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三十年來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之變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三十年來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之變革"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國三十年來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之變革

:以高中課程標準為例

楊順富*

摘要 因為課程標準是落實國家政策和因應社會變遷而訴諸文字,以閻明未來的 教學核心,不管是教師的教學授課、教科書的編撰選材、學生的評量重點等皆以 「課程標準」為本,故而課程標準的揭槳,反映了時代的背景;因此,課程標準 的分析則顯得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之研究乃採縱貫面的分析,探討三十年 來教育部分別在民國六 0 、七二、八四等年所制頒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所蘊 藏的政治意涵,除分析各年代課程標準的特點之外,並予比較,藉以了解其發展 脈絡。全丈分五部分,首先是探討課程標準的性質和修訂的原則;其次,則是對 歷年來高中課程標準之修訂背景和演進予歸納整理;第三,則是分析課程總目標 之內涵,了解其一慣性和變革;第四,則是對含郁有政治意涵的三民主義和公民 兩科之課程標準分析之;最後,則予總結歸納出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之特點和發展 趨勢,希冀藉本文之研究,能導正時下政治教育刻板印象之繆誤,則是本文研究 之旨趣。 關鍵字:政治教育、課程目標、課程標準

*

楊順富,固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2)

百le

Transformations of Curriculum Goals in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roughout 甘詢問甘lÏrty Ye缸s:

Tak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Criteria As

An

Example

U Ei

m

hu ed gb

m

y

Abs甘act

Curriculwn criteria

is 血e

written manifest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as well as

soci

a1

changes

,

aiming at showcasing

instruction 個rget, so 血.at

explains why lecture

instruction

,

textbook editing and adoption

,

and students evaluation are based

on 血e

concepts

扭曲e

curriculwn criteria.

In

a word

,

curriculwn criteria

自flects 血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血is

era.

In

this

w呵,

the importance of analyzing

curriculwn criteria cannot be

und前estimated.

Thi

s study is done in a

v前

'

tica1 1ine,

whose aim is not only to

analy扭曲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hidden

behind 可le

Curriculwn Criteria for High School" respectively

decreed by the Ministry of

Ed

ucation in 1971

,

1983 and 1995 but also to make a

comparison in its features.

Th

e following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irst

,

probe

into 血e

feature of curriculwn criteria and the principles for

自:vision.

Second

,

demons甘'ate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revision

throughout 血ese

years.

Thi

rd

,

analyze 血e

essenti

a1

spirit of curriculwn criteria so

甜 to

understand its principles and transformations.

Fo叮th, ana1yze 血e

curriculwn

criteria for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Fin

a1

1y

,

make a con

c1

usion on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wn goals in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ttempt to

correct 血.e

current wrong typical impression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3)

壹、課程標準的性質與修訂 學者黃政傑(民 74

:

14) 曾分析各種課程文獻之後,發現學者對課程所下的定 義,歸納成有學科(教材)、經驗、目標、計劃等四種類型,而這些類型意義對教 學都有引導性的功能(民 74

:

49) 。依本文研究冒趣,則較偏向以課程為「目標」 之概念,要求目標的明確和連實以指引教學活動,叉為俾利於本研究之開展,把政 治教育課程目標之探究,則予侷限於學校內正式課程中與政治教育關係密切的「公 民」、「三民主義」兩科予分析,至於非正式課程和潛在課程,雖亦含有意圖性和 計劃性的色彩,因研究上之限制,故暫時不予分析之。 一、 課程標準之性質 「課程標準」是針對課程給予標準化的目標導引、內涵規劃和實施通則的設計, 以期對教育活動實施作有計畫的安排並預期結果的一種依準(吳清基等,民 84:

3)

,

因此,它具有規範課程發展和指引教材內容設計的作用,綜述其性質則含有下述之 功能: 1.說明學科內涵功能:對於學科教材編選要領,教材綱要及配置相關的教學設備等 等均一應俱全,鉅細靡遺的規範著,以期對教學的教材內容有完整性的規劃。 2. 指引教學目標的功能:包括有課程標準總綱和各科的課程標準兩大部分,闡明教 學目的和輔導學生所欲達到的目標,並高懸學科教學目標,作為指導教學活動的 方向,和評量學生學習效果之依據。 3. 規劃教學計畫的功能:因應不同學科性質,而建議教師採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教 學過程、教學要點及和其他不同學科的連繫等等,均作審慎的計章,而且對於學 科上課時數的分配和評量方式也都予全盤性的考慮。 因為課程目標是落實國家政策和因應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相結合而訴諸於文字 以闡明未來的教學目的,故而課程標準的研擬與修訂亦應隨時反應大時代情勢的變 化,德國課程專家羅賓遜(

Saul

B.

Robinson

)即指明了課程發展方向應包括:1.學 術的發展方向:藉著課程以反映和解釋文化傳統、社會學科和行為科學的部分理論; 2. 政策的發展方向:課程反應出時代哲學的一種應變以符合教育政策,針對國家需 要而設置不同課程(詹棟樑'民 79

:

6-7) 。 吳清基(民 79:70-73 )從實務角色探討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就宏觀角 度言之,認為課程標準修訂的意義須:1.反映課程發展的時代性需要,不僅要「鑑 往」以求課程發展的時代性需要, r 審今」以求審慎評估目前社會變遷及時代需要, 尚有「知來」以求具前瞻性理念和各國課程發展趨勢; 2. 提供教材編訂的根本性依

(4)

