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的影響研究(1949-201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的影響研究(1949-2010)"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的影響研究(1949-2010)」 結案報告 一、前言 「澳門文學」的被「發現」是八0年代以後的事。這或許與澳門經濟的飛躍 發展,教育文化的明顯提昇,大量新移民的湧入,以及九九回歸的政治效應等因 素有關。對澳門這個面積只有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四十餘萬的小城市而言,自 八0年代以來,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聚合推衍,其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影響,是 家園意識的增強,本土認同的擴大。當「過客」心態逐漸被拋棄,「草根性」力 量逐漸抬頭之後,文化心理的自主性,乃至於文學地位的主體性,才因此成為可 能。大陸學者楊匡漢說:「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找到自己文化格局的時候,就 意味著找到了自身的生命定位和精神品格,也就有了令人尊敬的理由。」從這個 角度來看,歷經三十年「新文學運動」的澳門文學界,其累積的成果,展現的活 力,特別是在澳門文學形象的建立與主體性格的成功塑造方面,我們已有充分的 理由認為:澳門不是文化沙漠,不是文化碼頭,也不只是文化橋樑,而是擁有自 己獨立地位、自主面貌且形象日益鮮明的豐饒之島,文化之城。對澳門文學的表 現,要不要尊敬是個人的自由,但值不值得尊敬卻不是「自由」可以任意打發的。 不論從文學作品的審美判斷,還是文藝思潮的軌跡追索,文學運動的多元觀察, 筆者認為,時至今日,對澳門文學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都是不公平的,而且可能 會是自身文學開展、格局與視界的一種損失。 二、研究目的 筆者自九○年代起開始蒐集有關澳門文學的資料,二十年來可說大致完備, 對澳門文學進行較深入研究則是從 2002 年起,2006 年曾提出一年期研究計畫〈邊 緣發聲—澳門華文文學作家作品的歷史考察與文學評價〉,獲得通過。經一年時 間的深入蒐集資料、閱讀及整理,並曾到澳門採訪林中英、廖子馨、馮傾城、林 玉鳳等代表性作家後,知道這是一個龐大的計畫,實在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 學術人力投入。2011 年以「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的整體思路下的一個子議 題(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的影響研究)獲得二年期研究計畫,筆者相信經過系統 深入的研究,台灣/澳門之間的區域文學「關係史」或「交流史」將能得到進一 步的釐清與提升,對兩地文學研究的深化也會有一定的貢獻。經過兩年的投入 後,更加深了筆者對此議題的信心與興趣。

(2)

2 台灣與澳門在經濟、教育、交通、旅遊上關係密切,但文學卻是長期被忽視 的一環。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曾經在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長期任 教的李德超博士,他生於澳門,就讀澳門德明中學,1973 年在香港的珠海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以《中國文學在澳門之發展》獲得碩士學位,這應該是有關澳門 文學的第一部學位論文。1982 年他以《澳門三巴寺研究》獲得珠海學院中國歷 史研究所博士學位。他先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然後到韓國全北大學客座,最終 來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任教,出版了多部研究專著,並指導了許多文化大學的研究 生。儘管他後來研究的主力是古典詩歌,但他對澳門文學歷史的研究卻並未中止。 對於這位澳門文學的先行研究者,我們的關注實在遠遠不夠。當然,像李德 超這樣的例子並不多,他受到台灣文學的影響也遠不及中國文學的影響。然而, 事實上,不論中年一代還是新生代澳門作家,都曾直接間接地受到台灣文學的影 響與啟發。自 1949 年以來,許多澳門僑生來台升學,返回澳門後擔任中學教師, 推廣文學教育,其中必然有許多關於台灣文學的介紹,影響了一代青年作家對台 灣文學的接受與喜愛,進而模仿、轉化、創作,寫出屬於澳門自身的文學。這樣 的長期交流關係,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與研究。本議題的探討,對於兩地區域 文學研究的深化應有其深刻意義。 據筆者目前已經完成的 30 位澳門作家的問卷調查與訪談紀錄,有許多具體 的文本互涉、模仿、轉化的實例,完全可以支持這方面的論述,而且可以更充分 地證明兩地文學關係的交流與接受現象。有關這方面的論述至今未見,澳門作家 朋友們非常支持這個學術構想,筆者也擬將運用這些資料進行更為細膩、深入的 研究。 三、文獻探討 對於澳門文學,台灣關心的人很少。對澳門文學直接、整體研究的專書也至 今未見。不過,至少已經有了一篇由澳門僑生余少君撰寫的碩士論文《八 0 年代 以降澳門後現代詩研究:以葦鳴與懿靈詩為例》(2007 年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 須文蔚指導)。須文蔚也發表了一篇〈澳門詩人葦鳴跨區域文學傳播研究〉(《東 華中文學報》第 17 期,2010 年 7 月)。能有新的研究人力加入,實在是令人欣 慰的發展。詩人向明曾經參與澳門的文學獎評審工作,也零星寫了一些評論澳門 詩人作品的文章,如〈回聲不會喑啞──讀姚風的《遠方之歌》〉(《人間福報》, 2007 年 4 月 7 日,第 15 版)等。林明德教授曾於 1997 年在台灣出版《澳門的 匾聯文化》(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一書,主要是介紹古蹟、文化、風俗等方面, 算是早期的澳門研究成果。單篇論文方面,據查台灣國家圖書館的期刊文章索 引,雖有澳門現代文學方面相關文章 17 筆,但除了新增須文蔚、余少君及筆者 三篇論文,其他收錄的正是筆者為《文訊》雜誌所策劃的五篇文章,除了筆者, 撰文者均為澳門作家或學者。另外還有幾筆資料,但不在台灣發表。整體來說, 這樣的研究人力與成果只能用「冷清」來形容。

