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務與研究的整合:以實證為基礎之圖書資訊學研究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務與研究的整合:以實證為基礎之圖書資訊學研究初探"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OI:10.6245/JLIS.2015.412/667

實務與研究的整合:

以實證為基礎之圖書資訊學研究初探

吳寂絹 國立宜蘭大學教務處專門委員 E-mail:ccwu@niu.edu.tw 卜小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 E-mail:htpu@ntnu.edu.tw 關鍵詞: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與實務落差;實證圖書館與資訊實務

【摘要】

實務與研究之間的落差,常見於具有專業實踐與學術研究的領域。如何銜接落差,一直是圖 書資訊學領域相當關心的議題。本文介紹近年來在歐美地區興起以實證為基礎之圖書資訊學研究 內涵與發展,並以其中較具代表性之期刊Evidence-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為對

象,透過內容分析了解其所發表文章之作者群背景、研究方法與主題。研究結果顯示美國與加拿 大為主要貢獻國家;70%的第一作者為圖書館從業人員;76%文章為單一機構作者,少見跨國合 著,呈現在地研究特性;合著模式以圖書館之間合作為主,圖書館與教學單位間的合作比例並不 高;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超過60%集中於問卷調查、訪談及內容分析等;研究主題幾乎涵蓋所有圖 書資訊類別,其中又以「資訊素養與教學」、「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究」及「參考資訊服 務/數位參考服務」等三類主題較為熱門(分佔15%、10%及 8%);文章所採用的資料來源多 為圖書館實際營運所得,且72%文章皆載明研究結果之具體應用方向,相較一般學術期刊論文, 更注重研究之具體應用價值。臺灣不乏具備研究能力之圖資專業人員,本文以歐美相關研究為鏡, 期盼促發更多館員對從事實證研究之興趣,以進一步提升實務決策品質及建立專業形象。

前言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已發展超過60 年(王梅玲,2011),七所圖資相關系所中有六所提供碩 博士研究所教育。其中最早設立之碩士教育學程也已超過35 年,過去十年每年平均約有 92 位碩 士及2 位博士畢業[1],歷年來已累積超過千位圖資碩博士畢業生投入圖書館相關工作領域,努力

(2)

在專業上精進。惟較少見這些受過研究所教育的圖書館專業人員,能應用其研究訓練來解決工作 實務問題,並進一步發表相關論文。同時,從另一角度觀察,在實務工作場域中,也常聽聞學術 研究與圖書館實務脫節的評論。Schön(1983)就曾指出,在多數的專業領域,研究與實務所遵 循的路徑並不相同,實務與研究人員生活在二個不同的世界、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彼此也很難 對話。就圖資專業而言,多數館員工作忙碌,無暇翻閱研究文獻,遑論從事研究及發表。在館員 的認知中,常認為研究是學界人士的責任,且學術研究結果也與圖書館實務無關或難以應用 (Haddow & Klobas, 2004)。實務界沒有自行研究的習慣,而學術界又未能提供實務所需的研究, 實務與學術各自發展,最終造成實務與研究的落差(Practice-Research Gap)(Booth, 2003)。 事實上,實務與研究脫節的現象在許多具有專業實踐與學術研究的領域是相當普遍(Haddow & Klobas, 2004)。究其因果關係,又有些弔詭。就實務角度,任何組織皆會面臨各種決策問 題,而良好決策有賴正確有用的資訊,這些有助決策的資訊則需透過嚴謹的研究過程來獲得。 然觀察圖書館中的各項決策,常依賴主觀的實務工作經驗判斷,較少援用嚴謹客觀的研究結 果或數據來支持其決策(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 2001, as cited in Hall, 2010, p.84)。另一 方面就學術研究角度,其目的多是希望研究結果能為社會所用,若研究無法提供實務應用參 考,其價值似乎也就較為有限(Haddow & Klobas, 2004)。Cullen(1998)也認為相較於其他 學科,圖資領域並未善用研究來改善服務或實務問題,其也提到缺乏激勵措施、圖書館屬非 營利性質、決策問題較非攸關生死、機構較不需證明存在價值、很難針對圖資服務的管理及 服務進行衡量等因素,皆會影響圖資的研究結果未能被圖書館實務所採用。如何銜接實務與 研究的落差(Bridging the Gap),一直是圖資領域相當關心的議題(Riggs, 1994; Powell, Baker, & Mika, 2002; Haddow & Klobas, 2004)。

圖書館實務需要更嚴謹的研究來提升其決策品質,而學術研究也應考慮實務應用價值。1997

年起歐美地區興起以實證為基礎之圖書資訊學實務(Evidence-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以下簡稱 EBLIP)浪潮,即是針對圖書館實務缺乏研究的一種反思。EBLIP 主要受到 1992 年醫學領域所興起的「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趨勢所啟發,強調圖書館實

務也能如實證醫學的作法,以實務問題出發,並採用嚴謹的研究方法如 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2]或 Meta-Analysis[3],來進行實驗或分析比較相關研究數據,獲取及評估證 據,以支持各項決策(Eldredge, 2000)。基本上,圖資領域是一具有強烈實踐特性的學門(王崇

德,1991),這種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觀點,頗能切合圖資領域特性,也有助實務與研究的溝通。

本文嘗試以EBLIP 為範疇,介紹其重要概念及發展,並以 EBLIP 領域中最重要的期刊

Evidence-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簡稱 EBLIP 期刊)所刊載的文章為對象,分析其作者群

背景,及所重視的研究主題與方法。以此為鏡,提供臺灣同道們參考,也期盼促發更多館員對 從事實證研究的興趣。

(3)

本文以下首先說明圖資領域實務與研究的落差現象;之後介紹 EBLIP 的意涵與發展現

況;接下來則提供EBLIP 之分析結果;最後則是作者對臺灣發展圖資實證研究的一些建議。

圖資領域實務與研究的落差

實務與研究呈現脫鉤現象其實相當普遍,例如在教育(Carnine, 1997)、社會工作(Edmond, Rochman, Megivern, Howard, & Williams, 2006)、護理(Thomson, 1998; Mulhall, 2001)、管理 (Deadrick & Gibson, 2007; Hodgkinson & Rousseau, 2009; Tucker & Parker, 2014)等領域,就 常見這類探討文獻。教育領域的學者認為研究與實務之所以形成落差的原因,在於學術研究 的初始目的並非希望研究結果直接應用於實務,而是希望透過研究能對實務應用提供啟示, 然實務工作者多少會希望能獲得直接可用的資訊(Carnine, 1997)。在醫學領域,一些臨床醫 生,甚至認為臨床研究與臨床實務根本是脫鉤的(Henderson, Mackay, & Peterson-Badali,

2006)。主要是臨床研究常強調傳統實驗方法及高規格樣本,著重於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非

臨床上的實際變化;此外,臨床研究的研究結果,常透過學術性會議及期刊傳佈,對於實務 工作者而言,這類管道並不一定有效。至於管理領域的學者則認為學術界所感興趣的研究議

題並非實務界所看重,甚至「知易行難」,即學術文獻所探究的「知識」,在實務界很難執行,

有作者甚至不諱言,實務與研究脫鉤的問題歷來已有太多文獻探討,但問題還是持續發生 (Deadrick & Gibson, 2007)。究其原因,在於管理領域根本還未正式看待此問題,自己尚且 落入知行不一(knowing-versus-doing gap)的窘境之中。換言之,大家都「知道」研究與實 務的落差問題,但從未有人認真去「做」些什麼來改變此現象。因此,真正的挑戰是,學者 須運用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來幫助自己了解實務與研究脫鉤的偏見,以及可能產 生的潛在價值。對於如何減緩實務與研究脫鉤的現象,護理領域認為繼續專業教育是一縮短 研究與實務差距的好方法,且可讓患者受惠(Thomson, 1998)。例如透過演講形式的護理繼 續教育、閱讀實證型的專業素材,再搭配行為的改變,例如使用病歷表的提示,以及舉行與 實務者互動的研討會的行為改變策略;甚至在實務情境中,透過一個訓練有素的人搭配專業 人士來提供資訊,進而改善實務目標等方式。除此,還須加上組織的支持與提供資源,鼓勵 護理人員參與研究計畫等,才能達到最大綜效。 有關圖資領域實務與研究的落差,許多學者提出不同觀點,主要以館員閱讀學術論文與 圖書館應用研究文獻分析為主。例如Powell 等人(2002)分析美國與加拿大館員將研究應用 於實務的情形,其發現雖然研究文獻與實務工作不是那麼相關,但仍有相當多館員會閱讀研 究型文獻(90%受訪者經常性閱讀至少一種圖資期刊),但其中僅有50%偶爾將研究結果應用

於實務中。又如McKechnie、Julien 與 Oliphant(2008)以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之學術會議 ISIC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為對象,分析此研究社群如何與實務界溝通其研究結果,其

(4)

