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網絡和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網絡和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社會網絡和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

P東 )11頁利

摘要

本研究對台束縣、關山地區的學生做追蹤調查,從國小六年級追到園中一年級,針對 此貫時性的資料做路徑分析,以釐清因果模型中飲酒行為的因果關係。主要發現如下: 一、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因果機制 影響國一學生飲酒行為的因果機制是:屬社會學習論的同儕、父母親戚的飲酒行為 愈多,屬理性行為論的飲酒正評價愈高,以及同屬社會學習論及理性行為論的重要 他人同意飲酒愈高,則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則愈多。整體解釋力 (R2)為 34% 。 至於影響本人飲酒態度(評價)的因素是:同儕飲酒行為愈多則正評價愈高、負評 價愈低;重要他人愈同意飲酒則正評價愈高;文化休閒活動愈多則正評價愈低。其 中,文化休閒活動愈多則正評價愈低,進而減少飲酒行為的影.響路徑的發現,為飲 酒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法。 二、造成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差異的因素 在控制了其他背景及中介變項以後,原住民學生飲酒行為比漢族學生多的現家完全 消失了,原住民學生飲酒行為多可歸因於父母親戚飲酒行為較漢人多、重要他人較 同意飲酒以及文化休閒活動較少,使其飲酒行為比漢族學生多。 關鍵字:飲酒行為、飲酒態度、族別、追蹤調查 .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 c 現職台東縣卑南國民小學教師兼總務主任

137

(2)

壹、前

口 飲酒過量會危害身體健康,也容易引起意外,使社會付出高額的社會成本(

Hawks

&Ba祉, 1992 ;陳全成, 1997) 。就學生而言 9 飲酒過量會造成腦部傷害(黃淑媛,

1986 '

頁 133) ,使思考能力降低、記憶力減退(葉紅秀,

1996

'頁 160) ,並佔用複習功課 的時間,而使學業成績低落(陳順利, 1999) 。喝酒在原住民社區甚為普遍(吳天泰,

1994

;陳憲、明、注明輝,

1993

;薑u艷美,

1988

"李亦圈,

1982

"胡海團等人,

1989 ;

陳全成事 1998)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的青少年,易受到父母、同儕等(黃蔥、玲,

1993 ;

楊美賞等人,

1995

;陳順利,

1998 ; Akers et al

,

1979 ; Oetting

&

Beauvais

,

1987 ;

J

ohnson

,

1994

)社會網絡因素的影響,造成原住民青少年飲酒行為比漢人青少年多的差 異(陳順利,

1998)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社會網絡因素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且青少年的飲酒行為隨年 齡增長的變化情形如何?本文以台東縣境內,位在花東縱谷內的關山地區的鹿野鄉、 關山鎮、池 t鄉、延平鄉和海端鄉五鄉鎮的國小六年級 528 人為對象,做為期一年的 追蹤調查,追到國一為止,並依陳順利( 1998) 的研究架構探討不同性別、宗教信仰 及社經地位的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差異,並再加入了代表社區活動參與的「社區 文化休閒活動 J 以便了解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是否受社區活動此一面相的社會網絡 因素的影響,以及隨年齡增長的變化情形。

貳、材料與方法

一、文獻探討 1.社會網絡對飲酒行為的影響 一般社會網絡可以用鄰里、親戚、朋友、社團及社區活動參與(黃毅志,

1998c)

等來衡量。對仍在就學的青少年而言,形成社會網絡的重要他人(亦即參考團體)不 外乎是(外)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要好的同學或朋友、老師及鄰居等,這些重 要他人的行為和對某一行為的態度,對於正處於尋求他人認可階段的青少年,具有重 大的影響力。

138

(3)

青少年飲酒行為的發生,可用社會學會理論以及同儕群理論加以解釋,是透過模

仿父母親飲酒行為,以及同儕的壓力所造成(黃惠玲,

1993

;楊美賞等人,

1995

;陳

!順手日,

1998 ; Akers et a1

,

1979 ; Oetting & Beauvais

,

1987 ; Johnson

,

1994 ; Ullman &

Orenstein

,

1994)

0 另外,國內的研究指出,原住民或漢人的飲酒問題,都有增加的趨 勢,但嗜酒在原住民社區則更為普遍(吳天泰,

1994

;陳憲、明、汪明輝,

1993

;劉艷 美,

1988

;李亦園,

1982

;胡海國等人,

1989

;陳全成,

1998)

0 原住民青少年因其 重要他人的飲酒行為普遍多於漢人青少年,而且在原住民部落普遍存在年齡層組織(許 木柱, 198 7) ,同儕群的影響力大,所以可以預期原住民青少年的飲酒行為較漢人青

少年為多。

重要他人或社會文化對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同意程度,是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的一 個重要因素(

Steven et a1

,

1996)

,這可以用理性行為理論的「主觀規範」看法 (Ajzen

&

Fishbein

,

1980

;魏米秀、呂昌明,

1995

)以及社會學習理論「區別性接觸」的論點(

Akers

等人, 1979 )加以解釋,詳文可參陳順利(

1999)

不同的宗教信仰會自然對教徒形成一種不同的社會文化的規範,例如「摩門教」、

r

{~弗教」、「真耶穌教會」對於教徒飲酒是採取絕對禁止的態度,並要求信徒嚴格的

建守。這些宗教對飲酒的態度上的差異,造成信仰禁酒的宗教的信徒,飲酒行為會較

少(

Hawks & Bahr

,

1992.;

Crawford, 1995; 黃宣衛,

1986

;王慶福、邱南英,

1994)

0

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活動最大的影響力是父母的參與情形(黃德祥, 1994 。頁 393)

,

而國小到國中階段青少年常隨著父母的宗教信仰而信仰,並未內化成真正的信仰者, 所以禁酒教義對這一階段的青少年並未有實質的拘束力(陳順利, 1998) 。宗教信仰 對此一階段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影響,主要仍受到社會學習的影響,即「觀察」或「模 仿」同一宗教信仰的重要他人的飲酒行為。 另外,社會文化使允許男、女飲酒行為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姜憬美,民 79) ,一 般社會大眾比較贊成男性飲酒 (Tyler, 1994) ,甚至認為男性不會喝酒是沒有男性氣概 (許木柱, 1987 ,頁 109) ,也使男性知覺重要他人同意其飲酒顯著比女性高(陳順利,

1998)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文化或重要他人對飲酒的同意程度也隨之放寬(陳 順利,

1998)

,使飲酒行為隨年齡而增加 (Crawford, 1995 ;李亦因、許木柱,

198

7)