據;此外,就微觀角度視之,則有兩種的考慮、:1.對課程標準總綱的修訂, 2. 對各 科課程標準的修訂;總括言之,則是對課程目標的適切性、科目及授課時數的合理 性、實施通則的可行性、教材綱要的邏輯性予全盤性的周密規劃,避免掛一漏萬, 亦要符合時勢潮流所需的時代性意義。 二、課程標準之修訂 台灣地區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內容所規範的事項,可以區分兩部分: 1.課程標準總綱:包括了(1)高級中學教育目的和為實現本階段教育目的,須輔 導學生要達成的目標 (2) 教學科目及每週節數表 (3) 實施通則,包括有課 程編制、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評量、教學輔導等等。 2. 各科課程標準'此一部分包括有(1)各科課程目標 (2) 時間分配(3)教 材綱要: (4) 實施方法,包括有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要點,與其他教學活 動之連繫、教學評量、教材編選之要領等等。 既然「課程標準」內容涉及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施原則及教 學成效的評鑑,叉要顧及國家政策和時代潮流,故而在修訂過程中,應博採是議, 集思廣益。教育部(民的: 860-861) 因應時勢所趨,在民八四年修訂〈高級中學課 程標準〉時,特別確立了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原則: 1.民主化原則 擴大各階層參與代表人員,除教育部主辦單位之業務司統籌外,教育部特別成 立了「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定委員會 J (由部長擔任主任委員)和「高級中學課程 標準總綱及各科研(修)定小組 J 並邀請學者專家,教育及學校行政人員、教師、 學生、民間團體以及民意代表等參與之,且避免「由上而下」之行政決策模式以及 「一元價值」之堅持。 2. 課程本身的考慮原則 (1)課程內容選擇的適切性:適切於「人」 學生之能力和興趣;適切於「時間」 時代環境之需要;適切於「空間」 本地和外國之需要。 (2) 課程縱向的連貫性:銜接國小、國中、高中每一個階段或每個年級之間的課 程,對各階段課程目標之敘寫方式研訂一套共同的體例,以資對照。 (3) 課程橫向的統整性:加強科目間橫向的統整,相關科目應儘量採「合科課程」 之型態加以設計,正式課程和潛在課程亦應注意配合度。 3. 學生本位原則 課程內容和實施方式宜真彈性,以利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發揮,並符合「因地 制宜」之需求。 學 最

2

建i

(5)

從上述課程標準修訂基本原則的確立和過去幾次的課程修訂方式有了很大幅度 的變化,充分顯示出教育單位對於跨世紀的新課程寄予極大的厚望。 貳、中學課程標準之演進 回顧我國中學課程標準的演進,由於教育思潮衝擊、社會不斷變遷,因此不斷 地修訂以符合國人殷切需求。茲就我國歷年來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因素、特點、演 進過程和課程目標析述之。追源溯始我國新教育制度創始於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

年)欽定學堂,距今已近百年的歷史,期間歷經多次地修訂,約略地可分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此一時期所公布的中學課程,僅有科目和時數的規定,缺乏課程內容的 具體規劃。 1.光緒二十八年圭寅學制中學堂課程。 2.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學制中學堂課程。 3. 宣統元年之中學課程。 4. 民十一年新學制初級中學課程。 第二時期:民國十八年七月教育部首次公布了中學課程暫行標準'也把中學各科課 程內容標準化。此一時期計有: 1.民國十八年頒訂中學課程暫行標準。 2. 民國二十一年公佈中學課程標準。 3. 民國二十五年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4. 民國二十九年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5. 民國三十七年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第三時期:國共交戰,政府遷台,因應政治情勢演變,課程標準內容特別強調「反 共抗俄」和「戳亂建國」的政治意涵;此外,為充分發揮初、高中教育 職能,自民國五十一年起,分別明確劃分了初中、高中教育目標。 1.民國四十一年為配合戳亂建國,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2. 民國四十四年為減輕學生課業分擔,修訂中學教學科目及時數。 3. 民國五十一年為順應世界潮流,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4. 民國五十三年為改進高中科學教育,頒訂高級中學數學及自然學科教材大綱。 第四時期:配合九年國民教育之實施,民國六十年起,獨自男訂「高級中學課程標 準」。 1.民國六十年為因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頒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2. 民七十二年為配合高級中學法,頒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6)

3. 民國八十四年為配合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及因應社會變遷,頒訂高級中學 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雖然歷經多次的頒訂,但其脈絡一致,有其前後相繫屬的關係存在, 內容上大都僅是局部修正並非全盤興革。茲就研究之旨意,從第三期之後,探討歷 次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因素及特色。 一、民四十一年局部修正之中學課程標準 (一)修訂背景:延續民國三十七年所修訂之中學課程標準內容,配合「反共抗 俄」及「戳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 J 特修訂「公民」、「國文」、「歷史」、 「地理」四科課程標準'並改進其教材內容。 (二)特點: 1.公民課程標準,注重「訓練學生做事的方法 J 特別著重於政治教育的實施。 2. 國文、歷史、地理等三科,加強反共抗俄之教材,俾與配合現行國策(教育部, 民的:

846-84

7)

3. 教育部於四十二學年度起增加「三民主義」課程在高中第三學年教學,每週兩小 時。及「軍事訓練」科目,自第一學年至第三學年止,每週教學時數三小時,由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持學生軍訓工作的實施。 二、民國四十四年修訂之中學教學科目及時數 (一)修訂背景:鑑於學生課業過於繁重,影響學生身心之健康甚鉅,故而教育 部特別令頒「減輕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實施方案 J 規定高中之每週教學 時數,以不超過三十二小時為準'由中等教育司全盤檢討各科每週教學時 數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統整刪減。雖是如此,但仍在政治因素的考慮下,增 列了政治教育相關課程。 (二)特點: 1.將「公民」與「公民訓練」合為一科,並移列第一、二學年教學,此類將公民 「認知」和公民「行為」合併於同一課程之內實施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年級的安排, 持續了四十餘年,以迄今。 2. 為配合國策並實施文武合一教育,增列「三民主義」與「軍事訓練」教學時數。 三、民國五十一年修訂之中學課程標準 (一)修訂背景:分別規定初中及高中教育目標,以符學生身心階段性的發展, 並將高中教育定位於「注重人才教育,奠定學術研究及專業訓練基礎」。

(7)

(二)特點: 1.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增列「人文地理課程標準」及「軍訓課程標準 J 將「軍事 訓練」列為高中正式課程之一,奠定「文武合一」教育始基。 2. 注重國民道德教育,將「公民」與「公民訓練」合併'統稱「公民 J 其內容特 別注重「道德教育」之實施,藉收「知行合一」之效。 3. 發揮分化職能,適應學生個別需要,將「高中教學科目及每週教學時數表」分為 甲、乙二表,甲表以修習自然學科為主,乙表以修習社會學科為主;加強選修科 目和職業科目,以分別適應學生「升學」與「就業」之實際需要。 4. 對各科教材大綱,均參考世界各主要國家現行之中學課程綱要編列之。 四、民國五十三年訂頒之高級中學數學及自然學科教材大網 (一)修訂背景:一九五七年蘇聯搶先發射成功人造衛星「斯普尼克一號」進入 太空,美國震撼之餘並積極謀求改進科學教育,大幅改革中學數學科及自然學科教 材,此舉引起歐、亞國家注意,影響所及,教育部於民國五十一年成立「教育部高 級中學數學科及自然學科教材研究編輯委員會 J 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 科小組進行課程研究。 (二)特點:此次課程修訂僅侷限於科學教育教材改革,針對數學、自然學科特 蒐集美國出版之各科最新教材、教師手冊、實驗手冊,進行研究,並斟酌國惰,擷 長去短而編訂教材大綱,作為各該科編輯教材依據。 五、民國六十年修訂高級中學程標準 (一)修訂背景:為配合國民中學首屆畢業生之入學及力求銜接國民中學課程, 避免重複和脫節,故而就課程之編制、教學科目、教學時數、教材內容、實施方法 予以改進修訂。 (二)特點: 1.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及道德教育,其具體作法如下:

(1)

r 三民主義 J 增強反共抗俄的實踐,加深對三民主義的信仰。

(2)

r 公民與道德 J 激發愛國情操,使其明確認識我國固有道德及現代社會道德, 並求學實踐履。

(3)

r 國文 J 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加強其愛國觀念及宏揚大同精神。

(4)

r 歷史 J 啟示青年復興民族之責任,使學生認識民族的傳統精神,以啟發其

(8)

復興國家的抱負。

(5)

r 地理 J 激發其復國建國的精神,培養其世界眼光。認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 位及任務。

(6)

r 軍訓 J 尤重國家觀念之加強與高尚品德之陶冶。 (7)其他相關學科:聯繫配合,相機實施。 2增加我國傳統文化教材,將中華文化之基礎一倫理、民主、科學之精神融會貫通 於全部課程之中,具體作法如下:

(1)

r 三民主義 J 增列「三民主義的本實」一節。

(2)

r 公民與道德 J 增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章。

(3)

r 國文 J 除繼續實施「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教學外,對社會學科組增授「國 學概要」。

(4)

r 歷史 J 將本國史改為三個學期之課程,酌增有關文化史之教材。 (5) 其他學科:如體育、美術、音樂等科皆增加介紹我國傳統相關的文化教材內容。 此外,尚有加強科學教育,增加「地球科學」等必修科目及增加「數學」、「化 學」教學時數,改進教材大綱及增加選修科目;重視聯課活動與指導活動等等。 六、民國七十二年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一)修訂背景:配合「高級中學法」公佈'確定高中教育目標「以發展青年身 心,並為研究高深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為宗冒 J 為充分適應學生之性向、 興趣及個別差異,故而予通盤檢討,詳加修訂課程(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 72: 827 、 835-839) (二)特點: 1.高中教育目標和民國五十一年相較之下,其差異之處,是確定了高中教育目標為 「研究學術」的預備性功能,故而在選修科目上淡化了「就業取向」的職業類科 科目。 2. 課程分化,以利升學,擴大了原已有社會學科或自然學科之選修科目及教學時 數,並全面發展資訊教育,為科技發展及各項管理之必要基礎奠基。 3. 開始留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並輔導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 2. 此外,增列「美」育之教育目標,五育並重,均衡發展。重視科學教育,彈性選 修,編審教材,切合實際。輔導與評量,相互為用。 七、民國八十四年修正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9)

(一)修訂背景:距前次修訂已隔十二年,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均有巨 大轉變,知識進展一日千里,為配合多元化社會之需求,引導社會邁向二十一世紀 而對國小、國中之課程標準一併加以修訂(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的: 858-859 、

884-886 )

(二)特點: 1.重視民主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將原屬社會學科的公民與班會、團體活動並列為 公民教育學科,加強公民教育與實踐的結合。 2. 注重通識教育之理念;對社會學科及自然學科依「高一統整、高二試探、高三分 化」之理念予以課程設計,凡高二學生都須修習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等基本節 數,藉通識教育以提升高中生人文與科學素養。 3. 充實藝術教育內容;在原美術、音樂外增加「藝衛生活」科,讓學生能更多選習 機會;消除課程內容之性別差異,將男生修「工藝 J 女生修「家政」的情形予 科目合併為「家政與生活科技 J 男女均須修習;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增加選 修科目和節數,並對課程與實施可彈性安排選修課程,以因應學生分化之需要, 增加學校排課的彈性和自主性。 參、政治教育課程總目標之分析 從上述課程標準之演進,瞭解〈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乃是從民國六0年為配合九 年國民教育之實施,才有單獨編制。故而本文擺就民國六0 、七二、八四年三次修 訂之高中課程總目標分析其內涵,以瞭解其變遷。 一、民國六0年課程總目標之分析 教育部揭示了「高級中學教育目標,在國民中學教育基礎之上,施以一般文化陶 冶'科學教育及軍事訓練,以奠定其研究高深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之基礎,並養成 文武俱備、德智兼修、效忠、國家、服務社會之優秀人才。 J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

民 60:

1)

分析其目標,可分成三方面探討之: 1.教育內涵:對高中生施以(1)一般文化陶冶; (2) 科學教育; (3)軍事訓練。 2. 預備性功能:奠定下列之基礎(1)能研究高深學術 (2) 學習專門知能。 3. 具體性功能: (1)在個人上能德智兼修、文武俱備; (2) 社會上能服務社會 (3) 國家上能效忠、國家。

(10)

二、民國七二年課程總目標之分析 教育部條列式的揭示課程總目標(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 72:11) 1.陶冶國家觀念、民族意識、養成修己善群、勤勞服務的習性。 2. 加強語文閱讀、寫作、欣賞的興趣與能力。 3. 增進基本的數學及科學知識,訓練思考的能力,培養其進一步研究學術的興趣 與能力。 4. 鍛鍊健全身心,充實軍事知能,培養丈武兼修的人才。培養審美能力,陶融高 尚情操,發揚固有文化。 綜合分析其目標,可分成三方面探討之: 1.教育內涵(1)加強語文興趣與能力 (2) 增進數學及科學知識(3)充實 軍事知能。 2. 預備性功能:奠定(1)研究高深學術 (2) 學習專門知能等基礎。 3. 真體性功能(1)在個人上能健全身心、文武兼修、思考能力、審美能力、高 尚情操 (2) 與他人關係上能修己善群、勤勞服務(3)在國家、民族上能陶 冶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發揚國家文化。 三、民國八四年課程總目標之分析 教育部所揭示的課程總目標(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的:1) 1.增進身心健康,培養術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才。 2. 增進溝通、表達能力,發展良好人際關係。 3. 增進民主法治的素養,培養負責、守法、寬容、正義的行為。 4. 培養服務社會、熱愛國家及關懷世界的情操。 5. 增進工真性學科能力,奠定學術研究的基礎。 6. 充實人文素養,提昇審美與創作能力,培養恢宏氣度。 7. 提昇科學素養,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愛護。 8. 增進對自我潛能與工作環境的瞭解,確立適切的人生走向。 9. 增進創造性、批判性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與終生學習的能力。 綜合分析其目標,分成三方面探討之: 1.教育內涵(1)增進工真性學科能力 (2) 充實人文素養(3) 提昇科學素養。 2. 預備性功能:奠定下列之基礎(1)研究學術 (2) 學習專門知能。 3. 真體性功能(1)在個人上能身心健康、術德兼修、文武合一、審美與創作能 力、瞭解自我潛能與工作環境、創造性與批判性思考、適應社會變遷、終生學習;

