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文創產業投資評價機制之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文創產業投資評價機制之建構"

Copied!
2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System of Taiwan. 103. 8.

(2)

(3) 摘要. 2012 年 5 月 20 日,台灣最高的文化行政機關「文化部」正式成立,宣告了 台灣文化發展另一個新里程碑。在此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如何能在眾人期待中,真正能以國家之力善盡文化建設之責,或是為民間文化創 意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們以創意作價,找到發展商機,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 兼顧核心價值的建構與延續,則是當前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台灣的人們所迫 切關注的議題。2012 年這個關鍵的年代,文化創意產業在法令建制的環境底下, 政策的確立開啟了政府與民間資金共同投資的模式,使台灣文創產業走向市場 化。 解構「文化」 、 「創意」 、 「產業」的組合即可得知,對文化創意業來說,其最 終目的,經濟不會是唯一的產值,而是在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平衡之間,找到持續 下一波價值創造的能量。如同產業鏈的意義與價值是跟隨著成本與利潤而透過文 創產業形成的「價值鏈( value chain)」 ,嚴格來說則是連結了經濟利益與社會影響 的思考,同時關注的是文創產業化過程在經濟價值之外所可能產出的「非經濟」 的價值。 文化部所推出的「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投注國家資 金,並邀請民間創投公司共同投資具有潛力的文創產業,除了資金,它更廣泛的 牽涉到文創產業規模的擴大,技術的提升,智財權的保障,市場通路的開創,人 才的就業機會,文化內容的轉化與表現,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因而在投資與獲 利之間的概念則必要跳脫傳統產業思維,將文創產業的發展視為文化生產的循環 過程。在投資過程的互動關係上建立起共通的價值觀點,除投資報酬率(ROI)之 外也將「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也就是「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一併納入評估。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形塑與提出執行近十年的時間(2003-2012),回顧政策形塑 歷程,文化如何與經濟接軌,文化部門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強調,對於慣常以數 字為思考依據的經濟部門而言,要同等判斷無形文化創意價值之存在,勢必存有 必須跨越的認同鴻溝;官方思索以文化創意的產業化過程,是否與民間握有資金 的投資者或實質從事文化創意的工作者有著一致的夢想?則是本篇論文研究的 核心。 關鍵詞: 關鍵詞: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創業投資、 投資、價值鏈 價值鏈、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評價機制、 機制、社會企業. i.

(4) Abstract. As the year of 2012 was the year that Ministry of Culture established, it also illustrated a new coming ag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MOC that the plan of investment o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was in progress. But this new undertaking assignment is not so reasonable growth as expected, caus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economic return and cultural impact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join ventures. The comments and critiqu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versy of the plan is rooted on the join ventures who confuse the core valu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n the wrong acknowledge therefore leads to an inconsistent expect of profit recovery. If we deem culture as a cycle, the investment on creative industry is not only for the money in return, also have to inspires the performance of higher creative, higher employment rate, higher technique, and that’s what we realized as the soft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join ventures, includes MOC and private funds, should abandon the fixed commercial thinking then try to understand that the outpu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vestment, besides the economic profit is coordinated along with social impact. Positively to build a equal evaluation criteria on cultural industries investment and renew the concepts about investment to balancing the profit recovery is immediately demand. All these learning and changing will make the join ventures do good on cultural industry, eradicate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investment, advance the circumstance of creative, make the workers in this pool to get more chance, eventually the investment on creative industry in Taiwan will create both sustainable value and extend the market value in the same time.. : Core Value, Venture capital, Value chain, Business Model, Evaluation, Keywords: Social Entreprise. 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4 研究背景 一、民間產業到國家政策.............................................................................................................4 二、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6 三、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 .....................................................................................................7.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0 問題意識.................................................................................................. 12 問題意識 研究貢獻.................................................................................................. 15 研究貢獻. 文獻探討 .................................................................................16 政策演繹.................................................................................................. 18 政策演繹. 一、政策流轉與論述核心...........................................................................................................18 二、歷任主委與文創政策...........................................................................................................23 文創時代的到來 三、文創時代的 到來...................................................................................................................25. 第二節. 理論實證.................................................................................................. 30 理論實證. 一、文創產業英國經驗的啟示 ...................................................................................................30 二、臺灣文創產業發展的課題 ...................................................................................................32 三、文創產業政策落實的必要之惡 文創產業政策落實的必要之惡 ...........................................................................................35. 第三節. 學理及文獻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範圍.................................................................................................. 45 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47 觀念架構.................................................................................................. 50 第三節 觀念架構.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政策分析 .................................................................................56 從國發基金到文創創投.........................................................................65 從國發基金到文創創投 文創創投投資標的與評估作業 ............................................................75 文創投資模式與問題 資模式與問題.............................................................................94 文創投 資模式與問題 小結 ..........................................................................................................98. 第五章 個案比較分析 ........................................................................100 iii.

(6) 第一節. 民間創投個案研究--民間創投個案研究---電影 ---電影”S 電影”S” ”S”案 .................................................... 102. 一、中間人的作用 中間人的作用.....................................................................................................................105 二、電影創投面對面 電影創投面對面.................................................................................................................105 三、創投業者的投資分析 創投業者的投資分析.........................................................................................................107 四、小結 .................................................................................................................................... 114. 第二節 文化部入股創投個案研究--文化部入股創投個案研究---”HS” ---”HS”案 ”HS”案 .................................................. 116 一、創投業者間的合縱連橫策略 ............................................................................................. 117 二、創投業者投資分析評估.....................................................................................................120 三、公部門入股 ........................................................................................................................126. 第三節 個案研究發現.............................................................................................. 131 個案研究發現 一、投資案比較 ........................................................................................................................131 二、產業領域差異的思維衝突 產業領域差異的思維衝突 .................................................................................................133 三、小結 ....................................................................................................................................136. 第六章 命題發展 ................................................................................140 第一節 文創產業的產業價值與核心 ................................................................... 142 二、主要文創產業國家的發展核心 .........................................................................................150 三、臺灣文創產業價值問題歸納 臺灣文創產業價值問題歸納 .............................................................................................152. 第二節. 文創產業價值的策進與保障 .............................................................. 157. 一、文創產業重要計畫對照.....................................................................................................157 二、文創法令建制與目的.........................................................................................................169 三、文創法令的保障與問題.....................................................................................................171. 第三節 文創產業文化價值評價的挑戰 ............................................................... 178 一、文創產業評價的挑戰.........................................................................................................179 二、雙軌評估機制的思考.........................................................................................................187 三、文創產業價值取向.............................................................................................................194. 第七章 結論----未來 結論 未來文創創投機制的模式建構 未來文創創投機制的模式建構...............................198 文創創投機制的模式建構 第一節 當前的六大課題 ........................................................................................ 198 第二節 文創創投評估機制的省思 ....................................................................... 200 第三節 政府文創投資評價機制的再進化...................................................... 204 政府文創投資評價機制的再進化. 參考文獻 ................................................................................................211 中文部分 .................................................................................................................... 211 (一) 專書及論文 ........................................................................................................................ 211 (三)報紙報導 ...........................................................................................................................216 iv.

(7) (四)網路資料 ...........................................................................................................................219. 英文部分 .................................................................................................................... 221. v.