0 個人的社經背景是探討社會網絡不可忽略的一環,因青少年尚未出社會謀職,本 文用他們父母的社經地位來代替青少年本人的社經背景,社經地位是以父母教育、父 親職業、收入為指標。高山族群中家長職業地位低、家庭收入低、小時候和家人相處 不和睦,會導致飲酒頻率高(李亦園、訐木牲, 1987) 。加上父親的職業類別,閃工

139

(4)

作性質的不同會造成飲酒行為上量和頻率的差異(陳順利,

1998)

,而低教育程度者 雖知過量飲酒會傷害身體,但也有大部分認為飲酒可以恢復體力(王慶福、邱南英,

1994)

,此一錯誤的認知,會影響父母親使用酒精的態度,而透過親子的互動會將此 態度傳給子女。 另外,社區休閒活動的參與也是社會網絡的一種面相,舉凡康樂活動、體育活動、 文化活動、公益活動、宗教活動等皆是。參與社區休閒活動多者對生活會比較感覺到 快樂(黃毅志, 1998c) 。快樂的人也就不會常感覺到「孤獨、寂寞 J 而「孤獨、寂

寞」的成人則常會藉飲酒來消除之 (Page

& Cole

,

1991 )

提供或從事正當的社區休閒活動,可減少「無聊」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感覺 因而可能減少飲酒行為,但卻也增加「高興」而可能增加飲酒行為(劉艷美, 1988) 。 社區休閒活動是多樣性的,不見得每種社區休閒活動皆可達到減少飲酒行為的目的。 例如,參加豐年祭唱歌、跳舞卻常藉著飲酒來助興;又經筆者的觀察,學區內國中生 常在放學後逗留在校園內打球,球賽後飲酒解渴作樂等。所以,社區休閒活動能否減 少飲酒行為,端視該社區休閒活動本身對酒的「排它性」而定。本研究以探索性質, 嘗試以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到圖書館、文化中心、參觀展覽等活動)來探討其對飲酒 行為是否具有影響,性,進而提出可行的防治之道。 2. 個人飲酒態度(酒的正/負面評價)對飲酒行為的影響 理性行為理論認為人們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行為意圖,是該行為的立即決定因 子。而影響行為意圖有兩大因素,除了上一節所說明的重要他人主觀規範外,另一因 素為:個人對採行某行為的態度。而此態度指的是:個人採行某行為的正向或負向的 評價。個人在採行某行為時,該行為人會考量「主觀規範」和「行為態度」的相對重

要性,決定個人的行為意圖 (Ajzen

&

Fishbein

,

1980

;魏米秀、呂昌明, 1995) 。本研

究採用理性行為論的觀點,將本人飲酒態度分為對酒的正面/負面評價,而且有研究指 出飲酒的正向評價對酒醉意圖或飲酒行為具有很大的正向影響力(吳毓琦,

1995

;陳 順利,

1998)

3.遺傳和體質的影響 以醫學的觀點,漢人和原住民族飲酒後發紅型能有所不同,是因為體質(陳喬琪 等人, 1989) 陳喬琪, 1992) 和遺傳(

Goodwin et al

,

1973 。引自李美玉、李選,

1996)

差異所造成 o 艾男女因先天體質的差異,如丈性的脂肪比男性多,所以相對的體液(身 體中的水組成)就比男性少,使女性比較不勝酒力。更何況男性的平均體重遠比女性 重,相對的更顯出男性容易比女性有較多的飲酒行為(陳順天、侍台平,

1993

;楊美

140

(5)

賞等人,

1995 ; Frezza et al

,

1990 ; Herd

,

1997 )

二、研究架構、目的和假設 1.研究架構 族別 性別 宗教信仰 社經地位 重要他人 飲酒行為

后主笠~

飲酒行為 根據丈獻,背景影響飲酒行為,是先透過社會網絡的重要他人的飲酒行為和同意 飲酒態度以及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影響青少年的飲酒態度,進而影響飲酒行為。即使 二個青少年的飲酒態度一樣,仍可預期重要他人飲酒行為較多;或重要他人同意飲酒 的態度較高者,會使青少年的飲酒行為較多(陳順利, 1998) 。故擬定研究架構如上。 2.研究目的及假設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影響台東縣關山地區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因素、一年之間 的變化情形和可能的因果機制。根據前章的文獻檢討,擬定下列假設研設: (假設 1 )原住民青少年比漢人青少年有較多的飲酒行為。(族別的影響) (假設 2) 男學生比女學生有較多的飲酒行為。(性別的影響) (假設 3) 不同宗教信仰者的飲酒行為有差異,信仰禁酒的宗教(如佛教、摩門 教)者,比信仰不禁酒的宗教(如道教、天主教)者有較少的飲酒行為。(宗教信仰 的影響) (假設的:父母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其飲酒行為較多,而且父親為體力工和買賣 工作者其飲酒行為也較多。(社經地位的影響)

三、研究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及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追蹤調查法,其中問卷是根據陳順利( 1998) 的問卷以修改,加入 社區文化休閒活動而成。為了方便追蹤乃選擇關山地區的全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包 141 一

(6)

括鹿野鄉、延平鄉、關山鎮、池上鄉和海端鄉等五鄉鎮的 23 所小學, 528 位學生,做 為期一年的追蹤調查,以便釐清飲酒行為的因果機制 o 在此追蹤調查中,一共施測兩次,第一次是當研究對象在就讀國小六年級於上學 期第一次月考以後施測,得到有效問卷約 482 份。第二次施測是一年後,當研究對象 升上園中一年級於上學期第一次月考以後施測,得到有效問卷約 475 份。第一次問卷 和第三次問卷能配對結合( match) 者共 392 份。 2.變項測量 根據研究架構,各概念的變項測量如下: A 、背景變項 分族別、性別、宗教信仰、社經地位等,其中前三者分設一到五個虛擬變項,方 法請參閱陳順利(1 999 )、黃毅志( 1998b) 。而社經地位部份,父、母教育程度依現 行教育制度,轉成受教年數,為連續變項。不過父母教育的相關性往往很高(張善楠、 黃毅志,

1999)

,為了避免多重共線的問題,乃將父、母合併計算以得到父母教育年 數。至於父職部份,本研究依黃毅志( 1998a) 職業新分類法分類,但又考慮要和陳順 利( 1998) 的研究做對照比較及討論,只將父親職業分成白領工作者、售貨服務人員、 農林漁牧和體力工,為類別變項,做三個虛擬變項投入迴歸分析(孫清山、黃毅志,

1997 )