發現近6 成文章包含對實務應用的說明,其中 8 成也都適合實務人員閱讀,但在這 6 成的文 章中,有近6 成僅使用較一般籠統的應用說法,而非明確提示。換言之,大約只有近 2 成的 ISIC 文獻提供具可讀性的實務應用說明,這對於強調應用價值的資訊行為研究而言,比例不 算高。 另一重要觀點是探討圖資專業人員未能從事研究的因素。Blick(1984)提到許多實務人 員對於學術研究常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這些研究與其工作業務不太相關。Senn(1998)也 指出,資訊科技從業人員對於一些出版的文獻,常覺得其缺乏相關性、可讀性、實用性與及 時性。Bexon、Booth 與 Brice(2003)在探討館員對健康醫療人員提供相關研究資訊服務時, 發現溝通是最主要的障礙。Turner(2002)分析調查紐西蘭圖書館館員是否使用研究型文獻, 其發現時間不足是最主要的障礙;此外,參加調查的館員們表示,若研究型的文獻能提供具 體的實務應用資訊,及提供研究結果的重點摘要,將有助提升研究型文獻的使用率。Haddow 與Klobas(2004)進一步歸納出 11 項圖資領域研究與實務的落差的影響因素,包括知識、文 化、動機、相關性、即時性、出版、可閱讀性、術語、活動、教育、時間等;其同時也認為, 為克服這些落差,鼓勵專業人員從事研究與發表是一有效策略。

也有不少學者提出如何彌補實務與研究的落差(Haddow & Klobas, 2004; McClure, 1989; Mancall, Fork, & McIsaac, 1982),包括如鼓勵館員將研究結果發表於實務型的期刊,甚至同時 出版於學術型與實務型期刊中,或是發表於會訊或圖書館從業人員常閱讀的出版品中;館員 參與繼續教育或專業課程也是減少研究與實務間相關性不足的方法之一;或是在圖書館管理 者與研究人員間建立起學習機制,以利彼此了解對方觀點,同時也可解決特定的研究問題; 透過具規範性的國家方案,針對館員及圖資領域教育者重新進行認證,以確保繼續教育和專 業教育的品質與永續性;建立聯盟來辨識特定且需要關注的研究問題,要求圖書館直接投入 財力來解決問題,據以產生研究報告以協助決策;或是透過資訊及人員移動等交換機制,來 滿足決策者的資訊需求,並建立實務工作者與研究者間有效的溝通管道。 除了上述對於彌平研究與實務落差的建議,許多學者呼籲圖書資訊服務應植基於更健全 的研究證據(Haddow & Klobas, 2004; McKnight & Booth, 2010; Partridge, Thorpe, Edwards, & Hallam, 2007; Turner, 2002)。例如透過對實務工作者進行研究方法的訓練,雖不一定能增加 實務工作者的研究能量,但不失為一種發展實務工作者閱讀專業術語能力,以及增進其批判 性評估研究知識與技能的途徑。同時,學術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若能尋求合作機會,讓彼此 互相了解真正的需求,並藉由研究取得證據,提供明確有用的資訊,將有利做為圖書資訊服 務管理者的決策依據。 由上述相關文獻說明,造成圖資領域實務與研究落差的原因頗多,其中最主要還是學術 研究人員與實務工作者所關心的主題不同(Blick, 1984; Senn, 1998; Powell et al., 2002; Haddow

(5)

& Klobas, 2004),特別是館員對於研究的實用價值存疑,也認為研究資訊不易閱讀(Senn, 1998; Haddow & Klobas, 2004);此外,時間不足亦是館員不易閱讀研究文獻及從事研究的主 要原因之一(Turner, 2002; Haddow & Klobas, 2004)。針對實務與研究無法有效溝通,一些學 者雖提出改善建議,但迄今仍無證據顯示這些策略能有效減少實務與研究之間落差。未來除 努力落實這些策略外,或許先建立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對此議題的共同認知,才能為克服落 差踏出第一步。

實證圖書館與資訊實務(

EBLIP)之意涵與發展

EBLIP 受醫學領域之實證醫學所啟發,其主要精神是將臨床決策植基於系統性文獻評閱 臨床的研究結果(Eldredge, 1997)。更具體的說法,任何醫療決策的訂定,都應基於客觀的 臨床科學研究證據,即臨床醫師開立處方、擬定臨床診療指南、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決策等, 都應依據現有最可靠的科學證據來執行(蘇勳璧、鄧振華、蘇治原,2006)。在圖資領域,由 於館員身處實務現場,其所關心議題多半與其自身業務有關。這類基於實務所產生的研究問 題,常需收集及分析相關具體實證或事證,也就是所謂的實證觀點研究。學者普遍認為,讓 圖資實務人員具有研究能力,或甚至成為研究者,將有助提升實務決策品質,也對圖資專業 形象有所助益(Booth, 2009)。以下首先介紹實證為基礎的研究概念起源與發展,之後針對 EBLIP 說明其意涵、重要議題,以及國際發展現況。 以實證為基礎之實務 「實證」一詞有多種涵義,英文意義可以包括Positive、Empirical、Evidence 等。「實證 研究」一詞因此也有不同的翻譯及詮釋。例如Positive Research 是由法國思想家孔德所倡導, 其宣揚以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被稱為社會學之父,其也相信由科學方法所獲得的知識, 可以用來增進社會福祉(史美舍,1996)。基本上,Positive Research 研究的認知是基於證據 及實事求是。而實徵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則是一較概略性的說法做為與理論型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區隔之用。本文所提到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evidence-based research) 則是強調以系統性嚴謹的方法來獲取證據,而非依據個人主觀經驗,其目的多是為了決策時 能有較客觀證據。三者雖屬不同概念範疇,但彼此仍有關聯。例如以實證為基礎的概念,多 少反映其精神來自實證主義(positivism);而為了獲取證據,在研究類型的選擇上,也可能 偏重歸納性質的實徵研究模式。雖然實證研究也可採用質化詮釋方法,但基本上,仍以量化 及系統化方法居多(Eldredge, 2000)。 自實證研究的概念被提出後,即受到相當重視,其中以醫學是最早應用相關概念的領域。 實證醫學(Evidenced-Based Medicine,以下簡稱 EBM)的概念可追溯自 1968 年加拿大 McMaster

(6)

醫學院成立時,年輕教員David Sackett 認為使用「問題本位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來進行實證醫學訓練,相較教導權威知識是更為合適的教學方式。而對於醫事人員應使用實

證來協助制訂醫療照顧相關決策的需求,則可溯及 1972 年,當時英國流行病學專家 Archie

Cochrane 對婦產科提出相當嚴厲的批判,其認為醫學專業竟未應用最佳可得的臨床實證來進 行醫療工作。至1991 年,Gordon Guyatt 正式提出 EBM 一詞(Bayley & McKibbon, 2006)。 雖然EBM 一詞出現於 1991 年,但此概念卻是經過眾人多年的努力後才建立基礎(Sur & Dahm,

2011)。實證的基本概念在於強調實務應植基於具即時性、有效性及可信賴性的研究上(Brice

& Hill, 2004),而以實證為基礎之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以下簡稱 EBP)的定義則

為:「臨床醫生在進行會診時,利用現有最佳可得實證,結合醫生的專業技能與臨床經驗,於

諮詢患者後決定最好、最適當的治療措施」(Gray, 2001, p. 11)。被稱為 EBP 之父的 Archie Cochrane 認為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境下,醫療服務勢必須具有實效(Brice & Hill, 2004)。自 EBP 概念在醫學界掀起浪潮,其後陸續影響心理學、護理學、教育學及圖書資訊學等領域, 故EBP 一詞可謂呼應 1992 年實證醫學的跨領域研究趨勢(Hjörland, 2011)。EBP 在諸多專業 領域,均是重要課題,也有不同的翻譯,例如在特殊教育領域譯為「實證本位」或「證據本 位」服務(王敏行,2008;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在社會工作領域則直譯為「以 證據為基礎的實務」(張英陣,2006)。 EBP 的研究取向與一般學術性研究強調理論有所差異。以 EBM 為例,臺北榮民總醫院 爲推動實證醫學在臨床上的應用與教學,近年來已舉辦多場研習營(臺北榮民總醫院教師培 育中心,2007),並建置「實證醫學專區」網站,其中提出實證醫學的研究設計強調證據等級 (level of evidence),同時將研究種類分為原始研究(original study)與文獻回顧(review of literature)。前者使用的方法包括「隨機對照試驗」(RCT)、世代追蹤研究(cohort study)、病 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及病歷報告(case report)等;後者則使用系統性文獻回顧 或傳統文獻回顧方法。又以教育政策研究為例,以證據為導向來形塑教育決策(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的理念已逐漸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然證據來源隨著訊息快速流通及知識不 斷累積,難免呈現紛雜且品質不一的現象(謝進昌,2010)。因此,系統性文獻述評(systematic review)也逐漸受到重視,此方法是針對特定主題,以系統性過程進行文獻選擇與定位、品 質評估、資料收集與編碼、資料修訂與更新等,進而搭配後設分析(meta analysis)技術,提 出可靠的研究整合證據,以做為教育人員決策佐證之參考(謝進昌,2011;Higgins & Greens,

