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史 耘 第 9期 2UU3年9月

近代 中國農村經濟 問題 的論爭

1—

— 以

J.L.Buck、

費孝通 、

R.H.MVerS以

及黃 宗智為 中心的比較

︳ 本 文 討 論 的著 作 如 下 : 卜凱 著 ,張履鷥 譯 ,《中國農 家經 濟 :中國七省 十 七 縣二 八 六 六 田場 之研 究 》,上 海 :商務 印 書 館 ,1936年(Buck,JUhnLosSing,a′〞 ∫ε乃 ′〞Eε銘a砂,

193U.)

一一一一喬啟明等譯 ,《中國土地利用 :中國二十二省一六八地區一六七八六田

場及三八二五六農家之研究 》,台北 :學生書局,1971年重印 (Buck, John LoSSing, 乙a〞〞 Vti〞zθ〞U刀 ′〞 ε乃o〞a: 4 ∫t”

UrJa786rb翻

Fami′比∫, 切 η怊 竹〞┤WUP′Uv′,●εε∫ 切 C九切a, f夕2夕-J9JJ, Reprintedby

Taipei:SUuthernMaterialsCenter,Inc.,1986.) 費孝通著 ,戴可景譯,《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南京市 :江蘇人民出版社 ,

1986年(此版含 〈重訪江村 〉及 〈三訪江村 〉二文 。《江村經濟 :中

國農民的生活 》英文版:Fei,HSiao-tung,Pεθ∫a〃乙′ 切

a切

t′〞

&〞 UrcU”ηrr,乙 切 t乃θ 物 力gㄉε ㄌ 〃η,RoutIedge,1939.) 馬若 孟著 ,史建雲 譯 ,《中國農 民 經 濟 :河北 和 山東 的農 業 發 展 ,189U-1949》,

南京 市 :江蘇 人 民出版 社 ,1999年(英文版 :MVers,RamonHawlev,

η比C乃●′ε∫εPεa∫a刀tEtU〞U〃ˊf4g”εγ〃γ′aJDεvε〞U′〃θ刀r。刀刀●′ε′a刀〞

∫乃a刀t”刀g,J89θ-J夕′9,CambHdge:HarvardUniversitvPreSS,197U.)

黃 宗 智 ,《華 北 的小 農 經濟 與社 會 變遷 》,香 :牛津 大學 出 版 社 ,19與年 (英

文 勝::Huang,PhilipC.C.,T乃θPεθ∫a刀tEεU刀U〃V羽〞∫Uε9a了C乃a〞gεr〞

NU′幼

a切

θ,&θψ 劫tCalii:StanfUrdUniver㎡tvPress,1985.簡體 版 :北京 市 :中華 書 局 ,19跖年 。)

一 一 一 一 《長 江 三 角 洲 小 農 家 庭 與 鄉 村 發 展 》,香港 :牛津 大 學 出 版 社 ,I9與 年

(英

文 版 : Huang, Philip C.C.幼ε Pεa∫a刀r Fa〞 a〞R”raJ Dεv′UP〃θ〞ro〞t乃ε物刀gz′DεJ′a, ′JJθ-f988.StanfUrd,Cali上: StanfUrd

Univers”Press,199U.簡體 版 :北京 市 :中華 書 局 ;19夗年 。) 85

(2)

跖 謝 美娥

有 關近代 中國農 業經濟 的討論 ,與對 中國經濟發展模 式的討 論 一樣 , 出現 了類 似 的 對立見 解—— 三○年代是 馬克 思主義論 者與技術改 良論者 (以

Buck為

代表

),近

年則是

M”

咚 和黃宗智 。主要議題為

:為

中國農 業經濟 的落後 尋找根源及解決 對策 ,並由此一根本 問題衍 生出土地分 配 、 租個制度 、農村 手工業 、農村 資金 、農村 與 帝國主義 、城鄉 關係 、生活水 平 、以及 地主 、高利貸者 與農 民的 關係等各 方面的評 斷 。 透 過 比較

, Buck和

Mr“

較強調現代 工商部 門的正面影 響和農 民 經濟積極 的一面 ,以及投入現代技術以提 高生產 ,並增加公 共建設 、提供 政府信 貸 ;黃較近 馬克 思主義 ,強調農民經 濟 的消極 面 ,未正面提 出肆應 之策 ;另有介於這 兩者 之 間的費孝通 ,提倡發展鄉村合作企業以拯救農村 經濟 。 關鍵 詞

:近

代 中國農 村經濟 小農 人 口壓 力 租佃制度 過密化 (內 捲化

)

城鄉 關係 商業化 市場 信貸 生活水 平

(3)

近代 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s9

一 、前 言

過去,歷史學界 對於 十九 世紀 中葉至第 二次世界 大戰前的 中國經濟發 展 模 式 的 討 論

.實

充 滿著 矛 盾 與 對 立 的見 解

,這

包 括

(l)循

S㏑

n

Kuzncts(顧

志 耐

)解

釋現 代經濟 成長 的涵義

,來

尋找近 代 中國經濟在 現 代 工業 、商業等部 門的成長 實例,如Th。masRawski、

LUrenBrandt和

David

Faure等 ,以

(2)以

農村經濟研 究為礎 ,主張 「有增 長而無發展 」模 式的黃宗智 。

2此

,王

國斌則 對現代經 濟部 門所起 的影 響持保 留評價 , 但 肯定傳統 中國經濟 受 「斯密主義 」型成長 動力推動 。

3但

是 無論Rawski 等 人如何 強調 現代經濟部 門的成長,截至一九 四九 年 中華人民共和 國建 立 時 ,每十人 中仍有七 或八人仰賴農 業維 生 ,農業依然是 中國經 濟 的礎 石 。

4倘

若近 代 中國經濟 的發展有什麼模 式存在 的話 ,農業經濟亦應 為其研 究 經 濟學 家 銋mUnKuznetS把經 濟活 動分 為農 業 部 門 、工 業 部 門及服 務 部 門 ,認 為邁 向現 代 經 濟成長 的 一個 重 要特 徵 ,是生產 結構 的改 變 ,亦即農 業部 門所佔 總 生產 值 的 比率 會 愈 來愈 小 ,而工 業及服務 部 門所佔 產值 相 對提 高 。Th°mas

Rawski、LUrenBrandt和DavidFaure等人就 是 循 此 觀 念側 重 現 代 部 門的生產 估 計 ,探討 新 式工 業出現後 GDP(gr。ssdUmesticprUduct)的增 長 ,以及 商業 化 與世 界 市場 統 合 的程 度 。黃 宗 智 「有增長而 無發展 」模 式 ,是指有總產出的

增 長 (growth)而沒 有 單位 工 作 日勞 動 生產 率 或 報酬 的發 展 (develUpment)。 西 蒙 .庫茨 內斯 (“

monKuznets)著

,林山木譯 ,《現 代 經 濟成 長 》(台北 :

今 日世 界 出版 社

,19%年

),頁18。黃 宗 智 ,《中國研 究 的規 範 認 識危機 》(香

港 :牛津 大學 出版社 ,19鄉年

),頁

“ 巧7。

RamonH.M”

rs,“

HUw山

dthe

ModernChineseEconoⅢ乎 DeVelop?———AReviewArticle,”η比 JU”r刀a′ 6r

4∫加〞6tγ力θ∫5U.3(1991.8):6U4-628. 王 國斌 引用

AdamSmith《

國富論 》的分 工 觀 點 ,認為 「經 濟發展 的 動 力是 與 勞 動分 工 及 專業化 相伴 的生產 率提 高 」,亦即 人 們 分工 生產 適 宜產 品 與他 人 交 換 ,在市場 獲 得較 為優 勢 的好 處 ,而勞動分 工 只 受市場 大小 的 限制 ,因此市場 擴 大則 增 加 經 濟成長 的機 會 。據 此 ,王國斌把 中國 自十 六 至十 九世 紀期 間蓬 勃 發 展 的 商 品經 濟 ,歸因為 「斯 密主義 」型成長 動力所致 。他 的論點近年極 受研 究江 南農 業經 濟 的 大 陸學 者李伯重所 支持 。參見 王 國斌 ,〈西 方學 界 對近 代 中 國 經 濟 史 的 研 究 趨 勢 一 一 中 國 近 代 經 濟 的 發 展 問 題 〉,《國 史 館 館 刊 》2U (19%.6):9-12。王 國斌著 ,李伯重 、連玲玲譯 ,《轉 變 的 中國一 一 歷 史 變遷 與 歐洲 經 驗 的局 限 》(江蘇 人 民出 版 社

,1998年

),上

編 ,〈經 濟 變化 〉。李伯

重 ,《江 南 的 早 期 工 業 化 (155U-l“U)》(北京 :社會 科 學 文 獻 出 版 社 ,2UUU

年 》 頁 S33-543。

4馬

(4)

SS

謝 美娥 核 心 。再 者

,Raws㏑

等 人 與 黃 宗 智 最 大 的 差 異

,實

繫 於 雙 方學 術 訓練 的 預 設 前 提 ,例如 完 全 競 爭 的 要 素 市 場 、理 性 的經 濟 人 等 ,都是 經 濟 學 家 立 說 時 不 言 自明 的預 設 ,而為 黃 宗 智 所 質 疑 的觀 點 。自外 於 前 二者 對 立論 述 的 王 國斌 ,所提 「斯 密 主 義 」型 成 長

,是

以 商 品經 濟 著 眼

,與

農 業 相 關的 議 題 也 只 限於 城 鄉 關係 。 除 了 王 國斌 的論 點 之外 ,對近 代 中 國農 業經 濟 的 瞭 解 和 討 論 ,也出現 與 前述 論 述 類 似 的 對 立 見 解

,這

可 以

RamUnH.M”

“ 和 黃 宗 智 為 代 表 。 這 兩位 學 者 都 以 華 北 農 村 經 濟 為 研 究範 疇 ,所使 用 的核 心 史 料 也 都 相 同 。 但 是 由於 擷 取 不 同 的研 究理 論 和 學 術 訓 練 背 景 的 差 異