(8) 表目錄 表一:文化部歷任主委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政策 .................................................24 表二:華山酒廠發展歷程與大事紀 .........................................................................36 表三:論文研究方法與流程 .....................................................................................48 表四:文化部推動文創發展的架構示意 .................................................................52 表五:文化部參與國發基投資文創產業流程 .........................................................57 表六:文化部主導國發基金投資文創 .....................................................................59 表七:開發基金 2007 年各項投資案件(單位:新台幣億元).................................60 表八:國發基金 2008 年 3 個新投資案件 ...............................................................62 表九:文化部現階段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策略 .................................................66 表十:文化部自 2010 年之後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計畫 .......................................67 表十一:文化部「加強投資文創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劃案」得標公司資料 .....70 表十二: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專管公司共同投資案件 .............................75 表十三: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專管公司共同投資案件 .............................78 表十四:2003-2010 年投資案件數(產業別) ............................................................80 表十五:2003-2010 年投資金額(產業別) ................................................................80 表十六:歷年投資案件數 .........................................................................................81 表十七:歷年投資金額 .............................................................................................83 表十八:歷年投資案件發展階段 .............................................................................84 表十九:2010 年投資案件數 ....................................................................................85 表二十:歷年總投資案件數 .....................................................................................86 表二十一:國發基金參與投資之流程 .....................................................................88 表二十二:國發基金參與投資之審議作業 .............................................................88 表二十三:文化部促進民間參與投資文創產業實施方式 .....................................90 表二十四:文化部主導的文創投資條件說明 .........................................................90 表二十五:文化部共同投資之申請流程圖 .............................................................92 表二十六:民間創投與電影業者合作關係示意圖 ...............................................103 表二十七:2004-2011 文藝愛情片票房統計 .........................................................109 vi.

(9) 表二十八:民間創投 H 案之投資條件設定........................................................... 111 表二十九:民間創投 H 案之電影票房預估........................................................... 111 表三十:民間創投 H 案之投資報酬預估............................................................... 113 表三十一:民間創投 H 案之投資報酬率預估....................................................... 113 表三十二:民間創投成案程序示意圖 ................................................................... 115 表三十三:電影產業近三年產值趨勢. (億元)..................................................... 118. 表三十四:電影產業重要觀察指標 ....................................................................... 118 表三十五:文創一號示意圖 ...................................................................................120 表三十六:HST 公司增資後的股權結構...............................................................122 表三十七:文化部入股之 HST 公司董監事組成..................................................123 表三十八:同質性選秀節目收視率調查(2011/7-10 月) .......................................123 表三十九:文化部入股之 HST 公司經紀收入預估..............................................124 表四十:文化部入股之 HST 公司投資報酬率預估..............................................125 表四十一:文化部投審作業流程圖 .......................................................................126 表四十二:HS 案邀文化部投資比例 .....................................................................128 表四十三:民間自投與公部門入股投資案比較 ...................................................131 表四十四:王偉忠與金星、華星、文創一號關係圖 ...........................................133 表四十五:民間創投參與文創投資效益概念 .......................................................138 表四十六:世界主要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及內容 ...........................................144 表四十七:世界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表 ...................................................148 表四十八:2007-2012 各國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成長一覽表 .................................149 表四十九:2004-2012 各國文化創意產業市場規模一覽表 .................................149 表五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組織架構 ...................................................................159 表五十一:創意台灣行動計畫之政府組織與分工內容: ......................................161 表五十二:一般投資案件的評估項目及內容 .......................................................183 表五十三:英國創意產業商業模式架構 CREATIVE BUSINESS MODELS FRAMEWORK..........................................................................................................184 表五十四:大衛索斯比提出的--文化的分類與評估《VALUATION AND THE CULTURAL SECTOR: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 .....186 vii.

(10) 表五十五:世界銀行投資模式 GBF’S INVESTMENT FUND.............................190 表五十六:文化循環(CULTURE CYCLE).............................................................194 表五十七:民間創投參與文創模式 .......................................................................206 表五十八:文創投資案整體評估條件模擬 ...........................................................207.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2012 年 5 月 20 日,臺灣最高文化行政機關「文化部」1正式成立,象徵了臺 灣文化發展一個新的里程碑。. 當前的時空背景之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除了引入國家發展基金擴大投 資,後續將有參照工研院模式所創設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如何能在眾 人期待中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現行發展提出更為合理、符合市場的操作機制,而真 正能以國家之力善盡文化建設之責,或是為民間文化創意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們 以創意作價,找到發展商機,真實開拓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實質的國際市場網絡, 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並兼顧核心價值的建構與延續,則是長久從事文創工作或 是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台灣的人們眼下所迫切關注的議題。兩岸的頻繁互 動,文化交流與觀光人潮,讓台灣的文化內涵透過創意轉化而有所展現,於是對 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進入市場實體的消費與交易,增進了國內的經濟效益;而 政府對內以文創為第四波經濟力主體的認知,促成傳統產業、文化產業的文創 化,在創意的作用下,以附加價值挽救了產業瀕臨邊緣化的危機,似乎也帶來新 的生機。. 十年之前,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實質作為,主要是在學習模仿各先進 國家的文創政策,以及對於本國文創產業內容的奠基、詮釋與整合的操作。而隨 著計畫推動,產業法規的建制與產業界的逐步摸索,加上文化部成立後對於是項 業務的推動給予新的定位,產官學界漸次形成對於「文化創意產業」想像的共識。 「2012 年」可說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關鍵的分水嶺,此時,國際潮流中對於文 1. 文化部於 2012 年 5 月 21 日正式掛牌營運。成立後,其內部分為「綜合規劃司」、「文化資源 司」、「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文化交流司」、「人文及出版司」、「國際交流司」、「文 創發展司」等 7 個司,除原有文化部業務,亦將新聞局廣電、出版、電影及流行音樂;教育部旗 下中正紀念堂、國立歷史博物館、兩廳院、國父紀念館,以及研考會的出版品管理等都一併移撥。 本論文中涉及前文建會時期,為免混淆,名稱統一以文化部統稱。 1.

(12) 創產業產出的經濟與社會價值並重的看待,創意帶來的社會力提升多過於其在 GDP 的表現的強調,政府、民間參與金融投資帶動共享價值的創造等,這些新 思維的出現更影響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2012 年之前,關於文創產 業的累積與試驗,都在為下一波文創發展找出合適的切入角度。因此,2012 年 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將要有更不一樣的思維。. 回顧 2003-2012 近十年期間,文化部隨著國家經濟從工業化邁向後工業時 代,不僅要面對全球化的轉變,也需要面對經濟衰退的考驗。可想而知,即便「文 化部」的設立,不論其內在是配合政府組織再造後的體質調整,因應國家文化未 來發展趨勢的業務整併;或是回應外在,起因於百年國慶大製作「夢想家」2事 件發生之後,從各方應運而來要求文化部對於藝文產業扶植進行檢討,都顯示了 這個機關的出現,承擔的責任將會是大過於以往。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形塑與提 出,正考驗著文化如何與經濟接軌,或說兩者之間如何透過相關政策架構而形成 中央跨部會合作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正是最大的問題;又,文化部門對於無形 文化資產的強調,雖描繪了在創新操作之下會有的量化價值產生,但是對於慣常 以數字為思考依據的經濟部門而言,要同等判斷無形文化創意價值之存在,勢必 存有必須跨越的認同鴻溝;再則,官方思索以文化創意的產業化過程,樂觀預期 並主張新經濟帶來的市場規模及效益,是否與民間握有資金的投資者或實質從事 文化創意的工作者有著一致的夢想?此其間的差異不容忽視也有待溝通。. 文化創意產業當前正值邁入市場化、產值化的行動階段,並且將透過立法, 以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設立,來同整文創產業的發展推動與投 資,且國家期待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做為下一階段整體國力的發展主體的此時, 我們更該觀照的是,文化部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策略與推動方式的制定,應 2. 民國一百年為慶祝國慶,特別擴大辦理。其中國慶晚會中,文化部提列兩億一千五百萬元經費. 邀請導演賴聲川製作一齣演出兩天的《夢想家》音樂劇,引發各界強烈批評政府浪費公帑、資源 分配不均。因此由藝術家與社團、協會組成“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發起“終結百年煙火,開 啟文化元年”活動,要求文化部對於文化政策進行檢討。 2.

