 大的 成本! 相較 於 德國的選 舉 「低」社 會 成本的選 舉 ,不禁令 人 有許多的 感 嘆! 因為沒有 什 麼隱私的 大 揭露,沒 有 什麼賄選 的 杯弓蛇影, 沒有暴動 和 打架、鬧 場 和流血; 賄 選,在這 裡 當然是聞所 未聞的。 十 年來大大 小 小的選舉 中 ,我這個 居 民曾經得到 過兩粒草 莓 ,今年的 跨 世紀大選 , 我只得到 一 只氣球。德 國 選舉 的社會 成本 非常低 。不 需要大 批蒐 證 人員 ,不需 要出動鎮 暴 警察,不 需 要增加人 手 防止交通 癱 瘓,不需要 法庭審判 違 規競選, 不 需要大量 清 潔隊員清 掃 選後垃圾, 一場大選 只 有起碼的 開 銷:六十 萬 個選務助 理 ,一人發三 十馬克車 馬 費(相當 於 六百元台 幣 ),選票 印 製紙張,以 及通訊投 票 信件等等 。 平均起來 , 六千萬選 民 為這次大選 每人付出 了 不到兩馬 克 ,不到四 十 元台幣。 ( 龍應台) 。 上 個世紀 ,德 國在歷 史的 洪流中 ,被 國際社 會與 德國人 民所 譴 責 唾 棄 ;這個 世 紀 ,德國 痛 定 思痛, 正 卯 足全力 尋 找 新的 思 維 、新的 歷史 定位。 反觀 台灣呢 ?政 治人物 處心 積慮的 不是 國 家 的未來 ,而 是不計 社會 成本與 犧牲 民主價 值, 玩弄政 治的 選 舉 遊戲? 選舉 支票的 總總 利多, 可能 為政客 贏得 勝選, 但卻 賠 上 了全體 台灣 人的未 來? 嶄新世 紀的 來臨, 台灣 的公民 依舊 毫 無 準備, 仍然 隨著政 治人 物的花 招手 段起舞 。龍 應台( 一九 九 八 )感嘆 的說 :「仍 然在 舊有的 統獨 框架、 舊有 的族群 泥淖 中 糾纏不清 , 自己與自 己 過不去, 絲 毫不感覺 新 時代的洶 洶來 勢 ,我們 是否 已經放 棄了 起跑的 立足 點?腳 上纏 著包袱 的人 , 顯 然只能 跌跌 撞撞、 拖拖 拉拉地 『掉 進』二 十一 世紀。 這個 想 像,挺可 怕 。」此言 誠 哉!此言 誠 哉!

參考資料

˙王永慶 、 李遠哲、 林 懷民。我 們 對總統大 選 的沉重表 白 聯合 聲明。 20 03.12.25 ,取自 : http ://udn .co m /PE2 004/to pic/20040 101 64197380 0.shtml ˙翟本瑞( 2003 / 10 / 15 )。為八年 級把把脈。 網路社會學 通訊 期刊,第 三 十三期。 200 3. 1 2. 25 ,取自 : http : / / www . nh u . edu . tw / ~ so cie ty / e - j / 33 / 33 - 05 . htm

註釋:

註:郭 力 昕( 1998 .12 .04 )。「 地 攤文化」 ─ 即台灣的 選 舉 美學。 中國時報─時 報 廣場 , 19 99. 12.01 ,取自 : http :/ /w ww.e ng.f ju .edu .tw /L ite ra ryCr it ic is m/po st mod e rni sm /examp les/vendor po litics.h tm 。 註:有 關 金改的資 料 ,本文參 考 天下雜誌 , 大戶落跑 , 全民 負責,二 ○ ○二.一 二 ,一六四 期 。取自: ht tp ://ww w .C W. com. tw

(13)