,Myers與

Raws㏑ 等 人 較 為 接 近

,強

調 現 代 工 商 部 門 的 正 面 影 響 和 農 民 經 濟 積 極 的 一 面 。5 黃 宗 智 著 名 的 「內捲 化 」(或「過 密 化 」

)的

貧農 經 濟 論 ,則是 強 調 農 民 經 濟 的消 極 面

,與Myers觀

點殊 異 。‘ 類 似 Myers、

RaWSki等

人 的研 究取 徑 ,研究近 代 中 國農 村 經 濟 者 ,還 可 上溯 至 本 世紀 前 半 葉 ,尤其 以 一九 二 ○ 、三 ○ 年 代 農 村 問題 深 化 時期 為 然 ,這一 類 學 者 與 當 時頗 為 盛 行 的 馬 克 思主 義論 者 ,在論 點 上 儼 然 對 立 。 一 九 二 ○ 、三 ○ 年 代 時期 ,由於 逐 漸 感 到 農 村 問題 的 深 化 ,農村 問題 被 突 顯 出 來 ,這與 下 述 三 方 面 的歷 史 事 件 有 關 。一 為 自十 九 世 紀 末 期 與 現 代 交 通 、商 業 連 結 的 新 城 市 的發 展 ,新的城 市 覺 知 產 生一 一 城 鄉 之 間 的 文 化 、 生活 水 平 的 分 歧 漸 漸 擴 大 。另 方 面是 一九 三 三 年 世 界 經 濟 恐 慌 的衝 擊 ,農 業 與 商 業 同樣 面 臨 蕭 條 景 況 。此 外 ,由於 馬 列 主 義 的啟 發 ,城市 知 識 份 子 開 始 對 農 民 感 到 興 趣 ,尤其 是 左 派 激 進 人 士 更 以 鄉 村 革 命 為 號 召 ,馬列 思 想 為 當 時 中 國農 村 和 整 體 經 濟 的 落 後 ,提供 了有 力 的 解 釋 架 構 。

7當

時 掀 起 的社 會 性 質 論 戰 ,其論 辯 的核 心 對 象 正 是 農 村 ,他們 所 強 調 的 地 主 與 農 《河北和 山東 》

)(南

京市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年

),頁

3。 王業鍵 ,〈馬若孟 :中國農民經濟 〉,見《香港 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

4.2(1991),頁

“U。 在Myers與黃宗智的對立論爭之外,尚有曹幸穗的《舊 中國蘇南農家經濟研究 》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年

)問

世 。雖為晚出 ,但研究形式仍洽襲左 派論者既有的分析框架 。RamUnH.Mver忘和黃宗智各著 ,見註 1。

RamonH.Myers,“TheoriesUfModernChina’sAgrarianProblem,”《崇基學報 》

(5)

近代 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S9

民生產 關係 的矛盾對立 、帝國主義 的侵略使 農村破 產等 議題 ,在在 突顯農 村 問題 的嚴重性 。

8但

是 三○年代 對農村 問題 的思索和觀察 ,並不 限於 左 翼份 子 的參與 。像 Myers、Raws㏑等 受西 方經 濟學 或社會 學 訓練 的學 者 ,

有JUhnLoSsingBuck、Ⅱc㏑

rdH.%wney、

WilhelmW㎎

ner等人 ,對於 當 時引以為迫切 的農村 土地 問題也 多所 回應 。這些學者 大多著 重投 入現代技 術 的革 新 與改 良以增加 生產 ,強調公 共建設 、政 府信貸等務實 的做 法 ,迥 然 不 同於 馬克 思論者 的階級 關係 、資源 (土地與資金 ,尤指土地

)再

分 配 論 。尤其是

Buck,透

過較為全面 的農村調查 統計

,藉

著 建立某些數據化 的概括性觀察 指標 ,來衡估 土地 問題 的實質 面和解決 方策 。其他 如師習人 類學 家

B.M㏕

inUvs㏑的費孝通

,主

張發展鄉 村合作企 業 、投 入現代化 的 公 共設 施等

,也

與馬克 思論者觀 點相左 。 馬克 思論 者的主張,歷經 一九 四九年共產黨革命 成功 實行 土地改革 之 後 ,是否 已達 成解決農村經濟 問題 ,是另一研究課題 。但 上述 諸 位 學 者 , 無論他們 的意識型態和研 究論 點如何 分殊 ,他們 共 同面對 的主要 問題 是 : 為 中國農 業經濟 的落後 尋找根源及解決對策,並由此一根本 問題 衍 生出土 地分 配 、租個制度 、農村 手工業 、農村 資金 、農村與 帝 國主義 、城鄉 關係 、 生活 水 平 、以及地 主 、高利貸者 與農 民的 關係等各 方面的立論 。除 了馬克 思論者 的觀 點殆 已為眾 人周知 之外

,三

○年代 的

Buck和

費 孝通

,以

及近 年的

Myers和

黃宗智等 人 的著作 ,在農村經濟 研 究領域 中 ,也都有 相當的 代表性

,值

得深 入玩 味 。 本 文擬 對這 些著作 再予析論 ,從理論 應 用與小農屬性 、農村 的生產 問 題 (人口 、勞 動力

;土

地分 配 、租佃制度

;農

村 資金 與信貸)、農村 與工 商部 門的交換 (市場 、商業化 的影 響)、以 及 生活水 平幾個 層 面

,著

重 比 較他們 的差 異之處 ,以便 點出前人對近代 中國農村經濟 問題 的重 要觀 察 。

二 、理論 應 用與 小 農屬 性

8中

國農 村 經 濟 研 究 會 編 ,《中 國農 村 社 會性 質 論 戰 》(上海 :新知 書 店

,19%

年 》 〈序 〉。

(6)

9U

謝 美娥 中國農 業的生產單位是 小農,對於 小農 如何 組織 其資源以 用於生產的 行 為

,按

黃 宗 智 的區分

,可

別 為 三種 不 同的農 民學 傳 統

:(l)形

式主 義 (FUrmalist)一一 小農是資本主義企業家 、

(2)實

體 主義 (SubstantiaIist) 一一 為 自家生計而生產的小農 、以及

(3)馬

克思主義

(Marxist)一

一 生 存於剝 削 關係 下的小農 。形式主義傳統 的學者

,如

TheUdUreW.Schultz、

SamuelPUpkin,認

為傳統農 業的小農仍是 一有 進取精神 ,且能將 資源做 最 適度 安排 的人 ,少有不合理 的低效 率現 象 。這種涵義 的小農 好 比企 業家 , 形 同 「理性 的經濟 人 」

,其

農 場經 營有如一個 企 業體

,為

追 求最大利潤 而 合理生產

,是

為 「理性 的小農 」。實體 主義者 否定以 資本主義利潤計算 方 法來研 究小農行 為

,如

A.VC㏑

yanUv,認

為小農 家庭是 為其 自家消費 而 生產 ,不是 為 了追 求最大利潤而生產 ,其勞動投入很難計數為清楚的勞動 單位 ,勞動成 果亦難一概以現金 單位衡 之 。同時 ,農場 家庭經濟取決於 家 中消費者 與勞動者 的比例 而有週期性變動 。較為特殊的是 ㏑mesSco∥,他 以道 義經濟 來看 小農 ,認為小農是道義共 同體 的成員 ,其經濟行為出 自於 以 安全 、避風 險為主的考量 ,在共 同體 中以 互惠 關係 生存 。至於馬克思主 義者 的主張 ,是以 小農 為封建 生產模式的基礎 ,刁 、農 與地主形成被剝削 與 剝削 的生 產 關係

,國

家機 器和統 治階級 的維持即仰賴 小農的生產剩餘 。’ 按 照上述理論傳統

,Buck和

Myers屬

於 形式 主義一脈

,費

孝通 或較 為接近 馬克 思主義 ,而黃宗智則 自認為能綜合這三種涵義分析小農的經濟 行 為 。

Buck曾

任職於金 陵大學農經系

,一

九 二一至 二五年 間以及 一九 二 八至三 六年 間 ,先後 兩次主持大型的農村經濟調查計畫 。首次調查範 圍僅 七省 十七 縣2,跖

6個

農 家 ,之後據 此材料撰 寫 《中國農 家經濟 》一書 ,再 度 調查 時 已擴 為 二十 二省 38,巧

t個

農 家

,並

完成 了 《中國土地利 用 》的 編 著 。

1UBuck留

下的調查資料 雖有技術 上的缺失

,11迄

今仍 為研 究民 國 ’ 以 上 三個傳統 的區分,見黃 宗智,《華 北 的小 農 經 濟與社 會變遷 》(以下簡稱《華 北 》

)(香

港 :牛津 大學 出版社 ;1994年》 頁3-6、13。

A.VChayanov和

James Sc°“ 的著名作 品皆有 中譯本 :恰亞 諾 夫著 ,蕭正洪譯 ,《農 民經 濟組織 》,北 京 :中央 編譯出版社

,19%年

;斯科特 著 ,程立顯 、劉建等譯 ,《農 民 的道 義 經 濟學 :東南亞 的反 叛 與生存 》,南京 :譯林 出版 社 ,2UU1年。 !U陶 誠 ,〈3U年 代 前 後 的 中國農村調查 〉,《經 濟 史 》199U.lU:l巧 一1%。《中國土

(7)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91

時期 農 業經 濟 不可 或 缺 的資料 來源 。在 他 的著 作 中

,雖

未 明言 小農 的性 質 ,但從 其行 文敘述所 示 ,可由以下 三點看 出他帶有 形式主義 的色 彩 。第 一 ,他將農 場置為一企 業經營 的角度 ,著重利潤和效 率 的計算 ,認為一定 規模 的大 田場是效能 最大的經濟 單位 。挖第 二 ,除了 自然 因素 的影 響 ,他 認 為農 業生產最重要 的是 土地 、勞 力 、資本 、技術 四要素的投入 。‘第 三 , 他極注 意市場 、物價 對運銷通路和 土地集約程度 的影 響 。∥