(3)

3 大陸上因 1999 年回歸熱潮而做出了一些成果,但熱潮一過,又恢復先前的 冷淡與平靜。「台港澳文學」常常變成「台港文學」,澳門文學成了尷尬的缺席者。 至於澳門學者,多為業餘的批評者,而且少有主力置於澳門文學,導致澳門文學 的研究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澳門大學的中文系課程或通識課程也不把「澳門文 學」視為學科加以討論或介紹,似乎澳門文學的創作成果至今仍未獲當地學者在 學術上的肯定和接納,其中牽涉的主客觀原因很複雜,但筆者相信,一如香港的 大學對香港本地文學、文化、歷史的重視並開設相關多種課程,澳門文學的學科 化只是遲早的事。至於澳門大學的「澳門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的是歷史、政治、 社會等方面,對文學的關注度還是不夠,未來澳門文學館成立並運用後,相信對 澳門文學的蒐集、整理、研究與推廣,將會提升到更高、更完善的層次。 在大陸,據查中國期刊網的資料,對澳門現代文學的研究文章自 2000 年至 2013 年僅有 60 篇左右,雖然仍屬少數,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然,相關研究的重心還是在澳門。已經結集出版的關於澳門現代文學的評 論書籍有: 《澳門文學論集》,蘆荻、李成俊等著,澳門文化學會、澳門日報出版社,1988 年。 《澳門現代藝術和現代詩評論》,黃曉峰,澳門文化司署,1992 年。 《逆聲擊節集》,陶里,澳門五月詩社,1993 年。 《論澳門現代女性文學》,廖子馨,澳門日報出版社,1994 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文學評論集》,莊文永編,澳門五月詩社,1994 年。 《濠江文譚》,李鵬翥,澳門日報出版社,1994 年。 《從作品談澳門作家》,陶里,澳門基金會,1995 年。 《邊鼓集》,李觀鼎,澳門基金會,1996 年。 《澳門華文文學研究資料初編》,鄧駿捷編,澳門基金會,1996 年。 《澳門文學評論選》,李觀鼎編,澳門基金會,1998 年。 《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 年。 《濠江文譚新編》,李鵬翥,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年。 《論澳門現代文學批評》,李觀鼎,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年。 《千禧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 年。 《澳門敘事》,湯梅笑,澳門日報出版社,2004 年。 《字裡行間》,黃文輝,澳門日報出版社,2006 年。 《邊緣的解讀:澳門文學論稿》,饒芃子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文學卷》,李觀鼎主編,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年。 《城變:澳門現場閱讀》,王凡、劉東平,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澳門文學研究》,張劍樺、鄧駿捷著,澳門語言學會, 2001 年。 《澳門新移民文學與文化散論》,朱壽桐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4)

