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Copied!
2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 林振春 博士 張德永 博士.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研究生:劉以慧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2)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彰顯社區大學在終身教育機構中的特殊性,建構社區大學社會 資本構成要素量表,並從社會資本觀點深入討論,以提供社大在組織發展之建 議。為詮釋本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德懷術、專家效度、問卷調查方 式,匯集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對本研究題旨的一致性意見,共計邀請 23 位專 家組成德懷術專家小組,以及 10 位專家效度小組成員,編制「社區大學組織社 會資本構成要素」問卷。並於前述研究階段完成後,再對台北市 12 所社區大學 進行研究調查,邀請各校之校長、主任秘書、教師、行政人員、具代表性志工等 為對象,各寄出 40 份問卷,總計發出 480 份問卷,並使用統計套裝軟體 EQS 6.1 來進行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分析。 研究發現,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是由信任(trust) 、網絡(network) 、規範(norm) 三個構面、21 個要素組成。在信任構面部份共有 5 個構成要素;網絡構面有 8 個組成要素;規範構面有八個組成要素。並從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一、以信任為基礎的社大形象 社大形象的建立,並非只是透過廣告或少數個人的推銷、服務。以社區大 學而言,其所服務的對象為成人學生,因此課程必須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學 校發展願景為依歸,同時考量在地特性、社區資源等面向進行規劃。因此,在本 建議包含「提供良好的服務與產品」、 「建立具默契及有效能的行政團隊」、「建 立與其他相關單位或社區組織的互信關係」等三點具體建議。 二、以網絡發展社區大學緊密的社會連結關係 建議主要分成兩部份,共計五項具體建議。在建立對外連結的網絡關係方 面,包含「透過社區組或社區專員建立社大與社區關聯」、「透過資訊網絡平台 將社大資訊向社區開放」、「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建立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三點具 體建議;建立對內連結的網絡關係,包含「確立社大內部各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3) 「藉由定期會議建立溝通機制與提供激勵措施」兩點具體建議。. 三、以規範建立行政效能,並推廣社大價值願景 以下將針對可見的行政規範,以及潛在的辦學理念、核心價值進行說明。 在本建議包含「訂定組織內部明確的行政規範並確實執行」、「建立清楚的辦學 理念與核心價值」等兩點具體建議。. 關鍵字: 信任、網路、規範、社會資本、社區大學.

(4) Component Factors of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y College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particularity role of community college in lifelong learning organizations, and set up index to evaluate component factors of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y college. The research also came up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llege from the point view of social capital related discussions.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research proposes, some techniques are applied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 Technique, expert validit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used to collect common opinions from experts,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We invited 23 experts to formed up a Delphi Technique survey unit and a 10-member expert validity unit to create questionnaire on the issue of 「Component Factors of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y College」. After the former stages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he author also focused did a survey on 12 community college in Taipei. There were 4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sent out to school presidents, chief secretaries, facultie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representative volunteers respectively, and in total 48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sent out for research purpose. These questionnaires were finally analyzed by EQS 6.1 software vi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mode. The research finding is that social capital of community college is comprised of 3 aspects and 21 elements. These 3 factors are trust , network and norm, they are comprised of 5 elements, 8 elements and 8 elements respectively.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llege: I.. Trust is the fundamental image of community college It is not easy to set up good image for community college only through advertisements or good promotion skill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individuals. The main service target for community college are adults, so, when 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it needs to be learner needs oriented and focused more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lso, localiz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need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3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in order to set up good image of community college, they are: 1. Providing good services. 2. Set up efficiency and reliable administrative group. 3. Set up good mutual trust.

(5)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college and other related organizations 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I.. To develop strong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community college via internet There are in total 5 suggestions divided into 2 categories. For setting up external connections, the following methods should be carried out:1. Establish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ty college and the community with the help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pecialists. 2. Reveal community college related information to the community via internet platform. 3. Establish partnership between community college and the community via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r setting up internal connections, the following methods sh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1. To establish firmly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various internal organizations of community college. 2. To establish goo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y hosting regular meetings and to provide incentive measures.. III. To ensur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by implementing norms and to promote community college values as a long-term vision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ill focu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visible administrative norms, potential school missions and core values, including two concrete suggestions, they are:1. Establish specific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norms and truly carry them out. 2. Establish clear school missions and core values. Key Words:trust;network;norm;Social Capital;Community college.

(6)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 第三節. 名詞釋義、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社會資本的發展脈絡……………………………………………………..14. 第一節. 社會資本發展的脈絡與定義………………………………………………14.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25. 第三節. 社會資本的測量方式………………………………………………………45. 第三章. 社區大學的組織發展………………………………………..……58. 第一節. 社區大學的經營現況與特色………………………………………………58. 第二節. 社區大學的經營問題與改善策略…………………………………………70. 第三節. 社區大學與社會資本的關連性……………………………………………91.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0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105. 第二節. 研究對象…………………………………………………………………111. 第三節. 德懷術研究的實施程序…………………………………………………122.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構面……………………………………………………125.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29 第一節. 德懷術問卷資料分析方式………………………………………………129. 第二節.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調查資料分析………………………………………132. 第三節.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調查資料分析………………………………………148. 第四節.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資料分析………………………………………163. 第五節. 專家效度與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1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87. I.

(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87. 第二節. 社區大學組織經營與發展之社會資本策略建議…………………...……191.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200. 參考文獻…………………………………………………………………...…...…….202. 附. 錄. 附錄一: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第一回指標內涵建構…………………..226 附錄二: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第二回指標內涵建構…………………..233 附錄三: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第三回指標內涵建構…………………..239 附錄四: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專家內容效度問卷……………………..244 附錄五: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問卷……………………………………..247 附錄六:專家效度 VH 值………………………………….………………………..250. II.

(8) 表. 次. 表 1-1. 目前國內有關社區大學的研究主題一覽表……….……………………...6. 表 2-1. 社會資本的要素、中介效果與作用……………………………………...25. 表 2-2.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26. 表 2-3. 社會資本的分析角度…………………………………………………….31. 表 2-4. 信任的概念……………………………………………………………….34. 表 2-5. 社會資本在社區的測量構面與內涵………………………………….…47. 表 2-6. 國內以社會資本與社會教育為研究主題之論文彙整表……………….48. 表 3-1. 2009 年全國社區大學承辦單位分類統計表……………………………68. 表 3-2. 95~97 年度全國社區大學經費補助統計表……………………………..77. 表 3-3. 歷年通過全促會認證的社大……………………………………...……….82. 表 3-4. 非營利行銷的主要類別…………………………………………….…96. 表 4-1 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111 表 4-2 樣本分配與回收情形…………………………………………………......114 表 4-3 台北市社區大學的辦學宗旨、行政運作、課程規劃……………...………115 表 5-1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構面重要性評量…………………...…….133 表 5-2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信任」題組重要性評量…………….134 表 5-3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網絡」題組重要性評量……………….138 表 5-4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規範」題組重要性評量……………….141 表 5-5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資源交換」題組重要性評量………..….144 表 5-6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構面重要性評量……………………...….149 表 5-7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信任」題組重要性評量……………...….150 表 5-8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網絡」題組重要性評量……………….153 表 5-9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規範」題組重要性評量……………….156 表 5-10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資源交換」題組重要性評量…………..158 III.