Mrrs更

刻 意 強調華北農 民是具理性 、精於計算以利 用其有 限資源 的經營者 ,敏於 對外 部環境 (市場

)的

變化 。農 民所做 的決策

,諸

:根

據獲得 最高收 入所需 的勞動 量及 風 險 ,分配 田間勞 力與非農 業勞 力 ;依現有技術條件 及管理技 能 ,決定其土地是 否 出租 ;農業投 資報酬缺乏 吸引力時 ,將財 富轉 入非農 領域 ;生產糧食或經濟作物 的安排等等 ,都需要有 遠見 、有經驗 、有知識 的農 民為 之 。‘ 費 孝通曾於 一九 三 六年調查江蘇吳江 縣廟港鄉 開弦 弓村,之後他以這 份 田野調查 為基礎 寫成博 士論 文 《江村經濟 :中國農 民的生活 》

,於

一九 三九 年在 英 國出版 。

K對

於將 中國農村 的生活 實況介紹 到外 國學 界 ,此書

地 利 用 》一 書 尚 與 喬 啟 明 、FrankNUtestien、LeUnardA.Maynard、H.BrianLow、

ArdronB.Lewis、

JohnHansUnLUwe及

JamesThorp諸人 合 撰 。

ll易 勞 逸 (Ll呼

dE.Eastman)認

為Buck的抽 樣 在 技術 上有 嚴 重 的偏 差 ,例如 : 對於位 在 主要 交通幹 線 上 的樣 本 點 ,調查 比率不均 ;資料 之 間不 一致 ;與同時 期他 人 所做 的調 查 有 差距 。見 張瑞 德 ,〈中國近 代農 村 經 濟 的發 展 與危 機一一 晚近 一 些議 題 的評述 〉,收於 《近 代 中國農 村 經 濟 史論 文 集 》(台北 :中央研 究 院近 代 史研 究所,19s9年》 頁934,引自Ll°ydE.Eastman,屁栩′犰 Πθ

J4羽

4力εθ∫tU′∫(NewYUrk:UxfbrdUniversityPress,1988),p.252,n°te9.。

I2卜 凱 ,《中國農 家經 濟 :中國七省 十 七縣 二 八 六 六 田場 之研 究 》(以下簡稱 《中 國農 家經 濟 》

)(上

海 :商務 印書館

,19%年

),第

四章 。 I〕 其 《中國土地 利 用 》一 書 ,莫不 以 這 幾 項 要 素 如何 施 以 最 佳 投 入 ,提高 土 地 利 用 、增 加 生產為訴 求 。例 如 :環繞 土地利 用 為 中心 ,如何 增 加 田場 面 積 推行 田場 經 濟大小 、現有 的龐大人工如何適當安排使 發揮 更大效 率 、提供農 民資本 以 增 加 肥 料 的取 得 、改 良作 物 生產技 術 。 卜凱 ,《中國土地 利 用 :中國二十 二 省 一 六八地 區 一 六 七 八 六 田場 及 三 八 二五 六農 家 之研 究 》(以下簡 稱 《中國土 地 利 用 》

)(台

北 :學生 書局 ,1971年重 印

),頁

5、249-巧l、347、419。 ∥ 卜凱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14一15、η9.η8。 I’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24U-241。

%費

孝 通 著 ,戴可景譯 ,《江 村經 濟 :中國農 民 的生活 》(以下簡稱 《江村 》

)(南

京 市 :江蘇 人 民 出版 社 ,19跖年),〈著 者 前 言 〉。

(8)

呢 謝 美娥 貢 獻 不 小 。抗 戰期 間 ,他在 雲 南 昆 明祿 豐 縣 的 一 個 村 子 實 地 調 查 ,尤其以 土 地 制 度 為 主

,寫

成 《祿 村 農 田 》

,可

說 是 《江 村 》的 續 篇 。I7不過

,至

一 九 八 五 年 為止 ,費孝 通 曾 先 後 九 次 走 訪 江 村 。18從一 九 三 ○ 年代 起 ,歷 經 抗 戰 、共 產 黨 政 權 實 行 土 地 改 革 、集 體 化 時 期 到 八 ○ 年 代 鄉 鎮 工 業 時 期 ,中國農 村 的 變 化 面貌 亦 可 從 他 累 次 的 江 村 訪 文 中窺 知 。費 孝 通 由江 村 的經 驗 顯 示 :三○ 年 代 江 村 農 戶 勞 力有 餘 而 耕 地 不足 ;鄉村 的 經 濟 蕭 條 使 地 租 成 為 農 民 沈 重 的 負 擔 ,甚至 既 交租 又 交 稅 ,受高 利 貸 之 苦 等 ,使他 主 張 向地 主 課 更 重 的稅 ,暗示 地 主 、高 利 貸 者 對 小農 經 濟 的 剝 削 關係 。”與 馬 克 思 主 義 者 一 樣

,他

把 農 業 問題 設 思 為 社 會 經 濟 在 鄉 村 的 崩 潰 。∞ 對 黃 宗 智 而 言,分析 農 村 經 濟 必須 以 確 認 小 農 的 生 產 性 質 和 生 產 關係 為 前提 。在 生 產 關係 上 ,他把 華 北 村 莊 的 小 農 區分 階 層 ,分為 經 營 式 農 場 主 (富農

,形

式 主 義 分 析 模 式 的 小 農 )、家 庭 式農 場 主 (自耕 農

,實

體 主 義 分 析 模 式 的 小 農

),和

最 下層 的佃 農 、雇 農 、傭 工 者 (受剝 削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分 析 模 式 的 小 農

),正

包 含 了 上 述 三 種 小 農 性 質 。加以 這 種 分 析 框 架 為 前 提 ,實無 異於 馬 克 思 主 義 論 者 ,和

Buck極

為 不 同 。

Buck就

田場 大 小 的經 濟 規 模 來 論 最 適 生 產 ,不強 調 生 產 者 的 階層 區 分 ,至多依 土 地 是 否租 佃 而分 為 自耕 農 、半 自耕 農 與 佃 農 來觀 察 ,而且後 二種 身分 的 小 農 的 田場 淨 收 入 未 必 低 於 自耕 農 ,主者 並 無 垂 直 的 社 會 階層 關係 。

22在

理 論 應 用 方 面 ,黃宗 智 還 特 別 聲 明應 用 了 CliffUrdGeenz的「AgIicuIturalInvolution」 概 念 。

CliffUrdGeelz探

討 印尼 時

,發

現 水 稻 農 業 文 化 區 在 勞 力 充 沛 、資 金 缺 乏 的條 件 下 ,對人 口增 加 的 回應 ,往往 是 投 入 更 多 的 勞 力 開 墾 耕 地 實 行 稻 作 ,結果 帶 來 邊 際 報 酬遞 減 。

23黃

宗 智 將 這 個 概 念 用 於 華 北 和 長 江 下 I’ 費孝 通 ,《祿 村 農 田 》(商務 印書館 ,1943年

),頁

l、36。 18費孝 通 ,《從 洽海 到邊 區 的考 察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U年》 〈附錄 : 從 「江 村 經 濟 」到小城 鎮研 究 — — 費孝通教授 七訪江村 隨行 記 〉;《江 村 經 濟 : 中國農 民 的 生活 》(香港 :中華書局 ,19S9年),〈九 訪 江 村 〉。 I’ 費孝 通 ,《江 村 》,頁133-136、194-196。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2U。 2URamUnH.Mvers,“TheUriesUfMUdernChina’ SAgrarianProblem,”p.213. ” 黃 宗 智 ,《華 北 》,頁7。 η 卜凱 ,《中國農 家經 濟 》,頁195、2U5。

(9)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93

游 。在 華北 ,他把 小農家庭式農 場凌 駕經營式農 場而生存 ,並產生愈 來愈 多的佃農 、雇農 、傭 工者 的情況

,稱

之為 「內捲化 」(或過密化)、貧農經 濟;在長江 下游,他把農村轉 向勞動密集 的經濟作物種植現象,稱之為 「過 密型商 品化 」

,並

認 為兩地 的農 民生活水 平都 因此而下 降 。

2

三 、農村 的 生產 問題

農 村 經 濟 的 問題 表 現 在 生 產 方 面 ,是生 產 技 術 低 落 、農 民 收 入 減 少 , 與 人 口因素 、土 地 分 配 、農 村 資 金 等 問題 密 切 相 關

,各

家 所 執 不 同 。 (一)人

口 、勞動力

Buck認

為 中 國 的作 物 制 度 雖 已 相 當 集 約 生 產

,但

生 產 量 較 印度 、蘇 聯 為 高 而 不 及 日本 ,且除水 稻 外 皆 遜 於 英 美 德 義 諸 國 。石在 他 看 來 ,土地 利 用 未 達 善 境 所 造 成 的 人 均 產 量 低 下 ,最終 的癥 結 在 於 過 於 龐 大 的 鄉 村 人 口 。人 口稠 密 使 人 均 作 物 面 積 壓 縮

,農

戶 人 數 也 與 田場 大 小 發 生 重 要 關 聯

,是

人 口壓 力 下 生 活 程 度 低 落 的表 徵 。

%同

時 據 其 調 查 資 料 顯 示

,在

16,78ε個 農 場 當 中 ,只

7%符

合 他 所 謂 的農 事 上 最 經 濟 的 田場 大 小 ,中 國的 田場 大 都 太 小 而 零碎 、分 布 零 散 ,這也 是 人 口過 密 所 致 。

27至

於 生 產 技 術

,Buck認

為 中國 的 農 村 經 濟 多 用 人 力於 土 地 利 用

,雖

然 已 算 是 善用 土 地 ,但是 在 技 術 方 面 仍 留有 許 多改 進 空 間 ,例如 :作物 育 種 改 良 、增 加 GUIdenweiser,原用於描述文化型態的語彙 ,意指一種文化已臻至極境 ,未能 進一步轉化為另一新的文化型態 ,反而持縯向內部開展而更加複雜化 ,如晚期

的 哥 德 式 藝 術 即 是 。aiffUrdGeertz,4g刀εγ′t〃a′ 動 vUJ”t′U刀r幼εPrUεθ∫∫ σ

EεUJUg′εa′ ε力a〞gε 9刀」㏑′U刀ε“a(UniversitvofCalifUrn㏑Press, 1963),pp. xii-xiii,32-39,8U.82,9U-lU3. 留黃 宗 智 ,《長 江 三 角 洲 小 農 家庭 與 鄉村 發 展 》(以下簡 稱 《長 江 》