2008)。近年來,圖資領域也逐漸重視實證研究,特別是醫學圖書館界,由於實證醫學的發展,

其首當其衝,成為圖資領域的先期應用社群。發展至今,EBP 相關研究已不侷限於醫學圖書 館領域,而是全面性擴展到所有圖書館界。

(7)

EBLIP 之意涵 現代圖書館學先驅杜威(Melvil Dewey)於 1887 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立第一所圖書 館管理學院,確立了圖書館專業,也由於其成立宗旨主要在培訓圖書館工作人員,強調學以 致用的教育理念,加上既有龐大的圖書館實務機構,讓圖書館學成為強調經驗知識、重視實 踐的領域(王崇德,1991;賴鼎銘,2004)。對於杜威的教育理念,大陸學者認為「從好的方 面想,它鼓勵圖書館工作人員著眼於實際工作,多做有益於讀者的事情,從而推動了圖書館 學實踐的發展;以消極的方面考慮,它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延緩了圖書館學的科學化進程」 (範並思等,2004,頁 10)。1926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成立第一所圖書館學研究所,曾嘗試以 歷史、文化和社會角度,思考圖書館活動的哲學基礎,同時也以當時社會科學所流行的實證 或思辨方法,來研究圖書館學(範並思,2004)。可惜這種理性主義的思維隨著芝加哥大學圖 書館學研究所的結束而未能繼續。而自1970 年,圖書館學系所名稱紛紛冠上「資訊」一詞(胡 述兆、王梅玲,1994),希望圖資教育不再侷限於培養圖書館工作人員,其研究範疇也不斷擴 展,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也更為多元,著實對傳統圖書館學教育帶來不少衝擊。面對圖書館重 視實務的特質,以及對學術研究需求的改變,如何結合二者已形成相當挑戰。EBLIP 的本質 即是嘗試將實務注入研究精神,也期望讓研究產生應用價值,對圖資領域的發展相當具有啟 發性。

EBLIP 初始是以 EBL(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為名。提出此概念的專家學者多來

自醫學圖書館界,同前述,主要是受到醫學領域 EBM 風潮所影響,一些相關人士開始呼籲

EBL 的需求與重要性。包括 Eldredge、Booth 及 Koufogiannakis 等人,開始以圖資專業人員角 度,持續關注及宣揚EBL 的重要性(Crumley & Koufogiannakis, 2002; Koufogiannakis, Slater, & Crumley, 2004)。

EBL 此概念最早是由 Eldredge(1997)在一篇短文中提及,其認為 EBL 不僅止於移植 EBM 中的 Medicine,將其轉換為 Librarianship,而是希望促發更多館員從事實證研究,進而 發揮社會影響力。Booth 在 2000 年時,嘗試修改 EBP 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EBL 屬於資 訊科學領域,是提升收集、詮釋及整合確實、重要且可應用證據的一種方法。這些證據是由 使用者知會(user-reported)、館員觀察(librarian-observed)、研究衍生(research-derived) 所得。而最佳可得的證據即是根據使用者需求及喜好而來,這些證據可用來提升決策的品 質」(Booth, 2000; as cited in Booth & Brice, 2004, p. 17)。後續 Eldredge(2000, p. 290)及 Crumley 與 Koufogiannakis(2002, p. 62),皆嘗試提供不同定義,Eldredge 認為「EBL 致力 於利用最佳可得的證據,結合圖書館工作經驗所發展出來的務實觀點,有助於改善圖書館 實務」。Crumley 與 Koufogiannakis(2002)則認為上述二種 EBL 定義過於理論不夠務實,

(8)

他們認為「EBL 是一種藉由提問、尋找、批判性評價的過程,納入從圖書館學(或其他學 科)到日常實踐的研究證據,以改善圖書館專業的方法,故EBL 亦涉及鼓勵館員從事高品 質的質化或量化研究」。時至 2003 年,Booth 認為 EBL 一詞有些混淆,究竟館員是支持 (supporting)以實證為基礎的實務做法,或是館員本身即在實踐(practicing)以實證為基 礎的實務做法?其於2004 年提出修正說法,建議採用實證資訊實務(EBIP)一詞,同時認 為該詞可凸顯圖資專業所強調的多學科概念,並可連結至以證據為本的專業,例如教學、 社會工作,以及資訊科學相關學科等(Booth & Brice, 2004),之後 EBIP 則逐漸演變為實證 圖書館與資訊實務(EBLIP)。綜而言之,EBLIP 是指圖書資訊專業透過提問、尋找、批判 性評價的過程,於實務中融入研究精神,取得最佳實證,進而提升實務之決策品質的概念 與做法。

EBLIP 主要關心議題

Partridge 與 Hallam(2006, p. 13)認為「EBP 是利用正式的研究技巧與方法來協助決策及

建立最佳實務的過程,而將EBP 置入圖書館的情境,則可提醒圖書館專業需著重的研究技巧 與方法,以確保圖書資訊專業可跟上瞬息萬變的環境」。依據上述說法,無論是EBL 或 EBLIP, 其核心精神是利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來取得證據,並重視「證據」的質與量(Koufogiannakis & Crumley, 2006)。Koufogiannakis 等人(2004)即針對 2001 年出版的 2,664 篇圖書資訊學文獻 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其中有807 篇可歸類為研究型,而描述性研究的比例高達 41%,研究主 題比例由高至低分別為「資訊取用與檢索」、「館藏」、「管理」、「教育」、「參考」等。該文視 這些圖資文獻為一種「證據」,用以協助館員找出決策中最有用的文獻來源。除了將文獻做為 證據來源,Koufogiannakis(2011)亦指出實證研究所強調的「證據」可來自實務(Practice- Based),亦可來自研究(Research-Based),惟後者常脫離現實,對實務應用價值有限。其進 一步說明,在實務界有二種不可忽視的證據類型,分別為「當地證據」(local evidence)與 「專業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前者是指讀者回饋、館員觀察、同儕互動與討論、 評估方案、使用統計、機構組織之環境資訊等;而後者則包括正式/非正式學習、教育訓練、 內隱知識、反省知識等。 EBLIP 關注證據的特性及其適用性,並強調量化證據及系統性回顧述評的重要性(Eldredge, 2002; Lerdal, 2006)。除此,由前述諸多定義中,可觀察到另一重要意涵,即 EBLIP 的假設是 館員應扮演研究者角色。例如Crumley 與 Koufogiannakis(2002)就認為 EBLIP 是一種提升 圖資人員專業的手段,館員不僅應將提出研究問題、搜尋適切證據及進行批判性評估等研究概 念融入日常工作,同時也應從事高品質的量化及質化研究。對於EBLIP 的優點,Eldredge(2000) 認為透過系統性方法來評估相關證據,有助於實務人員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進行決策。具體而

(9)

言,EBLIP 提供諸多優點,包括提升決策者對證據可信度的認同、整合館員朝向更寬廣的研 究空間,以及提升跨領域合作研究的可能性等。

Eldredge(2000)早期認為 EBL 與 EBM 在問題類型及使用的證據有所不同,其並提出 EBL 的五大步驟,包括形成有意義明確的問題、自出版或未出版的文獻中找答案、批判答案、 評估採用答案所可能獲得的效益、評估施行方案的效益。類似 EBM 利用 PICO(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架構來陳述問題,但 Crumley 與 Koufogiannakis(2002)

認為EBLIP 很難完全採用 EBM 的嚴謹研究方法階層,大部分研究是採用多元化方法,並未

系統性地採用統一模式。Booth(2004)則提出 EBLIP 的 SPICE 架構,即 EBLIP 所要研究的 問題必須包括環境(setting)、觀點(perspective)、處置(intervention)、比較(comparison) 及評估(evaluation)等面向。Bexon(2003)認為 EBLIP 是可行的方向,但其需要更好的研 究問題。綜合上述,在諸位學者中,以Eldredge(2006)所提出的 EBLIP 過程較具實用性, 即形成重要且能回答的問題、搜尋與答案相關的證據、適切地評估證據、制定決策及評估決 策等,值得有意採用實證圖資實務者參考。值得注意的是,Eldredge 提到這樣的過程與其它 領域所倡導的實證為基礎的實務頗為相似,只是EBLIP 的研究問題與證據與其它專業不同。 EBLIP 發展現況 Lerdal(2006)指出,英國、加拿大與美國是三個主要關注 EBLIP 發展的國家,也各自 呈現不同焦點。英國學者強調使用者需求對發展研究策略與做為證據來源的重要性;加拿大 學者較關心如何讓圖資領域的文獻為專業人員更便利取用,以改善實務;美國學者則認為提 升圖資領域的證據品質是較重要的目標。EBLIP 成為圖書館界所關心的議題,其中較具體的 成果包括成立專門的會議與出版期刊。自2001 年起,關心此議題的圖書館界,每兩年輪流於

