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之問題與建議/ 9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之問題與建議/ 95"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

,頁 95-97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技職教育與產業接軌之問題與建議

張訓譯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班

一、前言

過去 60 年代臺灣經濟起飛時,大量的人棄農從工,勞動力與技術人才逐漸上 升,撐起臺灣經濟的半邊天。如今,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重視高學歷,上一輩雖然 大多數未讀過什麼書,但靠著臺灣人刻苦耐勞精神也能夠讓臺灣錢淹腳目,進入 後工業時代之後,高學歷是進入知名企業的基本門檻。經濟發展完備之後就開始 提升教育水平,2002 年臺灣高等教育擴張之後,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不斷的上升, 且九成的人皆可念大學,造成大學學歷的貶值,如果要找到稱職且知名的企業或 工作,必須要能夠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現代人戲稱碩博士滿街跑,指的也是碩 博士畢業後無法順利轉銜到勞動市場的待業過程。雖然目前的工業科技發展迅 速,但許多是屬於基層的作業,越往上層學歷就越高,相對的職缺就越少,碩博 士學歷的人既不想做基本的作業員,也不想負擔上層的工作壓力,高不成低不就 的狀況下,就造成了技職教育人才的浪費。作者當年也是就讀高職電子科,畢業 後抱著遠大的理想繼續往高等教育發展,如今已取的學士與碩士學位,目前正在 攻讀博士學位,期許未來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相較之下,跟我同時期一起畢業的 同學現在已經在某知名進口汽車公司上班,甚至有些已經考到臺鐵公職人員,在 第一線守護乘客的安全。技職教育所培育出的人才,大多屬於基本技術人力,同 時也是企業運作的核心群體,少了這一批基礎技術人員,企業將無法順利運作。

二、臺灣的技職教育

長期關心臺灣教育發展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說:「技職教育 嚴重學術化,導致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卻被教育 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職校升格專科、專科變學院、又成 科大。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臺灣的中間空掉了, 沒有腳踏實地的基礎人力,許多碩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找不到未來。」這 兩段話是對於臺灣教職教育的憂心,也是臺灣人民與高教體系的現況。教育改革 之後,許多的五專與技術學院開始升格科技大學,且學科與教學內容有越來越學 術化的趨勢。這同時和教育部的政策有關,教育部為了要讓各大學在世界排名中 爭取到好成績,開始重學術輕技術,所有教師都在拚升等與拚論文,根本無暇顧 及學生的實作教學,因為教技術既花時間又無法升等,很少有大學教授願意為學 生這樣做。重學術的問題又會讓科技大學教的內容無法與實際的產業接軌,書本 教的是十幾年前的概念,在業界可能早已不是用且改良多時,讓學生在學校的學 習淪為形式上的文憑主義,使得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學生進入企業界之後,就像 一張白紙,顧主必須重新訓練才有辦法上線作業。 第 95 頁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

,頁 95-97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三、德國的技職教育

想到技職教育的成功國家就會想到德國,德國的工業技術與水準堪稱世界第 一。出產並外銷世界的 Benz 與 BMW 在各國皆有極高的評價,德國的技職教育 從教學方式到產業接軌都有極高的契合度,技職學校內採行雙軌制,一星期只有 兩天在學校內上課,其餘時間皆在企業實習,學校內上課時採行的是小班制教 學,讓每位學生都能用到設備,到企業之後就改為師徒制,讓老師傅帶著學生完 成每一項的作業,從中學習老師傅「追求完美,不容錯誤」的精神。德國技職教 育的成功一部份也來自於社會氛圍,企業內有專業經驗的老師傅可能只有高職畢 業,但其社會地位與被尊重的程度不輸於大學教授,顯現出德國人重視的是技術 與專業,而非頭銜。反觀臺灣的社會氛圍,長期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思維所影響,造成技職教育也在符應升學體制,無暇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這是 台灣技職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再者,臺灣有許多的科技大學產學合作班、建教合 作班、保證就業班等,但是這些班僧多粥少,一個學校沒幾個系有開,且大多數 到企業實習皆是負責一些基礎機台的學習,只有少數是學習更專業的核心技術, 學生到學校之後老師教理論,到企業之後教實作,理論與實作經常會無法搭配, 造成學習上的困難,甚至有些學校系所的設備老舊,完全不合乎時代趨勢。