(13) 要有永續長遠兼顧價值與產值的不同思考。. 3.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談起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有必要先對臺灣文化產業到文創產業的發展軌跡, 與內容聚合進一步觀察了解。在政策面上雖可以溯及當初從英國創意產業的轉介 與學習,但台灣從文創發展的定調與名稱確認,則顯然自有一套不同的思維考 量,這可以從民間文化產業發展的走向,理出台灣文創產業的脈絡與軌跡。. 一、民間產業到國家政策. (一). 文化產業的自發性:(2002 年以前) 若從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切入國家政策,可以發現,早在政府部門具體提出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 2003 年之前,來自於民間不停息的傳統文化相關產 業,其創造力早已有多樣多種的個別發展。參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 金會於 2004 年所出版的《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 ,內容所呈現各類型案 例即可瞭解。這些大多在二十世紀末期前後成立的文化產業企業體,隨著 當時全球化的衝擊,知識經濟概念的影響,以及文化消費的需求,在尋求 經濟轉型的契機中,選擇以「創意」作為文化與商業接軌的橋梁。儘管文 化創意產業一詞在當時尚未成為顯學或是專有名詞。例如:1.苗栗的華陶 窯:1984 年設立,1991 年起結合柴燒技術,陶藝與園林景觀,以預約方式 對外開放,透過參觀過程的創意設計、販賣陶藝、體驗與自我文化學習。 2.台北琉園:臺灣著名的玻璃藝術品牌,1994 年成立,主要致力於玻璃製 品的創作生產與銷售,而後更進一步技術開發、提供教學,結合時尚設計, 設立玻璃博物館,提供參觀與行銷。這樣的操作正好都與文化創意產業的 中心目標不謀而合。. (二). 創意產業的概念形塑:(2003-2007 年) 4.

(15) 2003 年之前文化產業從未曾如此的成為探討主流,而在 2003 年之後,隨 著公部門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不論官方或民間企業體,皆更積極 尋求如何從文化經營的角度透過「創意」的加入來提升產值,此時,我們 可視之為創意產業的概念期。「文化」在此時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化美感或 傳播功能,它還擴及創意力、國際競爭力的培養及展現,甚至是國家創新 系統的再造,或商品化的表現;它的體質也不再只是以單一的藝術產業系 統為主,而以跨界的整合更具有優勢,公部門除以政策及經費支持文化產 業發展,更思考具體實踐創意產業園區的可能性。例如文化部在陳郁秀主 委任內推動繪畫與陶瓷技術結合的陶瓷創意旗艦計畫「良品美器」,或是 「臺灣紅」文創品牌,以及後續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規劃;這樣的現象與 趨勢,一方面來自於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展,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世界潮 流的驅動,以及歐美國家經由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獲得的高額產值 所誘發。 (三). 創意產業發酵繁殖:(2008 年迄今) 文創產業的形成,除了有民間產業機制經營模式產生變動,更有公部門從 空間角度思維的進展,我們可視此一階段為創意產業發酵繁殖期,以文化 內容附著空間為主,一種文化體驗環境的營造,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 重要並且值得注目的一環。如何善用具有文化集體記憶的舊有空間,藉活 化手段使其做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培養皿,容納各式各樣創意產業的群聚交 融,以形塑一個跨界整合的創意產業平台與環境,即是所謂的文化創意產 業聚落的規劃,是此階段文化創意產業朝向體驗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尤 其先前國外諸多案例,像是紐約的蘇活區、法國的 104、德國的魯爾區, 甚至是北京 798,都在舊工業建築中加入文化內容,並藉創意的規劃與再 造,使得城市因文化創意產業的獲利而再生;例如:台北市的西門紅樓、 光點台北等,甚至是文化部主導催生的地方文化館,又或者是華山藝文特 區所在的舊酒廠空間,在產權歸由文化部之後,經由國外文創聚落概念的 催生,而有了文創園區的整建與規劃。 5.

(16) 這三個階段的歸納,說明臺灣現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歷程,從產業再造、 創意引入的概念定位到空間群聚的落實操作,不同層面的發展是對於全球潮流的 回應,也是直接促成臺灣文化創意產業邁向具體落實的重要環節,更引起傳統文 化產業的注目。而這個歷程所面對的問題:空間與產業結合的營運模式、策略, 可能產生的營運產值、效益以及未來發展走向、對於整體文化發展的回饋等,若 以更進一步的研究觀察,或能提供文化機關在處理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創產業 活化發展與文化資產與創意產業鏈結的模式時,有更為具創意的操作的重要參 考。. 二、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 從過去轉介於阿多諾的「文化工業」思維,到「文化產業」的提出,在臺灣 所談的「文化創意產業」是不是「文化產業」變身?或是脫胎於文化工業概念而 來?法蘭克福學派所指認的「文化工業」是指大量的複製與生產,藉由企業家的 支撐與操作來使文化產品「標準化」與「偽個體化」3,進而達到最大經濟效益 的追求,因此其重點不在文化理念的實現或是藝術美學的推廣。不同於文化單一 產製化的概念,陳其南教授於文建會主委任內提出的「文化。產業」所欲表述的 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與詮釋,則是延續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使在文化產業變成文 化創意產業的過程,則無法忽略其影響性。其於文化部主委及政務委員在位期 間,以專業學術背景藉「文化工業」概念來詮釋文化產業的不同,並借鏡日本社 區營造之操作經驗,使地方產業加值再塑造之後進入文化產業之林。基於鼓勵地 方其特殊性、獨特性的塑造,將傳統產業轉型,兩者結合發展地方文化休閒遊憩 產業---即所謂「文化產業化」;而透過產品的產製凸顯其個性化,定著化與品質,. 3. 阿多諾(Adorno)在《論流行音樂》中提出的「偽個體化」的說法,指的是在資本主義機械複製 技術支持之下,洶湧而來的文化工業史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呈現出偽個體化、非個性化的傾向,導 致個人自主性的喪失和個性的泯滅。 6.

(17) 則是「產業文化化」的意涵(陳其南,2003)。. 隨後因為知識經濟的加持,更帶給傳統文化產業加值的可能,而吸引到更多 的投資者,這樣的邏輯為文創業者或資金擁有者,似乎編織了一個可能的大夢。. 三、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 與過去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著重末端的產出所不同的是,文化創意產業不只是 完成品的展現,只在提供購買或選擇的滿足,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的生產, 過程作為展示的內涵,是所謂的「體驗經濟」。觀眾的購買行為參與了文化的詮 釋,藉美感的吸引創造新文化符號。如東吳大學劉維公教授(2006)曾指出,臺灣 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不只是科技創新,更是美感的創新,尤以當前以體驗消費 為主的經濟市場,美感的創新往往比科技創新更為重要。他說:「臺灣產業創新 的問題不在於創新能量的不足,而是在於缺乏美感創新的發展目標與策略。」又 說:「對於產業發展而言,美感創新並不是為了追求藝術成就,而是為了開發出 能夠為消費者所感動、心動的體驗產品。」. 觀眾在消費過程中付出的不再只是單向的購買行為,更藉由認同的過程塑 造、提升文化的價值。 「創意的蓬勃發展往往便會帶來社會自信,喚起社會認同, 進而凝聚某種社會「共性(Commonality)」,形成新的世界觀(Weltanshauung)及時 代精神(Zeitgeist)。」(吳錫德,2007)。而日本學者日下公人更從經濟學理論出發, 為文化產業的新樣態提出定義和詮釋,他說:「文化產業的目的就是創造一種符 號,然後銷售這種文化和文化符號。」. 放眼世界著名城市,西班牙畢爾包,東京六本木,北京七九八,新加坡濱海 藝術中心……等等,各國皆朝向以創意文化的發展凝塑城市之姿態,並展現國家 7.

