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素養教育的認知與行動——從識讀煙品訊息到戒煙行動的研究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健康素養教育的認知與行動——從識讀煙品訊息到戒煙行動的研究啟示"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健康素养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从识读烟品讯息到戒烟行动的研究启示

    

林承宇

[ 摘要 ] 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将媒体素养 /识读教育落实学 生 /阅听人 从认知层 次转化到行 动层次的 探讨。 媒体素养 、识读教育所着重的几个核心面向 , 无非是 希望透 过媒体 素养 /识 读教育 的机制 , 强化 学生 /阅听人对媒体 的释 放 ( libera ting)与赋 权 ( em pow ering), 以 建立 “健 康媒 体小 区 ” (H ea lthy M ed ia

Community)为目标 。 透过本人实际教学 场域的 行动观 察与研 究 , 本 文将以 健康讯 息中的 “烟 品讯 息 ” 为例, 从教导学生 /阅听 人识读烟品讯息开始 , 到实际采取行动作为 (吸烟者是否戒烟 、未吸烟者是否 影 响吸烟者;本文以吸烟者为主要焦点 )的各种情状与因素 , 探究其 中的可能性 元素为何 ;并从师 生彼此 之间的互动关 系着眼, 分析 “行动 ”的能动性与其它的可能性为何 。 [ 关键词 ] 媒体素养教育 ;健康传播教育 ;媒体识读;健康素养 ;行动研 究法 中图分类号:G 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3926(2007)10— 0158— 05  作者简介:林承宇(1972 - ), 男 , 台 湾高雄市人 , 台湾政治 大学媒 体素养研 究室研 究员 , 台湾政 治大学 新闻研 究所 博士候选人, 世新大学新闻系与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兼任讲师 。 台湾  台北   相较于过去 , 当 代的阅听人几乎无所不在地 接触各式各样的健康讯息。 不管是医学或公共卫 生的健康讯息(如疾病 、环境卫生 、医疗讯息等 ); 或者是危害阅听人日常生活习惯的健康讯息(像 是烟、酒 、槟榔 、药物滥用 、不安全性行为 、生活作 息问题等);亦或养生的健康讯息(如塑身 、美容 、 保健等), 面对媒介中如此庞大的健康讯息 , 阅听 人自然必须具备高度的媒体素养(h igh m edia lite

r-acy), 才能泰然自若处于当前的媒体环境之中 。 晚近“健康传播 ” (health comm unication)领域 的兴起, 有别于其它传统领域 , 健康传播的一个重 要特质便是跨越社会 人文、医学公卫 、管理营销 、 法学等 的 一 个 新 兴 领 域[ 1] (K reps, Bonagu ro & Q uery, 1998;徐美苓, 2004), 此亦说明了健康传播 所涵盖的范围之广。 因此阅听人如要具备识读健 康讯息的能力, 必然 须要提高本身的媒体素养才 有办法达成。 纵此 , 本文将以媒介健康议题中的 “烟品 ”讯息为例 , 除了提示阅听人可以从何与如 何识读烟品的讯息外, 亦期待从健康传播与媒体 素养的养成过程, 充分赋权 (empow er)阅听人 , 进 而深化阅听人之健康素养(hea lth literacy)。 因此 , 本文即是以 上述精 神为背景 的一个 教学行 动研 究, 作者希望藉由这样的研究初探 , 作为媒体素养 教育从“识读能力 ”到 “行动能力 ”的可能 , 以及其 如何可能的探讨;并期待开启一个对话的开始。 一、研究背景 从过去的研究看来, 烟品广告对阅听人的 吸 烟行为确实会产生影响[ 2] (林承宇 , 2002)。 而烟 品广告的“威力 ”如何 , 许多研究报告业已指出确 实对非吸烟者以及吸烟者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 对非吸烟者而言, 因此而更容易尝试吸烟行为 而 变成吸烟者;对吸烟者来说, 实证资料证实广告的 暴露越多, 吸烟者的成长率便越高 (正相关 );吸烟 者也因为广告的暴露, 戒烟率愈是滑落 (负相关 )。 台湾于 2002年修订烟害防制法 , 香烟开始加 征“烟捐 ”, 使得 “卫生署国民健康局 ”有了更多的 资源可以进行“反烟 ”相关的研究 。 然而最终目的 ︰希望吸烟者能“戒烟 ”、非吸烟者持续 “不吸烟 ” 的长远目标成效不彰。 其中 , 在每年投入的研 究 中, 甚少研究能以多面向 、开放 、整合的方式对 上 述二最终目的进行更深入或更有创意的研究。 在 有关烟害的教育与 倡导部分, 目前也仅止于纸 上 谈兵, 没有实际进入研究场域的观察或纪录 , 甚是 可惜。 例如 , 2005年台湾交通大学传播科技研究 所曾对“烟害媒体识读教育 ”编出一套甚为严谨的 教学教材, 然而实际运用状况与成效如何 , 实有待 进一步深入验证。 如此, 兴起 作者 对 于本 身开 设 “媒体 识 读 ” (M edia L ite racy)课程的反思 。该门课程主要在解

