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借鑑「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成功的人性實驗 / 5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借鑑「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成功的人性實驗 / 54"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4 期,頁 54-56 自由評論

借鑑「教學輔導教師制度」-成功的人性實驗

張芬芬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常務理事 「 教 學 輔 導 教 師 制 度 」(Mentor Teacher Program;以下簡稱 MTP)是張 德銳教授自民國90 年開始在臺北市推 動的一種教學視導活動。此制度由民 國88 年起研擬,逐步規劃、試辦、修 訂、到推廣、乃至於制度化,實施範 圍由國小到國高中職,循序擴大,由 臺北市到全國,甚至港澳、大陸亦時 有觀摩交流。至 100 學年度時,臺北 市參與之中小學已達 118 校:國小 65 校、國中 41 校、高中職 12 校;擔任 學校訪視的大學教授亦達41 人。推動 MTP 的組織則包括中央、地方與學校 等三級。而十餘年來MTP 背後始終有 一 研 究 團 隊 負 責 理 念 創 發 與 理 論 探 究 , 由 張 德 銳 教 授 與 丁 一 顧 教 授 領 導,主要由一群博碩士研究生、與優 秀的退休老師所組成,已完成一系列 的專書與論文。 MTP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制度?依 據「臺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學 輔導教師設置方案」,MTP 秉於「己立 立人,同儕支持的貴人精神」由教學 輔導老師有計畫地協助同儕之夥伴教 師改善教學,促進專業成長,進而形 塑專業學習社群。擔任「教學輔導教 師」的主要條件是:任教 8 年以上、 足為同儕示範教學專業、具良好人格 特質與溝通能力、且有意願的優秀合 格教師;經甄選、儲訓、認證、授證、 聘任等程序而擔任之。至於夥伴教師 主要有五類,一是初任教師,二是新 進教師,三是更換職務之教師,四是 有意願接受協助與輔導之教師,五是 經校評會認定需要教學協助者。教學 輔導方式主要包括示範教學、入班觀 察、討論與紀錄、諮詢與晤談等。 MTP 有何特異之處?在中華民國 教育史上,由一名學者起頭倡議一種 教育革新,歷經12 年仍然存活、且持 續擴大,甚至走向制度化;由當地、 到外地、再到外國;且組成穩定的研 究團隊、與推廣團隊──兩團隊均結合 實務界、學界與官方;這樣推動一種 新制度而獲致相當成功的例子,實在 相當罕見。MTP 對於教師教學改善、 專業成長、學習社群建立等方面的成 效,已有不少論文予以證實,自不待 本文多言。本文欲探究的乃是:以推 動一項教育新制度而言,MTP 的成功 之道何在?以下由「手段與目的」、「手 段與人性」兩角度出發,做些闡釋。 期盼對其他教育措施之研擬、規劃與 推動,能提供借鑑之效。

一、 手段與目的相稱:實踐智慧

適合以師徒制傳承

MTP 本質上是一種「母雞帶小雞」 的教與學,亦即師徒制教學。師徒制 是一種甚為古老的教育方式,即使當 今群體教學早已成為全世界所有國家 教育體制中最基本的教學型態,許多 學門仍保有師徒制,尤其是需要學習 實作的專業與技職領域(如:醫生、教 師、護士、廚師、各種技師…甚至英 日等國的博碩士培養)。民國 83 年以前 我國師資培育採公費制,新手老師分 發至中小學,雖名為實習老師,實則 是獨力帶班、佔有實缺的全時正式老 師;身邊並無師傅老師帶領,菜鳥老 師只能載沉載浮地獨自摸索教學中的 實踐智慧。而現行實習制度,雖然規 定要有實習輔導老師隨時指導,但因 這些老師多半未經嚴謹程序挑選、未 經 專 業 陶 成 、 欠 缺 系 統 追 蹤 輔 導 成 54

(2)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4 期,頁 54-56 自由評論 效;再加上實習生心有掛礙—為準備 教檢教甄而無法全心投入教學中,故 無法真正產生師徒制的效果。 相對來看,MTP 則因設計與執行 嚴謹,更能落實師徒制的精神,讓新 手老師(與其他類型的夥伴教師)從一 對一、面對面的實作情境中,長期地 與師傅老師近身互動,甚至彼此觀察 所作所為,體會對方的所見所感,以 出現的具體問題為討論材料,切磋問 題的解決,分享各自的感知。 因為教學工作隱藏著太多的實踐 智慧,這種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特別適合且需要以面對面、人教人的 方式由師父去潛移默化,由弟子去心 領神會。夥伴教師在直接的互動中習 得的不只是知識與技能,更包括態度 與 價 值 觀 , 更 可 能 進 行 全 方 位 的 學 習。總之,就傳授實踐智慧的目的言, 師徒制係最佳手段。而MTP 的設計正 掌握了這樣的精神,以師徒制進行實 踐智慧的傳承,可謂「手段與目的相 稱」的一種規劃設計。