B

、中介變項 (1)重要他人同意飲酒:為連續變項,是以重要他人同意學生飲酒的程度為指標。 經施測後因素分析,得到一個因素命名為「重要他人同意喝酒 J 0 (2) 社區文化休閒 活動:為連續變項。利用因素分析法抽得一個因素,命名為「社區文化休閒活動」 如參觀展覽、閱讀書報等。(3)重要他人的飲酒行為:為連續變項,經施測後,利用 因素分析法抽得三個因素,分別命名為「祖父母飲酒」、「同儕飲酒」、「父母親戚 飲酒」。其中「同儕飲酒」因素負荷量為負值,代表因素分數愈高則同儕飲酒行為愈 少,在解釋統計報表時應加以注意。 (4) 飲酒態度:為連續變項,測量的題日是對喝 酒的看法,共有 12 題。在第二次施測後,利用因素分析法抽得二個因素,因素一命名 為「飲酒正評價 J 因素二命名為「飲酒負評價」。以上,因素分析之因素負荷量、 共同性在、內部 a致性信度。onbachα 、解釋變異量等,因篇幅限制,請參看陳順利

( 1999)

C

、依變項 是指飲酒行為:為連續變項,測量的題目分別是「平均一次喝多少杯酒? J 代表 142 一

(7)

飲酒量,一杯以 150cc 計算,-大約多久喝一次酒」代表飲酒頻率,-很少」給 1

'

,-半 年內 1-2 次」給 2' ,-三個月內 1-2 次」給 3' ,-一個月內 1-2 次」給 4 , ,-一星期內 1-2 次」給 5 , ,-幾乎每天」給 6 。 4. 分析方法 以變異數分析或卡方考驗來比較原、漢族別在依變項、中介變項及背景變項的差 異性。再以因素分析、因徑分析,探討原、漢在依變項上差異之因果機制,檢定研究 假設 l 到假設 4 。在本研究中,因統計檢定的樣本也是研究的母體,不用做統計推論, 所以只要關連強度戶或 Eta 大於 .10 時即被為有實質意義(

Lin

,

1976

,

p326)

,即表示有真 實的差異存在。不過有許多研究以母體為研究對象,仍作統計檢定,計算 p 值(朱敬 一等人,

1996

;章英華等人,

1998)

,本研究也在統計表中說明 p 值,並以 p<.05 為顯 著水準'以供參考。

參、研究結果

一、基本資料分析

1.青少年飲酒行為變化分析 研究對象在國小六年級(國一)時,有飲酒經驗者 249(214) 人佔全部樣本 482

(475

)人之 50.6%

(50.5%)

,其中飲酒頻率很少者 39% (3 7.9%) 、半年內 1-2 次者

5.6%

(6.7%) 、三個月內 1-2 次者 2.1%

(

1. 5%) 、一個月內 1-2 次者 2.1% (1. 5%) 、 一星內 1-2 次者1.2% (2.3%) 、幾乎每天者 0.6% (0.6%) 有喝酒經驗者平均一次飲 酒1. 5 杯( 2.1 杯) ;最常飲用啤酒 18.5% (27.7%) 、米酒 4.0% (3.6%) 、小米酒 7.9%

(5.0%

)、稻香酒 1.5% (0.8%) 、紹興酒 0 .4% (0 .4%)、摹著酒 0.2% (0.2%) 、唯 士比 10.0%

(7.1 %

)、其他酒類 8.1% (6.1%) 。以上數據因礙於篇幅,表略。 飲酒行為的變化,從表中發現有飲酒經驗沒多大改變,但飲酒量有增加,有飲酒 經驗者從國小六年級平均一次喝1. 5 杯到國中一年級的 2 .1杯。飲酒頻率略增,很少飲 酒者百分比降低,半年內 1-2 次、 A星期內 1-2 次者百分比增加。而常飲用的酒類, 以啤酒的比例增加最多。 2 族別在各變項間的差異 一 143

(8)

族>J1l對飲酒行行為、中介變項、背景變項平均數和交叉百分比分析表 族別 原漢差異原漢差異 全體平均數 漢 (n=225) 原住民 (n=167) ~,,~ , • .~ F 檢定 卡方檢定

M SD

M( SD )

M ( SD )

96 ( 1.19 ) .77 (1.12) Eta=.1 7帥 的(1. 05 ) 1.18 ( 2.17 )杯 90 (2.28) 10. 的 (2.33 )杯 .178 (1.00) -.148 (1.10) .086 (1.04) .085 (1.06) -.186 (1.17) 表一 飲酒行為 飲酒頻率 飲酒量 重要他人飲酒行為 祖父母 同儕 父母親戚 重要他人同意飲酒 社區文化休閒活動 飲酒態度 正評價 負評價 父母教育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無信仰 其他信仰 父親職業 白領階級 售貨、服務 農林漁牧 生產體力 ( 1.06 ) 。85 ( .98) ( 1.07) ( .96) .138 (1.14) -.102 -.050 -.053 -.068 ( .95) 169 ( .93) 18.6 (6.14) 3.8% 2,9 44.8 34.3 9.0 5.2 11.0% 18.1 36.7 34.3 及 Eta

Cramer's V

(1.06) .15* 10 000 (1.03) .03 000 (1.06) .08 .000 (1.00) (1.16) AU AU AU .15** -.000 .094 (1.08) -.232 (1.07 ) .000 (1.01) .05 16.1 (5.96 ) .000 (1.01) .19*** 17.6 (6.12) 21 *** 34.8% 44.7 7.5 7.5 4.3 1.2 4.7% 11.5 50.0 33.8 75**** 17*

*p<.05 ; **p<.Ol ; ***p<.OOl ; ****p<.OOOl

註:表一~表四中「重要他人飲酒行為」、「重要他人同意飲酒」、「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及「飲 酒態度 J 係以因素分數做測量。其中 r 同儕」的因素負荷量為負值。 本小節先以描述統計來呈現不同族別飲酒行為、中介變項和背景變項的百分比分 佈或平均數,並佐以卡方考驗和變異數分析來檢定其差異顯著性。表一中:原住民學 生飲酒頻率、飲酒量顯著比漢族學生多, Eta 分別為, 17 、 .10 。重要他人飲酒行為方面, 原住民學生的祖父母飲酒行為顯著多於漢族學生的祖父母, Eta 為 .15 '同儕及父母親戚 飲酒行為則無顯著差異,但原住民學生同儕的飲酒行為(因素分數為負)有多於漢族 學生同儕的現象。 在原、漢之間重要他人同意喝酒均數無顯著差異,但原住民學生社區文化休閒活 動顯著少於漢族學生, Eta 為 .15 。在飲酒態度上,原、漢學生在飲酒正評價上無顯著差 異,但原住民學生(比漢族學生)顯著地對飲酒較卡持負評價,

Eta=.19

0 一一

144

(9)

在背景變項上,漢族學生的父母教育年數顯著比原住民學生父母教育多約三年 半, Eta= .2 1 。在宗教信仰方面,漢族學生信仰佛教、道教較多;原住民學生信仰天主 教和基督教者較多,