(9) 表 5-11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構面重要性評量……………………….164 表 5-12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信任」題組重要性評量…………….165 表 5-13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網絡」題組重要性評量…………….167 表 5-14 第三次德懷術問卷學者專家對「規範」題組重要性評量……………….171 表 5-15.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指標構成要素」德懷術與專家效度題項修正情形 173. 表 5-16.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專家 5 點評定彙整表……………..175. 表 5-17 描述統計摘要表………………………………………………………….178 表 5-18.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驗證性因素分析估計參數摘要表……...180. 表 5-19. CFA 模式之因素相關摘要表…..………………………………….…….181. 表 5-20. CFA 模式之適配指標評鑑表….………………………………………...182. 表 5-21. 相關係數及信賴區間表……...…………………………………….…....184. 表 5-22 社會資本量表觀察變項之個別信度指標及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與組合效度……..…185. 圖. 次. 圖 2-1. 資本間轉換關係圖…………………………………………………………20. 圖 4-1. 社區大學組織社會資本量表設計架構圖..……………………...…….…108. 圖 4-2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研究流程圖………..……………………110 圖 5-1 第一次德懷術架構圖…………………………………………………….132 圖 5-2 第二次德懷術架構圖…………………………………………………….148 圖 5-3 第三次德懷術架構圖…………………………………………………….163 圖 5-4 CFA 測量模式標準化系數………………………………………………..179 圖 6-1. 社區大學組織經營與發展之社會資本策略建議架構圖……………...192. IV.

(10) 1998. 2010 2001. 2000 2003. 2009. 2000 2004a. 2000. 1999. 2001. 2002. 2001. 2012 228. 2000. 6.

(11) 但若深究其中,以社會資本概念進行全面性探討社區大學組織發展的狀況則未 見,其餘相關以社會資本概念探討組織發展之論者,多將其研究焦點置於企業組 織或其他非營利機構上。因此本研究將從社會資本角度出發,挖掘與架構社區大 學的核心精神,探討社區大學在組織發展上,對內以及對外的經營管理策略,由 此提供經營、行銷的發展建議。 二、研究重要性 透過文獻閱覽與綜合研究者研究興趣與相關工作經驗後,本研究歸納出關於 題旨的六大研究重要性: (1)終身學習觀念的興起、 (2)終身學習滿足成人學習 內涵與社會發展需要、 (3)社區大學扮演連結當地社區、相關非營利組織與政府 單位的關鍵角色、 (4)社區大學的開設課程、招生對象、辦理單位類型多元、 (5) 社會資本理論對於組織發展的應用性、 (6)區隔與其他終身學習機構所提供的服 務;分述如下。. (一)終身學習觀念的興起 Knapper&Cropley(1985)指出,終身教育在二十世紀廣受重視乃受下列幾 點因素影響:現代生活的急速變遷、專業知能需求變遷、社會文化變遷、特殊族 群需求、職業階層流動需求(引自黃明月,1998:220-222) 。因此在終身學習的 推廣上,美國早在 1976 便頒定終身學習法,而英國政府也分別於 1998 年提出「學 習世紀」(The learning Age)綠皮書、1997 年陳明終身教育政策的「學習成功」 (Learning to Succeed)白皮書,以迎接 21 世紀的來臨;法國於 1971 頒定「帶 薪進修假法案」建立成人職業進修制度;德國政府於 1996 年頒定「晉升進修教 育促進法」以激勵在職人員終身學習動機;韓國政府亦於 2007 年修訂「終身教 育法」,以建立終身學習完整推動體系、明確規範政府職責、提出有效推展機制 作為三大修法重點(黃富順,2009、2010)。 而國際上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對終身學習機構地位的重視而言,各國均將社 區大學等成人學習機構定位為「終身學習機構」,如此一來,社區大學便成為終 身學習社會中,推動終身學習發展的重要角色;再者,終身學習的意涵本就同時 強調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吳明烈,2009b)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終. 2.

(12) 身學習對於社會發展中 1扮演以下四種角色:意識喚醒者、促進國際人才合作者、 規範者、技術合作者。並在 1985 年第四次國際成人教育會議中宣示「學習權」 的重要性,指出「成人教育是人人應該有的權力,是天賦人權的一種」。此外, 亦於 2000 年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召開的世界全民教育論壇中接櫫「提供所有 人受教育的機會是勝利,但若無法提供具品質保證的教育,那這只不過是空洞的 勝利。」並通過「全民教育行動綱領」,強調世界教育的發展應從全民教育目標 優於教育目標(蔡孟愷,2009)。. (二)終身學習滿足成人學習內涵與社會發展需要 從成人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本對成人學習有以下兩點影響:(1)和 成人學習具有相互影響、相互開展的關係;(2)可以發展為評量成人學習的重 要指標。台灣社區大學的快迅成長,原因雖然多元,但最重要的因素仍是其適時 地提供台灣社會需要的「終身教育」;因此,除了推動者熱情投入、課程活動多 元、教學方法符合一般成年人士需求、等等因素之外,台灣社會對這種新教育機 制歡迎,是其得以迅速成長的潛在原因(林孝信,2004b)。從1980年代解嚴前 後的街頭抗爭,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逐漸轉向組織化,同時在政治與知識菁英的介 入組織下,社會運動逐漸轉向「專家遊說」的形式(李丁讚,2007;徐銘謙、周 聖心,2010);而社會重建也成為解嚴後台灣社會的首要任務,同時,社會重建 也需搭配社會學習才能抓對方向與深入問題(徐銘謙、周聖心,2010)。. (三)社區大學扮演連結當地社區、相關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單位的關鍵角色 以 2美國社區大學來說,學者Thmas B.&Vanessa S. M.(2006)在其著作「捍 衛社區學院之公平議題」 《Defending the Community College Equity Agenda》指出 社區學院具有包含轉銜課程、職業課程、非學分訓練等多重任務,並會受到社會 經濟因素與社會環境影響,不同任務間有可能會相互衝突,因此社區學院變必須 在多元任務間尋求平衡。 1. 詳細資料請參閱黃月純(200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成人教育之探討。成人教育,61:2-10。 請參閱王維旎(2009)。捍衛社區學院之公平議題。成人及終身教育。22:54-56。Thmas Bailey &Vanessa Smith Morest 經過三年的全國性實地考察,深度研究 15 個個案後出版本書。書中分析 美國社區學院如何維持其增進教育均等與公平的目標,可作為落實教育公平議題的指引與參考。. 2. 3.

(13) 而台灣社區大學與社區間更是有著密切的連結關係,如同歐洲的民眾高等 學校,是典型的社區成人學習中心(吳明烈,2009b) ,因此,如何結合社區與知 識的力量,已成為社區大學努力方向。而社區大學與傳統大學最大的差異之處, 便在於社大嘗試以「社區」為其執行與運作的單位範疇,並以社區作為思考的主 軸與執行單位。但實際執行上,真正落實上述概念者幾稀,以個人技術訓練為目 的者卻不知凡幾(李丁讚,2000;蕭佳純,2004)。 許多人透過社大拓展理念,組成志趣相投的社團;也有社區參與課程,邀 請居民共同營造社區;而從教育部推動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的實驗性計畫中皆可發 現,一些瀕臨流失的在地文化重獲保存,也直接促成鄉村的再生,而這些學習成 效是傳統學校所做不到的(全促會北部辦公室,2008)。是故在此同時,我們也 應重視社區大學講師多元背景的優勢,以社大講師來說,多是強調師資的技術巧 而非學歷高,因此較之於學院內的教授,社大師生將更容易從互動中共構平權學 習生活圈。. (四)社區大學的開設課程、招生對象、辦理單位類型多元 以課程規劃而言,其規劃主要是依循自黃武雄教授所提出之學術、社團、 生活藝能三大分類標準(林振春,2008a;施怡如,2001;徐敏雄,2008,2009; 張德永,2001;陳明昌,2004;黃武雄,2003、2004),且課程之間更要彼此相 互連結,以培養出從私領域走到公領域的現代公民(徐敏雄,2009;黃武雄2004; 蔡傳暉,2003)。此外,由於社區大學的使命為知識解放、社會改造、價值觀重 建、自我實現、建立公民社會(許育典,2003;許育典、紀筱儀,2006),因此 這些課程尚有以下九點特色:非營利性考量、課程學術性強、課程公共性強、課 程內容與社區結合、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引領社會價值、弱勢關懷、學員自主規 劃學習-學員自組社團蓬勃發展、鼓勵學員參與課程規劃等(張菀珍,2004)。 再者,相較於一般大學對於文化教育發展之影響,其「複製性(reproductive)」 意義遠大於「轉化性(transformative)」,是故批判教育學代表性人物,如Giroux、 McLaren 強調將教育視為「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用意即在凸顯教育 功能在現代社會所具之廣泛性政治與文化意義(馮朝霖,2000)。而社區大學希. 4.