(2)

读媒体讯息, 并期待 学生修习完该课程后能具备 思辨当前媒体讯息的批判与行动能力。固然 “解 读烟害的媒体讯息”亦是其中一重要的主题 , 然而 短短的一至二次“烟害媒体识读教育 ”究竟对学生 产生何种影响 尤其对吸烟学生究竟产生何种改 变(这个改变可 能只是认 知的 , 也有可能 是行为 的)更是作者想知道的 。 作者想藉由过去的教学结果作为一 个开始, 进一步观察与检视当前使用的教材与学生互动状 况, 藉此了解该 教材对 学生产 生什 么样的 影响  须不须 要调 整呢 再 者 , 教师的 地位 又是 如何  既有的教材与教法彼此关系为何 藉由本次的行 动研究, 深入了解吸 烟的学生在上过这样的课之 后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甚至会不会形成戒烟 的结果, 种种过程或许可以作为未来 “反烟 ”研究 、 反烟实际作为的一些启示。 二、从识读烟品讯息到戒烟行动的意涵 林承宇(2007)曾在其 (识读媒介中的烟害讯 息 -横跨健康传播与媒体素养的议题 )一文中指 出, 所有健康讯息中 , 烟品讯息可以说是阅听人最 需要具备高度健康素养才可 以成功解构的内容。 此原因当然来自烟品本身的特殊性(合法商品却 又具人体伤害性), 以及吸烟者一旦吸烟后 , 便难 以戒除。如此 , 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阅听人在成功 地识读了烟品相关讯息后, 媒体素养最重视的 “行 动”是否足以影响其最困难的 “戒烟 ”行动  亦或 仅止于“认知 ”的层次上  (一 )戒烟行动之相关研究 从过去戒烟的文献可以整理出戒烟的几个阶 段︰即 P rochaska & D iC lem en ts(1983)所提出的行 为改变阶段模 式(T ranstheoreticalM ode l)的概念 。 该模式主要以“戒烟 ”为主题 , 实证检验后发现戒 烟行为是一种改变的过程, 吸烟者的戒烟动机通 常可以分成五个 阶段︰ 1. 考虑前期 (pre -