歐美各國舉辦EBLIP 國際研討會(West, 2003),原名 EBL Conference,直到 2007 年第四屆 更名為EBLIP Conference(Thorpe, Partridge, & Edwards, 2008),2015 年已舉辦第八屆會議。

在此同時,2006 年也由關心此議題的專業人士出版了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季刊(Lerdal, 2006)。該刊除收錄一般研究論文、觀點文章(feature)外,最主要特

色是提供一些已出版的期刊論文摘錄(summary),由館員們分析文章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結 果等,提供簡要說明,以供無暇閱讀全文的館員們,快速掌握重要研究發現,期望提供實務 應用參考。此外,也有相關系所開始將 EBLIP 的理念納入課程規劃(Perryman & Marshall, 2007);一些學者也嘗試分析發掘 EBLIP 在圖資專業所可能發揮的潛力(Todd, 2006; Salvard & Alcock, 2007),例如在學術圖書館的效能評鑑(Booth, 2006; Ryan, 2006)及資訊素養評鑑 等(Partridge & Hallam, 2007; Lazarow, 2007),EBLIP 皆扮演重要角色。Library High Tech 期

(10)

(Patridge & Hallam, 2006)、EBLIP 不同的研究方法與批判性評價工具(Given, 2006; Glynn, 2006)、EBLIP 可研究的議題(Koufogiannakis & Crumley, 2006)等,其所涉及的主題及作者

背景相當多元,顯見EBLIP 已不再侷限於醫學圖書館界,也逐漸跨出英國、加拿大等初期較 為積極的國家,更顯國際化。 國際圖書資訊學界對實證圖書館學的提倡已十分普遍,實證研究方法不僅被美國同行所 看重,且也成為英國(McNicol, 2005)、加拿大(Lerdal, 2006)等國圖書館界的共識。由上 述相關研究可以了解,證據是決策與行動的基石,館員應意識到基於可靠的數據來進行決策 是相當重要的。圖書館面對諸多實務性問題,若能透過研究來取得最佳實證,將利於制定有 效的決策。EBLIP 即著重圖書館每天面臨的問題,藉由經驗與研究的結合,找到問題的解決 方案。為彰顯此重要性,後續不僅有以 EBLIP 為主軸的會議與期刊出版,Booth、Brice、

Eldredge、Crumley 與 Koufogiannakis(2004)更提倡 EBLIP 的推動需要具有國際共識的策略

性合作與發展,引導與聚集EBLIP 的能量與熱情,提供未來有興趣的參與者繼續投入。 除了歐美,大陸圖書館學界對EBLIP 也十分熱衷。不少大陸學者認為其長期偏重思辨研 究,忽略實證研究。一方面造成學科在實務基礎上略顯薄弱,另一方面這類思辨型的研究水 準也參差不齊,不少文獻偏向主觀性的空論或泛論(邱五芳,2008;尤小平,2006;黨洪莉, 2009)。大陸學者認為實證研究是圖書館學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動力,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應讓 各館依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性質任務、創新組織型態,以及實施運作模式。換言之, 圖書館學研究需根據具體的研究對象與問題,進一步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結合實證研究與 規範研究,發揮最大效益。反觀臺灣圖書資訊學的相關期刊論文,雖不乏實徵性研究 (empirical studies),但嚴格說來,符合 EBLIP 實證研究要求的文獻並不多見。蘇諼(2004) 及邱子恒(2007)從實證醫學的發展切入 EBLIP 議題,前者認為實證醫學在醫學領域受到重 視,已使得醫學圖書館員的角色改變,館員從「圖書館服務」轉變到「決策支援服務」。值此 時機,館員可成為醫療工作人員的堅強夥伴。後者則以個案分析方式,透過圖書館例行的使 用者滿意度調查,分析圖書館的服務品質,據以調整及規劃圖書館的服務項目。 觀察 EBLIP 的發展,可發現其初期僅限於醫學領域之圖資服務範疇,後續透過多方倡導, 逐漸延伸至各類圖資專業領域。透過工作坊、國際研討會、文獻發表等管道,實務工作者慢慢了 解其應用價值,顯示EBLIP 在整合研究與實務的作法上,已有長足進步(Koufogiannakis, 2011), 未來也會朝向組織國際協會的方向努力(Booth, 2009)。綜合上述,EBLIP 的興起除了受到 EBM 發展的影響外,多少也是對於圖資領域長期存在研究與實務落差的一種反思。無論是研究 型實務(research practice)或實務型研究(practice research),可發現實證圖書資訊學研究的本意 在於希望圖資專業能注入研究的精神,鼓勵更多館員閱讀研究文獻、運用更科學的方法與工具來 進行相關主題的研究,以提升圖資領域的專業性及決策品質(Booth, 2003; Clyde, 2006)。

(11)

EBLIP 期刊分析結果

為了解館員從事實證研究現況及可行性,本文以EBLIP 領域中最重要的期刊 EBLIP 所 刊載的文章為對象,分析其作者群背景,以及所重視的研究主題與方法。希望能以此為鏡, 促發臺灣更多館員對從事實證研究的興趣。以下說明研究範圍、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及分析 結果。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文蒐集EBLIP 期刊自創刊(2006)迄 2014 年所收錄的 110 篇一般研究論文進行分析。 項目包括篇名、作者、服務機構、國別、年份、主題類別、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及該研究是 否具有應用價值等。雖然一百多篇文章的樣本不足以代表所有EBLIP 相關文獻,但其內容仍 具有相當代表性,值得分析探究。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首先自《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摘要》(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 LISA)

資料庫中檢索出EBLIP 期刊的所有研究性文獻,並將檢索結果匯出至 Excel 中,項目保留篇 名、作者、年份、卷期、摘要、關鍵詞等欄位。自 LISA 匯出的檢索結果除了期刊文獻外, 尚包括已出版的期刊論文摘錄,惟後者並不在本研究分析範圍中,故再逐一核對EBLIP 期刊 網頁中的一般研究論文書目,確保未遺漏相關文章。經核對後確認406 筆資料僅 110 筆為一 般研究論文。此外,因分析項目需了解作者之職稱與國別,其中職稱並未收錄於 LISA 資料 庫,研究者再自EBLIP 期刊網頁逐筆檢索每位作者之職稱至檔案中。 本文採用之主題分類架構係依國科會[4]所訂定之「圖書資訊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分類 表」(卜小蝶、張淇龍、張映涵,2012)。一方面此架構乃針對圖資學術研究特性所製定;另 一方面本文也希望能以臺灣圖資領域的觀點來了解國外相關文獻之主題分佈。每篇文章之主 題類別係由二位研究者逐筆閱讀其摘要,再依本文研究目的予以判斷並分類。若摘要本身無 法清楚判斷所屬類別,則進一步閱讀全篇論文再予判斷。每篇文章皆經多次討論,以確定文 章歸屬類別。閱讀文章摘要與全文同時,研究者將每篇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是否具有 應用價值等資訊,逐一記錄於檔案中。為能較精確了解文章重要主題之類別分佈,每篇論文 採單一分類。

(12)

分析結果 (一)作者國別分析 如表1 所示,依所有作者所屬國別進行統計,美國佔 41%、加拿大佔 25%,二者合計佔 66%,比例最高;其次為英國(14%)與澳大利亞(12%)。若以第一作者所屬國別,美國和 加拿大共佔71%,比例更高;其次為英國(13%)與澳大利亞(8%)。此結果與Lerdal(2006) 的研究相呼應,EBLIP 領域仍以北美地區國家較為重視。事實上前五名國家皆為英語系,所 佔比例超過九成。 表1 作者所屬國別統計 國別 第一作者 所有作者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6 85

Canada 32 53 United Kingdom 14 30 Australia 9 24 Ireland 2 2 Sweden 1 3 Egypt 1 2 Uganda 1 2 Estonia 1 2 Hong Kong 1 3 Nigeria 1 1 Iran 1 1 總計 110 208 (二)跨國、跨機構合著分析 在110 篇文章中,單一作者與合著的比例分別為 55%與 45%,超過 3(含)人以上作者 的篇數有23 篇(21%),顯示 EBLIP 的文章仍以獨立研究為主,但合著的比例也不算低。進 一步分析合著者之國別與機構,發現跨國合著僅有2 篇,所佔比例極低(1.8%)。有趣的是跨 機構合著的篇數有26 篇,占所有篇數的 24%,顯示 EBLIP 所發表文章大多由單一機構所完 成,但仍有一定比例屬跨機構合著。就跨機構合著模式,包括圖書館與教學單位、圖書館與 圖書館等各種不同合作模式(表2),其中以圖書館與圖書館合作為最普遍,其次為教學單位 間的合作。至於圖書館與教學單位間的合作比例並不高,顯示館員與教員之間仍有相當大的 合作發展空間。

(13)