4 年。 《澳門學引論: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郝雨凡等主編,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 《澳門海洋文化的發展與影響》,黃鴻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呂志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11 年。 《澳門文學史》,鄭煒明,濟南:齊魯書社,2012 年。 以上這些文學評論的專書多半由澳門本地的學者作家執筆編選。在 1999 年 澳門回歸的前夕,大陸學界掀起過一段短暫時間的澳門熱,介紹澳門現代文學創 作成果的叢書陸續出版,由大陸學者與澳門學者合作編寫的評論書籍則有兩本: 《澳門文學概觀》(劉登翰主編,福州:鷺江出版社,1998 年)、《水湄文語》(李 鵬翥、楊匡漢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年)。值得一提的,1997 年 12 月及 2000 年 12 月分別舉辦了兩場全面研討澳門文學的學術性會議,會後分別出版了兩本 論文集:《澳門文學研討集》(澳門日報出版社,1998 年)、《千禧澳門文學研討 集》(澳門日報出版社,2002 年),這些論文有許多是大陸學者所寫,但終究成 為澳門文學研究能量的集中展示,和本地學者交流與交鋒的結果,對澳門文學研 究的提升已經產生良好正面的效果。 隨著研究澳門歷史的學者提出「澳門學」的概念後,相關的討論成為近幾年 的一個熱點,《澳門學引論: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的出版即 是這些討論的成果展現,但在收錄的 40 篇論文中僅有一篇談論澳門文學,比例 上的落差,使人不得不為澳門文學的研究現狀擔心。目前有幾位在澳門的學者對 澳門文學的關注與研究成果令人振奮,一是澳門大學的朱壽桐,他對澳門新移民 文學與文化的探討積極而有成,這或許與他本身就是新移民有關;年輕學者呂志 鵬,近幾年致力於新詩的研究,成果斐然,幾篇探討新詩的論文和《澳門中文新 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一書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澳門學界的學術地位;資 深的澳門文學提倡者、研究者、書寫者鄭煒明(葦鳴),其博士論文在小幅修改 後終於正式出版,易名為《澳門文學史》,其中大量的資料均為他個人獨到的蒐 集與創見,值得參考。當然,這樣的成果並不能令人滿意,我們只能寄望更多的 年輕學者投入,全面挖掘澳門文學與文化的豐富面向,繳出更亮眼的成績。 在期刊文章方面,從 2000 年以來,澳門本地學者所發表的有關澳門現代文 學方面的論文僅十餘篇,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如此。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呂 志鵬〈五十年代澳門中文新詩發展窺探〉(《澳門理工學報》第 38 期,2010 年)、 呂志鵬〈回顧 2000-2008 年澳門詩壇發展及新詩創作特色〉(《中西詩歌》第 30 期,2009 年 9 月)、呂志鵬〈澳門新詩探源研究〉(《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 3 期, 2010 年 10 月)、崔明芬〈澳門散文的「情采」與本土文化的「和諧」〉(《中西文 化研究》第 14 期,2008 年 12 月)、黃鴻釗〈淺談澳門文學〉(《中西文化研究》 第 9 期,2006 年 6 月)、熊輝〈澳門新詩精神和藝術的一個側面──論高戈詩歌

(5)