Cramer's

V=.75 。漢族學生父親從事白領工作、售貨服務者比原住 民多,從事農林漁牧者較原住民少,從事生產體力者大致相當,

Cramer' s

V=.17 。

二、影響青少年(國一生)飲酒行為的因素

由前一節中發現,本研究的對象中,原、漢學生飲酒的差異以飲酒頻率最大,且

Johnson ( 1991

)也指出飲酒頻率比飲酒量更能反應出飲酒問題,是以本節乃以飲酒頻 率做為迴歸分析之依據。由表二的模式一中知原住民學生的飲酒頻率顯著多於漢族學 生,戶=.14 '不過解釋力只 2% 。 模式二中加入了其他背景變項,族別的差異消失了,不過其他背景變項的影響也 不顯著,解釋力增加了 3% '到 5% 。但到了模式三,加入了中介變項:重要他人飲酒 行為、重要他人同意喝酒和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後,除祖父母飲酒行為不顯著外,達到 顯著者為同儕飲酒行為愈多(戶=-.26 )、父母親戚飲酒行為愈多(戶=.21 )、重要他人 愈同意喝酒(戶=.36) 和社區文化休閒活動愈少(戶=-.12 )其飲酒頻率愈高,而無信仰 者(戶=-.14 )飲酒頻率比其他信仰者少,整體解釋力提升到了 33% 。 在模式四中,又加入了進一步的中介變項:本人飲酒態度,其中飲酒正評價有顯 著的影響(戶=.21) ,飲酒負評價則無。而原本的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影響的顯著性消失 了,但同儕飲酒行為(戶=-.22 )、父母親戚飲酒行為(佇.1 9) 、重要他人同意喝酒(戶=.25

)

的影響則仍存在,整體解釋力增加到了 34% 。 從以上的分析,在模式一原住民飲酒頻率 b=.33 到模式二 b=.12 '可知飲酒頻率在 族別間的差異,約有 64%可歸因於是其他背景的影響;而由模式二到模式三,原、漢 幾乎沒有差異,原先族別的差異約有 36%可歸因於原、漢在中介變項分佈不同所造成 的。而在背景變項中,控制了中介變項以後,除了無信仰者有較少的飲酒頻率外(模 式三:戶=-.14-模式四:戶=-.l1) ,其他背景變項皆無顯著影響。而中介變項的影響(戶) 則非常大。 c

,

d d “ 7

',

4

(10)

表二 國一生飲酒行為迴歸分析 飲酒頻率 飲酒頻率 飲酒頻率 (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 b 戶) 族別 漢(對照組) 原住民 .33 ( .14) •• 性別 男 女(對照組)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對照組) 道教 無信仰 其他信仰 社經地位 父職 白領階級 售貨、服務 農林漁牧 生產體力(對照組) 父母教育 重要他人飲酒行為 祖父母 同儕 父母親戚 重要他人同意飲酒 社區丈化休閒活動 本人飲酒態度 飲酒正評價 飲酒負評價 b 戶) b 戶) 飲酒頻率 (模式四) b (ß) -.002 (-.001 ) -.004 (-.002) 司 .19 (-.07) .13( .05) -. IO (-.04) -.37 (-.11) @ 21 ( .05) 21 ( .06) 。3 ( .01) .06 ( .03) -.002 (-.02) 001 (.002) -.21 (-.22) •• .18 (.19) •• .24 (.25) ••• -.05 (-.06) .12( .05) -.04 (-.02) .20 (.21 ) •• -.06 (-.06) 回 常數 .63 帥" N 389 R2 .02 sig F .0044 .09 ( .04) 06 ( .03) .16 ( .05) .21 ( .07) -.23 (-.08) .07 ( .03) -.18 (-.06) -.17 (-.04) 15 ( .02) -.16 (-.07) -.54 (-.14) • .14( .03) -.24 (-.06) -.09 (-.03) .15 ( .06) .11 ( .03) -.04 (-.01 ) -.02 (-.01 ) -.003 (-.02) -.003 (-.02) .02 ( .02) -.26 (-.26) ••• .20 (.21) ••• .35 (.36) 帥" -.11 (.12) • .68.. 78.. 65MH 句JAHVAO

:l

23 ∞ AaT 、3AO 2.0

@p<.l

;可<.05

; ..p<.Ol ; ...p<.OOl ; .".p<.OOOl

74.. MMm 2 仇。 中介變項中,同儕、父母親戚飲酒行為屬社會學習理論變項;飲酒正評價屬於理 性行為變項;而重要他人同意飲酒是社會學習理論的變項,也是理性行為的變項。屬 社會學習理論變項的同儕、父母親戚飲酒行為的影響,性,要比屬於理性行為的飲酒正 評價的影響,性大,而社區文化休閒活動的影響性就小得多了。

146

(11)

三、背景因素對飲酒中介變頂的影響 表三 國一生飲酒行為中介變項迴歸分析 族別 漢(對照組) 原住民 性別 男 女(對照組)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對照組) 道教 無信仰 其他信仰 社經地位 父職 白領階級 售貨、服務 農林漁牧 生產體力(對照組) 父母教育 重要他人飲酒行為 祖父母 同儕 父母親戚 重要他人同意飲酒 社區文化休閒活動 -.06

呵呵

NWJ

同儕飲酒 b (ß) -.20 (司 09) -.12 (-.06) -.13 (-.04) -.02 (-.01) -.13 (-.05) -.40 (-.10) -.10 (-.02) -.12 (-.03) 14(.05) -.07 (-.03) 02 ( .10) z 、 ew ',勻, 仇VAa 『勻,釘 到 03 父母親戚飲酒 b

(ß)

24 ( .11) .12 ( .06) -.12 (-.04) -.24 (-.09) -.01 (-.01) -.12 (-.03) -.27 ~ -.05) 重要他人 同意飲酒 b (ß) 20 ( .10) .12 ( .06) -.06 (-.02) -.25 (弋09) -.20 ( -.08) 56 ( .14) • .16 ( .03) -.50 (.13) @ -.20 卜的) -.22 (-.07) -.31 (-.11) @ -.28 (-.13) @ -.03 (-.02) -.01 (-.05) .26 、 3 MH4 刮 到 03 01 ( .03) -.10 301 06 .1136 文化活動 b (ß) -.29 (.13 ) -.05 (-.02) .04 ( .01) 。3 ( .01) .13 ( .05) 。05 (.001 ) -.31 (-.05) .08 ( .02) -.23 (-.07) -.15 (-.06) .01 ( .07) -.04 342 .04 .2792 b (ß) 飲酒正評價 飲酒負評價 b (ß) 006 (.003) 13 ( .06) -.05 (.02 ) -.26 (-.09) -.04 (-.02) -.37 (-.10) @ .06 ( .01) -.35 (-.09) -.19 (-.07) -.20 (-.09) .002 ( .01) -.15 (-.08) -.47 (-.24) ••• -.25 (.09) -.06 (-.02) .12 ( .05) .42 ( .12) @ 37 ( .08) -.13 (-.04) -.21 (-.08) -.12 (-.06) .02 ( .10) 02 (.02) -.07 (-.07) -.19 (-.19).. .23 ( .24) ••• .02 (.02) -.004 (-.005) .38 (.39) •••• -.03 (-.04) -.15 (-.16).. .08 ( .10) 10 .13 239 .29 .0000