(14) 望帶領成人參與學術性課程以培養批判思考能力,以社團活動課程培育民眾參與 社區公共事務的能力,以實現公民社會的理想,顯示社大重視成人公民素養的課 程與教學(蔡秀美,2010)。. (五)社會資本理論對於組織發展的應用性 由於社會資本定義廣泛,使得該理論在各類學科上皆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不論是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社會資本的理論適用已 獲得眾多研究者的青睞與興趣,不同領域學者開始藉由社會資本的概念解釋與說 明既存於各該領域內的問題。且因著研究者視角的不同,社會資本可以作為不同 學科領域的詮釋,並被西方國家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第三條路(卜長莉,2005)。 社會資本的內涵包含對政府的信任、人際信任、公民參與,因此社會資本 可看做是一種社會學習的過程,並能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區貧窮(Berhm, 2003;引自張菀珍,2008)。另外,許多來自工作環境,或日常中習而不察的知 識,以及發生在學校、家庭、組織等脈絡之外的學習,這些都是社會資本在教育 中扮演的重要角色(Halpern, 2008: 158)。而這也是終身學習的精神所在,社會 資本所提升的學習層次,不單單侷限在正規教育中學校範疇的學習,而更擴及於 非正規與非正式的學習環境。 而社會資本研究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於民主鞏固、經濟發展、公民社 會建構,及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等皆能發揮正面功效(江明修、鄭勝分,2004), 歐盟高峰會亦於2000年所通過的「社會議程」(Social Agenda)中,將社會資本 的建立列為國家社會永續發展的必要元素,高度支持社會資本的累積(江明修, 2001b)。國內研究亦指出,社會資本的程度與建立公民社會的可能性呈現正向 相關(江明修、鄭勝分,2004);而如何藉由社會資本澄清原本的概念與問題意 識,社會資本的指標建立,便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與方法(張文宏,2003; 卜長莉,2005;Portes, 1988)。. (六)區隔與其他終身學習機構所提供的服務 社區大學一方面在定位上有些模糊,一方面也尚未得到法制上的認可。因 5.

(15) 此,社區大學在理念倡導和實質發展上並不相符合,參與成人學習的社大學員主 要是以自我成長的動機居多,至於社區大學標榜的社區意識與公民社會議題,他 們未必感興趣。此外,相較於一般大學或終身學習機構,社區大學將自身定位於 社會改革、發展社區意識的力量。因此,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係以培養學員主 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熱誠與能力,而其最大的特色,便在於其將社團活動課程視為 正式課程(陳定銘,2001)。 加之實際執行層面上,目前社區大學屬於知識性較強的學術類課程常因修 習人數少而無法開班,形成「理念型社區大學」與「市場型社區大學」的雙峰現 象(施怡如,2001;徐敏雄,2009;許育典、紀筱儀,2006) 。這個現象與發展, 與社區大學前述要「解放知識」的理念,似有越走越遠的情形(許育典、紀筱儀, 2006)。透過對於社區大學發展與概念釐清研究,將能提供社區大學與其他終身 學習機構有力區隔性。 惟綜觀過去十年間有關社區大學的研究論文中,國內有關社區大學的研究 多以學習者與經營方式為研究主軸,以「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有關的碩博士論文 仍然不多,而這也是本文研究價值所在之一。根據研究者日前針對全國有關社區 大學碩博士論文的分析,截至 2010 年 4 月為止,總計研究論文共 184 篇,以學 習者為對象的研究便有 62 篇,以經營為研究主體的論文為 33 篇,其研究主題與 數量如表 1-1。此外,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中,在標題欄鍵入「社會資本」 與「組織」查詢後,共獲致 95 筆資料,其與企業組織發展有關的有 71 筆,10 筆與非營利組織有關,與社區、學校、宗教組織有關的共有 14 筆。 表 1-1 研究主題. 目前國內有關社區大學的研究主題一覽表 主 要 研 究 內 容. 數量. 設立機制與法 立法精神與定位、經費補助指標、社區大學的相 10 篇 源. 關政策. 理論基礎與. 哲學分析、各國社區大學比較、全國有關社大研 2 篇. 比較研究. 究的分析. 經營主體的研 經營策略、行銷策略、規畫流程、社區大學需求 33 篇. 6.

(16) 究. 評估、運作模式或績效、方案規畫人員專業培力. 學習主體的調 學員的需求調查、滿意度調查、學員知識轉化的 62 篇 查研究. 情形、學員續休課程的意願調查、學習者自我轉 化的探究、成人學習風格、學習動機. 課程規劃與績 各類課程的滿意度調查、各類社團的參與情形、 29 篇 效評估. 影響課程規劃的因素分析、各種課程的績效評析. 成人教學者的 教師教學互動策略、教師教學支援需求、教師專 17 篇 專業成長. 業素養指標建構、教學困擾與因應方式、教師的 教學實踐、教學體驗紀錄、教師的知識轉化. 公民意識與社 社區大學與社區的互動研究、社區大學與社區意 21 篇 區意識的研究 識、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建構與實踐、社區大學 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的績效 志工服務的研 社區大學學員參與志工之意願研究、外籍配偶學 3 篇 究. 員擔任志工之研究. 與社會資本相 社區大學之社會網絡建構. 3篇. 關研究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七)小結: 社區大學所追求的「公共性」與「利他性」 ,以及公民社會、知識解放的實 踐,都會運用到社會資本的概念與特性,以匯集更多社會力量,獲得完成目標或 任務的能量與資源。透過上述對於研究背景的釐清,本研究將以社會資本的視角 詮釋社區大學的核心概念,從社會資本理論對於組織發展的應用性,理解社區大 學再連結地方單位的角色,作為與其他終身學習機構服務區隔的依據,進一步提 供社大組織發展經營的策略建議。. 7.

