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資培育職前課程不需要教育哲學?/6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師資培育職前課程不需要教育哲學?/62"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1)

,頁 62-64

自由評論 第 62 頁

師資培育職前課程不需要教育哲學?

楊忠斌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近幾年來,國內各校師資培育的 職前教育專業課程主要是以教育部的 規定為準,中等學校需修習 26 學分, 小學是 40 學分。必修科目方面除了教 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外,尚有教育基礎 課程(4 選 2)與教育方法學課程(6 選 3)。對於這些課程的必要性與適當 性,歷來一直都有檢討的聲音,只是 尚無定論。對於修改師資培育職前教 育專業課程,教育部也仍在研議中。 據聞在一場公聽會上,某官員主 張師資培育課程應強調實務能力的培 養,要能立即應用於教育現場中,像 教育哲學這類理論性的課程好像可以 再討論。官員的思維邏輯其實也部分 反映了一般人的想法,認為教育哲學 太抽象、唱高調、不實用,也符合了 後現代主義「去理論化」的思潮。該 官員大抵認為教育方法較實用(可能 連教育心理學與教育社會學都比教育 哲學更實用),所以沒有提到這些課程 要檢討。問題是,教育方法學的課程 又有多「實用」?這領域列有教學原 理、班級經營、課程發展與設計、輔 導原理與實務、教學媒體與操作、教 育測驗與評量 6 門課程。這些課的內 容其實部分也是很「理論」的,不論 是介紹各種教學法與模式、班級經營 的理論(如團體動力論、目標導向論… 等)、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組織、 設計與實施、輔導的原理與技巧、數 位學習與教學媒體的應用、測驗與評 量的原理與使用方法等,皆涉及理論 的教導。教師需先說明各種原理與原 則的起源與發展過程,評析其合理性 與適當性,才會進入運用的階段。當 然這些課程也多會搭配課堂實務的操 作或演練。但修完這些課程後,學生 是否即具有「實務能力」、「能立即應 用於教育現場」?課堂情境的演練能 立即應用於教育現場?有多少初任教 師會運用這些教學、課程、班級經營、 輔導 、 測驗 的各種 方法於教育 現場 中?修這些課是否「有用」?初任教 師應用了多少這些課程內容?如果我 們要 求 初任教 師自行設計 一份教 案 時,她會運用課程設計教科書的各種 原理與模式,還是利用經驗法則,參 考前人的資料、自行上網搜查資料或 請教資深教師?由教育方法課程所學 的知能是否真能立即運用於現場? 此外,這些課程背後不用涉及或 回到理論的深入探討嗎?課程設計的 目標、理念依據是否恰當,不需探究? 不同的教學模式背後不是有不同的理 念基礎?某些標準化或自編的測驗與 評量 真 能測出 學生的深層 能力 、 潛 力、批判思考能力?目標或理念合不 合理、教育的本質是教育哲學探討的 一個重點。假如我們設計了一個教學 方案,目標在使學生能快速記住大量 的英文單字或解答圓錐體面積問題。 我們不禁懷疑:這是英語或數學教育 的目的嗎?這個教學法的意義何在? 據報導,臺灣的國際數學競賽成績常 常名列前茅,但學生對數學的自信心 與喜歡程度卻多是倒數幾名。數學教 育的目的何在?好的教學或成功的教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1)

,頁 62-64

自由評論 第 63 頁 學就是把該教的進度完成,並讓學生 考滿分,而不需進行某些批判思考、 想像力、好奇心、趣味與潛能的啟發, 或是某些人生觀、價值觀與生命意義 的對話?換言之,教育哲學的思考能 讓 我 們重 新檢 視各 種教 育實 務 的目 的、方法與合理性,回歸教育的本質, 如此算不算有「實用性」?往往一位 初任教師在經歷許多挫折後,不免會 反思:把這些知識全部「塞」給學生 就是「好的教學」嗎?教學是否應留 一些「空白」,而不是拼命衝?教學可 否像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教育 的本質與目的又是什麼? 從另一方面來看,教育哲學又有 多理論、多沒用?教育哲學教導學生 思考非人性化的教育、機械化的教育 與囤積式的教育,主張非壓迫性、生 命、主體性的教育,反省工具理性、 意識型態、文化霸權、市場化教育的 問題,思考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教育 的政治性問題,探討兒童中心、做中 學、問題解決式教學的理念,希望學 生具有自主、負責與真誠的能力與態 度,這些為何不對實務有用?為何無 用?我們要學生去思考宇宙、生態、 科技、文化、人性、女權、生命、心 靈、知識、道德、美感與其教育意義, 不實用嗎?當然如果學生只是背誦了 一堆專有名詞,未學會如何思考,也 不知變通與運用,只會用來考上教師 甄試,那教育哲學的確純粹只是一種 理論。莊子〈逍遙遊〉中提到,宋國 有家人善於製造不龜裂手的藥,世世 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一個人知 道後,用百金買了他的藥方,拿去給 吳王。越國犯難,吳王派他為將領。 藉此藥,於冬天和越國人打水戰時, 大敗越人,吳王便割地封賞了他。可 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學生能否發揮 教育哲學的最大效用,也是要看其能 否靈活運用於各種教育與人生的問題 中,進而延伸至初任教師的教學中。 教育哲學對於教育實務的影響其實也 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國內外所謂的另 類學校或實驗學校都各有其哲學思維 做為實務的基礎與指導。如華德福學 校的 人 智學 、 沙卡學 校的新 人道主 義、道禾中小學的融合儒道學說、夏 山學校的存在主義、全人中學的人文 主義與自然主義理念…等。這些實驗 學校依其教育哲學發展出各種不同極 具特色的具體課程與教學實務,顯見 教育哲學也是很「實用」的。甚且, 這些實驗學校突破了僵化的體制內教 育模式,為教育改革注入了活水,成 為教育創新的一個典範。 或 許 是 受 到 現 代 速 食 文 化 的 影 響,官員的思考模式仍是速成式的、 短視的。難道我們要培養的「優良」 教師只是一個很會實務操作、按表操 課卻不知為何要如此做的人?教育如 果只是技術性的工作,那麼專注於如 何進行班級管理、教學、課程設計、 教學媒體操作等方法或許已足夠,如 果師資培育是一種批判思考、人文素 養與哲學視野的陶冶工作,那麼就必 須反省這些方法與策略是否能達成教 育的目的,以及培養初任教師的哲學 思維能力。進一步言,班級經營、教 學 、課 程與輔導等 也不只 是一種技 術,能立即應用只停留在技術層次, 能應用得恰到好處、完美無缺、成效 卓著則是藝術層次,此層次非修習 26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1)