5 中的生命體驗和藝術堅守〉(《中西詩歌》第 8 期,2005 年 4 月)等。 坦率地說,這些既有的研究成果,對本計劃的進行雖有外緣參考價值,但對 本計畫要研究的內容與範圍並無直接與實質性的幫助,因此,在現有研究基礎 上,還必須多方閱讀、比較、分析文本,同時採訪多位具代表性作家,才能完成 這項具有開拓性的議題。 四、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質性的文本分析閱讀外,還有量化的作家訪談與問卷調 查方式。過去兩年,筆者已經完成專訪一些作家,如新詩的黃文輝、懿靈、林玉 鳳、葦鳴、袁紹珊、呂志鵬、鄧駿捷、馮傾城;散文的林中英、水月、鄧思平、 谷雨、李展鵬;小說的寂然、龔剛、梁淑淇、廖子馨;文學評論的李觀鼎等。以 這些訪談的紀錄為基礎,對這些澳門作家作品與台灣作家作品進行對讀比較,實 事求是地從中梳理出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做過度解讀或推測,而以具說服力的材 料與論證為撰寫報告的依據。 除了當面訪談,筆者也設計了調查問卷,寄給澳門作家填寫,回填的件數共 有 30 份,儘管有詳有略,但都是珍貴的材料,使筆者對本議題的研究有了更充 分的信心。以下即筆者設計的問卷: 問卷調查表【範本】 先生: 您好! 首先感謝您於百忙中抽空閱讀此信,更感激您願意協助填寫這份問卷,您的 幫忙,將對澳門文學的深化研究有實質性的助益,身為澳門作家,您的經驗與看 法,在相關澳門文學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非常盼望您能撥冗填寫, 惠賜高見。作為台灣學者,研究澳門文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僅缺少同 行的切磋,資源亦相對不足,但出於對澳門文學的喜愛、尊敬與使命感,自 2000 年以來,我就開始關心澳門文學的發展,參與了一些澳門文學的活動,也做了一 些粗淺的研究,現在希望能將研究工作再往前推進,盼望能得到您的協助與支 持!若有機會,當親自面謝。謹此,敬祝 文安 張堂錡敬上 ■填寫說明:

(6)

6 1.這是本人為執行台灣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一)-- 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的影響研究〉所設計的問卷,目的是想了解澳門作家在知 識養成、寫作過程中是否受到來自台灣文學的啟發或影響。內容分兩大部分: 一是個人資料;二是意見看法。 2.本問卷內容有關個人資料將不會外流,意見看法則作為專題研究計畫之用,請 直接填寫於問題之後,若有不便亦不勉強作答,但仍拜託盡量填寫。 3.煩請於□年□月□日前 email 回寄,叨擾之處,還請見諒!對您的耐心, 也表示由衷的感激! 一、個人資料 姓名: 筆名: 性別: 出生地: 出生年: 學歷(請從高中寫起): 現職(如不只一個,請盡量填寫): 社團兼職(目前) 經歷(包括工作與社團經歷): email: 已出版書目(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文體性質): 二、意見看法 1.請問在文學啟蒙和寫作過程中曾經受到那些台灣文學作家的影響?(不限一 位,請盡量填寫) 2.這些台灣作家對自身寫作上產生何種具體影響?(例如題材、風格、語言或 技巧等,請擇一、二位做較詳細的說明) 3.請問在寫作過程中曾經受到那些台灣文學作品的影響?(不限一本,請盡量 填寫) 4.這些台灣文學作品對自身的寫作產生何種具體的影響?(請擇一、二本做較 詳細的說明) 5.是否能舉例說明自己的某篇作品受到台灣文學中某篇作品的啟發或影響,以 作為進一步詳細比較之用?如無,亦不勉強。 6.是否曾經在台灣受過教育或是任職?(如有,請說明時間、校系,或工作單 位、性質) 7.是否曾經到台灣參加文藝活動或會議?(請說明時間、性質;旅遊觀光不計)

(7)