@p<.l

;可<.05

;

..p<.Ol 料 .p<.OOl

; ....p<.OOOl

239 .23 .0000 前節的迴歸分析中發現,族別等背景變項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是透過同儕、父 母親戚、重要他人同意飲酒、文化活動和飲酒正評價等中介變項的影響。而背景變項 如何透過這些中介變項來影響飲酒頻率,則進一步利用迴歸分析來探討如下: 見表三:背景變項對同儕飲酒沒有顯著的影響。不過在父母親戚飲酒行為上,父 親職業為白領階級、農林漁牧者,有比父親職業為體力工者少的現象。 無信仰者其重要他人同意飲酒的程度較高(戶=.14) ,而父職為售貨服務者其重要 他人同意飲酒的程度有較低的現象(戶=-.11 )。在描述統計做平均數比較時,原住民學 生文化活動顯著比漢族學生少 9 但在控制其他背景變項時,則不顯著,不過仍有較少

147

(12)

的現象(戶=-.13 )。 從中介變項的分析可看出原住民學生飲酒頻率比漢人學生多的原因是:父母親戚 飲酒行為多(戶=.11 )、重要他人較同意喝酒(戶=.10 )且社區文化休閒活動較少(戶=-.13 )。 表中戶的大小雖未達 p<.05 的水準,但因本研究的樣本即為母體,所以只要但大於 .10 就 代表有實質的意義 (Lin,

1976

,

p326)

本人飲酒態度(評價)方面,男生對飲酒負評價較輕(戶=-.24) ,無信仰者對飲酒 正評價有較輕(戶=-.10 )、對飲酒負評價有較重(但=.1 2) 的現象。同儕飲酒行為(負 因素分數)愈多,對飲酒正評價就較重 (ß=-.19 )、對飲酒負評價較輕(戶=.24 )。而 重要他人愈同意飲酒,對飲酒正評價就較重(但=.39) ;從事社區文化休閒活動愈多者, 對飲酒正評價就愈輕(戶=-.16 )。 在這些中介變項迴歸分析中,值得一提的是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對飲酒頻率的影 響。表三中看出原住民學生的社區文化休閒活動與漢族差別雖不顯著,但有比漢族學 生少(戶=-.1 3 )的現象。而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少者對飲酒正評價也高(表三飲酒正評價, 戶=-.16) ,飲酒正評價是影響飲酒頻率的重要因素(表二模式四:戶=.21 )。

四、不同族別樣本飲酒行為迴歸分析

表四,控制中介變項後,在性別上,原住民男學生飲酒頻率有比女學生少的現象 (模式~

:

ß=-.18

;模式二:戶=-.19) ,而漢族男學生飲酒頻率有比女學生多的現象(模 式-

:

ß=.12

;模式二:戶=.081 )。這種差異性,有待進一步探討。 原住民學生信仰不同宗教對其飲酒頻率沒有顯著的影響;而漢族學生信仰天主教 其飲酒頻率少(模式一:

ß=-.14

;模式二:但=-.15) ,無信仰者飲酒頻率也有較少的現 象(模式一:但=-.17 ;模式二:戶=-.13 )。 原住民學生父職為農林漁牧者其飲酒頻率比父職為生產體力工者有較多的現象 (模式一:戶=.19 ;模式二:戶=.19) ,而漢族學生則反之(模式一:戶=-.15 ;模式二: 但=-.11 )。同為社經地位指標的父母教育則無顯著影響。 在控制背景變項後,中介變項中祖父母飲酒行為對原、漢學生的飲酒頻率皆無顯 著影響。同儕飲酒行為多的原住民學生其飲酒頻率有較多的現象(模式一:但=-.2 3-模 式二:但=-.19) ,但不顯著;而漢族學生則有達到顯著影響(模式一:戶=-.30-模式二: 戶=-.27 )。父母親戚飲酒行為、重要他人愈同意飲酒也對原、漢學生的飲酒頻率皆有顯 著的正向影響。

-

148 一

(13)

性別 男 女(對照組)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對照組) 道教 無信仰 其他信仰 社經地位 父職 白領階級 售貨、服務 農林漁牧 生產體力(對照組) 父母教育 重要他人飲酒行為 祖父母 同儕 父母親戚 重要他人同意飲酒 社區文化休閒活動 本人飲酒態度 飲酒正評價 飲酒負評價 常數 N

R

2 盟主 表四 不同族別飲酒行為迴歸分析 飲酒頻率 飲酒頻率 飲酒頻率 原住民(模式一) 原住民(模式二) 漢(模式一) b (ß) b (ß) b (ß) -.35 (-.18) .06 ( .03) 22 ( .11) -.01 (-.002) -.13 (-.03) .62 ( .07) -.11 (-.02) -.15 (-.05) 37 ( .19) @ .03 ( .20) .05 ( .05) -.21 (-.23) @ .24 ( .27) • 29 ( .35) •• -.07 (-.08) .09 83 .33 .0141 -.36 (-.19) @ 。7 ( .04) 29 ( .15) .02 ( .01) -.\0 (-.02) 71 ( .08) -.14 (-.03) -.08 (-.03) .36 ( .19) .03 ( .21) .07 ( .07) -.18 (-.19) 22 ( .24) • .21 ( .25) • -.04 (-.05) .23 ( .27) • -.02 (-.02) .01 AHT 司/ !8o vh3β 26 ( .12) @ -.96 (-.14) • 53 ( .08) -.13 (-.06) ,因 60 (-.17) • -.004 (-.000) .03 ( .01) -. \0 (-.04) -.34 (-.15) • -.01 (-.05) -.002 (-.002) -.33 (-.30) ••• 17 ( .17) • .43 ( .40) .... -.13 (-.13) @ .96... AU 、, AU H~ 句,也 QV HL4AM