(17) 第二節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 壹、研就動機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理路,本研究動機如下: 一、理解與關照當前社區大學發展現況 因此,隨著民間參與擴大、高等教育普及,落實終身教育的概念與呼聲逐 漸萌芽,社區大學肩負著社會重建、建立公民社會、公共參與等使命也更加為社 會所重視。因此張德永(2009)歸納社區大學發展的八項特色:反對知識的菁英 主義,建立大眾民主參與的學習機制;採取「門戶開放」政策,向全民開放,不 設任何限制;課程著重全人教育的理念,避免偏見與偏差的教育方式;著重博雅 人文的教育,排斥人力資本論的教育觀;突破傳統教學,強調「學習者中心」的 教學方式;從社區出發,注重公私部門的連結,關懷公共事務;引導社會善良價 值,關懷弱勢族群;以教育改革為起點,以社會改革為目標。 以社區大學來說,其最重要的貢獻之處便是以在地深耕為主體,將社區視 為學習與實踐的基礎場域,鼓勵師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及社區回饋,並提供「民 眾個體養成」的機會,將學習場景嵌入社區,從挹注參與社區事務與社會運動的 能量,進而期望達到「社會整體的改變」 (蔡素真,2006;蔡傳暉,2003) ,而社 區大學已成為台灣成人進修學習的主要管道之一,依據 2008 年的全國社區大學 報名人數統計,全國社區大學的學員數已高達二十餘萬人(顧忠華,2010),不 論是在數量增加與類型成長上皆十分迅速且多元。因此透過本研究,研究者期盼 以社會資本視角切入社區大學組織經營發展的問題核心,使社區大學發展的真實 現況浮現,以發展更具體的組織經營策略與建議。. 二、發展社區大學組織經營特色的以獲得更多資源 以社區大發展數量觀之,從 1998 年第一間社大出現迄今十年內,台灣已有 87 所社區大學,雖然十年來成果豐碩,但不論是社區大學或是近年興起的原住 民部落大學,發展至今也面臨幾項重大困境:終身學習法修訂問題、學位認證問 題(實施學分銀行制度) 、資源面的自主性空間缺乏、經費穩定性不足等問題(全 促會北部辦公室,2008)。因此,組織行銷與經營管理不再只是為營利機構所獨 8.

(18) 重。以非營利機構來說,如何打響機構名號以獲得更多社會資源,更成為各機構 規劃組織年度發展業務的一大議題。 學者 Ott(2001)指出,在 1970 至 1980 年代期間,非營利組織對政府契 約補助款的依賴持續增加,但同時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也發現,若在組織營運策 略師法企業組織的競爭性的企業精神,可獲得良好的成果(蕭新煌等,2009:15) 。 因此,假設有朝一日社區大學調整其非營利的經營型態,轉向能同時兼顧社會目 的、經濟目的時,社區大學的領導者應如何調整發展的步伐,才能穩健的兼顧前 述雙重目的呢?此外,更重要的是,社區大學如何才能一秉初衷,在堅持理想與 願景的落實之餘,仍能妥善的運用社大所具有的人力資源(例如:行政人員、教 師、志工),並協助社區居民培力、倡導公共議題,同時提出適合社大組織發展 的經營模式,都將是社大實務工作者必須面臨的思考課題。. 三、了解與釐清社區大學在建立台灣公民社會的功能與角色 以社區大學來說,其發展脈絡紮根於社區中,而活動與經營則是由社區居 民、社大行政人員、教師、相關實務工作者等交織而成的互動網絡。然而在社區 大學快速發展的同時,社大的與社區間是否會產生發展上的斷裂或不連續性?例 如:社區大學的發展目的與社區發展同不同調、社大所提供的課程可否引發居民 的興趣、居民與學員對於社區活動與公民參與程度、社區大學數量眾多,個別社 大如何經營出自己的獨特性等。江明修、鄭勝分(2004)以訪談方式彙整了六位 NGO、NPO 領域相關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意見後,獲致以下四點結論:(1)信 任程度若越高,則社會資本程度越高; (2)規範程度若越高,則社會資本程度越 低; (3)網絡緊密度若越高,則社會資本程度越高; (4)社會資本程度若越高, 則公民社會建立之可能性越高。 此外,以 1990 年到 2003 年社會變遷資料做趨勢性分析的研究顯示,台灣 人民對制度不信任,下滑的速度在增加中,且對制度的信任程度依高低順序為: 專業角色、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體制、政府組織、職位角色;因此台灣社會 信任程度的變化,具體反映在社會凝聚力與穩定性的消長,如何重建社會信任, 已成當前台灣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陳欽春,2008)。社區大學發展的初衷. 9.

(19) 便是強調一種「公共性」與「利他性」以催生公民社會,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具 體的調查與分析,了解社區大學對於重建台灣社會信任的功能與貢獻。.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研究意識,謹將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社區大學發展狀況及其與社會資本理論的關聯性 從文獻閱覽中可知,在這十年間社區大學成立的數量與成績皆十分亮眼,但 除去量化數字上的成就與建樹,社區大學在質性方面的發展,例如社大的自我定 位、與社區的合作關係、資源取得之管道與能量、師資與行政人員的培養或留用 策略、志工的訓練與運用等皆是本研究所欲了解的內涵。 社區大學數量的快速增加,雖然提供成人更多學習管道與選擇,但另一方面 卻也造成資源供應的稀釋,更形成各社區大學經營上的危機。因此,研究者希望 藉由理論貫聯與實踐的概念理路,提供各社大學更全面性的經營策略及建議。以 社會資本作為理論立基,則是因為社會資本所強調的核心概念,如從早期托克維 爾所倡議的鄉鎮精神、漢妮芬所指涉的善意、夥伴情誼、同情心,到柯曼以「理 性選擇」詮釋社會資本中個體互動的實際效用、普特南以信任、規範、網絡來界 定社會資本特徵等,皆和社區大學所強調的「公共性」與「利他性」相互呼應。. 二、發展社大組織的社會資本組成構面與要素 有鑑於諸多學者均憂心社大在行政管理與人員流動上的不穩定與欠缺明確 經營遠景等現象(李維真,2001;陳定銘,2002;陳翠娥,2001;陳瓊如,2000; 張良蕙,2001;張捷隆,2001;郭殊妍,2001;彭靜婷,2000;黃伯威,2001; 黃鈺樺,2001;魏惠娟,2000;蕭佳純,2000),研究者希望透過「社區大學社 會資本構成要素問卷」的調查,提供社區大學一股新的專業化發展,與建設公民 社會的提昇力量。從社會資本的視角出發,歸納社大組織的社會資本構成要素, 從而協助社區大學建立屬於自己的發展特色及定位,作為成人教育供應者中最具 特色與發展潛力的主要力量。. 10.

(20) 三、從社會資本的概念提供社區大學組織經營與發展的策略 藉由社大的三大類課程及公共參與,社大更能達成厚植社會資本的目的,落 實其所高呼的「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中心德目。而從社會資本的信任、網 絡、規範等理路思考,可以延伸出諸如品牌、商譽、聲望等企業經營的概念,是 故,研究者希冀從社會資本的理路中,萃取適合台灣社區大學組織發展與經營的 發展建議與願景藍圖。. 參、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包括: 一、社區大學經營發展與社會資本理論的關聯性為何? 二、社區大學組織是由哪些社會資本構面與要素所構成? 三、本研究所發展的「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評量表的信效度為何? 四、社會資本對於社區大學組織發展,能提供哪些具體有效的經營策略?. 11.