)(香

:牛 津 大學 出版 社 ,1994年

),頁

12-13;《華北 》,頁8一9。 ‘ 卜凱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η9、393。

%卜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9。 刀 卜凱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9、3S7。

(10)

與 謝 美娥

施肥 、農 具改 良 、現代化 的 田場管理一一 利用生產要素做 最佳組合 ,以謀 取最大利益 的農作 生產 方式 。尤人 口因素 的限制和土地投 入各項技 術 的改 良需 多管齊 下

,增

產才有可能 。”

Buck的

論 點

,或

被歸 為 「人 口過剩技

術落後學 派 」(Uverp°pulat㏑n,P㎡mitive-TechnUlogySchoUl)。∞

人 口增加 ,人地 比率的 緊張 的確存在 ,費孝通調查 的江村顯 示 ,擁有 不到

lU畝

地的人 口佔有

9U%之

多 ,勞力剩餘 ,而且農 田分散 、形成狹長 地帶 ,妨礙 了畜力和集體耕作 方式的採 用 ,是中國農 業技術落後的首要原 因 。田其觀察 印證 了

Buck的

觀察 。據

M”

rs所 ,一九 三○年代 華北 每 農戶所擁有 的土地大小,要比十八 、十九 世紀 來得 少,這與戶數增加 有 關 , 一 八 八 ○ 至 一 九 三 ○ 年 華 北 鄉 村 人 口增 加 了

7U%,而

戶 數 增 加 了 2U-3U%。笓不過

,儘

Myers也

承認 中國農 業生產技術進 步遲緩

,缺

提供農技進 步的制度設計 ,但據他估計 ,十九世紀 末至九 三○年代 華北 農業生產增加 率已高於人 口增加 率 ,足以供養所增加 的人 口 ,這是 華北農 民經濟在 僅有 的條件 限制 之下 ,所能達 成 的顯著成就 。33同時 ,農民亦 未 因人 口增 加 、技術遲滯 而降低 生活水平 ,他認 為這是 因為當時縣城 、城 市 和通商 口岸 的工商業有足夠 的發展

,可

提供農 民離農 的就 業機會 所 致 。鉾 就

Myers的

立場而言 ,顯然不強調 人 口增加和 技術水平不高的制約 ,而是 著重農 業以外 的經 濟部 門的發展 對農業 的影 響 。 不過,人口壓 力在 黃宗智 的論述 中,則是 形成華北農 業 「過密 型增長 」 (內捲化

)一

一 小農趨 向半無產化及貧農經濟 ,長江 下游農村 「過密型商 品化 」很 重要 的一項 制約 因素 。3∫ 黃氏以 華北 的經 營式農 場和 家庭 式農 場 麥 卜凱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9、加 毛2。 ” 卜凱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245、l。 ∞ 這是 易勞逸 的說 法 ,見張瑞 德 ,〈中國近 代 農村經 濟 的發 展 與危機一一 晚近 一 些議 題 的評述 〉,頁砲5。

m費

孝 通 ,《江 村 》,頁135、I37。 笓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15U、154。 ”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I69。 芻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171-172、33U。 3s黃 宗 智認 為 農村 經 濟 變遷 有 三種 :密集 化 、過 密化 和 發 展 ,密集 化 是 指產 值 與勞 動投 八‵以相 同速 率擴展 ,過密化總產值增但 單位 工作 日邊 際報酬遞滅 ,發 展 則 是 單位 工作 日邊 際報酬增加 。黃所討論 的華北和長江 下游農村 ,都屬於過

(11)

近代 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

在技術 (耕作 法)、資金 (牲畜 、肥料)、生產 力 (單位 面積 產量

)方

面的 對 比研 究來討論 。他發現 無論是 耕作技術 或資本投入 ,二種農場都沒有太 大 的分別 ,而且就 單位 面積產量而言 ,二者也 大致相 同 ,可是經 營式農場 的勞 動生產率和每 日勞動收 入(單位 工作 日收 入)卻高於 家庭式農 場 。黃氏 認 為 ,這是 因為 二種農場 對人 口壓 力的反應 不 同所 致 。經 營式農場使 用雇 傭勞 動謀取 最高利潤 的 同時 ,可依需 要解 雇 或吸收勞動 力 。家庭 式農 場無 法解雇 自家剩餘 的勞 動力 ,因而被迫投入高密度 的勞動量 ,進而使耕作趨 向內捲化 ,勞力邊 際報酬遞減 ,甚至下降至雇傭 勞動 工資和家庭 生計需 要 以下 。3‘ 至於 長江 三角洲農村 ,黃宗智認 為人 口增長 推動 了此地農村 的商 品化

,表

現在 轉 向勞 力更為密集 的經濟作物 (棉、桑

)及

其副 業增 長 上 , 並以家庭 式而不是經 營式農 業為主 。而 且不斷增加 的人 口壓 力使 農村收入 下降

,農

作 和 副業剩餘都只在 餬 口水 平 。田

(二

)土地 分 配 、租 伯 制 度 三○年代 的馬克 思主義者曾 宣稱:農業 的核 心問題在 於農 民對 土地的 渴 求

(LandHunger),認

為近代 中國的租佃 比例增 高 ,少地及 無地農 民 日 益擴 大 ,農業生產不能改 善以及農 民的貧 窮 ,要歸咎於 地 主和 高利貸者 的 榨取 。鋁土地分 配的平等 與否 、租個制度是 否擴大及 其正負評價 ,成為研 究農村 經濟 不 可避 免 的課題 。對此

,Buck和

MyeIs大

致認為租佃 問題 並 不嚴重

,而

費 孝通和 黃宗智則 反是 。 費 孝通 的個 案研 究並不能 說 明租個 制度 的長期 變動趨 勢,但他 的材料 使他 同意 Ⅱ

chardH.㏑

wney的

說法

,即

不在 地主的形成所代表 的意義 , 是城鄉 金融 關係密切 的表徵 ,江村有 高達 三分 之二的農 民只保有 田面權 , 農村財 富分 配不平等 與土地佔有制 關係 密切 。” 密化 階段 。黃 宗智 ,《長 江 》,頁12。 “ 黃 宗 智 ,《華 北 》,第8、9章 η 黃 宗 智 ,《長江 》,頁12、15、兜 。 銘 馬若 孟 ,《河 北 和 山東 》,頁15。 ” 費 孝 通 ,《江 村 》,頁134、l39、189。

(12)

%

謝 美娥 至 於 黃 宗 智 ,據他 研 究 華 北 的 地租 型 態 顯 示 ,在十 八 至 二 十 世 紀 期 間 地 租 制 朝 向貨 幣 租 發 展 ,他認 為 貨 幣 租 正是 意味 地租 受價 格 波 動和 市 場 的 影 響 ,可稱 之 為 生 產 關係 的 商 品化 。當價 格 上 升 時 ,地主 因感 到 壓 力 而 提 高 租 金 ,有些 地 主會 排 擠 原 佃 戶 ,更換 另 一 個 願 付 較 高 租 金 的佃 戶 。 於 長 江 下 游 農 村 的 土 地 佔 有 制 度 ,黃宗 智 認 為 由於 小 農 經 濟 高 度 商 品化 , 投 資 土 地 對 不 在 地 主 更 具 吸 引 力

,租

個 制 盛 行

,出

租 土 地 佔 耕 地 面 積 φ

%,華

北 為

18%,顯

見 長 江 三 角 洲 土 地 所 有 權 的 集 中甚 於 華北 。們 可見 費 、黃 二人 並 沒 有 給 予租 佃 制 度 正 面 的 評 價 ,黃還 把 他 所 謂 生 產 關係 的 商 品化

,與

華 北 貧 農 經 濟 的 形 成 相 連 繫起 來 。

Buck而

,處

理 租 個 問題 還 是 要 從 實 際 的 經 濟 指標 予以 評 估 。他 比 較 自耕 農 、半 自耕 農 和 佃 農 的經 濟狀 況後 ,發現

:(l)在

利 潤 方 面 ,就 場 主 工 價 (Uperator、

LabUrEamings)來

,佃農 所 獲 比 自耕 農 和 半 自耕 農 高

;(2)在

企 業 效 能 方 面 ,以所 耕 種 的 作 物 畝 數 比 較 ,佃農 比 自耕 農 為

:(3)自

耕 農 每 成 人 男 子 的 家庭 收 入

(Fam”

Earnings)高於 佃 農

,是

因 自耕 農 有 相 對 較 多 的 財 產 。乾佃 農 的 經 濟 狀 況似 乎 沒 有 想像 中的 嚴 重 , 不 過

Buck再

估 計 地 主 的收 入 後

,認

為佃 農 的 納 租 額 似 乎 還 太 高

,應

予減 租 。名總 體 而 言

,Buck認

為 中國 的農 個 問題 並 不 普 遍 ,只部 分 地 區 較 為 顯 著 ;而且以 產 權 比 例 衡 量租 佃 範 圍 ,則自耕 農 佔 總 農 民 半數 以 上 ,半 耕 農 不 及 三 分 之 一 ,佃農 僅 佔

17%,農

佃 範 圍 並 不 大 於 其 他 多數 國家 。“ 為 了檢 討 土 地 分 配是 否 不 均 ,租個 制 是 否 影 響 農 業 生 產 、農 民 收 入 ,

Myers提

出 以 下 的 論 證 和 詮釋 。第 一 ,地權 分 配 不 是 保 持 穩 定 就 是 變 得 更 為 圴 等 ,這是 以 一 九 一 ○ 至 一 九 三 一 年河 北 束鹿 縣 一村 地權 分 配 的羅侖 茲 曲線﹉所 示 ,還有 利 用 景 甦 、羅 崙 調 查 的 一 八 九 ○年代 資料 與 一九 三 ○年代 如 黃 宗 智 ,《華北 》,頁216-222。 姐 黃 宗 智 ,《長江 》,頁“ 。 φ 場 主 工 價 ,指農 場 主在 一年 內由工作 上及管 理 上所 得 的報 酬 ,為田場 總收 人 減 去總 支 出及所投資應 得 的利息 ;家庭收 入 ,指全田場收入及非農業進款的總 額減 去 全 田場 的支出 。卜凱 ,《中國農 家經 濟 》,頁2U5-2U6、2U9_21U。