@p<.l ; *p<.05 ; **p<.Ol ; ***p<.OOl ; ****p<.OOOl

飲酒頻率 漢(模式二)

b

(ß) .16 ( .08) -.90(-.15). .58 ( .\0) -.07 (-.04) -.44 (-.13) @ . \0 ( .03) .14 ( .04) -.05 (-.02) -.23 (-.11) -.01 (-.06) -.01 (-.01) -.27 (-.27) •• .16 ( .17) • 29 ( .29) ... -.06 (-.07) .12 ( .12) -.11 (-. \0) .91." AU .、, AU U 九 nyhu t3β 在未控制本人飲酒態度之前,漢族學生從事較多的文化活則其飲酒頻率有較少的 現象(模式一:戶=-.13) ,而原住民學生則無影響。在控制本人飲酒態度之後,則對兩 者的影響都變得很小。 本人飲酒態度中,原住民學生飲酒正評價高者其飲酒頻率較高(模式二:戶=.27

)

且達顯著,漢族學生亦有此一現象(模式三:戶=.12 )但不顯著;而飲酒負評價對原住 民及漢人學生二者皆無顯著影響。 這些分析中,值得一提是不同族群中介變項對飲酒行為的影響有所不同 O 同儕的 149 一

(14)

飲酒行為和重要他人同意飲酒對漢族學生的影響遠大於原住民學生;而飲酒正評價對 原住民學生 (b=.23 )的影響則遠大於漢族學生 (b=.12 )。也就是關山地區國一學生中, 漢族學生的飲酒行為主要是受社會學習的影響,而原住民學生除了一部份受社會學習 的影響外,逐漸受到了理性行為的影響。

肆、討論

一、飲酒行為部份 本研究發現當重要他人中同儕及父母親戚的飲酒行為越多、重要他人同意喝酒的 程度越高、社區文化休閒活動越少以及本人對飲酒正評價態度越高,飲酒行為就會越 多。這和筆者(1 998 )的研究比較,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社區文化休閒活動越多者, 其飲酒正評價愈低,會降低其飲酒行為。亦即提供或鼓勵青少年從事精緻社區文化休 閒活動,以文化資本的觀點,除了能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味( Bourdi凹, 1973) ,還會 降低其對飲酒的正評價態度,進而減少其飲酒行為,是一個防治飲酒行為的可行之道。 以研究模型而論,三個研究皆可解釋原、漢飲酒行為的差異。但筆者( 1998) 研 究的解釋力只有 22% '同樣的模型只多加了社區文化休閒活動,本研究到了國一確高 到 34% 。可能的原因除了樣本不同外,是因隨著年齡的增長飲酒程度也增強了,而提 高了解釋力。 飲酒行為在性別的差異上,就整體樣本而言沒有差異,不過把原漢族別分開來分 析,性別就有差異了。本研究發現不管在控制其他背景及中介變項後,關山地區漢族 男國中生飲酒行為仍然有多於女國中生的現象,但原住民男國中生飲酒行為卻有少於 女國中生的現象。這和文獻探討:一般社會規範對男性飲酒較抱持許可的態度以及男 性的體液較女性多,使男性飲酒多於女性的論點,對關山地區原住民學生而言不太相 符,是不是原住民不排斥女性喝酒(許木柱,

198

7)

,導致有女多於男的現象,有待 進一步的研究。 在宗教信仰方面,發現無信仰者飲酒行為比信仰佛教者少,和原本的假設:無信 仰者、信仰禁酒宗教者(佛教)的飲酒行為比信仰不禁酒宗教(天主教、道教)者少, 不相符。可能的原因是國一學生的宗教信仰仍是隨者父母的信仰而信仰,對教義的規 範尚未經由個人價值判斷的抉擇,內化成為自己真正的信仰。以致宗教信仰對飲酒行 為的影響並未出現預期的差異,這有待更進 a 步的長期追蹤調查或以成人為對象的研 一 150 油&

(15)

究加以探討 O 在社輕地位方面,不同的父親職業類別之間的青少年飲酒行為沒有顯著不同,和 研究假設:父職為體力工、買賣工作者有較多飲酒行為,不符合 o 可能的原因是研究 對象(關山地區)集中居住在鄉下地區,父職以農林漁牧、生產體力工比例較多,同 質性高所以不易顯著其差異性。同時父母教育程度對青少年飲酒行為也沒有顯著的影 響,不過青少年的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其飲酒有較高的負面評價。 二、社會網絡對飲酒行為的影響 社會網絡是指一組連接一組個體(人、團體、事、物)的社會關係(

Knokeand

Kuklinski , 1982 及 Emirbayer

and goodwin

,

1994 。引自黃毅志,

1998c '

178 頁) 0 r 社會

網絡」和代表網絡關係強度的社會整合,以及網絡結構中所蘊面的社會資源,社會資 本,及社會支持,在最近的社會學界引起廣泛的囑目。從關係網絡結構來分析人類社 會行為,可說是具有十足社會學特色研究取向(黃毅志,

1998c '

177 頁) 本研究亦以社會網絡為中介變項來探討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像「重要他人飲酒行 為」、「重要他人同意飲酒」等皆屬於社會網絡的變項。其中「重要他人飲酒行為」 屬社會關係中個體(網絡節點)的特質,而「重要他人同意飲酒」則屬社會關係的變 項。至於仍有許多能進一步反映關係品質或內容的變項則未納入,如「家庭和睦程度」 (許木柱,

1987

;黃毅志, 1998c) 。以社會網絡的觀點來探討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值 得再做進一步的發展,尤其用來探討隔代教養比例高、家庭結構較差,而且具有年齡 層組織叉每年固定舉行慶典的原住民青少年,更能釐清社會網絡對青少年飲酒行為社 會化的歷程。 三、飲酒行為和飲酒問題的關聯 本文探討的飲酒行為分別以飲酒量、飲酒頻率做測量,而飲酒行為和飲酒問題(分 成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有很大的相關 (Johnson'

1991

)。青少年愈早接觸飲酒行為,

飲酒頻率愈高,到成人後飲酒上癮的機率也就愈大,依王慶福、邱南英( 1994) 研究

發現,由初次飲酒到產生飲酒問題,酒精濫用者平均時距約為 O.5~9 年,酒精依賴者平

均時距約為 1 ~ 1 1.5 年。飲酒和菸一樣,往往是藥物濫用之入門藥(

gateway drug )( Oetting

&

Beauvais

,

1987)

,本文研究對象係 12~14 歲國中小學生,有飲酒經驗者皆已超過一 半,酒量也由國小六年級的1. 5 杯,增加到國中一年級的 2.1 杯,是否這些有飲酒經驗 者,未來會有飲酒問題,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一-

151

(16)