(11)

(2) 在與他人關係上能溝通、其表達能力、發展良好人際關係; (3)在社會上, 增進民主法治素養,培養負責、守法、寬容、正義的行為、服務社會 (4) 在 國家上能熱愛國家 (5) 在世界上能關懷世界 (6) 與物的關係上能認識暸解 自然環境。 四、綜述民國六0 、七二、八四等年所訂頒高中課程總目標,歸納於表 1 所示,可 以清晰發覺到其中的變遷,茲就分別從一貫性和變革兩部分說明之。 (一)一貫性的部分 1.高中教育的定位 高中是銜接國民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階段,在預備性功能上是奠 定研究高深學術及學習專門知能的基礎,這種定位,六0年課程標準裡就已明確規 定著,始終未曾改變過。 2. 教學內涵的規定 既然高中教育是為研究高深學術而準備,所以在教學課程設計上就著重基礎性學 科的修習,特別強調語文、數理及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教育,故而歸除了以就業為 重的技能性知能訓練。 3. 知行合一的追求 民國五一年為順應世界潮流的背景下修訂了中學課程標準'把原本單是學科教 學的「公民」和著重行為教育的「公民訓練」合併之,總稱「公民 J 其主要意義 是藉著學科的合併能收「知行合一」之效,這種強調「知行」學習,在政治教育裡 未曾稍歇,如在民國八四年課程標準裡進一步地把「班會」、「團體活動」等原富 有公民教育潛在課程學習的活動和「公民科」並列,明確地要求納入公民教育學科 之一環,以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4. 文武合一人才的培養 為了配合反共抗俄的現行國策,故而在民國四四年修訂了中學教學科目及時數 中增列了「軍事訓練」教學時數,叉在民國五十一年修訂課程標準裡增列了「軍訓 課程標準 J 把「軍訓」正式地納入高中教育課程之一,且在「高級中學教育目標」 上特別凸顯要養成文武俱備的優秀人才,這種「丈武兼修」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歷 次的課程標準頒訂裡,都有特別的凸顯地位。

(12)

表 1 歷年來高中課程總目標分析一覽表

年次

頒訂背景 教育內涵 預備性功能 具體性功能 60 年 配合九年國民教育 1.一般文化陶冶 奠定下列之基礎: 1 個人: 的實施 2.科學教育 1 研究高深學術 德智兼修 3 軍事訓練 2.學習專門知能 文武但備 2 社會: 能服務社會 3.國家: 效忠、國家 72 年 配合高級中學?有的 1.語文教育 奠定下列之基礎: 1 個人 公布 2.數學及科學知識 1.研究高深學術 健全身,心 3.軍事知能 2.學習專門知能 文武兼修 思考能力 審美能力 高尚情操 2.他人: 修己善群 勤勞服務 3. 國家: 陶冶國家觀念 民脹意識 發揚固有文化 84 年 1.因應圍內政經理 1.增進工具性學科 奠定下列之基礎: 1 個人: 境變遷 能力 1.研究學術 身心健康 2 2.充實人文素養 2.學習專門知能 術德兼修 的跳戰 3.提昇科學素養 文武合一 3.配合國中小課程 審美與創作能力 標準的修訂 瞭解自我潛能 與工作環境 創造性與批判 性思考 適應社會變遷 終生學習 2.他人: 能溝通、表達能力 發展良好人際關係 3.社會: 民主法治素養 負責、守法、寬容、正 義的行為 服務社會 4國家: 熱愛國家 5世界: 關懷世界 6.物的關係: 認識瞭解自然環境 們 JV 山山」剎 ;13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 60: 1 ;民 72 : 11 ;民的:1)

(13)

5. 服務社會,熱愛國家的教育目標 歷次課程標準的頒訂或修訂,其背景因素成因頗多,不管是配合「戲亂復國」的 因素或順應世界潮流趨向或因應社會變遷甚或為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等不一而 足,但惟一不變的是要求培養學生能服務社會,效忠國家,這種大我的訴求標的始 終未曾更動過。 (二)變革的部分 1.不再凸顯軍事教育的教育內涵 文武合一的人才培養雖仍列入高中教育目標之一,但以往特別要求軍事知能或 軍事訓練的教育內涵已有了變革,從民國六0年的「高級中學教育目標, ...施以 一般丈化陶冶'科學教育及軍事訓練, ...之優秀人才汀,七二年「鍛鍊健全身 心,充實軍事知能,培養文武兼修的人才 J 可以窺知當時軍事教育在當時高中教 育裡的特殊地位。但這種情形,在民國八四年訂頒的課程標準裡已不再列舉提出了。 2. 增加探討個人心理層面的其體性功能 在表 1 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發現課程總目標在個人層面上其體性功能的變革,在 六0年裡,以社會結構觀點視之,要求個人要「德智兼修、丈武俱備」以奉獻社會 國家之所需,對個人心理需求層次的問題完全漠視了。直到七二年才稍有一些的變 化,已漸次觸及個人的需求如「訓練思考能力」、「審美能力」但這些能力的養成 是為了「培養其進一步研究學術的興趣與能力」或「發揚固有文化 J 直到八四年 才從個人角度正視心理需求層面,如「增進對自我潛能與工作環境的瞭解,確立適 切的人生走向」、「增進創造性、批判性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與終生學習的能力」、 「充實人文素養,提昇審美與創作能力,培養恢宏氣度」等等。 3. 擴充領域至「世界觀」和「物的關係」 把以往教育目標僅限於「個人」、「社會」、「國家」的其體性功能擴充至「世 界」和「物」的領域,如八四年課程總目標所提,要培養「關懷世界的情操」、「提 昇科學素養,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愛護」等等。相較於往音,這些目標都是罕 見而肯定的,也說明目前的高中教育的方向已逐漸擺脫過去的黨臼,而能較為開闊 的胸襟面對二十一世紀所謂「地球村」的觀念,而「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愛護」則 是人類在科技掛帥之後的另種省思。 肆、政治教育分科課程目標之分析 高中政治教育是以「公民」與「三民主義」兩科為核心,再佐以其他相關學科如 歷史、地理、國丈、軍訓等部分立意選擇忠貞、愛國為題冒的教材教育之,而這些 立意擇取的教材內容上有共通點,就是特別強調民族文化和國家意識等觀念相互呼 應。回顧課程設置,三民主義設科教學的時間頗早,從民國十八年的「黨義」乙科