(18) 文化實力,而一個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如何規劃,如何營運,如何滿足 創意導向的消費市場需求,如何結合文化與觀光,如何因其獨特性的塑造與突出 而能站上國際舞台,同時帶動各類創意產業的潛在能量與商機,如同 Charles Landry 在《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書中為這些問題提出具創造性的看法 是,透過「創意思考」、「創意規劃」、(2008)「創意行動」的策略與方法,得以 為城市再生、追求經濟競爭力找到創新模式。而這也是今日知識經濟當道,各國 競相以文化特色塑造國家特色與價值時所面對的基本課題。. 2012 年是個關鍵的年代,在文化創意產業法建制的環境底下,文創政策的 確立啟動政府與民間資金共同投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的模式,使臺 灣文創產業走向市場化;此時兩岸的開放互動,頻繁的文化交流與觀光人潮,讓 臺灣的文化內涵透過創意轉化而有所展現,於是文化創意產業從想像進入市場實 體的消費與交易,增進了國內的經濟效益。十年以前文化部所談的「文化.產業」 著重的社區精神、文化特色與環境再造、產業再生,打開了文創的時代序幕,而 十年之後,這些實質內容則化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兩者前後展現的銜接 與體用關係,一方面反映臺灣文化主體性、獨特性的形塑與自我發掘過程,成為 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發展核心;而隨著知識經濟、文化經濟新潮流到來,科技創 新與研發加值,則促使臺灣文化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而躋身世界舞台,臺灣當可 藉此機會展現軟實力創造新的價值。. 而當大多數人在談論文創產業發展時,必定提及產業鏈、生產鏈的生成與關 係,就此我們也應思考到,在當今由政府主導的文化創意產業,要有所全面性的 發展與價值生成時,政府、民間投資者與創意生產者之間,確實也需要透過鏈結 關係的建立,才能讓創意產出、資金到位、市場開拓以達成產業政策的落實。解 構「文化」 、 「創意」 、 「產業」的組合即可得知,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經濟應不 會是唯一的產值,其最終目的,更是在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平衡之間,找到持續下 一波價值創造的能量。如同產業鏈的意義與價值是跟隨著成本與利潤,而對於文 8.

(19) 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我們該注目的則是其文化內涵與發展的價值。將產業鏈的概 念擴充為「文創價值鏈」的意義,是連結了經濟利益與社會影響的思考,同時關 注文創產業化過程在經濟價值之外所可能產出的「非經濟」價值。因此 2011 年 當文化部推出「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提供國家資金邀請 民間創投公司共同投資具有潛力的文創產業時,政府、民間投資者與創意生產者 之間便形成一個產業鏈的結構關係。也就是說,在這個結構中,除了資金,它更 廣泛的牽涉到文創產業規模的擴大,技術的提升,智財權的保障,市場通路的開 創,人才的就業機會,文化內容的轉化與表現,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因此文創 產業在投資與獲利之間的概念,則有必要跳脫傳統產業思維。. 若我們能在經營文化創意產業同時,將視野放大,參考文創產業先驅國家英 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所提出的「創意產業商業模式架構」 ,來看待臺灣文化 創意產業的多層次價值;並且以大衛.索斯比(David Thorsby)的「同心圓理論」 來認知文創產業涵蓋的內容,與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與商品特性,從而改變創投業 者原有以經濟為導向的單一評估依據,而文化部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 中,藉價值鏈的互動關係,讓共同投資者之間,建立起共通的價值觀點,採取「雙 軌評估機制(Double Bottom Line)」的做法,使文創在投資報酬率(ROI)之外亦將「社 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也就是「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 一併納入評估,這則是以國家資金參與文創產業投資時應有且與投資其他產業時 不同的差異化思維。文創所呈現的價值鏈,指涉的不僅是產官學之間共構的合作 關係,更該進一步關照到文創經濟所涵蓋的多重價值,藉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 展,改變傳統經濟思維,以投資回饋於軟實力的建構,厚植文創內涵、培植人才、 提升國力,或許更是國家資源投資文創產業的提振與發展的最好運用之道。. 9.

(20)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化部開始推動國家發展基金投資文創,正值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形塑與提出 執行近十年的時間(2003-2012),回顧政策形塑歷程,以及參考國外許多案例的經 驗告訴我們:臺灣文創產業的概念或生成背景,確實是有別於其他國家的創意產 業( Creative Industry);臺灣之文化創意產業,檢視其觀念的形成轉變以至於所提 出操作、經營的策略等,其初始意圖是在為臺灣文化發展及經濟轉型找到一個新 的出路與契機,而期間又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啟迪,將「文化」從認知、涵養帶向 產業化的「經濟」道路;在此之前,文化或文化產業從未曾經歷如此的重要宣告, 至此則成為國家對外發展政策之一,而能與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 緻農業、觀光旅遊等並列為六大新興產業。. 由於本論文研究者自身多年工作經驗的累積來自於學術界、公務機關甚至是 民間文創創投公司等等,因此有著對於產官學三者之間不同角色思考邏輯的建立 與觀察,更因有機會參與公部門政策研擬過程並進入實踐的操作,而能確切理解 政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與困難,尤其是在於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本研究關注到 2006 年起 2 年間關於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從工程基地變身為文化創意園區的規 劃、委外及經營的過程,及後 2010 年起至-2011 年文化部開始推動民間創投對於 文創的投資,並在參與工作機會中以更近的距離去看待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在臺灣 的發展進程與效能。這些不同觀點的觀察所得,引發本論文研究對於這十年之間 文化創意產業在臺灣,隨著國內經濟環境起伏、政黨變化、兩岸政策開啟與國際 走勢的牽動所產生的轉變,有著高度興趣;並且因為曾參與不同工作角色,因而 對於不同角色之間的思維立場所投注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期待的明顯差異,引發希 望藉由研究的過程去探討:官民學界各家所談論的文化創意產業究係為何,再進 一步從現行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執行的做法與效益來討論臺灣既有的、當下的文化 創意產業是否真能進入產業化,並嘗試從務實、市場機制與投資效益來評估文化 創意產業的價值與前景,而後回頭檢視文化建設是否應與創意產業分流,才得以 10.

(21) 真正達成藉由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推動來促使文化普及,同時評估如何藉政策與 做法的調整,落實以創意加值建構真正文創產業生態的最終意圖。.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是希望能做為公部門在進入下個文創發展階段時,藉著 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來負責產業推動、創新研發、市場拓展及媒合機制 之時,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效能、核心價值與影響可以有更為宏觀的視野, 更為務實的操作,以及更為有意義的目的與產出的規劃與行動。已高度發展文創 何以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有超越以往的重要性出現,無非是來自於其他國家,如英 國、澳洲、泰國、韓國、新加坡、中國等,其在 GDD 或經濟產值表現上的鼓勵, 讓臺灣在走向後科技工業的時代,得以期待「創意」的提出來改變傳統產業的價 值,且對於向來缺乏自然資源,又因時代層疊出來的文化多元具高度觀光性的臺 灣文化,在下一個十年的發展找到正確出路。因此不僅透過政策的制度計畫給予 是項產業扶植的協助,亦須以具信心的姿態運用投資的手段獲取更高的產值。. 11.

