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候變遷與生態衝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氣候變遷與生態衝擊"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業研究專訊 Vol.15 No.2 2008 1

題論述

氣候變遷與生態衝擊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李培芬

前言

近年來,在報章與平面媒體上,氣候變 遷似乎是一個常見的報導,北極熊在一小片 浮冰上的照片,讓人印象深刻,只是對於一 般民眾而言,有誰在乎?這項議題離大家可 能遙遠了些,同樣的,在政府部門的短視近 利心態下,氣候變遷影響生態方面的研究, 也未獲得應有的支持!但是,它的影響與衝 擊,值得我們重視與努力去調適。 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遷的 研究已是很成熟的科學。1827年法國的研究 者Fourier首先提出溫室氣體的概念:大氣層 吸收地球輻射的熱氣,維持地球溫度;1860 年英國的科學家Tyndall發現溫室氣體其實是 一些大氣層中微量的氣體(水氣、二氧化碳、 甲烷等),而主要的氣體(氮與氧)沒有吸熱能 力;1896年瑞典的諾貝爾獎得主Arrhenius首 度嘗試全球暖化的計算,估計二氧化碳濃度 倍增後,大氣溫度上升5oC。隨後,20世紀的 許多研究,讓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氣候變遷所 可能造成的問題。 本文先從溫度與雨量的變化,檢視台灣 百年來的氣候變化情形,然後從生物物候與 分布的角度,說明生態的一些可能變化,最 後從科學家的角色,談談我們可以做的貢獻。

台灣百年來氣候變化

過 去1 0 0 年 來 , 地 球 溫 度 已 上 升 至 少 0 . 7oC , 主 要 的 兩 個 暖 化 的 時 期 分 別 是 在 1910-1945年與1976年迄今,比較這兩個時 期暖化的速率,後者約是前者的兩倍。在氣 溫方面,當最低溫比最高溫以兩倍的速率上 升時,使得白天的溫度變異減少,造成多數 中、高緯度地區的不凍期延長,從1960年代 起,有10%原本被冰雪覆蓋的區域面積逐漸減 少,甚至消失。在雨量方面,在時間或空間 上,呈現不規則的變化,在北半球中的高緯 度地區,每10年約增加0.5-1%,且多發生在 秋、冬季節;在亞熱帶地區,雨量則是每10 年減少約0.3%。 整體來看,台灣的氣候增溫和全球趨勢 一致,台灣的增溫速率在近30年來,也是以 倍數方式成長,降雨日數也有減少的趨勢。

氣溫

自20世紀以來,台灣的平均溫度在百 年內上升1.4oC,其表現不僅在年均溫,其實 是一年四季都變暖,就月均溫的增加程度來 看,有兩個相對高點,一個在2-4月,另一個 則為10-11月,顯示暖季的增長。同時,夏季 的增幅明顯比冬季高,7月平均增幅1.6oC,但 1月時僅0.8oC。若以一天中的溫度來看,最明 顯的增溫在早上8點以前和晚上7點以後,也 就是一天中已沒有太陽照射的期間。 其他的指標也有明顯的變化。寒流日數 有減少、冬季也有縮短的趨勢。再以台北地 區為例,將溫度高於35oC以上的日數,作為 高溫天氣指標,可以發現目前約有40-50天, 明顯大於之前的30天或更少。再以台灣平均 溫度低於18oC的日數而論,台灣的冬季主要 在12至2月,原先過去的冬季大約為12月下旬

(2)

林業研究專訊 Vol.15 No.2 2008 2

題論述

至2月中旬,最近的30年,則是到了1月下旬 平均溫度才有下降到18oC,在2月中旬即已有 回升的趨勢,顯示冬季的確變短,最近10年 低於18oC的日子,僅剩1月下旬到2月上旬的 期間,冬季縮短現象更加顯著。