(2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社區大學 所謂的社區大學是依據終身學習法第三條第五款所界定之「正規教育體制 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委託辦理,提供社區居民終身學習活動 之教育機構」 。本研究以社區大學的組織經營為主,針對社大的行政人員、教師、 學員為研究對象。此外,由於依據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特色、都市化程度 以及社區大學本身的發展屬性,台灣社區大學異質性非常高。因此本研究將研究 場域設定在台北市的12所社區大學,以都市型的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 貳、社會資本 本研究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建立社區大學社會資本的面向與定義,相關研究 指出,社會資本最常被分析的構成要素即是由信任、網絡、規範所構成的組合, 透過這些組合,個體或組織得以取得資源;對組織來說,組織的社會資本傾向從 組織本身如何聯繫、互動,以形成社會網絡,並且產生對組織有助益的決策角度, 來處理社會資本。因此,在本研究中,社大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係指社區大學組織 本身,基於與相關人士(包含行政人員、教師、學員等)或相關組織團體(包含 所屬場地學校、縣市政府、其他非營利機構等),因互相合作、資源分享、理念 相近、彼此信任的經驗基礎下,所產生的信任、網絡、規範的儲存量。 社會資本代表著社會關係的凝聚力和品質(江明修,2001) ,以社區大學而 言,不僅是公民社會的實踐場域,透過根植於社大組織、組織成員、網絡與信任、 規範的構成與互動,社大更是社會資本生成與儲存的場域,社區大學藉由與學 員、社區、社會整體間的緊密互動,將能累積與產生更多的社會資本,並透過社 會資本的形成,使組織本身的人力資本與經濟資本獲得提升。因此,透過追本溯 源的了解社大與公民社會、社會資本的關連性,對於理論的爬梳與社區大學在組 織經營上的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將會有更深入的體會與界定。 因此本研究所指之社會資本量表所含之三個構面,包含以下三個定義: 一、信任: 本研究依據社會資本分類,歸納信任應包含如下概念:學員認為社大課程 12.

(22) 有助於培養其社區關懷意識、學員相信社大能提供其學習所需、社大的發展願景 獲得地方政府的認同與支持、社大與地方政府有良好的互信關係、社大與所屬場 地/協辦學校有良好的互動關係等五個要素。. 二、網絡: 本研究依據前述社會資本分類,歸納網絡應包含:政人員與學員、教師、 志工有良好溝通管道、學員能在社大找到共同學習的夥伴、教師能在社大開發協 同教學或互相支援的工作夥伴、行政人員或教師能從社大的網絡中,獲得所需資 源、社大校長(主要領導者)具有良好的人脈與社會聲望、社大是附近地區的終 身學習資源整合中心、社大有多元的經費來源,並非只有政府補助或學費、社大 有定期舉辦聯誼活動與社區建立關係網絡等八個要素。. 三、規範: 本研究依據前述社會資本分類,歸納規範應包含:社大有完整的組織章程、 社大有完整的師資聘任與培育機制、社大有招募、培訓、運用行政人員的明確制 度、社大對於場地使用有訂定維護或管理辦法、社大定期發行刊物(例如:電子 報)以促進成員與組織間的聯繫、社大以尊重專業作為行政人員向心力來源、社 大的組織遠景有助凝聚行政人員共識、社大的理念具有吸引或招募優良師資的能 力等八個要素。. 13.

(23) 第二章. 社會資本的發展脈絡.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追溯社會資本理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定義,並 列舉重要學者對於本理論的見解,做為社會資本發展脈絡與定義的介說;第二節 針對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做說明,先從社會資本的組成元素(網 絡、規範、約束力量) 、分析層面(個人的、中觀的、鉅觀的) 、功能性層面(黏 著性、架接性、連結性)逐一進行論述,並從中抽取出本研究構面的部分理論基 礎,研究者嘗試透過前面的文獻分析,歸納相關文獻與資料,提出社區大學社會 資本構成要素的雛型。;第三節針對國內外對於社會資本的測量方式進行介紹, 並列舉國內碩博士相關論文的研究以資參考. 第一節. 社會資本發展的脈絡與定義. 社會資本是對後工業社會中複雜心理感受的表達與概括,體現了人們尋求 人際和諧、共同利益價值的追求(卜長莉,2005),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蘇格蘭啟 蒙哲學,同時,「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出現,更對社會資本影響深遠。 透過涂爾幹在社會分工論中,提及一種「道德式個人主義」與托克維爾民主的概 念,也將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做了一個新的詮釋與出路(蔡必焜、王俊豪、卓正 欽,2004)。托克維爾描述美國的「鄉鎮精神」,說明美國之所以能維持民主制 度,除了其地理環境、法制民情之外,最重要的是美國居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以 及鄉鎮的依存和熱愛(陳欽春,2005)。 因此我們可發現,社會資本的概念其實存在已久,只是透過理論的爬梳,能 使這個觀念獲得扼要且具體的說明。社會資本的概念反映了經濟學對其他學科的 融合性影響,且個人可以對社會資本進行投資與生產,而研究者也開針對社會資 本進行定量的研究方法。其後的社會學家如 Jacobs、Pierre Bourdieu、Jean Claude Passeron、G. Loury 等人,而透過如 James Coleman、Ronald Burt、Robert Putnam、 Alejandro Portes 等人的深化與分析,社會資本已成為一個廣懋的定義與概念。後 文謹針對社會資本的發展背景與興起因素、社會資本的理論定義進行論述。. 14.

(24) 壹、社會資本的發展背景與興起因素 一、社會資本的興起背景 社會資本的概念可從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哲學看出端倪,到了十九世紀托 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對美國想振精神的描述更可看出其輪 廓。古典社會學文獻中,社會資本有四種理論傳統:(1)馬克斯(Marx)和恩 格斯(Engels)的「有限度的團結」觀點,即不利的情形可以促成集體凝聚; (2) 齊末爾(Simmel)的「互惠交易、規範和契約」,這些是透過個人化的交流網絡 而出現; (3)涂爾幹和帕森斯所探討的「價值融合」 、 「集體意識」等概念,認為 價值、道德原則先於個人目標而存在; (4)韋伯「強制性信任」思想,即正式制 度和特殊團體背景使用不同的機制來保證實現對已達成的行為規則的遵守,前者 (如官僚)所使用的是法律、理性機制,後者(如家庭)所使用的是道德倫理或 社會機制(Portes, 1998) 。 在馬克斯的著作中,社會資本是與個人資本具相對的概念。其指出,各單 位資本的循環是相互交錯的,是互為前提與條件,並在這種交錯當中形成社會總 資本的運行。可見,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本的累積方式、佔有方式、分配方式是社 會化的(楊雪冬,2000)。儘管直接廣泛使用「社會資本」概念是最近的事,但 對於社會資本的發現和研究事實上卻早已開始,如休謨(Homes)認為適當的道 德行為(如道德意識和同情)可支持經濟行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道 德情操論」中承認,市場確實需要一定的道德情感的支持,否則市場不易運轉(盧 禹聰,2005)。 托克維爾是法國著名的社會理論家、政治學家與社會學家(鄭弘岳,2004)。 在「民主在美國」一書中,de Tocqueville(1835)提出他考察19世紀美國社會的 發現,即美國人民並不仰賴政府滿足需求,而是以各種手段改善自己的生活。由 於沒有貴族統治的歷史,因此美國人是個別獨立卻又十分脆弱,如果不與他人合 作便無法完成任何事。因此不僅在經濟上創新進取、積極投入商業活動,政治發 展上也組織許多各類性質的協會、社團,透過結社以提倡某些理念或改善某些風 俗(何明修,2007),故而巴伯(Benjamin R. Barber)認為,托克維爾時代是美 國公民社會最強大的時代(陳欽春,2005)。. 15.