7 8.是否曾經在台灣報刊雜誌發表過作品?(如有,請說明時間、篇名、刊物名 稱;作品被轉載收錄亦可) 可以說,當面訪談與問卷調查,是本計畫最重要的兩種研究方法,交叉運用比對, 不論是量化的統計觀察,還是質化的研究分析,都是直接而有效的策略。 在研究範圍上,本計劃以澳門現代文學創作的作家為研究對象,並不涉及古 典文學與「土生文學」作家。所謂「土生」是指進入東方的歐洲葡萄牙人與馬六 甲、印度、日本和中國女人通婚而定居澳門的後裔,他們未必都能寫出完美的葡 文,但卻通曉澳門方言(粵語),他們是澳門人,但不是澳門的華人,也不是在 澳門的歐洲葡萄牙人,他們的文學創作,獨立於華文文學之外,但已成為澳門文 學特殊複雜內涵的一部分。本計劃對這類「土生文學」將排除,因為與台灣文學 無涉。此外,澳門文學的組成中也有大量的古典文學,特別是古典詩詞的創作、 發表與結社,在澳門十分活躍,為免計畫過於分散失焦,古典文學部分也不予討 論;至於戲劇的成果十分有限,好劇本不多,也暫不論。因此主要以現代小說、 詩歌與散文作家為範圍。 五、結果與討論 1.完成的工作項目 (1)作家問卷調查:在目前已完成 30 位作家的問卷調查基礎上,未來除了持 續進行,使問卷調查的樣本及有效性更為加強之外,也將在這樣的基礎 上,對相關文本進行更為細膩的比較工作。 (2)作家專訪:這兩年已完成 30 位作家的訪談和問卷調查,包括林中英、廖 子馨、寂然、林玉鳳、懿靈、黃文輝、太皮、龔剛、馮傾城、水月、谷雨、 呂志鵬、袁紹珊、鄧駿捷、鄭煒明、鄧思平、李展鵬、梁淑淇、周桐等。 雖然計畫已經結束,但這樣的訪談和調查仍將持續進行,筆者相信這樣的 訪談是未來研究澳門現代文學的基礎。 (3)撰寫論文:這兩年間共發表三篇與澳門文學相關的論文,分別為: 1. 2012.12,〈試論澳門女性散文的抒情傳統與批判意識〉,《徐州師大學 報》2012 年第 6 期。論文摘要如下: 本文探討澳門女性散文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抒情傳統,前行代作家如林蕙、 林中英、沈尚青等人,以充滿溫情色彩、關注日常生活的風格,建構了此 一抒情傳統,即使是新生代的女作家如懿靈、廖子馨、林玉鳳、胡悅等人 已經在作品中流露出對生活、社會較為強烈的批判意識,但整體仍不脫委 婉敦厚的主流寫作傳統。探究此一現象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個可能:一、 中國傳統倫理教化的精神薰陶;二、小城密切的人情網絡;三、文學邊緣

(8)

8 化的無力感;四、報刊專欄的框框局限。筆者以為,如果在抒情傳統之外, 能自覺性地強化批判意識的寫作,則澳門女性散文的創作格局與藝術成就 將更為寬廣。 2. 2013.06,〈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研究體系的建構與思考〉,澳門《文 化雜誌》中文版第 86 期。論文摘要如下: 台灣與澳門在經濟、教育、交通、旅遊上關係密切,但文學卻是長期被 忽視的一環。事實上,在澳門作家文學啟蒙與養成教育中,台灣作家的 作品對他們有很大的啟發、模仿與借鑑作用,特別是新詩與小說,如余 光中、鄭愁予、洛夫、瓊瑤、郭良蕙、張大春、駱以軍等,還有如三毛、 張曉風、龍應台等人的散文,也都是澳門青年作家成長的文學養分。然 而有關這方面的交流、影響、轉化與對話,卻一直沒有得到學術界有系 統的整理與研究。本議題的提出,對於兩地區域文學研究的深化應有其 深刻意義。 儘管這種交流與影響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亦即台灣文學受澳門的 影響幾乎沒有,但台灣文學對澳門卻有明顯的「輸出」。即使如此,如 果有系統地將澳門具代表性作家的文學養成與台灣文學的關係聯繫起 來,使台灣/澳門之間的區域文學「關係史」或「交流史」研究得到進 一步的釐清與提升,相信不論對建立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研究的學術 體系、對台灣文學研究視野的開拓,還是對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探討, 都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3.2013.10,〈澳門小說「道德教化」敘事傳統的形成與型態 〉,發表於台 灣施大國文系主辦之第三屆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並已審 查通過將刊登於 2014 年 1 月號的《澳門研究》【澳門大學主辦】。論文 摘要如下: 考察澳門新文學自 1930 年代萌芽、1980 年代覺醒起飛至今的歷史發 展,寫實敘事無疑已成為澳門文壇主要的書寫傳統。而在寫實敘事的主 潮中,以「道德教化」為題材基礎或思想主軸的作品,又匯聚成為其中 最鮮明、豐富且具影響力的一道支流。這個敘事傳統的形成,源於澳門 的特殊語境,尤其是澳門特殊文化背景的制約作用。本文試圖從小說入 手,分析此一傳統形成的原因及其所呈現的主要型態。 按筆者的考察,此一敘事傳統的形成原因至少有三點:1.中華文化傳統 道德倫理的內化;2.五四新文學寫實傳統的影響;3.小城人情網絡的密 切互動。至於表現的型態,從題材和主題來劃分,可以分成四種:1. 重視家庭親情倫理;2.對博彩現象的批判;3.愛鄉愛國意識的張揚;4.