千五、結

(一)青少年飲酒行為的因果機制:本研究發現,影響該地區青少年學生飲酒行 為的主要因素,是重要他人中同儕及父母親戚的飲酒行為越多、重要他人同意喝酒的 程度越高、社區文化休閒活動越少和本人對飲酒正評價態度越高,飲酒行為越多。其 中同儕飲酒行為多者,會使其飲酒正評價較高,進而使其飲酒行為也較多。男者,重 要他人愈同意其飲酒,其飲酒正評價愈高,使其飲酒行為也較多。社區文化休閒活動 越多者,其飲酒正評價愈低,會降低其飲酒行為。 (二)造成原、漢飲酒行為差異之因素:在台東縣關山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中, 原住民學生的飲酒頻率及飲酒量皆比漢人學生多(研究假設 l 得到支持)。再根據因 徑分析,發現造成原、漢學生飲酒行為差異的因素是:原住民學生其父母親威飲酒行 為較漢人學生多、重要他人同意飲酒較漢人學生高,文化活動較漢人學生少,造成使 原住民學生飲酒行為比漢人學生多。飲酒行為的理論模型(研究架構) ,對飲酒行為 (頻率)整體的解釋力( R2) 有 34% '在控制背景、中介變項後,原、漢青少年學生 飲酒行為的差異消失了,可見本研究理論模型能有效的解釋原住民青少年學生飲酒頻

率與漢人的差異。

(三)性別的影響:在性別方面,就全體樣本而言男、女學生的飲酒行為沒有差 異(研究假設 2 沒有得到支持)。但從分樣本的分析中發現,原住民男學生有比女學 生少的現象,漢族男學生有比女學生多的現象,使飲酒行為在性別上的差異互相抵消 了。 (四)宗教信仰的影響: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同信仰者之間飲酒行為的差異,只 表現在無信仰者顯著比信佛教者有較少的飲酒行為,和原先的假設:無信仰者、信仰 禁酒宗教(佛教)者比信仰不禁酒宗教(道教、天主教)者有較少的飲酒行為,不符 合(研究假設 3 未得到支持) (五)社經地位的影響:在社經地位方面,不同父親職業者之間飲酒行為沒有顯 著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對飲酒行為沒有影響(研究假設 4 沒有得到支持)。但將族別 分開來分析發現,原住民學生父職為農林漁牧者其飲酒行為有比父職為體力工者多的 現象,而漢族學生父職為農林漁牧者其飲酒行為顯著比父職為體力工者少,使飲酒行 為在父職為農林漁牧和父職為體力工之間的差異性互消抵消了。而同樣社經地位指標 的父母教育程度,雖然對飲酒行為沒有影響,但父母教育程度高者飲酒負評價有較高 的現象(但=.10 )。 ?品 ,、 J '', A

(17)

陸、建議

本研究發現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同儕、父母親戚及本人的飲酒正評 價。其中同儕(含兄弟姊妹、同學、朋友)、父母親戚屬「家庭」的因素,所以,對 在學學生的飲酒防治工作應先從家庭著手(吳天泰,

1994

;陳順利,

1998)

,配合學 校的酒精教育以竟其功。防治工作者可配合當地衛生機關,深入社區從事酒精教育及 防治宣導工作,減少學生認同、學習的「楷模 J (重要他人) ,使學生減少透過社會 學習來習得飲酒行為 o 對酒精的認知則建議納入健康教育等正式課程,教導正確的酒精知識,來澄清飲 酒可以解渴、恢復體力的錯誤認知(王慶福、邱南英,

1994)

,以降低學生本人對飲 酒的正面評價。並在課程中說明:酒精代謝過程(陳喬琪, 1992) 以及飲酒會影響對 維生素 B1 的攝取而腦部造成傷害(黃淑媛,

1986

;葉紅秀,

1996)

本研究發現,對青少年學生而言,若其社區文化休閒活動愈多則其飲酒正評價會 愈低,而飲酒正評價會愈低則飲酒頻率也會降低,此一影響的因果機制,對降低青少 年學生飲酒頻率提供一可行的方法:提供青少年學生增加其社區文化休閒活動的機會 來降低其對飲酒的正面評價,進而減少其飲酒頻率 o 所以,各平地鄉、鎮圖書館應多利用寒、暑假或例假日,針對鄉內在學學生多舉 辦文化活動,以減少其飲酒頻率 o 而山地鄉因地形影響,地廣人稀,各部(村)落之 間或相隔重山、或相距數里之遙,建議此類鄉圖書館能籌設活動式圖書館(如以箱型 車改裝) ,車內放置圖書館的藏書、或小型展覽的文藝物品,定期於假日巡迴鄉內各 村落停留,提供青少年參與社區文化休閒活動的機會,除了能帶動讀書風氣以提升文 化氣息外,更能在無形中減少青少年的飲酒頻率。

致謝

感謝二位匿名評審悉心審查並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本文係由作者碩士論文改寫 而成,能完成本文要感謝黃毅志老師、譚光鼎老師、張善楠老師及徐正光老師的指導 C 本文的文責由作者自負。 '、 d .、 J

',

2

(1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慶福、郎南英( 1994) 台灣兩個山地部落原住民之飲酒問題探討。中山醫學雜誌 '5 ' 29-39 。 朱敬一、許松根、于若蓉( 1996) 國內經濟學相關期刊排序。國科會研究所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1

(3) '445-473 。 吳天泰( 1994) 本土化衛生教育與目的酒防治。社會科教育學報, 2 , 157-171 。 李亦園(1982)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畫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載於喜灣十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 425-460 。 李亦園、許木柱( 198 7)台灣高山族的現代適應問題:一些初步發現及其理論意舍。科學發展月刊, i主(11) '14 \3 -1425 。 李美玉、李選(1996 )酒濫飲與依賴病患之焦慮、憂鬱反應與家庭功能探討 文獻查誼。華里盤益4 位(3) '85-90 。 吳毓琦(1995 )某工專夜間部男生過量飲酒行為研究一驗證理性行為理論與自我效能之結合。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海園、陳珠璋、葉玲玲( 1989) 飲酒問題之描述性研究:在一個山地鄉的嘗試。中華精神醫學, 3 (4) '219-231 。 姜瞭美( 1980) 台灣學生和韓國學生的飲酒行為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清山、黃毅志( 199 7)台灣階級結構:流動表與網路表的分析。戴於張主雲、呂玉瑕、王甫昌主 編九 0 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上冊) ,頁 57-10 卜 許木柱( 198 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 17 號。 陳全成( 1997) 原住民學生冒的酒與防治。原住民教育季刊, 7 ' 9-18 。 陳全成( 1998) 當前原住民園中冒的酒防治工作探討 以屏東、台東、花蓮原住民國中為例 o 且且墨 教育季刊, 9' 1-21 0 章英華、黃毅志、呂寶靜( 1998) 圍內社會科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專業期刊排序。國科會專題 研究報告, (未出版) 陳順天、侍台平(1993 )女性目的酒。國防醫學, 17 (4) '348-352 。 陳順利( 1998) 影響學童飲酒行為的因素之探討。墨盟荳, 3豆 (3) ,261-299 , 陳順利(1999 )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 c 台東師範學 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喬琪(1992) :酒精作用物質之中毒與戒斷症候群﹒以酒精與安非他命為例 c 醫學繼續教育, 2(5) , 701-707 。 陳喬琪、林式穀、李期才、胡海國、葉英望( 1989) 不同種族之間酒精自覺反應的差異性一兼論酒 癮的生物學醫學涵義。中華精神醫學, 3 (增刊 1) '23-33 。 張善楠、黃毅志(1999) 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生之因果機制 c 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 編台灣原住民教育, 149-178ι 台北 師大書苑 3 154 一 道