卜凱 ,《中國農 家經 濟 》,頁21U.212。

(13)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99

資料 (《中 國 實 業誌 》

)比

,計

算 僱 農 、佃 農 、半 自耕 農 和 自耕 農 三 組 的 戶數 百 分 比 ,發現 僱 農 和 佃 農 戶 數 比例 未 上 升 ,而且五 百 畝 地 以 上 的 戶數 佔 大 土 地 所 有 者 的 百 分 比 下 降

,這

也 顯 示 地 權 分 配 並 沒 有 更 不 平 均 。第 二 ,華北 存 在 貨 幣 租 、實 物 定 額 租 、實物 分 益租 三 種 地租 型態 ,但發 現 一 九 一 三 至 三 八 年 當 農 產 品價 格 上 升 時 ,從一 九 一 三 至 一 九 三 ○ 年 代 有 許 多 農 民 轉 為 定額 租 ,在歉 收 年份 又 回到 分 益 租 ,可見 租 佃 制 度 與 市 場 價 格 變 動 有 關 。第 三 ,土地 在 農 村 經 濟 活 動 中有 如 貨 幣 ,若缺 乏 土 地 典 當 或 出 售 的 借 貸 制 度

,農

民 可 能 無 法 全 年 經 營 土 地 。巧依 此 可 知

Myers並

不 認 為 租 個 比例 有 增 加 ,或土 地 有 更 為 集 中的 變 動 趨 勢 ,相反 地 ,他認 為 土 地分 配 情 況 並 未 構 成農 村 進 步 的 阻 礙 。 不 只 是

Myers,有

些 研 究 對 租 個 制 度 的 道 德 評 價 已 與 三 ○ 年 代 馬 克 思 主 義者 大 為 不 同 ,他們 提 出 了修 正 。例 如 永佃 權 的 盛 行 其 實 對 佃 農 是 一個 保 障 ,擁有 永 個 權 的 佃 農 形 同 自耕 農 ,永佃 比例 高 的 地 區 所 反 映 的是 真 正 的 佃 農 比 例 還 要 少 些 。還 有 ,過去 習 以 為 是 的 農 民 因貧 困而 淪 為 佃 農 的 說 法 ,也有 學 者 提 出 反 例 ,證明租 個 比例 和 土 地 所 有 權 集 中的 升 高 也 出 現 在 經 濟 繁 榮 時 期 ,租佃 也 會 由 開荒 、勞 動 力遷 移 和 地 主 改 變 農 場 管 理 方 式 等 因 素造 成 。垢 (三

)農

村 資金與 信 貸

農村 生產資金 的缺乏和信貸系統 的不足,向來被 認為是近代 中國農村 經濟不能發 展 的困境 之一 ,也都 為Buck、

M”

rs、黃 、費 一致肯 定 。前文 提及 ,費孝通 把不在 地主的出現 ,視為城鄉金 融 關係密切 聯繫 的表徵 ,亦 即城鎮 資金流 向農村 ,但卻是通 過高利貸者購得農村 土地所有權 而來 ,租 佃 的範 圍等於 說 明了高利貸制度 的範 圍 。而高利貸 的存 在 ,正是 因為城鎮 心 馬若 孟,《河 北和 山東 》,頁249-259、巧8、%5。

RamonM”

rs,牝andDiStributi°n inRevolutiUna〃China,”《崇基學 報 》

8.2(1%9.5):ω

.97。 伯 張 瑞 德 ,〈中 國 近 代 農 村 經 濟 的 發 展 與 危 機 一 一 晚 近 一 些 議 題 的 評 述 〉,頁 935-938。

(14)

兜 謝美娥 和農村 之 間缺乏一個 較好 的金融組織 。更甚者 ,農民付出地租為城鎮提供 日益增 多的產 品 ,但沒有從城鎮收 回等量的東西 。好費 孝通相信 如果沒 有 不在地 主和 高利貸者 的存在 ,農村情況可能會更糟 ,但他還是認為這兩種 人應該受 到譴責 ,而且由於通 商 口岸興起 ,城市資金流 向這 些地 方 ,不流 入農村 ,農村 資金 的極度 缺乏更助長高利貸發展 。

D㎡

ghtH.Perkins 檢驗 十八 、十九世紀乃 至一九 三 ○年代 的資料顯示 ,農村不在地主的財富 大部份 來 自農 業以外 的收入 ,例如投資於商業或放債 。妙不在 地主 向來就 有 較 多農 業 外投 資 的傳 統

,是

否在通 商 口岸 成 立 以 來就 不 對農 村 土 地投

,顯

然需 要再考察 。 不過 ,對於地主和 高利貸者應 為農村資金缺乏 問題負責的這種觀 點 ,

Myers非

常執 疑 ,因為農 民以 土地為借貸 的擔 保 品 ,通常是典押 土地 ,土 地並未落入 高利貸者 手 中 。他推論 ,如果農 民被迫借貸 的 比例增 加 的話 , 高利貸者 、市鎮 、店舖所提供 的資金需求必定增加 ,此時若 無貿 易和城 市 擴張 ,利率必上升 。然 而 由利率 的變動觀察 ,自十八 世紀 到 一九 三 ○年代 全 年平均 月利率並未變化 ,而且山東的資料顯示 ,商人和店舖索求的利率 低於個人,通商 口岸 的利率又低於 其他 區 。‘

U與

費 孝通 的論 點相反,Myers 認為貿 易和城 市的擴 張對農村 資金需求有正面的作用 。近代新城市和通 商 口岸 的興起 ,是否影 響城鎮 富有 階級轉移投資 ,學者 之間顯然有爭議 ,其 研 究空隙有待彌補 。 無論 如何,費孝通所 云城鎮和農村 之 間缺乏一個 較好 的信貸系統的觀

,大

致是 正確 的 。據

Buck的

調查 ,一九三 ○年代農 民沒有全 國的貸款 市場

,一

省 之 內供給 貸 款 的機 構 也 極 不 完備 。農 民 因非 生產用途 而告貸 者 ,比用於 生產用途 而告貸者還要 多得 多 。農貸來源不外 乎當地與個人 , 其 中親友 佔最 多,典質 土地佔貸款 來源 的百分比還次於富戶 、商人 、店舖 。 η 費孝 通 ,《江 村 》,頁195一196、198。 絽 費 孝 通 ,《江 村 》,頁2Ul。 Dwight H.Perkins, 4g刀 ε′〞′′aJ Dεvθ此ㄗ羽θ刀r ′刀 C加刀a (Chicag°: Aldine PubIishingCUmpan〦1969),pp.93-95.

m馬

若孟 ,《 河北和山東 》,頁”3-296。

(15)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9’ ’近 人研 究也 顯示 ,農村借貸 時確以 私人借款為最大來源 ,此外當舖也扮 有 一 定的重要性 。鬼但是

Myers研

究華 北時卻提 到

,當

舖在 一九 ○○年 以後 由於 銀 號增加 及其業務規模擴 展而大大減 少 。

53這

似 乎間接暗 示 :當 舖 對農村 資金 的提供是 否有 重要性 ,仍值得深 入探討 。可見近代農村 中的 借貸制 度 ,很大一部份 還是透過私人 關係 和 土地典質取得借款 。此外 ,江 村 的例 子更顯 示 ,農村 內部 的互助會 和外部 的米行 (透過航船 為信貸代理 人

)亦

是 重 要的信貸 系統 。’

四 、交換一一 市場 、商 業化 的影 響

農 業部 門與商 、工業部 門的 關係 ,在於 農業部 門提供 人 力 、糧食 、工 業用原料作物和廣 大的消費 市場,而商工業部 門提供農業生產所需資金和 各種 工業製 品及服務 。但是近代 中國各經濟部 門之間的互通有 無並不如此 理 想 ,問題在 於 :農村經濟 與外部 的市場 ,尤其是外貿 和 口岸經濟 的興起 後 ,其間的連結性是 否存在一一 亦即對城 鄉 的經濟 關係產生如何 的影響 , 也就是 馬克 思主義論 者所 謂的 帝國主義侵 入 的 問題 。在這 方面

,Bu.k所

論 甚乏

,費

孝通 另有見解

,而Myers與

黃宗智則是相互對立 。

%

費孝通認 為 中國農村 的基本 問題,是農 民收 入降低 到不能維持 最低生 51 卜凱 ,《中 國二土地 利 用 》,頁663、66:孟 _1,37)》(1全 ::園h台灣 師珀龜赤 一 事歷 s2潘敏 德 ,《中國近 代典 當 業 之研 究 (16 史研 究所 ,198S年

),頁

333-S34、筠

2,表

6-6。 “馬若 孟 ,《河 北 和 山東 》,頁”6。 ’費孝 通 ,《江村 》,頁188一194。 “對於 農 村 是 否存 在 要 素 市 場 及 完 全競 爭性 質 ,黃宗 智考 察 農 村貿 易 、土地 、 信 貸 、勞 動 力的情 形後 ,加以 否決 。他認 為小 農 的買賣 產 品 大部份 是 小 商 品一 類 的 生活 必需 品 ,不是 謀利性 貿 易 ;土地 市場 只有 田底 權 的部份 可達 至 自由化 買賣 ,田面 權仍 受 習慣制 約 ,大部份 為不 可轉 讓 ;信貸 市場 主要是 受維持 生計 和 互 惠原 則 支配 ,不是成 本 與收 益 的投 資邏 輯 在運作 ;勞動 力 市場 ,只有短工 接近 自由競 爭 市場 。黃 宗 智 ,《長 江 》,頁lU9-121。

%Buck曾

提 到市 場 的遠近 與運 輸設 施 ,對作 物 生產 方式和 運 銷 成 本 的影響 不 可 忽視,但所談並非城鄉的經濟關係,而是如何改善落後的交通和運輸方式,以 利益生產 。卜凱 ,《中國土地利用》,頁5。