(9)

9 強調人生愛與善的追求。以上四種共構出澳門小說以道德教化為敘事主 體的寫作型態,並因此形成澳門小說鮮明的敘事傳統與特殊的文化品 格。 (4)對助理的訓練:本計畫透過協助搜尋澳門文學相關資料、聯繫作家、錄 音整理、編寫作家及作品目錄等方式,訓練研究助理的學術研究方法與態 度,培養其學術視野的開拓。如果能夠培養並訓練這方面新的研究人力, 對此一亟待耕耘的學術領域將有所助益。本計畫在兩年中共有二位助理參 與,其中就讀碩士班二年級的施怡華對台灣文學頗感興趣,由她來擔任助 理工作,頗能勝任。透過本計畫的落實執行與訓練,兩位助理對台灣與澳 門文學已有不同以往的學術啟發與思考。這對她們學術視野的拓寬應該說 有相當的助益。 (5)完成結案報告。 2.研究成果與討論 據筆者的整理,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的影響十分明顯,如李敖對凌稜的影 響;余光中、楊牧對陶里的啟發;林中英、廖子馨、水月、黃文輝、谷雨對三毛 的喜愛;周桐受瓊瑤、郭良蕙的影響;洛夫對馮傾城、呂志鵬、袁紹珊的影響; 張大春、駱以軍對寂然的影響;台灣後現代詩對懿靈的影響;夏宇、鯨向海對袁 紹珊的影響;管管、羅門對呂志鵬的影響;白先勇對林中英、寂然的影響;瓊瑤、 成英姝對梁淑淇的影響等等。這些影響或從風格、題材,或從語言、形式,只要 透過文本的比對,將可以看出澳門作家對台灣文學的接受與轉化。 以散文作家水月為例,她曾說:「還沒開始文學創作的時候(九十年代中末 期),朋友借了三毛的《鬧學記》給我看,著實感動了我,然後幾乎看遍她的作 品。她文學語言的簡樸清淡,和描寫生活瑣事的動人情感,以及流浪天涯那份灑 脫,不但打動了我,更是促使我寫作的催化劑。或者可以說,三毛的作品啟迪了 我在散文題材上的選擇,並不是刻意要模仿她,而是覺得彼此心靈接近,所以或 許不經意地會有一些影子。」詩人呂志鵬則明白指出,他的一篇散文〈哲學之路〉 是受到舒國治散文的影響:「我是刻意去模仿那種氣氛,那種自由行的感覺。」 他的新詩〈囚〉受到陳黎《戰爭交響曲》的啟發,另一首〈說一部秋冬收脂後無 疤無節上等梨木乾隆版木刻大藏經的閑話〉則是受到管管影響:「明顯有抄襲管 管的特徵」,在他的詩〈追打〉中更是「其中不少句子便有模仿洛夫情況」。 還有年輕詩人袁紹珊,她也不諱言洛夫對她的創作啟蒙:「洛夫魔幻、超現 實的寫作風格和技巧都起著啟蒙作用」,「一些技法(特別是誇飾、暗隱、明隱的 運用)上也對我有影響」。此外,夏宇的語詞句法,對她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她說:「這對我的創作中的題材選擇(更日常生活、更細碎的思緒)、快速的場景

(10)