(22) 第三節. 問題意識. 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政府的業務,是在 2003 年「挑戰二 OO 八」計畫提出之 後,主要由經濟部工業局主政,直至 2008 年之後,基於事權統一與政府的組織 改造政策推動下,交由文化部規劃及執行。這樣的轉變,涵蓋了幾重意義:. 一是,納入文創思維:過去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維,在經濟部的帶領下, 較為貼近產業市場與經濟環境,但是對於文化展現及其價值的衡量,則較為模 糊,因此難免與文創工作者之間不容易溝通,在文化部主導下則有所改變;. 其二,界定文創產業:當時仍處於對文化創意產業範疇的摸索過程,因此如 何界定文創類別、創意的產業能量,確立文創產業發展方向及內涵有其必要性;. 其三,認知文創潛力:文化創意產業交由文化部主政,可提高對於文化創意 價值的認知,尤其文化部過去沒有經濟效益觀念,對該如何操作投資市場,該怎 麼帶領文創創投者投資潛力股,或要如何在共同投資過程中,以文化創意的潛在 價值說服文創創投者,除了是產業的問題也是文化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的回應,不僅代表著文化部的立場及看法,更影響臺灣文創發 展官民合作的架構。文化部對於文創產業發展的承擔,尤其在此當時業務移轉之 後,似乎要比經濟部更為理解文化創意工作者的看法,而更能有效進行溝通與合 作,因此文創發展從過去偏向經濟思維,當前或有機會調和以文化與經濟並重, 且以文化經濟的角度來看待文創產業的商業模式與投資標的,讓國家資源運用的 同時嘗試創造極大化的共享價值,建立起臺灣文創發展價值的自我論述,則是本 篇論文研究最在意的價值表達。. 12.

(23) 本研究正逢研究者參與文創創投案件的操作期間,有機會得以對文創政策執 行者、文創創投者、以及文化創意生產者之間近身觀察,從中則深刻發現「投資 文化創意產業」這一項工作當前所面臨很大的考驗以及必須突破的問題:文化部 不似經濟部一般熟悉產業市場操作,要有效說服創投業者投資數量最多的微型產 業是極具挑戰的;而共同投資者之間,對於投資案件尚未建立一致的判定標準, 且對於投資案件不一定同樣抱持著長期回收的心態,而能使文創業者保有空間成 長;又共同投資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尚未確立,創投者是否同樣能看到「文化創意」 的價值所在而願意投資具備市場潛力、規模較小的文創業者;文創業產者能否理 解市場運作邏輯,基於拓展需要而提出創投者參與投資的需求等等,在在都是當 前國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執行文創投資案件時必須先予釐清且加以考量的。. 就此,本論文研究的問題核心則就鎖定於探討文創創投的評估機制,從其現 有操作模式中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國家政策的推動,要為文創產業創造甚麼?  2.國家資金的注入,是否與一般市場投資的獲利回收應有不同?  3.文創業者的需求,能否因被了解而納入文創發展的步驟之中?  4.政府與民間創投業者合作,是否應建立起互利合作關係模式?  5.產業的發展趨勢,如何從供需兩端的平衡創造投資效能?. 在問題歸納的過程發現,對臺灣當前發展的創意產業來說,固然政策、資金 是其中要素,但在此之外還必須包括很重要的共同價值的建立來做為基礎,這或 將是影響臺灣文創發展體質的關鍵。何以如此呢?在前述投資組合三個角色之間 的互動關係中,如何讓有錢的出錢(創投者),有力的出力(文創業者),而政府以 政策(文化部)支持,此三者之間若能建立互補關係並以經驗相互交換,達到合作 效益建構,這將會是獲利回收之外,使臺灣文創發展得以長遠且有利的模式;而 國家資金的投入,在首發文創與民間共同投資案的合作過程,若能均衡產值與價 值而共同獲利,則可能為文創業者找到更多活路;再者國家與民間共同投資案的 13.

(24) 進展,創投業者的參與不僅能提供資金,更可以為文創業者提供對投資案件評估 判準的看法與財務管理經驗,讓文創業者在邁向市場化發展時有更為符合市場要 求的準備。這些思考正是在回應前段問題提出的觀點所在。. 14.

(25) 第四節. 研究貢獻. 透過本論文的研究與觀察,嘗試反映文化創意產業提出十年以來,從口號 到政策,從產業分類到產業化模式的軌跡歷程中所面對到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從 文創產業領域的各個參與角色,例如學者、企業家、創意工作者、公部門等等所 指認關於文創產業發展的認知與爭議;在相當多的學理論述之外,這些經由不同 身分角色的實務參與者的切實反映,其實是具有不應被忽視的價值,尤其文化創 意這一行才正要大規模拓展市場的時候;釐清自我角色、運用文創內涵、認清投 資價值,或許更是政府部門當前應加以關注並嘗試解決的課題,以在邁入下階段 的文創發展時,有更為兼顧經濟與社會文化等同發展的做法。. 從這些不同角度的觀察所得,引發本研究著眼於對這十年之間文化創意產業 在臺灣,隨著國內經濟環境起伏、政黨變化、兩岸政策開啟與國際走勢的牽動所 產生的轉變;並且因為在不同角色之間的思維立場所投注於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 期待的明顯差異,更引發本研究希望藉由研究的過程去探討,並嘗試了解:官民 學界各家所談論的文化創意產業究係為何,再進一步從現行文創意產業政策執行 的做法與效益來討論臺灣既有的、當下的文化產業是否真能進入產業化,並嘗試 以務實、市場機制與投資效益來評估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與前景,而後回頭檢視 文化建設是否應與創意產業分流,才能真正達成藉由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推動, 來促使文化普及同時藉創意加值,建構真正的產業生態的最終意圖。. 15.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台灣,已超過十年以上的時間,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整 體的發展脈絡,可以歸納出來約有三個階段︰從最初國內文化結合產業發展的自 我論述出現,結合了地方發展與產業再生的觀念;進至參考國外產業發展案例的 移植與理論引用,納入國家發展政策,將文創產業歸為國家經濟再發展的重點要 項;全面推動文創產業經濟規模化,動用國家發展基金進行投資;就其不同的發 展階段,很顯然可以看到其所仰賴在知識理論的支撐是各有不同。. 最初國內文創產業論述的提出,是架構在區域或地方發展的理論之下,透過 官方文件、政策、計畫等定義文化與產業的關連性。而伴隨著國際潮流與國外先 驗操作,找到台灣國內在文創產業可茲模仿的關鍵議題,因此英國的創產業發展 策略、聯合國的世界文化發展報告的論點與發展走向,提供台灣文創產業啟發式 的思考,以至於後續有文化創意園區的規劃執行。而為了促進產業界的蓬勃發 展,創造文創產業的經濟價值,政策提出引入創投模式,使得不同企業團體、創 投業者、文創業者等關注投資類別與產值提升,而在各類媒體上所發表對文創發 展現況及未來的看法,不論正反向意見都是及時反映國家政策落實的最好回應。. 如同前面所提及,要關注當今文創產業的發展,已不再囿於理論的探討,而 該真實的面對其作為一種產業發展在市場中的挑戰與競爭,因此本章所要呈現對 於文獻探討的範疇,將有別於以往的習慣,在學理之外,大量關注當前參與文創 產業推動業者的看法與觀點,以其來真實反映當前經濟環境中對於文創產業產生 作用力的面向。而能更貼近於文創產業發展的討論。.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其投資模式、投資效應的探討,有幾個必要關注的面 向:一個是國家政策發展及制定的主軸;另外則是學界及產業界的回應與討論; 16.