,頁 62-64

自由評論 第 64 頁 個學分後即可馬上達到的。必須在實 務教學中經歷不斷的嘗試、思考與調 整才能達成。 職前師資培育課程的目標是多方 面的。我們需要培養學生實務能力, 也需要培養學生反省實務的能力。需 要培養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教學、班 級經營與輔導的專業能力,也需要提 升學生的人文與哲學素養,悠遊於各 種深入的教育哲學理念與理論中。心 中沒有一些教育理念與理想,一點也 不關心、不了解真、善、美、聖,不 會深度思考,只會各種教育技巧的學 生,未來可能只是一位教書匠,而不 會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良師。或許在目 前實用導向的現實情境中,談理念顯 得太高調。但師資培育機構的責任只 是要讓學生成為只知如何使用各種教 育技巧,而沒有任何教育理念與理想 的未來教師?教師的尊嚴與價值只在 於此?筆者不期望每位學生上了教育 哲學課後都有辦法在現實的洪流中實 踐,但只要種下一些種子,或許有萌 芽的一天。筆者也不相信教師一點都 無法實踐教育哲學教導的理念,總有 一些場合與時間能融入的,但能實踐 多少教育哲學的理念就看個人了。如 果修習教育哲學的學生喜歡並深入了 解了存在主義或實用主義,或者是關 懷倫理學的理念,或者認同批判教育 學的觀點,其在未來的教師工作中是 可以實踐於課程設計、教學、班級經 營與輔導中的。當然,或許還不到能 「立即運用」的程度。 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是相輔相 成的,不能說哪一個比哪一個重要。 教育實踐中也會產生理論,教育理論 也能指導實踐的方向。不管是實務性 或理論性課程,關鍵應在於教師能否 做轉化與思考。班級經營所提供的方 法與策略,須依不同的學校背景、學 校文化、班級文化、學生特質等做調 整,也不太可能直接拿來全盤套用, 課程與教學方法與策略也是如此。師 資培育職前課程不應只強調培養立即 應用於教育現場的能力,更應重視培 養教師批判思考的能力,即能深度的 自我反思、建立個人的教育哲學觀與 批判個人的意識型態、教育與社會問 題的能力。教育哲學課程的重要性即 在於此。筆者並非在質疑其它課程的 價值,只在強調教育哲學課程的重要 性。其實若要使初任教師能立即運用 所學知識,重點應在於能否提供職前 教師 足 夠的時 間與空間去 練習與 運 用。以此而言,校外教學實習反而才 是更重要的部分,它提供了學生將職 前所學課程學以致用、思考調整的場 域,也讓學生能檢視自我是否適合教 師工作。雖然目前實習仍有隨意使喚 實習生做不相干的雜事、工作超時或 無事可做、實習模式不一致、效果不 佳…等問題,但相關單位應去檢討與 改善,而不是只視為例行公事或漠不 關心。諷刺的是,教育當局卻不斷縮 減實習的時間,由原來的一年改為半 年,以後可能再改為學分制。看來, 減少理論性課程並不是重點,增加校 外實習的時間與機會才是未來初任教 師能否在教育現場立即上手的關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3.師培生修習教育課程期間,學期成績不及 格學分達該學期修習學分數 1/2、操行成績 未達 80 分或記 2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名教師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基礎課程。若受訓教 師已離職,或幼稚園首次獲批 支援非華語學童 的資助,請有關的學校安排教師接受相關的培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的幼稚園,在2020/21學年完結前,應最少有 一名教師完成教育局認可的基礎課程。若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