表2 跨機構合著方式分析 合著方式 篇數 比例 圖書館+圖書館 8 31% 教學單位+教學單位 5 19% 圖書館+教學單位 4 15% 政府機構+教學單位 3 12% 政府機構+政府機構 1 4% 研究機構+研究機構 1 4% 圖書館+公司 1 4% 圖書館+協會 1 4% 圖書館+研究機構 1 4% 圖書館+基金會 1 4% 總計 26 100% (三)作者職別分析 如表3 所示,208 位作者中,扣除 23 位未標示職稱者,圖書館從業人員(同時具有教職 與圖書館從業人員職稱者,仍歸類為圖書館從業人員)、學術人員(單純教職、研究人員或博 士生)與其它的比例分別為 70%、16%與 3%,顯示 EBLIP 的文章作者中,館員比例極高,

此與一般圖資學術性期刊多來自學術人員有所不同(Walters & Wilder, 2015)。換言之,無論 是館員獨立研究、館員與館員合作研究,或是館員與學術人員合作研究,皆可反映出實證研 究的特性,即由實務界出發,透過發現問題、尋找證據的過程,獲取實證,進一步改善圖書 館的決策品質,及提升圖書館專業形象。 表3 作者職稱分析 職稱 作者數 比率 圖書館從業人員(包括館長、副館長、學科專家、館員、 資訊人員、……等) 145 70% 學術人員(包括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研究人員、 分析師、博士生等) 34 16% 其它(包括4 位於圖書館任職之經理及 2 位任職業界之 經理) 6 3% 未標示職稱 23 11% 總計 208 100% (四)文章主題類別分析 如表4 所示,EBLIP 所收錄文章主題廣泛,幾乎涵蓋「圖書資訊研究領域及學術專長分 類表」中所有圖書資訊研究主題類別,但每個類別其實相當分散,文章主要集中在「資訊服 務與使用者研究」類別,占42%。第二重要主題類別為「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機構管理」,共計 19 篇,占 17%,其中「資訊服務機構評估」及「經費與財務管理」二子類主題文章數量各達 4 篇及 3 篇。自 2006 至 2014 年 9 年期間,單一子類超過 5 篇以上的類別包括「資訊素養與

(14)

教學」(16 篇,15%)、「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究」(10 篇,10%)、「參考資訊服務/數 位參考服務」(9 篇,8%)、「圖書資訊學發展」(8 篇,7%)、「圖書資訊學研究方法」(6 篇, 5%)、「圖書資訊專業繼續教育與認證」(5 篇,5%)及「資訊系統之使用者與使用研究」(5 篇,5%)。其它主題類別文章極少,甚至無相關文章,例如「資訊與社會」類別為 0 篇,「數 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研究」及「資訊與知識組織」類別,分別僅有4 篇及 2 篇文章。整體而言, EBLIP 的文章主題類別偏重實務議題,特別是讀者服務及機構管理面向,對於圖書館新興或 延伸主題如數位典藏,或理論、資訊社會面向如「資訊與知識組織」及「資訊與社會」,則較 少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圖書館技術服務類的主題文章數量偏少,多少反映圖書館實務所關 心的方向已逐年產生變化。 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歷年來EBLIP 每年平均出版數量維持在 10-12 篇左右,但至 2014 年,歷來數量穩定居冠的「資訊素養與教學」類別,卻付之闕如,包括其它熱門的主題類別 文章數量也減少許多。此或許與 2014 年編輯團隊異動,整體所有類別文章數量大幅減少有 關。新任主編在2014 年第 3 期曾發表”Evidence in Crisis?”一文,針對醫學領域中”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 Movement in Crisis”一文提到 EBM 呈現危機,提出反證;其在第 4 期續以 “Keeping Evidence Alive”為文,說明 EBLIP 仍具發展前景。觀察 2015 年已出版的二期文章,

數量與 2013 年前相似,確實未見減少。因此,2014 年所產生的現象是否純屬特例,值得後 續持續關注。 表4 EBLIP 期刊歷年出版文章所屬主題類別 年份 類別\主題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總計 圖書資訊學 理論與發展 (7%) A04 圖書資訊學發展 1 2 2 1 1 1 8 圖書資訊學 教育 (12%) B01 圖書資訊學教育與 評鑑 1 1 2 B02 圖書資訊學課程與 教學 1 1 B03 圖書資訊學研究方 法 3 1 1 1 6 B04 圖書資訊專業繼續 教育與認證 2 1 1 1 5 館藏發展 (9%) C01 各類館藏發展 1 2 1 4 C02 採訪理論與實務 1 1 C05 電子資源 2 2 C06 館藏發展政策 1 1 C07 館藏評鑑 1 1 2 資訊 與知識組織 (2%) D01 記述編目 1 1 D04 索引/摘要/書評 1 1

(15)

4 EBLIP 期刊歷年出版文章所屬主題類別(續) 年份 類別\主題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總計 資訊服務與 使用者研究 (42%) E01 參考資訊服務/數 位參考服務 4 1 1 1 1 1 9 E02 兒童/青少年/成 人/老年/身心障 礙等各類使用者群 服務 1 1 E05 閱讀研究 1 1 2 E06 閱讀素養與推廣 1 1 E08 資訊素養與教學 2 1 3 2 5 3 16 E11 資訊需求與資訊行 為實徵研究 1 4 2 1 2 10 E12 網路使用者研究 2 1 3 E14 資訊系統之使用者 與使用研究 1 2 1 1 5 圖書館 與資訊服務 機構管理 (17%) F02 學術圖書館 1 1 2 F03 公共圖書館 1 1 F04 學校圖書館與媒體 中心 1 1 2 F05 專門圖書館 1 1 2 F09 經營與管理 1 1 2 F10 人力資源管理 1 1 F11 經費與財務管理 1 1 1 3 F12 行銷與推廣 1 1 F13 策略規劃與管理 1 1 F15 資訊服務機構評估 1 1 1 1 4 資訊系統 與檢索 (5%) G04 資訊檢索技術與應 用 1 1 G06 網路資訊檢索 1 1 2 G08 資訊架構 1 1 G13 資訊系統評鑑 1 1 G14 使用性評估/網站 評估 1 1 數位典藏 與數位學習 研究 (3%) H04 數位學習理論與實 務 1 1 H06 數位學習素材與教 學設計 1 1 2 H08 數位內容管理 1 1 資訊與社會 (3%) I10 學術傳播 1 1 1 3 I11 書目計量學/資訊 計量學/網路計量 學 1 1 總計 12 13 10 8 17 14 14 14 8 110

(16)

(五)使用之研究方法分析 在110 篇文章中,共分析出 149 筆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說明(表 5)。就使用方法數量, 79 篇(72%)文章只使用 1 種方法,23 篇(21%)文章使用 2 種方法,8 篇(7%)文章使用 3 種以上方法,顯示部分文章會使用研究法的三角驗證,以增加研究效度。而在 31 篇使用 2 種以上的研究方法文章中,有19 篇同時採用質化與量化方法,大多使用問卷搭配訪談或是觀 察法。進一步分析149 筆研究方法,可歸納出 13 種類型,本文並將其區分為質化與量化二大 面向。如表5 所示,共有 98 筆(66%)量化研究方法及 51 筆(34%)質化研究方法,顯示 EBLIP 仍以量化研究居多。量化研究使用的方法包括引文分析、內容分析、實驗、日誌分析、 統計分析、問卷及管理評估等;而質化研究方法中,則包括了行動研究、訪談、文獻回顧、 個案研究、觀察及紮根理論等。就個別方法來看,最常使用的方法為問卷調查46 筆(30.87%), 其次為訪談24 筆(16.11%)及內容分析 20 筆(13.42%),其餘方法皆不超過 10 筆,超過六 成筆數集中在上述一般常見的三種方法,顯示EBLIP 的文章其所採用的方法並不複雜。值得 注意的是,不少文章使用的資料來源為圖書館實際營運所得,例如內容分析法中,有取自讀 者意見、館際合作資料、及參考晤談紀錄等,這些實務性資料,除了取得的便利性外,其所 呈現的真實性相較一般學術性論文可能更具參考價值。 表5 各主題類別文章使用之研究方法 方法 質化研究 量化研究 總計 主題 行動 研究 訪談 文獻 回顧 個案 研究 觀察 紮根 理論 引文 分析 內容 分析 實驗 日誌 分析 統計 分析 問卷 管理 評估 A04 圖書資訊學發展 1 1 3 1 3 1 10 B01 圖書資訊學教育 與評鑑 1 2 3 B02 圖書資訊學課程 與教學 1 1 B03 圖書資訊學研究 方法 1 1 1 1 1 3 1 9 B04 圖書資訊專業繼 續教育與認證 1 2 1 1 1 6 C01 各類館藏發展 1 1 3 5 C02 採訪理論與實務 1 1 C05 電子資源 1 1 1 3 C06 館藏發展政策 1 1 C07 館藏評鑑 2 2 D01 記述編目 1 1 D04 索引/摘要/書 評 1 1

(17)

