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進階改變—從師資培育課程談起/ 15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進階改變—從師資培育課程談起/ 150"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頁 150-153

自由評論 第 150 頁

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進階改變

從師資培育課程談起

李佳蓉 臺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隨著科技軟、硬體日新月異的發 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以下簡稱科 技 融 入教 學)已是世 界性的教育議 題。有些學者致力於開發教育軟體, 有些則投入於探索新形態的教學方式 (如: 翻轉教室)。然而,在鼓勵的聲 浪下,科技未能在教學中被有效運用 的檢討亦不少。研究指出,科技媒體 常被教師作為教學前的準備工具(王 文裕,2003),例如以 Microsoft Word 編輯教案;或是被教師視為是口述教 學的補充方式(Davis & Falba, 2002), 例如以 PowerPoint 簡報或 YouTube 影 片補充授課內容。即使讓學生使用科 技軟體,也多傾向於加強學生對學習 內容的記憶或理解(如:讓學生瀏覽 教學影片),以科技協助學生建構式的 學習仍不多見。 Cuban(1993)認為,科技融入教 學 之 所以 未能 符合 學 者專 家的 期 待 (即: 協助學生建構式的學習),在於 學校的教育科技革新,只做到初階改 變(first-order change),卻未做到進階 改變(second-order change)。初階改變 僅是數量上的增加,對組織的結構並 無太大影響,這種改變通常是為了使 工作較有效率才進行;Ertmer(1999) 稱之為外在層面的改變。反之,進階 改變是較為深入且全面的,是成員不 滿於當前的狀況,基於改變的信念而 促使組織的目標、結構、與成員的角 色重新界定;Ertmer(1999)稱之為內 在層面的改變。就 Cuban 的觀點來說 明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即是教室的 科技設備增加了,網路的教學資源也 變得豐富,但這些外在科技數量的增 加,並未對師生的角色關係、教師的 教學信念以及學校的學習目標造成影 響,在價值未能內化的情況下,教師 仍持續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 若教師的信念是造成科技融入教 學未能達到進階改變的主因,那麼該 如何轉變其信念? 相關研究指出,師 資培育課程(以下簡稱師培課程)的 訓練不足是造成教師對科技質疑或未 能有效使用的關鍵因素(Hew & Brush, 2007; Shattuck, 2007)。依據筆者的觀 察,對於科技的使用技術不足者,會 避免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科技;對於科 技有使 用能力卻認 識 不 夠深入 的教 師,則傾向於以科技協助學生記憶或 理解知識。期待教師能以科技協助學 生高層次的認知發展,師資培育單位 (以下簡稱師培單位)必須提供因應 的職前訓練課程,以強化教師科技使 用之專業知識與技能。筆者就個人在 臺、美兩國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建 議。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頁 150-153

自由評論 第 151 頁

二、科技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三

原則

多數的師培單位都有提供與教學 媒體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內容包括 影音編輯、照片編輯、Photo Story 製 作、攝影等等。在提供這些課程的同 時,師培單位應該進一步審視,教師 未來在教學時,是否會使用這些所學 於教學上?若這些技術確實被運用於 教學活動,學生又是扮演怎樣的學習 角色?師培課程所提供的訓練,應該 在教師修課結束後,讓其具備回答以 下三個問題的能力:你會使用哪些科 技媒體?這些科技媒體可運用在哪些 教學單元?你如何讓學生使用科技媒 體以協助他們探索知識?針對這三個 問題,師培課程可提供如下的學習內 容: (一) 介紹與教導多種科技軟、硬體 教師應具備操作多種科技媒體的 能力,媒體的操作難度必須中偏易, 以 教 師容 易理 解與 上 手的 媒體 為 首 選,例如: Google Map(線上地圖)、 Inspiration(概念構圖)、Jing(螢幕截 圖)、以及 Windows Movie Maker(影 片製作)…等。此外,應協助教師廣 泛 認 識可直 接應用於 教學的網站 , 如:Khan(可汗學院)、PhET(科學 虛擬軟體)、均一教育平臺、臺灣百年 歷史地圖…等,這些網站可作為日後 教學時立即可用的資源,為教師節省 許多搜尋時間。 (二) 科技媒體與特定學習內容連結 倘 若 教 師 只 學 習 科 技 媒 體 的 操 作,卻沒有學習將科技媒體與學科內 容連結,那麼只是學到科技的技術, 未來應用於教學的機率並不高。可以 運用於教學活動的科技媒體,大體可 以分為教育性以及一般性。前者是專 為教育活動而設計(如:PhET、Khan、 均一教育平臺),後者則無特殊使用者 偏好(如: Photo Story、Google Map)。 前者的使用較為明確,因為通常可與 特定的學科內容結合;後者的使用則 需要教師們集思廣益,共同探索與討 論適用 於哪一個教 學 單元。 無論何 者,培訓課程皆應協助教師將所學到 的科技媒體,與特定的學習內容或單 元連結,才能有助於日後會被教師使 用於現場教學。 (三) 科技應協助學生成為主動的知識 建構者 鼓勵學生探索與創造,有助於學 生高層次的認知發展,是學者們一直 所倡導的。許多教師也持有此種以學 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活動的進行 需要耗 費大量時間 , 往往令 教師卻 步。教育科技的出現,讓探索式學習 與所需時間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例 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其社會領域 所學,運用 Google Map 以及網路搜 尋,設計一趟出國旅遊的行程。由於 網路具備迅速且強大的搜尋功能(如: 幣制換算、世界時間換算、機票查詢… 等),可以讓傳統教學難以進行的探索 式學習變得省時又方便。在師培提供 的課程中,即應該讓教師扮演學生角 色,實際操作多種媒體以體驗探索式 學習。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頁 150-153