(27) 再者是國際潮流的走向所為台灣在發展過程做出的提點作用。因此,本研究過程 將從官方制定的文化政策的轉變中所逐步形塑對於文化創意的意義與認知,以及 反應在各項計畫的操作,而比諸於創意大國其在方向上的落差,同時指出執行策 略上的問題與結果。而期待藉產業界、學界就文創產業推動實務的比對來指出當 前國家在文創發展在政策導向下的偏差與必須面臨的挑戰。. 17.

(28) 第一節. 政策演繹. 一、政策流轉與論述核心. 文化與社區 1991 年文化部引入日本學者宮崎清推動「造町」經驗,學習日本以在地傳 統工藝產業的精緻化,結合觀光事業塑造區域特色的做法,於是提出「社區總體 營造」政策;而在 1995 年「文化‧產業」研討會中,首先提出關於文化產業落 實的指標「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希望藉由文化面的產業發展納入文化政 策推動之後,期能產生帶動地區經濟再發展的效能,以產業留住人才,同時達成 社區營造之目的。. 但當時為社區總體營造發展所言說之「文化產業」在體質上是與法蘭克福學 派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提出的「文化工業(Culturae Industry)」並無有 相對應的關係或連結;依陳其南教授(1995)的說法/構想是,要以產業化的經濟效 益作為帶動地方投入傳統產業振興的點火石,重要的是在地人力、物力的共同參 與,以及適應在地環境所產生的地方特色,其與歐洲所談的文化工業大量生產與 複製有著極大的不相同。究其根本目的,陳其南教授所倡導的文化產業,重點並 不在產業規模的擴大與否,或其究竟帶來多少實質經濟效益的回收;而在藉社區 凝聚的過程,重構地方文化價值與人文環境的再次塑造,以此回應臺灣在走入工 業化時代之後,社群關係瓦解、疏離,以及認同感消失的強固劑。「事實上,臺 灣自 1994 年起推動的社區營造運動,原係著眼於如何從藝術文化的角度,切入 社區的建構工作;強調『社區文化再造』、『社區環境改造』、『文化產業振興』、 以及『生活文化活動』等推動方向。為其後伴隨著臺灣各地熱衷於舉辦觀光節慶 活動的風潮、及其所引發的『以文化帶動區域振興』的希望工程,則使得社區營 造運動彷彿成為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基礎社會工程;並儼然成為地方社會力圖抗 18.

(29) 拒城鄉發展差距,乃至於在全球化趨勢下復興在地文化特色、進而重建地方經濟 生態的救急藥方。」(羅中鋒,2004). 文化與產業 1995 年舉辦的「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 ,陳其南教授於其大會演講中, 對於文化產業有了更為清晰的描述。他提到,第一、文化工業不等於文化產業, 因為工業化所指的大量、均一及庸俗的品味,與文化產業強調創意與個別性,生 活性與精神價值為內涵是正好相反的;第二、文化產業的產值是必須倚賴觀光行 為來達成,但是其衍生的經濟活動卻不能單純被化約為觀光而已;文化產業是必 須透過社區的生產組織分工,民眾參與分工而創造出地方價值;第三、文化產業 是一種以地方為本體的發展方式,基於地方的特色、條件、人才及整體福祉而發 展的產業;第四、文化產業必然以保護生態和傳統,以能永續經營。在發展地方 的同時也須兼顧環境景觀的維護和在地生活傳統,才能有持續經營的資本。. 我們可以探究奠基於陳其南教授擔任文化部副主委時,提出「社區總體營造」 的政策,嘗試建構區域產業發展與觀光結合,1995 年「文化.產業」研討會中 宣告將文化產業納入文化政策之一,其後「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思維向 度更標示了臺灣在文化發展與經濟走向的密不可分。. 文創政策化 2002 年陳其南教授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於行政院所提出的「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並提升為國家層級的重點產 業,提出文創發展的一期計畫。同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更委託國家文化藝術 基金會進行「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 ,藉以描繪臺灣文創產業的初步輪廓。 文化部於 2003 年則宣告為「文化產業年」,做為行動開端。 計畫目標: 在此計畫中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所提出的目標是:「開拓創意領域,結合人 19.

(30) 文與經濟發展文化產業」。在知識經濟的影響之下,特別是在臺灣尋求經濟轉型 追求新經濟能力的壓力,「臺灣除了往高科技的方向發展之外,勢須建立起更能 適應『後福特』時期的生產組織形態,深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競爭力」,因而 注意到具有高度知識經濟附加價值而源於藝術美學創作的設計為核心的生產領 域,「這是過去的經濟發展政策中,比較被忽略的一環。」 組織架構及工作內容: 由經濟部、文化部、教育部及經建會共同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及辦公 室,統籌研擬國家文創產業各年度及中長程發展策略與措施,並規畫成立跨部會 的「文化創意產業顧問小組」專責議定國家文創政策。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各 部會的工作重點摘要如下。 經濟部— 1.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工業局) 2.設計產業領域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工業局) 3.藝術設計人才國際交流(工業局) 4.成立國家級設計中心(工業局) 5.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工業局) 6.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局) 7.促進創意設計重點產業發展(商業司、工業局) 8.創意生活設計、紡織與時尚設計、(工業局) 教育部--1. 藝術與設計人才養成教育 2. 國際師資進駐大學授課 文化部--1.. 國際專業人才來台擔任培訓與指導工作. 2.. 藝術設計人才國際進修. 3.. 藝術設計人才國際交流. 4.. 規劃設置文化創意園區 20.

(31) 5.. 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創業. 6.. 數位藝術創作. 7.. 傳統工藝技術(國立工藝研究所). 8.. 創意藝術產業培訓與交流. 新聞局--1. 創意出版產業跨國出版 2. 獎勵翻譯(新聞局) 3. 創意影音產業(新聞局) 4. 本土動畫工業(新聞局). 計畫內容: 於該計畫之三、計畫內涵、(二)投資未來提出「四項主軸、十大重點投資計畫」, 特別說明道:「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全力『投資未來』有利於厚植國力的建設, 藉由投資人才、研發創新、全球運籌通路與生活環境等四項主軸,選定十大重點 落實推動,加速打造臺灣邁向綠色矽島之路。」由此可以看到本計畫目的的中心 思想,是在使臺灣朝向高科技之島。 經濟效益: 計畫的整體效益,從口號提出的「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為基礎,促進經濟成長, 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生活品質。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內容在本計畫中僅是文化部、 新聞局或教育部既有業務的整合,猶如聊備一格的象徵,此與世界其他創意國家 相比,其中並未見將藝術、設計發展成為產業之後就其「文化力」的作用及目標 予以描繪。 挑戰目標: 1. 世界第一的產品或技術至少 15 項 2. 來台旅客超過目前 2 倍以上 3. R&D 投資達到 GDP 的 3% 4. 失業率降到 4%以下 21.