con-tem p lation);2. 考虑期 (concon-tem pla tion);3. 准备期 (prepa ra tion);4.行动期 (action);以及 5. 维持期 (m aintenance)。 台湾岛内的相关研究也指出, 如何使吸烟者 采取戒烟的 行动其 实是卫生 教育的 重要课 题之 一[ 3] (廖 梨 伶 、刘 洁 心 , 2002;魏 美 珠 、林 为 森 , 1999;黄德祥, 1993)。 虽然这些研究 系以卫生教 育为出发, 然而其主要的论述均强调烟害 “教育 ” 的重要性, 而 “戒 烟 ”自然是主要 的议题与 目标 。 无论是从教育的观点切入, 亦或医学观点探讨戒 烟的阶段, 大部分的文献仍从上述 P rochaska & D i-C lem en ts所区分的戒烟阶段模式作一大致的分类 。 例如, 医师门诊时亦会随着戒烟阶段的不同施 以 不同的尼古丁戒烟剂量(陈晶莹 , 2000);或是临床 上对于戒烟病患不 同阶段的发展, 医师或药师 所 扮演的角色也应有所不同(赖志 冠 , 1999;杨嘉 祯 等, 2005)。 因此 , 该模式所整理之分类阶段乃 目 前诸多文献针对戒烟时期各阶段的重要依据。 (二 )戒烟之人际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1996年美国 “健康照 顾与政策研究 委员会 ” (Agency for H ea lth C are and P olicy, AH CPR)以医 学观点提出戒烟指 引, 主要结论在于建议医师 对 吸烟者的门诊应循着询问(ask)、忠告 (advise)、辨 识(identify)、协助 (assist)与安排 (arrange)的步骤 来帮助吸烟者戒烟。 该指引的内容固然系以医学 角度建议医师在不同的步骤中施以吸烟者不同剂 量的相关药品;然而在其它相关的学术文献中, 除 了医学以外的观点, 亦都强调上述步骤应重视 与 吸烟者的“人际互动 ”关系 , 如给予吸烟者教育 、鼓 励或是非药物上的 协助等, 如此药物的协助治 疗 才有办法持续, 并肯认戒烟本身应该是一项 “多元 化”的设计 , 也应朝向多面向的方式为之 (杨嘉祯 等, 2005;陈晶莹, 2000;赖志冠, 1999)。 戒烟的方式除了上述的医药观点为出发的方 式之外, 亦有诸多方式可以介入以达到戒烟的 目 标, 像是戒烟教育的介入 (廖梨伶 、刘洁心 , 2002; 魏美珠、林为森 1999)。 惟此类文献均着重量化的 统计变化, 虽可看出其戒烟成效的趋势 , 却无法显 示其成功的核心要件为何之憾。 其要原因本文以 为乃在于实际互动上的着墨不深之故。 李丁赞(2004)在其 《公共领域中的亲密关系》 一文中针对新港 与大溪二 个造街 个案的 探讨 指 出, “ ……台湾的社会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 系尚未建立, 个人因此没有能力与别人进行情 感 性的互动, 因此没办法把别人当成一个独特而 有 个性的个 人, 不 能认 真 的对 待 别人 的 欲望 与 需 求”, 如此直接或间接点出台湾在公共领域发展上 的重要问题所在。其并 进一步指出 , 亲密关系 的 建立, 主要是为使沟通更具备同理心 , 更容易进入 对方的脉络, 也让沟通变得更有可能 ;而文中所谓 的亲密性, 另一个层次其实是期待与理性的融 合 才能使之更加完整。 这样的观念其实用在 “戒烟 ” 教育的研究上, 正足以提供作者在行动反思中 的 重要元素。因为在戒烟 教育的的过程中 , 教师 所

(3)