雨量

除了氣溫變化外,雨量改變也是另一項 觀察氣候變遷的重點。台灣長期總雨量的變 化,各地並無一定的趨勢。若以降雨頻率來 看,分析多雨與少雨日數出現的頻度,可發 現近30年較常出現多雨的情形,1977至2006 年的多雨與少雨的比例約為13:4。以降雨日數 來看,不論以日雨量大於每一特定值(如0.1、 0.5、1或5毫米),皆可發現降雨日數的減少, 不過,若計算達到30毫米以上的豐沛雨日, 則無明顯減少的傾向。因此,降雨的情形呈 現兩極化的情形。

生態衝擊

快速的氣候變化已影響到自然界的所有 物種,反應在生態系中的衝擊也逐漸顯露。 不過,從個體、族群至生態系,對於氣候變 遷並未有全球一致平均的反應。因此,在許 多的地區,面臨氣候暖化時,造成物種間相 當異質性的反應。 目前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已影響到不 同地理分布的眾多生物。20世紀末以來持續 的暖化現象,已使得生物在生物物候、分布 範圍、群聚的組成與互動、整個生態系的結 構等,都產生的變動。由於台灣的研究成果 有限(請參見筆者於2008年科學發展月刊第424 期發表的「氣候變遷對生態的衝擊」一文), 以下以國外的研究說明。

生物物候學

(Phenology)

生 物 物 候 學 是 探 討 動 、 植 物 季 節 性 的 活動,是研究物種面臨氣候變遷下,最簡易 的追蹤方法,尤其是鳥類、蝴蝶和植物等較 為容易監測的物種,獲得高度的關注。不論 在歐洲或北美洲的研究,這些長時間的生物 物候資料,均顯示受到氣候暖化而改變的趨 勢。最普遍的改變就是在春季的活動有提早 的情形,如鳥類提早鳴唱或進入繁殖期、遷 徙性鳥類的提早抵達、蝴蝶的提早出現、兩 棲 類 的 鳴 叫 與 孵 化 、 植 物 提 早 開 花 與 授 粉 等。一般而言,春季活動的改變,已從1960 年代起,有日漸提前的情形。 一些證據也指出,在秋季的生物物候現 象也有同樣的趨勢,不過各地變異仍大,而 且因為缺乏良好的研究規劃,所得的整體變 化結果,不如春季活動受氣候變遷影響那麼 清楚。有些研究顯示,鳥類可能會提早、延 後、甚至不改變其秋季的遷移,鄰近區域樹 葉顏色的改變趨勢,也常有相反的表現。以 歐洲的例子而言,葉子顏色的改變,表示生長 善變蜻蜓是常見於台灣中南部的熱帶種,近年來可能因 氣候暖化而逐漸向北部擴散(葉文琪 攝)

(3)

林業研究專訊 Vol.15 No.2 2008 3

題論述

季節漸進式的延後,約每10年有0.3-1.6天的延 後,然而,在某些地區的生長季節,在過去的 50年間呈現增加的情形,每10年可達3.6天。

分布範圍

氣候型態會影響物種的分布,是生態學 的定律,這種影響是因為每一種生物在生理 上對於溫度和雨量具有專一性的容忍度。當 氣候暖化時,多數的生物會向高緯度或高海 拔區域移動,因為播遷能力與所需資源的可 獲得性不同,每一種物種所能擴展的分布情 形也將不盡相同。某些例子(如造礁珊瑚或兩 生類),因應氣候變遷時,不易改變其分布範 圍,播遷能力強的物種,如鳥類,其分布範 圍會有明顯改變。從20世紀起,已可清楚的 發現,往高緯度或高海拔遷移的情形,已發 生在許多不同的物種,或是位於不同地理位 置的同一物種。 遷移性的物種原本被認為是反應氣候變 遷的最佳指標,但因為也存在年間的變異, 而增加資料解釋的困難度。 相反地,定棲性的物種面臨 氣候變遷時,不僅表現分布 範圍的改變,也伴隨著緩慢 的族群滅絕與群落化,研究 人員利用觀察其後代族群, 偵測分布範圍的改變,也較 容易計算其改變的情形。 氣候變遷也帶來入侵種 的問題,人類的活動往往促 進了入侵種的移入,氣候的 暖化與雨量分布的改變,也 會影響這些入侵種的分布範 圍,例如原本活動於溫水區域的物種,最近 常被發現出現在地中海和北海區域;即使是 在位處偏遠的南半球(如紐西蘭),在過去兩個 世紀以來,人類的引入增加了至少50%甚至以 上的植物多樣性和相當多比例的昆蟲及蜘蛛。 目前許多針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生物分布 上的影響,多著重在物種量豐度的改變,也會 透過分布預測模式探討可能的分布改變情形。