(32) 5. 經濟成長率超過 5% 6. 寬頻用戶超過 6 百萬戶 7. 創造 70 萬個工作機會. 總體而言,此計畫之提出,主要借鏡其他歐美及亞洲國家創意產業發展的經 驗,如英國、日本,但對臺灣而言,因前導經驗不足,對是項產業內涵及操作方 式的陌生感,產業價值的模糊,組織分工主權偏向經濟,目標步驟未臻詳盡而使 計畫多停留於想像;操作上僅以轉介各部會已有的相關業務計畫加以整合為主; 因此從其整體思考架構來看亦不難發現, 「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發展雖有想像, 但是最終還是以邁向「綠色矽島」為目標,並未見整體國家發展結構之中有將「創 意」或「文化」的思維納入。可能原因無他,惟當時文化創意產業的規畫與計畫 制定在分工上是由經濟部擔任主導。. 嚴格來說,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諸於高科技產業而言,可算是一個 相當年輕的產業;臺灣產業環境從 90 年代「國家建設六年計劃」獎勵十大新興 產業以來,提升國內製造業技術,而後有「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東方矽谷」 科學園區出現, 「知識經濟」此時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型態。 「知識經濟」一詞依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是「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 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於二○○○年在汶萊召開非正式領袖會議,亦將其納入重要議 題,由其官方所下的定義是,「在一經濟體系中,知識的創造、傳播與運用是促 進所有產業成長、財富累積與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臺灣也在這一波潮流中參 與實踐,用知識創造財富,不僅限於科技業,更延伸至文化產業界,傳統文化產 業在尋求變革或轉型的壓力之下,紛紛以創新、創意之名描繪經濟產值以及利潤 獲得的可能。. 22.

(33) 二、歷任主委與文創政策. 要探討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脈絡,除了客觀環境與國家整體發展方向的趨勢 之外,必然得從文化部歷來在這個議題上的著墨,特別是歷任主委對於是項產業 所提出不同的想法與規劃。 「文化」與「產業」的連結,可仔細回溯至 90 年代臺 灣社會籠罩在社區總體營造操作的氛圍,以及隨著歷任主政者的政策描繪所帶出 來的產業願景。. 歷任文化部主委,除了幾位任期較短型態為看守內閣外,大多在文化創意產 業上都提出看法,一方面是依著國家整體發展態勢的需求而反映,另一方面則是 文化政策延續與其自身專業的結合;陳郁秀主委出身音樂家,自然在表演藝術、 音樂領域更顯專長,尤其美感的表現,她所積極規畫催生的「臺灣紅」品牌,除 了以公部門資源投資,更樹立一個所謂符合「文化創意」的想像與標準。陳其南 主委則銜接「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將過去鼓勵各縣市文化展現的「全國文藝 季」轉化成為地方產業再造的基礎,嘗試透過「文化公民權」的凸顯呼應參與文 化藝術做為個人、群體、國家之間的溝通工具,來塑造生活美學。到了邱坤良主 委,則公開呼籲落實前任主委的既有政策取代新口號的提出。. 2006 年邱坤良教授在就任主委之後,他提出「不再喊新口號」 ,而以落實歷 任主委的政策做為要務。其中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推動主要落在創意園區的 展現。當時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長時間因為進行整建而活動能量停滯,於是在其就 任後即提出其整體規劃構想,原址進行修繕後將包含劇場、電影院(今光點華山 電影館)、展覽空間、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平台等,並有後續文化創意產業大樓新 建。他曾表示,對於臺灣文創產業發展華山是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園區的營運不 在強調其獲利的多寡,而是強調政府協助文化創意產業扶植的責任,園區的營運 主體亦以非營利者為優先考慮, 「基金會」模式是協助文創業者發展的考量之一。 配合文創產業的類項,園區的營運以招商方式帶入民間 ROT 團隊,共同出資籌 23.

(34) 組,透過橫向聯繫協調促進華山及週邊的整體發展。相較而言,這是文化部首先 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一步。. 表一: 表一:文化部歷任主委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政策 文化部歷任主委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政策 歷任主委姓名. 任期起迄. 文創相關政策主軸及說明. 陳郁秀. 2000.5~2004.5. 文化創意產業為國內新興的產業,推動它 成為臺灣重要的政策。以科技的優勢,普 及的教育,多元文化的特性,國際的視野, 作為臺灣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所具備的條 件。提出五大創意園區計畫,以公有資源 設立「臺灣紅」品牌及賣店,「良品美器」 陶瓷藝術。. 陳其南. 2004.5~2006.1. 以「 文 化 公民 權 」、「生活 美 學 」、「生 活 劇 場 」等理 念,做 為 政策 思 考 核心。促 進 社 會 大眾 對 於文 化 藝術 資 源 的享 用 權 力 (accessibility);強 化 文 化藝 術 生 產 的 參 與與 義 務 (participation);以文 化 藝 術 質能 (competence)的 提昇 來 塑 造 公 民 身份 (citizenship); 以 文化 藝 術 作 為 不 同個 體、族 群 與國 家 之 間彼 此 溝 通 (communication)的公 共 領 域, 形 塑 不 同 層 級文 化 共同 體 的認 同 基 礎,追 求 一 個 審 美的 生 活與 思 想共 同 體 的臺 灣。. 邱坤良. 2006.1~2007.5. 文化部主管視覺藝術、文化設施、音樂及 表演藝術、工藝等範疇,並規劃設置五大 創意文化園區,華山做為臺灣首座文化創 24.

(35) 意園區,希望在既有基礎上,加強文創觀 念推廣及人才培育,積極建構文創產業在 園區中的文化群聚和異業結合,作為推動 創意產業的平台,使創意人才有更大的發 展空間。 翁金珠. 2007.5~2008.1. 完成華山文創園區委外經營簽約。. 王拓. 2008.1~2008.5. (無具體內容). 黃碧端. 2008.5~2009.11. 與文化總會合辦「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 壇」,成立公有自有的工藝品牌「yii」,透 過不斷地參與國際性的展覽,將臺灣工藝 推上國際舞台;加速北中南東五大園區的 整備工作,自經濟部接過文創的主政工 作,將文創發展法草案送進立法院。. 盛治仁. 2009.11~2011.11. 任內文創法通過,並據以引入國發基金 100 億元投資文創產業,提出「2010 年文創產 業元年」。. 曾志朗. 2011.11~2012.2. (無具體內容). (本論文研究整理。資料來源:文化部網站, http://www.moc.gov.tw/webArticle.do?method=findById&id=111). 三、文創時代的到來. 2008 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與當時文化部主委黃碧端 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希望能整合各部會集中資源,並配合修法,展 現臺灣軟實力。先前已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第二期原期程為 2008-2012 年,後因檢討修正作出調整,而後以「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25.

(36) (2009-2013)」取代。2009 年文化總會發起的文創圓桌論壇會議,邀集許產官學 界代表,就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執行及面臨問題進行廣泛討論。會中就文 化創意產業的策略與機會提出歸納。首先強調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臺灣從農 業、工業、資訊產業發展至今為第四波的文化創意產業,挺過金融海嘯之後華人 的經濟力與文化力將受世界矚目,臺灣既有的海洋特色、多元文化與民主自由正 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而中國更把軟實力視作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關鍵;對於 文創產業的定位:是政府政策重要的一環,產業的定位包含難以效益或企業規模 論其價值者,應由政府政策補助、扶植、鼓勵;市場效益明確者,則以法令、資 金等各方面予以協助。在執行策略上則提出:在政府方面應營造文化發展環境、 引導創意產業能量,對於民間則是鼓勵參與國際競賽或活動、善用民間資源發揚 臺灣特色、善用民間科技優勢進行多媒體整合行銷(國家文化總會,2009)。. 放眼臺灣經濟主力發展至 2010 年,早已不限於 OEM 模式,逐步走入科技 創新的時代。多數具有規模的企業體,例如鴻海、聯電、廣達、宏達電等等,除 了製造生產,更因創新設計塑造自有品牌,隨著國際市場佔有率的不斷提升,更 創造多量的就業機會;而在促使經濟景氣的綠燈亮起之後,讓政府在宣示拼經濟 之外,為了平衡國家發展亦同時喊出了”軟實力”、”文化使城市偉大”、”文 化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元素”等口號。 因此 2008 年馬總統就任後提出了「以 文化為核心的全球佈局」為名的文化政策,著重「以文化領政」的思維指標,強 調「文化是臺灣的關鍵實力,唯有將文化提升匯聚成整體國力,臺灣才能以小搏 大,才能永續經營。」此外,更進一步推動組織再造、文化部設立,擬將文化預 算提高至總預算的4%,以文化帶動產業、教育、外交等等。另有成立「文化產 業研發中心」及「臺灣電影中心」的構想,以當年扶植高科技的決心和魄力來推 動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國際品牌,加強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一連串關於文化發展 的思維號召,讓我國在文化的推展似乎由上而下的呈現一種不同格局的未來。. 2010 年則是文化部高舉文創產業元年旗幟的一年。首先是「文化創意產業 26.