表5 各主題類別文章使用之研究方法(續) 方法 質化研究 量化研究 總計 主題 行動 研究 訪談 文獻 回顧 個案 研究 觀察 紮根 理論 引文 分析 內容 分析 實驗 日誌 分析 統計 分析 問卷 管理 評估 E01 參考資訊服務/ 數位參考服務 3 1 3 1 1 4 13 E02 兒童/青少年/ 成人/老年/身 心障礙等各類使 用者群服務 1 1 2 E05 閱讀研究 1 1 2 E06 閱讀素養與推廣 1 1 E08 資訊素養與教學 3 2 2 2 2 3 1 6 1 22 E11 資訊需求與資訊 行為實徵研究 2 1 1 1 1 7 13 E12 網路使用者研究 1 1 1 2 5 E14 資訊系統之使用 者與使用研究 2 1 1 4 8 F02 學術圖書館 2 1 3 F03 公共圖書館 1 1 1 3 F04 學校圖書館與媒 體中心 1 1 2 F05 專門圖書館 1 1 2 F09 經營與管理 1 2 1 1 5 F10 人力資源管理 1 1 2 F11 經費與財務管理 1 2 3 F12 行銷與推廣 1 1 F13 策略規劃與管理 1 1 F15 資訊服務機構評 估 2 2 2 1 7 G04 資訊檢索技術與 應用 1 1 G06 網路資訊檢索 1 1 2 G08 資訊架構 1 1 2 G13 資訊系統評鑑 1 1 G14 使用性評估/網 站評估 1 1 H04 數位學習理論與 實務 1 1 H06 數位學習素材與 教學設計 1 1 2 H08 數位內容管理 1 1 總計 3 24 7 7 9 1 8 20 7 6 7 46 4 149 若由主題類別來看,可發現每種主題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種類相當廣泛。其中「資訊 素養與教學」、「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究」及「參考資訊服務/數位參考服務」類的16 篇、10 篇及 9 篇文章,分別使用 9 種及 6 種方法,最為廣泛;而「圖書資訊學教育與評鑑」、

(18)

「參考資訊服務/數位參考服務」及「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究」等主題文章所採用的 方法則較集中,大多使用訪談及問卷法,二者合計文章數量分別達該主題文章數量的100%、 54%及 69%。統計文章篇數 5 篇以上,且使用「訪談」及「問卷」法的文章合計數,佔該主 題文章總數逾5 成以上者,尚包括「參考資訊服務/數位參考服務」、「網路使用者研究」、「資 訊系統之使用者與使用研究」及「資訊服務機構評估」主題。此外,「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 徵研究」與「資訊系統之使用者與使用研究」二個主題,使用「問卷」法的文章數量佔該主 題文章總數,亦分別達54%及 50%,顯示圖資領域在資訊服務與使用者實務研究上,透過問 卷取得使用者的回饋意見已為常態。此外,從表5 亦可觀察到「資訊素養與教學」等 4 個主 題共有 4 筆使用較不常見的管理評估方法,其中 2 筆使用 Rubrics 評分量表工具,利用實際 的評估活動,蒐集學生及館員資訊素養技能的實證,據以改善資訊素養教學教材,此種研究 方法亦值得國內圖資界參考。整體而言,雖然EBLIP 的文章偏重使用問卷、訪談及內容分析 等三種方法,但仍有不少文章採用其它類型方法,顯示EBLIP 可以採用的方法種類其實是相 當廣泛,有不少發展空間。 (六)研究結果之應用價值分析 為了解每篇文章研究結果之應用價值,本文主要透過閱讀每一篇文獻,了解其內容重 點,並由文章摘要及研究結果討論相關段落,分析作者是否嘗試具體說明其研究結果的應 用價值。分析結果如表 6 所示,具有應用價值的文章達 79 篇,占 72%;其餘 31 篇無法由 文章內容得知研究結果是如何應用於實務。本文進一步將文章主題類別與應用價值進行分 析,扣除篇數極少的主題類別,發現「資訊素養與教學」及「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 究」二項主題類別,具有應用價值說明的文章比例分別高達 88%及 100%,26 筆文章中, 高達24 筆具有應用價值,其中更有 8 筆文章依據研究結果提供許多具體的應用面向,例如 在資訊素養課程教學上,為提升學習成效,應多提供動手做及小組討論的活動、增加在電 腦教室的課堂活動與時間;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應改變既往由老師帶班至圖書館的「單擊 (one-shot)」模式,改由有學分、甚至是必修的利用教育課程,或結合館員共同授課;另外 也有研究結果顯示醫學圖書館員利用實證研究的五個步驟提供資訊服務,可改善醫療照顧 服務,但館員對於方法仍不熟稔,因而提出圖資訓練課程應包括實證醫學的相關研究方法。 諸如此種種研究結果,均顯示EBLIP 的文章,相較一般學術性論文,的確更注重具體的應用 價值。

(19)

表6 各主題類別文章應用價值分析 類別\主題 具有應用性 合計 是 否 圖書資訊學理論與發展 A04 圖書資訊學發展 3 (37%) 5 (63%) 8 圖書資訊學教育 B01 圖書資訊學教育與評鑑 1 (50%) 1 (50%) 2 B02 圖書資訊學課程與教學 0 (0%) 1 (100%) 1 B03 圖書資訊學研究方法 6 (100%) 0 (0%) 6 B04 圖書資訊專業繼續教育與認證 2 (40%) 3 (60%) 5 館藏發展 C01 各類館藏發展 4 (100%) 0 (0%) 4 C02 採訪理論與實務 1 (100%) 0 (0%) 1 C05 電子資源 1 (50%) 1 (50%) 2 C06 館藏發展政策 0 (0%) 1 (100%) 1 C07 館藏評鑑 2 (100%) 0 (0%) 2 資訊與知識組織 D01 記述編目 1 (100%) 0 (0%) 1 D04 索引/摘要/書評 0 (0%) 1 (100%) 1 資訊服務與使用者研究 E01 參考資訊服務/數位參考服務 6 (67%) 3 (33%) 9 E02 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身心 障礙等各類使用者群服務 1 (100%) 0 (0%) 1 E05 閱讀研究 1 (50%) 1 (50%) 2 E06 閱讀素養與推廣 1 (100%) 0 (0%) 1 E08 資訊素養與教學 14 (88%) 2 (12%) 16 E11 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究 10 (100%) 0 (10%) 10 E12 網路使用者研究 2 (67%) 1 (33%) 3 E14 資訊系統之使用者與使用研究 4 (80%) 1 (20%) 5

(20)

表6 各主題類別文章應用價值分析(續) 類別\主題 具有應用性 合計 是 否 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機構管理 F02 學術圖書館 1 (50%) 1 (50%) 2 F03 公共圖書館 1 (100%) 0 (0%) 1 F04 學校圖書館與媒體中心 0 (0%) 2 (100%) 2 F05 專門圖書館 1 (50%) 1 (50%) 2 F09 經營與管理 2 (100%) 0 (0%) 2 F10 人力資源管理 1 (100%) 0 (0%) 1 F11 經費與財務管理 3 (100%) 0 (0%) 3 F12 行銷與推廣 1 (100%) 0 (0%) 1 F13 策略規劃與管理 0 (0%) 1 (100%) 1 F15 資訊服務機構評估 4 (100%) 0 (0%) 4 資訊系統與檢索 G04 資訊檢索技術與應用 0 (0%) 1 (100%) 1 G06 網路資訊檢索 1 (50%) 1 (50%) 2 G08 資訊架構 1 (100%) 0 (0%) 1 G13 資訊系統評鑑 0 (0%) 1 (100%) 1 G14 使用性評估/網站評估 1 (100%) 0 (0%) 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研究 H04 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 0 (0%) 1 (100%) 1 H06 數位學習素材與教學設計 1 (50%) 1 (50%) 2 H08 數位內容管理 1 (100%) 0 (0%) 1 總計 79 31 110 小結 由上述研究結果分析,EBLIP 文章主要來自英語系國家,所佔比例超過九成,特別是美 國與加拿大是其中最主要的貢獻者。55%文章為單一作者,顯示 EBLIP 的文章仍以獨立研究 為主,但合著的比例也不算低。逾 3/4 的文章是由單一機構所完成,跨國合著極為少見,呈 現在地研究之特性。合著模式以圖書館之間的合作為主,圖書館與教學單位間的合作比例並

(21)

不高。逾七成的第一作者為圖書館從業人員,與一般學術性期刊多來自學術人員有所不同。 而就研究主題類別,雖然EBLIP 所收錄文章主題廣泛,但主要仍集中於「資訊服務與使用者 研究」類別,包括「資訊素養與教學」、「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實徵研究」及「參考資訊服務 /數位參考服務」是其中熱門主題類別。就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近七成以量化方法為主,同 時超過六成文章集中使用問卷調查、訪談及內容分析等三種方法,顯示EBLIP 文章其所採用 的方法並不複雜。惟其所採用的資料來源多為圖書館實際營運所得,相較一般學術性論文可 能更具參考價值。而就文章研究結果的應用價值,超過七成文章皆載明其研究結果之應用方 向,雖然內容多為一般泛論,但仍不乏提供具體應用面向者,顯示EBLIP 的文章,相較一般 學術性論文,的確更注重具體的應用價值。