四、技職教育的反思與建議

臺灣的技職教育想要在理論與技術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但是這個平衡卻是犧 牲學生而來。技職教育的本質是在培育基礎的專業技術人才,但是綜觀這幾年的 技職教育卻淪為學生升學的競技場,扭曲了技職教育的初衷。以下提出技職教育 可能的改善建議,期許未來臺灣的專業技術人才也能受到社會的尊重。 (一) 學校評鑑多元化 技職教育如果要能夠成功,就不能只限於探討理論架構,而需要動手實作, 藉由實作來累積經驗。目前教育部有「大學聘任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辦法」, 讓大學系所可以透過專業技術人員的方式來聘請師資擔任大學教授,這樣的方式 可以彌補一般教授脫離業界而實務經驗不足的問題。但是,綜觀科技大學各系所 大部分還是一般師資,專業師資相當缺乏,因此教育部可以擬定一套多元的學校 評鑑辦法,讓學校內的專技教師能夠和一般教師在學校中的比例持平,才能有辦 法同時兼顧理論與實作,這部分就有仰賴於學校的相關聘任政策決定。 第 96 頁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

,頁 95-97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二) 課程設計及設備更新 目前科技大學的課程設計大多以理論為主,實作為輔。等聘足夠專業教師之 後,系所可以研擬是否要將專業課程的學分數調高,讓理論課程與實作課程各佔 一半。但是前提是學校設備必須要符合現代所需,而非老舊且不堪使用的設備, 即使有專業教師願意教,如果沒有設備的配合也是徒勞無功,無法為學生未來進 入職場預作準備,這部分學校可以研擬相關校內規範來訂定系所的定位,讓學校 所教的內容可以符合時代所需。 (三) 改進企業合作 目前大部分的科技大學都會與企業合作,提供學生實習的機會,藉由實際操 作來熟悉學校所學的內容,這種方式雖然很好,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實習生或 是科技大學所稱的建教生,到企業去做的是最基礎的低階工作或是助理工作。沒 錯,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步一步來才是學習的宗旨,但是這些建教生卻始終如一 做一樣的事,卻未學習更專業內容,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或許,實作的部份, 企業可以師法德國,引進師徒制帶領建教生來一步一步的學習原理與技術,如此 學生既有專業技術,企業也不怕未來找不到專業技術人員。

五、結語

臺灣的教育政策開始重視技職教育,喊出翻轉技職教育的口號。技職教育旨 在培育務實致用的技術與專業人力,是國家產業競爭力進昇與落後的重要關鍵因 素,顯現出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長期以來技職教育常被臺灣人所忽略,認 為那是不會讀書的人才去念的。每個人生而不同,有些人適合讀書,有些人卻適 合實作,而臺灣的社會氛圍卻只崇尚讀書人,讓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人才不得已 只好拿起書本。工人作家林立青 2017 年時出版《做工的人》,引起臺灣社會的樂 烈討論,一般社會大眾不會去注意到這群工人,他們的職業被視為骯髒、低下與 純勞動力的職業,當林立青將工人的日常生活寫成書之後,社會大眾才恍然大 悟,原來師傅的技術也是過去老師傅傳承而來,其薪資也相當優渥。三百六十五 行,行行都能出狀元,可喜的是臺灣這幾年的社會風氣已經不再繼續崇尚高階職 位的人才,而開始轉向專業技術人員致敬。臺灣或許已經無法走回頭路,回到高 職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時的榮景,但是科技大學可以透過課程與師資結構的改 革,來訓練學生真正能夠符合產業趨勢,而不是培養出企業錄取後無法立刻上工 的人,會造成人力資源的二次浪費。期許臺灣未來的技職教育發展能夠越來越符 合時代趨勢,其專業也能夠在社會上得到同等的尊敬。 第 97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當時的我,因為行政業務之故,進行相關規畫與申請,在校內辦理相關 的研習、認證及專業社群、教輔任務等。 97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