(16)

lUU謝美娥 活水 平 的程 度

,尤

其是 與 世界 市場 緊密 關連 的農村 家庭 手工業 的衰 落為 然 ,鄉村 手工 業的衰落使城鄉的經濟關係失去平衡 。他積極主張農村原有 的手工業不應 該捨 棄 ,應引進科學 的生產技術和組織 ,俾能因應世界市場 的需求 ,謀求農民收 入 的提 高 ,挽救農村經濟 的破產 。鄉村工業能 復興 , 農民才能從 工業出 口中取得利潤以補償農村 的財富外流(指土地 田底權被 不在地主所 佔有)。’ 在 黃宗智看來,城鄉 的經 濟 關係 因 中國納入世界經濟體系而更聯為一 體 。他 認 為

,二

十 世紀 以 前 華 北 因人 口長期 增加刺激 了農村 的農 業商 品 化 ,農民透過不 同的方式 ,逐漸把 比重大的經濟作物納入複雜的作物種植 系統裡 。到 二十世紀,植棉規模 的 比例 已擴 大到佔耕地面積的

lU%-3U%左

右 。早在 十八 世紀 ,華北 已形成本地 的棉 手工業 中心 ,手工業 商 品化相對 刺激著植棉 的推廣 。十九 、二十世紀時 ,華北棉花 已成為 世界商 品市場的 一部分 ,山東原棉的供應幾乎和 日資棉廠的需求緊緊相繫 。植棉一紡紗一 織布原本集於農 家一戶的家庭手工業體系也 已被打破 ,形成 了棉 花在遠離 農村 之處紡成機紗後再轉 回農村織成布的流程 。同時 ,因應這樣的生產流 程 ,在山東與 日資棉廠 之 間 ,華商只攬著低層 貿 易的部分 ,即收購小農的 棉花轉運外 資經紀行 。另外 ,在機紗轉 回農村織布 的這個部分 ,於新 的織 布 中心興起 了新的生產組織——包買制 。因此 ,一方面帝國主義進入 中國 以後 ,事實上影響著農村 的經濟 ,二者聯為一個整體 ,而不是 互不相干的 二元經濟體 系 。另一方面 ,因勞 力低廉 ,商人用包 買制 支付 的是家庭 手工 業維持 生存 底線以 下的工資 ,土布乃得與現代棉織 工業相抗衡 。然而 ,儘 管 世界經 濟 帶 來更 高度 的商 品化

,一

九 三 ○ 年代 的家庭 式農 場卻 仍 佔有

8U%的

耕地 面積

,小

農經 濟 (結合 家庭 手工業

)卻

仍然延 續 下來 ,成為華 北平原最普遍 可見的型式 。兒

Myers也

認為城鄉 的 關係是 緊密的 ,但與黃宗 智持 相反的評價 ,他 較 著力於論證 小農 對十九世紀末期 因外貿 引起 的市場變化的積極反應 。他以 ’ 費孝通 ,《江 村 》, 筴 黃宗智 ,《華 北 》, 蛋妻141一16U、 196、2UU° 第

9章

(17)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lUl 華北一八七 ○年代 至一九三 ○年代 土地利 用的改變,尤其是以種植經濟作 物 的更迭情 形一一 起初是 鴉片

,其

後 為棉 花 、花生 、大豆 、煙草

,說

明農 民對市場價格和作物收 益變化 的敏 捷 反應和理性 的選 擇 。十九 世紀後 半期 鴉 片擴植 ,本土鴉 片迅 速擴增 ,超過 印度鴉 片在 市場 的地位 。至一九一 ○ 年代 ,因官 方抑種 鴉 片以及 對外 貿 易的成長 ,使出 口商 人 為棉 花 、花 生 、 大豆 、煙草等 作物提供有 吸引力的價格 之故 ,鴉片種植縮 小 ,棉花 、花生 、 大豆 、煙 草 面積有所增長 。

Myers以

為這種轉 移是 因為 ,在鐵路取 代傳統 運輸 方式 的縣份 ,外國人 引進 了新 品種 的努 力 ,使得農 民轉 向種植 更能獲 利的作物 。例 如一九 一三年英美煙草公 司在 山東 中部 幾個 縣引種 新 品種煙 草 ,一八九 二年美 國傳 教士 引入花生 ,到一九 三○年 山東和河 北 南部 已廣 泛種植 。” 農 民敏 感於 市場 的變化 ,進而改 變其土地利用形式 ,地方生產之物尤 需 有運銷 通路 。在這 方面

,Myers強

調 新式交 通運輸(鐵路 )的連結作 用 , 使 地 方市 場 的貿 易轉 向通 商 口岸 。一 八九 八 至 一九 一 二年興 建 的鐵 路 系 統

,把

北 京和 南滿 、漢 口 ,青島和濟南 ,天津和浦 口連 接起 來 ,穿越 冀魯 二省 ,使腹 地與北京 、通 商 口岸 較以 前更 緊密聯繫 。大約 同時期 ,對外貿 易也有所擴 張 ,口岸和 大城 市人 口增 長率亦快 ,且大部份 為外地和 外省移 民所移 入 。Mye邱認 為這 是 運 輸 改 善和貿 易擴 張使 農 民遷 往 口岸 和 大城 市 。ω

五 、生 活 水 平

生 活 水 平 與 生 產 力 、所 得 分 配 、消 費 能 力 密切 相 關 ,生產 力提 升 、所 得 分 配 平 均 ,才有 足 夠 的 購 買 力 。以 農 業 為 主 的 國家 ,其所 得 尤 與農 業部 門 的 生 產 值 變 化 有 關 。根 據 恩 格 爾 法則 (Engel’

sLaw),當

家 庭 所 得 增 加 時 ,糧食 支 出 的 比例 會 減 少 。

a開

發 中國家 其 國民 所 得 用 於 糧 食 支 出 的 部 ”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213-219。 ω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219-226。

a張

清 溪 、許 嘉棟 、劉 鶯 釧 、吳 聰 敏 ,《經 濟學 :理論 與實 際 》(台北 :雙葉 書

(18)

IU2謝美娥 份 ,往往 佔有 相當高的比例 。因此 已有學者從糧食生產 的估計 ,判斷生活 水 平的變化 。例 如

D㏕

ghtH.Perkins、葉孔 嘉 、許道 夫 ,皆曾估計 一九 一 四至一九 三 ○年代 中國的農業生產 ,大致認為此期農業生產是增加 的 ,但 若衡以 人 口的增長 ,則人均糧食 產量的增加有 限 ,可見 生活水 平沒有顯著 的改變 。不過 ,Th。

masG比

ski從

棉布 的消費 、農業與非農業工資的 上 升 的估 計

,認

為 戰 前 中國農 民 的生活水 平是有 提 升 的 。ω再 如 David

Faure的

研 究 ,長江 三角洲生產 出 口商 品的農 民

,其

生活水 平在 二十世紀 二○年代隨著商品價格 的上漲而提 高 。“事實上 ,歷史 時代 的數據極 為 不 完整 ,很難估 計 國民所得以 為生活水 平的判 準 。“另 方面 ,農家的收支消 費 並不 限於貨幣 型式 ,各學者賴以判斷的指標也極 為分歧 。本文比較的 四 位學者 當 中

,Buck和

Myers都

認為近代 中國農 民的生活水 平 已有改 善或 未下降

,Buck的

調查材料更 為Perkins、

Rawski和

Mycrs所

,結論 相近 ,

惟費 孝通和 黃宗智持 反 向論斷 。

Buck認

為透過農 家現金 的支出 、自家生產消費 的產 品總值 、各項支 出所 佔的 比例 、食物 營養等 方面的研 究 ,可以顯 示生活費用及一部份生活 水 平的 內容 。他就第 一次調查 的資料計算食物 、燃料 、衣著 、房租等各費 所佔百分 比 ,與日 、美 、丹麥 比較後 ,認為 中國農家生活水平相對較低(食 物 花費 較高

),且

似 乎在 最低標 準 之下 。台他也比較耕地所有權 的不 同與 生活水 平 的差 異

,發

現佃農 的生活水 平較 自耕農為低 。“在

Buck的

第 二 次調查 資料 中 ,據

216個

地 區的 回應 ,農民 自覺在 一九 二五至一九 三三年 間生活程 度 的變遷 方面 ,覺得改 善者在 五分 之 四以 上 ,合計覺得毫無變遷 者約 佔十分 之九 。

a

Mr“

JUhnL.Buck關

於河 北和 山東農 民生活水 平的村 訪資料

,論

廊 有 限公 司 ,1991年》 上冊 ,頁%。 θ 張瑞 德,〈中國近 代 農村 經 濟 的發 展與危機一一 晚近一些議題 的評述 〉,頁π l。 ‘3DavidFaure,7乃θ

R〞′a′EcU刀U〃

VUrP〞

-乙′′θ〞U刀C乃r〞a(UxfUrdUniversitv

Press,I989),pp. 136-163. “ 中國 國民 所 得 的估計 ,目前 殆 只能 上溯 到 193U年代 ,為劉 大 中 、葉孔 嘉所估 。 “ 卜凱 ,《中國農 家經 濟 》,頁U。 “ 卜凱 ,《中國農 家經 濟 》,頁SSt。

a卜

,《 中國土地 利 用 》,頁“2、658。

(19)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lU3 證:(l)當時 巧 個樣本 點的村莊 之 中,有” 處 的農民 自覺生活水平上升 ,

(2)一

九 ○ 四至一九 三○年 之 間 ,大部份 縣份 的農 民在消 費粗糧和 細糧 的 比例 上 沒 有 什 麼 改 變

,顯

示 二 十 世紀 初 期農 民 生 活 水 平 並 未 下 降 。“ Mye〝認 為,雖然 華北人 口增加和集約化耕作,但農 民生活 水平 並未下 降 。 不從食 衣住等 生活物 品著 眼 ,而從收 入來源 立論 ,費孝通認為三○年 代 的江 村 農 民 生活 已在 維 生水 平以 下