(25) 但在de Tocqueville(1835)的論述中,他除了指出美國民主政治的四項優點: 地方自治、民間組織多元活潑、政教分離、立法細密與執法嚴謹;另外也指出美 國民主發展的三項缺點:官員素質平庸、精緻文化與藝術發展不易、商業氣息過 於濃厚。期盼透過正反兩面的說明,將美國經驗作為法國民主改進的參考依據(秦 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0)。 此外,美國的教育更是有助於維持民主共和之要素,由於不似歐洲多數主張 只要教導在人民讀寫算即可,美國十分重視民主教育,並且在啟迪智力的教育和 道德感化有著不相分離之處;人們之所以能成為公民,主要來自於真實的見聞與 經驗,美國人是透靠過真實參與立法行動而理解法律、在實際統治中學習行政的 方式(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2000)。因此,公民參與的觀念實際早已融 入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不過一般來說,學者對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名詞的具體出現,多 認為應是首見於 1916 年 Hanifan 撰文,強調社區參與對維繫民主與發展的重要 性文章中。並強調生命中的善意(goodwill)、夥伴情誼(fellowship)、同情 (sympathy)和社會組成單元間的社會交往(social intercourse)是遠比有形物質 更為重要的日常生活要素,不過 Hanifan 的概念並未獲得當時其他社會論者的聲 援,一直到 1980 年她的理念才獲得相關的延伸和普及。因此承上所述,自此社 會資本的歷史發展脈絡可分為四個時期:(1)醞釀期:啟蒙思維與托克維爾的 發現;(2)初創期:Hanifan 力倡社區參與精神及 Granovetter 的紐帶(tie)概 念;(3)紮根期:Bourdieu、Coleman、Putnam 奠立基礎;(4)成長期:跨國 實證研究與國際組織支持(陳欽春,2005:3-12)。. 二、社會資本的興起因素 前文提到,社會資本最早可見於馬克斯的理論思想中,不過在 20 世紀後, 馬克思的資本論便被認為不足以解釋社會現狀。因此,當時美國一批經濟學家便 針對資本概念進行修正,並產生「人力資本」概念,以此指出透過知識與技術的 吸收,「勞工也可以累積其剩餘價值」,培養和資本家談判的籌碼,並以 20 世紀 中葉的中產階級為代表(林南,2001、2007) 。19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發. 16.

(26) 現社會擁有之受過教育訓練的健康工人決定了古典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從而跳脫 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並為奠定社會資本概念的基石。在此期間,Granovetter(1973) 所提出連結(tie)的概念,指出連結是人與人或組織與組織間接觸時的一種連結, 並可進一步分為強連結(strong tie)與弱連結(weak tie);強連結指的是範圍較 小但關係較親密且會自然長期互動的網絡成員,如家人、朋友、目前的工作夥伴; 弱連結則指範圍較廣但關係較疏遠且較少互動的網絡成員,如親戚、畢業的同 學、不同單位的同事等。Granovetter 強調,弱連結擁有比強連結更易獲致新的資 訊與機會,更容易在職場上找到工作。Granovetter 的創新研究,後來也成為社會 資本的基礎理論(賴政緯,2009)。 雖然社會資本的影響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已久,但其崛起於社會科學中相 關研究卻是近幾年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J.Field , 2003:7-9): (一)執政者的重視:例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柴契爾夫人曾把抽象的社會概 念以個人、家庭、地方社區的需求作成解釋,但當時並未獲得重視。 (二)對於社區功能衰退的重視:M. Jacques 指出,歐洲所蔓延的個人主義與市 場價值已將人際關係腐蝕殆盡,世界變得無常且短暫,所謂的永恆似乎已 不存在,反而是個人的滿足才是當務之急,他稱之為「社會的分割」 (the balkanisation of society)。 (三)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的不穩定關係:皆源自於 1960 年代的經濟學,社會 資本與人力資本有著相類似的概念。咸認為穩固的經濟價值在於技能、知 識與良好健康。因此 Coleman 將社會學與經濟學相互整合後,發展了他的 社會資本理論,並指出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互補概念,而世界銀行 (World Bank)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皆傾向引用他的這種見解。 以 OECD 在 2001 年的研究報告<The Well-being of Nations>便指出,社 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彼此間在獲益上的強大互補性。 此外, 3近年來對社會資本的討論基本上可分為三類: 1.. 政治與公共行政學門:強調個人、社會團體或組織之間的理性選擇、. 3. 參考自李柏諭(2005)。公司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於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 行政學報,16:59-106。65-66,註5。 17.

(27) 集體行動、民主發展、公共事務遞送之關係。 2.. 社會學門:強調鑲嵌在個人社會關係間的資源,特別是指非營利組織 中個人對組織承諾認同所產生的社會網絡。. 3.. 企 業 管 理 學 門 : 強 調 社 會 資 本 網 絡 關 係 與 產 業 群 聚 ( industrial clusters),亦即在市場之外,社會網絡可行成另一種交易模式。.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社會資本之所以引人入勝,主要在於其不僅能掌握經濟 發展的踏實意味,也重新詮釋了社會性的重要,讓市場模式趨於細緻化;另一方 面,社會資本也指出社會網絡的形式或品質會與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成長、健 康、犯罪、教育、政府效能間的關聯性。而唯有當開始對於真實與現象的重視, 社會資本才能真正對許多事件產生更大的實用性;也唯有重視社會資本在組織與 個人資源中網絡與價值分享的功能,才是社會資本概念成為社會科學矚目焦點的 時刻(Field J., 2003:43)。. 貳、社會資本理論的定義 OECD將各種社會資本的研究角度歸納為四類:即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 政治學。社會學視角的社會資本概念,是將一種能提供個人訊息與資源的網絡結 構視為社會資本,其中以James S. Colman、Ronald S. Burt、林南等人為主;而政 治學視角則以Robert D. Putnam為代表,他將信任、規範、網絡納入社會資本的 範疇;經濟學視角則以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為代表,以社會制度黏合劑的角度論 述社會資本(馬得勇,2008) 。Halpern(2005)從分析的層面做區分,社會資本 可以從微觀、鉅觀、綜觀的三種角度;而從功能來區分社會資本的次類屬則可獲 得黏著性(bonding)、橋接性(bridging)兩種分類。 由於社會資本理論系統龐大且難以歸納,加之在研究法的發展仍有侷限, 因此至今尚未形成一通論(盧禹璁,2005)。加上社會資本廣泛的解釋力,同時 也塑造出其缺乏嚴謹,呈現一種多元樣貌的特徵(林南,2001;馬得勇,2008), 但這也顯得社會資本理論在發展上的多元性與生機盎然。不同學者各有其不同的 研究視角與研究途徑,因此所提出的社會資本定義也會有所差異。是故在本段陳 述中,將承續前文對社會資本的脈絡延伸。此外,由於本研究是以社大組織經營 18.

(28) 發展為探討主軸,因此以下將綜合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視角,針對Pierre Bourdieu、 James Coleman、Robert Putnam對社會資本的論述進行說明,將社會資本的理論 輪廓進行概念性的描繪。. 一、P. Bourdieu 對社會資本的研究與定義 法國學者 Bourdieu 於 1986 年,首先具體提出社會資本之概念(楊賢惠, 2008;廖坤榮,2004,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陳欽春,2005),但其 理論早期並未獲得重視,除了語言隔閡外,另一個原因乃在於,社會資本並非是 Bourdieu 的思想主軸,而是對「再製(reproduction)」的陳述(陳欽春,2005), 以下針對 Bourdieu 對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與定義進行說明。 (一)對社會資本的研究 Bourdieu 認為經濟學將自身框限在經濟實踐的研究範圍中,反而忽略了資 本展現在三個基要類別上的事實,亦即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Bourdieu & Wacquant, 1992:119) 。其中,原本人力資本的看法,是將人力與經濟資本併 談,指出人們在理性選擇之下,會藉由教育訓練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本,並依照最 大化利益採取行動;教育訓練能降低人力可替代性,使勞動人口也得以累積資 本,或再投資於自己的人力資本上。 但 Bourdieu 在其研究中修正了上述概念,他將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分離並 指出,我們所學習到的不只是知識與技術,而主要是上層階級的文化與規範性的 行為制度,是一種受到菁英階級的規範與運作(林南,2007)。因此相較於擁有 經濟資本,有文化資本的個體得以獲得統治階級的位置(林南,2004)。故以 Bourdieu 觀點論之,只要能完成規範性的部份,非精英便可成為精英,並且獲得 社會的認同與報酬(林南,2007)。 Bourdieu 的分析重點在於經濟(economic)、文化(cultural)、以及符號 (symbolic)資本間的相互轉化。並認為社會網絡內的關係可以促成不同型態資 本之間的轉化,投資於社會關係的目的在於將個人、私有的特殊利益轉化為超功 利的、集體性、公共性、以及合法性的利益(Bourdieu 1990) ,如下圖 2-1 所示。. 19.