二、 手段與人性相稱:信任文化

引發教師向上動力

徒法不足以自行。規畫完善的制 度仍需要高素質的人力投入,老師們 願意在忙碌的教學之外,再增加協助 同儕的任務嗎?綜觀而論,MTP 可謂 營造了一個尊重老師、信任同儕的人 文氛圍,讓原本觀望中的老師願意試 著投入,待累積越來越多口碑後,半 信半疑者在半推半就下逐漸變成心甘 情願者,甚至變成爭先恐後的參與者。 基本上初期實施時MTP 即設計了 自願參與制,無論學校層級是否向教 育局提出試辦/辦理申請,或教師層級 願否擔任教學輔導教師,都不是因受 規定而去做的,多半係符合本身的意 願。自願制基本上出於性善的人性觀 ──相信教師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相 信教師會願意為利他而付出,相信老 師會珍惜 MTP 提供的傳承薪火之機 會,相信老師能領會MTP 提供了一個 展現才華的舞臺,相信老師會因同儕 的善意互動而產生良性循環、越來越 好。這樣的性善觀營造出一種信任文 化,信任一旦建立,潛力便能源源不 絕地湧現,參與者以參與為榮,不以 付出為苦,口耳相傳的結果,此制度 的理念自然傳播出去,制度的推廣自 然水到渠成。準此而論,自願制是成 功的第一步。 教 學 是 一 種 良 心 事 業 , 忙 者 忙 死,閒者閒死,要忙要閒則存乎一心。 因 為 教 學 無 法 以 標 準 作 業 程 序 去 規 範,要達到基本要求而不出事,對於 優秀的臺灣老師來說並不困難。而人 性原本就有安於現狀的心理,中外教 師文化原本都有反智傾向──孤守教 室城堡、習於齊頭平等、安於平凡平 淡、懷疑官方學界(表 1)。這樣看來 MTP 進入學校似乎在挑戰人的惰性, 以及教師的反智文化。但臺北實施的 MTP 卻以制度激發教師善性,引發教 師求新求成長的意願,願意從幼吾之 幼、幼人之幼,走向與同儕一起成長 的共好之路。讓優秀的臺灣老師不止 可做生活大師,更有機會成為教學大 師;除了當學生的貴人外,還有機會 成為同事的貴人。總之,MTP 深諳優 秀老師自主性高,不願受由上而下的 官 方 規 定 所 約 束 , 但 若 感 受 到 被 尊 重、被肯定、被鼓勵、被感謝,內在 動機一旦被啟動,則會自願、甚至熱 烈投入。MTP 之設計切合教師心理, 以初期的自願制逐漸形塑信任文化, 引發教師向上動力;而前述的師徒制 更有利於以心帶心,以愛傳愛,強化 信任文化,產生良性循環,整個 MTP 可謂「手段與人性相稱」。每一次教育 55

(3)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4 期,頁 54-56 自由評論 新制上路,都是一次人性的試煉,而 「教學輔導教師」可謂因「手段與人 性相稱」而成為一次成功的人性實驗。 臺 灣 近 年 來 的 教 育 新 制 實 在 不 少,造成紛擾者更所在多有。君不見 各式的教育評鑑、認證、競賽;各級 的升學、招生、考試……正熱鬧上路。 請問:手段與目的相稱嗎?手段與人 性相稱嗎?可該好好思量一番! 表1 教師人性雙面向 惰性 vs. 善性 安於現狀 vs. 求新求變 成長停滯 vs. 潛能釋放 孤守教室城堡 vs. 打開教室合 作互助 惰性 vs. 善性 齊頭平等 vs. 各盡所能、各 有所長 平凡規範 vs. 發光發熱 懷疑官方、學 者 vs. 信任教師領 導 自怨自保 vs. 知福惜福 【 張 德 銳 教 授 將 於 2012.2.1 退 休,離開任教近20 年的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轉赴輔仁大學。謹以此文向張 德銳教授致敬!謝謝他這麼多年來對 我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成長奉獻的 心力。】 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同儕輔導」是一種教師同儕工作在一起,形成夥伴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 實作工作坊可讓學員更深入學習成長,未 來還可以結合回饋會談,整併資深老師實 習輔導的建議,提供未來教育實習輔導修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督導考核各學 校及機構推展 性別平等教育 情形,以建立 性別平等教育 氛圍,提升本 市市民及學校 教職員工生性 別平等教育觀

給予幼稚園彈性,讓其聘請有經驗的在職合格幼稚園教師、持有非幼兒教育學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