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 环, 而此往往牵 系着吸烟同学能否戒烟成功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再细分上述“亲密关系 “的可能 , 其实 这种关系的建立颇为类似“相挺的诚意 ”概念 , 亦 即教师的角色乃在促使吸烟同学感觉“老师有在 挺我“的那种信任感 。 而这种关系有如吴介民 、李 丁赞(2005)在 “传递共通感受︰林合小区公共领 域修辞模式的 分析”研究中所指出 的那种 “搏感 情”的情境 。 该文援引维科 (V ico, G.)解释修辞 的观点, 指 出日常生 活的的经 验往往存 在着 “情 感”与 “说理 ”的元素 , 而此二者社会信任其实不必 然冲突, 反倒是相辅相成 。 二者如能同时掌握此 二种信任的社会运作机制, 即能促成良性的沟通 模式与生活。 如此, 切入本文主题 , 烟害识读教育的成效为 何即有必要再细分为教学内容与师生之间互动情 况, 才有找出一些更基本元素的可能 。 三、研究对象与行动研究方法的运用 (一 )研究对象 、方法与进行时间 本文选定的研究对象系以(1)94学年度暑期 班(2005 年 7 - 8月 )本 人所任教 的在职学 分班 (以下简称 “暑期班 ”)、以及 (2)94学年度秋季班 (2005年 9月 - 2006年 1月 )在职专班 (以下简称 “在职专班 ” )等二个班的吸烟学生为主要研究对 象, 而以上二个班级 的学生均在该学期已上完烟 害媒体识读教育的所有内容。 本文主要系以 “行 动研究”的方式作为研究目标对象 (二个班级 )的 主要方法。 惟对于暑期班系有另一找出 “分析与 理论类化”的要务 , 在研究方法另采取焦点团体与 深度访谈法。采焦点团体法的目的在于了解戒烟 成功同学与该教材(课程内容 )、教法与教师角色 的互动状况为何, 藉此找出相关的重要元素 ;而深 度访谈法即是让戒烟成功的学生回想整个课程互 动状况, 期以更细致回想本身戒烟的过程 。 研究进行时间自 2005年 7月 1日到 2006年 1月 31日止 (戒烟者追踪一年 , 至 2007 年 2月 )。 在此期间, 藉由对暑 期班戒烟成功学生所完成的 纪录与研究进一步探讨︰在教材、教法不变的状 况下, 教师角色的重要为何 。如此便可得知 , 这样 的教材与教法对学生影响至何种 程度;以及教师 的角色是否为学生戒烟的重要元 素, 由此藉以观 察戒烟状况与成效是否有所改变。 (二 )运用行动研究的数据处理流程 由于本文乃运用行动研究以观察、整理相关 研究目的, 因此在资料的处理上大致以下表运 作 方式如下︰ 从研究起始的寻得开始与 情境厘清后, 本 文 主要采取的(行动策略一 )在于︰教材与教法均不 变, 教师与学生关系建 立在 “亲密关系 ”与 “搏 感 情”的层面上 。 此处所谓 “亲密关系 ”与 “搏感情 ” 的主要行动方式为︰(1)教学中配合教材 , 问及班 上吸烟的对象为何, 并于该次上课后下课时间 要 求学生私下找我, 与学生聊吸烟事情 (2)了解这些 吸烟同学是否为一小团体(3)告知戒烟的切身优 点与必要性(4)该堂课后 , 每堂课均表现老师对其 戒烟的关心与期待(5)最后一次上课的加强关注 。 而在(行动策略二 )中 , 仍维持教材与教法不 变性, 教师与学生关系仅建立在上课的讲授 , 师生 之间的“亲密关系 ”与 “博感情 ”层面并无上述 额 外的“戒烟关怀 ”。 根据上述的行动策略方针 , 进 一步了解吸烟学生的戒烟行为是否有所不同 教 学情境因行动策略的介入产生什么变化 以厘清 相关概念。 四、从烟品讯息识读到行动的教育 (一 )烟品讯息的识读教育 在识读烟品讯息的内容讲 授中, 让学生清 楚 掌握烟商的全球架 构与脉络、解构烟商的各种 营 销策略是这堂课最核心的部份。 因此 , 从当前 烟 品所运用的各种媒 体现象切入, 让学生成功解 读 烟品讯息策略便是最直接, 也是最有效的 。其 内 容为:1. 理解烟品广告宣传方式 ;2. 破解烟品 讯 息的置入性营销的手法;3.解构烟品讯息以网络 、

(4)