,是

從 江 村 的 蠶 絲 副 業 出 口蕭條 而 言 。江村以 出產歷 史上 聞名的 「輯里絲 」為主,為盛澤鎮 絲織業供 應 生絲 , 商業化程度極 高 ,副業收 入成為該村 彌補財 富不平均 的重要來源 ,一旦失 去市場 ,生活即 陷入 困境 。ω不過 ,受一九 三○年代 早期世界經濟 恐慌所 影響 ,商業化 發達 的江 南受到很 大的衝擊 ,當時農 民生活水 平的下落 ,似 不能代 表長 期現象 。 黃宗智認 為長江 下游 地區農 民 的生活水 平處於 「糊 口農業 」狀 態 ,與 華北農村 的 「貧農經濟 」說相呼應 。他 同意

DavidFaurc所

說長江 三角洲 生 產 出 口商 品農 民 的生活 水 平在 二十 世紀 二 ○ 年代 隨著 商 品價 格 的 上漲 而提 高

,但

儘 管農 民的平均收入確有 「增長 」

,黃

宗智 並不認 為這種 型態 的農業有何 「發展 」。他以農 民 的肥料投 資 負擔 、高利貸 、農作歉收 、蠶 農 生活 的不 安定性 、世界 商業市場價格 的波 動 ,以及 帝國主義的衝擊等等 因素

,結

論 明清 時期長 江 三角 洲 的農村仍 「停 留於糊 口的耕作 方式 」。很 顯然 的 ,在歷經 了明清長 時期 的商 品化 之後 ,黃宗智認 為農 民生活水 平不 但沒有提 高

,反

而趨近於糊 口水 平 。乃

六 、餘

Buck等

四人所反映的近代中國農村經濟諸問題 ,其意見和立場差異

悉述如上 。至於如何肆應已發生的問題

, Myers曾

把三○年代各家對近

代 中國農民經濟 問題 的意見歸為二種理論 :分配論

(TheDistribution “馬若孟 θ 費孝通 ∞ 黃宗智 ,《河 北和 山東 》,頁5-238。 ,《江 村 》,頁ll、2UU、146。 ,《長江 》,頁149152。

(20)

lU4謝美娥

TheU呼’即馬克思主義論者

)和

折衷論 (TheEclect沁TheUry)。前者認 為 農 民大部份所得被 地 主 、高利貸者 、政府 、商人等剝削 ,農民沒有 剩餘 可 改 善農 業生產 、提 高生活水 平 ,而地主等 人對土地 再生產又 很少 再投 資 , 土地擁有情 況更為不平等 ,因此只有改革社會 關係 ,重行分配才能解決農 村經濟 問題 。後者 認為農 民之所以貧窮 ,不只是 因為大部份所得用於繳稅 和 付 高 地租

,也

是 由於 生產 蕭條 之故

,而

生 產 蕭條 又是 因為農 田經 營不 當 、交通 不發達 、缺乏政府 支援 、以及對生產投入量不足所 致 ,因此此類 論者建 議的 因應 方案 多是從農 田經 營最佳化 、改善運輸設施 、政府提供農 民低利資金等等角度著 眼

,Buck和

費 孝通都 屬於這 一種論派 。π不過 ,

Buck顯

然 較從 如何 增加農 田生產 的一面來考 量

,費

孝通 較從 改 善農村 副 業 的存續著 眼 。η

Buck和

費 孝通 的著作

,至

今 仍是研 究戰前 中國農村 經 濟不可或缺 的材料 ,有其一定的史料價值 ,無庸筆者 再 申論 。此處只針 對

M汻

rs和

黃宗智的著作 ,陳述 一些淺見 ,其他學者 的相 關評價亦一併綜合 於此 。

Myers一

書有 幾個 重要的發現

:(l)戰

前大約 五十年的時期 ,土地所 有權沒有集 中的趨 勢

;(2)人

口增加 、耕地減少 、耕作技術未有 明顯改良 的情形下 ,農民生活水 平並未降低

;(3)中

國農 民對市場經濟 的反應頗 為 敏銳 ,能因應 之而做 土地利用 的調 整

;(4)城

鎮工 商業 的發展有 利於農村 經濟

;(5)解

決農村 問題 的根本 之道在於 生產技術的改良 、現代化的交通 ” 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15。

BuCk主

:(l)在

土地 的集約和耕地增加 方面 ,遷移 田間墳 墓 、減少 田坵 、 重劃分 割土地 、辦理 土地清丈登 記做 為稅務改革基礎 、墾荒地 、實行 田場經 濟 單位 、減 少農舍面積 、增加肥料投 入 、水 利管理及防澇

;(2)在

勞 動 力 方面 , 農忙 時 用機器 、勞 動力平均分配於 一年之 中

;(3)在

農 村 資金 方面 ,改良農 民 貸款 來源 ,創立農業貸款制度

;(4)在

農 業技術 方面 ,育種 改 良 、防病 蟲害 、 改 良農 具

;(5)公

共建 設 及 其他 :興築公路 、鐵路以利運銷通路 ,提倡 農村合 作制 度 以 增 農 民生產 與消費能 力 。費孝通鑑於 副業生產 對江 南地 區 的農 民收入 極 其重 要,他主張除 了投以科學 的生產和現代管理在 鄉村發展小型 的合作企業 之外 ,也認 為政府應制定法律 降低地租 ,以低利率貸款提供農民信貸 ,建設現 代 化 的 交通運輸 ,並向地 主課 重 稅 充為各項援助農民 的基金 。卜凱 ,《中國土 地 利 用 》,頁l、21挖2。馬若 孟 ,《河 北和 山東 》,頁2U挖l。

(21)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問題的論爭 lU5 運輸 建 設 、健 全 農 村 信 用組 織

,而

不是 土 地 再 分 配 。竹 N㎡

.RuemChen

認 為這 些研 究發現 可做 為驗證 中國其他區域研 究的假設基礎 ,同時 ,對於 吾人瞭解 通 商 口岸 與傳 統經濟 ,尤其是 與農 業 之間的 關係 ,也有很 大 的助 益 。弘雖然

Myers的

著作 對折 衷論 提供 了一個有 力的例證

,不

,王

業 鍵認 為 Mye“還是 太過於 強調 農 民的求富慾

,忽

略農 民也存在 消極 的一 面 。而 且

Myers使

用 的工資 、地價數據也 不能 充分支持他 的假設一一 城 市 工商業發達 ,吸收農村 剩餘勞 力 ,緩和土地缺乏情況 ,工資和地價 的變動 不相 上下 :竻 有 關生活水 平的討論 方面 ,比較

Myers和

黃宗智 ,雖然

Myers對

生活 水 平的論 述

,所

用的

JUhn.L.Buck的

村 訪資料 或被評 為只 限於 交通便利 的村 莊 ,村訪樣本 的隨機抽樣值得懷 疑 ,但是 黃宗智所 說 的農村 「內捲化 」 和 農 民 生活水 平僅只 糊 口云云

,也

缺乏 足夠 的實證 資料 。

K究

竟 Myers 和 黃宗智何 者所論 較 為合理

?這

有待 更 多的農村家計 的研 究,才能 有 更具 體 的證據 進 一步論述和評斷 。黃宗智 《華北 》書 中最薄弱 的一環也 正是在 此 ,黃宗智沒有提 出足以證 明農 民生活水 平改 變 的實 際資料 ,以符 合他所 謂 內捲化模 式 的變化 。這在他論及 小農被 迫農忙 時外 出傭 工以 致農 業生產 下降的陳述 中 ,也同樣沒有任何 可資為證 的證據 來支持他 的想法 。η (儘 管 黃氏在他 別 的著作裡 曾提 出以 「單位 工作 日勞動生產率 」來衡 量 「增長 」 和 「發展 」。飛) 然 而與農民生活水 平至為相 關的是 :中國農 業 真正的 「質性 」突破一 一 有增長 ,有發展一一 究竟發生在何 時

?對

黃宗智而言 ,一九 八○年代 大 竹 王業鍵 ,〈馬若孟 :中國農民經濟 〉,頁U。 π Nai-RuennChen,“BookReview:tㄌεC加刀ε∫ε

Pθa∫a刀tEεU〞U〃ˊf4g′′ε”Jr〞′a〞

Dθvε′qp羽θ刀t9刀西比ㄗ θ′a刀〞 ∫乃a刀′”〞g,f89U-f9′9,”JUγ′刀a′Ur4“θ刀 ∫′“〞′ε∫,3U.3

(1971.5) :666-667. 石王業鍵 ,〈 馬若孟 :中國農民經濟 〉,頁“U-“1。

%KennethP6meranz比

較 19一18世紀歐洲和亞洲的市場經濟時 ,認為從 18世紀 中國小農家庭的勞動配置看來 ,並未形成 內捲性經濟 。見史建雲 ,〈彭慕蘭著 《大分流 :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歷史研究 》2UU2.2:189一188。 ’’

Prase珀itDuara,“Review:η比 Pεa∫a刀tEεU刀U〃ˊa刀〞SU“aJC乃a刀gθ′刀 ⅣU′幼

C乃切 θ,”〃arva月〞JU”′刀a′Urz。at比6t9祊ε∫,46.l(1986),pp.283.288.