結論與建議

現代圖書館學已發展超過百年,圖書館專業由培訓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實務性領域逐漸走 向具有獨立學術研究體系的學門。大量圖資專業人員孜孜不倦投入工作,累積了龐大的經驗 知識,其中不乏具備研究能力的碩博士畢業生。然受限於制度、動機、時間等因素,少見能 應用其研究訓練來解決工作實務問題,並進一步發表相關論文,與同道分享工作知識及經驗。 同時,學術研究人員所關心的議題也常與圖書館實務不同,以致學術研究與圖書館實務脫節 的評論時有所聞。實務界沒有自行研究的習慣,而學術界又未能提供實務所需的研究,實務 與學術各自發展,最終造成實務與研究的落差。如何銜接實務與研究的落差,一直是圖資領 域相當關心的議題。基本上,圖資領域是一具有強烈實踐特性的學門,近年來在歐美地區興 起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觀點EBLIP,頗能切合圖資領域特性,也有助實務與研究的溝通。本 文介紹了EBLIP 重要概念及發展,並以其中最重要的期刊 EBLIP 所刊載的文章為對象,分析 其作者群背景,以及所重視的研究主題與方法。希望以此為鏡,提供臺灣同道們參考,促發 更多館員對從事實證研究的興趣。 分析EBLIP 過去九年所發表的 110 篇研究論文,有幾項重點觀察。文章主要來自美國與加 拿大等英語系國家,以單一作者獨立研究居多,也集中於館員作者;就 1/4 合著文章,其合著 機構主要為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文章少見跨國合著,多呈現在地研究特性;文章主題集中於「資 訊服務與使用者研究」相關類別;研究方法集中於問卷調查、訪談及內容分析等方法,未見EBP

常用的RCT 或 Meta Analysis 等方法,惟誠如 EBLIP 文章所提的研究結果與具體建議,因館員 對於實證研究方法仍不熟稔,故未來可考慮將實證醫學的相關研究方法納入圖資訓練課程中; 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其資料來源多為圖書館實際營運所得,具有相當參考價值。整體而言,

EBLIP 文章呈現出美國館員進行在地化的實務性研究,研究規模不大,所採用的方法並不複雜,

(22)

臺灣研究所教育相當普及,在碩士研究階段,即已注入研究方法的訓練,實已具備EBLIP 所需之實務研究能力。臺灣六所圖資相關研究所每年平均培育碩、博士生近百名[5],近 15 年來畢業的碩、博士生人數已逾1,200 名[6]。可惜的是,大量受過研究訓練的碩博士生投入 圖資專業,無暇閱讀專業文獻,也鮮少將研究精神注入實務領域,遑論發表論文、分享工作 經驗與知識。臺灣圖資領域目前出版有 12 種相關期刊,作者群多為圖資系所教師及碩博士 生,館員作者實屬少數。觀察國際EBLIP 的發展,能有專門刊物 EBLIP 的出版,且高達八成 以上的第一作者為館員,顯見國外館員從事實務研究的風氣相當興盛,值得臺灣圖資同道效 法。而從相關文獻及EBLIP 分析當中,也獲得一些啟示,包括在從事實證研究時,須重視方 法的嚴謹性及實證之品質,避免流於事實堆砌,也能與實務之決策管理有所連結,發揮研究 結果之價值。具體而言,即可參考學者所提出的EBL 實施步驟,將提出問題、搜尋適切證據、 及批判性評估等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同時利用更嚴謹的EBP 方法,找出最佳實證,以制定最 有效可行之決策。誠如相關文獻提及(Booth, 2003; Clyde, 2006),圖資領域應鼓勵更多館員 閱讀研究文獻、運用更科學的方法與工具來研究實務界所面臨的問題,此不僅有助改善圖書 館決策品質,同時也能藉此提升館員的專業形象及自信,進一步受到外界肯定與產生社會影 響力。

附註

[1]資料來源:103 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處「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系統」中,傳播學門 下之圖書資訊檔案學類碩、博士畢業生人數統計(https://stats.moe.gov.tw/bcode/default.aspx), 以近十年(94 至 103 學年度)平均值列計。 [2]RCT 一般譯為「隨機對照試驗」,是實證醫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意指透過各種隨機 取樣、隨機分派之方法,將病人分成實驗及對照組,使兩組間除了介入方法外,其他的條件 都一樣,干擾因子可以平均分佈於兩組間。其目的主要是為增加兩組間的相似性,提高可比 較性與減少人體臨床試驗過程中已知及潛在因素的偏差。 [3]Meta-Analysis 一般譯為「統合分析」或「整合分析」,是實證醫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這類方法與文獻述評分析(Literature Review)相似,即針對特定研究主題進行系統性文獻回 顧,唯二者目的不太相同。一般而言,醫療相關人員面對以往知識無法解決目前臨床問題、 或傳統所學已經落伍時,會藉由文獻或其他研究中得到答案。此時,即可利用統合分析方法 得到一綜合性的結論,協助臨床上的判斷。 [4]103 年已改制為科技部。 [5]資料來源:103 學年度教育部統計處「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系統」中,傳播學 門下之圖書資訊檔案學類碩、博士畢業生人數統計(https://stats.moe.gov.tw/bcode/default.aspx)

(23)

[6]資料來源同前,88 至 103 學年度圖書資訊檔案學類碩士生畢業人數 1,213 名、博士生 畢業人數29 名。

參考文獻

Bayley, L., & McKibbon, A. (2006).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A pers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medical/ nursing realm. Library Hi Tech, 24(3), 317- 323.

Bexon, N., Booth, A., & Brice, A. (2003). Using research in practic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0(4), 240-243.

Blick, A.R. (1984).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versus the practitioner. In H. J. Dietschmann (Ed.). Representation and exchange of knowledge as a basis for information processes (pp. 231-244). New York, NY: Elsevier.

Booth, A. (2000, July). Librarian heal thyself: Evidence based librarianship, useful, practicable, desirable? In T. McSean (Chair),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dical Librarianship. London, UK.

Booth, A. (2003). Bridging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The role of evidence based librarianship.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Research, 9(1), 3-23.

Booth, A. (2004). Formulating answerable questions. In Booth, A. & Brice, A. (Eds.),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pp. 61-70).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Booth, A. (2006). Using research in practic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3, 69-72.

Booth, A. (2009). A bridge too far? stepping stones for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an academic context.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5(1), 3-34.

Booth, A. (2009). Is now the time for a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BLIP?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4(3), 68-71.

Booth, A., & Brice, A. (2004). Why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practice? In A. Booth & A. Brice (Eds.),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pp. 1-13).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Booth, A., Brice A., Eldredge J., Crumley E., & Koufogiannakis, D. (2004). A future for evidence based information practice? In A. Booth & A. Brice (Eds.),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pp. 279-292).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Brice, A., & Hill, A. (2004). A Brief History of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In A. Booth & A. Brice (Eds.),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pp. 13-23).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Carnine, D. (1997). Bridging the research-to-practice gap. Exceptional Children, 63(4), 513-521.

Clyde, L.A. (2006). The basis for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evidence. New Library World, 107(5/6), 180-192.

Crumley, E., & Koufogiannakis, D. (2002). Developing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Practical steps for implementation. Health Libraries Journal, 19(2), 61-70.

Cullen, R. (1998). Do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mprove organis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Northumbr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Deadrick, D., & Gibson, P. (2007).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in HR: Comparing topics of interest to HR academics and HR professional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7(2), 131-139.

(24)

Edmond, T., Rochman, E., Megivern, D., Howard, M., & Williams, C. (2006). Integrat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2(2), 377-396.

Eldredge, J. (1997).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A commentary for hypothesis. Hypothesis, 11(3), 4-7. Eldredge, J. (2000).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An overview.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88, 289-302.

Eldredge, J. (2002).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levels of evidence. Hypothesis, 16, 10-13.

Eldredge, J. (2006).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The EBL process. Library Hi Tech, 24(3), 341-354. Given, L. (2006).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 valuable partnership. Library Hi Tech,

24(3), 376-386.

Glynn, L. (2006). A critical appraisal tool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Library Hi Tech, 24 (3), 387-399. Gorman, G.E. (2004).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practice comes of age. Emerald Library Lin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info/librarians/Information_Management/info_curves2.jsp. Gray, J.A.M. (2001).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Second editi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Haddow, G., & Klobas, J.E. (2004). Communication of research to practice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losing the gap.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6(1), 29-43.

Hall, H. (2010). Promoting the priorities of practitioner research engagement.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2(2), 83-88.

Henderson, J.L., MacKay, S., & Peterson-Badali, M. (2006). Closing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Factors affecting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35(1) 2-12.