(14)

即開始教授之,但不久即告終止,直到民國四十一年教育部在局部修訂課程標準時, 為配合當時「反共抗俄」和「戳亂建國」的政治局勢而增列之。而公民科的設置是 在民國二十一年納入了三民主義的基本概念而形成之。名稱的異動情形,就高中部 份,在民國六十年曾變更為「公民與道德 J '但在民國七十二年時叉改回「公民 J 治用至今。由於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所以在民國六十年才獨 自頒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J 期間叉在因應社會情勢變遷的需求下,在民國七十 二年、八十四年重新頒訂,故而本節擬定民國六0 、七二、八四年所頒訂的高中課 程標準內容析述之,從縱貫層面探討公民、三民主義兩科課程目標的變革,以說明 台灣地區的演進趨勢並和大陸地區比較課程目標之異同。 公民課程目標,依其功能性之分析,歸納公民課程目標所持有的功能指標,分 別從個人取向、他人取向、社會取向、國家取向及世界觀等層面析述之。 而三民主義課程目標,依其特性歸納之,分別從學術性、應用性和政治性等三 層面析述之。 一、民國六十年政治教育課程目標分析 (一)公民課程目標之分析 民國六十年課程標準修訂時,雖將高中公民課程名稱改為「公民與道德 J 在 內涵上仍無礙於延續性。認為公民科之教學,係以道德修養為重心,並參照教育部 頒定「訓育綱要」之要冒,依據青年守則表列了「忠勇、孝順、整潔、仁愛、和平、 助人、禮節、服從、學問、信義、勤儉、有恆」等十二項目德目,作為學生修養之 重點,並要求將這些生活規條融入教學之中(教育部,民 60: 34-37) 。而課程目標 之分析如表 2 ,其重點在於教授公民知能、體認我國固有道德、修己善群原則,教 育學生瞭解我國立國精神、激發其愛國情操及宏揚我國文化等等。 (二)三民主義課程目標之分析 在三民主義方面,課程目標分析如表 3 所示,其功能的重點在學術性和政治性 兩方面的層次上,除讓學生瞭解三民主義的基本理論及實行方法、相關學術思潮、 與其他學科之關係等;在政治層面上,則反映當時國家的政治環境背景,強調三民 主義與復國建國關係,增強反共抗俄的信念和決心等等。 (三)綜述之 綜合上述之分析,本時期的課程目標,除學科基本知能的學習外,富有濃厚的國 家意涵和堅定「反共抗俄」敵我強烈意識之信念。在公民課程方面則強調道德規範' 視之為修己善群的原則。 二、民國七十二年政治教育課程目標分析 (一)公民課程目標之分析

(15)

民國七十二年課程標準把「公民與道德」改為「公民 J

其課程目標分析如表

4 所示,但名稱上的更改並不意謂著不再重視道德的教學;課程標準內所訂定有關 課程實施和歷年一樣,均列有「公民生活規條 J 德目規範上仍是過去所表列的為 人處世、愛國等等規定;和六十年課程目標之比較,有其異同。 1.相同部分 課程目標上,皆強調個人層面的公民學養和知能、健全品格;在國家層面的是 立國精神、宏揭我國優良文化。 2. 相異部分 (1)在教學內涵上,特別明白揭示公民學習包含有「心理、教育、道德、文化、 法律、政治、經濟、社會」等八大領域,對公民學習有釐清疑雲之效。 表 2 民國六十年「公民與道德」課程目標分析表 個人

他人

社會 國家 世界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功能 公與 道健 建意 國立愛 認我 民知 德全 設願 家圓圓 識國 世 課程目標 素能 知品 善 意精情 宏丈 界 養 能格 會 識神操 揚化 觀 一、歐直學生明確體認我國固 有道德及現代道德,並求 V 篤實睡腫 一、提示學生應有的修己準 則、待人規範、生活課程 V 目標修養,以及正確的人 生理想 二、增進學生認識群己關係' 並進而傳授有關社會道 德、社團集會、社會約 V V 制、社會安全等方面的知 能 四、灌輸學生有關我國的立國 精神、國榮、政治、經建 V V 等方面的知識並由此激 發其愛情揖 五、培育學生對於文化的基本 認識並進而闡述中華文 V V 化的成就,及中華民族對 世界的理想、責任與貢獻

(16)

表 3 民國六十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分析表 學術性 應用性 政治性 認理 了 主宙啥g 了之 建國 結與 與之 認禍反 識論 解 解理 立家 合現 建闢 識害共 功能 三及 相 其 國論 參之 國行 國係 共中抗 民實 關 他 父與 與信 家建 、 產國俄 課程目標 主行 學 學 建方 建念 政設 復 主 義方 術 科 設法 設 國 義 基法 思 關 中 現 本 潮 係 國 代 一、瞭解三民主義的基本要義 V 及其實行方法 一、瞭解三民主義與現代世界 思潮的關係,以加深對三 V 民主義的信仰 二、認識三民主義與復國建國 的關係,以增強反共俄的 V V 實踐 四、認識三民主義與各學科的 關係,闡明三民主義在課 V 程中的重要性 表 4 民國七十二年「公民」課程目標分析表 個人 他人 社會 國家 世界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功能 公與 道健 建意 國立愛 認我 民知 德全

設願 家圓圓 識圖 世 課程目標 素能 知品 善 意精情 宏艾 界 養 能格 群 神 會 識神揖 揖化 觀 一、培育學生具現代公民應有 的學養,知能與價值觀 念,以三民主義思想為主 V 導,使其獲致整體的認 識,並力求其實颺 一、研討心理與教育的學理, 培養健全品格、提高學習 V V 興趣、洞察教育真義、發

(17)

揮教育的效能 二、探究道德與文化的模概, 並進而求其融通,注重我 V V V 國立國精神和優良文化 的宏揚 四、了解法律與政治的關係' 重視培養法治精神,進而 V V 啟迪學生研討政治的興 趣 五、認識經濟與社會的動向, 同時明暸我國財稅的措 施和社會問題的探討,激 V V 勵學生建設安和樂利社 會的意願 課程目標在個人和國家二大層面之中,加入與社會層面相關的法治精神和激勵 學生建設安和樂利社會的意願,把過去極為崇高鏢渺的課程目標,能較具體呈現在 與學生生活領域有密切相關的社會層面之上。 (2) 特別指陳要以三民主義思想為主導,不僅要認識,並力求實路之。影響所及, 教科書的編輯則要求宜酌量引證國父、蔣公遺訓,及有關當前國策的重要文 獻,並融合於教材之中(教育部,民 72