赠品营销与赞助的手法;4. 了解烟品讯息利用间 接广告的方式;最后让阅听人体认;5. 烟草公司并 不会反烟的本质(有关以上五项内容可参见林承 宇, 2007)。透过此五大主题的识读 教育 , 可让学 生充分掌握烟品讯息充斥于 媒体中的各种手法, 使学生得以成功解构烟品讯息的 各种隐藏、直接 或间接的相关讯息。 (二 )识读能力转向行动的可能 透过上述识读烟品健康讯息, 进一步应以媒 体素养所期待阅听人 可以“释 放 ”与 “赋权 ”的目 标, 让阅听人可以采取行动 (p ractice)则是具备健 康素养的具体表现。 因此 , 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 与媒体素养运用中, 阅听人如果可以实践于本身 周遭环境中, 即可说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成功表现 。 本文从识读烟品讯息着手, 期待阅听人最后 可以达到实践识读媒体能力的结 果, 当然深知此 过程实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度。 然而对阅听人而 言, 真正具备健康素养者 , 乃在于致力推展小区整 体健康为目标, 如此 , 阅听人的行动当然是一项应 该被强调重要的元素。 如此 , 让学生有这样的目 标, 不论是从个人或是向其它人推广 , 乃至对小区 整体的可能, 都 是媒体 素养教 育所 期待的 成果 。 总此, 本文藉由识读烟品讯息的过程 , 除了期许烟 害能因此有所降低, 更深刻期待可以藉此唤起学 生对于健康议题的重视, 并时时反思媒体再现健 康议题的面貌, 以具体实践健康小区的可能 。 五、研究结果初探与讨论 (一 )相关资料分析与行动依据 针对“暑期班 ”与 “在职专班 ”二 个班已上完 烟害媒体识读教育的所有内容的吸烟学生(主要 研究对象), 本文对于暑期班的研究方法除采取焦 点团体法以了解戒烟成功同学与该教材(课程内 容)、教法与教师角色的互动状况为何外 (有了以 下新发现);深度访谈法的运用, 更有助于戒烟成 功的学生回想整个课程互动状况, 期以更细致回 想本身戒烟的过程, 亦有如下 发现 。 宜在此说明 者:本班的识读教育方式系融入所谓「亲密关系 」 的互动方式(行动策略一 ), 教师的角色有较深的 介入戒烟行为。 经由追踪 , 该班 吸烟的 7人当中 (修此课程全班共 35人 ), 共有 4人于本文研究当 时戒烟成功。至今年 (2007年 )追踪结果 , 该 4名 同学(仍在职场 )有的恢复吸烟 (李姓同学 )、也有 持续没有吸烟(詹 、洪二同学 )。 针对暑期班戒烟成功的同学(2006年确定戒 烟成功), 本文曾进行数次焦点团体与个别的深度 访谈, 获得以下启示与信息︰ (详细访谈逐字稿繁 多, 在此省略 ) 1.焦点团体对象基本数据︰戒烟成功的同学 (分别 以姓 氏为 代表 ︰卓 、洪 、詹 、李 , 均 男性 )。 (1)卓 ─27岁 , 烟龄 8年 , 18岁开始吸烟 ;(2)洪 ─ 34岁 , 烟龄 11年 , 22岁开始吸烟 ;(3)詹 ─33岁 , 烟龄 14年 , 18岁开始吸烟 ;(4)李 ─31岁 , 烟龄 13 年, 17岁开始吸烟 ; 2. 吸烟原因︰ (1)团体同侪影响 (2)纾解压 力(3)自我满足等 。 3. 为何想戒烟  (针对本课 程的影响 论述 ) (1)一开始是受 到老师上课内容的影响 (2)同 侪 影响与压力, 受到班上吸烟团体中卓姓同学的 “逼 迫”(3)戒烟让自己 “有面子 ”与 “成就 感 ” (4)其 它, 比如孝顺等 。 4. 这门课与本身戒烟关系  (1)这门课的内 容, 对戒烟的影响在于 “开个头 ” (2)烟品讯息 确 实与本身具关联性︰如感觉吸烟行为很笨等(3) 感受到老师的热忱 ︰对该议题的深入性、亲身 经 历、戏剧性 、同理心 (4)除了二次主要议题以外 , 老 师有意无意的提醒︰如与吸烟人士的互动(5)戒 烟一部分原因是对老师的肯定、给老师面子 、被老 师专业的论述说服等。 5. 戒烟与教材教学关系初步分析︰ (1)教材对戒烟的影响︰分别占 30%(詹 )、 20%(卓 )、10%(李 、洪 ); (2)教学 (教师 )对戒烟影 响︰分 别占 70% (詹 )80%(卓 )90%(李 、洪 )。 6. 过去戒烟经验︰ (1)戒烟门诊只有效 3 天 (洪 )(2)没尝试过要戒 (詹 、卓 、李 )。 7. 认为本身戒 烟成功与 本课程 最主要的 元 素 (1)看教师的态度 (詹 、李 ); (2)认同教师 (卓 、洪 )。 8. 教师如何可能  (1)亲密关系的建立︰建构在理性沟通上 ; (2)教师将戒烟讯息置入教学中︰要自然 ; (3)教师要让学生认同 、搏感情 。 9.跳脱与课程的关系 , 整体而言 , 本身认为戒 烟成功的要素为何 (1)自己的毅力占最大部分 (均同意 , 占 50% 以上) (2)学校的场域与同学的压力

(5)