群聚組成

物種在生態系的組成常反映出生物間的 互動,同時也反映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因 此我們可以預期,快速的氣候變遷與極端的 氣候事件,不僅造成分布上的改變,也將會 改變生態系物種群聚的組成。在前面提到的 一些物種分布範圍的改變,不僅發生在該物 種內,也常影響到整個族群的變動,又因為 分布的變化經常是不對稱的,物種從低海拔 或低緯度侵入的速度,要比原先定居在較高 海拔或緯度的物種離開要來得快,這樣的結 分布於高海拔山區的火冠戴菊,分布上限有上升的現象,可能與氣候暖化有關 (許嘉錦 攝)

(4)

林業研究專訊 Vol.15 No.2 2008 4

題論述

果也會使得該區族群的物種種豐度增加,最 後的結果是整個群聚組成的改變,同時,也 會造成食物鏈、食物網結構的變化。 目前的預測顯示未來極端的氣候事件頻 率加大,森林火災的頻度將增加,許多生態 棲地消失,生態系的變動程度也將擴大。對 人類而言,則是生態系服務的減少、經濟生 產力的下降。

我們能作什麼?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因為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的成功,得到諾貝爾獎,臺灣的高爾 呢?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環境服務,因此,在 氣候變遷的課題上,我們都可以盡點心力。 從減緩和調適上,進行改善。在減緩的議題 上,可以從降低對於石化資源的依賴、採用 低價、無碳的能源系統、多多利用可再生的 自 然 資 源 與 有 效 率 與 節 能 的 方 式 著 手 。 同 時,在等待科技上的突破前,每一個人也應 該力行許多的調適策略,以降低氣候變遷的 衝擊。樂觀的估計,目前這樣的日子,大約 還要持續30-40年間。 對於科學家而言,除了在日常生活力行 節能、減少消費外,更應該致力於各種科學 性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公諸於各媒體,讓 大眾了解,透過這樣的互動,才能讓所有人 體會氣候變遷的嚴重性,進而做點可以改善 環境的活動。 美國的生態學家早在1991年時,就提出 氣候變遷是未來生態研究主軸的呼籲。不過 在台灣,這方面的研究卻遲遲無法展開,過 去數年僅有零星少數計劃,以目前的發展來 預測,未來數年,相關的計劃也將會越來越 少。究其原因,掌控研究經費者和相關領導 者的不支持是主因之一,短視近利是台灣社 會的常態,當然也反應在氣候變遷的研究上。 許 多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並 不 需 要 大 量 的 經 費,例如長時期的監測資料收集,是了解生 態環境改變的重要資訊,我們都可以有系統 又 標 準 化 地 收 集 各 項 生 態 資 料 , 累 積 久 了 後,可以作為科學證據,也可以告訴大眾氣 候變遷可能造成的影響。建議科學家們在進 行研究時,將氣候變遷的課題,加入可能的 影響因子內。政策制訂者與執行者也應將氣 候 變 遷 的 課 題 , 列 入 政 策 的 考 量 因 素 。 或 許,這麼作可以讓我們為台灣與地球的環境 盡點心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史國第二產業(工業與製造業)於 2021 年第一季至第四 季每季成長率分別是 21.0%、45.9%、5.7%、5.1%,顯示 史國第二產業在

美國於二零零三年第四季經濟復蘇力度逐漸轉強,本地生產總值由第三季的 3.6%加快至 4.3% a ,季度變動率 b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對於給定的一個 x 值,經過某一對應方式後得到「唯一」的 y 值,這種對應方式我們稱 為函數,其中 x 是自變數,y 是應變數。. 而在表

選自 李家同校長 我的閱讀專欄(3) 105 年 1 月 6 日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106 年第一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