鵝湖月刊 第 二九卷第 九 期總號第 三 四五 陳幼慧 台 灣選舉的 文 化與公民 自 覺 註 :朱雲漢 ( 2003 .03.15 )。 政 府與 政黨的社會 責任。 再造 公與義的 社 會與理性 空 間研討會 。 時報文教 基 金會,取 自: h tt p :/ /www .c h ina ti me s. or g. tw/features/92 -pub /0 02.h tm 註:王 汎 森( 2003 .03 .15 )。再 造 公與義的 社 會與理性 空 間 研討會。 時 報文教基 金 會,取自 : h ttp ://www.ch in ati m es.o rg .tw/f eatu res/ 9 2-pub /92 -pu b-01 .h tm 註 :朱 雲 漢( 20 03.0 3.16 )。 總結報告 。 王泛 森 (主 持人) 。再造公 與 義的社會 與 理性空間 研 討會。時 報 文教基金 會,取自 : http :/ /w ww.c hina ti me s.o rg .tw/featu res/9 2-pub /002 .htm 註:南 方 朔( 2003 .03 .15 )。公 民 視野與菁 英 角色。中 國 時 報。 2003 .06 .07. 取自 : http :/ /c eib a.c c.n tu. edu. tw /politics_ mov ies_1 /wwwbo ard /boa rd/messag e s/246.h tm 註:南 方 朔( 2003 .03 .15 ),公 民 視野與菁 英 角色。林 毓 生 (主持人 ), 再造公與 義 的社會與 理 性空間研 討 會。時 報文教基 金 會,取自 : http :/ /w ww.c hina ti me s.o rg .tw /featu res/9 2 -pub /006 .htm 註:余 德 慧。台灣 選 舉的虛假 意 識。澄社 , 2 003. 05. 05 ,取 自: ht tp :/ /ts .y am .or g .tw/i n dex.h tm 註:錢 永 祥( 2003 .03 .16 )。 公民視野與菁 英 角色 。林毓生 (主持人 ), 再造公與 義 的社會與 理 性空間研 討 會。時 報文教基 金 會,取自 : http :/ /w ww.c hina ti me s.o rg .tw /featu res/9 2 -pub /006 .htm 註:公 民 社會,德 文 為 b ü rgerlich e Ge sells c ha ft,英 文為 civil society ,中文 翻譯可以是 公民社會、 市民社會、 民間 社 會,本文 將 以市民社 會 翻譯。 註:李台京( 2001 ) 。「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 南華 大 學 政策研究 學 報 , 第一 期 ,頁一○ 七 ─一四○ 。 註: 雖然黑 格爾在晚年 《法哲學原 理》( Gr un d lin ie n de r Phil osophi e des Recht s 一 書對「 b ü rgerliche Gesellschaft /c ivil society 」的概念有詳細的論述,但在耶拿時期, 便 對「政 治經 濟」( die Politische Ö k oni mie )的議題 有 所 琢磨。 註: J ü rg e n Hab e rmas ( 1985 ) . Th 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 Fr e d er ic k Law re n ce , Trans . . Frankf./ M. : Suhrkamp , p . 50. 註:同 上 ,頁五二 。 註:同 上 ,頁五一 。 註: G. W.F. H e g e l (1 82 1). Grundlini e n der Philosophi e des Re ch ts. 1 9 9 5 , Ha mb ur g: Mei n er, P. 430 . “In d e r b ü rg er li chen G e sell schaft ist jede r s ich Z w eck, a lles and e re ist ihm n ich ts. ” 註:陳 幼 慧( 2000 ), 多 元 與共識 plures et consen sus ──現 代精神 之合 法性基 礎, 載於 思與言 -多元與 共識 ,三十 八 卷 第三期 , 一○五─ 一 三三。 註:參 考 註:錢 永 祥( 2003 .03 .16 )。 註: G. W. F., He ge l( 1 955 ) . Die Vernunft in der Geschichte , Hambu rg: Meiner, p .243 -2 45. 註:同 上 ,頁二四 五 。 註:龍應 台( 1998 .09.29 ),不煽 情的選舉: 在廿一世紀 的 起跑點上 看 德國大選 , 中國時報 。 *RH0 5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8 Reglamento que Regula las Actividades de las Empresas Arrendadoras de Vehículos Automotrices y Acuáticos (Rent a Car) , published in La Gaceta No.. Reglamento de Guías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公共領域與法治規範。..

O 居民瞭解當地文化資產與他們的關係。在 認同這些理念和觀念下,自己能否有足夠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其實,過去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 空,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

台灣大選將於明年 1 月登場,屆時將舉行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與第十屆立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