:

86) 。 (二)三民主義課程目標之分析 在三民主義方面,其課程目標分析如表 5 所示,功能上和過去並無太大的改變, 皆要讓學生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理論及實行方法、與現代思潮的關係、復國建國的 關係、共產主義禍害中國道理等等,唯一和過去不同的主張是認為三民主義應與國 家政策及現行建設相結合。也因為如此,導致三民主義學科的學習陷入執政當局「宣 傳工具」之譏,降低學術的邏輯性和批判之色彩。 (三)綜述之 綜合上述之分析,發現此期課程目標仍是以愛國取向為主,就以公民科為例: 認為「道德、文化」領域的學習乃是為「我國立國精神和優良文化的宏揚」而準備, 「經濟、社會」領域的學習,則是「激勵學生建設安和樂利社會的意願 J 至於啟 發學生的思辨能力或培育民主素養等等現代化的價值觀則均付之闕如;三民主義方 面,仍和往音一酸,完全籠罩於復國建國的政策之下,涉及共產主義者,如課程目 標所示,認為共產主義是「禍害中國」予批判之等等。

(18)

表 5 民國七十二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分析表 學術'性 音"刃,~,何M宅圈"'" 了 主w刃b 識論 解 功能 三及 相 其 民實 關 他 課程目標 主行 學 學 義方 術 科 基法 思、 關 本 潮 係 一、瞭解三民主義的基本理論 V 及其實行方法 一、瞭解三民主義的時代意義 及三民主義與現代思潮

v

的關係 二、認識三民主義與復國建國 的關係 四、認識三民主義救中國,共 產主義輛中國的道理 五、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及現 行建設相結合 三、民國八十四年政治教育課程目標分析 (一)公民課程目標之分析 應用性 了之 建國 結與 解理 立家 合現 國論 參之 國行 父與 與信 家建 建方 建念 政設 設法 設 策 中 現 國 代

v

政治性 與之 認禍反 建闢 識害共 國係 共中抗 、 產國俄 復 主 國 義 V V V 民國八十四年教育部因應社會變遷,兩岸情勢演變,特別修訂了課程標準,對 公民課程目標的分析,如表 6 所示,在文字描述上,則較以往簡潔得多,在功能方 面則著重於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知能、道德、知能與健全品格。和過去課程目標比較之 下,其相同點仍是注重國家意識等等,不同之處則有: 1.教學內涵上: 把「心理、教育」領域刪除之;突顯出對「道德、社會、文化、法律、政治、經 濟」等領域重視。且反映目前國際後冷戰時期新情勢及台灣在國際間所扮演的角 色,在教材內容上特別增列「國際關係、世界展望」兩項主題,以開拓學生視野, 宏觀舉世全局。 2. 教學目標上: 在道德知能的學習上,有相當程度地要求「判斷」成分,並非過去僅「體認」道 德,力求「篤實踐履」而己,或「融通道德,注重立國精神 J 僅視「道德」為被

(19)

動和工具角色。 表 6 民國八十四年「公民」課程目標分析表 個人 他人 社會 國家 世界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功能 公與 道健 建意 國立愛 認我 民知 德全

設顧 家圓圈 識圍 世 課程目標 素能 知品 精 社 意精情 宏丈 界 養 能格 神 會 識神操 揚化 觀 一、培育學生公民素養,使其 具有國家意識,成為健全

v

v

的現代公民 一、增進現代公民應具備有關 社會、文化、法律、政治

v

與經濟的知識和能力 二、發展道德判斷知能,陶冶

v

健全品格 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

v

觀和世界觀 (二)三民主義課程目標之分析 至於三民主義課程目標變動情形,此期則以理論為主軸,意圖建立三民主義學 科的學術性,其課程目標分析如表 7 所示,功能上在學術性的層面有:認識三民主 義學說的基本理論及相關的學術思潮;在應用性層面有:了解國父建設國家之理論 與方法,及建立參與建設現代國家之信念。至於政治性層面的課程目標則予刪除了。 (三)綜述之 綜合上述政治教育課程目標分析,發現仍不免是以國家為導向,但色彩濃度已 淡薄甚多,尤其三民主義課程目標更動幅度甚大,對於過去四十餘年來,特別著重 於建國復國理念及對共產主義的全面批判、否定的現象則不再復見。

(20)

表 7 民國八十四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分析表 學術性 應用性 政治性 認理 認 了之 建國 結與 與之 認禍反 識論 解 解理 立家 合現 建關 識害共 功能 三及 相 國論 參之 國行 國係 共中抗 民實 關 他 父與 與信 家建 、 產國俄 課程目標 主行 學 學 建方 建念 政設 復 主 義方 術 科 設法 設 國 義 基法 關 中 現 本 潮 係 國 代 一、認識三民主義學說的基本 V 理論及時代背景 一、了解三民主義與相關學術 V 思潮 二、明瞭國父建設現代中國的 V 理論及實行方法 四、建立共同參與建設現代中 V 國的信念 伍、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之趨勢與變遷 從課程目標的演進,可以進一步窺探政治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政治環境的壇變; 在上述的分析中,綜合歷年來公民課程目標如表 8 所示,深切了解到公民課程數十 年來一直以培育學生擁有現代公民應具有的素養與知能為重點,成為學科裡認知方 面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r 道德、文化、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為主軸的社會 科學內涵就成了公民課程授課的重點。此外,亦特別突顯道德的相關教學,並賦予 極宏遠的目標,即要養成學生健全品格;在國家層面上,則對於國家意識、立國精 神與激發愛國情操一直未予偏廢,且要求要落實於生活之中。綜述之,從過去迄今, 公民課程目標一直著重於個人層面的基本涵養和國家層面的愛國意識。 至於三民主義課程目標綜合分析之,如表 9 所示,數十年來課程目標所重視的 是建立三民主義學術性地位,因此,教學重點則在於使學生能對三民主義基本理論 及實行方法有所認識,並了解相關的學術思潮,此舉無異是透過比較、思辨的過程, 讓學生對三民主義有更深的認識;但在過去「戳亂建國」的特殊環境中,過度強調 了「反共抗俄」的敵我意識鬥爭,致使三民主義課程淪為政治附庸,斯傷了三民主 義的學術性價值。至於國家意識方面,過去則強調三民主義與建國復國關係,直至 最近(八十四年)課程目標修訂,雖未再次強調,但仍希冀學生能「建立參與建設

