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網路科技運用 / 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網路科技運用 / 4"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網路科技運用

劉玉玲 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一、 前言

(一) 網際網路改變學習與認知樣貌 面對瞬息萬變的資訊科技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隨著網際網路產 生重大變革。S.R.Hiltz 及 M.Turoff 於 1978 年的《網路國家:經由電腦的人 類溝通》一書中,預言電腦媒介溝通 將會影響並改變人類的教育、組織、 人際溝通等行為模式。時至今日科技 的發展的確造成人類社會的改變,資 訊科技(IT)及網際網路(Internet)在教育 上的應用,不僅非常熱門而且吸引諸 多優秀人才以跨領域的方式投入,為 人們帶來新的學習模式,提供不同於 以往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這意味著人 類的學習與認知樣貌,甚至教師的教 學信念與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起了重大 變化,我們應關切也必須正視此不可 遏止的 E 科技世代的來臨。 (二) 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 在進入主題前,本文先釐清兩個 名詞數位原生和數位移民,避免概念 混淆。網際網路科技的發達,也發展 出不同的名詞形容世代的差異性。其 中一種是基於生活與學習模式不同而 使用的二元分類法。M. Prensky 在觀察 了數位時代的學生後所提出數位原生 (Digital Natives)與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的概念(Prensky, 2005)。 一般所謂的數位原生是指 1980 年代以 後 出 生 的 人 , 他 們 一 出 生 就 活 在 電 腦、網際網路世界的一代,生活中伴 隨著電玩、網路、電視中長大的人, 其思考方式及工具使用方式與上一代 不同。數位移民世代指的是出生於電 腦已經發明的時代(1980 年代前),但 尚未有數位環境的存在。當時是靠打 字機處理信件與公文的往返,而後進 展到文字處理系統,最後網路系統日 新 月 異 。 雖 然 生 活 在 同 一 個 文 化 脈 絡,但對生活的態度與學習模式有很 大的不同(劉玉玲,2013)。 依照 Prensky 的分類目前的大學 生 與 一 般 研 究 生 都 是 屬 於 數 位 原 住 民,而大學校園內 1980 年代以前出生 的老師可以說是數位移民。二者網路 使用的態度或是行為是否涇渭分明? 數位原生和數位移民分類的背後有一 個意涵是,年齡可能是影響人們使用 網路科技的原因。但在大學校園內年 齡並不會影響年長教師使用科技,對 年輕人而言,若沒有網際網路,生活 可能是一種災難或是不知所措,對年 長教師則不受這樣的制約所影響。 大學校園內數位學習的普及,教 師與學生們透過各種個人電腦、筆記 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媒 介隨時隨地進行適時與即時的網路溝 通。不可否認,網路科技在學習上確 實帶給人們相當的便利性;但諸多便 利的背後也潛藏一些弊端,值得我們 關注與探討。

(2)

二、 網路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

網 路 已 成 為 現 代 人 的 文 化 工 具 (Cultural Tool),正影響著人們的學習 與認知(周玉秀,2009)。網路對教育 產生很大的衝擊,除了發展技術外, 人們開始思考這些先進科技對於課程 與教學的影響。 (一) 網路教材活潑生動協助教師表達 抽象概念,讓學生體驗學習可帶 來許多的可能性與選擇性 Pinar(2004)指出課程應是一種 內在的旅程(Inward Journey),應注重 人的價值、情感、直覺和意義的創造。 教 師 可 運 數 位 媒 體 或 與 其 他 網 站 連 接,將想要表達的理論或概念藉美學 加以鋪陳,不僅可協助學生能達到知 識的目標,也可提供個體內在知覺、 情感、思考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經 驗改造與意義建構的歷程。例如探討 文化的融合與包容,Youtube 裡臺灣的” 驚喜合唱”在北京國貿的快閃演唱讓 人們瞭解音樂是最能引起共鳴,縮短 人與人距離的媒介。 (二) 數位學習平臺與多媒體協助師生 展現美學,體驗想像力與創造力 的樂趣 Greene(2001)認為從美感的向度 可以引導學生有新的創見、感覺、想 像與行動方式, 發展出令人驚喜與意 想不到的效果。數位學習平臺與多媒 體的運用可協助教師藉由科技與人文 統整的課程設計,以具體意象喚醒學 生的感覺官能和理性思維,幫助教師 「抽象具象化」,發揮教學藝術的能 量。 網路科技可以幫助師資生在虛擬 環境中,揣摩輔導青少年歷程,透過 多媒體設計動畫教材協助低學習成就 者澄清迷思概念、用 Line 或 Skype 幫 助國中生從事補救教學。 (三) 網路科技協助教師隨時隨地置入 多元教材,學生隨處可取得電子 教材 教師教材來源多元,在學校或家 裡可上傳電子教材,學生於上課前, 可事先觀看多媒體教材作預習。如事 先將教材與 Youtube 等影視平臺連 結,置於數位學習平臺,學生可以課 前 準 備 或 是 將 心 中 存 疑 帶 至 課 室 探 討。