(29) 人力資本. 社會資本 資本間的 轉換與累積. 財物資本. 經濟資本. 圖 2-1. 資本間轉換關係圖. 資料來源:江明修、陳欽春(2005:196). (二)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Bourdieu 從階級(class)和關係網絡(network of relationship)的角度來定 義社會資本,指出資本有三種型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他而言, 社會資本是現實或潛在的資源總和,而這種資源是透過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關係 網絡或者是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認識和承認以後,累積到個人或集體上,它 是成員之間集體擁有的資本,且可以讓內部成員去取用(Bourdieu, 1986)。 Bourdieu 認為社會資本成為一種在不同社會領域鬥爭的資源,其中信任可作為一 個符號權力與符號交換的實踐。在 Bourdieu 的觀點中,社會資本有兩個重要的 組成部分:是團體成員與社會網絡的連結根源,並根植於相互間的認知與認可, 而這也是其之所以能將象徵性特色轉化為象徵資本的原因(Martti S., 2000)。. 二、J. Coleman 對社會資本的研究與定義 Coleman(1988, 1990)從社會結構的功能論說明社會資本的概念,認為社 會資本是存在於人際關係的結構中,而非過去所認為存在於個人或生產物質的工 具中(陳欽春,2005)。 (一)對社會資本的研究 Coleman 將社會資本運用來分析家庭內部人力資本轉移歷程,並指出家庭人 20.

(30) 力資本包含父母與子女、父母與其他可影響子女發展之個人與機構關係。為了清 楚說明上述關係,Coleman 用了八個變項分別代表「家庭內社會資本」與「家庭 外社會資本」 ;以「家中家長數」 、 「手足數目」 、 「親子談論個人事務的情況」 、 「母 親是否在孩子未入學前外出工作」 、 「父母對孩子讀大學的期望」等五個變項代表 家庭內社會資本;以「父母和學校」 、 「父母和教堂」 、 「父母與鄰居」 、 「父母與親 戚」、「父母與子女朋友的父母」之互動情況,來代表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從 Coleman 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家長若與學校老師、同學家長、鄰居有著 較良好互動,對於子女在學業或日後成就表現,有著正面且積極的相關性。因此, 家庭組織若缺乏社會資本的支持,將無法達成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上的預期目標 (林南,2004)。此外,透過上述相關角色所交織出的社會網絡,是一種擁有較 佳社會資本的「封閉」社會網絡,而這也就是 Coleman「代間封閉」之概念。 (二)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Coleman 將資本的類型分為有形的物質資本,與無形的社會資本、人力資 本,並指出,即使因目的相異而造成社會資本有多種類型,但其均具有兩個共同 要素:一為皆由社會結構的某些面向所構成,二是可以促進社會結構內行動者的 特定行動。社會資本是一種存在於社會結構中的資源,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互動,進行資源與資訊的交換,其有助於社區及其成員能達成期望目標。他並歸 納 出 社 會 資 本 可 有 以 下 形 式 : 義 務 與 期 待 ( obligation, expectat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of structure)、資訊管道(information channel)、規範和有效制裁 (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多功能的社會 組織(appropriable social organizations)(周新富,2006;卜長莉,2005)。 因此 Coleman(1990)指出,若無社會資本,則成員的目標將很難實現,或 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而社會也不可能成為有機體。因此 Coleman 將社會資本歸 納為以下三種形式:第一種為義務與期待,立基於對社會環境的信任;二為提供 行動基礎的資訊所流經社會結構的容量;第三為伴隨著有效制約存在的規範(陳 榮德,2004)。Coleman(1988)近一步以「信任」說明社會資本的運作方式, 指出社會資本主要存在於微觀(個體)與鉅觀(制度、規範)兩個層面的互動上。 從微觀角度而言,個體間信任具有相互的義務與期望,並將信任控制權集. 21.

(31) 中於某一人身上,以構成權力關係、形成社會資本;而從鉅觀角度觀之,為解決 共同集體問題,透過外在支持與信任而得到合法及正當性的規範與懲罰,或是因 某一問題而自發地形成組織性行動,由於其組織運作具有外部性,所產生的效果 可以擴及當初自願發起該社會行動的其他人,因此也形成社會資本的重要因素。. 三、R. Putnam 對社會資本的研究與定義 Putnam(1993)從公民參與和民主政治的角度分析社會資本,對美國的自 發社群組織、公眾參與和公民精神的變化狀況,作了大量的評論,以下將 Putnam 對社會資本的研究與定義進行說明。 (一)對社會資本的研究 自從出版「獨自打保齡球」一書後,Putnam 便成為社會資本最有力的擁護 者。而 Putnam 也曾是脫口秀節目中的嘉賓,並曾與夫人共同登上時人雜誌 (People),活躍的程度我們可說對晚近社會資本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對於 這些貢獻,Putnam 只謙虛的說,這些並非他個人晚發的成就,自己只不過是將 早已在美國人心中成形已久的東西寫出而已。 Robert D. Putnam 在著作「Making Democracy work」中指出,社區裡的道德 資源是社會資本的普遍形式,主要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信任、社會規範與義 務、公民活動中的社會網絡,而這又特別指志願性的協會(Martti S., 2000)。相 較於於 Bourdieu 與 Coleman 的理論脈絡發展,其實仍屬於社會學的框架,Putnam 最大的貢獻之一,便是在於其能跨越自己本身的公共政策專業,而能關注到更寬 廣的公共性事物之上(Field J., 2003:29)。此外,受到 Gittell & Vidal(1998) 的影響,Putnam 將社會資本區分為黏著性(bonding)社會資本與架接性(bridging) 社會資本兩個不同類屬。 (二)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徵,例如信任、規範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 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Putnam,1993)。因此,社會資本亦即個人動 員稀有資源的能力。Putnam 所謂的社會資本是指可以促進成員產生社會行動、 追求共同利益的社會組織特質,例如社會信任、人際互惠關係的社會規範,以及 22.