(21)

現代國家之信念」。綜述之,四十餘年來,三民主義課程目標重點有二,一是企圖 建立學術性地位,另一是希望培養國家民族意識。 由課程總目標、公民科和三民主義分科課程目標的分析,發現台灣地區政治教育課 程目標之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在特點方面 (一)政治教育課程目標是政治情勢的反映表徵 三民主義課程的設立或軍訓課程的安排,都在民國四十一年兩岸軍事武裝衝 突、對峙時期而特別設科教學,企圖模塑學生在國家政策之下,全面性支持執政當 局的一種教育,所欲培育標的是能發揚民族精神,能啟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從表 9 顯示歷年來三民主義課程目標著重在對共產主義的批判;隨著八十年代兩岸敵意趨 緩,反映在課程上,則轉型而特別著重於學科學術性的要求。在表 1 顯示課程總目 標之分析,高中的教育內涵不復再見到過去所強調的「軍事訓練」課程,其課程目 標也由過去極力教育學生成為「忠誠」與「順從 J 富有「匪情」概念的下一代, 而轉型成為「樹立全民國防之共識 J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的: 335) 。 表 8 歷年來「公民」課程目標分析一覽表

個人

他人

社會 國家 世界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層面 功能 公與 道健 修 法 建意 國立愛 認我 民知 德全

治 設願 家國國 識國 世 年代 素能 知品 善 意精情 宏丈 界 養 能格 識神揖 攝化 觀 60 年 V V V V V 72 年 V V V V V V 84 年 V V V V

(22)

表 9 歷年來「三民主羲」課程目標分析一覽表 學術性 應用性 政治性 訪理 了之 建國 結與 與之 認品商反 識論 解 識 解理 立家 合現 建關 識害共 功能 三及 相 其 國論 參之 國行 國係 共中抗 民實 開 他 父與 與信 家建 產國俄 年代 主行 學 學 建方 建念 政設 復 主 義方 術 科 設法 設 第 國 羲 基法 恩 關 中 現 本 潮 係 國 代 60 年 v v v v 72 年 v v v v v 84 年 v v v v (二)政治教育課程目標著重於國家層面的考量 歷次課程標準的分析發現,都蘊含民族意識 r 愛國淑世」的思想支配著整個 課程設計,堅定為社會、國家奉獻的信念。相較之下,欠缺了於個人心理需求層面 的探索。雖然在八十四年課程總目標中具體性功能的規劃(如表1)已予修正,在 個人方面納入了「瞭解自我潛能、創造性與批判性思考能力、適應社會變遷、終生 學習」等等從學習者為出發點的目標設計,可惰的是在分科課程目標未能配合規劃 之。 二、在發展趨勢方面 (一)世界觀概念已漸成型 世界觀教育的必要性,可以從台灣的發展和世界潮流兩方面說明之。首先就台 灣的發展而言,單就經濟為例,以目前台灣海島型經濟發展模式,在有限的可耕種 面積、貧瘖的天然資源、密集而泉多人口等不良條件限制下,而發展出耀眼傲人的 經濟成績,原因之一是確定了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型態,把台灣融入了國際質易體 系之一環;因此,國際情勢演變深深影響著台灣的未來發展,就一九九七年下半年 席捲東亞的金融風暴為例,影響所及,台灣亦無法倖免於難,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 如金融市場方面:台幣匯率貶值、利率上揚、股市下挫;在整體經濟方面:蔓售及

(23)

進口物價開始上揚、經濟成長趨緩等等(彭准南,民 87) ,除經濟的發展外,其他 的問題如環境污染、大氣熱度、核武威脅、國際恐佈活動等等屬於全球性的國際事 件,皆因國界間藩籬逐漸降低,彼此糾葛在一起。國際上區域聯盟已成型,如歐體 整合、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東歐協聯盟等等在在證明未來 趨勢,也說明世界觀教育的必要性。 其次在世界潮流而言,證之於世界主要民主國家如日本的教學目標(洪祖顯,民 的: 32-35) 、英國的教育目標(張玉成,民的: 84) 、美國教育發展趨勢(張秀雄, 民的: 197-198) 、法國的公民教育目標(朱謹,民的: 127-128) 等皆都處處展現 要求學生瞭解國際性、世界性的情勢,教育學生能適應全球化的社會。而世界觀教 育的重點, Kni叩(1 986 )認為有四項基本要素:1.人類價值的研究 2全球體系的 研究; 3.全球問題和議題的研究; 4.人民、丈化和國家之間在歷史發展上的接觸及相 互依賴的研究(張秀雄,民的:

197)

,這類主張對我國相關課程的設計,有其參 考的價值。 民國八十四年在課程標準修訂時,則特別規劃了賦有世界觀的課程目標,如課 程總目標有「培養關懷世界的,情操 J 公民課程目標要「建立世界觀 J 英文課程 目標要「培養恢宏的世界觀 J 三民主義課程目標要「了解相關學術思、潮 J 歷史 課程目標要「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胸襟及世界觀」、「建立多元文化的世界觀 J ( (高 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的: 1 、 21 、 57 、 79 、 9 1) ,這類國際導向的教育目標,是 以顯示世界觀的概念已漸成型。 (二)教材選輯已漸學術化 在歷次修訂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政治領袖對教育的指示,常成為教育措施的重 要依據和教材選輯時重要憑藉,民國六十年、七十二年的課程標準內對三民主義課 程授課內容,皆指示「教師應酌量加授蔣公所著『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 『反共抗俄基本論』、『建國運動』、 r 青年守貝山、『反共抗俄的工作要領和努 力方向』等重要著作,以補課程之不足 J ' r 教學應與『反共復國國策、國家建設』 相結合 J ' r 利用各種紀念日,分析當前時事,以增進學生反共復國的意識 J ( (高 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 60:

23

:民 72:68) ,三民主義教材編輯大意更清楚表明了 「本書主論,以國父遺教、先總統蔣公言論、政府現行法令政策與國家建設實況為 準'力求融會買通」。公民課程教材編輯,在六十年時指示應「斟酌列入闡揚三民 主義及共匪竊據大陸之教材」、「酌量徵引蔣總統最近有關教育政策、公民道德及 復興中華丈化等方面之訓示,融會於教材之中 J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 60

:

40) 民國七十二年時主張「教科書編者宜酌量引證國父遺教、先總統蔣公遺訓,

(24)

以及有關當前國家的重要文獻,融會於教材之中 J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 72:

86)