三、 網際網路對人類認知的影響

網際網路提供全新的視野與工具 增加傳統學習與教學的價值,但這種 學習模式並不是取代,而是提升與輔 助傳統教學。教師藉由新的科技傳播 與媒介傳遞學習內容,以促進學習的 進展、加強學習者自我監督的責任、 運用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傳遞方式以符 合不同的學習風格。 (一) 網際網路促進個人的自我學習 網路學習是以認知及建構理念為 基礎,依循資訊處理理論所揭櫫之感 官知覺、短期記憶處理、長期記憶處 理、及後設認知等歷程,來完成學習

(3)

任 務 的 一 種 心 智 歷 程 ( Gagné, 1985)。網路學習世界裡,學習歷程非 由教師擔任主導的角色,亦非學習者 被動接受知識的傳遞過程。學習是個 體在接受外來的刺激與訊息時,經由 訊息的重新組織與轉換、以及個體的 認知同化與調整,所建立的新知識表 徵的內在運作過程。此外,學生在網 路上可以連續播放不精熟的概念,可 依個人需求控制學習進展,促使學習 者更有效率的建構其認知基模(Yang, 2006)。 (二) 網際網路協助學習社群進行合作 學習與協同教學 學習是一種在社會文化的互動脈 絡中,不斷進行外在社會處理與內在 認知處理的歷程發展(Lave, 1988; Vygotsky, 1978)。網路的社會脈絡雖是 看不到摸不著亦或冰冷,教師可透過 學 習 平 臺 建 構 認 知 與 情 意 兼 顧 的 鷹 架,採取小組式的網路合作學習與協 同教學,協助學習者不單是透過網路 平臺取得多元的知識,引導學習者在 有安全感的學習脈絡下,形塑學科的 學習社群。透過「共享鷹架(Communal Scaffolding) 」的概念,鼓勵社群核 心之參與者與邊際參與者互動,激勵 線上學習者進行有效學習。學生在網 路 社 會 連 結 和 促 進 的 學 科 學 習 脈 絡 下,重新增強認知發展。

四、 網路學習的負面效應

(一) 認知超載與學習迷失是網路學習 者常見的負面效應 網路學習是賦予學習者充分的控 制權,如果教師未能明確地提示教學 目標,或是學生對此學科知識領域不 夠熟悉,容易導致漫無目標的學習, 以致無法深入學習。此外,人類處理 資訊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即無法 同時處理大量的刺激來源,過多資訊 容易造成認知超載。如果學習者無法 即時有效地處理探尋到的資訊,將會 因資訊過多而造成短期記憶的負荷過 重,導致學習者無法適當地組織與整 合知識,造成學習者的負擔(李世忠, 1993;李世忠、葉盈秀,2006)。 (二) 教師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與體力準 備認知與情意兼顧的電子教材 由於「網路跨越時空的特性」,可 節省教師課堂講解時間、提高師生互 動與學生學習參與的優點。但是教師 需要較傳統的教學花費更多的時間與 體力準備教材與線上的溝通與互動。 (三) 數位剽竊與數位作弊的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的協助與數位化全 文下載的取得容易,使得學生在網路 社會中的不當引用與剽竊行為的發生 變得普遍。雖然作弊與學術剽竊這些 問題在傳統社會就已存在,但不可諱 言的,網路科技的興起,卻是有推波 助瀾的促進與增進效果。事實上,發 達 的 網 際 網 路 與 完 善 的 搜 尋 引 擎 效 能 , 使 學 生 得 以 彈 指 間 獲 得 有 用 資 訊,尤其網路上充滿了各種學術資料 時,學生只要利用滑鼠按鈕一按,即 可將所有資料納入自己的作業中。大 學校園內若有檔案上傳與師生互動的

(4)