10 轉換節奏、意象和上下文的跳躍跨度等都有很大影響。」受到夏宇的影響,她甚 至想朝填詞發展。至於受到許多澳門年輕詩人追捧的鯨向海,她也自陳:「他對 我最大的影響是趣味性(黑色幽默、佻皮)、可讀性(意象不能太艱澀,考慮讀 者的感受)、對節奏的關注、對日常生活的陌生化處理,以及強調畫面構圖和總 體意象。我的第一本詩集《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中有好幾首詩都有被他影響的 明顯痕跡。」再如小說家寂然,他毫不掩飾對張大春的喜愛:「我早期的小說創 作大受張大春影響,希望有創新的方法,強烈希望展示說故事的能力,從他的小 說中感受到後設小說的趣味。」另一位小說家梁淑淇,則提到成英姝對他寫作的 啟發:「後來讀到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驚訝地發現小說可以這樣大膽創新, 敘事不拘一格,影響到我往後對小說的創作。」她具體地指出:「我創作中篇小 說《我和我的……》時,一直以成英姝的《似笑那樣遠,如吻這樣近》作參考。 《我》的每一章也分為許多小節,節與節之間的跳躍比較大,而這亦是《似》的 風格。」 即使是 1976 年「文革」結束後才接觸台灣文學的散文、小說家林中英,她 也深愛三毛、白先勇的作品,她說「三毛的清新、淺易、活潑、浪漫,帶給我另 一種文學閱讀的愉悅。」事實上,林中英的散文確實帶著一些三毛的影子;至於 白先勇,「我完全是被他的文學世界所吸引」,因此,如何學習白先勇的「文字精 緻,感情細膩,傳統與現代敘事技巧的結合」,便成為她很長一段時期摸索的重 心,學習的典範。 其實還有周夢蝶、席慕容、琦君、張曉風、李昂、林燿德、王文興等人,都 對澳門文壇產生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台灣文學對澳門 的「輸出」不是表面的印象、淺層的波瀾,而是潛質的移植、深層的激盪。只要 透過文本的分析比較,我們將能具體、明確地論證「有何影響」,以及「如何影 響」的文學現象與表現。 3.本計畫對於學術研究的貢獻: 過去兩年,在貴會的經費支持下,展開一系列對澳門作家的訪談工作,成果 累積迅速,必須強調的是,如此大規模的訪查,是過去澳門文壇所未有的嘗試。 目前澳門文學館正在籌備之中,負責的澳門文化局研究、調查暨刊物處處長黃文 輝即對本計畫的成果深感興趣,認為澳門文學館應該做的正是這類的工作,目前 也正在洽商未來合作事宜。 其實大陸學界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關注澳門文學,每年申請來澳門從事研 究的人數漸增,但受限於意識型態、理論基礎與過客心態,很少有持續多年在此 領域耕耘者,成果自然也不如預期。筆者十幾年來對澳門文學的發展多所留心, 持續關注,與澳門當地學者作家或保持聯繫或密切交流。自 2001 年開始,筆者 已四度應邀擔任澳門最重要的文學獎項「澳門文學獎」的小說組評判,這個文學 獎兩年舉辦一次;還有三年舉辦一次的「澳門中篇小說獎」,目前舉辦兩屆,筆

(11)