(37) 發展法」的通過,於是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各種形式的補助、輔導、投資、博覽會、 貸款等,遂能依法陸續進行,讓文創產業看來生機蓬勃;諸如「文化創意產業專 案辦公室」的設立,提供諮詢服務並作為政策幕僚;「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 提供創業補助;「文創產業媒合計畫」則作為創作者與行銷者的媒合媒介等等。 惟從實際的推動成效來看,尚不見具體結果,可歸咎的原因如:法規機制的不成 熟、文創產業特性屬微型評價制度不足、文創計畫資源分散、國內外市場待開拓, 未有足夠藝文產業研究,藝文產業尚未形成產業鏈(盛智仁,2011)。盛主委當時 所點出的問題並非創見,而只是藝文產業本身的發展特性當被放到「文化創意產 業」的市場機制框架時,勢必要顯現的問題。作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與操作者, 所要做的不就是要在看清現實困難與理解發展可能的見解下提出解決的步驟,以 及落實的方案,有效拉近「文化」與「產業」的距離。. 2012 年第一任文化部長龍應台甫就任,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主要以延 續前任主委的規畫為主,尚未有新的構想提出;同時間因前階段的幾項計畫,像 是「加強投資文創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劃案」4所引發各界質疑創投者的角色, 投資產業的偏重,或是中資參與投資影響我國獲利等問題的浮現,而在文創產業 的推動步伐上稍有緩和,並有相對的檢討提出。龍應台上任後首次於 2012 年 3 月 22 日與參與文化部「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所委託的 12 家專業投資管理公司會面,參與業者曾表示文化部首長更迭頻繁,使得案件審核 過程延遲影響營運效率,就此龍應台則說到,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展,政府所面臨 的考驗是在「創造文化內涵」與「轉化內涵成為產業」兩者之間,待建構出完善 機制並且加以銜接。. 直至 2013 年度開始,因應龍部長對於文化政策的關照方向確立,文創產業 的發展始有新的規劃。龍部長提出的施政目標主要為「泥土化、國際化、產值化、. 4. 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為文化部 2010 年為引入民間創投公司參與文創投資 的招標案。 27.

(38) 雲端化」 ,其中產值化的思維指的是「文創產值化、產業文創化」 ,希望能在 105 年文創產值破兆,105 年企業文創元素投入倍增,跨界雲服務(文化雲)建立,推 動文化內容開放與價值應用,促成跨界跨業整合提升文創產業價值等(行政院, 2012)。我們可以認同「文化創意產業」在當代的重要性,一如龍部長口中所說 「以文化為臺灣敲國際大門」,至此我們所看到關於文創拓展的野心描繪,以及 產值達成的自我期許,但是關於文化內容與產業市場之間銜接所產生的隔閡問 題,例如文創產業評估架構的適用調整,或是臺灣文創產業的發展重點明確化、 階段化,或是微型產業的品牌化或市場化,又或是文化內容生產的保障與產值化 等等,其作法與輔導機制上仍未見文化部因對產業市場了解而提出可供落實的期 待與步驟。 「文創產值化、產業文創化」的呼籲比諸於先前陳其南教授所提的「文 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構想思維差異為何?這期間十多年時間的流轉,似乎 沒有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更為具體化的執行軌跡,反而更陷入文創「產值」 的迷思,文化部因此應將有更多的挑戰。. 當前所談的「文化」已不再囿於思維性、精神性的指示,而是隨著各種不同 產業的發展需求,提供內容的補給;尤其以文化帶動產業或教育,甚至觀光的想 法,積極尋求文化內涵的轉化與不同產業接軌的可能;雖期間不免因為跨領域或 跨部會的對話相異出現不同理解,又或因產業市場實際操作機制的困難與文化藍 圖或有逕庭之處,實際投資與利潤回收的兩相計較等問題出現,文化創意產業是 否能如一般人所以為,只要創意的加入,便能創造出如期望中的附加價值或產 值,文化內容與需求以及市場機制的謀合程度,更是需予高度關注。如同漢寶德 先生說,文創「如果不能做到文化市民化,談文創是沒有必要的。政府為了文化 產業化,推動流行音樂就是多餘。大眾文化有其產業潛力,不用國家花錢,產業 界就會投資,這就是美國的情形。政府為了提高創意文化的產值,等不及了,想 在影視網路上加把勁嗎?為了經濟,不是為文化,這倒是一條康莊大道。可是這 樣做,文化界眼巴巴的期盼著文化部,就不能不有失落之感了!」因此,對文化 部而言,勢必要了解「文化建設」與「經濟回收」的差異,而在「文創產值化、 28.

(39) 產業文創化」的觀點之下,找到更為平衡的做法。. 29.

(40) 第二節. 理論實證.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長時間參考英國的文化政策模式,但其執行效益與價 值如何?被世界公認為創意產業始祖的英國,是如何預期的呢?透過新興的「文 化創意產業」能將臺灣的文化發展或經濟實力帶到哪裡去呢?藉著創意產業大國 英國的實際經驗與觀念的理解,檢視臺灣文創發展的操作與問題所在。. 1997 年英國新工黨首相布萊爾提出以創意產業政策做為突破英國經濟發展 困境的企圖,其原始的意圖與操作原來的重點走向,是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理解, 由此才能知曉打破「創意產業」這個一直被多數人訛傳,或者當作國家經濟發展 的唯一萬靈丹的謬思;且因為創意產業本身所具備的價值向度,不單只取決於經 濟獲利的單一標準,也因此必須以更完整的思維深度去探討英國經驗的操作邏 輯。究竟創意產業的發展對於英國文化發展的回饋如何,應能讓臺灣在當前灌注 國家之力全面進行文化產業化因步調錯亂顯得重心不穩時,嘗試獲得「文化」與 「產業」發展並能兼顧兩者價值提升的一些啟示。. 一、文創產業英國經驗的啟示 文創產業英國經驗的啟示. 80 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政策大會」明確提出,各國政府應 把推動文化發展當作是在新世紀國家發展進程的重要承諾,引起了各國對於新文 化政策的參與,尤其是國際之間文化交流日漸普遍與頻繁。此時作為文化輸出大 國的英國,便開始起草文化發展戰略以為因應。1990 年起由英國文化委員會與 電影協會、手工藝委員會等歷經二年多的調查、研究與論證過程,在 1992 年初 步提出「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討論稿,而後於 1993 年以《創造性的未來》 正式發布,這是英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官方頒布的國家文化政策。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2019, gross value added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the Meetings, Incentives, Conferences and Exhibitions (MICE) sector,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hinese medicine sector amounted

In 2017, gross value added of the MICE sector, financial activities, Chinese medicine sector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mounted to MOP 32.08 billion, representing 8.07% of the

(2) The employer who shall meet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work regulations for each business or sector (e.g.: the employer of cultural, sport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It is my pleasure to welcome our special guest Miss Linda Chu, the chairperson of the New Life Group, and all of you to our annual Cultural Festival. The Cultural Festival i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