(32) 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網絡,這些特質可以增進對社會活動的協調,進而提升社會 活動的效率(郭瑞坤、王春勝、賴正能、陳香利,2007)。 其對社會資本所下的定義為: 「社會組織之的特徵,例如信任、規範、網絡, 其能透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Putnam, 1993) 。」因此,按照 Putnam 的定義,社會資本至少可以作三方面的理解(Newton, 1999):(1)社會資本主 要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關的一系列態度和價值觀構成的,其關鍵是使 人們傾向於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觀的世界觀所具有的特徵。 (2)社會資本的主要特徵體現在那些將朋友、家庭、社區、工作以及公私生活 聯繫起來的人格網絡。 (3)社會資本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一種特性,它有助 於推動社會行動和解決問題。 在社會網絡中,信任能成為規範成員行為的重點,Putnam(1996、2000) 指出,網絡、規範、信任能使參與者更有效率的追求共同願景,社會資本的核心 即在於「有價值的社會網絡」 ,而這種社會接觸能影響個人與團體的生產力(Field J., 2003:32) 。而Putnam也指出四個破壞社會資本發展的因素:婦女勞動力的增加 降低家庭建立社會資本的時間、社會的流動性與無根性、人口結構的改變(如: 離婚率升高、個別家庭的生育率降低、實際收入減少等),以及科技進步造成休 閒活動日趨成為私人性或個別性的發展(Martti S.,2000)。 此外,Putnam關於志願團體的討論也值得我們重視,其對志願團體關係的 思想淵源,乃是從de Tocqueville的「Democracy in America」,以及學者Bentley (1908) 與Truman(1951)的概念(Martti S.,2000) 。水平互動與互惠是志願組 織的最大特色,而其對於行動者之間的社會互動與合作參與影響途徑如下:增加 個別交易中的不守信用者其潛在成本、培養對等的健全規範、促進對話與增加個 人的信用流通資訊(Martti S.,2000) 。. 四、小結: 儘管 Bourdieu 對於社會資本的處理與運用方式較 Coleman 與 Putnam 來的 狹窄,但他卻是為社會資本的成熟立下一個里程碑,特別是他以新馬克斯主義的 觀點討論社會資本與力量時,提供兩者一個有力的連結,而這正是被 Coleman. 23.

(33) 與 Putnam 所忽略的。此外,即使 Coleman 的理論改良了 Bourdieu 的論述,但 Coleman 也陷入過於重視家庭中社會資本的框架,對於對於鬆散連結網絡中的角 色則較無著墨,易流於過度樂觀,且忽略衝突在社會資本中的影響(Field J., 2003:42)。 將Coleman上述概念用在社區大學的發展與運作脈絡中,則社區大學與社區 及居民間的互動形式,不僅僅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個人資源, 這些資源的擁有因人而異,信任關係、權威關係、信息網絡與規範、地位等。都 是影響社會資本的形成要素。而由於社會資本的行動往往也為行動者之外的人帶 來利益,因此這種外部性(externality)或搭便車(free-riding)現象,也造成社 會資本具有公共財(public goods)的特質(陳欽春,2005)。. 24.

(34)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 儘管學者對於社會資本研究的方式各有差異,但我們仍可歸類出社會資本 一個總類型學,Halpern(2005)彙整相關研究資料後,將社會資本區分為三個 不同向度:主要組成元素(網絡、規範、約束力量)、分析層面(微觀的、中觀 的、鉅觀的) 、功能層面(黏著性、架接性、連結性) 。社會資本也最常被歸因為 以下三個要素(Kearms,2003:42):(1)社會網絡是可以被人們所使用的;(2) 人們的行為會遵守社會規範,並且會廣泛的分享這些規範; (3)人際信任的層次 會發生在鄰里、一般大眾或政府機構中。Kearns(2003:41)將社會資本依據其組 成的核心要素、中介效果(intermediate outcome)、對不同架構所產生的影響作 出如下表 2-1 的說明。因此,本節將針對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功能 層面進行論述。 表 2-1 社會資本的要素、中介效果與作用 要素. 中介效果. 作用的規模. 社會網絡. 社會互動的量與質. 結合型(bonding)資本. 社會規範. 分享的目標. 橋接型(bridging)資本. 社會信任. 合作行動. 連接型(linking)資本. 互惠 公民參與 獲得資源與機會 資料來源:修改自 Kearns(2003:41). 一個健全且運作良好的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社會資本混和在一起,而這也是 Warr(1987) 、Halpern(2005)所指之維他命模型。承此概念,研究者整理相關 文獻資料,將相關學者見解表列如下表 2-2,以便於能對社會資本有更進一步的 理解,在後面的文章中,也將將針對這三個向度進行說明。. 25.

(35) 表 2-2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 向度. 元素或層面 學者與定義. 分 析 微觀的 層面. 中觀的 鉅觀的. 1. Halpern(2005):從社會資本的類型來看,最常採用 的分析層面即為個人的、中觀的、鉅觀的。 2. Cloeman(1988):社會資本主要存在於微觀(個體) 與鉅觀(制度、規範)兩個層面的互動上。. 構 成 約 束 力 量 1. Bourdieu(1980) :持久性的網絡關係可以產生實際的 要素. (信任). 或潛在的資源,如聲望和友誼,這些資源的集合體便. 網絡. 是社會資本。. 規範. 2. Granovette(1985):交易是鑲嵌在社會網絡中,而人 際信任有助於交易的維持。 3. Coleman(1988):個人或群體所擁有、共享的某些具 生產力社會資源,具有類似信任、權威、規範、地位、 資訊等特定形式,可稱為社會資本。 4. Woolcock(1998):社會資本包含多元概念──人際信 任、共同規範、道德資源,或者文化習慣。 5. Putnam(2000) :社會資本可見於組織的社會網絡、互 惠規範、信任感。 6. Nahapiet與Ghoshal (1998):將社會資本研究構面分 為結構、認知、信任三個構面。 7. Halpern(2005):將這三者做出簡要定義如下--網 絡的成員、規則及理解認知、遵守包含正式與非正式 網絡規範帶來的獎勵,或違反帶來的懲罰。 8. Adler & Kwon(2002) :社會資本主要可以產生資訊利 益、控制力、向心力三種利益。 9. 將社會資本的構成內涵:社會網絡、公民參與、. 社會規範、社會信任(張培新,2004)。. 26.

(36) 表 2-2 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構成要素與功能(續) 功 能 黏著性 1. Putnam(1996、2000):將社會資本區分為黏著性 層面. 架接性. (bonding)社會資本與架接性(bridging)社會資本. 連結性. 兩個不同的類屬。 2. Woolcock(1998) :將社群內的連帶(intergration,亦 即黏著性),與社會外的網絡(linkage,亦即架接性) 對立並陳。 3. Fedderke、De Kadt、Luiz(1999) :將社會資本區分為 透明度(transparency)與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前 者指一個社群的社會資本如何使資流通更為便利,並 降低交易成本;後者則是指社會資本對於規則與規 範,從重視實質到重視程序的程度。 4. Kearms(2003:43)匯整多位學者(Gittell & Vidal, 1998:15 ; Woolcock, 2001:13-14 ; Alder & Kwon, 2002;Putnam, 2000:22)見解:將社會資本分為為結 合型(bonding)社會資本、橋接型(bridging)社會 資本、連接型(linking)社會資本。.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壹、社會資本的分析層面 社會資本的應用範圍可以從個人至社區、組織甚至不同社會階級間垂直或 水平的聯繫,例如 Woolcock(1998)將社會資本的應用領域分為以下八類:家 庭與青少年問題、教育與就學、社區生活、工作與組織、民主與治理、經濟發展、 犯罪問題、公共衛生。可知,在各項不同領域中,社會資本皆已成為應用研究的 重要範疇。本段落將針對社會資本在實際研究應用成果與層面進行舉例與說明, 從微觀的、中觀的、鉅觀的層面來思考,將針對個人與家庭、社區議題,以及組 織與社會發展層面進行論述,分述如下: 一、微觀層面:個人與家庭 在個人層面上,通常擁有較廣泛的社會資本,並能感到信任他人,則也通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affection of trading tren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lization and the Acting role and influence on high tech field, the change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2001), “The Place of Social Capital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ISUMA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cy Researc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