(22)

lU6謝美 娥 陸轉 向鄉 村 工 業 化 與 經 濟 多樣 化 ,才真 正 擺 脫 了過 密 化 農 業 和 過 密 型 商 品 化 的 束 縛 。的 確

,鄉

村 工 業 化 使 一 半 以 上 的 農 村 戶 口勞 動 力 在 農 業 外 就 業 ,農村 部 門 的 剩 餘 勞 動 力 為 工 業 部 門所 吸 收 ,農民 收 入 增 加 ,小城 鎮 不 斷 的 繁 榮 。但 是 ,反溯 歷 史 的發 展 ,明清 時期 若 真 如 黃 宗 智 定 論 的 :雖然 歷 經 商 品化 ,但整 個 歷 程 乃 是 糊 口農 業 的 形 成 ,那 ,我們 對 明清 時期 江 南 市 鎮 (尤其 是 專 業 市鎮

)的

高 度 繁 榮 景 象 ,將如何 看 待

?談

明清 的 商 品 化 ,勢必 無 法 略 過 江 南 的 專 業 市鎮 ,這一 點是 《長 江 》書 中避 而 未 提 的 。 在 理 論 應 用 方 面 ,認同黃 宗 智 「過 密 型 商 品化 」見 解 的歷 史 學 者 ,認 為 其 說 可 以 應 用 到 中 國 其他 地 區 的 經 濟 史 研 究 之 中 ,並且 引用 濱 島敦俊 和 北 田英 人 有 關江 南 土 地 集 約 利 用 和 水 稻 農 業趨 向密 集 化 的論 述 ,作為 黃氏 「過 密 型 增 長 」確 在 明清 時期 發 生 的 印證 。ㄌ但是 經 濟 學 家 趙 岡卻 認 為 , 黃 宗 智 對 於 經 濟 理 論 的認 識 不 當 ,導致理 論 應 用 上 的 重 要 失 誤 :第一 ,黃 宗 智 沒 有 明確 指 明 明清 江 南 農 村 社 會 的基 本 性 質 ,就批 評 新 古典 經 濟理 論 不 適 用 於 過 密 型 市 場 經 濟 。事 實 上

,市

場 經 濟 也 可 以 是 不 完 全 競 爭 的 市 場

,而

新 古 典 經 濟 學 者 研 究 過 密 型 市 場 經 濟 的

,也

大 有 人 在

(如

N. Georgescu-RUegen)。第 二

,黃

氏 徒 費 篇 幅 糾 纏 於 「增 長 」和 「發 展 」的 名 詞 定 義 上 ,沒有 太 大 的 意 義 ,這對於 探 討 落 後 國家 是 否 能 走 上 現 代 化 的 議 題 並 無 補 益 。因 為 農 業既 然 是 過 密 型 型 態 ,重要 的是 這 種 型 態 是 否 對 工 業 化 有 利 (或有 害 )。田 可 見 黃 宗 智 著 作 引人 爭 議 的 議 題 多集 中在 幾個 方 面 :內捲 化(過密 化) 理 論 的 內涵 ;人口壓 力 、商 品化 及 其 與 資 本 主 義化 (尤其農 業 部 門

)的

係 ;增長 與 發 展 的 意 義 區別 。針 對這 些 議 題 ,大陸學 者 早 有 相 當 熱 烈 的 回 應 。國 內 的學 者也 提 出 了綜 合 的評 述 :內捲 化 理 論 分 析 之 中 ,最大 的錯 誤 是 太 強 調 土 地 與 勞 動 力 ,忽略 生 產 投 資 成 本 和 市 場 因 素 的有 效 性 問題 。此 外 ,對商 品化 所 帶 動 的政 府 政 策 、健 全 的 市 場 制 度 、財 產 權 保 障 、商 品流 通 是 否 有 效 、交 易 成 本 是 否 降低 等 複 雜 層 面 的討 論 ,黃著 幾 乎 缺 漏 ,黃宗 ” 千里 ,〈「過 密型增 長 」理論一一 江 南社 會經 濟 史研 究的一把鑰匙 〉,《 中國經 濟史研 究 》1993.l:85.92。 田 趙 岡 ,〈評 黃 宗 智 過 密型增長 的理論 〉,《中國經 濟 史研 究 》19竻.2:111-l14。

(23)

近代中國農村經濟間題的論爭 lU7 智 的商 品化似 乎只是簡 單的市場販 買而已 。B1 誠 如上述 ,黃宗智在理論應 用上 ,確實 引起 相當 大的躂伐 。但是 ,應 該肯 定的是 ,利用社會 科學研 究 的理論 與 方法 ,刺激 思考 中國經濟史研究 的 這 一 取 徑 。例 如

,黃

宗 智 著 作 中倡 議 採 用 俄 國 農 民 經 濟 學 者

A.V

C㏑

yanUv的

農 民經濟組織理 論 ,即是一個 有 意義的嘗 試

,雖

然 黃氏本 人

似 未細讀Chay色

nUV著

作 。畢竟

,C㏑

yanUv所

揭示的幾種 農民經濟屬性 ,

很 可以 說 明 中國的小農經濟 ,諸如 :以家庭 成員為主體 勞動 力的家庭 式農 場 ,其生產是以 滿足 自身消費 為 目的 ,而非以在 市場上追 求最大利潤 為 目 的 ;家庭全 年的勞動 報酬 ,沒有 辦法 比照為利潤 而生產的企 業主 ,從量上 分解 其工資 、地租 、利 息與淨 利潤所得 的精確計算 ;小農家庭 的勞動者 與 消費 者 的比例 變化

,與

家庭 單位本 身的 「人 口週期 」變化 密切 相 關 。挖 應該補 充 的是,黃宗智以 內捲化 的貧農 經濟批判 資本 主義萌 芽論 的謬 誤

,引

起 大 陸學 者 相當 的 關切 。田萌 芽論 從 著 重 生 產 關係 到 生 產 力的研 究 ,在《華北 》中也 同樣 的強調 。問題在於 黃氏並不以為資本 主義有何萌 芽 可言 ,真正的農村經濟 的質性 突破 ,是在 一九 四九 年以後 ,這在他論及 華 北經 營式農 場的生產水 平時特別談到 ,而且他在 《長江 》裡也 闢有 專門 篇幅討論 中國農村經濟 的出路 問題 。

84無

論 如何 ,萌芽論 的雇傭和 生產 力 的細 論 還有 可以 參考 之處

,應

該注 意 的是萌 芽 論 的理 論 規範 。就 此 點而 言

,黃

宗 智無疑是 成功 的 。 最後 ,關於 《華北 》探討 的時程和材料 的運 用方面

,亦

應 加 以 檢 討 。 黃宗智將 整個 明清 至一九 四九年視為一個 時程,這長達 六百年的華北農村 田 范毅軍等 ,〈典範的危機與危機的典範 :黃宗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綜合評 述 〉,《近代 中國史研究通訊 》加 (19%):lU9-124。 釳 徐建 青 ,〈恰 亞諾 夫 《農 民經 濟理 論 》簡 介 〉,《中國經 濟 史研 究 》19SB.4: 149-1%。又 ,謝美娥,《恰亞諾夫 《農民經濟組織 》述介 》,《史耘 》8(2UU2.9): 121一146。 路 一九九 三年 大陸辦了一場 「黃 宗 智學術研 究座談會 」,專門討 論 他 的鉅 著 ,形 成 的意 見 見 《史學 理 論 研 究 》19艸.l:124一134,19與.2:S9-llU。 翱 黃 宗 智認 為 ,中國農 村 經 濟 的 「過 密 」危機 要 到 一 九 七 ○ 至 八 ○年 代 實行 鄉 村 工 業 化後 才解 除 ,而且 中國農 業 經 濟 至此 開始 真正 達 到 有 「發 展 」的境 地 。 黃 宗 智 ,《長 江 》,頁竻牛281。

(24)

lU8謝美娥 經濟變化過程究竟如何 ,黃氏沒有 區分 。因此在沒有增加材料使 他落實研 究 明清 時期 華北農村 的情 況下 ,與其綜論 六百年 ,不如像

Myers一

樣 ,以 滿鐵 資料 為核心仔細研 究 。滿鐵 資料 的運 用 方面

,黃

宗 智雖然把

33村

分 成各式 的型態 ,但在 《華北 》中完全看 不到他針 對不 同的村莊類型加以發 揮 ‵因此 ,即使 分 出了以農 耕 為主和以 家庭 手工業為主的類型 ,也無法令 讀者證 實這 種 區分 法與其 內捲化論 點的相 關處 。這是 《華北 》一書的一個 缺憾 。在材料 的利用上 ,滿鐵 的 《中國農村慣行調查 》及 其上海 事務所對 江 南農村 的調查 報告 、林 惠海 的 《中支江 南農村社會制度研究 》,為Myers 和 黃宗 智分別使 用 。“當然 ,滿鐵在各處 的調查資料也 尚未 完全 被 利用 , 不 可不注 意 。而事實上 ,由於本 世紀前期經濟調查極為盛行 ,許多調查 資 料 尚未適切 的利用在 區域研 究上 ,例如 :行政 院農村復 興委 員會 對江 蘇 、 浙江 、河 南 、陝西 、廣 西和 雲南 六省的調查 ,據學者論 ,乃是 一批質 量較 高的調查 資料 。8‘ 近代 中國農村經濟 的區域和微觀研究 ,目前仍 然 太少 , 像租佃 、農村 與外部經濟 的 關係 、農村信貸系統 、生活水平等尚具爭議或 實情不清 的 問題 ,如能有更 多的個 案相互比較 ,將可逐漸澄清農村經濟從 傳統走 向現代 的歷程 。 “ 林 惠 海 一 書 ,是根 據 他 一 九 三九 至 四三年 到江蘇吳 縣楓橋 鎮孫家 鄉所做 的調 查 寫成 ,對該地農 民租個制度和租個 關係 、耕地經營 、田面權典 當多所研 究 。 林 惠海 ,《中支江 南農 村社會制度研 究 》上卷 ,東 :有 斐 閣 ,19“年 。 “ 曹幸 穗 ,〈 民 國時期農 業 調查 資料 的評價 與利 用 〉,見《中華民 國期 ☉經 濟統 計 :評價

t推

計 》(一橋 大學 經 濟研 究所 ,2UUU年

),頁

竻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人權侵犯、國際犯罪等全球性的問題,已不 斷探究其原因,試圖提出長期可行的改善方 案。

人權侵犯、國際犯罪等全球性的問題,已不 斷探究其原因,試圖提出長期可行的改善方 案。

人權侵犯、國際犯罪等全球性的問題,已不 斷探究其原因,試圖提出長期可行的改善方 案。

商業競爭力:2020 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 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將比利時列為 63 個受評比經濟體中之第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智者大師根據《大品般若經》 、 《大智度論》 、 《成論》 、 《毘曇》等較早期的大乘經 論對禪法的演繹及修行,使我們聯想起近代西方學者 Paul Harrison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