從課程標準的內容規範,發現過去教材內容深受政治領袖言論主導,影響所及, 降低學科的學術邏輯性;這種現象,到了八十四年修訂課程標準時,已全面地改善 公民課程教材編選要領,不復有類似情況發生;三民主義教材編輯則「以國父著述 為主。課文著重於三民主義的基本理念,時代精神及其與現代世界學術思潮的介紹, 力求融會貫通 J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民的:

88)

,至於政治領袖的指示及含 有政治意味的國家建設成果、國家政策均不予特別強調,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排 除了政治性用語,這類作法,對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地位應有正面的助益。 (三)政治教育的工具性角色已漸淡化 民國七十二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特別增列了要求「結合國家政策與現行建設 J ' 這種目標的要求有二種的可能性:一是運用三民主義社會科學的性質,以學術理想、 性引導政策擬定,讓政策符合人民生活的需求;此外,尚可利用學術的邏輯性,批 判現今政策的缺失,並提出可行之道。男一則是把學科定位於宣傳角色,對現行政 策提出辯護或介紹現行各項建設成就,以增加受教者對現行政治體系的認同,其結 果將使學科的學術性降低了,也缺少了學術反省、批判精神。這兩種的可能性證之 於三民主義學科的課程設置,可以明顯感受到是偏向後者,這也是三民主義長久以 來受到一般學者抨擊的地方。這種情形再佐之於八十四年三民主義課程標準內容, 發現已完全刪除了有關「政治性」層面性質的相關規定,從中可以窺知台灣地區政 治教育的轉型,已逐漸淡化工具性的角色。 上述之分析,僅就高中政治教育課程目標以時間上縱貫性的層面研究著眼,企 圖說明我國政治教育的治革與未來的變遷方向,至於其是否合乎教育的歸準和教育 思潮,則有待進一步的塵續探討。十餘年政治環境大變遷的結果,對目前教育所造 成的衝擊應可預期,而社會上國人一般的觀念裡如何建立新思維,以肆應新世紀的 挑戰,則是未來立足世界的籌碼;過去威權政治之下影響了政治教育的推展,形成 了對政治教育的繆誤看法,這也說明了政治教育之研究尚存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 本文研究之旨趣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吳清基(民 79)

,

(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 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林淑貞(民 84)

,

(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 ,載於台灣

(25)

省國民教育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 '頁 1-32 。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民 60) 。台北:正中書局。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民 72) 。台北:正中書局。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民 85 )。台北:正中書局。 洪祖顯(民 85)

,

(日本的公民教育) ,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 '台 北:師大書苑,頁 1-64 。 張玉成(民 85)

,

(英國的公民教育) ,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 '台 北:師大書苑'頁 65-122 。 張秀雄(民 85)

,

(美國的公民教育) ,載於張秀雄主編: <各國公民教育> '台 北:師大書苑,頁 141-210 。 黃政傑(民 74)

,

(課程改革) ,台北:漢文書店。 彭准南(民 87)

,

(亞洲金融風暴的反省與啟示) ,經濟日報, 87 年 2 月 2 日,第 4 版。 詹棟樑(民 79)

,

(羅賓遜的課程理論)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會主編<各國中小 學課程比較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頁 1-16 。

數據

表 1 歷年來高中課程總目標分析一覽表 年次 頒訂背景 教育內涵 預備性功能 具體性功能 60 年 配合九年國民教育 1.一般文化陶冶 奠定下列之基礎: 1 個人: 的實施 2.科學教育 1 研究高深學術 德智兼修 3 軍事訓練 2.學習專門知能 文武但備 2 社會: 能服務社會 3.國家: 效忠、國家 72 年 配合高級中學?有的 1.語文教育 奠定下列之基礎: 1 個人 公布 2.數學及科學知識 1.研究高深學術 健全身,心 3.軍事知能 2.學習專門知能 文武兼修 思考能力 審美能力 高尚情操 2.他
表 3 民國六十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分析表 學術性 應用性 政治性 認理 了 主宙啥g 了之 建國 結與 與之 認禍反 識論 解 識 解理 立家 合現 建闢 識害共 功能 三及 相 其 國論 參之 國行 國係 共中抗 民實 關 他 父與 與信 家建 、 產國俄 課程目標 主行 學 學 建方 建念 政設 復 主 義方 術 科 設法 設 策 國 義 基法 思 關 中 現 本 潮 係 國 代 一、瞭解三民主義的基本要義 V  及其實行方法 一、瞭解三民主義與現代世界 思潮的關係,以加深對三 V  民主義的信仰
表 5 民國七十二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分析表 學術'性 音&#34;刃,~,何M宅圈 &#34;'&#34;  了 主w刃b  識論 解 識 功能 三及 相 其 民實 關 他 課程目標 主行 學 學 義方 術 科 基法 思、 關 本 潮 係 一、瞭解三民主義的基本理論 V  及其實行方法 一、瞭解三民主義的時代意義 及三民主義與現代思潮 v  的關係 二、認識三民主義與復國建國 的關係 四、認識三民主義救中國,共 產主義輛中國的道理 五、三民主義與國家政策及現 行建設相結合 三、民國八十四年政治教育課程目
表 7 民國八十四年「三民主義」課程目標分析表 學術性 應用性 政治性 認理 了 認 了之 建國 結與 與之 認禍反 識論 解 識 解理 立家 合現 建關 識害共 功能 三及 相 其 國論 參之 國行 國係 共中抗 民實 關 他 父與 與信 家建 、 產國俄 課程目標 主行 學 學 建方 建念 政設 復 主 義方 術 科 設法 設 策 國 義 基法 思 關 中 現 本 潮 係 國 代 一、認識三民主義學說的基本 V  理論及時代背景 一、了解三民主義與相關學術 V  思潮 二、明瞭國父建設現代中國的 V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Reading and discussion task: Read the descriptors for Level 4 under ‘Content’ in the marking criteria and identify areas for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set their goals for the

Ayurvedic medicine aims to keep each individual’s bo dy in a health y ba lanc e accord in g to its uniqu e combina ti on of doshas... It is also a money -making business where th

This essay wish to design an outline for the course &#34;Taiwan and the Maritime Silkroad&#34; through three planes of discussion: (1) The Amalgam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 Nearpod allows the teacher to create interactive lessons that are displayed on the student device while they are teaching2. • During the lesso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gram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educational needs (SEN) of students that teachers in the mainstream English classroom need to address and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help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O To

• Apply to EDB for exemption from the requirement to adopt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fee remission scheme no less favorable than those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schemes,

Improve macro-average F-measure: 0.333 → 0.511 Five-fold cross validation for better thresholds Threshold T j = average of five thresholds. Tuning threshold significa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