Higgins, J.P.T., & Green, S. (2008).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

Hjörland, B. (2011).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2(7), 1301-1310.

Hodgkinson, G.P., & Rousseau, D.M. (2009). Bridging the rigour-relevance gap in management research: It's already happen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6, 534-546.

Koufogiannakis, D. (2011). Considering the place of practice-based evidence within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EBLIP).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35(111), 41-57.

Koufogiannakis, D., & Crumley, E. (2002).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Feliciter, 48, 112-114.

Koufogiannakis, D., & Crumley, E. (2006). Research in librarianship: Issues to consider. Library Hi Tech, 24(3), 324-340.

Koufogiannakis, D., Slater, L., & Crumley, E. (2004). A content analysis of librarianship re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0(3), 227-239.

Lazarow, M. (2007). The evidence-based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A critique. In S. Lipu, K. Williamson & A. Lloyd (Eds.), Exploring method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pp. 171-183). N.S.W.: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Lerdal, S.N. (2006).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Opportunity for law librarians? Law Library Journal, 98(2), 33-60.

Mancall, J.C., Fork, D., & McIsaac, M.S. (1982). Avenues of dissemination: Researcher to practitioner.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10(3) 254-262.

(25)

McClure, C.R. (1989). Increasing the usefulness of research for library managers: Propositions, issues, and strategies. Library Trends, 38(2), 280-294.

McKechnie, (E.F.) L., Julien, H., & Oliphant T. (2008). Communicating research findings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actitioners: A study of ISIC papers from 1996 to 2000. Information Research, 13(4), 375. Retrieved from http://InformationR.net/ir/13-4/paper375.html

McKnight, S., & Booth, A. (2010). Identifying customer expectations is key to evidence based service delivery.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5(1), 26-31.

McNicol, S. (2005). The importance of evaluation and evidence-based skills to improving service delivery. Library & Information Research, 29(93), 26-34.

Mulhall, A. (2001). Bridging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Breaking new ground in health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7(8), 389-394.

Partridge, H., & Hallam, G. (2006). Educating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for evidence based information practice. Library High Tech, 24(3), 400-419.

Partridge, H., Thorpe, C., Edwards, S. L., & Hallam, G. (2007, May). The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 and conception of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In J.G. Marshall (Chair), the 4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Conference, Chapel Hill-Durham, USA.

Partridge, H.L., & Hallam, G.C. (2007).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S. Lipu, K. Williamson, & A. Lloyd (Eds.), Exploring method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Topics in Australas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p28). N.S.W.: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tudies,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Perryman, C., & Marshall, J.G. (2007). Designing a curriculum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for master’s

student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 Connor (Ed.),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Case studies and active learning exercises(pp. 1-18). Oxford: Chandos.

Powell, R.R., Baker, L.M., & Mika, J.J. (2002).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4(1), 49-72.

Riggs, D.E. (1994). Losing the foundation of understanding. American Libraries, 25, 449.

Ryan, P. (2006). EBL and Library Assessment: Two Solitudes?. Evidence Bas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53(1), 18-20.

Salvard, D., & Alcock, E. (2007).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librarianship in the corporate and academic library: Two recent graduates’ perspectives. Feliciter, 53(1), 18-20.

Schö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U.S.A: Basic Books.

Senn, J. (1998). The challenge of relating IS research to practic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1(1), 23-28.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 (2001). SLA research statement, as cited in Hall, H. (2010). Promoting the priorities of practitioner research engagement.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2(2), 83-88. Sur, R.L., & Dahm, P. (2011). History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dian Journal of Urology, 27(4), 487-489. Thomson, M. (1998).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nurs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Evidenced-Based Nursing, 1(1), 7-8. Thorpe, C., Partridge, H., & Edwards, S.L. (2008). Ar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ready for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ALIA) 2008 Biennial Conference, 2-5 September 2008, Alice Springs,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26)

Todd, R.J. (2006). School libraries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vidence. School Libraries Worldwide, 12(2), 31-37.

Tucker, B., & Parker, L. (2014). In our ivory towers?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44(2), 104-143.

Turner, K.J. (2002). Do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use research published in LIS journ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68th IFLA Council and General Conference, August 18 - 24, 2002, Glasgow.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la.org/IV/ifla68/papers/009-118e.pdf.

Walters, W.H., & Wilder, E.I. (2015). Disciplinary, national, and depart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201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si.23448/pdf

West, K. (2003). The librarianship conference report: Convincing evidence. Information Outlook, 7, 12-14. 卜小蝶、張淇龍、張映涵(2012)。圖書資訊學研究。載於國家圖書館輔導組(編輯),中華民國一

○一年圖書館年鑑(頁237-296)。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Pu, Hsiao-Tieh, Zhang, Qi-Long, Zhang, & Ying-Han (2012). Tushu zixun xue yanjiu. fudaozu, National Center Library(Ed), Zhonghuaminguo 101 nian tushuguan nianjian (pp. 237-296). Taipei City: National Center Library.】

尤小平(2006)。圖書館界應多些實證性研究:由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術研討會引發的思考。圖書館 學研究,10,2-3。

【You, Xiao-Ping (2006). Positivism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more for library work—Reflections from the academic conference of library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by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10, 2-3.】

王崇德(1991)。情報科學原理。臺北市: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Wang, Chong-De (1991). Qingbao kexue yuanli. Taipei City: Nongye kexue ziliao fuwu zhongxin.】 王敏行(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的新思維。臺灣勞工季刊,16,42-47。

【Wang, Min-Xing (2008). Shenxin zhangaizhe zhiye zhongjian tixi de xinsiwei. Taiwan Labor Quarterly, 16, 42-47.】

王梅玲(2011)。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回顧與展望。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37(2),20-40。 【Wang, Mei-Ling (2011).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master’s educ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7(2), 20-40.】

尼爾.史美舍(N. J. Smelser)(1996)。社會學(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臺北市:桂冠。 (1994)

【N.J. Smelser (1996). Sociology (Chen, Guang-Zhong, Qin, Wen-Li, Zhou, & Su-Xian, trans.). Taipei City: Guiguan. (1994)】

邱子恒(2007)。以實證精神規劃圖書館之服務。中國民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5(3/4),39-42。 【Chiu, Tzu-Heng (2007). Yi shizheng jingshen guihua tushuguan zhi fuwu. Library Associa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Newsletter, 15(3/4), 39-42.】

邱五芳(2008)。中國圖書館學應進一步弘揚實證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34(1),16-21。

【Qiu, Wu-Fang (2008). Positivistic researches should be promoted in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34(1), 16-21.】

數據

表 2  跨機構合著方式分析  合著方式  篇數  比例  圖書館+圖書館 8  31%  教學單位+教學單位 5  19%  圖書館+教學單位 4 15%  政府機構+教學單位 3  12%  政府機構+政府機構 1  4%  研究機構+研究機構 1  4%  圖書館+公司 1  4%  圖書館+協會 1  4%  圖書館+研究機構 1 4%  圖書館+基金會 1  4%  總計 26 100%  (三)作者職別分析 如表 3 所示,208 位作者中,扣除 23 位未標示職稱者,圖書館從業人員(同時具有教
表 4  EBLIP 期刊歷年出版文章所屬主題類別(續)  年份  類別\主題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總計  資訊服務與 使用者研究  (42%)  E01  參考資訊服務/數位參考服務    4 1    1 1 1 1    9  E02  兒童/青少年/成 人/老年/身心障 礙等各類使用者群 服務  1  1  E05  閱讀研究      1   1  2  E06  閱讀素養與推廣  1  1  E08  資訊素養與教學 2 1
表 5  各主題類別文章使用之研究方法(續)  方法  質化研究  量化研究  總計  主題  行動研究 訪談  文獻回顧 個案 研究  觀察 紮根理論 引文分析 內容分析 實驗 日誌分析 統計 分析  問卷  管理 評估  E01 參考資訊服務/ 數位參考服務   3    1    3 1 1  4  13  E02 兒童/青少年/ 成人/老年/身 心障礙等各類使 用者群服務  1  1  2  E05 閱讀研究  1  1  2  E06 閱讀素養與推廣  1  1  E08 資訊素養與教學   3
表 6  各主題類別文章應用價值分析  類別\主題  具有應用性  合計 是 否  圖書資訊學理論與發展 A04  圖書資訊學發展 3  (37%) 5  (63%)  8  圖書資訊學教育 B01  圖書資訊學教育與評鑑 1  (50%) 1  (50%)  2  B02 圖書資訊學課程與教學 0  (0%)  1  (100%)  1  B03 圖書資訊學研究方法 6  (100%) 0  (0%)  6  B04 圖書資訊專業繼續教育與認證 2  (40%) 3  (60%)  5  館藏發展 C01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tension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Large Data Sets with Categorical Value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Vol.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i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eological evidence, this thesis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raises some worth-noting qu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Qin Buddhism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as analyzed the budge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13 departments) the major construction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