11 者都應邀擔任評審;文化局有學術專書撰寫計畫,鼓勵各地學者來澳門從事澳門 相關研究,筆者也擔任文學文化類的評審。在台北舉辦的 2012 年國際書展上, 澳門第一次正式參與,筆者協助舉辦座談,同時也引見澳門文學館籌備處的成員 參觀文訊、紀州庵、台灣文學館等。透過這些活動的參與,我親身感受澳門文學 的氛圍,認識當地學者作家,發掘新生代的年輕寫手,也和主辦單位澳門基金會、 澳門日報、澳門筆會、澳門文化局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因此,在貴會的補助支持 下,此一計畫得以順利執行完成,而其成果也將具有以下幾個貢獻: (1)建立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研究的學術體系。 對於台灣文學與澳門文學交流、比較、影響等「關係史」的研究,是學界尚 未觸及的學術議題,本議題的提出將可以活絡及深化兩地文學的學術發展,如能 將此一學術體系建立起來,應該可以填補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某些隙縫與空白。這 個學術構想本身的提出,具有開創性與前瞻性,有其相當的學術價值。在一次學 術研討會上,澳門學者包括鄭煒明、黃文輝、李展鵬等人,都對本計畫表示高度 的肯定與期許,認為如果能系統研究,對兩地區域文學的關係研究將有極大貢獻。 (2)對台灣文學研究視野的開拓具有一定的助益。 近年來台灣文學研究重視「東亞視野」,過去與香港文學之間也有較多的互 動,但對澳門的認識卻十分有限,透過文學的中介,將可以打開學術視野,深度 認識澳門。透過認識澳門,反過來也可以更加認識自己。開放的台灣視野,是台 灣文學走向世界必備的條件之一。透過相關成果在澳門和台灣的發表,對兩地學 術視野的開拓都有正面的作用。事實上,台灣、澳門的歷史關係十分密切,孫中 山在澳門行醫、籌畫革命,澳門的國父紀念館至今仍是國民黨的產業,還有從殖 民性的角度看台灣與澳門,也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議題。在台灣文學「走出去」的 當下,澳門應該是一個值得開發的重要場域。 (3)對世界華文文學的探討可以提供一個生動的參照系。 長期被忽略的澳門文學,其實擁有十分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作為東西文化 交會的橋樑,它保存了大量的中華文化與傳統習俗,同時又開放接受了外國不同 文化的洗禮,形成特殊的多元文化生態,和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華文文學有相近也 有相異之處,值得比較參照。特別是澳門與台灣長久以來在教育、經濟、旅遊、 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交流,產生了很多的影響與激盪,但卻長期被學界忽略,殊 為可惜。 (4)對澳門當地文學(或文學評論)的發展將會產生刺激作用與推動力量。 澳門文壇與學界,相對來說比較平靜,對於將澳門文學向外發聲的努力,常 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不免有些保守,近幾年來,透過研討會與文學獎的舉行 逐漸顯現其活力,但對外的聯繫仍嫌不足。如果有台灣學者對澳門文學進行研 究,相信可以鼓舞或刺激當地學者正視自身文學的成就,進而更有規模、有計畫 地投入到這個領域的研究中。對於過去兩年筆者執行的計畫,《澳門日報副刊》 以及《澳門筆匯》雜誌已經表示合作意願,願意發表相關的文章,相信這些成果

(12)

12 的推出,對澳門學者會有激勵的作用。未來澳門文學館正式成立,將會更為積極 地與台灣學者合作,與台灣文學擴大交流,這對兩地的文學和學術發展都是讓人 鼓舞的信息與方向。 六、結論與建議 澳門文學自八0年代起步至今,在世紀之交已經完成了自身命名與定位的文 學使命,不再是漂流的過客,而是家園的守護者。也許永遠只能在邊緣,但邊緣 發聲的力度與廣度與日俱增。在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生存空隙中,澳門作家與研究 者,已經找到了回家的方向,家在腳下,家在心中,家在不斷書寫、上下求索的 筆端。他們過去的成果,使澳門文學成為世界華文文學家族的一支,而未來的努 力,相信能讓澳門文學這塊「新園地」的青青新苗,向小城之外開枝散葉。當然, 如果要嚴格地要求,澳門文學界的確尚未產生足以影響世界華文文壇的作品,對 澳門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風土人情的複雜景觀,多元共存的族群面貌,以及文 學藝術自身的轉化與範式的完成,都還有待澳門作家們以更寬遠的視野、更投入 的熱情、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與耕耘。 未來筆者將持續研究台灣文學對澳門作家具體的啟發與影響,從微觀的文本 分析入手,展開這方面的系統論述。目前暫訂的研究主題有: 1.澳門作家對洛夫詩歌的接受與轉化:從文本比較討論洛夫對呂志鵬、馮傾 城、袁紹珊的影響。 2.澳門作家對三毛散文的接受與轉化:從文本比較討論三毛對林中英、水 月、谷雨的影響。 3.從文本比較看澳門作家寂然對張大春小說的接受與轉化。 4.從文本比較看澳門作家梁淑淇對成英姝小說的接受與轉化。 筆者相信,在經過作家訪談與問卷調查之後,進一步從文本角度加以分析和 比較,最終對兩地文學關係史課題的開展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持續進行。這個有關 兩地文學交流關係史的學術構想,將不會只是一個夢想。 筆者願再次強調,對澳門及其文學不該再繼續忽視下去,事實上,只要不多 的經費支持,台灣對澳門文學的研究將可以有不錯的產能輸出,並因此對澳門文 壇產生影響力;只要不多的經費支持,台灣在澳門文學的研究上將可以超越大 陸,成為台灣學術研究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不適用.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年初至當期累計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