數位平臺使用率的全校比賽,教師為 了上傳的檔案數,也可能會陷入侵犯 著作權的危機。

五、 結論

網路科技的發明,造就學習文化 變遷,促使我們思考瞭解與探討網路 學習的議題是否能為未來發展網路學 習時找出著力點或突破之處?新世代 的孩子成長於電腦通訊科技環伺的環 境裡,使用電腦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他們的學習模式與他人互動已 不同於傳統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網 路學習成了學習方法之一。但這樣的 學習方式是否會有文化的差異或是城 鄉差距的落差?網路學習者需要擁有 電子媒介、使用電子媒介的能力、資 訊科技的環境、價格等,及學習者的 自我約束能力能免於網路成癮或過多 知識的超載造成認知負荷影響學習成 效等。智慧型手機又加速學習無所不 在的印象,似乎在任何時間與地點手 指一滑訊息、娛樂、情感的聯繫等需 求即時可以滿足,在網路世界裡學習 者對空間和時間的覺知,必然不同於 實體世界的空間感和時鐘時間觀,個 體的情緒感受,學習認知產生變化而 不知。或生理上如脖子、或肩胛痠痛 等 負 面 效 應 提 早 來 到 年 輕 學 子 的 身 上。 網路文化與網路行為顛覆了傳統 的學習與人際互動模式,在這樣的現 實情況下,傳統的教育已不敷當代學 子的需求,其更進一步需要一個在網 路社會中得以依循的行為準則與價值 觀念,這是教育工作者在網路時代應 該努力的。由上面的陳述我們可以瞭 解網際網路發展出新的社會脈絡,產 生了新的教育課題,傳統教育的規範 如何修正與調整?教育工作者如何順 應資訊科技時代的來臨,從新的社會 脈絡體察新的倫理規範,在價值觀上 進行轉化,在內容上注入新的關注? 教師要思考的是教育的內容因應網路 社會實踐的脈絡場域不同,以及學生 生活經驗的不同,因這些特殊性使得 教師在傳統的課程與教學模式轉化至 網路的課程與教學時面臨許多挑戰。 教師如何更動調整現有的教學內容? 教師如何依情境的不同,設計出新的 課程與教學模式,以便能讓人們在複 雜的網路社會中得以學習成長。除此 之外數位原生的學生有自己的道德觀 念與道德推理判斷方式,其道德觀的 來 源 , 是 個 體 與 環 境 交 互 作 用 的 結 果,當社會情境改變時,其道德標準 如何跟著改變?網際網路下個人和虛 擬社群使我們持續面對「知識究竟是 什麼?」、「何種知識最有價值?」,在 網路文化世界裡,知識生產應提出何 種回應、回饋、回顧、補述和質問是 當下迫切思考的議題。 參考文獻  李世忠(1993)。多媒體教學—互 動性的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0(4), 377-383。  李世忠、葉盈秀(2006)。認知負 荷與多媒體教材設計之探討。視聽教 育雙月刊,47(6),1-19。  周玉秀(2009)。網路對人類認知

(5)

與行為模式的影響。國民中小學媒體 素養教育教師參考手冊,70—91。  Clark, D., & Linn, M. C. (2003). Designing f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 impact of instructional time.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2(4), 451-493.

 Greene, M. (2001). 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 the Lincoln Center Institute lecture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 Gagné,R.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 Hiltz,S.R.&Turoff,M.(1978).The networkn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via Computer, MA:Addison-Wesley. 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inar,W.F.(2004).What’s

curriculum theory? 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 Prensky, M. (2005). Listen to the nativ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4), 8-13.

 Yang, S.G. (2006).An information discussion on internet matters an information discussion on internet matters: moral con struction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6.39(1), 65-83.

 Vygotsky, L.(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processes.Cambridge, MA:HarvardUniversity .Pr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作品希望透過 數位科技 與 藝術創作 產生的激盪,讓人、環境、科技 之間形成更和諧、優質的生活形態。..   因此將利用數位科技的 互動性

1999年10月,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教授與法鼓山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正式締約,擴大 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內容及工作範圍,並正式更名 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 (Digital

了解電腦網路的原理,學習使用 個人網誌及簡易的網頁設計,具 備電子商務的觀念、網路安全以 及網路犯罪與相關法規.

分區技能競賽 資訊與網路技術. 正式賽

由於較大型網路的 規劃必須考慮到資料傳 輸效率的問題,所以在 規劃時必須將網路切割 成多個子網路,稱為網 際網路。橋接器是最早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

熟悉 MS-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