自由評論 第 152 頁

三、兩個科技融入教學之師資培

育方式舉隅

職前教師在學習某種科技媒體的 操作技術之同時,若也將該科技與特 定的學科內容連結,並習得以學生為 中心的使用方式,則較可能於未來的 教學活動中,遷移師培之訓練所學於 實務。以下就 PhET 以及 Photo Story 兩種媒體,說明師培課程可以提供的 教學方式。 PhET 是由美國 Colorado 大學所主 導開發的互動式虛擬軟體,主要是提 供科學及數學領域的學習主題,屬於 上述教育性的科技軟體。PhET 目前有 上百種主題的虛擬活動可供學生進行 探索式的學習。舉例而言,其中一個 教 學 主 題 為 「 冰 川 」 ( https://phet.colorado.edu/zh_TW/sim ulation/legacy/glaciers),該虛擬軟體附 有調整氣溫與降雪量的參數,以及多 種測量冰川改變的儀器,如冰川厚度 測量儀、GPS、溫度計…等。在本人所 教導的班級中,我讓職前教師扮演學 生 , 並提 供他 們一 系 列探 索性 的 問 題,例如:「用冰川收支計算儀測量在 冰川的頂端、中間、及尾端的累積與 消融現象,什麼因素分別主導冰川三 處的收支現象?」;以及「使用鑽孔機 觀察冰川移動狀況。頂端、中間、及 尾端哪裡的流速最快?為什麼?」。 職 前 教 師 們 相 當 投 入 於 解 題 過 程,彼此的討論也很熱絡。此種教學 方式,在於讓教師體會學生的探索過 程,以鼓勵他們未來能讓學生成為善 用科技的知識建構者。另外,教師們 也向我表示,若沒有一系列問題的引 導,他們看到那麼多的虛擬工具,實 在不知從何操作起。此經驗也正好讓 職前教師們體會,科技的使用仍須仰 賴教師專業性的引導與問題鷹架,才 不會讓學生迷失在無邊無際的虛擬世 界中。 另一個媒體 Photo Story,是一個 可以將數位相片轉換成影片的軟體, 屬於一般性的科技軟體,並非特定為 某個教育目的而開發。由於簡易上手 的特性,許多師培課程皆有教導,授 課方式 大致是讓教 師 選擇一 個主題 (如:個人興趣),並加上旁白及配 樂,製作成影片。這種方式可以建立 操作媒體的技術,但欲使這類一般性 的科技媒體運用於教學,必須進一步 探討適用的學科內容。我曾讓班上職 前教師討論,他們認為將 Photo Story 運用於社會領域,會較數、理領域來 得合適,這是由於後者常需要深入探 索某一複雜原理,設計者必須蒐集相 當多的相片,甚至編輯相片,才能達 到解說的目的,不如虛擬軟體來得合 適。但若將 Photo Story 運用於社會領 域,則可以透過歷史氛圍之營造,幫 助學生感受與理解歷史,而非只是記 憶歷史。舉例而言,師培課程的授課 教師可以以戰爭為主題(如:國共戰 爭),讓職前教師蒐集、拍攝校內或社 區中的 戰爭史蹟, 並 輔以音 樂與旁 白,製作成發人省思的影片。接著, 職前教師為學生設計高層次思考的問 題(如:你覺得當時與你同齡的孩子, 最期待的是什麼?),以鼓勵學生批判 思考歷 史事件對在 地 文化、 鄉土民 情、甚至國際社會的影響。最後,授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頁 150-153

自由評論 第 153 頁 課教師應提醒職前教師,可以安排學 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或是與父母協同, 共同以 Photo Story 完成一部影片,並 且將之作為實作評量的方式。

四、結語

師資培育系統是多數教師接觸教 育 科 技以 及學 習科 技 使用 方式 的 起 點,也是價值內化的起點。師培單位 所提供的課程,應該充實教師對於科 技媒體使用的知識與技能,才能有助 於教 師 在日後的教學 活動 中 有效使 用,並逐步建立信心與信任,以促進 科技融入教學的進階改變。欲達到此 目標,教師除了應該認識多種科技媒 體、具備操作能力外,更應該清楚不 同的科技媒體適用的學科內容,以及 以學生為中心的科技使方式。 參考文獻 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 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 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新竹市: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 Cuban, L. (1993). Computer meet classroom: Classroom win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5(2), 185-210.

 Davis, K. S., & Falba, C. J. (2002).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orchestrat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meaningful ways.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3(4), 303-329.

 Ertmer, P. A. (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 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4),

47-61.

 Hew, K., & Brush, T. (2007).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K-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5(3), 223-252.

 Shattuck, G. (2007).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npublished manuscrip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 支援組織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4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7/5/4..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