(3)教 师的 角 色 (重 点 在 起 头 , 约 占 10 -20%) 从上述整 理分类, 本文 实际运 用于 “在 职专 班”后 , 所得初步结果如下整理 :“在职专班 ”吸烟 同学共有 4 人︰分别为蔡 、章 、邱 、陈等 。 经由上 学期的教学与互动后, 未有人戒烟成功 (行动策略 二)。此教学运作方式乃在维持教材与教法不变 性, 教师与学生关系仅建立在上课的讲授 , 我并没 有强调在师生之间的“亲密关 系 ”与 “博感情 ”层 面, 更无上述额外的 “戒烟关怀 ”。 在我访谈 4位 同学(焦点团体法的运用 )的整理可看出 , 4位学 生表示对“烟品讯息 ”有了非常高度的识读能力 , 但仍戒不掉。主要是职场上的吸烟环境让他们无 戒烟的动机。这也显示 , 戒烟行为的复杂性 。 (二 )教学行动策略是否成功的自我评论 在“暑期班 ”中 , 本人采取的策略如前页所述 , 系以一种较为“亲密关系 ”与 “搏感情 ”的方式和 该班吸烟同学相处, 并于上课或下课期间自然地 有意无意提及对戒烟的关心, 发现吸烟同学较容 易戒烟成功。 当然 , 对于烟品讯息的识读能力自 然是相对成功的。 另一班“在职专班 ”由于本人与之建立的关系 乃纯粹以师生关系相处, 上下课时间均不会刻意 提及对戒烟的关心, 亦无 “亲密关系 ”与 “搏感情 ” 的相处模式, 故同学反应对戒烟一事仅停留在 “认 知期”, 并不会有进一步的 “行动期 ”。 如此大致让我了解, 教师在 烟害的媒体识读 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 而是必须与学生建立在一种 更为亲密的关系中, 如此吸烟学生才有发展成戒烟行动的可能。显示 戒烟行为确实有其“阶段性 ”, 而教材与教法 (上课 内容)确实会让吸烟学生有所警惕 , 但不必然会产 生戒烟行为;此时教师的角色与做法即为关键, 持 续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 ”与 “搏感情 ”式的互动 方式, 则吸烟学生才有戒烟成功的机会 。 (三 )讨论 :研究限制与仍须继续研究的方向 如同过去文献或是上述论述所提, 戒烟行为 实在是一个非 常复 杂的 过程。 本 文大 胆尝 试以 “媒体识读 /素养 ”课程的研 究方式作 为一种 “行 动”的命题上 (戒烟行动 ), 许多人或许认为并不是 一个非常正确的命题, 然而本文之所以仍大胆撰 出相关议题的探讨, 无非本于一个求知者的对 于 未知领域的观察与 探索, 目的在于对这样的未 知 领域有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必须坦承, 研究过程的困难 (像是被研究 者的“霍桑效应 ”等 )、主题的复杂程度 (如戒烟元 素的复杂等)、知识层次涉及的广泛 (好比说跨议 题的困难性等)都可能造成本文重大的缺失 。 如 此, 我仍须自我批判 /反思 (reflex ive)地指出 , 这样 的研究到底有何意义 作者在此无意辩驳其价值 与否的问题, 倒是在这个研究的意义上 , 我所要呈 现的目的何在做一简单说明:即这样的研究, 对于 一位大学(高等教育 )教学者所应有的关怀 、态度 与反思力, 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仍愿称为主要核 心, 无论是教学型 、亦或研究型的大学 )。在我 们 当前的高等教育下, 追求 SSC I、论文产出的同时 , 教学的意义在哪里仍是每一教学者所应严正思考 的。 这篇论文以 “亲密关系 ”作为此门课设计 、研 究与对话的一种诠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 “行动 ” 结果的因素), 不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探讨大学教育 的一种发现与意义 再论本文既是命题为“健康素养教育的认 知 与行动———从识读烟品讯息到戒烟行动的研究启 示”, 作者自然希望这个研究如有可能 , 继续的 发 展便不只是“启示 ”, 而是更进一步的细致地探讨 媒体(识读 /素养 )教育的 “行动 ”层次所代表的意 涵, 其 “转向 ”的关键 、运作方式是如何的可能等等 更细致的问题。 本文虽 已有提及 , 但这样的探 索 正可以提供其它作为“健康传播与媒体素养 ”相关 议题的种种可能性。 这亦是本文的期待与另一种 发现。 参考文献: [ 1] 徐美苓 . 艾滋病 与媒体 》[ M ] . 台 北 :巨流, (2001):2 -13. [ 2] 林承宇 . 广播电视上规避法 律广告之探 讨 ─以烟 害防制 法之规范为例[ J] . 台北 :新闻学研究, 2002 -72:147 - 172. [ 3] 廖梨伶 , 刘 洁心 . 运 用因特网 于青少年 戒烟行为 之介入 研究》[ J] . 台北 :卫生教育学报, 2002 - 17:109 - 126. 收稿日期:2007 - 09 - 01 责任编辑  吴定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Life history

Harrington (1994) 認為倫理規範的目的在闡明責任,其研究透過責任的否 認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RD) 這項人格特質與倫理規範的互動來進行測 量,並以資訊系統相關的軟體盜拷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