(19)

陳憲明、汪明輝( 1993 )台灣山地鄉的酒額消費與飲酒問題 O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o ' 57-100 ' 黃宣衛(1986) 奇美村阿美族的宗教變遷 c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峙, 401-44 卜 黃淑媛(1986 )飲酒須知。製酒科技專論彙論, 8 ' 131-1 詣。 黃惠玲(1993) :台北市高中及高職學生使用菸酒及藥物狀況與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闢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志 (1998a) 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 5 ' 5-36 0 黃毅志 (1998b) :學童自陳問卷的信度與效度分析。載於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丌工作室主編第二屆「調 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調查實務與問卷設計的本土經驗論文集, 27-47 。 黃毅志( 1998c) 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臺灣社會學刊, 21 ' 171-210 ' 黃德祥( 1994)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葉紅秀( 1996) 認識酒精濫用問題。臨床醫學, 38 (3) , 159-163 。 楊美賞、張峰紫、鍾信心、陳順勝、葛應欽(1995 )父親為酒癮之青少年飲酒行為之危險因素之探 討。 kaohsiungJoumal of Medicine Science ' 1 1 ' 686-696 。

劉艷美(1988 )台東縣延平鄉民軍對適量飲酒的認知調查研究。衛生月刊, 3 (2) , 16-21 0

魏米秀、呂昌明(1995 )某工專夜間部吸菸男生之戒菸意圖戒菸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直主室主 育論文集刊, 8 ' 21-32 。

二、英文部分

Ajz凹,I., & Fishbein, M. ( 1980) ..!.lnderstandinl!' attitudes and Dredictinl!' social behavior. Prentice-Hall

Akers, R. L., Krohn, M. D., Lanza-Kaduce, L., & Radosevich, M. ( 1979) . Social leam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A spci日ctest of a general theory. American Sociolol!'ical Review.4:1,636-655.

80urdi凹, P. (1973) . Cultu叫 reproduction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ichand 8rown (Ed),監盟草kd缸,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 Q'~, 71-112,London:Tavistock

Crawford, C. M. ( 1995) . Alcohöl consumption 閃ttemsamong undergraduates: 甘1eimpact of family income. Joumal of Alcohol 且ndDrul!' Ed uc且tion.4Q (3) ,1-9

Frezza, M., Padova, C. D., Pozzato, G. , Terpin, M., 8araona, E., & Lieber, C. S. (1990) . High blood alcohol levels in women: 甘1erole of decreased gastric alcohol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first pass metabolism. Th立組lli

Enl!'land Joumal of Medicine.322,95-99

Hawks, R. D., & 8al汀,S. H. ( 1992) . Religion and drug use.

1

ournal of OruQ' Education.22 ( 1 ) ,1-8

Herd, D. (1997) . Sex ratios of drinking pattems and problems among blacks and white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1

oumal of Studies on Alcohol.5

8.,7

5-82.

Johnson, P. 8. ( 1991 ) . Frequency, quantity, and quantityx frequency as indicators of college student drinking problems.loumal of Alcohol and Drul!' Education.3{i (3)

,4

6-53

Johnson, P. 8. ( 1994) .Alcohol expec旭ncies and reaction expectancies: 甘1eir impact on student drinking Journal of Alcohol and Drul!' Education.4Q ( 1 ) ,57-68.

Lin, N. (1976) .E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New York NY:McGRAW-Hill Inc.,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mprovement

(20)

Oetting, E. R., & Beauvais, F. (1987) . Peer c1uster theory, socialization characteristi凶,and adolescent drug

use : A p叫hanalysis.

J

oumal of counselinl! Psvcholol!v.31 (2) ,205-213.

page, R. M., & Cole, G. E. ( 1991 ) .Loneliness and alcoholism risk in late adolescen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adults and adolescents.Adolescence.2Q,925-930.

Stevens, M. M., Mo凹,L. A., & Youells, F. ( 1996) . Rural adolescent drinking behavior: Three year follow-up

in the Hampshire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 study. Adolescence.31 ( 121 ) ,159-166

Tyler, F. B., Tyl缸, S. L., Kaljee, L. M., & Hopps, H. ( 1994) . Attitude of central American parents toward

alcohol use by their children.

J

oumal of A\cohol and Drul! Education.32 (2) ,25-36.

UlIman A. 瓜,&Orenstein A. (1994) .Why some children of alcoholics become alcoholics: Emulation ofthe

drinker. Adolescenc巳22 (I \3) ,3-11. 后 U Z

,

d

(21)

Social network and adolescent drinking behavior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s

Shun-Lih Chen

Abstract

The sample of this follow up study we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6 students

,

one year

later

,

they were the secondary school grade 1 students.

Th

e sample size was 392. According to

the longitudinal data

,

A path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causal relation of drinking

behavio

r.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allow:

1.The causal mechanism affecting Adolescent drinking behavior

The more the peer

,

parental drinking

behavior 、 the

more positive alcohol

attitude 、 and

the more

agreement of reference group the more Adolescent drinking behavio

r.

The total R

2

of this

casual mechanism about drinking behavior is 34%.

Ab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alcohol attitude are: the

,

nore

peer 街inking

behavior the more

positive alcohol

evaluation 、 the

less negative alcohol evaluation; the more culture leisure

activities the less positive alcohol evaluation. This finding apply a method to preventing

Adolescent drinking behavio

r.

2. The factors cau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郎,

and Hans' drinking behavior

The reasons of the Aborigines' drinking behavior more than Hans' are: The Aborigines'

parental drinking behavior are significant more than Hans'; The Aborigines' culture leisure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 less than Hans'; The Aborigines' agreements of drinking of reference

group are significant more than Hans\

Key Word : Drinking

8ehavior 、 Alcohol Attitude 、 Ethnic 、 Follow

UP

Surve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f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and few supports, the text is probably best for storytelling or reading aloud.. • If there are more challenges than supports, the text is probably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abnormal returns are found on all sample in BCG Matrix quadrants.The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 of problem and cow quadrants are higher than dog and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 Most programs tend to access the storage at any particular level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storage at the lower level.. • Locality: tend to access the same set

專案執 行團隊

Comparing mouth area images of two different people might be deceptive because of different facial features such as the lips thickness, skin texture or teeth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